- 2.19 MB
- 113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DBUDC黑龙江省地方标准DB23/TXXXX-2016P备案号JXXXX-201X预制装配整体式房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技术规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concreteshearwallstructureassembledwithprecastcomponents2016-XX-XX发布2016-XX-XX实施联合发布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黑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预制装配整体式房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技术规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concreteshearwallstructureassembledwithprecastcomponentsDB23/TXXXX-2016备案号:JXXXXX-2016主编部门: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部门: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黑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施行日期:2016年××月××日2016哈尔滨3
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告第XXX号关于发布地方标准《预制装配整体式房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技术规程》的公告现批准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X年XX月XX日3
前言为了提升黑龙江省建筑工业化技术水平,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程。本规程的主要内容: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材料要求;5建筑与节能设计;6设备管线设计;7结构设计基本规定;8预制剪力墙结构设计;9非承重预制构件及其连接;10工程验收。本规程主要修改内容:1.扩大了适用范围,适用于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2.加强了预制装配整体式结构整体性的设计要求;3.增加了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设计规定;4.增加了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和约束浆锚搭接连接的技术要求;5.补充、修改了接缝承载力的验算要求;6.增加了现场验收检测方法。使用本规程时,可能涉及到与钢筋约束浆锚搭接连接相关专利的使用(专利名称:一种建筑施工钢筋连接结构及连接方法,ZL201310026636.9);与预制混凝土构件水平连接方法相关专利的使用(专利名称:预制混凝土构件水平连接方法,ZL200910072554.1);与叠合板水平连接相关专利的使用(专利名称:跨度内应用钢筋180°弯锚连接的混凝土叠合板及连接方法,ZL201210049229.5);与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纵向连接相关专利的使用(专利名称: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及纵向连接方法,ZL201310317903.8);与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水平连接相关专利的使用(专利名称:自带模板的预制混凝土墙体钢筋销接连接构件,ZL201420747449.X;专利名称:叠合板式剪力墙钢筋销接连接构件,ZL201420751646.9)。专利持有单位:黑龙江宇辉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专利权人专利实施许可声明:同意在公平、合理无歧视基础上,收费许可任何组织或个人在实施该地方标准时实施其专利。愿意同3
任何申请人在合理且无歧视的条款和条件下,就专利授权许可进行谈判。本规程由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和黑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由哈尔滨工业大学负责具体内容的解释。各单位在本规范执行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请寄送至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市南岗区黄河路73号哈工大二校区土木工程学院,150090,email:3260787@hit.edu.cn)。本规程主编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宇辉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本规程参编单位:哈尔滨中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哈尔滨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黑龙江省建筑材料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哈尔滨综合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姜洪斌刘文清闫红缨翟希梅王震宇王代玉田玉滨陈飞马川峰陈京雷祝玉君张晓滨彭子城王洪强冯伟东审查专家委员会成员:朱卫中王凤来韩宏伟张国祥唐榕滨肖明秀李辽彭少民王朝晖3
目次1总则12术语和符号22.1术语22.2符号33基本规定54材料要求64.1混凝土64.2钢筋和钢材64.3连接材料64.4其它材料85建筑与节能设计95.1一般规定95.2平面设计95.3立面、外墙设计105.4内隔墙设计105.5预制构配件115.6装饰设计116设备管线设计136.1一般规定136.2设备管线预留预埋设计136.3电气管线设计136.4给排水及暖通空调管线设计147结构设计基本规定157.1一般规定157.2作用及作用组合197.3结构分析207.4预制构件设计207.5连接设计213
7.6叠合梁设计257.7楼盖设计287.8楼梯设计338预制剪力墙结构设计358.1一般规定358.2预制剪力墙设计与构造368.3预制剪力墙连接设计389非承重预制构件及其连接539.1一般规定539.2夹心保温预制剪力墙及其连接539.3预制填充墙、预制隔墙及其连接5410工程验收5710.1一般规定5710.2预制构件进场质量验收与存放5810.3预制构件安装质量检验6010.4主控项目6210.5一般项目63附录A预制构件检验批、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65附录B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67附录C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68附录D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部件验收方法69本规程用词说明73引用标准名录74附:条文说明763
Contents1General12TermsandSymbols22.1Terms22.2Symbols33BasicRequirements54Materials64.1Concrete64.2ReinforcingBarandSteel64.3ConnectionMaterials64.4OtherMaterials85ArchitecturalandEnergySavingDesign95.1GeneralRequirements95.2PlanDesign95.3ElevationandFaçadeDesign105.4PartitionWallDesign105.5PrefabricatedComponents115.6DecorationDesign116EquipmentPipelineDesign136.1GeneralRequirements136.2PipelineEquipmentReserveEmbeddedDesign136.3ElectricalPipelineDesign136.4WaterSupplyAndDrainageandHvacPipelineDesign147StructuralDesign157.1GeneralRequirements157.2ActionsandActionCombinations197.3StructuralAnalysis207.4ComponentDesign207.5ConnectionDesign213
7.6CompositeBeamDesign257.7SlabDesign287.8PrecastStairDesign338PrecastConcreteShearWallStructureDesign358.1GeneralRequirements358.2PrecastConcreteShearWallDesignandDetailing368.3ConnectionDesign389Non-StructuralPrefabricatedComponentsandConnectionDetails539.1GeneralRequirements539.2SandwichInsulationPrefabricatedShearWallandConnection539.3PrefabricatedFillerWall,PrefabricatedPartitionandConnection5410ConstructionQualityAcceptance5710.1GeneralRequirements5710.2PrefabricatedApproachQualityInspectionandStorage5810.3PrefabricatedInstallationQualityInspection6010.4DominantItems6210.5GeneralItems63AppendixA(InformationAppendix)QualityAcceptanceRecordofPrefabricatedComponents65AppendixB(InformationAppendix)ProjectQualityAcceptanceRecord67AppendixC(InformationAppendix)TheConstructionQuatityAcceptanceRecordofTheAssembledIntegralShearWallStructure68AppendixD(InformationAppendix)QualityAcceptanceMethodofPrefabricatedComponents69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Code733
ListofQuotedStandards74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763
1总则1.0.1为在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工程的设计、施工与验收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节能环保、确保质量,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至8度抗震设计的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和预制装配整体式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1.0.3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和预制装配整体式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工程的设计、施工与验收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3
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monolithicprecastconcreteshearwallstructure由全部或部分经整体或叠合预制的混凝土剪力墙构件或部件,通过各种可靠方式进行连接并现场后浇混凝土共同构建成的装配整体式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简称预制剪力墙结构。2.1.2叠合板式预制混凝土剪力墙superimposedwallpanel由两层预制混凝土薄板通过格构钢筋连接制作而成的预制混凝土墙板,经现场安装就位并可靠连接后,在两层薄板中间浇筑混凝土而形成的装配整体式预制混凝土剪力墙。2.1.3混凝土叠合受弯构件concretecompositeflexuralcomponent在预制混凝土梁、板顶部浇筑混凝土而形成的整体受弯构件。简称叠合板、叠合梁。2.1.4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墙板precastconcretesandwichfacadepanel中间夹有保温层的预制混凝土外墙板。简称夹心外墙板。2.1.5混凝土抗剪粗糙面concreteroughsurfaceforshearresisting混凝土结合面上用于抗剪的凹凸不平或骨料显露的表面。简称粗糙面。2.1.6钢筋套筒灌浆连接rebarsplicingbygrout-filledcouplingsleeve在预制混凝土构件内预埋的金属套筒中插入钢筋并灌注水泥基灌浆料而实现的钢筋机械连接方式。2.1.7钢筋约束搭接连接constraintlapbarconnection在预制混凝土构件中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设置螺旋箍筋约束的连接方式。连接时可采用在预留孔中插入钢筋并注入水泥基灌浆料3
进行连接的约束浆锚搭接连接,或在搭接连接区域进行后浇混凝土连接的约束搭接连接方法。2.1.8钢筋环插筋连接steelbarhoop-jointbarconnection预制混凝土构件之间外伸的U形筋重叠交错或U形筋之间重叠放置单独的钢筋环,在重叠空间处插入钢筋,后浇混凝土而将预制构件连接成整体的连接方法。2.1.9约束螺旋筋锚固constraintspiralreinforcement当钢筋在混凝土中直段锚固不足时,钢筋锚固段外周采用螺旋箍筋约束而提高锚固能力和降低锚固长度的方法。2.1.10夹心墙连接件sandwichwallfittings用于预制剪力墙中间夹有保温层的内外页墙体、具有防火隔热功能并满足拉结受力性能的金属或非金属连接件。2.2符号2.2.1材料性能—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普通钢筋的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2.2.2作用和作用效应N—轴向力设计值;S—荷载组合的效应设计值;—水平地震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竖向地震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永久荷载效应标准值;—风荷载效应标准值;—水平地震作用效应标准值;—竖向地震作用效应标准值;—永久荷载分项系数;3
—风荷载分项系数;—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持久设计状况下接缝剪力设计值;—地震设计状况下接缝剪力设计值;—持久设计状况下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地震设计状况下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被连接构件端部按实配钢筋面积计算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设计值;—施加于外挂墙板重心处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外挂墙板的重力荷载标准值2.2.3几何参数L—建筑平面长度;B—建筑平面宽度;d—钢筋或吊环筋直径;Dcor—用于约束搭接连接的螺旋箍筋环内径。2.2.4计算系数及其它—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结构重要性系数;—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楼层层间最大位移;—接缝受剪承载力增大系数。—风荷载组合系数;3
3基本规定3.0.1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建筑设计应遵循少规格、多组合的原则。3.0.2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的基本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结构的整体性;2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宜采用高强混凝土、高强钢筋;3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节点和接缝应受力明确、构造可靠,并应满足承载力、延性、防水、防火和耐久性等要求;4应根据连接节点和接缝的构造方式和性能,确定结构的整体计算模型;5对各类预制构件及其连接,应按各种设计状况进行设计;6确定抗震设防类别及抗震设防标准。3.0.3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中预制构件的尺寸和形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满足建筑使用功能、模数、标准化要求,并应进行优化设计;2预制构件的连接部位宜设置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3应根据预制构件的功能和安装部位、加工制作及施工精度等要求,确定合理的公差;4应满足制作、运输、堆放、安装及质量控制要求。3.0.4预制构件深化设计的深度应满足建筑、结构和机电设备等各专业以及构件制作、运输、安装等各环节的综合要求。73
4材料要求4.1混凝土4.1.1混凝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的规定。4.1.2预制混凝土结构构件宜使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节点和接缝部位的后浇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强度等级。4.2钢筋和钢材4.2.1普通受力钢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4.2.2钢筋焊接网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14的规定。4.2.3钢材各项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中的有关规定。4.2.4预制构件的吊环应采用未经冷加工的HPB300级钢筋制作。预制构件脱模、翻转、吊装及临时支撑用内埋式螺母或内埋式吊杆及配套的吊具,应满足相应的标准要求。4.3连接材料4.3.1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用的套筒采用优质碳素结构钢、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合金结构钢制造时,其材料的机械和力学性能应分别符合《优质碳素结构钢》GB/T699、《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合金结构钢》GB/T3077的规定。4.3.2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应采用单组份水泥基灌浆料,灌浆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JG/T408的规定。73
4.3.3钢筋采用约束搭接连接时,所采用的预留孔构造、搭接长度、配箍构造、灌浆料或后浇混凝土应满足本规范相应的设计和构造要求。4.3.4钢筋采用约束浆锚搭接连接接头时,所采用的单组份水泥基灌浆料,灌浆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应满足表4.3.4的要求。表4.3.4钢筋约束浆锚搭接连接接头用灌浆料性能要求项目性能指标试验方法标准泌水率(%)0《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0流动度(mm)初始值≥300《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T5044830min保留值≥260竖向膨胀率(%)3h≥0.02《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T5044824h与3h的膨胀率之差0.02~0.5抗压强度(MPa)1d≥35《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T504483d≥5528d≥70氯离子含量(%)≤0.06《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GB/T80774.3.5水平预制构件与竖向构件连接部位的座浆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被连接构件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且应满足表4.3.5的要求。表4.3.5座浆砂浆性能要求项目性能指标试验方法流动度初始值(mm)130~170《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标准》JGJT70-20091d抗压强度(MPa)≥30《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标准》JGJT70-20094.3.6用于钢筋连接接头、座浆或填缝的超塑态材料应满足相73
应性能要求。4.3.7钢筋锚固板材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锚固板应用技术规程》JGJ256的规定。4.3.8预制构件连接用预埋件、钢材、螺栓、钢筋以及焊接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以及现行行业标准《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81、《钢筋焊接及验收标准》JGJ18的规定。4.4其它材料4.4.1夹心保温预制剪力墙中的保温材料、接缝处填充用保温材料应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规定。4.4.2外墙板接缝处的密封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密封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2密封胶应与混凝土、填充材料、背衬材料等具有相容性,密封胶尚应具有防水、防火、耐候、防霉变及附着能力等性能。73
5建筑与节能设计5.1一般规定5.1.1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建筑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并应符合建筑工业化及推进节能减排绿色建筑的规定。5.1.2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建筑设计宜采用结构构件、内装修部品和管线设备三部分装配化集成技术系统,做到基本单元、基本构件、连接构造、配件及设备管线布置的标准化与系列化。5.1.3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建筑设计应符合建筑模数的规定、建造和建筑功能的需求,并适应建筑主要功能空间的灵活可变性。5.1.4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其建筑的体型、平面布置及建筑构造应符合抗震设计的原则。5.1.5外围护结构、内隔墙、楼梯、阳台、空调外机搁板等配套构件宜选用工厂化生产的预制构配件,并因地制宜采用新材料、新产品和新技术。5.1.6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使用功能、结构体系特点、各类预制构配件的类型与规格、室内外装饰装修及设备系统安装等的要求。宜采用土建与装修、设备一体化设计。5.1.7施工图设计文件应包括构件布置图及节点图,并有节点构造和细部详图。5.2平面设计5.2.1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需求的条件下,装配整体式建筑设计宜采用大开间、大进深、体型规整的平面布置形式。5.2.2墙、柱等竖向承重构件宜上、下对应贯通。73
5.2.3门、窗洞口的平面位置和尺寸应满足构件拆分的最小尺寸限制及结构受力要求。5.2.4厨房、卫生间宜采用整体橱柜和卫浴设备;水电设备管线宜集中布置。5.3立面、外墙设计5.3.1外墙饰面材料宜结合当地气候条件,采用耐久、不易污染的材料。外墙饰面宜与外墙板一体化预制成型。5.3.2建筑外墙装饰构件宜结合外墙板整体设计。外墙饰面及保温层宜在构件厂完成。独立装饰构件与外墙板连接处的构造应满足热工设计及承载力的要求。5.3.3外墙的门窗应采用标准化部品,可采用企口、预留副框或预埋件等方法实现与外墙的可靠连接。5.3.4装饰构件、构件应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5.3.5预制女儿墙板应采用与下部墙板结构相同的分块方式和构造做法,应在泛水高度处设凹槽、挑檐或其他泛水收头的构造措施。5.4内隔墙设计5.4.1非承重内隔墙宜采用便于制作安装的轻质墙板或条板,与主体结构应有可靠连接。5.4.2非承重内隔墙应满足环保、隔声、节能、稳定等要求。5.4.3预制内墙板的门窗应采用标准化部品,可预留副框或预埋件实现与墙体的可靠连接。5.4.4厨房、卫生间等分隔墙应满足防潮、防水要求,墙板拼、分缝处应做好防水处理,墙内侧表面应设防水层。墙板上应预留预埋穿墙管道的沟槽。5.4.5楼梯间墙、电梯井墙、住宅分户墙、厨房隔墙等应满足73
国家现行标准《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50016的要求。5.5预制构配件5.5.1阳台板、空调外机搁板、太阳能集热器板、装饰构件等外挑构件宜采用工厂化加工的标准预制件,也可采用部分预制、部分后浇的叠合构件。外挑构件宜减少规格和类型,外挑尺寸不宜过大。5.5.2阳台板、空调室外机搁板、太阳能集热器板、装饰构件等外挑构件应预留滴水线,与后浇混凝土的结合面应设置防止渗水的凹槽。5.5.3采用叠合楼板时后浇层厚度应满足强电、弱电预埋线管的要求。5.5.4预制外墙板的接缝和门窗洞口等防水薄弱部位,宜采用构造防水和材料防水相结合的防排水做法,并应满足节能、防水、防火、隔声及建筑装饰等要求,做到材料耐久、便于制作和安装。5.5.5预制外墙板接缝采用构造防水时,水平缝宜采用外低内高的高低缝或企口缝,竖缝宜采用双直槽缝,并在预制外墙板十字缝部位每隔三层设置卸水管引水外流。5.5.6预制外墙板板缝宽不宜小于20mm,嵌缝深度不应小于20mm。5.5.7预制非结构外墙板与主体结构的连接节点应采用可靠的防腐、防水、防火措施,其耐久性应满足工程使用年限要求。5.6装饰设计5.6.1后装的装饰、装修材料和构件应与主体结构有可靠的拉结锚固措施,不宜在预制混凝土外墙板、剪力墙等结构构件上开凿孔洞、沟槽,不应损坏主体结构。5.6.2室内不同结构构件接缝处应做好密封、防裂处理。73
5.6.3建筑装修和装饰不应破坏预制混凝土构件连接部位的防水或密封构造。73
6设备管线设计6.1一般规定6.1.1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的设备管线设计,应满足建筑电气、给排水、暖通空调等系统的使用、运行、维护等要求。6.1.2设备管线应进行综合设计,减少平面交叉;竖向管线宜集中布置,并应满足维修的要求。6.1.3建筑水、暖管不应敷设在结构层内;强弱电水平套管可布置在叠合楼板的现浇层;预埋管线较密集区域的楼板宜现浇。6.1.4设备管道穿越楼板时,应有防水、防火、隔声、密封措施,管道宜采用预埋件或管卡等予以固定。6.1.5强电、弱电预埋管线需折线布置时,应在折弯点设置转接盒。6.1.6同层排水设计应结合设备管线布置确定降板方案。6.1.7采用集中集热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应考虑屋面载荷及管线占用空间。6.2设备管线预留预埋设计6.2.1预制墙板应进行建筑电气、给排水、天然气、暖通空调等管线的预留预埋设计。6.2.2叠合楼板预制层应考虑竖向管线布置的预留孔。6.2.3水平管线与墙体竖向预埋管连接的直通接头应预埋在预制墙体内。6.2.4竖向电气管线宜布置在预制墙板内,并应保持安全间距。6.2.5墙面预留安装电气设备的洞口,应满足结构功能、隔声及防火设计要求。6.3电气管线设计6.3.1公共区域的照明、火灾报警及联动、安防监控、网络覆73
盖等预埋管线,竖向主管线宜沿强、弱电管井敷设,水平管线宜在现浇层上部钢筋以下敷设至相应预埋盒。6.3.2户内区域的配电及语音、数据、有线电视、可视对讲等预埋管线,应按本标准6.3.1条规定执行。6.3.3防雷接地设计按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执行,其中采用断热铝合金窗时应预留等电位接口;卫生间预埋等电位盒应与接地线可靠连接,接地电阻小于3Ω。6.4给排水及暖通空调管线设计6.4.1集中采暖的循环管、集中太阳能热水管、给水管,竖向应沿管井布置,水平管可在建筑楼板找平层或装饰内敷设。6.4.2采暖系统采用低温地板辐射采暖时,采暖管应在楼板找平层以上敷设。6.4.3排水管道穿过叠合楼板宜采用预留孔,设置止水环并进行二次封堵。73
7结构设计基本规定7.1一般规定7.1.1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的房屋最大适用高度应满足表7.1.1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结构中竖向构件全部为现浇且楼盖采用叠合梁板时,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可按现行行业标准《高层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中的规定采用。2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在规定水平力作用下,当预制剪力墙构件底部承担的总剪力大于该层总剪力的50%时,最大适用高度应适当降低;当预制剪力墙构件底部承担的总剪力大于该层总剪力的80%时,最大适用高度应取表7.1.1中括号内的数值。表7.1.1装配整体式结构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m)结构类型抗震设防烈度6度7度8度(0.2g)8度(0.3g)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130(120)110(100)90(80)70(60)装配整体式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110(100)90(80)70(60)40(30)注: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的部分。7.1.2高层装配整体式结构的高宽比不宜超过表7.1.2的数值。表7.1.2高层装配整体式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宽比结构类型抗震设防烈度6度、7度8度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657.1.373
装配整体式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应根据设防类别、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7.1.3确定。表7.1.3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抗震等级结构类型抗震设防烈度6度7度8度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高度(m)≤70>70≤24>24且≤70>70≤24>24且≤70>70剪力墙四三四三二三二一装配整体式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高度≤70>70≤24>24且≤70>70≤24>24且≤70现浇框支框架二二二二一一一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三二三二一二一其他区域剪力墙四三四三二三二7.1.4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当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且抗震等级为一级时,应采取比一级更高的抗震措施;当建筑场地为I类时,仍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7.1.5预制装配整体式结构的平面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1平面形状宜简单、规则、对称,质量、刚度分布宜均匀;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平面布置;2平面长度不宜过长(图7.1.5),L/B宜符合表7.1.573
的要求;3平面突出部分的长度l不宜过大、宽度b不宜过小(图7.1.5),l/Bmax、l/b宜符合表7.1.5的要求;4平面不宜采用角部重叠或细腰形平面布置。图7.1.5建筑平面示例表7.1.5平面尺寸及突出部位尺寸的比值限值73
抗震设防烈度L/Bl/Bmaxl/b6、7度≤6.0≤0.35≤2.08度≤5.0≤0.30≤1.57.1.6预制装配整体式结构竖向布置应连续、均匀,应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沿竖向突变,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7.1.7高层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的地下室、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宜采用现浇混凝土或预制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屋盖应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7.1.8带转换层或具有转换构件的装配整体式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采用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时,底部框支层不宜超过2层且框支层及相邻上一层应采用现浇结构;2部分框支剪力墙以外的结构中,转换梁、转换柱宜现浇混凝土。7.1.9预制装配整体式结构构件及节点应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等的有关规定。7.1.10抗震设计时,构件及节点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按表7.1.10采用。预埋件锚筋截面计算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取为1.0;当仅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组合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取1.0。73
表7.1.10构件及节点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结构构件类别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受冲切承载力计算、接缝受剪承载力计算受弯构件偏心受压柱偏心受拉构件剪力墙各类构件及框架节点轴压比小于0.15轴压比不小于0.150.750.750.80.850.850.850.857.1.11预制构件节点及接缝处后浇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多层剪力墙结构中墙板水平接缝用座浆材料的强度等级值应大于被连接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值。7.1.12预埋件和连接件等外露金属件应按不同环境类别进行封闭或防腐、防锈、防火处理,并应符合耐久性要求。7.2作用及作用组合7.2.1预制装配整体式结构的作用及作用组合应根据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等确定。7.2.2预制构件在翻转、运输、吊运、安装等短暂设计状况下的施工验算,应将构件自重标准值乘以动力系数后作为等效静力荷载标准值。构件运输、吊运时,动力系数宜取1.5;构件翻转及安装过程中就位、临时固定时,动力系数可取1.2。7.2.3预制构件进行脱模验算时,等效静力荷载标准值应取构件自重标准值乘以动力系数与脱模吸附力之和,且不宜小于构件自重标准值的1.5倍。动力系数与脱模吸附力应符合下列规定:1动力系数不宜小于1.2;73
2脱模吸附力应根据构件和模具的实际状况取用,且不宜小于1.5kN/m2。7.3结构分析7.3.1在各种设计状况下,装配整体式结构可采用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同的方法进行结构分析。当同一层内既有预制又有现浇抗侧力构件时,地震设计状况下宜对现浇抗侧力构件在地震作用下的弯矩和剪力进行适当放大。7.3.2装配整体式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作用效应分析可采用弹性方法。7.3.3按弹性方法计算的风荷载或多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Δu与层高h之比的限值宜按表7.3.3采用。表7.3.3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的限值结构类型Δu/h限值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装配整体式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1/10007.3.4在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时,对现浇楼盖和叠合楼盖,均可假定楼盖在其自身平面内为无限刚性;梁的刚度可考虑翼缘作用予以增大,近似考虑时,楼面梁刚度增大系数可根据翼缘情况取1.3~2.0。7.4预制构件设计7.4.1预制构件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持久设计状况,应对预制构件进行承载力、变形、裂缝控制验算;2对地震设计状况,应对预制构件进行承载力验算;3对制作、运输和堆放、安装等短暂设计状况下的预制构件验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的有关规定。7.4.2当预制构件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50mm时,73
宜对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7.4.3预制板式楼梯的梯段板底应配置通长的纵向钢筋,板面宜配置通长的纵向钢筋;当楼梯两端均不能滑动时,板面应配置通常的纵向钢筋。7.4.4用于固定连接件的预埋件与预埋吊件、临时支撑用预埋件不宜兼用;当兼用时,应同时满足各种设计工况要求。预制构件中预埋件的验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等的有关规定。7.4.5预制构件中外露预埋件凹入表面的深度不宜小于10mm。7.5连接设计7.5.1装配整体式结构中,接缝的正截面承载力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接缝的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1持久设计状况:(7.5.1-1)2地震设计状况:(7.5.1-2)在梁、柱端部箍筋加密区及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尚应符合以下规定:(7.5.1-3)式中:——结构重要性系数,安全等级为一级时不应小于1.1,安全等级为二级时不应小于1.0;——持久设计状况下接缝剪力设计值;——地震设计状况下接缝剪力设计值;——持久设计状况下梁端、柱端、剪力墙底部接73
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地震设计状况下梁端、柱端、剪力墙底部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被连接构件端部按实配钢筋面积计算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设计值;——接缝受剪承载力增大系数,抗震等级为一、二级取1.2,抗震等级为三、四级取1.1。7.5.2叠合梁端竖向接缝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1持久设计状况(7.5.2-1)2地震设计状况(7.5.2-2)式中:——叠合梁端截面后浇混凝土层截面面积;——预制构件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垂直穿过结合面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各键槽的根部截面面积(图7.5.2)之和,按后浇键槽根部截面和预制键槽根部截面分别计算,并取二者的较小值;——垂直穿过结合面所有钢筋的面积,包括叠合层内的纵向钢筋。73
图7.5.2叠合梁端部抗剪承载力计算参数示意1—后浇区;2—后浇混凝土层;3—预制梁;4—预制键槽根部截面;5—后浇键槽根部截面7.5.3装配整体式结构中,节点及接缝处的钢筋连接宜根据接头受力、施工工艺等要求选用机械连接、套筒灌浆连接、约束浆锚搭接连接、焊接连接、绑扎搭接连接等连接方式,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7.5.4钢筋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接头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中Ⅰ级接头的性能要求;2预制剪力墙中钢筋接头处套筒外侧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3套筒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25mm。7.5.5预制构件与后浇混凝土、灌浆料、座浆材料的结合面应做粗糙面、键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预制板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的结合面应做粗糙面。2预制梁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的结合面应做成粗糙面;预制梁端面应设置键槽(图7.5.5-1)且宜做成粗糙面。键槽的73
尺寸和数量应按本标准第7.5.2条的规定计算确定;键槽的深度t不宜小于30mm,宽度w不宜小于深度的3倍且不宜大于深度的10倍;键槽可贯通截面,当不贯通时槽口距离截面边缘不宜小于50mm;键槽间距宜等于键槽高度;键槽端部斜面倾角不宜大于30°。3预制剪力墙的顶部和底部与后浇混凝土的结合面应做成粗糙面;侧面与后浇混凝土的结合面应做成粗糙面。也可设置键槽,键槽深度t不宜小于20mm,宽度w不宜小于30mm,键槽长度不宜小于构件截面宽度的0.8倍,间距不应大于200mm。键槽端部斜面倾角不宜大于30°。(图7.5.5-2)4粗糙面的面积不宜小于结合面的80%,预制板的粗糙面凹凸深度不应小于4mm,预制梁端、预制墙端的粗糙面凹凸深度不应小于6mm。(a)键槽贯通截面(b)键槽不贯通截面图7.5.5-1梁端键槽构造示意1—键槽;2—梁端面73
a)实体剪力墙b)叠合板式剪力墙图7.5.5-2剪力墙结合面构造7.5.6预制构件纵向钢筋宜在节点区直线锚固;当直线锚固长度不足时,可采用弯折、机械锚固方式,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钢筋锚固板应用技术规程》JGJ256的规定。7.5.7连接件、焊缝、螺栓或铆钉等紧固件应对不同设计状况下的承载力进行计算,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81等的规定。7.6叠合梁设计7.6.1叠合梁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73
7.6.2叠合梁端面的受剪承载力可按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进行计算。7.6.3楼盖中的梁宜采用叠合梁,叠合梁施工过程中宜设置梁底竖向支撑,当设置竖向支撑时,叠合梁计算方法采用与整体现浇梁一致的设计方法。7.6.4叠合梁预制部分可采用矩形或凹口形截面形式(图7.6.4),叠合梁后浇层厚度不宜小于120mm,当采用凹口截面预制时,后浇层厚度不宜小于150mm,凹口深度不宜小于50mm,槽边厚度不宜小于60mm。(a)预制部分为矩形截面(b)预制部分为凹口截面图7.6.4叠合梁截面1—后浇层;2—预制梁;3—叠合板或现浇板。7.6.5叠合梁与预制剪力墙支座连接处,剪力墙应预留梁窝后浇段,当剪力墙后浇段尺寸不满足梁纵向受力钢筋的直线锚固要求时,宜90°弯折锚固,也可采用采用锚固板锚固,或螺旋筋约束锚固。当梁纵向钢筋采用锚固板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锚固板应用技术规程》JGJ256中的有关规定。螺旋筋约束锚固的锚固长度应不小于0.4la(0.4laE),约束螺旋筋配箍率不小于1.0%。如图7.6.5所示。73
(a)弯折锚固(b)锚固板锚固(c)螺旋筋约束锚固图7.6.5叠合梁与剪力墙连接节点构造示意1—预制剪力墙;2—后浇段;3—叠合梁;4—纵筋锚固7.6.6叠合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叠合梁的纵向受力钢筋应在支座处的后浇层内贯通或锚入支座。2叠合梁的箍筋宜采用封闭箍,梁上部纵筋预穿在箍筋内。当抗震等级不高于二级、且无受扭时,箍筋也可采用开口箍现场封闭的形式(图7.6.6a);对叠合连梁,上部纵向钢筋现场安装后可采用箍筋帽封闭(图7.6.6b)。开口箍上方及箍筋帽两端均应采用135°弯钩且直线段长度不小于10d。73
(a)预制部分叠合梁(b)预制部分叠合连梁图7.6.6叠合梁钢筋构造1—预制梁;2—预制梁箍筋;3—上部纵筋4—箍筋帽。7.7楼盖设计7.7.1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楼盖宜采用叠合楼盖。结构转换层、平面复杂或开洞较大的楼层、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宜采用现浇楼盖。7.7.2叠合板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进行设计,73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叠合板的预制板厚度不宜小于60mm,后浇混凝土层厚度不应小于60mm;2叠合楼板的预制板的板端在支座上的搁置长度不应少于10mm;3当叠合板的预制板采用空心板时,板端空腔应封堵,板端堵头宜留出不小于50mm的空腔,并应采用不低于C30级混凝土浇灌密实;4跨度大于3m且整体性要求较高的叠合板,宜采用图7.7.2所示的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楼板;图7.7.2叠合板设置桁架钢筋构造示意1—预制板;2—上弦钢筋;3—下弦钢筋;4—斜向腹杆钢筋。5跨度大于6m的叠合板,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板;6板厚大于180mm的叠合板,预制部分宜采用空心混凝土楼板。7.7.3叠合楼板可采用单向(图7.7.3a)或双向预制叠合板(图7.7.3b,图7.7.3c)的形式。73
(a)单向预制叠合板(b)带拼缝的双向预制叠合板(c)整块双向预制叠合板图7.7.3预制叠合板形式1-预制叠合板;2-梁或墙;3-板侧分离式拼缝;4-板端支座;5-板侧支座;6-板侧整体式拼缝。7.7.4未设置桁架钢筋的叠合板,应根据叠合面抗剪计算配置抗剪钢筋,当计算不需要配置抗剪钢筋时,应按下列要求配置抗剪构造钢筋:1当叠合板跨度大于5m时,支座周边1/4跨范围抗剪钢筋应设置;2当悬挑板的上部钢筋伸入相邻叠合板中时,悬挑板及锚固范围的预制叠合板表面应配置抗剪构造钢筋;3预埋在预制板内的抗剪构造钢筋宜为倒U形,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不应大于400mm,应伸入到后浇层上部钢筋处且伸出预制板的长度不应小于40mm。7.7.5叠合楼板支座处预制板内的纵向钢筋应满足下列要求:1板端支座处,预制板内的纵向受力钢筋宜锚入支座梁或墙的后浇混凝土层中,在支座内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d且不小于100mm,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图7.7.5a),d为纵向受力钢筋直径。2单向预制板的板侧支座处,当预制板内的板底分布钢筋伸入支承梁或墙的后浇混凝土中时,应符合本条第1款的要求;当板底分布钢筋不伸入支座时,宜在紧邻预制板顶面的后浇混凝土层中设置附加钢筋,附加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预制板内的同73
向分布钢筋截面面积,间距不宜大于600mm,在板的后浇混凝土层内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5d,在支座内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5d及100mm的较大值,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图7.7.5b)。(a)板端支座(b)板侧支座图7.7.5预制叠合板端及板侧构造1—支承梁或墙;2—预制板;3—纵向受力钢筋;4—附加钢筋;5—支座中心线7.7.6单向预制叠合板板侧的分离式接缝应配置附加钢筋(图7.7.6),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接缝处紧邻预制板顶面宜设置垂直于板缝的附加钢筋,附加钢筋伸入两侧后浇混凝土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5d,d为附加钢筋直径;2附加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预制板中该方向钢筋面积,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图7.7.6板侧分离式接缝构造1-后浇层;2-预制板;3-后浇层内钢筋;4-接缝钢筋。7.7.7双向叠合板板侧的整体式接缝宜设置在叠合板的次要受73
力方向上,接缝可采用后浇带的形式(图7.7.7a或b),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后浇带宽度不小于200mm。在接缝处预制板的纵向受力钢筋自板侧伸出并锚入后浇层内,锚固长度不应小于la,两侧钢筋在接缝处重叠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0d,钢筋弯折角度不应大于30°,弯折处沿接缝方向应配置不少于2根通长纵向钢筋,且直径不应小于该方向预制板内纵向钢筋直径;2板侧应设置键槽或做成粗糙面;3板缝内的后浇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不低于预制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且不应低于C30,宜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4可按弹性双向板计算垂直接缝的受力钢筋配筋量并加大15%配置;5有可靠依据时,接缝内的钢筋也可采用其他有效的连接方式。(a)(b)图7.7.7整体式接缝构造1-构造筋;2-钢筋锚固;3-预制板;4-后浇层;5-后浇层内钢筋。73
7.8楼梯设计7.8.1预制楼梯等受弯构件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7.8.2预制混凝土楼梯应满足设计要求的支承边界条件,楼梯梁、梯段板、平台板钢筋伸入支座长度应满足受力所需的锚固及构造要求,梯梁宜采用倒T形或L形叠合梁,梯段和平台板应在梯梁后浇叠合层内锚固,其中上部钢筋锚固长度不应小于la,有抗震要求时不应小于laE。下部钢筋锚固长度不应小于20d,搭接部位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焊接方式连接。7.8.3预制装配楼梯板宜为整块预制构件。7.8.4预制装配楼梯板的厚度不宜小于120mm。与主体结构铰接连接的一端应预留伸出钢筋,预留伸出钢筋锚入支座长度,上部钢筋不应小于la,有抗震要求时不应小于laE,下部钢筋不应小于20d。7.8.5两端简支的板式预制楼梯的梯段板宜配置通长的上部钢筋,其配筋率不应小于0.15%。分布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下部钢筋应按计算确定。与梁、墙固结后宜考虑上部弯矩的影响。7.8.6预制楼梯与支承构件之间宜采用简支连接形式,采用简支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预制楼梯两端宜分别作为固定铰和滑动铰,并应留出足够的位移间隙;2预制楼梯端部应采取防止滑落的构造措施,且在支承构件上的搁置长度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时应不小于75mm,8度时应不小于100mm。3具体构造参见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预制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15G367-1。7373
8预制剪力墙结构设计8.1一般规定8.1.1结构平面布置应避免扭转影响过大。在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不宜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平均值的1.5倍。以扭转为主的结构第一自振周期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之比不应大于0.9。8.1.2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不宜大于55m。当采用有效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少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8.1.3抗震设计的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建筑不宜采用转角窗。8.1.4预制构件施工图应由主体结构的设计单位进行深化设计,并构成主体结构施工图设计文件的一部分,其深度和内容应满足建筑、结构和机电设备各专业的综合要求。预制构件的深化设计按照便于标准化生产、运输和吊装的原则进行,并符合下列规定:1预制剪力墙的竖向连接部位宜设置在各层楼面处;2预制剪力墙的水平连接部位的设置宜保证门窗洞口的完整性;3预制剪力墙结构最外部的转角部位应采取加强措施,当连接部位设置无法满足设计构造要求时应采用现浇构件。8.1.5预制构件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除应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要求外,尚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规定。8.1.6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中预制构件的连接应受力明确、传力可靠,满足结构的承载力、延性要求。预埋件和连接件等外露金属件应按不同环境类别进行防腐、防锈处理;其耐久性应满足工程设计使用年限的要求,并应采取有效的防火措施。73
8.1.7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中,预制剪力墙的钢筋可采用套筒灌浆连接、约束或非约束搭接连接(浆锚或后浇),水平钢筋可采用钢筋环插筋连接、焊接连接或搭接连接。其他钢筋连接方法应满足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8.1.8围护墙、隔墙、构造洞口填充墙等非结构构件与相邻主体结构构件应可靠拉结。8.2预制剪力墙设计与构造8.2.1满足本标准规定的构造时,预制剪力墙的截面设计方法与现浇混凝土剪力墙相同。8.2.2剪力墙平面布置宜简单、规则。竖向宜连续,避免刚度突变。门窗洞口宜上下对齐、成列布置。剪力墙可采用L形、T形、U形或一字形;预制剪力墙上洞口宜居中布置,洞口一侧的预制墙肢宽度不宜小于200mm,洞口上方连梁高度不宜小于350mm。8.2.3预制剪力墙的连梁不宜开洞;当必需开洞时,洞口宜预埋套管,洞口上、下截面的有效高度不宜小于梁高的1/3,且不宜小于200mm;被洞口削弱的连梁截面应进行承载力验算,洞口处应配置补强纵向钢筋和箍筋,补强纵向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2mm。8.2.4预制剪力墙开有较小(高和宽均小于800mm)的洞口时,应沿洞口周边增设补强钢筋,补强钢筋的截面面积应不小于被洞口截断的钢筋面积,且每边不小于2根直径12mm的钢筋。补强钢筋自孔边伸入墙内的长度不应小于la或laE(图8.2.4)。73
图8.2.4墙板洞口构造配筋1—洞口构造钢筋。8.2.5预制剪力墙竖向钢筋连接部位的水平分布筋、拉结筋应加密(图8.2.5),加密范围应自竖向钢筋连接区底部至顶部并向上延伸不小于300mm高度,加密区水平分布筋、拉结筋的最大间距及最小直径应符合表8.2.5的规定,且竖向钢筋连接区上端第一道水平分布钢筋距离竖向钢筋连接区顶部不应大于50mm。本加密水平钢筋可不伸出预制构件并于后浇区域连接。a)套筒连接b)约束浆锚搭接连接图8.2.5竖向钢筋连接部位水平分布钢筋的加密构造示意73
1—竖向钢筋;2—水平分布钢筋。表8.2.5竖向钢筋连接区域加密水平分布筋、拉结筋最大间距、最小直径抗震等级最大间距最小直径一、二级100mm8mm三、四级150mm8mm8.2.6墙面埋设的连接用预埋件的锚板宜凹入板面10mm~15mm。连接件焊接后应进行清理、防锈防腐和增糙处理,并用水泥砂浆抹平。8.3预制剪力墙连接设计8.3.1预制剪力墙的竖向钢筋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接头应满足行业标准《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中I级接头的性能要求,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套筒灌浆连接钢筋可不另设,由下层预制剪力墙的竖向钢筋直接外伸形成。连接筋间距不宜小于5d;连接筋与套筒位置应完全对应,误差不得大于2mm;连接筋插入套筒后进行压力灌浆,待浆液充满套筒后,停止灌浆,静养不少于24小时;3套筒外侧水平分布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4套筒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25mm,且不应小于混凝土粗骨料的最大粒径。8.3.2预制剪力墙的竖向钢筋采用约束搭接连接时(图8.3.2),应符合下列规定:1连接筋宜采用由下部构件伸出的纵筋进行约束搭接连接。也可采用单独设置的连接筋进行双侧约束或非约束搭接连接,单独设置的连接筋直径应不小于被连接钢筋的直径。2连接筋预留孔长度宜大于钢筋搭接长度30mm;约束螺旋箍筋顶部长度应大于预留孔长度50mm,底部应捏合不少于2圈;预留孔内径尺寸应适合钢筋插入搭接及灌浆。连接筋插入后宜采用压力灌浆,预留锚孔内灌浆饱满度不应小于95%。73
3经水泥基灌浆料连接的钢筋约束搭接长度ll不应小于la或laE(图8.3.2a),经后浇混凝土连接的钢筋约束搭接长度ll不应小于la或laE(图8.3.2b、图8.3.2c),经后浇混凝土连接的钢筋非约束搭接长度ll不应小于1.2la或1.2laE(图8.3.2d)。4约束螺旋箍筋的配箍率不小于1.0%。螺旋箍筋环内径Dcor不应大于表8.3.2的要求,螺旋箍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满足设计要求。5螺旋箍筋直径不应小于4mm、不宜大于10mm,螺旋箍筋螺距的净距应不小于混凝土最大骨料粒径,且不小于30mm。表8.3.2约束螺旋箍筋环内径Dcor限值竖向钢筋直径(mm)810121416182025Dcor最大值(mm)5060708090100110120图8.3.2a配置螺旋箍筋的钢筋约束浆锚搭接连接1-竖向钢筋;2-水平钢筋;3-螺旋箍筋;4-灌浆孔道;5-搭接连接筋。73
图8.3.2b配置螺旋箍筋的钢筋约束搭接连接(叠合板式剪力墙单侧接头)1-竖向钢筋;2-水平钢筋;3-螺旋箍筋;4-搭接连接筋;5-后浇混凝土。图8.3.2c配置螺旋箍筋的钢筋约束搭接连接(叠合板式剪力墙双侧接头)1-竖向钢筋;2-水平钢筋;3-螺旋箍筋;4-搭接连接筋;5-后浇混凝土。73
图8.3.2d配置螺旋箍筋的钢筋非约束搭接连接(叠合板式剪力墙双侧接头)1-竖向钢筋;2-水平钢筋;3-搭接连接筋;4-后浇混凝土。8.3.3预制剪力墙的钢筋采用钢筋环插筋连接时(图8.3.3-1),应符合下列规定:1剪力墙连接处的后浇连接区域长度不应小于被连接墙肢的厚度,且不小于200mm。2预制剪力墙外伸U形筋同剪力墙水平钢筋或箍筋,并应在预制剪力墙内充分锚固。3连接环筋应为封闭环状,连接环筋直径间距同被连接的外伸U形筋或箍筋。4后浇混凝土区域内的竖向插筋应满足纵向钢筋设计要求,其竖向连接可采用约束或非约束搭接连接、焊接或机械连接。5当后浇混凝土区域位于剪力墙边缘构件范围内时,区域内的配筋及构造要求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边缘构件箍筋、拉筋、纵向钢筋应满足边缘构件的设计要求,区域内的边缘构件箍筋应同样采用钢筋环插筋连接。如图如图8.3.3-2。6后浇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相邻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73
度等级,并应采取可靠措施保证混凝土浇筑密实。7当后浇区域采用免模板拼接时,预制构件外伸薄壳厚度不小于30mm,并应采用钢筋网加强,此区域的外伸水平筋或箍筋弯折坡度不应大于1:6,如图8.3.3-3。8后浇区域界面抗剪应满足设计计算要求,当不满足时可增设附加界面抗剪筋。附加界面抗剪筋直径不小于10mm,间距不大于200mm,在预制构件中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0d,在后浇区域内的直锚段长度应不小于5d,单筋时弯折段长度应不小于5d,如图8.3.3-4。图8.3.3-1a实体剪力墙钢筋环插筋连接1—外伸U形水平筋或箍筋;2—连接环筋;3—插筋;4—后浇区域。73
图8.3.3-1b叠合板式剪力墙钢筋环插筋连接1—外伸U形水平筋或箍筋;2—连接环筋;3—插筋;4—后浇区域。73
图8.3.3-2a实体剪力墙位于边缘构件区域时钢筋环插筋连接1—外伸U形水平筋或箍筋;2—连接环筋;3—插筋;4—后浇区域。73
图8.3.3-2b叠合板式剪力墙位于边缘构件区域时钢筋环插筋连接1—外伸U形水平筋或箍筋;2—连接环筋;3—插筋;4—后浇区域。73
图8.3.3-3免模板叠合板式剪力墙钢筋环插筋连接1—外伸U形水平筋或箍筋;2—连接环筋;3—插筋;4—后浇区域。73
图8.3.3-4剪力墙后浇区域增设界面抗剪筋1—界面抗剪筋;2—后浇混凝土。8.3.4预制剪力墙非连接部位的边缘构件可以与墙体整体预制,且边缘构件内的配筋及构造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8.3.5屋面、立面收进的楼层,应在剪力墙顶部设置后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图8.3.5),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圈梁截面宽度不应小于剪力墙的厚度,截面高度不宜小于楼板厚度及250mm的较大值。圈梁应与后浇或预制叠合楼盖或屋盖浇筑成整体。图8.3.5后浇钢筋混凝土圈梁1—叠合板后浇层;2—预制楼板;3—后浇圈梁;4—预制墙板。73
2圈梁内应配置纵筋与箍筋,并应符合表8.3.5的要求。表8.3.5后浇圈梁的配筋要求配筋6度、7度设防纵筋最小配筋量不小于4根直径12mm的钢筋,且配筋率不小于0.5%与墙体水平分布筋配筋率的较大值箍筋最大间距(mm)200箍筋最小直径(mm)88.3.6预制剪力墙洞口上方的预制连梁宜与后浇圈梁或水平后浇带形成叠合连梁(图8.3.6-1);刀把墙连梁预制部分在顶部应增设纵筋(图8.3.6-2),并验算吊装、运输过程的承载力和裂缝宽度。图8.3.6-1带洞口墙板叠合连梁构造1—后浇圈梁或后浇带;2—预制连梁;3—箍筋;4—纵筋。73
图8.3.6-2“刀把墙”叠合连梁构造1-后浇圈梁或后浇带;2-预制连梁;3-箍筋;4-纵筋;5-后浇边缘构件;6-增设纵筋。8.3.7当预制墙板有洞口时,宜将洞口下墙作为单独的连梁进行设计(图8.3.7)。图8.3.7洞口下墙与叠合连梁的关系1—洞口下墙;2—预制连梁;3—后浇梁。8.3.8上、下层相邻预制剪力墙的竖向钢筋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边缘构件区域内的竖向钢筋应逐根连接。2预制剪力墙的竖向分布钢筋,当仅部分连接时(图8.3.8),被连接的同侧钢筋间距不应大于600mm,且在剪力墙构件承载力设计时和分布钢筋配筋率计算中不得计入不连接的分布钢筋;不连接的竖向分布钢筋直径不应小于6mm。73
图8.3.8部分竖向分布钢筋套筒灌浆连接示意1-预制剪力墙;2-水平后浇带;3-接缝;4-不连接的竖向分布钢筋;5-连接的竖向分布钢筋;6—套筒灌浆连接。8.3.9上、下层相邻预制剪力墙的竖向钢筋采用约束浆锚搭接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边缘构件区域内的竖向钢筋应逐根连接。2预制剪力墙的竖向分布钢筋连接,应满足下列规定:1)当全部连接时(图8.3.9a),同侧钢筋间距不应大于300mm。2)当部分连接时(图8.3.9b),同侧钢筋间距不应大于600mm,且在剪力墙构件承载力设计和分布钢筋配筋率计算中不得计入不连接的分布钢筋;不连接的竖向分布钢筋直径不应小于6mm。(a)全部连接(b)部分连接图8.3.9预制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约束浆锚连接示意1—不连接的竖向分布钢筋;2—连接的竖向分布钢筋;3-另设的竖向连接钢筋;8.3.10预制剪力墙相邻下层为现浇剪力墙时,下层现浇剪力墙向上伸出竖向钢筋,与上层预制剪力墙中竖向钢筋的连接应符合73
本标准的规定。8.3.11除有专门规定外,连接预制构件的后浇区域宜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预制剪力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8.3.12预制墙板的预埋件和连接件应进行施工和使用阶段的承载力计算,并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的要求。8.3.13预制混凝土剪力墙墙肢内的竖向结合面处抗剪承载力可按下式进行抗剪验算:抗震设计:≤(8.3.13)式中:Vy——墙肢竖缝结合面剪力设计值;VyE——考虑抗震设计时的墙肢竖缝结合面剪力设计值;Ac——单个抗剪连接齿槽抗剪面积;As——穿过剪力墙竖向结合面的水平钢筋截面面积;ft——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y——穿过剪力墙竖向结合面的水平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nc——抗剪连接齿槽个数;ζc——抗剪连接齿槽共同工作系数,ζc=1-0.1nc,ζc≤0.5;γRE——抗震调整系数,γRE=0.85。图8.3.13墙肢竖缝剪力计算8.3.14预制剪力墙底部水平接缝处,预制剪力墙的水平正截面受压、受拉承载力,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相应规定计算,其中接缝处混凝土抗压强度,应取73
实际参与工作的构件和后浇混凝土抗压强度的较低值。8.3.15预制剪力墙底部水平接缝处,预制剪力墙的水平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8.3.15)式中:Vj——预制混凝土剪力墙底部水平接缝处的剪力设计值;As——垂直于结合面的竖向钢筋面积;fy——竖向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N——与剪力设计值V相应的垂直于结合面的轴向力设计值,压力时取正,拉力时取负;当大于时,取为。8.3.16吊环锚入混凝土的长度不应小于30d,并应焊接或绑扎在钢筋骨架上,d为吊环筋直径。在构件的自重标准值作用下,每个吊环按2个截面计算的吊环应力不应大于65N/mm2;当在一个构件上设有4个吊环时,设计时应仅取3个吊环进行计算。73
9非承重预制构件及其连接9.1一般规定9.1.1非承重预制构件应与主体结构有可靠连接,并应满足承载力、稳定和变形协调要求。9.1.2连接节点应能够承受构件传递的荷载和作用,并确保传力途径简捷、明确,保证主体结构受力清晰。9.1.3抗震设防要求时,非承重预制构件及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计,根据所属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及非承重预制构件破坏所产生的后果采取不同的抗震措施。9.2夹心保温预制剪力墙及其连接9.2.1夹心保温预制剪力墙的外页墙应考虑对结构抗震的影响,避免导致对主体结构的破坏。应根据与主体结构连接情况考虑对整体计算的影响,当对支承构件有偏心时,尚应计入偏心产生的影响。9.2.2外页墙应考虑抗风及连接设计,荷载的取值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有关规定确定。9.2.3外页墙、内页墙或承重结构设计时相应的安全等级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的有关规定划分;外页墙与内页墙连接节点的安全等级应提高一级。9.2.4上层预制剪力墙与下层楼面之间的接缝应采用灌浆料座浆填实,接缝高度为10mm~20mm;接缝材料抗压强度应比预制剪力墙混凝土强度等级值大10MPa。9.2.5外页墙与内页墙的连接节点应采用可靠的防腐、防火、防水措施,其耐久性应满足工程使用年限要求。9.2.6连接节点的预埋件、连接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的有关规定,且预埋件应在预制构件和主体结构混凝土施工时埋入。9.2.7安装在建筑上的附属机械、电气设备系统的支架和连接,73
应符合地震时使用功能的要求,且不应导致相关部件的损坏。9.2.8当采用夹心保温预制剪力墙构造时,内、外页墙体间应设置专用连接件进行可靠连接(如图9.2.8所示)。当采用非金属连接件时,应为耐碱材料;当采用金属连接件时,应有可靠的阻断热桥和防腐措施。连接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且其锚固承载能力应大于连接件自身的承载能力,并满足设计要求;拉结件的布置数量应由受力计算确定,并满足下列规定:1连接件的热工性能应满足本地区对外墙热工计算要求;2连接件在结构层的埋置深度应满足受力要求,且不小于70mm;3连接件的的间距应不大于1200×1200mm;4混凝土外页墙厚度应不小于50mm,配筋应不小于4@300×300mm;5其他连接件应有系统的验证性试验和实践验证,经确认安全可靠后方可采用。图9.2.8夹心保温外墙拉结示意1-拉结件;2-混凝土保护面层;3-钢筋网片;4-结构层;5-结构钢筋;6—保温层。9.3预制填充墙、预制隔墙及其连接9.3.1预制填充墙宜与周边结构构件一体制作,并与周边结构73
构件可靠拉结,填充墙部分的材料可采用空心混凝土、泡沫混凝土,填充墙容重不应大于10kN/m3。如图9.3.1所示。图9.3.1预制填充墙拉结示意1-周边结构构件;2-预制填充墙;3-钢筋网片。9.3.2预制填充墙应考虑对结构抗震的影响,避免导致对主体结构的破坏。应根据与主体结构连接情况考虑对整体刚度计算的影响,应采用措施降低一体制作预制填充墙的刚度。9.3.3预制隔墙宜与周边结构构件可靠拉结,预制隔墙的材料可采用空心混凝土、泡沫混凝土,预制隔墙容重不应大于10kN/m3。如图9.3.3所示。73
图9.3.3预制隔墙拉结示意1-周边结构构件;2-预制隔墙;3-预埋钢板连接件。9.3.4预制隔墙应考虑对结构抗震的影响,避免导致对主体结构的破坏。应根据与主体结构连接情况考虑对整体刚度计算的影响,应采用措施降低预制隔墙的刚度。73
10工程验收10.1一般规定10.1.1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应按混凝土结构子分部工程进行验收。验收除设计有专门的规定和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有关规定。10.1.2对结构进行结构实体检验时,检验应在监理工程师见证下,由施工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实施。10.1.3灌浆料的进场质量验收应符合《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程》GB/T50448和本标准的有关规定。10.1.4预制构件、主要材料及配件的进场质量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和本标准的有关规定。10.1.5建筑的饰面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其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的有关规定。10.1.6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验收时,除应按现《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要求提供资料外,尚应提供以下资料:1工程设计单位确认的预制构件深化设计图、设计变更文件;2安装专项施工方案;3预制构件及配件的出厂质量证明文件,出厂质量证明文件内容应注明主要材料的质量证明及二次复验报告、进场验收记录、安装施工记录;4套筒灌浆或钢筋约束浆锚搭接连接的施工检验记录和检测报告;5灌浆料、座浆材料检测报告;6外墙防水施工质量检验验收记录;73
7分项工程质量验收文件;8密封材料及接缝防水检测报告;9外墙淋水试验记录;10重大质量问题的处理方案和验收记录。10.1.7经返修或加固处理后仍不能满足安全或重要使用功能的分部分项工程,严禁验收。10.2预制构件进场质量验收与存放10.2.1预制混凝土构件外观质量应符合表10.2.1的规定,不允许存在严重缺陷。一般缺陷,应按技术处理方案进行处理,并重新检查验收。表10.2.1构件外观质量名称现象主要缺陷一般缺陷露筋构件内钢筋未被混凝土完全包裹而外露不应有受力主筋不应有,其他构造钢筋和箍筋不多于5处蜂窝混凝土表面石子外露不应有受力主筋部位和支撑点位置不应有,其他部位不多于5处孔洞混凝土中孔穴深度和长度均超过保护层厚度不应有不应有外形缺陷缺棱掉角、棱角不直、表面翘曲有不影响使用功能的外形缺陷清水表面不应有,混水表面不宜有外表缺陷表面麻面、掉皮、起砂、污染、门窗框材划伤有不影响使用功能的外表缺陷清水表面不应有,混水表面不宜有连接部位缺陷连接钢筋、连接件松动连接部位有基本不影响结构传力性能的缺陷不应有破损影响外观少量影响结构和使用功能的破损不应有裂缝裂缝贯穿保护层到达构件内部少量不影响结构性能或使用功能的裂缝影响结构性能的裂缝不应有73
10.2.2预制构件不得存在影响结构性能或装配、使用功能的尺寸偏差。预制构件的允许尺寸偏差及检验方法应符合表10.2.2的规定。表10.2.2预制构件尺寸允许偏差单位为毫米项次检验项目允许偏差检验方法墙板高±3尺量检查宽±3钢尺量一端及中部,取其中偏差绝对值较大处厚±2对角线差5钢尺量两个对角线翘曲L/1000调平尺在两端量测侧向弯曲L/1000或≤20钢尺量最大侧向弯曲处底模表面32m靠尺和塞尺检查抹平表面32m靠尺和塞尺检查梁、叠合板楼梯、阳台等长±5尺量检查宽±5钢尺量一端及中部,取其中偏差绝对值较大处厚±3侧弯L/750或≤20钢尺量两个对角线表面平整32m靠尺和塞尺检查预埋件预埋板中心位置偏移5≤尺量检查与混凝土面平面高差0,-5预埋螺栓(螺母)中心位置偏移2外露长度+10,-5预留孔洞中心位置偏移5垂直度1/30尺寸±3预埋套筒中心位置偏移2注:1.L为构件长度(mm);2.检查中心线、螺栓和孔道位置偏差时,应沿纵、横两个方向量测,并取其中偏差较大值;3.对于预埋件中心临时定位及预制构件粗糙面尺寸偏差可以按本条规定适当放松。10.2.3预制构件检查合格后,生产企业应出具产品合格证,并在产品合格证和构件上标记工程名称、构件编号、制作日期、合格状态、生产单位等信息。73
10.2.4预制构件应按设计要求和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有关规定进行结构性能检验。预制构件质量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等中相关规定GB50210。10.2.5预制混凝土强度的检验评定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的要求。10.2.6门窗框和构件整体预制时,门窗框安装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的规定外,安装位置允许偏差还应符合附表10.2.6的规定。表10.2.6门框和窗框安装的位置允许偏差项目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门窗框定位3钢尺检查门窗框对角线3钢尺检查门窗框水平度2用1m水平尺和塞尺检查注:当采用计数检验时,除有专门要求外,合格点率应达到80%及以上,且不得有严重缺陷。10.2.7预制构件应按种类进行合理分区存放,应满足地基承载力、构件承载力和防倾覆等要求。存放场地应平整坚实,并应有排水措施。10.2.8预制构件码放应符合下列规定:1预制构件的码放应预埋吊件向上,标志向外;垫木或垫块在构件下的位置,宜与脱模、吊装时的起吊位置一致;2重叠堆放构件时,每层构件间的垫木或垫块应在同一铅垂线上;3堆垛层数应根据构件与垫木或垫块的承载能力及堆垛的稳定性确定。水平分层堆放时,应分型号码垛,预制楼板每垛不宜超过6块。10.3预制构件安装质量检验73
10.3.1进场的预制构件的检验与验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和本标准规定执行。现场装配施工前应检查预制构件的合格证、配套材料、连接件的质量证明文件。10.3.2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的后浇混凝土部位在浇筑前应进行隐蔽工程验收。验收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1钢筋的牌号、规格、数量、位置、间距等;2钢筋的连接方式、接头位置、接头数量等;3钢筋的锚固方式及长度;4预埋件的规格、数量、位置;5混凝土粗糙面的质量,键槽的规格、数量、位置;6预留管线、线盒等的规格、数量、位置。10.3.3套筒灌浆连接接头应进行型式检验和施工现场检验。10.3.4构件安装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0.3.4的规定。表10.3.4构件安装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项目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墙板中心线对定位轴线的位置5钢尺检查垂直度5经纬仪或吊线、钢尺检查墙板拼缝高差±5钢尺检查外墙装饰面板缝宽度±5钢尺检查通长缝直线度5拉线或吊线、钢尺检查接缝高差3钢尺检查楼板平整度52m靠尺和塞尺检查下表面标高±5水准仪或拉线、钢尺检查梁中心线对定位轴线的位置5钢尺检查梁下表面标高0 -5水准仪或拉线、钢尺检查楼梯水平位置5钢尺检查73
标高±5水准仪或拉线、钢尺检查阳台水平位置5钢尺检查标高±5水准仪或拉线、钢尺检查10.4主控项目10.4.1后浇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检查数量:按批检验,检验批次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的规定。检验方法:按《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的要求进行。10.4.2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及约束浆锚连接的灌浆应密实饱满。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检查灌浆施工质量检查记录。10.4.3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及约束浆锚搭接连接用的灌浆料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检查数量:按批检验,以每层为一检验批;每工作班应制作一组且每层不应少于三组40mm×40mm×160mm的长方体试件,标准养护28d后进行抗压强度试验。检验方法:检查灌浆料强度试验报告及评定记录。10.4.4预制墙板底部接缝座浆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检查数量:按批检验,以每层为一检验批;每工作班应制作一组且每层不应少于三组边长为70.7mm的立方体试件,标准养护28d后进行抗压强度试验。检验方法:检查砂浆强度试验报告及评定记录。10.4.5钢筋采用焊接连接时,其焊接质量应符合《钢筋焊接及验收标准》JGJ18的有关规定。检查数量:按批检验。检验方法:检查钢筋焊接施工记录及平行试件的强度试验报73
告。10.4.6钢筋采用机械连接时,其接头质量应符合《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的有关规定。检查数量:按批检验。检验方法:检查钢筋机械连接施工记录及平行试件的强度试验报告。10.4.7预制构件采用焊接连接时,钢材焊接的焊缝尺寸应满足设计要求,焊缝质量应符合《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的有关规定。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按《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的要求进行。10.4.8预制构件采用螺栓连接时,螺栓的材质、规格、拧紧力矩应符合设计要求及《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的有关规定。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按《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的要求进行。10.5一般项目10.5.1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预制构件进场检验时,外观质量、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本标准的规定。10.5.2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预制构件安装就位、且后浇筑混凝土施工完成后,应进行预制结构安装尺寸现场抽样检查,抽样检查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按楼层、结构缝或施工段划分检验批。在同一检验批内,对梁、柱,应抽查构件数量的10%,且不少于3件;对墙和板,应按有代表性的自然间抽查10%,且不少于3间;对大空间结构,墙可按相邻轴线间高度5m左右划分检查面,板可按纵、横轴线划分检查面,抽查10%,且均不少于3面。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符合表10.5.2的规定。73
表10.5.2装配式结构尺寸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项目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构件中心线对轴线位置基础15尺量检查竖向构件(柱、墙)10水平构件(梁、板)5构件标高梁、柱、墙、板底面或顶面±5水准仪或尺量检查构件垂直度柱、墙高度<5m5经纬仪或全站仪量测高度≥5m且<10m10高度≥10m20构件倾斜度梁5垂线、钢尺量测相邻构件平整度板端面5钢尺、塞尺量测梁、板底面抹灰5不抹灰3柱墙侧面外露5不外露10构件搁置长度梁、板±10尺量检查支座、支垫中心位置板、梁、柱、墙10尺量检查墙板接缝宽度±5尺量检查中心线位置10.5.3外墙板接缝的防水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和《建筑外墙防水工程技术规程》JGJ/T235的有关规定,检查现场淋水试验报告。73
附录A(资料性附录)预制构件检验批、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表A1预制构件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工程名称 分项工程名称 验收部位 施工单位 项目经理 专业工长 分包单位 分包项目经理 施工班组长 施工执行标准名称及编号 施工单位检查评定记录监理(建设)单位验收记录主控项目1预制构件结构性能检验应符合有关标准和设计要求 2预制构件出厂应有合格证,且应在明显部位标明生产单位、构件型号、生产日期和质量验收标志。构件的规格型号及预埋件、插筋和预留孔洞的规格、位置和数量应符合标准图或设计的要求 3预制构件的外观质量不应有严重缺陷 4叠合结构中预制构件的叠合面应符合设计要求 5预制构件不应有影响结构性能和安装、使用功能的尺寸偏差 一般项目1预制构件的外观质量不宜有一般缺陷。 2允许偏差(mm)1墙板高、宽-3 厚-2 2对角线差5 翘曲4 面弯、侧向弯曲L/1000 3内表面平整4 外表面平整3 4梁、柱、叠合板、楼梯、阳台等高、宽±5 厚±3 侧弯L/750 表面平整4 5预埋件预埋板中心位置偏移5 与混凝土面平面高差2 预埋螺栓(螺母)中心位置偏移3 外露长度-5,10 预留孔洞中心位置偏移2 尺寸±3 预埋套筒中心位置偏移2 施工单位检查评定结果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年月日监理(建设)单位验收结论专业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年月日73
表A2预制构件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工程名称 分项工程名称 验收部位 施工单位 项目经理 专业工长 分包单位 分包项目经理 施工班组长 施工执行标准名称及编号 施工单位检查评定记录监理(建设)单位验收记录主控项目1进入现场的预制构件,其强度、外观质量、尺寸偏差及结构性能应符合设计的要求 2预制构件之间、预制构件与现浇结构之间的连接应符合有关标准和设计要求 3预制构件支撑的设置应符合有关标准和设计要求 4承受内力的接头和拼缝,当其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设计要求时,不得吊装上一层结构构件 一般项目1预制构件的外观质量不宜有一般缺陷。2允许偏差(mm)1墙板中心线对定位轴线的位置52垂直度53墙板拼缝高差±54外墙装饰面板缝宽度±55通长缝直线度56接缝高差37楼板平整度58下表面标高±59梁中心线对定位轴线的位置510梁下表面标高0-511楼梯水平位置512标高±513阳台水平位置514标高±5施工单位检查评定结果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年月日监理(建设)单位验收结论专业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年月日73
附录B(资料性附录)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表B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工程名称结构类型检验批数施工单位项目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分包单位分包单位负责人分包经理序号检验批部位、区段施工单位评定结果监理(建设)单位验收结论12345678检查结论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年月日验收结论专业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年月日73
附录C(资料性附录)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表C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工程名称结构类型层数施工单位技术部门负责人质量部门负责人分包单位分包单位负责人分包技术负责人序号分项工程名称检验批数施工单位检查评定验收意见12345质量控制资料安全和功能检验(检测)报告观感质量验收验收单位分包单位项目经理:年月日施工单位项目经理:年月日勘察单位项目负责人:年月日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年月日监理(建设单位)总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专业负责人)年月日73
附录D(资料性附录)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部件验收方法D.1验收要求当需第现场验收部件或第三方进行检查时,使用本方法对部件进行验收。D.2验收方法D.2.1外观质量外观质量检查每批随机检验3件样品,当发现严重缺陷和一般缺陷时,应现场记录。3件样品中不得出现2件以上存在严重缺陷或5处以上一般缺陷的样品,否则判为该批样品不合格;当1件样品检测出存在严重缺陷或5处以上一般缺陷时,再加倍检验6件样品,全部合格后方可通过检验,并标明存在严重缺陷为不合格品,不得使用。存在一般缺陷的样品,应在上作出明显标识,当按技术处理方案进行处理并按现场记录位置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D.2.2尺寸偏差尺寸偏差每批随机检验3件样品,3件样品中不得出现2件以上尺寸偏差或预留连接钢筋、预埋管偏差不合格的样品,否则判为该批样品不合格;当1件样品检测出尺寸偏差或预留连接钢筋、预埋管偏差不合格时,再加倍检验6件样品,全部合格后方可通过检验,并标明存在尺寸或预留连接钢筋、预埋管偏差不合格的样品为不合格品,不得使用。D.2.3混凝土强度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设计要求。现场检测按JGJ/T23使用回弹法对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进行检验,每批随机检验3件样品,3件样品中不得出现2件以上混凝土强度不合格的样品,否则判为该批样品混凝土强度不合格;当1件样品检测出混凝土强度不合格时,再加倍检验6件样品,全部合格后方可通过检验,并标明混凝土强度不合格的样品为不合格品,不得使用。73
D.2.4结构性能1剪力墙混凝土剪力墙的结构性能应满足运输及使用要求,其承载力应达到设计荷载的150%,侧向抗弯性能应达到运输要求。混凝土预制剪力墙的承载力按回弹法测定混凝土预制剪力墙的混凝土强度及受力面积计算得出。其计算公式为:P=R×S/1000式中:P——混凝土预制剪力墙的承载力,kN;R——按回弹法测定混凝土预制剪力墙的混凝土强度,N/mm2;S——混凝土预制剪力墙的受力面积,mm2。当承载力≥设计荷载的150%时,判定其承载力合格。混凝土预制剪力墙的侧向抗弯性能:按其运输时所承受的最大侧向荷载方式进行检验。采用精度为0.02mm的读数显微镜等仪器观测裂缝。每批随机抽取1件样品,将混凝土预制剪力墙按运输时所使用的支撑物进行支撑,按其运输方向侧向放置在水平、坚固的地面上,按运输时堆放方式叠加剪力墙,每放置一层混凝土预制剪力墙后静停10min,采用精度为0.02mm的读数显微镜等仪器进行观测,检测下层混凝土预制剪力墙是否出现开裂等破坏现象,当裂缝宽度达到0.02mm时,即可判定为有开裂等破坏现象,侧向抗弯性能不合格;最终堆放层数应比实际运输增加一层,当堆放完全部剪力墙后静停20min,观察最下层混凝土预制剪力墙是否出现开裂等破坏现象,当裂缝宽度达到0.02mm时,即可判定为有开裂等破坏现象,侧向抗弯性能不合格。2预制隔墙混凝土预制隔墙的性能应满足运输及使用要求,其抗冲击性能、抗弯承载、面密度、吊挂力性能应达到GB/T23451要求。预制隔墙的检验及判定按GB/T23451进行。3预制叠合板混凝土预制叠合板的性能应满足施工使用要求,当加荷至施工荷载的150%时,混凝土预制叠合板不得破坏,其挠度和裂缝73
宽度应达到设计要求。采用精度为0.02mm的读数显微镜等仪器观测裂缝,构件的挠度可用百分表、位移传感器、水平仪等进行观测。每批随机抽取1件样品,在水平、坚固的地面上将其中1件样品按实际施工时所使用的支撑方式及支撑物进行支撑,按施工荷载均布施加荷载,每次施加施工荷载的20%,静停3min,当裂缝宽度达到0.02mm时,即可判定结构性能不合格;当施加施工荷载的100%后,则每次加荷施工荷载的10%,静停3min,观测裂缝及挠度;加荷至施工荷载的150%后,静停5min,观测裂缝及挠度。当预制叠合板未破坏、未出现裂缝或裂缝宽度小于0.02mm,且构件的挠度变化值小于2/1000时,判定结构性能合格,否则为结构性能不合格。4预制叠合梁混凝土预制叠合梁的性能应满足施工使用要求,当加荷至施工荷载的150%时,其挠度和裂缝宽度应达到设计要求。每批随机抽取1件样品,在水平、坚固的地面上将其中1件样品按实际施工时所使用的支撑方式及支撑物进行支撑,按施工荷载均布施加荷载,每次施加施工荷载的20%,静停3min,观测裂缝采用精度为0.02mm的读数显微镜等仪器,当裂缝宽度达到0.02mm时,即可判定结构性能不合格;当施加施工荷载的100%后,则每次加荷施工荷载的10%,静停3min,观测裂缝及挠度;加荷至施工荷载的150%后,静停5min,观测裂缝及挠度,构件的挠度可用百分表、位移传感器、水平仪等进行观测。当预制叠合梁未破坏、未出现裂缝或裂缝宽度小于0.02mm,且构件的挠度变化值小于1/1000时,判定结构性能合格,否则为结构性能不合格。5预制楼梯混凝土预制楼梯的结构性能应满足运输及使用要求,其承载力、挠度和裂缝宽度应达到设计要求。采用精度为0.02mm的读数显微镜等仪器观测裂缝,构件的挠度可用百分表、位移传感器、水平仪等进行观测。每批随机抽取1件样品,在水平、坚固的地面上将其中173
件样品按实际施工时所使用的支撑方式及支撑物进行支撑,按设计要求施加荷载,每次施加设计荷载的20%,静停3min,当裂缝宽度达到0.02mm时,即可判定结构性能不合格;当施加设计荷载的100%后,则每次施加设计荷载的10%,静停3min,观测裂缝及挠度;加荷设计荷载的150%后,静停5min,观测裂缝及挠度。当预制楼梯未破坏、未出现裂缝或裂缝宽度小于0.02mm,且构件的挠度变化值小于2/1000时,判定结构性能合格,否则为结构性能不合格。6阳台混凝土预制阳台的结构性能应满足运输及使用要求,其承载力、挠度和裂缝宽度应达到设计要求。采用精度为0.02mm的读数显微镜等仪器观测裂缝,构件的挠度可用百分表、位移传感器、水平仪等进行观测。每批随机抽取1件样品,在水平、坚固的地面上将其中1件样品按实际施工时所使用的支撑方式及支撑物进行支撑,按设计要求施加荷载,每次施加设计荷载的20%,静停3min,当裂缝宽度达到0.02mm时,即可判定结构性能不合格;当施加设计荷载的100%后,则每次施加设计荷载的10%,静停3min,观测裂缝及挠度;加荷设计荷载的150%后,静停5min,观测裂缝及挠度。当阳台未破坏、未出现裂缝或裂缝宽度小于0.02mm,且构件的挠度变化值小于2/1000时,判定结构性能合格,否则为结构性能不合格。73
本规程用词说明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73
引用标准名录1《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GB50002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5《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500166《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7《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8《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9《钢结构施工质量及验收规范》GB502051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11《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12《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1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14《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75515《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0-200216《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T50448-200817《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GB/T5050218《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GB8624-201219《硅酮建筑密封胶》GB/T1468320《建筑密封剂分级和要求》GB/T2208321《聚氨酯建筑密封胶》JC/T48222《聚硫建筑密封胶》JC/T48323《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4《钢筋焊接及验收标准》JGJ1825《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6《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7《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标准》JGJ5528《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29《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8130《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31《建筑工程饰面砖粘接强度检验标准》JGJ11073
32《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1433《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JGJ14234《高强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8135《钢筋锚固板应用技术规程》JGJ25636《钢筋连接用灌浆套筒》JG/T39837《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JG/T40873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预制装配整体式房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技术规范DB23/TXXXX-2016条文说明75
目次1总则792术语和符号802.1术语802.2符号803基本规定814材料要求834.1混凝土834.2钢筋和钢材834.3连接材料834.4其它材料855建筑与节能设计865.1一般规定865.2平面设计875.3立面、外墙设计875.4内隔墙设计885.5预制构配件885.6装饰设计896设备管线设计906.1一般规定906.2设备管线预留预埋设计906.3电气管线设计906.4给排水及暖通空调管线设计907结构设计基本规定927.1一般规定927.2作用及作用组合937.3结构分析937.4预制构件设计94101
7.5连接设计947.6叠合梁设计947.7楼盖设计957.8楼梯设计968剪力墙结构设计978.1一般规定978.2预制剪力墙设计与构造978.3预制剪力墙连接设计989非承重预制构件及其连接1019.1一般规定1019.2夹心保温预制剪力墙及其连接10110工程验收10210.1一般规定10210.2砌筑砂浆102101
1总则1.0.1为了大幅提高我省混凝土结构建筑工程质量和耐久性能,提升我省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和建筑装配化施工技术水平,使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设计、生产、施工、验收有据可依,规范编制组经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国内外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工程实践经验,在可靠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基础上制定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地区的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丁类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也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当错层剪力墙结构、连体结构和大底盘多塔剪力墙结构等平面或竖向不规则的建筑采用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结构,或采用剪力墙结构和其他体系组合时,应进行专项论证。1.0.3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和预制装配整体式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设计与施工除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5001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等国家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101
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1约束浆锚钢筋搭接连接(专利号:ZL200820090150.6),即在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受力钢筋旁侧预留孔洞,构件安装时,将需搭接的钢筋插入孔洞内至设定的搭接长度,通过灌浆孔和排气孔向孔洞内灌入灌浆料,经灌浆料凝结硬化完成两根钢筋的搭接。为保证钢筋的搭接连接性能,在搭接钢筋周围设置约束螺旋箍筋。当设置了约束螺旋筋的钢筋搭接连接不采用成孔灌浆而为后浇混凝土连接时,称为约束搭接连接。该种搭接连接的各项构造,应满足本规程相关要求。2.1.12预制混凝土构件之间的水平连接的关键是钢筋的连接,传统方法是通过钢筋焊接或机械连接,但连接程序复杂、成本较高,并且连接性能不易保证。这样将严重影响预制混凝土结构的广泛应用,钢筋环插筋连接是在所述的预制混凝土构件侧边内预埋有为了在水平方向能互相连接的一一对应的钢筋,所述的钢筋露出的部分为半环状,其预埋端在预制混凝土构件中充分锚固,所述的钢筋上部放置环状钢筋,与两侧的预埋半环状钢筋互相交接,其间预留有一定的交接空隙,所述的半环状钢筋与环状钢筋之间的交接空隙中插入纵向通长钢筋。本技术用于预制混凝土结构构件之间的水平连接。(专利名称:预制混凝土构件水平连接方法,专利号:ZL200910072554.1)2.2符号本规程中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等国家现行标准相同的符号基本沿用,并增加了本规程专用的符号。101
3基本规定3.0.1对装配整体式建筑,在结构设计、构件制作、运输、存放、施工等各个阶段均应充分考虑装配整体式建筑的特点,重视各方整体策划和各专业间的协调配合,充分研究标准化构件的通用性和经济性,以保证工程验收质量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及本规程的规定3.0.2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设计在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本规程根据装配式结构的特点,强调提出了两点附加要求。1装配整体式结构设计的主要概念,是在选用可靠的预制构件受力钢筋连接技术的基础上,采用预制构件与后浇混凝土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连接节点合理的构造措施,将预制构件装配连接成一个整体结构,保证其具有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等同的承载能力、变形性能和耐久性能。对于多高层装配整体式结构,应根据实际采用的连接节点类型和特点,采用适当的计算模型进行结构分析。3装配整体式结构的关键技术在于预制构件之间以及预制构件与后浇混凝土之间的连接技术。3.0.3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同,在抗震设防地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防类别及相应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的有关规定。3.0.4确定各类预制构件合理的尺寸和形状,是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设计、生产、施工、质量控制和验收等过程中的重要环节。1预制构件的尺寸和形状设计除应满足各类构件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要求,尚应同时满足建筑模数协调、构件制作、运输和装配施工便捷、易于进行质量控制等要求。同时,应尽量减少预制构件的种类,保证模板能够多次重复使用,以降低生产成本。101
2装配整体式结构关键技术在于预制构件之间或与后浇混凝土之间的连接技术。3确定各类预制构件合理的尺寸公差和形状公差,使其工厂加工制作误差发生在允许的范围内,可以保证各类预制构件在施工现场能够准确地进行拼装和定位,使装配施工质量达到设计预期要求。4预制构件的尺寸和形状设计尚应同时考虑制作技术、运输成本、堆放场地、安装设备等因素。3.0.5预制构件的深化设计应在预制构件加工制作前完成,进行深化设计的内容应充分考虑建筑、结构、机电设备、装饰装修等专业及节能设计要求,以及构件制作、运输、安装等各环节的综合要求。在预制构件加工制作阶段将各专业、各工种所需的预留孔洞、预埋件等一并完成,避免在施工现场因剔凿、切割、焊接,影响预制构件质量和美观,且增加现场施工作业量。101
4材料要求4.1混凝土4.1.2预制构件由于在工厂生产,制作、运输、存放、安装过程中而产生破坏和损伤,因此对其采用的混凝土的最低强度等级的要求高于现浇混凝土。4.2钢筋和钢材4.2.1采用套筒灌浆和约束浆锚搭接方法连接的钢筋采用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所规定的热轧带肋钢筋,可以使钢筋与灌浆料之间产生足够的摩擦力,从而形成接头的可靠性。4.2.4预制构件起吊用预埋件,需要同时考虑脱模、翻转等各个工况。4.3连接材料4.3.1预制构件的连接技术是装配式结构关键的、核心的技术。其中,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技术是形成各种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重要基础。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的工作机理,是由于灌浆套筒内灌浆料自身具有微膨胀特性,同时又受到灌浆套筒的约束作用,因此在灌浆料与灌浆套筒内侧间产生较大的正向应力,钢筋藉此正向应力在其带肋的粗糙表面产生摩擦力,以传递钢筋轴向应力。因此,套筒灌浆连接接头要求灌浆料有较高的抗压强度,灌浆套筒应具有较大的刚度和较小的变形能力。制作灌浆套筒采用的材料可以采用碳素结构钢、合金结构钢或球墨铸铁等。传统的灌浆套筒内壁的凹凸构造复杂,采用机械加工工艺制作的难度很大。许多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台湾多年101
来一直采用铸造方法制造灌浆套筒。我国近年来在已有的钢筋机械连接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了用碳素结构钢或合金结构钢材料,并采用机械加工方法制造的灌浆套筒,工程实践已证实了其良好的机械连接性能。目前,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完成的建筑工业行业标准《钢筋连接用灌浆套筒》JG/T398已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批准,并已发布实施。装配式结构中所用钢筋连接用灌浆套筒应符合该标准的要求。其他形式的套筒应有足够的试验验证和论证后方可使用。4.3.2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的另一个关键技术,在于灌浆料的质量。灌浆料应具有高强、早强、无收缩和微膨胀等基本特性,以使其能与套筒、被连接钢筋更好地共同工作,同时满足装配式结构快速施工的要求。在我国,这项技术在冶金和电力部门已有二十余年的应用历史,在建筑部门的应用历史还较为短暂,工程实践经验也较少。目前,建筑工业行业标准《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JG/T408已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批准,并已发布实施。装配式结构中钢筋套筒连接用灌浆料应符合该标准的要求。4.3.3近年来,黑龙江宇辉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密切合作,研制了钢筋约束搭接连接接头,经过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验证了此种约束搭接接头的可靠性,并申请了相应的专利。这项技术的关键,在于约束钢筋的配置方法等各个方面。4.3.7~8装配式结构预制构件的连接方式,根据建筑物的不同的层高、不同的抗震设防烈度等不同的条件,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形式,其中通过钢筋锚固板、预埋件等进行连接的方式,也是可行的连接方式。此时,钢筋锚固板和预埋件,连接用焊接材料、螺栓等紧固件以及锚栓等部件,应分别符合国家或行业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101
4.4其它材料4.4.2外墙板接缝处的密封材料,除应满足抗剪切和伸缩变形能力等力学性能要求外,尚应满足防水、防火、耐候、防霉等性能要求。密封胶的宽度和厚度应通过计算决定。由于我国目前研究工作的水平,本版规程仅对密封胶提出最基本的、定性的要求,其他定量的要求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工作的成果。接缝密封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建筑接缝用密封胶》JC/T881的规定,硅酮、聚氨酯、聚硫建筑密封胶应分别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硅酮建筑密封胶》GB/T14683、《聚氨酯建筑密封胶JC/T482、《聚硫建筑密封胶》JC/T483的规定。101
5建筑与节能设计5.1一般规定5.1.2目前建筑设计与施工(尤其是住宅)将设备管线埋在楼板混凝土垫层或墙体中,把使用年限不同的主体结构与管线设备混在一起建造,大量的住宅虽然主体结构在寿命期内,但装修和设备等却早已老化,加大了改造更新的难度,甚至不得不拆除重建,缩短了建筑使用寿命。本规程提倡采用主体结构部件、内装修部品和管线设备的三部分装配化集成技术系统,实现室内装修、管道设备与主体结构的分离,维修、更换方便,从而使住宅具备结构耐久性、室内空间灵活性以及可更新性等特点,同时兼备低能耗、高品质和长寿命的优势。例如:传统的卫生间,采用湿式法施工,下沉部位需要填充,不仅防水工艺不好控制,而且后期维修极为不便。整体卫浴采用地脚螺栓调节底盘高度,无需回填,检修方便,且整体卫浴从设计、选材、制造、选配到运输安装,均由专业人员负责,可确保质量,有效避免交房矛盾。5.1.3装配式建筑设计应遵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GB50002的规定。模数协调的基本原则是建筑部件实现通用性和互换性,即使规格化、通用化的部件适用于常规的各类建筑,满足各种要求。由此,大量规格化、定型化部件的生产可稳定质量,降低成本。通用化部件所具有的互换能力,可促进市场的竞争和部件生产水平的提高。建筑构配件与建筑平立面的模数协调应采用基本模数或扩大模数。建筑模数协调工作涉及到的行业与部件的种类很多,需各方面共同遵守各项协调原则,制定各种部件或组合件的协调尺寸和约束条件。5.1.4体型规整的建筑不仅有利于抗震,还可节约造价。101
5.2平面设计5.2.1~5.2.4装配式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体系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平面设计应考虑建筑各功能空间使用尺寸,根据结构受力特点合理拆分结构预制构配件(部件),并注意预制构配件(部件)的定位尺寸即应满足平面功能需要,同时应符合模数协调的原则。住宅不宜采用外飘窗和挑窗台做法。装配式建筑平面设计应充分考虑设备管线与结构体系的关系。例如住宅卫生间涉及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路各专业,需多工种协作完成,平面设计时应考虑卫生间平面位置与竖向管线的关系、卫生间降板范围与结构的关系等。如采用标准化的预制盒子卫生间(整体卫浴)及标准化的厨房整体橱柜,除应考虑设备管线的接口设计外,还应考虑卫生间、厨房平面设计尺寸与预制盒子卫生间(整体卫浴)及标准化的厨房整体橱柜部品尺寸间的模数协调。5.3立面、外墙设计5.3.1预制混凝土具有可塑性,通过模具浇筑可以形成任意形状,通过涂料装饰可实现任何色彩需求,通过形状、色彩模拟可仿制所用常见饰面,通过面层处理可形成露骨料混凝土、清水混凝土等丰富的立面效果,从而实现标准化与多样化相结合。外墙饰面材料与预制外墙板的粘结强度等技术指标应满足《外墙面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JGJ126、《保温装饰板外墙外保温系统材料》JG/T287等相关规范的要求。5.3.3采用面砖等贴面材料饰面时,需要详细的立面设计,以统一各部位面砖等材料的分缝。同时,对外墙贴面砖有高度的以及对面砖块体有尺寸、厚度限制使用的项目均应按相应规定执行。5.3.5带有门窗的装配式混凝土外墙板,应在工厂预制时考虑门窗的安装问题,其门窗洞口与门窗框间的密闭性不应低于门窗的密闭性。5.3.7在要求的泛水高度处设凹槽或挑檐,便于屋面防水卷材的收101
头,避免后期开凿对构件的破坏。5.4内隔墙设计5.4.3带有门窗的装配式混凝土内墙板,在工厂预制时考虑门窗的安装问题,便于后期安装及装修。5.4.4厨卫是容易出现渗漏的地方,对厨卫隔墙需进行防潮处理、卫生间防水、防潮的处理,对墙板分缝处做好防水处理,墙内侧表面做好防水涂料处理,可确保防渗漏、防潮效果。预留埋墙管道沟槽可有效防止安装时后开槽对预制墙板质量造成的破坏。5.4.5不同部位的隔墙有不同的耐火极限要求,确定墙体材料及厚度时应予以复核。5.5预制构配件5.5.1采用工厂化加工的标准预制件可提高产品质量,并有效降低成本。集中布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预制外墙板的标准化和经济性,控制外挑尺寸可确保结构安全。5.5.2预制时预留滴水线或滴水槽,避免现场开凿,保证建筑质量。5.5.4装配式建筑外墙的设计关键在于接缝处的构造设计。对于承重预制外墙板、预制外挂墙板,夹心外墙板等不同外墙板连接节点的构造设计,悬挑构件、装饰构件连接节点的构造设计以及门窗连接节点的构造设计应分别满足热工、防水、防火、保温、隔热、隔声及建筑立面装饰设计等要求。做到各类接缝设计构造合理、施工方便、坚固耐久,并结合本地材料、制作及施工条件进行综合考虑。防水材料主要采用发泡芯棒与密封胶。5.5.5采用构造方式防水较可靠,可避免材料老化带来的防水失效,提高建筑使用寿命。101
5.6装饰设计5.6.3建筑外墙板的防水与密封构造,以及厨房、卫生间的防水构造在装修期间被破坏后,难以及时发现,并且后期维修十分困难,必须严格加以防护。101
6设备管线设计6.1一般规定6.1.1设备管线设计要体现精装修特点,考虑墙板、楼板、公共区域及户内的整体点位布置;考虑建筑电气、给排水、暖通空调、建筑智能等管线设计一体化。6.1.2叠合板后浇层内水平管线布置过于密集,会影响混凝土受压区受力性能。6.1.3防止水暖管接头渗漏,为后期维修方便,敷设在建筑面层内。6.2设备管线预留预埋设计6.2.1强电箱及输入输出管线预埋、强电插座预埋盒及相应管线预埋、弱电箱及输入输出管线预埋、弱电插座预埋盒及管线预埋、分体空调穿墙套管预埋、天然气穿墙套管预埋、等电位盒及相应导线预埋、采暖集分水器箱体及相应管线预埋、室内冷热水管线等竖向留槽。6.2.5燃气安装应跟天然气公司充分交流并得到天然气公司的认可。6.3电气管线设计6.3.3建筑等电位规范取值4Ω。考虑安全性卫生间等电位3Ω。6.4给排水及暖通空调管线设计6.4.1自来水管及屋面集中式太阳能热水器集热器,通过竖向水管井沿标准层公共区域及户内叠合板底板的找平层敷设;各户内终端用水点所在的墙体(或预制墙体)留竖向的自来水管管槽(含热水管管槽)。101
6.4.2采暖系统管线敷设满足以下要求:1可通过水管井沿公共区域及户内叠合板找平层部分敷设管线并与预埋集分水器所在墙体内敷设的集分水器输入输出循环主管对接;2集分水器室内循环支管沿集分水器所在墙体、叠合楼板找平层、采暖换热器所在墙体敷设,有用水点的部位应留竖向管槽。101
7结构设计基本规定7.1一般规定7.1.1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的适用高度参照《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中的规定。当预制剪力墙构件承担的底部剪力占总剪力的比例50%~80%时,宜综合考虑场地、结构的规则性、剪力墙的布置等因素,经专项论证确定。当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墙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时,以底部加强部位上一层的预制剪力墙构件承担的楼层剪力的比例确定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当房屋高度超过本表7.1.1的限值时,采取有效加强措施并经过专项论证,具体可参照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的相关规定。7.1.2高层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宽比参照《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中的规定。7.1.3~4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的抗震等级参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中的规定并适当调整。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及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抗震等级划分高度比现浇结构适当降低。7.1.6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的平面及竖向布置中,应该注意结构的规则性,避免某些楼层出现扭转不规则及侧向刚度不规则。7.1.7底部加强区的范围参照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中的规定。高层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的底部加强部位建议宜采用现浇结构或整体性较好的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当采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时应加强构件间的连接,确保连接后的结构整体性。预制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由两层混凝土预制板通过格构101
钢筋连接而形成不同中空区域的经工厂化制作而成的半预制混凝土墙板,在现场经连接后后浇中空部位混凝土而形成整体结构(如图7.1.7)。图7.1.7预制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当混凝土复合板式剪力墙采用可靠钢筋连接方式使内、外页墙中钢筋参与工作时,可应用于底部加强区并能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可提高墙体的抗渗性能,具有明显施工效率优势。7.1.8框支层及其他转换梁、转换柱往往构件截面较大,目前相关预制结构研究较少,建议采用现浇结构,当采用预制构件时应有足够的试验研究基础并经过了论证。7.1.10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同。7.2作用及作用组合7.2.1砌对装配式结构进行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下极限状态验算时,荷载和地震作用的取值及其组合均按现行相关规范执行。7.2.2~3条文规定与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相同。7.3结构分析7.3.1在预制构件之间采用安全可靠的连接方式的前提下,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能可视为现浇混凝土结构,设计中101
可采用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同的方法进行结构分析,并根据本规程的相关规定对计算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对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中,接缝包括预制墙板之间的水平和竖向拼缝,预制墙板之间的接缝一般采用整体式接缝,试验表明,可靠连接时结构的性能与现浇结构接近,为设计方便,对结构整体可采用与现浇结构相同的方法进行作用效应分析,并根据预制结构的特点对分析结果进行适当调整:当同一层既有预制剪力墙又有现浇剪力墙时,可采用内力重分配方法来考虑接缝对结构内力分布的影响,对现浇剪力墙在水平力作用下的内力进行适当放大。7.3.3本规程对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仍与现浇结构相同,取为1/1000。7.3.4叠合楼盖和现浇楼盖对梁刚度均有增大作用。装配整体式楼板作为梁的有效翼缘,与梁一起形成T形截面,提高了梁的刚度,可参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第5.2.4条计算。7.4预制构件设计7.5连接设计7.5.5预制墙板竖向结合面按照构造要求设置一定数量的键槽,是为保证预制墙板连接整体性。7.6叠合梁设计7.6.4采用叠合梁时,楼板一般采用叠合板,预制板搭在梁的预制部分上,梁、板的后浇层一起浇筑,当板的总厚度不小于梁的后浇层厚度要求时,可采用矩形截面预制梁。当板的总厚度小于梁的后浇层厚度要求时,可采用U形截面预制梁,某些情况下,为施工方便,预制梁也可采用其他截面形式,如倒T形截面或花篮梁的形式。101
7.6.6采用叠合梁时,箍筋宜采用闭合箍;当叠合连梁采用闭合箍筋无法安装上部纵筋时,可采用开口箍筋加箍筋帽的形式。7.7楼盖设计7.7.2叠合楼板的预制板最小厚度考虑了脱模、吊装、运输、施工因素,后浇层最小厚度考虑了楼板整体性要求以及管线预埋,面筋铺设、施工误差等因素,当采取构造措施增加其预制板刚度的情况下,如预设格构式钢筋,可以考虑适当减小预制板的厚度。当楼板内预埋管线比较集中的部位,可适当增加后浇层厚度或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为防止在施工时预制板坠落以及混凝土浇筑时漏浆,预制板需要有一定的支承长度。为增加预制板的整体刚度和水平面抗剪性能,宜在预制板内设置桁架钢筋,钢筋桁架的下弦钢筋锚固充分时可作为叠合板的下部钢筋使用。桁架钢筋应根据预制楼板的吊装、叠合面抗剪进行计算。施工阶段验算预制板的承载力及变形时可考虑钢筋桁架的作用,减少预制板下的临设支撑。7.7.3预制板的宽度主要受控于运输条件,一般宽度不超过2.4m,最大宽度不超过3m。整块预制板的叠合板根据尺寸按照单向或双向叠合板设计,带拼缝的叠合板需要根据拼缝的构造确定计算及配筋设计方法。结构设计时宜预先考虑深化设计可能的传力路径,深化设计时应满足结构设计的要求,否则,实际传力路径可能与原设计不符。7.7.4跨度超过5m的叠合板周边1/4跨以及悬挑板的上部钢筋及伸入锚固范围内,叠合面的水平剪力较大,需设置界面抗剪钢筋提高水平面的抗剪能力,可参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附录H进行计算。7.7.6分离式拼缝叠合板的整体受力性能介于按板缝划分的单向板和整块双向板之间,与楼板的尺寸、后浇层与预制板的厚度比例,拼缝钢筋数量等因素有关。开裂特征类似于单向板,承载101
力高于单向板,挠度小于单向板但大于双向板,板缝拼缝边界主要传递剪力,弯矩传递能力较差。在没有可靠依据时,可偏于安全,按照单向板进行设计,拼缝钢筋按构造要求确定,通常拼缝处板厚约为总厚度的一半,因此拼缝处分布钢筋配筋率的要求为后浇板分布钢筋配筋率的两倍,保证拼缝处不发生剪切破坏,且控制拼缝处裂缝的发展。7.7.7当叠合板拼缝处板底钢筋有可靠连接,且整个板厚设置一定宽度的后浇混凝土时,可按双向板进行设计,拼缝处按照整个楼板厚度进行设计。图7.7.6.a参考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提供的整体式接缝构造。图7.7.6.b整体式接缝构造根据黑龙江宇辉集团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按双向板计算的叠合板拼缝处钢筋绑扎方法”(专利名称:跨度内应用钢筋180°弯锚连接的混凝土叠合板,专利号:ZL2012.20070340.8)。7.8楼梯设计7.8.3楼梯板一般为斜板,现场不易叠合浇筑,一般为整体预制构件。7.8.4考虑制作、脱模、运输、吊装、安装等因素,楼梯板不宜太薄,厚度不宜小于120mm,地震作用下应保证楼梯与主体结构的可靠连接,楼梯板的面筋锚固长度取为laE。7.8.5预制楼梯两端通常为简支,按简支构件计算截面下部钢筋,但为了保证吊装、运输和安装过程中的构件截面承载力及控制裂缝宽度,对其上部构造钢筋的最小配筋进行规定。7.8.6当采用简支的预制楼梯时,楼梯间墙宜做成小开口剪力墙。101
8剪力墙结构设计8.1一般规定8.1.5预制构件的拆分应同时满足建筑模数协调、结构承载能力及便于施工和进行质量控制的要求。装配整体式结构设计文件的编制深度应满足原建设部颁布的《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的深度规定》的要求,并经施工图审查机构审查合格方可使用。根据主体结构施工图设计文件(包括预制构件拆分图)而进行的预制构件详图的设计,应由主体结构的设计单位进行深化设计。注:“预制构件拆分图”指预制构件的平面布置图及相应的节点详图。8.1.6预制梁、柱构件由于节点区钢筋布置空间的需要,保护层往往较大。当保护层大于50mm时,采取增设钢筋网片、采用抗裂混凝土等措施避免混凝土保护层的开裂。8.1.8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竖向钢筋连接方式。8.2预制剪力墙设计与构造8.2.1预制剪力墙在满足本规范规定的构造措施情况下,其受力性能与现浇混凝土构件相同,其截面配筋设计、构造措施也与现浇混凝土构件相同,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执行。预制剪力墙构件结合面的承载力验算应符合本规范的有关规定。8.2.2对预制剪力墙的规则性作了要求,以便于生产和安装。截面形状及有关尺寸限制应根据构件的生产、运输和安装能力确定。8.2.3预制墙板连梁一般做成叠合梁,预制部分梁高较小,如果连梁上开洞,应考虑墙板吊装等因素进行补强计算。101
8.2.5根据相关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剪力墙底部竖向钢筋连接区域,裂缝较多且较为集中,因此,对该区域的水平分布筋、拉结筋加强以提高墙板的抗剪能力和变形能力,并使该区域的塑性铰可以充分发展,提高墙板的抗震性能。8.3预制剪力墙连接设计8.3.2钢筋约束搭接连接的方式在国内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适合用于剪力墙水平接缝处竖向钢筋的连接,连接性能可靠,施工方便,造价较低。钢筋约束搭接连接根据连接构造不同分为成孔灌浆料锚固的“约束浆锚搭接连接”和由后浇混凝土锚固的“约束砼锚搭接连接”。哈尔滨工业大学和黑龙江宇辉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对配置螺旋箍筋的约束搭接连接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并申请了专利(专利名称:插入式预留孔灌浆钢筋搭接连接构件,专利号:ZL200820090150.6)。试验结果表明,配置了适量的螺旋箍筋以后,搭接连接的性能大大提高,可满足剪力墙等竖向构件中钢筋连接的要求。根据研究结果,当配置了足够的螺旋箍筋以后,钢筋的搭接长度可取0.5la长度,为提高连接性能设计中规定搭接长度取为钢筋锚固长度la或laE,并给出与钢筋直径配套的螺旋箍筋配置量。同时给出了叠合板式剪力墙采用“约束砼锚搭接连接”单侧和双侧连接接头的搭接长度要求,也引进纳入了合肥规范非约束搭接连接的方法,规定其搭接长度不小于1.2la或1.2laE。8.3.3剪力墙竖向接缝位置确定的主要原则是便于标准化生产、吊装、运输和就位,并尽量避免接缝对结构整体性能的影响。当主要采用一字形墙板构件时,接缝通常位于纵横墙板交接处的边缘构件位置,边缘构件的一部分后浇,一部分预制,后浇与预制部分共同组成叠合式边缘构件。接缝部位的配筋应满足边缘构件配筋设计要求。相邻预制墙板之间竖向接缝应设置后浇段,后浇段内设置封闭箍筋,预制墙板的水平筋应在后浇区域内锚固。预制墙板伸出的水平筋可设置为封闭环筋,与后浇段内封闭箍筋、纵筋通过销键方式连接(图8.3.4),这样可以减少预制墙板水平筋伸出的长度以便于预制墙板制作和吊装,黑龙江宇辉新型建筑材料有限101
公司对此连接方式作了大量实验研究并申请了专利(钢筋环插筋连接;专利名称:预制混凝土构件水平连接方法,专利号:ZL200910072554.1)。图8.3.4相邻预制剪力墙后浇接缝1—后浇段;2—预制墙板;3—竖向钢筋;4—封闭箍筋同时给出了当后浇区域界面抗剪当不满足时增设界面抗剪筋的构造方法。8.3.5楼、屋面处封闭的后浇钢筋混凝土圈梁是保证结构整体性和稳定性、连接楼面体系与预制墙板的关键构件,在楼层收进处对应的整个楼面及屋面处需要设置8.3.6本条对带洞口预制墙板与“刀把墙”的预制连梁与后浇圈梁或水平后浇带组成的叠合连梁的构造进行了说明。8.3.7洞口下墙的构造有三种做法:1预制连梁向上伸出竖向钢筋并与洞口下墙内的竖向钢筋连接,洞口下墙、后浇圈梁与预制连梁形成一根叠合连梁。该做法施工比较复杂,而且洞口下墙与下方的后浇圈梁、预制连梁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叠合构件受力性能没有经过试验验证,受力和变形特征不明确,纵筋和箍筋的配筋也不好确定。不建议采用此做法。2预制连梁与后浇圈梁形成叠合连梁;洞口下墙与下方的后浇圈梁之间连接少量的竖向钢筋,以防止接缝开裂并抵抗必要的面外荷载。洞口下墙内设置纵筋和箍筋,作为单独的连梁进行设计。建议采用此种做法。3将洞口下墙采用轻质填充墙处理时,计算中仅作为荷载,洞口下墙与下方的预制连梁之间不连接,墙内设置构造钢筋。当101
计算不需要窗下墙时可采用此种做法。当窗下墙需要抵抗面外的弯矩时,如位于飘窗外侧的窗下墙,需要将窗下墙内的纵向钢筋与下方的后浇楼板或预制墙内的钢筋有效连接、锚固;或将窗下墙内纵筋锚固在下方的后浇区域内。在实际工程中窗下墙的高度往往不大,当采用浆锚间接连接时,要确保必要的锚固长度。8.3.8套筒灌浆连接方式在日本、欧美等国家已经有长期、大量的实践经验,国内也已有充分的实验研究和相关的规程,可以用于剪力墙竖向钢筋的连接,且最好用于较粗、间距较大的钢筋连接。边缘构件是保证剪力墙抗震性能的重要构件,且钢筋较粗,每根钢筋应各自连接。剪力墙的分布钢筋一般情况下应力不高,且直径较小,间距较密,如采用灌浆套筒各自连接,会导致套筒数量很多,施工繁琐且成本较高,密布的套筒对剪力墙的抗震性能也有不利影响。8.3.15在参考了我国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国外规范(如美国规范ACI318-08、欧洲规范EN1992-1-1:2004、美国PCI手册(第七版)等)并对大量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规程给出了剪力墙水平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的计算公式,公式与《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水平施工缝的抗剪验算公式相同,主要采用剪摩擦的原理,考虑了钢筋和轴力的共同作用。可靠度分析表明,本规程计算公式的可靠指标满足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的要求。进行墙底水平接缝受剪承载力计算时,计算单元的选取分以下三种情况:1不开洞或者开小洞口整体墙,作为一个计算单元;2小开口整体墙可作为一个计算单元,各墙肢联合抗剪;3开口较大的双肢及多肢墙,各墙肢作为单独的计算单元。101
9非承重预制构件及其连接9.1一般规定9.1.1对非承重预制构件及其与主体连接提出要求,以满足抗震时构件的稳定和正常使用阶段的要求。9.1.2此条对连接节点提出原则性规定。9.1.3非承重预制构件的地震破坏会影响安全和使用功能,应进行抗震设计。9.2夹心保温预制剪力墙及其连接9.2.1夹心保温预制剪力墙的外页墙除应考虑自身重量对主体结构的影响外,还要考虑其刚度对主体结构的影响。柔性连接时,可不计入刚度,当为刚性连接时,应计入其刚度的影响。9.2.3外页墙与内页墙或主体结构连接件的可靠性是保证外墙板正常工作的前提条件。9.2.8由于夹心外墙板既可以作为结构构件承受荷载和作用,同时具有保温节能功能,它集承重、保温、防水、防火、装饰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因此保证内外叶墙板的连接质量是十分重要的。鉴于我国目前尚缺乏相应的产品标准,本标准仅定性地提出上述要求。101
10工程验收10.1一般规定10.1.2结构实体检验采用由各方参与的见证抽样形式,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公正性。10.1.6本条是针对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子分部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时应提交的主要文件和记录,是保证工程质量实现可追溯性的基本要求。10.1.7根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的规定,给出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时的验收程序和处理方法。10.2砌筑砂浆10.2.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第7.1.1条对现浇混凝土外观质量的严重缺陷和一般缺陷分别做了规定,本规程对预制构件外观质量检查参照相关地方标准《预制混凝土构件制作与验收规程》DB21/T1872的规定。10.2.2本条规定主要涉及预制构件定型尺寸和定位尺寸的控制要求,是指预制构件需要严格控制的关键部位尺寸偏差。10.2.7存放场地应平整并有足够的承载力,避免发生由于场地原因造成构件开裂和损坏。10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实施的的策划的方案
- 施工工程标准合同范本
- 西安南750kV变电站工程标准工艺实施细则
- 大庆钻探工程标准化管理办法
- 中天钢筋工程标准做法
- 现行公路工程标准规范
- 内墙抹灰工程标准化管理细则
- 《广东省建设工程标准施工合同》(2011)
- 建设管理-深化标准工艺应用-以通用制度管控建设各阶段_深化工程标准工艺应用
- 建筑与市政工程标准员考核评价大纲
- 附件1:各专业中型工程标准一览表doc
- 路基土石方工程标准化施工管理要点
- 简约规范,注重实效-万科土建工程标准管理做法(质量、安全文明)
- 数字音乐大厦幕墙专业分包工程标准合同
- 桐梓坡路给水工程标准化形象设计
- 湖南卓泰防水工程标准防水合同书
- 大宁变电工程标准工艺应用统计表
- 宁高联网改建工程标准化活动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