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9.62 KB
- 40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目录前言1概述.................................................................................错误!未定义书签。1.1河流概述.......................................................................错误!未定义书签。1.2评价依据.......................................................................错误!未定义书签。1.3评价河段范围与防洪标准.............................................错误!未定义书签。1.4评价报告的研究路线与工作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2凉红(惠林)电站工程基本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2.1凉红(惠林)水电站工程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2.2评价河段河道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2.3现有涉河工程与本电站工程的关系...............................错误!未定义书签。2.4评价河段水利规划与实施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3河道演变..........................................................................错误!未定义书签。3.1河道历史演变...............................................................错误!未定义书签。3.2河道近期演变...............................................................错误!未定义书签。3.3河道演变趋势...............................................................错误!未定义书签。4行洪论证计算..................................................................错误!未定义书签。4.1基本资料......................................................................错误!未定义书签。4.2凉红(惠林)水电站的设计洪水...................................错误!未定义书签。4.3坝前壅水高度、回水长度分析计算...............................错误!未定义书签。
4.4冲刷与淤积分析计算.....................................................错误!未定义书签。4.5各临河型渣场行洪分析计算..........................................错误!未定义书签。4.6各论证河段天然代表性断面水位流量关系....................错误!未定义书签。4.7各论证河段天然河道设计洪水水面线............................错误!未定义书签。4.8各论证河段筑堤后设计洪水水面线...............................错误!未定义书签。5综合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5.1项目建设与有关规划、标准、管理的关系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5.2凉红(惠林)水电站建设对河段泄洪的影响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5.3凉红(惠林)水电站建设对河势稳定影响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5.4对现有防洪工程及其它涉河工程与设施的影响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5.5凉红(惠林)水电站建设对防汛抢险的影响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5.6建设项目防御洪涝的设防标准与措施是否适当.............错误!未定义书签。5.7建设项目对第三合法水事权益人的影响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5.8电站运行对减水段河岸的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6工程防洪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7结论与建议......................................................................错误!未定义书签。7.1论证河道演变规律、发展趋势及河势稳定的结论..........错误!未定义书签。7.2建议..............................................................................错误!未定义书签。
1概述1.1河流概述凉红(惠林)水电站闸址位于尼日河下游,幸福沟上游约100m的干流上,距上游甘洛县城约11.5km,地理坐标:东经102°48′,北纬29°01′。闸址22控制流域面积3684km,厂址在其下游约5km处,控制流域面积3698km。尼日河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越西、甘洛县境内,是大渡河中游右岸的最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喜德县境内,自南向北流,经普格、顺河、玉田、甘洛、2岩润、苏雄,在尼日河附近注入大渡河。干流全长140km,流域面积约4060km。尼日河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多为起伏较大的山区。地质构造属凉山褶皱带,由一系列南北向背斜,向斜组成。岩石破碎,节理发育。流域内还有喀斯特地形和地下河。岩层主要分布有二迭系灰岩、石英砂岩,土壤以山地黄棕壤和山地棕壤为主。尼日河流域植被覆盖率为25%左右。以云南松、华山松、冷松及灌木林为主。中、下游植被较差,加上山高坡陡,土地开垦度较大,水土流失较严重。流域无大的引、堤、蓄水利水电工程,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不显著。尼日河流域一般属于暖温带及温带气候,有些地区接近亚热带气候,具有冬暖夏凉,四季不分明,干雨季分明的特点。根据甘洛县气象台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6.1℃,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为39.9℃和-5.7℃;多年平均年降水量912.5mm,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78.6%;多年平均风速2.4m/s,历年最大风速25m/s,相应风向NE。工程区地处安宁河地震带和马边地震带之间由强震到弱震活动的过渡地带。工程区无6级以上强震活动发生的地震地质背景,地震活动以弱震为主。根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工程建筑区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g,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尼日河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越西、甘洛县境内,是大渡河中游右岸的最大一级支流。发源于喜德县境相邻山北麓的木支村上方附近,自河源由南向北流经尼波、普格,纳入左岸支流—越西河,经顺河、玉田,在甘洛县城附近汇入右岸支流—甘洛河,继续南流,经岩润、苏雄,在尼日河附近注入大渡河。干流2河道全长140km,全流域面积约4060km。
尼日河流域地理界于东径102°20′~103°00′,北纬28°14′~29°12′之间。东和官料河接壤,东南与昭觉河、美姑河的上源为邻,南以相邻山与安宁河为界,西以小相岭与南桠河分水,北与大渡河干流相毗连。尼日河流域地势南高北低,海拔高程自河口675.6m升至河源3418.6m。地形多为起伏较大的山区。按地势、地形特性划分,顺河以上为上游,河道平均比降12.4‰;顺河至岩润为中游,其河道长度约35.3km,平均比降10.2‰;岩润以下为下游,其河道长度约32.9km,平均比降10.1‰。河源分水岭海拔在4200m~4500m以上,最高处在西部与牦牛山顶峰海拔高程4578m。流域内山岭纵横,河谷深切,多为“V”型河谷,两岸岸坡陡峭,大2多为基岩裸露。尼日河长140km,流域面积4060km,平均比降12‰。其中尔喜河口至越西河口河段长38km,平均比降12.6‰。越西河口至尼日河口河段长75km,平均比降11.7‰。尼日河流域水系图,见附图1。尼日河位于凉山州喜德、越西、甘洛县境内,而甘洛县位于凉山州东北部,其东与雅安市石棉县接壤,南与凉山州越西县相连,西连美姑县,北接冕宁县,2全县幅员面积215.79km。甘洛县地处高海拔地区,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和冻融侵蚀为主。全县水22土流失面积为138.12km,占幅员面积的64.01%,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14.38km,2占流失面积的82.81%,冻融侵蚀面积23.66km,占流失面积的17.13%。根据对水土保持防治分区,在主体工程设计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按照“不重复、不漏项”的原则,在工程建设区范围内全面布置水土保持措施,以达到控制施工期新增水土流失量,维护工程区内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并保障工程运行安全。1.2评价依据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10月1日)⑵《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8年1月1日)⑶《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1988年6月10日)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1998年第253号令)⑸《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规定》(水利部水政[1992]7号)
⑹《四川省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川水发[2004]40号)《四川省尼日河下游河段水电开发规划报告》《防洪标准》(GB50201-94)《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SL278-2002)《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93)《水文调查规范》(SL196-97)《河流流量测验规范》(GB50179-93)⑴凉山彝族自治州发展计划委员会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水利局《关于甘洛县惠林水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⑵凉山彝族自治人民政府《关于尼日河下游河段水电站规划报告》的批复。1.3评价河段范围与防洪标准凉红(惠林)水电站主要由首部枢纽、引水系统、地面厂房系统等建筑物组成。闸址位于幸福桥上游约100m处尼日河上,正常蓄水位969m时,水库面积231.9hm,回水长450m,平均宽度40m,总库容14万m,为不完全日调节水库。取水口后接约4782m引水隧洞。惠林水电站行洪论证及河势影响评价范围:上起本工程取水口河段,下至电站厂房尾水出口处河段,全长约5km。其间临河型渣场有:1#(首部)、2#(1#支洞)、3#(2#支洞)、共3处。凉红(惠林)水电站行洪论证及河势影响评价河段,各临河型渣场平面位置布置图,见惠林水电站开发河段位置图,附图2。凉红(惠林)水电站位于尼日河干流上,为低水头大流量引水式电站,正常3蓄水位969m,相应库容14万m,最大闸高22.5m,电装装机容量25Mw,除发电外无其它综合利用要求。根据《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山区、丘陵部分)SDJ-78(试行)及其补充规定,本电站为小(1)型Ⅳ等工程。永久性主要建筑物级按4级设计,次要建筑物按5级设计。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确定凉红(惠林)水电站拦河闸坝设计洪3水重现期为50年,相应流量2250m/s,校核洪水重现期为200年,相应流量332700m/s,泄水建筑物洪水标准按30年一遇校核,相应流量2080m/s,,厂房洪33水标准按50年一遇设计,100年一遇校核,相应流量2250m/s和2470m/s。
评价河段内无其它任何水利水电工程和防洪工程,未确定其它防洪标准。尼日河干流下游河段河床比降大,水流湍急,河谷狭窄,无通航条件。两岸支沟发育,耕地分布高程较高,灌溉及沿河居民少量用水均取自支沟。上游森林因国家颁布禁伐天然林条例后也已停止采伐,无漂木要求。因此,本电站开发任务仅为发电,无其它综合利用要求。1.4评价报告的研究路线与工作内容评价凉红(惠林)水电站开发河段的安全行洪能力与河道演变、河势稳定潜在影响程度;电站工程自身的防洪安全;通过优化工程布局、调整设计方案、采取防护措施等手段满足河道安全行洪与河势稳定的要求;提出工程在施工期和运行期应当遵循的原则方法。重点工程的涉水建筑、临河建筑,即首部枢纽、厂区枢纽、临河型渣场进行行洪论证。通过搜集评价河段的水文、气象、地质与环境条件等资料;实测论证河段的河道地形,布置横断面。完成了设计洪水计算、大断面计算、河床糙率计算选取、河道稳定性分析计算、拟建涉河水工程建筑的行洪安全分析等。
2凉红(惠林)电站工程基本情况2.1凉红(惠林)水电站工程概况凉红(惠林)水电站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境内的尼日河下游,为引水式电站。拟建闸址位于幸福桥上游约100m处尼日河上,厂址位于凉红桥头处,距上游甘洛县城约16.5km。甘洛至汉源公路沿尼日河右岸从闸址及厂址通过,厂坝间公路长约5.0km,厂址至河口(尼日河与大渡河汇合口)间的公路长约26km。由河口起,沿汉乌公路下行29km至汉源接108国道,由汉源沿108国道南行经石棉至西昌241km,北行至雅安、成都分别为158km、302km,全线除雅安~成都为高等级公路外,其余均为二、三、四级公路,电站对外交通条件良好。电站装机2台,总装机容量25MW。电站主要建筑物有取水口、冲砂闸、泄洪闸和左、右岸挡水坝段、引水隧洞、调压室、压力管道、发电厂房、尾水渠等。本电站以发电为单一开发目标,无其它综合利用要求。凉红(惠林)水电站装机容量25MW,多年平均年发电量1.56亿kW.h,保证出力7.1MW,工程静态总投资20629.14万元,单位千瓦投资6876元/kw。(1)筑物名称:首部枢纽工程、厂区枢纽工程、涉河的拦渣防洪堤工程。(2)建设地点:首部枢纽工程位于尼日河下游,幸福桥上游约100m的干流上,距上游甘洛县城约11.5km。厂区枢纽工程位于凉红桥头尼日河右岸阶地上。临河型渣场位于首部枢纽—厂区枢纽间5km长的河道两岸的滩地上。⑶涉河建筑物建设目的首部枢纽工程主要为获取坝址以上流域内的来水量,并经引水系统在下游集中水头和水量,转化为水能。厂区枢纽主要是将上游获得的水能经水轮机、发电机转化为电能,发电后经尾水渠还于河道内。临河型渣场用于堆放电站工程土石方平衡后的多余弃渣。⑷工程建设目的
四川省工农业生产虽有很大发展,但人口众多,人均产值和产量在全国还是处于落后状况。在诸多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因素中,得天独厚的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资源优势未转换成经济优势是影响四川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四川省能源资源的构成特点,优先大力开发水电,实现本省电力供需平衡后并形成“西电东送”和“川电外送”的格局,支援区外缺能地区经济建设,是四川省能源建设乃至振兴地方经济的最佳途径。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四川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根据四川省的具体情况,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建成西部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实现新的跨越。为实现经济“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已将水电列为全省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同时为开拓省内电力市场制定了相应政策。凉红(惠林)水电站闸址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境内,该县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财政困难,同全国、全省、全州的平均发展水平相比差距非常明显。从目前的发展形势看,差距还将进一步拉大。开发水力资源既符合国家产业发展的方向,也发挥了当地的资源优势,调整了产业结构,可为当地的脱贫致富创造有利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国家要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开发,支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经济发展”、“优先在中西部地区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开发惠林水电站,符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西部共同发展方针,并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强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综上所述,建设惠林水电站是十分必要的。⑴工程建设规模凉红(惠林)水电站位于尼日河干流上,为低水头大流量引水式电站,装机容量2×12.5MW,除发电外无其它综合利用要求,电站正常蓄水位969m,最大33闸高22.5m,相应库容14万m,设计引用流量104m/s,设计额定水头29m。⑵工程特性闸坝挡水,从河道右岸引水进入隧洞,利用水头将水能转变为电能,为不完
全日调节水库。⑶防洪标准首部枢纽、厂区枢纽、消能设计的防洪标准,引用《可研报告》中的设计标准,见表2-1。渣场的《防洪标准》确定,是根据该河段内保护对象而定。在该河段内主要保护对象是成昆铁路和208省道,其它无主要的保护对象,根据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94)确定采用乡村防护区等级的防洪标准为20~10年重现期;根据川水发[2004]16号文,四川水利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有关技术问题暂行规定》的通知:临河型渣场、水库型渣场的等级3和防洪标准为:堆渣量<10万m,设计洪水为20年一遇洪水;堆渣量50~103万m,设计洪水为30~20年一遇洪水。凉红(惠林)电站1#渣场的堆渣量>1033,万m,而1#、2#渣场的堆渣量都<10万m为统一一个标准,各渣场的防洪标准确定为20年一遇重现期。见表2-1。各建筑物洪水标准及相应水位、流量统计表表2-13项洪水重现期(年)相应流量(m/s)相应水位(m)位目置设计校核设计校核设计校核拦河闸坝5020022502700967.95970.41厂房5010022502470934.0948.7消能设计302080上959.95闸址施工导流5166下957.5#1渣场(首部枢纽左岸)205019402250#2渣场(1号支洞)205019402250#3渣场(2号支洞)205019902310施工导流洪水采用11月~翌年4月分期中频率P=20%的最备注大值,为施工导流洪水。(1)地形地质条件:上闸址河床宽度较宽,覆盖层最大厚度达30.5m,为漂卵砾石土及承载力较低、厚度较大的砂层,成层分布,两岸坝肩均为覆盖层;下闸址河床宽度较窄,覆盖层厚度约10~15m,以漂卵砾石土为主,右岸基岩裸露,左岸覆盖层厚度不大,均可利用基岩接头。地质条件下闸址较优。
(2)水工建筑物布置:上闸址坝顶长度116.5m,最大闸坝高17m。闸基粉质细砂层需置换,防渗墙最大深度20m,引水隧洞为了穿越矿洞密集区,须压低洞线,隧洞承受内压相对较大,调压井高度相应增加;下闸址坝顶长度69.4m,最大闸坝高22.5m,防渗墙最大深度8m,引水系统布置简单。(3)施工组织及方法:上、下闸址方案施工条件相差不大,但施工难度下闸址方案明显较优:上闸址河床及两岸防渗处理施工难度较大,引水隧洞开挖在矿洞密集区不可预见因素多,如涌水、塌方和矿洞赔偿等。(4)水库淹没:上闸址抬高水位较小,涉及最大的问题是左岸铁路桥头的滑坡体,水库蓄水后对该滑坡体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论证。下闸址方案水库淹没对矿洞的影响外无大的工程地质问题。(5)动能指标:上闸址较下闸址可多得12m水头,年发电量增加了0.53亿kW.h。从上述各个方面看,上下闸址各有优缺点,在本阶段上下闸址两方案均以下厂房为代表,装机规模按年利用小时5500h左右,机组台数以2台考虑,进行上下闸址方案的动能经济比较。详见表2-2。凉红(惠林)水电站上下闸址动能经济比较表表2-2项目单位下闸址上闸址3覆盖层开挖万m11.5115.183基岩开挖万m10.876.5533洞挖万m27.7244.1853混凝土m107665128929钢筋t564610547钢材t4545213喷砼m48236502锚杆根16380237643防渗墙m1832073帷幕灌浆m236022943砂卵石回填m29922622913浆砌石m841296253反滤料m4905183大块石回填m13513925铜片止水m600730橡胶止水m43256735
2回填灌浆m2264233601固结灌浆m44732558802接缝灌浆m7904803大块石护底m3403土石填筑m41124462853防渗粘土m217023203铅丝石笼m1202503封堵混凝土m297034802土工膜m8403粘土编织袋m73016303围堰拆除m68507585静态总投资万元14575.622604.0单位千瓦投资元/kW58306458单位电能投资元/kW.h1.121.24静态投资差万元8028.4多年平均年电量差亿kW.h0.53补充单位千瓦投资元/kW8028补充单位电能投资元/kW.h1.51注:表中工程量包含施工附加量。从表2-2看出,上闸址虽然比下闸址多利用了12m水头,年发电量增加了0.53亿kW.h,但上闸址方案的单位千瓦投资和单位电能投资均大于下闸址方案,其补充单位千瓦投资8028元,补充单位电能投资1.51元/kW.h,无论从单位指标和补充单位指标看,下闸址方案均优于上闸址方案。另外,由于上闸址的引水隧洞需穿越沿河分布的矿洞密集区,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并给采矿的安全生产和电站自身引水隧洞的安全都带来较大的隐患。经技术经济综合比较,下闸址较上闸址优越,本设计阶段拟定下闸址为推荐闸址。根据开发河段的地形地貌,本阶段拟定了上下两个厂址,上厂址位于幸福桥下游约750m处河流大转弯处尼日河右岸滩地上,下厂址位于凉红桥上游桥头。上下厂址均为地面厂房,从地质条件看两者无大的差别,但由于本电站为低水头引水式电站,根据水能计算,上厂址能量指标较差,下厂址方案比上厂址方案多利用水头5.5m,多获得年发电量和枯期电量分别为约2400万kW.h和1000万kW.h,增幅分别为22.6%和13.2%,而两方案的水工布置、工程量及技术难度均
相当,投资无大的差别。经综合比较,推荐下厂址地面厂房方案。通过对闸址、左右岸引水方案、上下厂址地面厂房方案的比较论证,推荐在幸福桥上游约100m河段建拦河闸坝、从右岸引水至凉红桥头右岸阶地上修建地面厂房作为惠林水电站的工程总体布置方案。枢纽建筑物主要由首部枢纽、引水建筑物和厂区建筑物等组成。首部枢纽闸坝自左至右依次布置有:左岸挡水坝段、2孔净宽12m的泄洪闸、1孔净宽3m的冲沙闸、右岸挡水坝段。闸坝坝顶全长69.4m,正常蓄水位969.00m,坝顶高程971.50m,最大闸、坝高分别为22.5m、17.5m。右案引水隧洞全长4781.63m,断面型式采用圆形断面,直径为6.0m。调压井型式选择阻抗式,阻抗孔直径为5.5m,竖井井高33.5m。压力管道布置为地下埋藏式,用一条主管分为两条支管分别向厂房内二台机组供水的联合供水布置方式,主管总长106.026m,内径5.0m,岔管为Y形对称布置,采用月牙肋岔管型式,分岔角为70°。支管内径3.5m,两条支管总长56.5m。厂房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包括主副厂房、安装间、尾水渠。厂房尺寸为74.4×19.5×31.5m(长×宽×高),机组部位建基面高程925.9m,共装2台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2×12.5MW。(1)左、右岸挡水坝左、右岸挡水坝采用混凝土重力坝坝型,坝基均为基岩。坝顶宽7.5m,最大坝高17.5m,上游为直立面,下游坝坡在高程966.00m以下坡比1:0.8,坝底顺水流向最大宽度14.0m。左岸挡水坝段长20.9m,右岸挡水坝段长8.5m。泄洪闸和冲沙闸检修门储门槽分别设在左、右岸挡水坝段内。(2)取水口取水口紧邻冲沙闸布置于左岸岸边,以形成“正向泄洪、冲沙,侧向取水”3的布置型式,电站引用流量104m/s。为了防止悬移质大量进入,拦污栅闸闸底高程957.50m。根据水力计算,在最低运行水位时,拦污栅闸需14m净宽,考虑结构布置的要求,设置为两孔拦污栅闸,中墩厚2.5m、左、右边墩厚度分别为4.1m、2m。拦污栅闸以1:1.5的坡与渐变段连接,渐变段下游接进水闸。进水口闸孔口尺寸7.0m×7.4m(宽×高),孔底高程951.00m,进水闸设一道平板工作闸门。(3)冲沙闸与泄洪闸
根据汛期泄洪流量、冲沙要求和闸址地形地质条件拟定一孔冲沙闸、两孔泄洪闸。冲沙闸与临孔泄洪闸共一闸室单元,另一孔泄洪闸为一闸室单元,闸室顺水流向长度均为27m,底板高程954.00m。冲沙、泄洪闸均为开敞式平底板闸,闸室净宽分别为3m、6m,闸室边墩和中墩厚度分别为2.0m、2.5m闸坝正常畜水位969.00m,经计算水库校核洪水位970.41m,设计洪水位967.95m,考虑闸坝沉降及风浪,闸坝坝高程拟定为971.50m,闸顶全长69.40m,最大闸高22.5m。闸室内设置平板检修闸门和平板工作闸门,冲沙闸、泄洪闸的检修闸门采用葫芦式启闭机启闭,工作闸门各设一台固定式启闭机启闭。闸址河床宽度较窄,覆盖层厚度约10~15m,以漂卵砾石土为主,右岸基岩裸露,左岸覆盖层厚度不大,均可利用基岩接头。(1)占用土地情况2本工程占地共计19.79hm,其中荒地221.55亩。在221.55亩土地中永久占地22.5亩,其中耕地0亩,荒地22.5亩;临时占地338.55亩,其中耕地0亩,荒地199.05亩。(2)占用建筑物设施情况库区均系河滩地和荒草地,仅淹没河滩地22亩,荒草地6.5亩,不影响村民房屋搬迁和耕地的淹没。虽然淹没了一个矿洞口,通过洞口改线仍可保持正常生产(1)首部枢纽施工布置:首部枢纽于第一年11月完成左岸明渠开挖及闸坝枯期水位以上土石开挖,第二年1月完成开挖,2月开始浇筑明渠混凝土。第二年11月开始堆筑二期围堰,11月下旬开挖基坑,12月中旬进行泄洪冲沙闸、右岸挡水坝以及进水口的混凝土浇筑,第三年3月混凝土浇筑完毕。同时在第三年3月封堵导流明渠,进行左岸挡水坝段的混凝土浇筑,4月底完成。防渗墙围堰闸前铺盖下,于第二年12中旬开始施工,第三年2月完工。进水口闸门安装在第三年3~4月完成。(2)厂区枢纽的施工布置:厂房位于河滩上,于第一年3月先修建防护堤,厂房尾水渠部分也同时修建浆砌石围堰以将防护堤连接起来。在厂房防护堤的保护下,第一年5月进行厂房基坑土石明挖,10月进行厂房混凝土浇筑,第二年8月厂房封顶,随机进行厂房二期混凝土浇筑和机电安装,第三年6月底第一台机
组发电。(1)交通概况凉红(惠林)水电站位于大渡河中游右岸的最大的一级支流尼日河上,闸址位于凉山州喜德、越西、甘洛县境内,尼日河下游幸福桥上游约100m处尼日河上,系引水式电站。工程区沿河有尼日河口至甘洛县城的公路通过并贯穿整个工程的施工工区;闸址距甘洛县城约11.5km,距尼日河口约17km,距汉源45km;同时本工程位于成昆铁路线上,对外交通较为方便。(2)对外交通目前,从汉源至甘洛县城的公路公路为三级公路,路基稳定,路面结构良好,为水泥路面,公路养护及管理完善。沿线的桥梁荷载标准大多数为汽20挂100级;能满足本工程建设时的各种外来物资以及重大件的交通运输。(3)场内交通运输由于尼日河口至甘洛县城的公路贯穿整个工程施工区,因此,可以利用其作为场内交通运输的主干线。本工程施工期较短,场内运输强度不大,依靠该公路进行场内交通运输是有保障的。目前,该公路在本工程施工区内的行车密度极小,故在本工程施工期运输车辆的增加不会影响当地现有的交通运输。根据工程规模、施工条件和施工总体规划,施工进度安排的主要依据和原则如下:⑴采用较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机械,以利均衡施工,降低高峰强度。⑵工程建设采取招标承包合同管理方式。所有支洞考虑由主洞承包商统一施工。⑶安排施工进度时结合专业水电施工企业目前可能达到的实际劳动生产率,以确定各项工种任务需要的施工时间。⑷本工程控制施工进度和工期的关键项目为引水隧洞的施工,因此,需合理安排施工程序,确保关键项目按期完工。(1)导流方式及方案根据闸坝区的地形、地质及水工建筑物布置等条件,闸址两岸基本对称,为深切V形河谷,左右岸均为斜坡及陡坡地形,水深较大,两孔泄洪闸位于河床中部,不利于分期导流纵向围堰的布置,故重点研究了隧洞导流和明渠导流、主
体工程分期施工的方案。根据施工进度安排,第一年11月结合左岸坝肩施工进行明渠的开挖,第二年1月在河边简单堆筑黏土编织袋围堰形成一期基坑,施工期间原河道过流,4月完成左岸明渠的施工。第二年11月主河道截流,并堆筑上下游围堰,形成二期基坑,施工二孔泄洪闸和右岸取水口,河水由导流明渠下泄,导流设计流量3Q=166m/s(P=20%)。至第三年的3月,二期基坑基本完工,3月下旬拆除上下3游围堰后封堵明渠,河水由已完建的二孔泄洪闸下泄,导流设计流量Q=162m/s(P=20%)。4月进行明渠坝段的施工,至第三年的5月底,整个首部枢纽完工。(2)上游围堰上游围堰堰顶高程961.0m,设计挡水水位959.95m,堰顶宽5.0m,迎水面坡度1:2,背水坡度1:1.5,围堰最大高度6m,轴线长45.0m。(3)下游围堰下游围堰堰顶高程958.5m,设计挡水高程957.5m,堰顶宽5.0m,迎水面坡度1:2,背水坡度1:1.5,围堰最大高度3.1m,轴线长44.0m。(4)导流明渠导流明渠建在软基上,为改善防渗条件,采用全断面砼结构。明渠进口高程955.0m,出口高程954.0m,轴线长170.0m,底宽10m。渠身段纵坡i=0.00588235,为陡坡渠道;明渠外导墙墙顶宽1m,进口处导墙顶高程961.0m,出口处导墙顶高程958.5m,中间导墙与泄洪闸左边墙结合30m。內导墙为贴坡式混凝土结构,厚0.5m;对进出口段边坡,考虑用挂网喷砼加固处理。在明渠出口,采用铅丝石笼护坡和块石护底,防止水流的冲刷。⑴首部枢纽根据导流规划及方案,施工导流采用明渠导流方式,一期先施工左岸明渠,二期施工泄洪冲沙闸、进水口、挡水坝,围堰挡枯水期洪水。第一年11月进行左岸明渠开挖及闸坝枯期水位以上土石开挖,第二年1月完成开挖,2月开始浇筑明渠混凝土。第二年11月开始堆筑二期围堰,11月下旬开挖基坑,12月中旬进行泄洪冲沙闸、右岸挡水坝以及进水口的混凝土浇筑,第三年3月混凝土浇筑完毕。同时在第三年3月封堵导流明渠,进行左岸挡水坝段的混凝土浇筑,4月底完成。防渗墙围堰闸前铺盖下,于第二年12中旬开始施工,第三年2月完工。进水口闸门安装在第三年3~4月完成。
⑵厂区枢纽厂房位于河滩上,于第一年3月先修建防护堤,厂房尾水渠部分也同时修建浆砌石围堰以将防护堤连接起来,尾水渠浆砌石围堰高6.0m,顶高程936.0m。在厂房防护堤的保护下,第一年5月开始进行厂房基坑土石明挖,10月开始进行厂房混凝土浇筑,第二年8月厂房封顶,随后进行厂房二期混凝土浇筑和机电安装,第三年6月底第一台机组发电。厂房尾水渠在第一年12月枯水期时先堆筑粘土草袋围堰当枯期洪水,围堰高2.0m,顶高程932.0m,并拆除浆砌石围堰,浇筑尾水渠混凝土,在第二年3~4月安装尾水闸门,5月拆除粘土草袋围堰,利用尾水闸门挡水进行厂房施工。本电站为径流式电站,对径流无调节作用,在运行期无法进行优化调度,可不设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但为保证施工能安全顺利进行,应考虑施工期水情预报及适当的预报方式。采用河段预报方案,在平时利用顺河站和岩润站,在支流甘洛河利用新市坝站1985~1988年同期实测水文资料,建立河段预报方案,向岩润站进行报汛,同时利用岩润站与坝(厂)址同期观测资料,建立两者关系,向坝(厂)址进行报汛。为此应恢复顺河站和新市坝站水位观测。此外还可采用岩润站降雨径流预报方案,向岩润站报汛。再利用岩润站与坝(厂)址水情关系,向坝(厂)址报汛。方式可采用短波电台人工传话方式或其它方式。根据施工进度,第一年12月中旬进行泄洪冲沙闸、右岸挡水坝以及进水口的混凝土浇筑,第三年3月混凝土浇筑完毕。同时在第三年3月封堵导流明渠,进行左岸挡水坝段的混凝土浇筑,4月底完成。按施工工期完成,即渡汛方案是可行的。涉及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工程,有首部枢纽的开挖工程、导流明渠的开挖工程、###上、下围堰的修筑、1、2、3渣场的拦渣防洪堤工程。尾水渠的开挖工程。#首部枢纽开挖的弃渣堆放在1渣场,修建拦渣堤挡住弃渣,工程完后弃渣表面填土覆耕或种树种草。1号施工支洞、2号施工支洞的弃渣和弃土分别堆在##2、3渣场,修建拦渣堤挡住弃渣,厂房和尾水渠开挖工程弃渣和弃土堆放在4#渣场,修建拦渣堤挡住弃渣。工程完后弃渣表面填土覆耕或种树、种草,避免水土流失。
2.2评价河段河道情况尼日河流域地势南高北低,海拔高程自河口675.6m升至河源3418.6m。地形多为起伏较大的山区。按地势、地形特性划分,顺河以上为上游,其平均比降为12.4‰;顺河至岩润为中游,其河道长度约35.3km,平均比降10.2‰;岩润以下为下游,其河道长度约32.9km,平均比降10.1‰。尼日河流域内地质构造属于凉山褶皱带,由一毓南北向背斜、向斜组成。岩石破碎,节理发育。流域内还有喀斯特地形和地下河,主要分布在支流越西河中、下游山区及甘洛河支流格古河上游一带。流域内岩石主要分布有二迭系灰岩、石英砂岩,土壤以上地黄棕壤和山地棕壤为主。尼日河的径流主要来源于降雨,其次为高山融雪水补给。由于流域内森林资源丰富,对径流的调蓄能力较大,故本流域径流较为丰沛,枯季径流相对稳定。3据岩润水文站资料统计计算,多年平均流量109m/s。径流的年内分配与降雨的年内分配基本一致。年内分配大致为:丰水期5~10月,主要为降雨补给;枯水期11月~次年4月,主要由地下水补给。每年4月以后径流随降雨的增大而逐渐增大,7、8两月水量最丰,9月份次丰,11月起由于降雨量的减少,径流开始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稳定退水至翌年3月。径流在年内的分配不均匀,丰水期(5~10月)多年平均水量占年水量的81.1%,枯水期(11~4月)多年平均水量占年径流量的18.9%,最枯的1~3月多年平均水量约占年径流的6.7%。尼日河流域的洪水由暴雨形成,洪水出现的时间与暴雨相应,最大洪峰流量均出现于6~9月,以7、8两月出现的频次最高。据岩润水文站资料统计,年最大流量的年际变化较小,洪水过程多为复峰,一般历时为3~7天,单峰一般历时为2~5天。据1959~2000年岩泣站洪水资料统计,年最大流量都出现在6~39月,特别集中在6、7月,出现机率为71.4%。调查最大流量(1933年)2230m/s,33实测最大流量1860m/s(1987年)。多年平均年最大流量1050m/s,变差系数0.37。尼日河为山区性河流,流域内地质构造复杂,地质构造属凉山褶皱带,由一系列南北向背斜、向斜组成。出露地层主要有灰岩、石英砂等,岩石破碎、节理发育,河谷两崖多崩塌、坡积及泥石流沟。流域中、下流两岸植被较差,是主要的农作区,坡耕地较多。下游的采矿、炼矿业较多,人为破坏了地貌及植被。汛
期雨季,表土极易被侵蚀、冲刷,形成河流泥沙的主要来源。凉红(惠林)水电站闸址多年平均悬移质年输沙量362万t,多年平均含沙3量1.05kg/m。悬移质颗粒最大粒径1.58mm,平均粒径0.211mm,中数粒径0.048mm,粒径大于0.25mm的沙重占13.9%。闸址推移质多年平均年输沙量72.4万t。尼日河流域一般属于暖温带及温带气候,有些地区接近亚热带气候,具有冬暖夏凉,四季分明,干雨季分明的特点。根据甘洛县气象台1961~1990年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年气温16.1°,多年平均最低月气温6.9°,最高气温24.3°,年内各月气温变化较小,冬、夏气温相差不大;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为39.9°和-5.7°(出现在5月和1月);多年平均降水量912.5mm,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水量78.6%,11~3月仅占全年降水量6.5%;多年平均年相对湿度68%,6~9月相对湿度较大,平均在77%以上;多年平均年蒸发量1861.7mm;多年平均风速2.4m/s,冬季风速较大,2、3月平均3.8m/s,夏季较小,6~9月平均仅1.5m/s左右,历年最大风速25m/s,相应风向NE。2闸坝建成后,没有人口迁移,没有耕地淹没,仅淹没河滩地1.9hm。本电站正常蓄水位969m时回水长度短,两岸村舍、农田、耕地分布高程较高,不存在淹没耕地、搬迁人口及浸没问题。库区内仅有一个矿洞口及部分河滩荒地将被淹没,水库淹没损失极小。库区两岸山体宽厚,无深切低邻谷分布,库内出露地层岩性主要为Zbdn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岩溶不发育,矿洞开挖揭示地下水水位高于水库正常蓄水位,加之水库抬高水位不大,故水库建成后不存在永久性渗漏问题。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拟将本工程分为首部、厂房2个工区。施工总工期33个月,施工高峰人数1100人。本工程施工布置集中,战线短且施工工期较短,根据这些特点,工程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较集中,影响范围相对较小,而且影响的时间短暂,随着工程完工其影响消失。
在评估河段内由于地处乡村,沿河无重要的保护对象,未制定相应的防洪标准。2.3现有涉河工程与本电站工程的关系凉红(惠林)电站为尼日河甘洛县境内岩润水文站至河口的第一个梯级电站,在建设河段内未建其它涉河工程。只有尾水以下在建开建桥电站。根据设计,凉红(惠林)电站尾水直接进入开建桥电站,本电站不受开建桥电站回水顶托影响。2.4评价河段水利规划与实施情况评价河段因地处乡村,无重要的保护对象,未作岸线规划和河道整治规划。
3河道演变3.1河道历史演变区域地貌单元属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东侧,为大凉山山区。区内地势南高北低,山势陡峻、重峦叠嶂、谷深流急,水能充沛,为深切割中高山区。区内地形地貌受构造、岩性等控制,甘洛县城以下河段多为纵向谷,河谷形态除埃岱、凉红两地相对开阔外,其余河段河谷狭窄,均为陡峭的“V”型峡谷地形。沿河两岸,发育有I~V级阶地,阶地类型一般I级阶地为堆积阶地,II~V级阶地为基座阶地。在该河段内,河段总体较为顺直,主流流向N35oE,河谷平均纵坡坡降5.3‰,现代河床宽度27~45m。两岸不甚对称,左岸大部分为II级阶地,为缓坡、斜坡及陡坎地形。右岸大部分基岩裸露,为陡崖地形。除陡崖地带有局部风化卸荷危岩体分布外,无危及水库安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分布。3.1.21#渣场河段在该河段内,左岸成昆铁路从附近经过,河段总体较为顺直,两岸基本对称,两岸大部分为II级阶地,为缓坡、斜坡及陡坎地形,除陡崖地带有局部风化卸荷危岩体分布外,无危及安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分布。3.1.32#渣场河段在该河段内,有一弯道,右岸为凹岸,两岸不甚对称,右岸大部分为II级阶地,为缓坡、斜坡及陡坎地形。左岸大部分基岩裸露,为陡崖地形,除陡崖地带有局部风化卸荷危岩体分布外,无危及安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分布。3.1.43#渣场河段在该河段内,河段较为顺直,两岸对称,两岸大部分基岩裸露,为陡崖地形。除陡崖地带有局部风化卸荷危岩体分布外,无危及安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分布。3.1.54#渣场河段4#渣场设在调压井附近半山坡上,对河道行洪没有影响。
⑴评价河段的河床稳定性(纵向稳定指标)河流的纵向稳定程度取决于水流对泥沙的作用力与河床泥沙抵抗力之间的对比关系,纵向稳定指标的一般计算公式为:K1=d/hJ式中:K1—为河床稳定系数;d—为床沙平均粒径mm;h—为河段平均水深;J—为河段平均比降(m/km)。河段中床沙的平均粒径d35粒径为20mm,显然计算出的K1=1.32~1.98,K1值较大,K1愈大,河床愈稳定;K1愈小,河床愈不稳定(K1=15~20是稳定性河床,K1<5的河流,河床不稳定)。该评价河段属纵向不稳定河床。⑵评价河段的河床稳定性(横向稳定指标)采用阿尔图宁公式和武汉水利学院公式计算,用以表示横向稳定程度,其公式分别为:0.20.5K横1=BJ/QK横2=B/b式中:K横—为横向不稳定系数;B—为造床流量下的水面宽(m);J—为造床流量下的水面比降(‰);b—为枯水时的水面宽(m);Q—为造床流量;经计算K横1=2.67~2.94,K横2=1.89~2.32。K值愈小河床愈稳定,计算结果表明论证河段不是很稳定类河床。从整体上看,河道断面变化不大,冲淤基本平衡。但在开扩河谷地段,因股流集中,有可能造成集中冲刷,但变化过程较为缓慢。3.2河道近期演变工程建设引起河段变化的有电站首部工区,即闸坝的修建;还有临河的1#渣场、2#渣场、3#渣场、厂房及尾水渠,此类工程的实施均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河道原有地貌、水流条件、水力要素的一些变化,会使河道产生局部冲刷,但变化
幅度不大,经的冲淤平衡后,河道变化就会稳定下来,故近期整个河段不会产生明显变化。3.3河道演变趋势本工程实施后,闸坝上游原天然流态发生变化,流速减小、水深加大、水流平缓,淤积相应增加;坝后流速加大、冲刷力强。根据坝址处的地形、地质条件、下游河道特征及枢纽建筑物布置情况,工程采用急流与下游河道水流衔接。下游接约35m长的护坦,厚度为1.5m,护坦总宽41m,边墙内侧净宽35m,纵坡i=4%,护坦末端下部布置深7m的齿槽,其底高程945.60m,齿槽下游末端抛填大块石以利于消除泄流剩余能量和防冲淘刷。护坦设反滤层,减小护坦扬压力、提高允许渗透坡降和防止细颗粒被带走。总的来说取水口河道演变趋势主要呈上游淤积下游冲刷过程。1#(首部)渣场、因左岸修建拦渣防洪堤,高洪时主流有向右偏的现象,2#(1#支洞)渣场、3#(2#支洞)渣场,由于右岸修建拦渣防洪堤,高洪时主流有向左偏的现象,对左岸有侵蚀作用。经过数年时间,河道达到新的平衡后就会稳定下来,主要演变趋势为下切和河岸侵蚀,河道主槽不会产生明显变化。尾水采用正向出水布置,尾水建筑物主要由尾水闸墩和尾水渠组成。尾水渠长10m,宽20.4m,边墙和底板采用钢筋混凝土衬砌,尾水自流入尼日河。由于尾水采用正向出流,在枯季上游水量减小时,有顺出流方向淘冲河床影响左岸边坡的可能。本段河道将随电站引水发电而变化。
4行洪论证计算4.1基本资料4.1.1水文站网及水文资料尼日河流域水系发达,水力资源丰富。尼日河流域内设有李家桥、顺河及岩润三个国家水文站,地方设有新市坝等专用水文站。各站基本情况见表4.1-1和图4-1。尼日河流域水文站网基本情况表表4.1-1流域面积河名站名2观测项目资料年限(km)尼日河岩润3302水位、流量、泥沙、降水、气温1959~今尼日河顺河1689水位、流量、降水1970~1988越西河李家桥426水位、流量、降水1959~1966越西河新市坝926水位、流量、降水1985~19912岩润水文站在本电站坝址上游约5km处,控制流域面积3302km,占坝址以上流域面积的86.9%,是本工程设计的依据站。1933年历史洪水,共调查到洪痕4处,由岩润站综合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外3延推流,流量为2230m/s,成果较可靠。该年洪水是岩润河段调查到的30年代以来的最大洪水。如岩润乡水木里格村的沙卡力子(调查时59岁)说:“我是这里土生土长的,我晓得就是属鸡那年(即1933后)涨的水最大,淹到下面的田里,⋯⋯,另外就没见过这么大的水了。”岩润生产队的赫来衣卡(59岁)说:“我小时在对门山上住,后来搬到这里住,知道在三十一年前属鸡那年涨一河水取大。⋯⋯这边(左岸)淹到这儿,那边(右岸)淹到墙脚(已毁),是我捞水柴时看见的。”又如苏雄区政府附近的孙子木来(67岁)说:“我从小就在这里住,三十多年前涨过一河大水,涨水时,我的儿子只一、二岁,现在三十四岁了,我记得只有这河水大。淹到电站附近公路旁。1911年历史洪水共查访了三人,因年代久远,未查到可靠洪痕。田坝河杨光华(66岁)说:“我十三、四岁时涨过一河水,过后三十多岁时又涨过一河大水。两河水大小都有差不多。”岩润水文站附近的赫各木来(73岁)说:“涨最大一河水淹齐水文站后面桥头那里,那时我只有二十岁的样子,我四十多岁时,
又涨了一河,两河水并不多大。”本电站闸址和厂址无实测洪水资料。根据岩润站历史洪水调查成果及1959~2000年实测洪水,推求设计洪峰流量,再按面积比拟法将该站洪水计算成果移至本电站闸址和厂址,见表4.1-2。凉红(惠林)水电站闸址和厂址设计洪峰流量成果表表4.1-23均值Qρ(m/s)Cs/C地址流量Cvρρρρ3vρ=2%ρ=5%(m/s)=0.33%=0.5%=1%=3.3%0.3岩润站10503.52630250023002090193018007坝(厂)1130283027002470225020801940址表注:坝、厂址相距很近,区间面积小,采用相同数据。根据两次大洪水调查情况分析,1933年历史洪水重现期可能有三种情况:一是,1933年的洪水以来的首次大洪水,重现期可定为68年;二是,1933年洪水是1911年以来的首大洪水重现期可定为90年;三是,1933年洪水与1911年洪水差不多大小,1911年洪水1933年洪水的同级洪水,重现期可定为60年。由于1911年洪水年代较远,难于查清及定量,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发生,因此这三种情况都加以考虑,1933年洪水重现期定为60~90年。4.2凉红(惠林)水电站的设计洪水本电站坝址无实测径流资料,采用水文比拟法将岩润站径流计算成果移至坝址。尼日河流域暴雨形成的主要天气系统,500hpa为低槽或切变线,700hpa为低涡,地面多为冷峰,其笼罩面积一般较大,当雨较大且历时较长时就形成较大洪水。而由雷雨形成的局部性暴雨历时短,笼罩面积不大,形成的洪水则较小。由于地势、地形和水汽条件的限制,不仅全流域发生暴雨的机会很少,而且面积暴雨中心位于本流域的机会亦很少。多数情况下皆为安宁河暴雨河马边河暴雨经及青衣江、越西、顺河四站历年最大一日降雨量分别为93.1mm、205.9mm、104.1mm、76.7mm,中游阿呷、斯足、梅子营、甘洛四站历年最大一日降雨量在81.0~88.0mm之内,下游岩润、海棠两站历年最大一日降雨量分别为84.4mm和97.4mm。流域多年平均最大24小时降雨量65~70mm,变差系数0.35~0.40。24小时暴雨较
为集中,大约75%以上都在6小时之内。暴雨一般都出现在6~9月。尼日河属山溪性河流,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涨落较快。洪水过程多为复峰,一般历时为3~7天,单峰一般历时为2~5天。据1959~2000年岩泣站洪水资料统计,年最大流量都出现在6~9月,特别集中在6、7月,出现机率为71.4%。33调查最大流量(1993年)2230m/s,实测最大流量1860m/s(1987年)。多年3平均年最大流量1050m/s,变差系数0.37。岩润站1959~2000年实测年最大流量系列(见附表2-2),如前所述具有可3靠性和一致性。该系列已达42年,其中已观测1987年特大洪水1860m/s,系列中大、中、小洪水频繁交替出现,且出现频次相近。特别是已调查近100年最大的1933、1911年历史特大洪水,起到延长系列,增加系列代表性的作用。可见该不连序系列基本上具有代表性。岩润站1959~2000年实测年最大流量系列,加上1933年历史潮流洪水组成一个不连序系列,按设计洪水计算远东进行频率计算。对1933年较为可靠的历史洪水,适线时出于安全考虑,采用了重现期可能变化范围的下限附近,成果见表4.2-3。表4.2-3年最大流量计算成果表3均值Qp=(m/s)地址CVC3/CV3(m/s)P=0.33%P=0.5%P=1%P=2%P=3.3%P=5%岩润站10500.373.5263025002300209019301800坝(厂)址1130283027002470225020801940凉红(惠林)水电站坝(厂)址以上与岩润站以上流域相差10%左右,直接按面积比的0.67次方,将岩润站设计洪水成果移至坝(厂)址,(坝址与厂址之间区间面积很小,采用坝址以上流域面积代表坝、厂址以上流域面积),成果见表4.2-3。岩润站年最大流量系列具有可靠性、一致性和代表性,表明该站频率计算成果有良好的数理统计基础。表4.2-4年最大流量计算成果合理性分析表流域面均值Q1%Q1%/F河名站名CVC3/CV2333积(km)(m/s)(m/s)(m/s)
官料河红旗13215850.47415601.2孙小河孙水关15965430.483.514400.90尼日河顺河16895590.453.514100.83尼日河岩润330210500.373.523000.70在地区上分析,从表4.2-4看出,尼日河100年一遇洪峰模数,都比东西相邻的官料河红旗丫和孙水河孙水关站模数小,其原因暴正如暴雨洪水特性中所述,尼日河处于青衣江——马边河暴雨区西缘与安宁河上游暴雨区东缘的暴雨低区,官料河与孙水河都比尼日河更靠近暴雨区,因此它们的洪峰模数都比尼日河大。表中流域面积相近的各站,变差系数CV相近,岩润站流域面积较大,变差系数CV较小,均符合一般规律。也表明岩润站洪水计算成果较为合理。坝(厂)址与岩润站区间面积较小,岩润站洪水计算成果移至本工程坝(厂)址可以满足本设计要求。4.3坝前壅水高度、回水长度分析计算根据《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SL252-2000)规定和《防洪标准》(GB5021-94),凉红(惠林)水电站为Ⅳ等工程,永久性主要建筑物级别为4级,其设计和校核洪水标准分别为50年一遇和200年一遇,相应洪水流量33为2250m/s和2700m/s。泄洪、冲沙泄流按宽顶实用堰流公式计算:1/23/2Q=σsεmnb(2g)Ho其中:3Q——流量(m/s)σs——淹没系数ε——侧收缩系数m——流量系数n——闸孔数b——闸孔宽度(m)H0——堰顶势能水头(m)经计算(均考虑为敞泄),闸前设计洪水位为967.95m,校核洪水位为
970.41m。⑵回水计算按规范要求,分别估算重现期为P=10%和P=50%的天然及回水曲线。成果见表4.3-1和表4.3-2。凉红(惠林)水电站不同频率洪水坝前水位表表4.3-13频率对应流量(m/s)天然水位(m)回水水位(m)P=10%1700963.7P=50%1050962.1凉红(惠林)水电站库区水面回水曲线表4.3-233P=10%Q=1700m/sP=50%Q=1050m/s距坝里程断面编号天然水位回水水位天然水位回水水位(m)(m)(m)(m)(m)10963.7965.2962.1963.4265964.3965.3963.0963.63187966.2966.8964.5965.14332967.7968.3966.1966.55450969.1969.1967.3967.3从表4.3-2中可以看出电站建成后壅水高度较小、回水长度较短,且有坝上两岸的护坡防护措施,故基本不对两岸构成冲刷和浸蚀危害。4.4冲刷与淤积分析计算根据坝址处的地形、地质条件、下游河道特征及枢纽建筑物布置情况,考虑工程排沙要求及尽量减少护坦的开挖工程量,为降低渗透比降及有利排泄推移质,闸室上游设置钢筋混凝土铺盖,铺盖长度30m,厚度1.5m,铺盖前缘设4m深齿槽,以防止水流的淘蚀及渗透破坏要求,同时,防渗墙与该齿槽相接。闸室下游接约35m长的护坦,厚度为1.5m,护坦总宽41m,边墙内侧净宽35m,纵坡i=4%,护坦末端下部布置深7m的齿槽,其底高程945.60m,齿槽下游末端抛填大块石以利于消除泄流剩余能量和防冲淘刷。护坦设反滤层,减小护坦扬压力、提高允许渗透坡降和防止细颗粒被带走。左、右岸挡水坝采用混凝土重力坝坝型,坝基均为基岩。坝顶宽7.5m,最大坝高17.5m,上游为直立面,下游坝坡在高程966.00m以下坡比1:0.8,坝底
顺水流向最大宽度14.0m。左岸挡水坝段长20.9m,右岸挡水坝段长8.5m。泄洪闸和冲沙闸检修门储门槽分别设在左、右岸挡水坝段内。取水口紧邻冲沙闸布置于左岸岸边,以形成“正向泄洪、冲沙,侧向取水”3的布置型式,电站引用流量104m/s。为了防止悬移质大量进入,拦污栅闸闸底高程957.50m。根据水力计算,在最低运行水位时,拦污栅闸需14m净宽,考虑结构布置的要求,设置为两孔拦污栅闸,中墩厚2.5m、左、右边墩厚度分别为4.1m、2m。拦污栅闸以1:1.5的坡与渐变段连接,渐变段下游接进水闸。由于库区河床比降较陡,悬沙较难在库区落淤,故主要以考虑推移质淤积为主。4.5各临河型渣场行洪分析计算根据凉红(惠林)电站首部枢纽和厂区枢纽设计洪水标准、校核洪水标准、拦渣堤的设计洪水标准,以及各临河型渣场所处位置及行洪论证的需要,拟定设计洪水标准为:20、30、50、100年一遇。凉红(惠林)水电站拟定的各临河型渣场设计洪水标准下的相应流量,见表4.5-1。临河型渣场各设计洪水频率流量表表4.5-13渣相应流量(m/s)频场率1#(首部)2#(1#支洞)3#(2#支洞)P=5.0%194019401990P=3.3%208020802130P=2.0%225022502310P=1.0%2480248025402集水面积(km)3686374638064.6各论证河段天然代表性断面水位流量关系凉红(惠林)水电站《可研报告》中共规划4个渣场,从各渣场的位置和实#际情况看,4渣场在调压井下游侧,约高出测时水边线30m左右,此渣场不需##作行洪论证。实际涉河和可能涉河的渣场为首部枢纽(1渣场)、2渣场(1号#支洞)、3渣场(2号支洞)。凡是占用河滩地堆渣或是可能涉河堆渣的渣场都根
据现实情况布设了横断面。在凉红(惠林)水电站各涉河工程和涉河渣场的行洪河段布设了能够控制行洪河段的横断面:#(1)首部枢纽(1渣场)##在首部枢纽以下为1渣场,该河段(首部枢纽1渣场)作为一个河段论述,渣场在河道的左岸,沿河边堆渣。经实地查看,分析的基础上,本着尽量能够反映河段实际行洪能力的前提下,在该河段长约345m的河段内布设了4个横断面作为该渣场的控制断面,并按精度要求实测了大断面;#首部枢纽(1渣场)地形图见附图4-6,代表性断面剖面图见4-6-2、4-6-3、4-6-3。#(2)2渣场#2渣场在论证河段右岸的河滩地上。根据堆渣场的具体位置,经实地查看测量,分析的基础上,本着尽量能够反映河段实际行洪能力的前提下,在该河段长约270m的范围内布设了3个横断面作为该渣场的控制断面,并按精度要求实测了大断面;#2渣场地形图见附图4-7,代表性断面剖面图见4-7-1、4-7-2、4-7-3。#(3)3渣场#3渣场在论证河段右岸的河滩地上。经实地查看仔细分析的基础上,本着照顾上、下游左右岸的原则,尽量能够反映河段实际行洪能力的前提下,在该河段长约130m长的范围内布设了4个横断面作为该渣场的控制断面,并按精度要求实测了大断面;#3渣场地形图见附图4-8,代表性断面剖面图见4-8-1、4-8-2、4-8-3。由于各堆渣场天然河段没有实测水位流量资料,代表性断面水位流量关系的绘制是采用明渠稳定流中的曼宁公式即比降法近似推求:3式中:Q-流量,以m/s计2A-过水面积,以m计R-水力半径,以m计
n-河床糙率I-水面比降(万分率)计算中有关参数的采用:过水面积、水力半径是根据实测大断面资料逐级水位计算;水面比降根据本次测量中施测,当时水位已进入中水,可以代表洪水水面线;糙率是根据测时水位、流量反算糙率为基础,参照水文规范中山区河流的糙率值,参考邻近站点的实测值,综合分析取用。各堆渣场河段,天然河道各代表性断面水位流量关系曲线见附表1~3。4.7各论证河段天然河道设计洪水水面线在各论证河段1/1000的地形图上,勾绘出河道中弘线,将测时的水边点据及控制断面垂直投影于中弘线上,再从起点开始量算起点距,点绘成施测时的水面线和河道纵剖面图。根据所拟定的设计洪水标准及相应的设计洪峰流量在代表性断面现实河道水位流量关系曲线上,查出相应频率的设计洪水位。连接各代表性断面间相应频率的设计洪水位,即为现实河道设计洪水水面线。1#渣场(首部)渣场,天然河道洪水水面线表,见附表4;水面线图,见附图9。2#(1#支洞)渣场,天然河道洪水水面线表,见附表4;水面线图,见附图10。3#(2#支洞)渣场,天然河道洪水水面线表,附见表6;水面线图,见附图11。4.8各论证河段筑堤后设计洪水水面线4.8.1安全行洪河宽根据天然河段情况下的行洪能力,分析调查洪水在各论证河段内的淹没情况,结合各论证河段实际形态及洪水情况下的演变过程,在论证河段内保证有足够的行洪宽度和行洪断面的前提下,考虑到凉红(惠林)电站各论证河段内有208省道公路沿尼日河右岸修筑,该线路是石棉至甘洛的通道,是重点的保护对象,根据天然情况下河段内最窄的宽度为25m左右,因此论证行洪河段净河面宽确定为35m。原河段小于35m的,堤线布设在20年一遇洪水线上。
4.8.2拦渣防洪堤线布设根据各渣场论证河段的实际,拦渣堤线与防洪堤线保持有机的结合。坚持以疏导、治理、排泄相结合,使河道顺畅。拦渣堤线的布设尽量做到与自然河岸保持一致,与洪水流向一致,并适当照顾中低水流向,做到在保证行洪的情况下,尽量保持河段内水流平稳,上下游、左右岸兼顾,协调衔接。根据河段情况,拦渣堤线尽量拓宽河道,增加有效行洪断面,减少壅水高,避免急弯折流,使堤线在转相处平缓光滑相连。#⑴1#(首部)渣场河段,1渣场位于坝址下游左岸的耕地地上。根据3当时现场测量,该河段的过流量为32.1m/s,平均河面宽约为35m。该渣场的拦渣防洪堤线从成昆铁路的岩岱隧洞进口右下方约150m直线向下,直线长66m,与闸坝下游约150m的弧线相切,弧线向下游约290m,过4、3、2、1号断面,弧线的另一端与直线相切,直线长46m,直线的另一端与弧线相切,3弧线长95m。堤线总长506m。本渣场设计弃渣量12.69万m。弃渣来源为首部枢纽和导流明渠开挖出渣,堆渣长度约505m,平均宽度约65m,渣场23#占地约1.81hm,堆渣高度7m,渣场容量12.69万m。见1渣场地形图4-6。3⑵2#(1#支洞)渣场河段,根据当时现场测量,该河段的过流量为32.1m/s,平均河面宽为33m。该渣场位于1#支洞下面尼日河右岸的河滩地上,该渣场的拦渣防洪堤线从1#渣场下游约380m后弧线向下游约256m,过1、2、3号断面,弧线的两端分别与直线相切,上游直线长为9m、下游直线长为37m,直线的另3一端与公路坎边线相连。堤线总长317m。本渣场设计弃渣量4.21万m。弃渣2来源为1#隧洞开挖出渣,堆渣长度约316m,平均宽度约30m,渣场占地约0.7hm,#堆渣高度6m,见1渣场地形图4-7⑶3#(2#支洞)渣场论证河段,该渣场位于2#支洞上面尼日河右岸的河滩3地上。现场测量时,该河段的过流量为32.1m/s,平均河面宽为34m。该渣场的拦渣防洪堤线从2#渣场下游约860m后弧线向下游约117m,过1、2、3、4号断面,弧线的两端分别与直线相切,上游直线长为17m、下游直线长为27m,直线3的另一端与公路保坎边线相连。堤线总长165m。本渣场设计弃渣量1.33万m。弃渣来源为2#隧洞开挖出渣,堆渣长度约164m,平均宽度约30m,渣场占地约
2#0.22hm,堆渣高度6m,见1渣场地形图4-8(4)4#渣场设在半山腰上,不需作论证。以上各堆渣河段的堤线,在堆渣时不能超过堤线位置,各渣场拦渣防洪堤的设计按《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中的《渣场规划》拦渣堤的设计方案修筑。4.8.3拦渣防洪堤的设计各临河渣场拦渣防洪堤,在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中,对堤防已作了设计和预算,本报告不再作设计和预算。各拦渣防洪堤的外边坡在洪水计算时取1:0.5。拦渣防洪堤的设计见《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4.8.4设计洪水位计算根据施测流量时的比降和流量反算糙率,并结合惠林电站评价河段的河床组成,参照糙率选用的说明表,各堆渣场河段糙率的使用范围为0.025~0.35。筑堤后,断面的水面宽相应减少,但糙率相应减小,过流量反而增大,不影响行洪。水面比降采用施测时的水面比降,并结合常年洪水线综合确定洪水比降。水面曲线计算各堆渣河段修筑拦渣防洪堤后,有些部位占了行洪河道,行洪河道要缩窄,水位要抬高,结合河道实际,按洪水水面线的推算要求,从各堆渣场河段布设的断面中,选择最下游第一个断面分别为起始断面,向上游分别逐段推算至各渣场最末一个断面(各渣场分别推算),按河道非均匀流水面曲线计算方法,采用伯努力能量方程式:式中:足标1、2代表上下游断面Z―水位α―动能修正系数V―流速hf―沿程水头损失hj―局部水头损失采用试算法求解方程。天然情况下各断面水力要素成果和筑堤后各水力要素成果见附表7-9。筑堤后各渣场行洪河段设计洪水水面表见4-6。建拦渣防洪堤的作用拦渣防洪堤的作用是,为防止临河弃渣体的水土流失或失事后会直接进入河
道,威胁或危害河流生态环境及沿河建筑物和城乡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根据《四川省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川水发[2004]40号)之规定,拦渣防洪堤的修建必须是永久性建筑物,且具有安全、稳定、可靠的性能。各堆渣河段,在确定拦渣防洪堤线后,充分考虑了公路和上下游、左右岸不受洪水威胁,为了使弃渣倾倒不影响行洪,减少洪水对涉河建筑物的威胁。在设计洪水的情况下,保证行洪净河面宽,先建堤后倒渣,这样做到了节省投资,又保证了不形成新的水土流失,对下游各涉河工程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5综合评价5.1项目建设与有关规划、标准、管理的关系分析5.1.1凉红(惠林)电站与电力规划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四川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根据四川省的具体情况,省委、省政府为实现经济“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已将水电列为全省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同时为开拓省内电力市场制定了相应政策。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水电产业发展规划,除建设一批优质的大型水电站外,还必需着手建设一些开发条件好、工期短、见效快的中小型水电站,以满足用电负荷不断增长的需要,和“川电东送”的战略实施。进入“十五”期后,四川电网负荷不断增高,由于四川水电站的调节性能较差,枯期水电电量较少,造成电力供应紧张;而汛期(特别是7月)电网负荷不断刷新历史记录。根据2002年7月国家电力公司中部(四川)西电东送规划调研课题组编制完成的《负荷预测与市场空间分析》,对四川省2000年~2020年的负荷发展进行了预测,预测四川省2010年最大负荷1842万kW。2002年全省装机容量1799.66万kW,计入目前四川省在建的水电站装机容量约200万kW左右以及火电容量200万kW,并扣除2010年前逐步退役、关停的小火电容量180万kW后,可用容量约为2020万kW。与2010年电网需要的装机容量相比,四川电力系统2010年存在约660万kW的市场空间。即使瀑布沟水电站能够在2010年全部投产,仍存在较大的市场空间。凉红(惠林)水电站预计在2009年左右建成,其电量是能够为电力市场所吸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国家要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开发,支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经济发展”、“优先在中西部地区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开发惠林水电站,符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西部共同发展方针,并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强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凉红(惠林)水电站位于尼日河干流上,电站总装机容量25MW,保证出力6.9MW,年发电量1.46亿kW·h,年利用小时数5829h。本电站系闸坝引水式
3电站,水库总库容14万m,不完全日调节,它的建设必将加快该河段其他水电站的建设进程,促进河流的滚动开发。四川省工农业生产虽有很大发展,但人口众多,人均产值和产量在全国还是处于落后状况。在诸多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因素中,得天独厚的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资源优势未转换成经济优势是影响四川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四川省能源资源的构成特点,优先大力开发水电,实现本省电力供需平衡后并形成“西电东送”和“川电外送”的格局,支援区外缺能地区经济建设,是四川省能源建设乃至振兴地方经济的最佳途径。凉红(惠林)水电站闸址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境内,该县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财政困难,同全国、全省、全州的平均发展水平相比差距非常明显。从目前的发展形势看,差距还将进一步拉大。开发水力资源既符合国家产业发展的方向,也发挥了当地的资源优势,调整了产业结构,可为当地的脱贫致富创造有利条件。综上所述,建设惠林水电站是十分必要的。尼日河是大渡河中游下段右岸的一级支流,又称牛日河。发源于喜德县境相邻山北麓的木支村上方附近,上源尼波河,由南向北流入越西县境,至普雄镇、铁西,纳入左岸支流越西河和右岸支流尔喜河,由东北入甘洛县境,始称尼日河;至玉田镇,右纳斯足河,转北左纳双河;继续由东北流至甘洛县城北,右纳甘洛河,至岩沟,左纳田坝河,右纳呷呷以达沟,过凉红,开建桥,苏雄于尼日汇入2大渡河。尼日河干流全长136km,流域面积4084km,河道平均比降12‰,其中尔喜河至越西河口长38km,平均比降12.6‰,越西河口至尼日河口长75km,3平均比降11.7‰。尼日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21m/s,总利用落差2500m,水能蕴藏量81.9万kW。规划河段为尼日河干流下游从埃岱铁路桥至开建桥,河段总长13km。按照省计委和省水利厅审批的国电成勘院原规划,该河段为开建桥一级开发,正常蓄水位969m,装机容量7.5万kW。由于考虑地方矿产业发展对该河段水电开发的影响,2003年6月,在四川省计委和省水利厅对开建桥电站(装机容量4.8万kW,多年平均发电量2.73万kW.h)可行性研究审查意见中认为:“根据该河段规划库区内目前采矿业发展及
库区淹没补偿的实际以及成昆铁路高程限制的要求,同意调整为开建桥和惠林两级开发⋯⋯”。本设计电站即为开建桥电站的上游衔接梯级——惠林水电站。凉红(惠林)水电站的建设符合该河段内的整体规划。凉红(惠林)水电站所采用的防洪标准:拦河闸坝设计洪水重现期为50年,33相应流量2250m/s,校核洪水重现期为200年,相应流量2700m/s,泄水建筑物3洪水标准按30年一遇校核,相应流量2080m/s,,厂房洪水标准按50年一遇设33计,100年一遇校核,相应流量2250m/s和2470m/s。以上洪水标准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防洪标准》(GB50201-94)和《四川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中有关技术问题暂行规定》(川水发[2004]16号)规定,结构形式及工程布置,符合建设项目的等级与有关技术的要求。该电站建设项目须经过逐级水利部门上报审批,做到手续齐全,论证完整,达到有关管理规定后,符合建设和开工条件时,方可开工建设。5.2凉红(惠林)水电站建设对河段泄洪的影响分析5.2.1坝前回水对河道的影响范围因最大闸高为22.5m,通过表4.3-2回水长度的计算可见,坝前回水长度较短,壅水高度较小,筑堤后坝前回水区基本上对两岸无影响,不致使两岸稳定发生变化。5.2.2工程在施工期对河道泄洪能力的影响分析根据施工进度安排,第一年11月结合左岸坝肩施工进行明渠的开挖,第二年1月在河边简单堆筑黏土编织袋围堰形成一期基坑,施工期间原河道过流,4月完成左岸明渠的施工。第二年11月主河道截流,并堆筑上下游围堰,形成二期基坑,施工二孔泄洪闸和右岸取水口,河水由导流明渠下泄,导流设计流量3Q=166m/s(P=20%)。至第三年的3月,二期基坑基本完工,3月下旬拆除上下3游围堰后封堵明渠,河水由已完建的二孔泄洪闸下泄,导流设计流量Q=162m/s(P=20%)。4月进行明渠坝段的施工,至第三年的5月底,整个首部枢纽完工。只要按施工工期安排,第三年的3月底完成泄洪冲沙闸,对汛期泄洪不会造成不利影响,如果工期拖延,导流明渠是不能容纳汛期洪水,会造成损失。
5.3凉红(惠林)水电站建设对河势稳定影响分析5.3.1工程实施后总体流态和工程影响区域局部流态的变化趋势工程实施后评价河段总体流态的变化趋势工程实施后整个评价河段总体流态无大的变化,除闸坝上下游和厂房尾水河道一定范围内有变化外,其余河段基本保持原天然河道下的流态。工程实施后工程影响区域河段局部流态的变化趋势建设期间对河势及行洪的影响:凉红(惠林)电站在建设期间,对建设河段的行洪河道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闸首河段,水流从导流明渠经过,在截流期间,有部份沙卵石冲入河槽,会影响河道行洪。其它临河渣场只要在堆放弃渣时先挡后倒,弃渣不倒入河中,河道的流态不会发生变化。凉红(惠林)电站建成后对河势及行洪的影响:#1渣场,该渣场堤线布设在20年洪水位以上,保持了天然河道的流态,不会影响河势的变化。#2渣场,该渣场仅有1断面堤线布设在20年洪水位以下,壅水高度为0.03m,其余断面堤线布设在20年洪水位以上。该渣场对河道行洪略有影响,但影响水位和流速很小。#3渣场,虽然2断面堤脚线低于20年一遇的洪水位,但是没有增加壅水高度,3断面堤线布设在20年洪水位以下,该处为漫滩,建堤后水位分别壅高0.06m,其余断面堤线均在20年一遇洪水线以上,该渣场对河道行洪略有影响,但影响水位和流速很小。5.4对现有防洪工程及其它涉河工程与设施的影响分析建设河段内无防洪工程和其它涉河工程,故惠林电站建设不存在对现有防洪工程及其它涉河工程的影响。在施工中对交通有一定的影响,注意在施工时,应首先修建好临时交通道路,做到不影响交通。5.5凉红(惠林)水电站建设对防汛抢险的影响分析凉红(惠林)电站工程区内无重点的防洪保护对象,电站为单一发电工程,无供水、防洪、灌溉等其它综合利用要求,不承担防洪任务。对防洪抢险不会产
生影响。5.6建设项目防御洪涝的设防标准与措施是否适当凉红(惠林)电站采用的防洪标准与措施主要是为电站的自身安全服务。凉红(惠林)电站装机容量为2.5万kw,电站属Ⅳ等小(1)水电站。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确定惠林水电站拦河闸坝设计洪水重现期为50年,校核洪水重现期为200年,泄水建筑物洪水标准按30年一遇校核,厂房洪水标准按50年一遇设计,100年一遇校核,均符合国家现行规定。5.7建设项目对第三合法水事权益人的影响分析工程区内无机关、无明显的引水工程。居民点及部份耕地用水,都是用附近小沟的来水。虽然淹没了一个矿洞口,通过洞口改线仍可保持正常生产。因此,对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不会带来不利的影响,不存在对第三人合法水事权益的影响。5.8电站运行对减水段河岸的影响凉红(惠林)水电站运行期间,将形成约5km的脱(减)水河段,通过现场踏勘,工程河段内有幸福沟、窄板沟、资勒沟三条支流汇入,水量较为丰富,通过分析,工程河段在运行期河段内的水量能够维持环境生态用水的需要。
6工程防洪措施凉红(惠林)水电站属Ⅳ等小(1)型工程,引用涪江上游干流,与上一级小河水电站联合运行。为了保证电站的正常运行,防御超标准的洪水,应做到有备无患。首先应认真贯彻全面执行《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条列》等法规,加强防洪工程的管理。根据电站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防洪管理措施,同时建立洪水预报方案,制定防洪预案,掌握本河段内水文情报预报,及时传递洪水情报信息。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安全渡汛。
7结论与建议7.1论证河道演变规律、发展趋势及河势稳定的结论凉红(惠林)水电站行洪及河势影响论证范围,上起本工程首部闸坝回水末端,下至电站厂房尾水出口300m,河段全长5km。主要分析了河流自然地理情况,实测了各论证河段地形图,进行了水文资料的分析计算,确定了行洪河宽、布置了各临河型渣场拦渣防洪线,通过工程建设前后设计洪水位、水面宽、水深、壅水、回水流速及河床冲淤计算,就河道行洪能力与河势变化等情况进行论证,得到以下几点结论。⑴河段河道演变规律、发展趋势及河势稳定的结论在论证河段内,岸壁稳定;在较开扩河谷岸线稳定,但就多年情况看有缓慢移动;河槽稳定,但在开阔河谷地段,因股流集中,有集中冲刷的可能,但就整个河段而言天然冲淤不大。首部枢纽挡水工程采用闸坝,经工程措施处理后对河势的稳定基本无影响。各临河型渣场,由于建堤拦渣,当冲刷达到平衡后,冲刷即会自行停止,对河势不会造成影响。电站建成后,经过一定时间的冲淤变化后,即会达到冲淤平衡,论证河段会相对稳定,对河势的变化无影响。⑵建设项目对各方面影响的结论凉红(惠林)电站工程区内无重点的防洪保护对象,电站为单一发电工程,无供水、防洪、灌溉等、综合利用要求,不承担防洪任务,也不影响防汛抢险。工程弃渣按要求修建拦渣防洪堤后,对防洪及河势不会产生影响。7.2建议凉红(惠林)电站建设对周边环境没有大的不利影响,没有制约工程建设的不利因素。建议业主在电站建设中,加强管理,依靠地方政府作好施工占地和弃渣场建设及水土保持工作,使工程的建设既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又不致造成太大的负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