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4.50 KB
- 8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必修二 第四单元 第四讲一、选择题1.在北极的一个山脉中,原始的狼已经形成在体格和生活习性上不同的变种,其中一种狼的体重较轻,四肢发达而灵活,以猎鹿为主;另一种狼的体重较重,足短而力强,常常攻击羊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狼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C.在生存斗争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D.原始狼群由于食物来源不同,通过自然选择进化成不同的类型答案 B解析 由于生活环境、食物的来源不同,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原始狼群形成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狼群,而且它们一定都是朝着适应各自的环境方向发展,这正是说明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B错。故本题选B。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有性生殖的出现,使生物进化速度明显加快B.某种群中BB、Bb和bb基因型个体分别占20%、60%、20%,该种群中B基因频率是50%C.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是有害无益的答案 D3.(2015·安徽名校联考)在某动物种群中,基因型AA占25%、Aa占50%、aa占25%。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为AA=Aa>aa,则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下列较能正确表示A基因和a基因之间比例变化的图是( )答案 A解析 开始时基因频率为:A=25%+50%×
1/2=50%,a=50%;由于aa个体生活力弱,容易被环境淘汰,所以后代中a基因频率会越来越低,A基因频率会越来越高。4.(2014·河北广平模拟)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答案 B解析 基因频率的改变才能说明物种在进化;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Aa自交后代,A的基因频率始终等于a的基因频率;男性色盲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原因是男性只要有色盲基因就表现患病,而女性必须同时具有两个色盲基因才表现患病,而非色盲基因频率在男女群体中不同。5.(2015·湖南师大附中联考)某种群基因库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且A和a的基因频率都是50%,一段时间后,若a的基因频率变为95%,由此判断错误的是( )A.此时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5%B.该种群所处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C.a基因频率的提高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D.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产生了新物种答案 D解析 由题意可知,a的基因频率变为95%,则A的基因频率为5%,说明种群所处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但并不能说明产生了新的物种,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生殖隔离。6.(2014·湖南模拟)某校的一个生物兴趣小组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开展了色盲普查活动,他们先以全校的1800名学生(男女生各一半)作为首批调查对象,结果发现有女性色盲患者3人,男性色盲患者8人,女性色盲基因携带者13人。那么,在该校全体学生中色盲基因的频率约为( )A.7.5% B.10%C.15%D.1%答案 D解析 由于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没有,设相关基因为B(正常)、b(色盲),因此该等位基因的总数为XB+Xb=900×1+900×2=2700(女性每人含两个Xb基因,男性每人含一个Xb基因),色盲基因的总数为Xb=8×1+3×2+13×1=27(女性携带者和男性患者都有一个Xb,而女性患者含两个Xb),从而可推出全体学生色盲基因的频率=(27/2700)×100%=1%。
7.(2014·郑州质检)某动物的基因A和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只有基因A或基因B的胚胎不能成活。若AABB和aabb个体交配,F1群体中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群体中A的基因频率是( )A.50%B.60%C.45%D.40%答案 B解析 结合题意可知,后代A_bb或aaB_的个体胚胎致死,故后代个体不存在该种基因型。当AABB和aabb个体交配,F1的基因型为AaBb,全部存活,当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则存活的F2个体基因型有9/10的A_B_与1/10的aabb,在9/10的A_B_中,AA个体占其中的1/3,即3/10,Aa个体占其中的2/3,即6/10,因此,F2个体中AAAaaa=361,即AA占30%,Aa占60%,aa占10%,由此可推得F2中A的基因频率=30%(AA)+1/2×60%(Aa)=60%。8.(2015·大连质检)如表所示是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分析这些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19001910192019301940195019601970基因A的频率0.990.810.640.490.360.250.160.10基因a的频率0.010.190.360.510.640.750.840.90A.该种群发生了进化B.A基因控制的性状不利于该物种适应新环境C.1970年该种群中Aa基因型的频率为18%D.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答案 C解析 由表可知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随时间的推移,A基因的频率越来越小,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不利于该物种适应新环境;该种群不符合遗传平衡定律的条件,故1970年Aa基因型的频率不是18%;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9.(2015·安庆质检)假设在某一个群体中,AA、Aa、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数量相等,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当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或显性基因不利时,对应的有利基因的基因频率就会上升,但其上升的幅度不同,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甲为自然选择对显性基因不利时的曲线
B.自然选择作用于表现型而不是基因型C.该种群将因基因频率的改变而进化为新的物种D.生物体内有害的显性基因一般少于隐性基因答案 C解析 当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不利时,其仅对隐性纯合子起作用,对杂合子不起作用,但当自然选择对显性基因不利时,其对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均起作用,则甲、乙分别为自然选择对显性基因不利时和对隐性基因不利时的曲线;生物体内有害的显性基因一般少于隐性基因;生物对环境是否适应是一种性状表现,自然选择作用于表现型而不是基因型;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10.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答案 D解析 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地理隔离能使种群的基因库产生差别,但不一定能产生生殖隔离;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11.(2015·黄冈中学质检)下列属于可遗传的变异的是( )A.由于水肥充足,小麦出现穗多粒大的性状B.同卵双胞胎由于成长环境不同身高出现差异C.在棕色猕猴的自然种群中出现了白色的猕猴D.人由于晒太阳而使皮肤变黑答案 C解析 A、B、D三项中的变异是环境条件引起的且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而棕色猕猴的自然种群中出现了白色的猕猴是由于发生了基因突变,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是可遗传的变异。二、非选择题12.(2015·西安质检)下列是关于某类地雀的生活与进化的问题,图中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图1、2、
3是关于地雀的进化、发展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上述哪些类型地雀之间的关系能体现遗传多样性?________。图1时期的大陆中地雀B的个体较少,而图2中地雀B在大陆几乎看不见,但小岛上却主要是地雀B,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2)若干年后,小岛上出现地雀C的进化机制是________。(3)从图1至图3的演变,反映了生物多样性发展的规律是________。(4)若图2时期,小岛和大陆的两个地雀种群的相关基因型种类和个体数如下表所示。甲基因型AATTAaTTaaTTAATtAaTtaaTtAAttAattaatt总数个体数2022420123982100乙基因型AATTAaTTaaTT个体数19616836400①种群甲和种群乙的基因库相比较,种群甲基因库________(大、小)。②种群甲中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种群甲与种群乙相比,A的基因频率更能保持稳定的是种群________。③已知上述生物物种每个个体有2×104个基因,每个基因的突变频率都是10-5,则种群乙中出现突变的基因数是________。答案 (1)地雀A和B 地雀A和地雀B的性状差异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或小岛和大陆的生态环境分别选择了不同的性状)(2)地雀种群因基因突变形成不同的表现型;由于地理隔离将种群一分为二,阻断了基因交流;大陆与小岛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导致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基因频率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两个种群之间产生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C(3)从遗传多样性向物种多样性变化(或从遗传多样性向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发展)(4)①小 ②70% 乙 ③80解析 (1)地雀A和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说明这两种地雀仍然是同一物种,所以二者的差异可以体现遗传的多样性;图1时期的大陆中地雀B的个体较少,而图2中地雀B在大陆上几乎看不见,但小岛上主要是地雀B。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地雀A和地雀B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2)
图1中地雀存在不同的表现型,由此可推测这是由基因突变造成的,而图2中由于海洋的阻隔造成地理隔离,将种群一分为二,阻断了基因交流,由于大陆与小岛的环境不同,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导致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基因库的差异越来越大,达到一定程度时,二者之间出现生殖隔离,小岛上的地雀形成新物种。(3)图1中同种生物的性状有差别,说明是基因突变造成生物的遗传物质具有多样性,最后通过自然选择导致物种的多样性。(4)①种群甲比种群乙的个体少,所以种群甲的基因库小。②种群甲中A的基因频率为(40+22+40+12+18+8)/200=7/10=70%。种群乙中,A的基因频率为(196×2+168)/800=7/10=70%,二者的基因频率相等,但种群乙数量大,所以种群甲与种群乙相比,A的基因频率更能保持稳定的是种群乙。③已知上述生物物种每个个体有2×104个基因,每个基因的突变频率都是10-5,则种群乙中出现突变的基因数是2×104×10-5×400=80。13.(2014·海南模拟)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请回答:(1)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2)如果该种群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种群________、不发生________、不发生________、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________(会、不会)发生改变。(3)假定该动物种群满足上述四个基本条件,但不发生随机交配,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其后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________(会、不会)发生改变。答案 (1)0.5 (2)足够大 基因突变(或突变) 选择 0.25 不会 (3)0.4 0.2 0.4 会解析 a基因的频率为0.4×1/2+0.3=0.5,A的基因频率为0.5。根据遗传平衡理论aa的基因型频率=0.52=0.25。若该种群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子一代的基因型频率AA=0.3+0.4×1/4=0.4、Aa=0.4×1/2=0.2、aa=0.3+0.4×1/4=0.4。如果子一代同样进行相同基因型之间交配,后代中基因型频率AA=0.4+0.2×1/4=0.45、Aa=0.2×1/2=0.1、aa=0.4+0.2×1/4=0.45。可见后代的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14.(2015·银川一中质检)蚱蜢属于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蝗科,危害禾本科植物,多分散在田边、草丛中活动。生活在绿草丛中的蚱蜢多为绿色,生活在干草丛中的蚱蜢多为黄褐色。为证实两种体色的蚱蜢因环境不同而数量比例不同,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探究方案。(1)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步骤:①选择绿草丛区A和________区B。②收集蚱蜢,并在翅下用有色颜料分别标记绿色蚱蜢和黄褐色蚱蜢若干。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一段时间后捕捉蚱蜢,记录、统计结果。(3)实验结果如下表。根据表内数据绘制A、B两区域不同体色蚱蜢回收率的柱形图。区域项目黄褐色蚱蜢绿色蚱蜢绿草丛区A释放数400500回收数52150干草丛区B释放数500600回收数6030(4)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析与评论:①由于季节的变化,使绿草丛区变为干草丛区,从这个角度解释上述实验结果________。②已知蚱蜢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了进一步探究蚱蜢的绿色与黄褐色的显隐性关系,有人将一对绿色蚱蜢与黄褐色蚱蜢杂交。F1中绿色蚱蜢与黄褐色蚱蜢的数量比为11。请利用F1的蚱蜢,在此基础上设计遗传实验完成探究。a.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结果与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在绿草丛区,绿色蚱蜢数量占优势;在干草丛区,黄褐色蚱蜢数量占优势(2)①干草丛 ③将标记的不同体色的蚱蜢分别释放到上述两地区中(3)如下图(4)在绿色草丛区,绿色蚱蜢数量占优势;在干草丛区,黄褐色蚱蜢数量占优势(5)①绿色丛区和干草丛区的草颜色不同,使生活在其中的不同体色的蚱蜢被鸟类捕食的概率不同,导致它们的存活率不同②a.选择F1的多对雌雄绿色蚱蜢杂交;观察、记录后代的体色b.若后代出现黄褐色蚱蜢,则绿色为显性性状;若后代全部是绿色蚱蜢,则绿色为隐性性状解析 (1)本实验研究两种体色的蚱蜢因环境不同而数量比例不同。(2)实验应该选择绿草丛区与干草丛区进行对比,收集绿色蚱蜢和黄褐色蚱蜢标记并释放到相应的所选区域。(3)根据表格所给数据,绘制柱形图即可,注意要有图例说明。(4)
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在绿草丛区绿色蚱蜢数量较多,在干草丛区黄褐色蚱蜢数量较多。(5)①绿草丛区、干草丛区的草颜色不同,生活在其中的蚱蜢体色与周围环境一致的不易被捕食,存活数量较多。②选取多对绿色蚱蜢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观察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若发生性状分离,则绿色为显性性状;若不发生性状分离,则绿色为隐性性状;也可选多对黄褐色蚱蜢雌雄个体进行交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