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9 MB
- 228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MH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行业标准MH5001—2013代替MH5001-2006民用机场飞行区技术标准Aerodrometechnicalstandards2013-07-31发布2013-08-01实施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
MH5001—2013目次前言................................................................................Ⅶ1范围..............................................................................12术语和定义........................................................................13符号和缩略语.....................................................................103.1符号.........................................................................103.2缩略语.......................................................................104总则.............................................................................115机场数据.........................................................................115.1航空数据.....................................................................115.2机场基准点...................................................................115.3机场标高和跑道标高...........................................................125.4机场基准温度.................................................................125.5基本设施资料.................................................................125.6道面强度.....................................................................125.7公布的距离...................................................................145.8飞行前高度表校正位置.........................................................156物理特性.........................................................................156.1跑道.........................................................................156.1.1跑道方位和条数...........................................................156.1.2跑道入口的位置...........................................................166.1.3跑道长度.................................................................166.1.4跑道宽度.................................................................166.1.5平行跑道之间的间距.......................................................166.1.6跑道坡度.................................................................176.1.7跑道强度.................................................................186.1.8跑道表面特性.............................................................186.2跑道道肩.....................................................................186.2.1跑道道肩的宽度...........................................................186.2.2跑道道肩的坡度...........................................................186.2.3跑道道肩的强度...........................................................186.3跑道掉头坪...................................................................186.3.1跑道掉头坪的设置.........................................................186.3.2跑道掉头坪的坡度.........................................................196.3.3跑道掉头坪的强度.........................................................196.3.4跑道掉头坪的表面特性.....................................................196.3.5跑道掉头坪的道肩.........................................................19I
MH5001—20136.4升降带........................................................................206.4.1升降带的设置..............................................................206.4.2升降带的长度..............................................................206.4.3升降带的宽度..............................................................206.4.4升降带内的物体............................................................206.4.5升降带的平整..............................................................206.4.6升降带的坡度..............................................................226.4.7升降带的强度..............................................................226.5跑道端安全区..................................................................226.5.1跑道端安全区的设置........................................................226.5.2跑道端安全区的尺寸........................................................226.5.3跑道端安全区的物体........................................................226.5.4跑道端安全区的坡度........................................................236.5.5跑道端安全区的平整和强度..................................................236.6净空道........................................................................236.6.1净空道的设置..............................................................236.6.2净空道的位置..............................................................236.6.3净空道的长度..............................................................236.6.4净空道的宽度..............................................................236.6.5净空道的坡度..............................................................236.6.6净空道上的物体............................................................236.7停止道........................................................................236.7.1停止道的设置..............................................................236.7.2停止道的宽度..............................................................246.7.3停止道的坡度..............................................................246.7.4停止道的强度..............................................................246.7.5停止道的表面..............................................................246.8无线电高度表操作场地..........................................................246.8.1场地的位置................................................................246.8.2场地的长度................................................................246.8.3场地的宽度................................................................246.8.4场地的坡度................................................................246.9滑行道........................................................................246.9.1基本要求..................................................................246.9.2滑行道宽度................................................................246.9.3滑行道弯道................................................................256.9.4滑行道增补面..............................................................256.9.5滑行道最小间距............................................................256.9.6滑行道坡度................................................................266.9.7滑行道视距................................................................266.9.8滑行道的强度..............................................................266.9.9滑行道表面特性............................................................276.9.10快速出口滑行道...........................................................27II
MH5001—20136.9.11滑行道桥................................................................276.9.12旁通滑行道..............................................................286.9.13绕行滑行道..............................................................286.10滑行道道肩..................................................................286.10.1滑行道道肩宽度..........................................................286.10.2滑行道道肩表面..........................................................296.11滑行带......................................................................296.11.1滑行带的设置............................................................296.11.2滑行带的宽度............................................................296.11.3滑行带的平整宽度........................................................296.11.4滑行带的坡度............................................................296.12等待坪、跑道等待位置、中间等待位置和道路等待位置............................296.12.1等待坪、跑道等待位置、中间等待位置和道路等待位置的设置..................296.12.2等待坪、跑道等待位置、道路等待位置与跑道中线之间的距离..................306.13机坪........................................................................316.13.1机坪布局................................................................316.13.2机坪强度................................................................316.13.3机坪坡度................................................................316.13.4机坪平整度..............................................................316.13.5机坪停放飞机净距........................................................316.13.6机坪道肩................................................................316.13.7飞机地锚................................................................316.14除冰防冰设施................................................................326.14.1除冰防冰设施的设置......................................................326.14.2除冰防冰坪的尺寸和数量..................................................326.14.3除冰防冰坪的坡度........................................................326.14.4除冰防冰坪的强度........................................................326.14.5除冰防冰坪的净距........................................................326.14.6除冰防冰坪的环境考虑....................................................336.15隔离航空器的停放位置........................................................336.16防吹坪......................................................................336.16.1防吹坪的长度及宽度......................................................336.16.2防吹坪的坡度............................................................336.16.3防吹坪的表面性能和强度..................................................337障碍物的限制和移除...............................................................337.1障碍物限制面.................................................................337.2障碍物限制要求...............................................................367.3障碍物限制面以外的物体.......................................................398标志与标志物.....................................................................398.1跑道号码和滑行道代号.........................................................398.1.1跑道号码.................................................................398.1.2滑行道代号...............................................................40III
MH5001—20138.2标志..........................................................................408.2.1基本要求..................................................................408.2.2跑道号码标志..............................................................418.2.3跑道中线标志..............................................................428.2.4跑道入口标志..............................................................438.2.5瞄准点标志................................................................448.2.6接地带标志................................................................468.2.7跑道边线标志..............................................................468.2.8滑行道中线标志............................................................478.2.9跑道掉头坪标志............................................................518.2.10跑道等待位置标志.........................................................528.2.11中间等待位置标志.........................................................538.2.12强制性指令标志...........................................................548.2.13信息标志.................................................................638.2.14滑行边线标志.............................................................658.2.15滑行道道肩标志...........................................................658.2.16飞机机位标志.............................................................668.2.17机坪安全线...............................................................718.2.18机位安全线...............................................................718.2.19翼尖净距线...............................................................718.2.20机坪设备区停放标志.......................................................748.2.21行人步道线标志...........................................................788.2.22机坪上栓井标志...........................................................788.2.23道路标志.................................................................798.2.24关闭标志.................................................................818.2.25跑道入口前标志...........................................................828.2.26VOR机场校准点标志.......................................................828.2.27其他标志.................................................................838.3标志物........................................................................838.3.1基本要求..................................................................838.3.2无铺筑面的跑道边线标志物..................................................838.3.3停止道边线标志物..........................................................848.3.4积雪跑道的边线标志物......................................................848.3.5无铺筑面的滑行道道边线标志物..............................................848.3.6边界标志物................................................................848.3.7不适用地区标志物...........................................................849助航灯光、标记牌及供电设施........................................................859.1助航灯光的一般要求............................................................859.1.1可能危及航空器安全的灯光..................................................859.1.2可能危及航空器安全的激光发射..............................................859.1.3可能引起混淆的灯光........................................................879.1.4灯具......................................................................879.1.5光强和控制................................................................87IV
MH5001—20139.2进近灯光系统.................................................................889.2.1简易进近灯光系统.........................................................889.2.2Ⅰ类进近灯光系统.........................................................899.2.3Ⅱ/Ⅲ类进近灯光系统......................................................939.2.4进近灯光系统的场地范围...................................................979.3目视进近坡度指示系统.........................................................989.3.1基本要求.................................................................989.3.2T-VASIS和AT-VASIS.......................................................989.3.3PAPI和APAPI...........................................................1019.4跑道灯光系统................................................................1049.4.1跑道边灯................................................................1049.4.2跑道入口灯..............................................................1059.4.3跑道入口翼排灯..........................................................1079.4.4跑道末端灯..............................................................1079.4.5跑道中线灯..............................................................1079.4.6跑道接地带灯............................................................1099.4.7跑道入口识别灯..........................................................1099.4.8道路等待位置灯..........................................................1099.5滑行道灯光系统..............................................................1099.5.1滑行道边灯..............................................................1099.5.2滑行道中线灯............................................................1109.5.3跑道警戒灯..............................................................1139.5.4中间等待位置灯..........................................................1139.5.5停止排灯................................................................1149.5.6快速出口滑行道指示灯....................................................1149.5.7除冰防冰设施出口灯......................................................1159.5.8跑道掉头坪灯............................................................1169.5.9机位操作引导灯..........................................................1169.5.10滑行道边逆向反光标志物.................................................1169.5.11滑行道中线逆向反光标志物...............................................1169.6其他灯光系统................................................................1169.6.1不适用地区灯............................................................1169.6.2风向标灯................................................................1179.6.3着陆方向标..............................................................1179.6.4停止道灯................................................................1189.6.5航空灯标................................................................1189.6.6盘旋引导灯..............................................................1199.6.7跑道引入灯光系统........................................................1199.6.8应急灯光................................................................1209.7标记牌......................................................................1219.7.1基本要求................................................................1219.7.2滑行引导标记牌..........................................................121V
MH5001—20139.7.3强制性指令标记牌.........................................................1229.7.4信息标记牌...............................................................1269.7.5机位标记牌...............................................................1359.7.6道路等待位置标记牌.......................................................1369.7.7机场识别标记牌...........................................................1369.7.8VOR机场校准点标记牌.....................................................1369.8机坪助航设备.................................................................1379.8.1概述.....................................................................1379.8.2机坪泛光照明.............................................................1379.8.3机务用电.................................................................1379.8.4目视停靠引导系统.........................................................1379.8.5高级目视停靠引导系统.....................................................1389.9目视助航设施供电系统.........................................................1399.9.1助航灯光供电系统.........................................................1399.9.2机坪助航设备供电系统.....................................................1419.10目视助航设施监视与控制系统..................................................1419.10.1助航灯光监视系统........................................................1419.10.2机坪助航设备监视与控制系统..............................................1419.11标示障碍物的目视助航设施....................................................1419.11.1需加标志和(或)灯光标示的物体............................................1419.11.2物体的标志和(或)灯光标示................................................143附录A(资料性附录)机型与飞行区指标关系...........................................151附录B(规范性附录)航空数据质量要求..............................................156附录C(资料性附录)各类飞机在刚性道面和柔性道面上的ACN...........................159附录D(资料性附录)新建或现有跑道的摩擦系数评价标准...............................170附录E(规范性附录)航空地面灯的特性..............................................171附录F(规范性附录)目视助航设备..................................................188附录G(规范性附录)进近灯光系统..................................................190附录H(规范性附录)滑行引导标记牌的设计要求.......................................193附录I(规范性附录)航空地面灯、标志、标记牌和面板的颜色...........................203附录J(规范性附录)灯具在障碍物上的位置...........................................211VI
MH5001—2013前言本标准是《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十四卷I《国际标准与建议措施机场》(第五版)的执行性文件,代替MH5001-2006《民用机场飞行区技术标准》,与MH5001-2006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增加了“附件十四”第五版的修订内容;——增加了增强型滑行道中线标志;——更新了机位标志图例;——更新了机位安全线标志;——更新了标记牌部分的内容;——补充了高级目视停靠引导系统的内容;——删除了“跑道中心圆”标志。本标准由中国民用航空局机场司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姜昌山、张云青、温世强、杨山、庞雪峰、陈望春、曹志坚、宿百岩、姚荣学、米爱群、刘海迅、姚忠举、王建萍、张存虎、刘圆圆、牧彤、屈晋、李峰、翁志勇、张超。本标准于1985年首次发布,2000年第一次修订,2006年第二次修订。VII
MH5001—2013民用机场飞行区技术标准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民用机场飞行区的机场数据、物理特性、障碍物的限制和移除、目视助航设施(包括标志、标志物、助航灯光、标记牌、助航灯光的供电系统和监视与控制系统等)、标示障碍物的目视助航设施等的要求。本标准适用于陆地民用机场(含军民合用机场的民用部分)飞行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本标准不适用于直升机场、短距起降机场和水上机场。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1精确度accuracy估计值或测量值与真值的相符程度。2.2机场aerodrome在陆地上或水面上划定的区域(包括各种建筑物、装置和设施),其全部或部分可供飞机起飞、着陆和地面活动使用。2.3机场灯标aerodromebeacon用以从空中辨明机场位置的航空灯标。2.4机场标高aerodromeelevation机场可用跑道中最高点的标高。2.5机场识别标记牌aerodromeidentificationsign为帮助从空中识别机场而设置于机场内的标记牌。1
MH5001—20132.6机场净空aerodromeobstaclefreespace为保障飞机起降安全而规定的障碍物限制面以上的空间,用以限制机场及其周围地区障碍物的高度。2.7机场基准点aerodromereferencepoint表示机场地理位置的指定点。2.8机场交通密度aerodrometrafficdensity——低:每条跑道平均繁忙小时的运行架次不大于15或平均繁忙小时的机场总运行架次小于20;——中:每条跑道平均繁忙小时的运行架次约为16~25或平均繁忙小时的机场总运行架次为20~35;——高:每条跑道平均繁忙小时的运行架次约为26及以上或平均繁忙小时的机场总运行架次大于35。注1:平均繁忙小时运行架次是全年每天最繁忙小时运行架次的算术平均值。注2:一次起飞或一次着陆构成一次运行。2.9航空灯标aeronauticalbeacon为标示地球表面上某一特定点而设置的、从各个方位均能看见的连续发光或间歇发光的航空地面灯。2.10航空地面灯aeronauticalgroundlight除在航空器上显示的灯以外的任何专为帮助空中航行而设置的灯。2.11飞机基准飞行场地长度aeroplanereferencefieldlength飞机以核定的最大起飞质量,在海平面、标准大气条件、无风和跑道纵坡为零的条件下起飞所需的最小场地长度。2.12飞机等级号aircraftclassificationnumber表示飞机对规定标准土基等级道面的相对影响的数字。2.13飞机机位aircraftstand2
MH5001—2013机坪上用以停放飞机的特定场地。2.14飞行区airfieldarea供飞机起飞、着陆、滑行和停放使用的场地,包括跑道、升降带、跑道端安全区、滑行道、机坪以及机场周边对障碍物有限制要求的区域。2.15机坪apron机场内供飞机上下旅客、装卸货物或邮件、加油、停放或维修使用的特定场地。2.16平衡飞行场地长度balancedfieldlength当选定的飞机的决断速度使所需的起飞距离与加速停止距离相等时的距离。2.17短排灯barrette在垂直于跑道方向的一条直线上、间距约为1m~2m的三至五个航空地面灯具的组合体。2.18电容放电灯capacitordischargelight由高压电通过封闭在管内的气体放电而产生瞬时高亮度闪光的灯。2.19净空道clearway经过修整的使飞机可以在其上空初始爬升到规定高度的特定长方形场地或水面。2.20公布距离declareddistances可用起飞滑跑距离(TORA):公布的可用于并适用于飞机起飞时进行地面滑跑的跑道长度。可用起飞距离(TODA):可用起飞滑跑距离的长度加上如设有净空道时净空道的长度。可用加速停止距离(ASDA):可用起飞滑跑距离的长度加上如设有停止道时停止道的长度。可用着陆距离(LDA):公布的可用于并适用于飞机着陆时进行地面滑跑的跑道长度。2.21除冰防冰设施de-icing/anti-icingfacility用以清除飞机上的冰、霜或雪以使飞机表面清洁,或在一定的时间内使飞机表面保持清洁不致形成冰、霜、雪或融雪积聚的设施。3
MH5001—20132.22除冰防冰坪de-icing/anti-icingpad由内外两个区域组成的一块场地,内区供接受除冰、防冰的飞机停放,外区供除冰防冰机动设备运行。2.23相关平行进近dependentparallelapproaches在两条相邻的平行或近似平行仪表跑道中心线延长线上航空器之间配备最小雷达间隔的同时进近。2.24跑道入口内移displacedthreshold不是设在跑道端部的跑道入口。2.25有效光强effectiveintensity闪光灯的有效光强等于在同样观察条件下产生同样视程的同色恒定发光灯的光强,单位为坎德拉(cd)。2.26椭球面标高ellipsoidheight大地标高geodeticheight沿通过某一点的椭球面外法线测量得到的该点相对于地球基准椭球面的高度。2.27恒定发光灯fixedlight当从一个固定点观察时具有不变光强的灯。2.28易折物体frangibleobject在规定的冲击力下会折断(破碎)、扭曲或弯曲,从而对航空器的危害达到最小的轻质量物体。注:对易折性设计的指导见ICAO《机场设计手册》(文献号9157)第六部分。2.29大地水准面geoid地球重力场中与静止的平均海平面相重合并连续向陆地延伸的等势面。注:由于局部重力异常,大地水准面形状是不规则的,重力方向在每一点垂直于大地水准面。2.304
MH5001—2013大地水准面高差geoidundulation大地水准面高于(正)或低于(负)地球基准椭球面的距离。注:对于世界大地测量系统(WGS—84)规定的地球椭球面而言,WGS—84椭球面高与铅垂高之差即为WGS—84大地水准面高差。2.31危险灯标hazardbeacon用以标明对空中航行有危险的航空灯标。2.32直升机场heliport供直升机地面活动使用的场地或构筑物上的指定区域。2.33等待坪holdingbay跑道端部附近,供飞机等待或避让的一块特定场地,用以提高飞机地面活动效率。2.34保持时间holdovertime除冰液处理后受保护的(已处理的)飞机表面上预计不致形成冰、霜或积雪的时间。2.35识别灯标identificationbeacon发出电码信号用以识别某一特定基准点的航空灯标。2.36ILS临界/敏感区ILScrtical/sensitivearea临界区:位于航向信标和下滑信标附近规定的区域,ILS运行过程中该区域的车辆、航空器会对ILS空间信号造成严重干扰。敏感区:为临界区延伸的区域,ILS运行过程中车辆、航空器等在该区域的停放和活动必须受到管制,以防止可能对ILS空间信号的干扰。2.37独立平行进近independentparallelapproaches在两条相邻的平行或近似平行仪表跑道中心线延长线上航空器之间未配备最小雷达间隔的同时进近。2.38独立平行离场independentparalleldepartures5
MH5001—2013从平行或近似平行的仪表跑道同时离场。2.39仪表跑道instrumentrunway供飞机用仪表进近程序飞行的跑道,分为:a)非精密进近跑道:装有目视助航设备和为直线进入至少提供方向引导的非目视助航设备的仪表跑道;b)Ⅰ类精密进近跑道:装有仪表着陆系统和(或)微波着陆系统以及目视助航设备,供决断高不低于60m和能见度不小于800m或跑道视程不小于550m时飞行的仪表跑道;c)Ⅱ类精密进行跑道:装有仪表着陆系统和(或)微波着陆系统以及目视助航设备,供决断高低于60m但不低于30m和跑道视程不小于300m时飞行的仪表跑道;d)Ⅲ类精密进近跑道:装有仪表着陆系统和(或)微波着陆系统引导飞机至跑道并沿其表面着陆滑行的仪表跑道,其中:1)ⅢA:用于决断高小于30m或不规定决断高以及跑道视程不小于175m时运行;2)ⅢB:用于决断高小于15m或不规定决断高以及跑道视程小于175m但不小于50m时运行;3)ⅢC:用于不规定决断高和跑道视程时运行。注:目视助航设施不一定与所设置非目视助航设施的规模相匹配,选择目视助航设施的准则取决于所拟运行的各种状况。2.40完整性(航空数据)integrity(aeronauticaldata)原始的或经授权修订后的航空数据及其数值既没有遗失也没有改动的可信程度。2.41中间等待位置intermediateholdingposition为控制交通而设定的位置:在这个位置,如果机场管制塔台指示滑行中的飞机和行进中车辆必须停住和等待直到再次放行时才能继续前进,那么它们就必须在此位置停住并等待。2.42起飞着陆区landingarea供飞机起飞或着陆用的活动区。2.43机动区manoeuvringarea飞行区内用于飞机起飞、着陆、滑行的部分,不包括机坪。2.44标志物marker展示在地面上用以标明一个障碍物或勾划某个边界的物体。6
MH5001—20132.45标志marking为传递航空信息展示在活动区表面上的一个或一组符号。2.46活动区movementarea飞行区内供航空器起飞、着陆和滑行使用的部分,包括机动区和停机坪。2.47近似平行跑道near-parallelrunways跑道中心线延长线的收敛或散开角不大于15°的不交叉跑道。2.48非仪表跑道non-instrumentrunway供飞机用目视进近程序飞行的跑道。2.49障碍物obstacle位于供飞机地面活动的地区上,或突出于为保护飞行中的航空器而规定的限制面之上,或位于上述规定限制面之外但评定为对空中航行有危险的,一切固定的(无论是临时的还是永久的)和移动的物体,或是这些物体的一部分。2.50无障碍物区obstaclefreezone内进近面、内过渡面和复飞面,以及与这些面邻接的升降带以上的空间,在此空间内除了助航所需的轻质量和易折的装置外,不允许任何固定的障碍物穿透。2.51铅垂高orthometricheight某一点相对于大地水准面的高度。注:通常以平均海平面标高表示。2.52道面等级号pavementclassificationnumber表示道面可供不受限制次数使用的承载强度的数字。2.537
MH5001—2013主跑道primaryrunway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比其他跑道优先使用的跑道。2.54道路等待位置road-holdingposition指定的可能要求车辆在此等待的位置。2.55跑道runway陆地机场内供飞机起飞和着陆使用的特定长方形场地。2.56防吹坪runwayblastpad紧邻跑道端部、用以降低飞机喷气尾流或螺旋桨洗流对地面侵蚀的场地。2.57跑道端安全区runwayendsafetyarea对称于跑道中线延长线、与升降带端相接的特定地区,用以减少飞机在跑道外过早接地或冲出跑道时遭受损坏的危险,同时使冲出跑道的飞机能够减速、提前接地的飞机能够继续进近或着陆。2.58跑道警戒灯runwayguardlights用以提醒正在滑行道上行驶的航空器或车辆驾驶员注意他们即将进入使用中的跑道的一种灯光系统。2.59跑道等待位置runway-holdingposition为保护跑道、障碍物限制面或ILS的临界/敏感区而设定的位置,在这个位置,行进中的航空器和车辆必须停住并等待,机场管制塔台另有批准的除外。2.60升降带runwaystrip飞行区中跑道和停止道(如设置)中线及其延长线两侧的特定场地,用以减少飞机冲出跑道时遭受损坏的危险,并保障飞机在起飞或着陆过程中在其上空安全飞行。2.61跑道掉头坪runwayturnpad陆地机场内与跑道相接的规定场地,供飞机在跑道上完成180°转弯。8
MH5001—20132.62隔离平行运行segregatedparalleloperations在平行或接近平行的仪表跑道上同时运行,其中一条跑道专门用于进近,另一条跑道专门用于起飞。2.63道肩shoulder与跑道、滑行道、机坪道面相接的经过整备作为道面与邻近土面之间过渡用的场地。2.64标记牌signa)不变内容标记牌:仅提供一种指令或信息的标记牌;b)可变内容标记牌:能按需要提供几种预先确定的指令或信息或不提供任何指令或信息的标记牌。2.65停止道stopway在可用起飞滑跑距离末端以外供飞机在中断起飞时能在其上停住的特定长方形场地。2.66转换时间(灯光)switch-overtime(light)灯具运行于其规定光强的25%以上时,由于灯具电源的转换,在某给定方向测出的实际光强从下降到50%的时刻开始到恢复到50%的时刻为止的时间。注:灯具的相关术语参见GB/T7256《民用机场灯具一般要求》。2.67起飞跑道take-offrunway仅供飞机起飞使用的跑道。2.68滑行道taxiway在陆地机场设置供飞机滑行并将机场的一部分与其他部分之间连接的规定通道,包括:a)机位滑行通道:机坪上仅供进入机位用的滑行道。b)机坪滑行道:位于机坪的滑行道,供飞机穿越机坪使用。c)快速出口滑行道:以锐角与跑道连接,供着陆飞机较快脱离跑道使用的滑行道。2.69滑行带taxiwaystrip9
MH5001—2013滑行道中线两侧一块特定的场地,用以保障飞机在滑行道上安全运行,并在飞机偶然滑出滑行道时减少损坏的危险。2.70跑道入口threshold跑道供飞机着陆部分的起始处。2.71接地带touchdownzone跑道入口以内,供着陆飞机最早接触道面的区域。2.72利用率usabilityfactor一条或一组跑道使用不受侧风分量限制的时间百分率。3符号和缩略语3.1符号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ACN飞机等级号ASDA可用加速—停止距离CBR加州承载比k地基反应模量LDA可用着陆距离OCA/H超障高度或超障高PCN道面等级号RVR跑道视程TODA可用起飞距离TORA可用起飞滑跑距离3.2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CWY净空道ILS仪表着陆系统IMC仪表气象条件MLS微波着陆系统OFZ无障碍物区RESA跑道端安全区SWY停止道VMC目视气象条件VOR甚高频全向信标10
MH5001—20134总则4.1机场飞行区应按指标Ⅰ和指标Ⅱ进行分级,机场飞行区指标Ⅰ和指标Ⅱ应按拟使用该飞行区的飞机的特性确定。飞行区指标Ⅰ按拟使用该飞行区跑道的各类飞机中最长的基准飞行场地长度,分为1、2、3、4四个等级,根据表1确定。飞行区指标Ⅱ按拟使用该飞行区跑道的各类飞机中的最大翼展或最大主起落架外轮外侧边的间距,分为A、B、C、D、E、F六个等级,两者中取其较高要求的等级,根据表2确定。注:常用机型对应的飞行区指标参见附录A。4.2民用机场飞行区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表1飞行区指标Ⅰ飞机基准飞行场地长度飞行区指标Ⅰm1<8002800~1200(不含)31200~1800(不含)4≥1800表2飞行区指标Ⅱ单位为米飞行区指标Ⅱ翼展主起落架外轮外侧边间距A<15<4.5B15~24(不含)4.5~6(不含)C24~36(不含)6~9(不含)D36~52(不含)9~14(不含)E52~65(不含)9~14(不含)F65~80(不含)14~16(不含)5机场数据5.1航空数据5.1.1应确定并提供与飞行区有关的航空数据,需要确定的数据及其精确度要求见附录B。5.1.2水平(大地)基准系统应采用世界大地测量系统—1984(WGS-84)。报告的航空地理坐标应以经、纬度表示,并采用以世界大地测量系统—1984(WGS-84)为基准的数据。5.1.3垂直基准系统应采用平均海平面基准。报告的航空标高(高程)应以相对于大地水准面的铅垂高表示。5.2机场基准点5.2.1机场应设置一个基准点。机场基准点应位于机场使用中的或规划的所有跑道的几何中心,通常情况下,首次确定后应保持不变。5.2.2应测定机场基准点的地理坐标,以度、分、秒为单位,并向航空情报服务机构通报。11
MH5001—20135.3机场标高和跑道标高5.3.1应测定机场标高和机场标高位置的大地水准面高差,并向航空情报服务机构通报。5.3.2应测定精密进近跑道的入口标高和大地水准面高差、跑道端的标高、接地带的最高标高,并向航空情报服务机构通报。5.3.3应测定非精密进近跑道的每个入口标高和大地水准面高差、跑道端的标高以及沿跑道上任何明显高点和低点的标高,并向航空情报服务机构通报。5.4机场基准温度5.4.1应确定机场基准温度,以摄氏度为单位计。5.4.2机场基准温度应为一年内最热月(指月平均温度最高月份)的日最高温度的月平均值,宜取5年以上平均值。5.5基本设施资料5.5.1应提供下列设施的有关资料:a)跑道的真向、磁向、识别号码、长度、宽度、跑道入口内移的位置、坡度、表面类型、跑道类型,Ⅰ类精密进近跑道是否设有无障碍物区;b)升降带、跑道端安全区、停止道的长度、宽度和表面类型;c)滑行道的编号、宽度、表面类型;d)机坪的表面类型、机位编号和适用机型;e)净空道的长度、表面纵断面;f)进近程序的目视助航设备,跑道、滑行道、机坪的标志和灯光系统,滑行道和机坪的其他目视引导和控制设施,包括滑行等待位置和停止排灯,以及目视停靠引导系统的位置和类型。其中,目视进近坡度指示系统的资料应包括相关的跑道号码、系统类型、系统轴线不平行于跑道中线时的位移角和位移方向(左或右)、标称的进近坡度角度、“在进近坡度上”信号高于跑道入口的最小眼高;g)全向信标机场校准点的位置和无线电频率;h)标准滑行路线的位置和编号;i)仪表着陆系统航向天线和下滑天线或微波着陆系统仰角天线和方位天线与跑道端和跑道中线的距离,仪表着陆系统或微波着陆系统临界/敏感区范围;j)空中交通管制服务的范围。5.5.2应测定每条跑道入口中点和跑道中心点、滑行道各中线交点、航空器机位的地理坐标,用经、纬度表示。5.5.3应测定机场周围重要障碍物的地理坐标,并应提供各障碍物的顶端标高、类型、标识和灯光。5.6道面强度5.6.1应确定道面强度。道面的承载强度应采用包括下列内容的ACN—PCN的方法确定:——PCN;——确定ACN-PCN的道面类型;——土基强度类型;——最大允许胎压;——评价方法。12
MH5001—20135.6.2当ACN等于或小于PCN时,能在规定胎压和飞机的最大起飞质量的条件下使用该道面。各种机型飞机的ACN参见附录C。如果道面强度受季节性影响有明显变化时,应相应确定不同的PCN。当ACN大于PCN时,在满足下列条件下可有限制地超载运行:a)道面没有呈现破坏迹象,土基强度未显著减弱期间;b)对柔性道面,ACN不超过PCN的10%;对刚性道面或以刚性道面为主的复合道面,ACN不超过PCN的5%;c)年超载运行的次数不超过年总运行次数的5%。5.6.3应确定ACN和PCN的道面类型、土基强度类型、最大允许胎压类型和评定方法,并采用下列代号:a)道面类型:刚性道面,代号R;柔性道面,代号F;若道面结构是复合的或非标准类型时,应加以注解;b)土基强度类型:高强度:代号A33刚性道面基层顶面k=150MN/m,代表大于120MN/m的k值;柔性道面土基顶面CBR=15,代表大于13的CBR值;中强度:代号B333刚性道面基层顶面k=80MN/m,代表60MN/m~120MN/m范围的k值;柔性道面土基顶面CBR=10,代表8~13范围的CBR值;低强度:代号C333刚性道面基层顶面k=40MN/m,代表25MN/m~60MN/m范围的k值;柔性道面土基顶面CBR=6,代表4~8范围的CBR值;特低强度:代号D33刚性道面基层顶面k=20MN/m,代表小于25MN/m的k值;柔性道面土基顶面CBR=3,代表小于4的CBR值;c)最大允许胎压类型:胎压无限制,代号W;高:胎压上限至1.75MPa,代号X;中:胎压上限至1.25MPa,代号Y;低:胎压上限至0.50MPa,代号Z;d)评定方法:技术评定:代号T,表示对道面特性进行检测评定或理论评定;经验评定:代号U,依据使用经验,表示该道面能正常承受特定航空器的作用。用ACN—PCN的方法报告道面强度的示例见示例1~示例4。示例1:如设置在中强度土基上的刚性道面的承载强度,用技术评定法评定道面等级序号为80,无胎压限制,则其报告资料为:PCN80/R/B/W/T。示例2:如设置在高强度土基上的性质类似柔性道面的组合道面的承载强度,用航空器经验评定法评定的道面等级序号为50,最大允许胎压为1.25MPa,则其报告资料为:PCN50/F/A/Y/U。示例3:如设置在中强度土基上的柔性道面的承载强度,用技术评定法评定的道面等级序号为40,最大允许胎压为0.80MPa,则其报告资料为:PCN40/F/B/0.80MPa/T。13
MH5001—2013示例4:如道面承受一架最大起飞质量为390000kg的B747-400,则其报告资料当包括下列注释:注——报告的道面等级序号为承受一架B747-400起飞质量限制为390000kg。5.6.4对拟供机坪质量等于或小于5700kg航空器使用的道面的承载强度应报告下列资料:a)最大允许的飞机质量;b)最大允许的胎压。示例:4000kg/0.50MPa。5.7公布距离应公布每个跑道方向的下列距离(精确到米),如图1所示:——可用起飞滑跑距离(TORA);——可用起飞距离(TODA);——可用加速停止距离(ASDA);——可用着陆距离(LDA)。ADTORALDATODATORAASDATODALDAASDABCWYESWYCWYTORALDAASDATORALDAASDATODATODACSWYTORA注:所示的所有公布距离均为从左至右运行TODALDAASDA头口端入道移跑内移净空道内口入净空道150350mm1850m580m停止道09300m跑道72停止道口口入入1800m17跑道53跑道TORAASDATODALDA单位:m09200023002580185027200023502350200017NUNUNU180035180018001800NU注:“NU”指不能使用图1公布距离的图示14
MH5001—20135.8飞行前高度表校正位置5.8.1在一个机场,应设有一个或几个飞行前高度表校正位置。5.8.2飞行前高度表校正位置应设置在机坪上。5.8.3飞行前高度表校正位置的标高应为该位置场地的平均标高,精确到米。飞行前高度表校正位置的任何部分的标高应在该位置处的平均标高的3m以内。6物理特性6.1跑道6.1.1跑道方位和条数6.1.1.1跑道的方位和条数应根据机场净空条件、风力负荷、飞机运行的类别和架次、与城市和相邻机场之间的关系、现场的地形和地貌、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噪声影响、空域条件、管制运行方式等各项因素综合分析确定。机场跑道的方位和条数应使飞机进离场航迹对机场邻近的居民区和其他噪声敏感区的影响程度降至最小。6.1.1.2跑道方位和条数应使拟使用该机场的飞机的机场利用率不少于95%。6.1.1.3跑道最大容许侧风分量应以航行部门根据飞机性能规定的数据为准;航行部门未予规定时,按下列方法确定,侧风分量超过下列数值时,飞机不应起飞或降落:——对基准飞行场地长度不小于1500m的飞机,侧风分量为37km/h;若跑道纵向摩擦系数不足致使跑道刹车作用不良时,侧风分量为24km/h;——对基准飞行场地长度不小于1200m但小于1500m的飞机,侧风分量为24km/h;——对基准飞行场地长度小于1200m的飞机,侧风分量为19km/h。6.1.1.4计算机场利用率的风的分布的统计资料应采用机场所在地或附近的气象台站提供的最近年份的统计资料,该资料宜基于不少于连续5年的数据。所采用的风的观测至少应每天八次,观测的时间间隔应相同,并采用平均风速。6.1.1.5应特别注意该机场是供全天候条件使用,还是仅供目视气象条件使用;是供全天使用,还是仅供日间使用。6.1.1.6当对一条新的仪表跑道定位时,应特别注意飞机按仪表进近和复飞程序需要在其上空飞越的地区,以保证这个地区的障碍物或其他因素不致限制准备使用这条跑道的飞机的运行。6.1.1.7应对机场地形地貌及其周围的地形进行研究,并考虑下列因素:——与障碍物限制面的符合性;——目前和将来的土地利用。所选择的跑道方位和布局应尽可能地能保护特别敏感的地区,诸如居住、学校和医院地带,使其避免飞机噪声的影响;——目前和将来提供的跑道长度;——建设费用;——安装适合用于进近-着陆的非目视和目视助航设备的可能性。6.1.1.8在确定机场跑道的位置时,应考虑下列因素:——接近其他机场或空中交通服务航线的程度;——交通密度;——空中交通管制和复飞程序。6.1.1.9每个方向设置的跑道条数应根据预测的飞机起降架次确定。15
MH5001—20136.1.2跑道入口的位置6.1.2.1跑道入口宜位于跑道的端头,此时应没有障碍物突出进近面。6.1.2.2当需要将跑道入口从端头内移时,无论是永久性内移还是临时性内移,应考虑与跑道入口位置有关的各项因素。如果是跑道不适用而将入口内移时,在不适用的地段与内移跑道入口之间应有至少长60m、经过清理和平整的场地,并应满足跑道端安全区的有关要求。6.1.3跑道长度6.1.3.1跑道的长度应满足使用该跑道的主要设计机型的运行要求,按预测航程计算的起飞重量、标高、天气状况(包括风的状况和机场基准温度等)、跑道特性(如跑道坡度、湿度和表面摩阻特性等)、地形限制条件等因素进行计算,选择最长的跑道长度。6.1.3.2当一条跑道不能满足至少95%的机场利用率要求时,应提供另外一条(或多条)跑道,其长度应满足使用该跑道的飞机的运行要求,以保证机场利用率不少于95%。此时,第一条跑道应为主跑道,其余的跑道应为次要跑道。除此之外的情况下,不宜区分主跑道和次要跑道。6.1.3.3当跑道设有停止道或净空道时,跑道实际长度可小于根据6.1.3.1计算所得的结果,但在这种情况下,所提供的跑道、停止道和净空道的任何组合应符合使用该跑道的各种飞机起飞和着陆的运行要求。注1:该规定不一定意味着跑道长度能供关键飞机以其最大质量运行。注2:确定跑道的长度和需要在跑道两个方向实施飞行时,需要对起飞和着陆的要求均加以考虑。6.1.4跑道宽度6.1.4.1跑道宽度应不小于表3中的规定值。表3跑道宽度单位为米飞行区指标Ⅱ飞行区指标ⅠABCDEF1181823———2232330———330303045——4——45454560飞行区指标Ⅰ为1或2的精密进近跑道的宽度应不小于30m。6.1.4.2设计跑道宽度时,应至少考虑跑道表面污染物(雪、雨水等)、侧风、飞机在接地带附近偏离中线的程度、橡胶积累、飞机进近方式和速度、能见度及人等因素。6.1.5平行跑道之间的间距6.1.5.1平行跑道之间的最小间距应根据跑道类型(仪表或非仪表跑道)、运行方式以及当地地形等各种因素综合确定。6.1.5.2同时按仪表飞行规则飞行,平行跑道中线最小间距应为:——独立平行进近:1035m;——相关平行进近:915m;——独立平行离场:760m;——隔离平行运行:760m。对隔离平行运行所规定的最小间距应为:16
MH5001—2013——当跑道入口错开,而进近是向着较近的跑道入口时,则两条跑道入口每错开150m,其间距可减少30m,但减少后的间距应不小于300m;——当跑道入口错开,而进近是向着较远的跑道入口时,则两条跑道入口每错开150m,其间距应增加30m。6.1.5.3因场地等条件限制时,可设置近距平行跑道,其中线间隔宜为300m~500m。6.1.5.4同时按非仪表飞行规则飞行,平行跑道中线最小间距应为:——飞行区指标Ⅰ为3或4时:210m;——飞行区指标Ⅰ为2时:150m;——飞行区指标Ⅰ为1时:120m。6.1.6跑道坡度6.1.6.1跑道的纵坡应尽可能平缓。跑道各部分纵坡应不大于表4中的规定值。表4跑道各部分的最大纵坡飞行区指标Ⅰ4321跑道中线上最高、最低点高差1%1%2%2%与跑道长度的比值a跑道两端各四分之一长度0.8%0.8%2%2%跑道其他部分1.25%1.5%2%2%相邻两个纵向坡度的变化1.5%1.5%2%2%变坡曲线的最小曲率半径(m)300001500075007500其曲面变率,每30m为0.1%0.2%0.4%0.4%a指适用于Ⅱ类或Ⅲ类精密进近跑道,否则为1.5%。6.1.6.2当跑道纵向变坡不能避免时,应具有下列无障碍视线:——飞行区指标Ⅱ为C、D、E、F的跑道,在高于跑道3m的任何一点能通视至少半条跑道长度内的高于跑道3m的任何其他点;——飞行区指标Ⅱ为B的跑道,在高于跑道2m的任何一点能通视至少半条跑道长度内的高于跑道2m的任何其他点;——飞行区指标Ⅱ为A的跑道,在高于跑道1.5m的任何一点能通视至少半条跑道长度内的高于跑道1.5m的任何其他点。当不设置全长度的平行滑行道时,在单跑道全长应提供无障碍视线。在交叉跑道的机场,为了运行的安全,在交叉地区应考虑增加视距标准。6.1.6.3跑道应避免过近的起伏或大的纵向变坡。两个相邻的曲线纵向变坡点间的距离应不小于下列二值中的较大者:——两个相邻变坡的绝对值之和乘以下列曲率半径的数值:飞行区指标Ⅰ为4的跑道:30000m;飞行区指标Ⅰ为3的跑道:15000m;飞行区指标Ⅰ为2或1的跑道:5000m;——45m。17
MH5001—20136.1.6.4跑道横坡宜采用双面坡,跑道中线两侧的横坡应对称,跑道各部分的横坡应基本一致。跑道横坡应符合表5中的规定值,条件许可时宜采用表5中规定的最大横坡,在与跑道或滑行道相交处可根据需要采用较平缓的坡度。6.1.6.5当跑道规划需同时采用6.1.6.1~6.1.6.4所允许的坡度和变坡的极限值时,应进行研究,以保证所形成的跑道表面纵剖面不致妨碍飞机的运行。表5跑道横坡飞行区指标ⅡFEDCBA最大横坡1.5%1.5%1.5%1.5%2%2%最小横坡1%1%1%1%1%1%6.1.7跑道强度跑道强度应能满足使用该跑道的飞机的运行要求。6.1.8跑道表面特性6.1.8.1跑道表面应具有良好的摩阻特性。跑道表面的摩阻特性应使用有自湿装置的连续摩阻测试仪器进行测定。不同的摩阻测量仪对跑道表面的摩阻特性的评定标准参见附录D。6.1.8.2新道面的平均纹理深度宜不小于1.0mm。平均纹理深度宜采用填砂法进行测定。6.1.8.3在多雨地区,跑道水泥混凝土道面宜在表面进行刻槽。跑道刻槽范围,纵向应为跑道的全长,横向应为跑道的全宽。槽应垂直于跑道中线,槽的尺寸、形状应符合相关规定。刻槽的跑道水泥混凝土道面表面,应在刻槽前先对其表面进行拉毛,其拉毛后的平均纹理深度宜不小于0.6mm。6.1.8.4跑道的表面应具有良好的平整度。用3m直尺测量时,直尺底面与道面表面间的最大空隙,对新建跑道应不大于5mm。6.2跑道道肩6.2.1跑道道肩的宽度跑道道肩的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跑道道面两侧道肩的最小宽度应为1.5m;——飞行区指标Ⅱ为D或E的跑道,其道面及道肩的总宽度应不小于60m;——飞行区指标Ⅱ为F的跑道,其道面及道肩的总宽度应不小于75m。6.2.2跑道道肩的坡度跑道道肩与跑道相接处的表面应齐平,道肩横坡应不大于2.5%。6.2.3跑道道肩的强度跑道道肩的强度和结构应确保飞机偶然滑出跑道时不致造成飞机的结构损坏,并能承受偶然通行的车辆荷载。跑道道肩表面应能防止被飞机气流吹蚀。6.3跑道掉头坪6.3.1跑道掉头坪的设置18
MH5001—2013跑道端头未设有联络滑行道或掉头滑行道时,应设置飞机掉头坪,以便飞机进行180°转弯,如图2所示。掉头坪位置一般设置在跑道的两端,对于较长的跑道可在中间适当位置增设掉头坪,以减少飞机滑行距离。掉头坪宜设置在跑道的左侧以便于转弯操作。飞机驾驶舱沿跑道掉头坪标志转弯时,飞机起落架的任何机轮至掉头坪边缘的净距应不小于表6中的规定值。图2典型的掉头坪布置图表6飞机主起落架外侧主轮与掉头坪道面边缘之间的最小净距单位为米飞行区指标Ⅱ净距A1.5B2.25a3.0(飞机纵向轮距小于18m时)Ca4.5(飞机纵向轮距大于或等于18m时)D4.5bE4.5bF4.5a纵向轮距是指前轮到主起落架几何中心的距离。b出现恶劣气象条件以及由此导致的道面摩阻特性降低的情况下,最小净距应不小于6m。6.3.2跑道掉头坪的坡度跑道掉头坪的纵向和横向坡度应足以防止跑道掉头坪表面积水并且便于地表水的迅速排放。跑道掉头坪的纵坡和横坡坡度应与相邻的跑道道面的坡度相同。6.3.3跑道掉头坪的强度跑道掉头坪的强度应至少与相邻跑道道面强度相同,并能承受飞机缓行和急转弯时在道面造成的较高应力。柔性道面的表面应能承受飞机主起落架轮胎转弯过程中所施加的水平剪切力。6.3.4跑道掉头坪的表面特性跑道掉头坪表面的摩阻特性和平整度要求应与相邻跑道一致。6.3.5跑道掉头坪的道肩跑道掉头坪应设置道肩,其宽度应足以防止被飞机气流所侵蚀,防止外来物损坏飞机发动机,并容纳要求最严格的飞机的最外侧发动机。掉头坪道肩的强度和结构应确保飞机偶然滑出跑道时不致造成飞机结构损坏,并能承受偶然通行的车辆荷载。19
MH5001—20136.4升降带6.4.1升降带的设置飞行区内应设置升降带。跑道及任何与之相联接的停止道应包含在升降带内。6.4.2升降带的长度升降带的长度应在跑道入口前,自跑道端或停止道端向外延伸至少下列距离:——飞行区指标Ⅰ为2、3或4:60m;——飞行区指标Ⅰ为1并为仪表跑道:60m;——飞行区指标Ⅰ为1并为非仪表跑道:30m。6.4.3升降带的宽度升降带宽度应不小于表7中的规定值。表7升降带宽度(自跑道中线及其延长线向每侧延伸)单位为米飞行区指标Ⅰ跑道运行类型4321仪表跑道1501507575非仪表跑道757540306.4.4升降带内的物体6.4.4.1位于升降带上可能对飞机构成危险的物体,应视为障碍物并尽可能将其移除。6.4.4.2除了为保证飞行安全所必需的并符合易折性要求的目视助航设备或出于飞机安全目的应安放在升降带内的设备设施外,升降带下列范围内不应有固定的物体:——飞行区指标Ⅰ为4和飞行区指标Ⅱ为F的Ⅰ、Ⅱ、Ⅲ类精密进近跑道,距跑道中线两侧各77.5m以内;——飞行区指标Ⅰ为3或4的Ⅰ、Ⅱ、Ⅲ类精密进近跑道,距跑道中线两侧各60m以内;——飞行区指标Ⅰ为1或2的Ⅰ类精密进近跑道,距跑道中线两侧各45m以内。当跑道用于起飞或着陆时,升降带上述区域内不应有可移动的物体。6.4.5升降带的平整6.4.5.1升降带每侧需平整的最小范围应符合表8的规定。表8升降带平整的最小范围(自跑道中线及其延长线向每侧延伸)单位为米飞行区指标Ⅰ跑道运行类型3或421仪表跑道754040非仪表跑道75403020
MH5001—20136.4.5.2飞行区指标Ⅰ为3或4的精密进近跑道的升降带宜进行较大范围的平整,建议的平整范围如图3所示,并应考虑设置在升降带内的导航设施对场地平整的要求。300m300m150m150m跑道跑道75m75m105m105m图3飞行区指标Ⅰ为3或4的精密进近跑道升降带建议平整范围6.4.5.3与跑道、道肩或停止道相接部分的升降带表面应与跑道、道肩或停止道相齐平,不得高于跑道、道肩或停止道边缘,并且不宜低于跑道、道肩或停止道边缘30mm以上。6.4.5.4升降带平整范围内不应设置开口的排水明沟。6.4.5.5在升降带平整范围内,在有结构物并且其表面需与升降带表面齐平时,可采用从结构物顶部向下放坡到至少比升降带表面低0.3m的方法来消除直立面,如图4所示。凡其功能不需要在表面上的其他物体,应埋至不小于0.3m的深处。6.4.5.6在升降带平整范围内,与跑道相交的其他跑道或滑行道,其道肩铺筑面与土面相接处应采取措施消除道面结构直立面。单位为毫米图4升降带平整范围内结构物的混凝土保护示意图21
MH5001—20136.4.6升降带的坡度6.4.6.1升降带平整范围内的纵、横坡坡度应符合表9中的规定值。纵坡变化应平缓,避免急剧的变坡或突然的反坡。为利于排水,从跑道道肩或停止道的边缘向外的头3m内的横坡应为降坡,坡度可大到5%。6.4.6.2升降带平整范围以外任何部分的横坡升坡应不超过5%,条件允许时,降坡宜不超过5%。表9升降带平整范围的坡度飞行区指标Ⅰ4321纵坡,不大于1.5%1.75%2%2%横坡,不大于2.5%2.5%3%3%6.4.7升降带的强度升降带平整范围内的土面应有适当的强度,确保当飞机偶然滑出跑道时对飞机的危害最小。6.5跑道端安全区6.5.1跑道端安全区的设置在升降带两端,应提供跑道端安全区。6.5.2跑道端安全区的尺寸6.5.2.1跑道端安全区应自升降带端向外延伸至少90m。飞行区指标Ⅰ为3或4的跑道端安全区宜自升降带端向外延伸至少240m;飞行区指标Ⅰ为1或2的仪表跑道端安全区宜自升降带端向外延伸至少120m。跑道端安全区的宽度应至少等于与其相邻的跑道宽度的2倍,条件许可时应不小于与其相邻的升降带平整部分的宽度。设置跑道端安全区时,应考虑提供足够长度以将由于极有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运行因素的组合所导致的冲出跑道或着陆时接地过早的飞机抑制住。在精密进近跑道上,仪表着陆系统的航向台一般是第一个直立的障碍物,跑道端安全区应延伸到这个设施。在其他情况和非精密进近跑道或非仪表跑道上,第一个直立的障碍物可能是道路、铁路或其他人为的或自然的物体,在这种情况下,跑道端安全区应尽可能地延伸到该障碍物。6.5.2.2对于某些需要提高跑道运行安全裕度的现有机场,可安装飞机拦阻系统。拦阻系统设计时应考虑的飞机参数包括但不限于:允许的起落架载荷、起落架构型、轮胎接触压力、飞机重心和飞机速度等。拦阻系统应针对使用跑道要求最严格的飞机机型进行设计,并确保不会给提前接地的飞机造成危险。此外,拦阻系统的设计应允许飞机消防和救援车辆安全进出并在其中行驶。6.5.3跑道端安全区的物体位于跑道端安全区内可能对飞机构成危险的物体应被视为障碍物,并尽可能移除。在跑道端安全区范围内,应采取措施消除结构直立面,如图4所示。22
MH5001—20136.5.4跑道端安全区的坡度跑道端安全区的坡度应使该地区的任何部分不突出进近面或起飞爬升面,且:——跑道端安全区的纵坡的降坡应不大于5%,变坡应平缓,避免急剧的变坡或反坡;——跑道端安全区的横坡,其升坡或降坡均应不大于5%,并应满足通信导航和目视助航设施场地要求,不同坡度之间的过渡应尽可能平缓。6.5.5跑道端安全区的平整和强度跑道端安全区应进行平整,其强度应确保飞机过早接地或冲出跑道时对飞机的危害最小,并能承受救援和消防车辆在其上通行。6.6净空道6.6.1净空道的设置是否设置净空道应根据跑道端外地区的物理特性和飞机的运行性能要求等因素确定。6.6.2净空道的位置净空道的起点应位于可用起飞滑跑距离的末端。6.6.3净空道的长度净空道长度应不大于可用起飞滑跑距离的一半。6.6.4净空道的宽度净空道宽度应自跑道中线延长线向两侧延伸不少于75m。6.6.5净空道的坡度6.6.5.1净空道的地面不应突出于1.25%升坡的平面,该平面的底边是一条水平线,且:a)与含有跑道中线的垂直面相垂直;b)通过位于可用起飞滑跑距离末端处跑道中线上的一点。注:在某种情况下,由于跑道、道肩或升降带的纵、横坡度,净空道平面的底边可能处于跑道、道肩或升降带的相应高程之下。这种情况并不意味着要把这些表面平整得使其符合净空道平面的底边,亦不意味着要把升降带端部以外超出净空道平面但低于升降带高程的地形或物体移除,除非认为它们可能危及飞机运行。6.6.5.2当净空道的地面坡度相对小,或当平均坡度为升坡时,净空道的地面坡度应避免急剧向上的变坡。在这种情况下,净空道中线延长线两侧各22.5m或跑道的一半宽度(取其较大值)范围内的坡度、变坡和自跑道至净空道的过渡,宜与其相联的跑道的坡度、变坡相一致。6.6.6净空道上的物体净空道上不应设有对空中的飞机安全有危害的设备或装置。因航行需要在净空道地面上设置的设备或装置应满足易折要求,安装高度应尽可能低。6.7停止道6.7.1停止道的设置23
MH5001—2013是否设置停止道应根据跑道端外地区的物理特性和飞机的运行性能要求等因素确定。6.7.2停止道的宽度停止道宽度应为与其相联接的跑道的宽度。6.7.3停止道的坡度停止道的坡度和变坡应与表4和表5规定的跑道坡度一致,但停止道上可不采用:——跑道两端各四分之一长度0.8%的纵坡限制;——飞行区指标Ⅰ为3或4的跑道,停止道与跑道相接处和停止道上的最大变坡率可为每30m不大于0.3%(最小曲率半径为10000m)。6.7.4停止道的强度停止道的强度应能确保当飞机中断起飞时不致引起飞机结构损坏。6.7.5停止道的表面停止道的表面摩阻特性应等于或高于相邻跑道的表面摩阻特性。6.8无线电高度表操作场地6.8.1场地的位置应在精密进近跑道入口前设立一个无线电高度表操作场地。6.8.2场地的长度无线电高度表操作场地的长度应自跑道入口向外延伸不小于300m。6.8.3场地的宽度无线电高度表操作场地宽度应自跑道中线延长线向每侧横向延伸60m。在特殊环境下,经航行研究表明不会影响航空器运行安全时,该宽度可减小到不小于30m。6.8.4场地的坡度在无线电高度表操作场地上,应避免坡度变化或保持最小的变化。当变坡不能避免时,变坡应平缓,避免急剧的变化或反坡,两个相邻坡度间的坡度变化率每30m应不大于2%。6.9滑行道6.9.1基本要求为使飞机运行安全、高效,应根据需要设置各种滑行道。为加快飞机进、出跑道,应设置足够的入口和出口滑行道,当交通密度为高时应考虑设置快速出口滑行道。6.9.2滑行道宽度6.9.2.1滑行道道面宽度应使滑行飞机的驾驶舱位于滑行道中线标志上时,飞机的主起落架外侧主轮与滑行道道面边缘之间的净距不小于表10中的规定值。6.9.2.2滑行道直线部分的道面宽度应不小于表11中的规定值。24
MH5001—2013表10飞机主起落架外侧主轮与滑行道道面边缘之间的最小净距单位为米飞行区指标Ⅱ净距A1.5B2.253.0(飞机纵向轮距小于18m时)C4.5(飞机纵向轮距大于或等于18m时)D4.5E4.5F4.5飞行区指标Ⅱ为F且交通密度为高时,机轮至滑行道道面边缘间的净距宜大于4.5m,以允许较高的滑行速度。表11滑行道直线部分道面最小宽度单位为米飞行区指标Ⅱ滑行道道面的最小宽度A7.5B10.515(飞机纵向轮距小于18m时)C18(飞机纵向轮距大于或等于18m时)18(飞机主起落架外侧轮距小于9m时)D23(飞机主起落架外侧轮距大于或等于9m时)E23F256.9.3滑行道弯道滑行道弯道转弯半径应满足飞机转弯性能的要求。弯道的设计应使当飞机的驾驶舱位于滑行道中线标志上时,飞机的主起落架外侧主轮与滑行道道面边缘之间的净距不小于表10的规定。6.9.4滑行道增补面滑行道与跑道、停机坪以及其他滑行道的联接处和交叉处以及滑行道转弯处,应设增补面。增补面的设计应满足当飞机通过上述位置时,飞机主起落架外侧主轮与滑行道道面边缘之间的净距符合表10的规定值。6.9.5滑行道最小间距滑行道与跑道、其他滑行道以及物体之间的净距应不小于表12的规定值。25
MH5001—2013表12滑行道的最小间距单位为米滑行道中线距跑道中线的距离滑行道中滑行道中机位滑行飞行线(不包括线距滑行通道中线区指仪表跑道非仪表跑道机位滑行道中线的距物体的标Ⅱ飞行区指标Ⅰ飞行区指标Ⅰ通道)距物距离距离体的距离12341234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⑿A82.582.5——37.547.5——23.7516.2512B8787——4252——33.521.516.5C——168168——93—442624.5D——176176——10110166.540.536E———182.5———107.58047.542.5F———190———11597.557.550.5注1:第⑵~⑼栏中的间隔距离代表跑道和滑行道的一般组合。注2:第⑵~⑼栏中的距离不能保证在一架等待飞机的后面有足够净距以允许在平行滑行道上的另一架飞机通行。6.9.6滑行道坡度滑行道的纵、横坡度及纵向变坡应符合表13的规定值。表13滑行道坡度飞行区指标ⅡFEDCBA不大于1.5%1.5%1.5%1.5%3%3%纵每30m每30m每30m每30m每25m每25m坡变坡曲线的变化率不大于不大于不大于不大于不大于不大于(最小曲率半径m)1%1%1%1%1%1%(3000)(3000)(3000)(3000)(2500)(2500)横不大于1.5%1.5%1.5%1.5%2%2%坡不小于1%1%1%1%1%1%6.9.7滑行道视距6.9.7.1飞行区指标Ⅱ为C、D、E、F时,在高于滑行道3m的任何一点,应能看到距该点至少300m距离内的全部滑行道。6.9.7.2飞行区指标Ⅱ为B时,在高于滑行道2m的任何一点,应能看到距该点至少200m距离内的全部滑行道。6.9.7.3飞行区指标Ⅱ为A时,在高于滑行道1.5m的任何一点,应能看到距该点至少150m距离内的全部滑行道。6.9.8滑行道的强度滑行道的强度至少应等于它所服务的跑道的强度,并适当考虑滑行道同其所服务的跑道相比,要承受更大的交通密度和因飞机滑行缓慢及停留而产生更高应力的因素。26
MH5001—20136.9.9滑行道表面特性滑行道道面应具有适当的摩阻特性,除快速出口滑行道外,其他滑行道道面平均纹理深度应不小于0.4mm。滑行道表面应平整。6.9.10快速出口滑行道6.9.10.1快速出口滑行道应符合6.9.1~6.9.9的相关要求。6.9.10.2快速出口滑行道转出点的位置,应根据飞机的接地速度、开始转出速度、跑道入口至接地点的距离以及接地点至转出点的距离等因素计算确定。6.9.10.3快速出口滑行道转出曲线半径应为:——飞行区指标Ⅰ为3或4时,满足飞机以93km/h的速度在潮湿道面上转出,其转出曲线的半径不小于550m;——飞行区指标Ⅰ为1或2时,满足飞机以65km/h的速度在潮湿道面上转出,其转出曲线的半径不小于275m。6.9.10.4快速出口滑行道与跑道的交角应不大于45°,也不应小于25°,宜为30°。一条跑道上有多条快速出口滑行道时,交角宜相同。6.9.10.5快速出口滑行道应在转出弯道后有一直线距离,其长度应使飞机滑行到与其相交的滑行道之前能完全停住。该长度与交角和飞机减速度等有关。一般地,飞行区指标Ⅰ为3或4时,直线段长度宜不小于75m;飞行区指标Ⅰ为1或2时,直线段长度宜不小于35m。6.9.10.6新建快速出口滑行道表面的平均纹理深度宜不小于1.0mm。6.9.10.7快速出口滑行道的布置如图5所示。滑行道道行滑口出速快离距转出曲线线直的半径跑道交角图5快速出口滑行道6.9.11滑行道桥6.9.11.1滑行道桥应设在滑行道直线段上,桥两端应各有一段直线段,各段长度应至少是飞机纵向轮距的两倍,且不小于表14中的规定值。27
MH5001—2013表14滑行道桥两端的直线段最小长度单位为米飞行区指标II滑行道桥两端的直线段最小长度A15B20C,D或E50F706.9.11.2滑行道桥宽度应不小于滑行道直线段道面加道肩的最小总宽度(见表15)。设置的全荷载承载宽度小于道面加道肩的最小总宽度时,应使用经证实有效的方法限制飞机侧向偏移。侧移限制设施应设在滑行道桥具有全荷载承载能力部分的边缘,以防止飞机滑出滑行道桥,且不应损害飞机。6.9.11.3滑行道桥的坡度应满足排水要求,纵坡应满足滑行道纵坡要求。6.9.11.4滑行道桥的结构强度应按拟使用该滑行道的最大机型的最大滑行重量进行设计。6.9.11.5滑行道桥两侧应采取防护措施,防止飞机发动机吹袭桥下的车辆和行人。6.9.11.6应提供救援和消防车辆的通道,保证消防车能在规定的响应时间内从两个方向到达滑行道桥上的最大航空器。6.9.12旁通滑行道6.9.12.1当交通密度为高时,宜设置旁通滑行道。6.9.12.2旁通滑行道应位于跑道两端附近,平行于跑道端联络道,其间距应符合表12的要求。旁通滑行道的其他要求与普通滑行道一致。6.9.13绕行滑行道6.9.13.1当运行需要时,宜设置绕行滑行道,以减少飞机穿越跑道次数。6.9.13.2绕行滑行道不应影响ILS信号及飞机运行,绕行滑行道上运行的飞机不应超过此时运行方式所需的障碍物限制面。6.9.13.3绕行滑行道上运行的飞机不应干扰起飞和降落飞机驾驶员的判断,应根据运行需要,设置目视遮蔽物。6.10滑行道道肩6.10.1滑行道道肩宽度飞行区指标Ⅱ为C、D、E、和F的滑行道应设置道肩。滑行道直线段道面及两侧道肩的总宽度应不小于表15的规定值。在滑行道弯道或交叉处等设有增补面的位置,其道肩宽度应不小于与其相联接的滑行道直线段的道肩宽度。表15滑行道直线段道面加道肩的最小总宽度单位为米飞行区指标Ⅱ滑行道直线段道面及道肩的最小总宽度C25D38E44F6028
MH5001—20136.10.2滑行道道肩表面滑行道道肩应能承受飞机气流吹蚀且无可能被吸入飞机发动机的松散物体。6.11滑行带6.11.1滑行带的设置除机位滑行通道外,滑行道应设置滑行带,滑行带内不应有危害航空器滑行的障碍物。6.11.2滑行带的宽度应在滑行道的全长、从滑行道中线向两侧延伸不小于表12(11)栏中规定的距离。6.11.3滑行带的平整宽度滑行带中心部分应进行平整,除滑行道桥外,平整范围自滑行道中线向每侧延伸应不小于表16中的规定值。表16滑行带平整范围的最小宽度单位为米飞行区指标Ⅱ滑行带平整范围的最小宽度(自滑行道中线向两侧延伸)A11B12.5C18D26E32.5F406.11.4滑行带的坡度滑行带与滑行道道肩或道面(如无道肩)边缘相接处应基本齐平。滑行带平整范围的横向降坡(以水平面为基准)应不大于5%。滑行带平整范围的横向升坡(以相邻滑行道表面横坡为基准):飞行区指标Ⅱ为C、D、E或F的滑行带应不大于2.5%;飞行区指标Ⅱ为A、B的滑行带不得大于3%。滑行带内的开口排水明沟的开口边缘应位于滑行带平整范围外。滑行带平整范围以外的地面标高不应高于以滑行带平整范围边缘为起点、升坡为5%(以水平面为基准)的斜面。6.12等待坪、跑道等待位置、中间等待位置和道路等待位置6.12.1等待坪、跑道等待位置、中间等待位置和道路等待位置的设置6.12.1.1交通密度为中或高时,宜设置等待坪。6.12.1.2下列位置应设立一个或几个跑道等待位置:——滑行道(不含单向运行的出口滑行道)与跑道相交处;——跑道与另一条跑道相交处,当前者是一条标准滑行路线的一部分时。6.12.1.3滑行道上滑行的航空器或行驶的车辆突出障碍物限制面或干扰无线电助航设备时,在该滑行道上应设立跑道等待位置,确保等待的航空器或车辆不侵犯无障碍物区、进近面、起飞爬升面或仪表着陆系统、微波着陆系统的临界/敏感区等各限制区,并且不干扰无线电助航设备的运行。29
MH5001—20136.12.1.4当需要限定航空器在滑行道上的等待位置时(不包括跑道等待位置),应在滑行道上设中间等待位置。6.12.1.5确定中间等待位置时,应确保使用该滑行道的设计机型与其相交滑行道上的飞机的净距符合本标准相关要求。6.12.1.6道路与跑道、滑行道相交处应设立道路等待位置。6.12.2等待坪、跑道等待位置、道路等待位置与跑道中线之间的距离6.12.2.1等待坪、跑道等待位置或道路等待位置与跑道中线之间的距离应符合表17中的规定值。对于精密进近跑道,应确保等待的航空器或车辆不干扰无线电助航设备的运转。6.12.2.2飞行区指标Ⅰ为4的精密进近跑道,当机场海拔高度大于700m时,在表17中规定的90m距离基础上,再按下列原则增加距跑道中线距离:——海拔700m~2000m,超过700m后按每100m增加1m;——海拔超过2000m但低于4000m,13m加上超过2000m后按每100m增加1.5m;——海拔超过4000m但低于5000m,43m加上超过4000m后按每100m增加2m。表17等待坪、跑道等待位置或道路等待位置距跑道中线的最小距离单位为米飞行区指标Ⅰ跑道的类型1234非仪表30407575非精密进近40407575aaa,ba,b,cⅠ类精密进近60609090a,ba,b,cⅡ类及Ⅲ类精密进近——9090起飞跑道30407575a为避免干扰无线电助航设备,尤其是下滑信标和航向信标信号,这一距离可能需要增加,以确保其与仪表着陆系统和微波着陆系统临界区和敏感区的范围相匹配。注1:对飞行区指标Ⅰ为3或4所定的90m距离是根据:航空器尾翼高20m,机头至尾翼的最高部分距离52.7m,机头高10m,等待在与跑道中线成45º角或更大的位置,未侵犯无障碍区,并不用于超障高度或超障高(OCA/H)的计算。注2:对飞行区指标Ⅰ为2所定的60m距离是根据:航空器尾翼高8m,机头到尾翼的最高部位距离24.6m,机头高5.2m,等待在与跑道中线成45º角或更大的位置,未侵犯无障碍区。b如果等待坪、跑道等待位置或道路等待位置的高程低于跑道入口的高程,则每低1m,此最小距离可减少5m,但以不突出内过渡面为准。c飞行区指标Ⅱ为F时该距离应为107.5m。注:对飞行区指标Ⅰ为4而飞行区指标Ⅱ为F的107.5m(见脚注c)距离是根据:航空器尾翼高24m,机头至尾翼的最高部分距离62.2m,机头高10m,等待在与跑道中线成45º角或更大的位置,未侵犯无障碍物区。6.12.2.3如果飞行区指标Ⅰ为4的精密进近跑道的等待坪、跑道等待位置或道路等待位置的标高高于跑道入口的标高,在表17中规定的90m或107.5m距离基础上,按等待坪、滑行等待位置或道路等待位置标高每高出跑道入口标高1m,距离再增加5m。30
MH5001—20136.13机坪6.13.1机坪布局机坪布局应根据机坪的类别、飞机的类型和数量、飞机停放方式、飞机间的净距、飞机进出机位方式等各项因素确定。必要时,机坪上应设置服务车道。6.13.2机坪强度机坪道面的强度应能承受使用该机坪的各种机型的荷载。6.13.3机坪坡度机坪的坡度应能防止其表面积水,并尽可能平坦。机坪中机位区的坡度应不大于1%,宜为0.4%~0.8%。6.13.4机坪平整度机坪表面应平整。6.13.5机坪停放飞机净距机坪停放飞机的净距应不小于表18中的规定值。表18机坪停放飞机的最小净距单位为米飞行区指标ⅡFEDCBA在滑行道(除机位滑行通道外)上滑行的飞机与机17.51514.510.59.58.75坪上停放的飞机、建筑物和其他物体之间的净距在机位滑行通道上滑行的飞机与停放的飞机、建筑10.510106.54.54.5物和其他物体之间的净距机位上停放的飞机与相邻机位上的飞机以及邻近的7.57.57.54.533建筑物和其他物体之间的净距停放的飞机主起落架外轮与机坪道面边缘的净距4.54.54.54.52.251.5机坪服务车道边线距停放飞机的净距333333当飞行区指标Ⅱ为D、E、F并且机头向内停放时:对于具有依靠目视停靠引导系统进行方位引导的机位,机位上停放的飞机与任何邻近的建筑物、另一机位上的飞机和其他物体之间的净距可适当减小;航站楼(包括固定的旅客廊桥)与机头之间的净距可减小至3.75m。6.13.6机坪道肩机坪宜设置道肩。道肩表面应与其相邻的机坪道面齐平,机坪上停放或滑行的飞机的外侧发动机应位于道肩范围内。6.13.7飞机地锚视机型、气候条件,必要时应在机坪上设置地锚。31
MH5001—20136.14除冰防冰设施6.14.1除冰防冰设施的设置6.14.1.1在可能出现结冰情况的机场,应设置飞机除冰防冰设施。除冰防冰设施应设置在飞机机位上或设置在沿滑行道通向供起飞用的跑道的特定位置处。6.14.1.2除冰防冰设施位置应保证除冰处理的保持时间,应能保证除冰、防冰后的飞机在起飞前不致重新结冰。6.14.1.3远距除冰防冰设施应不突出障碍物限制面,不干扰无线电助航设备,并且塔台管制员能看到处理过的飞机。6.14.1.4远距防冰除冰设施应设置在可快捷进出的位置,或者是旁通道构形,不需要特意拐入或拐出除冰防冰坪。应考虑滑行飞机的喷气气流对正在进行除冰、防冰处理的其他飞机或其后滑行飞机的影响,以防止降低处理效果。6.14.2除冰防冰坪的尺寸和数量除冰防冰坪的数量应根据机场气候条件、飞机的类型、使用除冰防冰液的方法以及飞机出港流量等因素确定。除冰防冰坪应包括供除冰、防冰飞机停放的内部场地以及供两部或更多的机动除冰防冰设备运行的外围场地。除冰防冰坪的尺寸应满足除冰、防冰飞机所需的停放面积,同时飞机四周应至少有3.8m净宽的道面供除冰防冰车辆运行。6.14.3除冰防冰坪的坡度除冰防冰坪的坡度应满足场地的排水要求并能收集从飞机上流下的除冰防冰液。除冰防冰坪最大纵坡应尽可能小,横坡应不大于1%。6.14.4除冰防冰坪的强度除冰防冰坪的强度应能承受在其上进行除冰、防冰的飞机荷载。6.14.5除冰防冰坪的净距除冰防冰坪应按6.13.5规定的机坪停放飞机的最小净距进行设置。若除冰防冰坪设置旁通道,应按表12(12)栏中规定的最小间距设置。除冰防冰设施邻接一条常规滑行道时,应提供表12(11)栏中规定滑行道最小间距,如图6所示。滑行道L中间等待位置标志注:L为最小间隔距离除冰/防冰设施参见表12(11)栏。图6除冰防冰设施的最小间距32
MH5001—20136.14.6除冰防冰坪的环境考虑除冰防冰区域应设置用于收集和安全处理除冰防冰液的设施,以防止污染。6.15隔离航空器的停放位置对已经或可能受到非法干扰的航空器,或由于其他原因需要与正常的机场活动相隔离的航空器,应指定一个隔离的停放位置,或将适宜于停放该航空器的地段通知机场的管制塔台。隔离的航空器停放位置距离其他航空器停放位置、建筑物或公共地段等应尽可能远,且应不小于100m。该停放位置不应位于煤气管道、航空燃油管道等地下公用设施之上,并应尽量避免位于地下电力或通信电缆之上。6.16防吹坪6.16.1防吹坪的长度及宽度跑道两端应设置防吹坪,当其他铺筑面可以起到防吹坪作用时可不单独设置。防吹坪自跑道端向外延伸的距离应不小于表19中的规定值,其宽度应不小于跑道道面和道肩的总宽度。表19防吹坪的最小长度单位为米飞行区指标Ⅱ防吹坪的最小长度A30B45C、D60E、F60,宜为1206.16.2防吹坪的坡度防吹坪表面应与其相联的跑道表面齐平。防吹坪的坡度应满足升降带及跑道端安全区相应部位的坡度要求。6.16.3防吹坪的表面性能和强度防吹坪应能承受飞机气流的吹蚀,其强度应确保飞机过早接地或冲出跑道时对飞机的危害最小。7障碍物的限制和移除7.1障碍物限制面7.1.1为保障航空器起降安全和机场安全运行,防止由于机场周围障碍物增多而使机场无法使用,规定了几种障碍物限制面,用以限制机场及其周围地区障碍物的高度,如图7所示。注:突出本章所包含的障碍物限制面的物体,可能在某些情况下造成对仪表进近程序或有关的目视盘旋程序加大超障高度或超障高,或者对飞行程序设计造成实际影响。7.1.2内水平面是位于机场及其周围以上的一个水平面中的一个面,如图7所示。内水平面的起算标高应为跑道两端入口中点的平均标高。以跑道两端入口中点为圆心,按表20规定的内水平面半径画出圆弧,再以与跑道中线平行的两条直线与圆弧相切成一个近似椭圆形,形成一个高出起算标高45m的水平面。33
MH5001—20137.1.3锥形面是从内水平面周边起向上和向外倾斜的一个面,如图7所示。锥形面的起端应从内水平面的周边开始,其起算标高应为内水平面的标高,以1∶20的坡度向上和向外倾斜,直到符合表20规定的锥形面外缘高度为止。锥形面的界限应包括:——底边:与内水平面周边相重合;——顶边:高出内水平面一个规定高度的近似椭圆水平面的周边。锥形面的坡度应在与内水平面周边成直角的铅垂面中度量。7.1.4进近面是跑道入口前的一个倾斜的平面或几个平面的组合,如图7所示。进近面的界限应包括:——一条内边:位于跑道入口前的一个规定距离处,一条规定长度且垂直于跑道中线延长线的水平线。内边的标高应等于跑道入口中点的标高;——两条侧边:以内边的两端为起点,自跑道的中线延长线均匀地以规定的比率向外散开;——一条外边:平行于内边。当采用横向偏置、偏置或曲线进近时,自进近面内边两端按规定的散开率均匀散开的两侧边应对称于横向偏置、偏置或曲线进近的地面航迹的中线延长线。进近面的坡度应在包含有跑道中线的铅垂面内度量,同时应连续包含任何横向偏置、偏置或曲线进近的地面航迹的中线。图7障碍物限制面示意图34
MH5001—20137.1.5内进近面是进近面中紧靠跑道入口前的一块长方形部分,如图7所示。进近面的界限应包括:——一条内边:与进近面内边的位置重合,一条规定长度且垂直于跑道中线延长线的水平线;——两条侧边:以内边的两端为起点,平行于包含跑道中线的垂直平面向外延伸;——一条外边:平行于内边。7.1.6过渡面是沿升降带边缘和部分进近面边缘坡度向上和向外倾斜到内水平面的一个复合面,如图7所示。过渡面的界限应包括:——底边:从进近面侧边与内水平面相交处开始,沿进近面侧边向下延伸至进近面的内边,再从该处沿升降带的全场与跑道中线相平行。底边上沿进近面侧边部分的标高等于进近面在该点的标高,底边上沿升降带部分的标高等于跑道中线或其延长线上最近点的标高;——顶边:位于内水平面的平面上。过渡面的坡度应在与跑道中线成直角的铅垂面内度量。7.1.7内过渡面是类似于过渡面的面,但更接近于跑道,如图8所示。内过渡面的界限应包括:——底边:从内进近面的末端开始,沿内进近面的侧边向下延伸到该面的内边,从该处沿升降带平行于跑道中线至复飞面的内边,然后再从该处沿复飞面的边线向上至该边线与内水平面相交处为止。底边沿内进近面和复飞面的侧边部分的标高等于该点特定面的标高,底边沿升降带部分的标高等于跑道中线或其延长线上最近点的标高;——顶边:位于内水平面的平面上。内过渡面的坡度应在与跑道中线成直角的铅垂面内度量。图8障碍物限制面——内进近面、内过渡面、复飞面7.1.8复飞面是位于跑道入口后面一个规定距离的、在两侧内过渡面之间延伸的一个倾斜平面,如图8所示。复飞面的界限应包括:35
MH5001—2013——一条内边:位于跑道入口后面一个规定的距离,并垂直于跑道中线的水平线。内边的标高应等于在内边位置处的跑道中线的标高;——两条侧边:以内边的两端为起点,并从含有跑道中线的垂直平面以规定的比率均匀地向外扩展;——一条外边:平行于内边,并位于内水平面的平面内。复飞面的坡度应在含有跑道中线的铅垂面内度量。7.1.9起飞爬升面是跑道端或净空道端外的一个倾斜平面或其他规定的面,如图7所示。起飞爬升面的界限应包括:——一条内边:位于跑道端外规定距离处,或当设有净空道而其长度超过上述规定距离时位于净空道端处,垂直于跑道中线的一条水平线;内边标高应等于从跑道端至内边之间的跑道中线延长线上最高点的标高,当设有净空道时,内边标高应等于净空道中线上地面最高点的标高;——两条侧边:以内边的两端为起点,从起飞航道以规定的比率均匀地扩展至一个规定的最终宽度,然后在起飞爬升面的剩余长度内继续维持这一宽度;——一条外边:垂直于规定的起飞航道的一条水平线。在起飞航道为直线的情况下,起飞爬升面的坡度应在含有跑道中线的铅垂面内度量。在起飞航道带有转弯的情况下,起飞爬升面应是一条含有对其中线的水平法线的复合面,该中线的坡度应与直线起飞航道的坡度相同。7.2障碍物限制要求7.2.1障碍物限制应符合下列要求:——跑道一端或两端同时作为飞机起飞和降落使用时,障碍物限制高度应按表20和表21中较严格的要求进行控制;——内水平面、锥形面与进近面相重叠部分,障碍物限制高度应按较严格的要求进行控制;——当一个机场有几条跑道时,应按表20和表21的规定分别确定每条跑道的障碍物限制范围,其相互重叠部分应按较严格的要求进行控制。7.2.2非仪表跑道应设立下列障碍物限制面:——锥形面;——内水平面;——进近面;——过渡面。7.2.3非精密进近跑道应设立下列障碍物限制面:——锥形面;——内水平面;——进近面;——过渡面。7.2.4Ⅰ类精密进近跑道应设立下列障碍物限制面:——锥形面;——内水平面;——进近面;——过渡面;——内进近面;——内过渡面;——复飞面。36
MH5001—2013表20进近跑道的障碍物限制面的尺寸和坡度跑道类别精密进近跑道非仪表跑道非精密进近跑道Ⅱ类或aⅠ类障碍物限制面及尺寸Ⅲ类飞行区飞行区指标Ⅰ飞行区指标Ⅰ飞行区指标Ⅰ指标Ⅰ12341,2341,23,43,45%5%5%锥形坡度5%5%5%5%5%5%5%面355575100607510060100100高度m45454545454545454545内水高度m平面2000250040004000350040004000350040004000半径mbb—------90120120宽度m-------606060内进距跑道入口距离m近面-------900900900长度m-------2.5%2%2%坡度6080150150150300300150300300内边长度m30606060606060606060距跑道入口距离m10%10%10%10%15%15%15%15%15%15%散开率(每侧)1600250030003000250030003000300030003000第一长度m进近段5%4%3.33%2.50%3.33%2%2%2.50%2%2%面坡度ccccc-----360036001200036003600第二长度m段-----2.50%2.50%3%2.50%2.50%坡度cccc-----84008400-84008400水平长度m段-----1500015000150001500015000总长度m坡度20%20%14.3%14.3%20%14.3%14.3%14.3%14.3%14.3%过渡面内过渡面坡度-------40%33.3%33.3%bb内边长度m-------90120120距升降dd距跑道入口距离m-------带端的18001800复飞距离面散开率(每侧)-------10%10%10%坡度-------4%3.33%3.33%a除另有注明外,所有尺寸均为水平度量。b飞行区指标Ⅱ为F时,该宽度增加到155m。c可变的长度(见7.2.6)。d或距跑道端距离者,两者取小者。37
MH5001—20137.2.5Ⅱ类或Ⅲ类精密进近跑道应设立下列障碍物限制面:——锥形面;——内水平面;——进近面和内进近面;——过渡面;——内过渡面;——复飞面。7.2.6仪表进近跑道坡度为2.5%的那部分进近面与下列面相交处以外的进近面应是水平的:a)一个高于跑道入口中点标高150m的水平面;b)通过控制超障高度或超障高(OCA/H)的任何物体顶端的水平面。上述两者中以较高的水平面为准。7.2.7供起飞的跑道应设立起飞爬升面,其尺寸和坡度见表21。表21供起飞用的跑道的障碍物限制面的尺寸和坡度飞行区指标Ⅰa障碍物限制面及尺寸123或4内边长度60m80m180mb距跑道端距离30m60m60m散开率(每侧)10%10%12.5%c最终宽度380m580m1200m,1800m长度1600m2500m15000md坡度5%4%2%a除另有规定者外,所有尺寸均为水平度量。b若净空道长度超出规定的距离,起飞爬升面从净空道末端开始。c在仪表气象条件和夜间目视气象条件下飞行,当拟用航道含有大于15°的航向变动时,采用1800m。d见7.2.10和7.2.12。7.2.8在机场障碍物限制范围内超过起飞爬升面、进近面、过渡面、锥形面以及内水平面的现有物体应予拆除或搬迁,除非:——经过研究认为在航行上采取措施,该物体不致危及飞行安全,并经民航行业主管部门批准。该物体应按规定设置障碍灯和(或)标志;——该物体被另一现有不能搬迁的障碍物所遮蔽。注:遮蔽原则是指:当物体被现有不能搬迁的障碍物所遮蔽,自该障碍物顶点向跑道相反方向为一水平面,向跑道方向为向下1∶10的平面,任何在这两个平面以下的物体,即为被该不可搬迁的障碍物所遮蔽。遮蔽原则的应用应经航行部门研究认可。7.2.9新物体或现有物体进行扩建的高度不应超出起飞爬升面、进近面、过渡面、锥形面以及内水平面,除非该物体被另一现有不能搬迁的障碍物所遮蔽。7.2.10除由于其功能需要应设置在升降带上的易折物体外,所有固定物体不应超出内进近面、内过渡面或复飞面。在跑道用于飞机着陆期间,不应有可移动的物体高出这些限制面。7.2.11当准备使用该跑道的各种飞机的操作性能要求适合于应付临界的运行条件时,应考虑是否需要减小表21所规定的坡度。如果减小了规定的坡度,则应对起飞爬升面进行相应调整,使之提供保障直至末端300m的高度为止。38
MH5001—20137.2.12若当地条件与海平面标准大气条件相差很大,宜将表21所规定的坡度适当减小。减小的幅度取决于当地条件与海平面标准大气条件之间的差异程度以及使用该跑道的飞机的性能特性和操作要求。7.2.13若已存在的物体没有达到2%(1∶50)坡度的起飞爬升面,新物体应限制在保持原有的无障碍物面或保持一个坡度减小至1.6%(1∶62.5)的限制面内。7.2.14机场附近的高压输电线及其塔架应按障碍物限制面进行评估和控制,此外还应根据本标准要求设置障碍物标志及灯光标识。7.3障碍物限制面以外的物体7.3.1障碍物限制面以外的机场附近地区,距机场跑道中心线两侧各10km、跑道端外20km以内的区域内,高出地面标高30m且高出机场标高150m的物体应视为障碍物,除非经航行部门研究认为其并不危及飞行安全。7.4其他物体7.4.1物体未高出进近面,但对目视或非目视助航设备有不良影响时,应尽可能移除。7.4.2经航行部门研究认为对飞机活动地区上或内水平面和锥形面范围内的空间的飞机有危害的任何物体,应视为障碍物,尽可能将其移除。注:在某些情况下,并未高出7.1中所列举的任何限制面的物体,可能会对飞机构成危险。例如在机场附近的一个或几个孤立的物体。8标志与标志物8.1跑道号码和滑行道代号8.1.1跑道号码8.1.1.1跑道号码应由两位数字组成,平行跑道的跑道号码应由两位数字后加一个字母组成。在单条跑道、两条平行跑道和三条平行跑道上,此两位数应是从进近方向看最接近于跑道磁方位角度数(从磁北方向顺时针方向计算,与向该跑道端进近方向的夹角)的十分之一的整数。在四条或更多的平行跑道上,一组相邻跑道应按最接近于磁方位角度数的十分之一编号,而另一组相邻跑道则按次一个最接近的磁方位角度数的十分之一编号。当按上述规则得出的是一位数字时,则在它前面加一个零。如图9所示。N磁N磁2461°跑道跑道进近着陆方向241°进近着陆方向06注:跑道号码的确定方法:以航向角(即着陆方向)确定。左图航向角为61°,取其1/10后再四舍五入,即为“06”;右图的航向角为241°,取其1/10后再四舍五入,即为“24”。图9跑道号码的确定39
MH5001—20138.1.1.2在有平行跑道的情况下,跑道号码中的字母排列宜采用下列顺序(从进近方向看去从左至右):——两条平行跑道:“L”、“R”;——三条平行跑道:“L”、“C”、“R”;——四条平行跑道:“L”、“R”、“L”、“R”;——五条平行跑道:“L”、“C”、“R”、“L”、“R”或“L”、“R”、“L”、“C”、“R”;——六条平行跑道:“L”、“C”、“R”、“L”、“C”、“R”。8.1.1.3在指定跑道号码时,应统筹考虑机场总体规划跑道构型、跑道使用模式及运行指挥规则等方面的要求。8.1.2滑行道代号8.1.2.1滑行道代号的设置应简单明了,合乎逻辑。8.1.2.2滑行道代号的设置应结合机场远期总体规划统一考虑,预留相应的滑行道代号,尽可能减少因机场扩建造成滑行道代号的调整。滑行道代号宜按英文字母顺序选用字母,宜从机场的一端开始连续命名代号到另一端。8.1.2.3每条滑行道应有唯一代号,且避免与跑道号码混淆(如其中一条跑道编号为04L—22R,滑行道编号则避免使用L4、R22)。8.1.2.4滑行道代号应由一个英文字母或一个英文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的组合构成,但不应使用“I”、“O”、“X”三个字母作为滑行道代号。当上述代号全部使用完后,可使用双字母。平行滑行道宜由单字母作为代号。8.1.2.5被一条跑道相交分成两部分的滑行道,位于跑道两侧的滑行道宜被视为两条不同的滑行道并分别指定代号。此类滑行道的代号宜由其所对应的平行滑行道代号加阿拉伯数字组成。8.1.2.6当滑行道改变方向但没有与其他滑行道相交、或与其他滑行道相交但方向改变不超过45°时,不应改变其代号。但若系统总体设计需要改变时,可在交叉后改变。8.1.2.7大型繁忙机场滑行道系统复杂时,宜将相对固定使用的滑行路线以滑行道编组形式表示并编号,编号应以英文“ROUTE”加阿拉伯数字构成,由管制单位会同机场管理机构和航空公司研究确定并在航行资料汇编中公布。8.2标志注:本条款对于标志的规定适用于有铺筑面的跑道、滑行道、机坪等飞行区设施。8.2.1基本要求8.2.1.1在两条跑道相交处,应显示较重要的那条跑道的标志,另一跑道的所有标志应中断。跑道重要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精密进近跑道,非精密进近跑道,非仪表跑道。8.2.1.2在跑道与滑行道相交处,应显示跑道的各种标志(跑道边线除外),而滑行道的各种标志应中断。8.2.1.3跑道标志应为白色。跑道标志可用无空隙的整块组成,也可由能够提供等量效果的一系列纵向线条组成。跑道标志宜采用适当品种的油漆,以尽可能减少标志引起的不均匀摩擦特性的危险。8.2.1.4滑行道标志、跑道掉头坪标志和飞机机位标志应为黄色。8.2.1.5机坪安全线的颜色应鲜明,并与飞机机位标志的颜色反差良好。8.2.1.6在夜间运行的机场内,可用反光材料涂刷铺筑面标志,以增强其可见性。8.2.1.7需要增强对比度时,宜增加黑边。8.2.1.8标志系统设置的恰当性应以是否为航空器驾驶员和(或)车辆驾驶员提供准确清晰的引导为判定准则,其中采用飞机真实环境实验或实验室模拟是最有效的判定手段。40
MH5001—20138.2.2跑道号码标志8.2.2.1跑道应设置跑道号码标志。8.2.2.2跑道号码标志应如图10所示设置在跑道入口处。若预计将建设平行跑道,宜在建设第一条跑道时按图10b)设置跑道号码标志(L不画)。当跑道入口内移时,可设标明跑道号码的标记牌供飞机起飞使用。I类精密进近跑道和非精密进近跑道最小0.45mII类、III类精密进近跑道最小0.9m"ml02"mm0l052"小lm0lm0最5≥3小l"l最ml0≥3ml21最小9mm216m最小9m最小9mmm2211mm0033小小最最最小6m最小6mα2ααα2ααa)一般及所有精密进近跑道b)平行跑道注1:α约等于1.8m注2:图中展示的是跑道道面宽为45m时的情形图10跑道号码、中线和入口标志41
MH5001—20138.2.2.3跑道号码标志的数字和字母的形状与比例如图11所示,其高度应不小于9m,宜为18m。单位为米图11跑道号码标志中数字和字母的形状与尺寸8.2.3跑道中线标志8.2.3.1跑道应设置跑道中线标志。8.2.3.2跑道中线标志应设置在跑道两端的跑道号码标志之间的跑道中线上,由均匀隔开的线段和间隙组成。每一线段加一个间隙的长度应不小于50m,也不应大于75m。每一线段的长度应至少等于间隙的长度或30m(取较大值),如图10所示。Ⅱ类或Ⅲ类精密进近跑道的中线标志宽度应不小于0.9m;Ⅰ类精密进近跑道及非精密进近跑道的中线标志宽度应不小于0.45m,其他跑道应不小于0.3m。42
MH5001—20138.2.4跑道入口标志8.2.4.1跑道入口处应设置跑道入口标志。8.2.4.2跑道入口标志应由一组尺寸相同、位置对称于跑道中线的纵向线段组成。入口标志的线段应从距跑道入口6m处开始,线段的总数应按跑道宽度确定,见表22。表22入口标志线段数量跑道宽度线段总数18m423m630m845m1260m168.2.4.3当一条跑道道面宽度不在表22规定的范围内时,应以批准的飞行区指标Ⅱ所对应的跑道宽度确定跑道入口标志线段总数。8.2.4.4入口标志的线段应横向布置至距跑道边不大于3m处,或跑道中线两侧各27m处,以得出较小的横向宽度为准。线段长度应至少30m,宜为45m,宽约1.8m,线段间距约1.8m,且最靠近跑道中线的两条线段之间应用双倍的间距隔开。8.2.4.5跑道入口若需暂时内移或永久内移,则跑道入口标志应增加一条横向线段,其宽度应不小于1.8m。8.2.4.6当跑道入口永久内移时,应按图12b)所示在内移跑道入口以前的那部分跑道上设箭头;当跑道入口是从正常位置临时内移时,应按图12所示加以标志,将内移跑道入口以前除跑道中线标志和跑道边线标志以外的所有标志遮掩,并将跑道中线标志改为箭头。8.2.4.7当内移跑道入口以前的跑道已不适于飞机的地面活动时,此区域应设置入口前标志,同时对该部分道面所有原跑道标志进行遮掩或清除。注:在跑道入口仅在短时间内临时内移的情况下,经验表明,不在跑道上油漆内移跑道入口标志而用与其形式和颜色相同的标志物来代替也能取得满意的效果。8.2.4.8箭头设置应对称于中线排列,如图12a)所示。其数量应按跑道的宽度确定,见表23。表23建议的入口标志箭头尺寸及数量跑道宽度h值(m)箭头数量18m10.2323m330m41245m560m743
MH5001—2013临时内移跑道入口ww段m³h/12.8线1向小横最m0内移跑道入1³口h段m/5h线.81h/3h/3向小m横最02m02m03m03m2"lw/2"ll≥la)临时内移的跑道入口标志b)临时或永久内移的跑道入口标志注1:α约等于1.8m注2:图中展示的是跑道道面宽为45m时的情形图12内移的跑道(此处显示的跑道宽度为45m)入口标志8.2.5瞄准点标志8.2.5.1有铺筑面的跑道的每一个进近端应设瞄准点标志,如图13所示。8.2.5.2瞄准点标志的开始端至跑道入口的距离见表24,但在跑道装有目视进近坡度指示系统时,标志的开始端应与目视进近坡度的起点重合。8.2.5.3标志线段长度在要求提高标志的明显度之处,宜选用规定长度范围内较大数值。8.2.5.4标志线段宽度横向间距可在表24所列范围内选定,以尽量减小轮胎橡胶淤积对标志的污染,但应与接地带标志的横向间距相等。8.2.5.5瞄准点标志应由两条明显的条块组成,对称地设在跑道中线的两侧,线段的尺寸和瞄准点标志内边的横向间距应符合表24的规定,但在跑道设有接地带标志时则应与接地带标志相同。44
MH5001—2013接地带标志接地带标志mm005511mm005511瞄准点标志瞄准点标志mm000033mm005511m18m~22.5mm18m~22.5m000044mm005511a)基本形式b)带有距离编码注:按2400m或以上长度的跑道示例。A—基本形式B—带有距离编码图13瞄准点标志和接地带标志45
MH5001—2013表24瞄准点标志的位置和尺寸单位为米可用着陆距离位置和尺寸<800800~1200(不含)1200~2400(不含)≥2400标志开始端至跑道入口150250300400标志线段长度30~4530~4545~6045~60标志线段宽度466~106~10线段内边的横向间距6918~22.518~22.58.2.6接地带标志8.2.6.1有铺筑面的仪表跑道和飞行区指标Ⅰ为3或4的有铺筑面的非仪表跑道应设接地带标志。8.2.6.2接地带标志应由若干对对称地设置在跑道中线两侧的长方形标志块组成,其对数与可用着陆距离有关,当一条跑道两端的进近方向均需设置该标志时,则与跑道两端入口之间的距离有关。具体规定见表25。8.2.6.3接地带标志应符合图13所示两种形式之一。在图13a)所示形式中,每条标志线条的长度和宽度应分别不小于22.5m和3m。在图13b)所示形式中,每条标志线条的长度和宽度应分别不小于22.5m和1.8m,相邻线条之间的间距应为1.5m。长方形内边的横向间距在设有瞄准点的场合,应与该瞄准点的横向间距相等。在不设有瞄准点的场合,长方形内边之间的横向间距应与表24中对瞄准点标志规定的横向间距相符。成对标志线条的纵向间距应为150m,自距离跑道入口150m处开始。与瞄准点标志相重合或位于其50m范围内的各对接地带标志应省略。8.2.6.4在飞行区指标Ⅰ为2的非精密进近跑道上,应在瞄准点标志起端之后的150m处增设一对接地带标志。表25接地带标志块对数与跑道可用着陆距离的关系可用着陆距离或两端入口间的距离标志块对数m<9001900~1200(不含)21200~1500(不含)31500~2400(不含)4≥240068.2.7跑道边线标志8.2.7.1有铺筑面的跑道应在跑道两侧设跑道边线标志。8.2.7.2跑道边线标志应设在跑道两端入口之间的范围内,但与其他跑道或滑行道交叉处应予以中断。在跑道入口内移时,跑道边线标志保持不变。8.2.7.3跑道边线标志应由一对设置于跑道两侧边缘的线条组成,每条线条的外边大致在跑道的边缘上。当跑道宽度大于60m时,标志外边缘应设在距跑道中线30m处。8.2.7.4如设有跑道掉头坪,在跑道与跑道掉头坪之间的跑道边线标志不应中断。8.2.7.5跑道宽度大于或等于30m时,跑道边线标志的线条宽度应至少为0.9m;跑道宽度小于30m时,跑道边线标志的线条宽度应至少为0.45m。46
MH5001—20138.2.8滑行道中线标志8.2.8.1滑行道、飞机机位滑行通道以及除冰防冰设施应设滑行道中线标志,并能提供从跑道中线到各机位之间的连续引导。8.2.8.2滑行道中线标志应为不小于0.15m宽的连续黄色实线,浅色道面(如水泥混凝土道面)上的滑行道中线标志两侧宜设置不小于0.05m宽的黑边,如图14所示。8.2.8.3滑行道中线标志在与跑道等待位置标志、中间等待位置标志及各类跑道标志相交处应中断,中断的滑行道中线标志与上述标志的净距为0.9m(不含黑框)(如图20~图22所示)。如0.9m间距无法实现时,也可采用0.3m间距(如图15所示)。8.2.8.4在滑行道直线段,滑行道中线标志应沿滑行道中线设置;在滑行道弯道部分(飞机机位滑行通道除外),滑行道中线标志应使当飞机的驾驶舱保持在滑行道中线标志上时,飞机的外侧主轮与滑行道边缘之间的净距不小于表10的规定。8.2.8.5作为跑道出口的滑行道(含快速出口滑行道和垂直滑行道),该滑行道中线标志应以曲线形式转向跑道中线标志,并平行(相距0.9m)于跑道中线延伸至超过切点一定距离,此距离在飞行区指标Ⅰ为3或4时应不小于60m,飞行区指标Ⅰ为1或2时应不小于30m(如图15和图16所示)。≥0.15m≥0.15m≥0.05m≥0.05ma)深色道面(如沥青混凝土)b)浅色道面(如水泥混凝土)图14滑行道中线标志m.90滑行道引导标志线跑道中线标志mm.3.90060m60m图15跑道与滑行道相交处标志设置(图示仅包括60m情况)47
MH5001—2013m.90滑行道m.90跑道跑道注:对于仅供穿越跑道的滑行道,转弯圆弧线不画图16垂直穿越跑道的滑行道中线标志8.2.8.6增强型滑行道中线标志应符合下列要求:a)当机场交通密度为中或高时,在与跑道直接相连的滑行道(单向运行的滑行道除外)上的A型跑道等待位置处,应设置增强型滑行道中线标志。该标志的作用是为飞机驾驶员提供额外的确认A型跑道等待位置的目视参考,并构成跑道侵入防范措施的一部分;b)如果设置,增强型滑行道中线标志应设在除了单向运行的快速出口滑行道以外的每条滑行道与跑道的交接处;c)增强型滑行道中线标志应从A型跑道等待位置标志沿驶离跑道方向延伸47m的距离。增强型滑行道中线标志应如图17a)所示,滑行道中线两侧的边线标志宽度0.15m,浅色道面上的标志应设黑色背景,黑色背景的外边宽不小于0.05m;d)当增强型滑行道中线标志与位于与之相距47m以内的另一个跑道等待位置标志,如Ⅱ类或Ⅲ类精密进近跑道的等待位置标志交叉时,应在与此类跑道等待位置标志的交叉点前后各0.9m处中断增强型滑行道中线标志。增强型滑行道中线标志应在超过与跑道等待位置标志的交叉点后继续向前延伸至少3个虚线段,或者从起点至终点至少达到47m,两者取较大值。如图17b)所示;e)当增强型滑行道中线标志穿过位于与之相距47m以内的滑行道与滑行道交叉处时,应在交叉的滑行道中线穿越增强型滑行道中线的这一点的前后各1.5m处中断增强型滑行道中线标志。增强型滑行道中线标志应在超过滑行道与滑行道交叉处后继续向前延伸至少3个虚线段,或者从起点至终点至少达到47m,两者取较大值。见图17c);f)当存在两个相对的跑道等待位置标志且其间距小于94m,则增强型滑行道中线标志应贯穿这一整个距离,并且不应延伸至任一跑道等待位置标志以外。见图17d);48
MH5001—2013m5.00≥m.90m3mm13m10.15m×3≥0.05mm74m3a)m74m4m7³9<4³mm.9.501m.51至少三组至少三组b)c)d)图17增强型滑行道中线标志49
MH5001—2013g)如果两条滑行道中线在跑道等待位置标志处或在此之前汇聚,则内侧虚线的长度应不短于3m。该虚线的开始和结束点与外侧虚线的连线垂直于滑行道中线。见图17e)。3me)图17(续)直线型、曲线形和汇聚型增强型滑行道中线标志见图18。0.9m0.9mm3m3a)直线型(双线)b)汇聚型(双线)图18直线型、曲线形和汇聚型增强型滑行道中线标志图50
MH5001—20130.9m0.9m3m3m1m3mc)直线型d)曲线型图18(续)8.2.9跑道掉头坪标志8.2.9.1在设有跑道掉头坪之处,应设置跑道掉头坪标志,用以连续地引导飞机完成180º转弯并对准跑道中线。8.2.9.2跑道掉头坪标志应从跑道中线弯出进入掉头坪。其转弯半径应与预计使用该跑道掉头坪的飞机的操纵特性和正常滑行速度相适应。跑道掉头坪标志与跑道中线标志的交接角应不大于30º。8.2.9.3跑道掉头坪标志应从跑道中线标志的切点开始平行于跑道中线标志延伸一段距离,此距离在飞行区指标Ⅰ为3或4时应至少为60m(如图19所示),在飞行区指标Ⅰ为1或2时应至少为30m。8.2.9.4跑道掉头坪标志引导飞机滑行的方式应允许飞机在开始180º转弯以前有一段直线滑行。跑道掉头坪标志的直线部分应平行于跑道掉头坪的外边缘。8.2.9.5跑道掉头坪标志中拟供飞机跟随进行180º转弯的曲线部分的设计宜能保证前轮转向角不超过45º。8.2.9.6跑道掉头坪标志的设计应使当最大型飞机的驾驶舱保持在跑道掉头坪标志的上方时,飞机起落架的任何机轮至跑道掉头坪边缘的净距不小于表6的规定。8.2.9.7跑道掉头坪标志应为不小于0.15m宽的连续黄色实线,其设置方法与滑行道中线标志的设置方法相同;应沿掉头坪边缘设置掉头坪边线标志,掉头坪边线标志的设置方法与滑行边线标志的设置方法相同。如图19所示。8.2.9.8与跑道标志相交处的跑道掉头坪标志应中断。掉头坪边线标志跑道掉头坪标志(同滑行边线标志)(同滑行道中线标志)跑道中线标志m.90掉头坪≤30°跑道³60m图19跑道掉头坪标志51
MH5001—20138.2.10跑道等待位置标志8.2.10.1在跑道等待位置处应设置跑道等待位置标志。8.2.10.2跑道等待位置与跑道中线之间的距离应符合表17的规定。8.2.10.3在滑行道与非仪表跑道、非精密进近跑道或起飞跑道相交处,跑道等待位置标志应为如图20所示的A型。8.2.10.4在滑行道与Ⅰ、Ⅱ或Ⅲ类精密进近跑道相交处,如仅设有一个跑道等待位置,则该处的跑道等待位置标志应为图20所示的A型。在上述相交处如设有多个跑道等待位置,则最靠近跑道的跑道等待位置标志应采用图20所示的A型,而其余离跑道较远的跑道等待位置标志应采用图21所示的B型。B型跑道等待位置标志的位置由跑道所服务的最大机型以及ILS/MLS的临界/敏感区决定,并且仅当ILS运行时,B型跑道等待位置标志才发挥作用。8.2.10.5A型跑道等待位置标志应如图20所示。8.2.10.6如B型跑道等待位置标志所处地区的宽度大于60m,应将“CATⅡ”或“CATⅢ”字样标志在跑道等待位置标志的两端以及最大相距45m的各点的(中间)地面上。字母高度应不小于1.8m,并应位于跑道等待位置标志以外不超过0.9m处。当B型跑道等待位置标志与A型跑道等待位置标志相距小于15m时,在原来B型跑道等待位置标志处仅设A型跑道等待位置标志即可。8.2.10.7在跑道与跑道交叉处设置的跑道等待位置标志应垂直于作为标准滑行路线的一部分的跑道的中线。在标准滑行路线不与跑道中线重合的情况下,跑道等待位置标志应垂直于滑行道中线标志。标志应为图20所示的A型。8.2.10.8浅色道面上的跑道等待位置标志应设置黑色背景,黑色背景的外边宽为0.1m,如图20、图21所示。m滑行道中线.100.9m0.9mm.907×m.30m.9m0.10注:沿着“实线---虚线”方向行进将引导航空器或车辆进入跑道。图20浅色道面上的A型跑道等待位置标志m滑行道中线3m.100.3m×3m.9m0.30m.51m.30m.9m0.10图21浅色道面上的B型跑道等待位置标志52
MH5001—20138.2.11中间等待位置标志8.2.11.1在中间等待位置和比邻滑行道的远距除冰防冰设施出口边界上应设置中间等待位置标志。8.2.11.2在两条有铺筑面的滑行道相交处设置的中间等待位置标志应横跨滑行道,并与相交滑行道的近边有足够的距离,以保证滑行中的飞机之间有足够的净距,净距应满足表12的要求。8.2.11.3中间等待位置标志应采用如图22所示的单条断续线(虚线)。8.2.11.4位于浅色道面上的中间等待位置标志周围宜设置如图22所示黑色背景。8.2.11.5当两个相邻的中间等待位置标志距离小于60m时,可仅保留一个中间等待位置标志,并设置于两个相邻的中间等待位置标志的中间处,如图23所示。0.3m0.3mm0.1m0.1m.90m.90滑行道中线滑行道中线mm.90.900.9m0.9m0.9m0.9ma)深色道面上的中间等待位置标志b)浅色道面上的中间等待位置标志图22中间等待位置标志(一)LL中间等待位置标志滑行道滑行道注:L为中间等待位置距离滑行道中线的距离,参见表12(11)栏。图23中间等待位置标志(二)53
MH5001—20138.2.12强制性指令标志8.2.12.1在无法按照要求安装指令标记牌处,应在铺筑面上设置强制性指令标志。8.2.12.2运行需要时,例如在宽度超过60m的滑行道上,或为协助防止跑道侵入,应设置强制性指令标志作为强制性指令标记牌的补充。8.2.12.3飞行区指标Ⅱ为A、B、C和D的滑行道上的强制性指令标志如图24a)所示,按距滑行道中线两侧距离相等横设在滑行道上和跑道等待位置标志的停机等待一侧;飞行区指标Ⅱ为E或F的滑行道上的强制性指令标志如图24b)所示,设在滑行道中线标志的两侧、跑道等待位置标志的停机等待一侧。标志的边界距离滑行道中线标志和跑道等待位置标志应不小于1m。09-27m1小最m.90a)飞行区指标Ⅱ为A、B、C和D滑行道上的强制性指令标志09-2709-27m1小最小1m最b)飞行区指标Ⅱ为E或F滑行道上的强制性指令标志图24强制性指令标志(跑道号码)8.2.12.4除非运行需要,强制性指令标志不应设在跑道上。8.2.12.5强制性指令标志应为红底白字。除禁止进入标志外,白色字符应提供与相关的标记牌相同的信息。8.2.12.6仅用作跑道出口的滑行道处可设立“禁止进入”标志,该标志应为白色的“NOENTRY”字样,设在红色的背景上,如图25所示。8.2.12.7在标志与铺筑面的颜色反差不明显之处,应在强制性指令标志的周边加上适当的边框,边框宜为白色或黑色。54
MH5001—2013m.90NOENTRYm.90a)飞行区指标Ⅱ为A、B、C和D滑行道上的强制性指令标志NOENTRYNOENTRYb)飞行区指标Ⅱ为E或F滑行道上的强制性指令标志图25指令标志(“NOENTRY”)8.2.12.8飞行区指标Ⅱ为C、D、E和F时,字符高度应为4m;飞行区指标Ⅱ为A和B时,字符高度应为2m。字符的形状和比例见图26。8.2.12.9标志的底色应为长方形,并应在横向和垂直方向从字符的最突出部分向外扩展至少0.5m。55
MH5001—2013注:设在20cm×20cm的方格网上。图26标志的字符形状、比例和尺寸56
MH5001—2013图26(续)57
MH5001—2013图26(续)58
MH5001—2013图26(续)59
MH5001—2013图26(续)60
MH5001—20138.2.12.10当两条滑行道交叉于一条跑道的一端时,强制性指令标志可仅仅显示这一侧的跑道号码,如图27所示。2323图27两条滑行道交叉于一条跑道的强制性指令标志8.2.12.11当三条滑行道交叉时,强制性指令标志的设置如图28所示。16-3416-34图28三条滑行道交叉的强制性指令标志61
MH5001—20138.2.12.12弯曲型跑道等待位置标志以及强制性指令标志的设置如图29所示。16-3416-3416-3416-34图29弯曲型跑道等待位置标志以及强制性指令标志8.2.12.13近距跑道的强制性指令标志的设置如图30所示。1091-1091-3-01212-03213-031-02图30近距跑道的强制性指令标志62
MH5001—20138.2.13信息标志8.2.13.1在下列地点应设信息标志:——通常要求设置信息标记牌而实际上无法安装之处;——在复杂的滑行道相交处的前面和后面(表明方向和位置),如图31所示;——在运行经验表明增设一个滑行道位置标志可能有助于驾驶员的地面滑行之处;——在很长的滑行道全长按一定间距划分的各点,宜相距300m~500m,如图32所示。因受净距要求、地形限制或其他原因导致标记牌只能设置在滑行道右侧时,宜在地面设置信息标志作为标记牌的补充。DGDGEEGGDGGGEE0.5m0.5m0.5mEGDEm.50DmG.501m注:不允许飞机滑行的路线,则不应划设相应的滑行道中线,也不应提供相应的方向引导标志。图31复杂的滑行道相交处信息标志63
MH5001—2013EEEE图32在很长的滑行道全长按一定间距设置位置标志8.2.13.2信息标志应在需要之处横过滑行道或机坪道面设置,其位置应使在趋近的飞机驾驶舱内的驾驶员能看清楚。8.2.13.3一个信息标志应包括:——一片黑色背景上的黄色字符,当其替代或补充位置标记牌时;——一片黄色背景上的黑色字符,当其替代或补充方向标记牌或目的地标记牌时。8.2.13.4在标志的背景颜色与铺筑面道面颜色反差不足之处,应增加一个颜色与字符相同的边框,即字符为黑色时设置一个黑色的边框,字符为黄色时设置一个黄色的边框。8.2.13.5标志的尺寸应符合图31、图33的要求。字符高度为4m,字符的比例和样式应符合图26的要求。确因条件限制,可缩短尺寸,但不应小于标准尺寸的一半。箭头应设置在字符右侧,按需要以45°设置或平行设置,长度宜为2m。滑行道中线两侧宜最多设置两套地面标志,以不超出道面宽度为准;如需要设置更多,可将指明去往近处的标志设置在飞机行进方向的下方,远处的则设置在飞机行进的前方。最靠近滑行道中线的字符距离该滑行道中线应为1m,并且该字符与左、下边框(未设边框的,为底色边缘)和箭头尾部的距离均应为0.5m。8.2.13.6当在滑行道或机位滑行通道上设置“MAXSPAN”(最大翼展)标志有助于防止飞机误滑时,应将其设置在进入该滑行道或机位滑行通道起始处,如图33所示(沥青道面可不设黑色底色)。注:A为4m,B为9.5m,C根据具体情况决定,D为0.1m。图33“最大翼展”信息标志64
MH5001—20138.2.14滑行边线标志8.2.14.1凡不易与承重道面区别开来的滑行道、跑道掉头坪、等待坪和停机坪的道肩以及其他非承重道面,若飞机使用这些道面会引起飞机损害的,应在非承重表面与承重表面的交界处设置滑行边线标志。8.2.14.2滑行边线标志应沿承重道面的边缘设置,使标志的外缘大致在承重道面的边缘上。8.2.14.3滑行边线标志应由一对实线组成,每一线条宽0.15m,间距0.15m,颜色为黄色,如图34所示。8.2.15滑行道道肩标志8.2.15.1在滑行道转弯处,或其他承重道面与非承重道面需要明确区分处,应在非承重道面上设置滑行道道肩标志。8.2.15.2滑行道道肩标志由垂直于滑行边线或滑行边线的切线的线条组成。在弯道上,在每一个切点处和沿弯道的各个中间点上应各设一条线条,线条之间的间距应不超过15m。线条应宽0.9m,并应延伸至距离经过稳定处理的铺筑面的外边缘1.5m处,或长7.5m,取其使标志长度较短者。线条的颜色应为黄色,如图34所示。图34滑行边线及滑行道道肩标志65
MH5001—20138.2.16飞机机位标志8.2.16.1在有铺筑面的机坪和规定的除冰防冰设施停放位置上应设飞机机位标志。按照飞机停放位置的不同,飞机机位标志分为飞机直置式和飞机斜置式机位标志(飞机斜置式机位标志如图35所示)。8.2.16.2有铺筑面的机坪和除冰防冰设施上设置的飞机机位标志的定位应保证当飞机以前轮沿该标志滑行时能分别保持6.13.5和6.14.5规定的净距。8.2.16.3应根据机位构形和辅助其他停机设施的需要设置机位识别标志(字母和(或)数字)、引入线、转弯开始线、转弯线、对准线、停止线和引出线等机位标志,如图35所示。翼间净距线X转弯线Y转弯开始线停止线YX引入线对准线引出线3机位识别标志42243滑行道中线标志图35飞机斜置式机位标志示意图8.2.16.4机位识别标志(字母和(或)数字)应设在引入线起端后一小段距离处,如图36所示。标志的高度应足以从使用该机位的飞机驾驶舱内看清楚。浅色道面上的识别标志应设黑色边框。注:A为4m,B为5m,C随字符宽度而定,D为0.1m,E为2m。如果空间受限,A,B,E可缩小一半。图36飞机机位识别号码标志尺寸66
MH5001—20138.2.16.5引入线、转弯线和引出线应为连续实线,线条宽度不小于0.15m,浅色道面上的标志宜设不小于0.05m的黑边。引入线、转弯线和引出线的转弯半径应适用于拟使用这些标志的要求最严格的飞机。引入线可分为下列四种构型,机场管理机构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引入线(飞机单向运行的仅画设相应的引入线):——A型引入线,如图37所示;——B型引入线,如图38所示;——C型引入线,如图39所示;——D型引入线,如图40所示。开始转弯线应设在对正即将开始转弯的飞机左座驾驶员位置,与引入线成直角,长度应不小于6m,宽度应不小于0.15m,并包括一个指明转弯方向的箭头。如果需要一条以上的开始转弯线时,则应对它们分别编码。考虑到驾驶员的视野,开始转弯线与引入线之间应保持的距离可能因飞机型号而异。2C2G22CIH注:飞机机位识别号码标志轴线与滑行道或机位滑行通道形成45°~75°角,G、H、I分别为0.5m、0.5m和1m。图37飞机机位A型引入线标志示意图K324J注:J、K分别为1m和2m。图38飞机机位B型引入线标志示意图67
MH5001—2013P324423NML注:L、M、N、P分别为1m、1m、1m、2m。图39飞机机位C型引入线标志示意图324423GI注:G、I分别为0.5m、1m。图40飞机机位D型引入线标志示意图8.2.16.6对准线应与停放在规定位置的飞机中线延长线相重合,并使其能被正在停机操作最后阶段中的驾驶员看见。其宽度应不小于0.15m。8.2.16.7停止线应设在对正位于拟定的停止点上的左座驾驶员座席位置并与对准线成直角。其长度应不小于2m,宽度应不小于0.15m。如果需要一条以上的开始转弯线和(或)停止线,应对它们分别编码。机位停止线旁应标注停放机型的编码,机型编码的文字方向宜与飞机停放方向相反,文字采用黄色,字高宜为0.2m~0.3m,字符宽度按信息标志的比例缩小,如图41所示。如果飞机自滑进出且没有引导员引导的机位停止线,停止线标志应按图42所示进行划设。如果不同机型有不同的停止线,则应在相应的停止线处标注适用飞机编码,如“B737”;如果空间受限,宜利用字母或数字标示,代表对应的机型。浅色道面上的飞机编码字符宜设置黑色边框。68
MH5001—20132m757B09DM28DMm023A913A737Bm.3m.30.30~m0~.205~.2.0.2000m757B09DM28DM.30023A913A737B~.202mm5.000.05m0.05m0.15m0.15m图41飞机机位停止线标志示意图mmm.52.12STOP06mmm.3.300X(取值参见下表)飞行区等级IIXA5mB8mC11mD16mE16mF16m图42飞机自滑进出且无引导员引导的机位停止线标志示意图69
MH5001—20138.2.16.8为了能更加灵活地使用机坪,同一机位上允许重叠有为不同机型服务的两套或三套飞机机位标志,包括一条主线和几条辅线。主线应为对机位要求最严格的飞机使用,且应为连续线,辅线应为断续线。同时应在每一辅线上的机位识别号码标志的后面分别增加一个识别字母L和R,分别表示位于主线的左侧和右侧。每个线段长2m,间隔2m,如图43所示。m2m232L332RL2223R233图43组合飞机机位标志线示意图8.2.16.9如果运行需要,在需严格限制飞机推出路线和等待滑行位置的区域,可设置飞机推出线和推出等待点。推出等待点应为飞机前轮的停止点。飞机推出线是供地面勤务人员使用的地面标志,为0.15m宽的白色虚线,推出等待点设置在靠近滑行道的飞机推出线端点,等待点垂直于推出线方向,线长1m,间隔1m,如图44所示。1m推出等待点1m顶推车1m0.15m图44飞机推出线和推出等待点标志示意图(图中的灰底为道面颜色)70
MH5001—20138.2.17机坪安全线8.2.17.1在有铺筑面的机坪上应根据飞机停放的布局和地面设施和(或)车辆的需要设置机坪安全线,包括机位安全线、翼尖净距线、廊桥活动区标志线、服务车道边界线、行人步道线、设备和车辆停放区边界线以及各类栓井标志等。机位安全线、廊桥活动区标志线和各类栓井标志应为红色,翼尖净距线等其他机坪安全线(包括标注的文字符号)均应为白色。8.2.17.2机坪安全线的位置应能保证飞机在进出机位过程中对停放的地面设施、车辆和行人有符合6.9.5规定的安全净距。8.2.17.3各种机坪安全线的设置要求详见8.2.18~8.2.23。8.2.18机位安全线8.2.18.1在有铺筑面的机坪上应根据飞机停放布局和地面设施的需要设置机位安全线。8.2.18.2机位安全线应根据在此机位停放的最大飞机机型画设,其尺寸应考虑喷气发动机附近构成的安全区域因素(螺旋桨飞机也有类似的安全区域)。8.2.18.3机位安全线的设置应符合表18中规定的停放的飞机与相邻机位的飞机以及物体之间的净距要求。8.2.18.4机位安全线是设置在飞机的机头、机身以及机翼两侧的多段、非闭合直线(如图45~图48所示)。8.2.18.5机位安全线应为红色,线宽至少为0.1m。8.2.18.6机位安全线的线型为实线或虚线。相邻飞机的机位安全线存在交叉时,交叉部分的机位安全线应为虚线(如图45~图48所示),虚线内部由45º倾斜的等距平行红色直线段填充,线段宽0.1m,红线间净距2m。自滑进、顶推出的机位安全线除上述交叉部位为虚线外,其余均为实线(如图45、图46所示)。8.2.18.7自滑进出的机位安全线由实线和虚线组成(如图47、图48所示)。自滑进出的机位安全线与翼尖净距线或服务车道边线所勾勒的封闭区域,仅供保障该机位飞机的服务车辆及设备的临时停放使用,保障工作完成以后应尽快清空以保证飞机安全滑出。8.2.19翼尖净距线8.2.19.1为减少服务车辆、保障设备以及作业人员等对滑行飞机的干扰,保证机坪滑行道上飞机的运行安全,应设置翼尖净距线。8.2.19.2翼尖净距线的设置应符合表12中规定的滑行道中线或机位滑行通道中线与物体的净距要求。8.2.19.3翼尖净距线应为白色双实线,其线宽为0.15m,间距为0.1m。71
MH5001—2013滑行道中线翼尖净距线(详见图b)A详见图a服务车道边线CDBBBBBBBB机位安全线E0.5m0.15m1.0m0.10mm0.5m20.15m图a图bA为滑行道或机位滑行通道中线到翼尖净距线的距离,应满足表12的要求;B为飞机与相邻飞机及物体的净距,应满足表18的要求;C为服务车道宽度;D为服务车道边线距停放飞机的净距,应满足表18的要求;E为机头的安全净距,应满足表18的要求。图45自滑进、顶推出机位安全线示意图(有服务车道)滑行道中线翼尖净距线ADBBBBBBBB机位安全线EA为滑行道或机位滑行通道中线到翼尖净距线的距离,应满足表12的要求;B为飞机与相邻飞机及物体的净距,应满足表18的要求;D为翼尖净距线距停放飞机的净距,应满足表18的要求;E为机头的安全净距,应满足表18的要求。图46自滑进、顶推出机位安全线和翼尖净距线示意图(无服务车道)72
MH5001—2013滑行道中线翼尖净距线A服务车道边线CDBBBB临临临时时区时B等区等待等区B待待待等待待区等区时区等时临时临B临临临临临临BB临时区时区时区时区时区时区等待等待等待等待等待等待机位安全线待等待等待等待等待等待等区时区时区时区时区时区时临临临临临临临时等待区临时等待区临时等待区临时等待区临时等待区临时等D待区服务车道边线C翼尖净距线A滑行道中线A为滑行道或机位滑行通道中线到翼尖净距线的距离,应满足表12的要求;B为飞机与相邻飞机及物体的净距,应满足表18的要求;C为服务车道宽度;D为服务车道边线距停放飞机的净距,应满足表18的要求。图47自滑进出机位的机位安全线(有服务车道)滑行道中线翼尖净距线ADBBB临临时区B时临区等待B等区时待待等待待等等区时区等待临时区时临B临B临临临B临机位安全线临临时区时区时区时区时区时区等待等待等待等待等待等待待等待等待等待等待等待等区时区时区时区时区时区时临临临临临临临时等待区临时等待区临时等待区临时等待区临D时等待区临时等待区翼尖净距线A滑行道中线A为滑行道或机位滑行通道中线到翼尖净距线的距离,应满足表12的要求;B为飞机与相邻飞机及物体的净距,应满足表18的要求;D为翼尖净距线距停放飞机的净距,要求同服务车道边线与停放飞机的净距。图48自滑进出机位的机位安全线和翼尖净距线(无服务车道)73
MH5001—20138.2.20机坪设备区停放标志8.2.20.1基本要求设备区内标注的文字符号应采用白色黑体字体。8.2.20.2轮挡放置区标志机坪上应划设轮挡放置区,并将该区域明确标注出来。轮挡放置区标志文字方向应与飞机停放方向反向。轮挡放置区为边长1m的正方形,边框为0.15m宽的实线,方框内标注“轮挡”字符,字高0.4m,如图49所示。0.4mm轮挡11m0.15m图49轮挡摆放区标志(图中的灰底为原道面颜色)8.2.20.3作业等待区标志机坪上可划设作业等待区,用以规范飞机入位前各类作业设备的等待停放位置。作业等待区分“常规作业等待区”和“临时作业等待区”两种形式,如图50所示。“常规作业等待区”允许设备在飞机进、出机位期间持续停放,通常用于“自滑进、顶推出”机位;“临时作业等待区”只允许设备在飞机入位前临时停放,完成作业后则应撤出该区域,以允许飞机从该区域通过,通常用于“自滑进出”机位。区待等时临临时等区待待区等时2m临m5.10.1~0.5m1.0m045°0.4~0.8m临时等待区0.1~0.15mm.10(a)常规作业等待区(b)临时作业等待区图50作业等待区标志(图中的灰底为原道面颜色)74
MH5001—20138.2.20.4廊桥活动区标志廊桥活动区标志用于标注廊桥停放及活动时所经过的区域,形状根据廊桥厂家提供的廊桥活动范围确定,标志由廊桥驱动轮回位点和活动区两部分组成。该区域四周为0.1~0.15m宽的红色实线,内部标志由45º倾斜的等距平行红色直线段组成,线段宽0.1~0.15m,红线间净距2m。廊桥驱动轮回位点使用空心圆并涂成白色以提高对比度,圆圈直径3m,其基本形式如图51所示。其他机坪安全线与廊桥活动区相交时,其他机坪安全线应断开,廊桥活动区标志连续。图51廊桥活动区标志8.2.20.5设备摆放区标志设备摆放区标志用于标注摆放高度为1.5m(含)以下的小型设备(包括氮气瓶、千斤顶、六级以下小型工作梯、放水设备、非动力电源车等)的区域。该区域标志为白色矩形框,矩形长和宽不确定;框内有一处或多处“设备区”字样。设备摆放区标志的位置、形状和尺寸应以施划的图纸为准,如图52所示。m.01~.50设备区0.1~0.15m图52设备摆放区标志(图中的灰底为原道面颜色)75
MH5001—20138.2.20.6特种车辆停车位标志特种车辆停车位标志应为白色矩形,矩形大小应根据摆放车辆确定,矩形内应标注“XX车专用位”字样。若对车辆停车方向有特殊要求,应增设停车方向指引标志,如图53所示。矩形尺寸可参考表26。m50.1~0.15m停车方向指引标志0.1~.105m1.°021120°位a车用0.5~1.0m专0.5~1.0mb图53特种车辆停车位标志(图中的灰底为原道面颜色)表26特种车辆停车位标志参考尺寸车位名称尺寸(a×b)是否专用传送带车位3m×10m是拖车位4m×10m是摆渡车位4.5m×14m是机位区域通用保障车位4m×10m否8.2.20.7集装箱、托盘摆放区标志集装箱、托盘摆放区标志用于标注供托盘及集装箱长期停放的区域。该区域标志为矩形,内部有平行于一对边的等距线段。集装箱、托盘摆放区标志的位置、形状及尺寸应以施划的图纸为准,如图54所示。76
MH5001—2013m2m5.10~.10图54集装箱、托盘摆放区标志(图中的灰底为原道面颜色)8.2.20.8车辆中转区在机位区域保障作业等待区空间不足的情况下,宜在附近机坪寻找适合位置设置车辆中转区,供保障车辆临时停放。该区域一般为矩形,内部有一处或多处“车辆中转区”文字标注,如图55所示。区转中辆车m5车辆区中转转中区辆车0.5~1.0mm5.10~车辆中转区.10图55车辆中转区标志77
MH5001—20138.2.21行人步道线标志行人步道线标志的设置位置和宽度宜根据行人横穿道路的实际需要确定。视距受限制的路段及急弯陡坡等危险路段和车行道宽度渐变路段,不应设置行人步道线标志。行人步道线标志为白色平行粗实线(斑马线),是表示准许行人横穿车行道的标线。如图56所示。mm66..0m0m44..00图56行人步道线标志(图中的灰底为原道面颜色)8.2.22机坪上栓井标志机坪上的各类栓井应予以标示。消防栓井标志采用正方形标示,边长为消防栓井直径加0.4m,正方形内除井盖外均涂成红色,如图57所示。栓井标志外0.2m的范围内应涂设栓井编号,编号可视情况自行确定。其他栓井标志采用红色圆圈标示,圆圈外径为栓井直径加0.4m,圆圈宽应为0.2m,如图58所示。栓井标志外0.2m的范围内应涂设栓井编号,编号可视情况自行确定。井盖0.2m图57机坪消防栓井标志井盖0.2m图58机坪加油栓井和其他栓井标志78
MH5001—20138.2.23道路标志8.2.23.1基本要求本标准中未明确的其他各类道路标志线和标记牌参照国家道路交通规则的规定执行。机坪上的服务车道标志应为白色。8.2.23.2道路等待位置标志所有道路在进入跑道处、所有行车道与滑行道交叉处应横跨道路设置道路等待位置标志。道路等待位置标志包括停止线及“停”文字,字高2.5m,宽1m。为突出显示该位置,文字可设红色背景,如图59所示。进入跑道的道路等待位置标志应设置在跑道导航设施敏感区以外。与滑行道相交的道路,其道路等待位置标志距滑行道中线距离应满足表27的规定。1mm5.2图59道路等待位置处的文字尺寸表27道路等待位置标志与滑行道中线的最小距离单位为米飞行区指标Ⅱ行车道停止线距滑行道中线行车道停止线距机位滑行通道中线A16.2512B21.516.5C2624.5D40.536E47.542.5F57.550.579
MH5001—20138.2.23.3穿越滑行道的服务车道边线标志穿越滑行道的服务车道边线采用交错布置的白色标志线,白色标志线长0.5m~1.0m,宽0.15m,交错布置,如图60所示。停车线处宜设置地面反光设施。道路等待位置与滑行道中线的最小距离D应满足表27的要求D滑行道中线标志滑行道边线标志m.01~.500.15m0.15m图60穿越滑行道的服务车道边线线标志(图中的灰底为原道面颜色)8.2.23.4限速标志在进入机坪服务车道入口20m内宜设置地面限速标志,以后限速标志每间隔300m~500m设置。限速标志应为圆形,直径不小于1.5m,白底黑字,字符高度为1m,外边为宽0.15m的红色圆圈,如图61所示。0.15m1.5m251.0m图61限速标志(图中的灰底为原道面颜色)80
MH5001—20138.2.24关闭标志8.2.24.1永久或临时关闭的跑道和滑行道或其一部分,至少应在其两端设关闭标志。如果关闭的跑道或平行滑行道长度超过300m,还应在中间增设关闭标志,使关闭标志的间距不大于300m。只有当关闭时间短暂且已由空中交通服务部门发出充分的警告时才可免设关闭标志。如仅为暂时关闭,可用易折的路障或使用油漆以外的材料来涂刷或其他合适的方法来明示该关闭地区。8.2.24.2关闭标志的最小尺寸如图62所示,最大尺寸时宽度与关闭的跑道或滑行道等宽,长度按比例放大。跑道上的标志应为白色,划设在水泥混凝土跑道上的关闭标志宜加黑边;滑行道上的标志应为黄色。8.2.24.3当跑道和滑行道或其一部分为永久关闭时,应涂抹掉所有正常使用的跑道和滑行道标志。8.2.24.4除因维护目的所需外,已关闭的跑道和滑行道或其部分上的灯光不得再开启运行。8.2.24.5当关闭的跑道和滑行道或其一部分与可供夜间使用的跑道或滑行道相交时,除关闭标志外,在横贯被关闭地区的进口处应设置间距不超过3m的不适用地区灯光(见9.6.1)加以标志。9m3.75m1.5m滑行道中线a)跑道关闭标志(图中灰底为道面颜色)b)滑行道关闭标志图62关闭标志81
MH5001—20138.2.25跑道入口前标志当跑道入口前设有长度不小于60m的铺筑面,且不适于飞机的正常使用时,应在跑道入口前的全长用“>”形符号予以标志。“>”形符号应指向跑道方向,如图63所示。“>”形符号颜色应为黄色。线条宽度应至少0.9m。跑道入口前的铺筑面不适于设置跑道入口前标志时,其表面颜色宜与跑道表面的颜色有显著区别。45°XW45°≤1.5m30mX/2X/4≥6m0≤W-X≤15m其中:W—跑道宽度(不含道肩)X—跑道入口前标志宽度(宜X=W)图63跑道入口前标志8.2.26VOR机场校准点标志当设有VOR机场校准点时应设置VOR机场校准点标志。VOR机场校准点标志应为一个直径6m的圆,圆周线条宽0.15m。若要求飞机对准某一特定方向进行校准,还应通过圆心增加一条指向该方向的直径,并伸出圆周6m以一个箭头终结,如图64所示。标志的位置应以飞机停稳后能接收正确的VOR信号的地点为圆心。标志的颜色应为白色,为加强对比,浅色道面上的标志应加黑边。0.15m0.15m2m6m6m6ma)无方向线b)有方向线注:只有当飞机应对准一个指定方向时方需设置指定方向线。箭头宽度为0.5m。图64VOR机场校准点标志82
MH5001—20138.2.27其他标志位于机坪上的FOD桶应涂刷标志,如图65所示。在道路与滑行道或机位滑行通道交叉口处,可在地面设置“小心,穿越航空器”标志或设置标记牌,如图66所示。在可能受到飞机喷气尾流吹袭的服务车道路段,可设置飞机喷气尾流吹袭标志或标牌,如图66所示。本标准中未明确的其他各类道路标志和标记牌以国家道路交通规则的规定为依据进行设置。图65FOD桶标志图66“小心,穿越航空器”标志和飞机喷气尾流吹袭标志8.3标志物8.3.1基本要求标志物应易折。跑道或滑行道附近的标志物应足够低,以保持与螺旋桨和喷气飞机发动机吊舱的净距。为了防止标志物从基座断开后被吹开,可用地锚或链条将其拴住。8.3.2无铺筑面的跑道边线标志物当无铺筑面的跑道表面与周围地面比较不能清楚地显示出跑道的范围时,应设置标志物。在设有跑道灯的地方,标志物应与灯具结合在一起。在未设有跑道灯的地方,应用扁平长方形或锥形的标志物清83
MH5001—2013晰地勾画出跑道的边界。扁平长方形标志物的尺寸应不小于1m×3m,并应使其长边平行于跑道中线。锥形物的高度应不超过50cm。8.3.3停止道边线标志物当停止道的表面与周围地面比较不能清楚地显示出停止道的范围时,应设置标志物。停止道边线标志物应与使用的跑道边线标志物有足够的区别,以保证标志物不会被混淆。注:实践证明,由一些从跑道看去背面经过伪装的小块竖板组成的标志物是能被运行所接受的。8.3.4积雪跑道的边线标志物当积雪跑道未能用其他方法标出其可用界限时,应采用积雪跑道的边线标志物标出其可用界限。跑道灯可能用来标出跑道界限。积雪跑道的边线标志物应沿着跑道两边设置,间距不大于100m,并对称于跑道中线,与中线的距离应使其与飞机翼尖和发动机有足够的净距。横贯跑道入口和末端应设置足够数量的标志物。积雪跑道的边线标志物应由醒目的物体如高约1.5m的常青树或轻型标志物组成。8.3.5无铺筑面的滑行道道边线标志物在无铺筑面的滑行道的外貌与周围地面相比不能清楚地显示出滑行道的范围时,应设置标志物。在设有滑行道灯的地方,标志物应与灯具结合在一起。在未设有滑行道灯的地方,应用锥形的标志物清晰地勾画出滑行道的边界。8.3.6边界标志物起飞着陆区内没有跑道的机场应设置边界标志物。边界标志物应沿起飞着陆区的边界设置。边界标志物应采用如图67所示的标志物或采用高度不小于50cm、底部直径不小于75cm的锥形体。如采用如图67所示的标志物,其间距应不大于200m;如采用锥形标志物,间距应约为90m;每一转角处均应设置一个标志物。标志物的颜色应与观察它时看到的背景形成鲜明的反差,应采用单色橙色或单色红色,或橙与白或红与白两种有反差的颜色,除非这些颜色与背景融成一片。图67边界标志物8.3.7不适用地区标志物在滑行道、机坪、等待坪上不适宜于航空器活动、但仍可能让航空器在其旁边安全通行的任何部分,应展示不适用地区标志物。不适用地区标志物应为鲜明竖立的器件,如旗帜、锥体或标志板等。旗帜应至少为0.5m见方,其颜色应为红色、橙色或黄色,或上述颜色之一与白色的组合。锥体的高度应至少为0.5m,其颜色应为红色、橙色或黄色,或上述颜色之一与白色的组合。标志板应至少为0.5m高、0.9m长,并涂以红色与白色相间、或橙色与白色相间的垂直线条。84
MH5001—20139助航灯光、标记牌及供电设施9.1助航灯光的一般要求9.1.1可能危及航空器安全的灯光机场附近可能危及航空器安全的非航空地面灯应予以熄灭、遮蔽或改装,以消除危险源。9.1.2可能危及航空器安全的激光发射应环绕机场建立以下飞行保护区以保护航空器的安全,使其免受激光发射器的有害影响:——一个无激光光束飞行区(LFFZ);——一个激光光束临界飞行区(LCFZ);——一个激光光束敏感飞行区(LSFZ)。在建立飞行保护区时可参考图68~图70来确定足以保护航空器的范围和辐射照度。在所有可航行空域内,任何激光束(可见的或不可见的)的辐照度均应小于或等于最大许可照射量(MPE)。除非已经将这种辐射通报了有关当局并获得许可。注1:可用于确定足以保护飞行活动的受照射程度和各项距离。注2:在三个受保护的飞行区(无激光束飞行区、激光束临界飞行区和激光束敏感飞行区)内限制使用激光束,指的只是可见激光束。由有关当局以一种不损害飞行安全的方式操作的激光发射器除外。注3:关于如何防止飞行活动受到激光发射器的有害影响的详细指导材料见ICAO《激光发射器和飞行安全手册》(文献号9815)。图68飞行保护区85
MH5001—2013图69多跑道无激光光束飞行区图70飞行保护区的可见激光光束最大许可辐射照度86
MH5001—20139.1.3可能引起混淆的灯光9.1.3.1机场附近的非航空地面灯,凡由于其光强、构形或颜色有可能危及飞行安全、妨碍或混淆对地面航空灯的识别,应熄灭、遮蔽或改装。应特别注意下列地区内的能从空中看到的非航空地面灯:a)飞行区指标Ⅰ为4的仪表跑道:从跑道入口或从跑道末端向外延伸到至少4500m范围以内,跑道中线延长线两侧各750m宽的地区内;b)飞行区指标Ⅰ为2或3的仪表跑道:从跑道入口或从跑道末端向外延伸到至少3000m范围以内,跑道中线延长线两侧各750m宽的地区内;c)飞行区指标Ⅰ为1的仪表跑道和非仪表跑道:进近地区内。9.1.3.2在航空地面灯接近可供航行水域的情况下,需考虑保证这种灯光不致对海员引起混淆。9.1.4灯具9.1.4.1嵌入跑道、停止道、滑行道和机坪表面的灯具的强度应能保证在受到航空器轮胎的压力时,航空器和灯具均不损坏。9.1.4.2跑道、停止道和滑行道上的立式灯具应易折。灯具高度应与螺旋桨和喷气航空器的发动机吊舱保持必要的净距。9.1.4.3立式进近灯及其支柱均应易折。但在距入口300m以外的部分:a)若支柱高度超过12m,则其顶端12m的部分应易折;b)若支柱四周存在非易折物体,则高出非易折物体的部分应易折。9.1.4.4当进近灯具或其支柱本身不够明显时,应涂上黄色或橙色油漆。9.1.4.5航空地面灯的环境适应性能、灯光颜色、可靠性和安全性能应符合GB/T7256规定。9.1.5光强和控制9.1.5.1跑道灯光的光强应适应准备使用跑道时的最低能见度和跑道周围灯光的情况。当设有进近灯光系统时,跑道灯光的光强应与最近一段的进近灯光的光强配合适当。因为进近灯光系统的灯具的光强可能比跑道灯光的光强大,在航空器进近过程中,会使驾驶员产生一种能见度正在变化的错觉,所以应避免光强的突然变化。9.1.5.2在设有高光强灯光系统时,应设置适当的光强控制设备以便调节光强来适应现场情况。应采用分设的光强控制设备或其他适当方法来保证当装有下列各项灯光系统时能以相互协调的光强运行:——进近灯光系统;——跑道边灯;——跑道入口灯;——跑道末端灯;——跑道中线灯;——跑道接地带灯;——滑行道中线灯。9.1.5.3航空地面灯的主光束的光强分布均匀度应符合下列规定:a)在附录E的图E.1~图E.10规定的灯具主光束的椭圆之内及其边线上的最大光强值应不大于按附录E的E.1.2规定在所有网格点上测定的光强值中最小光强值的3倍;b)在附录E的图E.12~图E.20规定的灯具主光束的长方形之内及其边线上的最大光强值应不大于按附录E的E.2.2规定在所有网格点上测定的光强值中最小光强值的3倍。87
MH5001—20139.2进近灯光系统9.2.1简易进近灯光系统9.2.1.1拟在夜间使用的飞行区指标Ⅰ为3或4的非仪表跑道应设A型简易进近灯光系统;拟在夜间使用的非精密进近跑道应设B型简易进近灯光系统,在实际可行的情况下,宜设置Ⅰ类精密进近灯光系统。9.2.1.2简易进近灯光系统应由一行位于跑道中线延长线上并尽可能延伸到距跑道入口不小于420m处的灯具和一排在距跑道入口300m处构成一个长30m或18m的横排灯的灯具组成。构成横排灯的灯具应设置在一条尽可能接近水平的直线上,垂直于中线灯线且被其平分。横排灯的灯具应布置得能够产生一种直线效果,只有当采用30m的横排灯时可在中线两侧各留一个空隙。这种空隙应保持在最小值,既能满足当地要求,又不大于6m。简易进近灯光系统的灯具应是恒定发光灯。每一中线灯应为:a)A型为一个单灯;b)B型为至少3m长的短排灯。如果预计该系统发展为精密进近灯光系统,宜采用4m长的短排灯。在短排灯由近似点光源构成的情况下,灯具应等距设置,间距不大于1.5m。简易进近灯光系统的布置如图71所示。构成中线的灯具的纵向间距应为60m,只有在需要改善引导作用时才可采用30m的间距。最靠近跑道入口的灯应根据选用的中线灯的纵向间距设在距跑道入口60m或30m处。9.2.1.3如果实际上不可能把中线灯延伸到距离跑道入口420m处,则延伸到300m处以包括横排灯。如果这一距离也不可能,则应将中线灯实际可行地向外延伸,并将中线灯改为由至少3m长的短排灯组成,宜在距入口150m处增设一组横排灯。9.2.1.4A型简易进近灯光系统应采用低光强发红色光的全向灯具,灯具在水平面以上0°~50°范围内均应发光,其中6°~10°范围内的光强应不小于10cd(红光)。B型简易进近灯光系统的中线灯和横排灯应是发可变白光的恒定发光灯,光学特性符合附录E中图E.l的规定。9.2.1.5简易进近灯光系统的灯具的光中心应尽量与跑道入口灯的光中心保持在同一个水平面上,但在距入口150m范围内,灯具应安装得尽可能接近地面。由于地形变化可在距入口150m以外有一段不大于l:66的升坡或不大于1:40的降坡,但光中心的变坡不应多于一个。光中心的每一个水平段或升坡、降坡段应包含至少三个单灯或三个短排灯。距跑道入口300m处的横排灯和各中线短排灯应分别位于一个水平面上。9.2.1.6在灯具光中心形成的平面距跑道入口480m及距跑道中线延长线两侧各60m的范围以内,除仪表着陆系统或微波着陆系统的方位天线外,不应有突出于其上的物体。此外,在距入口900m及距跑道中线延长线两侧各60m的范围以内,不应存在遮挡驾驶员观察进近灯光的视线的物体。9.2.1.7A型简易进近灯光系统各灯具的对称轴线应调置为垂直于水平面。B型简易进近灯光系统的横排灯及其与入口之间的所有短排灯的仰角应调置为5.5°,其余短排灯的仰角为6.0°,所有灯具的光束的对称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应与跑道方向平行。9.2.1.8A型简易进近灯光系统宜采用并联方式供电,不必调节光强。B型简易进近灯光系统宜采用串联方式供电,光强应能分五级调节。简易进近灯光系统宜由一个电路供电。9.2.1.9简易进近灯光系统应设有应急电源,应急电源应能尽快投入继续供电。对于B型简易进近灯光系统,应急电源的投入速度应满足灯光转换时间不大于15s的要求。88
MH5001—2013图71简易进近灯光系统89
MH5001—20139.2.2Ⅰ类进近灯光系统9.2.2.1Ⅰ类精密进近跑道应设Ⅰ类精密进近灯光系统。9.2.2.2Ⅰ类精密进近灯光系统如图72所示。灯光系统的全长应延伸到距跑道入口900m,因场地条件限制无法满足上述要求时可以适当缩短,但总长度不得低于720m。长度不足900m的进近灯光系统可能会使跑道的使用受到运行限制。9.2.2.3Ⅰ类精密进近灯光系统应由一行位于跑道中线延长线上并尽可能延伸到距跑道入口900m处的中线灯和一排在距跑道入口300m处构成一个长30m的横排灯组成。9.2.2.4构成横排灯的灯具应设置在一条尽可能接近水平的直线上,垂直于中线灯线并被其平分。横排灯的灯具应布置得能够产生一种直线效果,只有在中线两侧可各留一个空隙。这种空隙应保持在最小值,既满足当地要求,又不大于6m。注:现在采用的横排灯的灯间距在1m~4m之间。中线两侧的空隙可能改善进近出现横向误差时的方向引导,并便于救援和消防车辆的通行。9.2.2.5构成中线的灯具的纵向间距应为30m,最靠近跑道入口的灯位于离跑道入口30m处。9.2.2.6Ⅰ类精密进近灯光系统的中线灯和横排灯应是发可变白光的恒定发光灯。每一中线灯应为:a)A型:在中线的最里面300m部分为单灯光源,在中线的中间300m部分为双灯光源,在中线的外端300m部分为三灯光源,用以提供距离信息;b)B型:一个短排灯。9.2.2.7当附录F的F.9规定作为维护目标的进近灯光系统灯具的可用性水平能够落实时,在每一中线灯位置上可以是:a)A型:单灯光源;b)B型:一个短排灯。9.2.2.8短排灯的长度应至少为4m。在短排灯是由近似点光源组成时,灯具应等距设置,间距不大于1.5m。9.2.2.9如果中线灯是由9.2.2.6a)或9.2.2.7a)所述的灯具组成,除在距跑道入口300m处设置的横排灯外,还应在距入口150m、450m、600m和750m处增设横排灯。构成每一横排的灯具应尽可能设置在一条接近水平的直线上,垂直于中线灯线并被其平分。这些灯应布置得能够产生一种直线效果,只有在中线两侧可各留一个空隙。这种空隙应保持在最小值,既满足当地要求,又不大于6m。9.2.2.10如果中线灯是由9.2.2.6b)或9.2.2.7b)所述的灯具组成,Ⅰ类精密进近灯光系统的中线短排灯上,应各附加一个顺序闪光灯,只有在考虑了灯光系统的特性和当地气象条件后认为无必要时才可少装或不装。顺序闪光灯应每秒闪光两次,从最外端的灯向入口逐个顺序闪光。每一个闪光灯的光度特性在电源电压为额定值时,三个亮度级的有效光强在距光轴水平方向±15°和垂直方向±5°形成的锥体范围内应符合表28的规定。表28有效光强亮度级别最大有效光强最小有效光强高亮度20000cd8000cd中亮度2000cd800cd低亮度450cd150cd90
MH5001—2013a)标示距离的中线灯91
MH5001—2013b)中线短排灯图72Ⅰ类精密进近灯光系统92
MH5001—20139.2.2.11Ⅰ类精密进近灯光系统的灯具的光中心应尽量与跑道入口灯的光中心保持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在距入口150m范围内的灯具应安装得尽可能接近地面。由于地形变化,在距入口300m以内,光中心可以有一段不大于1:66的升坡或降坡;在距入口300m以外,光中心可以有不大于1:66的升坡或不大于1:40的降坡。光中心的每一个水平段或升坡、降坡段应包含至少三个短排灯。系统中的横排灯或短排灯应分别成一直线与中线垂直并被其平分,分别位于同一个水平面上。在全长范围内应尽量避免变坡,而且每次坡度的变化应尽可能小9.2.2.12由灯具光中心形成的平面在其距跑道入口960m及两侧距跑道中线延长线各60m的范围内,除仪表着陆系统或微波着陆系统的方位天线外,不应有突出于其上的物体。这些设备和装置应为易折式的,其突出于该平面之上的高度应不大于其至跑道入口距离的0.5%并应作为障碍物加以灯光标示和标志。此外,在距跑道入口1350m及两侧距跑道中线延长线各60m的范围内,不应存在遮挡驾驶员观察进近灯光的视线的物体。9.2.2.13应为Ⅰ类精密进近灯光系统设置自动投入的应急电源,应急电源的投入速度应满足灯光的转换时间不大于15s的要求。系统中的顺序闪光灯应由一个能分三级调光的并联电路供电,其余均应由两个能分五级调光的串联电路供电,中线短排灯应隔排串联在两个不同的电路内,横排灯上的单灯则应隔灯串联在两个不同的电路内。9.2.2.14灯具的光度特性和仰角调置应符合附录E中图E.1的规定。9.2.2.15有关进近灯光的详细规定见附录G。9.2.3Ⅱ/Ⅲ类进近灯光系统9.2.3.1Ⅱ类或Ⅲ类精密进近跑道应设Ⅱ、Ⅲ类精密进近灯光系统。9.2.3.2Ⅱ、Ⅲ类精密进近灯光系统全长宜为900m,因场地条件限制无法满足上述要求时可以适当缩短,但总长度不得低于720m。应由一行位于跑道中线延长线上并尽可能延伸到距跑道入口900m处的灯具组成,此外还应有两行延伸到距跑道入口270m处的边灯以及两排横排灯,一排距跑道入口150m,另一排距跑道入口300m。其中距跑道入口300m以内的灯具布置如图73所示。若能证明进近灯光系统灯达到了附录F的F.6规定作为维护目标的适用性水平,距跑道入口300m以内的灯具布置如图74所示,其余部分应与Ⅰ类精密进近灯光系统相同,如图72所示。900m的长度是按在Ⅰ、Ⅱ和Ⅲ类条件下为飞行提供引导的要求确定的。长度小于900m可能支持Ⅱ类和Ⅲ类运行,但Ⅰ类运行可能受到限制。如果跑道入口内移,则道面上的灯具应为嵌入式的。9.2.3.3构成中线的灯具的纵向间距应为30m,最靠近跑道入口的灯位于距跑道入口30m处。9.2.3.4距跑道入口270m以内的侧边短排灯应对称于跑道中线延长线并发红光。单个侧边短排灯的组成、长度和至中线延长线另一侧与其对称的侧边短排灯的横向距离均应与接地带灯相同。9.2.3.5设在距跑道入口150m处的横排灯应填满中线灯与侧边灯之间的空隙。9.2.3.6设在距跑道入口300m处的横排灯应自中线向两侧各伸出15m。9.2.3.7如果距跑道入口300m以外的中线灯是由9.2.3.10b)或9.2.3.11b)所述的灯组成的,应在距入口450m、600m和750m处增设横排灯。9.2.3.8如果中线灯是由9.2.3.10a)或9.2.3.11a)所述的短排灯组成,Ⅱ/Ⅲ类精密进近灯光系统距入口300m处的横排灯及300m以外的短排灯上,应各附加一个顺序闪光灯。顺序闪光灯应每秒闪光两次,从最外端的灯向入口逐个顺序闪光,直到距入口300m处的横排灯。每一个闪光灯的光度特性应符合9.2.2.10的规定。9.2.3.9Ⅱ/Ⅲ类进近灯光系统靠近跑道入口第一个300m部分的中线灯应由发可变白光的短排灯组成,只有当跑道入口内移300m或更多时,这部分中线灯才可由发可变白光的单灯组成。当附录F的93
MH5001—2013F.6规定作为维护目标的进近灯光系统灯具的可用性水平能够落实时,Ⅱ/Ⅲ类进近灯光系统靠近跑道入口第一个300m部分的中线灯可由下列形式的灯具组成:a)短排灯,如果距跑道入口300m以外的中线灯是由9.2.3.11a)所述的短排灯组成;b)短排灯与单灯相间,如果距跑道入口300m以外的中线灯是由9.2.3.11b)所述的单灯组成,最靠近跑道入口的单灯位于距跑道入口30m处,最靠近跑道入口的短排灯位于距跑道入口60m处;c)单灯,如果跑道入口内移300m或更多。上述灯均应发可变白光。9.2.3.10距跑道入口300m以外的中线灯应:a)为与内端300m部分相同的短排灯;b)在中线的中间300m部分为双灯光源,在中线的外端300m部分为三灯光源。上述灯均应发可变白光。9.2.3.11当附录F的F.6规定作为维护目标的进近灯光系统灯具的可用性水平能够落实时,距跑道入口300m以外的每一中线灯可由下列形式的灯具组成:a)一个短排灯;b)一个单灯。上述灯均应发可变白光。9.2.3.12短排灯的长度应至少为4m。短排灯由近似点光源组成时,灯具应等距设置,间距应不大于1.5m。9.2.3.13构成横排灯的灯具应为发可变白光的恒定发光灯。灯具应以不大于2.7m的间距均匀布置。9.2.3.14Ⅱ/Ⅲ类精密进近灯光系统的全部灯具的光中心应尽量与跑道入口灯的光中心保持在同一个水平面上,距入口150m范围内的灯具应在当地情况许可条件下尽量安装得接近地面,不应有降坡。由于地形变化,在距入口450m以内可以有一段不大于1:66的升坡,但不应有降坡;在距入口450m以外可以有不大于1:66的升坡或不大于1:40的降坡。但全长范围内变坡的次数应尽可能少,而且每次坡度的变化应尽可能小。每一段升坡、降坡或水平段上至少应包含三个短排灯。除侧边短排灯外,系统中的横排灯和短排灯均应垂直于中线并被中线平分,分别位于同一个水平线上。侧边短排灯应与相邻的中线短排灯位于同一水平面上。9.2.3.15由灯具光中心形成的平面在其距跑道入口960m及两侧距跑道中线延长线各60m的范围内,除仪表着陆系统或微波着陆系统的方位天线外,不应有突出于其上的物体。这些设备和装置应为易折式的,其突出于该平面之上的高度应不大于其至跑道入口距离的0.5%,并应作为障碍物加以灯光标示和标志。此外,在距跑道入口1350m及两侧距跑道中线延长线各60m的范围内,不应存在遮挡驾驶员观察进近灯光的视线的物体。9.2.3.16应为Ⅱ/Ⅲ类精密进近灯光系统设置能够自动投入的应急电源,应急电源的投入速度应满足灯光转换时间的要求。系统中的距跑道入口300m以内部分的转换时间应不大于1s,其余部分的转换时间应不大于15s。系统中的顺序闪光灯应由一个能分三级调光的并联电路供电,其余均应由两个能分五级调光的串联电路供电,中线短排灯和侧边短排灯应隔排串联在两个不同的电路内,横排灯上的单灯则应隔灯串联在两个不同的电路内。9.2.3.17灯具的光度特性和仰角调置应符合附录E中图E.l和图E.2的规定。94
MH5001—2013图73Ⅱ、Ⅲ类精密进近灯光系统的内端300m95
MH5001—2013图74可证明达到了附录F规定作为维护目标的灯具适用性水平时的Ⅱ类和Ⅲ类精密进近跑道内端300m的进近灯光和跑道灯光96
MH5001—20139.2.4进近灯光系统的场地范围9.2.4.1进近灯光系统的场地保护范围应属于飞行区场地范围。9.2.4.2Ⅰ、Ⅱ、Ⅲ类精密进近灯光系统的场地保护范围如图75所示。在实际可行的情况下,应设宽2.5m的维修行车道路。9.2.4.3简易进近灯光系统的场地保护范围如图76所示。在实际可行的情况下,应设2.5m宽的维修行车道路。线中道跑跑道入口m06+度长带光灯120m图75Ⅰ、Ⅱ、Ⅲ类精密进近灯光系统的场地保护范围图76简易进近灯光系统的场地保护范围97
MH5001—20139.3目视进近坡度指示系统9.3.1基本要求9.3.1.1有进近引导要求的航空器使用的跑道,无论跑道是否设有其他目视助航设备或非目视助航设备,应设置目视进近坡度指示系统。9.3.1.2标准的目视进近坡度指示系统应为下列几种(如图77所示):a)T式目视进近坡度指示系统(T-VASIS)和简化T式目视进近坡度指示系统(AT-VASIS);b)精密进近坡度指示器(PAPI)和简化精密进近坡度指示器(APAPI)。9.3.1.3当飞行区指标Ⅰ为1或2时,应设置PAPI或APAPI。当飞行区指标Ⅰ为3或4时,应设置PAPI、T-VASIS或AT-VASIS。图77各种目视进近坡度指示系统9.3.2T-VASIS和AT-VASIS9.3.2.1T-VASIS应由对称地布置在跑道中线两侧的20个灯具组成,每侧包括一个由4个灯组成的翼排灯和在翼排灯纵向等分线上的6个灯具,如图77所示。9.3.2.2AT-VASIS应由布置在跑道一侧的10个灯具组成,包括一个由4个灯组成的翼排灯和在翼排灯纵向等分线上的6个灯具。9.3.2.3T-VASIS、AT-VASIS灯具的构造和布置应使在进近中的航空器驾驶员:a)在进近坡之上时,看到翼排灯是白色,以及1、2或3个低飞提示灯。驾驶员高于进近坡之上越多,看到低飞提示灯数就越多;b)正在进近坡上时,看到翼排灯是白色;c)低于进近坡时,看到的翼排灯和1、2和3个高飞提示灯均是白色。驾驶员低于进近坡越多,看到的高飞提示灯数就越多。当其低于进近坡很多时,看到的翼排灯和3个高飞提示灯均是红色;98
MH5001—2013d)正在进近坡上或高于进近坡时,看不到高飞提示灯光;正在进近坡上或低于进近坡时,看不到低飞提示灯光。9.3.2.4T-VASIS灯具应按图78定位,同时符合图中给出的安装容差要求。注:对于3º坡和高出跑道入口15m的标称视线高度(见9.3.2.1和9.3.2.14),T-VASIS的定位将为仅看见翼排灯的驾驶员提供高出入口13m~17m的视线高度。如需增大在跑道入口处的视线高度(为了提供足够的轮子净距),则可用看到一个或更多的低飞提示灯来做进近飞行。这样,驾驶员高出跑道入口的视线高度如下:——看到翼排灯和一个低飞提示灯:17m~22m;——看到翼排灯和两个低飞提示灯:22m~28m;——看到翼排灯和三个低飞提示灯:28m~54m。9.3.2.5灯光系统应适合于昼间和夜间运行。9.3.2.6每一灯具的光束分布应是扇形,在进近方向的一个相当宽的方位角范围内发光。翼排灯灯具应在垂直角1º54′~6º范围内发出白色光束,并在垂直角0º~1º54′范围内发出红色光束。低飞提示灯具应在仰角6º到约为进近坡度角之间发出白色光束,在进近坡度角处突然截光。高飞提示灯具应在垂直角约为进近坡度角至1º54′的范围内发出白色光束,并在垂直角1º54′以下发出红色光束。翼排灯和高飞提示灯具的红色光束顶部的垂直角可适当增大以符合9.3.2.16的要求。9.3.2.7低飞提示灯、翼排灯和高飞提示灯的光强分布应如附录E的图E.22所示。9.3.2.8在垂直面上,从红色到白色的过渡在一个距离不少于300m远处的观察者看来应是在不大于15′的垂直角内。9.3.2.9在满足光强时红光的Y坐标值应不超过0.320。9.3.2.10应设置合适的光强调节设备,以便调节光强来适应当时的情况并避免使驾驶员在进近和着陆中感觉眩目。9.3.2.11翼排灯或配对的高飞提示灯或低飞提示灯灯具应安装得使在进近中的航空器驾驶员看来基本上是成对地各在一条水平线上。灯具应安装得尽可能低且易折。9.3.2.12灯具设计应使其在透光或反光面上的凝结水、尘土等对灯光信号的干扰尽可能小,且不应影响光束的仰角和红色与白色信号之间的对比。在预计会下雪或结冰的地方,灯具的构造应使出光缝被冰雪全部或部分堵塞的可能性减至最小。9.3.2.13进近坡度应适合于使用该进近方向的航空器。9.3.2.14当设置T-VASIS的跑道装有仪表着陆系统ILS和(或)微波着陆系统MLS时,灯具的位置和仰角应使目视进近坡与ILS的下滑航道和(或)MLS的最小下滑航道尽可能相符。9.3.2.15跑道两侧翼排灯灯具的光束仰角应相同。最靠近每组翼排灯的高飞提示灯具的光束顶部仰角应与最靠近每组翼排灯的低飞提示灯具的光束底部仰角相同,并与进近坡相符。其余高飞提示灯具的光束顶部的截止角应按离开翼排灯的距离由近及远地依次递减5′。其余低飞提示灯灯具的光束底部进入角应按离开翼排灯的距离由近及远地依次递增7′(如图79所示)。9.3.2.16翼排灯和高飞提示灯的红色光束顶部的仰角调置应使在进近过程中航空器驾驶员看到翼排灯和三个高飞提示灯时,只要看不见任何一个灯具的红色光就会对进近区内的所有物体保持安全净距。9.3.2.17在发现有位于系统的障碍物保护面之外但在系统光束的横向界限以内的物体突出障碍物保护面之上,且航空研究表明该物体对航空器安全会有不利影响时,应适当限制光束的方位角扩散范围,使该物体保持在光束范围之外。99
MH5001—2013安装中的容许误差有关当局可以:a)将公称的“进近坡度信号的入口眼高”在12m至16m范围内进行调整,除非已设有标准仪表着陆系统的下滑航道和/或微波着陆系统的最小下滑航道。应调整入口眼高以避免目视进近坡度的指示与仪表着陆系统下滑航道和/或微波着陆系统的最小下滑航道的指示的可用部分之间出现冲突:b)将单个灯具间的纵向距离或系统全长进行调整,但不得超过10%;c)将该系统与跑道边之间的横向间距进行调整,但不得超过±3m;注:该系统应保持对称于跑道中线。d)在地面有纵向坡度之处,调整灯具的纵向距离,以补偿该灯具与跑道入口的高差;和e)当地面有横向坡度时,调整两个灯具或两个翼排灯的纵向距离,以补偿它们之间的高差使符合9.3.2.11的要求。翼排灯与跑道入口之间的距离是根据3°的进近度、一条水平跑道、公称入口眼高为15m而定的,实际上,跑道入口至翼排灯的距离按下列各项确定:a)选定的进近坡度;b)跑道的纵向坡度;c)选定的公称入口眼高。图78T-VASIS灯具的定位图79T-VASIS和AT-VASIS的光束和仰角调置100
MH5001—20139.3.3PAPI和APAPI9.3.3.1PAPI或APAPI系统应设在跑道的左侧(对进近中的驾驶员而言),但在实际不可行时可设在跑道的右侧。在使用跑道的航空器需要未能由其他外部方式提供的目视侧滚引导时,可在跑道的另一侧设置另一组灯具。PAPI系统应由四个灯具组成,APAPI系统应由两个灯具组成,如图80所示。各灯具的光轴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应平行于跑道中线,朝向进近中的航空器。全部灯具应易折,并应尽可能地安装在同一水平面上,容差如图80中的条文e)所述。系统中各个灯具的仰角调置应使如图80所确定的进近坡满足下列要求:a)适合向系统所在跑道端进近的航空器的使用;b)尽可能与ILS(如设有)的下滑航道一致,或与MLS(如设有)的最小下滑航道一致;c)在进近中的驾驶员看见PAPI系统的三个红灯和一个白灯信号或看见APAPI系统的最低的“在坡度上”(即:一红一白)信号时,能对进近区内所有物体保持一个安全净距;d)在为提供侧滚引导而在跑道两侧设置PAPI或APAPI的场合,将相应灯具的仰角设置得相同,使两组灯的信号同时对称变化。9.3.3.2APAPI和PAPI灯具的光度特性应符合附录E中图E.23的规定。9.3.3.3PAPI系统的构造和布置应使进近中的驾驶员:a)正在或接近进近坡时,看到离跑道最近的两个灯具为红色,离跑道较远的两个灯具为白色;b)高于进近坡时,看到离跑道最近的灯具为红色,离跑道最远的三个灯具为白色;在高于进近坡更多时,看到全部灯具均为白色;c)低于进近坡时,看到离跑道最近的三个灯具为红色,离跑道最远的灯具为白色;在低于进近坡更多时,看到全部灯具均为红色。9.3.3.4APAPI系统的构造和布置应使进近中的驾驶员:a)正在或接近进近坡时,看到离跑道较近的灯具为红色、离跑道较远的灯具为白色;b)高于进近坡时,看到两个灯具均为白色;c)低于进近坡时,看到两个灯具均为红色。9.3.3.5PAPI和APAPI系统的每个灯具应能调节仰角,使光束白光部分的下限可固定在水平以上1°30′~4°30′之间的任何要求的角度上。9.3.3.6PAPI和APAPI系统应设置合适的光强调节设备,以便调节光强适应当时的情况并避免使驾驶员在进近和着陆中感觉眩目。9.3.3.7在准备设置PAPI和APAPI系统时,应根据跑道类型和飞行区指标Ⅰ规定一个障碍物保护面(如图82所示)用以限制障碍物的高度。障碍物保护面的特性即起端、散开率、长度和坡度等应符合表30的规定。9.3.3.8现有高出障碍物保护面以上的物体应移除或降低高度,不允许新建物体或加高物体突出于障碍物保护面以上,除非有关部门认为该物体不致对航空器安全造成不利影响时才可免予移除。9.3.3.9PAPI和APAPI系统应由一个能分五级或三级调光的并联或串联的电路供电。当系统的供电中断可能危及飞行安全时应设能够自动投入的应急电源,若航空器进近需飞越危险或陡峭的地形则应急电源的投入速度应满足灯光的转换时间不大于1s的要求。9.3.3.10当有物体突出于障碍物保护面之上,经航行研究表明对航空器安全有不利影响时,应采取下列一项或几项措施:a)适当地提高系统的进近坡度;b)减少系统的方位扩散角,使该物体处于光束范围之外;c)将系统的轴线及其相应障碍物保护面偏移一个不大于5°的角度;101
MH5001—2013d)适当地将跑道入口内移;e)当d)项措施不可行时,将整个系统朝上风方面移动,使轮子过入口高度额外增高一段,其增高的高度与物体超过障碍物保护面的高度相等。PAPI或APAPI安装容差要求如下:a)在安装PAPI或APAPI的跑道上未装有ILS时,距离Dl应保证经常使用跑道的航空器中的要求最严格的航空器的驾驶员在看到最低的正确的进近坡度指示时(即在图81中PAPI的B角上或APAPI的A角上时)能有表29中规定的过入口的轮子净距;b)在安装PAPI或APAPI的跑道上装有ILS时,距离Dl应能在经常使用跑道的各种航空器的眼——天线高度范围内提供两种助航信号之间的最佳协调。此距离应等于ILS下滑道有效起端到入口的距离加上一个为补偿各种有关的航空器的眼——天线高度变化的校正因数。此校正因数为这些航空器的眼——天线高度的平均值与进近角的余切的乘积。但距离Dl在任何情况下不应使过入口的轮子净距低于表29(3)栏所规定的最小轮子净距;c)如果某种航空器要求有大于a)项中规定的轮子净距,可用增大Dl来达到;d)应调整距离Dl以补偿灯具透镜中心与跑道入口之间的高差;e)为了保证灯具安装得尽可能低和为了容许一些横坡,灯具之间可做不大于50mm的高度调整。在灯具之间也可统一采用一个不大于1.25%的横坡;f)飞行区指标Ⅰ为l或2时PAPI的灯间距离应为6m(公差为±1m)。最靠近跑道的灯具应设在距跑道边不小于10m(公差为±1m)处;注:减小灯间距离将导致系统的可用距离减小。g)如需要较大的可用距离,或预期将来要改成PAPI时,APAPI的灯具横向间距可增大到9m(公差为±1m),最靠近跑道的灯具可相应地设在距跑道边15m(公差为±1m)处。图80PAPI和APAPI的定位102
MH5001—2013航空器上ILS下滑坡接收天线与驾驶员眼睛的高差随航空器机型和进近姿态而变化。将“在坡度上”扇形从20′加大到30′,可把PAPI系统的信号和ILS下滑坡信号协调到更靠近跑道入口的一点。这样,3°下滑坡的调置角度将为2°25′,2°45",3°15′及3°35′。a)PAPI图解(以3°为例)b)APAPI图解(以3°为例)图81PAPI和APAPI的光束和仰角调置表29使用PAPI和APAPI飞过入口时轮子的净距单位为米ab,cd(1)航空器在进近姿态中的眼轮高度(2)要求的轮子净距(3)最小轮子净距e<3633~5(不含)945~8(不含)958~14(不含)96注:各类机型的眼轮高度和眼天高度参见ICAO《机场设计手册》第四部分附录6。a在选择眼轮高度组时,仅考虑那些预定经常使用本系统的航空器,按其中要求最高的航空器确定。b只要实际可行,应提供(2)栏规定的轮子净距。c如果经航空研究允许减小轮子净距,(2)栏要求的轮子净距可减小至不小于(3)栏中的规定值。d在内移入口采用了减小的轮子净距时,应保证位于选用的眼轮高度组上限的航空器飞过跑道端时具有符合(2)栏中所要求的轮子净距。e在主要供轻型非涡轮喷气航空器使用的跑道上,此最小轮子净距可减小至1.5m。103
MH5001—2013图82PAPI和APAPI系统的障碍物保护面表30障碍物保护面的尺寸和坡度非仪表跑道仪表跑道尺寸飞行区指标Ⅰ飞行区指标Ⅰ12341234内边长度m6080150150150150300300至入口距离m3060606060606060散开率(每侧)10%10%10%10%15%15%15%15%总长m750075001500015000750075001500015000PAPI用—A-0.57°A-0.57°A-0.57°A-0.57°A-0.57°A-0.57°A-0.57°坡度APAPI用A-0.9°A-0.9°——A-0.9°A-0.9°——注:A为图81中的A角。9.4跑道灯光系统9.4.1跑道边灯9.4.1.1夜间使用的跑道或昼夜使用的精密进近跑道应设跑道边灯。9.4.1.2拟供在昼间跑道视程低于800m左右的最低运行标准条件下起飞的跑道应设置跑道边灯。9.4.1.3跑道边灯应沿跑道全长在与跑道中线等距的两条平行线上,沿着被公布作为跑道使用的地区的边缘或沿边缘以外距离不大于3m处设置。灯具的纵向间距应尽量均匀一致,若为仪表跑道,灯的间距应不大于60m,若为非仪表跑道,灯的间距应不大于100m。跑道两侧的灯应一一对应,形成一条垂直于跑道中线的直线。104
MH5001—20139.4.1.4跑道边灯应是发可变白光的恒定发光灯,但:a)在跑道入口内移的情况下,从跑道端至内移跑道入口之间的灯应对进近方向显示红色;b)跑道末端600m范围内的跑道边灯朝向跑道中部的灯光应为黄色。若跑道长度不足1800m,则发黄色光的跑道边灯所占长度应为跑道长度的1/3。9.4.1.5非仪表跑道的跑道边灯应在所有方位角上都发光。在所有方位角上自水平以上至仰角15°范围内的光强应足以适应跑道拟供起飞或着陆时的能见度和(或)周围灯光条件的需要。在任何情况下,光强至少应为50cd,只有在周围灯光较暗的机场可将光强降低至不小于25cd。红色光和黄色光的光强应分别约为白色光强的15%和40%左右。9.4.1.6非精密进近跑道和精密进近跑道的边灯的光度特性应符合附录E中图E.9或图E.10的规定。9.4.1.7精密进近跑道的跑道边灯应由两路能分五级调光的串联电路隔灯交替供电。跑道两侧对称于跑道中线的一对灯应接在同一电路中。9.4.1.8非精密进近跑道的跑道边灯宜由两路能分五级调光的串联电路隔灯交替供电。跑道两侧对称于跑道中线的一对灯应接在同一电路中。9.4.1.9非仪表跑道的跑道边灯宜由一路能调光的电路供电。9.4.1.10跑道边灯应有自动投入的应急电源,投入速度应满足表35中对应急电源转换时间的要求。9.4.2跑道入口灯9.4.2.1设有跑道边灯的跑道应设置跑道入口灯,只有跑道入口内移并设有跑道入口翼排灯的非仪表跑道和非精密进近跑道可不设。9.4.2.2当跑道入口位于跑道端时,跑道入口灯应设在跑道端外垂直于跑道中线的一条直线上并尽可能靠近跑道端,距离应不大于3m。9.4.2.3当跑道入口内移时,跑道入口灯应设在内移的入口处一条垂直于跑道中线的直线上。跑道入口灯的布置如图83所示。9.4.2.4跑道入口灯设置的数量和位置为:a)非仪表跑道或非精密进近跑道,至少六个灯;b)I类精密进近跑道,跑道入口灯的数量至少为在跑道边灯线之间以3m间距等距设置时所需的灯数;c)Ⅱ类、Ⅲ类精密进近跑道,跑道入口灯应在跑道边灯线之间以不大于3m的间距等距设置;d)a)和b)项规定的入口灯可均匀布置也可分为两组均匀布置。两组均匀布置时中间应留一缺口,缺口对称于跑道中线,其宽度应等于接地带标志的间距。若跑道上未设置接地带标志,则两组灯之间的缺口宽度应为18m或不大于两行跑道边灯之间距离的1/2。9.4.2.5跑道入口灯应为向跑道进近方向发绿色光的单向恒定发光灯。非精密进近跑道和精密进近跑道的入口灯的光学特性应符合附录E中图E.3的规定。非仪表跑道的入口灯在水平方向±15°和垂直角2°~10°范围内的平均光强应不小于50cd(绿色)。入口灯为总高应不大于0.35m的轻型易折的立式灯具或嵌入式灯具,入口内移的入口灯应为嵌入式的。9.4.2.6精密进近跑道的跑道入口灯应由两路能分五级调光的串联电路隔灯交替供电。9.4.2.7非精密进近跑道的跑道入口灯宜由两路能分五级调光的串联电路隔灯交替供电。9.4.2.8非仪表跑道的跑道入口灯宜接入进近灯的供电回路中。9.4.2.9跑道入口灯应有自动投入的应急电源,投入速度应满足表35中对应急电源转换时间的要求。105
MH5001—2013图83跑道入口灯和末端灯的布置106
MH5001—20139.4.3跑道入口翼排灯9.4.3.1当需要加强显示精密进近跑道的入口时,或当非仪表跑道和非精密进近跑道因入口内移未设有入口灯时,应设入口翼排灯。9.4.3.2入口翼排灯应设置在跑道入口的两侧,每侧至少由5个灯组成,垂直于跑道边线并向外延伸至少10m,最里面的灯位于跑道边灯线上。跑道入口翼排灯的布置如图83所示。9.4.3.3跑道入口翼排灯应为向跑道进近方向发绿色光的单向恒定发光灯。非精密进近跑道和精密进近跑道入口翼排灯的光学特性应符合附录E中图E.4的规定。非仪表跑道入口翼排灯在水平方向±15°和垂直角2°~10°范围内的平均光强应不小于50cd(绿色)。跑道入口翼排灯应为总高不大于0.35m的轻型易折的立式灯具或嵌入式灯具。9.4.3.4跑道入口翼排灯应接入跑道入口灯供电回路。因入口内移未设有入口灯时,跑道入口翼排灯宜接入进近灯供电回路。9.4.4跑道末端灯9.4.4.1设有跑道边灯的跑道应设置跑道末端灯。9.4.4.2跑道末端灯应设在跑道端外垂直于跑道中线的一条直线上,并尽可能靠近跑道端,距离应不大于3m。9.4.4.3跑道末端灯至少应由六个灯组成,可在两行跑道边灯线之间均匀分布,也可对称于跑道中线分为两组,每一组灯应等距布置,在两组之间留一个不大于两行跑道边灯之间距离一半的缺口。Ⅲ类精密进近跑道的跑道末端灯除中间缺口外(如果设置),相邻灯具之间的距离应不大于6m。跑道末端灯的布置如图83所示。9.4.4.4跑道末端灯应为向跑道方向发红色光的单向恒定发光灯。非精密进近跑道和精密进近跑道的跑道末端灯应为轻型易折的立式灯或是嵌入式灯,其光学特性应符合附录E中图E.8的规定。非仪表跑道的跑道末端灯应为轻型易折的立式灯具,在水平方向±10°和垂直角2°~10°范围内的平均光强应不小于10cd(红色),在满足光强要求的条件下,跑道末端灯可与同一位置上的跑道入口灯合用一个灯具。9.4.4.5跑道末端灯宜由跑道边灯的串联电路统一供电,当有两个串联电路时,跑道末端灯应隔灯由两个电路交替供电。9.4.5跑道中线灯9.4.5.1精密进近跑道及起飞跑道应设置跑道中线灯。9.4.5.2跑道中线灯应采用嵌入式灯具,在跑道入口至末端之间以约15m的间距沿跑道中线布置,在出口滑行道较少的一侧,允许偏离跑道中线至多0.6m。仅在跑道中线灯的维护能够保证灯具的完好率达到95%以上同时没有两个相邻的灯具失效、而且跑道是计划在跑道视程等于或大于350m时运行的情况下,灯具的纵向间距才可改为大致30m。9.4.5.3为了向从入口内移的跑道端起飞的航空器提供引导,应用下列方法之一标出自跑道端至内移入口之间的跑道中线:a)如果自跑道端至内移入口之间的跑道上设有进近灯光系统的最末一部分灯具,则可利用这部分灯具提供起飞引导,但应调节其光强以适合起飞的需要而不眩目;b)在跑道端与内移入口之间设置跑道中线灯,其灯光颜色应符合9.4.5.4的规定,并应能在航空器向此内移入口进近着陆时关闭这一部分跑道中线灯。应采取措施防止在跑道用于着陆时单独开亮这一部分跑道中线灯;c)如图84所示,在自跑道端至内移入口的跑道中线上设置发白色光的长度不小于3m、纵向间距30m的短排灯组,其光强应能调节以适合起飞的需要而不眩目。入口内移的跑道上的各种灯光的布置如图84所示。9.4.5.4跑道中线灯灯光自入口至距离跑道末端900m范围内应为白色;从距离跑道末端900m处开始至距离跑道末端300m的范围内应为红色与白色相间;从距离跑道末端300m开始至跑道末端应为红色;如图84所示。若跑道长度不足1800m,则应改为自跑道中点起至距离跑道末端300m处范围内为红色与白色相间。107
MH5001—20139.4.5.5跑道中线灯的光学特性应符合附录E中图E.6和图E.7的要求。9.4.5.6跑道中线灯应由两路能分五级调光的串联电路隔灯交替供电,但在红色灯与白色灯相间的范围内应每隔两个灯(即一个红色灯与一个白色灯)交替供电,确保当一个电路失效时仍能保持红白相间的图形。跑道中线灯应有自动投入的应急电源,投入速度应满足表35中对应急电源转换时间的要求。图84跑道入口内移的进近灯光和跑道灯光示例108
MH5001—20139.4.6跑道接地带灯9.4.6.1Ⅱ类或Ⅲ类精密进近跑道的接地带上应设置接地带灯。9.4.6.2接地带灯应由嵌入式单向恒定发白色光的短排灯组成,朝向进近方向发光。短排灯应成对地从跑道入口开始以30m或60m(当维护水平符合附录F中F.6规定的纵向间距)设置到距跑道入口900m处。成对的短排灯应对称地位于跑道中线的两侧,横向间距应与接地带标志相同。接地带灯短排灯应至少由三个灯组成,灯的间距应不大于1.5m。短排灯的长度应不小于3m,也不大于4.5m。注:为了使能在较低的能见度标准下运行,可能以采用30m的短排灯纵向间距为宜。9.4.6.3接地带灯的光学特性应符合附录E中图E.5的要求。9.4.6.4接地带灯应由两路能分五级调光的串联电路隔短排灯交替供电,跑道两侧对称于跑道中线的一对短排灯应接在同一电路中。接地带灯应有自动投入的应急电源,投入的速度应满足灯光转换时间不大于1s的要求。9.4.7跑道入口识别灯9.4.7.1在下列情况下应设置跑道入口识别灯:a)在需要使非精密进近跑道的入口更加明显或不可能设置其他进近灯光时;b)在跑道入口从跑道端永久位移或从正常位置临时位移并需要使入口更加明显时。9.4.7.2跑道入口识别灯应对称地设在跑道中线两侧、与跑道入口在同一条直线上,在跑道两侧边灯线以外约10m处。9.4.7.3跑道入口识别灯应为朝向进近着陆的航空器单向发光、每分钟闪光60次至120次的白色闪光灯。9.4.8道路等待位置灯9.4.8.1当在跑道视程小于550m和(或)高交通密度的情况下使用跑道时,应在服务于跑道的所有道路等待位置上设置道路等待位置灯。9.4.8.2道路等待位置灯应邻近道路等待位置标志,距离路边1.5m±0.5m,宜设在道路右侧。道路等待位置灯的高度应满足障碍物的限制要求。9.4.8.3道路等待位置灯应采用下列两种型式之一:a)一套由机场空中交通管制部门控制的红绿交通灯;b)一个每分钟闪光30次至60次的红色闪光灯。灯具的光束应是单向的,朝向趋近等待位置的车辆。灯具的光强应能满足在当时的能见度和周围灯光条件下使用该等待位置的需要,并不应使驾驶员感觉眩目。9.5滑行道灯光系统9.5.1滑行道边灯9.5.1.1准备在夜间使用的未设滑行道中线灯的滑行道和出口滑行道均应设滑行道边灯。在设有滑行道中线灯的滑行道直线段的边缘宜设滑行道边逆向反光标志物。只有当跑道长度不足1200m时,才可用滑行道边逆向反光标志物代替全部滑行道边灯。9.5.1.2准备在夜间使用的机坪、等待坪、除冰防冰坪和跑道掉头坪的边缘任何部分,应设滑行道边灯,只有在考虑了运行的性质,确认地面照明或其他方法已能提供足够的引导时才不必设置。9.5.1.3滑行道边灯的纵向间距应不大于60m,如用滑行道边逆向反光标志物代替滑行道边灯,纵向间距宜为30m;但滑行道边灯设在跑道掉头坪的边缘时应不大于30m。在滑行道短的直线段上、转弯处和分支处的滑行道边灯间距应适当缩小。滑行道边灯应设在滑行道和各类机坪边缘之外,距边缘应不超过3m。9.5.1.4滑行道边灯应采用全向发蓝色光的轻型易折的立式灯具或嵌入式灯具。灯具应在自水平到水平以上至少75°的范围内发光。光强在0°~6°仰角范围之间应至少为2cd,6°~75°仰角范围之间应至少为0.2cd。在相交、出口或弯道等处的灯具应对可能与其他灯光混淆的方位加以遮挡。109
MH5001—20139.5.1.5滑行道边灯宜采用单回路串联方式供电。在失去灯光后可能影响滑行安全和交通顺畅的滑行道边灯应由两个串联电路隔灯供电,并应有应急电源。应急电源应能自动投入,投入的速度应满足灯光转换时间不大于15s的要求。9.5.2滑行道中线灯9.5.2.1拟供在跑道视程小于350m的情况下使用的出口滑行道、滑行道、除冰防冰设施和机坪应设置滑行道中线灯,设置方式应确保能从跑道中线开始至停机坪上航空器开始其停放操作的地点为止提供连续的引导,只有在低交通密度且滑行道边灯和中线标志已能提供足够引导的情况下才可不设。9.5.2.2拟供在跑道视程小于350m的情况下使用的、作为标准滑行路线的一部分的跑道上应设置滑行道中线灯,只有在低交通密度且滑行道边灯和中线标志已能提供足够引导的情况下才可不设。9.5.2.3拟供在跑道视程等于或大于350m的夜间情况下使用的滑行道上、复杂的滑行道相交处和出口滑行道上,应设置滑行道中线灯,只有在低交通密度且滑行道边灯和中线标志已能提供足够引导的情况下才可不设。在可能需要勾画出滑行道边之处(例如快速出口滑行道、窄滑行道),或在有积雪的情况下,可设滑行道边灯或标志物。9.5.2.4规定作为高级地面活动引导和控制系统一部分的出口滑行道、滑行道、除冰防冰设施、机坪和作为标准滑行路线的一部分的跑道上,无论拟在何种能见度条件下使用,均应设置滑行道中线灯。9.5.2.5双向运行滑行道的中线灯应为双向恒定绿色灯,单向运行滑行道的中线灯应为单向恒定绿色灯(如图85所示),除了:a)双向运行滑行道,从航空器脱离跑道方向看,其靠近跑道中线的第一个滑行道中线灯应发绿色,之后应为绿色与黄色交替出现,一直到最靠近如图85所示红线处的灯应发黄色,过了该位置之后的所有滑行道中线灯应为绿色;从航空器进入跑道方向看,最靠近图85红线处的灯光应发黄色,之后应为绿色与黄色交替出现,最远的灯应为绿色;b)单向运行滑行道,从航空器脱离跑道方向看,靠近跑道中线的第一个滑行道中线灯应发绿色,之后应为绿色与黄色交替出现,一直到最靠近如图85所示红线处的灯应发黄色,过了该位置之后的所有滑行道中线灯应为绿色;从航空器进入跑道方向看,最靠近图85红线处的灯光应发黄色,之后应为绿色与黄色交替出现,最远的灯应为绿色。9.5.2.6拟供在跑道视程小于350m的情况下使用的滑行道中线灯的光学特性应符合附录E中图E.12、图E.13或图E.14的要求;其他滑行道中线灯的光学特性应符合附录E中图E.15或图E.16的要求。在选择滑行道中线灯的类型时应考虑灯具是用于滑行道直线段上还是弯道上、驾驶舱偏离中线的程度等情况。拟供在跑道视程小于350m的情况下使用的快速出口滑行道上的中线灯,当从运行的观点认为需要较高的光强时,可采用符合附录E中图E.12的光强分布特性但光强为图示值4倍的灯具,这些灯的亮度调节级数应与跑道中线灯相同。在规定为高级地面活动引导和控制系统一部分的出口滑行道、滑行道、除冰防冰设施、机坪和作为标准滑行路线的一部分的跑道上设置的滑行道中线灯的光学特性应符合附录E中图E.17、图E.18或图E.19的要求。注:仅在必需并经专门研究后,才使用上述高光强滑行道中线灯。9.5.2.7滑行道中线灯应设在滑行道中线标志上,只有在不可能设在标志上时才可将灯具偏离不大于0.6m的距离。9.5.2.8滑行道中线灯在滑行道直线段上的纵向间距应不大于30m,但下列情况除外:a)在能见度经常良好,较大的间距仍能提供足够引导的情况下,可用不大于60m的较大间距;b)在短的直线段上应采用小于30m的间距;c)在跑道视程小于350m时使用的滑行道或作为标准滑行路线的一部分的跑道上,应采用不大于15m的间距。9.5.2.9滑行道弯道上的滑行道中线灯应由滑行道直线段上的中线灯延伸,保持中线灯到弯道外侧边缘的距离不变。滑行道中线灯在弯道上的间距应根据弯道的半径确定,见表31。110
MH5001—2013图85滑行道灯111
MH5001—2013表31滑行道中线灯在弯道上的间距单位为米弯道半径灯间距离≤4007.5401~8991515(跑道视程小于350m时)≥90030(跑道视程等于或大于350m时)在准备用于跑道视程小于350m的情况下的滑行道上,上列间距应保持到弯道前后各60m处。9.5.2.10快速出口滑行道上的滑行道中线灯应从滑行道中线曲线起始点以前至少60m处的一点开始,一直延续到曲线终点以后滑行道中线上预期航空器将降速至正常滑行速度的一点为止,或继续延伸与滑行道直线段上的中线灯衔接。平行于跑道中线的那部分滑行道中线灯应始终距离跑道中线灯至少0.6m,如图86所示。灯具的纵向间距应不大于15m。9.5.2.11快速出口滑行道以外的出口滑行道上的滑行道中线灯应从滑行道中线标志从跑道中线开始弯出的那一点开始,沿着弯曲的滑行道中线标志至少延伸到该标志脱离跑道的地点为止。第一个灯应距离跑道中线灯至少0.6m,如图86所示。灯具的纵向间距应不大于7.5m。滑行道、出口滑行道和弯道上的滑行道中线灯布置如图85所示。9.5.2.12滑行道中线灯宜由一个能分三级或五级调光的串联电路供电。拟在跑道视程小于350m时使用的和失去灯光后可能影响交通顺畅的滑行道上的滑行道中线灯应由两个串联电路隔灯供电,并应有应急电源,确保在一个电路失效时灯光构型不变。应急电源应能自动投入,投入的速度应满足灯光转换时间不大于15s的要求。图86偏置的跑道和滑行道中线灯112
MH5001—20139.5.3跑道警戒灯9.5.3.1拟在下列情况下使用的跑道的每个跑道与滑行道(除单向运行出口滑行道)相交处应设置A型跑道警戒灯:a)跑道视程小于550m且未安装停止排灯;b)跑道视程在550m~1200m之间且交通密度高。9.5.3.2在每个跑道与滑行道(除单向运行出口滑行道)相交处宜设置A型或B型跑道警戒灯:9.5.3.3B型跑道警戒灯不应与停止排灯并列。9.5.3.4A型跑道警戒灯应设置在滑行道两侧,并距跑道中线不小于表17中对起飞跑道的规定。9.5.3.5B型跑道警戒灯应横贯滑行道设置,并距跑道中线不小于表17中对起飞跑道的规定。9.5.3.6A型跑道警戒灯应包括两对背离跑道方向交替发黄色光的立式灯,设在滑行道两侧的立式停止排灯(如设有)的外侧或距离滑行道边约3m处(如未设立式停止排灯)。B型跑道警戒灯应为背离跑道方向发黄色闪光的嵌入式灯,横跨滑行道全宽设置,间距为3m。如图87所示。准备在昼间使用的、和作为高级地面活动引导和控制系统的一部分的跑道警戒灯应为高光强灯。注:为了在低能见度条件下保持一定的地面运转速度可能需要较高的光强。9.5.3.7低光强和高光强的A型跑道警戒灯的单个灯具的光度特性应分别符合附录E中图E.24和图E.25的规定。低光强和高光强的B型跑道警戒灯的单个灯具的光度特性应分别符合附录E中图E.12和图E.20的规定。9.5.3.8每一对A型跑道警戒灯中的两个灯应以每分钟30~60闪的频率交替闪光,B型跑道警戒灯中相邻的灯应以每分钟30~60闪的频率交替闪光,隔开的灯应同时闪光。闪光的明暗时间应相同,彼此相反。注:最佳闪光频率取决于灯泡的光上升和下降时间。业已发现,设在6.6A串联电路中的A型跑道警戒灯运行于每一灯泡每分钟闪光45~50次时效果最佳,设在6.6A串联电路中的B型跑道警戒灯运行于每一灯泡每分钟闪光30~32次时效果最佳。9.5.3.9在需要加强A型跑道警戒灯在昼间使用时的明暗对比度时,应在每一灯泡之上加装一个足够大小的遮阳罩,以防阳光进入透镜,干扰灯具功能。注:可用其他装置或设计(例如特殊的光学设计)来代替遮阳罩。9.5.3.10跑道警戒灯宜由专门的串联电路供电,也可串联在附近的滑行道中线灯或边灯的分三级或五级调光的串联电路里。图87跑道警戒灯113
MH5001—20139.5.4中间等待位置灯9.5.4.1拟在跑道视程小于350m的情况下使用的中间等待位置标志处,除非已设有停止排灯,否则应设中间等待位置灯。9.5.4.2在不需要像停止排灯那样提供停止或通行信号的中间等待位置标志处宜设中间等待位置灯。9.5.4.3中间等待位置灯应沿中间等待位置标志设置并在标志的等待侧距离0.3m处。9.5.4.4中间等待位置灯应由三个具有类似滑行道中线灯的光强分布特性、朝向趋向中间等待位置的航空器发黄色光的单向恒定发光灯组成。灯具应垂直于滑行道中线设置,间距为1.5m。9.5.4.5中间等待位置灯宜由所在滑行道的中线灯或边灯的供电电路一并供电。9.5.5停止排灯9.5.5.1在每一个通向拟在跑道视程小于550m情况下使用的跑道,在跑道等待位置以及打算实行停止或放行控制的中间等待位置上应设停止排灯。但在下列情况下可不设:a)具备防止航空器和车辆偶然侵入跑道的适当助航设施和程序;b)在跑道视程低于550m的情况下,具备限制同一时间内在机动区只有一架航空器和必不可少的最少车辆的运行程序。9.5.5.2在夜间和跑道视程大于550m情况下使用的跑道,在跑道等待位置宜设置停止排灯,作为防止跑道侵入的有效措施之一。9.5.5.3停止排灯应设在滑行道上要求航空器停住等待放行之处,由若干个朝向趋近停止排灯的航空器发红色光的嵌入式灯组成。停止排灯应横贯滑行道,灯间均匀分布,距离不大于3m。9.5.5.4在常规的停止排灯可能由于雨雪等因素致使驾驶员看不清楚、或由于要求航空器停住的位置距离停止排灯太近以致灯光被机身挡住的情况下,应在停止排灯的两端滑行道边以外至少3m处各增设一对光学特性与停止排灯相同的立式灯具,并使其一直都能被趋近的航空器驾驶员看到,直到停止排灯位置。9.5.5.5拟供在跑道视程小于350m的情况下使用的停止排灯的光学特性应符合附录E中图E.12、图E.13或图E.14的要求;拟供在跑道视程等于或大于350m的情况下使用的停止排灯的光学特性应符合附录E中图E.15或图E.16的要求。9.5.5.6停止排灯的灯具应隔灯分为两组由两个不同的电路供电,或采取其他措施以确保不致因线路故障造成全部灯具停电。除高光强停止排灯外,停止排灯一般无需调节光强。停止排灯开亮表示禁止通行,关灭表示许可通行。有选择的进行开关控制的停止排灯电路设计应使在停止排灯开亮时其前方不小于90m以内的滑行道中线灯熄灭,反之亦然。9.5.5.7停止排灯应有应急电源。应急电源应能自动投入,有选择的进行开关控制的停止排灯的投入速度应满足灯光转换时间不大于1s的要求。9.5.5.8规定作为高级地面活动引导及控制系统的一部分的停止排灯,若从运行的观点认为,为了在很低能见度或晴朗白昼条件下保持一定的地面运转速度需要较高的光强,则停止排灯的光学特性应符合附录E中图E.17、图E.18或图E.19的要求。9.5.5.9在需要宽光束扩散角时,停止排灯的光学特性应符合附录E中图E.17、图E.18或图E.19的要求。注:应在必需时并经专门研究后才能使用高光强停止排灯。9.5.6快速出口滑行道指示灯9.5.6.1拟在跑道视程低于350m的情况下运行和(或)高交通密度的跑道应设置快速出口滑行道指示灯。9.5.6.2快速出口滑行道指示灯在其运行的任何时间内应按全图形展示,否则应关闭。9.5.6.3一组快速出口滑行道指示灯应与相关的快速出口滑行道设在跑道中线的同一侧,如图89所示。在每一组中,灯间距离应为2m,最靠近跑道中线的灯距离跑道中线应为2m。114
MH5001—2013图88快速出口滑行道指示灯9.5.6.4在跑道上有一条以上的快速出口滑行道时,每一组出口滑行道的快速出口滑行道指示灯在运行时不应与另一组在运行中的快速出口滑行道指示灯相互重叠。9.5.6.5快速出口滑行道指示灯应为单向黄色恒定发光灯,朝向趋近跑道着陆的航空器。9.5.6.6快速出口滑行道指示灯的光强分布应符合附录E中图E.6或图E.7的要求,视相关跑道中线灯的间距而定。9.5.6.7快速出口滑行道指示灯应由不同于其他跑道灯光的电路供电,以便在其他灯光不运行时可开亮使用。快速出口滑行道指示灯宜由相关的滑行道中线灯的串联供电电路供电,但其设计应确保当其中任何一个灯失效或出现其他故障以致不能按全图形开亮时将六个灯全部关灭。9.5.7除冰防冰设施出口灯9.5.7.1在比邻滑行道的远距除冰防冰坪的出口边界处应设除冰防冰坪设施出口灯。9.5.7.2除冰防冰坪设施出口灯应沿除冰防冰坪出口边界处的中间等待位置标志内侧设置,距离标志0.3m,如图89所示。9.5.7.3除冰防冰坪设施出口灯应由若干个具有类似滑行道中线灯的光度特性、朝向趋近出口边界方向发黄色光的单向嵌入式恒定发光灯组成,灯具应以6m的等间距设置。9.5.7.4除冰防冰坪设施出口灯宜就近由跑道边灯或滑行道灯的供电电路供电。滑行道最小间隔距离参见表12(11)栏。中间等待位置除冰/防冰设施出口灯除冰/防冰设施图89典型的远距除冰防冰坪出口灯115
MH5001—20139.5.8跑道掉头坪灯9.5.8.1拟在跑道视程低于350m的情况下使用的跑道掉头坪上应设置跑道掉头坪灯。9.5.8.2拟在夜间使用的跑道掉头坪宜设置跑道掉头坪灯。9.5.8.3跑道掉头坪灯应设置在跑道掉头坪标志上,只有在实际不可行时可偏离标志不超过0.3m。9.5.8.4在跑道掉头坪标志的直线段上的跑道掉头坪灯的纵向间距应不大于15m;在跑道掉头坪标志的曲线段上的跑道掉头坪灯的间距应不大于7.5m。9.5.8.5跑道掉头坪灯应是单向绿色恒定发光灯,其光束范围应只有从位于或趋近跑道掉头坪的航空器上才能看见。跑道掉头坪灯的光强分布应视情况符合附录E中图E.13、图E.14或图E.15、图E.16的规定。9.5.8.6跑道掉头坪灯一般由一个能分三级或五级调光的串联电路供电,可就近由跑道边灯或跑道中线灯的供电电路供电。9.5.9机位操作引导灯9.5.9.1为便于在低能见度条件下将航空器准确地停放在航空器机位上,应在航空器机位标志上设机位操作引导灯,但若设有能提供足够引导的其他设施则可不设。9.5.9.2用以标出引入线、转弯线和引出线的灯具在曲线上的间距应不大于7.5m,在直线段上的间距应不大于15m。9.5.9.3除了标示停住位置的灯应为恒定发红色光的单向灯外,其他航空器机位操作引导灯应为恒定发黄色光的灯,发出的光应在准备由它提供引导的整个区段内都能看到。灯具的光强应满足在当时的能见度和周围灯光条件下使用该机位的需要。9.5.9.4机位操作引导灯宜单独供电或接入滑行道中线灯回路。9.5.10滑行道边逆向反光标志物9.5.10.1飞行区指标Ⅰ为1或2的跑道未设滑行道中线灯或边灯或滑行道中线标志物的滑行道,应设置滑行道边逆向反光标志物。9.5.10.2滑行道边逆向反光标志物应至少设置在假定要设置滑行道边灯的位置上。9.5.10.3滑行道边逆向反光标志物应逆向反射蓝色光。9.5.11滑行道中线逆向反光标志物9.5.11.1飞行区指标Ⅰ为1或2的跑道未设滑行道中线灯或边灯或滑行道边线标志物的滑行道,应设置滑行道中线逆向反光标志物。9.5.11.2飞行区指标Ⅰ为3或4的跑道未设滑行道中线灯但需要改善滑行道中线标志引导功能的滑行道,应设置滑行道中线逆向反光标志物。9.5.11.3滑行道中线逆向反光标志物应至少设置在假定要设置滑行道中线灯的位置上。9.5.11.4滑行道中线逆向反光标志物应设置在滑行道中线标志上,只有在实际不可行时才可偏离中线标志不大于0.3m。9.5.11.5滑行道中线逆向反光标志物应逆向反射绿色光。9.5.11.6滑行道中线逆向反光标志物的设计和安装应确保其能经受航空器轮胎的碾压而不损坏,也不损坏航空器。9.6其他灯光系统9.6.1不适用地区灯9.6.1.1对供夜间使用的活动区,在滑行道、机坪、等待坪上不适于航空器活动但可让航空器在其旁边安全通行的任何部分,应设置不适用地区标志灯。9.6.1.2不适用地区标志灯设置间距应足够紧密,能勾画出不适用地区的范围。9.6.1.3不适用地区标志灯应是红色恒光灯,其光强应保证其在周围灯光的光强和正常看到它时背景的一般照度下明显醒目。在任何情况下,光强应不小于10cd。116
MH5001—20139.6.1.4当关闭的跑道和滑行道或其一部分与可供夜间使用的跑道或滑行道相交时,在横贯被关闭地区的进口处应设置间距不超过3m的不适用地区标志灯。9.6.1.5跑道、平行滑行道关闭区域的两端设有的临时关闭标志物宜安装照明装置。9.6.1.6在暂时不适用的地区,可用恒定发光的红灯予以标示。这些灯应标示出该区最有潜在危险的边缘。除了标示三角形地区最少可用三个灯之外,这类灯应至少用四个。当该区较大或形状特殊时,灯的数量应增加。至少在该区的周界上每7.5m距离应设置一个灯。如果灯光具有方向性,则光束照射的方向应尽可能朝着航空器或车辆向该区进近的方向。如果航空器或车辆一般从几个方向进近该区,应考虑增加额外的灯或采用无定向灯沿这些方向显示该区。9.6.1.7不适用地区标志灯应易折。灯的高度应足够低,以保持螺旋桨和喷气航空器的发动机吊舱与灯之间的净距。9.6.2风向标灯9.6.2.1每个机场应在跑道两端的瞄准点附近,距离跑道近边45m~105m之间设置风向标。风向标宜设置在跑道入口的左侧,应设在从机场上空容易看见,且不会受到附近物体引起的气流干扰之处。9.6.2.2风向标应为截头圆锥形,由经久耐用的织物制成,长度应不小于3.6m,大端直径应不小于0.9m。风向标应能指明地面风的方向,并能显示大致风速。风向标的颜色宜选用橙色与白色或红色与白色相间,并安排成五个颜色相间的环带,两端的环带为橙色或红色。9.6.2.3风向标的位置应以风向标支柱为圆心,用直径为15m、线条宽1.2m的白色圆环标出。9.6.2.4准备在夜间使用的机场,风向标应有照明。9.6.2.5风向标支柱应采用轻质量和易折的材质。9.6.3着陆方向标9.6.3.1在未设有目视进近坡度指示系统的跑道入口以内,应设“T”字形标志(仅供白天使用时)。“T”字标志应设置在跑道入口左侧,距跑道近边15m处,至跑道入口的距离应约为跑道长度的1/15~1/10,根据使用机型确定。“T”字的横划应与跑道中线垂直,且由进近方向看为字母“T”。“T”字标志和“T”字灯的形状以及最小尺寸如图90和图91所示。9.6.3.2“T”字标志应为白色。当供夜间使用时,着陆方向标应以灯光标示,灯具布置如图91所示。灯具应发白色光,以勾画出“T”字标志的轮廓,灯具应低矮、轻质和易折,一般用并联方式供电。图90“T”字标志117
MH5001—2013图91“T”字灯9.6.4停止道灯9.6.4.1拟供夜间使用的停止道上应设置停止道灯。9.6.4.2停止道灯应沿停止道全长设置,设在与中线等距并与跑道边灯线重合的两条平行线上。停止道灯还应横贯设置在停止道端垂直于停止道轴线的一条直线上,该直线应尽可能靠近停止道端并在任何情况下不越过停止道端外3m。9.6.4.3停止道灯应为单向朝跑道方向发红色光的恒光灯。9.6.5航空灯标9.6.5.1准备夜间使用的每个机场,在运行需要的场合应设置机场灯标或识别灯标。9.6.5.2准备夜间使用的机场如果存在下列任一条件时应设置机场灯标:a)航空器主要以目视方式飞行;b)经常出现低能见度;c)由于周围灯光或地形难以从空中确定机场位置。9.6.5.3机场灯标应设在机场内或机场邻近环境背景亮度低的地方。9.6.5.4灯标的位置选择应确保其在各重要方向上不被物体遮蔽,并对进近着陆中的驾驶员不产生眩光。9.6.5.5机场灯标应显示有色与白色交替的闪光或仅显示白色的闪光。总的闪光频率应为每分钟20次至30次。在使用有色闪光的场合,陆地机场灯标发出的有色闪光应为绿色,水上机场灯标发出的有色闪光应为黄色。水陆两用机场若用有色闪光,应根据机场的主要设施来确定闪光的颜色。9.6.5.6灯标发出的灯光应在所有的方位角都能看到。灯光的垂直分布应从不大于1º的仰角向上扩展到由有关当局确定的足以在准备使用灯标的最大仰角上提供引导的仰角。同时闪光的有效光强应不小于2000cd。注:在不能避免高环境背景亮度的地点,闪光灯的有效光强可能需要增大到最多10倍。9.6.5.7供夜间使用且从空中用其他方法不易识别的机场,应设置识别灯标。9.6.5.8识别灯标应设在机场内低环境背景亮度的地区。9.6.5.9灯标的位置应使灯标在有效的方向上不被物体遮蔽,并对进近着陆的驾驶员不产生眩光。9.6.5.10陆地机场的识别灯标应在所有方位角上显示。灯光的垂直分布应从不大于1º的仰角向上扩展至由有关当局确定的足以在准备使用灯标的最大仰角上提供引导的仰角。闪光的有效光强应不小于2000cd。注:在不能避免高环境背景亮度的地点,闪光灯的有效光强可能需要增大到最多10倍。118
MH5001—20139.6.5.11陆地机场的识别灯标应显示绿色闪光。9.6.5.12识别字母应以国际莫尔斯电码传送。传送速度应为每分钟6~8个字,相应的莫尔斯电码中“点”的持续时间为每个“点”0.15s~0.2s。9.6.5.13灯标附近应设障碍灯和避雷针,避雷针接地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宜不大于10Ω。9.6.6盘旋引导灯9.6.6.1在跑道准备用于盘旋进近的情况下,若现有的进近和跑道灯光系统不能保证盘旋飞行的航空器驾驶员识别跑道和(或)进近区,则应设置盘旋引导灯。注:向精密进近跑道进近的未装备有仪表着陆系统接收机的航空器和向非仪表跑道和非精密进近跑道进近的航空器在目视气象条件(VMC)和仪表气象条件(IMC)下一般均采用盘旋进近。9.6.6.2盘旋引导灯的位置和数量应确保驾驶员能视情况:a)进入第三边或调整航空器的方向和轨迹以保持对跑道有一个所需要的距离并在经过跑道入口时将跑道入口辨认出来;b)在有其他目视助航设施提供辅助的情况下,保持看见跑道入口和(或)可借以判断转到第四边和最后进近的其他特征。9.6.6.3盘旋引导灯应由下列灯具组成:a)指明跑道中线延长线和(或)进近灯光系统的一部分的灯具;b)指明跑道入口位置的灯具;c)指明跑道方向或位置的灯具;d)以上几种灯具的组合。注:沿跑道全长、在跑道边灯线上纵向间距为300m~400m安装的符合9.4.1.5的灯具或背离并垂直于跑道中线方向安装的单向灯具,和在进近灯光系统上加装的间距为60m的符合9.2.1.2的灯具能满足以上要求。9.6.6.4盘旋引导灯应为恒定发光灯或闪光灯,其光强和光束扩散角在预期进行目视盘旋进近的能见度和周围灯光条件下应能满足使用要求。闪光灯应发白光,恒定发光灯应发白光或为气体放电灯。9.6.6.5盘旋引导灯的灯具的设计和安装应确保正在进近着陆、起飞或滑行的驾驶员不会感觉眩目或误解。9.6.7跑道引入灯光系统9.6.7.1为了避开障碍物、危险地形或减少噪声等目的,需要沿某一特定的进近航道提供目视引导的机场应设跑道引入灯光系统。9.6.7.2跑道引入灯光系统应由多组至少包括3个闪光灯的闪光灯组组成,从跑道端外常规进近航道终点上空容易发现的一点开始以不大于1600m的间距沿要求的特定进近航道设置,直到可见进近灯光系统、跑道或跑道灯光系统处为止。每一组灯的位置和朝向应便于从前一组灯的上空发现,使引导连续不断,如图92所示。在每个闪光灯组中可加设若干个恒定发光灯。9.6.7.3跑道引入灯光系统最外端的一个或几个闪光灯组和航道转角处的灯组形成的光束水平扩散角应适当扩大到30º~60º,并根据最低进场天气条件适当增加灯具数量,其余闪光灯组形成的光束水平扩散角宜较窄,约为±15º。在居民区附近应将灯具水平面以下的光线尽可能遮蔽。9.6.7.4每一个闪光灯的光度特性应符合9.2.2.10的规定。9.6.7.5每一组的几个闪光灯应同时以每秒1次的频率闪亮,各组宜由远端开始顺序向近端逐组闪光,每秒—个循环。9.6.7.6每一闪光灯组的电源应能由机场遥控。119
MH5001—2013图92跑道引入灯光系统的典型布局9.6.8应急灯光9.6.8.1在设有跑道灯光而没有应急电源的机场内,应备有足够的应急灯光设备,以便在正规灯光系统失效的情况下能方便地将其至少安装在主跑道上。注:应急灯光对于标志障碍物或勾画出滑行道和机坪的轮廓可能也有用。9.6.8.2当安装在跑道上时,应急灯光至少应与非仪表跑道所需要的构形一致。9.6.8.3应急灯光的颜色应符合跑道灯光的颜色要求,只有在跑道入口和末端不能设置颜色灯的情况下,全部灯光可用可变白色或尽可能接近可变白色。120
MH5001—20139.7标记牌9.7.1基本要求9.7.1.1在机场内实现安全有效的航空器滑行和地面活动,应设置一套标记牌系统,供航空器和车辆驾驶员在活动区内使用。9.7.1.2标记牌包括滑行引导标记牌、VOR机场校准点标记牌、机场识别标记牌、航空器机位识别标记牌及道路等待位置标记牌,其中滑行引导标记牌包括:跑道号码标记牌;Ⅰ类、Ⅱ类或Ⅲ类等待位置标记牌;跑道等待位置标记牌;禁止进入标记牌;用于转换频率的等待点标记牌;位置标记牌;方向标记牌;目的地标记牌;跑道出口标记牌;跑道脱离标记牌;滑行道位置识别点标记牌;交叉点起飞标记牌;滑行道终止标记牌。9.7.1.3标记牌按功能划分为:——强制性指令标记牌,包括:跑道号码标记牌;Ⅰ类、Ⅱ类或Ⅲ类等待位置标记牌;跑道等待位置标记牌;道路等待位置标记牌;禁止进入标记牌;用于转换频率的等待点标记牌;——信息标记牌,包括:位置标记牌;方向标记牌;目的地标记牌;跑道出口标记牌;跑道脱离标记牌;航空器机位号码标记牌;VOR机场校准点标记牌;滑行道位置识别点标记牌;机场识别标记牌;交叉点起飞标记牌;滑行道终止标记牌。9.7.1.4标记牌按内容分为不变内容标记牌和可变内容标记牌。可变内容标记牌在不使用或出现故障时,应显示一片空白。在可变内容标记牌上,从一个通知改变到另一个通知的时间应尽可能短,应不超过5s。9.7.2滑行引导标记牌9.7.2.1滑行引导标记牌应坚固耐用,能经受60m/s的风力荷载,在标记牌可能暴露于喷气气流的地方,应能经受90m/s的风力荷载,但其支柱根部应易折。9.7.2.2滑行引导标记牌牌面为长方形,可单面显示或双面显示。9.7.2.3为下列跑道服务的标记牌应按附录H的规定予以照明:a)在跑道视程小于800m时使用的跑道;b)在夜间使用的仪表跑道;c)在夜间用于飞行区指标Ⅰ为3或4的非仪表跑道。9.7.2.4拟在夜间用于飞行区指标Ⅰ为1或2的非仪表跑道的标记牌应按附录H的规定做成逆向反光的和(或)予以照明。9.7.2.5滑行引导标记牌的牌面文字和安装高度应符合附录H的规定。9.7.2.6自标记牌至滑行道或跑道承重道面边缘的距离应保证与螺旋浆和喷气航空器发动机吊舱的净距,并符合表32的规定。121
MH5001—2013表32滑行引导标记牌的位置距离标记牌高度从规定的滑行道道面从规定的跑道道面边mm边缘至标记牌最近侧缘至标记牌最近侧面飞行区指标Ⅰ文字牌面安装高度面的垂直距离的垂直距离符号(最小)(最大)mm1或22004007005~113~101或23006009005~113~103或430060090011~218~153或4400800110011~218~159.7.2.7标记牌的牌面宜垂直于邻近道面的中线或滑行道中线标志。9.7.2.8按规定应设在道面上标志延长线上的标记牌允许偏离±3m。9.7.2.9为飞行区指标Ⅰ为3或4的跑道服务的滑行道上的强制性指令标记牌,若仅设在滑行道的一侧时,宽度应不小于1.94m。9.7.2.10为飞行区指标Ⅰ为1或2的跑道服务的滑行道上的强制性指令标记牌,若仅设在滑行道的一侧时,宽度应不小于1.46m。9.7.3强制性指令标记牌9.7.3.1在需要指示行进中的航空器或车辆不能越过未经机场管制塔台许可越过的界限处,应设强制性指令标记牌。9.7.3.2强制性指令标记牌应为红底白字。由于环境或其他因素,强制性指令标记牌文字符号需要突出其鲜明性时,白色文字符号的外缘宜加黑色边框。跑道飞行区指标Ⅰ为1和2的黑色边框宽度为10mm,跑道飞行区指标Ⅰ为3和4的黑色边框宽度为20mm,如图93i)所示。各种强制性指令标记牌的牌面文字符号示例如图93所示。9.7.3.3在A型跑道等待位置标志延长线的两端应各设一块跑道号码标记牌。如果滑行道上A型和B型跑道等待位置标志相距不大于15m,则应将跑道号码标记牌移至B型跑道等待位置处,并将原应在该处设置的Ⅰ类、Ⅱ类或Ⅲ类等待位置标记牌取消,如图94所示。9.7.3.4在B型跑道等待位置标志的两端应各设一块Ⅰ类、Ⅱ类或Ⅲ类等待位置标记牌。9.7.3.5在跑道号码标记牌的外侧应设一块标明所在滑行道的位置标记牌。9.7.3.6跑道号码标记牌上的文字符号应包括相交跑道两端的跑道识别号码,并按观看标记牌的方向安排号码顺序。只有靠近跑道一端的跑道号码标记牌可仅展示该跑道端的识别号码,如图95所示。9.7.3.7如果滑行道的位置或方向使滑行的航空器或车辆会侵犯障碍物限制面或干扰无线电助航设备的运行,则应在该滑行道上设跑道等待位置标记牌。该标记牌应设在障碍物限制面或无线电助航设备的临界/敏感区边界处的跑道等待位置上,朝向趋近的航空器,并在跑道等待位置的两侧各设一块。牌面文字应包括滑行道识别代码和一个数字,如图93e)所示。9.7.3.8当需要禁止航空器进入一个地区时应设置禁止进入标记牌,其形状如图96所示。“禁止进入”标记牌应设置在禁止进入地区起始处的滑行道两侧,面对驾驶员。作为防止跑道侵入的措施之一,对于机场交通密度为“高”的机场,仅作出口的滑行道应在进入跑道方向上设置“禁止进入排灯”,以防止航空器或车辆误入该滑行道。“禁止进入排灯”的构型及光学特性与停止排灯相同,设置在单向出口滑行道反向入口附近,并在A型跑道等待位置之前,且不得突破ILS/MLS临界/敏感区的边界及对应跑道的内过渡面的底边。与“禁止进入排灯”并列的滑行道端应设置禁止进入标记牌,“禁止进入排灯”前还可设置“禁止进入”地面标志,如图97所示;对于机场交通密度为“中”的机场,仅作出口的滑行道宜设置“禁止进入排灯”,不设置时,应设置“禁止进入”地面标志;对于机场交通密度为“低”的机场,仅作出口的滑行道可不设置“禁止进入排灯”。不管“禁止进入排灯”是否设置,相应位置均应设置“禁止进入”标记牌。9.7.3.9在Ⅰ类、Ⅱ类、Ⅲ类或Ⅱ/Ⅲ类合用的跑道等待位置标记牌上的文字符号应为相应的跑道号码后加“CATⅠ”、“CATⅡ”、“CATⅢ”或“CATⅡ/Ⅲ”,视情况而定,如图94所示。9.7.3.10在机场运行要求航空器滑行至此应停住按空管要求转换频率之处,应设置强制性指令标记牌“HPX”(X为阿拉伯数字),如图93j)所示,同时应将此类信息公布在航行资料中。122
MH5001—2013B07-2507-25Ba)位置/跑道号码(左侧)b)跑道号码/位置(右侧)A2525Ac)位置/跑道号码(左侧)d)跑道号码/位置(右侧)B225CATⅡe)跑道等待位置f)跑道号码/Ⅱ类等待位置停g)禁止进入h)道路等待位置标记牌i)增加了黑边的白色字j)用于转换频率的等待点标记牌图93强制性指令标记牌123
MH5001—201372xA2727Aa)非仪表、非精密、起飞跑道7722yxyA2727AA2727A27CATI27CATIb)Ⅰ类精密进近跑道7722xyyA2727AA2727A27CATⅡ27CATⅡc)Ⅱ类精密进近跑道7722yxyA2727AA2727A27CATⅢ27CATⅢd)Ⅲ类精密进近跑道注:距离x是按表17确定的,距离y是根据ILS/MLS的临界/敏感区的边界确定的。左边的图为y-x≤15m时的设置情况。图94滑行道与跑道交接处的标记牌位置示例124
MH5001—20130972A0909AB09-2709-27BABA图95跑道号码标记牌图96禁止进入标记牌形状0972用作“禁止进入排灯”B的停止排灯NOENTRYmC.90A类等待位置线,或ILS/MLS临界/敏感区边界,或内过渡面底边,视何者距离跑道最远NOENTRYNOENTRYNOENTRYNOENTYRTRYNOENTRYENNOAA图97禁止进入标记牌的设置125
MH5001—20139.7.4信息标记牌9.7.4.1信息标记牌上的文字表示信息标记牌上应用下列文字表示各种地区地段:——跑道端用跑道号码表示;——滑行道用滑行道编号表示;——客机坪或客货共用机坪用“APRON”表示;——货机坪用“CARGO”表示;——试车坪用“RUNUP”表示;——国际航班专用机坪用“INTL”表示;——军民合用机场的军用部分用“MIL”表示;——军民合用机场的民用部分用“CIVIL”表示;——除冰坪用“DEICING”表示。9.7.4.2位置标记牌9.7.4.2.1在需要向驾驶员提供其所在位置的信息之处应设置位置标记牌,标出所在滑行道的编号。9.7.4.2.2位置标记牌应为黑底黄字,单独设置的位置标记牌应增加一个黄色边框,如图98g)所示。9.7.4.2.3至少应在下列位置设置位置标记牌:a)在通往跑道的A型跑道等待位置处,设在跑道号码标记牌的外侧,如图93所示;b)在有可能进入其他滑行道的机坪出口处的滑行道或交点以远的滑行道,位置设在出口滑行道的左侧;c)在航空器穿越跑道或一个复杂的滑行道交叉点之后需要证实航空器确已进入正确的滑行道之处,宜设置一位置标记牌,设在航空器穿越后进入的滑行道的左侧,若不能设在左侧时可设置在右侧,也可设在位于该处的其他标记牌的背面,如图99所示;d)位置标记牌与跑道脱离标记牌合设,设置在其外侧,如图98e)和图98f)所示;e)位置标记牌与方向标记牌合设构成方向标记牌组,如图98a)~图98d)所示;f)在每一中间等待位置处应设一位置标记牌,但如果该处已设有方向标记牌组,则不再单独设置位置标记牌。9.7.4.3方向标记牌9.7.4.3.1在运行需要标明在一相交点的滑行道的识别代码和方向时应设置一块方向标记牌。9.7.4.3.2方向标记牌应为黄底黑字。9.7.4.3.3方向标记牌应包括滑行道编号和用以识别转弯方向的箭头。箭头的方向应与指示的方向一致或近似。指向左转的箭头应设在滑行道编号的左侧,指向右转的或直行的箭头应设在滑行道编号的右侧。9.7.4.3.4在滑行道与滑行道交叉点之前,若按运行常规要求航空器进行观察选择前进的方向,则应在该处设一个方向标记牌组。9.7.4.3.5方向标记牌组应包括一块标明所在滑行道的位置标记牌和若干个标出航空器可能需要转入的滑行道的方向标记牌。9.7.4.3.6在只有两条滑行道交叉处,宜用一个带两个箭头的方向标记牌代替两个滑行道编号相同、方向不同的标记牌,此时位置标记牌应设在方向标记牌左侧,如图98b)所示。9.7.4.3.7方向标记牌的布置应使各个方向箭头偏离垂直线的程度随着相应滑行道方向偏离所在滑行道方向的程度的增大而增大,如图98d)所示。9.7.4.3.8航空器所在滑行道如果在交叉点之后方向显著改变时,则方向标记牌组除包括该滑行道的位置标记牌外,还应包括一块标明该滑行道方向改变的方向标记牌,如图98c)所示。9.7.4.3.9相邻方向标记牌应用黑色垂直分界线隔开,如图98所示。9.7.4.3.10在滑行道与滑行道交叉处,如果在滑行道交叉点前设有中间等待位置,则方向标记牌组应设在交叉点以前的中间等待位置标志的延长线上,如图100所示。126
MH5001—2013fCBCgBfCga)方向/位置/方向b)位置/方向fCBBkCgc)方向/位置/方向/方向lDfCjEBDkCgEmd)方向/方向/方向/位置/方向/方向/方向AAe)位置/脱离跑道f)脱离跑道/位置AfGjG2G2kGgg)位置h)跑道出口f2500m2500mgi)交叉点起飞fAPRON32g(跑道)(停机坪)f0422g27·33g(标记牌显示航空器去往04号跑道和(标记牌显示航空器去往27号跑道、33号跑道22号跑道在此道口分别向左、右转)在此道口向右转)DEICINGg(除冰坪)j)目的地HP3k)滑行位置识别点图98信息标记牌127
MH5001—2013BFFBEEEEEãBAFäEA图99复杂滑行道交叉处增设位置标记牌BAAB中间等待位置标志BfAg图100滑行道交叉处标记牌的布置示意图(一)9.7.4.3.11在滑行道交叉处,如未设有中间等待位置标志,标记牌至相交滑行道中线的距离应:a)不小于60m,飞行区指标Ⅰ为3或4时;b)不小于40m,飞行区指标Ⅰ为1或2时。标记牌应位于两条滑行道中线相切点前。如图101、图102所示。128
MH5001—2013BAAm04≥或m06≥BBfAg图101滑行道交叉处标记牌的布置示意图(二)KJm04≥或m06≥←JKJ图102滑行道交叉处标记牌的布置示意图(三)129
MH5001—20139.7.4.3.12在未设有中间等待位置,方向标记牌组的设置也无法满足距交叉滑行道中线60m时,方向标记牌组宜设在滑行道中线转弯开始点之前,如图103所示。AAm06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GAT669.9-2009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技术标准卡口信息识别、比对、监测系统技术要求.pdf
- HB5001-1992结构钢熔模件技术标准.pdf
- JBT10326-2002在役发电机护环超声波检验技术标准.pdf
- JGJT288-2012建筑能效标识技术标准.pdf
- JTG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pdf
- JTGB01-201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pdf
- JTJ001-1997公路工程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pdf
- MH5001-2000民用机场飞行区技术标准.pdf
- MH5001-2006民用机场飞行区技术标准.pdf
- MH5013-2008民用直升机场飞行场地技术标准.pdf
- QB0-000-2009通信基站用节能型空调机技术标准.pdf
- QCT2069-2008短信息网关协议(SMGP)规范(V3.1)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技术标准.pdf
- SYT6854-2012埋地钢质管道液体环氧外防腐层技术标准.pdf
- TB10502-1993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pdf
- TB10503-2005铁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pdf
- TBT2152.27-1990铁路工人技术标准机务接触网工.pdf
- TBT9-1996机车车辆工业企业技术标准编号方法.pdf
- WH0502-1996公共图书馆建筑防火安全技术标准.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