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9.23 KB
  • 83页

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

  • 8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前言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广大农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对饮水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在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把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科学规划,落实措施,统筹考虑城乡饮水,统筹考虑水量水质,重点解决一些地方存在的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等饮用水水质不达标的问题以及局部地区饮用水严重不足的问题。”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根据中央领导关于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指示精神,以及中央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和卫生部编制了《2005~2006年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规划》,2005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该规划。按照国家对“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部署,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和卫生部共同编制了《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 目录前言..............................................................一、农村饮水安全现状...............................................1(一)自然、经济、社会和水资源概况................................................................1(二)农村饮水解困历程及“十五”成效............................................................3(三)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10二、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20(一)必要性..........................................................................................................20(二)可行性..........................................................................................................21三、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24(一)规划范围和水平年......................................................................................24(二)指导思想......................................................................................................24(三)基本原则......................................................................................................24(四)目标任务......................................................................................................26(五)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展望..............................................................................29四、工程规划与分区布局............................................31(一)工程建设标准..............................................................................................31(二)建设内容与技术路线..................................................................................31(三)分区布局......................................................................................................38(四)建设规模......................................................................................................46(五)水资源供需分析..........................................................................................46五、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48(一)投资估算方法..............................................................................................48(二)投资估算编制依据......................................................................................49(三)工程总投资估算..........................................................................................49(四)资金筹措......................................................................................................52(五)地方投资和农民自筹能力分析..................................................................53 六、经济和环境影响评价............................................56(一)效益分析......................................................................................................56(二)经济评价......................................................................................................60(三)环境影响评价..............................................................................................63七、工程运行管理..................................................66(一)管理体制......................................................................................................66(二)运行机制......................................................................................................67(三)水质检验和监测..........................................................................................69(四)供水服务体系..............................................................................................70(五)应急机制......................................................................................................70八、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71(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71(二)加大投入力度,保证所需资金..................................................................72(三)抓好前期工作,强化项目管理..................................................................73(四)推行农民用水户全过程参与,维护农民合法权益..................................73(五)结合新农村建设要求,抓好示范县建设..................................................74(六)建立检查监督和评估制度..........................................................................75(七)加大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力度..................................................75(八)加强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培训..............................................................76附件: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水利部、卫生部2004年11月颁布)...78《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规定.............................79《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要求.........................80 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一、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农村饮水安全,系指农村居民能够及时、方便地获得足量、洁净、负担的起的生活饮用水。安全的饮用水,系指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长期饮用不危害人体健康的水。农村供水亦称村镇供水,系指向广大农村的镇区、村庄等居民点和分散农户的供水,以满足村镇居民、企事业单位的日常用水需要为主。农村供水主要包括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两大类。集中式供水,是指以一个或多个居民点为单元,自水源集中取水,经统一净化处理和消毒后,通过输配水管网送到用户或者公共取水点的供水方式;分散式供水,是指以一户或几户为单元的供水方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受自然和经济、社会等条件制约,农村居民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长期存在。大多数农村供水设施较为落后和简陋,自来水普及率低。(一)自然、经济、社会和水资源概况影响农村供水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当地的居住状况、水资源、水环境、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等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政策等。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差异很大。1.农村人口及其经济状况根据2005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截至2004年底,全国农村有9.43亿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2.5%。农村有37.75万所中小学校,1 1.14亿学生和教职工。另外,我国还有1928个国营农场、1244万人;5759个国有林场、521万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人均纯收入水平较低,大多数农村家庭的生活负担较重。平原区及经济较好地区的人口密度较大,2一般为200~500人/km;山丘区、边远及经济落后地区的人口密度2较小,一般为30~100人/km。许多农民居住在条件恶劣、远离城镇、贫穷落后的地方,山区、边疆、牧区、海岛的很多村庄只有几十户或十几户,甚至几户。表1-1农村居民家庭经济情况单位:元/人分区人均纯收入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全国29362185东部地区39872784中部地区27301968西部地区20911669注:摘自2005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农村自然条件和水资源条件我国淡水资源匮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且分布不均,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山区多、平原少。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际间变化大,无论北方还是南方,普遍存在冬干、春旱等季节性缺水问题。西北、华北、东北的大部分地区,经常出现大旱或连续干旱,地下水位下降,许多泉水、溪水、河水断流,对农村饮水水源影响极大,尤其是浅井枯干失效问题严重。我国又是一个多山丘的国家,国土总面积的70%为山丘区。山丘区地形复杂,农民居住分散,南方深山区取水困难,浅山丘陵区季节性缺水严重,属工程性缺水;北方山丘区不仅取水困难、季节性缺水2 严重,甚至难以找到地表水和地下水,属资源性缺水。受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开矿等人类活动影响,沿海区、低平原区、湖区、河套、古河道、洪泛区、山前洼地、矿区等易沉积地区,部分地下水有害矿物成分高,如氟、砷、铁、锰或含盐量超标,不宜直接饮用,水质性缺水问题严重。根据2004年《中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主要成果》,对比1980~2000年系列与1956~1980年系列的水资源数量,近20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量明显减少,水污染呈加重态势,对农村饮水水源影响很大;黄河、海河、淮河、辽河流域的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都大幅减少。黄河、淮河、西北诸河、辽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量已接近其可利用量,海河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量已达其可利用量的1.33倍。上述水资源问题,尤其水环境不断恶化、北方地区大范围地下水超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以及部分地区干旱加重的趋势,都对农村饮水带来新的不利影响。(二)农村饮水解困历程及“十五”成效1.农村饮水解困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农村居民的饮水困难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十五”期间,中央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饮水解困工作进一步科学、规范,使农村严重的缺水问题得以缓解。农村饮水解困历程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20世纪50~60年代,国家重视以灌溉排水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结合蓄、引、提等灌溉工程建设,解决了一些地方农民3 的饮水难问题。(2)20世纪70~80年代,解决农村饮水问题正式列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和在小型农田水利补助经费中安排专项资金等措施支持农村解决饮水困难。1983年国务院批转了《改水防治地方性氟中毒暂行办法》,1984年批转了《关于加快解决农村人畜饮水问题的报告》以及《关于农村人畜饮水工作的暂行规定》,逐步规范了农村饮水解困工作。(3)20世纪90年代,解决农村饮水困难正式纳入国家规划。1991年国家制定了《全国农村人畜饮水、乡镇供水10年规划和“八五”计划》,1994年把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纳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进一步通过财政资金和以工代赈渠道增加投入。90年代后期,甘肃省实施了“121雨水集流工程”,贵州省实施了“渴望工程”,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了“380饮水解困工程”,四川省安排了财政专项资金,用于人畜饮水工程建设项目等。到1999年底,全国累计解决了约2.16亿人的农村饮水困难问题。(4)2000年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调整工作思路,加大了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力度。2004年基本结束了我国农村严重缺乏饮用水的历史,农村饮水工作进入了以保障饮水安全为中心的新的历史阶段。此外,我国还实施了多个与农村饮水有关的国际合作项目和社会慈善捐助活动。1985年以来,全国爱卫会与部分地方政府利用世行贷款实施了“中国农村供水与环境卫生项目”,贷款总额3.7亿美元,累计解决了农村2437万人的饮水问题。1991年以来,水利部等有关部门、部分地方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完成了三期农村饮水合作项目。2002~2005年,水利部与英国DFID合作实施了农村供水与4 卫生合作项目。全国妇联组织实施了“大地之爱·母亲水窖”慈善捐助活动,2001年至今已投入各种善款1.5亿元,解决了农村10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国土资源部门在开展西部地下水勘查工作中,也为部分地区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提供了找水经验和技术支持。2.“十五”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情况“十五”期间,国家实施了饮水解困、氟砷改水、应急抗旱等农村饮水工程建设项目,中央共安排国债专项资金117亿元,地方和群众筹资105亿元,解决了672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表1-2“十五”期间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情况投资(亿元)受益人口分区小计中央地方(万人)合计222.61117.00105.616722西部125.3878.1447.233480中部85.4735.7049.772846东部11.773.168.60396(1)2001~2004年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情况按照1984年发布的农村人饮困难标准统计,到2000年底,全国农村仍有4639万人饮水困难,其中2042万人属于《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遗留的,2597万人是由于人口增加、水源枯竭、工程老化等原因新增的。2000年,国家编制了《全国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十五”规划》,提出了分阶段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的目标,第一阶段解决《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遗留的饮水困难问题,尽快完成和实现该计划所确定的饮水解困任务和目标;第二阶段解决新出现的饮水困难问题,力争到“十五”末基本解决我国农村现存的饮水困难问题,保证群众基本的生活用水要求。2001~2004年,中央共安排国债资金5 97亿元,地方和群众筹资85.5亿元,解决了561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2)《2005~2006年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规划》实施情况到2004年底,全国农村饮水解困“十五”规划的任务和目标已提前完成。国家根据农村饮水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农村饮水工作重点从饮水解困向保障饮水安全转变。为保证农村饮水工作的连续性,2004年,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卫生部根据农村饮水安全现状,编制了《2005~2006年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规划》(以下简称《应急规划》),规划解决212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工程总投资77.9亿元,其中中央投资38.4亿元。2005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该规划。从2005年起,《应急规划》开始启动,2005年中央安排投资20亿元,地方和群众筹资20亿元,解决了1104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3.“十五”农村饮水解困项目评估及效益(1)项目评估2004年7~8月,水利部组织了100多位来自不同部门和专业领域的专家对2000~2003年的农村饮水解困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前期工作、施工建设、项目管理、运行管理、效益、群众满意度、可持续性等七个方面。对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4个项目县的205处工程进行了调查分析,走访了1836个农户。评估结果表明,农村饮水解困项目进展顺利,“十五”规划内的任务提前完成。项目前期工作深入细致,建设管理制度健全,监管有力,工程优良率达90%以上,供水工程运行管理良好,农民对饮水解6 困工程项目的满意度达98%。(2)项目效益农村饮水解困“十五”规划顺利实施,基本结束了我国农村长期严重缺乏饮用水的历史,使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被群众赞誉为“小工程,大德政”,效益显著:一是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减轻了医药费支出负担。饮水解困项目的实施,不仅解决了农民的饮水困难,同时也改善了他们的卫生条件,减少了水介传染病发病率,提高了农民尤其是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据调查分析,受益区人均年减少医药费支出40元左右。二是节省了家庭取水劳动用工,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据调查,饮水工程建成后,平均五口之家每年用于挑水的工日可减少50个,节省的劳力和时间转向投入种植、养殖等生产,也增加了外出务工、经商等机会。三是促进了农村庭院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贫困户脱贫。饮水条件的改善,增加了家庭饲养畜禽的数量,为发展庭院种植和家庭农副产品加工提供了水源保障。四是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饮水问题的解决,减少了水事纠纷,促使农民养成了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美化了居住环境等。五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受益地区群众将饮水解困工程称为党和政府的“德政工程”、“爱民工程”;基层干部称之为“三个代表”在基层最直接、最有力的体现。广大受益群众在饮水解困工程通水时,敲锣打鼓,赋诗楹联,赠送锦旗,写感谢信等,以各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7 4.“十五”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的主要做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1)主要做法与经验①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的高度抓好农村饮水解困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做出批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具体规划和政策措施,大幅度增加了对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的投入。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作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行动。成立领导小组,由党委或政府分管领导挂帅,计划、财政、水利、监察、卫生等部门参加;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任务和要求,并将其列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②严格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各项目区都设立了饮水解困资金专户;实行报账制,规模较小的先干工程后报账,规模较大的工程按进度分期报账,报账时每一项支出票据都要有项目受益村组代表、项目负责人签字;实行公示制,增加资金管理和使用透明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各级监察、审计等部门对工程建设实施过程进行了监督检查,保障了资金安全。③制定适合农村特点的管理办法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和技术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制定了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针对农村饮水项目面广、量大的特点,在建设管理过程中,实行了项目打捆申报、规划建卡、按卡实施、主要设备材料集中招标采购、8 分片巡回监理、受益农户跟班监督、严格检查验收、用水户全过程参与等。实践证明,这一套管理办法行之有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④因地制宜确定工程技术方案,采用适宜技术注重水源可靠性论证,尽可能选用水处理难度低的优质淡水;尽可能建集中式供水工程,供水到户。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在经济发达地区,如浙江省桐乡县等,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在资源性缺水地区,如甘肃省庄浪县等,跨乡镇统一规划饮用水源,建适度规模供水工程;在水质性缺水地区,如山东省沾化县等,以引黄河水的平原水库为水源建设县级供水网,河北省黄骅市等,采用电渗析供水站分质供水;在农户居住分散的山丘区,采用集雨、引泉、浅井等分散式供水方式。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设备,包括节能的变频供水设备,用于小规模地表水水厂的一体化净水设备,用于苦咸水、高氟水等劣质水处理的电渗析、反渗透技术与设备等。⑤深化农村供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针对不同的工程类型和规模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对水窖、水池、浅井等微型工程,采取国家补助,农户自建、自有、自管、自用的体制;对以村为单元的小型供水工程,由村委会负责管理,或由受益农户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成立用水组织,实行自主管理;对跨村、跨乡的区域集中供水工程,采取专管机构、受益村和用水户协会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实行有偿供水,合理收费,促进工程良性运行。完善农村供水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县水利局和乡镇水利站为主的基层服务体系经常开展技术培训、经验交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有的地方成立农村供水协会,进行技术指导与服务。(2)存在的主要问题9 中西部地区相当多的地方财政资金不能足额到位,加重了农民的筹资负担;基层技术力量薄弱,部分县级供水工程规划的科学性不够,以传统的单村供水方式为主,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程简陋,难以保证工程持久良性运行;部分工程建后管理薄弱,管护责任不落实,水费低于供水成本,尚未形成良性运行机制;水质检测和监督薄弱,许多工程建成后未进行过水质化验,存在不安全隐患。(三)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摸清我国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及问题,2004年11月~2005年6月,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在全国组织开展了以县为单元的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和逐级复核评估,编制了《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报告》。1.农村供水现状根据各地的调查成果,截至2004年底,全国农村分散式供水人口为58106万人,占农村人口的62%;集中式供水人口为36243万人(主3要为200人以上或日供水能力在20m以上集中式供水工程的受益人口),占农村人口的38%。表1-3农村供水总体情况集中式供水人口占农村总人口分散式供水人口占农村总人口分区(万人)比例(%)(万人)比例(%)全国3624338%5810662%西部947933%1952667%中部1302532%2775068%东部1373956%1083044%(1)集中式供水基本情况10 3我国农村的集中式供水规模普遍较小,供水规模大于200m/d的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只占农村总人口的13%;乡镇及跨乡镇的集中式供水工程处数只有2.15万处,91%的工程为村级集中式供水工程。乡镇及跨乡镇供水工程,北方以地下水源为主,南方以地表水源为主;多数由乡镇水管站管理,计量收费。村级集中式供水工程,多数为单村供水,水源以地下水和山溪水为主;多数承包给村民管理,按人收费与计量收费并存。集中式供水工程中,多数供水设施简陋,只有水源和管网,缺少水处理设施和水质检测措施;有水处理设施的集中式供水工程仅占集中供水工程总处数的8%左右。此外,部分集中供水工程存在供水能力远大于实际用水量的问题。原因是部分农民收入水平低,饮用、做饭等使用好水,洗涤、饲养牲畜等仍取用原有不收费的水。(2)分散式供水基本情况我国农村的分散式供水工程,多数为户建、户管、户用,普遍缺乏水质检验和监测。分散式供水人口中,67%为浅井供水,主要分布在浅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较容易的农村,供水设施多数为真空井或筒井,建在庭院内或离农户较近的地方,取水方式主要为手动泵、辘轳或微型潜水电泵;3%为集雨,主要分布在山丘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困难或海岛等淡水资源缺乏的农村,以屋檐和硬化庭院集流场为主,北方以水窖蓄水为主,南方以水池蓄水为主;9%为引泉,主要分布在山丘区,南方较多;21%无供水设施或供水设施失效,直接取用河水、溪水、坑塘水、山泉水或到其他村拉水,主要分布在南方降水较丰富的山丘区农村。11 2.农村饮水不安全总体状况(1)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为做好农村饮水安全评价工作,2004年11月水利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布了《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附后)。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分安全和基本安全两个档次,由水质、水量、方便程度和保证率四项指标组成。四项指标中只要有一项低于基本安全最低值,就为饮水不安全。(2)全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据调查评估结果,到2004年底,全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为32280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4%。其中,水质不安全人口为22722万人,占饮水不安全总人口的70%;水量、方便程度或保证率不达标人口为9558万人,占饮水不安全总人口的30%。饮用水水质超标,已成为我国农村饮水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扣除2005年《应急规划》已解决的1104万人,到2005年底,全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为31176万人。表1-4全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2004年底调查结果(万人)2005年分类底人数人数比例(万人)农村饮水不安全总人数32280占农村总人口的34%311761.饮水水质不达标人数22722占饮水不安全总人口的70%21959氟超标5085占水质不安全总人口的22%4595砷超标289占水质不安全总人口的1%228其苦咸水3855占水质不安全总人口的17%3744中污染水9084占水质不安全总人口的40%8982其中,血吸虫疫区934832其他饮水水质超标问题4410占水质不安全总人口的19%44102.水量、方便程度和保证率不达标人数9558占饮水不安全总人口的30%921812 饮水不安全人口占农村总人口比例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分布45%40%35%东部6985万人27%西部30%22%11498万人36%15%中部13797万人0%42%西部中部东部3.饮用高氟水人口分布、成因及危害(1)饮用高氟水人口分布全国农村饮用高氟水(氟化物含量大于1.5mg/L)人口为5085万人,占饮水不安全人口的16%,占水质不安全人口的22%;其中,含氟量大于2.0mg/L的人数为3000多万人。在地区分布上,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华东地区,80%的高氟水人口分布在长江以北。(2)饮用水氟超标成因①地质构造与水文地质条件造成饮用水氟超标氟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元素,在自然界中以氟化物形式存在于多种矿物中,且大部分氟化物易溶于水,在水力作用下,易沉积在地下水径流不良的冲洪积平原、河套或低洼地形区的地质构造中,造成这些地区的地下水氟含量高,尤其在萤石、煤炭、石油蕴藏区和古河道区,地下水氟超标严重。②不合理开采地下水造成饮用水氟超标部分地区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为采矿疏干含水层等原因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加上成井工艺中高氟含水层封闭不严,致使高氟水串层。③采矿、选矿等造成饮用水氟超标13 有的地方开采富氟萤石矿,大量含氟的矿石碎屑遗落至河道中,经水溶解,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④原有饮用水降氟设施失效,使部分人口重新饮用高氟水部分原有的饮用水降氟设施维护管理较繁琐,如20世纪70~80年代曾普遍推广的家用除氟罐,由于吸附介质—活性氧化铝需要再生处理,多数农户很难长期坚持使用。部分小型除氟供水工程,由于同样的原因,加上管理不善,造成设备闲置或老化报废。(3)饮用高氟水的危害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人体的牙齿和骨骼形成,钙、磷代谢以及体内酶系统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氟化物摄入过量时,则对人体产生危害,长期饮用高氟水,可引起慢性中毒,产生氟斑牙和氟骨症,严重的会丧失劳动能力和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根据有关研究资料,饮水中氟含量0.5~1.0mg/L较适宜;1.0~1.5mg/L时,会出现氟斑牙患病;长期饮用3.0~6.0mg/L以上的高氟水可能出现氟骨症,但发病情况与当地气候、饮食结构等有关。4.饮用高砷水人口分布、成因及危害(1)饮用高砷水人口分布全国农村饮用高砷水(As>0.05mg/L)人口为289万人,占水质不安全人口的1.3%,分布在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饮用水砷超标成因①地质构造与水文地质条件造成饮用水砷超标饮用水砷超标主要是由于在成岩成矿构造中,有色金属矿体普遍伴生砷元素,矿物风化后随降水进入地表水,渗入地下,并在低处富集,致使水中砷超标。14 ②采矿、选矿与冶炼工业废水、废渣污染造成饮用水砷超标(3)饮用高砷水的危害砷(As)是一种有毒的非金属元素,长期饮用高砷水,会造成砷中毒,主要以皮肤改变为特征,可导致皮肤色素脱失、着色、角化,严重的会发生皮肤癌,同时对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也有损害。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饮用水中砷含量不得超过0.05mg/L。5.饮用苦咸水人口分布、成因及危害(1)饮用苦咸水人口分布-2-全国农村饮用苦咸水(TDS>1.5g/L,Cl>450mg/L,SO4>400mg/L或总硬度>700mg/L)人口为3855万人,占饮水不安全人口的12%、占水质不安全人口的17%。其中,溶解性总固体TDS>2g/L的苦咸水人口为2400万人。农村饮用苦咸水的人口,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的华北、西北、华东等地区。(2)苦咸水成因苦咸水,是由于水中含有大量氯化物、钙、镁离子及硫酸盐等溶解盐造成的。苦咸水成分复杂,不同地区成因有别,成分不同,感官性状也有差别。①沿海地区苦咸水一是由于近代海相成陆,土壤中有明显含盐层,土壤中大量的矿物质在灌溉水和雨水的冲刷下进入浅层地下水;二是由于沿海地区的地层结构,海水与地下水互相串通渗透,随着地下水位下降,引起海水倒灌。15 ②内陆地域苦咸水主要是由于地质构造中成土母质含盐较多,造成水的矿化度高;或是由于地势低洼,排泄不畅,水位埋藏浅,在蒸发、浓缩作用下盐分大量积聚,形成苦咸水。内陆苦咸水大都处于盆地及地势低洼地带。此外,开矿废水的污染也是造成地表水、地下水中含盐量超标的因素。(3)饮用苦咸水的危害苦咸水,首先是口感差,人们不愿饮用,沿海地区的苦咸水氯化物含量高,发咸;内陆地区的许多苦咸水硫酸盐含量高,苦涩。长期饮用中重度苦咸水会引起高血压、心血管等方面的疾病,容易造成人体腹胀、腹泻,尤其是胃、肠、肾等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疾病。另外,苦咸水还会腐蚀输水管道和设备,洗衣服易板结。6.饮用污染水人口分布、成因及危害(1)饮用污染水人口分布全国农村饮用污染水人口为9084万人,占饮水不安全人口的28%、占饮水水质不安全人口的40%,遍布全国各省区。其中,饮用污染地表水人口为4403万人(含血吸虫疫区934万人),饮用污染地下水人口为4681万人。饮用污染地表水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南方;饮用污染地下水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华北、中南地区。(2)饮用污染水成因及危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量越来越大,但处理水平和达标排放率都很低;工业废渣随意堆放,中小城市生活垃圾多数未经无害化处理,村镇生活垃圾随地16 堆放;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养殖场和家庭饲养业畜禽粪便、厕所渗水、生活污水等,对浅层地下水和农村居民点附近的河湖坑塘和浅井造成污染,致使水体有害微生物、有机物、氨氮等超标严重,色、嗅、味感官性状差,且有逐渐恶化的趋势。直接饮用未经处理的污染水,对人体健康危害严重。饮用细菌严重超标的污染水会导致肠道疾病甚至急性传染病暴发,饮用有机污染严重的水会降低免疫力,致畸、致癌、致突变。(3)血吸虫疫区的饮用水问题血吸虫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人畜共患寄生虫,易造成腹痛、腹泻、肝脾肿大,甚至消化道大量出血。血吸虫疫区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南、湖北、云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需要解决安全饮用水的人口为934万人。7.其他饮水水质超标人口分布、成因及危害(1)其他饮水水质超标人口分布其他饮水水质问题主要是铁、锰超标,还包括汞等重金属超标,放射性元素、碘等指标超标。全国农村铁、锰等其他饮水水质超标人口为4410万人,占饮水不安全人口的14%、占水质不安全人口的19%。(2)铁、锰等其他饮水水质超标成因及危害铁、锰超标主要是由地质构造与水文地质条件造成的,主要分布在湖积、古河道、低平原地区;碘、放射性指标超标也是由自然因素造成的。部分铁、锰、重金属超标,是由于采矿与冶炼废渣随意堆放,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致使地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污染物随水下渗导致地下水污染,属人为因素所致。17 铁、锰超标的水,色、嗅、味等感官性状差,铁超标呈红色,会造成衣物、器皿等染色或出现沉淀和异味;锰超标呈黄褐色,会造成衣物、器具等产生色斑,锰的氧化物能在管网内壁逐步沉积造成“黑水”现象。在一些地区,还存在饮用水碘、汞超标和带有放射性物质的问题。人体碘摄入过量可引起甲状腺肿大等疾病的发生。长期饮用含汞的水,可能导致腐蚀性肠炎、口腔炎及恶心、呕吐、上腹痛疼、水样便或血便,严重者会虚脱、休克;同时,有机汞易于在体内存积,严重者可能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长期饮用带有放射性物质的水,抵抗力差,造成杂病频繁,痴呆、瘫痪等患病现象突出。8.水量不足、保证率低、取水不便的人口分布、成因及影响(1)水量不足、保证率低、取水不便的人口分布虽然我国的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基本结束了农村长期严重缺乏饮用水的历史,但过去执行的饮水困难标准是1984年制定的标准,这一标准已与目前快速发展的农村社会不相适应。按照2004年的《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关于水量、保证率、方便程度的评价要求,缺水问题还很严重。全国农村尚有缺水人口9558万人,占饮水不安全总人口的30%,主要分布在山丘区和干旱区采用分散式供水的农村,尤其西部地区缺水人口比例较高,如西藏、青海、贵州、广西、陕西、重庆等西部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缺水人口占饮水不安全总人口的比例均超过了40%。(2)水量不足、保证率低、取水不便的成因及影响水量不足、保证率低、取水不便问题主要因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居住环境条件差、无供水设施或设施简陋造成。18 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无论北方还是南方,普遍存在冬干、春旱现象,导致泉水、溪水、小河、浅井等农村小型饮用水源季节性缺水严重。尤其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总量不足,十年九旱,干旱季节泉水、溪水、小河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浅井干枯,饮水浅井逐年加深。山丘区农村,住户分散,居住环境恶劣,水源条件差,工程建设难度大,部分农户无供水设施或供水设施简陋。居住在山坡、冈地甚至山顶的群众,远离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水位在干旱少雨季节下降严重,石山区和西北的大部分丘陵区根本就没有浅层地下水,水量不足、保证率低、取水不便问题往往同时存在。水量不足、保证率低、取水不便的问题,严重影响着群众的正常生活。缺水季节,群众要花费大量时间和劳动力到其他地方找水拉水,甚至买水;山丘区无供水设施的农户,每天都要到很远或高差很大的水源点去挑水、背水或拉水;现在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一些家庭的取水任务全部由妇女儿童或老年人承担,不利于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取水是日常性的,取水极不方便又缺劳动力的家庭,不得不把壮劳力留在家中取水;由于缺水,群众难于发展与水相关的庭院经济,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19 二、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一)必要性(1)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是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水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事关群众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在发展中国家,80%的疾病是由不安全的水和恶劣的卫生条件造成的,妇女儿童受危害最严重。要减少疾病、拯救生命,最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使所有人得到安全的饮用水。我国农村有3亿多人饮水不安全,高氟、高砷、苦咸、污染等水质问题已严重影响到群众身体健康,水量不足、季节性缺水、取水不便问题严重影响着群众的正常生活,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是农民的迫切需要。(2)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饮水安全工程是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关系到农村居民的生存、生活和生产等切身利益。目前,我国农村的饮水设施以传统、落后的分散供水为主,与城市供水有相当的差别,饮水安全问题很多,是我国农村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之一,不仅影响群众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也是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已与农村快速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已成为农村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近年来,国家高度关注“三农”问题,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差别。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饮水安全问题不解决,这些目标和构想就难以实20 现。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可减少疾病、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3)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农村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决定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农村经济普遍薄弱、农民收入较低,需要政府扶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涉及到水资源等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配置和保护,需要政府统一组织和协调,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针对目前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三农”问题越来越突出的现实,国家应该调整政策倾斜对象,从保护弱势群体、保持农村社会稳定角度考虑,加大对包括农村饮水在内的财政转移支付,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别,使全国经济和社会均衡发展。《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明确提出:在2015年底前,使无法得到或负担不起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降低一半。我国政府对此已作出了郑重承诺。(二)可行性通过多年来的艰苦努力和大量实践,解决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已在全社会达成了共识。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解决这一问题已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供水技术的发展、新型材料和设备的开发,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提供了技术保障。在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21 一套可行的建设和管理模式。(1)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全社会达成了共识多年来,通过国家各相关部门的不断努力,在摸清农村饮水不安全现状的基础上,党中央和各级政府进一步认识到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的形势严峻,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农村改水、“十五”农村饮水解困、2005~2006年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规划到本次的“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工作,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投入的力度也越来越大。近年来,群众及社会各界对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的呼声越来越高,群众来信,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涉及饮水安全问题的提案、议案每年都很多,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已在全社会达成了共识。(2)各级财政收入增加,经济实力增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农村集体和农民群众经济条件差,仅靠群众自己的力量,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内生产总值每年以7%~9%的速度递增,财政收入每年增加10%以上,农民收入也不断增加。每年从各级财政安排一定的资金,受益农户自筹一部分资金,并投工投劳,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完全有可能的。(3)具有比较成熟的技术标准化体系已初步建立。《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村镇供水单位资质标准》等行业标准已颁布实施,水利部、卫生部联合颁布了《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修订即将完成,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提供了保障。适合农村管理条件的水处理设备逐步系列化,为解决农村饮水水质问题提供了保障。常规水处理可采用一体化净水器,苦咸水淡化可22 采用电渗析法、反渗透法以及电吸附法等技术和设备,高氟水处理可采用吸附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等技术和设备,高砷水处理可采用电凝聚法、混凝沉淀法和吸附法等技术和设备,高铁锰水处理可采用曝气氧化法和化学氧化法等技术和设备,微污染水处理可采用活性炭吸附法、化学或生物氧化法等技术和设备,消毒可采用二氧化氯、次氯酸纳、臭氧、紫外线等技术和设备,山丘区规模较小的供水工程可采用慢滤等净化技术和设备。(4)积累了一定的工程建设与管理经验我国解决农村饮水问题已有多年历史,各地都积累了一定的建设经验,形成了适合不同地区、不同水源条件的蓄、引、提工程建设模式,以及管网延伸、集中供水、分质供水和分散供水等模式。在“十五”农村饮水解困项目实施时,各地在农村饮水解困项目实施过程中创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建设管理办法,如名册管理、公示制、报账制、集中招标采购、巡回监理、用水户全过程参与等,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今后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中可以继续使用或借鉴。2005年,国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为做好“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管理奠定了基础。23 三、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一)规划范围和水平年本规划包括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乡镇(不含县城城区)、村庄、学校、国营农场和林场,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团场和连队。不包括上海市(已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现状水平年为2005年(本规划以2004年底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为基础,同时扣除2005年已安排解决的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规划水平年为2010年。(二)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紧迫性,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摆到优先位置,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步伐,深化农村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水源保护、水质监测和社会化服务,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使农村居民获得安全饮用水,维护生命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基本原则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我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众多,需要从实际出发,全面安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在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中,要与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规划相衔接,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统筹考虑饲养畜禽和二、三产业用水需求。“十一五”期间重点解决农村居民饮用高氟水、高砷水、24 苦咸水、污染水及微生物病害等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的水质问题,以及局部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优先安排解决人口较少民族、水库移民、血吸虫疫区、涉水重病区村、农村学校和华侨农场的饮水安全问题。2.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首先要保护好饮用水源,划定水源保护区,加强水源地防护,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和人为破坏;特别要防止采矿、工业等引起的水源污染和破坏,按照“谁污染、谁破坏、谁付费”的政策,做好源头治理;同时引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减少面源污染,加强农村废污水、垃圾、粪便处理,做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在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中,应根据水源水质等情况,采取相应的水质净化措施;同时加强水质检验,建立水质监测体系,保障供水安全。3.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农村供水工程建设,要充分考虑区域水资源条件,采取资源节约型建设方式,做好水资源配置,处理好生活用水与生产用水的关系,优先保证生活用水需求,干旱缺水地区要重点提高水源保证率;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水资源等条件以及村镇发展需要,做好区域供水工程规划,加强工程可靠性和可持续性论证,水质、水量并重,合理选择水源、工程型式、供水规模和水质净化措施。有条件的地方,提倡发展适度规模的联片集中式供水、供水到户,或依托已有的自来水厂,通过延伸其供水管网发展自来水;制水成本较高的地区,提倡饮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分质供水;山丘区居住分散的农户,可采取分散式供水。25 4.建管并重,完善机制改进农村饮水项目建设和管理办法,确保工程质量,落实管理主体和责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形成良性运行机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鼓励农民投工投劳,但要防止加重农民负担。加强前期工作,严格项目审查审批程序;对于建成的饮水工程,要建立验收、跟踪调查和水质监测制度,针对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主要由各级地方政府负责,中央给予指导和资金支持;有关部门要分工负责,密切配合。要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普及饮水安全知识,大力提倡节约用水。(四)目标任务1.总体目标根据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力争在2015年以前,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建立起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将主要依靠地方力量率先实现农村饮水安全目标。2.“十一五”建设目标和任务“十一五”期间,规划解决1.6亿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约涉及15万多个行政村),使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减少一半,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提高到55%,供水质量和水平有较大提高。“十一五”期间,优先解决对农民生活和身体健康影响较大的饮水安全问题。重点解决饮用水中氟大于2mg/L、砷大于0.05mg/L、溶解性总固体大于2g/L、耗氧量(CODMn)大于6mg/L、致病微生物和铁、锰严重超标的水质问题,以及水量不足、水源保证率低、取水极不方便的问题。优先安排解决人口较少民族、水库移民、血吸虫疫区、涉26 水重病区村、农村学校和华侨农场的饮水安全问题。到“十一五”末,使现已查明的中重度氟病区村、砷病区村、血吸虫疫区、以及其他涉水重病区村的饮水问题全部得到解决,人口较少民族、水库移民、华侨农场以及项目区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部得到解决。溶解性总固体大于2g/L的中重度苦咸水问题解决70%,高铁、高锰、污染水、局部地区缺水等其他饮水安全问题解决41%。分类建设目标:①高氟水:“十一五”期间,解决3811万人的高氟水问题,占2005年底高氟水总人口的83%。其中,饮用氟含量大于2mg/L的中重度高氟水人口2621万人,现已查明的中重度氟病区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将全部得到解决。②高砷水:“十一五”期间,解决228万人的饮用高砷水问题,现已查明的砷病区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将全部得到解决。③血吸虫疫区的饮水问题:“十一五”期间,解决血吸虫疫区的饮水不安全人口832万人,现已查明的血吸虫疫区的饮水安全问题将全部得到解决。④苦咸水:“十一五”期间,解决2261万人的苦咸水问题,占2005年底苦咸水总人口的60%。其中,溶解性总固体含量大于2g/L的中重度苦咸水人口1766万人,占2005年底中重度苦咸水人口的70%。⑤其他饮水安全问题:“十一五”期间,解决8868万人的饮用高铁锰水、污染水及微生物病害、局部地区严重缺水问题,占2005年底这些类型饮水不安全人口之和的41%,其中,对污染水问题的解决程度为16%,对高铁、高锰和微生物病害地下水问题的解决程度为53%,对水量不足、保障率低、取水不便问题的解决程度为57%。27 表3-1全国“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解决人数表(单位:万人)其中,纳入《2005-2006年农村饮水安全省区“十一五”规划总人数应急工程规划》的剩余人数北京68.70.0天津120.421.5河北962.861.0山西436.755.0内蒙428.035.4辽宁380.039.3吉林310.242.2黑龙江400.052.3江苏620.022.3浙江425.020.5安徽790.054.0福建380.018.5江西600.029.0山东950.054.9河南1220.065.8湖北785.044.8湖南700.039.4广东750.825.3广西763.028.8海南100.019.6重庆562.324.3四川1170.047.2贵州615.030.2云南660.235.0西藏122.28.8陕西552.134.6甘肃455.640.4青海120.017.6宁夏150.015.1新疆306.826.5兵团95.06.9合计16000101628 3.管理目标“十一五”期间,全面推行用水户全过程参与的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与管理模式。对已建的农村供水工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管理状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力争使已建集中供水工程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各类农村供水工程要明晰产权、落实管理主体、明确管护责任,集中供水工程做到按成本计量收费、良性运行。所有县都要建立农村供水服务网络,县级卫生部门都要建立起农村供水水质卫生监测体系。(五)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展望根据规划,按照静态估算,到2010年底全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为1.52亿人,饮水不安全类型主要为轻度氟超标,苦咸水,污染水,铁、锰等其他水质指标超标,以及局部地区水量不足、取水不便、供水保证率低等问题。表3-22010年全国各地区各类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数单位:万人全国西部中部东部剩余饮水不安全总人口15176505765933526其中,轻度氟超标78313162231苦咸水1483277746461污染水、高铁锰水、缺水等其他饮水安全问题12910464952253035“十一五”期间,东部地区、都市区、中心城市周边农村将提前完成本规划目标,进入下一阶段,同时提高饮水安全标准,向城乡供水一体化过渡;中西部地区在保证现有投资力度情况下,基本能按照规划目标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根据规划,到2010年底,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保障体系和社会化29 服务体系将基本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将建立一个较完整有序的制度框架和工作环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按照目前的投入力度,“十二五”期间将能解决尚未列入规划的1.52亿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任重而道远,由于干旱、水污染、设施老化等等原因造成的饮水问题会不断出现。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对供水质量的要求会不断提高,水资源配置需要不断优化、制水工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需要不断提高。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与管理,让群众喝上安全的饮用水。30 四、工程规划与分区布局(一)工程建设标准“十一五”期间,新建的农村供水工程,要达到以下要求:(1)供水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要求。(2)供水量,按照《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确定,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用水条件的要求。以居民生活用水为主,统筹考虑饲养畜禽和二、三产业等用水。(3)用水方便程度,达到《农村饮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人力取水时间要求。集中式供水工程,有条件的地方,供水到户,暂无条件做到供水到户时,分步实施。(4)水源保证率,一般不低于95%,严重缺水地区不低于90%。(二)建设内容与技术路线1.水源保护(1)技术措施为保障饮水质量,应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相关法规的要求,对已有工程和规划工程的饮水水源进行保护。根据水源类型划定保护区,保护区内严禁存在可能影响水源安全的污染源和任何活动。地下水水源保护范围应根据水文地质、开采方式、污染源分布等条件确定,且单井保护半径不小于50~100m;地表水源保护范围为取水点上游1000m至下游100m的水域及其沿岸,并严格控制上游污染物排放量等。水源保护区应征得相关部门的认可,环保、水利等相关部门应积极参与,相互配合,治理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源。对建保护区造成农31 民的经济损失,要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2)建设内容划定保护区,立标志牌。清除保护区内的点污染源,如垃圾、厕所、码头、水上养殖、排污口等。在水源保护区内,发展有机农业或种植水源保护林,避免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开采地下水时,要封闭不良含水层;以地表水为水源时,要有防洪、防冰凌的措施,同时不影响原有工程安全。(3)建设标准水源水质得到改善,并达到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要求。地下水源水质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的要求,地表水源水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的要求。2.供水工程建设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水源、水处理设施、输配水管网及水质检测等,各部分建设要符合《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的要求。为保证农村供水质量和供水工程的长期良性运行,首先应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村镇总体发展规划、供水现状、用水需求、水资源条件和自然条件等,按照突出重点、近远结合、点面结合、建管并重等原则,以解决饮水安全问题为主,统筹考虑改善其他落后的供水条件、整体提高区域供水总体水平,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编制区域供水工程建设规划,单项工程建设要服从区域供水工程建设规划。(1)水源选择与配置32 水源选择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勘查与论证,使供水系统投资省、技术可行、运行管理方便、制水成本较低、供水安全可靠。当有两个以上水源可供选择时,要对水质、水量、工程投资、运行成本、施工、管理和卫生防护条件等进行方案比较,择优确定。首先,要进行水源水质化验,选择水质良好、净化难度低、便于卫生防护、符合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要求的水源。其次,要选择水量充沛的水源,不仅满足目前需要,还要考虑未来发展需要;不仅在丰水期,在枯水期也能满足水量要求,尤其在缺水地区,要重点提高水源保证率。第三,优先选择能自流引水的水源;需要提水时,选择扬程和运行成本较低的水源。第四,要符合国家和地方关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定。做好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优质水源优先用于生活饮用。如果当地没有合适水源,可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结合建设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的供水工程选择水源。规划农村供水工程的水源时,要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引水、蓄水等水利工程。有条件且必要时,也可结合防汛、抗旱等需要规划建设中小型水库作为农村供水水源。(2)工程选型根据水源、用水需求、地形、居民点分布等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工程类型。集中式供水工程具有供水可靠、便于专业化管理的特点,规划提倡建设联片集中式供水工程,包括管网延伸、适度规模集中供水和分质供水等,有条件时,供水到户。山丘区,充分利用地形条件和落差,兴建自压供水工程;平原区,采用节能的变频供水技术和设备,兴建无塔供水工程。①集中式供水管网延伸。距城镇等现有供水管网较近的农村,利用已有自来水33 厂的富余供水能力,或扩容改建已有水厂,延伸供水管网,发展自来水。新建水厂。人口稠密,水源水量充沛,地形、管理、制水成本等条件适宜时,结合当地村镇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区域供水整体发展,合理确定供水范围,兴建适度规模的跨村镇联片集中供水工程。水源水量较少,居民点分散时,可兴建单村集中供水工程。分质供水。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等难以找到良好水源的地区,采取特殊水处理措施,制水成本较高时,兴建集中供水站,分质供水。处理后的优质水用于居民饮用和做饭,利用原有供水设施(如手压井、水窖)提供洗涤、饲养牲畜等其他生活杂用水。在确定农村供水工程的供水规模时,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用水水平和习惯,避免供水能力过剩,造成浪费。②分散式供水山丘区居住分散的农户,兴建单户或联户的分散式供水工程。有浅层地下水的地区,采用浅井供水工程;有山溪(泉)水的地区,建设引溪(泉)水设施;水资源缺乏或开发利用困难的地区,建设雨水集蓄饮水工程。(3)水处理措施选择①符合水源水质标准的原水,采取以下常规水处理措施:水质良好的地下水仅需进行消毒处理;原水浊度长期不超过20NTU、瞬间不超过60NTU时,采用慢滤加消毒或接触过滤加消毒的水处理工艺,也可采用超滤膜技术进行处理;原水浊度长期低于500NTU、瞬间不超过1000NTU时,采用混凝沉淀(或澄清)、过滤加消毒的水处理工艺;原水含沙量变化较大或浊度经常超过500NTU时,在常规净水工艺前增加预沉淀、粗滤或渗滤设施。34 规模较小的水厂,采用体积小、占地少、一次性投资较低的一体化净水器或组合式净水装置,其型式根据原水水质和调节构筑物布置等确定。南方山丘区利用山溪水的小型供水工程和集雨水窖水的净化采用慢滤等水处理工艺。慢滤技术,不需投加凝聚剂,能有效去除水中的微生物、氨氮和有机物,运行管理简便,净水效果较好。超滤膜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质和微生物,但不能去除水中的溶解性物质,适合于地下水、山泉水等良好水源水的净化,这些水经超滤膜净化后可直接饮用;超滤膜净化水设备,无需加药,自动化程度高,价格便宜,但需要做好反冲洗和正冲洗,膜3年需要更换。消毒措施,根据供水方式、供水水质、供水规模等工程具体情况和消毒剂供应等情况确定。规模较大的水厂,采用液氯、次氯酸纳或二氧化氯等对处理后的水进行消毒;规模较小的水厂,采用次氯酸纳、二氧化氯、臭氧发生器现场制备消毒剂或三氯异氰尿酸、紫外线等对处理后的水进行消毒;分质供水站,采用臭氧或紫外线等对处理后的水进行消毒;分散供水工程,采用漂白粉、含氯消毒片或家用消毒设备等对饮用水进行消毒。②确无好水源时,采取以下特殊水处理措施:A:苦咸水淡化,采用电渗析、反渗透、电吸附等水处理措施。电渗析法,具有不需加药、净化效果好、一次性投资较低的特点,但需要针对原水水质进行预处理,电极和膜组件需要定期除垢,能耗和运行费用较高、制水过程中的废水较多且需要妥善处理,适用于有一定规模的分质供水工程。反渗透法,具有不需加药、净化效果好、管理简便等特点,但一次性投资较高,膜(核心部件)的使用年限一般在3年左右,需要针35 对原水水质进行预处理,能耗和运行费用较高、制水过程中的废水较多且需要妥善处理,适用于有一定规模的分质供水工程。电吸附法,具有不需加药、净化效果好、能耗较低、管理简便的特点,但投资较高,电极(核心部件)的使用年限一般在5~8年,需要对原水进行预处理、制水过程中的废水较多且需要妥善处理。B:高氟水的降氟采用介质吸附、电渗析、反渗透或电吸附法等水处理措施。介质吸附法,系指含氟水通过滤层,氟离子被吸附在由吸附介质组成的滤层上,当吸附介质的吸附能力降至出水含氟量超过规定时,需要用再生剂再生,恢复其除氟能力。目前采用较多的是活性氧化铝吸附,具有降氟效果好、制水成本低的特点,但需要调整原水和出水的pH值,再生时的废液需要妥善处理,适用于有一定规模的集中供水工程;也有采用活化处理后的矿石进行吸附的。电渗析法、反渗透法和电吸附法,降氟与除盐的原理和使用条件基本相同,在降低水中含盐量的同时也降低了高氟水的含氟量。C:高砷水的除砷采用电凝聚、混凝沉淀或吸附法等水处理措施。电凝聚法,无需投药,管理简单,制水成本低,但需沉淀过滤和经常反冲洗。混凝沉淀法,设备简单,制水成本低,但需做好日常管理,投药量和污泥量较大。吸附法,利用氧化铁涂层滤料对水中砷进行吸附,无需投药,管理简单。D:高铁锰水的除铁除锰采用氧化过滤工艺。分曝气氧化过滤法、接触过滤生物氧化法、二氧化氯或高锰酸钾化学氧化过滤法等,工艺简单,制水成本低,适用于集中供水工程。36 E:微污染水处理采用强化常规净水工艺,或在常规净水工艺中增加气浮工艺、生物预处理、化学预氧化处理、活性炭或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等措施。活性炭或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适用于去除水中有机物、色度、异臭、异味等;生物预处理适用于去除水中氨氮、有机物等;气浮工艺适用于去除藻类等;多介质过滤适用于去除重金属离子等;化学预氧化适用于去除微量有机污染物、藻类、异臭、异味等。微污染水水质差异较大,处理措施要根据原水水质和运行管理条件等确定。(4)材料设备选择农村供水工程所需的材料设备,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要性能可靠、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和卫生安全要求,优先采用耐腐蚀、耐老化、节能、节水、环保的产品。3.水质检测农村饮用水水质检测体系建设纳入国家正在实施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范围内进行。集中供水工程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和《村镇供水单位资质标准》(SL308)的要求,对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进行检验。规模较大的供水工程,设化验室,配备相应的水质检测设备;规模较小的供水工程,配备自动检测设备或简易检验设备,也可委托具有生活饮用水化验资质的单位进行检测。37 (三)分区布局1.规划分区为了分区、分类进行指导,本规划综合考虑了行政区划、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地貌和水资源等条件,将全国分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个片区,分区确定不同建设条件下的建设内容和技术路线。表4-1规划分区表片区省区数省区名东北3辽宁、吉林、黑龙江华北7北京、天津、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华东5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中南5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海南西南5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西北5青海、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含兵团)2.分区工程规划分区工程规划依据各省上报的工程规划、分区饮水安全问题及人数、分区供水工程建设条件等进行编制,主要包括分省规划人数,水源类型、工程措施及工程处数等。(1)东北片区该片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农村人口5678万人,中部2和南部人口密度在100~300人/km,西部、北部和东北部的人口密2度均低于100人/km。平原和山地是该片区典型的地貌特征。西部是大兴安岭,中东部为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和长白山山脉,其间为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小兴安岭东侧为三江平原。该片区冬季漫长、气温较低、冻土深度大,最低温度在-14℃~-3438 ℃,最大冻土深度在1.3~3.0m。该片区是我国北方降水量最大的地区,且蒸发量相对较小,但区域内降水量变化较大且年内分布不均,冬春季降水较少,且持续时间长,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东部年平均降水量约600~800mm,西部约350~500mm。河流有黑龙江、松花江、辽河及其支流,地表水资源丰富,地下水贮存和开采条件均较好。由于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区内农村居民长期以来普遍以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该片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主要是:部分地区地下水氟超标、铁锰超标、浅层地下水污染,局部地区季节性缺水严重等。该地区部分地表水体污染较为严重,给农村饮水安全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该片区的农村供水工程规划,以开采良好含水层的地下水、建集中供水工程为主,少数高氟、高铁锰地区采用特殊水处理。该片区农村供水习惯上采用单户手压井分散供水和单村集中供水的形式,今后应考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采用多村联片的集中供水工程形式,适当扩大供水工程的规模,便于消毒等水处理措施的实施,保证供水水质,降低建设和制水成本;村屯距离较远,不适宜建设联村、联屯集中式供水工程时,可建设单村集中式供水工程。选择工程方案时,须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该片区在开采地下水建设农村饮水工程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目前该区农村采用手压井等形式提取浅层地下水作为生活饮用水的情况较为普遍。如果浅层地下水水质符合基本安全标准,群众又无解决的要求,不宜强行纳入规划范围,避免工程建成后群众不愿用的情况发生;二是要避免地下水资源开采过度,特别要避免将农村饮用水水源井用作农业灌溉的水源,防止地下水位快速下降,造成农村饮用水水源井报废。39 (2)华北片区该片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内蒙古7省区,农村人口24853万人,人口密度较大,除西部和北部人口密度低222于300人/km外,其他地区均大于300人/km,南部高达700人/km。该片区内有东西走向的燕山,南北走向的太行山、吕梁山和胶东南部的泰沂山系;燕山以南、太行山以东是广阔的华北平原。该片区大部分属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东部和南部年降水量600~800mm,中部地区年降水量500~600mm,西北部地区仅400mm左右。最大冻土深度北部为1.0~1.5m,中部0.5~1.0m,南部小于0.5m。该区的河流主要有黄河、海河及其支流、滦河及其支流,嫩江和辽河发源于该区的内蒙古,淮河上游是该区的河南。该区水污染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该片区内的内蒙古自治区,地域面积较大,气候和自然条件复杂,东部与东北区的西部条件类同,中西部与西北区条件类同,普遍干旱、冻土深度大、人口密度小;内蒙古有很多牧区,牧区人口密度更小,人畜饮水问题一直存在。该片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主要是:高氟水、苦咸水在本地区广泛存在,浅层地下水污染严重,内蒙、河南、山西等省局部地区地下水砷超标,一些山丘区农村居民经常出现季节性缺水。该片区农村供水工程规划,由于人口密度大、地下水资源相对较丰富,以建集中式供水工程为主,尽可能适度规模,一般可开采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地下水水质不能满足供水水质要求时,可利用当地的蓄水工程或其他规模较大的引水工程,作为农村供水水源。近年来,鲁东北沿海地区远距离从黄河引水,并修建平原水库存蓄,作为大规模集中供水工程的水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供条件类似地区参考。40 该片区局部高氟、高砷、苦咸水地区,找好水源困难时,采用特殊水处理措施,兴建集中供水站,分质供水。河北、天津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借鉴。山丘区居住分散的农户兴建雨水集蓄供水工程,居住分散的牧民兴建基本供水井解决饮水困难问题。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受水区主要为华北区的北京、天津、山东和河北等省市,调水工程建成后,将改善本地区的供水水源条件。因此,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地区,应进一步研究今后利用南水北调的水作为农村供水水源的可行性及其利用方式。特别是华北平原东部沿海地区,地表水资源贫乏,地下水不同含水层中分别存在着苦咸、高氟等问题,难以找到能够彻底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的良好水源,应予特别关注,除采用特殊的水处理工艺解决当前的饮水水质问题外,应考虑远期利用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作为永久供水水源,发展适度规模的联片集中供水。(3)华东片区该片区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和福建5省,农村人口201342万人,人口密度较大,大部分地区在200~500人/km之间。该片区地形由北部的平原逐步过渡到南部的山区。北部地势平坦,中部丘陵、山间盆地与局部的平原相间,南部以山地为主。该片区大部分属于亚热带气候,降雨丰沛,年降雨量1000mm左右,不少地方大于1200mm。区内水系发达,河网密度大,河流湖泊分布较多。平原地区和山间盆地地下水埋藏较浅,山丘区常有山泉出露。该区山丘区河流的水质和浅层地下水的水质一般较好,平原区河道和湖区水质污染严重。该区的沿海地区,还分布着一些淡水资源匮乏的岛屿。江苏省、浙江省为避免地面沉降,已限采地下水。41 该片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主要是:氟超标、苦咸水、铁锰超标、水污染问题严重,山丘区因供水设施简陋取水不便和保证率低同时存在,海岛缺水,局部地区砷超标,安徽、江西、江苏3省尚存在血吸虫疫区饮水问题。该片区除海岛属资源性缺水外,其他地区均为水质性问题或工程性缺水。该区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解决农村饮水问题时,需要充分考虑城乡统筹区域供水的发展方向。尤其平原区人口密度大,地表水资源丰富,具有利用地表水作为供水水源,发展大规模集中供水的先天优势。在有条件的地区,可考虑撤并乡、村小水厂,扩大城市及主要乡镇集中供水工程规模和供水能力,管网向农村辐射延伸。山丘区,可蓄引水质良好的山涧溪(泉)水,采用慢滤池净化,充分利用自然落差实现自流供水,降低运行成本。该片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水体污染造成的饮水问题。本区经济发展较快,且人口密集,水体污染问题较其他地区为重。应注意加强环境保护,特别是水环境和供水工程水源保护;二是海岛缺水问题,由于淡水资源短缺,可通过建设雨水集蓄工程解决农村饮水问题,或采用海水淡化措施,实行分质供水。(4)中南片区该片区包括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等5省区,农村人口220319万人,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约150~400人/km。该片区以山区丘陵为主,间以河谷平原、盆地。区内地形地貌复杂,具有地势起伏大、山高坡陡、地貌类型多样、地貌形态组合变化明显等特点。该片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湿润多雨、雨量丰沛,多年平均42 降雨量大于1000mm;该区河流众多,水量丰富,中小河流密如蛛网,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大部分河流、湖泊的天然水质良好,以Ⅱ、Ⅲ类水为主。但由于区内地质条件和地形地貌差别较大,造成各地农村供水条件差别较大,石灰岩地区受地质构造影响,难以蓄水,地下水开采较为困难;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在环境保护措施未能及时跟进的情况下,部分流经城市的河段,水体污染问题较突出。该片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主要是:水污染问题、铁锰超标问题严重,山丘区由于供水设施简陋取水不便和季节性缺水同时存在,局部地区存在氟超标、砷超标、苦咸水等水质问题,湖北、湖南尚存在血吸虫疫区饮水问题。该片区充沛的降雨量和丰富的地表水、地下水资源,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水量稳定的泉水和未受污染的山溪水以及水库、塘堰等,均可作为农村饮水工程的供水水源。充分利用山丘区的地形和自然落差,可实现自流供水,降低运行成本。该片区农村供水工程规划,以地表水源为主,提、引江河水或水库水,部分农村以山溪(泉)水或浅层地下水为水源,喀斯特地区利用岩溶水为水源,兴建集中供水工程;人口密集的平原区以及山丘区地形条件适宜时,兴建适度规模的集中供水工程。山丘区居住分散的农户,兴建单户或联户雨水集蓄饮水工程或浅井供水工程。该片区需要注意农村居民饮用水水源污染的问题,特别是采矿、造纸、制糖、淀粉加工等行业污废水排放造成的水源污染问题。(5)西南片区该片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5省区,农村人口163262万人,四川盆地和重庆的部分地区人口密度为300~500人/km,贵43 22州、云南、重庆的大部分地区为100~300人/km,其他为100人/km2以下,西藏大部分地区为10人/km以下。该片区地形地貌复杂,有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山高坡陡,喀斯特地貌大量分布。除西藏外,大部分属于亚热带气候,降雨量较大,水资源丰富。但受地形、地貌影响,区内不同地方气候垂直变异显著,具有明显的区域气候及明显的垂直分布带,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西南片区普遍降水量丰富,水系发达。但由于区内地质条件和地形地貌差别较大,造成各地农村供水条件差别较大。喀斯特地区地表蓄水条件差,地下水开采困难,而其他地区则具有较好的蓄水条件,大中小型水库星罗棋布,可以作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水源。该片区的农村饮水不安全主要问题是:水污染问题、取水不便和季节性缺水严重,局部地区存在氟超标、砷超标、苦咸水、铁锰超标等水质问题,四川、云南尚存在血吸虫疫区饮水问题。该片区农村供水工程规划,以地表水源为主,提、引江河水或水库水,部分农村以山溪(泉)水或浅层地下水为水源,喀斯特地区利用岩溶水为水源,西藏、云南的部分地区以雪山融水为水源,建集中供水工程。居住分散的农户,兴建单户或联户雨水集蓄饮水工程或浅井供水工程。该片区农村供水工程规划,要充分利用地形和自然落差,兴建自流供水工程,或建高位水池,自流供水;以乡镇为中心,兴建适度规模的集中供水工程。地表水处理,一般采用一体化净水器或慢滤池。(6)西北片区该片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5省区和新疆生产建44 设兵团,农村人口6795万人。本区人口密度较低,陕西、甘肃、宁22夏约为50~200人/km,青海、新疆大部分仅为10~100人/km。该区冬季气温较低,大部分地区最大冻土深度为100~150cm,局部地区可达200~250cm。该片区地形以高原为主,其间分布有山地、丘陵、河谷、盆地、沙漠戈壁等,有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天山、祁连山、贺兰山和秦岭,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葛尔盆地等。该片区大部分属于干旱气候,蒸发强烈,风沙多,年平均降水量小于400mm,生态环境脆弱,农村资源性缺水严重。该片区河流主要有黄河及其支流,黑河、伊犁河、塔里木河等西北内陆河,陕西、甘肃、青海的南部进入长江流域。该区的西部有多座山峰耸立于雪线之上,终年积雪,冰川发育,是该区天然固体水库,雪山融水,水质优良,补给地表径流和地下水,可以作为农村供水的优质水源。该片区分布有我国主要的牧区,人口密度更小且具有很大的流动性,自然条件和农区一样。该片区少数民族集聚,经济欠发达,多数地方财政状况差,是我国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的重点地区。该片区为了发展农业,兴建了大量的灌区,很多农村人口集中居住于现有灌区。灌区水利设施完备,交通便利,具有建设集中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条件。该片区农村的饮水安全问题主要是:高氟水、苦咸水问题和干旱缺水问题,局部地区地下水砷超标、水污染严重。该片区农村供水工程规划,以地下水为水源,建集中供水工程为主,尤其是河谷的浅层地下水较充沛,可兴建适度规模的集中供水工45 程;部分山前,有泉水出露,利用地形,可兴建自流供水工程。居住在长年不断流河道两岸的群众,以河水为水源,兴建适度规模的集中供水工程。一些工程利用灌溉水库或灌溉引水渠,兴建集中供水工程。无地表和地下水源的山丘区农户,兴建雨水集蓄供水工程;居住分散的牧民,兴建基本供水井解决饮水困难问题。(四)建设规模根据《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十一五”规划供水工程的总供3水能力约1290万m/d,全国农村综合用水定额为80L/人.d。表4-2分区规划目标单位:万人其中规划分区总人口《应急规划》氟砷血吸虫铁锰超标(万人)苦咸水剩余人数超标疫区污染及缺水全国1600010164039.12266.8832.18861.8东北1090133.8277.685.30.0727.4华北4187293.62228.7986.10.0972.0华东2815144.2559.1378.0272.51605.5中南3099157.9302.8305.2418.02072.8西南3130145.5257.6176.4141.52554.1西北1679141.1413.4330.00.0936.0(五)水资源供需分析“十一五”期间,规划解决1.6亿人的生活饮用水,预计年需水3量为36.0亿m,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千分之一。所需水量多数是替换原有劣质水,新增水量只占年需水量的20%左右。所需水资源分布在全国各地15万多处集中供水工程和52万处分散供水工程点,多数工程对流域或区域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影响很小,经过水资源合理46 配置,农村饮用水源是可以解决的。以水库作为饮用水源的供水工程,需要调整水库的部分功能,加强运行调度管理,如限制网箱养鱼保证水质,减少枯水期发电和灌溉用水等保证生活用水量。以深层地下水为农村饮用水源的地区,需要严格限制超采深层地下用于农业灌溉和其他非生活用水。河北、山东等南水北调受水区,当地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已专项研究了利用南水北调工程配置水源的方案。47 五、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一)投资估算方法根据《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和《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工程建设投资估算,采用综合指标估算法。工程总投资由各单项工程的工程费、其他费和预备费三部分组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由多个子项目构成,单项工程数量甚多,型式多样,规模不一,本规划采用人均综合投资指标估算法。即从大量不同类型子项目中,分类选出有代表性的典型工程,估算出每处典型工程投资和人均投资,据此估算出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工程的投资和本规划总投资。本规划采用的典型工程人均投资,是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3处已建工程决算或初步设计概算确定(103处工程,是从各地上报的460处典型工程中筛选出的有代表性的工程);根据这些典型工程人均投资,估算出分区、分类工程的人均投资;并与“十五”时期农村饮水解困、《2005~2006年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规划》的人均投资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确定各省人均投资。本规划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为主,不含企业用水部分的投资,企业用水投资由建设单位向市场或企业筹资为主。对于与灌溉、防洪等相结合兴建的综合性水利工程,本规划只分摊了农村生活用水部分的投资。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选择良好水源为主,水源保护费用以划定保护区、立标志牌为主,只是少数工程需要清除保护区内的污染,这些费用已含在水源工程投资中。但不含保护区外的水污染防治费。本规划投资估算,采用的价格水平年为2005年。48 典型工程人均综合投资估算法,曾在“十五”农村饮水解困项目、世界银行《中国农村供水与环境卫生》项目和《2005~2006年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规划》项目中应用,得到中外专家认同。(二)投资估算编制依据本规划工程投资估算依据,主要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典型工程使用的当地水利建筑工程概算定额及概(估)算编制规定,同时参考了以下投资估算定额:水利部《水利建筑工程概算定额》(2002.6.1);水利部《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台时费定额》(2002.6.1);水利部《水利水电设备安装工程概算定额》(2002.6.1)。(三)工程总投资估算工程总投资包括工程费、其他费、预备费等项费用。其中,工程费包括各单项工程的建筑工程费、设备费及工器具购置费、安装工程费。其他费由建设单位管理费、工程建设监理费、勘察与规划设计费、农民投劳折资费、水质检测费等项组成,其取费费率按有关投资估算编制办法规定计取。预备费为基本预备费。1.分区、分类工程人均投资分析为了科学估算各省人均投资,在各地典型工程的基础上,本规划按照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6个分区,按照饮水安全问题的类型和所需采取的工程措施,计算6个分区、7种分类工程人均投资。在本次规划中,为解决饮用高氟、高砷、苦咸水问题,首先采用“寻找好水源工程”,当无好水源时,采用“特殊水处理除氟工程”,“苦咸水除盐供水工程(分质供水)”;对铁、锰超标水,采取“除铁、锰供水工程”;对其他水质超标和严重缺水地区(含血吸虫疫区),49 采取城镇“管网延伸供水工程”和“新建集中式供水工程”,以及“分散式筒井供水工程和集雨水窖工程”,分别计算出上述6个分区、7种不同类型的供水工程人均投资。全国6大分区、7种分类工程的投资估算及人均投资如下:(1)氟超标、砷超标、苦咸水地区寻找好水源工程饮用水中氟超标、砷超标、苦咸水地区,均以寻找好水源建设集中式供水工程作为首选工程措施。可在水文地质条件适宜地区凿井,开采地下水。其中,管井井深为60~200m,大口井井径6m,井深10~20m。也有引用泉水或水库水等。(2)除氟供水工程确无好水源的氟超标地区,根据当地水源水质,采用技术较为成熟的活性氧化铝吸附特殊水处理除氟工艺,西北片区采用反渗透工艺。该类型工程供水人口1000~3000人,平均按2000人计。活性氧化铝吸附除氟工程人均综合用水量80L/人·d,设计供水规模为33160m/d,需选用2套10m/h除氟罐,每天工作8h。西北片区反渗透除3氟工程人均综合用水量40L/人·d计,设计供水规模80m/d,该区选3用1套10m/h反渗透装置,该装置每天工作8h。(3)苦咸水除盐供水工程无好水源的苦咸水地区,需进行除盐处理。各区除盐工程目前较多采用电渗析技术,仅西北片区采用反渗透工艺。该类型工程供水受益人口为1000~3000人,平均按2000人计,人均综合用水量根据当3地气候和农民生活习俗,按20~40L/人·d,采用产水量5~8m/h电渗析或反渗透装置(每天工作时间8h~10h),上述两种装置必须设水处理管理用房、取水构筑物大口井或管井、贮水池等。由于苦咸水除盐供水工程,实行分质供水,因此还需一户建一口筒井或手压机井,50 以供生活杂用。(4)除铁、锰供水工程各分区饮用水中铁、锰超标问题以东北、中南、西南三区较为严重,上述分区采用凿管井(井深80~250m),进行除铁、锰处理的工艺路线建设供水工程。一般采用一级曝气氧化过滤法除铁、锰工艺;当锰含量较高时,则需采用二级接触氧化过滤法除锰。该类型工程供水受益人口为1000~3000人,平均按2000人计,人均综合用水量3380L/人·d计,设计供水规模为160m/d,拟选用处理能力为10m/h除铁、锰罐(2套)。(5)解决其他饮水安全问题的集中式供水工程为解决直接饮用污染水人口、缺水地区或血吸虫疫区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在建设集中式供水工程时,有条件的地方,优先利用现有城镇自来水管网延伸供水,或新建适度规模的联片集中式供水工程。①管网延伸供水工程当县城或镇级自来水厂,日供水量有富余或水厂有改、扩建条件提高供水能力时,优先建设管网延伸工程,向周边农村扩网供水。②新建集中式供水工程各分区新建集中式供水工程,东北片区、华北片区、西北片区部分地区一般以深层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其他各分区以地表水(水库水、江河水、泉水)作为供水水源。深层地下水投加消毒剂即可保证供水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地表水当水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Ⅲ类及Ⅲ类以上水体水质要求时,需根据原水浑浊度选用常规水处理(混凝、沉淀、过滤)加消毒或微絮凝直接过滤加消毒等水处理工艺。(6)分散式供水工程51 居住分散、无条件建设集中供水工程时,目前只能建设分散式供水工程,各分区以建筒井或集雨水窖供水工程为主。建分散式供水工程,按每户5人计,分散式筒井供水工程人均投资为349~440元/人,集雨水窖(水柜)工程人均投资为380~601元/人。2.投资估算(1)工程建设经费估算根据6大片区、7种不同类型工程人均投资,以及各省要解决问题的类型和人数,经综合分析计算,“十一五”期间,规划解决16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含《应急规划》2006年剩余的1016万人),工程建设总投资为655亿元。(2)项目管理经费估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具有小型、分散、面广、量大的特点,基层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水平、农民的饮水安全意识和参与意识需要提高,一些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除供水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外,各级政府还要安排相应比例的项目管理经费,用于技术审查、专题研究、技术推广、人员培训、检查评估、水质检测和监测工作等。(四)资金筹措根据2004年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和社会领域,包括加强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精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有较强的公益性,是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投资由中央、地方和受益农户共同负担。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52 “要完善城乡公共财政制度,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要重点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村教育、道路、供水、卫生、文化事业的投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央继续安排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投资,对中西部地区重点扶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东部较发达地区要率先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尽早实现城乡统筹区域供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强调指出:“将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再次强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要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在巩固人畜饮水解困成果基础上,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根据上述原则和精神,在估算工程总投资655亿元中,按照中央补助投资比例西部平均为68%、中部为45%、东部为16%测算,共需中央投资320亿元,占总投资的49%;地方投入270亿元,占工程总投资的41%;受益农民自筹资金65亿元,占总投资的10%。农民自筹资金以投劳折资为主,入户管道所需资金,根据农民意愿自筹。(五)地方投资和农民自筹能力分析1.地方投资能力分析地方投资,包括省、地(市)、县级财政用于饮水安全项目的资金。由于各地经济状况差异较大,需要分别对待。东部地区,经济实力较强,因此,规划确定的中央补助比例为16%,53 是少量的引导资金。省内各级地方投资,由各省确定。有条件的地方,除按国家规划要求的地方筹措资金数量外,还可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如北京、山东、浙江、广东等省,都提出了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解决当地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进程的要求。有些经济发达地区,还可通过政府财政补助和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民间资金以合资、股份、合作等不同形式参与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中部地区,经济实力较东部弱,但还具有一定的投资能力,只要地方各级政府重视,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加上群众的出劳出资,饮水工程所需资金就能够得到解决。因此,规划确定的中央补助比例平均为45%,省内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对于国家级贫困地区和享受西部优惠政策的地区,可按照西部政策给予重点支持。西部地区,财政收入少,因此,规划确定的中央补助比例较高,平均为68%,其中,西藏为85%、青海为80%。确有困难的地区,各级政府可以整合各种资金,包括中央补助的支农资金、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补助费、地方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等,按轻重缓急作出安排,用于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根据“十五”经验,只要各级政府重视,基本可保证规划提出的建设资金。2.农民自筹能力分析根据统计年鉴,2004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平均为2936元(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987元、2730元、2091元),与全国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相比为1:3(其中西部地区为1:4);按本规划农民自筹资金约占总投资的10%计算,人均需要筹资40多元(含投工投劳),平均占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的1.4%(东部、中部、西部分别为1.0%、1.4%、2.0%)。54 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的典型工程统计、分析,平均各类供水工程中的管网工程(包括干管、支管、入户管),人均管道长3度为7~9m,按每人平均管长8m计算,折合每人挖填土方量为5.04m,3以各省土方挖、填的平均单价8.2元/m计算,则土方费为41.3元/人,约占全国人均投资费409元的10%。由此可见,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挖填土方,投劳折资即可满足自筹资金的要求。据2004年农村饮水解困项目评估,对1836户农户的入户调查,98%的农户表示愿意投劳,96%的的农户表示愿意支付投资。说明绝大多数农户愿意投劳投资。据2005年,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复核评估,对2089户农户的入户调查,愿意投工投劳的农户为2037户,占97%;修建饮水工程可以承受的出资金额平均为179元/户。55 六、经济和环境影响评价(一)效益分析1.社会效益分析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利民安邦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本规划实施后,将使1.6亿农村居民结束饮水不安全的历史,改善生活条件、提高健康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稳定,社会效益巨大。(1)有利于改善群众的生存条件、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正严重影响着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影响着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据卫生部统计,全国饮水型氟病区有氟斑牙患者2100多万人、氟骨症患者130多万人,饮水型砷病区有砷中毒患者近万人,水源污染导致传染病暴发的事故屡有发生。由于长期饮用不清洁的水,有的地方出现了“短命村”、“癌症村”、“无人能参军村”等。据《全国农村饮水解困项目评估报告》,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对于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规划实施后,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项目区农村广大群众长期饮水不卫生、不安全状况,降低介水疾病的发病率,使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同时降低农民医药费用的支出。因提高取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减轻劳动强度,解放劳动力,为发展生产创造条件,可以通过外出打工、农业生产、加工业或养殖业等经济形式,增加农民收入。此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将会掀起自发的厨房革命、厕所革命和家庭建设革命,从而改善农村居民卫生条件和卫生习惯,提高生活质量。56 (2)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稳定2004年水利部组织专家组实地调查发现,群众对国家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给出了很高评价。许多农民把饮水解困工程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联产承办责任制相提并论,认为是给农民办的实事,是党和政府关心“三农”问题的具体体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的落实。许多农村基层干部切身感受到党群和干群关系在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后的显著改善。此外,因为用水引起的纷争大大减少,农村社会变得更加祥和稳定。项目区的老百姓都纷纷感谢党、感谢政府,饮水安全工程也被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实施,将使项目区农村居民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得到强有力的保障,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同时,可以减少过去不少地方农民常常为争夺优质水源而发生的纠纷和械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安居乐业。另外,优先安排人口较少民族和水库移民的饮水安全项目,以及增加对西部地区的中央投资比例,对缩小经济差距、增强民族团结、减少不稳定因素具有积极的意义。(3)有利于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农村饮水安全关系到群众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近年来群众及社会各界对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的呼声越来越高,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涉及饮水安全问题的提案、议案很多。水质、水量、保证率、方便程度和水价都会对农村居民生活、工作和社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获得足量、卫生、负担得起的安全饮用水是人类获得生存权的象征之一,是保证人体健康和人类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以民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贯彻与落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57 重要内容,是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4)有利于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目标的实现安全的饮用水和卫生的环境不仅是影响妇女和儿童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需要,是降低儿童死亡率、战胜疟疾和提高妇女地位及改善居民生活等的基础条件。因此,联合国和各国政府对此问题普遍重视。2001年中国国务院制定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在改善儿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为妇女创造适宜的生活、工作环境方面,提出了提高农村缺水地区供水受益率和农村改水受益率、自来水普及率的目标。本规划实施后,项目区由于饮水问题的解决,将有利于减轻妇女的家务和劳动强度,提高适龄儿童的就学率,减少贫困妇女数量,增加妇女的自我支配时间,有利于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目标的实现。项目区学校饮水安全问题的解决,为提高办学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5)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成将改变长期以来的农村生活方式,基本饮水得到保证后,农民的卫生习惯和卫生意识也得到加强,有条件的村和农户还改善居住环境的卫生状况。据水利部《全国农村饮水解困项目评估报告(2004年)》,调查农户中46.7%用上了洗衣机,部分农户开始修建淋浴设施等。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无疑是缩小城乡差别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此外,农民在大为改善的用水条件下通过发展各种经济带来的增收,使他们逐渐摆脱贫困并逐步走向小康。据水利部《全国农村饮水解困项目评估报告(2004年)》,项目区45.6%的农户因为饮水解困工程建成运行而减少了60个工日以上的取水劳动时间。绝大部58 分农户减少了20个以上工日的取水时间。由于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的建成运行,农户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据问卷调查统计,86.2%的农户认为供水工程的投入使用对自家增长收入有作用,其中,认为供水工程导致收入明显增加的农户占35.7%,认为工程导致收入有所增加的农户占49.4%。大批从饮水困难的重负下解脱出来的农民外出打工,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带来先进的现代生活方式和理念,打破了农村的封闭,也有利于在经济条件改善、生活方式改进的基础上缩小城乡差别,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2.经济效益分析根据《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第2.3.6条的规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效益主要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1)减少医药费支出由于我国农村供水设施简陋,普遍缺乏水处理设施和消毒措施,饮水水质问题突出,使群众的身体健康受到了较大影响。项目区地方性氟中毒严重、肠道病感染率和菌痢发病率较高,该规划实施后,将减小这些介水疾病的发病率,减少医药费支出。据各省数据分析,项目区人均年减少医药费支出在30元以上;另据世行农村改水项目办对辽宁省292座水厂111万人的调查,项目受益区群众吃上洁净水后,使肠炎发病率下降87.8%,痢疾发病率下降80.4%,甲型肝炎发病率下降了78.18%。综上所述,规划实施后,按人均年减少医药费30元计,年减少医药费支出约为48亿元。(2)省工效益由于我国农村供水设施简陋,普遍存在季节性缺水问题,缺水季节群众往往要到较远的地方取水或买水,占用大量的劳力,本规划实59 施后,可解放劳动力用于农业生产、外出务工等创收,同时也减少买水支出。只是部分氟、砷、铁锰超标区和苦咸水地区,不存在水量问题,省工效益不明显。据各省典型调查统计分析,大部分农村饮水工程建成后,人均每年节省运水的劳力、畜力、机械和相应的燃料、材料费用为45~65元。规划实施后,按50%的农户具有省工效益、人均年省工效益45元计算,年省工效益约为36亿元。(3)庭院经济增收效益饮水安全工程建成后,将进一步推动部分农户的家庭养殖业和庭院经济发展,尤其是山丘区群众,据各省典型调查统计分析,年均增收20~35元/人/年。本规划实施后,按35%的农户具有庭院经济增收效益、人均增收25元/人/年计算,年庭院经济增收约为14亿元。综上所述,本规划实施后,年经济效益综合为98亿元。(二)经济评价1.评价依据及参数评价依据:《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社会折现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属于社会公益性很强的水利建设项目,可采用7%。计算期按25年计,其中建设期5年,运行期20年,基准年为2006年。各项费用按年末结算,各项效益产生在第二年年初。2.制水成本及水价以户为单元的分散式供水工程,由于农民自建、自管,不存在水价的问题;本规划只对集中式供水工程的制水成本及水价进行分析。60 集中式供水工程,由于其型式多样、规模差异较大、南方和北方用水量不同,制水成本差异较大。一般可分为自流引水工程、提水工程和分质供水工程三大类。(1)自流引水工程自流引水工程,主要在山丘区,能耗少,多数水源水质良好,管理相对容易,但大部分工程由于引水距离远、地形复杂,工程投资相3对较高。自流引水工程运行费用一般在0.6~1.0元/m;加上折旧费,3制水成本一般在1.1~1.8元/m。从目前已建工程的运行情况看,由于制水成本较低,多数工程都能按全成本收费。表6-1自流引水工程制水成本人均日综人均年综人均药剂费工资其他费用运行成本折旧费理论水价维护费地区合用水量合用水量投资33(元/m)(元/m3)(元/m3)(元/m3)(元/m3)(元/m3)(元/m3)(L)(m)(元)北方4516.44300.220.10.490.080.890.891.78南方7025.64100.140.10.310.050.600.551.15(2)提水工程提水工程,包括提升地下水工程(北方较多)、提升地表水工程(南方较多)。提升地下水工程,由于水源水质较好,药剂费和化验费相对较低;山丘区一般比平原区的提升高度大,能耗较高。提水工程运3行费用一般在0.9~1.5元/m;加上折旧费,制水成本一般在1.3~32.5元/m。从目前已建工程的运行情况看,由于制水成本较高,多数按运行成本收费,少部分工程按全成本收费。61 表6-2提水工程制水成本人均日人均年综人均电费药剂费工资其他费用运行成本折旧费理论水价综合用维护费地区合用水量投资3水量3(元/m)(元/m3)(元/m3)(元/m3)(元/m3)(元/m3)(元/m3)(元/m3)(m)(元)(L)北方4516.43950.200.140.10.490.091.020.861.88平原区北方4014.64100.240.190.10.820.141.491.002.49山丘区南方7527.43900.120.130.150.290.100.790.511.30平原区南方7025.64050.130.190.150.470.141.090.571.66山丘区(3)分质供水工程主要在平原的高氟、高砷或苦咸水地区,多采用膜处理工艺,能耗较高,管理费用也较高,因而制水成本较高,农户用水量较小,可采用分质供水。这类采用特殊水处理工艺的供水工程,运行费用一般3在4.0~5.0元/m;加上折旧费,这类工程制水成本一般在8.0~9.03元/m。从目前已建工程的运行情况看,由于制水成本较高,多数按运行成本收费,少部分工程按全成本收费。表6-3分质供水工程制水成本人均日综人均年综人均电费药剂费工资其他费用运行成本折旧费理论水价维护费地区合用水量合用水量投资33(元/m)(元/m3)(元/m3)(元/m3)(元/m3)(元/m3)(元/m3)(元/m3)(L)(m)(元)北方124.43901.141.650.11.370.434.683.788.46南方155.53900.911.650.11.100.384.133.037.16总体而言,如果按全成本收费,农村供水理论水价大多为1.1~32.5元/m,分质供水水价更高;如果只考虑运行成本,水价大多为30.8~1.5元/m。目前,大多数已建集中供水工程,水价在0.8~2.03元/m,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农村不良卫生习惯的影响,只要计量收费,大多数农民用水量很少(洗涤、饲养畜禽等尽可能使用不花钱的33水),南方多数为15~20m/年/人,北方多数为8~12m/年/人,人均62 年水费支出多数为10~30元。按照国际惯例,人均年水费支出不宜超过其纯收入的3%,目前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为2936元(西部为2091元、中部为2730元、东部为3986元),按此计算,人均年水费支出不宜超出88元(西部为63元、中部为82元、东部为120元)。如果规划工程,按全成本收费(农村居民水价,一般不考虑排污费),人均年支付水费大多在25~45元之间,基本在农民的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根据目前已建工程的管理经验,如果能采取合理的水价补偿措施,如给供水管理单位划拨“养站田”,优惠电价,适当提高向二、三产业供水水价,集体经济适当补偿等,还可降低农民的水费支出。(三)环境影响评价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工程。项目的实施对农村自然和社会环境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1.对环境的有利影响(1)促进农村生活环境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农村生活环境令人担忧,村庄“脏、乱、差”问题突出。即使农村经济发展较快、较好的村,农民虽然富裕了,但由于缺少规划、饮用水不方便和卫生方面的引导不够,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现象仍比较严重。随着农村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和公众环境意识的逐步提高,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通过对饮用水水源实施保护,减少水源污染,对供水工程及周围进行绿化,美化环境;工程的实施将促进农村改灶、改厕和沼气建设,农村的生活环境将发生显著的改观;用水方便,促使农民改变卫生习惯;农村有了水,可以发展庭院经济、养花种草,庭院和村子范围内都得以美63 化,为美化家园,净化环境创造有利条件。总而言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通过倡导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引导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民群众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活环境优美的文明发展道路,使广大农村环境面貌和农民的精神面貌有一个质的飞跃,进而加速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2)促进生态环境改善本次规划实施后,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特别是在西北干旱地区,通过饮水工程对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生态环境改善。例如,青海省饮水工程的实施,一方面结束了农牧区随意打井取水的历史;另一方面暖棚温室种植业、舍饲圈养工程的发展和牧民的集中定居,减轻了草原、草场压力,也促进了生态自然修复,再一方面结合发展庭院经济、由农牧民种植经济林木和生态林草而改善了生态环境。宁夏回族自治区通过建设前已提及的集雨水窖和滴灌技术相结合的工程,农户可以通过集约的园地种植业获取较之原有种植业高得多的收入,不再积极寻求开荒扩大耕种粮食的面积,从事粗放的种植业,这对于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促进水资源保护,尤其促进水污染问题的防治,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2.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及措施农村饮水工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在施工期,由于施工期相对较短,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是临时性的。工程运行期管理不善也可能对环境产生一些影响。但通过在工程施工期和运行期采取相应环保措施,可以将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64 工程施工期间,施工机械会造成一些噪音污染,施工人员会带来少量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施工时间,尽可能避免有噪音设备在夜间作业,减轻机械设备噪音对周围群众的影响;对建筑、生活垃圾分类运送垃圾场集中处理。在自然景观方面,由于土方开挖而遭到破坏地表植被,施工后如不及时进行绿化和恢复,会影响景观。在临时占地施工完成后应及时绿化,施工弃渣应集中堆放,尽量就近利用。工程开挖面、弃碴场以及临时占地在施工结束后应及时恢复,对工程永久建设周围,道路两旁应在工程结束及时进行绿化和美化,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当地生态系统稳定。工程运行期间,在水厂净水处理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絮凝沉淀物和药渣,如处理不当,任意堆放,对周围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生产污泥、污水不能任意排放,应实行集中处理。同时,由于出厂水必须进行消毒,而消毒剂均具有一定的毒性,如管理不当而发生泄漏,对大气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严重时会造成人员中毒事故,应加强对生产药剂的管理。另外,规模较大的村镇,由于用水条件的改善,用水量增加,废污水排放量增加,应逐步加强排水系统和集中处理设施建设。65 七、工程运行管理根据水利部颁发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村镇供水工程管理的意见》的要求,以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为目标,以提供优质供水服务为宗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农村供水工程特点、产权归属明确、管理主体到位、责权利相统一、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工程可持续利用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一)管理体制管理体制的核心是确立管理主体。针对农村供水工程点多、面广、分散、管理难度大的特点,为确保工程良性运行,持久发挥效益,在全国大力推行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模式,成立用水合作组织,切实赋予用水户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增强用水户的责任感,使用水户能够把供水工程当作自己的财产来管护。(1)规模较大的集中供水工程,组建工程管理委员会。工程管理委员会成员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受益乡村集体组织代表和用水户代表组成。为保障用水户的权益,用水户代表在工程管理委员会成员总数中要占一定的比例。工程管理委员会下设供水站,具体负责供水工程的运行管理。集中供水工程入村部分原则上由本村用水合作组织负责管理。集中供水工程较多的县(市),可以组建县级供水工程管理委员会,下设供水工程管理总站,对乡镇集中供水工程和跨村工程实行统一管理。其他集中供水工程在协商一致的前提下,也可委托管理总站管理。(2)规模较小的集中供水工程,按受益范围组建用水合作组织负66 责管理。在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的指导下,按照自愿组织、自愿参加、民主议事、民主决策、互利互惠的原则组建用水合作组织,国家补助资金所形成的资产明确归用水合作组织集体所有。可由用水合作组织自己经营管理供水工程,也可面向社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经营管理权等形式确定经营管理者。用水合作组织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所有涉水事务、财务状况、人员聘用等都要公开透明,接受用水户、当地政府和社会的监督。要定期向会员代表会报告工作,并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向用水户公开水费标准、用水量、水费收入与支出等情况。(3)联户兴建的供水工程,成立工程管护小组,协商解决出工、出资及水费计收等事务。每处供水工程都要建立管护公约,对工程由谁来管护,水费收多少、如何收,枯水期超额用水加收多少水费等都要作出明确规定。(4)以农户自用为主的微型分散供水工程,实行“自建、自有、自用、自管”。(5)由私人投资或股份制修建的供水工程,由投资者确定管理方式,但应接受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督。(二)运行机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灵活有效的供水工程运行机制,增强经营管理活力,保证工程良性运行。1.合理确定水价,强化水费计收和管理按照计量供水、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合理确定水价,并根据供水成本、费用及市场供求的变化情况适时67 调整。制定农民生活用水定额,超定额累进加价。对二、三产业供水实行成本加利润,利润部分补贴生活用水水费收入的不足。供水单位要加强财务管理,执行国家的财务会计制度,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推行水费民主决策制度,保证水费的合理、高效利用。建立严格的工程折旧费、维修养护费管理制度,保证资金安全和专款专用。定期对水价、水量、水费收支特别是工程折旧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公示,接受政府、用水户及社会监督检查。承包费、租赁费要专户储存,用于工程的大修、改造。2.建立高效的管理制度供水单位要参照水利部颁发的《村镇供水站定岗标准》确定管理人员人数。单位负责人由工程管理委员会、用水合作组织通过公开竞争方式选任,定期考评。其他岗位人员要统一考试,按精简高效的原则定岗择优聘用,持证上岗。严格控制人员编制,减少冗员,降低工程管理和运行成本。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把职工收入与岗位责任和工作绩效紧密联系起来。3.建立有效的约束监督制度工程管理委员会、用水合作组织、供水单位不仅要接受水利、卫生、物价、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建立定期和不定期报告制度,还要接受用水户和社会的监督、质询和评议。供水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在确保安全生产和正常供水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68 4.加强用水管理,实行节约用水供水单位要优先保证工程设计范围内居民生活用水需要。在水资源条件允许的条件下,经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适当扩大供水范围。供水单位要对用水户逐户登记造册,与用水户签订供用水合同,并发放用水户手册。用户改建、扩建或拆迁用水设施,要经供水单位批准,由专业人员实施。新增用水户要向供水单位提交书面用水申请,办理上户手续。积极推广和使用节水技术、产品和设备,实行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在缺水地区,逐步实行用水定额管理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通过技术、经济等多种措施,推行节约用水。(三)水质检验和监测加强水质检验工作。供水单位要建立以水质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严格的取样、检测和化验制度,按照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和《村镇供水单位资质标准》等有关标准和操作规程,定期对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进行水质3检验,并完善检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报表制度。日供水量在1000m以上的供水单位要建立水质化验室,根据有关规定配备与供水规模和水3质检验要求相适应的检验人员及仪器设备。日供水量在1000~200m3的供水单位要逐步具备检验能力。日供水量在200m以下的供水单位要有人负责水质检验工作。完善农村饮水安全监测体系。地方卫生部门与水利部门加强信息沟通与工作配合,落实人员、任务、责任、仪器设备和必要的经费。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立水质监测中心或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水69 质监测工作。加强对饮用水水源、水厂供水和用水点的水质监测,及时掌握饮用水水源环境、供水水质状况。以规模较大的集中供水站为依托,分区域设立监测点,对小型和分散供水工程定期进行水质监测。(四)供水服务体系农村供水工程量大面广,特别是相当多的单村供水工程和分散供水工程由用水户直接管理,专业化管理程度低,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向供水单位和用水户提供技术服务。县、乡两级可以组建由供水单位自愿参加的供水协会。供水协会以服务为宗旨,指导会员单位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总结推广管理经验,提供信息、技术和维修服务等。在这方面,不少地方已经进行了积极探索。(五)应急机制县乡政府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制定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指挥机构,建立技术、物资和人员保障系统,落实重大事件的值班、报告、处理制度,形成有效的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当原水、供水水质发生重大变化或供水水量严重不足时,水行政主管部门和供水单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并报请当地人民政府及时启动应急预案。70 八、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由地方政府负主要责任,中央给予指导和投资支持。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精神,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逐级签订责任状,并纳入各级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内容,真正把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各有关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负其责,加强上下之间、部门之间密切配合。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商有关部门,落实好规划的编制和报批、项目审批、计划下达以及建设与管理的监管工作。各级水利部门商卫生等部门负责编制工程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组织和指导项目的实施及运行管理。在前期工作中,水利部门要充分征求卫生、环保、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的意见。卫生部门负责提出地氟病、地砷病、血吸虫疫区需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的范围和项目建成后的水质监测。环保部门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监管。教育部门负责提出饮水安全规划范围内农村学校饮水工程建设的建议,与有关部门配合做好工程项目的实施。各有关部门建立协调机制,定期以适当方式共同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和改进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管理,制定优惠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各级政府应按照国家确定的规划目标任务和重点,逐级分解任务,与有关部门、单位签订责任书,把责任落实到单位和个人。根据项目特点,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工程质量责任制和监管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工程质量实行终身责任制,出现问题的地方行政领导71 要承担相应责任。(二)加大投入力度,保证所需资金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所需投资,由中央、地方和受益群众共同负担。国家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重点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对中西部地区重点扶持,对于人口较少民族、水库移民、血吸虫病区、涉水重病区村、华侨农场和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优先安排解决。地方各级政府要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足额落实地方建设投资,并安排相应比例的资金用于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技术审查、专题研究、技术推广、人员培训、检查评估、水质检测和监测等项目管理工作,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引导和组织好受益群众筹资投劳。农村饮水安全监测体系的完善和运行以及饮水卫生宣传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也是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完成后保证农村饮水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实现信息畅通、资料数据准确及时,其所需资金纳入中央和地方同级财政预算。贫困地区的饮水工程建设所需资金,以各级政府补助为主;经济较发达地区的饮水工程建设所需资金,主要由地方政府和受益群众承担,有条件的地方,鼓励市场融资。对饮水工程建设和运行中的用电、用地、税费等实行优惠政策。对于兼有向二、三产业供水任务的农村供水工程,经营性供水部分所需资金采用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吸纳社会资金或利用贷款进行建设。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地方建设资金,由省、地、县各级政府落实,其中省级安排的投资不低于地方建设投资总额的30%。对于地方建设投资和项目管理经费不落实的省份采取相应措施,调整投资规模。要72 加强资金管理,专款专用,制定和强化监督检查等制度,防止资金滞留、挪用和非法占用。(三)抓好前期工作,强化项目管理做好前期工作是确保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也是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各地要对省级规划进一步细化,把待解决的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数落实到县,县级规划具体落实到村组和农户。要统筹规划,科学论证,因地制宜选择工程类型和技术方案,并与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总体布局相结合。县级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后,要报省级或地市级有关部门审查同意,经县级人民政府审批后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按照《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进行管理。所有建设项目应符合经批准的实施规划,并严格履行项目审批程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前期工作应由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工程建设要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和技术责任,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要继续总结完善和推广规划建卡、社会公示、主要设备材料集中采购、工程监理和受益农民跟班监督等好的做法和经验,建立健全项目实施的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四)推行农民用水户全过程参与,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保证工程建后能够长期发挥作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要在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管理等各个阶段都要有用水户代表参与,切实维护用水户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征求用水户意见、接受用水户的监督、调动用水户参与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工程建设前,从规划、设计阶段就要充分征求用水户代表的意见,73 就工程建设方案、资金筹集办法、工程建成后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水价等与用水户代表签订协议;工程建设时,要有受益农户代表参与监督;工程建成后,要有受益农户代表参与或负责管理,全过程实现农民群众的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促进工程建成后能够长期发挥效益。(五)结合新农村建设要求,抓好示范县建设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工作量大面广,任务艰巨,做好这项工作要抓好典型,以点带面。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抓好2~5个不同类型、全国抓好100个农村饮水安全示范县建设。示范县要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饮水安全发展模式、技术路线、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方面创造经验,树立样板,辐射带动条件类似地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一是探索总结农村饮水安全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整体推进的经验。实行农村供水、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三位一体”的综合模式,在解决供水条件的同时,改厨、改厕、发展沼气,整修乡村道路、排水沟,房前屋后植树种草、绿化美化等,全方位改善农村的环境卫生状况,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二是探索总结不同类型区的农村供水发展模式、水处理、生活排水等方面的适宜技术。邀请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有关方面的专家,科研与建设相结合,对示范县进行技术指导、方案论证、跟踪监测,积累数据资料,为制订和完善农村饮水安全技术标准体系提供依据。三是探索建立科学的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体制和用水户全过程参与的工作机制。对不同规模的供水工程,研究产权归属、出资人代表、74 管理主体、用水户参与、企业管理等具体实现形式。四是探索完善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包括落实责任、水源保护、水资源配置、节约用水、水价形成机制、水质检验和监测、社会化服务、应急机制等方面的制度和具体办法。(六)建立检查监督和评估制度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分阶段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项目完成后,有关地市在自验合格的基础上,向省级发展改革和水利部门提出验收申请;涉及防病改水工程,向省级发展改革、水利和卫生部门提出验收申请,由省级水利部门商同级发展改革、卫生等有关部门共同组织验收。对验收不合格的项目,立即采取措施整改,绝不能把不合格的工程交给用户。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工程建设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项目单位是否执行国家有关建设的规章制度,工程建设内容是否达到批复文件的要求,工程质量是否达到有关标准,地方承诺的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资金管理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工程运行管理情况和农户满意程度等。建立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评估制度。对水质监测中发现水质不合格的供水单位,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查处,并督促限期整改。(七)加大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力度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以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相关法规的要求,依法严格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合理确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饮水工程管护范围,制定保护办法。大力治理污染,饮用水水源地附近要禁止发展高污染工业,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积极推进循75 环经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指导农户合理施用化肥、农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严格监控化肥、农药的使用,推进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发动群众做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防止垃圾和粪便等面源污染。加强禽畜养殖环境管理,推广水产生态养殖,严格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围网等形式的水产养殖活动。严格禁止破坏涵养林和水资源保护设施的行为,因地制宜地进行水源安全防护、生态修复和水源涵养等工程建设。特别要防止乱打井、乱开矿造成饮用水氟、砷等有害物质超标。各地区要结合实际,定期开展对集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检查,对查出的问题要进行专项整治并挂牌督办。对违法违规建设的项目,要责令停建并限期治理整顿或拆除;对排污超标的企业和单位,要责令限期达标排放或搬迁。供水单位要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制定水源管理办法;加强水源巡视和水质检测,及时处理影响水源安全的问题;发生影响供水水质或正常供水的事故时,要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八)加强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培训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刚刚起步,为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这一重大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要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工程质量。组织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针对农村供水的特点,在水源开发与保护、劣质水与微污染水处理、消毒、检测、自动控制、标准化、信息化等方面加强科学研究,进行科技攻关,开发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现有技术和设备的可靠性、实用性,同时做好技术集成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示范与推广工作,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与管理中遇到的技术问题。针对基层技术力量薄弱和管理水平较低的实际问题,组织专家编76 写浅显易懂的农村供水工程技术手册和有关培训教材,通过不同层次的培训,全面提高项目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根据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需要,抓紧培养规划设计、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骨干。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多种途径,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提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对饮水安全工作的认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项目的实施。采用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宣传饮水安全相关知识,提高农民全面参与的积极性和增强健康意识。77 附件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水利部、卫生部2004年11月颁布)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分安全和基本安全两个档次,由水质、水量、方便程度和保证率四项指标组成。四项指标中只要有一项低于安全或基本安全最低值,就不能定为饮用水安全或基本安全。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的为安全;符合《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要求的为基本安全。水量:每人每天可获得的水量不低于40-60升为安全;不低于20-40升为基本安全。根据气候特点、地形、水资源条件和生活习惯,将全国分为5个类型区,不同地区的具体水量标准可参照附表确定。方便程度:人力取水往返时间不超过10分钟为安全;取水往返时间不超过20分钟为基本安全。保证率:供水保证率不低于95%为安全;不低于90%为基本安全。不同地区农村生活饮用水水量评价指标单位:升/人·天分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安全4045505560基本安全2025303540一区包括: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西北部,陕西、山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四川西部。二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西北部以外地区,河北北部。三区包括:北京,天津,山东,河南,河北北部以外地区,陕西关中平原地区,山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以外地区,安徽、江苏北部。四区包括:重庆,贵州,云南南部以外地区,四川西部以外地区,广西西北部,湖北、湖南西部山区,陕西南部。五区包括: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海南,安徽、江苏北部以外地区,广西西北部以外地区,湖北、湖南西部山区以外地区,云南南部。本表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78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规定项目标准色色度不超过15度,并不得呈现其他异色浑浊度不超过3度,特殊情况不超过5度嗅和味不得有异臭、异味肉眼可见物不得含有pH6.5-8.5总硬度(以CzCO3,计)(mg/L)450感官性状铁(Fe)(mg/L)0.3和一般化学锰(Mn)(mg/L)0.1指标铜(Cu)(mg/L)1.0锌(Zn)(mg/L)1.0挥发性酚类(以苯酚计)(mg/L)0.002阴离子合成洗涤剂(mg/L)0.3硫酸盐(mg/L)250氯化物(mg/L)250溶解性总固体(mg/L)1000氟化物(mg/L)1.0氰化物(mg/L)0.05砷(As)(mg/L)0.05硒(Se)(mg/L)0.01汞(Hg)(mg/L)0.001镉(Cd)(mg/L)0.016+铬(六价)(Cr)(mg/L)0.05毒理学指标铅(Pb)(mg/L)0.05银0.05硝酸盐(以N计)(mg/L)20氯仿*(μg/L)60四氯化碳(μg/L)3苯并(a)芘(μg/L)0.01滴滴涕(μg/L)1.0六六六(μg/L)5.0细菌总数(个/mL)100总大肠菌群(个/L)3细菌学指标在与水接触30min后应不低于0.3mg/L。集游离余氯中式给水除出厂水应符合上述要求外,管网末梢水不应低于0.05mg/L总σ放射性(Bq/L)0.1放射性指标总β放射性(Bq/L)179 《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要求项目一级二级三级色(度)15,并不呈现其他异色2030浑浊度(度)3,特殊情况不超过51020感肉眼可见物不得含有不得含有不得含有官性pH值6.5~8.56~96~9状和总硬度(mg/L,以碳酸钙计)450550700一般铁(mg/L)0.30.51.0化学锰(mg/L)0.10.30.5指标氯化物(mg/L)250300450硫酸盐(mg/L)250300400溶解性总固体(mg/L)100015002000氟化物(mg/L)1.01.21.5砷(mg/L)0.050.050.05毒汞(mg/L)0.0010.0010.001理学镉(mg/L)0.010.010.01指标铬(六价)(mg/L)0.050.050.05铅(mg/L)0.050.050.05硝酸盐(mg/L,以氮计)202020细菌总数(个/mL)100200500细菌总大肠菌群(个/L)31127学指出厂水不低于0.3不低于0.3不低于0.3接触30min后标游离余氯(mg/L)末梢水不低于0.05不低于0.05不低于0.05①一级:期望值;二级:允许值;三级:缺乏其它可选择水源时的放宽限值。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