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50 KB
  • 9页

生物药剂学习题集八套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生物药剂学习题集11.D.胃排空的速率越快越有利于主动转运药物的吸收DADACDBDBDADCADDBBB2.小,大慢,蓄积主动重吸收,被动重吸收渗透性,溶解度体外实验法,在体实验法3.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的学说。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用药对象的生物因素与药效三者之间关系的科学。药物的处置: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亲水性物质借助于细胞膜上一定物质的帮助,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扩散速度取决于膜两侧浓度差。。4.生物药剂学上的剂型因素包括哪些内容?答: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及贮存条件。药物蛋白结合率的轻微改变(如变化率为1%),是否会显著影响药物作用强度?答:由于作用强度主要和血中游离药物浓度有关。对于高蛋白结合率的药物,结合率的轻微改变,可能导致血中游离药物浓度明显变化,因而会显著影响药物的作用强度。对于低蛋白结合率的药物,结合率的轻微改变,对血中游离药物浓度影响不明显,因此不会显著影响药物作用强度。举例说明为什么弱碱性药物比弱酸性药物易透过血脑屏障。答:在血浆pH7.4时,弱酸性药物主要以解离型存在,而弱碱性药物主要以非解离型存在。一般说,弱碱性药物容易向脑脊液转运。如水杨酸--和奎宁--在血浆pH7.4时,非离子型分别为0.004%~0.01%和9.09%,向脑脊液透过系数分别为0.0026~0.006/minh和0.078/min。静脉快速输入大量生理盐水或大量饮用清水,尿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答:均会引起尿量增多。主要原因是血浆蛋白被稀释,血浆蛋白浓度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从而使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升高最后导致尿量增加。简述影响经皮给药的影响因素。答:生理因素;剂型因素;透皮吸收促进剂。5.试述生物药剂学中讨论的生理因素对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答:消化系统因素: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胃排空和胃空速率;肠道蠕动;食物的影响;胃肠道代谢作用的影响。循环系统因素:胃肠血流速度;肝首过作用;淋巴循环;疾病因素。药物代谢酶系主要有哪些?试述它们的作用。答: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该酶系催化的氧化反应--类型极为广泛,是药物体内代谢的主要途径。非微粒体酶系:通常凡是结构类似于体内正常物质、脂溶性较小、水溶性较大的药物都由这组酶系代谢。6.说明小白鼠常规实验操作方法。答:捉持方法:可采取双手捉持法和单捉持手法两种形式。给药方法:灌胃法;皮下注射;肌内注射;腹腔注射;静脉注射。动物编号标记方法:小鼠常用染毛方法编号。小鼠的处死方法:用右手抓住鼠尾根部并将其提起,放在鼠笼盖或其他粗糙面上,用左手拇指、食指用力向下按压鼠头部及颈部,右手抓住鼠尾根部用力拉向后上方,造成颈椎脱臼,脊髓与脑干断离,实验动物立即死亡。 2.1.A有部位特异性CACABBABBAACAAAABDC2.血液循环,各脏器组织白蛋白,α1-酸性糖蛋白,脂蛋白愈大,愈高渗透性,较大结肠癌细胞,肠细胞3.生物转化: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称为代谢或生物转化。胃空速率:胃内容物从幽门向十二指肠排出的速度,称为胃排空速度。固体药物溶解速度方程式(NoyesWhitney扩散理论表达式):说明药物的吸收速度与药物的表面积、药物的溶解度、溶解速度常数成正比。首过效应:主要指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人体循环的原型药量减少的现象。肾小管分泌:指将药物转运至尿中排泄的过程,此过程为主动转运过程。。4.何为药物在体内的排泄.处置与消除?答: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排泄。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代谢与排泄药物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4.简述载体媒介转运的分类及特点。答:载体媒介转运分为促进扩散与主动转运。都需要载体,与细胞代谢有关,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存在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如何通过药剂学途径增加药物的淋巴转运?答:由于大分子药物和微粒等容易通过淋巴管转运,药剂学通常采用现代制剂技术,制备脂质体、微乳、微粒、纳米粒、复合乳剂等各种载药系统,来增加药物的淋巴转运。崩解度的测定,是否可作为制剂生物有效性的测定?为什么?答:片剂经崩解成微细颗粒,其中药物溶解后,方能被机体吸收。难溶性药物片剂,虽然崩解时限符合药典规定,但其生物利用度却可能很差,所以崩解度的测定,只可作为生产中每批制剂之间的差异控制,而不能作为制剂生物有效性的测定。简述尿液的酸碱度如何影响药物的肾排泄。答:药物如为弱酸,当肾小管内尿的碱性比血浆中大时;或为弱碱,当肾小管内尿的酸性比血浆中大时;会增加肾脏排泄。5.通常药物在小肠中的吸收比按pH—分配假说所预测的值要高很多,为什么?答:①小肠吸收表面微环境比肠内pH低,②小肠吸收表面积大,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有人提出将黄连素口服片剂改为注射液,试回答此项建议是否合适?为什么?答:黄连的主要成分是小檗碱。因为小檗碱季铵式结构难以渗过肠壁吸收药物能通过生物膜吸收,离子型药物可以通过生物膜含水小孔通道吸收,强碱性阳离子药物在所有胃肠道pH都带正电荷,故在任何pH都不能被动吸收,因膜孔内含有带正电荷的蛋白质或吸附有阳离子如钙离子,其正电荷形成的球形静电空间电场能排斥阳离子,有利于阴离子通过,故制剂中应用的原料药物是它的盐酸盐。而盐酸小檗碱水中溶解度很小,肌内注射很难达到有效抗菌浓度,所以治疗肠道感染,黄连素注射液远不如黄连素片或黄连素灌肠液有效。6.说明如何通过溶血实验考察注射液的等渗与等张情况。答:1)2%细胞混悬液的制备:取动物血数ml,置干燥锥形瓶中,加玻璃珠轻轻旋转振摇10min,除去纤维蛋白原,加入约10倍量的生理盐水,摇匀,离心,除去上清液,沉淀的红细胞再用生理盐水如法洗涤2~3次,至上清液不显红色为止。将所得红细胞按体积,用生理盐水配制成2%的混悬液,供试验用。2)溶血性测定:取试管7只,加入不同量2%红细胞混悬液和生理盐水,混匀,于37℃恒温箱内放置30min,然后分别加入不同量的药液各种溶液(第6管不加供试品溶液,作为空白对照;第7管不加供试品溶液,且用纯化水代替生理盐水,作为充分溶血对照),摇匀后置37℃恒温箱中,开始每隔15min观察一次,1h后,每隔1h观察一次,观察4h。如溶液呈透明红色,即表示溶血;如溶液中有棕红色絮状沉淀,则表明有红细胞凝聚作用。若凝聚物在试管振摇后又能重新分散,或将凝聚物放在载玻片上,在盖玻片边缘滴加二滴生理盐水,在显微镜下观察,凝聚红细胞能被冲散者为假凝聚,供试品可供临床应用;若凝聚物不能被摇散或在玻片上不能被冲散者为真凝聚,供试品不宜供临床使用。 3.1.D酶系统发育不全DBBAAACACBDDCACADBB2.无,100%肾排泄,主要排泄途径机体因素,药物因素,剂型因素较低,较低三3.TDDS:经皮给药是药物通过皮肤给药方法的一种新方法,药物应用于皮肤上后,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穿过角质层,扩散通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称为药物的体内过程。溶剂化物:药物含有溶媒而构成的结晶。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的学说。胆汁排泄:是肾外排泄中最主要的药物排泄途径,是一个主动分泌过程,能从胆汁分泌的药物是极性物质,相对分子量在300~5000之间,且能主动分泌。4.简述药物被动扩散与促进扩散的异同。答:共同点:药物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不消耗能量。不同点:被动转运不需要载体,被动转运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而促进扩散具有结构特异和饱和现象;被动扩散的速度与转运药物浓度呈线性关系,为一级速率过程,促进扩散转运速度随浓度变化而增加直至饱和,服从米氏方程。下图对临床用药有何指导意义?答:当药物剂量增大,从指定的剂量中吸收的药物百分数递降。临床应注意,对主动吸收的药物可能存在某一最适剂量,超过此剂量不会有更高的治疗效应。为什么说小肠是吸收药物的主要部位?答:小肠粘膜形成环形皱壁,在皱壁上又有许多指状突起的绒毛,绒毛上还有很多微绒毛,因此有效吸收的面积增大了约600倍(与无绒毛相比),小肠表面积最大可达200平方米。由于大多数药物是被动扩散,吸收的速度与表面积成正比,所以小肠是吸收药物的主要部位。表面活性剂如何影响药物的吸收?答:增加药物的吸收:在CMC以下时,不仅能增加体液对药物粒子表面的润湿性和提高溶出度,同时还能溶解消化道上皮细胞膜的脂质,增加吸收,提高生物有效性。降低药物的吸收:在CMC以上时,药物进入表面活性剂胶团,胶团对药物的游离扩散形成屏障,并且集聚的胶团不能透过粘膜,使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受阻。为什么说注射剂中加入某些高分子附加剂可达到靶向、降低副作用,增强和延长药效的目的?答:注射剂中加入某些高分子附加剂,除可以增加药液的粘度,使药物向组织的扩散速度减慢,吸收延长,延效外,有些还可以起载体的作用。将小分子药物如抗癌药物与高分子物质结合,可使药物定向分布到作用部位或淋巴系统,达到降低副作用,增强和延长药效的目的。5.固体制剂溶出速度实验有哪些目的?答:(1)研究不同晶型、不同颗粒大小的药物同溶出速度的关系(2)比较各种药物的酯类、盐类的溶出速度性质。(3)研究制剂中各种赋型剂对药物溶出速度的影响。(4)研究制剂制备工艺过程对药物溶出速度的影响。(5)寻找药物在临床上无效或疗效不理想的原因。(6)药物的不同口服剂型的比较。(7)探索药物制剂体外溶出速度与体内生物利用度的关系。(8)建立药物制剂质量控制的指标。试述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答:(1)给药途径途径对药物代谢的影响(2)给药剂量和剂型对药物代谢的影响(3)药物的光学异构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4)酶抑制和诱导作用对药物代谢的影响(5)生理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6.写出浆法测定芦丁片剂溶出度的基本操作。答:取芦丁片剂分放在溶出度测定仪的测定杯中,每杯放一片。以人工胃液500ml为溶出介质,搅拌桨转速为50r/min预热37℃并保温。将样品放入溶出介质中,分别于5、10、15、20、30、50min定位吸取溶液5.0ml,并经0.45µm滤膜滤过,吸取滤液,放至室温,稀释后在358nm测定吸收度,计算累积释放百分率,绘制累计释放百分率趋势图并与滴丸做比较,得出结论。 4.1.A被动扩散CBDADBBACDCDDDCCBDA2.速度,量蛋白质,类脂1~7.5,250ml辅料,直接输送到某一特定部位,口服定位给药系统翻向外侧3.胆汁清除率:胆汁中未被重吸收的药物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其排泄率称为胆汁清除率。膜动转运: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药物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过程。溶出速率:在一定溶出条件下,单位时间药物溶解的量。:表观分布容积,是假设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总体积。多晶型:化学结构相同的药物,由于结晶条件的不同,可得到数种晶格排列不同晶型的现象。4简述药物被动扩散与促进扩散的异同。答:共同点:药物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不消耗能量。不同点:被动转运不需要载体,被动转运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而促进扩散具有结构特异和饱和现象;被动扩散的速度与转运药物浓度呈线性关系,为一级速率过程,促进扩散转运速度随浓度变化而增加直至饱和,服从米氏方程。大量出汗或大量失血,尿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答:大量出汗时,水的丢失多余电解质的丢失,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循环血量减少时,对容量感受器的刺激减弱。尿量也会减少。决定药物被组织摄取和积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哪些组织摄取药物最快?答:主要因素是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速度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通常血流丰富的组织摄取药物的速度较快。为什么说小肠是吸收药物的主要部位?答:小肠粘膜形成环形皱壁,在皱壁上又有许多指状突起的绒毛,绒毛上还有很多微绒毛,因此有效吸收的面积增大了约600倍,小肠表面积最大可达200平方米。由于大多数药物是被动扩散,吸收的速度与表面积成正比,所以小肠是吸收药物的主要部位。在制剂中,表面活性剂改善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可能的机理是什么?答:在制剂中,表面活性剂常用为增溶剂,乳化剂,分散剂等,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是:①改善润湿性;--②防止凝聚;③增溶。5采用什么给药途径可避免肝首过效应?试结合各给药途径的生理特点说明其避免肝首过效应的原理。答:可通过改变给药途径尽量避免首过效应,尤其是肝首过效应。主要途径有:⑴静脉、肌肉注射⑵口腔粘膜吸收⑶经皮吸收⑷经鼻给药⑸经肺吸收(6)直肠给药试述影响经皮给药的影响因素。答:⑴生理因素:皮肤的渗透性存在个体差异,动物种属、年龄、性别、用药部位和皮肤的状态都可能引起皮肤渗透性的差异。⑵剂型因素:对于经皮给药系统的候选药物,一般以剂量小、药理作用强者较为理想。⑶透皮吸收促进剂:应用经皮吸收促进剂可提高药物的经皮吸收。6.写出浆法测定芦丁片剂溶出度的基本操作。答:取芦丁片剂分放在溶出度测定仪的测定杯中,每杯放一片。以人工胃液500ml为溶出介质,搅拌桨转速为50r/min预热37℃并保温。将样品放入溶出介质中,分别于5、10、15、20、30、50min定位吸取溶液5.0ml,并经0.45µm滤膜滤过,吸取滤液,放至室温,稀释后在358nm测定吸收度,计算累积释放百分率,绘制累计释放百分率趋势图并与滴丸做比较,得出结论。 5.1.A小肠BAADDDBAACBDAACAABC2.脂溶,蛋白质结合率肾脏5000下降,减少,增大,增多较低,较高3.双峰现象:某些药物因肝肠循环可出现第二个血药浓度高峰,该现象称为双峰现象。药物消除:药物的代谢与排泄过程。胃肠道代谢:消化道粘膜内各种消化酶和肠道菌丛产生的酶使药物尚未被吸收就发生的代谢反应。溶出度:在规定溶出介质中,药物从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灌注速率:组织的血流速率。4.栓剂直肠给药是否能避免肝首过效应?答:栓剂距肛门2cm处,可使大部分药物避开肝首过效应,给药生物利用度远高于距肛门4cm处给药。当栓剂距肛门6cm处给药时,大部分药物经直肠上静脉进入门静脉肝脏系统。表观分布容积”这一名词,表观分布容积有何意义?答:表观分布容积是指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总体积。通过表观分布容积和血药浓度可以计算体内药量,及进行相关的药物动力学计算。表观分布容积与药物的蛋白质结合及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密切相关,能反应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特点。简述生物药剂学的任务。答: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用药对象的生物因素与药效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正确评价药剂质量,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其晶型的差异是否影响其在胃液中的溶出速率和生物利用度?为什么?答:法莫替丁是带有胍基的碱性化合物,在酸性胃液中一旦成为溶液状态,就不存在2种晶型之别,所以晶型的差异并不影响其在酸性胃液中的溶出,因此它们的生物利用度应无显著性差异。以菊粉清除率为指标如何推测其他各种物质通过肾脏的变化?答:若某一药物只有肾小球滤过,且所有滤过的物质均随尿排泄,则肾清除率等于菊粉清除率;若某一药物的肾清除率低于菊粉清除率,表示该物质从肾小球滤过后有一部分被肾小管重吸收;反之,若肾清除率高于菊粉清除率,则表示除由肾小球滤过外,还有一部分通过肾小管分泌排泄。5为什么要采用经皮吸收促进剂?常用经皮吸收促进剂都有哪些?它们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答:药物透皮速率能维持全身或局部有效浓度是经皮吸收制剂应用的前提,在一般情况下,除了少数剂量小和具有适宜溶解特性的小分子药物外,大多数药物的透皮速率均不能满足临床应用要求。所以常应用经皮吸收促进剂促进药物经皮吸收。二甲基亚砜及其类似物;吡咯酮衍生物;醇类和脂肪酸类;芳香精油常被作为透皮吸收促进剂;还有尿素、水杨酸等。它们通常有强吸湿性,使细胞自身发生膨胀引起皮肤蛋白质结构改变;使脂质双分子层的有序排列程度下降,增加了脂质的流动性或溶解角质层的类脂,使其结构的致密程度降低,对药物的渗透性增加。制剂中的难溶性药物,为什么可以用减小粒径的方法提高疗效?这种方法对所有难溶性药物都适用吗?为什么?答:药物粒子愈小,比表面积Aw就愈大,其溶解速度也愈大,药物疗效也愈高。所以,可采用微粉化的技术来达到增加某些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度和吸收的目的。但某些在胃液中不稳定的药物,减小粒径能加速其降解,反而会降低疗效;某些有刺激性的药物,减小粒径,使刺激性增大,可能导致更大的副作用;疏水性强的药物,粒径减小后,整个制剂的疏水性反而增强,溶解介质难以渗入,导致溶出速度慢。因此用减小粒径的方法并不能改善上述药物的生物有效性,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药物粉碎的程度.6.叙述转蓝法进行芦丁滴丸溶出度测定的操作过程。答:取芦丁滴丸分别放在溶出度测定仪的转蓝中,每杯放一份。以人工胃液500ml为溶出介质,搅拌桨转速为50r/min预热37℃并保温。将样品放入溶出介质中,分别于5、10、15、20、30、50min定位吸取溶液5.0ml,并经0.45µm滤膜滤过,吸取滤液,放至室温,稀释后在358nm测定吸收度,计算累积释放百分率,绘制累计释放百分率趋势图并与片剂做比较,得出结论。 6.1.D转型ADAADDCAACDBCDBBDCD2.重吸收水相及油相,均有无,100%渗透性,跨膜转运增加,脂质物,通透性3.生物等效性: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给予相同剂量,其吸收程度和吸收速度没有明显差异。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崩解:固体制剂在检查时限内全部崩解或溶散成碎粒的过程。溶出度参数:由溶出度试验获得的相关参数,如累积溶出最大量y∞等。膜孔转运:水溶性小分子通过细胞膜中含水膜孔,从高浓度向低浓度处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借助膜两侧造成的渗透压差、浓度差和电位差而扩散,其转运速度取决于两侧溶质浓度及溶质分子大小等。4.哪些药物必须进行体外溶出度测定?为什么?答:①生物利用度可能存在问题的,可能会使生物利用度偏低,为保证制剂疗效,有必要进行体外溶出度测定。②可能会产生明显不良反应的,包括药理作用强烈,安全系数小;为了用药安全,应进行体外溶出度测定药物经皮吸收是否有首过效应?为什么?答:药物应用到皮肤上以后,首先从制剂中释放到皮肤表面,溶解的药物分配进入角质层,扩散通过角质层达到活性表皮的界面,再分配进入水性的活性表皮,继续扩散到达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可避开门肝系统。试说明乳剂促进药物吸收的原因。答:乳剂中药物分散作用好,有效比表面积大,有利于药物的释放、溶解和吸收。对溶出速度曲线进行方程拟合,求算特征参数的方法主要有哪几种?答:单指数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威布尔分布模型。5.举例说明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布的影响及对临床指导用药的意义。答:药物相互作用主要对药物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有影响,主要是一些结合率高的药物与另一种药物竞争结合蛋白位点,使游离型药物大量增加,临床上要注意由此引起的药物分布容积、半衰期、肾清除率、受体结合量等一系列改变,注意调整剂量,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只有当药物大部分分布在血浆中,药物之间的置换作用才可能显著增加游离药物浓度,即低分布容积高蛋白结合率药物对置换作用敏感。对于一些蛋白缺乏症的患者,由于血中蛋白含量下降,要注意应用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时易发生不良反应。举例说明弱酸性药物的解离常数与消化道pH对药物吸收量的影响。答:,临床上水杨酸(弱酸pKa=3),在胃液pH为1时,㏒=3-1=2,则=,即99%以上是非解离型,因为它在胃的酸性环境中非解离型居多,故吸收良好。6.说明经皮吸收研究方法中的凝胶扩散法实验操作。答:以含有显色指示剂的琼脂凝胶为扩散介质,置于10cm试管内,在上端10mm空隙处装入经皮吸收制剂,使与凝胶表面密切接触,于一定时间内间隔测定呈色区高度。借此分析经皮吸收制剂基质的释药能力。以呈色高度的平方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作用,拟合一直线,求直线的斜率即为扩散系数。扩散系数越大释药越快,可作不同经皮吸收制剂基质释药能力的比较。 7.1.A.胃的吸收DBCCBDBCDACCBACAACD2.蛋白质,类脂较少,最慢,缓慢阻碍作用,滞后现象90%辅料,加快了3.膜动转运: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药物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过程。生物利用度:剂型中的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波动度:稳态最大血药浓度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之差与平均稳态血药浓度的比值。缓释制剂:通过延缓或控制药物的释放来控制药物的吸收,使制剂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促进扩散:药物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过程。4.举例说明为什么弱碱性药物比弱酸性药物易透过血脑屏障。答:在血浆pH7.4时,弱酸性药物主要以解离型存在,而弱碱性药物主要以非解离型存在。一般说,弱碱性药物容易向脑脊液转运。口服药物的肝首过效应是什么?它对药效有何影响?答:透过胃肠道生物膜吸收的药物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称为肝首过效应。首过效应越大,药物被代谢越多,其血药浓度也越小,药效会明显降低。用PVA.AC.EC三种材料分别制成的药膜,释药速度顺序如何?为什么?答:释药速度:PVA>AC>EC。因为PVA具有大量亲水性的—OH基团,所以水分子容易渗入膜中使药物释出,AC膜的亲水性介于PVA膜和EC膜之间,因而释药速度也介于两者之间。为什么说制剂中疏水性强的药物,不可以用减小粒径.增大比表面积的方法改善溶出度?答;疏水性强的药物,粒径减小后,整个制剂的疏水性反而增强,溶解介质难以渗入,导致溶出速度慢。因此用减小粒径的方法并不能改善疏水性药物的生物有效性。为什么胶囊剂储藏温度﹤25℃,相对湿度﹤45%?答:胶囊的保存时间和条件会影响药物的释放,贮存时的相对湿度和温度对胶囊的崩解性有很大影响。高温过分干燥,胶囊中的水分丢失易脆裂;高湿囊壳溶解药物稳定性有影响。5.何谓药物的体内过程?详细叙述之。答: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称为药物的体内过程。它与药物的疗效和毒性密切相关。其中,吸收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内循环的过程,它决定药物进入体内循环的速度与量;药物进入体内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称分布,分布过程决定药物是否能及时到达与疾病相关的组织和器官;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称为代谢或生物转化,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排泄,代谢和排泄过程关系到药物在体内存在的时间。药物的体内过程决定药物的血液浓度和靶部位的浓度,进而影响疗效。生物药剂学研究各种剂型给药后,药物体内过程的规律,及影响体内过程的因素。何谓Ⅱ型药物,利用生物药剂学所学的知识如何提高该类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答:根据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Ⅱ型药物是指溶解度低,透过性高的一类药物。改善此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方法主要是提高药物的溶解度,改善溶出,具体方法有:①制成相应的可溶性盐类;②制成无定型或亚稳定晶型;③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④利用固体分散技术,制成固体分散体;⑤用亲水性环糊精进行包合制备包合物;⑥利用微粉化技术,减少颗粒粒径,增加便面积;⑦制剂制备时选择速释型制剂如分散片、口崩片等;⑧延长药物制剂在体内的滞留时间,如口服胃滞留制剂。6.试述小鼠静脉注射操作要点答:小鼠一般采用尾静脉注射法。操作时,先将动物固定在固定器内或扣在烧杯中,使尾巴外露,尾部用45-50℃温水中浸泡0.5min或用75%酒精棉球反复擦拭尾部,以达到消毒和使尾部血管扩张及软化表皮角质的目的。然后将尾部向左或向右拧90°,使一侧尾静脉朝上,以左手食指和中指捏住鼠尾上下,使静脉充盈,用无名指从下面托起尾巴,以拇指和小指夹住尾巴的末梢,右手持注射器,使针头与静脉平行,从尾下1/4处进针,刺入后先缓注少量药液,如果无阻力,说明针头已进入静脉,可继续注入药物。注射量为0.05-0.25ml/10g体重。注射完毕后把尾巴向注射弯曲以止血。如需连日反复尾静脉注射给药,注射部位应尽可能从尾端开始,按次序向尾根部移动注射 8.1.A胃的吸收DBCCBDBCDACCBACAACD2.单指数模型,威布尔分布模型较少,最慢,缓慢阻碍,滞后现象90%辅料,加快了3.BCS: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依据药物的渗透性和溶解度将药物分成四大类,并根据这两个特征参数预测药物在体内-体外的相关性。生物利用度:剂型中的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融合:是由于脂质体膜中的磷脂与细胞膜的组成成分相似而产生完全混合作用缓释制剂:通过延缓或控制药物的释放来控制药物的吸收,使制剂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促进扩散:药物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过程。4.简述肝.脑和脊髓.肾和肠道的毛细血管透过性差异和药物渗透情况。答:肝中的肝窦分布着不连续性毛细血管,管壁上有许多缺口,即使分子量较大的药物也比较容易通过。脑和脊髓的毛细血管内壁结构致密,细胞间隙极少,水溶性药物及极性药物很难透入脑和脊髓。肠道和肾的毛细血管壁允许低分子量的水溶性物质透过。口服药物的肝首过效应是什么?它对药效有何影响?答:透过胃肠道生物膜吸收的药物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称为肝首过效应。--肝首过效应越大,药物被代谢越多,其血药浓度也越小,药效会明显降低。用PVA.AC.EC三种材料分别制成的药膜,释药速度顺序如何?为什么?答:释药速度:PVA>AC>EC。因为PVA具有大量亲水性的—OH基团,所以水分子容易渗入膜中使药物释出,AC膜的亲水性介于PVA膜和EC膜之间,因而释药速度也介于两者之间。为什么说制剂中疏水性强的药物,不可以用减小粒径.增大比表面积的方法改善溶出度?答:疏水性强的药物,粒径减小后,整个制剂的疏水性反而增强,溶解介质难以渗入,导致溶出速度慢。因此用减小粒径的方法并不能改善疏水性药物的生物有效性。为什么胶囊剂储藏温度﹤25℃,相对湿度﹤45%?答:胶囊的保存时间和条件会影响药物的释放,贮存时的相对湿度和温度对胶囊的崩解性有很大影响。--高温过分干燥,胶囊中的水分丢失易脆裂;----高湿囊壳溶解药物稳定性有影响。5举例说明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布的影响及对临床指导用药的意义。答:药物相互作用主要对药物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有影响,主要是一些结合率高的药物与另一种药物竞争结合蛋白位点,使游离型药物大量增加,临床上要注意由此引起的药物分布容积、半衰期、肾清除率、受体结合量等一系列改变,注意调整剂量,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只有当药物大部分分布在血浆中,药物之间的置换作用才可能显著增加游离药物浓度,即低分布容积高蛋白结合率药物对置换作用敏感。对于一些蛋白缺乏症的患者,由于血中蛋白含量下降,要注意应用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时易发生不良反应。何谓Ⅱ型药物,利用生物药剂学所学的知识如何提高该类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答:根据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Ⅱ型药物是指溶解度低,透过性高的一类药物。改善此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方法主要是提高药物的溶解度,改善溶出,具体方法有:①制成相应的可溶性盐类;②制成无定型或亚稳定晶型;③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④利用固体分散技术,制成固体分散体;⑤用亲水性环糊精进行包合制备包合物;⑥利用微粉化技术,减少颗粒粒径,增加便面积;⑦制剂制备时选择速释型制剂如分散片、口崩片等;⑧延长药物制剂在体内的滞留时间,如口服胃滞留制剂。8.举例说明半透膜扩散法进行经皮吸收实验的操作方法。答;半透膜扩散法:取经皮吸收制剂如水杨酸经皮吸收制剂装于内径及管长均为2cm的短玻璃管,管的一端用玻璃纸封贴上并扎紧,将经皮吸收制剂紧贴于一端的玻璃纸上,并应无气泡,放入装有100ml37℃的水中,在一定间隔时间内(30分钟,1—2.5小时)取出5ml,加入1ml试液(8%硫酸铁铵溶液),在最大吸收波长(530nm)下测定其吸收度,并补加5ml蒸馏水,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溶液中药物(水杨酸)量,并绘制出释放量对时间的曲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