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50 KB
  • 3页

09-10生物化学期中考试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一、写出拉丁名1、炭疽芽孢杆菌2、金黄色葡萄球菌3、伤寒沙门氏菌4、黄曲霉5、烟草花叶病毒6、酿酒酵母7、大肠杆菌8、产黄青霉9、灰色链霉菌10、人免疫缺陷病毒二、是非题是非题解释版:1、微生物是一群形体微小,构造简单,进化地位较低的细胞生物的总称(×)病毒也是微生物,无细胞结构2、微生物个体小,结构简单,生长周期短,易大量繁殖,易变异等特性,因而与动,植物相比,十分难于试验操作(×)即使微生物具有杂居混生,个体微小,因果难联,外貌不显等特征,微生物的操作也不难,要不别的动物细胞植物细胞怎么办3、芽孢是细菌的内生孢子,具有休眠,抵抗不良环境和繁殖等功能(×)芽孢无繁殖能力4、易染颗粒的化学成分是PHB(×)PHB是聚-β-羟丁酸,易染颗粒是无机偏磷酸聚合物5、具荚膜细菌形成的菌落往往呈现光滑,粘稠,温润,甚至借助荚膜使整个菌落发生移动等特征。(×)鞭毛使其运动6、因为放线菌和霉菌都有菌丝体,所以抑制霉菌的抗生素对放线菌同样有作用。(×)并不是同样有效,是否同样有效取决于均为真核或均为原核7、G-菌细胞壁的层次比G+菌的多,故相应厚度比G+菌大(×)层数多不是厚度大,G+厚8、足细胞可在曲霉和青霉的分生孢子梗的基部找到(×)青霉无足细胞,9、真核微生物和原核微生物的细胞膜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10、从进化角度看,越是低等的水生真菌,其细胞壁含较多几丁质成分,而较高等的陆生真菌则以纤维素成分为主(×)低等水生菌含纤维素,高等陆生菌含几丁质,反了11、有包膜的病毒,其包膜的类脂成分来自宿主细胞(√)12、拟病毒是一类存在辅助病毒颗粒中的卫星RNA,故必须依赖辅助病毒才能侵染植物和得到复制(√)13、朊病毒进入人或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后,通过构象感应方式逐步得到增殖(√)14、噬菌体通过自外裂解方式发生裂解后,可释放出大批已装配好的子代噬菌体(×)还未装配完成细胞便裂解了三、填空题1、G-细菌特有的LPS结构是由类脂A、核心多糖、O-特异侧链三部分构成。在G-菌细胞壁中,的存在起着维持G-菌胞壁稳定作用。 2、米曲霉和黄曲霉在形态上十分相似,但在0.05%的茴香醛的察氏培养基上,米曲霉一般不产曲酸,其分生孢子变成粉红色;黄曲霉产生曲酸,在上述培养基上分生孢子不变成粉红色。3、病毒的分离培养有3类即细胞培养,动物培养,鸡胚培养。接种病毒后,病毒颗粒在细胞内增殖可用一些生化指标来表示,例如:细胞病变作用(CPE),红细胞吸附,干扰现象三项常见指标表示。4、细菌肽聚糖单体是由乙酰葡糖胺,乙酰胞壁酸以β-1,4糖苷键结合的双糖单位,以及肽“尾”和肽“桥”3种成分组成。5、对微生物“生理学时期”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是法国的巴斯德和德国的科赫。后者的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发明了固体培养基(2)创造了细菌染色法及特殊的染色(3)寻找并分离到多种传染病的病原菌(4)提出了“科赫法则”6填表项目一二三四五微生物发展简史史前期初创期奠基期发展期成熟期的五个时期(感性认识)(形态描述)(生理水平)(生化水平)(分子生物学))噬菌体侵入宿主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裂解的五个阶段7、人类对微生物长期缺乏认识,原因主要是个体微小,外貌不显,杂居混生,因果难联。8、青霉菌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生长中G+菌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9、溶菌酶的作用机理是水解细菌肽聚糖β-1,4糖苷键。10、噬菌体能否侵入寄主,决定于噬菌体能否吸附在寄主细胞的胞壁表面上的特异位受点上,关键因素是与寄主细胞壁受点的结构和噬菌体尾部器官的特异性有关。11、HIV的核酸是dsRNA,并在其上附含一种“酶”称作反转录酶。一、选择题1、巴斯德为了否定“自生说”,进行了许多试验,其中著名的曲颈瓶试验以无可辩驳的证实了空气中确实含微生物,它们引起有机质的腐败。2、G-细菌细胞壁的最内层成分是肽聚糖3、用任务的方法除去G-菌细胞壁后,可获得仍残留部分细胞壁的称作球状体(原生质球)4、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生物是支原体5、溶源菌遇到一种噬菌体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噬菌体时会出现免疫性6、动物病毒在其宿主的单层细胞培养物上所形成的聚集体,称为空斑7、病毒缺乏独立代谢的酶8、真菌通常指霉菌、酵母菌、蕈菌9、丝状真菌的无性繁殖方式很多,主要有分生孢子10、出芽生殖的过程主要在酵母中论述题叙述芽孢的耐热机制,根据你所学知识,研究与消灭芽孢有什么理论与实践意义。答:芽孢具有以下特点:极强的抗热、抗干燥、抗辐射、抗化学物、抗静水压、抗蛋白酶解等能力。芽孢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以下四点: 1、含有大量的DPA钙盐(2,6-吡啶二羧酸钙盐)①含有大量的DPA钙盐(2.6-吡啶二羧酸钙盐)DPA与spore的抗热性有关。spore形成过程中会形成大量DPA-Ca2+,有人提出Ca2+与DPA的螯合作用促使芽孢中的生物大分子形成一种耐热性的凝胶。存在特殊的小分子酸溶性DNA结合蛋白,对芽孢DNA有稳定作用;②含有抗热性的酶:有抗热作用,同时保证恢复、萌发成菌体。含DNA修复酶,可对核心复活后的出芽和生长过程中的DNA进行修复。芽孢也含一些酶,本身并不抗热,在芽孢中与一些物质结合后才有抗热性(蜡状芽孢杆菌中的丙氨酸消旋酶,附着在芽孢衣上时抗热,与芽孢衣分离后不抗热)。③有厚而致密的孢外壁:孢壁分三层。孢外壁:有的无此层。主要为脂蛋白性成分,水的透性差(所以水、药物不易通过)。芽孢衣:主要含疏水角蛋白(抗溶菌酶、蛋白酶和表面活性剂)。皮层:主要含芽孢肽聚糖及DPA-Ca,占体积大,渗透压高等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1)芽孢衣结构致密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2)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产生极高的渗透压夺取芽孢核心的水分,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3)核心部分的细胞质却变得高度失水,具极强的耐热性。研究芽孢理论与实践意义①细菌鉴定中的一项重要的形态学指标,芽孢的形态、大小、位置是细菌鉴定的指标。②芽孢的存在有利于对该类菌种的筛选和保藏。有芽孢的细菌可以进行砂土保藏(不添加水和营养物到砂土中)。③食品及发酵工业中常以能否杀灭代表菌的spore作为灭菌的标准v在食品工业中(尤其是罐头),生产上常以能否杀灭(肉毒梭菌)的芽孢作为灭菌标准。这种菌的spore在PH7.0、121℃时需要10min才能杀死,∴一般非酸性罐头,需要121℃灭 菌20-70min(Clostridiumbotulinum)。v在发酵工业和微生物学研究中,常以能否杀灭嗜热脂肪芽孢杆菌(Bacillusstearothemophilus)的spore为灭菌标准。该菌的spore,要121℃12min才能杀死,∴人们规定:温热灭菌在(121℃)1kg压力下,至少15min才能达到无菌要求。总的说一般灭菌均以20~30min较为保险。v在外科器材灭菌中,常以Clostridiumtetani和产气荚膜梭菌(Clo.perfringens)的spore耐热性作为灭菌程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