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8 MB
  • 133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导学案集

  • 13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 认识生物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教学目标及方法】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2、通过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和发散思维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生物的生命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物的良好品质。二、重点、难点:1.重点能举例说明生物的共同特征,增强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的情感。2.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教学方法:“观察→讨论→归纳。四、教学用具:1.一些简单的生物实物或标本2、有多种生物画面的多媒体课件或挂图。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课前预习(了解主干,解决基础,知晓薄弱)根据学习目标自学教材P2-P6,梳理基础知识,通过自学、对学、小组群学完成以下问题,并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我的疑问处。1、科学观察可以用_________观察,也可以借助_________、_________等仪器间接观察,有时候还需要_________。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_________;观察要_________、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作好记录。2、人可以通过_________、呼出气体和_________将废物排出体外。3、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_________构成的。4、生物的基本特征有:生物的生活需要____________,生物能进行____________,生物能排出体内____________,生物对外界刺激能作出____________,生物能____________。133 我的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展示。(探究问题,拓展思路,锻炼能力)教师分配交流与展示任务给学习小组,并巡视、观察、指导各学习小组交流情况,深入学生之中发现学生中学习的问题,认真聆听学生的表达与交流,最后对学生交流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予以点拨观察教材P2—P5,对比各幅彩图,分组探究以下问题问题一、绿豆和金钱豹的营养方式有什么区别?问题二、鲸产生的水柱说明是进行的哪种生理活动?该生理活动的意义是什么?问题三、人体出汗和排尿的意义是什么?问题四、病毒是怎样的生物?举例说出你所知道的病毒。问题五、举例说出自己喜爱的一种生物,分析它是否具有以上生命现象?精讲点拨:133 知识链接: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的最基本特征生物的特征包括: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大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病毒除外)五个方面。生物的最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指新的物质不断替代老的物质的过程,生物体与周围环境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生物体只有在与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地自我更新。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物的生命活动也就停止。三、教学反馈(依照目标,巩固提高,感悟升华)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列做法中,你认为哪项是错误的A、只有用肉眼观察到的情形才是真实的B、观察时必须实事求是C、边观察变记录D、观察时积极思考2、下列属于生命现象的是A、潮涨潮落B、开水沸腾C、雨后春笋D山洪暴发3、下列不是生物体共有的特征是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C、能生长和繁殖D、具有细胞结构4、乌贼遇敌害迅速释放墨汁,含羞草受到碰触叶片合拢,这都说明A、生物能生长和繁殖B、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C、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5、生物一般不会由于个体的死亡而导致该物种的灭绝,其原因是所有生物都能够()A、不断从外界获取营养B、繁殖后代C、进行呼吸D、从小长大6、下列陈述属于动物营养特点的是(   )A、利用水和二氧化碳为原料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B、以植物或动物中的有机物为营养物质C、将有机物转变为无机物而获取生命的能量D、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里7、资料分析:“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达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常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133 请回答下列问题:(1)以上一段文字,包含几种生物A、4B、5C、6D、7(2)下列哪项不是皂荚树、禅、叫天子等生物的基本特征A、需要营养物质B、呼吸C、生长和繁殖D、反射(3)提到的几种生物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是A、皂荚树B、黄蜂C、鸣蝉D、叫天子8、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①小猫长成大猫属于__________。②猫生小猫属于________。③猫生猫,鼠生鼠属于___________。④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_。⑤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现象属于___________。四、归纳小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教学反思(查漏补缺,拾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3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 认识生物第二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学目标及方法】一、学习目标:知识、技能目标: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会将生物进行简单的归类。过程与方法目标:1、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2、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加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二、重点、难点:1.重点是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2.难点是调查生物种类和培养学生关注周围生物、保护生物资源的品质。三、教学方法:本节课以调查法、课堂讨论法、练习法来组织教学。四、教学用具:学生:确定调查路线,笔(有条件可带放大镜,照相机)教师: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并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要调查生物状况。五、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一、课前预习(了解主干,解决基础,知晓薄弱)根据学习目标自学教材,梳理基础知识,通过自学、对学、小组群学完成以下问题,并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我的疑问处。学生思考:1、什么是调查?怎样开展调查?。2、完成下表:调查是  的常用方法之一明确调查的    和    制定合理的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科学调查的要求 调查过程中要    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    和    调查我们校园或农田中的生物种类我的疑问:                                       133                                                                               二、探究展示(探究问题,拓展思路,锻炼能力)教师分配交流与展示任务给学习小组,并巡视、观察、指导各学习小组交流情况,深入学生之中发现学生中学习的问题,认真聆听学生的表达与交流,最后对学生交流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予以点拨1、思考:假如要调查我们班同学的身高,应该怎样做?(提示: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对象、方案和范围等。)2、自学P8——10有关调查内容,实地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目的要求:了解校园的生物,记录所看到的生物种类和它们的生活习性。尝试对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分类。特别注意树皮上和枯枝落叶里等容易被忽略的小生物,还有空中偶尔飞过的动物。学习任务一: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调查表调查小组组长组员调查地点校园内调查时间20年月日天气状况植物生物名称数量生活环境与人类关系动物教师评价注意事项:(1)设计好调查方案,认真记录;(2)对所看到的生物,不管是否喜欢都要记录好;(3)不要损伤植物和伤害动物,不要破坏它们的生活环境。(4)注意安全。学习任务二: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13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讲点拨:三、教学反馈(依照目标,巩固提高,感悟升华)1、下列活动,可采用调查法进行的是()A、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B、海底珊瑚礁成分的测定C、优良作物品种的培育D、光照对植物生活的影响2、某同学在调查活动后,将生物分成了植物和动物。他所采取的分类依据是()A、生物用途B、生活环境C、比大小多少D、形态结构3、下列哪一项是调查活动中不应该有的步骤()A、写调查报告B、采摘植物并品尝C、对植物进行仔细观察D、对空中飞过的小昆虫也不要忽略4、我们对身边生物所做的调查属于()A、对生物种类的全面调查B、选取部分样本的调查C、对生物生存环境的调查D、对生物遗传特性的调查5、下面是一位同学选取的几种生物,将①②③⑤⑧归为一类,而将④⑥⑦归为一类。请问:他是按照什么方法把它们归类的?①蝴蝶 ②蘑菇 ③玉米 ④河蟹 ⑤家鸽 ⑥带鱼 ⑦海带 ⑧松树A、按照这些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B、按照这些生物的用途C、按照这些生物的数量      D、按照这些生物的生活环境6、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是最早给生物进行系统分类的学者。他观察了许多动物,然后把动物分成了三类:天上飞的、水里游的以及陆地上走的、爬的或跑的。  (1)亚里士多德是依据什么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的?  (2)按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标准,同类的生物之间存在很多差异,如图所示的鲨鱼、鲸和剑鱼都属于水里游的动物。请根据你的观察,指出这些生物之间的差异(至少两点)。133 7、课外写一份校园生物的调查报告。四、归纳总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教学反思:课堂延伸 1、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哺乳动物,数量十分稀少,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四川等山区中,以山中的竹子为食,由于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以及食物的减少,大熊猫已濒临绝灭的边缘。为抢救这一濒危物种,我们人类应该对它们进行保护。在制定保护大熊猫的方案之前,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你怎么去做这个调查呢? 我的调查方案: (1)调查对象: (2)调查目的:   (3)调查方式: (4)调查步骤:2、进行一项科学调查活动,经常要用到抽样调查的方法。例如,你要调查当地农田中的生物种类,农田那么多,你不可能都去进行调查,于是,你选择其中的几块农田作为调查对象。被选定作为调查对象的农田,叫做调查样本。像这样,从被调查群体中选取合适的部分个体进行调查的方法叫做抽样调查。 抽样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随机取样,保证样本有代表性。例如,为保证取样有代表性,在大田调查中,常用的取样方法如下图所示。五点取样法、双对角线取样法、Z字形取样法。  (2)样本大小合适,以减小误差。一般来说,样本越大,调查的结果越准确。样本越小,越容易产生误差。但是样本越大,调查的工作量也就越大。133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节 生物圈【教学目标及方法】一、学习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2、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过程与方法目标: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加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二、重点、难点:1.重点: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2.难点: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和收集、分析资料。三、教学方法:本节课从讨论问题入手,通过读书指导法(读教科书和阅读材料)、练习法来组织教学。四、教学用具:学生: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一只小地球仪教师:教学用地球仪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课前预习(了解主干,解决基础,知晓薄弱)根据学习目标自学教材,梳理基础知识,通过自学、对学、小组群学完成以下问题,并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我的疑问处。学生思考: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生物。你是否知道在茫茫宇宙之中,哪些地方有生物呢?多少年来,人类登月球、探火星、入海底,寻找生命的踪迹……。目前认为,只在生物圈中有生物!生物圈在哪里?它有多大?为什么生物只能在生物圈中“安居乐业”?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1、什么是生物圈?我们手中拿的地球仪属生物圈吗?                                      2、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哪些?你能举例说明各个圈层里都生活着哪些生物吗?133                                       3、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读课文中的资料分析中的彩图,讨论其中的问题。(1)向日葵生长需要什么条件?长颈鹿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2)向日葵和仙人掌,牛和海豚的生存条件有什么异同? (3)为什么干旱会使粮食严重减产?我的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展示(探究问题,拓展思路,锻炼能力)教师分配交流与展示任务给学习小组,并巡视、观察、指导各学习小组交流情况,深入学生之中发现学生中学习的问题,认真聆听学生的表达与交流,最后对学生交流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予以点拨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为了深入探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美国科学家于1984年开始兴建一个完全封闭的生态实验室——“生物圈Ⅱ号”。该实验室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在巨大的钢架玻璃罩内,有微型的森林、草原、沙漠、农田、海洋和溪流等;还放养了家禽和家畜等。1993年1月,八位科学家进入实验室。他们计划在完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自给自足生活两年。但是,仅仅过了一年多,这个实验室内的氧气含量大大减少,粮食也严重减产,八位科学家只好提前撤出。更令人意外的是“生物圈Ⅱ号”运行三年后,实验室中对人体和动物体有害的一氧化氮含量大幅度增加。(1)“生物圈Ⅱ号”模拟的是什么? (2)设想科学家是如何维持“生物圈Ⅱ号”的?分析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133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哪些基本条件?生物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是截然分开的吗?为什么?精讲点拨:三、教学反馈(依照目标,巩固提高,感悟升华)1、生物圈是指__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2、生物圈的范围包括_________的底部、_________的大部和_________的表面。生物圈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3.对于一只生活在田野中的蝗虫来说,它的生活环境是指(   )A.田野中的植物和蛇、蛙等动物 B.阳光、空气、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C.A与B的总和          D.A与B的总和再加上田野中的其它蝗虫4.以下哪项不是仙人掌生存需要的基本条件(   )A.阳光    B.水分     C.空气    D.有机物5.下列能构成生物圈的是(   )A.森林中的所有树木B.湖泊中的所有生物C.地球上的所有人类D.地球及生物6.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杨利伟成功绕地球飞行20小时,你认为“神舟五号”的太空仓中,应携带哪些维持生命所需的物质(   )A.空气    B.食物、水   C.空气、食物、水   D.水7、1960年科学家在水深为11022米的马里亚纳海沟进行考查时,发现海底没有绿色植物生长。这是为什么?四、归纳总结:                                                                                                                                                                                                   133 五、教学反思:                                                                             课堂延伸:生物圈Ⅱ号生物圈二号生物圈2号(Biosphere2)是美国建于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以北沙漠中的一座微型人工生态循环系统,因把地球本身称作生物圈1号而得此名,它由美国前橄榄球运动员约翰·艾伦发起,并与几家财团联手出资,委托空间生物圈风险投资公司承建,历时8年,耗资1.5亿美元。生物圈2号计划设计在密闭状态下进行生态与环境研究,帮助人类了解地球是如何运作,并研究在仿真地球生态环境的条件下,人类是否适合生存的问题。为了尽量贴近自然环境,该圈中的土壤、草皮、海水、淡水均取自外界的不同地理区间,通过一定的人工处理再利用。例如,实验用的海水是将运进来的海水和淡水按照适当比例配制而成的。这个实验为什么会失败呢?科学家对此做出了总结:除了二氧化碳多、氧气少、水循环失调等原因以外,生物种类关系的失调也是重要的原因。原来,设计者虽然在“生物圈II号”内模拟了多种生态系统,但引进的生物却主要是生产者,动物、真菌和细菌的种类和数量都较少。传粉的昆虫死去了,有些植物就只开花不结果了。由于动物的种类和适量减少了,植物很少恐怕还有比例不对的原因,在真的生物圈中平均每人所对应的大气、水、植物等是那么的广阔,而二号呢?环境资源与人的比例严重偏小,就那点大气、水、植物等,哪怕就是生活一个人也已严重不够了,更何况是几个人.二氧化碳多、氧气少是结果而非原因,二氧化碳多、氧气少是因为植物相对太少了,不足以将人和植物自身产生的那么多二氧化碳转化并释放氧气.氧气的消耗速度高于产生速度,而二氧化碳的产生高于消耗.请问:研究者在设计“生物圈Ⅱ号”和“迷你地球”时,需要为里面生活的科学家考虑哪些最基本的生存条件?133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学目标及方法】一、学习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2、举例说明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3、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二、重点、难点:1.重点: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2.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交流。三、教学方法:探究、引导、合作、交流。四、教学用具: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教师:鼠妇若干只、生活在沙漠上的仙人掌(图片)、生活在淡水中的菱(图片)、生活在土壤中的蚯蚓(图片)、生活在海水中的海豚(图片)、荒漠植物与热带雨林(图片)五、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情境引入:鱼必须生活在水里,离开水一段时间就会死亡;热带植物适于生长在温暖的地方;移栽到寒冷的地方后,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它们也不能存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必然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一、课前预习(了解主干,解决基础,知晓薄弱)根据学习目标自学教材,梳理基础知识,通过自学、对学、小组群学完成以下问题,并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我的疑问处。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             2、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133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捕捉鼠妇若干,针对鼠妇的生活环境提出问题(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捕捉到鼠妇的环境作出假设(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利用用具设计实验并验证(制定计划);(4)观察并记录鼠妇在一定时间内的活动变化(实施计划);(5)讨论实验数据是否支持假设(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讨论环境因素对鼠妇的分布有什么影响(表达交流);写出实验报告。自学教材14-15页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一般有哪几个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疑问                                                                              二、探究展示(探究问题,拓展思路,锻炼能力)教师分配交流与展示任务给学习小组,并巡视、观察、指导各学习小组交流情况,深入学生之中发现学生中学习的问题,认真聆听学生的表达与交流,最后对学生交流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予以点拨1、我们在什么样的环境里能抓到鼠妇?怎样提出问题?该作出什么样的假设?这个实验的变量是什么?需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为什么?                                        2、问题探讨:⑴怎样确定试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光”引起的?⑵只用一只鼠妇行吗?为什么?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形象说明了生物之间的什么关系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学生阅读教材总结生物之间的三种常见关系    、    、。5、除光外还有哪些环境因素,学生举例并谈及认识(如湿度对鼠妇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3 6、以小组为单位分析A与B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捕捉、合作、竞争)。关系关系关系精讲点拨:三、教学反馈(依照目标,巩固提高,感悟升华)1、鱼必须生活在水里,离开水一段时间就会死亡。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改变环境 D.生物依赖环境2.青岛是美丽的海滨城市,有着丰富的藻类植物资源,海湾浅水处长绿藻,深处长褐藻;再深处长红藻。海洋植物的这种分布主要受哪种因素影响?(  )  A.温度B.阳光C.盐分D.气体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描述了生物之间的(  )关系。  A.合作B.竞争c.寄生D.捕食4.在探究“鼠妇的生活是否受土壤湿度的影响”实验中,实验变量是()  A.光照B.土壤湿度C.±壤温度D.土壤中的无机盐5、荔枝不能在北方种植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温度较低  B.北方降雨量少  C.北方光照不足 D.北方土壤贫瘠6、在稻田中,影响其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①阳光②杂草③水分④土壤⑤田鼠⑥空气⑦蝗虫⑧蚜虫A.①②⑤⑥B.③④⑦⑧C.①③④⑥D.②⑤⑦⑧7、天空中,越是高处,鸟的种类和数量越少。决定此现象的非生物因素是()A.光照B.水分C.空气D.温度133 8、连线,说明下列生物现象主要是由哪一种因素引起的。生命现象                    非生物因素①鲸在水下一段时间后要浮出水面              A.阳光②海洋深处水生植物少                   B.水③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温度④沙漠中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茎膨大            D.空气⑤柑橘适合生长在南方⑥蛾在夜晚出来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你能对这句诗做出科学的解释吗?                                        四、归纳总结:什么是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探究的一般过程及如何设计对照实验?                                                                              五、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延伸:共栖共栖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也无害,或者对双方都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能够独立生活。例如,有些附生植物附着在大树上,借以得到充足的光照,但是并不吸收大树体内的营养。海葵常常固着在寄居蟹的外壳上,海葵靠刺细胞防御敌害,能对寄居蟹间接地起到保护作用;而寄居蟹到处爬动,可以使海葵得到更多的食物,但是,它们分开以后仍能独立生活。互利共生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不能独立生活。例如,地衣就是真菌和苔藓植物的共生体,地衣靠真菌的菌丝吸收养料,靠苔藓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如果把地衣中的真菌和苔藓植物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133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目标及方法】一、学习目标:认知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3、尝试收集和处理数据的多种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二、重点、难点:1.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2.难点: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三、教学方法:讲述法、探究法、分析法。四、教学用具:学生:布置“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要求填好测定数据。教师:教师准备一些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生物的影像资料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情境引入:思考:我们家里养了几只小鱼,若要使小鱼活下去,需要什么环境条件?小鱼有哪些与水中环境相适应的结构?一、课前预习(了解主干,解决基础,知晓薄弱)根据学习目标自学教材,梳理基础知识,通过自学、对学、小组群学完成以下问题,并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我的疑问处。图片1:沙漠炎热缺水,骆驼它那高高的驼峰储藏大量的脂肪,当它又渴又饿的时候,脂肪会慢慢分解,变成它需要的营养和水;骆驼平时不出汗,只有体温达到46℃133 才会出汗;骆驼平时一次能喝下100多升的水,而每天排出的尿不到一升,来保持体内的水分,即使在沙漠上行走一个月也不会感觉渴,这些特点是动物对      环境的适应。  图片2:沙漠地区降雨量少,能生长植物是因为它生活的区域有地下水源,骆驼刺的根长得非常长,而且比地上部分长很多,这是植物对      环境的适应。  图片3:海豹是哺乳动物,在寒冷的海域生活,要保持体温,就得有件厚衣服,海豹的皮下脂肪非常发达,可以达到60mm,这是动物对        的适应。  图片4:树的枝条偏向一侧,是长期受一侧风向的作用,使得树冠的形态改变,看起来像一面旗帜,故得名旗形树,这是树对      的适应。同学们还能找到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结: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生物也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我的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展示(探究问题,拓展思路,锻炼能力)教师分配交流与展示任务给学习小组,并巡视、观察、指导各学习小组交流情况,深入学生之中发现学生中学习的问题,认真聆听学生的表达与交流,最后对学生交流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予以点拨1、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1)课内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书本上的六道题;(2)课后将测量后记录的数据进行讨论,得出结论;(3)下节课交流。133 空气湿度测量数据表。 裸地草地灌丛早 晨地点1   地点2   地点3   平均值   中 午地点1   地点2   地点3   平均值   傍 晚地点1   地点2   地点3   平均值   教师评价学习处理数据的方法数据的处理方法有多种,如:表格、曲线、条形图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优点,应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最佳的表达方式,且各种方式可以互相转换。得出科学结论:(1)裸地、草地、灌丛的湿度不同,裸地   ,草地   ,灌丛   ;(2)植物能增大空气      。如果在同一个地方测量,不同的时间,它的湿度是不是一样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思考:“地下的耕耘者”是指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澳大利亚是一个以畜牧业闻名的国家,众多的牛羊每天要留下一亿公斤的粪便,使得牛粪堆积在草场上,风干硬化,牧草被遮压且枯死,草场上出现了块块秃斑,草场退化严重,苍蝇成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后来,澳大利亚从我国和其他国家引入屎克螂,因为屎克螂主要以牛羊粪便为食物,且把它们的卵产在粪便中,滚成一个大的粪球,这样就帮助澳大利亚人“打扫了卫生”,使草原又恢复了生机。同学们看,生物的作用大不大?相信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已经了解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下面我们运用本节课的知识,做一道技能训练题,大家开动脑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你是怎么认为这句话的?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技能训练的的答案。133                                         三、教学反馈(依照目标,巩固提高,感悟升华)1.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都体现了()A、生物能影响环境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C、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2.樟树的叶互不遮挡,每片叶都尽可能多地接受阳光的照射,这种现象可说明(  )A.环境能适应生物B.环境不能影响生物C.生物能适应环境D.生物不能影响环境3.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淤泥中,有效的防止波浪对海岸和海堤的侵蚀。红树林的根系发达属于()A.生物对环境的依赖B.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4、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温度的影响”中,数据处理一般要取平均值,这是为了( )   A、凑数  B、好看  C、避免偶然性  D、数据越多越好看  5、在温带地区寒冷的冬季,杨柳树叶纷纷落下,而松树却依然葱绿。其原因(  )   A、杨柳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B、松树比杨柳更适应寒冷的环境C、它们都适应寒冷的环境   D、松树与杨柳存在竞争  6、下列哪种现象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   A、河边杨柳的树枝长向河心    B、仙人掌的叶变成刺C、秋天大雁由北方飞向南方越冬  D、蚯蚓的活动可使土壤疏松  7、蚯蚓生活在土壤中,能从中获得所需的营养,这说明生物        ;蚯蚓的活动能使土壤疏松、肥沃,这说明生物能         。四、归纳总结:五、教学反思:                                                                             课堂延伸:保护色  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都是有利的。生活在草地、池塘中的青蛙是绿色的,活动在山间溪流石块上的棘胸蛙却是深褐色的,而树蛙则随着它所栖息的不同树种而具有不同的体色。133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四节 生态系统【教学目标及方法】一、学习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2、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资料和集体讨论,提高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2、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二、重点、难点:1.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2.难点:食物链和食物网,对生产者的理解。三、教学方法:引导、合作、交流、启发式教学。四、教学用具: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课堂引入:从总结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新课:讨论、交流《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数据。说明了什么原理?(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这就说明了我们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一、课前预习(了解主干,解决基础,知晓薄弱)根据学习目标自学教材,梳理基础知识,通过自学、对学、小组群学完成以下问题,并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我的疑问处。1、什么是生态系统?它由哪几部分组成?2、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3、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没有一定的限度?133                                       我的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展示(探究问题,拓展思路,锻炼能力)教师分配交流与展示任务给学习小组,并巡视、观察、指导各学习小组交流情况,深入学生之中发现学生中学习的问题,认真聆听学生的表达与交流,最后对学生交流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予以点拨1、一片森林中所有的生物能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吗?2、你父母每天上班劳动,创造劳动价值,他们是生产者吗?为什么?3、食物链的起点是什么?4、什么样的生态系统容易破坏,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破坏,为什么?5、生物实验室中的水族箱里生活着水生植物、动物,还有其他小生物。这样的水族箱能看做是一个生态系统吗?为什么? 6、有些人爱吃蛙肉,为此使人大量捕捉野生青蛙,这种做法会产生怎样的后果?7、池塘与海洋有天壤之别,为什么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精讲点拨:133 三、教学反馈(依照目标,巩固提高,感悟升华)1、生态系统包括(   )                                             A、生产者、消费者        B、生产者、分解者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2、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组成的是(   )A、食物网      B、生产者      C、消费者      D、分解者3、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    )  A、阳光→草→蝗虫→蛙          B、阳光→草→蝗虫→蛙C、草←蝗虫←蛙                 D、草→蝗虫→蛙4、下列各组生物中,全部属于生产者的一组是(    )   A、海带、梨树、蘑菇                  B、洋葱、蘑菇、鸡蛋C、苹果树、香焦树、大肠杆菌          D、果树、白菜、菠菜5、下列生物中,属于分解者的是(          )A、山羊             B、草         C、蘑菇     D、阳光6、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            。7、在生态系统中,           是生产者,因为它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            ,不仅养活了自身,还为           的生存提供食物。8、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叫做        。9、细菌和真菌能分解自然界中的动植物遗体,被称为            。10、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             的关系。11、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        。12、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       。13、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                 。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14、从生物学角度分析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并回答相关问题:此成语所隐含的食物链是树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乱砍滥伐树木,对这三类动物的数量有何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归纳小结                                                                              五、教学反思:                                                                             133 板书设计第四节 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产者:植物生物部分  消费者:动物2、生态系统的组成:       分解者:细菌、真菌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3、食物链:4、食物网: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课堂延伸:某探究性学习小组调查了A、B两地区棉田棉花害虫棉铃虫和棉铃虫天敌蜘蛛的数量变化情况,结果如下表,分析下表回答问题。  日期A区 B区 蜘蛛(只) 棉铃虫(只)蜘蛛(只) 棉铃虫(只)8月6日 45 81 14 67 8月16日 63 126 31 102 8月17日 不施用杀虫剂甲胺磷 施用杀虫剂甲胺磷 8月26日 70 154 2 52 9月6日 90 70 4 97 9月16日 94 32 13 206  (1)写出该棉田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区8月26日后,棉铃虫逐渐减少的原因是。B区施用了杀虫剂甲胺磷,但不久棉铃虫增长至比施药前还多,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B两区最后结果说明生物治虫和杀虫剂治虫,哪种效果更好?哪种更符合环保理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学目标及方法】一、学习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能够描述生态系统的种类及特点。2、能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3、培养通过分析已有的资料来说明问题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4、发展小组成员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2、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二、重点、难点:1、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这种习惯的养成更要从小培养,因此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2、分析各个生态系统,举例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本节的难点。三、教学方法:四、教学用具:教师:准备一些生态系统景观的影像资料及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影像(或图片)资料。学生:收集有关各种生态系统的资料和有关部门保护生物圈的措施。。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课前预习(了解主干,解决基础,知晓薄弱)根据学习目标自学教材,梳理基础知识,通过自学、对学、小组群学完成以下问题,并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我的疑问处。1、什么是生态系统?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  2、为什么说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133 ————————————————————————————————————————————————————————————————————————————————————————————————————————————————————————————我的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展示(探究问题,拓展思路,锻炼能力)教师分配交流与展示任务给学习小组,并巡视、观察、指导各学习小组交流情况,深入学生之中发现学生中学习的问题,认真聆听学生的表达与交流,最后对学生交流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予以点拨1、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1)我们家乡有哪些生态系统?你还知道哪些生态系统?                                        (2)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的区别在于哪里?                                        (3)为什么称森林是“绿色水库”呢?我们知道水库最多的是水,那一个森林为什么也能称得上水库?                                        (4)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的区别?淡水中的生物能否到海洋中?                                        (5)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是沼泽,掉进沼泽地越挣扎就会越陷越深,那沼泽地对我们有那么大的伤害,我们还要保护它吗?                                        (6)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7)人类的哪些活动使生物圈受到破坏?                                        (8)本地正在采取何种措施来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系统?                                        (9)从爱护环境、保护生物圈的角度出发,我们每个人应该怎样做?                                        2、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发现各个生态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于生物圈中的,他们都与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联系,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互相依存,当其中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时候,会影响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态系统。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从整个生物圈来说你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133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包括各种生物,还有光、水、大气等非生物,当某一部分发生变化时,都会影响整个生物圈,所以我们说生物圈它就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3、通过对自身周围各个生态系统的实地观察和记录,辅以查找资料,利用课余时间来总结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各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讲点拨:三、教学反馈(依照目标,巩固提高,感悟升华)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水圈B.生物圈    C.草原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2.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远在南极的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  )A.DDT挥发性极强              B.这些南极动物可能是从施药地区迁去的 C.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D.考察队把DDT带到南极 3.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是……………………………………………………………(   ) A.人   B.绿色植物   C.高楼大厦   D.动物 4.下列哪些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   ) A.海洋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淡水生态系统 5.近年来,我国东海多次发生赤潮,给东海的渔场、海水养殖业带来重大损失。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产生赤潮的原因是……………………………………………………(   ) A.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              B.工业和生活废水大量排入海洋 C.树木的大量砍伐                  D.海洋石油开采6.数千年的黄土高原,曾经生态优越、气候宜人。草原上鼠欢兔跳、狐走蛇行、鹰击长空……一派盎然生机,但后来由于砍伐树木、植被破坏,现在正成为一片秃山秃岭,不毛之地。每年雨季到来,大量泥沙冲进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罕见的“悬河”。请你分析:(1)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成分,除了已提到的生物外,还应包括                  。  (2)写出该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                       。  (3)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是                       。  (4)看了上述黄土高原遭到破坏的事实,你认为在“西部大开发”时,应注意些什么?133 四、归纳小结五、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种类: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2、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课堂延伸:中国的草原在哭泣!羊绒是动物纤维中最优秀的一种,一般在春天,由牧民用铁梳子从绒山羊身上紧贴皮肤表面的毛的根部获取。在全世界,绒山羊仅生长在中国西北部和蒙古、伊朗、阿富汗等温差大、日照长的半荒漠地区。五只绒山羊一年所产的绒才可做一件羊绒衫。中国既是世界第一羊绒资源大国,又是世界羊绒生产、加工、销售和消费第一大国,中国羊绒衫产量居世界首位。中国羊绒业的经济效益是显著的,但由此带来的生态破坏后果也很严重。山羊在每年秋冬的枯草季节,用锋利的前蹄刨土,把草根刨出来吃掉,给草原植被造成毁灭性的破坏。过去,草原上的牧民很少养山羊。以获取“软黄金”羊绒为目的的大规模放养山羊,也就是近十多年的事情。据统计,青海、甘肃、新疆、西藏、内蒙古等省区山羊的存栏总量已突破3000万只。我国目前的草场使用率超过承载能力的七八倍,其中80%是山羊!草原承受着不能承受之重。超载放牧导致草原生态严重失衡!在没有草的草原上,随处可见下列景象。天不下雨,水井干涸,牧民逐水而居,四散各地。狼多了,凶得很。狼不但吃羊,还咬骆驼,咬破骆驼的血管喝血!沙尘天气频繁,土地沙化速度惊人。位于科尔沁沙地腹部的通辽市,沙漠面积占该市总面积的50%以上,并且以每年十几米的速度向外扩张!断草绝粮的山羊开始羊吃羊——互吃羊毛。饿极的山羊,不再温驯,它们开始互吃羊毛,牧民只好给羊穿上衣服,洁白的羊群变成了着装的“怪兽”。食草量大的骆驼没草吃,瘦骨嶙峋,毛大块脱落,站不起来,载不动牧民拉水的车,被沙暴打瞎双眼……草原上长出一种从未出现过的草,牧民叫“毒草”。骆驼吃了它就转圈,肚胀。于是牧民用削尖了的竹子捅进骆驼腹部放气,其结果,命大的骆驼活了,体弱的慢慢倒在主人面前。133 ……中国的草原在哭泣!同学们,读了上面的文章,你有何感受?你能为保护草原、保护当地的植被做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复习课【教学目标及方法】一、学习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区别生物与非生物,识记生物的共同特征。2、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基本条件。3、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以及生物之间的联系,生物在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4、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及特点,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5、掌握观察、调查以及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熟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6、在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以及测量和处理数据的方法。7、初步养成探究的思维习惯。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强化训练,达到加强应用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2、初步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二、重点:1、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2、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3、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类型。三、难点:1、在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以及测量和处理数据的方法。2、会熟练描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3、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四、教学方法:1、绘制概念图,进行总结性复习教学。2、以练定学,以学定教五、教学用具:教师:准备一些生态系统景观的影像资料及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影像(或图片)资料。学生:收集有关各种生态系统的资料和有关部门保护生物圈的措施。。133 六、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知识梳理:1、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生物都生存于生物圈中。(1)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2)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3、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有生物因素:各种生物(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和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等探究实验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生物在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4、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5、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有毒物质能够沿着食物链积累。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6、在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其中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越多(生物富集)。(二)达标测试1.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A.恐龙骨骼       B.珊瑚         C.珊瑚虫       D.钟乳石2.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A.生物都能快速运动                   B.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C.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3.下列可作为区别生物与非生物标志的是…………………………………………………(  )A.是否由细胞构成      B.是否需要营养   C.能否生长    D.能否运动4.长期生活在干旱环境中的植物,其形态方面会出现一系列的适应性特征。下列叙述与干旱环境中的植物特征不符的是………………………………………………………………(   )133 A.具有发达的根系    B.具有肥厚的肉质茎  C.具有厚的角质层D.叶面积大5.下面哪项是一个生态系统…………………………………………………………………(   )A.一片森林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红松C.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类         D.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6.下列食物链中错误的一项是……………………………………………………………(   )A.种子→鼠→蛇→鹰     B.种子→鼠→猫头鹰C.草→马→马蛔虫      D.浮游植物→海螺→海豹7.在一个由草原、鹿、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将会(   )A.缓慢上升  B.仍保持相对稳定  C.迅速上升     D.先上升后下降8.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防止鸟把草籽吃掉,用网把实验区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植被破坏       B.环境污染        C.缺水干旱       D.食物链被破坏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某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水受到污染,对其他生态系统没有什么影响B.生态圈就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C.蛇类经常袭击人类,所以我们大量地捕捉蛇,这种做法是正确的D.在美洲大量使用的DDT与我没有关系,因为我住在亚洲10.“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的探究实验中,对每个实测地点要测量3个数据,但记录的是这3个数据中的…………………………………………………………(  )A.最大值    B.最小值    C.平均值    D.任意一个11.“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中,所用鼠妇的数量,你认为最合适的一项是…………………………………………………………………………………………(   )A.1只    B.2只    C.10只    D.多少只都行12.研究“响尾蛇是如何跟踪它放走的猎物的?”的实验中,科学家提出: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的。这应属于实验研究的哪一个步骤…………(  )A.发现并提出问题 B.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C.作出假设 D.分析实验现象13.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A.“春来江水绿如蓝”       B.“雨露滋润禾苗壮”C.“草盛豆苗稀”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14.下列哪种现象不是生命现象…………………………………………………………(  )    A.夏季炎热,人出汗了                B.铁在潮湿环境中生锈了    C.秋季植物落叶了                  D.用手触摸含羞草,展开的叶片会合拢15.一般卧室里不能摆放过多的植物过夜,这是因为   ………………………… ……(  )    A.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                B.植物要生长    C.植物会释放过多的氧气             D.植物要呼吸会产生二氧化碳16133 .荒漠地区动植物种类稀少,是因为那儿缺少…………………………………………(  )    A.水             B.温度             C.阳光          D.空气17.稻田里的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有………(  )    A.捕食关系       B.合作关系          C.竞争关系    D.分工关系18.有些动物如青蛙在冬天要进行冬眠,这是……………………………………………(  )    A.环境影响生物    B. 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影响环境        D.生物躲避敌害19.茫茫宇宙,亿万星空,只有我们生活的地球才是目前已知唯一有生命的世界,关注地球,就是关注我们和其他生物的家——生物圈,她包括_____的底部,的大部和______的表面。20.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体现在一些特征上,我们常见的生物具有如下共同特征:(1)生物生活需要______,植物通过______作用得到,动物与人则要不断进行____来得到它。(2)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______,然后呼出____________,进行____________。(3)生物都能将体内产生的___________排出体外。(4)对于来自环境中的各种___________都能作出一定的反应。(5)生物能够____________,并在一定时候进行____________,从而保证种族的繁衍。(6)除了____________以外,生物都是由____________这个基本单位构成的。21.“万物生长靠太阳”“鱼儿离不开水”等民间谚语,体现了生物的生存必须__________环境;鲸是哺乳动物,但是,它的体型却像鱼,四肢变为鳍状,这说明生物能______________环境;茂密的森林中,空气远比喧闹的城市清洁、新鲜、湿润,这说明生物的生活能_________环境。22.骆驼和骆驼刺等沙漠动、植物表现出对_______的适应。海豹的皮下脂肪是对______的适应,而旗形树的树冠是对_______的适应。(三)精讲点拨:根据学生对习题的完成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四)归纳小结(本章节的主干知识):各小组用表格的形式归纳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然后上台展示各小组的成果。(五)巩固提高:23.小明用一个1000mL无色玻璃瓶、1个软木塞、石蜡、4棵水生植物、2条小鱼、4只田螺、放置几天的自来水、沙砾等材料制作了一个生态瓶。妙在小鱼、田螺、水生植物都能生活相当长的时间。请回答:(1)这个广口瓶应放在__________________地方。(2)在广口瓶生态系统中什么是生物因素?什么是非生物因素?(3)小鱼、田螺和水生植物分开后,能在密封的瓶子中单独生存吗?为什么?24.请看下面这些生物:草、蛇、蘑菇、猫头鹰、蜘蛛、食草昆虫、青蛙、蚯蚓、树、狐、鸟(1)利用这些生物,写出两三条食物链:                           。(2)食物链中,生物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些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133 (4)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_,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25.当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飞向天空时,必须从生物圈中携带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你认为应该携带哪些物质呢?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目标及方法】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各部件的作用。2、能独立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图像。3、学会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多媒体展示的显微镜的构造图,了解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及其作用。2、根据教材中提供的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通过练习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形成利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习惯。二、重点、难点:1.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2.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观察物像。(要求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三、教学方法:实验演示,自主探究。四、教学用具:多媒体、显微镜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课前预习(了解主干,解决基础,知晓薄弱)●学法指导:1、学生先预习教材P36页中“普通光学显微镜”构造图,然后对照显微镜说出各部件的名称,并分组讨论,尝试认识各部件的作用。2、自学教材P37-38页,利用显微镜进行自主探究,掌握显微镜正确的操作步骤和方法。温馨提示:要敢于动手,敢于尝试,但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哦!61110●自学检测:1(一)显微镜的构造2133 3812485779(二)显微镜的使用1、取镜和安放(1)右手握住,左手托住。(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距;边缘7厘米左右,略偏,安装好和。2、对光(1)转动,使低倍显微镜对准。(2)把一个较的光圈对准通光孔。(3)左眼注视内,右眼睁开。(4)转动,使光线反射到镜筒内,通过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3、观察(1)把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玻片标本正对的中心。(2)转动,使镜筒缓缓下降,眼睛注视,直到物镜接近为止。(3)左眼注视内,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使缓缓上升,直至看清物像。(4)略微转动,使物像更加清晰。4、清洁、收镜(1)实验完毕后,把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2)转动转换器,把两个偏到两旁,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3)把显微镜放回镜箱里,送回原处。(三)使用显微镜观察物像1、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2、从显微镜中观察到的物像的放大的倍数是和放大倍数的乘积。3、玻片移动方向与物像的移动的方向正好。我的疑问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展示(分小组学习,组内合作交流,组间展示)对于以下问题,先在学习小组内讨论,得出结论,然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展示:●学习目标一:显微镜的构造1、问题探究:显微镜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各个部件分别具有哪些功能?2、学生展示:①显微镜主要包括哪些部件?②和放大物像,③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④能调节光线的强弱的结构是和。⑤压片夹的作用是。133 ⑥粗、细准焦螺旋能够使镜筒,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升降的范围,细准焦螺旋使镜筒升降的范围。⑦遮光器上有大小不等的,反光镜有和两面,若外界光线比较强,应该用光圈和镜;若外界光线比较弱,应该使用光圈和镜。⑧显微镜中所成的像是的,物体与它所成的像运动的方向是,如果向左上方移动装片,则视野中的像向方向运动。●学习目标二:练习使用显微镜1、分小组展示:如何使用显微镜?(各小组选派代表上讲台演示)2、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为什么在镜筒下降时眼晴要注视物镜?3、如果观察到的物像不在视野的中央,应该怎样把它移到视野的中央?4、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视野中有黑点,如何判断黑点是在物镜上、目镜上还是在装片上?精讲点拨: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和展示中暴露出来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点拨,释疑。三、教学反馈(依照目标,巩固提高,感悟升华)1、同学们已会使用显微镜了,你知道显微镜中起放大作用的结构是什么吗?()A、目镜和物镜B、反光镜和目镜C、反光镜和物镜D、遮光器和反光镜2、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固定装片用到的结构是()A、粗准焦螺旋B、压片夹C、反光镜D、细准焦螺旋3、使用低倍显微镜观察载玻片上一个小的“上”字,视野中看到的图像是()A、上B、下C、D、F4、对光以后,从目镜中看到的视野应该是()A、白亮的B、有直射阳光的C、暗灰色的D、黑暗的5、小明在显微镜视野的右上方看到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的大部分图像,他想将此细胞调到视野的正中央,以便更好地观察,装片移动的方向是()A、左下方B、左上方C、右上方D、右下方6、小王在光线较弱的环境中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装片,如要得到理想的效果,应选用()A、大光圈和平面镜B、小光圈和平面镜C、大光圈和凹面镜D、小光圈和凹面镜7、使用显微镜时,对光的程序是()(1)选择遮光器上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2)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孔(3)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4)转动反光镜调节出一个白亮的视野A、(1)—(2)—(3)—(4)B、(2)—(1)—(3)—(4)C、(3)—(4)—(2)—(1)D、(3)—(2)—(1)—(4)8、若显微镜视野中出现一个污点,移动玻片标本和转动转换器后,污点仍然不动,则污点在()A、目镜上B、物镜上C、玻片上D、反光镜上9、显微镜中可以反射光线的结构是()133 A、目镜B、遮光器C、光圈D、反光镜10、转动细准焦螺旋时,显微镜()A、没有任何变化B、镜筒迅速上升C、镜筒在极小的范围内升降D、镜筒迅速下降11、如图所示的结构应是显微镜的哪一部分结构()A、通光孔B、遮光器C、光圈D、反光镜12、使用显微镜对光时,下列哪一项不正确()A、用低倍显微镜B、让反光镜避开光源C、用较大光圈D、用一只眼注视目镜13、当你发现显微镜镜头时,除去污物的正确方法是()A、用纱布擦拭B、用擦镜纸擦拭C、用纸巾擦拭D]用手擦拭14、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A、正像B、倒像C、反像D、虚像15、要使物像放大400倍,物像选择40X,则目镜选择()A、10XB、5XC、20XD、25X16、如将玻片标本向左移动,显微镜下的物像移动的方向是()A、上B、下C、左面D、右17、一般人都是习惯用右手写字,他们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正确做法应该是()A、双眼睁开注视目镜B、双眼睁开,左眼注视目镜C、左眼闭住,右眼睁开注视目镜D、右眼闭住,左眼睁开注视目镜。18、观察显微镜的结构图并回答问题:(1)有放大物像作用的是[]和[]。(2)可调节镜筒升降的是[]和[]。升降幅度大的是[]。(3)[]有平面和凹面,可反射光线。(4)[]上有大小不同的光圈,可调节光线强弱。(5)握镜的部位是[]。(6)[]上可以放置玻片标本,[]可以夹持玻片标本。四、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如何使用显微镜,请你用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显微镜的结构中放大物像的结构及调节焦距的结构分别是什么?2、显微镜使用过程中分几步完成?六、知识链接体视显微镜又称为“实体显微镜”或“解剖镜”。是一种具有正像立方体感的目视仪器,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农林、工业及海洋生物学等领域。它具有如下特点:(1)双目镜筒中的左右两光束不是平行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夹角(体视角),因此成像具有三维立体133 感。(2)物像是正立的,便于操作和解剖,这是由于在目镜下方的棱镜能把物像倒转过来的缘故。(3)物镜与标本之间的距离长,操作方便。(4)焦深大,便于观察被检物体的各个层面。(5)视场直径大。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第一章 观察细胞的结构第二节 观察植物细胞【教学目标及方法】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2、认识并阐明植物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制作临时装片,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2、通过对植物细胞结构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重点、难点:重点:1.制作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2.归纳植物细胞的结构,并明确各部分的作用。难点:成功制作临时装片,并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三、教学方法:实验法、自主探究。四、教学用具:多媒体、实物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课前预习(了解主干,解决基础,知晓薄弱)(一)玻片标本1、材料要求:___________,2、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途分类(1)_____玻片标本(可长期保存);(2)_____玻片标本(不能长期保存)4、所需用具(1)_____(托载标本的玻璃片)。(2)______(覆盖标本的玻璃片)。(二)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1、准备133 (1)擦:用洁净的纱布把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擦拭干净。(2)滴:把载玻片放在___________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_________。2、制作(1)撕: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_________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2)展:把撕下的________构成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________。(3)盖:用镊子夹起_____,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____,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_____而影响能够观察。3、染色(1)染:把一滴__________在盖玻片的一侧。(2)吸:用___________从盖玻片的___________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三)制作黄瓜表层果肉细胞或黑藻叶片细胞临时装片的取材1、用刀片轻轻刮取少许___________,均匀涂沫在___________上的水滴中。2、用_________取一片黑藻的___________,放在___________上的水滴中。(四)观察画图1、观察:在___________下观察制成的植物细胞临时装片。2、画图(1)一般稍偏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注字和写图名。(2)一般用___________铅笔,先画轮廓,经修改,再正式画好。(3)图中较暗的地方,用铅笔点___________来表示,不能涂阴影表示。(五)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1、细胞壁: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细胞的作用。2、细胞膜:紧贴___________的内侧,在光学显微镜下不易看清。3、细胞质:内有液泡,其中的____溶解着多种物质,绿色植物的细胞质中还有____。4、细胞核:近似_________形,内含遗传物质。我的疑问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二、探究展示。(探究问题,拓展思路,锻炼能力)对于以下问题,先在学习小组内讨论,得出结论,然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展示:1、用从生物体上切下的薄片制成的玻片标本叫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的玻片标本叫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的玻片标本叫片。2、在显微镜下,气泡与细胞的区别是什么?(答:气泡是带黑边的,其内部没有任何结构。)你还有其他方法吗?3、在制片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气泡,应该怎样处理才能不影响观察?(答:以制片的过程中,如果盖玻片下出现气泡,可以用轻轻地敲击盖玻片,使133 移动到盖玻片的外面。)4、在制作黄瓜表层果肉细胞临时装片时,要将黄瓜表层果肉均匀涂抹的目的是什么?————————————————————————————————————————5、为什么在制作黄瓜表层果肉细胞临时装片时,不需要染色?——————————————————————————————————————————6、怎样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7、怎样制作黄瓜表层果肉细胞临时装片?————————————————————————————————————————8、请说出植物细胞具有哪些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讲点拨: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和展示中暴露出来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点拨,释疑。三、教学反馈(依照目标,巩固提高,感悟升华)1、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叶肉细胞的时候,制作的装片必须是()A、薄而透明的B、干燥的C、新鲜的D、完整的2、医院化验员用患者者血液制成的玻片标本,进行化验观察,这种标本属于()A、永久玻片B、涂片C、装片D、切片3、制作临时装片时,必须让盖玻片先接触水滴,然后再轻轻地盖上,其主要目的是()A、避免盖玻片下出现气泡B、防止实验材料移动C、增强透明度D、防止水溢出4、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染色的正确方法是()A、将碘液直接滴在洋葱表皮上B、先在载玻片上滴碘液,再将洋葱表皮展平在其中C、先滴碘液,再盖盖玻片D、先盖盖玻片,再将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5、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一般是()(1)染色(2)撕取实验材料(3)擦拭载玻片(4)在载玻片中央滴清水(5)盖盖玻片(6)将实验材料置于水滴中展平A、(1)(2)(3)(4)(5)(6)B、(3)(2)(6)(5)(4)(1)133 C、(3)(4)(2)(6)(5)(1)D、(4)(2)(1)(3)(5)(6)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制作临时装片必不可少的步骤的是()A、对生物材料进行染色B、撕取或挑取生物材料C、放好材料后盖好盖玻片D、在载玻片中央放上生物材料7、下列关于生物画图的说法中,错误的()A、大小适当,位置适中B、画图要真实C、暗处不能用阴影表示D、注字尽量在图的左侧8、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时,较暗的地方应用()A、铅笔点细点B、铅笔轻涂C、铅笔画细线D、钢笔轻点9、用显微镜观察的标本宜小而薄的主要原因是()A、容易切取B、容易透光C、容易染色D、容易固定10、在显微镜下观察自己制作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看不见的结构是()A、细胞壁B、细胞质C、细胞核D、细胞膜11、观察玻片标本时,若视野中看到中央发亮、周边黑暗的圆圈,该圆圈可能是()A、污物B、气泡C、细胞D、墨水12、观察玻片标本时,若视野的上方较暗下方较亮,应调节哪一部位()A、目镜B、物镜C、光圈D、反光镜13、制作临时装片时,有时需给材料染色,染色的正确方法是()A、用滴管将染液滴在材料上,然后盖上盖玻片B、用滴管将染液滴在材料的一侧,然后盖上盖玻片C、盖上盖玻片后,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染液既可D、盖上盖玻片后,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染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14、显微镜视野内可以看清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细胞壁和细胞核,但看不清液泡.为了能显示细胞与液泡的界面,可以换用()A、凹面反光镜和较大光圈B、平面反光镜和较大光圈C、凹面反光镜和较小光圈D、平面反光镜和较小光圈15、在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中有同学已隐约看到了要观察的细胞,为了看得更清楚,他应继续以下哪一种步骤()A向内转动粗准焦螺旋B向外转动粗准焦螺旋C向外转动细准焦螺旋133 D向内.外略转动细准焦螺旋16、在显微镜下,观察用碘液染色的洋时,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A细胞壁B细胞膜C 细胞质D细胞核[来源:Z|xx|k.Com]17、观察临时装片时,不能将显微镜向后倾斜的原因是():A容易使装片里的水溢出污染显微镜B不便对光C不便于画生物图D不便于调节细.粗准焦螺旋18、把下列植物细胞结构与其功能或特点用线连起来细胞壁里面含有细胞液细胞质起保护和支持作用细胞核紧贴细胞壁内侧的一层薄膜细胞膜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透明黏液物质液泡近似球形,含有遗传物质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19、根据如图所示的细胞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1)在普通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细胞,不易看到的细胞结构是[]___________。(2)起保护和支持作用的结构是[]___________。(3)液泡存在于[]___________中。(4)细胞液存在于[]___________中四、归纳小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教学反思133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第一章 观察细胞的结构第三节 观察动物细胞【教学目标及方法】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说出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主要不同点。2、认识并阐明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动物细胞结构图。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制作临时装片,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2、通过对动物细胞结构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重点、难点:重点:1.制作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观察动物细胞的结构。2.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难点:1.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三、教学方法:实验法、自主探究。四、教学用具:多媒体、实物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自主学习(了解主干,解决基础,知晓薄弱)(一)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1、制片(1)擦:用洁净的纱布把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擦拭干净。(2)滴:把载玻片放在___________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_________。(3)刮:用消毒_______在自己涑净的口腔_______上轻轻刮几下。(4)涂:把牙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_______上的生理盐水滴中_______涂沫几下。(5)盖:用镊子夹起______,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______,然后缓缓地133 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_____而影响能够观察。(6)染色:把一滴________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______从盖玻片的_____吸引,使染液浸润________的全部。2、观察将临时装片放在___________显微镜下观察,重点观察________个细胞观察.(二)人体或动物细胞的形态和结构1.细胞形态(由学生总结)2.细胞结构(由学生总结)(三)动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异同1.相同的结构: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同的结构:动物细胞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疑问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展示。(探究问题,拓展思路,锻炼能力)对于以下问题,先在学习小组内讨论,得出结论,然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展示:学习目标一: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1、在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上滴的是浓度为的,而不是清水,目的是。2、刮取口腔上皮细胞的部位是,在刮取前要将口漱干净的目的是。在刮取的过程中要,以免损伤口腔内的黏膜。3、将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均匀涂抹的目的是。4、在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视野应该调得(填亮或暗)一些,原因是,此时应该调节显微镜的哪些结构?。学习目标二:动物细胞的结构1、人和动物体的细胞形态各不相同,但基本结构却是一样的,都包括、、。2、在制作的动物细胞模型中,塑料袋相当于,琼脂相当于,果脯相当于。从细胞质模型可以看出细胞是的。(填立体或平面)3、比较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下列表格:项目细胞不同点相同点植物细胞由细胞、细胞、细胞和细胞结构构成,有的细胞质中还有动物细胞由、、等结构构成133 精讲点拨: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和展示中暴露出来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点拨,释疑。三、教学反馈(依照目标,巩固提高,感悟升华)1.在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中,制作装片时,在载玻片上滴的是()A、清水B、生理盐水C、酒精D、碘液2.在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中,制作装片时,取材的正确操作是()A,用解剖刀刮取口腔上皮细胞化气B.用消毒牙签刮取齿垢C.用消毒牙签钝的一端轻刮口腔的内侧壁D用滴管吸取唾液3.在刮取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漱口的目的是()A.防止口腔发炎B.消除口臭C.冲掉口腔上皮细胞D.清除口腔中的杂物4.下列结构中,植物细胞特有的是()A.液泡B.细胞质C.细胞核D.细胞膜5.刑警队的事发现场得到一份生物样品,但从外形上分辨不出该样品是取自植物体还是动物体,请你借助显微镜鉴定出来,你的依据是()A.DNAB.蛋白质C.细胞核D.细胞壁6.人体或动物体各种细胞的特点是()A.形态相似B.基本结构相同C.功能相同D.大小相同7.在制作的动物细胞模型中,塑料袋相当于___果脯相当于___琼脂相当于___8.在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滴0.9%的生理盐水,而不是滴清水,目的是()A.防止细菌在装片中繁殖B.防止细胞吸水过多而胀破C.迅速杀死细菌以便于观察D.利用生理盐水粘住细胞9.在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时,如果在显微镜视野中出现了血细胞,原因是()A.口腔没有漱干净B.牙签刺伤了口腔壁C.载玻片没有擦干净D.碘液用得过多10.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经过染色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形态特征是()A.淡黄色,扁平,不规则的圆形B.淡黄色,扁平,规则的圆形C.透明,扁平,不规则的圆形D.透明,扁平,规则的圆形11.某人在显微镜下看到一些细胞,他判断观察到的是植物细胞,你知道他看到了什么吗?()A、细胞壁液泡B、细胞壁细胞膜C、细胞质细胞核D、细胞膜细胞质12.一位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一种细胞,这种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和液泡,这种细胞肯定不是()A、洋葱表皮细胞B、黄瓜果肉细胞C、黑藻叶片细胞D、口腔上皮细胞13.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时,要往载玻片中滴加生理盐水.如果滴的生理盐水含盐量分别为5%和0.1%,这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口腔上皮细胞应是()A、细胞皱缩细胞皱缩,B、细胞破裂细胞变大破裂C、细胞皱缩细胞变大破裂D、细胞不变细胞变大破裂133 14.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和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用碘液进行染色,其目的是()A、使整个细胞都染成棕色,以便观察B、使临时装片保存永久C、使细胞核都染成棕色,以便观察D、防止装片出现气泡15.用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先后用不着”15X”目镜和”10”物镜与”10”目镜和”45”物镜观察装片的同一部位,结果是两次看到的()A、视野一样亮B、物像都是倒像C、细胞数目一样多D、细胞大小都一样16.将人的一个口腔上皮细胞和南瓜叶片的一层叶肉细胞做成装片,分别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可以被看见,而叶肉细胞不能被看见的结构是()A、一层细胞膜B、许多叶绿体C、一个大液泡D、细胞核17.成人大约有一千多亿个细胞,这些细胞的共同点是()A、形态基本相似B、大小基本相似C、结构基本相似D、功能基本相似 18.“洋葱表皮细胞是扁平的,动物的肌肉细胞是细长纺锤形的,神经细胞则有许多突起。”对这段话的合理概括是()A、不同的细胞大小不同B、不同的细胞形状多种多样C、不同的细胞结构各不相同D、生物休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来源:Z|xx|k.Com19.小明同学在使用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发现视野中有几个中央白亮的黑圆圈,用镊子压挤盖玻片,黑圆圈变形了,黑圆圈是()A、气泡B、口腔上皮细胞C、口腔内的细菌D、口腔内的食物残渣20.某同学正在使用显微镜,在低倍镜视野中看到的图像在视野的左上方,他想将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央,应将玻片()A、向左上移动B、向右上移动C、向左下移动D、向右下移动知识链接:你知道细胞是谁最先发现的吗?——————————————————————————————————————————四、归纳小结本节课主要阐述了如何制作并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以及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请回答:1、在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中滴加的液体是什么?目的是什么?2、在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发现视野中有细胞重叠现象,主要原因是什么?3、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形态具有什么特点?4、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是由哪几个部分构成的?五、教学反思133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第二章 细胞的生活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教学目标及方法】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细胞中含有的物质。2、认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3、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细胞膜的功能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2、通过对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对细胞的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的理论认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细胞中物质的认识和对细胞内能量转换的理解,认同细胞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逐步树立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单位这一生物学观点。二、重点、难点:1.重点:细胞中含有的物质,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2.难点: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描述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让学生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三、教学方法:推理法、类比法。四、教学用具:多媒体、实物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课前预习(了解主干,解决基础,知晓薄弱)根据学习目标自学教材P51-P54,梳理基础知识,通过自学、对学、小组群学完成以下问题,并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我的疑问处。1、细胞中所含的物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分子较小的,一般不含碳,如_________13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叫___________。另一类是分子较大,一般含碳,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核酸,叫___________。2、用浸软的小麦种子放在火上烧,烧掉的是___________,剩下的灰烬是___________。3、细胞在生活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废物,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这些废物会被随时排出去4、___________能控制物质进出,对有用的物质能___________,对无用的物质,细胞内产生的废物___________5、能量有不同的形式。食物中的能量属于___________,阳光的能量属于___________,物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__。6、___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他所制造的有机物中。___________则将细胞中的一些有机物当做燃料,使这些有机物与氧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转变成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同时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7、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能量转换器,___________相当于加油站,___________相当于发动机。我的疑问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展示。(探究问题,拓展思路,锻炼能力)教师分配交流与展示任务给学习小组,并巡视、观察、指导各学习小组交流情况,将深入学生之中发现学生中学习的问题,认真聆听学生的表达与交流,最后对学生交流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予以点拨问题一、在医院里的病人,特别是比较虚弱不能进食的病人,往往打葡萄糖点滴。问:(1)打点滴的目的是使人体细胞及时获得哪种物质?(),这种物质属于()(2)上述物质储存有大量的能量,人体细胞通过()这种能量转换器将能量释放出来,作为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动力。(3)在植物细胞中也含有这种有机物,储存于其中的化学能是由()转化而来的,这种转变是由植物细胞中的()来实现的,它存在于细胞的()中。问题二、运动员和体力劳动者的饭量比一般人的大,你能结合本节所学有关知识解释一下吗?—————————————————————————————————————————————————————————————————————————————————————————————————————————————————————————————————————————————————————————————————————133 问题三、判断:(1)细胞中含有水、无机盐、脂类、糖类、核酸等物质()(2)细胞能将细胞内部与细胞外部的环境分隔开,使细胞有一个封闭的环境()(3)生物维持生命仅仅需要氧气()(4)食物只能提供能量()(5)细胞中的物质都是自己制造的()精讲点拨:——————————————————————————————————————————————————————————————————————————————————————————————————————————————————————————————————知识链接:线粒体普遍存在于植物和动物细胞中,有内外两层膜构成的,它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现在知道,细胞生命活动所必须得能量,大约有95%来自线粒体,因此,有人把线粒体叫做细胞内供应能量的“动力工厂”,在线粒体内有许多种鱼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和少量的DNA。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因此有人把它比喻成“养料制造工厂”和“能量转换器”,叶绿体上,有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这些色素可以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也含有许多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酶和少量的DNA。三、教学反馈(依照目标,巩固提高,感悟升华)1、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结构是A、细胞壁B、细胞膜C、细胞质D、细胞核2、下列哪种物质是细胞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物A、糖类B、蛋白质C、尿素D、脂类3、动物细胞核植物细胞共有的能量转换器是A、线粒体B、叶绿体C、细胞核D、核酸4、被喻为细胞内发动机的是细胞结构中的A、细胞膜B、线粒体C、叶绿体D、细胞核133 5、葡萄糖进入细胞后会彻底氧化分解放出能量的结构是A、细胞膜B、细胞质C、叶绿体D、线粒体6、某过度肥胖者的脂肪组织中,占细胞总重量50%以上的物质是A、蛋白质B、水分C、脂肪D、糖类7、把红笕菜浸泡在冷水中,冷水不会变红,放入沸水中煮几分钟,沸水变红,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破坏了细胞的A细胞壁B细胞膜C 细胞质D细胞核8、树木燃烧后,剩下的灰烬是()A树叶B有机物C无机盐D水[来源:Z|xx|k.Com]9、水和无机盐可以进入细胞,而有害的物质不能进入细胞,这主要是由于()A细胞壁的保护功能B细胞壁的渗透性C细胞核的传种接代作用D细胞膜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10、假设上帝真的会造人的话,他需要下列哪些材料?A、水、无机盐B、蛋白质、核酸C、糖类、脂肪D、以上A、B、C都是11、材料分析:材料1:把芝麻放在纸上用力挤压,纸上会出现油渍。材料2:切碎的西瓜有甜的汁液流出材料3:用纱布包住面团用清水洗,最后纱布上会留下俗称“面筋”的物质。材料4:根据科学家估计:人体80%是水,瓜果的果肉水量不超过90%,树干含水量为50%,烘烤晒干的小麦种子,试管壁上也有水珠。阅读以上材料,你知道细胞内有哪些物质吗?—————————————————————————————————————————————————————————————————————————————————四、归纳小结———————————————————————————————————————————————————————————————————————————————————————————————————————————————————————————五、教学反思13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第二章细胞的生活第二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教学目标及方法】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描述克隆羊的科学技术过程并知道细胞里有遗传物质。2、尝试说出染色体、DNA、与遗传信息之间的关系。3、概述细胞核是一个遗传信息库。4、通过克隆羊DNA是遗传物质的资料分析,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模拟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分析克隆羊“多莉”的身世,了解细胞核里有遗传物质。2、用比喻、举例等方法总结出:在生活的细胞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信息控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了解DNA是遗传物质基础,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关注社会热点话题,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二、重点、难点:重点:1、说出染色体、DNA与遗传信息的关系。2、概述细胞核是一个遗传信息库。难点:1、染色体、DNA与遗传信息之间的关系。2、在生活的细胞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信息控制的。三、教学方法:实验法、自主探究。四、教学用具:多媒体、实物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课前预习(了解主干,解决基础,知晓薄弱)根据学习目标自学教材,梳理基础知识,通过自学、对学、小组群学完成以下问题,并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我的疑问处。(一)、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133 1、受精卵内具有指导身体发育的全部信息,这些信息是由传递下来的,所以叫做遗传信息。2、小羊多莉的身世:①培育过程:供卵细胞母羊→→有核卵细胞→→无核卵细胞供核母羊→→分离乳腺细胞→→取出其细胞核→→组成融合细胞→→胚胎→→代孕母羊→→克隆羊(多莉)②结果:小羊多莉与母羊几乎一模一样。③结论: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在中。(二)、DNA1、DNA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中,它的结构像一个形的梯子。2、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分子片段叫。(三)、染色体1、染色体是中容易被碱性物质染成深色的物质。2、染色体是由和组成的。3、每一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数量是的。对生物的正常生活和传种接代都非常重要。我的疑问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二、探究展示(探究问题,拓展思路,锻炼能力)对于以下问题,先在学习小组内讨论,得出结论,然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展示:(一)学习目标一:遗传信息1、什么是遗传信息?遗传信息主要存在于细胞的哪个结构中?(二)学习目标二: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2、认真阅读教材55页中的插图,回答问题:①与多莉羊的身世有关的绵羊有哪些?②多莉羊与哪只羊最相似?这说明了什么?(三)学习目标三: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1、遗传信息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的什么结构中?133 2、DNA的结构具有什么特点?3、什么是基因?4、生物的性状是由什么控制的?(四)学习目标四: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1、通过分析,你知道什么是染色体?2、染色体是由哪些物质构成的?3、染色体在细胞核中的存在具有哪些特点?精讲点拨: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和展示中暴露出来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点拨,释疑。三、教学反馈(依照目标,巩固提高,感悟升华)1、从细胞结构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一现象主要决定于()A、细胞壁B、细胞膜C、细胞质D、细胞核2、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中,对当时没有亲人认领的遇难者的遗体进行处理之前,除了对死者编号、拍照外,还提取了死者的DNA样本,DNA主要存在于细胞的()133 A、细胞壁B、细胞膜C、细胞质D、细胞核3、在细胞核中,储存遗传信息的结构是()A、蛋白质B、叶绿体C、染色体D、线粒体4、通过杂交水稻来改良品种的品质,其实质是()A、细胞壁融合B、细胞膜融合C、细胞质融合D、细胞核融合5、克隆羊“多莉”的成功培育,说明遗传物质存在于()A、细胞壁B、细胞膜C、细胞质D、细胞核液6、下列关于染色体、DNA、基因三者的叙述,错误的是()A、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B、基因是有特定遗传效应的DNA片C、DNA分子是双螺旋结构D、每个DNA分子上都有一个基因7、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B、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C、叶绿体为细胞的生活提供能量D、染色体是细胞内遗传物质的载体8、人的肌肉细胞、神经细胞、上皮细等都是体细胞,它们的染色体数目都是()A、46条B、24条C、23条D、12条9、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经碱性染料染色后的分裂细胞,可以看到细胞核中的()A、基因B、DNAC、染色体D、蛋白质10、人的大拇指能否向手背方向弯曲是由特定的遗传物质决定的,此遗传物质是()A、全部的DNAB、某一个基因C、所有的染色体D、一个细胞核11、下列关于细胞、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B、细胞核是细胞中的控制中心C、基因位于染色体上D、染色体由DNA和基因组成四、归纳小结本节课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请你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下面的问题:1、遗传信息主要存在于细胞的哪个结构中?2、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3、染色体在细胞核中具有怎样的特点?五、教学反思133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第二章细胞的生活第三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教学目标及方法】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2、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3、说出细胞分裂与细胞生长的关系。4、关注细胞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分裂的示意图,了解细胞分裂的一般过程。2、通过分析资料,并通过类比的方法了解细胞是不能无限度生长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细胞的分裂和生长的相关资料,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重点、难点:重点: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难点:1.生物体的长大主要是靠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和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2.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三、教学方法:实验法、自主探究。四、教学用具:多媒体、实物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课前预习(了解主干,解决基础,知晓薄弱)根据学习目标自学教材,梳理基础知识,通过自学、对学、小组群学完成以下问题,并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我的疑问处。(一)细胞的分裂:1、概念:一个细胞分成细胞。2、过程:①由一个分成两个。②分成两份,每份各有一个细胞核。133 ③原来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3、染色体的变化:细胞核分裂时,变化最明显的是。其数量在细胞分裂时已,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成和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4、新细胞的特征:①两个新细胞以及新细胞和原细胞的染色体和相同。②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一样。(二)生物的生长:生物体由小长大是细胞和的结果。新产生的细胞体积,通过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我的疑问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展示(探究问题,拓展思路,锻炼能力)对于以下问题,先在学习小组内讨论,得出结论,然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展示:1、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的原因是什么?——————————————————————————————————————————————————————————————————————————————————————————————————————————————————————————————2、细胞的体积不能无限度增大的原因是什么?3、细胞分裂的过程是怎样的?4、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精讲点拨: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和展示中暴露出来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点拨,释疑。——————————————————————————————————————————————————————————————————————————————————————133 三、教学反馈(依照目标,巩固提高,感悟升华)1、细胞分裂结束后,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是()A、成倍增加B、减少一半C、不变D、数目变化没有规律2、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经碱性染料染色后的分裂期细胞,可以看见细胞核中的()A、DNAB、染色体C、蛋白质D、基因3、植物体能由小到大的原因是()A、细胞分裂B、细胞生长C、细胞分化D、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4、细胞分裂最主要的结果可使()A、细胞数目增多B、细胞体积增大C、细胞数目减少D、细胞体积减小5、细胞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取营养物质并转变为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这是细胞的A、分裂B、分生C、生长D、发育()6、细胞分裂的正确顺序是()①细胞核分裂成两个,②细胞质分裂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③在原来的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细胞壁A、①②③B、②③①C、②①③D、③①②7、植物细胞分裂时,什么物质发生了最重要、最明显的变化()A、染色体B、线粒体C、叶绿体D、核糖体8、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动、动植物细胞分裂时都有的变化是()A、细胞质平均分成两份B、细胞核平均分成两份C、形成新的细胞膜D、形成新的细胞壁9、细胞分裂完成后,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的何种物质一致()A、糖类B、脂类C、无机盐D、遗传物质10、某生物体细胞中含有12对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A、12条B、24对C、24条D、6对133 11、洋葱根尖细胞进行分裂时,其中一个细胞连续分裂4次,将得到的细胞个数是()A、4个B、6个C、8个D、16个12、下列细胞正处于分裂状态的是()A、癌细胞B、人表皮细胞C、神经细胞D、凋落的花瓣13、当你打开影集,你会发现,现在的你比童年的你长高了许多,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A、细胞膨大的结果B、细胞生长的C、细胞分裂的结果D、细胞分裂和生长的结果14、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是()A、不变化B、先加倍,后平分C、先平分,后加倍D、只平分不加倍四、归纳小结————————————————————————————————————————————————————————————————————————————————————————————————————————————————————————————————————————————————————————————————————————————————————————————————————————————————————————————————————————————————————————————————————————————————————————————————————————————————————————————————————————————————————五、教学反思——————————————————————————————————————————————————————————————————————————————————————————————————————————————————————————————————————————————————————————————————————————————————————————————————————————————————————————————————————————————————————————————————————————————————————————————————————————————————————————-133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第一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学目标及方法】学习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说出组织的概念,概述构成人体的各种组织是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识别人体的四种组织。2、说明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3、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装片。4、初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教材中的图示,了解各种组织是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装片,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分析人体的结构层次,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逐步对人体形成完整的认识。教学难点:细胞分化形成组织是一个微观的动态过程,学生缺乏感性认识,认识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方法:以学定教,达标过关。【教学流程】一、课前预习(了解主干,解决基础,知晓薄弱)根据学习目标自学教材,梳理基础知识,通过自学、对学、小组群学完成以下问题,并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我的疑问处。预习指导:1、阅读教材P62页,理解细胞分化的概念。2、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四种组织的切片,把四种组织进行比较,了解各种组织的结构特点。预习自测:(一)细胞分化形成新的组织1、细胞的分化: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大部分细胞后来失去能力,具有不同的,在和上也逐渐发生变化的过程。133 2、组织:由相似,、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3、人体的基本组织:、、、。(二)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器官:由不同的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三)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人体内有大系统,它们是系统、系统、系统、系统、系统、系统、系统、系统。1、细胞的分裂:是指细胞逐渐分成细胞,其结果是使细胞增多。但细胞的都不发生变化。2、细胞生长:经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吸收营养物质后,逐渐增大的过程。3、细胞分化:在细胞分裂和生长的基础上,由于细胞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在和上发生了变化,其结果是形成了不同的。我的疑问处:二、探究展示(探究问题,拓展思路,锻炼能力)对于以下问题,先在学习小组内讨论,得出结论,然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展示:1、人体组织是如何形成的?————————————————————————————————————————————————————————————————————————————————————————2、人体的基本组织包括哪些?分别有哪些功能?并完成下表:组织名称特点功能举例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3、什么是器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什么是系统?人体内的系统主要有哪些?13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人体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人体的一个动作是某一个系统单独作用的结果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学生分小组展示,老师对各小组进行评价)精讲点拨: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和展示中暴露出来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点拨,释疑。三、教学反馈(依照目标,巩固提高,感悟升华)1、以下关于组织的叙述,不确切的是()A、它是细胞分化后出现的一种细胞群B、这群细胞形态结构完全相同C、这群细胞功能相同D、这群细胞形态、结构、功能不同于其他细胞群2、心脏不停地跳动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这说明它属于()A、细胞B、组织C、器官D、系统3、组织形成的过程大致是()A、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细胞生长B、细胞生长→细胞分化→细胞分裂C、细胞分裂→细胞生长→细胞分化D、细胞分化→细胞分裂→细胞生长4、上皮组织具有的生理功能是:①保护作用②排泄作用③分泌作用()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5、形成汗腺的基本组织是()A、上皮组织B、结缔组织C、肌肉组织D、神经组织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结缔组织的是()A、骨组织B、韧带C、软骨组织D、平滑肌7、人体内分布最广的组织是()A、上皮组织B、结缔组织C、肌肉组织D、神经组织8、生物体的结构是有层次的,人体的皮肤属于()133 A、细胞B、组织C、器官D、系统9、想一想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和心肌细胞分别属于什么组织?()①结缔组织②上皮组织③肌肉组织④神经组织A、②①B、③④C、②③D、①④10以色列科学家利用干细胞成功地制造出了心脏细胞,这种转变的原因最可能是()A、干细胞分裂的结果B、干细胞分化的结果C、干细胞生长的结果D、干细胞成熟的结果11、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是下列哪个系统的功能()A、运动系统B、消化系统C、循环系统D、泌尿系统12、下列关于人体的结构层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细胞→器官→组织→系统→人体B、组织→细胞→器官→系统→人体C、细胞→组织→系统→器官→人体C、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13、构成左侧所列器官的主要组织是哪一类,用线连接起来:①肱三头肌A上皮组织②皮肤肌B结缔组织③血液C肌肉组织④大脑D神经组织四、归纳小结:1、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或人2、组织的种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五、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第二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学目标及方法】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描述构成植物体的各种组织是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识别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2、说明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3、在说明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过程与方目标:1、指导学生观察器官完整的植物体,了解构成植物体的六种器官。2、指导学生观察根尖的四个区,并分析教材中提供的信息,了解植物的几种重要组是由分生组织分化的形成的。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形成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二、重点、难点:重点:1.描述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2.能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部分认识植物体,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提高难点:植物的各种组织均由组织分化形成。三、教学方法:实验法、自主探究。四、教学用具:多媒体、实物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课前预习(了解主干,解决基础,知晓薄弱)根据学习目标自学教材,梳理基础知识,通过自学、对学、小组群学完成以下问题,并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我的疑问处。(一)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绿色植物是由、、、、、六大器官组成的。(二)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133 1、植物的主要组织:、、、2、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从微观到宏大):→→→。(三)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的生长发育从开始的,经过细胞和进而形成组织、器官,进而形成植物体。我的疑问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展示:(探究问题,拓展思路,锻炼能力)对于以下问题,先在学习小组内讨论,得出结论,然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展示:●学习目标一: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问题:你认为油菜花完整的植株是由哪些器官构成的?分别具有哪些功能?●学习目标二: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1、通过观察66页的插图,你认为根尖由几个部分组成?2、在根尖的结构中,哪部分结构具有分裂能力?3、识记下表:种类分布举例结构特点功能分生组织根尖的分生区细胞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再由这些细胞分化形成其他组织保护组织根、茎、叶表面的表皮细胞保护内部组织输导组织茎、叶脉、根尖成熟区等处的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营养组织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中都含有储藏营养物质,含叶绿体的营养组织,还能进行光合作用133 ●学习目标三:1、植物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2、植物组织是如何形成的?器官是如何形成的?3、请你尝试说明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精讲点拨: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和展示中暴露出来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点拨,释疑。三、教学反馈(依照目标,巩固提高,感悟升华) 1、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是()A、细胞B、组织C、器官D、细胞群2、用开水烫一下番茄,会在其表面撕下一层皮,这层皮属于()A、保护组织B、营养组织C、输导组织D、机械组织3、下列哪项是营养组织的主要功能()A、对细胞有支持作用B、供给保护组织营养C、贮藏营养物质供细胞利用D、输导营养供给其他组织4、根尖细胞具有很强分裂能力的区域是()A、成熟区B、分生区C、伸长区D、根冠5、下列植物食用部分不属于植物器官的是()A、胡萝卜B、苹果汁C、马铃薯D、莲藕6、下列属于植物生殖器官的是()133 A、甘薯根B、油菜叶C、甘蔗茎D、玉米种子7、一片绿叶是()A、一个细胞B、一种组织C、一个器官D、植物个体8、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是()A、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B、细胞→组织→系统→植物体C、细胞→器官→系统→植物体D、细胞→器官→组织→植物体9、番茄的果皮、果肉和其中的“筋络”分别属于下列组织中的()①输导组织②分生组织③营养组织④保护组织A、④②①B、④①②C、④①③D、④③①10、下列结构属于器官的是()A、黄瓜果肉B、一个香蕉C、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D、苹果果皮13、将下列植物的主要食用部分一所属器官用线连接起来:①甘蔗A根②胡萝卜B茎③西兰花C叶④西瓜D花⑤绿豆E果实⑥青菜F种子11、植物的果实的表面覆盖着果皮,就像一道屏障,保护着果实内部的各种组织。为探究果皮的保护作用,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取一个新鲜的苹果,用水冲洗干净后,用牙签划破果皮,再把它放入塑料控制温度为什么25℃。一个星期后,到出塑料袋,观察发现苹果开始腐烂。该同学由此得出结论:果皮对果实内部有保护作用。(1)该同学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的变量是:_________(2)该同学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有明显缺陷,请指出来,并修改完善。四、归纳小结:绿色开花动植物主要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构成,植物器官是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的。植物的主要组织有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植物体是有一定的结构层次的,从微观到宏观大可以表示如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五、教学反思13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第三节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教学目标及方法】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说明单细胞生物是依靠一个细胞完成生命活动的。2.能举例说出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3.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进一步强化显微镜的操作技能。4.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了解草履虫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的适应性。2.通过分析资料,了解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二、重点、难点:重点:1.单细胞生物是通过一个细胞完成生命活动的。。2.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进一步强化显微镜的操作技能。难点:1.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的知识性。2.学生通过学习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三、教学方法:实验法、自主探究。四、教学用具:多媒体、实物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课前预习(了解主干,解决基础,知晓薄弱)根据学习目标自学教材,梳理基础知识,通过自学、对学、小组群学完成以下问题,并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我的疑问处。(一)单细胞生物身体只由___构成,大多生活在__中,如___、___、___、___等。133 (二)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活1、运动:靠______摆动旋转前进。2、呼吸:靠______完成。3、消化:形成______消化食物。4、排泄:靠______、伸缩泡和______完成。5、排遗:食物残渣从______排出。(三)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1、有益:①多数单细胞生物是______的天然饵料。②草履虫可吞食细菌,净化______。2、有害:①某些单细胞生物_____在人体内,危害身体健康。②海水中的某些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可造成______,危害渔业。我的疑问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展示(探究问题,拓展思路,锻炼能力)对于以下问题,先在学习小组内讨论,得出结论,然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展示:●学目习标一: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1、认识教材68页插图中的几种单细胞生物,回答:、、属于动物,属于植物,属于真菌。2、学生认真阅读教材79页的插图,回答下列问题:①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它的基本结构包括哪几个部分?②草履虫能够在水中自由运动,那么,草履虫是依靠哪种结构进行运动的?③草履虫是如何进行摄食的?食物是怎样进行消化的?食物残渣又是如何排出体外的?133 ④草履虫的生活需要氧,其呼吸的结构是什么?⑤草履虫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是如何排出体外的?3、请同学们按照下面提供的实验进行探究:实验目的:了解草履虫的应激性。材料用具:载玻片、草履虫的培养液、滴管、食盐、牛肉汁。实验步骤:(学生自行设计)(1)在甲乙两片载玻片上分滴两滴草履虫的培养液,并将两滴培养液连通。(2)当在载玻片右侧培养液的边缘放一小粒食盐和一滴牛肉汁时贩现象是怎样的?学生实验、观察、并尝试回答:通过实验发现:在培养滴中放食盐后,草履虫会逐渐移动到的一端,而另一载玻片上的培养液滴中放一沆牛肉汁后,草履虫会逐渐移动到的一端,这说明草履虫能够对作出反应,能够逃避刺激,趋向刺激。●学习目标二: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1、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学生说出与人类有利的方面,另一部分学生说出与人类有害的方面。双方展开激烈讨论。2、得出结论:有利方面:有害方面:精讲点拨: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和展示中暴露出来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点拨,释疑。●知识链接:草履虫对污水的净化有一定的作用,据统计,一只草履虫每小时大约能够形成60个食物泡,每一个食物泡中大约有30个细菌,因此,一只草履虫每天大约能够吞食4300个细菌。三、教学反馈(依照目标,巩固提高,感悟升华)1、下列生物中属于单细胞生物的是()A、变形虫B、大豆C、蚂蚁D、蚯蚓2、草履虫的基本结构与以下哪种细胞最为相似()133 A、衣藻B、番茄果肉细胞C、酵母菌D、人体口腔上皮细胞3、植物细胞具有而草履虫没有的细胞结构是()A、细胞壁B、细胞膜C、细胞质D、细胞核4、将草履虫放在清水中,它不会由于过度吸水而导致细胞涨破,其原因是()A、草履虫细胞内的浓度与清水的浓度相等B、草履虫有细胞壁,限制了细胞的过度吸水C、收集管和伸缩泡能收集和排出体内多余的水份D、草履虫可以通过胞肛排出多余的水分5、观察草履虫时,常在载玻片上放少许棉花纤维,目的是()A、固定草履虫B、使草履虫运动速度减慢C、分隔培养液D、吸收营养液6、草履虫的表膜不具有的功能是()A、保护B、呼吸C、排泄D、消化7、小明把碳素墨水滴了少许到草履虫培养液中,几分钟后,制成的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有些草履虫的某结构被染成黑色,这种结构的名称是()A、细胞核B、液泡C、食物泡D、伸缩泡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单细胞生物都是以有机物作为营养B、单细胞生物同样具有生物的各种特征C、单细胞生物必须生活在水中D、单细胞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都是分解者9、草履虫能净化污水,是因为它能()A、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B、吞食污水中的细菌C、降解污水中的有毒物质D、提高污水中氧的含量10、草履虫在生态系统中属于()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11、以下结构与草履虫的排泄无关的是()A、收集管B、伸缩泡C、表膜D、胞肛12、大小两种草履虫分开培养,它们都能正常地生长。可是把两者放在一起培养的时候,经过16天,其中的一种全部死亡,而另一种却仍生长正常。这种现象属于()A、合作B、捕食C、竞争D、寄生13、下列关于单细胞生物的说法,错误的是()A、单细胞生物不能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B、草履虫能趋利避害C、酵母菌的结构中包含细胞壁和液泡D、利用酵母菌可以制作面包133 14、草履虫能够称为一个生物体吗?能够完成所有的生命活动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请将草履虫的结构与功能连线:A、表膜a排出食物残渣B、纤毛b消化食物C、胞肛c摄取食物D、食物泡d排出多余朱和废物E、口沟e运动F、收集管和伸缩泡f摄入氧,排出二氧化碳四、归纳小结本节课的知识归纳如下:一、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1、常见的几种单细胞生物:酵母菌、草履虫、衣藻、变形虫2、观察草履虫(1)实验步骤:(2)实验现象:(3)实验结论:(由学生总结归纳)3、草履虫的结构及功能(1)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2)呼吸:表膜(3)营养:食物经过口沟进入细胞质形成食物泡,食物被消化吸收后,食物残渣由胞肛排出体外。(4)排泄: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由收集管收集,由伸缩泡排出体外。二、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1、有利方面:是鱼类的天然饵料,能够净化污水。2、不利影响:引起疾病危害人体健康,形成赤潮危害渔业。五、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3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第四章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学目标及方法】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病毒,说出病毒的结构组成。2、说出病毒的生活特征过程与方法:强化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良好习惯。二、重点、难点:1.重点:病毒的结构组成;病毒的生活。2.难点:病毒的生活。三、教学方法:讨论法、类比法。四、教学用具:多媒体、挂图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课前预习(了解主干,解决基础,知晓薄弱)根据学习目标自学教材,梳理基础知识,通过自学、对学、小组群学完成以下问题,并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我的疑问处。(一)病毒的形态、大小病毒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有、、。比小很多,只能用来表示它们的大小。(二)病毒的种类根据不同,可将病毒分为三类:、和(也叫)。(三)病毒的结构和生活1、结构:仅由和内部的组成。没有细胞结构。2、生活;只能寄生在内,若离开活细胞会变成,一有机会侵入,133 就会重新开始。3、繁殖:靠自身中的,利用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病毒。(四)病毒与人类的关系1、有害:给、、带来了极大危害,如流感病毒引起、肝炎病毒引起等。2、有利:①疫苗是经过处理的减毒的或无毒的,如人们接种来预防由天花病毒引起的天花,口服疫苗预防等。②在基因工程中,科学家能够让某些病毒携带动植物或微生物的某些基因进入正常细胞,来达到或的目的。我的疑问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展示。(探究问题,拓展思路,锻炼能力)对于以下问题,先在学习小组内讨论,得出结论,然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展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讲点拨: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和展示中暴露出来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点拨,释疑。三、教学反馈(依照目标,巩固提高,感悟升华)1.大多数病毒个体很小,我们要观察病毒必须使用()A高倍显微镜B低倍显微镜C电子显微镜D放大镜2.噬菌体是指()A植物病毒B动物病毒C细菌病毒D真菌病毒133 1.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病毒特点的是()A外壳由蛋白质构成B内部含有遗传物质C在寄主细胞里进行繁殖D属于单细胞生物2.病毒在寄主细胞内的生命活动主要表现在()A取食、消化B生长发育C产生有毒物质D繁殖新个体3.病毒是一种特殊的生物,它必须生活在()A土壤中B水中C活细胞中D空气中4.下列不是由病毒引起的疾病是()A非典型肺炎B艾滋病C疟疾D游行性感冒5.人类与有害病毒斗争的过程中,常用接种__________的方法来防治病毒性疾病,它是经过人工处理的______________。6.下图是病毒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图2-4-2(第38页)(1)A、B、C分别表示的病毒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中[]是蛋白质,[]内有遗传物质。(3)以寄生到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靠自己的[]____________,利用活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许多____________。7.下列生物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A衣藻B酵母菌C狂犬病D大肠杆菌8.今年4月,安徽阜阳发生手足口病疫情,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手、足、口腔发生疱疹为主要特征,作为病原体的肠道病毒属于___________(填“植物”、“动物”或“细菌”)病毒,这种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______________组成。9.有一个很真实的故事:20世纪60年代,在上海钢铁厂,钢铁工人邱财康被熔融的钢水严重烧伤,烧伤部位出现大面积感染,这种感染是绿脓杆菌造成的,它使邱师傅的烧伤皮肤不但难以治愈,而且绿脓肝菌分泌的有害物质还很快增多,使其生命受到威胁。在这生死关头,医务人员想到了用一种特殊的生物吞噬绿脓杆菌,使邱财康转危为安。医务人员用的是什么生物?这种生物对师傅的身体有影响吗?13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链接:艾滋病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又译:后天性免疫缺陷症候群),英语缩写AIDS(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的音译。1981年在美国首次注射和被确认。曾译为“爱滋病”、“爱死病”。分为两型:HIV-1型和HIV-2型,是人体注射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又称艾滋病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艾滋病被称为“史后世纪的瘟疫”,也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艾滋病传染主要是通过性行为,体液的交流而传播。体液主要有:精液,血液,阴道分泌物,乳汁、脑脊液和有神经症状者的脑组织中。其他体液中,如眼泪、唾液和汗液,存在的数量很少,一般不会导致艾滋病的传播。所以艾滋病主要通过性、血液、母婴三种方式传播。与艾滋病患者共用餐具、浴池、握手、拥抱和亲吻都是安全的,不会被传染。艾滋病病毒不会通过空气、食物、水等一般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四、归纳小结本节课老师主要介绍病毒的常见种类,病毒的结构与生活,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能识别病毒,说出病毒的结构组成,关注病毒与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本节课的重点是病毒的结构组成,难点是病毒的生活。五、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目标及方法】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特征和生活环境。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雨人类的关系,关注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观察,学会观察和研究生物的一般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学习和观察,特别是观察这些植物的生活状况和生存环境,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各样绿色植物的情感、进而发自内心地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激发奋发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的美好愿望。二、重点、难点:重点: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难点: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2、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自主探究及互相合作的能力。三、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讨论四、教学用具:导学案、多媒体、实物五、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一、课前预习(了解主干,解决基础,知晓薄弱)根据学习目标自学教材P78-P82,梳理基础知识,通过自学、对学、小组群学完成以下问题133 ,并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我的疑问处。1、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分布广泛,已知的绿色植物大约___________种,它们形态各异,生活环境也有差别,可以分为四大类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植物2、藻类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有单细胞的,如___________,也有多细胞的,如___________等,它们大都生活在___________,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等器官的分化。3、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___________环境中,具有________、______,没有______或只有假根,因此,植株一般都很矮小;叶只有________细胞,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非常敏感,人们利用这个,常常把它作为监测___________的指示植物。4、蕨类植物生活在___________环境中,仔细观察会发现,藏在地下的部分其实是植物的___________,伸展在地面以上的部分是它的___________,蕨类因为有专门的___________,因此植株比苔藓植物___________。常见的蕨类植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蕨类植物的叶片下面有许多褐色的隆起,里面含有大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是蕨类植物的___________。我的疑问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展示。(探究问题,拓展思路,锻炼能力)教师分配交流与展示任务给学习小组,并巡视、观察、指导各学习小组交流情况,将深入学生之中发现学生中学习的问题,认真聆听学生的表达与交流,最后对学生交流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予以点拨任务一、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特征133 共同特点任务二、判断(1)衣藻长有鞭毛,它是动物()(2)海带没有根茎叶分化,看上去是一个整体,它属于单细胞生物()(3)藻类植物可作为碘酒、琼脂等原料()(4)苔藓植物吸入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的部位是背、腹两面的叶肉细胞()任务三、将下列植物类群的名称与相应的特征用线连接起来藻类植物具有根、茎、叶,体内有输导组织苔藓植物没有根、茎、叶器官的分化蕨类植物植株矮小,茎和叶内没有输导组织任务四、如果养鱼缸长时间不换水,缸的内壁上就会长出绿膜,水会变成绿色,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务五、某地修建了一座燃煤的火力发电厂,几年后,为什么这里许多绿茸茸的苔藓植物都不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务六、现在的蕨类植物还能形成大片的森林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教学反馈(依照目标,巩固提高,感悟升华)1、下列属于单细胞藻类植物的是()A、衣藻B、水绵C、海带D、紫菜2、最容易找到苔藓的地方,其环境特点是()A、向阳干燥,有污染B、背阴潮湿,无污染C、背阴潮湿,有污染D、向阳干燥,无污染133 3、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主要有A、释放氧气B、可做鱼类的饵料C、可供药用D、以上都是4、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水土保持有一定得作用,这是因为()A、根系发达,能够吸收大量的水分B、输导组织中能蓄积大量的水分C、生存的环境湿润,叶的蒸腾作用非常小D、密植的植株间的缝隙能够蓄积大量的水分5、下列哪项是藻类、苔藓、蕨类植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A、都是多细胞植物体B、都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C、大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D、都不能产生种子来源:Z|xx|k.Com]6、人们食用海带,主要是食用海带的()A、叶B、整个植株C、叶状体D、根状物7、水分和无机盐可以通过输导组织运送到身体各处的植物是()A、淡水藻类植物B、海洋藻类植物C、苔藓植物D、蕨类植物8、小明同学从山坡上采集到一株草本植物。经观察发现其叶片下表面边缘有许多褐色的隆起,并有许多褐色小颗粒从中散落出来。(1)你认为该植物属于___________植物。(2)散落出来的小颗粒是___________,这是一种___________细胞。假如你在山中迷了路,可以借助苔藓植物的分布辨别方向,因为树干长苔藓多的一面朝___________知识链接:通过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认识比较,可得出生物进化的规律,生活环境:由水生到陆生形态结构:有简单到复杂进化趋势:由低等到高等四、归纳小结五、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节种子植物【教学目标及方法】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过程与方法: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学和被子植物。情感态度价值观: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人交流和合作和过程。二、重点、难点:1.重点:比较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难点:通过实验观察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学习观察种子结构图的方法。三、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讲述法、探究法。四、教学用具:多媒体、实物五、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一、课前预习(了解主干,解决基础,知晓薄弱)根据学习目标自学教材,梳理基础知识,通过自学、对学、小组群学完成以下问题,并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我的疑问处。(一)观察种子1、菜豆种子的结构(1)、种皮:有作用。(2)、胚:、、、2、玉米种子的结构:(1)、种皮:与紧密结合在一起。(2)、胚:、、、(3)、胚乳贮存3、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玉米胚乳遇碘变蓝说明了。4、种子和孢子的适应性比较(1)种子比孢子强,寿命长。133 (2)孢子是一个,只有散落在的环境中才能萌发,种子在较的地方也能萌发,若环境过于干燥或寒冷,它可以待到时再萌发。5、影响种子寿命的因素:在和条件下,种子的寿命可延长,反之,种子的寿命会缩短。(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1、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相同点:2、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不同点:3、果实由和组成。4、被子植物果实适于传播的特点(1)有些果实表面有或,适于随风飘扬,如和柳的果实。(2)有些果实表面有或,能够黏附在动物的传播,如、的果实。(3)有些果实,有香味的或,能够诱使动物来吃,动物吃下果实后,不少种子随着排出而传播。我的疑问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展示。(探究问题,拓展思路,锻炼能力)对于以下问题,先在学习小组内讨论,得出结论,然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展示:1、种子的主要结构是什么?它有哪些部分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们平时吃的大豆、花生、大米、小麦的营养物质贮存中种子的哪一结构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们平时吃的豆腐主要是由大豆的哪一部分做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我们平时吃的面粉主要是由小麦的哪一部分加工而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如何区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适于陆地环境生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讲点拨: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和展示中暴露出来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点拨,释疑。三、教学反馈(依照目标,巩固提高,感悟升华)1.种子结构中的哪一部分是新植物的幼体(  )                   A.胚乳B、子叶C、胚D、种皮2.下列关于胚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胚由胚芽、胚根、子叶四部分组成B.胚是种子的主要结构C.胚是新植物体的雏形D.种子的营养物质都储藏在胚中3.下列哪一级说法都正确                        (  )①玉米种子的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子叶四部分组成②将一粒玉米纵切后,在切面滴碘液发现整个切面都变蓝③胚是种子的主要部分,是新植物物体的幼体④种子中了叶发育为叶,胚芽发育为芽,胚轴发育为茎,胚根发育为根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4.松树和桃树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在于(   )   A.松树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    B.松树没有果实,种子裸露着 C.松树的球果包被着果实           D.松树雌球花由胚珠和子房壁组成5.如果将水稻、西瓜、松树归为一类,把海带、地钱和蕨归为另一类。那么分类依据是(  )   A.有根或无根                                B.有种子或无种子   C.水生或陆生                                D.有果实或无果实133 6.我们吃的粮食、瓜果和蔬菜,绝大多数都是结种子的,并且是由种子了育成的,这些植物统称为___________植物,其中,种子裸露着的叫做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的叫做______植物。7.请举例说出常见的被子植物有________、、等,常见的裸子植物有 、 、等。8.右图是菜豆种子的结构,请回答:⑴能贮藏营养的结构是[4]。⑵图中③的名称是。⑶图中将来发育成植物体的根的结构是②⑷图中①的名称是。9.列表比较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菜豆种子玉米种子不同点相同点10.请阅读“国家水杉和有关蕨类植物的生殖介绍”。一亿多年前,当时地球的气候十分温暖,水杉已在北极地带生长,后来逐渐南移到欧亚和北美洲。到第四纪时,地球上出现大量冰川,各洲的水杉相继灭绝,而只在我国华中一小块地方幸存下来。1943年以前,科学家只是在中生代折垩纪的地壳导层中发现过它的化石,自从在我国发现仍然生存的水杉以后,曾引起世界的震动!被誉为植物界的“活化石”!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先后从我国引种栽培,几乎遍及全球!我国从辽宁到广东的广大范围内都有它的踪迹。蕨类植物的孢子和一般常见种子很不相同,一般植物园的种子,落在适宜的土壤上,就能生根发芽,长成一棵新的植株。而蕨类植物的孢子落入土壤之后,先要萌发长成一个心形的片状体,称为原叶体。原叶体是绿色的,下面生长着假根,能独立生活。通常,在原叶体上长着颈卵器和精子器。有趣是,当精子器成熟之后,里面的精子,个个长着许多鞭毛,它们可以在水中游动到颈卵器里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合子,合子仍然不断吸收原叶体上的养料,继续发育而成为一棵新的蕨类植物。1)蕨类植物的生殖能不能脱离水的限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分析种子植物为何比蕨类植物园更适于在陆地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3 知识链接:种子具有寿命,但不同的种子,寿命长短差别很大。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科学工作者在辽宁省普兰店泡子屯附近的泥炭层中,挖出了一些莲子。这一带多年以来就没有人种过荷花,怎么会挖出了莲子呢?经过鉴定,证明这些莲子在地层中已经“沉睡”大约1000多年了,竟是唐、宋时代的莲子。人们感兴趣的是,这些古莲子还能不能发芽?1951年,人们把古莲种子种了下去。1953年夏季,它们不但萌发了片片碧绿的嫩叶,居然还开出了粉红色的艳丽的荷花。日本的大贺博士在千叶县的低洼沼泽地下发现了沉睡了2000多年的莲子,播种后,也发芽开花结果了,可谓是种子中的老寿星。然而在南美洲阿根廷的一个山洞里发现的3000多年前的一种苋菜种子仍保持着生命力,不得不更让人称奇。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1967年加拿大报道的在北美洲北极育肯河冻土层的旅鼠洞中发现的20多粒北极丽扇豆种子,经C14同位素测定,它的寿命至少已有1万年,播种后有6粒种子发芽长成了植株,这是目前所知寿命最长的种子。多年来,人们都认为世界上寿命最短的种子是沙漠中的梭梭种子,它的种皮极薄,极易发芽成苗,兰花种子的寿命也只有几个小时,杨树和柳树的种子的寿命也只有10多天。为什么种子的寿命有长有短?关键的问题在哪里?原来种子的寿命关键是要使种子的胚保持生命力。种子的萌发只要满足胚对水分、空气、适宜温度等条件的需要就能实现。经科学家研究,种子外表的蜡质和厚厚的角质层都能使种子具备不透性而难以萌发,而长寿种子更是具备不易透水、不易透气的坚硬、致密的种皮。据研究,豆科植物种子寿命较长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具备不透性的原因。在豆科植物种子的种皮中,存在种皮栅栏细胞角质层,莲子外面的果皮是坚硬的硬壳,里面存在着一种叫马氏细胞明线的物质引起不透性,再加上致密的细胞壁,更不易透水透气。种子的胚得不到充足的水分和氧气,生理活动微弱,就处于休眠状态而成为长寿种子,一旦种皮破坏,胚得到萌发条件就会打破休眠状态而萌动。四、归纳小结生物圈中的绝大多植物都是靠种子来繁殖后代的,把这类植物叫种子植物。根据种子的外面有无果皮包被又把种子植物分为裸子植物学和被子植物。被子植物以叫绿色开花植物,是生物圈中最高等垢一个植物类群,它们分布最广,种类最多,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而根据种子的胚的子叶的片数不同可以把被子植物分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五、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第一节种子的萌发【教学目标及方法】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2.阐明种子萌发的过程。过程与方法:1.运用实验法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进行科学的训练。2.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情感态度价值观:参与种植植物的实践活动,培养爱护植物的情感。二、重点、难点:1.重点: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2.难点: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中如何设置对照实验及实验现象的分析。三、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讲述法、探究法。四、教学用具:多媒体、玻璃瓶、滤纸、小麦种子五、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一、课前预习(了解主干,解决基础,知晓薄弱)根据学习目标自学教材,梳理基础知识,通过自学、对学、小组群学完成以下问题,并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我的疑问处。(一)种子萌发的条件1、环境条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包括、和2、自身条件:(1)胚是;(2)胚是;(3)种子不在(二)种子的发芽率1、抽样检测:不能对检测对象逐一检测时,可以从检测对象总体中抽取少量个体作为,使检测的结果能够反映总体的情况。133 2、发芽率的公式发芽率=/供检测的种子数×100%(三)种子的萌发过程1、种子先吸收水分。子叶或胚乳中的转运给、、。2、胚根发育,突破,形成。3、胚轴,胚芽发育成和我的疑问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展示。(探究问题,拓展思路,锻炼能力)对于以下问题,先在学习小组内讨论,得出结论,然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展示:1、怎样才能知道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具备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种子就一定会萌发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抽样检测时应该如何抽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抽样种子发芽率时,应该满足种子什么样的环境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将颗粒饱满的种子分成甲、乙两组,在适宜的温度下同时播种,甲组种在潮湿、肥沃的土壤中,乙组种在潮湿、贫瘠的土壤中,这两组种子的发芽顺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讲点拨: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和展示中暴露出来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点拨,释疑。三、教学反馈(依照目标,巩固提高,感悟升华)1、早春播种时用塑料地膜覆盖,为什么会提早出苗          (  )A.防止了水分蒸发B.提高了地表温度C.防止了阳光照射D.隔绝了空气2、下列哪一个条件不是种子萌发时必需的条件             (  )A、一定的水分B、充足的空气C、阳光照射D、适宜的温度3、测定种子发芽率时,用了科学探究方法中的:①观察②调查③实验④测量⑤查阅资料()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4、某小组在测定种子了芽率时,每次都用100粒小麦种子,共测量了3次,得到如下数据,种子萌发数分别为:96、92、91,这批小麦率应为              (  )A、92%B、93%C、94%D、95%5、即使在条件适宜的环境中,种子也不一定都能萌发。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种子萌发需要满足的自身条件有:、、等。6、种子发芽率的公式是:         7、种子萌发的条件可分为两个方面:和。8、菜豆种子萌发时,首先需要从外界充分吸收。然后在适宜的条件下 最先突破,在胚芽形成茎、叶,度进行光合作用之前会逐渐萎缩,种子有机物的含量会逐渐。9、请将种子萌发时,胚的结构与将来发育情况用线连接起来。①胚芽           a.根②子叶或胚乳        b.茎和叶③胚轴           c.提供营养物质133 ④胚根           d.边接根和茎的部分10、明明小组做了探究玉米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下表是他们的实验记录,请根据表格分析回答问题:瓶号种子所处的环境实验结果1不放水,置于25度橱柜中种子不萌发2放适量水,置于25度橱柜中种子萌发3放适量水,置于冰箱冷藏室(4度)种子不萌发4将种子全部浸入水中,置于25度橱柜中种子不萌发(1)本实验中,2号瓶与1、3、4号瓶分别都只有种环境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对照组是号瓶。(2)2号瓶与号瓶的实验结果说明水分是种子萌发所必需的外界条件。(3)空气中有较多的空气。由于水中氧气的含量较低,因此,被水淹没的种子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不能正常萌发。2号瓶和号瓶的实验结果说明充足的空气是种子萌发所必需的外界条件。综合以上(2)、(3),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4)2号瓶和3号瓶的实验结果说明是种子萌发所必需的外界条件。四、归纳小结被子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明发开始的,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等环境条件,还需要种子保存完整等自身条件。通过两个探究活动学习和体验实验法进行探究的过程,尝试用抽样法进行测定的科学方法训练。五、教学反思13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第二节植株的生长【教学目标及方法】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的发育过程。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二、重点、难点:1.重点: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的发育过程。2.难点:运用测量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三、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调查与讲述法、探究法。四、教学用具:多媒体、培养皿、坐标纸、萌发的大豆种子、根尖模型五、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一、课前预习(了解主干,解决基础,知晓薄弱)根据学习目标自学教材,梳理基础知识,通过自学、对学、小组群学完成以下问题,并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我的疑问处。(一)幼根的生长1、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它的细胞来自。2、根的生长(1)要靠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2)要靠细胞体积的增大。(二)枝条是芽发育成植物的芽中有,在发育时,它的细胞和,形成新的枝条,它是由细嫩的、和组成。133 (三)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1、植物生长需要补充的营养物质:、和。根从土壤中吸收和;绿叶通过制造。2、植物的生长需要量最多的无机盐是、和无机盐。我的疑问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展示。(探究问题,拓展思路,锻炼能力)对于以下问题,先在学习小组内讨论,得出结论,然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展示:1、根尖包括哪几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在土壤中伸长过程中根冠细胞不断与土壤颗粒摩擦而死,为什么根冠没有减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伸长区细胞能分裂吗?------------------------------------------------------------------------------------------------------------------------------4、为什么芽是尚未展开的枝条?------------------------------------------------------------------------------------------------------------------------------5、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有机物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讲点拨: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和展示中暴露出来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点拨,释疑。133 三、教学反馈(依照目标,巩固提高,感悟升华)1、为清楚地观察到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应选择            (  )A、已停止生长的根B、生长缓慢的根C、生长迅速的根D、介于生长缓慢和生长迅速之间的根2、根尖的分生区、茎的形成层、芽中能发育成枝条的部位都属于      (  )A、营养组织B、分生组织C、保护组织D|、输导组织3、根尖上细胞体积最小的部位在                    (  )A、分生区B、伸长区C、成熟区D|、根冠4、根尖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                      (  )A、分生区B、伸长区C、成熟区D、根冠5、根不断长长的原因                         (  )A、分生区细胞数量的增加B、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C、分生区细胞数量的增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D、分生区细胞体积的增大,伸长区细胞数量的增加6、植物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是(  )植物主要靠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是  (  )A、水和无机盐B、水和二氧化碳C、有机物D、氧气和无机盐7、植物生长需要最多的无机盐是                (  )A、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B、含氮、含铁、含钾的无机盐C、含锌、含磷、含钾的无机盐D、含锌、含锰、含氮的无机盐8、在“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探究实验中,要找出根生长最快的部位,就要    和    根的不同部位在同一时间内长度的变化,这就需要对根的不同部位做    。并对各部位长度的变化进行    。9、根伸长最快的部位是根尖的    区。10、植物根的生长主要表现在         和          两个方面。11、植物的生需要多种无机盐,其中需要量最多的是  、  和    。12、养花种草施肥的主要目的是给植物的生长提供        。1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中描写的133 枝条及其绿叶,都是由    发育成的。14、芽发育时,形成新的枝,新的枝条是由     、     和     。15、(1)在菜豆种子萌发的幼根上画出等距离的墨线如图所示,让幼根继续生长一定时间后,根据墨线的距离判断哪一幅图是正确的?为什么?(2)做完“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探究实验后,你能为下一次的测量活动提出几条有效的建议吗?(至少2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链接:施用微量元素肥料的注意事项注意施用量及浓度:作物对微量元素的需要量很少,而且从适量到过量的范围很窄,因此要防止微肥用量过大。土壤施用时还必须施得均匀,浓度要保证适宜,否则会引起植物中毒,污染土壤与环境,甚至进入食物链,有碍人畜健康。注意改善土壤环境条件:微量元素的缺乏,往往不是因为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低,而是其有效性低,通过调节土壤条件,如土壤酸碱度、氧化还原性、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土壤含水量等,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的微量元素营养条件。注意与大量元素肥料配合施用:微量元素和N、P、K等营养元素都是同等重要不可代替的,只有在满足了植物对大量元素需要的前提下,施用微量元素肥料才能充分发挥肥效,才能表现出明显的增产效果。四、归纳小结在植株和生长中,幼根生长迅速,幼根的什么时候部位生长最快呢?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幼根伸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枝条是由芽发育而成的。通过调查活动了解到植物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其中需要量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和含钾的无机盐,如果缺少某些无机盐,植株就会出现相应的症状,不能正常生长。五、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单元 生物圈的绿色中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第三节开花和结果【教学目标及方法】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过程与方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进行思维训练,培养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护花的习惯。二、重点、难点:1.重点:(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2.难点: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三、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自主学习与讲述法。四、教学用具:多媒体、培养皿、桃花、解剖针、镊子、刀子、放大镜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课前预习(了解主干,解决基础,知晓薄弱)根据学习目标自学教材,梳理基础知识,通过自学、对学、小组群学完成以下问题,并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我的疑问处。(一)花的结构:由花托、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等组成。(二)传粉和受精1、传粉:(1)概念:从花粉落到的过程。133 (2)方式:①昆虫传粉;这类花常常具有鲜艳的、芳香的、子房基部产生吸引昆虫,如、油菜花等。②风力传粉:这类花都没有艳丽的色彩和香味,花粉,容易,柱头常有,容易,如、杨、柳的花。2、受精:(1)概念:胚珠内的与来自花粉管的结合,形成的过程。(2)过程:①萌发:花粉落到上以后,在的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③伸长:花粉管穿过,进入,到达,最终进入。(3)受精:花粉管顶端破裂释放出,与结合形成。(三)果实和种子的形成1、果实和种子的发育(1)传粉和受精完成后,花的、、及纷纷凋落。(2)子房发育成,其中的子房壁发育成,胚珠发育成,发育成胚。2、人工辅助授粉(1)目的:弥补自然状态下传粉的不足,常常给植物进行。(2)方法:采集,把花粉在同种植物的柱头上。我的疑问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展示(探究问题,拓展思路,锻炼能力)对于以下问题,先在学习小组内讨论,得出结论,然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展示:1、花的主要结构是什么?为什么?2、花未开放前对花起保护作用的结构有哪些?3、花能结出果实和形成种子的前提条件是什么?133 4、在果树开花的季节,如果恰逢连阴雨天气,会发现结出的果实比往年减少,这是为什么?5、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花开过后,小小的子房并没有发育反而凋落了,这是为什么?精讲点拨: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和展示中暴露出来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点拨,释疑。三、教学反馈(依照目标,巩固提高,感悟升华)1、一株绿色开花植物形成果实和种子,一般必须完成的两种生理活动( )  A、开花和传粉  B、开花和受精 C、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 D、传粉和受精2、一朵苹果树的花,哪一部分被害虫吃掉后将不能结出果实、种子来( )  A、花被 B、雄蕊 C、雌蕊 D、蜜腺3、玉米开花如果遇到连绵阴雨,果实产量就会降低。下列哪项解释可作为玉米产量下降的原因释( )A、风大,气温低,花粉不成熟   B、花粉被雨水冲落,影响风力传粉C、阴雨,子房不能发育         D、风大、气温低,影响昆虫传粉4、大豆种子的胚是由( )发育而成的?( )  A、受精卵 B、子房 C、胚珠 D、受精极核5、种子的主要结构是( )  A、胚乳 B、子叶 C、胚  D、种皮6、玉米果穗有缺粒粒,向日葵的子粒有空瘪的现象,主要原因是       (  )A.传粉不足B.开花太少C.昆虫太少D.开花过多7、下列属于种子的是                          ( )A、葡萄B、黄瓜C、杏仁D、小麦的籽粒8、下列都属于果实的是                        (  )A、苹果、西瓜、绿豆B、玉米、小麦、西瓜子133 C、苹果、玉米、豆角D、杏仁、蚕豆、葡萄9、授粉后将精子送到胚珠的结构是                  (  )A、花丝B、花柱C、花粉粒D、花粉管10、种子中的胚是新一代植物体的幼体,它发育开始的第一个细胞是    (  )A、精子B、卵细胞C、受精卵D、花粉粒11、雌蕊中将来发育成果实的结构是                  (  )A、柱头B、花柱C、子房D、胚株12、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以下结构中最重要的是         (  )A、花萼B、花冠C、花托D、花蕊13、下列关于花的结构与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的花都有花萼和花冠,其作用是保护花蕊13245B、某些花没有花蕊,但却能帮助别的花传粉C、雌蕊的柱头接受精子,子房孕育种子D、雄蕊的花药产生精子,花丝孕育花粉14、右图是花的基本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1)右图中,[5]________将来发育成果实,它内部的胚珠将发育成(2)[1]和[4]_________组成了雄蕊(3)②柱头,[3]和子房组成了雌蕊(4)能产生花粉的是花药,其上的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叫做_。知识链接:两性花和单性花  一朵花中,不论花被是否存在,雄蕊和雌蕊都存在而且是充分发育的,叫两性花。如白菜、萝卜、桃的花。一朵花中,不论花被是否存在,只有一种花蕊(或是雄蕊或是雌蕊)存在而且是充分发育的,叫做单性花。其中只有雄蕊的叫做雄花,俗称“幌花”,只有雌蕊的叫做雌花。雌花和雄花生在一植株上的,叫做雌雄同株,如瓜类、玉米等。雄花和雌花不生在同一植株上的,叫做雌雄异株,如桑、杨、柳等。四、归纳小结植物长到一定时期就会开花,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完成受精后,子房继续发育,最终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而子房里的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里的受精卵发育成胚。从开花、传粉、受精、到果实种子的形成,被子植物要产生后代还真不容易。五、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第一节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教学目标及方法】(1)学习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能阐明植物的生活为什么需要水及水如何影响植物的分布。2、学会运用表格、柱状图等方法记录实验数据,并且会解读这些数据。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数据、探究实验说出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2、通过尝试解读数据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法进行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水资源是有限的,生产生活中要科学用水的观念,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2、通过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依赖于环境,培养学生自觉爱护绿色植物,保护水资源的意识。(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1、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2、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3、解读实验数据的技能方法训练。难点是:1、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2、解读数据的方法。(3)教学方法:三环四步教学法(4)教学用具:烘烤干燥种子实验装置(干燥试管、酒精灯、试管夹、干燥种子),新鲜的幼嫩植物(5)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课前预习(了解主干,解决基础,知晓薄弱)根据学习目标自学教材,梳理基础知识,通过自学、对学、小组群学完成以下问题,并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我的疑问处。一、植物的生活为什么需要水?1、植物体内含有水(1)列举实例:133 ①将蔬菜切碎后用力挤压可挤出许多。②口渴时吃些也能解渴。③木材做的家具才不变形。(2)实验验证:将晒干的种子装进干燥的试管里,放在火上烘烤试管底部,试管内壁上会出现一些。(3)植物体的含水量:瓜果果肉的含水量可超过,幼嫩叶的含水量为左右,树干的含水量平均为。2、水的作用(1)水是植物体的重要。(2)植物体内水分充足时,植株才能,保持的姿态;叶片才能,有利于。(3)无机盐只有中,才能被植物体,并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二、水影响植物的分布1、生物圈中水的分布:水在生物圈中的分布。有的地区终年少雨,气候;有的地区雨量充沛,气候。2、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由于水分分布不均,分别形成了、、等不同植被类型。三、解读小麦需水量的测量数据1、对获得的实验数据可以用或的形式表示出来。2、植物在不同的发育时期不同。我的疑问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展示(探究问题,拓展思路,锻炼能力)对于以下问题,先在学习小组内讨论,得出结论,然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展示:学习目标一:植物的生活为什么需要水?1、探究:植物体内是否含有水?A、学生挤压切碎的新鲜幼嫩植物,B、演示实验:烘烤种子。注意事项:①先加热试管,②加热过程中试管口略微,且对着其他同学,③酒精灯的正确熄灭方法是,④实验前试管种子必须是学生交流,得出结论:植物体内含有。2、水对绿色植物生活的重要作用讨论:不同的植物含水一样吗?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含水一样吗?水对绿色植物生活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交流,得出结论:不同的植物含水,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含水也。133 水对绿色植物生活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水有利于保持植物的姿态,叶片舒展,利于;溶解在水中,才能被吸收并运输到植物各器官;植物蒸腾作用需,水对植物体起到了降温的作用;植物光合作用需做原料;种子萌发需;水参与植物体内各种生理活动。3、学生相互交流,明确植物的生活需水的原因4、学生总结:绿色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三个方面)5、拓展反思: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下述现象:盛夏的中午,校园里的花草或田地里的陆生植物都变蔫了。在头一天的傍晚下了一场雨,第二天的早上,这些变蔫了的陆生植物又都挺立起来,恢复了生机。为什么?学习目标二:水影响植物的分布1、学生结合有关地理知识,对教材P108图片资料进行分析,思考教材中的讨论题。(1)为什么沙漠上有大面积的不毛之地?沙漠中什么样的地方会有较多的植物生长?(2)锡林郭勒和长白山气温相近,植被类型却不同,这是为什么?2、小组讨论交流“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题,得出答案。3、展示自学成果,复述水对植物分布产生的影响。4、师生总结:水影响植物的分布。水在生物圈中的分布是的。有的地区终年少雨,气候,植物就较;有的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植物分布就较。133 5、拓展反思: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水对植物的分布有重要影响,那么水是影响植物分布的唯一因素吗?影响植物分布的因素还有什么?6、明确:影响植物分布的因素还有等。学习目标三:尝试和解读实验数据1、学生阅读分析P109“小麦各发育时期的天数和需水总量”,小组讨论分析书中问题。2、展示自学成果,小组成员复述通过分析所获得的信息。3、师生总结:解读数据时,先对获得的数据用表格或图的形式表示出来,然后形象直观的分析,便于正确的获取信息精讲点拨: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和展示中暴露出来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点拨,释疑。(三)教学反馈(依照目标,巩固提高,感悟升华)1、菜农卖菜时,会不时地往青菜上洒水。这样做的好处是()A、增加青菜的重量B、使青菜干净、新鲜C、有利于青菜贮藏D、防止青菜萎蔫软缩2、下列生态因素中,对沙漠植物的分布影响最大的是()A、光照B、温度C、水分D、空气3、取两株大小相似的新鲜香菜,用水轻轻地冲洗干净后,将其中的一株插入装有清水的大试管中,并在液面上滴几滴植物油;将另一株直接放在阳光下晾晒。一段时间后,将会发现:①、大试管中的液面发生了什么变化?由此说明了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放在阳光下晾晒的香菜与大试管中的相比,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无机盐只有溶解在    中,才能被植物体吸收,并运输到植物的各个器官。5、蔬菜、水果及干燥的小麦中含有水吗?请你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你的假设。在日常生活中我得到什么启发?我们小组的假设是:                       。我们小组的实验方案是:13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的结论是:                          。我得到的启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解读实验数据是科学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下表是某地小麦在不同时期需水量的测量数据。发育期天数需水总量(米3/公顷)返青期29635拔节期23876抽穗期20956灌浆期3111921)计算表中各个时期每天的需水量,并用直方图的形式表示出来。2)哪个时期平均每天需要水量最大?3)小麦的需水量与发育时期的关系是怎样的?四、归纳小结——————————————————————————————————————————————————————————————————————————————————————————————————————————————————————————————————————————————————————---------------------------------------------------—五、教学反思133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第二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学目标及方法】(1)学习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2、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初步了解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用放大镜观察根毛的操作,学会生物实验中观察的一般方法。2、通过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的探究,学会生物实验的处理方法和技术。提高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他人协作完成实验,交流经验。培养表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探究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水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途径。难点是:水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途径。(3)教学方法:三环四步教学法(4)教学用具:根尖的纵剖面图、茎的切面模型及导管模型(或挂图),事先培养好的长出根毛的幼根,木质部已变红的植物纵剖开的的茎,带叶的枝条,稀释的红墨水。(5)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课前预习(了解主干,解决基础,知晓薄弱)一、根适于吸水的特点1、根尖是根的顶端到长有根毛的一段,其结构从下向上依次是、、、(又叫)。2、根吸水的主要部位:。该处生有大量的,增大了根吸水的。二、水分的运输途径1.茎的基本结构及各个部分作用:树皮外侧:保护作用内侧:韧皮部,内含筛管——筛管自向运输茎的基本结构形成层:分裂能力强,属分生组织,向外分裂形成新的细胞和向内133 分裂形成新的细胞,从而使茎不断长,并可形成。木质部(内含导管)——导管由往运输髓:储藏营养2.实验:取一段的茎,放进滴有红墨水的水里,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会看到变红;将茎纵向切开,会发现变红。3.导管:由许多长形、管状的细胞所组成,上下细胞间的已经消失,形成了一根中空的管道。除茎以外,内也有导管,它们是连接贯通的。4.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根吸收和后,由根、茎、叶内的运输到植株各处。三、有机物的运输1.筛管:位于根、茎、叶中的长形、管状细胞,上、下细胞间有。2.有机物的运输: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沿运输到其他器官。3.筛管和导管的区别:筛管和导管都是长形、管状、有运输作用的细胞,但有以下区别:导管位于,筛管位于;导管是细胞,筛管是活细胞;导管自而运输和,筛管自而运输。四、茎的长粗在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有,形成层的细胞能不断地分裂,属组织,向内形成新的,向外形成新的,使茎不断长;草本植物没有,所以草本植物茎不能长粗。我的疑问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展示(探究问题,拓展思路,锻炼能力)对于以下问题,先在学习小组内讨论,得出结论,然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展示:学习目标一:根适于吸水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根尖纵剖面图,阅读P110[观察与思考],结合生活经历,思考问题:1、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在哪?植物的根有哪些特点适于吸水?大量根毛对吸水有什么意义?2、准备移栽的植物秧苗,根部为什么总是要带一个土坨?学生交流,得出结论:1、2、学习目标二:水分的运输途径1、茎的结构和作用(1).学生阅读教材,观察茎的横切面图,讨论明确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学生交流,得出结论:(2).千年古槐树树心已烂成一个大洞,只剩下部分木质部和厚厚的树皮在支撑着树冠,可是它仍枝繁叶茂的原因是什么?杉树能逐年长粗,并形成年轮,而竹子为什么不能长粗?133 学生交流,得出结论:2、探究茎对水分的运输(1)结合P111观察与思考讨论:①将茎横切,发现了什么?判断观察茎的什么部位被染红了?②将茎纵剖,发现了什么?判断观察茎的什么部位被染红了?③通过这个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学生交流,得出结论:(2)从茎的各部分作用可知,茎的结构中只有导管是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有关的,如何验证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呢?我们可以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取相同状况的两根带叶枝条A和B,首先把带叶枝条A的树皮剥去,去掉,只留;把带叶枝条B的下端去掉,只留下树皮即,再把两枝条的下端同时都插入染色液中,10分钟后观察现象。实验结果发现:枝条顶端变了颜色,枝条顶端没有变色。学生交流,得出结论:不能运输水分,才是运输水分的途径。精讲点拨: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和展示中暴露出来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点拨,释疑。(三)教学反馈(依照目标,巩固提高,感悟升华)1.在根尖形成大量根毛有利于()A根的吸收B根的稳定C根的固着D根的支持2.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A根冠B伸长区C分生区D成熟区3.移栽的黄瓜幼苗,根部总是带一个土坨,目的是()A保护幼嫩的茎B保护根毛C防止水分蒸发D防止萎蔫4.多年生的木质茎能逐年加粗是由于()A韧皮部细胞不断分裂B木质部细胞不断分裂C形成层细胞不断分裂5.带叶的枝条下端插入红墨水中,待一些时候把枝条纵切,茎内被染成红色的部分是()A筛管B茎全部C形成层D木质部6.甘薯根长的肥大,其中所含的大量淀粉是由()A叶制造后通过导管运输来的B筛管内形成再运输来的C叶制造后通过筛管运输来的D甘薯根本身自身合成的7.关于水分进入植物体并在植物体内输导的叙述正确的是()A根毛区细胞→根毛区导管→茎导管→叶导管B根毛区导管→根毛细胞→根导管→茎导管C根毛细胞→根毛区导管→根导管→茎导管→叶导管D根导管→茎导管→叶导管133 8.植物茎的结构中,具有输导功能的是()A导管和筛管B韧皮纤维C形成层D木纤维9.给栽培的花卉施肥,目的是为植株的生长提供()A.水B.无机盐C.有机物D.能量10.在橡胶树林里,经常看到工人们将树皮割破后在树皮的伤口下持一小桶,用来盛装树皮中流出的乳白色液体。这些液体是植物叶通过()作用,并由()运输下来的()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C蒸腾作用D树皮E导管F筛管G有机物H无机物11.下左图是植物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指出各部分的名称并在图上标出水分和无机盐运输的方向[1][2][3]12.上右图表示植物的导管和筛管,甲为乙为。甲的作用是,乙的作用是13.把幼嫩的植物茎掐断,从茎的断面上会渗出汁液,这汁液是从那里来的?14.导管和筛管的比较:名称分布结构特点功能导管筛管15、图中的枝条上长有两个大小相同的果实,现将乙果实上方和下方的树皮各环割一圈,过一段时间后,甲、乙两个果实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请加以说明。四、归纳小结:————————————————————————————————————————————————————————————————————————————————————————————————————————————————————————————————————————————————————————————————————————五、教学反思13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第三节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学目标及方法】(1)学习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4、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和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的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画图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2、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明确探究的过程,学会探究的一般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形态意识。(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1、制作并观察叶表皮的临时装片。2、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3、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难点是:解释气孔开闭原理。(3)教学方法:三环四步法,实验法,讨论法(4)教学用具:叶片结构模型和挂图,观察叶片结构用具(新鲜叶片、显微镜、双面刀片、镊子、载玻片、盖玻片、盛清水的培养皿、滴管、吸水纸、毛笔、小木板、叶片的永久切片有条件的学校可准备蒸腾作用演示实验装置和制作气孔开闭原理的动画课件(5)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课前预习(了解主干,解决基础,知晓薄弱)一、观察叶片的结构1、练习徒手切片,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133 (1)把的叶片平放在小木板上。(2)右手捏紧并排的刀片,迅速叶片。(3)每切一次,刀片要蘸一下水,把切下的薄片放入水中。(4)用毛笔蘸出最的一片,制成临时切片。2、观察叶片的结构(观察叶片的结构要看叶的面装片;观察完整的保卫细胞,要看叶的装片,一般下表皮气孔比上表皮气孔)表皮:上下表皮细胞:透明,叶绿体,外有,起保护作用保卫细胞(成对的形,内有):控制(气体进出的门户)的开闭叶肉:靠近上表皮为,细胞排列,细胞内含多,颜色较,靠近下表皮为,细胞排列,细胞内含较少,颜色较叶肉细胞内含叶绿体,叶绿体内有(叶绿体在光下产生,使呈现色)叶脉:支持和作用(导管由下往上输送,筛管由上往下运送)3、保卫细胞适于气孔开闭的特点:保卫细胞的厚薄不均匀,靠气孔腔的外壁,不易;背气孔腔的内壁,较易伸展。细胞吸水时,内壁,牵动外壁向凹陷,使气孔;当细胞失水收缩时,内外壁都,使气孔。二、蒸腾作用使水分大量散失(1)概念:水分以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2)场所:主要通过叶散失,叶柄和幼嫩茎上也有少量进行,是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根毛根、茎、叶内的导管气孔(3)过程:土壤中的水分根内叶肉细胞大气(4)意义:1)降低植物体的;2)促使根从土壤中吸收;3)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4)增加空气。(5)植物的蒸腾量:植物靠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绝大多数通过散失到大气中去。例如: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要从土壤中吸收200千克的水,但1%真正用于各种生理过程和保留在植物体内,99%的水被蒸腾掉了。西瓜成熟时吸收的水分不是主要用于果实,而是主要用于。三、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1、生物圈的水循环见书P1162、绿色植物对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1)蒸腾作用能够提高大气,增加降水。(2)植物的叶片承接着雨水,能大大减缓雨水对地面的冲刷。一片森林就是一座绿色水库。(3)植物的枯枝落叶能吸纳大量雨水,补充地下水。133 绿色植物通过根部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绝大部分水分又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促进了生物圈中水循环的进行,如果没有绿色植物,水循环仍然可以进行。海洋、湖泊等蒸发的水蒸气进入大气中,形成云,继而形成雨、雪,再回到海洋或陆地。但是,如果没有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水循环会受到一定影响,如陆地的降水会减少;降雨造成的地表径流会增多、加快等等。我的疑问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展示(探究问题,拓展思路,锻炼能力)对于以下问题,先在学习小组内讨论,得出结论,然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展示:学习目标一认识叶片的基本结构1、自学教材P113页学习徒手切片的制法。2、二人小组练习徒手切片,制作菠菜叶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归纳叶片基本结构。方案一:使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片。同时根据P115图III—23对比归纳叶片基本结构:方案二:观察P115图III—23《叶片结构示意图》或模型自学叶片的基本结构。讨论问题:菠菜叶片的正面与背面的绿色一样深吗?为什么?归纳叶片基本结构。拓展反思,讨论交流:如何区分上、下表皮以及其结构特点?学习目标二描述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1.探究叶片气孔情况:方案一:二人小组实验,将一片刚摘下的叶片浸在盛有70℃以上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并讨论问题:“叶片表面是否产生气泡?如果有,比较叶片正面和背面,哪一面气泡数目较多?为什么?”,相互交流,得出结论:。方案二:二人小组制作新鲜的菠菜叶上、下表皮的临时装片;显微镜观察;比较归纳得出结论:。2.探究气孔开闭机制:讨论:保卫细胞和它周围的细胞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怎样控制气孔开闭?保卫细胞的结构特点对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气孔与水的关系怎样?气孔与温度的关系怎样?133 相互交流,得出结论:3、按课本要求画出气孔结构图。学习目标三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1、蒸腾作用的概念、场所、以及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四人小组根据问题思考:“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季,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或马路上的空气就显得燥热呢?”讨论、交流、总结:蒸腾作用的概念、场所、以及对植物自身的意义。2.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①观察P116图Ⅲ—25生物圈的水循环,描述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②讨论回答: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起什么作用?如果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水循环还能进行吗?3.培养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精讲点拨: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和展示中暴露出来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点拨,释疑。(三)教学反馈(依照目标,巩固提高,感悟升华)1、植物由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大部分用于()A自身构成B呼吸作用C光和作用D蒸腾作用2、下列有利于植物叶片快速蒸腾的因素是()A保卫细胞吸水,气孔口径增大B保卫细胞吸水,气孔口径缩小C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口径增大D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口径缩小3、植物体能把根部吸收的水分不断地运输到顶端,其动力主要是来自()A根的吸收作用B茎的疏导作用C叶的蒸腾作用D叶的光合作用4、在叶片的结构中,哪种细胞不含有叶绿体()A保卫细胞B表皮细胞C叶肉细胞D栅栏组织5、气孔在叶片的分布特点是()A叶肉细胞中多B下表皮多C上表皮多D上下表皮一样多6、叶片与外界环境这间进行气体交换以及水分散失的“门户”是()133 A表皮B气孔C保卫细胞D叶脉7、即使在炎热的夏季,植物也不会因为气温太高而受到伤害,主要原因是()A植物体内有大量的水分,能防止灼伤B根、茎、叶表面都有保护组织C植物可控制气孔开闭,防止水分过多散失D植物的蒸腾作用带走了自身大量的热量8、要观察菠菜叶的保卫细胞和气孔,应选用下列哪种玻片标本      (  )A.菠菜的横切片B.菠菜叶的纵切片C.菠菜叶的上表皮装片D.菠菜有下表皮装片9、将一片新鲜的植物叶片放入装有70℃温水的烧杯中,发现叶片的背面冒出的气泡比正面多,这说明()A、叶片背面的组织细胞排列疏松B、叶片正面有角质层,背面没有C、叶片背面的气孔多于正面D、叶片背面的叶脉多于正面10、使叶片呈现绿色的结构主要是()A、上表皮B、下表皮C、叶肉D、叶脉11、正在结西瓜的植株,其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A、光合作用B、蒸腾作用C、呼吸作用D、吸收作用12、在阴天或傍晚进行移植,并去掉部分枝叶,是为了降低()A、蒸腾作用B、光合作用C、呼吸作用D、吸收作用13、在炎热的夏天,树林里空气潮湿、凉爽宜人,这是由于植物进行()的结果。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C.蒸腾作用D.输导作用14、阔叶树在秋天落叶最主要的原因是可使树木()A、减少水分吸收B、减少蒸腾作用C、减少呼吸作用D、减少无机盐的吸收15、给你两个如图所示的装置,锥形瓶里面插相同植物的枝条,一枝有叶,一枝无叶。两瓶内水面高度相同。请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植物的叶是否是蒸腾作用的器官。(1)你提出的问题是:。(2)根据问题,你作出的假设是:。(3)你打算这样做实验:。(4)请你预测实验现象: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装置的塑料袋内,锥形瓶的水位。另一个装置没有上述现象。(5)根据你预测的现象,请你预测这个实验的结论是。四、归纳小结五、教学反思133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目标及方法】(1)学习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2、理解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3、通过实验验证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认识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和产物的判定方法及其原理,进一步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明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光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难点是: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3)教学方法:实验法、三环四步教学法(4)教学用具:盆栽的天竺葵,黑纸片,曲别针,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清水。(5)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一)课前预习(了解主干,解决基础,知晓薄弱)一、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步骤:1、暗处理:把植物天竺葵放到处一昼夜。(时间尽可能长些,为什么?)暗处理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全部转运和消耗(运走耗尽)。2、遮光: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遮盖起来。133 遮光目的:做实验,形成有光(组)无光(组)的对照。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变量为。3、光照: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后,再移到阳光下照射,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黑纸片,(此时叶片全部都还是色)。(光照时间尽可能短些,为什么?)光照目的:让植物部分进行作用,4、脱色:把叶片放入盛有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溶解到中此时叶片全部变成了色,酒精成了色。(必须隔水加热,为什么?)脱色目的:用酒精溶解叶片中,便于观察。5、清水漂洗:清水漂洗叶片,目的是洗掉叶片中的。6、染色:滴加。(碘液是鉴定的试剂,利用遇碘变蓝性质)7、清水漂洗显色:用清水洗掉叶片中的,便于观察。实验结果及现象分析:叶片见光部分:蓝(见光部分进行,产生,遇碘变蓝)叶片遮光部分:蓝,仍为色(不见光部分没进行,没产生)实验结论:①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②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必需条件。二、光合作用(1)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利用,把和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如淀粉)并释放出的过程。光照(2)反应式:二氧化碳+水(储存着能量)+叶绿体(3)原料:(4)产物:(如:淀粉,储存着能量)、(5)场所:(6)条件:(7)实质:将简单的无机物合成为复杂的,储存。即:物质的变化:简单的无机物复杂的,并释放能量的转化:光能有机物中的(8)意义:(提供、提供、提供)1)为植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提供有机物2)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基本的食物来源3)有机物为动植物及人类生活提供所必需的能量来源4)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释放(超过了自身对氧的需要),维持生物圈中的和的相对平衡。如果将绿叶比作制造有133 机物的“工厂”,它的机器是,动力是,原料是,产物是和,条件是。场所是,具体部位是含有叶绿体的我的疑问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展示(探究问题,拓展思路,锻炼能力)对于以下问题,先在学习小组内讨论,得出结论,然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展示:学习目标一: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1、学生分组按照步骤完成实验2、讨论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为什么将天竺葵提前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如果不这样处理,结果会怎样?暗处理的时间应该长些还是短些?暗处理的时间短了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和结果?(2)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3)遮光处理后的光照时间应该长些还是短些?光照时间长了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4)实验中的第2步遮光和第3步的光照顺序能否颠倒?如果颠倒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那样的现象和结果?(5)取下遮光的黑纸片时,叶片上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分别是什么颜色?有差别吗?(6)将叶片放到酒精中加热的目的是什么?小烧杯中的酒精起什么作用?133 (7)为什么要将盛酒精的小烧杯隔水加热?(8)隔水加热后,叶片见光和遮光部位分别是什么颜色?酒精什么颜色?清水什么颜色?(9)隔水加热后为什么要用清水漂洗叶片?(10)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碘有何作用?(11)滴加碘液染色后为何还要用清水清洗叶片?(12)滴加碘液染色后,叶片见光和遮光部位分别是什么颜色?为何会出现这种变化?(13)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你通过什么判断的?(14)从这个实验我们能得出怎样的结论?3、表达交流得出答案:学习目标二:理解光合作用1、学生自学教材121页,找到光合作用的概念、场所、产物、条件和意义2、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小组代表复述上述问题,对照课前预习完成3、拓展反思:正常的韭菜是绿色的,可是“韭黄”却是黄色的,为什么?精讲点拨: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和展示中暴露出来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点拨,释疑。(三)教学反馈(依照目标,巩固提高,感悟升华)133 1、光合作用的场所是()A、绿叶B、叶片C、叶绿体D、叶肉细胞2、把叶片放入酒精隔水加热的目的是()A、溶解淀粉B、将淀粉煮熟C、把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D、使淀粉分解3、光合作用进行的时间是()A、白光B、白光和黑夜C、有光时D、黑夜4、在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要将天竺葵放在黑暗中一昼夜,目的是()A、消耗叶片中的淀粉B、使叶肉中的淀粉运到叶片上C、停止光合作用,使淀粉到叶肉细胞D、储备养料,准备进行光合作用5、下列生物中都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一组是()A苔藓和蘑菇B蕨类和种子植物C草履虫和酵母菌D细菌和病毒6、进行光合作用时,植物不需要的外界条件是()A、二氧化碳B、水C、高温D、光7、玉米田里的白化苗,在长到几片叶时就会死亡。原因最可能是()A其胚乳内贮藏的养料较少,形成的幼苗不健壮B其根发育不良,不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C其叶肉细胞内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D其茎发育不良,软弱易倒伏,且输导能力较差8、“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①用酒精去掉叶绿素②把天竺葵放在光下照射③把天竺葵叶片用黑纸遮盖一部分④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⑤把部分遮光的叶片摘下,去掉黑纸⑥用清水漂洗叶片后滴加碘酒   A.④③②⑤①⑥   B.④②③①⑤⑥C.②③④⑤①⑥  D.②④③⑤⑥①9、叶片的下列结构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部分是()A叶的上下表皮细胞B角质层C导管和筛管D保卫细胞10、把银边天竺葵(其叶片边缘部分细胞中不含叶绿体而呈白色)放在阳光下,照射几小时后,剪下一片叶,脱去叶绿素后,滴上碘液。能看到的现象是叶片中间部分变蓝色,边缘部分不变蓝色,这个实验说明()A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B光合作用需要光C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D叶绿素遇到碘液会变蓝11、下列哪项不是由光合作用提供的()A动物和人类食物来源133 B动植物和人类的能量来源C自然界二氧化碳的来源D动植物和人类所需氧气的来源12、有位同学在夏季晴朗的一天,分别于清晨、正午、傍晚三个时间从同一棵绿色植物上摘取一片绿叶,将它们进行脱色、漂洗、碘液染色,其中染色最深的是()A、清晨的叶B、傍晚的叶C、正午的叶D、都一样13、下面有关光合作用的叙述,不确切的是()A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B没有光,绿色植物就一定不能进行光合作用C在光照下,绿色植物就一定能进行光合作用D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之一14、某校学生开展大白菜丰产实验,每棵重约4Kg。请问大白菜增产的物质主要来自()A.土壤中的无机盐B.土壤中的有机物C.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无机盐D.空气中的氧气和土壤中的有机物15、夏天的中午,光合作用不强,其原因是()A.叶片萎缩B.叶蒸发水分过多C.叶绿素被破坏D.气孔关闭16、韭菜和菲黄是我们常吃的蔬菜,它们都是通过韭菜的幼苗发育而来的。韭菜长在阳光下,是绿色的,如果用黑色的塑料薄膜覆盖在将要发芽的韭菜植株上,生长出来就是浅黄了,生长中的韭黄给予一段时间的光照,它又将变成绿色的韭菜。根据上文提示,进行“叶绿素形成与光照的有关系”的探究活动。(1)针对上述材料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设计方案:(4)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四、归纳小结五、教学反思:133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第二节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教学目标及方法】(1)学习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2、阐明有机物对于生物体的重要作用。3、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分析资料,了解有机物对生物体的重要作用。2、通过观察实验,运用归纳和推理的方法理解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3、通过参与技能训练,发展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有重要意义。2、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1、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归纳和推理的方法。2、通过实验探究呼吸作用的过程。难点是:确保实验现象的发生,对现象的分析解释表述准确。(3)教学方法:实验法,推理法、三环四步法(4)教学用具:准备实验所需仪器材料:两个暖水瓶,温度计,黑色胶带袋,试管,广口瓶,澄清石灰水,发芽种子,煮熟种子,新鲜的豆苗,沸水烫过的豆苗。指导生物小组操作演示实验,课件(5)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课前预习(了解主干,解决基础,知晓薄弱)一、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1、从细胞水平来看:植物细胞的组成成分除了水和少量的无机盐以外,主要是。举例: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有机物;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和133 是有机物;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也是有机物。2、从器官水平来看:种子的成分大部分是,有些植物的根和茎中也含有大量的二、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1、探究种子的呼吸作用释放热能装在暖水瓶中的萌发的种子使温度计显示的温度,说明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其中的发生了变化,释放出,一部分用于种子萌发,一部分以的形式散失了。呼吸作用放出的能量是植物作用时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2、探究二氧化碳是呼吸作用的产物将萌发种子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中,变浑浊,说明种子萌发时放出了二氧化碳。是鉴定二氧化碳是否存在的常用物质。3、探究呼吸作用消耗氧将燃烧的蜡烛放入装有萌发的种子的瓶中,火焰立刻,说明瓶中的被萌发的种子吸收了三、呼吸作用1.概念:细胞利用,将分解成和,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活细胞2.反应式: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线粒体3.场所:主要在所有的细胞中的内进行。4.分类:呼吸和呼吸。呼吸时有机物彻底分解为和,放出较多的能量;呼吸时有机物分解的不彻底(植物细胞在无氧时将有机物分解为酒精,动物细胞在无氧时将有机物分解为乳酸)释放能量较。5.实质:分解,释放。6.意义:任何细胞时刻都在进行呼吸。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满足需要,一部分以的形式散放出去。7.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粮食储藏、中耕松土、及时排涝。8.外界条件对呼吸作用的影响:外界条件影响生产措施温度随温度升高而,过高又减弱储藏蔬菜、水果、粮食时要保持水分随植物含水量的增加而粮食在入仓以前一定要氧气在一定浓度内随氧气的浓度增加而覆膜保鲜储藏水果、储藏蔬菜时降低含氧量(如充加氮气)来呼吸133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大时,受到充加延长水果、蔬菜的储藏时间四、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的特征1、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除了为自己所用之外,还通过进入其他生物体内,并为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2、在所有的生物体内,有机物分解、提供能量的方式与在绿色植物体内是一样的,都是要通过细胞的。我的疑问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展示(探究问题,拓展思路,锻炼能力)对于以下问题,先在学习小组内讨论,得出结论,然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展示:学习目标一:了解有机物是如何构建植物体的1、学生举例说明:植物本身的组成成分离不开有机物。(如小麦含淀粉,桃含糖分,菠菜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等)2、自学教材讨论后回答:从细胞水平上分析植物体主要是由构成的;从器官水平上看,植物是由构成的。3、学生总结:植物体的组成成分除了水、无机盐以外,主要成分还有各种,是构建植物的基础。学习目标二:探究有机物是如何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1、探究种子的呼吸作用释放热能阅读教材P123,观察演示实验1,根据实验现象回答问题:1)、甲、乙两瓶中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为什么要用保温瓶?2)、种子萌发过程中发生能量变化了吗?3)、种子萌发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4)、有机物分解释放的能量是不是全部变成了热能?133 原因讨论分析:甲瓶内装种子(种子呼吸放,温度计读数)与乙瓶内装种子(种子已死亡,不呼吸,不放,温度计读数)形成实验。讨论得出结论:种子在萌发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而这些能量来自于种子中储藏的的分解,分解后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种子萌发,一部分以能形式散失,从而使甲瓶温度。拓展反思:1)、夏天,刚收获的新鲜小麦能不能长期堆放,为什么?2)、为什么存放果蔬的贮藏室要留通风孔?2、探究二氧化碳是呼吸作用的产物阅读教材P124,观察演示实验2,根据实验现象回答问题1)、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放出了什么气体?怎样证明?2)、实验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吗?为什么会这样?3)、如何检验种子呼吸作用放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4)、为什么实验时要往滤斗中加水?原因讨论分析:具有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在实验中,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了,说明萌发的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产生了。拓展反思:有机物彻底分解时只产生二氧化碳吗?讨论得出结论: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放出了气体,因为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本实验的石灰水变了。有机物在彻底分解时不仅产生,还产生。3、探究呼吸作用消耗氧阅读教材P124,观察演示实验3,根据实验现象回答问题1)、甲乙两瓶中种子有何不同?两瓶内分别放入燃烧的蜡烛后燃烧情况一样吗?为什么?133 2)、此实验能说明萌发的种子呼吸放出了二氧化碳吗?为什么?3)、甲、乙两瓶为什么要用软木塞塞住?原因讨论分析:甲瓶内装种子(种子呼吸耗,瓶内缺,蜡烛)与乙瓶内装煮熟种子(种子已死亡,不呼吸,不耗,瓶内还有,蜡烛继续)形成试验。拓展反思:1)、储藏甘薯的窑时间长了能不能直接下去?为什么?怎样做?2)、为什么果蔬保鲜要覆膜?3)、庄稼长期被水淹了,往往会死亡,原因是什么?我们应怎么办?4)、为什么栽花或种庄稼,都需要经常松土?讨论得出结论:有机物在彻底分解成和时,还需要的参与,甲瓶中的气被萌发的种子作用消耗了,所以甲瓶内蜡烛。学习目标三:理解呼吸作用阅读P125第二段,总结呼吸作用概念、场所并写出呼吸作用的反应式学生讨论分析,完成课前预习相应内容拓展反思:1、为什么萝卜放久了会空心?2、为什么柑橘放久了就不甜了?3、为什么昼夜温差大的地方瓜果要甜?学习目标四:认同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阅读P125最后一段,讨论思考问题1、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对其他生物有什么作用?2、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吗?133 讨论得出结论:绿色植物制造的除了为自己所用之外,还通过进入其他生物体内,并为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植物和我们一样,也要进行,而且也是吸入,呼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所有的生物都要,也就是说呼吸作用是生物的特征。精讲点拨: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和展示中暴露出来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点拨,释疑。(三)教学反馈(依照目标,巩固提高,感悟升华)1、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时间是()A、只在白天B、白天和黑夜C、只在光下D、只在黑夜2、下列哪种农业措施能改善根系的呼吸作用()A、施肥B、浇水C、中耕松土D、锄草3、农田淹水后必须及时排涝,是为了让植物的根得到足够的()A、能量B、氧气C、二氧化碳D、阳光4、植物的任何部位都进行()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C、蒸腾作用D、吸收作用5、下列物质中,都是有机物的是()A水和纤维素B蛋白质和纤维素C纤维素和无机盐D水和无机盐6、瓶中萌发的种子所释放出的气体,能使燃烧的火苗熄灭,这是因为()A呼吸作用消耗氧,释放二氧化碳B呼吸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C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D光合作用吸收氧,释放二氧化碳7、呼吸作用的最重要意义在于()A呼出二氧化碳B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C消耗氧D分解有机物8、贮存果蔬、粮食时,容器内充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可以延长贮存时间,这是因为()A二氧化碳可以促进呼吸作用B二氧化碳可以抑制呼吸作用C二氧化碳可以促进光合作用D二氧化碳可以抑制光合作用9、呼吸作用的实质是()A分解有机物,储存能量B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C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D合成有机物,释放能量10、下列各种作用是生物体共有的是()A光合作用B蒸腾作用C呼吸作用D扩散作用四、归纳小结五、教学反思133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学目标及方法】(1)学习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2、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3、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环保意识。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演示实验结果的分析,了解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氧气。2、通过让学生设计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了解绿色植物对维持碳—氧平衡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阐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是氧气的制造者,理解碳—氧平衡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1、进一步探究光合作用的实质。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难点是:设计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实验(3)教学方法:观察讨论法,实验探究法,三环四步教学法(4)教学用具:金鱼藻在阳光下产生氧气的实验装置,卫生香,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实验装置。制作有关普利斯特利三个实验的课件,展示光合作用公式和示意图的课件,演示三种不同种植密度的植株结果情况的课件;设计好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区别和联系的表格。(5)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一)课前预习(了解主干,解决基础,知晓薄弱)133 一、光合作用还产生氧气快要熄灭的卫生香(或竹签),遇到金鱼藻在光下释放出的气体,立刻猛烈地燃烧起来,说明金鱼藻在光下能够产生。(使快要熄灭的卫生香或木条复燃是鉴定的常用方法。)二、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1、普利斯特利的实验(1)一只点燃的蜡烛和一只小白鼠分别放到的玻璃罩里,蜡烛不久就了,小白鼠很快也了。(2)一盆植物和一支点燃的蜡烛一同放到一个的玻璃罩里。植物能够长时间,蜡烛也没有。(3)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一同放到一个的玻璃罩里。植物和小白鼠都正常地。2、实验结论:植物能够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上述实验必须在下进行,否则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吸收装置内的,放出。3、后来的科学实验还证明(1)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排出的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2)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不仅有,还有。三、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1、碳—氧平衡: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除了满足自身需要外,其余的都以形式排到了大气中。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断地消耗大气中的,维持了生物圈中和的平衡。2、绿色植物与碳—氧平衡(1)一个人一天约消耗1千克的氧,当空气中的氧含量降到7%~8%时,人就会昏迷、窒息,甚至死亡。(2)1公顷树林每天能吸收150~500千克的二氧化碳,放出60~400千克的氧气。3、碳—氧平衡的现状及措施(1)现状:人类大量使用燃料,排入大气的大量增加,已出现超出生物圈自动调节能力的趋势。(2)措施:一是寻求国际合作,限制的排放量;二是发挥绿色植物的的重要作用。四、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1、光合作用的公式:2、光合作用的实质:3、光合作用的示意图:4、种植农作物时,既不能过稀,也不能过密,应该。5、绿色植物通过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并通过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绿色植物通过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我的疑问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3 (二)探究展示(探究问题,拓展思路,锻炼能力)对于以下问题,先在学习小组内讨论,得出结论,然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展示:学习目标一: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阅读教材P127,观察演示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回答问题:(1)实验装置里的金鱼藻在阳光下是否放出了气泡?如何收集该气体?(2)将快要熄灭的卫生香伸进管口,看到有何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讨论分析:能够助燃。氧气可以利用其微溶于水而用法收集。检验氧气的方法是:看该气体能否使快要熄灭的木条(或卫生香)。讨论得出结论:该实验说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气体。拓展反思: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对自然界有什么好处?学习目标二:探究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1、阅读教材P128,了解普利斯特利的著名实验,讨论回答问题:(1)一只点燃的蜡烛和一只小白鼠分别放到密闭的玻璃罩里,蜡烛不久就熄灭了,小白鼠很快也死去了。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小白鼠为什么会死去?(2)一盆植物和一支点燃的蜡烛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植物能够长时间活着,蜡烛也没有熄灭。蜡烛为什么不熄灭?其燃烧时所需氧气从哪里来?植物为什么也活着?(3)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植物和小白鼠都正常地活着。为什么二者放在一起时,却都能正常地活着,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是否总能成功?此实验成功的条件是什么?通过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原因讨论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成功的条件是必须有,通过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能得出结论:。拓展反思:普利斯特利的这个实验能否说明植物光合作用消耗了二氧化碳,产生了氧气?2、探究实验:二氧化碳是否为光合作用必须的原料133 学生讨论分析:应该设计对照试验,该对照实验的变量为。我们可以利用氢氧化钠等能够吸收,造成无的条件。实验步骤:(1)、暗处理:见书P119(2)、作对照实验(利用氢氧化钠或石灰水吸收,设计对照实验。)(3)、光下照射;(4)、酒精脱色:把叶片放入盛有的小烧杯中,加热,使叶片含有的溶解到中,叶片变成色;(5)、染色:先清水漂洗,洗掉;再向叶片滴加,再清水漂洗掉,再观察。实验现象:有氢氧化钠装置中的叶片(缺)处理后蓝,有清水装置中的叶片(有)处理后蓝。实验结论:光合作用需要。注意:暗处理时间尽可能,否则结果不准确。学习目标三:理解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的关系学生阅读P130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部分,讨论:(1)什么是碳—氧平衡?(2)碳—氧平衡会打破吗?一旦打破会出现什么情况?如何预防?(3)二氧化碳增多已给环境带来了什么影响?如果继续增多,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讨论得出结论:拓展反思:为保护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做?学习目标四: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学生自主学习教材P130,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2、光合作用的示意图:3、试写出光合作用公式:4、光合作用的实质是:。5、分组讨论:在一定的光照下,种植过密、适中、过稀的植物的结果怎样,并分析原因。6、尝试应用:如何科学种田才能获得高产?光合作用效率与光照强度有什么关系?133 讨论得出结论:在农业生产上可采取合理密植、延长时间、增加强度、提高植物周围的浓度等方法来提高产量。光照强度越,光合作用效率越。学习目标五: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区别场所含的细胞所有细胞条件在下才能进行有无都能进行原料和和产物和和物质转化将合成为将分解成能量转化将能转化成储存在中的化学能量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一部分用于,一部分以形式散发出来联系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基础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精讲点拨:(三)教学反馈(依照目标,巩固提高,感悟升华)1、能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作用的是()A呼吸作用B蒸腾作用C光合作用D吸收作用2、要保证城市居民每天都能得到新鲜氧气,可以采取的措施是()A.多盖高楼,居住在高层B.扩大居住面积C.美化环境D.多植草坪多种树3、为了提高温室内作物的产量,温室内温度应控制为()A、白天高,晚上低B、白天低,晚上高C、白天、晚上都高D、白天、晚上都低12344、看右图回答(1)右图为图(2)物质①为物质②为物质③为物质④为(3)该叶片除了能进行光合作用外,还能进行、。(4)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5)图中箭头④表示由根吸收的通过木质部的管由下往上运输进入叶片,作为作用的原料。(6)箭头②表示光合作用产生的通过叶片表皮的释放到大气133 中。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维持了生物圈中的平衡。5、根据右图实验装置(甲装置的槽里盛的是氢氧化钠,乙装置的槽里盛的是清水)请回答:(1)上图是证明的实验。(2)甲装置的槽里放氢氧化钠的作用是(3)把甲、乙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4)甲、乙装置中,乙装置的作用是(5)将暗处理后的甲、乙装置移到光下,几小时以后,检验甲、乙装置里的叶片,发现甲装置内叶片,乙装置内叶片。6、在一健壮生长的绿色植物上,采用科学的方法,截断a叶片上的叶脉,封住b叶片的气孔,遮住照向c叶片的阳光,破坏d叶片的叶绿体(不破坏细胞),推测四叶片的光合作用有何影响:a叶片,原因是;b叶片,原因是;c叶片,原因是;d叶片,原因是。此实验证明:和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四、归纳小结—————————————————————————————————————————————————————————————————————————————————————————————————————————————————————————————————————————————————————————————————————————————————————————————————————————————————————————————————————————————————————————————————————————————————————————————————————五、教学反思133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教学目标及方法】(1)学习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描述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说出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2、运用调查的方法了解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情况。3、阐明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4、设计绿化校园的方案。过程与方法目标:1、体验探究社会的调查方法,学习收集信息、筛选信息、交流及表达的方法。2、通过对各种植被类型的特点的比较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比较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调查当地植被状况,认清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同时,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的公民也需尽一部分责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通过校园绿化设计,学习有关常见花卉、林木、草皮等植物的知识,提高审美情趣,增强爱护植物和热爱学校的情感。(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1、了解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和面临的主要问题。2、帮助学生认识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难点是:运用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并处理收集的材料,写出调查报告;唤起学生的危机感,激发起学生爱绿、护绿的保护意识。(3)教学方法:调查法(4)教学用具:收集有关各种植被类型的录像、影片和资料;五国森林分布图表。(5)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一)课前预习(了解主干,解决基础,知晓薄弱)一、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1、植被:一个地区内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2、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比较133 植被类型气候特点植物类型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我国东部湿润,西部干燥,在植物分布中起决定作用,东部以为主,西部以为主;我国南方温暖,北方寒冷,自南到北,决定植物的分布,南部以为主,北部以为主。二、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1、在我国的植被中,占据了主体,森林覆盖率为,人均森林面积只有公顷,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2、我国长期以来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不够合理,伐优留劣,甚至乱砍滥伐,使森林生态系统呈现的趋势。3、使许多草场退化、沙化。总之,森林生态系统呈现趋势,草场退化、沙化,土地沙漠化比较严重。我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少的原因,一是森林覆盖率,二是人口基数。三、爱护植被,绿化祖国1、我国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和198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对森林和草原实行依法治理和科学化管理。2、我国将每年的定为全国的“植树节”四、热带雨林——地球的“肺”1、热带雨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大量的,转化为有机物,储藏在植物体内。2、热带雨林释放出大量的,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二)探究展示(探究问题,拓展思路,锻炼能力)对于以下问题,先在学习小组内讨论,得出结论,然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展示:学习目标一: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1、结合平时的生活实际,举例说出一些不同地区、环境中生长的植物的特点?如在南方、北方、沙漠等地生长的植物有何特点?分组讨论后由各小组代表发言。133 2、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得出几种主要植被的类型和特点,列表比较,展示自己的成果。3、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特点,推断出我们这里的植被属哪一类型?有何特点?(提示:我们这里属温带,以落叶阔叶林为主)4、展示课前调查的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情况,小组交流:展示资料,介绍调查情况。学习目标二:概述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1、结合五国森林分布数据图表(投影片),利用计算器算出表中数据:国家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万平方公里)人口(亿)森林覆盖率(%)人均森林覆盖率(平方公顷/人)中国9601588812.9533日本37.72388.91.2350加拿大992.2264100.2650瑞典41.224400.0830芬兰33.71988.50.0500世界270.62、讨论:通过数据分析,我国在植被资源方面存在什么问题?3、尝试应用:举例说明人类哪些活动对植被造成了破坏?现在应怎样采取措施保护植被,保护环境?133 学习目标三:认同爱护植被,绿化祖国1、学生自己阅读回答:国家为保护植被,采取了那些有效措施?2、学生讨论:当地近几年在绿化方面开展了哪些活动,并谈一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想法。3、尝试应用:讨论“绿化校园”的设计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出方案并进行评比。精讲点拨: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和展示中暴露出来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点拨,释疑。(三)教学反馈(依照目标,巩固提高,感悟升华)1、一个地区生长的所有    叫做这个的地区的植被,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有    、    、    、    、    和    。2、我国于1984年和1985年相继颁布了和对森林和草原实行依法治理和科学化管理。3、我国开展了广泛而持久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并将每年的月日定为全国的植树节。4、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的特点应该是                (  )A组成植物大多为适应半干旱气候条件的草本植物B分布在气候炎热、湿润地区、植物以常绿阔叶树为主C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植物主要是冬季完全落叶的阔叶林D全年高温多雨,植物种类特别丰富,终年常绿5、下列不属于我国具有的植被类型的是               (  )A赤道雨林和极地苔原B常绿阔叶林和草原C荒漠和常绿阔叶林D热带雨林和针叶林6、下列植被类型中,所生长的植物最耐旱的应该是          (  )A热带雨林B常绿阔叶林C针叶林D荒漠7、下列除哪一项外,都属于我国面临的植被问题           (  )A我国森林资源十分贫乏,主要以草原、荒漠为主B我国森林覆盖率低,仅为16.55%C我国长期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不够合理,森林生态系统呈现衰退趋势D我国由于过度放牧,草场退化,沙化严重,是世界上地沙漠化较严重的国家8、“退耕还林”的根本目的是()A、发展旅游事业B、发展畜牧业生产C、改善生态环境D、增加木材产量9、近年来北方地区沙尘暴频繁发生,其主要原因是()133 A、自然灾害B、北方寒流入侵C、频繁的地壳运动D、过度放牧破坏生态环境10、我国从东到西,森林覆盖率逐渐减小,起主要作用的生态因素是()A、水分B、阳光C、温度D、土壤11、被称为地球的“肺”的是:()A、草原  B、热带雨林 C、雪山  D、海洋12、某地为了发展当地的经济,要把一片森林开发成风景区。假如你是政府官员、当地居民、经济学家、生态学家或投资商,如何评价这片森林的价值?怎样才能既保护这片森林,又发展当地经济?你可以和同学合作,分角色发表意见,对这一决策提出合理化建议。————————————————————————————————————————————————————————————————————————————————————————————————————————————————————————————————————————————————————————————————————————(四)归纳小结———————————————————————————————————————————————————————————————————————————————————————————————————————————————————————————————————————————————————————————————————————————————————————————————————————————————(五)教学反思133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