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79 KB
  • 15页

家庭教育有效指导模式的探究》实施手册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课题实施指导手册课题类别:学科分类:课题批准号:中小学德育与校外教育研究专项德育FFB090683课题承担单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9年11月 —、研究背景1二、研究目标禾口内容2(一)对有关概念的界定2(二)研究的冃标3(三)研究的内容4(四)相关子课题5三、研究思路和方法6(一)研究的原则6(二)研究的思路6(三)研究方法7四、研究的价值和意义7(―)步骤8(二)时间安排8六、课题研究成果形式8七、研究的组织与管理9八、总课题组对各子课题实验单位或学校的要求10 九、附录(批文、子课题立项通知)10 课题实施指导手册—、研究背景家庭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不同时代的家庭教育,总是深深烙上那个时代的印记。在社会高速发展和变化的今天,家庭教育被赋予更多的责任、更大的意义和更新的内容,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家庭教育首先应该是对成人的教育、对家长的教育。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和长辈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终身的。因此以家长为对象,不断地提高家长的自我修养,改变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让家长懂教育、懂孩子的“家庭教育指导”就显得十分重要。“家庭教育指导”这个概念是逐渐被人们认识和重视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才把“家庭教育指导”与“家庭教育”区分开来。对于“家庭教育指导”,研究者们虽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索,但至今为止仍未形成有效的、成熟的、能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及推广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目前,社会上从事有关儿童和家庭教育的训练机构很多,但是在训练儿童的过程中,能对家长进行同步指导的机构却比较少,针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性不强。训练内容多以提高学科成绩为目的,以智力开发为重点,缺乏系统性;训练方法难以摆脱课堂教学的局限,更多的是学校教学的扩展,体现不出家庭教育的特点,满足不了家长的需求和儿童个性化发展的需耍。从整个家庭教育这一学术领域和为家庭教育服务的行业来看,理论研究不够深入,行业行为缺乏规范。鉴于此,中央教科所从2006年起,开始着手于整合国内外关于家庭教育及家庭教育指导的信息;引入移动通讯和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出了“家庭教育无线课程”;通过采用传统测评手段与现代测评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儿童进行综合评估,并根据儿童发展水平和特点,对家长进行有 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同时,对家庭教育指导模式进行了实践上的探索和研究, 希望在此基础上能整合家长、教师、专业指导人员和理论研究者等多方力量,形成家庭教育合力,进…步形成科学、规范、有效、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二、研究目标和内容(-)对有关概念的界定1.家庭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海》等多部工具书籍中都对“家庭教育”这一概念进行了一般意义的解释。木课题在进行家庭教育调研和前期对“家庭教育指导”实践的基础上,将此概念界定为: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以亲子关系为中心,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年幼者进行的教育和教养活动,同吋这种活动乂对家庭成员有着潜移默化的相互影响。家庭教育具有自发性、随机性、零散性等特点。2.家庭教育指导以家长为对象,以提升其教育理念、改善其教育策略、改进其教育方法、丰富其教育技巧、优化亲子关系为出发点实施的,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为冃的的一种教育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对家长实施的一种如何教育孩子的教育。3.模式什么是模式?从一般意义上理解,模式指的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模式不是一般的具体存在形式,而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有代表性的形式。它是介乎理念与经验之间的中间环节,向上可表达理论,向下可表达实践,是特定的理论与实践的集合体,也可以说是再现现实的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4.家庭教育指导模式是指通过某种或某儿种形式和教育方案解决家庭中存在的教育问题或情境。运用这些形式和教育方案,可以普遍提供家庭中所需的家庭教育指导,以提升家长的教育理念,改善家长的教育策略,改进家长的教育方法,丰富家长的教育技巧,优化亲了关系,达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终极目标。 1.有效能够明显地达到预期的效果。2.移动教育移动教育是指以无线通讯技术平台为传播媒介,以手机为接收终端的家庭教育指导方式。(二)研究的目标通过研究,拟探索建立家庭教育指导的新模式。这个模式是以阶段目标的建立为前提的。阶段目标为:1.构建以评估指导为起点、以教育训练为落点的临床教育体系;2.制定以无线通讯为传播手段的“家庭教育无线课程”;3.建立家长、教师、专业指导人员互动的家庭教育网络平台;研究是建立在儿童、家长、家庭等多种评估基础上,针对家庭的共性需求和儿童的共性特点,编制“家庭教育无线课程”,通过移动教育对家长进行专业化指导。同时,针对家庭的个别需求和儿童的个性特点,进行家长个别咨询指导和对儿童有针对性的教育训练,并为家长开展家庭训练指导,编制相关图书、手册。另外,利用互联网建立网上互动的家长指导平台,由此构成全面、立体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下图为:家庭教育有效指导的综合模式框架)(三)研究的内容1.家庭教育无线课程 “家庭教育无线课程”借助无线通讯技术,以教育学、心理学为理论支撑,向0-18岁青少年儿童的家长介绍家庭教育方法、理念,为其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它与儿童发展评估指导、家庭教育指导网站共同构成了一个相辅相成、完整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该课程根据孩子年龄划分为学龄前、小学、中学共三个年龄阶段。其中,学龄前阶段以儿童发展心理学及儿童保健学为理论基础,内容涉及该年龄(月龄)儿童所需要培养的智能、养育常识、易出现的家教误区、温馨提示、教育资讯、入学准备等;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课程内容以儿童发展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涉及学习方法、潜能开发、心理健康、亲子沟通、习惯养成等内容。课程编写力求把握实用性、吋效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将科学的教育理论、最新的教育理念转化通俗易懂的语言,并通过游戏活动、情景创设、语言技巧等易操作的方式呈现出来。1.临床教育体系临床教育实践通过对0-12岁儿童的测评、家庭教育咨询、训练等,发现并总结了当前家庭教育的主要需求、共性问题和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发展的共同特点,以及在这个年龄段容易出现的问题。这是一种“建立在身心诊断基础上的因材施教”,由此,对“材”也就有了科学客观的判断标准。临床教育体系主要对0-12岁儿童的身体、智力和情绪行为方面进行发展评估,并在体能运动、学习能力和情绪调节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训练,同时对家长进行同步教育咨询。2.网络互动平台与中国移动和北京移动共同建立基于互联网应用的家庭教育指导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整合教育资源,细分教育内容,利用互联网和无线通讯技术的优势提高传播效率,为家长提供咨询、指导、服务及相关内容的研究。在网络平台中,教师、专家、家长、学生之间可以展开广泛的交流,使与家庭教育相关的各要素都能积极参与到互动中,有针对性地解决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教师在家庭教育指导中遇到的问题,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四)相关子课题在这里,我们遵循总课题的主旨,根据其目的和内容确立了部分子课题 题冃供参考、选择。各试验基地和参加单位也可以根据各地区、本学校/单位的研究基础和主攻方向,围绕总课题方向自主确定研究题目和内容。需要注意:选题时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题冃要“小”、要“近”(贴近本地本校本人实际),内容要实(研究的内容要符合实际),视角也“新”(研究的视点要新颖)。——学校层面1・家校共育内容和方式的研究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互动研究3.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方式的研究(家长会、校园网等)4.家庭教育应如何配合学校开展教学T作的研究5•家长与教师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与影响研究6.家校共育对促进学生徳育发展的研究——教育技术、教育手段层面7•临床教育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运用8.新传媒时代家庭教育传播方式的新需求研究(网络、手机等)9.大众传媒手段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应用与比较研究10.新教育技术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运用11.儿童发展评估在家庭教育中的运用12.玩、教具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作用13.游戏疗法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家庭教育指导对学生发展的促进性作用研究——学生层面14.家庭教育指导与儿童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15•问题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研究16.学习困难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方式方法的研究17•家庭中儿童潜能开发手段的应用性研究18.家庭中的多种教育训练方式在儿童潜能开发中的效用研究19.不同年龄段儿童家庭教育需求的比较研究 18.中学阶段家庭教育的难点和解决方案19.家校共育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实验研究三、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的原则1.前瞻性原则本课题研究顺应了通讯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移动通讯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载体,推出了“家庭教育无线课程”,对家庭教育指导模式进行了探索和研究。2.科学性原则在探索家庭教育指导模式过程中,本研究充分考虑0-12岁儿童各年龄(年级)阶段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梳理各个年龄(年级)阶段的共性问题,把儿童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紧密结合起來,并以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作为研究工作的指导。3.实践性原则在研究家庭教育有效指导模式的过程中,注意通过采用传统测评手段与现代测评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儿童进行综合测评,并在体能运动、思维训练和情绪调节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研究,收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4.创新性原则本研究将教育诊断引入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探索中,采用传统测评与现代检测技术(如脑象图检测、指纹检测、脑电测量等)相接合的手段,能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估儿童发展状况;并以手机为传播媒介,以短彩信为主要传播方式,随时、随地、随身地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突破了时空、地域的限制。同吋搭建家庭教育网络平台,使家长、专业指导人员做到即吋、有效地互动,以满足不同家庭的需要,解决个别化问题。力图创新以科研为核心带动项目运作和教育实践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二)研究的思路有效的模式才是有价值的模式。本研究中模式的选择和运用都是以提高家庭指导的有效性为冃标,力求用之于家长,受之于孩子。每一种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如讲座、书籍、手机短彩信、网络)都有其特点和优势,在实际 运用中,需设计多种组合,综合运用指导模式,以达到家庭教育指导的最佳效果。具体研究思路如下:首先,立足于共性,针对家庭教育中的普适性问题,编制0-18岁青少年儿童的“家庭教育无线课程”。其次,立足于个性,针对个案的问题,对家庭教育系统内的各个要素进行诊断和评估(对儿童、对家长、对亲了关系),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有针对性地进行家长培训、家长咨询、家长体验分享、儿童教育训练等。再次,以儿童为中心,搭建可以及时互动的网络平台,便于教师、专家、家长、学生之间展开广泛的互动交流。最后,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整合已有的各种模式,女口:电视、报纸杂志等宣传媒体和家长培训、专家讲座、活动体验、经验交流等,为家长提供立体多元的服务。(三)研究方法研究类型:以家庭教育服务体系为典型研究。研究方法:调查法、测验法、临床试验法、比较研究法、文献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等。无线课程使用调查法、文献分析法。临床教育使用个案研究法、测验法、临床实验法、文献分析法。互联网络使用调查法、文献分析法。理论层面,综合运用生理学、脑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研究成果,探索新形势下促进儿童发展的内容和方法;通过教育实践,建立以儿童为中心,以评估指导为起点,以教育训练为落点的临床教育体系。应用层面,利用课题相关研究成果,发挥教育科研的社会服务功能,培养跨学科研究队伍;构建儿童发展的评估指导体系,探索儿童发展与教育指导模式的推广和应用,满足儿童个性化发展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提升儿童发展与教育指导人员的专业性、规范行业管理、促进教育大环境改善。五、研究的步骤和时间安排(-)步骤 1.对0-18岁儿童各年龄(年级)阶段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梳理;2.以年龄为横坐标,以不同的主题为纵坐标,搭建0-18岁儿童的“家庭教育无线课程”编写框架;3.编写“家庭教育无线课程”;4.对所撰写的手机短信、彩信的设计思想、科学性、系统性、时效性、可操作性进行评价;对移动教育传播模式的有效性进行评价;5.设立儿童发展评估指导与教育训练实验室;6.建立评估系统、编写指导手册和训练课程;7.以个案为把手,对儿童进行评估、训练;并对家长实施教育指导;8.对家长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方法的提高进行评估,对儿童的进步进行评估。9.搭建社会资源网络和互联网,整合家庭教育合力。10.分别评估各种模式的有效性,总结出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二)时间安排本课题研究约需2-3年左右,分为四个阶段。1.准备阶段(2009年3月-2009年9月)立项申请、课题方案撰写,文献资料收集;“家庭教育无线课程”的框架制定、课程编写;家庭教育互联网的建设和完善;2.研究阶段(2009年10月-2011年9月)初步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建立儿童发展评估指导体系、形成“家庭教育指导课程体系、搭建专业家庭教育网络互动平台;3•总结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3月)评估各种模式的有效性;总结出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撰写研究报告;将研究结果推广应用。六、课题研究成果形式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以:研究报告、论文、《家庭教育无限课程》、网站www.zhidian018.com>中国移动139家校圈等多种形式呈现,将对家庭教育指导研究及实践起到促进深化、示范指导和具体实用的价值。具体成果将有: 1.课题研究的开题、结题报告和系列论文;2.《0—7岁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无线课程》、《小学儿童家庭教育无线课程》、《中学生家庭教育无线课程》、《家庭教育彩信课程》;3.家庭教育家长指导手册;4.建立以评估指导为起点,以体格运动、思维训练、情绪行为调节等教育训练为落点的临床教育体系;5.与中国移动“一三九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共同建立、完善并拓展以“139家校圈”网站为基础的无线传播与互联网综合应用的新型家庭教育指导平台。6.精选“家庭教育网络问答汇编”;7.子课题报告和若干专题报告;8•各类教育产品,比如儿童潜能开发的玩、教具。七、研究的组织与管理本研究是以课题为中心,以探讨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有效性为目的,课题组实行网状结构的自我管理方法。由总课题组构建家庭教育的整体指导模式、内容以及有效的方法,子课题单位除了完成自主研究外,有义务对总课题的成果进行验证和推广。课题组通过《课题通讯》和课题研讨会将大家联系起来。中央教科所教育科技研发中心主任张敬培是本课题的申请者和总负责人(担任课题组长),负责把握课题的研究方向、经费以及各省市子课题的有关联络。中央教科所教育科技研发中心王书荃研究员是本课题组常务副组长,负责所有与课题有关问题的管理、协调、操作与实施。本课题在各个省市的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负责本地区课题的开展。与中国移动"一三九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共同搭建家庭教育指导的无线课程和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为课题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并拓展相关调研、实验渠道。本课题与中国移动合作共同搭建家庭教育指导的无线课程和网络技术平台。课题办公室设在中央教科所教育科技研发中心,由楼晓悦担任办公室主任,管理课题的日常工作并对子课题的工作进行协调、检查督促课题进展。 总课题组成员名单(暂定):组长:张敬培副组长:王书荃主要成员:楼晓悦、强燕平、徐璐、张立静、张静、车廷菲、李清霞、王霞霞、牟龙、汪晶、赵凌云、朱宇、岳旭、苏红艳、金明斥、李信八、总课题组对各子课题实验单位或学校的要求1•课题是开放的,生成性的。子课题实验区、实验校的确立本着双向选择、口愿参加、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原则,履行必要的审批手续。2.各子课题实验单位或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要求领导重视并建立组织系统,有经费保障,提供相关的科研手段和条件。3•各子课题单位要遵照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管理处关于科研课题管理的相关文件要求,履行应尽的义务和责任。1.各了课题单位要定期向总课题组以书面形式汇报课题进展情况、课题实验情况。5•各子课题单位要在总课题组的协调组织下,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共同开发,降低成本,资源共享。6.各子课题单位要按时承担和完成了课题的统计调查任务,密切保持与总课题组的联系,接受总课题组的监督检查。7.各了课题单位(包括实验单位和下属实验学校)要交资料费2000元,主要用于课题开展两年期间相关材料即《课题通讯》和其他研究材料的卬刷和寄送等。九、附录(批文、子课题立项通知)全国Itff科学规划裁知Ml办公室tmitllM*・十一五・MMMM■金■AMMAitf^HRWiirnoii^Mituwumiv*.tMRfiii?・•十ITMUX«*IL.WK・*抒duftf.«t.G■"«*i ■it■•兗“■itiUKiwiut・mi・♦■■MI1l・・■•■•■■為・tlUIMH--.■叱・axn■・艮n・«RW««Mafiv."•・«(・■■■>!上m»*muita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