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4.50 KB
- 22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基础课时案37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2016备考·最新考纲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一、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信息的种类、特点、来源及实例(连一连)2.信息传递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深度思考观察信息传递的模型,请思考(填写横线内容)(1)信息的来源:________。(2)信息传递的范围:存在于生态系统的______之间,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________与________之间的信息传递。(3)信息传递特点:__________。提示 (1)生物或无机环境 (2)各种成分 生物 生物生物 无机环境 (3)双向传递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2.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此能力越强。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调节。(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4.稳定性的两个方面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区 别实质保持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恢复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核心抵抗干扰、保持原状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影响因素一般地说,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一般地说,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小,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高联 系①一般呈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差,反之亦然②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二者关系如右图所示:5.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2)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6.判断正误(1)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很强( )(2)农田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弱,但其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3)荒漠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较弱,其恢复力稳定性也较弱( )
(4)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的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 )(5)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正反馈是最常见的一种反馈,负反馈则很少见( )(6)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一定高于农田生态系统( )(7)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高( )(8)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答案 (1)× (2)√ (3)√ (4)√ (5)× (6)√ (7)√ (8)×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典例引领]【典例】(海南高考卷)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乙两种昆虫和蜘蛛。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食。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甲昆虫采食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请回答下面的问题。(1)上述现象中,X分别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进行传递。(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________。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_______________。(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和乙昆虫天敌数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解析 植物释放的物质X可以在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之间传递。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无机环境和生物;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是通过感知蛛网的震动来实现的,属于物理信息。物质X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所以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能驱赶乙昆虫,使乙昆虫减少,所以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答案 (1)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2)无机环境 生物 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3)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
思维发散 上述实例表明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哪方面的功能?提示 该实例表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重要作用。比较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循环流动,反复利用往往是双向的范围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圈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多种地位生态系统的动力生态系统的基础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统一整体 [跟进题组]1.蟑螂喜好在夜间出来活动。科学家把蟑螂放在实验室里,人为地将实验室的白天和黑夜颠倒,大约经过一个星期,蟑螂就在人造的“黑夜”时间活动(尽管实际上是白天)。这个实验说明( )A.蟑螂能感受物理信息的改变B.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C.行为信息可以影响蟑螂的行为D.蟑螂可以感受一切信息刺激解析 白天、黑夜的变化是光的变化,光属于物理信息。答案 A2.(2014·江苏泰州期末)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过程,则甲、乙、丙三图可依次表示( )
A.能量流动、碳的循环、信息传递B.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碳的循环C.碳的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D.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碳的循环解析 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具有循环往返、全球性的特点,在生物群落内是单向的,图甲可表示碳的循环;在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图乙可表示能量的流动;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论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都是双向的,图丙可表示信息传递。答案 C巧判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类型(1)涉及声音、颜色、植物形状、磁力、温度、湿度这些信号,通过动物感觉器官皮肤、耳朵、眼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等感觉上述信息,则判断为物理信息。(2)若涉及化学物质挥发性(如性外激素等)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3)凡涉及“肢体语言”者均属行为信息。(4)若在影响视线的环境中(如深山密林),生物间多依靠“声音”这种物理形式传递信息。(5)若在噪音嘈杂的环境(如洪水瀑布旁),生物多以“肢体语言”这种“行为”信息交流。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典例引领]【典例1】(天津理综卷,5)如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 据图可知,在S点气候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对甲生态系统影响不大,说明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外界干扰能力较强,而乙生态系统变化较大,说明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较弱;群落是同一时间内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因此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不一定比乙复杂。新物种的产生必须经过生殖隔离,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不一定有新物种产生。乙生态系统在S点时,种群类型数量几乎接近于零,而后又逐渐恢复到原来状态,所以可确定乙在S点后经历了次生演替过程。答案 B思维发散 (1)抵抗力稳定性很低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很高吗?(2)草原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谁的稳定性更高?提示 (1)不一定,如荒漠地区及苔原地区生态系统,由于其物种组分单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2)就抵抗力稳定性而言,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高,就恢复力稳定性而言,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高。【典例2】图A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图B为某湖泊的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A反映的是正反馈调节方式B.图B反映的是负反馈调节方式C.图A调节方式是该草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图B调节方式会使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增多,自我调节能力提高解析 图A反映的是负反馈调节;图B反映的是正反馈调节,此类调节方式可能会导致生物种类减少,生态系统偏离稳态。答案 C1.抵抗力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关系2.反馈调节的种类比较项目正反馈负反馈调节方式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抵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结果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实例分析3.剖析生态系统的两种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1)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2)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偏离的程度可以作为衡量抵抗力稳定性的指标,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强。(3)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x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恢复力稳定性越强。(4)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作为衡量总稳定性的指标,这一面积越大,即x与y越大,则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弱。 [跟进题组]1.下图曲线Ⅰ代表抵抗力稳定性,曲线Ⅱ代表恢复力稳定性。一片被毁森林在恢复过程中,稳定性的变化是( )解析 被毁森林在恢复过程中,群落结构趋于复杂抵抗力稳定性逐渐上升,恢复力稳定性逐渐降低。答案 C2.如图表示正常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B.在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越晚和幅度越小,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C.S2所代表的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高D.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解析 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A正确;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的时间越晚,幅度越小,B正确;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高,受到干扰后曲线回到正常范围的时间越短,曲线围成的面积S2越小,C错误;读图可知,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D正确。答案 C题组一 全国课标卷高考集锦1.(2014·全国卷,33)现有A、B两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其生物组成和光照条件见下表。一段时间后,发现A瓶的生态系统较B瓶的稳定。生态瓶编号光照含微生物的泥沙浮游藻类水草浮游动物A+++++B-++++注:“+”表示有,“-”表示无。请回答。
(1)A瓶中微生物、浮游藻类、水草和浮游动物共同组成了一个________,浮游藻类和水草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2)一段时间后,B瓶中浮游藻类种群密度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3)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一定区域中全部生物的总和构成生物群落,因此A瓶中的微生物、浮游藻类、水草和浮游动物共同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浮游藻类和水草都为生产者,会争夺光照、生态瓶中的无机盐等,因此两者为竞争关系。(2)B瓶缺乏光照,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一段时间后浮游藻类的种群密度将降低,也会导致瓶内O2含量减少,而浮游动物以植物为食,因此浮游动物会因食物和氧气不足导致其种群密度降低。(3)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最终分解成无机物,重新供生产者利用。答案 (1)生物群落 竞争(2)降低 没有光照,藻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降低 氧气与食物不足(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最终分解成无机物2.(2011·全国新课标)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羊羔。第5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第6年,野兔种群暴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回答问题。(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3)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________(填“增加”“减小”或“不变”)。(4)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________(填“增强”“减弱”或“不变”)。解析 本题考查食物网及种间关系知识,属于考纲分析推理层次。(1)人和狐都以羊、野兔为食物,因此二者为竞争关系,而人又以狐为食物,二者又为捕食关系;病毒和兔之间的关系为寄生关系。(2)根据题干所给信息,开始时岛屿上栖息着“狐和兔”,推测二者为捕食关系,“
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则人和其他三者为捕食关系,狐捕食羊羔,二者为捕食关系,即可画出食物网图。注意题干中的隐含条件为生产者是牧草。(3)第五年,野兔的数量大增,则野兔之间由于争夺空间和食物等而导致种内斗争加剧。(4)被捕食者数量多时体质强弱都有,但若捕食者的种群密度增加,则被捕食者中体质较弱的会被捕食而淘汰,则被捕食者中生存下来的个体体质较强,抵抗疾病的能力强。答案 (1)竞争和捕食 寄生 (2)见图 (3)增加(4)减弱题组二 其他各省市高考选萃3.(2013·四川理综,6)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解析 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间的信息传递可调整种间关系,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A正确;防治稻田害虫,有利于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从而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故B错误;精耕稻田的群落演替受人为因素制约,弃耕稻田的群落演替是自然演替,二者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不同,C选项正确;性外激素诱捕卷叶螟可增加褐飞虱被拟水狼蛛捕食的概率,故短期内褐飞虱密度会下降,D项正确。答案 B4.(广东高考)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解析 物理信息既可来自环境也可来自生物群落;植物信息传递方式既有化学信息也有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是双向的。答案 D5.(2012·山东卷,26)如图中,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1)图中曲线________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当曲线Ⅲ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________保护的措施。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________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2)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________。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3)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功能。(4)人类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过度利用也会导致出现图中的三种情况。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表现为“J”型增长,因此需控制“J”型增长数学方程式中________参数,以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解析 (1)据图分析,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出现曲线Ⅰ、Ⅱ、Ⅲ所表示的3种情况,曲线Ⅰ在原始的环境容纳量附近波动,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环境的破坏程度较轻;Ⅱ的环境容纳量低于原始环境容纳量,说明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破坏;Ⅲ
中生物逐渐灭绝,说明栖息地的环境被完全破坏,该生物已经无法生存,无法实施就地保护措施,只能进行易地保护。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被环境阻力淘汰掉的个体,即自然选择发挥了作用,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来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物种的种群数量下降,捕食量减少,那么流向该物种的能量就会减少,而与该物种处在同一营养级上的其他物种获得的食物增加,所以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增加;该物种与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其他物种间是竞争关系。(3)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根据题意,食草动物从青草的减少获得食物不足的信息,进而转移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4)“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是:Nt=N0λt,N0是人口的起始数量,Nt是t年后人口数量,λ表示人口数量是一年前人口数量的倍数,所以只要控制增长的倍数,人口增长速度就会减慢,对环境的过度开发利用就会缓解。答案 (1)Ⅰ 就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基因频率(2)增加 (种间)竞争 (3)信息传递 (4)λ小题对点练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2014·德州模拟,1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两大类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C.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D.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传递的信息是化学信息解析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A项错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以来自生物,也可以来自无机环境,B项错误;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也有利,这样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项错误。答案 D2.(2014·江苏南通第三次调研)右图表示某相对稳定的海域三个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三种生物处于生态系统第一、第二、第三营养级B.碳在三种生物之间是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的C.鱼鹰鹗等的捕食离不开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节机制有利于维持三种生物数量的相对稳定解析 食物链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图中全部是动物,动物不可能是第一营养级,A错误。答案 A3.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来提高农畜产品产量的措施的是( )A.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量B.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以达到早熟、高产C.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D.农场中生物间的化学信息传递沿食物链逐级进行解析 A、B选项的描述为物理信息,C选项的描述为化学信息。食物信息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化学信息也可以在同种生物之间传递。答案 D4.下列信息的传递中,与其他三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A.小囊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集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B.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与栎树产生相互拮抗的现象C.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D.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解析 A项中的“信息素”、B项中的“化学物质”、D项中的“气味”均能说明其信息传递的类型属于化学信息,而C项中的“低频声波”能说明其信息传递的类型属于物理信息。答案 C5.如图所示是在某国家公园记录到的随着橡树发芽长叶时间提前而出现的一些现象。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示中生物的食物链为橡树→毛虫→鸟B.引起橡树提前发芽的信息主要是气温上升,属物理信息C.橡树发芽长叶时间提前会造成鸟的数量增多D.全球变暖可能使生物多样性降低解析 气温上升提前,橡树发芽长叶时间提前,毛虫数量峰值提前,但哺育幼鸟时期并没有改变,因缺少食物,会使幼鸟的成活率下降。全球变暖使某些植物的发芽长叶时间提前,造成相关动物因生殖发育与之不同步而无法适应新变化而死亡,甚至灭绝,从而影响生物多样性。答案 C6.(2014·陕西长安一中等五校一模)下列关于几幅曲线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图中光作为物理信息,对同一植物的萌发作用具有两重性B.乙图中若c为生产者,则b可代表该生态系统中的次级消费者C.丙图中因工业污染,改变了黑化蛾与地衣之间的竞争关系D.丁图中若a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b可能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解析 光是物理信息,甲图显示,光对种子萌发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乙图中若c为生产者,则可能a以c为食,b以a为食,因此,b可为次级消费者;丙图显示了大气中SO2
含量对地衣和黑化蛾种群数量的影响,并没有显示地衣和黑化蛾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在初生演替过程中,起初以草本植物为主,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逐渐增加,后来由于出现了灌木和乔木,草本植物因得不到充足的光照,其种类数量逐渐减少,但随着演替的进行,整个植被的生物量会逐渐增加。答案 C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7.(2014·济宁模拟)采取下列哪项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者的数量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一样C.增加适宜的物种种类D.限制某一个演替过程解析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取决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该能力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增加适宜的物种种类可以使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变得复杂,所以抵抗力稳定性也得到提高。答案 C8.(基础题)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解析 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答案 D9.(2014·黄山二检)2014年春雾霾天气常常笼罩大江南北。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从生态系统成分分析,雾霾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分析,雾霾可作为物理信息影响种群繁殖C.从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雾霾的出现反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丧失D.从生态环境的保护分析,雾霾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造成的解析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雾霾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项正确;雾霾会遮挡阳光,在生态系统中可作为物理信息,能影响种群的繁衍,B项正确;雾霾的出现是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系统造成干扰,并没有使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丧失,C项错误,D项正确。答案 C10.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是( )解析 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越小,说明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答案 C11.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解析 一个过程的结果反过来作用于这个过程,称反馈调节;如果是使这个过程加强,就叫正反馈调节,如果是使这个过程减弱,就叫负反馈调节。池塘早期,藻类的增多(过程),导致水蚤增多(结果),结果藻类减少(减弱),故属于负反馈调节;池塘后期,水体污染(过程),导致大量水蚤死亡(结果),从而使水体进一步污染(加强),故属于正反馈调节。答案 B12.甲、乙、丙、丁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测后,发现甲瓶是最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生态系统组成光水草藻类浮游动物小鱼泥沙生态瓶编号甲++++-+乙-+++-+丙++++--丁++++++注 “+”表示有;“-”表示无。A.乙瓶中藻类的种群密度逐渐增大B.由于丙瓶中没有小鱼,所以比甲瓶积累的有机物多C.丁瓶与甲瓶相比,氧气含量少D.本实验说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是构成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四种成分解析 据表格分析可知:乙瓶无光照,藻类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种群密度下降,A错误;丙瓶与甲瓶相比,少泥沙,分解者很少,无法将该瓶中动植物遗体、动物的排泄物等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不久稳定被破坏,B错误;丁瓶与甲瓶相比多小鱼,小鱼进行呼吸作用要消耗水中大量的氧气,因此丁瓶与甲瓶相比,氧气含量低,C正确;总结结论的方法:找出该组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归纳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据表格分析甲瓶为对照组,乙瓶、丙瓶、丁瓶都为实验组。乙瓶与甲瓶相比少光,不久稳定性被破坏,说明光照是维持该生态系统长期稳定的必要条件;丙瓶与甲瓶相比少分解者,不久稳定性被破坏,说明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成分;丁瓶与甲瓶相比多小鱼,消费者过多,也造成稳定性被破坏,说明生态瓶中动物不能过多,过多会使生产量<消耗量,造成生态系统崩溃。答案 C大题冲关练13.如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乙是其碳循环模式图,丙是其能量金字塔(Ⅰ~Ⅳ表示营养级,E1、E2
表示能量),图丁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常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请回答下列问题。(1)甲图中含有________条食物链;图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_;鹰和蛇的关系是________。(2)乙图中的①、③表示的过程分别主要是________,从理论上讲,没有________(填“A”、“B”、“C”和“D”)碳循环仍可进行。(3)丙图中E1主要来自________,鼠属于该金字塔中的Ⅱ,如果用灭鼠药将鼠全部杀死,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有___________(答出一条即可)。(4)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自我调节能力,________反馈调节是该能力的基础。(5)该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地与其他生物进行着信息交流,其作用在于________。解析 (1)图中的食物链共有5条: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从以上食物链可以看出:鹰、狐和蛇处于第三营养级。鹰捕食蛇,鹰和蛇又都以鼠为食,故鹰和蛇是捕食和竞争关系。(2)乙图中的A是大气中的CO2库,D是生产者,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所以过程①主要是光合作用,③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或呼吸作用)。从乙图可以看出,如果没有消费者,碳循环仍可进行。(3)从丙图中可以看出,E1是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其能量的主要来源是太阳能。鼠在甲图中的食物链中属于第二营养级,是蛇的唯一食物来源,所以用灭鼠药将鼠全部杀死后,蛇也会消失,从而使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降低。另外,用灭鼠药灭鼠时,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污染。(4)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 (1)5 鹰、狐和蛇 捕食和竞争 (2)光合作用、分解作用(呼吸作用) B (3)太阳能 生物多样性降低、环境受到污染等 (4)负 (5)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14.(2014·宜昌模考)美国密西西比河沿岸农业生产造成了河流湖泊中藻类泛滥,从中国引进了亚洲鲤鱼、草鱼等后,泛滥的水藻受到了控制。由于美国人不喜食亚洲鲤鱼,这些鱼类开始疯狂“占领”河道,给当地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被美国媒体称为“最危险的外来鱼种”。(1)河流受到轻微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消除污染,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被化肥严重污染的水体中水藻泛滥,其中有多种蓝藻,其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________。(2)相比较用化学药物控制水藻泛滥,投放亚洲鲤鱼优点是________。(3)为了获得较高的渔业产量,养鱼场要向鱼塘中大量投放鱼食,所体现的原理是: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________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4)亚洲鲤鱼在美国泛滥有众多原因,如繁殖迅速、________等。而在中国的很多河流湖泊中,鱼的数量却日渐减少,主要是因为________。亚洲鲤鱼与美国的多种本土鱼类具有竞争关系,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________,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解析 (1)河流受到轻微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消除污染,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蓝藻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2)投放亚洲鲤鱼属于生物防治水藻泛滥,具有无污染、效果稳定持久的优点。(3)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如养鱼场要向鱼塘中大量投放鱼食,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获得较高的渔业产量。(4)亚洲鲤鱼进入新环境初期,由于环境适宜、缺少天敌、繁殖迅速,引起了亚洲鲤鱼在美国泛滥。美国人不喜食亚洲鲤鱼,而中国人大量捕捞亚洲鲤鱼,所以中国很多河流湖泊中,亚洲鲤鱼的数量却日渐减少。亚洲鲤鱼与美国的多种本土鱼类具有竞争关系。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答案 (1)自我调节能力 生产者 (2)无污染,效果稳定持久 (3)物质、能量
(4)缺少天敌 人类的大量捕捞 相互抑制15.(2014·广东佛山二模,28)如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常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请回答下列问题。(1)生态系统结构复杂,各组分间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紧密联系,形成统一整体;同时,________调节着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____________。若要保持一个封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必须从外界源源不断的输入________。(3)对a、b两个生态系统施加相同强度的干扰,若ya>yb,则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为a________b(>、<或=);对同一生态系统来说,x和y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环境污染是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之一。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可用于生态风险评估。进行生态风险评估时,要计算出一个风险商数(RQ),若RQ<1显示污染物对生物的健康只构成低风险,RQ≥1则显示污染物可能对生物有害。请根据表中的RQ值预测污染物对4种生物生存和该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生物种类RQ汞(Hg)铅(Pb)A某种小乔木0.750.55B某种植食动物1.260.84C某种大型真菌0.910.48D某种肉食动物1.252.0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将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联成一个统一整体。(2)物质是循环的,因此一个生态系统可以实现物质上的自给自足;而能量流动是单向、递减的,因此必须有源源不断的能量输入,才能保持封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在相同强度的干扰下ya>yb,表明a生态系统受到的影响更大,其抵抗力稳定性低。偏离正常范围越大,恢复需要的时间就越长,故x和y呈正相关。(4)根据RQ的含义可判断表中污染物对4种生物生存和该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答案 (1)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2)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能量 (3)< 正相关 (4)对四种生物生存的影响:D内两种污染物的RQ>1,B内汞的RQ>1,污染物会威胁这些生物的生存,由于A和C生物体内两种污染物的RQ<1,其生存不会受到威胁。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会降低,抵抗力稳定性会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