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4.50 KB
- 28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二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请把正确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卷上)1.(2分)下列有关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细胞结构及其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维生素D和胆固醇属于脂质,可以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B.脂肪分子中氢含量比糖类多,氧化分解产生能量多,是主要的能源物质C.口腔上皮细胞中的核仁会出现周期性的消失和重建D.细胞核是具双层膜并可以产生水的结构2.(2分)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于10月7日揭晓,美国和德国的3位科学家因“发现细胞内的主要运输系统﹣﹣囊泡运输的调节机制”而获此殊荣.如图所示为细胞中蛋白质的转运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受体K的作用可使蛋白A被重新转运回内质网B.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中的蛋白B结构可能比内质网中的更为复杂C.溶酶体来自高尔基体,可合成和分泌多种酸性水解酶D.蛋白质和其他物质可以在细胞内和细胞间进行传递3.(2分)将新鲜马铃薯切成粗细相同的5cm长条,再将它们分别放在浓度不同的甘露醇溶液中,4h后测量每条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以下有关分析正确的是()①马铃薯细胞液的浓度约为30g•L﹣1;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www.ziyuanku.com
②当溶液浓度为40g•L﹣1时,细胞开始发生质壁分离;③在溶液浓度为30g•L﹣1~90g•L﹣1的范围内,细胞壁也有一定程度的收缩;④在溶液浓度为20g•L﹣1,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A.②B.③C.①③D.②④4.(2分)如图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物质转换用实线表示,能量传递用虚线表示,图中a~g为物质,①~⑥为反应过程).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图中a物质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绿色植物能利用它将光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c中B.图中①表示水分的吸收,③表示水的光解C.将b物质用18O标记,最终在(CH2O)中能检测到放射性18OD.在g物质供应充足时,突然停止光照,C3的含量将迅速下降5.(2分)下列有关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分化形成不同功能的细胞,这些细胞没有相同的蛋白质B.衰老的细胞内多种酶活性降低,没有基因的表达C.癌细胞不能进行正常的分化,机体清除癌细胞与细胞凋亡有关D.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坏死对生物体均有积极的意义6.(2分)在细胞呼吸过程中有CO2放出时,则可判断此过程()A.是无氧呼吸B.是有氧呼吸C.不是乳酸发酵D.不是酒精发酵7.(2分)如图为某植物在夏季晴天的一昼夜内CO2吸收量的变化情况.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www.ziyuanku.com
A.影响bc段光合速率的外界因素只有光照强度B.ce段下降主要是由于气孔关闭造成的C.ce段与fg段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相同D.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区段是bg8.(2分)把新鲜的叶绿素溶液放在光源与三棱镜之间,在连续的可见光谱中出现暗带,对暗带分布区域分析,得出叶绿素可以吸收()A.绿光B.红光和蓝紫光C.蓝紫光D.黄橙光9.(2分)如图为细胞周期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甲→乙→甲的过程是一个细胞周期B.图中乙→甲→乙的过程是一个细胞周期C.机体内所有的体细胞都处于细胞周期中D.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期10.(2分)通过显微技术破坏玉米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的高尔基体.培养几天后,再观察该根尖细胞,预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A.细胞停止分裂B.产生多核细胞或多倍体细胞C.正常分裂D.不能形成纺锤体11.(2分)如图表示某生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DNA含量变化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O~A段表示染色体复制,染色体含量加倍B.B~C段细胞有核膜和核仁C.C~D段细胞核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为1:2:2D.B~D段的蝌蚪细胞中含有两组中心粒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www.ziyuanku.com
12.(2分)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细胞质基质不能为细胞代谢提供ATPB.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关C.细胞核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D.细胞若失去结构的完整性将大大缩短其寿命13.(2分)若对离体的心肌细胞施用某种毒素,心肌细胞对Ca2+吸收量明显减少,而对K+、C6H12O6的吸收量却不受影响.请推测这种毒素的作用是()A.抑制呼吸酶的活性B.抑制Ca2+载体的活动C.改变细胞膜的结构D.改变细胞膜两侧的Ca2+浓度14.(2分)观察到的某生物(2n=6)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如图所示.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有一对染色体没有相互分离B.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有一对染色单体没有相互分离C.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有一条染色体多复制一次D.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有一条染色体多复制一次15.(2分)犬也存在色盲性状,如图为某一品种犬的系谱图(涂黑表示色盲),请根据图判断此品种犬色盲的遗传方式不可能是()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C.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D.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16.(2分)果蝇中,正常翅(A)对短翅(a)为显性,此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眼(B)对白眼(b)为显性,此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纯合红眼短翅雌果蝇和一只纯合白眼正常翅雄果蝇杂交,你认为杂交结果正确的是()A.F2雄果蝇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相等(XBY、XbY看做纯合子)B.F2中雄果蝇的红眼基因来自F1的雄果蝇C.F1中只有雄果蝇是红眼正常翅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www.ziyuanku.com
D.F2雌果蝇中正常翅个体与短翅个体的数目相等17.(2分)观察四幅图,叙述正确的说法有()①图甲中共有5种核酸②组成人体各种蛋白质的化合物乙都约为20种③组成丙化合物的单糖是脱氧核糖④松鼠体细胞内检测到的化合物丁很可能是蔗糖.A.1种B.2种C.3种D.4种18.(2分)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经过保温、搅拌、离心后检测放射性,发现放射性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上清液的放射性很低.对于上清液中还含有少量的放射性的正确解释是()A.可能是搅拌不充分,T2噬菌体有一部分没能与大肠杆菌分离B.可能是保温培养的时间过长,部分被侵染的大肠杆菌已裂解C.一定是离心速度太快,有部分T2噬菌体过早与大肠杆菌分离D.一定是保温培养的时间过短,部分T2噬菌体还未完成侵染19.(2分)某种哺乳动物的直毛(B)对卷毛(b)为显性,黑色(D)对白色(d)为显性,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BbDd的个体与个体X交配,子代中的表现型有:直毛黑色、卷毛黑色、直毛白色、卷毛白色,他们之间的比为3:1:3:1.个体X的基因型为()A.bbDdB.BbddC.BbDDD.bbdd20.(2分)用纯种的黑色长毛狗与白色短毛狗杂交,F1全是黑色短毛.F1代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的表现型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判断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基因位于()黑色短毛黑色长毛白色短毛白色长毛♀42191454714155A.一对同源染色体上B.一对姐妹染色单体上C.两对常染色体上D.一对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21.(2分)已知玉米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控制上述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用两个纯种的玉米品种甲(DDRR)和乙(ddrr)杂交得F1,再用F1与玉米丙杂交(图1),结果如图2所示,分析玉米丙的基因型为()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www.ziyuanku.com
A.DdRrB.ddRRC.ddRrD.Ddrr22.(2分)一种观赏植物,纯合的蓝色品种与纯合的红色品种杂交,F1为蓝色,F1自交,F2为9蓝:6紫:1红.若将F2中的紫色植株用红色植株授粉,则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是()A.2红:1蓝B.2紫:1红C.2红:1紫D.3紫:1蓝23.(2分)下表为3个不同小麦杂交组合及其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组合序号杂交组合类型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抗病红种皮抗病白种皮感病红种皮感病白种皮一抗病、红种皮×感病、红种皮416138410135二抗病、红种皮×感病、白种皮180184178182三感病、红种皮×感病、白种皮140136420414据表分析,下列推断错误的是()A.6个亲本都是杂合体B.抗病对感病为显性C.红种皮对白种皮为显性D.这两对性状自由组合24.(2分)人类红绿色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秃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结合下表信息可预测,图中Ⅱ﹣3和Ⅱ﹣4所生子女是()BBBbbb男非秃顶秃顶秃顶女非秃顶非秃顶秃顶A.秃顶色盲儿子的概率为B.秃顶色盲女儿的概率为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www.ziyuanku.com
C.非秃顶色盲儿子的概率为D.非秃顶色盲女儿的概率为25.(2分)摩尔根在果蝇杂交实验中发现了伴性遗传.在果蝇野生型与白眼雄性突变体的杂交实验中,最早能够判断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实验结果是()A.白眼突变体与野生型杂交,F1全部表现野生型,雌雄比例1:1B.F1中雌雄果蝇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白眼全部为雄性C.F1雌性与白眼雄性杂交,后代出现白眼,且雌雄比例1:1D.白眼雌性与野生型雄性杂交,后代白眼全部雄性,野生型全部雌性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50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卷上)26.(18分)如图是表示某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及DNA相对量变化的曲线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注:横坐标各个区域代表细胞分裂的各个时期,区域的大小和各个时期所需的时间不成比例.)(1)图中代表染色体相对数量变化的曲线是.(2)图中从0﹣8的时期表示细胞的过程.(3)细胞内含有同源染色体的区间是.(4)若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0条,则一个细胞核中DNA分子数在9﹣12时期为条.(5)着丝点分裂发生在横坐标数字的处进行.(6)8处进行的生理作用是.(7)基因突变发生在、区间代表的时期.27.(12分)某研究小组用番茄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验,得到有关研究结果.结合所给材料,分析回答相关问题.实验一:探究单株番茄光合作用强度与种植密度的关系,结果如甲图所示.与M点相比,N点限制单株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外界因素是、.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www.ziyuanku.com
实验二:测量种植番茄的密闭大棚内一昼夜空气中的CO2含量变化,结果如乙图所示.图中光合作用强度相对最高的点是(用图中字母表示),表示番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的点是.实验三:采用“半叶法”对番茄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进行测定,其原理是:将对称叶片的一部分(A)遮光,另一部分(B)不做处理,并采用适当的方法阻止两部分的物质和能量转移.在适宜光照下照射6小时后,在A、B的对应部位截取同等面积的叶片,烘干称重,分别记为MAmg、MBmg.B叶片进行的生理活动状况相当于乙图中曲线的段,B叶片被截取部分的总光合作用强度为mg/h.28.(14分)一种长尾小鹦鹉的羽毛颜色有绿色、蓝色、黄色和白色四种,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已知只有显性基因B时羽毛为蓝色,只有显性基因Y时羽毛为黄色,当显性基因B和Y同时存在时羽毛为绿色,当显性基因B和Y都不存在时,颜色为白色.现有甲、乙、丙、丁四只小鹦鹉,甲、乙、丙均为绿色,丁为黄色,其中甲、乙为雄性,丙、丁为雌性.现将雌雄鹦鹉进行杂交,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并回答:杂交组合PF1表现型及比例组合一甲×丙绿色:黄色=3:1组合二乙×丙全为绿色组合三甲×丁绿色:蓝色:黄色:白色=3:1:3:1组合四乙×丁绿色:蓝色=3:1(1)控制小鹦鹉羽毛颜色的两对基因的遗传(填“符合”或“不符合”)自由组合规律.(2)甲、乙、丙、丁四只小鹦鹉的基因型分别是甲、乙、丙、丁.(3)杂交组合三中F1代能稳定遗传的占,该组合中F1代绿色小鹦鹉的基因型为或.杂交组合二中F1代绿色小鹦鹉的基因型有种,其中不同于亲本基因型的概率为.(4)若利用一次杂交实验就能判断出杂交组合一的F1代黄色小鹦鹉的基因型,则应选择组合三中F1代白色异性小鹦鹉与该黄色小鹦鹉交配,若,则该黄色小鹦鹉为纯合子;若,则该黄色小鹦鹉为杂合子.29.(6分)狗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一只雌性长毛白色狗与一只雄性短毛黑色狗多次交配,所生F1小狗均为短毛黑狗(控制毛长度的基因为A、a,控制毛颜色的基因为B、b,且两对等位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F1雌雄个体交配得F2小狗.回答下列问题:若F2中有一只雄狗表现出与双亲及群体中其他个体都不同的性状,且已知该性状是由核基因D控制的显性性状.为了确定该基因是在性染色体上还是在常染色体上,有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法,请分析下列实验结果和结论.实验方法:让该雄狗与多只正常雌狗杂交,得到足够多的子代小狗.实验结果和结论:(不考虑基因存在于性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的情况)A.;B.;C..安徽省阜阳市颍上二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www.ziyuanku.com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请把正确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卷上)1.(2分)下列有关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细胞结构及其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维生素D和胆固醇属于脂质,可以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B.脂肪分子中氢含量比糖类多,氧化分解产生能量多,是主要的能源物质C.口腔上皮细胞中的核仁会出现周期性的消失和重建D.细胞核是具双层膜并可以产生水的结构考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细胞的化合物、细胞的分化与分裂及细胞核的功能,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解答:解:A、苏丹染液只对脂肪染色,A错误;B、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B错误;C、口腔上皮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已不能进行分裂,故不会出现核仁的周期性消失和重建,C错误;D、细胞核具有外层膜和内层膜,并可以进行DNA的复制和转录活动,在形成磷酸二酯键时有水的生成,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细胞结构及其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2分)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于10月7日揭晓,美国和德国的3位科学家因“发现细胞内的主要运输系统﹣﹣囊泡运输的调节机制”而获此殊荣.如图所示为细胞中蛋白质的转运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受体K的作用可使蛋白A被重新转运回内质网B.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中的蛋白B结构可能比内质网中的更为复杂C.溶酶体来自高尔基体,可合成和分泌多种酸性水解酶D.蛋白质和其他物质可以在细胞内和细胞间进行传递考点: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分析:分泌蛋白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初步的加工后,进入高尔基体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形成分泌小泡与细胞膜融合,分泌到细胞外.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www.ziyuanku.com
解答:解: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受体K的作用可使蛋白A被重新转运回内质网,A正确;B、内质网对蛋白质进行初步加工和运输,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进一步加工,所以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中的蛋白B结构可能比内质网中的更为复杂,B正确;C、溶酶体来自高尔基体,能贮存多种酸性水解酶,但不能合成酶,C错误;D、由图示信息可知,蛋白质和其他物质可以在细胞内和细胞间进行传递,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物质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利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2分)将新鲜马铃薯切成粗细相同的5cm长条,再将它们分别放在浓度不同的甘露醇溶液中,4h后测量每条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以下有关分析正确的是()①马铃薯细胞液的浓度约为30g•L﹣1;②当溶液浓度为40g•L﹣1时,细胞开始发生质壁分离;③在溶液浓度为30g•L﹣1~90g•L﹣1的范围内,细胞壁也有一定程度的收缩;④在溶液浓度为20g•L﹣1,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A.②B.③C.①③D.②④考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分析:新鲜马铃薯条5cm,如果长度变小,说明外界溶液浓度高,细胞失水;长度增加,说明外界溶液浓度低,细胞吸水;长度不变,说明是等浓度溶液,细胞吸水和失水处于动态平衡.解答:解:①新鲜马铃薯长条初始长度为5cm,当溶液浓度为30g•L﹣1时,长度不变,说明细胞液浓度接近该浓度,①正确;②当溶液浓度大于30g•L﹣1时,细胞开始发生质壁分离,②错误;③细胞壁也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因此当外界溶液浓度高时,细胞壁也有一定程度的收缩,③正确;④在溶液浓度为20g•L﹣1,该溶液小于细胞液浓度,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④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属于考纲中理解层次的要求,考查了质壁分离的条件,考生要能够从曲线中看出细胞液的等渗溶液,在低浓度溶液中吸收膨胀,高浓度溶液中失水发生质壁分离.4.(2分)如图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物质转换用实线表示,能量传递用虚线表示,图中a~g为物质,①~⑥为反应过程).下列判断错误的是()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www.ziyuanku.com
A.图中a物质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绿色植物能利用它将光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c中B.图中①表示水分的吸收,③表示水的光解C.将b物质用18O标记,最终在(CH2O)中能检测到放射性18OD.在g物质供应充足时,突然停止光照,C3的含量将迅速下降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分析:图中a为光合色素,b代表氧气,c代表ATP,d代表ADP,e为NADPH,即,f为NADP+,g为二氧化碳.①表示水分的吸收,②表示吸收的光能一部分用来形成ATP的过程,③表示水的光解,④表示二氧化碳的固定,⑤表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⑥表示暗反应过程中糖类等有机物的形成.解答:解:A、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光合作用能将光能转变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A正确;B、图中①表示水分的吸收,③表示水的光解,B正确;C、将O2用18O标记,则18O2→H218O(有氧呼吸第三阶段),C6H12O6+6H218O+6O2→6C18O2+12H2O,6C18O2+12H2O→C6H1218O6+6H218O+6O2,故最终在有机物中能检测到放射性,C正确;D、突然停止光照,光反应停止,和ATP的含量下降,故在CO2供应充足时,C3被还原的量减少,C3含量会迅速上升,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5.(2分)下列有关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分化形成不同功能的细胞,这些细胞没有相同的蛋白质B.衰老的细胞内多种酶活性降低,没有基因的表达C.癌细胞不能进行正常的分化,机体清除癌细胞与细胞凋亡有关D.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坏死对生物体均有积极的意义考点:细胞的分化;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细胞凋亡的含义;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分析:1、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同一生物体内不同部位的细胞DNA、基因、转运RNA相同,但RNA和蛋白质不完全相同;呼吸酶基因和ATP合成酶具有在所有细胞中都表达,与细胞分化无关.2、衰老的细胞,一小,一大,一多,三少,一小是体积减小,一大是细胞核体积增大,一多是色素增多,三低是酶的活性降低,物质运输功能降低和新陈代谢速率降低.3、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发生突变,使细胞发生转化而引起癌变;癌细胞属于畸形分化细胞.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www.ziyuanku.com
4、细胞坏死是由环境引起的.解答:解:A、细胞分化形成不同功能的细胞,这些细胞有本题蛋白质,也有相同蛋白质,如生命活动所需要的酶(呼吸酶等),细胞结构蛋白(染色体组分蛋白等),A错误;B、衰老的细胞内多种酶活性降低,仍然有细胞代谢,仍然有基因的表达合成蛋白质,B错误;C、癌细胞由于恶性增殖不能进行正常的分化,机体清除癌细胞与细胞凋亡有关,C正确;D、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对生物体发育、正常生命活动均有积极的意义,而细胞坏死是非正常死亡,对正常生命活动不利,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分化、衰老、细胞癌变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6.(2分)在细胞呼吸过程中有CO2放出时,则可判断此过程()A.是无氧呼吸B.是有氧呼吸C.不是乳酸发酵D.不是酒精发酵考点: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呼吸的有关知识.1、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大量).2、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C6H12O62C3H6O3+能量(少量),或C6H12O62C2H5OH+2CO2+能量(少量).解答:解:A、在细胞呼吸过程中有CO2放出,则可能是有氧呼吸,A错误;B、在细胞呼吸过程中有CO2放出,则可能是无氧呼吸,B错误;C、乳酸发酵时只产生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故细胞呼吸过程中有CO2放出一定不是乳酸发酵,C正确;D、酒精发酵时会产生二氧化碳,故细胞呼吸过程中有CO2放出可能是酒精发酵,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通过流程图分析,表格比较,典型练习分析强化学生的理解.要注意,一般的植物细胞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但少数植物营养器官如马铃薯的块茎、玉米的胚、甜菜的块根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7.(2分)如图为某植物在夏季晴天的一昼夜内CO2吸收量的变化情况.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www.ziyuanku.com
A.影响bc段光合速率的外界因素只有光照强度B.ce段下降主要是由于气孔关闭造成的C.ce段与fg段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相同D.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区段是bg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分析: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水的光解,产生ATP和,同时释放氧气,ATP和用于暗反应阶段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受光照的限制,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为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分析题干曲线图,a点之前只进行呼吸作用,b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强度是相等的,是植物的光补偿点,b点以后植物的光合作用逐渐增强且大于呼吸作用,ce段由于中午温度过高,气孔关闭,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所下降.据此分析解答.解答:解:A、影响bc段光合速率的外界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等,A错误;B、ce段下降主要是由于气孔关闭使二氧化碳吸收减少,B正确;C、fg段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是光照强度下降,C错误;D、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区段是ah,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8.(2分)把新鲜的叶绿素溶液放在光源与三棱镜之间,在连续的可见光谱中出现暗带,对暗带分布区域分析,得出叶绿素可以吸收()A.绿光B.红光和蓝紫光C.蓝紫光D.黄橙光考点:叶绿体结构及色素的分布和作用.分析:把新鲜的叶绿素溶液放在光源与三棱镜之间,在连续的可见光谱中红光和蓝紫光出现暗带,对暗带分布区域分析,得出叶绿素可以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解答:解:把新鲜的叶绿素溶液放在光源与三棱镜之间,在连续的可见光谱中出现暗带,对暗带分布区域分析,得出叶绿素可以吸收红光和蓝紫光,ACD错误,B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叶绿素的吸收光谱,意在考察叶绿素的作用,属于识记内容,难度不大.9.(2分)如图为细胞周期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甲→乙→甲的过程是一个细胞周期B.图中乙→甲→乙的过程是一个细胞周期C.机体内所有的体细胞都处于细胞周期中D.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期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www.ziyuanku.com
考点:细胞周期的概念;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分析:本题是对细胞周期概念的考查,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持续的时间长,由细胞周期概念可知,细胞周期具有方向性,属于矢量.解答:解:A、细胞周期应先是分裂间期,后是分裂期,A错误;B、图中乙→甲为分裂间期,甲→乙的过程为分裂期,故乙→甲→乙是一个细胞周期,B正确;C、机体内已经完成分裂的体细胞不具有细胞周期,C错误;D、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间期,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周期的概念,试题难度一般,对细胞周期概念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10.(2分)通过显微技术破坏玉米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的高尔基体.培养几天后,再观察该根尖细胞,预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A.细胞停止分裂B.产生多核细胞或多倍体细胞C.正常分裂D.不能形成纺锤体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分析:1、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中的功能不同,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2、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细胞壁,进而把细胞一分为二.解答:解:在植物细胞中,高尔基体与有丝分裂末期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因此,通过显微技术破坏玉米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不会影响细胞核分裂,但会阻碍细胞质分裂,这会导致多核细胞或多倍体细胞的产生.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高尔基体的功能;识记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明确有丝分裂末期植物细胞壁的形成于高尔基体有关,再根据题干要求做出准确的判断.11.(2分)如图表示某生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DNA含量变化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O~A段表示染色体复制,染色体含量加倍B.B~C段细胞有核膜和核仁C.C~D段细胞核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为1:2:2D.B~D段的蝌蚪细胞中含有两组中心粒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www.ziyuanku.com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某生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DNA含量变化的曲线,其中O~A段表示有丝分裂间期;A~B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B~C段表示有丝分裂中期;C~D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D~E段表示有丝分裂末期.解答:解:A、O~A段表示分裂间期,此时细胞中主要进行染色体的复制,但染色体含量不变,A错误;B、B~C段表示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的核膜和核仁已在有丝分裂前期解体消失,B错误;C、C~D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核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为4:0:4,C错误;D、B~D段表示分裂中期和后期,此时细胞中含有两组中心粒(中心体在分裂间期经过复制后加倍),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示各区段代表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2.(2分)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细胞质基质不能为细胞代谢提供ATPB.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关C.细胞核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D.细胞若失去结构的完整性将大大缩短其寿命考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细胞膜的功能;细胞核的功能.分析:细胞质基质是细胞呼吸第一阶段的场所,也能为细胞代谢提供少量的ATP;细胞膜在细胞和环境之间有物质运输、能量交换的功能,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细胞只有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才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若失去结构的完整性将大大缩短其寿命,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解答:解:A、细胞质基质可以进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全过程,能够产生ATP,故A错误;B、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细胞识别、保护和润滑功能,参与细胞信息交流,故B正确;C、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主要的载体,则细胞核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故C正确;D、细胞只有保证结构的完整性才能正常进行各项生命活动,若失去结构的完整性将大大缩短其寿命,故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13.(2分)若对离体的心肌细胞施用某种毒素,心肌细胞对Ca2+吸收量明显减少,而对K+、C6H12O6的吸收量却不受影响.请推测这种毒素的作用是()A.抑制呼吸酶的活性B.抑制Ca2+载体的活动C.改变细胞膜的结构D.改变细胞膜两侧的Ca2+浓度考点:主动运输的原理和意义.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www.ziyuanku.com
分析:小肠上皮细胞吸收K+、C6H12O6等的吸收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它们的吸收不受影响,则细胞代谢产能正常,而Ca2+吸收也是主动运输,而吸收明显减少,可知这种毒素作用的对象是Ca2+载体.解答: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小肠上皮细胞吸收Ca2+、K+、C6H12O6等物质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消耗能量.现施用了某种毒素,但对K+、C6H12O6等的吸收则不受影响,说明没有影响细胞的呼吸供能,因此这种毒素的作用对象最可能是Ca2+载体,因为载体具有专一性.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主动运输的影响因素,关键是理解其条件:一是载体,二是能量.14.(2分)观察到的某生物(2n=6)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如图所示.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有一对染色体没有相互分离B.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有一对染色单体没有相互分离C.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有一条染色体多复制一次D.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有一条染色体多复制一次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该生物体细胞中有3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减一后期时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因此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并且染色体数目减半(3条);而减二后期时由于着丝点的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出现短暂的加倍(6条),但此时应仍不存在同源染色体.解答:解:A、根据题意可知,某生物(2n=6)正常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的数目为6条,且不存在同源染色体,而如图所示染色体的数目为8条,并且2号位置和4号位置的染色体互为同源染色体,可能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相互分离,进入了细胞同一极,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着丝点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所以最终多了两条染色体,A正确;B、如果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有一对染色单体没有相互分离,则会导致子染色体分布不均匀,出现一极为2条、另一极为4条染色体的现象,B错误;C、如果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有一条染色体多复制一次,则会出现一条染色体上会出现四条染色单体的现象,这条染色体在减二后期发生着丝点分裂一次后还应存在染色单体,C错误;D、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不发生复制,D错误.故选:A.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www.ziyuanku.com
点评:本题考查了减数分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生在判断此类题型时,关键看染色体异常是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减一异常)还是一条染色体产生的两条子染色体未分离(减二异常),然后根据减数分裂过程的特点进行判断.15.(2分)犬也存在色盲性状,如图为某一品种犬的系谱图(涂黑表示色盲),请根据图判断此品种犬色盲的遗传方式不可能是()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C.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D.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考点:伴性遗传;常见的人类遗传病.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是分析因此系谱图判断遗传方式的题目,先根据遗传系谱图,分析可能的遗传方式,然后结合选项描述进行判断.解答:解:A、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该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3是杂合子,2、4、5、6是纯合子,A错误;B、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该病可能是隐性染色体显性遗传,1、3是纯合子,2、4、5、6是杂合子,B错误;C、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该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因为若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1的雌性后代全都患病,系谱图中5正常,所以该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C正确;D、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该病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1、3是纯合子,2、5是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4、6是纯合子,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隐性遗传的特点,伴X显性遗传、隐性遗传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遗传系谱图判断遗传病遗传方式的能力.16.(2分)果蝇中,正常翅(A)对短翅(a)为显性,此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眼(B)对白眼(b)为显性,此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纯合红眼短翅雌果蝇和一只纯合白眼正常翅雄果蝇杂交,你认为杂交结果正确的是()A.F2雄果蝇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相等(XBY、XbY看做纯合子)B.F2中雄果蝇的红眼基因来自F1的雄果蝇C.F1中只有雄果蝇是红眼正常翅D.F2雌果蝇中正常翅个体与短翅个体的数目相等考点:伴性遗传.分析:果蝇中,正常翅(A)对短翅(a)为显性,此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眼(B)对白眼(b)为显性,此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纯合红眼短翅的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纯合白眼正常翅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F1代中无论雌雄都是红眼正常翅;F1代雌雄个体相互交配,采用逐对分析法:Aa×Aa→AA、2Aa、1aa,则F2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www.ziyuanku.com
果蝇中正常翅与短翅数目比为3:1.XBXb×XBY→1XBXB、1XBXb、1XBY、1XbY,则红眼:白眼=3:1.解答:解:A、让F1AaXBXb(红眼正常翅雌性)与AaXBY(红眼正常翅雄性)相互交配,则F2代雄果蝇中纯合子的比例,杂合子的比,所以F2代雄果蝇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是1:1,A正确;B、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具有交叉遗传的特点,因此F2雄果蝇的红眼基因来自F1中的母本,B错误;C、aaXBXB×AAXbY→F1中无论雌雄都是红眼正常翅,C错误;D、由分析可知,F2雌雄果蝇中,正常翅个体与短翅个体数目比都为3:1,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伴性遗传等知识,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亲本的基因型推断子代的基因型及表现型;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7.(2分)观察四幅图,叙述正确的说法有()①图甲中共有5种核酸②组成人体各种蛋白质的化合物乙都约为20种③组成丙化合物的单糖是脱氧核糖④松鼠体细胞内检测到的化合物丁很可能是蔗糖.A.1种B.2种C.3种D.4种考点: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分子结构特点和通式;糖类的种类和作用的综合.分析:甲图中转录过程,有8种核苷酸;乙是氨基酸,构成人体的蛋白质的氨基酸约20种;丙的碱基是T,为DNA分子特有的碱基,所以五碳糖为脱氧核糖;丁表示的是二糖,在动物体内为乳糖,植物体内为麦芽糖和蔗糖,解答:解:①图甲中上面一条链含有碱基T,表示DNA,含有4种脱氧核苷酸,下面一条链含有碱基U,表示RNA,含有4种核糖核苷酸,共有8种核苷酸,故①错误;②图乙表示氨基酸,种类大约20种,但组成人体各种蛋白质不一定都含有20种,故②错误;③丙中含有碱基T,表示脱氧核苷酸,则组成丙化合物的单糖是脱氧核糖,故③正确;④丁表示二糖,松鼠体细胞内为乳糖,蔗糖属于植物二糖,故④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核酸、蛋白质和二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熟悉相关知识,注意核糖和碱基U为RNA特有,脱氧核糖和碱基T为DNA特有.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www.ziyuanku.com
18.(2分)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经过保温、搅拌、离心后检测放射性,发现放射性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上清液的放射性很低.对于上清液中还含有少量的放射性的正确解释是()A.可能是搅拌不充分,T2噬菌体有一部分没能与大肠杆菌分离B.可能是保温培养的时间过长,部分被侵染的大肠杆菌已裂解C.一定是离心速度太快,有部分T2噬菌体过早与大肠杆菌分离D.一定是保温培养的时间过短,部分T2噬菌体还未完成侵染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分子,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DNA分子进入大肠杆菌,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所以经离心后放射性应只分布在沉淀物中.解答:解:A、搅拌是在培养之后让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的T2噬菌体或其外壳与大肠杆菌分离,与上清液中有放射性无直接关系,A错误;B、可能是由于保温培养时间过长,部分被侵染的大肠杆菌已裂解,导致上清液中有少量的放射性,B正确;C、可能而不是一定是离心速度太快,有部分T2噬菌体过早与大肠杆菌分离,C错误;D、可能而不是一定是保温培养的时间过短,部分T2噬菌体还未完成侵染,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考查学生对教材实验的掌握情况,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19.(2分)某种哺乳动物的直毛(B)对卷毛(b)为显性,黑色(D)对白色(d)为显性,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BbDd的个体与个体X交配,子代中的表现型有:直毛黑色、卷毛黑色、直毛白色、卷毛白色,他们之间的比为3:1:3:1.个体X的基因型为()A.bbDdB.BbddC.BbDDD.bbdd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分析:后代分离比推断法:(1)若后代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则亲本的基因型均为杂合子;(2)若后代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则亲本一定是测交类型,即一方是杂合子,另一方为隐性纯合子;(3)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则亲本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解答:解:只看直毛和卷毛这一对相对性状,后代直毛:卷毛=3:1,属于杂合子自交类型,亲本的基因型为Bb×Bb;只看黑色和白色这一对相对性状,后代黑色:白色=1:1,属于测交类型,亲本的基因型为Dd×dd.综合以上可知“个体X”的基因型应为Bbd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应用,对于此类试题,首先需要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学会采用逐对分析法分析每一对性状的遗传情况;其次学会应用后代分离比推断法推测亲本的基因型,特别是根据“3:1”和“1:1“的比例进行推断.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www.ziyuanku.com
20.(2分)用纯种的黑色长毛狗与白色短毛狗杂交,F1全是黑色短毛.F1代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的表现型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判断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基因位于()黑色短毛黑色长毛白色短毛白色长毛♀42191454714155A.一对同源染色体上B.一对姐妹染色单体上C.两对常染色体上D.一对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并且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中,双杂合子AaBb自交后代会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表格中后代表现型可以看出,雌雄表现型与性别无关,由此可确定该性状的遗传属于常染色体遗传.解答:解:用纯种的黑色长毛狗与白色短毛狗杂交,F1代全是黑色短毛,可知黑色对白色是显性、短毛对长毛为显性.分析题中F2的四种表现型黑色短毛:黑色长毛:白色短毛:白色长毛的比例接近9:3:3:1,且后代表现型与性别没有关系,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因此可以确定这两对基因应该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并能够运用它;明确伴性遗传中后代的表现型总是与性别相关联.21.(2分)已知玉米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控制上述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用两个纯种的玉米品种甲(DDRR)和乙(ddrr)杂交得F1,再用F1与玉米丙杂交(图1),结果如图2所示,分析玉米丙的基因型为()A.DdRrB.ddRRC.ddRrD.Ddrr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玉米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控制上述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图2中高秆:矮秆=(75+25):(75+25)=1:1,抗病:易感病=(75+75):(25+25)=3:1.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www.ziyuanku.com
解答:解:玉米品种甲DDRR和乙ddrr杂交后得F1基因型为DdRr,由图2结果可知F1与玉米丙杂交后高秆:矮秆=1:1,抗病:易感病=3:1,所以控制高矮的杂交组合为Dd×dd,控制抗病和易感病的杂交组合为Rr×Rr,因此可推知玉米丙的基因型为ddRr.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2.(2分)一种观赏植物,纯合的蓝色品种与纯合的红色品种杂交,F1为蓝色,F1自交,F2为9蓝:6紫:1红.若将F2中的紫色植株用红色植株授粉,则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是()A.2红:1蓝B.2紫:1红C.2红:1紫D.3紫:1蓝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题干中的9:6:1的比例是解题的切入点.题中已知花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并且F2为蓝:紫:红=9:6:1,该比例为9:3:3:1的变式,由此确定双显性的为蓝色,双隐性的为红色,其它均为紫色.据此解题.解答:解:设用A、a和B、b这两对基因表示,根据F2为蓝:紫:红=9:6:1的比例可以确定双显性的为蓝色,双隐性的为红色,其它均为紫色.由此可确定F2中的紫色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即比例为1:2:1:2,它与aabb的红色植株授粉,后代只有紫色植株和红色植株,其中红色植株有×+×=,则紫色植株为.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23.(2分)下表为3个不同小麦杂交组合及其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组合序号杂交组合类型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抗病红种皮抗病白种皮感病红种皮感病白种皮一抗病、红种皮×感病、红种皮416138410135二抗病、红种皮×感病、白种皮180184178182三感病、红种皮×感病、白种皮140136420414据表分析,下列推断错误的是()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www.ziyuanku.com
A.6个亲本都是杂合体B.抗病对感病为显性C.红种皮对白种皮为显性D.这两对性状自由组合考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表现型;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分析:分析表格:组合一中,红种皮×红种皮→后代出现白种皮,即出现性状分离,说明红种皮相对于白种皮为显性性状;组合三中,感病×感病→后代出现抗病,即出现性状分离,说明感病相对于抗病为显性性状.解答:解:A、组合一:抗病、红种皮×感病、红种皮,子代红种皮:白种皮=(416+410):(138+135)≈3:1,说明双亲都为杂合;组合二:抗病、红种皮×感病、白种皮,子代抗病:感病=(180+184):(178+182)≈1:1,说明亲本感病为杂合,子代红种皮:白种皮≈1:1,说明亲本红种皮为杂合,所以组合二的双亲都为杂合;组合三:感病、红种皮×感病、白种皮,子代抗病:感病≈1:3,说明双亲都为杂合,A正确;B、由以上分析可知,感病相对于抗病为显性性状,B错误;C、由以上分析可知,红种皮相对于白种皮为显性性状,C正确;D、这两对性状彼此独立遗传,互不干扰,同时又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结合图表,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学会用后代分离比推断法解题,后代分离比推断法:(1)若后代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则亲本的基因型均为杂合子;(2)若后代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则亲本一定是测交类型,即一方是杂合子,另一方为隐性纯合子;(3)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则亲本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24.(2分)人类红绿色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秃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结合下表信息可预测,图中Ⅱ﹣3和Ⅱ﹣4所生子女是()BBBbbb男非秃顶秃顶秃顶女非秃顶非秃顶秃顶A.秃顶色盲儿子的概率为B.秃顶色盲女儿的概率为C.非秃顶色盲儿子的概率为D.非秃顶色盲女儿的概率为考点: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分析:从图中分析可知,Ⅱ﹣3的基因型是BbXAXa,Ⅱ﹣4的基因型是BBXaY,他们婚配所生子女中,是秃顶色盲儿子的概率为1/2Bb×1/4Xa=1/8;非秃顶色盲儿子的概率为1/8;非秃顶色盲女儿的概率为1/4;秃顶色盲女儿的概率为0.解答:解:假设红绿色盲的相关基因为A、a,根据题意可以推出,II﹣3的基因型为BbXAXa,II﹣4的基因型为BBXaY.两对性状分开考虑,后代关于秃顶的基因型为1/2BB,1/2Bb,即女孩不秃顶,男孩有一半的可能秃顶;后代关于色盲的基因型为1/4XAXa,1/4XaXa,1/4XAY,1/4XaY;由于两种性状是独立遗传的,可以推出后代中秃顶色盲儿子的概率=1/2×1/4=1/8.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www.ziyuanku.com
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遗传规律的运用和学生从图表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其中“秃顶”性状的遗传比较特殊,Bb在男性和女性中的表现型不同,需要特别注意.25.(2分)摩尔根在果蝇杂交实验中发现了伴性遗传.在果蝇野生型与白眼雄性突变体的杂交实验中,最早能够判断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实验结果是()A.白眼突变体与野生型杂交,F1全部表现野生型,雌雄比例1:1B.F1中雌雄果蝇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白眼全部为雄性C.F1雌性与白眼雄性杂交,后代出现白眼,且雌雄比例1:1D.白眼雌性与野生型雄性杂交,后代白眼全部雄性,野生型全部雌性考点:伴性遗传.分析: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法得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通过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在摩尔根的野生型与白眼雄性突变体的杂交实验中,F1全部表现野生型,雌雄比例1:1,说明野生型相对于突变型是显性性状;F1中雌雄果蝇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白眼全部为雄性,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解答:解:A、白眼突变体与野生型杂交,F1全部表现野生型,雌雄比例1:1,只能说明野生型相对于突变型是显性性状,不能判断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错误;B、F1中雌雄果蝇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白眼全部为雄性,说明这一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且雌雄果蝇具有该性状,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正确;C、F1雌性与白眼雄性杂交,后代出现白眼,且雌雄比例1:1,这属于测交类型,仍不能说明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C错误;D、白眼雌性与野生型雄性杂交,后代白眼全部雄性,野生型全部雌性,能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但不是最早说明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实验结果,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要求考生掌握摩尔根的实验过程,理解摩尔根实验的现象及摩尔根作出的假说,再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需要注意的是D选项,要求考生明确D选项能说明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但不符合题干中的“最早”一词.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50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卷上)26.(18分)如图是表示某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及DNA相对量变化的曲线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注:横坐标各个区域代表细胞分裂的各个时期,区域的大小和各个时期所需的时间不成比例.)(1)图中代表染色体相对数量变化的曲线是曲线B.(2)图中从0﹣8的时期表示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3)细胞内含有同源染色体的区间是0﹣4、8﹣13.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www.ziyuanku.com
(4)若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0条,则一个细胞核中DNA分子数在9﹣12时期为40条.(5)着丝点分裂发生在横坐标数字的6、11处进行.(6)8处进行的生理作用是受精作用.(7)基因突变发生在0﹣1、8﹣9区间代表的时期.考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分析:分析曲线图:图中0~8表示的是减数分裂,其中0~1、1~2、2~3、3~4、4~5、5~6、6~7、7~8依次为减Ⅰ的间期、前期、中期、后期、减Ⅱ的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8位点表示受精作用;8~13表示的是有丝分裂,其中8~9、9~10、10~11、11~12、12~13依次为有丝分裂的间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解答:解:(1)根据DNA和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的变化特点可知,A为核DNA含量变化曲线,B为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2)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从0﹣8的时期表示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3)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其余时期细胞中均含有同源染色体,即含有同源染色体的区间是0﹣4、8﹣13.(4)9﹣12时期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此阶段核DNA分子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即40个.(5)着丝点分裂是瞬间完成的,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Ⅱ后期刚开始时,即图中6、11.(6)8处进行的是受精作用.(7)基因突变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即图中0﹣1、8﹣9区间代表的时期.故答案为:(1)曲线B(2)减数分裂(3)0﹣4、8﹣13(4)40(5)6、11(6)受精作用(7)0﹣18﹣9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区段代表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27.(12分)某研究小组用番茄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验,得到有关研究结果.结合所给材料,分析回答相关问题.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www.ziyuanku.com
实验一:探究单株番茄光合作用强度与种植密度的关系,结果如甲图所示.与M点相比,N点限制单株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外界因素是光照强度、CO2浓度.实验二:测量种植番茄的密闭大棚内一昼夜空气中的CO2含量变化,结果如乙图所示.图中光合作用强度相对最高的点是C(用图中字母表示),表示番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的点是B、D.实验三:采用“半叶法”对番茄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进行测定,其原理是:将对称叶片的一部分(A)遮光,另一部分(B)不做处理,并采用适当的方法阻止两部分的物质和能量转移.在适宜光照下照射6小时后,在A、B的对应部位截取同等面积的叶片,烘干称重,分别记为MAmg、MBmg.B叶片进行的生理活动状况相当于乙图中曲线的BD段,B叶片被截取部分的总光合作用强度为mg/h.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分析:分析甲图:图甲表示种植密度对单株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合理密植有利于植物合理的利用光照,并能保证植物周围环境中有充足的二氧化碳.分析乙图:图乙为种植番茄的密闭大棚内一昼夜空气中的CO2含量变化.图中AB段和DE段,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所以大棚内CO2含量逐渐升高;BD段,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因此大棚内CO2含量逐渐降低;B点和D点,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分析丙图:表示采用“半叶法”测定番茄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相同时间段内遮光部分只进行了细胞呼吸,而曝光部分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同时进行.解答:解:实验一:合理密植有利于植物合理的利用光照,同时能保证植物周围环境中有充足的二氧化碳,N点与M点相比较,N点的种植密度过大,植株间的相互影响会导致光照减弱,同时也会导致植物周围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进而导致单株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降低.实验二:图乙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是由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变化趋势取决于两者间的相对强度,B→C段,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不断降低,直接影响了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固定过程,此时斜率最大,即二氧化碳浓度降低的速度最大,故C点光合作用强度最大;B、D两点时,曲线的斜率为0,即二氧化碳浓度不变,此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实验三:(图丙)采用“半叶法”对番茄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进行测定,其原理是:将对称叶片的一部分(A)遮光,另一部分(B)不做处理,并采用适当的方法阻止两部分的物质和能量转移,相同时间段内遮光部分只进行了细胞呼吸,而曝光部分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同时进行,故B叶片进行的生理活动状况相当于乙图中曲线的BD段,实验开始时两者的起始质量相同(可设为a),则两者的重量差M=MB﹣MA=(a+6小时内光合作用合成量﹣6小时内细胞呼吸消耗量)﹣(a﹣6小时内细胞呼吸消耗量)=6小时内光合作用合成量,故B叶片被截取部分的总光合作用强度为mg/h.故答案为:实验一:光照强度CO2浓度实验二:CB、D实验三:BD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www.ziyuanku.com
点评:本题以实验为背景,以坐标曲线为载体,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综合计算,要求考生识记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过程,掌握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能准确判断曲线图中各点或各区段的含义,能分析题图提取有效信息答题.28.(14分)一种长尾小鹦鹉的羽毛颜色有绿色、蓝色、黄色和白色四种,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已知只有显性基因B时羽毛为蓝色,只有显性基因Y时羽毛为黄色,当显性基因B和Y同时存在时羽毛为绿色,当显性基因B和Y都不存在时,颜色为白色.现有甲、乙、丙、丁四只小鹦鹉,甲、乙、丙均为绿色,丁为黄色,其中甲、乙为雄性,丙、丁为雌性.现将雌雄鹦鹉进行杂交,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并回答:杂交组合PF1表现型及比例组合一甲×丙绿色:黄色=3:1组合二乙×丙全为绿色组合三甲×丁绿色:蓝色:黄色:白色=3:1:3:1组合四乙×丁绿色:蓝色=3:1(1)控制小鹦鹉羽毛颜色的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填“符合”或“不符合”)自由组合规律.(2)甲、乙、丙、丁四只小鹦鹉的基因型分别是甲BbYy、乙BBYy、丙BbYY、丁bbYy.(3)杂交组合三中F1代能稳定遗传的占,该组合中F1代绿色小鹦鹉的基因型为BbYY或BbYy.杂交组合二中F1代绿色小鹦鹉的基因型有4种,其中不同于亲本基因型的概率为.(4)若利用一次杂交实验就能判断出杂交组合一的F1代黄色小鹦鹉的基因型,则应选择组合三中F1代白色异性小鹦鹉与该黄色小鹦鹉交配,若后代全为黄色,则该黄色小鹦鹉为纯合子;若后代中出现了白色(或后代中既有黄色又有白色),则该黄色小鹦鹉为杂合子.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分析:分析题文:只有显性基因B时羽毛为蓝色,只有显性基因Y时羽毛为黄色,当显性基因B和Y同时存在时羽毛为绿色.现有甲、乙、丙、丁四只小鹦鹉,甲、乙、丙均为绿色(B_Y_),丁为黄色(bbY_).分析表格:甲(B_Y_)×丙(B_Y_)→出现黄色(bbY_),因此甲的基因型为BbY_,丙的基因型为BbY_;乙(B_Y_)×丙(BbY_)→后代均为绿色(B_Y_),说明乙的基因型为BBY_;甲(BbY_)×丁(bbY_)→后代出现白色(bbyy),说明甲的基因型为BbYy,丁的基因型为bbYy.乙(BBY_)×丁(bbYy)→后代有蓝色(B_yy),说明乙的基因型为BBYy,再结合组合二可知丙的基因型为BbYY.解答:解:(1)根据题意可知,控制小鹦鹉羽毛颜色的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规律.(2)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乙、丙和丁的基因型依次为BbYy、BBYy、BbYY、bbYy.(3)杂交组合三的亲本为甲(BbYy)×丁(bbYy),F1代能稳定遗传的占×=;当显性基因B和Y同时存在时羽毛为绿色,因此该组合中F1代绿色小鹦鹉的基因型BbYY、BbYy.杂交组合二的亲本为乙(BBYy)×丙(BbYY),F1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www.ziyuanku.com
代绿色小鹦鹉的基因型有4种,即BBYY、BBYy、BbYY、BbYy,其中不同于亲本基因型(BBYY、BbYy)的概率为×+×=.(4)若利用一次杂交实验就能判断出杂交组合一的F1代黄色小鹦鹉(bbY_)的基因型,则应选择组合三中F1代白色异性小鹦鹉(bbyy)与该黄色小鹦鹉(bbY_)交配,若后代全为黄色(bbY_),则该黄色小鹦鹉为纯合子;若后代中出现了白色(bbyy)(或后代中既有黄色又有白色),则该黄色小鹦鹉为杂合子.故答案为:(1)符合(2)BbYyBBYyBbYYbbYy(3)BbYYBbYy4(4)后代全为黄色后代中出现了白色(或后代中既有黄色又有白色)点评: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文和表中信息准确推断甲、乙、丙和丁的基因型,再熟练运用逐对分析法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29.(6分)狗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一只雌性长毛白色狗与一只雄性短毛黑色狗多次交配,所生F1小狗均为短毛黑狗(控制毛长度的基因为A、a,控制毛颜色的基因为B、b,且两对等位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F1雌雄个体交配得F2小狗.回答下列问题:若F2中有一只雄狗表现出与双亲及群体中其他个体都不同的性状,且已知该性状是由核基因D控制的显性性状.为了确定该基因是在性染色体上还是在常染色体上,有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法,请分析下列实验结果和结论.实验方法:让该雄狗与多只正常雌狗杂交,得到足够多的子代小狗.实验结果和结论:(不考虑基因存在于性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的情况)A.若所有雌性后代均表现该性状,所有雄性后代均不表现,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B.若所有雄性后代均表现该性状,所有雌性后代均不表现,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C.若雌性和雄性中均有该性状的个体,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考点:伴性遗传;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一只雌性长毛白色狗与一只雄性短毛黑色黑色狗多次交配,所生F1小狗均为短毛黑狗,说明短毛对长毛为显性,黑色对白色为显性.又两对等位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解答:解:实验方法:让该雄狗与多只正常雌狗杂交,得到足够多的子代小狗.实验结果和结论:A.若所有雌性后代均表现该性状,所有雄性后代均不表现,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B.若所有雄性后代均表现该性状,所有雌性后代均不表现,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C.若雌性和雄性中均有该性状的个体,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故答案为:A.若所有雌性后代均表现该性状,所有雄性后代均不表现,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www.ziyuanku.com
B.若所有雄性后代均表现该性状,所有雌性后代均不表现,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C.若雌性和雄性中均有该性状的个体,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点评:本题考查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www.ziyuan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