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 KB
  • 5页

学位论文格式规范手册的构建过程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学位论文格式规范手册的构建过程学术规范是学术界在漫长的学术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并公认的一整套原则和规范。在中国大陆学界的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大讨论中.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思考着建立学术规范的可能性和有效性,显现出一批富有责任感和学术良心的知识分子对学术价值和学术尊严的殷殷期许。笔者认为,学术写作的格式规范是学术规范确立和延续的基础,特别是对于刚刚踏入学术研究领域的本科生、硕士生,以及即将成为各领域专家的博士生来说,从学术研究的起步阶段就全面了解并切实掌握学术论著写作的各种格式规范,不仅极为重要,而且意义深远。本文将结合当前中国学术领域的学术“失范”现象,阐述学位论文格式规范手册建构的必要性和意义。一、网络时代愈演愈烈的学位论文写作“失范”现象自陈平原于1988年第38期《嘹望》杂志发表《关于“学术语法”》一文以来,有关学术规范的讨论逐渐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大批报刊开设相关专栏,学术界亦多次举办全国性的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问题的学术讨论会,学术规范讨论俨然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一大学案”(杨玉圣语),并一直延续至21世纪。由学术界开展并推动的这场讨论,得到了官方机构的积极回应。2002年2月27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8月26日,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召开第27次新闻发布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正式下发各高校,包括7个部分25条,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和学术批评规范作出了规定。2006年5月23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并宣布成立学风建设委员会。然而,讽刺和吊诡的是,这场从精英知识界到官方权力机构广泛介入的学术规范运动,似乎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近几年来,国内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术腐败案例层出不穷,从学术界到舆论界、从官方到民间的共同关注背后,隐含着我们这个时代对于学术“失范”现象的集体焦虑。这种集体焦虑也折射出知识阶层乃至普通民众对于学术价值和学者诚信的怀疑。的确,一个在自己安身立命的研究领域弄虚作假的知识分子,还有什么值得别人相信呢?如果肩负教书育人职责的老师都没有基本的学术自律精神,又怎么能指望学生诚实地对待学问呢?进入21世纪,随着电脑和手机等科技产品的流行,学术“失范”现象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其中,尤为令人痛心和担忧的是本科生、研究生乃至博士生的卷入。中国于1994年获准加入互联网,并于同年5月完成全部中国联网工作。此后,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一路攀升。2008年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首次以22.6%的比例超过21.9%的全球平均水平。随着3G时代的到来,无线互联网的增幅更是惊人,手机上网已经成为主流。部分大学生不以抄袭为耻。反以为自己聪明,既省时间又能拿高分,何乐而不为?撰写毕业论文的要求似乎也不足为虑,不是 还有大学图书馆购买的各种文献资源库吗?只要输入论文关键词,就能方便快捷地搜集大量文献资料,再花点拼拼凑凑的功夫,一篇似模似样的论文也就完成了。现时代的学生(当然也包括专家学者)普遍面临着抄袭的“诱惑”,比起耗时耗力的阅读、思考、积累、提升的修炼过程,抄袭是如此地快捷、简单和容易。问题不在于是否存在抄袭的想法和行为,而在于应对的态度和方法以美国高校为例,由于它们在教育、监管和处罚等方面都采取了有力的措施,从而大大提高了不端行为的风险和代价。有效降低了此类行为实际发生的概率。相反,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虽然各种条例规范明文禁止抄袭,但很多老师往往“不忍心”严厉责罚。既是借鉴西方的经验,更是现实需要的推动,中国部分高校和期刊近年来逐渐引人和推广反抄袭软件。然而,令研发者始料不及的是,软件推行仅仅一年,就遭到了学生们各种招数的破解,淘宝网上甚至出现“反‘反剽窃”’服务。这项服务能够给论文提供详细检测报告单,有的卖家还提供修改秘笈,指导买家用同义词、近义词改写抄袭内容。学生和商家的智慧是无穷的,只可惜把智慧用在了投机取巧上。二、格式规范手册是学术规范的基石笔者认为,一本内容详实的学位论文格式规范手册,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国的大学生们更坚定地拒绝抄袭“诱惑”,遵守明确的学术规范。基于这种考虑“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规范手册构建”项目的负责人对国内外的论文格式规范手册进行了持续而广泛的关注。并有意构建中国版的学位论文格式规范手册。在后殖民主义思潮背景下,谈论发达国家的经验,往往会引起对西方话语霸权的质疑。在全球化时代,保持对西方标准的警惕,避免自我迷失,对于发展中国家,显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频密,是否要以及如何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已然成为中国学者必须正视的问题。不少人认为,中国有自己的学术规范传统,儒家经典在代代传承中,不是流派井然、注疏严谨吗?既然如此,我们何不以中国历代学者仔细、严格的注释态度,化用西方学术界关于论文写作的技术标准呢?美国学术界最权威的“三大格式”手册(即ChicagoManual、APAManual和Manua/)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是1906年首次出版的《芝加哥手册》。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里,这本手册不断增补、修订,最终确定了其在学术论文写作规范方面的权威地位。迄今为止,《芝加哥手册》已经出到第16版,篇幅扩充至1000多页。其中,《学期论文、学位论文及博士论文写作手册》也已出到第7版。《芝加哥手册》包括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说明手稿的一般要求,如章节划分、文字处理和版权许可等等: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各种细节,如标点符号的使用、词语的拼写、人名地名、专有名词、数字、外文、引文、图片及文字说明、图表制作、数学公式、缩写、注释、索引以及参考书目等等,全书最重要和最实用的部分;第三部分说明包括版面设计、字体、印刷和装帧等在内的出版情况。《美国心理协会写作手册》最早以论文的形式刊登在1928年美国心理协会的《心理学公报》(alBu1.1etin)上,1952年以第1版于1985年面世,专为研究生和专家学者撰写学术论文而编制,系统介绍了现代语言学协会为出版学术著作和学术期刊文章而特别推荐的文体格式,以及引注各种文献资料的方法。200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了于1998年问世的该书第2版。第一章介绍了从提交手稿到期刊发表、出版社出版的流程。第二章讲述了学术出版中包括版权、出版合同、毁谤、隐私权在内的各种法律问题。第三章总结了学术写作的基础,详细介绍了语言、文体、拼写、标点符号、斜体字、人名、大写字母、作品名称、引语、数字、音译和用拉丁字母拼音等各项细则的具体规范和注意事项。第四章和第五章介绍学术手稿和学位论文的准备工作。第六章和第七章详细说明文献注释的标准体例。第八章列举各种缩写词的书写规范。附录中详细介绍了其他体例的文献资料注释的格式规范。 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大讨论中,学者王笛曾呼吁编辑一本中国学术界通用的类似美国《芝加哥手册》那样的格式规范手册。他指出:“中国目前尚未制定学术界普遍认可的一种技术性标准,往往使那些即使力图严守学术规范的学者也常常感到无所适从。这犹如一个社会只强调伦理道德,却不制定维护这种秩序的法律,这种社会难免限于混乱状态。形成一个严守规范的学术风气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制定一种标准去约束和防止不受规范的行为却相对容易得多。”‘是极有见地而且中肯的看法。西方学术界在过去一百余年的历史中,已经发展出一整套制度,既包括完整清晰的学术规范手册,也包括学术训练、学术批评、学术评审,以及招聘、晋升、管理等方面的体制。其中,最容易学习和借鉴的正是作为学术规范基石的格式规范手册。三、学位论文格式规范手册有助于培养学术自律精神今天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就是不久之后的学术研究人员或管理人员。毫不夸张地说,今天的研究生是否能够树立并坚守学术规范意识.决定了未来中国学术界的学风和体制。因而,为研究生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学位论文格式规范手册,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学术规范涉及生产、流通、反馈、评审、应用、管理等环节在内的一整套制度,仅仅靠推出一套齐备的格式规范手册并不能彻底根治学术腐败问题。正如法制社会依然有人触犯法律一样,一即使有了格式规范手册也一定会有人违反学术规范。 但也正如各个国家不会因为有人犯罪而废除法律一样,我们也不应该因为依然会有人剽窃他人成果而否定格式规范手册的意义。在笔者看来,格式规范手册不只是一套繁琐的技术性标准,其核心精神正是推动学术研究良性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换言之,学位论文格式规范手册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自律精神。以学术自律精神为源头,这些未来的学者和专家们将能够拒绝方便和利益的诱惑,保有学术尊严,促进学术民主和学术创新。首先.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的格式规范手册都在倡导学术诚实。诚实是我们自幼习得的品性,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各种利益和欲望的驱动下,我们又一点一点地遗忘或抛弃了这一珍贵的品性。在学习格式规范手册的过程中,研究者诚实的初心也将逐渐被唤醒。“从拉丁语plagiarius(‘绑匪’)衍生出来的‘plagiarism’(‘抄袭’)一词意为一种智力偷窃形式??抄袭意味着你发表的东西给人印象是你所写的或所想的。但实际上却是别人的东西,这样做是违背职业道德的。”①(H因而,任何研究者在撰写论文和著作的过程中.明明借用了别人的观点和表达,却不注明出处,这种行为就是不折不扣的剽窃。学者徐友渔指出:“如果做学问的必备品质是一丝不苟的话,就不存在可以不屑一顾的细枝末节问题。有些东西貌似小事而我们长期不予注意.正说明我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术习惯,或者我们的学术还没有发展到非严谨考据不可的地步。”②笔者相信.绝大多数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时,并非故意要去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之所以会招致学术行为不端的嫌疑.有时是因为当事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借用他人说法却不注明的行为已经构成了抄袭,有时是对学位论文琐碎严谨的引注格式没有足够的重视。其次,学位论文格式规范手册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学术创新。曾任现代语言协会主席的赫伯特·林登伯格精辟地指出:手册的存在使得研究者为了在拥挤和充满竞争的思想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而不断去尝试新思想。他甚至认为,20世纪后期出现的女权主义、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种族批评、性别研究等思想之所以能在北美的现代大学里蓬勃兴起,与一整套学术规范的建立有着直接的关联。①应该说,这是相当大胆的说法,但亦不无道理。诚然,每个研究生在刚拿到一本厚厚的学位论文格式规范手册时,难免会有不同程度的挫败感。但他们很快会意识到,正是那些公认的准则规范的存在,确保了学术评价的公平。研究生们也会迅速了解到,一味地重复他人的观点,因袭陈旧的知识.将会产生不好的后果:要么因为注释不够细致或引用过多而招致抄袭的嫌疑,要么得到论文毫无新意的评价。这样一来,研究生们自然会试图突破现有的研究成果,努力创新。最后,学位论文格式规范手册提醒研究者时刻进行自我反思。美国心理协会在编制写作手册时,甚至细心地提出了减少语言偏见的一系列指导方针:“作者们应避免写出的文章中含有贬低人们身份的态度,以及含有偏见的假设。可能暗含人们对于性别、有关性的取向、种族或人种团体、残疾或年龄等偏见的句法结构也应该加以避免。”@在阅读和研究各种格式手册的过程中,笔者深切地体会到,手册最重要的部分固然是注释和参考文献标注等各项细则,但从根本上说,手册的灵魂是对知识和思想的尊重。因为知识和思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研究者更应该时刻进行自我反思,警惕偏见的传达和散播。在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的过程中,如果能够通过格式规范手册,受到相关教育, 必将对他们以后的学术生涯产生深远影响。在持续了二十多年的学术规范大讨论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编制格式规范手册的人并不多,真正着手促成或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很多人认为这项工作过于琐碎,没有太大的价值,一味强调学术道德。也有人自感这项工作过于繁难,难以保障其所必须的人力、物力、财力,只能无限期搁置。笔者希望,几个年轻人所参与的“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规范手册构建”项目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在不久的将来,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们能够编制出既有汉语言特色又能与国际接轨的中文版《芝加哥手册》。做人要厚道,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来源于写邦论文检测系统原文地址:http://www.writehelp.cn/static-20121221-1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