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0.00 KB
  • 122页

火力发电厂运煤设计技术标准(报批稿)

  • 1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DL/T51××-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ICS×××备案号:DL/T51××-2003P火力发电厂运煤设计技术标准TechnicalCodeforDesigningCoalHandlingFossilFuelPowerPlant(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报批稿)20--发布20--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发布2 DL/T51××-2003目次前言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23总则----------------------------------------------44铁路卸煤------------------------------------------84.1一般规定-----------------------------------------84.2卸煤栈台-----------------------------------------94.3翻车机卸煤装置-----------------------------------94.4缝式煤槽卸煤装置---------------------------------115水运卸煤-----------------------------------------135.1一般规定----------------------------------------135.2海港或以潮汐为主而停靠海轮的河口港卸船机械选型--145.3河港卸船机械的选型------------------------------165.4泊位年营运天数及年通过能力计算------------------175.5码头辅助设备的配置及附属建筑物设置--------------196公路卸煤-----------------------------------------216.1一般规定----------------------------------------216.2受煤斗及浅缝式煤槽------------------------------226.3缝式煤槽卸煤装置--------------------------------237贮煤场、贮煤设施和设备-------------------------267.1一般规定----------------------------------------267.2筒仓--------------------------------------------277.3装卸桥(门式抓煤机)煤场-----------------------287.4桥式抓煤机煤棚----------------------------------297.5轨道式斗轮堆取料机煤场--------------------------307.6圆形煤场设备------------------------------------318筛分破碎设备-----------------------------------338.1一般规定-----------------------------------------338.2煤粉炉筛分破碎设备-------------------------------348.3循环硫化床炉筛分破碎设备-------------------------349石灰石的贮存、制备及输送-----------------------3510带式输送机-------------------------------------3610.1一般规定-------------------------------------36 DL/T51××-200310.2主要参数的确定--------------------------------3610.3部件选择与布置--------------------------------4311辅助设备和设施---------------------------------4911.1轨道衡----------------------------------------4911.2汽车衡---------------------------------------4911.3皮带秤5011.4振动给煤机5011.5带式给煤机5111.6除铁器5111.7采制样装置5211.8落煤管和转运煤斗5211.9推煤机库5312运行维护条件5513运煤系统的控制5813.1一般规定-----------------------------------------5813.2控制要求5813.3程序控制设备和信号5913.4程序编制和联锁条件58附录A(规范性附录)本规程用词说明61附录B(资料性附录)散货船设计船型尺度表62附录C.(资料性附录)码头作业区主要生产辅助建筑物指标-63附录D(资料性附录)卸船机、清舱机和驾驶人员定额、码头皮带工(包括履行水手职能)定额64附录E(资料性附录)运煤汽车选型计算-----------------65参考文献----------------------------------------68 DL/T51××-2003前言DLGJI—93《火力发电厂运煤设计技术规定》自颁布实施以来,在电力建设中,为贯彻国家基本建设方针,体现经济政策和技术政策,统一明确建设标准,在保证火力发电厂运煤系统的安全、经济、可靠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国内的火力发电厂运煤系统,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以及各设计院、电厂和制造厂家等单位运煤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努力下,不仅自行开发、研制了许多国产的先进运煤技术和设备,而且也引进、消化和吸收了许多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使得运煤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提高。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现行的《火力发电厂运煤设计技术规定》在某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电力建设发展的要求。根据国家经贸委电力[2000]23号文《关于确认1999年度电力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通知》的按排,对现行的《火力发电厂运煤设计技术规定》进行修订。本标准的修订工作,积极贯彻并落实“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符合国情”的电力建设基本方针和原则,推广先进、可靠成熟的运煤技术,注重节水、节地、节能、环境保护和控制非生产性设施规模和标准;修订后的标准其内容更加全面,更加符合我国运煤技术的实际情况,为我国火力发电厂运煤在21世纪的发展和建设做好设计技术准备。本标准未对DLGJ1—93《火力发电厂运煤设计技术规定》的框架进行大的修改。修订后的标准对水运卸煤内容作较大幅度的修订,并增加了石灰石的贮存及制备运输一章。根据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2002年11月13日印发的电规协标质[2002]87号文,《关于印发<火力发电厂运煤设计技术规定>(DLGJ1-93)送审稿审查会会议纪要的通知》的决定,取消DLGJ1-93《火力发电厂运煤设计技术规定》中《运煤方案经济比较》这一章。除此之外,还将DLGJ144—1998《火力发电厂汽车卸煤设计暂行规定》的内容合并在本标准中。同时对DLGJ1—93《火力发电厂运煤设计技术规定》的相关章节的名称、编号、条文内容进行修改、删除和补充。本标准颁布后,替代了DLGJ1—93《火力发电厂运煤设计技术规定》。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附录B、C、D、E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电力行业电力规划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归口并负责解释。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国电华北电力设计院工程有限公司。本标参加起草单位:国家电力公司华东电力设计院、国家电力公司西南电力设计院、国家电力公司东北电力设计院。本标准负责起草人:潘正潮本标准参加起草人:周相清、胡宏、韦延河、宋哲峰。DL/T51××-2003117 DL/T51××-2003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大中型火力发电厂运煤系统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与建设标准。本标准适用于燃煤发电机组容量为125MW及以上的凝汽式发电厂,也适用于50MW及以上的供热式燃煤机组的热电厂和采用洁净煤发电技术的设计。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或扩建电厂的设计,改建工程的运煤系统设计可参照使用。117 DL/T51××-2003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有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146.1—1983《标准轨距铁路机车车辆限界》GB146.2—1983《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GB475-1996《商品煤样采取方法》GB4053.2—93《固定式钢斜梯安全技术条件》GB4053.3—93《固定式工业防护栏杆安全技术条件》GB4053.4-83《固定式工业钢平台》BG4208—93《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5083-1999《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10595-89《带式输送机技术条件》GB12348-19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3223-1996《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50192-93《港口工程技术规范》GB50229-96《火力发电厂与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GB/T569—95《船舶运输煤样的采取方法》GB/T576—95《汽车运输煤样的采取方法》GB/T7721—1995《电子皮带秤》GB/T7723—2000《固定式电子秤》GB/T17119-1997idtISO5048:1989《连续搬运设备带承载托辊的带式输送机运行功率和张力的计算》GB/T9770-2001《普通用途钢丝绳芯输送带》DL5027-93《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范》117 DL/T51××-2003DL5053—1996《火力发电厂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设计规程》DL/T5000-2000《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DL/T5052—1996《火力发电厂辅助、附属及生活福利建筑物建筑面积标准》DL/T5121—2000《火力发电厂烟风煤粉管道设计技术规程》DL/T5142—2002《火力发电厂除灰设计规程》JJG195—2002《连续累计自动衡器》(皮带秤)JTJ211-99《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TB/T1407—1998《列车牵引计算规程》NDGJ93—89《火力发电厂输煤系统煤尘防治设计技术规定》SDGJ—2001《火力发电厂运煤系统自动化设计技术规定》117 DL/T51××-20033总则3.1运煤系统设计应积极采用参考设计、典型设计和通用设计。并应结合工程的特点不断有所创新。3.2运煤系统设计结合工程的特点,积极慎重地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因地制宜地采用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布置、新结构、努力提高运煤系统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并力求做到流程合理、布置紧凑、操作方便,为提高运煤系统的可靠性、合理性、经济性、劳动生产率和文明生产水平;为节约能源、用水、材料和合理控制造价创造条件。3.3运煤系统的卸煤装置、筒仓的设计应符合GB50229—96《火力发电厂与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的技术要求。3.4运煤系统的劳动保护工业卫生应符合DL5053—1996《火力发电厂劳动安全和卫生设计规程》的要求。运煤系统设备所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应符合GB5083—1999《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的要求。3.5运煤系统煤尘治理设计应符合《火力发电厂输煤系统煤尘防治设计技术规定》的要求。3.6运煤系统的煤尘、污水排放、噪声应符合GB12348—1996《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的要求。3.7运煤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发电厂投产后煤源和煤质变化的可能性,必要时应适当提高运煤系统对煤源和煤质变化的适应能力。3.8运煤系统设计应根据发电厂燃用煤种的有关特性,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以提高运煤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满足锅炉机组对燃煤的要求。3.9发电厂耗煤量可按设计煤种可按下式计算:1小时耗煤量Qh等于全厂锅炉按最大连续蒸发量(BCR)计算的小时总耗煤量。2日耗煤量Qd可按下式计算:Qd=Qh×Hd(3.9-1)式中:Qd——日耗煤量,t/d;Qh——全厂锅炉机组小时耗煤量,t/h;Hd———锅炉机组日利用小时数,h(一般取20~22);3年耗煤量Qa可按下式计算:117 DL/T51××-2003Qa=Qh×Ha(3.9-2)式中:Qa——年耗煤量,t/a;Qh——全厂锅炉机组小时耗煤量,t/h;Ha——电厂锅炉机组年利用小时数,h(一般取5000h~6000h);3.10运煤系统总布置应满足下列基本要求:1在满足运煤系统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简化输煤系统和缩短流程,减少转运环节,降低煤流落差。2卸煤装置的位置要有利于缩短燃煤运距和便于同路网连接。铁路轨面、公路路面标高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各种制约因素,以求经济合理。3贮煤场应选择地质条件适宜、环境影响较小、便于扩建、能使整个运煤系统环节少、运距较短的地方。4最终的碎煤机室宜设在贮煤场至主厂房的运煤系统中。5附属建筑及相关道路的布置应便于进行生产活动。其建筑面积应符合DL/T5052—1996《火力发电厂辅助、附属及生活福利建筑物建筑面积标准》的要求。3.11运煤系统设计应优选用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生产又有运行实绩的优质产品。设备性能应与燃料特性及运行使用条件相适应。当主要设备采用新产品新材料时,应经技术经济论证。3.12铁路来煤的发电厂,其日计算受煤量Md可按下式计算:(计算出的Md并圆整为列车名义载重量的整倍数)。Md=Kb×Qd(3.12–1)式中:Md——日来煤量,t/d;Kb——日来煤不均衡系数;(日来煤不均衡系数,可根据年运煤量的大小和运输条件的优劣,可参照本地区类似电厂来煤的实际情况确定,Kb一般宜取1.1~1.3)。Qd——日耗煤量,t/d;3.13水路来煤的发电厂,其日计算受煤量可按下式计算:Md=Kb×Qa/D(3.13–1)式中:Md——日来煤量,t/d;Kb——船舶到港不均衡系数;117 DL/T51××-2003(船舶到港不均衡系数,可根据年运煤量的大小和运输条件的优劣,Kb宜按表5.2.1选取)。Qa——年耗煤量,t/a;D——煤码头年工作日数;3.10电厂燃煤全部或部分采用汽车运输时,应以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明确的汽车运输年来煤量作为设计依据。日计算来煤量Md可按下式计算:Md=Kb×Qa×Hd/Ha(3.14–1)Md=Kb×Qa/D(3.14–2)式中:Md——日来煤量,t/d;Kb——日来煤不均衡系数,宜取1.1~1.3;Qa——汽车运输年来煤量,t/a;Hd——电厂锅炉机组日利用小时数,h;Ha——锅炉机组年利用小时数,h;D——全年来煤天数,(全年来煤天数,根据当地的气象条件,公路交通条件和煤矿工作制度等因素确定。当无可靠的统计资料时,可按式3.14–1计算)。3.15运煤系统全天设计运行小时数可取下列数值:三班运行一般不宜大于16h;两班运行不宜大于12h。3.16用铁路部门的通用敞车运煤的发电厂,车型和列车编组应采用铁路部门提供的近期和远期资料。3.17在正常运行条件下,铁路敞车卸煤用螺旋卸车机、斗链卸车机和抓斗类卸车机在人工适当辅助下其设计综合卸煤出力,可按表3.17选取。表3.17铁路敞车卸煤机综合出力t/h序号机械名称综合出力备注1螺旋卸车机300~4002斗链卸车机200~3003装卸桥(跨度40m)170~220抓斗容积2.50m34桥式抓斗起重机130~180抓斗容积2.50m3117 DL/T51××-20033.18翻车机系统的卸煤能力应按翻车机的额定出力设计。3.19火力发电厂从卸煤接卸装置到贮煤场之间的系统出力,应按下列情况设计:1对水运来煤的发电厂,卸煤装置至贮煤场的带式输送机的出力,应与卸船工艺系统设备的最大能力相匹配,带式输送机的出力不应小于卸船设备额定能力的1.2倍。2对铁路来煤的发电厂,受卸煤装置有一定缓冲能力的发电厂,可等于或小于往主厂房运煤带式输送机系统的出力;当卸煤装置没有一定缓冲能力时,卸煤装置的出力应与输出的出力相匹配。3.20双路带式输送机系统,在一般情况下,宜在下列转运点设置交叉:卸煤装置输出的第一`段带式输送机头部;从煤场取煤的带式输送机头部;进入主厂房的带式输送机头部。3.21煤场主要设备的技术参数、功能和台数的选取应符合DL5000—2000《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第7.4.3条的要求。3.22主厂房原煤仓或大型贮煤筒仓的配仓方式应与煤仓布置、单仓容量及带式输送机主要参数相适应,并符合控制方便、运行可靠、煤斗充满系数高、密闭防尘、便于扩建等技术要求。3.23运煤系统转运设备(或部件)的选择和布置应满足煤流通畅并易于调节、落差较小、控制方便、运行可靠、便于维修等技术要求。117 DL/T51××-20033铁路卸煤4.1一般规定4.1.1铁路来煤的发电厂,其卸车场线路设置除应满足列车车辆卸煤和调车作业的需要外,还应考虑入厂煤计量、取样,解冻、重(空)车列检、车辆临时检修、备用车辆存放、检衡车停放等作业或功能的需要。来煤车辆中有不能翻卸的车辆时,其卸车设施宜结合空车清扫,在空车线一侧做50m左右的硬化地面,兼作不能翻卸的车辆的卸车线,不专设不能翻卸车辆的卸车线。线路和各项设施布置应紧凑,尽可能减少机车和车辆的无效行程。铁路线间距、坡度和曲线的设置除应符合GB146.1—1983《标准轨距铁路机车车辆限界》要求外,还应满足调车设备的运行要求。4.1.2铁路卸煤装置建筑物净空应符合GB146.1—1983《标准轨距铁路机车车辆限界》和GB146.2—1983《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卸煤机械和调车设备等在非作业状态下不应侵入机车车辆限界。4.1.3当卸车线兼作列检线时,不宜采用高栈台卸煤装置。如果采用高栈台卸煤装置,则栈台两侧应设置供列检人员通行的步道。4.1.4铁路来煤的发电厂,其卸煤作业区出入口应设置灯光和音响信号。必要时还应装设铁路信号与卸煤机械之间的闭锁装置或脱轨器。工作时不准通过机车的卸煤装置,应设置禁止机车进入卸煤装置的明显标志。4.1.5卸煤作业区内的铁路道口和经常有人员跨越的铁道处应设置天桥或其它形式的安全通道。4.1.6当铁路栈台或缝式煤槽卸煤装置按“车辆分组卸煤”设计时,栈台或煤槽有效长度应比每组车辆的总长度大半个车辆的裕量,使每组车辆的停卸位置适当错开,以提高沿卸车线卸煤的均匀程度。4.1.7当同一轨道上安装两台及以上卸煤机械时,轨道总长度除计入卸煤机械工作行程和轨道两端缓冲行程外,还应增加其中一台卸煤机械处于检修状态时占用的轨道长度。4.1.8铁路卸车线上调车设备的牵引计算应符合TB/T1407—1998《列车牵引计算规程》的要求。列车编组和运行阻力的取值应按可能出现的最不利情况考虑,调车设备的选型和牵引能力的确定应充分利用类似工程的实际运行经验。117 DL/T51××-20034.2卸煤栈台4.2.1铁路卸煤栈台尺寸应符合以下要求:1轨道两侧地坪至轨顶的高度,一次卸车为1.80m,两次卸车为2.50m。2顶部宽度为2.00m~2.40m,供K18DG型底开门车卸煤时不应大于2.20m。3栈台侧壁与地坪夹角宜为900,不得小于750。4栈台两侧应敷设宽度各为4m~5m的混凝土地面。4.2.2栈台两侧设地槽时,栈台轨面至地槽底面的高度宜为1.80m(供一次卸车)或2.50m(供连续卸两次车),也可根据机械运行要求加以适当调整。用抓斗取煤的地槽,其底部宽度应比抓斗宽度大1.50m以上。4.2.3露天卸煤栈台应在其端部的适当位置设置供人员和推煤机通行的走道。4.3翻车机卸煤装置4.3.1翻车机及其调车系统应力求环节少、效率高、安全可靠、布置紧凑、占地少。4.3.2用通用敞车运煤的发电厂,翻车机卸车后车箱内残存余煤应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清扫。4.3.3翻车机下可采用锥形受煤斗(缝式煤槽),并配备相应的给煤设备。煤斗(煤槽)及给煤设备应适用、可靠,并有利于防尘、除尘。给煤设备的出力应与翻车机系统设计出力相匹配。给煤设备或向给煤设备供煤的溜槽应具有调节给煤量的手段。4.3.4翻车机下受煤(槽)斗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1单车翻车机下的煤斗上口沿铁路线的总长度不小于14m,煤(槽)斗总容量不小于120t。2煤(槽)斗上口应设金属煤箅。箅孔净空尺寸宜为350mm×350mm左右,箅孔宜做成上小下大。3当煤(槽)斗上需要设置除大块机时,金属煤箅上除应考虑煤箅上除大块机破碎大块煤(冻煤)荷载之外,还应考虑翻卸大块煤(冻煤)箅上堵煤时的荷载。4煤(槽)斗壁对水平面的倾角应不小于600,相邻两壁交线与水平面夹角不小于550,内壁应光滑耐磨,交角呈圆角状,避免有突出或凹陷部位。当来煤粘结性强、容易蓬堵时,117 DL/T51××-2003可适当加大煤(槽)斗壁倾角或煤(槽)斗(内)壁采用耐冲击、耐磨、耐腐蚀磨擦系数较小的材料,必要时还可加装防堵设施。5煤斗排料口的尺寸应按煤的流动性确定,排料口长宽方向尺寸一般不应小于1000mm。4.3.5翻车机室主要尺寸可参照以下数值确定:当安装1台单车翻车机时,跨度一般为16.50m~18m,当安装2台单车翻车机并列布置时,跨度一般为24m~30m;单车翻车机的翻车机室长度一般为24m~30m。对于转子式翻车机可取较小值,对于侧倾式翻车机应取较大值。4.3.6在采暖室外计算温度为-100C以上地区,翻车机室可采取半封闭式;在采暖室外计算温度为-10℃及以下地区,翻车机室应采取封闭式;在采暖室外计算温度等于或低于-150C的地区,车辆进出口处应采取防寒措施。4.3.7翻车机室地上部分可装设起重量不大于20/5t的电动桥式起重机。当只有一台翻车机时,起重机司机室宜设在翻车机传动装置一侧。翻车机室底层可设起重量不小于2t的单轨行车和起重葫芦。地面至底层应有安装孔相通,安装孔上方应具备相应的起吊条件。4.3.8翻车机及调车系统应设置独立的控制室。此外在地面的适当位置应设就地按钮站。控制室内及各值班点应设置相互联系的灯光和音响信号。翻车机系统控制室的位置应便于操作人员监视重车在翻车机上就位和空车推出翻车机的情况。控制室应密闭、防尘并装设空调器。4.3.9翻车机室地上部分可根据来煤表面水分的大小设置湿式抑尘装置或其它除尘设备。地下部分应设置通风除尘装置。4.3.10翻车机系统应根据运行和检修工作的需要设置值班工人休息室和工具间。4.3.11翻车机及调车设备的地下建筑物应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安装泥浆泵。翻车机室各层均应具备水冲洗条件,污水应排至污水管网。同时,在总体布置中应使电缆沟和排水沟道的布置与其它建、构筑物相协调。4.3.12迁车台离翻车机室外墙面的最小距离应符合相关设备的作业要求,最小距离不小于1.50m。4.3.13进出翻车机室的铁路线应在紧邻翻车机室的适当范围内采用整体道床,其两侧应铺设混凝土地面。路面铁轨与翻车机平台上的铁轨应合理衔接。重车线的路面轨道应在适当的位置设置防爬设施。4.3.14布置翻车机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布置翻车机两端头环托架的平行度、翻车机横向中心与铁路的垂直度;翻车机室纵向中心与铁路中心的平行度。应符合制造厂家的资料要求。2翻车机重要部件的地脚螺栓宜埋置于土建基础的预留孔内。基础应预留二次浇灌层,以117 DL/T51××-2003便安装和调整。3.4.15翻车机系统的重车调车机和空车调车机的运行距离应考虑以下因素:1重车调车机的设计运行距离,应留有足够的余地,以便当机车顶送整列定位不准的情况下,也能使重车调车机与重车挂钩。2采用折反式翻车机布置时,空车调车机的设计运行距离,应留有足够的余地,以防机车挂取空车多次撞击连挂时,将整列空车的末节车推落入迁车台基坑。4.4缝式煤槽卸煤装置4.4.1缝式煤槽上口宽度的尺寸宜取以下数值:1单铁路线煤槽上口宽度为6.50m;2双铁路线煤槽上口宽度为13m;4.4.2煤槽上部建筑跨度尺寸宜取以下数值:1单铁路线煤槽上部建筑跨度尺寸为9m;2双铁路线煤槽上部建筑跨度尺寸为15m;4.4.3双铁路线煤槽的铁路线间距为6.20m~6.50m。4.4.4煤槽上部建筑柱距一般为6m,需要用推煤机往煤槽内推煤时应为7m。4.4.5煤槽上部建筑屋架下弦应符合以下要求:1屋架下弦应根据卸车机械外型尺寸以及卸煤装置是否通过机车等条件确定。2屋架下弦与卸车机顶部最高点之间的净空不宜小于0.30m,大车端面与柱子内边净空大于等于0.10m。4.4.6在采暖室外计算温度为-10℃以上地区,煤槽上部建筑可采用半封闭式结构,必要时可加设雨披或不低于1m的矮墙。在采暖室外计算温度为-10℃及以下地区,应根据情况决定采用封闭的形式。4.4.7煤槽内壁对水平面的倾角不应小于600,内壁和承台面应光滑耐磨。槽内各交角部呈圆角状,避免有突出或凹陷部位。叶轮外端与槽壁之间和承台外缘与叶轮给煤机之间的水平间隙,可按设备资料给定的尺寸确定。煤槽内的横梁其顶部应呈三角形断面(顶角不大于600)。铁路纵梁上部应抹角,防止梁顶积煤。煤槽两端壁的下部应向槽内倾斜,承台面应伸出煤槽端壁下沿约1m,以防止煤块从煤槽端部撒落至地面。4.4.8煤槽上部应设走道。单铁路线煤槽两侧走道宽度应不小于0.80m;双铁路线煤槽中间走117 DL/T51××-2003道宽度不应小于1.20m,两侧走道宽度应不小于0.80m。4.4.1煤槽上口(包括铁轨之间)应设置可拆卸的金属箅子。在需要人工开关车门和清车底处,箅孔尺寸(与土建结构搭接处为有效尺寸)宜为200mm×200mm,在其它部位,箅孔尺寸为300mm×300mm。箅孔宜做成上小下大。4.4.2用通用敞车运煤的发电厂,煤槽上方应装设螺旋卸车机;用自卸式底开门车运煤的发电厂,必要时也可预留装设螺旋卸车机的条件。单铁路线煤槽宜选用轨距为8.00m的桥式螺旋卸车机,双铁路线煤槽宜选用轨距为13.50m或6.70m的桥式螺旋卸车机。4.4.3螺旋卸车机司机室应位于电源滑线的对侧。司机室门的开闭应纳入安全联锁,行车时保持闭锁。司机室可装设空调器。螺旋卸车机的动力电源开关应设在司机上下螺旋卸车机的附近。4.4.4煤槽两端(必要时包括中部)应设置螺旋卸车机的检修跨和叶轮给煤机等设备的起吊孔,检修跨内应安装起重设备。起吊孔应用钢盖板封闭。并设置供运行检修人员进、出螺旋卸车机的扶梯和平台。4.4.5螺旋卸车机轨道应通过预埋螺栓、缓冲垫及压板与轨道梁固定,以便调整。轨道两端应设置安全尺及阻进器。安全尺至阻进器的距离应不小于2m。轨道外侧应设置宽为0.60m~0.70m(有柱子处不小于0.40m)的走道,走道外侧应设栏杆和护沿。4.4.6从煤槽承台上拨煤的叶轮给煤机宜选用桥式。一般情况下每路带式输送机可配置2台。对于单路带式输送机,每台叶轮给煤机的最大出力宜为带式输送机额定出力的约1.2倍,对于双路带式输送机,每台叶轮给煤机的最大出力宜为带式输送机额定出力的约0.6倍。叶轮给煤机的控制方式可根据整个运煤系统的控制方式和联锁条件确定。叶轮给煤机的动力电缆宜选用电缆,也可选用滑接触线。4.4.7叶轮给煤机轨道两端应设置安全尺及阻进器。4.4.8缝式煤槽卸煤装置地下部分的两端应有必要的检修场地,并设置垂直于叶轮给煤机轨道的检修起吊设备。4.4.9煤槽下带式输送机运行通道净宽不小应小于1.50m(局部允许不小于0.70m),检修通道净空不小于0.70m。两台叶轮给煤机并列布置时,它们之间的最小净空距离不宜小于0.60m。4.4.10缝式煤槽卸煤装置两端均应设置进入地下部分的楼梯间,煤槽长度超过100m时,应设中间安全出口,楼梯口应采取防雨措施。4.4.11为防止卸煤时煤尘飞扬,可在煤槽上口或螺旋卸车机上设置喷水抑尘装置。煤槽下通廊应设通风换气。叶轮给煤机应设除尘设备。4.4.12缝式煤槽卸煤装置底层应设排水沟和集水井。排水沟宜布置在两侧墙边,沟顶应设格栅117 DL/T51××-2003盖板。集水井上部应设护栅并安装泥浆泵。4.4.1缝式煤槽排料口可设挡帘或活动挡板。5水运卸煤5.1一般规定5.1.1水路来煤发电厂的卸煤工艺应根据电厂总体规划,燃煤运输量,在满足加快船舶周转,降低营运成本,安全可靠地完成卸煤作业的条件下,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5.1.2卸船机械的选型应根据船型,运量,水位等因素确定。当条件可以时,也可考虑采用连续式卸船机的工艺系统。5.1.3对于煤运航线较短且有相关条件相似的发电厂,在设计初期阶段,可深入研究采用自卸船运煤到电厂的方案的可行性。5.1.4当航道及码头设置有条件时,应优先考虑煤船直达运输的可能性,避免中间转驳。5.1.5港作拖轮应根据进出港船舶的载重吨位和拖轮顶、拖作业性质进行选型。5.1.6码头带式输送机的输送能力应与卸船机的最大卸船能力相适应,不应小于卸船设备额定出力的1.2倍。5.1.7码头上应设置值班室,并应设置与航运部门,运煤集控室,卸船机操作室等处联络的通讯设备。5.1.8桥式抓斗卸船机受煤斗下的给料机,连续式卸船机和自卸船向岸上给煤的带式输送机,均应与码头转运带式输送机联锁(除给料机以外,抓斗卸船机本体不加入连锁)。码头转运带式输送机应与从码头至储煤场的带式输送系统联锁。5.1.9码头部分的设施应考虑对环境的保护。应采取必要的防尘、防噪措施。5.1.10码头部分的设计要考虑安全防护措施。所有人工巡回通道不应出现断头通道,所有人工通道高出码头面、引桥面、地面1.50m时,必须设置防护拦杆。5.1.11码头区域照明的照度值可按JTJ211-99《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选取,一般不应低于5勒克斯。5.1.12码头作业区生产辅助建筑物的设计,应因地制宜,适当组合,其平面布置应有利于生产和管理。5.1.13如码头上没有可布置检修用的足够场地时,可在岸上就近设置检修设施。5.1.14码头年卸煤量应按机组年燃煤量确定。当泊位还承接原煤的中转接卸作业时,应计列中117 DL/T51××-2003转部分的煤量。5.1.12沿海电厂煤码头的卸船、输送设备,应考虑因受盐雾侵袭、腐蚀的因素,应采取相应的防锈、防腐措施。5.2海港或以潮汐为主而停靠海轮的河口港的卸船机械选型5.2.1卸船机的额定出力可按下式计算:Qc=QB/N(5.2.1-1)式中:Qc——卸船机单机额定出力(也称额定生产率),t/h;QB——泊位额定出力,t/h;N——码头卸船机总台数(不少于2台);QB=Kb×Qa/8760Kl×Kq×Km(5.2.1—2)式中:QB——泊位年卸煤量,t;(当泊位还承接原煤的中转接卸作业时,应计列中转部分的煤量)Kb——船舶到港不平衡系数,该系数宜按表5.2.1选取。表5.2.1船舶到港不平衡系数年来煤量104t小于100100~200200~300大于300Kb1.50~1.451.45~1.351.35~1.301.30~1.20Kl——卸船机利用率,三班制宜取0.4~0.6,二班制宜取0.3~0.5;Kq——卸船机效率利用系数,桥式抓斗卸船机宜取0.5,带斗门机宜取0.6,连续式卸船机宜取0.6~0.7;Km——卸船机可靠率系数,通常取0.95;5.2.2卸船机的最大出力可按下式计算:Qmax=1.2Qc(5.2.2—1)式中:Qmax——卸船机的最大出力,t/h;Qc——卸船机的单机额定出力(也称额定生产率),t/h;117 DL/T51××-20035.2.2当卸船机额定出力小于700t/h时,宜采用门机或桥抓。当卸船机额定出力在500t/h~2500t/h之间,采用桥抓为宜。当来煤煤种情况较好时,也可采用桥抓、门机、链斗式连续卸船机组合式接卸船工艺方案。连续式卸船机的额定出力可取1000t/h~3000t/h之间。当来煤含杂物较多,特别是大块较多时,应优先考虑桥式抓斗卸船机。5.2.3桥式抓斗卸船机应优先选择小车绳索牵引式。5.2.4自卸船运营的合理航距见表5.2.5表5.2.5自卸船运营的合理航距自卸船载货量t10,000~20,00025,00030,000航距海里2184906255.2.5当泊位长度确定后,卸船机械轨道长度应保证船舶艏艉舱卸煤要求,并应考虑带式输送机长度,卸船机检修位置等因素。轨道长度可按下式计算:Lg=L1+2Lj+Ka(6.2.6—1)式中:Lg——卸船机械轨道长度,m;L1——船舶舱口总长度,m;Lj——卸船机净宽,m;Ka——轨道安全裕度系数,宜取9~11;散货船设计船型尺度可参照附录B。5.2.6轨道两端应设车挡;卸船机检修位置处应设顶升装置;卸船机应设置夹轨钳、锚定,防风系统装置的设置不应少于两处。5.2.7码头前沿至水侧轨道中心,陆侧轨道中心至码头内边线的距离宜取2.50m~3.00m。道路、皮带机等宜设在卸船机轨距内。5.2.8除因码头工艺需要外,后置式带式输送机廊道的布置方式不宜采用。5.2.9桥抓起升高度范围为轨面以上和轨面以下两部分之和。1轨面以上起升高度选取应考虑以下因素:1)最大接卸船舶空载时的舱口高度。2)最高潮位(或水位)的高度。3)抓斗闭合状态下的出舱高度。117 DL/T51××-20034)抓斗闭合状态下本身的高度。5)机上煤斗及机上带式输送机系统的布置高度(卸船机受煤斗的斗容按抓斗容量的4倍~4.50倍来确定)。6)抓斗在最高位置时,抓斗下沿至受煤斗正上方上口的安全裕度宜取0.80m—1m。7)前侧悬臂不能俯仰的桥抓,在确定其起升高度及与起升高度有关的桥架高度时,必须考虑货轮,驳船,拖轮等最高上层建筑的高度等。8)清舱机的高度。2轨面以下起升高度的选取应考虑以下两个因素:。1)最大接卸船舶满载时的吃水深度。2)最低潮位(或水位)的高度等。5.2.2当设计船型小于1万吨级时,码头护舷(或称护缆)的尺寸宜取1.20m;当设计船型大于1万吨级时,宜取1.50m。5.2.3抓斗最大外伸距应按最大接卸船舶的型宽或舱口宽度的尺寸确定。5.2.4抓斗最大内伸距应按下列原则确定:1当煤斗布置在靠近陆侧门框时,必须保证抓斗给料点达到煤斗上方。2当煤斗布置在靠近水侧门框时,必须保证抓斗能放到地面维修。5.2.5卸船机轨距的确定,除应考虑带式输送机廊道尺寸外,其余尺寸的取值宜取卸船机轨距的1/2。5.2.6卸船机本体的布置在满足工艺要求后,大车运行机构的车轮数应尽可能实现最大值。5.2.7当桥抓在非工作状态时,前侧悬臂的提升角度宜大于等于800。5.2.8连续式卸船机外伸臂应根据船型宽度来确定。同时,应考虑当臂架俯仰最大角度时,臂架不碰船舱口,以及卸船机取料头部能提出船舶舱口。连续卸船机上如采用伸缩式带式输送机,必须兼顾码头廊道带式输送机的工艺要求。在取料机头部宜设置一个吊点,以便吊运清舱机。5.2.9带斗门机的工艺尺寸的确定方法可参照桥抓的工艺尺寸的确定。5.3河港卸船机械的选型5.3.1卸船机械选型应根据卸船量,船型和码头型式等因素确定。5.3.2煤码头的设计水位差在8m以下时,应采用直立式码头。17m以上时,宜采用斜坡式码117 DL/T51××-2003头。8m~17m之间,宜采用斜坡式浮码头。直立式码头的卸船作业,宜采用轨道式起重机。当水位差较小且船型不大时,也可采用固定式起重机。墩桩式码头应采用固定式起重机。5.3.1选用卸船机械时,其吊幅至少应达到设计船型舱口外侧,卸船机械的起重量应满足设计要求。5.3.2运距较短,定点定线运输的电厂煤码头,适宜采用自卸船作业。5.3.3抓斗卸船机的起重量可按表5.3.5选用。表5.3.5抓斗卸船机的起重量设计船型载重量t小于100100~500大于500起重量t355~105.3.4当设计船型的载重量在500t以上,为提高装卸效率,在条件许可时,每个船位上宜配备两台卸船机。5.3.5码头上设轨道式卸船机时,靠江侧的道轨中心线至码头前沿线的距离不宜小于2m,对靠泊小型船舶的码头,可适当减少,但不宜小于1m。5.3.6采用中转储料斗时,应设有防止起拱和粘结的措施。5.4泊位年营运天数及年通过能力的计算5.4.1泊位年营运天数可按下式计算:Ty=(365-T1)×Kh×K2(5.4.1-1)式中:Ty——年有效营运天数;天;T1——大于等于6级风的天数;Kh——机械设备完好率,宜取0.9;K2——天气,调度等综合因素系数,宜取0.95;5.4.2对于海港或以潮汐为主而停靠海轮的泊位年通过能力与设计选用的代表船型及其他因素有关,可按公式(5.4.2-1)或(5.4.2-2)式计算:Pt={Ty/[Tz/(24-Σt)+tf/24]}×G/Kb(5.4.2-1)Pt={T×G/[Tz/(24-Σt)+tf/24]}×ρ(5.4.2-2)式中:117 DL/T51××-2003Pt——一个泊位年通过能力,t;Tz——卸一艘设计船型所需时间,h;Tz=G/P(5.4.2-3)式中:P——设计船时效率P=Qc×Kq×NQc——卸船机的额定出力(也称额定生产率),t/h;Kq——卸船机效率利用系数,桥式抓斗卸船机宜取0.5,带斗门机宜取0.6,连续式卸船机宜取0.6~0.7;N——码头卸船机总台数;G——设计船型的载重量,t;tf——船舶辅助作业,技术作业以及靠离泊间隔时间之和(h),当无统计资料时,部分单项作业时间可按表5.4.2取值,船舶靠离泊时间与航道、锚地、泊位前水域及港作方式等条件有关,一般取1h~2h。St——昼夜非生产时间之和(h)包括休息、用膳及交接班时间可根据海港实际情况确定、一般为2h~4h;表5.4.2部分单项作业时间h项目靠泊离泊开工准备结束公估①联检时间h0.5~1.00.5~0.750.75~1.00.75~1.01.5~2.01.0~2.0注:①表中5.4.2中“公估”为重载船舶靠泊时进行煤计量等作业所需时间Kb——船舶到港不平衡系数,该系数可按表5.2.1选取;T——年日历天数,取365;ρ——泊位利用率,泊位利用率的取值可参照JTJ211—99《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5.3.1河港,泊位年通过能力与设计选用的船型及其他因素有关,可按式下计算:Pt={Ty/[(Tz+tf)/(td-dSt)]}×G/Kb1(5.4.3-1)式中:Pt——河港,泊位年通过能力,104t/a;Ty——年有效营运天数;Tz——卸一艘煤船所需时间,h;Tz=G/P117 DL/T51××-2003tf——可取0.75h~2.50h;td——昼夜法定工作小时数,h;根据工作班次确定,三班制可取24h,二班制可取16h,一班制可取8h;St——三班制可取4.5h~6h,二班制可取2.5h~3.5h,一班制可取1h~1.5h;Kb1——泊位生产不平衡系数,可按表5.4.3选取;G——设计船型的载重量,t;表5.4.3泊位生产不平衡系数年吞吐量103t小于200200~500500~10001000~2000大于2000Kb11.65~1.551.55~1.501.50~1.401.40~1.301.30~1.205.3码头辅助设备的配置及附属建筑物设置5.3.1当码头年通过能力小于450万吨时,清舱机的配备数可取4台。当码头年通过能力大于450万吨时,宜取6台。当码头年通过能力为1000万吨时(一般为二个万吨级卸船泊位),宜取10台。清舱机的单机功率一般在75KW~105KW之间。清舱机机库宜设在卸船机轨距内。5.3.2当选用桥抓时,抓斗张开的最大尺寸必须与船舶舱口的尺寸相适应。5.3.3当靠泊困难时,泊位上应设置电动绞盘。当泊位长度偏短或被带缆牵引的船舶的DWT大于等于5万吨时,应配置电动绞盘。5.3.4为控制泊位的长度,码头部分带式输送机的工艺布置应尽可能采用高架式。5.3.5廊道左、右两侧应考虑卸船机械水缆,电缆的布置位置,水缆托架宽度宜取0.85m~1m,电缆托架宽度宜取1.25m~1.50m。5.3.6码头引桥或引堤的宽度除应保证带式输送机两侧有合理的净空外,还应满足检修车辆的通行要求,宜取单车道。若引桥较长时,设计时应考虑换车平台。5.3.7高架带式输送机通道两侧应设防护栏杆,其高度应为1.05m。机架下有人、车通行的地方应设接料板。5.3.8码头带式输送机,当工艺上不允许采用防尘罩时,应在输送机靠近陆侧处(呈一排)设置挡风板,挡风板的高度应不小于2.50m。5.3.9当工艺允许时,露天布置的带式输送机均应设置防护罩。5.3.10在码头及引桥上应设置冲洗水接头,布置间距宜为15m。并设污水回收设施。117 DL/T51××-20035.3.1码头作业区根据生产需要应设置下列全部或一部分生产辅助建筑物:调度生产办公室,装卸工人现场休息室,水手间、工具保管室等。其建筑物指标可按附录C。码头人员定额可附录D确定。5.3.2码头岸电设施及上水设施应尽量靠近码头外侧布置。岸电设施应有防雨措施,卸船机各机构配置的电动机的防护等级可为IP44;卸船机上带式输送机的电动机的防护等级可为IP54。5.3.3引桥长度在150m以内,且二期泊位为一期泊位一端延伸的情况时,原则上不再设辅助建筑物。5.3.4码头外侧不宜设栏杆。码头内侧及两端应设栏杆。117 DL/T51××-20036公路卸煤6.1一般规定6.1.1当发电厂的燃煤采用公路来煤时,运输车辆应优先利用社会运力,电厂不宜设自备运煤汽车。6.1.2发电厂的燃煤采用公路来煤时,全年来煤天数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公路交通条件和煤矿工作制度等因素确定。当发电厂以公路运输为唯一来煤方式时,贮煤场容量供发电厂燃用天数应符合现行DL5000—2000《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的规定。6.1.3当电厂燃煤全部或部分采用汽车运输时,应以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明确的运输年来煤量作为设计依据。日来煤量Md可按本标准3.14条确定。6.1.4电厂燃煤采用汽车运输时,厂内应根据汽车运输年来煤量设置相应规模的受煤站,不应采用在斗轮式和抓斗式煤场的煤堆上卸车的方式。6.1.5本标准适应的运煤汽车车型为:17t及以下的载重汽车;8t及以下载重汽车带6t及以下的挂车;17t及以下的自卸汽车。6.1.6在进行系统出力计算时,汽车的设计载重量应以所定车型的铭牌载重量为依据。6.1.7当采用汽车卸车机卸煤时,运煤载重汽车应满足汽车卸车机的卸车要求。6.1.8汽车受卸装置系统宜按每日两班运行设计。日运行小时数宜取10小时~12小时。6.1.9当采用汽车卸车机卸煤时,汽车卸车机的总计算台数N可按式下式计算。N=1+Md/(Qq×Hd)(6.1.9—1)式中:N——汽车卸车机的总计算台数,台;Md——日计算来煤量,t/d;Qq——汽车卸车机的综合卸煤出力,t/h;Hd——汽车卸车机日工作小时数,(Hd宜取小于等于12h);运煤汽车选型计算可参照附录E。6.1.10汽车卸车机应选用成熟可靠的设备。汽车卸车机的工作级别宜按重级(A6~A8)考虑。汽车卸车机的设计综合卸煤出力参照表6.1.10的数值确定。117 DL/T51××-2003表6.1.10汽车卸车机的综合卸煤出力Qqt/h汽车车型设计综合卸煤出力10t以下载重汽车150~20010t~17t载重汽车200~3008t载重汽车带6t及以下挂车200~2506.1.5汽车在厂区内应遵循右行的原则。受煤站的布置宜使重车和空车分流。当场地允许时,宜采用贯通式布置,并尽量避免重、空车交叉行驶。6.1.6电厂宜设运煤汽车专用的出入口,其位置便于同路网连接,并应使人流、车流分离。当有两个及以上方向来煤时,宜在厂区外交汇,以减少厂区出入口数量。6.1.7在进入汽车卸煤装置之前宜留有装设汽车机械取样装置的条件。6.1.8当汽车来煤不是电厂唯一或主要来煤方式时,且汽车运输年来煤量在60t×104t以下时,受煤站的输出系统宜按单路带式输送机设计。6.1.9缝式煤槽每车位的年卸煤能力宜取以下数值:采用载重汽车运输时,年卸煤能力不小于10t×104t;采用自卸汽车运输时年卸煤能力不小于15t×104t。6.1.10汽车运输受煤站的规模按年来煤量分为三档,分别为30t×104t及以下;30t×104t至60t×104t;60t×104t及以上。6.1.11当发电厂汽车运输年来煤量为30t×104t及以下时,受煤站宜与煤场合并布置,可将煤场内某一个或几个区域作为受煤站,采用抓斗式起重机、装载机和推煤机等作为清理受煤站货位的设备。当燃煤以载重汽车为主运输时,受煤站宜设置简易卸车机械。受煤站内采用地下受煤斗输出,其输出系统宜与煤场共用。6.1.12当发电厂汽车运输年来煤量为30t×104t至60t×104t时,受煤站可采用多个受煤斗串联布置和浅缝式煤槽布置方式。当燃煤以载重汽车为主运输时,受煤站宜设置卸车机械。受煤站的输出系统宜与煤场共用。6.1.13当发电厂燃煤以载重汽车为主运输,且年来煤量在60t×104t及以上时,受煤站宜采用缝式煤槽卸煤装置。受煤站应设置汽车卸车机。6.2受煤斗及浅缝式煤槽6.2.1受煤斗的尺寸应符合以下要求:117 DL/T51××-20031受煤斗上口尺寸应与抓斗张开后的尺寸或推煤机的推铲宽度相适应。其值不应小于3500mm´3500mm。2受煤斗排料口尺寸不宜小于燃煤最大粒度的2.5倍。6.2.1斗壁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应小于60°。受煤(槽)斗相邻两侧壁的交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应小于55°,斗壁光滑耐磨、交角呈圆角状,避免有突出或凹陷部位。来煤粘结性强、容易蓬堵时,可适当加大煤(槽)斗壁倾角或煤(槽)斗(内)壁采用耐冲击、耐磨、耐腐蚀磨擦系数较小的材料,必要时还可加装防堵设施。6.2.2浅缝式煤槽上口宽度不宜大于5m。6.2.3煤槽上部建筑宜为半封闭结构,必要时可加设雨披。煤槽上部建筑跨度不宜大于12m。屋架下弦与汽车或卸车机械在工作时顶部最高点之间的净空不宜大于0.60m,汽车卸车机大车端面与柱子内边净空小于等于0.10m。6.2.4受煤斗或煤槽上口应设置可拆卸的金属箅子,箅孔尺寸应符合受煤斗下部给料机的工作要求及带式输送机的带宽要求,箅孔尺寸宜为200mm×200mm,箅孔宜做成上小下大。6.2.5受煤斗或煤槽上口金属煤箅车道处可将箅孔减小,不宜设无孔的车道。金属煤箅应考虑承受重载汽车的荷载。6.2.6地下受煤斗或煤槽的顶面应高于周围地坪0.50m以上,煤斗或煤槽的地下通廊端部应设有通至地面的屋内式出口。地下煤斗四周5m范围内宜设计为混凝土地坪。如地下煤斗周围或煤槽的两侧允许推煤机、载重汽车及其它地面移动式煤场机械载在其上部进行作业时,地下煤斗四周和煤槽两侧应考虑推煤机、载重汽车及其它移动机械的荷载。6.3缝式煤槽卸煤装置6.3.1缝式煤槽卸煤装置横断面主要尺寸宜取以下数值:煤槽上口宽度,10t以下载重汽车、8t及以下载重汽车带6t及以下挂车为8m;10t~17t载重汽车为9m;17t以下自卸汽车为8m。煤槽的容量,当全厂全以汽车运输时,缓冲量为全厂6h的耗煤量;当采用部分汽车运输时,缓冲量宜为煤槽下部带式输送机2h的输送量。6.3.2煤槽上部建筑宜为半封闭结构,必要时可加设雨坡。煤槽上部建筑跨度,17t以下载重汽车或自卸汽车不大于15m。煤槽上部建筑柱距一般为6m,采用后倾式自卸运输时柱距宜为5m,需要推煤机往煤槽内推煤时应为7m。117 DL/T51××-20036.2.1煤槽上部建筑屋架下弦与卸车机工作时顶部最高点之间的净空不宜大于0.60m,大车端面与柱子内边净空小于等于0.10m。采用自卸汽车运输时,屋架下弦的高度应按车箱在最大倾角时通过出口所需的高度确定,下弦与车箱在极限高位时之间的净空不应小于0.80m。6.2.2汽车卸车机大车运行轨道梁的底部至地面的高度应能满足载重汽车顺利进出卸煤装置的要求,其轨道梁底部至汽车最高点之间的净空为不宜小于0.50m。6.2.3煤槽两端(必要时包括中部)应设置汽车卸车机的检修跨和叶轮给煤机等设备的起吊孔。检修跨内应安装起重设备。起吊孔应加盖板。6.2.4汽车卸车机大车轨道两端应设置安全尺、阻进器和终端开关。安全尺的位置应保证终端开关动作后大车有不小于2m的滑行距离。轨道外侧应设置宽为0.60m~0.80m(有柱子处至少0.40m)的通道,通道外侧应设栏杆和护沿。煤槽两端应设置供司机人员从地面进入司机室的扶梯和平台。6.2.5煤槽上口应设置可拆卸的金属箅子。箅孔尺寸宜为200mm×200mm,箅孔宜做成上小下大。煤槽上口金属箅车道处,可将箅孔尺寸减小,不宜设无孔的车道。金属煤箅应考虑承受重载汽车的荷载。6.2.6汽车卸车机司机室应位于电源滑线的对侧。司机室位置设置应满足司机正确观察卸车机卸车的状况和不影响汽车安全行驶。司机室门的开闭应纳入安全联锁,行车时保持闭锁。汽车卸车机的动力电源的开关,应设在司机上下汽车卸车机的附近。6.2.7当煤槽上需要设置清箅设备时,金属煤蓖应考虑清箅机设备的荷重。6.2.8煤槽内壁对水平面的倾角不应小于60°。内壁和承台面应光滑耐磨。煤(槽)斗内壁交角呈圆角状,避免有突出或凹陷部位。叶轮外端与槽壁之间和承台外缘与叶轮给煤机之间的水平间隙,可按设备资料给定的尺寸确定。煤槽内的横梁顶部应呈三角形(顶角不大于600)纵梁上部应抹角,防止梁顶积煤。煤槽两端壁的下部应向槽内倾斜,承台面应伸出煤槽端壁下沿约1m,以防止煤块从煤槽端部撒落至地面。6.2.9从煤槽承台上拨煤的叶轮给煤机宜选用桥式。对于单路带式输送机,每路带式输送机可配备2台;对于双路带式输送机,每路带式输送机可配备1台叶轮给煤机。每台叶轮给煤机的最大出力宜为带式输送机额定出力的约1.2倍.叶轮给煤机的控制方式可根据整个运煤系统的控制方式和联锁条件确定。当叶轮给煤机纳入集中控制时,宜用电缆供电。悬挂电缆支架的布置应保证叶轮给煤机能进入检修跨。6.2.10叶轮给煤机轨道两端应设置安全尺及阻进器。6.2.11缝式煤槽卸煤装置地下部分的两端应有必要的检修场地,并设置垂直于叶轮给煤机轨道117 DL/T51××-2003的检修起吊设备。6.2.1煤槽下带式输送机的运行通道净宽不应小于1.00m(局部允许不小于0.70m),检修通道宽度应不小于0.70m。两台叶轮给煤机处于并列位置时,它们之间的最小净空距离不宜小于0.60m。6.2.2缝式煤槽两端均应设置供运行、检修人员进入地下部分的楼梯间,楼梯口应采取防雨设施。6.2.3为防止卸煤时煤尘飞扬,当燃煤表面水分偏低,容易起尘时,可在煤槽上口或汽车卸车机上设置喷水抑尘装置。煤槽下部应能通风换气。叶轮给煤机应带抑尘设备。6.2.4缝式煤槽卸煤装置底层应设排水沟和集水井。排水沟宜布置在两侧墙边,沟顶应设格栅盖板。集水井上部应设护栅并安装泥浆泵。6.2.5缝式煤槽排料口宜设挡帘或活动密封挡板。117 DL/T51××-20036贮煤场、贮煤设施和设备7.1一般规定7.1.1贮煤场的辅助性堆、取以及煤堆的平整压实、倒运等作业,可采用推煤机和轮式装载机。推煤机宜选用T-140及以上机型。履带式推煤机设计运行距不宜大于50m。用于堆取作业的推煤机,其台数可根据作业量及推煤机性能等因素计算确定,备用台数不宜小于计算台数的50%。当推煤机仅用于煤堆平整、压实和倒运时,其台数不宜少于2台。此外,还可根据倒运作业的需要配备1台轮式装载机。7.1.2贮煤场煤堆分堆应根据煤种确定。煤堆分堆应符合GB50229—96《火力发电厂与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和DL5027—93《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的要求。煤的贮存期限根据煤的自燃、煤堆容量和压实方法等因素确定。每年需要翻烧的煤量可根据煤堆容量和允许的贮存期限确定。煤场机械应满足翻烧、平整、压实和处理自燃煤等作业的需要。7.1.3贮煤场煤堆高度、总长度、宽度应根据煤质、设备和场地条件确定。不同煤种分堆贮存时,相邻煤堆底边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10m。为了便于进行平整、压实作业,煤堆顶部宽度不宜小于10m。7.1.4贮煤场设计容量应符合DL5000-2000《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的规定。7.1.5采用轨道式煤场机械的贮煤场,在设计时应采取防止煤堆坍塌而埋没轨道的措施。7.1.6贮煤场的地面应根据煤场地质条件做适当处理,并考虑排水措施。排水沟至煤堆边缘的距离宜为3m~5m。贮煤场地面应高于当地的地下水位0.50m以上。7.1.7贮煤场四周应设推煤机等地面移动设备的通道和消防通道。在人员和设备均需横向通过煤场带式输送机处,可在该带式输送机下设净空足够的通道;在供人员越过煤场带式输送机处,可设置跨越梯。7.1.8在煤场机械作业范围内以及规划扩建地段内,除地下煤斗顶部可适当高于地面外,不得有其它高出地面的永久性建筑物。7.1.9贮煤场设计应有适当的防尘措施。堆煤作业可采取降低落煤高度和喷水抑尘等措施。为防止煤尘飞扬,贮煤场应设置能覆盖全部煤堆的洒水系统,洒水系统的布置不应妨碍煤场设备的正常运行。7.1.10煤场地下煤斗或煤槽,其顶面应高于周围地坪0.50m以上。煤斗或煤槽的地下通廊端部117 DL/T51××-2003应设有通至地面的屋内式出口。当煤场为非混凝土地面时,地下煤斗四周5m范围内宜设计为混凝土地坪。推煤机等地面移动式煤场机械不能在其上部进行作业的地下煤斗,其四周应设置明显标志。如地下煤斗周围或煤槽的两侧需要推煤机等地面移动式煤场机械在其上部进行作业时,应考虑推煤机及其它移动机械的荷载。7.1.1严寒地区露天的或无采暖处的煤斗斗壁宜采取防冻措施。7.1.2凡是承受煤堆重量和推煤机等设备作业影响的地面及建、构筑物,均应考虑煤堆和推煤机设备产生的荷载。干煤棚用推煤机作为煤的运入运出设备时,其柱距不宜小于7m。7.2筒仓7.2.1作为混煤装置的筒仓,其数量及单仓容积应根据燃用煤种多少,煤质、混煤比例及运煤系统出力等条件确定。其总容量应符合DL5000-2000《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的规定。计算筒仓容量时,原煤平均密度可取0.90t/m3~1t/m3,洗中煤可取1.20t/m3~1.30t/m3,褐煤可取0.60t/m3~0.80t/m3。7.2.2筒仓排料口设备,排料口形式、数量、尺寸、漏斗壁倾角及高径比等参数,应根据发电厂燃用煤种的颗粒组成、流动性、设计的流动形式以及地基和工艺条件确定。筒仓下部锥体部分应光滑耐磨,避免有突出或凹陷部位。必要时可加衬磨、磨擦系数较小的衬板或装设助流装置。7.2.3仓上建筑物内应设起重设备,起重梁应伸出仓体。大型筒仓高度较高时,可设置客货两用电梯。仓顶面应有检修孔。7.2.4筒仓应设置性能可靠的连续测量的料位计,并应在输煤控制室有显示。7.2.5除引入仓顶的带式输送机通廊外,仓顶面建筑物应有第二个出入口。在不设电梯的情况下,可设置直通地面的螺旋梯。7.2.6在严寒地区建造的筒仓,漏斗部分应采取防冻措施。7.2.7筒仓设计应根据煤种特性,结合筒仓的功能和结构形式,应设置温度、可燃气体(包括CH4和CO)、烟气、粉尘浓度检测报警装置。检测装置的显示器应集中安装于运煤系统集中控制室或筒仓控制室。7.2.8筒仓应设置防爆门,防爆门的面积应按有关防爆规程进行计算。防爆门的结构形式可参照DL/T5121-2000《火力发电厂烟风煤粉管道设计技术规程》的要求制作。7.2.9当筒仓下部为锥形漏斗时,排料口应装设能截断煤流的装置。117 DL/T51××-20037.1.1用叶轮给煤机排料的筒仓,叶轮给煤机运转层两端应有叶轮给煤机检修场地和起吊设施。筒仓下部结构尺寸及与叶轮给煤机之间的相关尺寸可按本标准4.4.7条确定。7.1.2当筒仓贮存易燃煤种时,应设有防火设施和处理自燃煤的应急措施。7.2装卸桥(门式抓煤机)煤场7.2.1煤场设备兼作卸车设备的装卸桥(或门式抓煤机,下同),其抓斗容积不应大于3m3,抓斗开启方向应与卸车铁路线方向相同。在严寒地区使用的装卸桥,金属结构必须用镇静钢制造。在沿海地区除应采取防盐雾腐蚀措施之外,还应对带式输送机采取防风措施。装卸桥的设计荷载应与发电厂厂区最大风力及地震烈度相适应。7.2.2装卸桥应在刚性支腿侧设置受煤斗,相应布置带式输送机和卸煤栈台。带式输送机地坪标高应高于附近整平地面0.30m以上,其通道外侧至卸煤栈台中心线的距离不应小于5m。7.2.3装卸桥轨道基础宜为混凝土条形基础,轨道长度应符合本标准4.1.7条的要求,轨道两端的缓冲行程可各取10m,轨道型号应符合制造厂的规定。当不设挡煤墙时,轨顶标高距地坪宜为0.50m~1m。轨道两端应设安全尺、阻进器和终点开关。安全尺的位置应保证终点开关动作后大车有不小于1m的移滑距离。7.2.4同一轨道上不宜设置两台以上装卸桥,如受条件限制设两台以上装卸桥,在装卸桥上应设置防止两台相撞的装置。7.2.5当轨道一侧设置挡煤墙时,挡煤墙与轨道之间的净空不得小于0.80m,与装卸桥之间的净空不得小于0.20m。挡煤墙宜高于轨面1m以上。7.2.6装卸桥煤场的堆煤高度应低于抓斗在最高极限位置时的下限1m,低于司机室下限0.50m。小车正常运行范围可按离极限位置1.10m考虑。7.2.7装卸桥的主滑线应布置在侧面隐蔽处,最低的滑线离轨面不应小于2.60m。7.2.8装卸桥轨道一端或两端应在侧面铺设混凝土地坪,以便于设备检修。应在轨道两端或适当位置设置地锚。装卸桥露天布置,必须装有夹轨钳。7.2.9在装卸桥受煤斗上部,以及受煤斗下部给煤机向地面带式输送机给料处,宜采取抑尘措施。7.2.10装卸桥受煤斗下的给料机应与地面带式输送机联锁。117 DL/T51××-20037.1桥式抓煤机煤棚7.1.1桥式抓煤机的选型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1兼作卸车机的桥式抓煤机,其抓斗容积不应大于3m3,抓斗开启方向应与卸车铁路线方向相同;2桥式抓煤机跨度应根据贮煤量大小、卸车线长度和煤棚造价等因素确定;3桥式抓煤机工作级别宜按重级(A6~A8)考虑。4主滑线宜设在与司机室相对的一侧,司机室宜为端面入口;如果主滑线只能布置在司机室一侧,则司机室应选侧面入口,司机室的门应有安全联锁,并设安全挡板;5露天运行的桥式抓煤机应带有防雨装置。7.1.2在布置煤场和卸车线时,抓斗最大运行高度低于极限高度0.30m~0.50m。此时,抓斗下限(张开状态)与煤斗面、煤堆顶面的距离不应小于0.50m。对于起重量5t的桥式抓煤机,其轨面应高于煤棚内铁路轨道8m以上,高于煤堆顶面5m以上,高于煤棚地面12m~15m。桥式抓煤机大车正常运行范围应距安全尺距离不小于1m;小车正常运行范围应离极限行程0.50m。7.1.3在桥式抓煤机跨度内设铁路卸煤栈台时,其中心线至煤棚柱子内边净空不得小于2.5m(供车辆单侧卸煤)。桥式抓煤机固定式司机室宜布置在靠近铁路栈台一侧。7.1.4桥式抓煤机跨度内不宜设置沿铁路栈台的地面带式输送机。当设置此种带式输送机时,它的移动式受煤斗高度不宜超过铁路敞车上缘。受煤斗上口尺寸应与抓斗张开后的尺寸相适应,并装设箅子。箅孔尺寸应符合煤斗下部给料机的工作要求。7.1.5当煤棚内设固定式受煤斗或缝式煤槽时,煤斗(或煤槽)中心线应考虑当抓斗水平运行极限位置时,也能保证被卸物料能有效卸入煤斗(或煤槽)内。沿铁路栈台布置的受煤斗间距可取25m~50m。7.1.6同一轨道上装设两台以上桥式抓煤机时,每台桥式抓煤机沿大车走行方向的平均作业长度不宜小于40m。每台抓煤机应能单独切断电源。土建设计荷载应按两台抓煤机在同一柱距内靠近作业时的最大轮压计算。7.1.7桥式抓煤机煤棚宜为半封闭结构,必要时还可采取防止雨水由侧面进入煤棚的措施。煤棚屋架下弦与桥式抓煤机顶部之间的净空宜为0.60m,大车端面与柱子内边净空不得小于0.10m。7.1.8桥式抓煤机大车轨道应采用制造厂推荐的钢轨,其安装方式应便于调整。轨道两端应设117 DL/T51××-2003安全尺、阻进器和终端开关。安全尺的位置应保证终点开关动作后大车有不小于2m的滑移距离。7.1.1桥式抓煤机大车轨道外侧应设置宽度为0.60m~0.80m(有柱子处至少0.40m)的通道,通道外侧应设栏杆和护沿。煤棚两端应设置供运行人员从地面进入司机室的扶梯和平台。如煤棚较长,在中部也可设扶梯和平台。7.1.2桥式抓煤机的动力电源开关,应设在司机上下桥式抓煤机的附近。7.2轨道式斗轮堆取料机煤场7.2.1斗轮堆取料机的选型应符合工艺系统对它的功能要求,并应与贮煤量、煤场布置和工程具体等条件相适应。当斗轮堆取料机为通过式布置且要求堆料能力大于取料能力时,可采用机上分流的方式。为满足堆取同时要求时,可采用堆、取分开的机型。堆、取分开的机型工艺布置等要求可参照本章节各条。7.2.2选用斗轮堆取料机的臂长和门式滚轮堆取料机的跨度,应根据贮煤量的大小、场地条件确定。7.2.3当厂区地形狭窄无条件布置悬臂式斗轮堆取料机时,宜选用门式滚轮堆取料机作为煤场设备。7.2.4悬臂式斗轮堆取料机和门式滚轮堆取料机布置形式有折返和通过式,有条件时可优先选用通过式布置。7.2.5悬臂式斗轮堆取料机和门式滚轮堆取料机动力电源和控制电缆应采用电缆卷筒供电,地面接线箱宜设在行程中部。门式滚轮堆取料机采用电缆卷筒供电时,宜将电缆卷筒布置在尾车的内侧。当门式滚轮堆取料机采用滑接触线方式供电时,宜布置在挠性腿外侧,滑接触线宜选用带封闭外壳的安全滑接输电装置。7.2.6悬臂式斗轮堆取料机和门式滚轮堆取料机上应具有喷水抑尘装置。7.2.7悬臂式斗轮堆取料机和门式滚轮堆取料机的基础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轨道应采用制造厂推荐的钢轨,悬臂式斗轮堆取料机的轨面应高于煤场地坪1m~2m,门式滚轮堆取料机的轨面应高于煤场地坪0.50m。轨道两端应设置安全尺、止挡器和终端开关。安全尺的位置应保证终端开关动作后大车有不小于2m的滑行距离。沿煤场长度方向应设置若干对锚固座,锚固座的基础应与大车轨道基础成为整体。当地质条件允许时,也可采用道渣轨枕基础。当悬臂式斗轮堆取料机和门式滚轮堆取料机露天布置时,必须装有夹轨钳。7.2.8门式滚轮堆取料机的贮煤场地坪标高、煤堆最大高度、煤堆最大底边宽度应符合下列要117 DL/T51××-2003求:1煤场地坪标高宜低于设备回取极限0.05m;2最大煤堆高度宜低于活动梁上限最低点位置0.30m;3煤堆最大底边宽度不宜超出滚轮机的有效行程范围。7.1.1两台悬臂式斗轮堆取料机采用并列布置方式时,其轨道中心之间的最小距离应不小于2台斗轮堆取料机悬臂长度之和再加一个斗轮直径后再加0.50m的距离。两台门式滚轮机并列布置时,宜将两条煤场带式输送机布置在两个煤场之间,两台门式滚轮堆取料机之间的净空距离不小于0.50m。7.1.2堆取料机轨道外侧应有宽度不小于1.50m的通道;大车行走轨道两端头约10m处应对称设置千斤顶的基础,其数量、间距、荷载、尺寸根据制造厂的资料确定。7.1.3大车行至终端开关后,尾车端部距转运站轴线之间应考虑安装除铁器、皮带机伸缩头、刮水器、过梯平直段的合理间距。7.1.4悬臂式斗轮堆取料机或门式滚轮堆取料机机上带式输送机应与地面带式输送机联锁。且司机室与运煤系统集中控制室之间应有通讯和信号联系。7.1.5应向制造厂家提供与煤场设备受力有关的煤场带式输送机的张力及相关参数。7.1.6在严寒地区选用的悬臂式斗轮堆取料机和门式滚轮堆取料机金属结构的材料应采用镇静钢。在沿海地区除应采取盐雾腐蚀措施之外,还应采取带式输送机的防风措施。7.2圆形煤场7.6.1当设置圆形煤场时,圆形煤场的设备选型应符合工艺系统对其功能的要求。圆形煤场的设备一般采用堆取分开形式。7.6.2当圆形煤场设备大车回转范围小于360°时,在大车轨道端头应设置安全尺、止挡器和终端开关,安全尺的位置应保证终端止挡器和终端开关动作后大车有不小于1m的滑行距离。沿环形轨道应设置若干对锚固座,锚固座的基础应与大车轨道基础成为整体。7.6.3在大车行走轨道合适位置的钢轨两侧对称设置千斤顶的基础,其数量、间距、荷载、尺寸等要求根据制造厂家的资料确定。7.6.4对露天布置的环形煤堆轨道的内外侧应设置排水设施。7.6.5对于全回转式的圆形煤场,其动力电源及控制信号采用环形滑接触线方式供电。滑接触线宜优先采用带封闭外壳的安全滑接输电装置。117 DL/T51××-20037.6.1轨道基础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整体基础,轨顶标高宜高于煤场地坪0.50m以上。7.6.2煤场设备的堆取料机构应与输出的带式输送机设有联锁,司机室与主系统集中控制室之间应有通讯和信号联系。7.6.3贮煤场的堆料机无变幅机构在高位堆料时,在卸料处应设有伸缩落煤管及抑尘措施。7.6.4圆形煤场应设有车辆进出的通道。当煤场为封闭的室内结构时,应留有车辆进出的大门。7.6.5圆形煤场的煤堆应设置消防、洒水设施。117 DL/T51××-20037筛分破碎设施8.1一般规定8.1.1运煤系统中作为最终破碎用的碎煤机选型,应考虑以下要求:1能适应原煤的特性、运行可靠、易损件寿命较长;煤质坚硬或不易控制时,宜采用重型碎煤机;破碎后煤的粒度应满足制粉或燃烧系统的要求。2当破碎表面水分较高、粘结性较强的煤时,碎煤机能满足防堵要求;1碎煤机应具有减少鼓风量的调节设施,噪声较低;2碎煤机宜设置振动和轴承温度监测装置;8.1.2煤筛通过能力应根据煤的颗粒组成和水分、筛机特性、筛孔尺寸、筛面的倾斜角等因素确定,不应小于运煤系统额定出力。计算时,固定筛的筛分效率可按30~50%考虑,振动筛、滚轴筛等筛分机械的筛分效率可按70%考虑。固定筛的筛孔净尺寸可取筛下物分级粒度的1.5倍,振动筛、滚轴筛等机械筛的筛孔净尺寸可取筛下物分级粒度的1.2倍~1.5倍。8.1.3碎煤机室落煤管或给料设备的布置应满足以下要求:1应具有使煤流不以较大落差垂直冲击筛网的措施;2煤流沿筛面宽度和碎煤机转子全长均匀分布;3减小碎煤机前后的煤流落差;3防止堵煤。8.1.4煤筛及碎煤机前后的落煤管和钢煤斗应采取密封措施。在碎煤机出口处应设置吸气除尘装置。8.1.5碎煤机四周应留出足够的净空,以便抽取锤轴和开启检查门。落煤管和煤斗的布置不应妨碍起吊筛面,开启检查门和碎煤机上盖,抽取碎煤机筛板等要求。8.1.6煤筛上部防尘罩应设置检查门。防尘罩两侧应根据情况设置操作平台。8.1.7碎煤机的基础结构形式,取决于碎煤机的动扰力的大小。根据DL5053—1996《火力发电厂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设计规程》的要求,采用大、中型碎煤机时,在碎煤机与搂板面之间宜采用减振措施。8.1.8当选择起重设备、安装门大小和楼层高度时,煤筛和碎煤机可根据制造厂提供的安装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考虑解体起吊或整体起吊、安装门的位置应便于对碎煤机安装和检修。117 DL/T51××-20038.2煤粉炉筛分破碎设施8.2.1运煤系统中作为最终破碎用的碎煤机,破碎后煤的粒度应满足制粉系统的要求。粒径不宜大于30mm。8.2.2碎煤机的额定出力应分别按以下两种状况确定:1当碎煤机前无煤筛时,运行条件较好,不应小于运煤系统额定出力;当运行条件较差时,不应小于运煤系统额定出力的1.1倍~1.2倍。2当碎煤机前有煤筛时,应根据煤的颗粒组成、筛孔尺寸、筛分效率、筛下物粒度、筛子特性等因素确定:1)碎煤机前装有固定筛,其筛分效率按本标准8.1.2条取值以及筛下物粒度小于30mm时,碎煤机的额定出力,宜不低于运煤系统额定出力的0.7倍~0.8倍;2)碎煤机前装有振动筛或滚轴筛等筛分机械,其筛分效率按本标准8.1.2条取值以及筛下物粒度小于30mm时,其额定出力宜不低于运煤系统额定出力的0.5倍~0.7倍。8.2.3当来煤粒度不需筛碎时,运煤系统中可设置旁路。8.3循环流化床锅炉筛分破碎设施8.3.1当来煤粒度大于120mm时,宜设两级碎煤机,第一级碎煤机的出料粒度不宜大于30mm,第二级碎煤机的出料粒度应满足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的要求。8.3.2当入碎煤机的煤中能满足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的粒径较低时,在两级碎煤机之间可不设煤筛。8.3.3循环硫化床锅炉细碎机的额定出力,宜不低于运煤系统的额定出力。运煤系统中不宜设置旁路。117 DL/T51××-20039石灰石贮存、制备及输送9.1石灰石不宜露天存放,贮存量不应小于7d的需用量。9.2筛碎设备的设置应满足入炉石灰石的粒度的要求,并应根据来的石灰石粒度级配比的情况确定是否采用二级破碎。当采用二级破碎时,第二级磨料机出料粒度应符合循环硫化床锅炉的要求,第二级磨料机可布置在主厂房石灰石斗的下方,也可与第一级破碎集中布置在制粉站。制成的石灰石粉可用气力或机械输送至石灰石粉仓内存放备用。9.3成品石灰石粉进厂,可直接采用气力输送至石灰石粉仓内存放备用。9.4在厂内破碎制备后的石灰石粉,可采用带式输送机或气力输送,有条件时也可采用密闭带式输送机、管状带式输送机或刮板输送机输送。9.5当采用气力输送时,系统出力设计应根据锅炉所需石灰石粉的消耗量、运行方式等因素确定。当采用连续运行方式时,系统设计出力不应小于石灰石粉消耗量的150%,当采用间断运行方式时,系统设计出力不应小于石灰石粉消耗量的200%。9.6气力输送石灰石粉与空气之比应根据输送距离、弯头数量、输送设备的类型及石灰石粉的特性等因素确定。9.7气力输送管道的流速应按石灰石粉的粒径、密度、输送管径和输送系统等因素确定。,9.8压缩空气的流速可按6m/s~15m/s选取。输送用的压缩空气系统应设置除水除油净化装置管道材料宜采用碳素钢管。9.9气力输送系统应考虑当地海拔高度和气温等自然条件的影响。9.10石灰石粉仓应设置热风气化或其它干燥措施。117 DL/T51××-200310带式输送机10.1一般规定10.1.1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发电厂的输送带宽度500mm~2000mm、带速3.15m/s及以下、采用织物芯输送带和钢丝绳芯输送带的厂内运煤带式输送机。扩建工程的带式输送机设计,当受原有条件限制时,可灵活应用本标准。对于长距离,大运量的带式输送机,应另外考虑其特殊性。10.1.2带式输送机的设计和计算应以下列资料为依据:1输送能力;2输送物料的性质;3工作环境;4卸料方式和卸料装置形式;5给料点数目和位置;6输送机布置形式和尺寸;7电源电压等级;8特殊要求。10.1.3带式输送机的设计和计算,应按照国家标准GB/T17119-1997《连续搬运设备、带承载托辊的带式输送机运行功率和张力计算》进行。带式输送机的部件规格性能应以DTⅡ型《带式输送机设计手册》、《运煤部件典型设计选用手册》。对于带宽大于1400mm带式输送机设计计算和部件可参照相关资料进行设计。10.1.4对长的可逆带式输送机,应按工作最繁重的工况进行设计和计算。必要时可根据工程情况,按运行方向相反的另一工况对运行功率、输送带张力及其分布、拉紧装置配重等参数进行校核计算。10.2主要参数的确定10.2.1运煤带式输送机的输送带速度、托辊直径和三节式槽形托辊的槽角可按表10.2.1取值(过渡托辊槽角不受此限)。117 DL/T51××-2003表10.2.1输送带速度、托辊直径和槽角带宽Bmm托辊直径Dmm托辊槽角λ(0)输送带速度上限m/s推荐带速m/s滚筒卸料中部卸料易起尘物料500892.001.6065089800891082.502.0010001082.502.002.001333.152.501200108352.502.002.001333.152.502.501594.003.152.5014001082.502.002.001333.152.502.501594.003.152.5016001333.152.502.501594.003.152.5018001594.003.152.5020001594.003.152.501945.00(4.50)3.152.50注:①带括号的带速为非标准值,一般不推荐选用。10.1.1带式输送机的倾斜角d,向上运煤不宜大于16°(寒冷地区露天布置为14°);碎煤机室后,当布置受限制时,不应大于18°;下运不应大于12°。10.1.2带式输送机设计应尽量避免用圆弧段过渡。如果以圆弧段过渡,应尽量将圆弧段布置在输送机张力较小的区段。当凸弧段布置在张力较大的区段时,应在凸弧段布置过渡托辊。圆弧段半径应符合以下规定:1凸弧段最小曲率半径R1,应根据槽形托辊侧辊轴线与水平线的夹角l、输送带宽度B(m)和带芯材质。凸弧段最小曲率半径R1可按下式计算:织物芯输送带R1≥(38~42)B×Sinl(10.2.3-1)式中:R1——凸弧段半径,m;B——带宽,m;l——托辊槽角,(0)117 DL/T51××-2003钢丝绳芯输送带R1≥(100~167)B×Sinl(10.2.3-2)凸弧段输送带张力较大时,式中系数应取大值,张力较小时可取小值。2带式输送机的凹弧段曲率半径R2,应保证输送带在空载启动时,输送带不会从托辊上跳起,凹弧段最小曲率半径R2,可按下式计算:R2≥(1.35~1.50)×Fx/qB×g(10.2.3-3)式中:R2——凹弧段半径,m;Fx——受料点凹弧段起点满载时的输送带张力,N;qB——每米长度输送带的质量,kg/m;g——重力加速度,取g=9.81m/s2;当受条件限制不能满足上述公式计算值时,也可按下式计算,但应在靠近凹弧段起点处设置压带轮,防止在最不利负载下起动时输送带跳起。R2≥Fx/(qB×qG)×g×cosβ(10.2.3-4)式中:qG——每米输送物料的质量,kg/m;b——凹弧段所对应的圆心角,(°);10.1.1输送带宽度B可按运煤系统额定输送能力确定。对于移动式可逆带式输送机,如改变运行方向时不停止受煤,则输送带宽度应按2倍给煤量计算确定。对运送原煤的带式输送机,输送带宽度还应与所运原煤的最大粒度相适应。一般情况下,输送带宽度不宜小于最大粒度的3倍。带式输送机的最大输送能力可按下式计算:Q=K×B2×υ×r(10.2.4-1)式中:Q——带式输送机的最大输送能力,t/h;K——断面系数,可按表10.2.4取值;B——带宽,m;υ——带速,m/s;r——物料的松散密度,kg/m3;表10.2.4断面系数K带宽Bmm50065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托辊槽角l(0)35断面系数K340365380400410415420425430注:①表中K值计算的物料的堆积角θ=20°117 DL/T51××-2003由多台带式输送机组成的运煤系统,可根据系统组成、给料均匀性、物料特性及输送机倾角等,用最大输送能力乘以有效装料系数(其值可取0.8~0.95),作为运煤系统的额定输送能力。10.1.1带式输送机传动滚筒上所需圆周驱动力Fu是所有运行阻力之和,(包括机长小于80m)可按下式计算:FU=FH+FN+FS1+FS2+FST(10.2.5—1)式中:FU——带式输送机传动滚筒上所需圆周驱动力,N;FH——主要阻力,N;FN——附加阻力,N;FS1——特种主要阻力,即托辊前倾摩擦阻力及导料槽摩擦阻力,N;FS2——特种附加阻力,即清扫器、卸料器及翻转回程分支输送带的阻力,N;FST——倾斜阻力,N;公式10.2.5—1中五种阻力,FH、FN是所有带式输送机都有的。其他三类阻力,应根据带式输送机型及附件装设情况决定,由设计者选择。运行阻力的计算可参照以下规定进行:1输送量按最大值计算;2主要阻力FH用模拟摩擦系数进行简化计算,可按下式计算:FH=ƒ×L×g×〔qRO+qRU+(2qB+qG)×cosd〕(10.2.5-2)式中:FH——主要阻力,N;ƒ——模拟摩擦系数,可按表10.2.5-1取值;L——输送机长度(头尾滚筒中心距),m;g——重力加速度,取g=9.81m/s2;qRO——输送机承载分支每米托辊旋转部分质量,kg/m;qRU——输送机回程分支每米托辊旋转部分质量,kg/m;qB——每米长度输送带质量,kg/m(按制造商提供的资料);qG——每米长度输送物料质量,kg/m;d——输送机在运行方向上的倾斜角,(°);表10.2.5-1模拟摩擦系数f117 DL/T51××-2003安装情况工作条件f水平、向上倾斜及向下倾斜的电动工况工作环境、制造、安装良好,带速低,物料内磨擦系数小0.020按标准设计,制造、调试好,物料内磨擦系数中等0.022多尘、低温、过载、高速度、安装不良,托辊质量差,物料内磨擦大0.023~0.03向下倾斜设计,制造正常,处于发电工况0.012~0.0161对于带式输送机机长度大于80m的带式输送机,附加阻力FN明显小于主要阻力,可用简便的方式进行计算,为此引入系数C作简化计算其传动滚筒圆周驱动力FU可按下式计算:FU=C×FH+FS1+FS2+FST(10.2.5-6)式中:C——与输送带长度有关的系数,当输送带长度大于80m时,可按下式计算:C=L+L0/L(10.2.5-7)式中:L——带式输送机的长度,m;L0——附加长度,一般在80m~100m之间。也可按系数C可按表10.2.5-2取值。表11.2.5-2系数C输送机长度Lm8010015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500200025005000C1.921.781.581.451.311.251.201.171.141.121.101.091.061.051.041.03对于长度小于80m的带式输送机的运行功率的更精确计算,仍需使用10.2.5-1公式计算。2特种主要阻力FS1和特种附加阻力FS2的计算,可按GB/T17119—1997《连续搬运设备带承载托辊的带式输送机运行功率和张力的计算》表3所列公式或按新编《DTⅡ型带式输送机设计手表》逐项计算,承载托辊部分前倾时,可按前倾托辊的百分数计算相应的部分前倾阻力。3倾斜阻力可按下式计算:FST=qG×H×g(11.2.5-8)式中:FST————倾斜阻力,N;qG————每米长度输送物料质量,kg/m;H————输送机受料点与卸料点间的高差,m;输送机向上提升时,H为正值;输送机向下运输时,H为负值;g————重力加速度,g=9.81m/s2;117 DL/T51××-200310.1.1驱动装置和拉紧装置的位置可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参照表10.2.6确定。表10.2.6驱动装置和拉紧装置位置带式输送机运行工况驱动装置位置拉紧装置位置向上输送头部或靠近头部的下分支尾部或靠近尾部的下分支续表10.2.6带式输送机运行工况驱动装置位置拉紧装置位置带式输送机运行工况驱动装置位置拉紧装置位置水平输送不可逆头部或头尾部尾部或靠近头部的下分支可逆头尾部靠近头部的下分支或头(尾)部向下输送尾部头部10.1.2输送带的最小张力应满足以下条件:1保证传动滚筒处有足够大的松边张力,使带式输送机能重载起动;2稳定运行工况下的输送带下垂度(包括上分支和下分支)不超过托辊间距的1%。10.1.3传动滚筒与输送带之间的摩擦传动能力应按带式输送机重载起动条件确定。传动滚筒与输送带间的摩擦系数m可按表10.2.8取值。表10.2.8传动滚筒与橡胶输送带间的摩擦系数编m滚筒覆盖面运行条件无覆盖面带人字形沟槽的橡胶覆盖面带人字形沟槽的聚氨基甲酸脂覆盖面带人字形沟槽的陶瓷覆盖面干燥0.35~0.400.40~0.450.35~0.400.40~0.45清洁和潮湿(有水)0.100.350.350.35~0.40污浊和潮湿(有泥土或粘泥沙)0.05~0.100.25~0.300.200.3510.2.9运煤系统的带式输送机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可采用双滚筒或多滚筒驱动。1长的水平带式输送机(头尾驱动或多驱动);2单滚筒驱动不能满足要求;3有必要降低输送带最大张力。在头部或接近头部的下分支采用双滚筒驱动时,两个传动滚筒应单独驱动,功率可按3:1;2:1或1:1分配。水平带式输送机头尾驱动时,头尾功率宜按2:1(不可逆)或1:1(可逆)分配。当采用单滚筒双驱动时,双出轴传动滚筒允许承受的总扭矩Mmax可按下式计算:Mmax=0.8(2M)=1.6M(10.2.9—1)117 DL/T51××-2003式中:Mmax——总扭矩,KN.M;多驱动带式输送机各驱动电动机宜顺序起动,各电动机之间的起动时间间隔,可根据计算确定。通常,起动加速度定为0.10m/s2~0.30m/s2,两台电动机之间的起动时间间隔应大于1s。10.2.10带式输送机电动机的计算功率PM,当需要验算起动时间及其加速度时,可按下式计算:PM≥PA/h(10.2.10-1)式中:PM——带式输送机电动机的计算功率,kW;PA——传动滚筒运行,kW;PA=Fu×v(10.2.10-2)式中:Fu——圆周驱动力,kN;V——输送带速度,m/s;h——驱动装置的传动效率,可按表10.2.10取值;当不验算起动时间及其加速度时,计算功率PM宜按下式计算:PM=k×PA/h(10.2.10-3)式中:k-考虑重载起动和功率贮备的系数。对于倾角d大于等于5。的上运带式输送机可取1.15~1.3;对于水平或倾角d小于5。的上运带式输送机,传动滚筒运行功率PA大于37.00KW(配液力偶合器)的可取1.15~1.20,传动滚筒运行功率PA小于等于37.00KW(配弹性柱销联轴器)的1.15~1.40。带速较高、倾角较小、功率较大的可取较大值。表10.2.10驱动装置的传动效率驱动方式h单驱动,配弹性联轴器0.90单驱动,配限矩型液力偶合器0.86双驱动,鼠笼式电动机配限矩型液力偶合器0.8010.2.11选择和确定输送带带芯材质及其参数的输送带最大张力,应考虑输送机起动时的圆周力比稳定运行时影响大。一般情况下单驱动的最大张力Fmax可按下式式计算:Fmax»(11.2.11-1)117 DL/T51××-2003式中:Fmax——单驱动的最大张力,KN;FU——圆周驱动力,KN;x——考虑起动影响的加速度系数,通常系数x宜取1.3~2.0。e——自然对数的底;f——输送带在传动滚筒上的尾包角,(°);10.2部样件选择与布置10.3.1运煤系统带式输送机的驱动可采用鼠笼式电动机。单机额定功率PM小于200Kw,可采用额定电压380V的Y型电动机;单机额定功率PM大于等于200Kw,可采用中高压Y型电动机。一般情况下,电动机宜选用全封闭自扇冷式,电动机防护等级应符合GB4208-93《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的要求。电动机防护等级宜为IP54级。10.3.2减速器应根据整机布置和驱动装置计算的数据选型。对于硬齿面齿轮减速器,应进行机械功率和热功率的验算,工况系数宜取1.5,环境温度系数的取值应符合减速器的使用条件。选定的减速器的公称输入功率不应小于电动机的额定功率。10.3.3用鼠笼式电动机的带式输送机,当电动机额定功率PM大于等于45KW时,电动机和减速器的联接应采用限矩型液力偶合器。10.3.4减速器和传动滚筒的联接,通常应采用弹性柱销齿式联轴器。10.3.5全厂带式输送机的驱动装置宜适当减少品种和规格。所有驱动装置都应优先选用已经定型配套的产品。10.3.6运煤系统带式输送机一般应采用织物芯输送带,带芯织物可选用棉帆布、尼龙帆布或聚酯帆布,宜优先选用伸长率较小的聚酯帆布输送带。当输送机长度超过300m,每1cm带宽工作张力达到1400N以上,或者拉紧装置行程受限制时,可采用钢丝绳芯输送带。根据煤质状况,卸煤装置输出带式输送机,必要时可采用带横向钢丝绳的抗撕裂型钢丝绳芯输送带。当工作环境温度低于-20℃时,应选用耐寒输送带。输送褐煤及高挥发分(通常指Var大于28%)易自燃煤种时,应采用难燃输送带,并设置消防设施。10.3.7输送带带芯的材质、规格和层数应根据作用在输送带上的最大张力,即按本标准10.2.11117 DL/T51××-2003条计算出的数值进行选择和计算。计算时,输送带的技术资料(包括抗拉安全系数n)应以制造厂提供的为准。当输送机采用硫化接头在未取得制造厂的资料时,安全系数n可在下述范围内取值:棉帆布输送带:n=8~9;层数少、接头效率低可大于此值。尼龙、聚酯帆布输送带:n=10~12;使用条件特别恶劣时可大于此值。钢丝绳芯输送带:n=7~9;运行条件好、倾角小、强度低可取小值,反之则取大值。当选用输送带的强度规格超出GB/T9770—2001《普通用途钢丝绳芯输送带》的规定时,其安全系数应由输送带厂提供。织物芯输送带的带芯层数Z宜为3~8层,选用时应符合输送带制造厂有关最小和最大层数的规定。当选用尼龙和聚酯帆布输送带时,一般取3~6层。10.3.2输送带覆盖胶厚度按表10.3.8取值。输送机长度短、给料条件差、煤的磨损性强、带速高于2.50m/s,以及用犁式卸料器卸料时,宜取较大值。选定的厚度应符合制造厂的产品规格。表10.3.8输送带覆盖胶厚度输送带种类使用场合覆盖胶厚度mm上胶下胶织物芯输送带碎煤机以前4.50~6.001.50~3.00碎煤机以后3.00~4.501.50~3.00钢丝绳输送带5.00~8.005.00~8.0010.3.3输送带宽度B=800mm及以上的带式输送机,其传动滚筒、尾部滚筒以及所有与输送带承载面接触的改向滚筒,应采用胶面滚筒。输送带宽度B小于等于650mm但电机功率PM大于10kW的带式输送机传动滚筒也宜采用胶面滚筒。传动滚筒的胶面宜带人字形花纹(单向运行)或菱形花纹(双向运行)。双滚筒驱动的带式输送机传动滚筒不应与输送带承载面接触。10.3.4传动滚筒和在高张力区的改向滚筒(下分支中部驱动的头部改向滚筒等),其最小直径D可按下式计算:D=C×Z×d(10.3.10-1)式中:D——滚筒最小直径,mm;C——系数,棉织物取80,尼龙取90,聚酯取108,钢丝绳芯取145;Z——输送带层数;d——织物芯层厚度(层数×每层厚度)或钢丝绳直径,mm;117 DL/T51××-2003其它改向滚筒的直径应根据受力大小和输送带的包角确定,一般比传动滚筒的直径小1~3级。用于钢丝绳芯输送带的传动滚筒,可按下式验算滚筒的表面比压:P=2Fmax×t/B×D×d(11.3.10-2)式中:P——用于钢丝绳芯输送带的传动滚筒验算滚筒的表面比压,Mpa;Fmax——最大工作张力,N;t——钢丝绳间距,mm;B——输送带宽度,mm;D——传动滚筒直径,mm;d——钢丝绳直径,mm;通常,最大许用表面比压P=1MPa。10.3.2带式输送机的传动滚筒、承受载荷较大的改向滚筒,包括下分支中部驱动的头部改向滚筒、卸料车改向滚筒、大功率输送机的尾部和垂直重锤拉紧装置改向滚筒等,一般应计算其所承受的荷载,并选用承载能力相当的滚筒。10.3.3带式输送机的带速和槽形上托辊直径应符合表10.2.1。在固定受煤点应采用缓冲托辊。当带宽B大于等于1000mm时,如果工程需要,导料槽下也可采用槽形为45°的上托辊,相应配备成槽性好的输送带。在邻近头、尾滚筒处,可根据需要选用槽形为20°过渡托辊,在20°槽形托辊与滚筒之间宜设10°槽形托辊作过渡。当导料槽下采用45°的槽形上托辊时,至少应在尾部改向滚筒和第一组45°槽形托辊间设一组35°(或30°)槽形托辊作为过渡。调心托辊中心与头、尾滚筒的中心距离可取10m~15m。带式输送机中部直线段和半径大于240m的凹弧段的承载分支,每10组普通托辊可安装一组自动调心托辊。可逆带式输送机应设可逆式调心托辊。单向运行的带式输送机可部分或全部采用槽形前倾托辊,也可采取部分槽形前倾托辊与调心托辊兼用的方式。凸弧段及半径小于240m和凹弧段不宜采用调心托辊。回程分支宜兼用平行下托辊的V形托辊,也可每5组下托辊安装1组下调心托辊,或适当配套使用V形和反V形托辊,以防止输送带跑偏。单向运行的带式输送机,也可适当选用V形前倾下托辊。117 DL/T51××-2003靠近头部滚筒的回程分支,可适当选用具有清扫功能的托辊。10.3.2托辊正常间距可按表10.3.13选取。表10.3.13托辊正常间距mm输送带种类带宽500~140016001800~2000织物芯输送带1200/30001000~1200/30001000/2400钢丝绳芯输送带1000~1500/3000注:①上托辊间距/下托辊间距当给煤设备不带缓冲托辊时,沿长度方向移动给煤的带式输送机,上托辊间距不应大于1000mm。凸弧段托辊间距不宜大于托辊正常间距的1/2。固定受煤点缓冲托辊间距应为300mm~400mm,缓冲托辊的排列应注意与落煤管、导料槽的相对位置。使落煤管落下的主要煤流落在两组托辊之间。受煤点以外的导料槽下,托辊间距宜为600mm,导料槽两端宜各设1组托辊。输送带宽度B大于等于800m的带式输送机,确定托辊间距后,一般应计算托辊的静荷载和动荷载,二者间取较大值选择托辊。10.3.3头部滚筒中心线至第一组槽形托辊的最小过渡距离A应按表10.3.14取值。表10.3.14最小过渡距离A托辊槽角张力利用率%织物芯输送带钢丝绳芯输送带20°>900.90B2.00B60~900.80B1.60B<600.60B1.00B35°>901.60B3.40B60~901.30B2.60B<601.00B1.80B注:①输送带张力利用率=实际张力/许用张力×100%10.3.4带式输送机应优先采用重锤拉紧装置,当输送机长度L小于等于50m时,带式输送机可采用螺旋拉紧装置。寒冷地区露天布置的长的钢丝绳芯带式输送机可采用固定式电动绞车拉紧装置。10.3.5带式输送机的拉紧行程应由两部分组成:补偿输送带伸长的工作行程和输送带接头所需要的安装行程。安装行程可定为一个接头的长度,并且不小于总拉紧行程的1/4。工作行程应根据伸长率进行计算。在无资料的情况下,输送带伸长率一般可按下列取值:117 DL/T51××-2003棉帆布输送带——1.00~2.00%尼龙帆布输送带——1.50~2.00%聚酯帆布输送带——~1.50%钢丝绳芯输送带——0.2~0.4%输送带许用张力利用率较高时应取较大值。对于垂直重锤拉紧装置,拉紧滚筒的设计上限位置和建筑物之间应留有间距。处于上限的滚筒与上部建筑物下表面之间的净空,不宜小于1500mm。10.3.2拉紧装置的最大拉紧力应按重载起动工况计算确定。重锤安装数量应在带式输送机布置图上标明。10.3.3重锤拉紧装置应有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和便于加油的措施,包括设置安全围栅、维护平台、在上部铺设护板等。同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因重锤坠落造成的地面、楼板或支架的损坏。10.3.4斜升的或部分斜升的带式输送机,当垂直提升物料所需要的力大于水平移动输送带和物料所需要的力(即主要阻力)时,应安装逆止器。10.3.20输送带速度大于等于2.50m/s,单条的长距离水平带式输送机和下运带式输送机应安装制动器。水平或上运带式输送机,当停机惯性滑行时间过长,可能造成前方转运点堵料时,应安装逆止(制动)器。一般宜选用液压推杆闸瓦式制动器。确定制动力矩时,计算主要阻力选取的模拟摩擦系数应为0.012。同时,应计算安装制动器后带式输送机的停车时间和制动减速度。制动减速度一般宜控制在0.10m/s2~0.30m/s2之间。减速度不宜过大,应使制动器延时制动。10.3.5带式输送机受煤点的导料槽长度L应与输送带速度υ相适应,并满足除尘要求。一般情况下可分别按下式计算并取其较大值:L≥υ×t(10.3.21-1)L≥(4~6)×B(10.3.21-2)式中;L——带式输送机受煤点的导料槽长度,m;υ——输送带速度,m/s;t——物料从进入导料槽起的时间,t取2秒;B——输送带宽度,m;当需要通过导料槽人工回收撒落地面的煤时,导料槽尾部比落煤管宜有长度不小于500mm的受煤段,其上开孔并加装活动盖板。117 DL/T51××-200310.3.2带式输送机卸料滚筒处应安装输送带承载面清扫器。在尾部滚筒前和垂直重锤拉紧装置第一个改向滚筒前均应安装输送带非承载面清扫器。10.3.3受料中心线至尾部滚筒中心线间的距离,推荐的机尾长度L0如下:带宽为500~600mmL0=2500mm;带宽为800~1000mmL0=3000mm;带宽为1200~1400mmL0=3500mm;10.3.4露天水平带式输送机在即将进入建筑物时,应设置刮除雨水或积雪的装置。10.3.5带式输送机支架宜采用通用设计。中部支架上的输送带理论中心线应与头尾滚筒面相切。确定中部支架的高度时,力求使下托辊与地面间的净空不小于300mm;除垂直重锤拉紧装置支架外的各种滚筒支架的高度,应使各滚筒与地面间的净空不小于250m。10.3.6运煤系统的带式输送机应设置速度信号,防偏、防堵和紧急拉线开关等安全防护设施。117 DL/T51××-200311辅助设备和设施11.1轨道衡11.1.1发电厂入厂煤计量用的轨道衡宜采用无基坑电子动态轨道衡,供联挂的重车在行进中计量。当条件受限制时,也可采用逐节计量方式。当轨道衡专为运煤列车计量而设置时,应选用单台面式。11.1.2电子轨道衡宜设独立的供电系统。11.1.3轨道衡的选型应符合GB/T7723—2000《固定式电子秤》的技术要求。装设轨道衡的铁路线:对于车辆联挂计量的动态衡,其中心线前后一定范围内铁路线宜为平直段,轨道宜用无缝轨,并安装防爬设备;轨道衡前后一定范围内铁路线应采用整体道床。基坑与整体道床之间应留伸缩缝。整体道床的轨道不应伸入轨道衡台面。11.1.4轨道衡控制室位置宜设在正对轨道衡台面。控制室使用面积不应大于16m2,室内可装设空调器。控制室前墙与安装轨道衡的铁路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3.50m。室内视野应开阔。11.1.5轨道衡台面上方是否设雨蓬可根据设备要求确定。修建雨蓬时,雨蓬长度不应小于7.60m。如设置雨蓬,雨蓬与铁路的限间距应符合GB146.2—1983《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的要求。11.1.6远离厂区的轨道衡站可设置调度室、值班人员休息室和检修间,总建筑面积不大于100m2考虑。11.1.7轨道衡台面处应设检修设施。11.2汽车衡11.2.1发电厂汽车来煤计量可采用无基坑静态电子汽车衡。也可采用动态电子汽车衡。当采用静态电子汽车衡时,其计量准确度的等级宜选III级,当采用动态电子汽车衡时,其计量准确度的等级宜选II级。无基坑两则应设置千斤顶的基础。11.2.2在厂区内应在重车入口处和空车出口处设重、空汽车衡。重、空汽车衡的规格、数量应117 DL/T51××-2003根据汽车车型、汽车日最大来煤的车辆数、日运行小时数、采样、过衡、卸车等因素确定。11.2.2汽车衡的选型应符合GB/T7723—2000《固定式电子秤》的技术要求。11.2.3汽车衡控制室设置要求:1当厂区只有一个运煤专用的出入口时,控制室宜设在2台汽车衡之间,控制室内视野应开阔。2控制室面积宜不大于16m2。3控制室可设空调。11.2.4在秤台面处应设检修和维护传感器的设施。汽车衡台面上方是否建雨蓬应根据设备要求确定。如设雨蓬屋架下弦距汽车在秤台面最高点不小于600mm。作业区应有照明。11.3皮带秤11.3.1运煤系统宜采用电子皮带秤。秤的精度可按入厂煤计量和入炉煤计量的不同要求确定。当皮带秤的显示仪表置于集中控制室时,皮带秤允许的信号传输距离应满足工程需要。12.3.1运煤系统中,对入厂煤和入炉煤的计量装置应有校验手段。便于电厂进行商务结算。当铁路来煤有轨道衡、公路来煤装有汽车衡时,入厂煤可不设实物校验装置。当系统中设置电子皮带秤时,校验电子皮带秤可采用实物校验装置或循环链码摸拟实物检测装置。12.3.2电子皮带秤安装的技术要求应符合GB/T7721—1995《电子皮带秤》的要求。12.3.3电子皮带秤的精度等级应符合JJG195—2002《连续累计自动衡器》的要求。12.3.4在露天的或半封闭的带式输送机栈桥上安装皮带秤时,除应考虑前后各6m~12m的范围内宜封闭或加装避风雨的措施之外,还应考虑循环链码摸拟实物检测装置挂码架子的长度。11.4振动给煤机11.4.1物料松散密度ρ小于等于1t/m3时,可采用轻槽型振动给煤机,当物料松散密度ρ大于1t/m3时,应选用基本型振动给煤机。11.4.2振动给煤机的额定出力宜为运煤系统额定出力的1.1~1.2倍。振动给煤机的出力应是可调的。不宜采用闸门调量方式。11.4.3振动给煤机承受仓压的大小不应超过设备使用说明书的规定值。振动给煤机料槽至煤仓(煤斗)排料口的高度宜为排料口边长的2倍。当空间条件受限制时,也不小于排料口边长。11.4.4振动给煤机与前后煤槽及密封罩之间应有一定的间隙。料槽长度方向间隙宜为40mm~117 DL/T51××-200350mm,煤槽宽度方向间隙宜为25mm。振动给煤机与煤仓(煤斗)联接宜采用法兰连接。振动给煤机入口处设插板门。11.3.1振动给煤机煤槽吊杆应按向上向外张开10°布置,振动器吊杆应垂直吊挂。所有吊杆均应吊挂于有足够刚度的结构上。如果吊杆悬挂于钢煤斗上,则煤斗应局部加强。11.3.2在布置振动给煤机时,应考虑对其进行检修的空间。11.4带式给煤机11.4.1带式给煤机的托辊形式应根据承载状况选用。当给煤机为非可逆式时,槽形上托辊宜选用前倾式。托辊间距宜为带式输送机托辊正常间距的1/3,受煤处宜为300mm~400mm。11.4.2配备通长导料槽的带式给煤机,其料层高度计算值可取槽宽的0.4倍。导料槽高度应与煤的粒度相适应。11.4.3带式给煤机宜水平布置,并采取较低的带速,带速一般不大于0.80m/s。11.4.4带式给煤机的胶带宜采用整体编织的合成纤维织物芯胶带。胶带上覆盖胶厚度不宜小于6mm,下覆盖胶厚度不宜小于3mm。11.4.5带式给煤机阻力的计算,除考虑与带式输送机相同的各项阻力外,还应考虑由仓压引起的阻力。11.4.6带式给煤机宜配可调速装置,带式给煤机入口处设插板门。11.5除铁器11.5.1选用除铁器时,应有足够的磁场强度和合适的悬挂高度。11.5.2输煤系统第一级除铁器宜选用带式除铁器。11.5.3当带式输送机带速大于等于2.50m/s时,除铁器宜装设于输送机头部卸料处。头部滚筒筒体及头部落煤斗上部宜用非磁性材料制作。11.5.4当头部滚筒上方布置除铁器有困难时,也可将除铁器布置于带式输送机中部,但应符合以下要求:1除铁器宜设置在栈桥的采光间;2除铁器下应设置3~4组非磁性托辊,距除铁器中心较近的槽形托辊理论面高度宜比一般槽形托辊高15mm~30mm。3除铁器弃铁箱不应设在运行通道上。117 DL/T51××-200311.3.1除铁器悬挂高度应通过可调的吊杆调节,吊杆应安装在行车上。在除铁器移动范围内不应布置其它设备。11.3.2在除铁器落铁处,应设置集铁箱和安全围板。集铁箱上部落铁管应能根据煤和铁件的实际抛卸轨迹进行调整。落铁管对水平面的倾角不宜小于45°。11.4采制样装置11.4.1当有条件时,宜设置入厂煤采制样装置。采制样设备的选择应符合GB475—1996《商品煤样采取方法》的技术要求。11.4.2水路来煤的发电厂,当码头岸边带式输送有条件时,宜在码头岸边带式输送上设入厂煤采制样装置。所设置的入厂煤采制样装置应符合DL/T569—95《船舶运输煤样的采取方法》技术要求。铁路来煤的发电厂,当采用地面轨道式机械煤采制样装置时,采制样装置的地面大车行走轨道的长度应考虑以下因素:12节~3节车厢以及每节车厢采3个子样点的距离。2锚定装置、止挡器和终端开关。3安全尺的位置应保证终端开关动作后大车有不小于1.00m的滑行距离。11.4.3取样装置大车行走轨道应设锚定装置,锚固座的基础应与大车行走轨道基础成为整体。露天布置的取样装置应设夹轨钳。11.4.4翻车机系统设置的采制样装置,其速度应与翻车机翻卸能力匹配。并应与翻车机的重车拨车机联锁。11.4.5汽车采制样装置应符合GB/T576—95《汽车运输煤样的采取方法》的要求。11.4.6汽车采制样装置宜设在重车衡进车方向前,采制样装置应紧邻汽车重车衡。11.4.7当发电厂以汽车运输为唯一来煤方式时,确定汽车来煤采制样装置的台数应结合电厂的日最大进车辆数、日运行小时数、采样、过衡、卸车时间等因素确定。11.4.8火力发电厂入炉煤采制样装置,如选用当机械式的采制样装置时,其位置宜设在运煤系统最终碎煤机后。11.5落煤管和转运煤斗11.5.1运煤系统落煤管的布置应符合以下要求:1与水平面的倾斜角不宜小于60°,布置困难时允许不小于55°;117 DL/T51××-20032避免反向转折;3使煤流在进入带式输送机时具有与胶带上分支运动方向一致的分速度,并对准输送机中心线,必要时应采取导流措施;4当转运点落差大于4.00m时,落煤管宜加设锁气挡板和密封性能较好的导料槽。11.3.1作为带式输送机转运部件的落煤管可采取圆管或方管,其断面直径或边长可根据输送带的宽度确定(见表11.8.2)。落煤管分段长不宜超过2m。表11.8.2圆管直径或方管边长胶带宽度Bmm50065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圆管直径或方管长mm450600700800900100011001250140011.3.2落煤管的壁厚,当带式输送机胶带宽度B=500mm~800mm时,不宜小于6mm;当B=1000mm~1600mm时,宜为8mm;B=1800mm~2000mm时,宜为10mm。落煤管的主要受冲刷面应加可更换的耐磨耐冲击衬板,如加钢衬板时,其厚度不宜小于10mm。11.3.3落煤管的接头法兰应采取密封措施。11.3.4落煤管可在《运煤部件典型设计选用手册》中选用。非标准管的断面尺寸、法兰口尺寸、结构形式、材料和焊接规范等宜与典型设计一致。11.3.5运行维修人员易于接近的适当位置设置密封的检查门。检查门的规格可在《运煤部件典型设计选用手册》中选用。11.3.6落煤管应有支、吊措施、保证由坚固的结构件承受荷重,并便于拆装。11.3.7转运煤斗相邻两侧壁的交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应小于55°,斗壁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应小于60°。钢煤斗斗壁厚度不宜小于8mm。加耐磨衬板时斗壁厚度不宜小于6mm、煤斗排料口尺寸不宜小于燃煤最大粒度的2.5倍。11.3.8落煤管和转运煤斗容易堵煤的部位应考虑装设助流装置。11.4推煤机库12.9.1推煤机库应设在靠近煤场并且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地方。12.9.2推煤机库应设停机库、检修库、检修间、工具间、备品间、休息室和卫生间。停机库台位数应与推煤机设计台数一致,推煤机库宜设冲洗设施。12.9.3推煤机的台数应根据生产要求确定。推煤机库建筑面积应符合DL/T5052—1996117 DL/T51××-2003《火力发电厂辅助附属及生活福利建筑物建筑面积标准》的要求。12.9.1停机库和检修库尺寸应与所选用的推煤机尺寸相适应。库内应铺设高标号混凝地面。检修库应设长3m,宽0.80m~1.20m,深1.20m的地坑,坑两侧应铺设宽0.80m的钢板,板面与地面相平。12.9.2推煤机库前应铺设混凝土地面,并向外放坡,混凝土地面宽度宜为7m~8m。12.9.3推煤机检修库和相邻的检修间应设起吊设备。117 DL/T51××-200311运行维护条件12.1运煤设备的布置和运煤建筑物室内净空应满足设备安装、拆卸、检查、维修和清扫要求。运煤建筑物(输送机栈桥和通廊除外)室内净空高度应大于2.50m;当设置操作平台时,平台面以上净空高度不宜小于1.90m。运煤建筑物运行通道净宽不应小于1m,检修通道净宽不应小于0.70m。12.2带式输送机栈桥宜采用封闭式结构,南方地区也可采用半敞开式或敞开式结构。半敞开式通廊应防雨。采用敞开式通廊时,带式输送机应有防雨罩。带式输送机栈桥和通廊的净空尺寸可按表12.2和图12.2选取。地下通廊垂直净高不应小于2.50m。图12.2表12.2带式输送机通廊尺寸表mm单路双路通廊尺寸带宽BACC1H1ACMC1H15002800(3100)1330(1340)1740(1760)大于等于22004400(4600)1310(1300)20001090(1300)大于等于22006503000(3200)1440(1390)1560(1810)大于等于22004700(4800)1430(1350)21001170(1350)大于等于22008003200(3600)1550(1610)1650(1990)大于等于22005200(5400)1540(1500)24001260(1500)大于等于220010003500(3800)1670(1650)1830(2150)25005800(5900)1650(1650)26001350(1650)250012003800(4100)1810(1830)1990(2270)25006600(6800)1830(1800)32001570(1800)250014004200(4500)1960(1970)2440(2530)25007100(7400)1930(1950)35001670(1950)2500117 DL/T51××-2003续表12.2mm单路双路通廊尺寸带宽BACC1H1ACMC1H116004500(4800)2060(2080)2440(2720)28007500(7800)2050(2050)37001750(2050)280018004710(5000)2160(21700)2550(2830)28007900(8200)2190(2150)39001910(2150)280020004900(5300)2270(2310)2630(2990)28008400(8600)2300(2250)41002000(2250)2800注:①表中带括号的数字宜适用于采暖地区。12.3带式输送机地下通廊出地面处应设采光间和出入口。当采光间兼作胶带胶接间时,应考虑应考虑相应的起吊设施,操作空间和电源。12.2运煤建筑室内地面标高比室外地坪高150mm~300mm,设备基础宜高出地面150mm或设护沿。12.3运煤系统各生产建筑物楼层是否要设置值班室,应根据输煤运行人员的编制、运行方式、控制水平确定。12.4运煤设备的操作机构(包括三通落煤管挡板操作机构)、检查门、各润滑点和需要拆装的部位(包括落煤接头),应便于运行维修人员接近和进行操作。12.5当带式输送机栈桥和通廊较长时,宜在采光间或其它有足够通行高度的适当地点设跨越梯和安全出口。12.6操作人员进行操作、维护、调节的工作位置坠落基准面2m以上时,必须在生产设备上配设供站立的和防坠落的护栏护板或安全圈。平台设置应符合GB4053.4-83《固定式工业钢平台》的要求。栏杆高度应符合GB4053.3—93《固定式工业防护栏杆安全技术条件》的要求。梯子的宽度与水平面的夹角应符合GB4053.2—93《固定式钢斜梯安全技术条件》的要求。不宜采用直爬梯。12.7当需要在运煤设备下方设置通道时,设备下方净空高度不宜小于1.90m,同时应设置防护板(网)。12.8运煤系统的下列建筑物内应设检修电源箱:1翻车机室、缝式煤槽卸煤装置、转运站、地面传动站、碎煤机室及圆筒仓等建筑物的各层。2煤仓间带式输送机层、带式输送机栈桥或通廊内,推煤机库及检修间等处。117 DL/T51××-200312.11当运煤设备用滑线供电时,滑线敷设位置和高度应保证人员安全,必要时应在滑线下设防护设施,防护网离地高度不应小于2.50m。地下构筑物宜用软电缆供电。12.12下列运煤建筑内应配备起吊设备:翻车机室、转运站、带式带式输送机地面传动站、胶带粘接间、碎煤机室、煤仓间、检修间和棚库。12.13起重设备选型应符合以下原则:起重量0.50t以下者采用吊环(配手动起重葫芦);起重量1~3t者宜采用手动起吊设备,当起吊高度大于6m起重量3t时,也可采用电动起吊设备;起重量5t及以上者应采用电动起吊设备;起重量15t及以上者应采用电动桥式起重机。布置确有困难时,起重5t及以下的手动或电动起重葫芦也可不配单轨行车。12.14当采用单轨行车配起重葫芦作为起吊设备时,起重梁的布置应便于室内各主要设备(如带式输送机传动站内的电动机、减速器和传动滚筒)的拆装。计算起吊高度时,被起吊的设备下限与被跨越的设备之间应有不小于0.30m的净空。12.15运煤建筑各层的起重孔尺寸应比要起吊的设备最大水平尺寸大500mm以上。起重孔应设盖板和活动栏杆。无盖板时,应设固定栏杆。起重设备应设在起重孔正上方。12.16需要安装大型设备的运煤建筑,当设备不能通过起重孔进入相应楼层时,该楼层宜考虑设置安装门。安装门高度不宜小于3m,门宽宜为2m~3m。上、下楼层的安装门宜错开布置。安装门上方的行车梁伸出外墙面的距离宜为1.50m~2m。行车梁外伸端下的地面应能通行汽车。12.17带式输送机栈桥(或通廊)及其相关建筑应统一考虑安装和更换胶带的条件。当胶带不便通过带式输送机头、尾部所在建筑物进入栈桥(或通廊)时,宜在栈桥的采光间后墙设置胶带安装长缝,长缝附近栈桥顶层应考虑安装荷载。12.18所有往煤仓落煤的孔洞,以及落煤管穿过楼层的孔洞,均应采取密封措施。12.19装有除铁器的楼层均宜设置通到地面的落铁管或竖井,竖井断面尺寸不宜小于600mm×600mm。12.20运煤建筑应适合水力冲洗,地面应有适当的排水坡度和集水坑。集水坑内的污水应用泥浆泵排至地面污水系统。运煤建筑内所有孔洞四周都应具有高出地面不小于0.10m的护沿。12.21人员易于接近设备外露的转动部分(如联轴器、调车设备的钢丝绳改向轮等)以及带式输送机的胶带趋入点、尾部滚筒及其它所有改向滚筒轴端处,均应分别加设护罩及可拆卸的护栏。12.22带式输送机的运行通道侧,应设有不低于上托辊最高点的可拆卸的栏杆。12.23运煤系统中沿轨道运行的大型设备其两侧无安全防护设施时,机上应设置音响和灯光报警装置。117 DL/T51××-200312运煤系统的控制13.1一般规定13.1.1新建火力发电厂的运煤系统,宜采用程序控制。扩建电厂或老厂改造应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参照执行。13.1.2火力发电厂的运煤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既要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监测和控制方便,又能满足火力发电厂的运煤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13.1.3运煤控制室宜设在运煤系统各环节的中心,控制室不宜设在振动大的楼层。控制室可设在运煤综合楼内,也可和运煤的配电间合并。其面积和室内配置,可参照《火力发电厂运煤自动化设计技术规定》执行。13.2控制要求13.2.1运煤系统除采用程序控制外,还应设有就地手动操作装置。某些设备和环节(如原煤仓配煤、圆筒仓气力破拱等)也可考虑设置自动或半自动操作装置。13.2.2当运煤系统采用程序控制时,在某些环节(如翻车机、煤仓间、筒仓顶部、碎煤机室、重要转运站等)设置工业电视监视。13.2.3纳入控制的设备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1清箅机¾—应具有破碎坚硬物料过电流监测装置;2三块处理机¾—应具备受卡过力矩监测装置;3碎煤机¾—应具备主轴承温度监测手段,大型碎煤机应具备振动监测手段;4带式输送机¾—应设置速度开关、跑偏开关、拉紧装置等安全监测开关,必要时还应装设胶带防撕裂装置;5煤斗和落煤管¾—应考虑装设煤位监测装置、助流装置和煤流信号装置(或防堵开关)6三通挡板以及沿轨道行走的斗轮机、叶轮给煤机、卸车机、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等设备应具有位置显示装置和行程限制装置;7给煤设备¾—应具有调节出力的手段,叶轮给煤机实行远方控制时应有无触点自动反向行车,并具有叶轮给煤机过力矩的监测装置和位置显示装置;8皮带秤¾—应能向集中控制室提供符合系统控制要求的输出信号;117 DL/T51××-20039电磁除铁器、取样装置和除尘设备¾—应具有断电信号输出功能。13.2程序控制设备和信号13.2.1运煤系统程控设备主要由CRT显示,并以键盘、鼠标操作为主。13.3.2当运煤程序控制通过PLC控制时,控制台应设置“手控—解除—远控”切换、程序选择、全系统“程序启动”、“程序停机”和“紧急停机”、等按钮。监控系统应具有数据采集、程序控制、显示、自诊断、自动报警、上位管理机的管理等功能。13.3.3纳入程序控制的所有设备的就地操作箱,应设置“就地—解除—远控”切换开关和紧急停机开关。带式输送机沿两侧设置不能自动复位的事故拉线紧急停机开关。13.3.4运煤系统程序控制装置应具有以下信号系统:1程序与翻车机、卸船机、汽车卸车机、轨道式斗轮堆取料机操作入厂煤控制室或其它独立的操作室之间的联系信号;2流程预示信号;3系统或设备启动前的预示信号;4系统中所有设备(如原煤仓、筒仓、缝式煤槽下的给煤机和堆取料机)的运行状态及煤量信号;5纳入程序控制的移动设备的位置信号以及三通挡板的位置信号;6两台盘式除铁器交替工作、碎煤机旁路挡板、带式输送机头部伸缩装置、犁式卸料器位置信号;7煤斗(煤仓)的煤位信号;8运行异常和(或)事故信号;9电子皮带秤输出信号;10带式输送机头喷雾抑尘、煤场喷洒装置工作信号;13.4程序编制和联锁条件13.4.1运煤系统所有的电动三通挡板随程序联动。13.4.2运煤系统中纳入程序控制的主要设备,其程序启动顺序宜为逆煤流方向、正常停机顺序宜为顺煤流方向(筛分破碎设备、三块处理机应延时停机)。13.4.3除铁器和除尘设备等辅助设备应随主要设备程序开机,在相关的主要设备正常停机后延117 DL/T51××-2003时停机。当运煤系统带负荷停机时,吸尘装置应立即停止运行。13.4.1主厂房原煤仓的配煤宜采取按煤仓位置顺序配煤的方式。已发出低煤位信号的煤仓,应能优先配煤;停用的煤仓应能人为地假定为满煤。13.4.2圆筒仓的自动气力破拱系统宜为独立程序。13.4.3当碎煤机室设有旁路落煤管时,应具有切换倒旁路的功能。13.4.4入炉煤采制样装置作为自动运行的成套设备,宜单独启、停。13.4.5翻车机前设置的入厂煤采制样装置,应与翻车机重车调车机连锁。13.4.6纳入集中控制的设备以及与之相关的独立控制的设备应实行程序联锁和安全联锁。程序联锁应根据设备启、停程序确定,就地控制时应能解除联锁。运煤设备的启动应与启动预告音响信号装置联锁。启动预告信号未接通或未响够20S的情况下设备不能启动。13.4.7给煤机、三块处理机、筛碎设备、除铁器应与系统的带式输送机联锁。除本身发生故障停机外,其余设备故障均不使其联锁停机,只按正常程序延时停机。当系统发生故障时,碎煤机、电磁除铁器应延时停机。117 DL/T51××-2003附录A(规范性附录)标准的用词说明A.1执行本标准条文时,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说明如下,以便执行中区别对待。A.1.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A.1.2表示在正常情况下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A.1.3表示在标准规定的范围内允许稍有选择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可以”;反面词采用“不必”。A.1.4表示事物因果关系的可能性和潜在能力的用词正面词采用“能”;反面词采用“不能”。117 DL/T51××-2003附录B(资料性附录)散货船设计船型尺度表船舶吨级DWT设计船型尺度m总长L型宽B型深H满载吃T100001502011.08.5150001572112.39.3200001702313.410.0300001902614.610.8400002052916.211.8500002403418.912.7700002533519.313.826040.421.415.22694224.217.03004625.918.13225027.319.0注:①DWT系指船舶载重吨(t)。117 DL/T51××-2003附录C(资料性附录)码头作业区主要生产辅助建筑物指标(以建筑面积计)C.1调度及生产办公室:管理人员每人为7.50m2—8.50m2。C.2装卸工人、水手休息室:装卸工人(司机)、水手每人为4.00m2—5.00m2。C.3工具保管(包括材料库):每泊位为200m2—250m2。C.4维修保养间:根据当地协作条件,按工艺要求确立。C.5流动机械库:当机型未定时,每台流动机械平均占用建筑面积可按40.00m2—50.00m2估算。117 DL/T51××-2003附录D(资料性附录)卸船机、清舱机驾驶人员定额。码头皮带机工(包括履行水手职能)定额D.1按目前电厂实际情况,码头定员配置情况如下:D.1.I卸船机每台每班2人。D.1.2清舱机每台每班1人。D.1.3码头(1个泊位)每班配1人。(当泊位长度大于300m时,考虑2人)。D.1.4引桥每班配1人(当引桥长度大于300m时,考虑2人)。D.1.5轮休率每班宜取1.4,出勤率宜取0.95。卸船机运行应按三班考虑。清舱机运行宜按二班考虑。注:如何执行国家电力公司新颁《火力发电厂劳动定员安全标准》(试行)尚需在实际工程设计中研究落实。117 DL/T51××-2003附录E(资料性附录)运煤汽车选型计算E.1运煤汽车选型E.1.1运煤汽车的型号选择宜尽量统一为单一种类的。E.1.2运煤汽车的车型应优先采用后倾式自卸汽车。运煤汽车的总重力应考虑厂外公路的荷载的要求,其装载质量一般选用8t~17t。当条块许可时,经论证和审批后,可采用大吨位的自卸汽车。E.2计算参考数据E.2.1工作时间利用系数K1工作时间利用系数与汽车的技术状况及组织工作等有关,可参照表E选取。表E工作时间利用系数K1参考值每日工作班数班时间利用系数一班0.80~0.88二班0.75~0.80E.2.2出车率出车率的选取,应充分考虑各地汽车检修保养条件的差别,做到因地制宜,切合实际。据统计表明:冶金系统先进企业的汽车完好率达88%,出车率为77%,考虑检修保养设施的差别,出车率一般在55%~70%间选用。由于电厂缺乏运行、维修经验,故推荐为55%~60%。E.2.3汽车平均运行速度V汽车运行速度与道路等级、道路实际技术状态、汽车性能及运行区间长短等因素有关。汽车在矿区和厂外(指电厂至公路主干道)行驶的平均速度宜取以下数值:10t及以下的汽车为45km/h~35km/h;10t~17t汽车为40km/h~30km/h。当车型小,区间长,弯道少时,速度可取上限或接近上限;反之,可取下限或接近下限。汽车在厂外公路主干道行驶的平均运行速度可参考GBJ22—87《厂矿道路设计规范》中表2.2.2。当道路等级不同时,应分段取值。根据道路实际技术状态、117 DL/T51××-2003车流量等,可适当降低速度参数。E.2.4汽车运输时间TY汽车运输时间可按式E1计算:Ty=60/V×2L(E1)式中:Ty——汽车运输时间,h;V——汽车平均运行速度,km/h;L——平均行距,m;E.2.5装车时间TZC装车时间可根据装车设备出力和汽车有效容积(或载重量)来计算确定。E.2.6自卸汽车在装卸点调头及停留时间Td自卸汽车在装卸点调头时间与装车设备及卸载平台的布置形式、尺寸有关,调头时间一般可取2min~4min。E.2.7自卸汽车装载时间TX正常情况下,自卸汽车装载时间可取0.50min~1.00min。E.3自卸汽车台板运行能力自卸汽车台板的运输能力A可按式E2计算:A=G60T/TZ×K(E2)式中:A——自卸汽车台板的运输能力,t/台.班;G——自卸汽车铭牌载重量,t/台;T——自卸汽车每班实际运行时间,h/班;按每日两班运行设计,每班实际运行时间可取6h;TZ——自卸汽车周转一次所需时间,min;TZ=TZC+TY+TX+Td;K1——自卸汽车工作时间利用系数。E.4汽车数量计算:TY=Qb/A×K2(E3)式中:TY——汽车数量计算,台;Qb——自卸汽车每班运煤量,t/班;扫公路运输日计算受煤量Md及每日两班117 DL/T51××-2003运行计算确定;A——自卸汽车每台班运输能力,t/台.班;K2——出车率,一般可在55%~60%间选取;117 DL/T51××-2003参考文献1.《散货物料带式输送机》〔(美国CEMA)输送设备制造商协会联合会〕。2.《连续搬运设备、输送散料的带式输送机.计算及设计基础》。3.德国标准DIN22101—1982。4.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运输机械设计选用手册》1999年1月出版。5.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机械化运输工艺设计手册》1998年4月出版。6.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新型带式输送机设计手册》2001年2月出版。7.《DTⅡ型带式输送机设计选用手册》。8.《运煤部件典型设计选用手册》(D—YM96)。9.《火电、送电、变电工程限额设计控制指标》。117 DL/T51××-2003火力发电厂运煤设计技术标准(报批稿)条文说明117 DL/T51××-2003目次1范围----------------------------------------------------------712规范性引用文件------------------------------------------------723总则----------------------------------------------------------734铁路卸煤------------------------------------------------------765水运卸煤------------------------------------------------------806公路卸煤------------------------------------------------------847贮煤场、贮煤设施和设备----------------------------------------908筛分破碎设备--------------------------------------------------979石灰石的贮存、制备及输送--------------------------------------9910带式输送机----------------------------------------------------10011辅助设备和设施------------------------------------------------11212运行维护条件--------------------------------------------------11513运煤系统的控制------------------------------------------------116117 DL/T51××-20031范围为了使本标准的适应范围与新编的DL5000—2000《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定》一致,故将原DLGJ1—93《火力发电厂运煤设计技术规定》(以下简称《运煤技规》)总则中的1.0.1条以发电厂全厂耗煤量大小确定规程适应范围,改为以汽轮发电机组容量大小确定本标准的适应范围。根据DL/T600—2001《电力行业标准编写基本规定》编写格式的要求,故将规程适应范围单列章节。因目前国内建造投运的垃圾焚烧发电厂极少,对垃圾焚烧发电厂的设计、运行技术等资料还掌握的不够全面,所积累的经验不多,故本标准不含垃圾焚烧发电厂的设计技术。有关垃圾焚烧发电厂设计技术问题,待以后掌握更多的资料和丰富的经验后,再将垃圾焚烧发电厂的设计技术增补到本标准中。117 DL/T51××-20032规范性引用文件93年编写DLG1—93《运煤技规》时,因受当时条件所限,原《运煤技规》有部分章节中未注明引用相关文件的数名号。为便于大家更好的执行本标准,本标准中凡是引用相关文件,均将规范性引用文件汇总归纳单列章节。是符合DL/T600—2001《电力行业标准编写基本规定》编写格式的要求。117 DL/T51××-20033总则根据DL/T600—2001《电力行业标准编写基本规定》编写格式的要求,本标准将原《运煤技规》中的总则和一般规定相条文合并在本标准的总则这一章节中。取消原《运煤技规》中的“一般规定”这一节。3.1、3.2本标准要求在进行运煤系统设计时,提出了一系列的条件,例如:积极采用参考设计、典型、通用设计、积极慎重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因地之宜地采用成熟的新材料等等,其目的是为了使运煤系统不仅安全可靠、节能、节地、节水,而且使运煤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和提高,为我国火力发电厂运煤在21世纪的发展和建设做好设计技术准备。同时要求运煤系统设计工程的造价应符合现行的《火电、送电、变电工程限额设计控制指标》的要求。3.3、3.4、3.5、3.6在原《运煤技规》中的1.0.3条中要求“运煤系统设计在技术上应符合国家标准、专业标准、技术规程和规范”。为了便于设计人员在进行运煤系统设计时贯彻相关的标准和规程规范,本标准从3.3~3.6条对运煤系统的技术标准,提出了具体的国家、行业、专业标准、技术规程和规范的名称和标号。同时也删除了原《运煤技规》中的2.0.17条。3.8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标准ISO3435《输送机运输散状物料分类和代号》以及CEMA550《美国输送设备制造商协会标准》等文献资料,在设计散状物料输送系统时应掌握的煤种的有关特性是指煤的散状密度颗粒组成、料块形状、自然堆积角和颗粒附着力、磨蚀性、易碎性、起尘和自燃性、机械强度、温度和湿度等。在运煤系统设计中,针对燃煤特性以采取的一般措施是:1燃煤的散状密度一般有一个变动范围。在计算煤场容量和设备出力时,宜取较小值,在计算设备驱动功率及荷载时,宜取较大值。2厂外来煤含300mm以上大块过多时,宜进行初碎。带式输送机的胶带带宽应与煤的最大块度及其含量相适应。对于含粉末较多、容易起尘的煤,当采用喷雾抑尘时,喷水量应比一般煤种大0.5倍~1倍;当用带式输送机运输时,带速不宜大于2.5m/s。3来煤表面水分过大、不符制粉系统设计条件时,应考虑先在煤场上或煤棚内适当晾干。表面水分低于5%时,煤容易起尘,可考虑在卸车前和从贮煤场取回后喷水加湿,使煤的表面水分大7%以上,使之既不易起尘,又有良好的流动性。4对于机械强度低、可磨系数大的褐煤,选择筛分破碎设备时,破碎后煤的粒度应满足锅炉燃烧的要求。5对于磨蚀性强的煤,落煤管和钢煤斗宜加耐磨耐冲击衬板,带式输送机的胶带覆盖层宜加厚,并避免用犁式卸料器卸煤。6水分大、颗粒小、灰分中粘土多的煤流动性较差,当贮存时间较长时,明显地具有压实效应,影响从煤斗中流出和从煤堆中向下自流。对这种煤应在运煤系统设计中采取有效的防堵措施。7褐煤和高挥发分烟煤易于氧化、自燃、长期贮存时应考虑分层压实,日常周转贮存宜采用“先进先出”的存取方式。117 DL/T51××-2003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实行买方市场。各电厂年燃用煤的供应,均有电厂所属的集团公司煤管部门的代表参加全国每年一次的煤炭订货会。集团公司煤管部门根据各电厂燃用的煤质和电力系统规定的煤价,在煤炭订货会上签订供煤协议和合同。原《运煤技规》中的2.0.2条中的“计划燃用煤种”的说法已不适用。3.10本条文对运煤系统的附属建筑面积应符合DL/T5020—1996《火力发电厂辅助、附属及生活福利建筑物建筑面积标准》的要求,其目的为了严格控制运煤系统的非生产性设施规模。3.12根据对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区铁路来煤的发电厂来煤情况的调查,除因每年春节期间由于部分煤矿放假和铁路部门春运任务繁忙,来煤有不正常的情况之外,日来煤均能按计划供应。故本标准的铁路来煤不均衡系数Kb一般取1.1~1.3。但新建(扩建)电厂运煤不均衡系数的最终取值,应根据铁路运距、铁路桥涵、自然气象、供煤部门的稳定性等其它特殊条件确定。3.15运煤系统的卸煤设备利用率与卸煤设备的形式和系统出力的大小等因素有关。运煤系统的卸煤设备利用率,应根据运煤系统采用何种形式的卸煤设备和运煤系统出力的大小确定。本标准对运煤系统的卸煤设备利用率不作具体的规定。根据DL5000—2000《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定》中第7.3.1条:“……每路带式输送机的出力不应小于全厂锅炉最大连续蒸发量时总耗煤量的150%”,如每班运行小时按8小时计算,实际每班运行小时数为8/1.5=5.33(h),此时设备利用率为5.33/8=0.67。原《运煤技规》中的2.0.7条规定在运行时间内上煤系统设备利用率为0.8,与DL5000—2000《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定》不统一。鉴于述上理由,本标准规定三班运行一般不大于16小时。对于利用原系统进行扩建的发电厂,三班运行一般可取不大于18小时。3.17螺旋卸车机、斗链卸车机和抓斗类卸车机综合卸车出力与煤质、受煤装置类型、卸一列车需要的调车次数、卸煤工人的配备、司机的操作熟练程度等因素有关,根据东北、西南等地区在工程中已选用的装卸桥、桥式抓斗起重机实际运行资料,装卸桥的综合卸车出力为170t/h~220t/h;桥式抓斗起重的综合卸车出力为130t/h~180t/h。在选用铁路敞车卸煤机的综合卸车出力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并结合本标准表3.17确定。当卸冬煤时,综合卸车出力要低于表3.17。3.18翻车机的综合出力与翻车机受煤斗下的给煤设备的效率、输煤系统的出力大小、铁路敞车在电厂内停留时间的长短、煤质状况、气候条件等因素有关。根据国内各发电厂已投运的单车翻车机调查资料,单车翻车机的综合出力范围为800t/h~1500t/h。短时可达到的最出力一般不小于平均值的1.2倍。但翻车机系统的卸煤能力仍按翻车机的额定出力设计。双车翻车机目前国内发电厂很少选用,确定双车翻车机的综合出力还缺少经验和丰富的资料。根据河北省沙岭子发电厂一期工程已投运的2台双车翻车机,每台双车翻车机的额定出力应为3000t/h,由于受翻车机受煤斗下的给煤机的闸板门的限制和其它一些因素,目前每台双车翻车机的实际出力为2400t/h。2.19117 DL/T51××-2003铁路来煤的发电厂,在设计卸煤装置至贮煤场的带式输送机的出力时,应结合发电厂的机组容量、系统出力、煤质状况、当地的气候条件、运煤敞车在电厂内停留时间的长短、卸车设备的效率等因素考虑。本标准对确定卸煤装置至贮煤场的带式输送机的出力分两种状况:1对水路来煤的发电厂,码头采用卸船机卸煤,根据JTJ211-99《海港总平面设计规划》的第5.3.6条的要求,卸煤装置至贮煤场的带式输送机的出力应与卸船工艺设备的最大能力相匹配。2对铁路来煤的发电厂,确定卸煤装置至贮煤场的带式输送机的出力应与运煤系统有否缓冲能力有关。确定卸煤装置至贮煤场的带式输送机系统出力,还应结合工程的具备条件和特点进行技术经济比较。3.20当胶带机转运处的煤流为横向或可能偏心进入下方的胶带机,导致胶带机跑遍撒煤,宜在头部漏斗或导料槽的落煤管料流对面加设导流装置。3.21大中型发电厂贮煤场主要堆取设备应包括斗轮堆取料机、大型装卸桥、圆形堆取料机等其它设备。选用贮煤场的设备时,除煤场设备的出力和台数应符合DL/5000—2000《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的要求外,其技术参数和功能应结合工程具体条件满足煤场贮煤量、回取率、自燃煤翻烧和不同煤种混煤等因素的要求。3.22国内发电厂煤仓配仓设备,在带式输送机带宽不超过1600mm的情况下,基本上采用电动固定犁式卸料器,只有少数发电厂采用电动卸料车、移动犁式卸料器、铸石刮板机、可逆移动带式输送机。国外电厂主要采用电动卸料车、串联带式输送机和可逆移动带式输送机。根据上述情况并考虑到今后的发展,本标准提出了配仓设备的原则。2.23转运点的设计是运煤系统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设计和运行经验提出以几点说明:1转运点的设备选择和布置应使煤流易于调节和控制,这主要是指;在带式输送机头部,应避免高速煤流直接冲刷头部落煤斗;在带式输送机受料点,应使煤流具有与胶带上分支的运行方向一致的分速度并对准带式输送机中心线。2转运点如采用转载输送机、旋转溜槽、输送机头部伸缩装置等设备可以有效地简化布置、3长度10m左右的可逆带式输送机运行时胶带易于跑偏,难以纠正,在选用时应慎重。降低煤流落差、减小运行噪声,而且控制方便,对于大运量,多流向的转运点尤为适用。117 DL/T51××-20031铁路卸煤4.1一般规定4.1.1翻车机卸车场的线路,应根据已选定的厂家所供翻车机的资料和铁路机车调车要求设置。自备运煤车辆的发电厂应设备用车辆存放线。需用检衡车对轨道衡或翻车机衡进行检定的发电厂应考虑检衡车的停放问题。近年来,多数发电厂的来煤车辆中含有不能翻卸的异型车辆比例已很少,因此,本标准规定不能翻卸的异型车辆,宜结合空车清扫在空车线一侧做50m左右的地面硬化处理,只有当来煤车辆中异型车辆比例较大时,才设置相应的卸车设施。随着改革的深入,近年来国内新扩建的发电厂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为了满足发电厂的各项发电指标能达标,并结合DL/5000—2000《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的要求,对铁路来煤的发电厂在卸车场线路宜考虑设置入厂煤取样装置。根据原电力工业部颁布的电建[1995]420号文的第35条:“当年运煤量小于200万吨/年(或日进厂列车对数不超过3对)时,电厂可只备一台机车,检修时租用铁路机车。普通车皮在矿区范围内固定循环运输的条件下,可以考虑自备。”4.1.3高栈台卸车线兼作列检线时,铁路部门有时要求在栈台上设步道,以便检车,但设步道后卸煤机械作业受到妨碍,故高栈台卸车线不宜兼作列检线。4.1.6因铁路敞车的转向架长度有差异,故本条改为“栈台或煤槽有效长度应比每组车辆的总长大半个车辆的裕量”。1990年《运煤技术》第4期,东北电力设计院李春晖同志编写的《底开门车卸煤装置有效长度的讨论》,阐述了缝式煤槽有效长度计算方法。可供大家参考。4.1.8根据铁道部1998年发布的TB/T1407—1998《列车牵引计算规程》,车辆运行单位基本阻力可按下表计算:表4.1.8车辆运行单位基本阻力数值表N/KN类别速度u计算公式102030405060708090货车(滑动轴承)重车ω〃=1.07+0.0011u+0.u21.101.191.321.491.721.992.302.67货车(滚动轴承)重车ω〃=0.92+0.0048u+0.u20.981.071.181.311.471.661.872.012.36货车空车ω〃=2.23+0.0053u+0.u22.352.613.003.524.184.985.916.678.174.2卸煤栈台117 DL/T51××-20034.2.1栈台两侧地坪不宜敷设块石砌体。当栈台高度超过2m时,栈台两侧混凝土地坪宽度宜为5m。4.3翻车机卸煤装置4.3.1设计翻车机的调车系统,应结合工程铁路车型、列车编组、翻卸能力以及线路平、断面布置等因素综合考虑。六七十年代,国内发电厂选用翻车机的空车调车采用空车溜放的形式。这种形式不安全、易损坏铁路车辆、翻车效率低、操作工劳动强度大。随着国内的科学技术发展,国内生产的翻车机的可靠性和自动化水平有很大提高。空车溜放和绞车牵引除老电厂外,近年来,国内发电厂所选用翻车机的重车和空车调车,均采用重车和空车调车机。4.3.2根据调查的资料,近年来,国内发电厂采用翻车机卸煤装置,翻卸后清扫车辆内的残余存煤主要以人工清扫。人工清扫既能降低电厂的运行费用,又能解决社会劳动力过剰的问题。符合国情。4.3.3用缝式煤槽作为翻车机下的受煤设施时,运行经验表明,运行时煤槽保持封底煤比较困难,因而翻车机卸煤时煤槽排料口易撒煤,同时引起地下室煤尘飞扬,设计时应注意解决这个问题。给煤设备的选型应注意适应性和可靠性。如来煤含杂物多时,则不宜采用铸石刮板给煤机和振动给煤机。翻车机受煤斗(槽)下的给煤设备或向给煤设备的溜槽应具有调节给煤量的手段。翻车机受煤斗(槽)下的给煤设备出力的选择原则:1翻车机受煤斗下的给煤设备的最大出力应于翻车机翻卸能力相匹配。2按照国际上通用的标准进行设计计算的带式输送机,其实际出力达到设计出力的110%一般是允许的。3给煤机的实际出力可能由于煤钟、煤质变动等原因而小于设计值,因此确定给煤设备的最大出力时宜留有适当的余地,以便供运行时调节。给煤设备的最大出力留有的余地过大,将导致给煤设备后的其它设备出力相应增大。输煤系统不经济。4.3.4根据调查,翻车机下受煤设施采用截角锥形受煤斗较多,翻车机下受煤设施采用缝式煤槽较少。如采用缝式煤槽,要注意给料设备的出力与翻车机的翻卸出力匹配。以防煤槽出空,导致煤尘飞扬。4.3.5翻车机室的尺寸既要便于运行检修,又要尽可能减少车辆无效行程、缩短翻卸周期、节省投资。根据国内有关部门的经验,要求翻车机的端部至大门的距离(最小一端)不小于4.50m,以保证有足够的检修场地.据此,翻车机室的长度不宜小于24m。寒冷地区的电厂翻车机的重调重调机如流露在室外,冬季启动困难,将影响翻车机的正常运行。翻车机室的长度根据工程的具备条件可适当加长。117 DL/T51××-2003河北沙岭子发电厂一二两期工程,各设置了一台通过式双车翻车机。一期双车翻车机引进美国德拉浮公司,重车拨车机采用钢丝绳牵引。二期双车翻车机为大连重型机械厂供货,重车拨车机为齿轮齿条传动。一二两期的翻车机室的跨度和长度相同。(跨度为18.50m;长度为41m)可仅供大家参考。4.3.7翻车机室起重设备的规格,国内一般按照安装/检修以及处理车辆脱轨的需要配备。近年来新建工程多用桥式起重机,起重量有15/3t、20/5t等。国外引进的翻车机,外商推荐采用电动单梁起重机或电动单轨行车配点电动葫芦,主要考虑起吊驱动装置和地下室的给煤机等设备和易损件,起重量小于10t。本标准按目前国内一般采用15/3t或20/5t的电动桥式起重机。4.3.8根据国内外的经验,翻车机系统应设就地按钮站,以便于试车,必要时也可进行就地控制。为便于运行人员相互联系和保证运行安全,翻车机室出、入口均应装设信号灯,翻车机控制室内应设有能显示设备运行状态的灯光信号以及与运煤集中控制室相互联系的灯光音响信号。4.3.14为了确保翻车机的正确安装,本标准要求设计单位在翻车机设备布置图上必须标注制造厂商提供安装翻车机的以下要求:1端环托架支座基础的平行度;2翻车机本体横向中心线与进出翻车机室两端铁路中心线的垂直度;3翻车机室纵向中心线与进出翻车机室两端铁路中心线的平行度;4.3.15根据运行经验和调查资料,本标准对翻车机的重、空车调车机的设计运行距离提出了设计原则:1当机车不允许通过翻车机室时,来煤整列车由机车顶送将第一节车厢送至翻车机室前夹轮器,因整列煤车长度较长,机车顶送时很难将第一节车厢送至翻车机室前的夹轮器,为使重车调车机能与整列重车挂钩,在设计重车拨车机运行距离时应留有足够的余地。确定重车拨车机设计运行距离应与提供翻车机的制造厂商和铁路部门共同协商。2翻车机为折返式布置时,空车调车机设计运行距离应考虑铁路部门机车挂取空车多次撞击连挂时,整列空车向后倒退的安全距离。据调查,空车调车机设计运行距离一般宜从空车线的逆止器至前余留两节车厢之距。河北省某发电厂因空车调车机设计运行距离未考虑整列空车连挂向后倒退的安全距离(从空车线的逆止器至前只余留了8m的安全距离),曾发生整列空车的末节车辆被推落迁车台机坑的事故。4.4缝式煤槽卸煤装置4.4.3根据工程实践经验,在采用双铁路线单煤槽方案时,也应遵守线间距为6.20m~6.50m、煤槽上口宽13m的规定。这样可使煤槽在卸车线两侧有较大容积,以保证卸煤时流煤通畅。117 DL/T51××-20031977年9月华东电力设计院编写《缝式煤槽典型设计技术条件书》,阐述了各种形式缝式煤槽的几何尺寸。可供大家参考。4.4.5第2条根据起重机械和螺旋卸车机手册的要求,屋架下弦与卸车机顶部最高点之间的净空不宜小于0.300m,大车端面与柱子内边净空大于等于0.10m。4.4.7各制造厂同一型号叶轮给煤机的资料,叶轮外缘与煤槽内壁水平之间间隙和煤槽承煤台外缘与叶轮给煤机水平之间间隙有所差别,确定叶轮外缘与煤槽内壁水平之间间隙和煤槽承煤台外缘与叶轮给煤机水平之间间隙,应根据以选定制造商所供的叶轮给煤机资料确定。制造商提供的设备资料,除有两人签字外,还必需盖有制造厂商的公章才能作为设计依据。在DL/T5047—95《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锅炉机组篇)附录P对卸煤沟口卸煤平台提出以下技术要求:1平台标高偏差±10mm;2平台侧面应铅直,凸凹不平度全长不大于20mm;3平台表面应平整,纵向起伏不平度全长均不大于20mm;根据运行经验,当燃用挥发分较高易自燃煤种,叶轮外缘与煤槽内壁水平之间间隙不宜过大。防止煤槽内壁遗留过多的死角煤自燃。4.4.9根据原水利电力部颁发的《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热力和机械部分)的要求,当煤蓖上须人工作业时,蓖子的网眼一般应不大于200mm×200mm。4.4.13带轨道式移动式的设备,一般在卸车机大车行走轨道一侧快接近轨道端头处设安全尺(安全警戒牌),其目的为了警告司机卸车机大车已接近轨道的终点,应减速,以防高速撞击行程开关和阻进器,确保人身设备安全。4.4.14对于长煤槽,当输出能力较大时,每路带式输送机由2台叶轮给煤机同时给煤比较适宜,但仍注意煤槽长度、容量、叶轮给煤机的出力以及行走速度的合理配合。叶轮给煤机前进或后退给煤时,带式输送机的出力不同。根据国产叶轮给煤机的技术参数计算,相差幅度约为11~14%。因此,叶轮给煤机额定出力宜比带式输送机出力约大20%,以保证带式输送机能达到额定出力,同时留有一定调节余地。据调查,近年国内有的发电厂卸煤沟下的叶轮给煤机的动力供电,已选用滑接触线。经实际运行,滑接触线安全可靠。4.4.17,当缝式煤槽的两个缝隙为相对形式时,本标准规定两台叶轮给煤机并列布置,它们之间的最小净空距离不宜小于0.60m。例淮南发电厂的缝式煤槽的两个缝隙为相对形式。4.4.18根据DL/T5094—1999《火力发电厂建筑设计规程》第4.2.3条的要求:“电缆隧道和地下运煤隧道两端应设通往地面的安全出口,当长度超过100m时,中间应家设安全出口,起间距不应超过75m”。117 DL/T51××-20035水运卸煤5.1一般规定5.1.1水路来煤发电厂的卸煤工艺应进行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满足船舶周转,卸船能力与带式输送机出力相匹配和降低营运成本的要求。应积极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保证作业安全,减少环境影响,降低能耗和改善工作条件。当来煤较小时,可采用连续式卸船机。5.1.2卸船机械设备应根据卸船工艺的要求选型,并综合考虑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能耗低,污染少,维修简便等因素。卸船机械可视运量增长分期配置。5.1.3目前,国内已有一部分的发电厂燃煤运输采用自卸船的工艺。如:黄岛发电厂每年需耗煤约200万吨,投产时由24艘100吨~500吨的煤驳承担运输任务,初期运输和卸煤能力尚显不够,后又增补二艘1800吨级自卸船承运,从而确保电厂的年需耗煤量。自卸船的年运行天数为300天,黄岛至大连港和尚港区约274海里;华能大连电厂年耗煤量约为200万吨。现用二艘自卸能力为2500t/h的自卸船承运。自卸船为37000吨级。码头的年营运天数为120天。秦皇岛至营口鮁鱼圈港区约138海里,至大连港和尚港区约156海里;上海焦化厂到上海钢铁三厂的焦炭运输、湘江长沙地区的矿建材料、煤炭的运输等,均采用自卸船运输,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自卸船是近海运输煤炭发展的方向。我国沿海的主要煤运航线,如青—申,秦—营等航线,航距比较短,均在自卸船的合理航程范围内。但自卸船也存在不足之处,对货种的适应性较差。若条件相宜的电厂,在设计初级阶段,可深入研究采用自卸船运煤到电厂方案的可行性,并与常规的工艺方案比较。5.1.5当船舶进出港时,由港作拖轮协助船舶的靠离岸作业。我国目前较为普遍使用的是C.P.P型和少量的Z型拖船。5.1.6带式输送机的设计应考虑输送量、物料特性、工作环境、卸料给料方式和工艺布置等因素。对同一电厂的输送带的规格不宜过多。卸船机的最大出力一般为其额定出力的1.1~1.2倍。卸船机下的输出能力应与卸船机的最大出力匹配。故带式输送机的输送能力应不小于卸船机额定出力的1.2倍。本条是对原DLGJ1-93《运煤技规》3.5.6条内容修改及量化。5.1.9卸船时产生的粉尘,应根据粉尘大小及作业条件采用湿法、干法进行抑尘和除尘。粉尘排放浓度不得超过有关标准。卸船工艺设计和设备选型,应满足现行国家有关噪声标准的规定。当噪声超过标准时,应采取措施。5.1.11根据《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国家交通部1999年)规定:对于煤炭装卸码头的标准照度值低、中、高三个档。低档不小于3勒克斯,中档不小于5勒克斯。高档不小于10勒克斯。本规程取中档。117 DL/T51××-20035.2海港或以潮汐为主而停靠海轮的河口港的卸船机械选型5.2.1、5.3.5条是对原DLGJ1-93《运煤技规》3.5.3条内容补充及量化。本标准的5.2.1条公式5.2.1-1中的N已含检修备用的台数。5.2.3门机的使用范围限于中、小型船舶,其卸船出力一般不超过600t/h~700t/h。桥抓的使用范围比较广,卸船出力500t/h~2500t/h之间。连续式卸船机,一般适用于卸船出力为1000t/h~3000t/h。自83年后,国内一些发电厂相继也引进了形式不同的链斗式连续卸船机的设备。如:华能福州电厂、华能南通电厂、沙角B、C等电厂。从他们的运行实情反映,有好的,也有一般。华能南通电厂选用的是L型链斗式连续式卸船机。十多年来,除一台机更换过回转滚道外,其余一切都正常。上海港老白渡、朱家门及近年投产的罗泾煤码头的连续式卸船机的运行情况均良好。尤其是L型链斗式连续卸船机能适应来煤中含10%粒径为250mm~300mm块煤。因国内实行买方市场,煤炭供应质量有所提高,电业码头在今后选用卸船机时,仍应关注和考虑对连续式卸船机的选型,尤其是L型链斗式连续卸船机的选型。5.2.5自卸船运营的合理航距是选择自卸船运输方式的主要因素。国家交通部编制的《关于沿海自卸船运输及相应的码头装卸工艺的研究报告》中作了有关这方面内容的说明和解释。本节中的“自卸船运营的合理航距(表5.2.5)”是将自卸船的卸船出力确定为3000吨/船时,按其载货量的不同,所得出的数值。5.2.6在一般情况下,移动式卸船机均有两台或两台以上,一台卸船机在修理时会占有一定的长度,在这种情况下,应保证另一台卸船机能满足船舶各舱口卸煤的要求。故本标准规定:移动式卸船机轨道长度应保证船舶卸煤要求。本条是对原DLGJ1-93《运煤技规》3.5.4条内容量化。5.2.7每个码头的轨道两端应设车挡,车挡应满足卸船机制造商提供车挡最大撞击力吨的要求。同时还应设置锚定、防风系统装置;在泊位两侧的检修位置,要考虑大车行走机构检修用的顶升装置的风载和作用点尺寸位置。上述的锚定装置的最大水平力吨,防风系统装置的拉力吨及顶升装置的荷载吨均由制造商提供。5.2.9根据查阅有关电厂煤码头卸船工艺平面及断面图,多数码头采用带式输送机廊道以前置布置方式,这样的布置方式缩短小车行驶距离,缩短了抓斗工作循环时间,优利于提高桥抓单机的出力。当条件允许时,优先采用带式输送机廊道以前布置方式。当扩建工程时,原码头的带式输送机廊道已布置为后侧式,扩建工程的码头顺延原码头的带式输送机廊道,进入扩建工程的码头区域的引堤或引桥同一通道。在这样情况下,扩建工程的带式输送机廊道应与原码头的带式输送机廊道一致。上海石洞口电厂、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这二个电厂的码头与引桥为“T”字形布置。引桥为二个码头共享。引桥布置的特点是:左、右二侧分别为二个码头入厂的带式输送机廊道,中间为通行车辆的通道。这样的工艺布置方式,只能使二个码头泊位的带式输送机廊道后置布置。故建议为提高桥抓单机出力,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带式输送机廊道优先采用前置式布置形式。117 DL/T51××-20035.2.13根据卸船工艺形式的不同,本标准规定了抓斗最大内伸距的确定方法。5.2.14、5.2.6条是对原DLGJ1-93《运煤技规》3.5.4条内容补充及量化。5.3河港卸船机械的选型5.3.1河港即为内河港口,包括:河港,湖港。5.3.2内河的直立式码头,因水位差较小,目前采用固定式起重机的较多,该机型投资少,结构简单,便于维修。当年通过能力较大,投资允许时,可采用门式起重机。该类机型水、陆域复盖面大,作业不需移船,工艺流程简单。当水位差较大时,宜采用斜坡式码头卸船工艺。5.4泊位年营运天数及通过能力的计算5.4.2对于码头年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本标准规定了两钟计算方法,当确定泊位利用率的因素比较明确时,可按5.4.3—1公式计算。当确定泊位利用率因条件限制有困难时,可按5.4.2—1公式计算。一个泊位的年通过能力应大于年耗煤量,一般是发电厂的机组年耗煤量再增加40~50万吨。5.5码头辅助设备的配置及附属建筑物设置5.5.1根据调研资料,对于卸船机械,无论是桥抓还是门机、连续式卸船机组合式接卸船工艺方案,当泊位年通过能力为1000万吨时,配备的清舱机一般为10台,如:北仑电厂、上海港罗泾煤码头;当泊位年通过能力超过450万吨时,配备的清舱机一般为6至7台,如:外高桥电厂等;当泊位年通过能力小于450万吨时,配备的清舱机一般为4台。如:石洞口第二电厂、嵩屿等电厂。本条是对原DLGJ1-93《运煤技规》3.5.5条内容修改及量化。5.5.3是否需配置电动绞缆机,本标准未作明确规定。当遇到下列因素时,设计泊位长度受限制;靠泊煤船的地区风浪常年较大;船舶靠泊岸不便的泊位;停靠的船舶的DWT大于5万吨级;一般应考虑配置电动绞缆机。除此之外,泊位上配置电动绞缆机,与岸边卸船机械型式也有关:如:沿江的芜湖电厂煤码头采用垂链式卸船机械,其卸船方式为:垂链式卸船机为固定式,被卸船舶采用设置在泊位两端的电动绞(进船绞车,推船绞车)移船(舱)而作业,类似沿江的芜湖电厂的状况,泊位上卸船工艺应设电动绞盘装置。5.5.4当码头带式输送机为紧挨码头面布置时,不仅可降低卸船机的前、后桥架的高度。而且可减少主机自重,降低了设备的造价。但由于带式输送机系统要转运煤炭,导致带式输送机有一段要提升,相应增加了输送机的长度和泊位的总长度。例如上海宝钢原料码头。目前多数发电厂的煤码头带式输送机为高位布置。117 DL/T51××-20035.5.6根据调查所得的资料,引桥宽度除应考虑带式输送机运行、检修必需的通道尺寸外,还应考虑供检修车辆等通行的宽度应取5m~7m(单车道)。当引堤或引桥要兼顾重件运输通行的功能时,应根据实际的被运输的重件最宽尺寸及相应平板车辆宽度,确定实际通道的尺度。当引堤或引桥较长时,一定要考虑会车避让平台。5.5.11根据调查统计资料,早期的发电厂煤码头设置的综合楼及辅助建筑的面积都偏大;根据国外模式建造的泊位上所设置的建筑都较简单;近期建成的有些发电厂卸船泊位建筑设施面积较合理。当引堤或引桥不是很长时,泊位上的建筑设施面积标准可相应低一些。因此,在参照JTJ211—99《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基础上,针对电力系统现状,可适当放宽建筑设施的建面标准。可参照本标准的附录D。5.5.12卸船及输送机械设备的电机防护等级按如下原则考虑:地面带式输送机用电机为IP54;卸船机大、小车运行,起升、开闭、变幅用电机为IP44。对原DLGJ1-93《运煤技规》的部分条款说明:原3.5.1条内容隶属于码头平面专业的设计范围。经调研,原3.5.10条的内容不确切,故取消。117 DL/T51××-20036公路卸煤6.1一般规定6.1.1据调查,由汽车来煤的发电厂,有采用自卸汽车自营的,也有利用当地运输公司承运的,各厂的运输条件、运输方式、运距不同其经济效益各异。且电厂自营时的运输管理很难与当地运输管理部门之间协调一致。因此,从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考虑,地方运输公司承运优于自营。而且利用社会运力还可降低发电厂的建设投资和减少运行维护费用。当电厂自备运煤汽车时,相应的备用车辆、车库、油库及汽车维修设施等均应给予考虑。关于自备运煤汽车的选型及计算,请参阅附录B。6.1.2据国内已燃用公路来煤发电厂的调查,公路来煤汽车载重量的大小与山区公路、平原公路有关。公路的日车流量与公路等级有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88年颁布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公路根据交通量及其使用任务、性质分为两类五个等级。一类高速公路和一般公路高速公路分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一般公路分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和四级公路。汽车来煤不仅与严寒地区和当地的气象条件有关,而且与当地的环境保护有关。公路运煤的煤源绝大部为地方经营的中小煤矿,据调查,小窑煤矿的开采量、煤矿服务年限和工作制度随意性较大。鉴于上述情况,在进行发电厂可行性阶段时,应对汽车来煤的煤源和外部运输条件要进行专题调查。6.1.3鉴于全国各地汽车运输的车型差别很大,本标准不可能适应所有汽车车型的要求。故对电厂燃煤汽车车型给予明确的界定:1目前自卸汽车的车厢容积与装载质量之比,吨位越大,其值愈小,对煤的运输不经济。2当电厂采用17t以上的自卸汽车、载重汽车运输时,其进厂道路,汽车衡、卸煤装置等的投资也较高。如条件许可,也应经论证和审批。电厂采用17t以上的载重汽车和自卸汽车运输时,其进厂道路、汽车衡及受煤站的设计应根据运煤汽车的参数和技术条件,并参考本标准的相关原则执行。6.1.4据调查,目前运煤汽车普遍超载严重。实际载重量远大于汽车的铭牌载重量。在进行系统的出力计算(主要包括道路通过能力,卸煤装置的车位等的计算)时,为使出力留有一定裕度,应明确汽车的设计载重量以所定车型的铭牌载重量为准,不宜考虑超载量。但在涉及结构和安装荷载的设计时,则应充分考虑汽车的超载量。6.1.5117 DL/T51××-2003据调查,司机为了增加运煤汽车载重量,从而达到提高短期运输经济效益的目的,对载重汽车的车箱结构进行了许多不安全的改造加固,如:加高车箱板,车箱内加设钢柱等。经过改造加固后的汽车往往会出现车箱两侧板和后板不能全部打开(车箱板打开后不垂直于地面),车箱上部有固定的钢柱等,从而使汽车卸车机无法作业。因此,为满足汽车卸车机的正常卸车需要,运煤载重汽车应满足以下要求:车箱两侧板和后板应能全部打开;车箱内不得有固定的钢柱,木结构车厢的底部应辅设钢板。6.1.6当发电厂燃煤采用公路运输时,设计受卸煤的系统应以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文件明确的年来煤量作为依据。6.1.8当采用汽车卸车机卸煤时,其总台数应按当一台检修时,其余卸车机能满足日计算受煤量的卸车要求配置,为此,在式6.1.9-1中考虑增加一台检修备用量。6.1.9目前,经过鉴定或评议的汽车卸车机种类有:弧板式、直插板式、螺旋式三种。今后还可能有新的设备出现。由于各制造厂都想显示所产设备的高效率,均按理想状况确定卸车出力。本规定充分考虑了实际运行时所出现的情况,如:进出车受阻、清车底余煤和煤箅子、汽车卸车机或汽车临时故障等不利因素。此外,卸车出力与煤的粘结性、车型、汽车实际装载质量、汽车卸煤装置的型式、卸车台位数等因素关系较大。因目前汽车卸车机使用面还不广,时间也不长,很难对各型卸车机的出力做出准确的结论。因此,本规定暂不区分各型汽车卸车机自身的出力高低,而是根据所卸汽车的车型加以区分。因目前国内对汽车卸车机工作级别尚无标准,根据国内电厂已投运的汽车卸车机工作状况,汽车卸车机工作级别一般为不经常繁忙地使用和繁忙地使用两种形式。鉴于此况,根据GB3811—83《起重机设计规范》的规定,本规程规定汽车卸车机工作级别宜按重级(A6~A8)。6.1.10为避免重车和空车互相抢道行驶而发生交通不畅,因此,应尽量使重车和空车分流,而贯通式布置方式是最佳的分流方案之一。贯通式布置是指各车位进、出车方向与受煤装置(地斗或煤槽)的纵轴线垂直的布置方式,这种布置方式,可以避免重车和空车互相抢道行驶而不会发生交通不畅的现象。6.1.12据调查,目前的载重汽车在运输时普遍超载严重,载重5t的汽车实际运量可达9t~l2t,10t的汽车可运20t左右。同时,对目前国产汽车的主要技术数据统计表明:l0t以下的载重汽车的自重一般均小于10t,而l0t及以上的汽车的自重—般均接近和大于l0t。由此可以看出:载重l0t以下的汽车含自重时总重小于30t,而载重10t~17t的汽车含自重时总重大于30t。因此,10t以下的载重汽车选用30t的汽车衡是合适的,而载重l0t~l7t的汽车宜选用5Ot的汽车衡。6.1.14调查表明:目前国内多数缝式煤槽卸煤装置每车位(按5m或6m柱距为一车位考虑)的年卸煤能力在7×104t~15×104t之间,相对应的车型为17t及以下的载重汽车和自卸汽车。当车型越大时,其卸煤能力亦相应增大。对每车位的年卸煤能力而言,自卸汽车的年卸煤能力约在12×104t~15×104t之间,载重汽车的年卸煤能力约在7×104t~12×104t之间。同时,调查表明:目前国内多数汽车卸煤装置的卸煤能力受进出口条件、汽车衡布置台数,清箅设施的设置条件及汽车卸车机的实际工作台数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为充分发挥卸煤装置的能力,节约工程投资,本规定明确用10t及以下载重汽车运输时,每车位的年卸煤能力不小于10×104117 DL/T51××-2003t,用10t及以下自卸汽车运输时,每车位的年卸煤能力不小于15×104t。当采用10t以上的大型载重汽车或自卸汽车时,由于汽车的长度等参数均比10t及以下的车型有较大变化,因而卸煤装置(缝式煤槽)的横断面尺寸,上部建筑柱距等亦会相应有较大变化。因此,每车位的年卸煤能力应根据运煤汽车的车型大小、卸煤装置横断面尺寸、汽车卸车机的综合出力等因素确定。6.1.15当在斗轮式和抓斗式煤场的煤堆上进行卸车作业时,煤堆被进出的车辆和人员压实,致使斗轮和抓斗取料困难。因此,不应采用在斗轮式和抓斗式煤场的煤堆上卸车的作业方式。6.1.16根据DL5000—2000《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的规定,公路运输受煤站,按年来煤量30×104t及以下;30×104~60×104;60×104及以上,故本标准规定汽车运输受煤站的规模按年来煤量分为三挡。6.1.17根据对西南、中南、华北等地区的汽车来煤电厂的调研表明:对于南方地区的汽车来煤的小电厂而言,由于受气象、场地等条件的影响,煤场多采用桥抓煤场,并将煤场的部分加盖作为干煤棚,因此,卸煤装置一般是和煤场合并布置。而对于北方地区的汽车来煤的小电厂而言(或发电厂的小部分燃煤用汽车运输时),卸煤装置亦多与煤场合并布置,尤其以山西地区的电厂布置最为典型(山西称之为汽车煤场方案)。因为北方地区雨季少、降雨量小,其气象和场地条件适合采用汽车煤场的作业方式。当燃煤全部或绝大部分用自卸汽车运输时,受煤站不考虑设机械卸车装置;当燃煤绝大部分或全部用载重汽车运输时,受煤站内宜设置简易卸车机械(如将轮胎式或履带式装载机的工作装置改装成为长行程的工作装置而成的简易卸车机械)。当发电厂的全部燃煤采用汽车运输时,由于电厂耗煤量较小,因而带式输送机系统的出力也相对较小,为节省投资和增加上煤系统的灵活性,受煤站的输出系统应与煤场共用。当发电厂的小部分燃煤采用汽车运煤时,为及时腾空货位和节省主系统的运行时间,因而受煤站的输出也宜与煤场共用,其出力与主系统出力相匹配。6.1.18随着发电厂汽车年来煤量的增加,受煤站的出力也需要相应提高,调查表明:汽车运输年来煤量在30×lO4t至60×lO4t时,采用多个受煤斗串联布置或浅短缝式煤沟布置方式是比较合适的。但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应合理确定受煤斗的个数或浅缝式煤沟的长度,从而节约投资,避免浪费。当燃煤以载重汽车为主运输时,受煤站所用的卸车机械可参考以下意见:采用摘钩台式卸车机(又称液压汽车翻车台)或地面移动式汽车卸车机(由轮胎式或履带式装载机改装而成)等。有条件时,亦可考虑采用(桥式)汽车卸车机。6.1.19根据对西南、西北、中南、华北、东北等区的汽车来煤电厂的调查表明:发电厂汽车运输年来煤量在60×lO4t及以上时,汽车来煤的受卸多采用缝式煤槽卸煤装置。由于缝式煤槽卸煤装置具有适应车型范围宽、卸煤量大、具有缓冲功能等特点,因此,对汽车年来煤量较大的电厂采用缝式煤槽卸煤装置是比较适宜的。117 DL/T51××-20036.2受煤斗及浅缝式煤槽6.2.1系引用和参照原DLGJ1-93《运煤技规》中的4.4.4条和7.6.8条的部分内容修编为本标准的条款。对上口尺寸给出最小极限的理由是为了使抓斗和推煤机有效地向受煤斗供煤。6.2.2系引用和参照原DLGJ1-93《运煤技规》中的7.6.8条和7.6.9条的部分内容修编为本标准的条款。6.2.3据调查:目前国内多数发电厂所采用的浅缝式煤槽的上口尺寸均在5m左右。为减少卸煤装置地下部分的土建工程量,节省投资。本标准明确其上口宽度不宜大于5m,煤槽横断面积不大于12m2。6.2.4煤槽上部建筑是否应根据当地的气象条件确定。调查表明:北方地区的多数发电厂未作上部建筑。根据GB50278—98《起重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要求,起重机与建筑物间最小安全距离:起重机额定起重量小于等于25吨,上方最小距离为300mm;起重机额定起重量小于等于05吨,侧方最小距离为80mm。6.2.5系引用和参照原DLGJ1-93《运煤技规》中的4.4.4条的部分内容修编为本标准的条款。根据调查资料,汽车卸煤沟的煤箅上常有人工操作以及原电力工业部颁发的《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第3节第108条规定,故本标准规定:汽车卸煤沟的煤箅的网眼一般不大于200mm×200mm。汽车卸煤沟的煤箅的网眼,既要符合受煤斗下部给煤机的工作要求及带式输送机的带宽要求,又要保证人身安全和设备使用寿命。6.2.6根据已投运的电厂经验,车道处如设无孔车道不仅积煤,而且影响汽车车辆进出和卸煤效率。但车道处设过大的孔易啃坏汽车轮胎。6.2.7根据调查,有的电厂因运行的需要,煤斗或浅缝式煤槽四周常会有载重汽车卸煤和推煤机工作,故本标准规定:应考虑煤斗或浅缝式煤槽四周载重汽车卸煤和推煤机荷载。6.3缝式煤槽卸煤装置6.3.1117 DL/T51××-2003煤槽上口的宽度主要取决于运输汽车车箱的长度。当采用载重汽车运输时,为保证被卸物料能有效卸入煤槽内,避免物料的二次搬运,煤槽上口的宽度应大于运输汽车车箱的长度。根据对国产汽车车箱长度的统计表明:l0t以下的载重汽车的车箱长度一般在3.70m~5.50m之间,l0t~17t的载重汽车的车箱长度一般在5m~8m之间,相同载重的自卸汽车的车箱长度约短20%。同时,根据对云南、贵州、山西、山东、内蒙等省区的电厂缝式煤槽汽车卸煤装置的调查表明:大部分煤槽的上口宽度在5.50m~9m之间,个别带挂车的煤槽上口宽度约为12m。为了节约煤槽地下部分的投资,带挂汽车可分两次对中货位进行卸煤作业,从而减小煤槽上口的宽度。为此,本标准将煤槽上口的宽度定为8m和9m两档。当场地条件许可时,宜考虑适当的煤槽缓冲容量。使其运行时汽车卸煤装置能与运煤主系统匹配,避免汽车卸煤装置卸卸停停或主系统频繁起停,达到既节约工程投资又能充分发挥汽车卸煤装置的最大工效。6.3.2煤槽上部建筑的跨度与煤槽上口宽度与待卸汽车及挂车的总长度密切相关。调查统计表明:17t及以下的载重汽车或自卸汽车不大于15m。对于少雨地区且又采用自卸汽车运输的电厂,上部建筑的跨度采用12m也是可行的。煤槽上部建筑的柱距主要取决于汽车卸车机大车的宽度及待卸汽车的宽度。目前,几种汽车卸车机大车的宽度均不超过6m,各型汽车的宽度也远小于6m。因此,柱距采用6m是比较合适的。根据已投运的汽车卸煤沟和工程的具体条件煤槽上部建筑采用露天布置,故将煤槽上部建筑应为半封闭结构,改为煤槽上部建筑宜为半封闭结构。6.3.3卸车机与屋架下弦及大车端面与柱子内边的净空尺寸要求系参照6.4.7条的规定,因为桥抓和卸车机这两种设备与其土建结构之间的关系是基本一致的。对自卸汽车而言,由于卸煤装置的地面积煤再所难免,有的地方因为清扫力度不够会积累较厚的煤层。据调查,一般卸煤装置地面积煤厚度约为0.20m~0.30m,较严重时达0.40m,而自卸汽车卸车时需要跨越积煤。因此,本标准明确屋架下弦与车箱在极限高位时之间的净空不宜小于0.80m。6.3.4调查表明:目前汽车普遍超载严重,其车箱上煤堆顶部的高度往往会超出标志杆的高度,加之进出卸煤装置的地面上有一定厚度的积煤。因此,本标准确定汽车卸车机大车运行轨道梁的底部至来煤最大车型汽车车箱最高点之间的净空高度不宜小于0.50m,以满足超载重汽车和车梆加高的车辆进出要求。6.3.5系引用和参照原DLGJ1-93《运煤技规》中的3.4.9条的部分内容修编为本标准的条款。6.3.6系引用和参照原DLGJ1-93《运煤技规》中的3.4.10条和4.4.9条的部分内容修编为本标准的条款。6.3.7根据目前电厂的实际运行情况看:汽车卸煤装置的煤箅子上不宜设车道,因为车道积煤严重,为减少清理积煤的工作量,汽车最好直接在煤箅子上行驶。同时,根据6.2.5条的说明,本标准规定汽车卸煤装置的煤箅子的箅孔尺寸宜为200mm×200mm。根据调查,有的发电厂煤箅子上的积煤较严重,将箅孔的净空尺寸定为250mm×300mm。6.3.8当汽车卸煤沟采用通过式时,司机室的位置布置在汽车卸车机的侧面,将会影响司机正确观察卸煤的工况。故将司机室底部距地面的高度应能通行汽车,改为司机室的位置设置,应满足司机正确观察卸煤的工况和不影响汽车安全行驶的要求。6.3.9117 DL/T51××-2003由于汽车来煤的煤种复杂,煤中有较多的大块、矸石和杂物等,这些大块、矸石等容易堵塞汽车卸煤装置上部的煤箅子,严重影响卸车效率。为了提高卸车效率,减轻人工清箅的劳动强度,建议采用清箅设备或带振动的煤箅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目前,有不少制造厂已开发研制出各种型式的清箅设备(现阶段主要是清箅破碎机),亦有部分在运行使用。但有的运行情况好,有的运行情况差。加之清箅设备本身现正处于不断研制发展的阶段,故本标准并不强调一定要设置清箅设备。若在经过较长时间运行证明确是有效、可靠的设备,可在设计时予以采用。在襄樊、桥头、开封、信阳、井岗山等电厂的汽车卸煤设置上口有的设置了倾斜式振动煤箅,有的设置了平的振动煤箅。经运行证明能解决煤箅蓬堵问题。6.3.10~6.3.18系引用和参照原DLGJ1-93《运煤技规》中的3.4节的部分内容修编为本标准的条款。117 DL/T51××-20037贮煤场、贮煤设施和设备7.1一般规定7.1.1本标准对煤场辅助机械的运行作了若干规定。煤场辅助机械应承担的作业包括:辅助推煤、取煤、平整、压实煤堆,对煤堆表面喷洒覆盖剂,处理自燃等,可根据工程实际需要确定。国内外发电厂采用的煤场辅助机械主要有:履带式推土机、轮式推土机、铲运机和轮式装载机等。国外有的发电厂还装备有:輾压辊、喷洒表面覆盖剂的车辆等。煤场主要辅助机械的选择应考卷其出力、机动性、爬坡能力和压实效果等性能指标。履带式推土机爬坡能力强(坡度可达60%),但压实效果差。轮式推土机机动性,速度快,但爬坡能力较差(坡度限于20%)。铲运机斗容大,适合较长运距。轮式装载机机动性最好,适合处理自燃煤和局部平整煤堆。关于这些地面机械的合理运距,原苏联《火力发电厂工艺设计规程》规定,运距75m以下用履带式推土机,运距150m以下采用轮式推土机,运距超过150m时采用铲运机,英国Drax电厂(6×660MW)运距100m以下采用推土机,运距100m以上采用铲运机。美国电厂的经验是,对于不易自燃的煤种,煤堆用履带式推土机压实即可,对于褐煤和高挥发分烟煤最好用轮式推土机压实。我国电厂目前选用的履带式推土机功率较小,故本标准推荐运距不大于50m,这在煤场不大的情况下是可行的。为适当减少推煤机台数、减少维护工作量,推荐选用功率较大的机型。7.1.2当采用推煤机等地面移动的机械翻烧煤堆时,每年需要翻烧的煤量应根据贮备性煤堆的贮煤量和允许的储存期限计算确定。根据原《苏联发电厂露天煤场贮煤规定》,发电用煤按其氧化和自燃特性分为四组:表7.1.2煤按其氧化和自燃特性最长储存时间组别特性最长储存时间(年)煤堆容量小于10×104t煤堆容量大于10×104tⅠ很稳定,储存期间不氧化,不自燃。2~36Ⅱ稳定,不易氧化,偶然有自燃。1.54Ⅲ不够稳定,会氧化和自燃。1.03Ⅳ不稳定,极易氧化和自燃。0.4~0.72无烟煤、半无烟煤(类似我国贫煤)和属于Ⅰ、Ⅱ组的烟煤不必逐层压实,为A类;属于Ⅲ、Ⅳ组的烟煤、褐煤和可燃岩储存时应逐层压实,为B类,不同组的混煤也属B类。同一组的煤储存时允许不分堆。7.1.3确定电厂贮煤场的煤堆长、宽、高除与电厂贮煤量有关外,还与以下因素有关:117 DL/T51××-20031场地布置;2煤种特性;3煤场机械型式;当贮煤场选用跨度较大的轨道门式滚轮机或悬臂大于35m的斗轮堆取料机以及煤堆宽度大于45m时,将导致贮煤场的机械重量增加,设备的造价也相应增加。根据东北电力设计院编制的《斗轮堆取料机的悬臂长度对设备造价的影响》专题报告中的斗轮堆取料机的悬臂长度与设备重量之间的曲线,其特点:臂长30m与35m之间的曲线较缓慢上升,当臂长为35m与45m之间的曲线上升较陡,这说明斗轮堆取料机的悬臂长度的增加与设备重量之间的关系不是K=tgα的关系。因此,当选用跨度较大的轨道门式滚轮机或悬臂大于35m的斗轮堆取料机时。除此之外,还应考虑煤场机械的回取能力。综上所述,当确定煤场煤堆高度、总长度、宽度时,应经技术经济论证确定。7.1.4当发电厂同时燃烧不同煤种需分堆贮存时,设计贮煤场的大小可按以条件计算:1煤堆边坡倾斜角一般取400,在有推煤机上下运行的地方取200;2堆积系数:常用煤堆可取0.7,储备性煤堆可取1.0;3平均堆积密度t/m3:1)煤堆(不考虑压实),无烟煤和烟煤(原煤)可取0.9;褐煤取0.8;洗中煤取1.2。2)储备性煤堆(经过压实),无烟煤和烟煤可取1.0~1.1;褐煤取0.9~1.0;洗中煤取1.3。煤堆边坡倾斜角取400~500是对一般煤种和一般情况而言。如果煤的流动性好,或者为了防止下暴雨时煤堆坍塌,也可取350。在《发电厂燃料贮存》一书中也推荐取400~450。堆积系数是考虑煤堆的堆满程度。如堆积系数按0.7考虑时,常用煤堆最大煤量可达7~10天。根据实际经验和文献资料,经过分层压实的煤堆,其平均密度一般达到1.1~1.2r0(r0为散状密度)。因此,对于经过压实的煤堆,可根据压实方法和所使用的机械设备的不同,堆积密度可取大于r0的数值。贮存褐煤和高挥发分烟煤的发电厂,各电厂应建立防其自燃的管理规章制度。故本标准对贮存褐煤和高挥发分烟煤时,不推荐在计算煤场面积可增大5~10%,作为处理自燃的场地的规定。7.1.6煤场地面处理方法应根据工程气象条件和煤场地质条件确定.地下水位低、地耐力高、土质渗水性好的煤场,处理方法可以简单一些。地下水位高、地耐力低、土质渗水性差的煤场场地,如果当地降水量大,可以作成素混凝土地面。7.1.9洒水主要是为了防止粉尘飞扬,而不是作为防止自燃的措施。为了防止自燃,煤堆应保持干燥并阻止空气流通(通过压实等方法)。对于已着火的煤非不得已时不宜加水。否则,冲洗掉煤屑后煤块孔隙率变大,新的表面裸露,反而会助于氧化和自燃。7.1.11系引用和参照原DLGJ1-93《运煤技规》中的4.1.10条的部分内容修编为本标准的条款。117 DL/T51××-20037.1.12有时因工艺布置的要求,当煤场上的移动机械需要从地下构建筑物上面通过时,地下构建筑物上面应考虑场上的移动机械的荷载。7.2筒仓7.2.1筒仓贮存煤量的大小说明见DL5000-2000《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条文说明第7.4.5条。计算筒仓容量时,原煤平均密度可取0.9t/m3~1.0t/m3,洗中煤可取1.2t/m3~1.3t/m3。7.2.2目前国内采用筒仓作为缓冲装置和贮煤设施较多,有的电厂筒仓下采用长缝隙式煤槽,有的电厂筒仓下采用环缝隙式,但也有电厂的筒仓下采用圆锥形漏斗。直径15m及以上的大型筒仓,下部采用直线槽形漏斗和环形漏斗在我国已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运行是成功的。云南省某发电厂筒仓直径18m,贮存褐煤,河北省某发电厂筒仓直径22m,贮存烟煤,这两个发电厂筒仓均采用直线槽形漏斗,用叶轮给煤机排料。河北省三河、沙岭子发电厂筒仓直径18m,贮存烟煤,北京石景山发电厂筒仓直径22m和36m,贮存烟煤,筒仓采用环形排料口用环形给煤机排煤。北京石景山发电厂筒仓直径36m分内外两个环形排料口排料,这些筒仓运行证明情况都比较好。计算筒仓卸煤口的面积,可参照1980年西北电力设计院编写的《圆筒仓设计介绍》的专报告。本条所指的助流装置,主要指空气炮、铸石板、耐磨耐冲击的高分子板以及磨擦系数较小的材料和装置。7.2.3筒仓是否应设置电梯,应根据筒仓的高度而确定。同时也可参照GBJ—16—87《办公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而确定。7.2.7近年来,电厂输煤系统较多的选用筒仓贮煤、混煤和缓冲设施。但因目前仍然缺乏关于筒仓贮煤的技术规范。早期所建的筒仓安全防护设置不完善,电厂输煤系统的筒仓已有爆炸着火事故的先例,如河北唐山丰润电厂、北京三热、山东黄岛电厂。根据国内外一些工程的经验,筒仓贮煤应采取以下若干技术措施:1仓顶面采取密闭措施;2仓顶面和仓下设喷水装置;3装设温度、可燃气体、烟气、粉尘浓度检测报警装置;4仓顶面装设通风机和除尘器,可向仓内送风和抽取仓内的含尘空气;5仓顶面沿仓壁周围设瓦斯排放孔;6仓顶面或仓顶面沿仓壁周围结构设计中采取泄爆和防爆措施;7使筒仓承受内压的能力与泄爆动作压力相适应;除了采取以上必要的技术措施之外,对筒仓设计提出几点要求:1当一个工程设计两个以上筒仓(含两个筒仓)筒仓刚投运时,每个筒仓应均衡装料,其目的确保每个筒仓的基础均匀沉降。2根据GB117 DL/T51××-200350229-96《火力发电厂与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化》条文说明第5.1.10条,高挥发分自燃煤种,按国家煤炭分类,挥发分大于37%的长烟煤属高挥发分自燃煤种。对于挥发分为28%~37%的烟煤,在实际使用中具有自燃性亦应视做高挥发分自燃煤种。当燃用挥发分较高的煤电厂时,如因场地狭窄和环境保护要求高必需采用筒仓作为电厂的主要贮煤设施。确定筒仓内贮存的煤量和贮存天当数,应慎重并应作专题调查。2筒仓自燃时,应设有向筒仓内通CO2、N、烟气或采用压力不大于0.35MP的过热蒸汽灭火的设施。当采用0.35MP的过热蒸汽时,应预先排除过热蒸汽中的疏水。严禁采用向筒仓内浇水灭火的方法。3一旦筒仓发生自燃,筒仓应设有以下几种排空设施:1)当场地有条件时,筒仓附近应留有将自燃煤倒运到空地处;2)当场地无条件时,应具备将自燃煤倒运到贮煤场的设备;3)当场地无条件筒仓又距贮煤场较远时,应具备将自燃煤扑灭后,再倒入筒仓的设施;7.4桥式抓煤机煤棚7.4.4为提高煤棚空间利用率,煤棚内不宜装沿桥式抓煤机大车运行方向的地面带式输送机。根据运行要求,对移动煤斗的高度和尺寸作了规定。7.4.5根据已选用的桥式抓煤机的电厂,如北安、前郭旗、略阳、韩城、合肥、湘潭等电厂,桥式抓煤机下的煤斗或煤槽的中心线均布置在桥式抓煤机抓斗水平运行极限位置以外。各电厂的煤斗或煤槽的中心线距桥式抓煤机抓斗水平运行极限位置外之距各不相同,最小之距1800mm,最大之距5400mm。关于煤棚内设煤斗或煤槽的中心线距桥式抓煤机抓斗水平运行极限位置外之距,本标准不作明确规定。只要求,煤斗(煤槽)中心线应考虑当抓斗达到水平运行极限位置时,也能保证被卸物料有效卸入煤斗(煤槽)内。7.4.6同一轨道上装设两台以上桥式抓煤机时,为提高安全性,规定每台抓煤机应能单独切断电源。此外,还可考虑采取另一安全措施:供电主滑线设检修段及断电装置。7.4.10桥式抓煤机的动力电源开关应设在司机上下桥式抓煤机的附近,其目的便于司机随手就能控制桥式抓煤机的动力电源。7.5轨道式斗轮堆取机煤场7.5.1、7.5.2根据制造厂家提供的悬臂式斗轮堆取料机的资料统计,不同出力的悬臂式斗轮堆取料机与臂长的组合有28种。虽然在工程项目中一般采用臂长为25m~35m较多,但就其出力和臂长的组合绝大部是属于非定型产品。其堆取出力及堆取比例的技术参数与斗轮堆取料机的系列型谱均有差异。根据调查,各电厂在选用的斗轮堆取料机的臂长和堆取料出力,是依据工程实际需要来确定,而不是根据定型产品或斗轮堆取料机已有的技术参数来确定运煤系统。117 DL/T51××-2003根据东北电力设计院所编写的《斗轮机悬臂长度对设备造价及工程投资、煤场运行费的影响研究》专题报告:斗轮堆取料机悬臂长度大小对设备整机质量和造价有直接影响因素。如要完成同样的堆取料量,长悬臂斗轮堆取料机无论是直接堆料率还是直接取料率都大于短悬臂斗轮堆取料机。其二,从静态和动态经济分析比较,长悬臂斗轮堆取料机煤场设备的投资比短悬臂斗轮堆取料机煤场设备高,其三,从年运行费用比较,尽管长悬臂斗轮堆取料机基建投资比短悬臂斗轮堆取料机多,但多投的资金可在二年左右时间内回收。因此,设备选型不应忽视综合经济效益。根据国家电力公司颁发的《火力发电厂劳动定员标准》〔试行〕的通知要求:4×300MW、4×600MW容量发电厂燃料系统总的人员编制(包括10%的运行备员),分别为86人和95人。如果煤场设备选用短悬臂斗轮堆取料机,则煤场需要配置的推煤机、装载机等辅助设备其数量比长悬臂斗轮堆取料机的煤场要多,导致运行人员增加,不符《火力发电厂劳动定员标准》的要求。为此选用长悬臂斗轮堆取料机不仅可以提高直接堆取率,而且能减少煤场辅助设备的配置,还可以减少运行人员。故本标致删除DLGJ1-93《运煤规技规》4.5.1条中的“……一般情况下,悬臂式斗轮堆取料机可优先选用长25~35m的定性设备,但应满足可直接回取的贮煤量不少于发电厂7~10天耗煤量,则应对选型作技术经济论证,其主要参数应尽可能符合国家标准或待业标准”的要求。在GB50229-96《火力发电厂与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指出:当发电厂燃用褐煤和高挥发分易自燃的煤时,为利于自燃煤的处理,推荐采用较高的回取率,应不低于70%。7.5.3门式滚轮堆取料机是一种条形煤场设备,该设备的特点是煤堆在两条行走轨道之间,贮煤场受轨道跨距和设备结构的限制,煤场横截面和堆取高度有限,因此其贮煤量比悬臂式斗轮堆取料机煤场少,但是回取率能达到95%以上。当厂区地形狭窄、电厂距供煤点较近、供煤较可靠、贮煤量较小时,可以采用门式滚轮堆取料机作为贮煤场设备。如因工程的需要,即便是厂区地形不狭窄,也可采用门式滚轮堆取料机作为贮煤场设备,但要合理。7.5.4悬臂式斗轮堆取料机和门式滚轮堆取料机从设备的基本功能可实现折返式或通过式工艺布置。折返式布置时煤场带式输送机为可逆运转。通过式布置时煤场带式输送机为单向运转。带式输送机的单向运转比可逆运转易控制皮带跑偏。悬臂式斗轮堆取料机和门式滚轮堆取料机通过式布置时来煤可直接输送到主厂房也可在机上分流。当采用机上分流时,贮煤场前后带式输送机可按输入和输出能力分别配制不同规格,使系统运行不受输入出力与输出出力不同的影响,系统能实现直供。故本标准要求,当有条件时,可优先选用通过式布置。7.5.5悬臂式斗轮堆取料机和门式滚轮堆取料机动力电源和控制电缆采用电缆卷筒供电时,地面接线箱应设在设备运行行程中部的轨道的内侧。这不仅使电缆长度最短,且电缆收、放在轨道内侧可避免被煤堆埋没。国内一些电厂的门式滚轮堆取料机采用滑线方式供电,滑线布置在挠性腿的外侧,选用封闭式安全滑接输电装置,反映安全又可靠。7.5.6近年来,发电厂所选用的悬臂式斗轮堆取料机和门式滚轮堆取料机上均设有喷雾抑尘的水箱。地面只需设快速上水接头。7.5.7露天贮煤场轨道式机械,曾发生过被大风刮跑,造成设备损坏的事故。为此本标准强调露天贮煤场轨道式机械必须装有夹轨钳。7.5.8117 DL/T51××-2003门式滚轮堆取料机的特点是:滚轮机构和配料皮带机附在活动梁上随着活动梁的升降位置连续从煤场一侧到另一侧在移动中进行堆取料作业。虽然设备结构已限定了活动梁的高低极限位置和斗轮机构的行程,但这并不是许可的最大煤堆高度和能够作业的合理的煤场地坪标高及全部取回贮煤的尺寸。因此为了保证设备安全运行前提下获取最大的堆取率,适当地留有设备堆煤和取煤的安全尺寸是必要的。7.5.9DLGJ1-93《运煤技规》4.5.5条的要求是从安全角度考虑提出的,但是其安全距离规定死之后不便于操作。因此,本规定中只给出最小的安全距离,使设计者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在满足本标准的前提下可灵活掌握。8.5.10为便于堆取料机的维修,本标准要求煤场一端距大车行走轨道端头约10m处的轨道两侧应对称设置放置千斤顶的基础。8.5.11根据大火规要求和实际运行的需要,在贮煤场输出端转运站侧安装除铁器、刮水器、跨越梯等。上述设备和部件的安装尺寸和位置是确定悬臂式斗轮堆取料机和门式滚轮堆取料机的尾部轨道终端至转运站之间距离的重要因素。据调查,有的工程因斗轮堆取料机和门式滚轮堆取料机的尾部轨道终端至转运站之间距离过小,当起动悬臂式斗轮堆取料机和门式滚轮堆取料机时,缠绕尾车地面胶带撞击安装在尾部除铁器、刮水器、跨越梯,损坏安装在尾部的设备和胶带。7.5.13贮煤场带式输送机与斗轮堆取料机或门式滚轮堆取料机是相互配合使用,因此煤场带式输送机的张力直接作用于斗轮堆取料机的相关部件上。煤场带式输送机和斗轮堆取料机的设计,由设计院和设备制造厂分别承担。为了设备设计准确输入外部设计接口条件,应由设计院向制造厂提供煤场带式输送机的最大张力值及作用点、带宽、带速、出力、托辊直径、侧倾角等参数。7.5.14根据金属材料的物理特性,沸腾钢在低温下受动载易出现断裂现象。镇静钢的低温性能好,故制造起重机、悬臂式斗轮堆取料机、门式滚轮堆取料机的受力结构件必须采用镇静钢材。沿海地区盐雾对钢材腐蚀性很大。钢材的腐蚀直接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为此特别强调应对设备采取防腐措施。根据有些沿海地区电厂的反映,刮大风有将处于停运状态的斗轮机输送胶带吹翻的事例,因此提出常刮大风的沿海地区应对斗轮堆取料机上的带式输送机采取切实可行的必要的防风措施的要求。7.5.15因发电厂的贮煤场的煤场设备有时选用轨迹式堆取分开的机型,当贮煤场的煤场设备选用堆取分开的机型时,堆取分开的机型布置本标准不作另行规定。1.6圆形煤场7.6.1根据国内外圆形煤场设备的形式,选用堆取分开的较多。一般贮煤场贮煤量大故要求设备能力也大、国内外已有的圆形煤场一般堆料量远远大于取料量。因目前圆形煤场采用堆取合一的设备较少,还缺乏经验,本标准未对圆形煤场堆取采用合一的设备作明确的规定。采用堆取分开形式的煤场最大特点是在同一个煤场内堆取料作业可同时进行,作业比较灵活。7.6.2117 DL/T51××-2003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和工艺系统对贮煤场的不同要求,圆形煤场设备的大车回转有360度和小于360度的两种形式。大车回转小于360度时,在正常运行状态下为了防止设备冲撞轨道端头,在轨道终端应设置终端开关、安全尺、阻进器等安全保护装置。露天布置的圆形煤场为了防止因设备停运时突然刮起大风将设备吹跑发生损坏性事故,沿环形轨道应设置若干对锚固座和夹轨钳可将设备与锚固座锁住。锚固座基础要求与条形状整体轨道基础合并成整体,其不仅受力条件好而且基础尺寸也比分开基础小。7.6.3煤场设备大车行走机构的驱动轮组或行走轮组检修、更换部件需顶起台车组。由于设备自重过大,在顶起过程中又要保持设备的平衡,应使用两台千斤顶分别放在轨道两侧同时顶起。放置千斤顶的基础面应平整而且能够承受设备被顶起的重量。基础数量及尺寸、位置、荷载等应向制造厂家索要。7.6.4露天贮煤场在雨季,在环形轨道内外侧易大量积水,即使是环形轨道小于360度,但因煤场不规则,且周长较大不易排出雨水,这将会造成燃煤长期浸泡在水中,所以应设置能及时自然排放的排水孔、沟等设施。7.6.5圆形煤场设备以煤场中心为绕定点作回转运行。因此供电及控制信号的线路只能采用滑线方式。根据滑线输电装置的结构特点,该装置为封闭结构,因此可防护人身或其它设备与输电线路的直接接触,所以可保证人身、设备安全及供电、信号的可靠性。7.6.6大型煤场设备的轨道基础,要考虑均匀沉降,为此一般都采用钢筋混凝土整体基础。本标准规定轨顶标高应比煤场地坪高出0.5m以上。其目的以防煤堆坍塌掩埋轨道。7.6.7设备之间的连锁可分为两部分,一是设备正常启停连锁,系统所有相关设备按设定的程序起动和停机;另一方面是事故停机连锁,多台设备联合运行的系统中,一旦其中一台设备发生故障将会影响系统所有设备立即停机。系统运行中突发性事故是无法预料和避免的,只能在事故发生后立刻采取防止事故漫延的措施。为此,堆取料机构与系统之间的连锁是必不可少的,是安全运行和保护设备的需要。煤场设备是个独立的运行机构,它自己有一套完整的控制系统,且在司机室内操作。煤场设备虽然与主系统连锁,但仅仅是煤场设备的部分机构。目前运煤系统的控制水平尚未达到全自动化,故煤场设备运行仍需人工操作,因此设备司机室与地面控制室之间应设通讯、信号联系。7.6.8如圆形煤场堆料采用无变幅机构时,在煤场煤煤堆低位情况下进行堆料时,落差大。特别是露天布置的圆形煤场在干旱季节和刮风会引起较大的煤尘飞扬,严重影响环境保护。本标准规定不关是露天还是封闭的圆形煤场,只要是堆料采用无变幅机构,均应采用伸缩落煤管及喷水的方法抑制煤尘飞扬。7.6.9因满足煤场设备检修时搬运材料、工具、设备的需要,煤场应设置检修车辆通行的通道。即使是煤场是封闭室内形式,也应在通道处留有车辆进出的大门。7.6.10煤长时间堆放在氧化过程中产生热量,如不采取散热措施最终会自燃。尤其挥发份较高的煤,如褐煤堆放半个月左右会自燃。若煤场大面积自燃,只能用水扑灭。煤场是一个大污染区,根据多年的设计经验和国内各电厂煤场运行管理经验,往煤堆表面喷水是防止粉尘飞扬的最有效的方法。117 DL/T51××-20031筛分破碎设施8.1一般规定8.1.1根据国内已投运的煤粉炉的电厂,在输煤系统几乎不设初碎机。有少数电厂为了处理煤中的三块,一般在卸煤设施出口的第一个转运站设置三块处理机(除杂物)或预选择性破碎机。例南通电厂、北京华能热电厂、湖北鄂州电厂、山东兖州矿务局选煤厂、河南华豫、鸭河口等电厂。湖北鄂州电厂、山东兖州矿务局选煤厂选用的滚筒式的预选择性破碎机具有预破碎的功能。但这种滚筒式的选择性破碎机体积大,土建工程造价高。据调查其它形式的三块处理机(除杂物),其主要功能是处理煤中的三块和杂物,不具有初破碎的功能,故不称之为运煤系统中的初破碎机。目前国内生产的重型碎煤机,破碎比从进料粒度小于等于300mm经破碎出料粒度可到小于等于30mm,此出料粒度已满足煤粉炉的磨煤机的要求。故输煤系统无需再设置初破碎机。输煤系统选择何种形式的碎煤机,应根据煤的硬度、煤的表面水分和粘结性确定。煤质硬度高宜选重型碎煤机,煤质硬度低宜选轻型碎煤机。当煤的表面水分大和粘结性高时,可选用带活动破碎板或带加热的篦板。德国奥彼马破碎公司所生产的带加热篦板碎煤机已有成熟的运行经验。在DL/T512—93《KRC系列环锤式破碎机》标准中,已给定了各型号的环锤式破碎机出料口排风量。但考虑到国内各制造商所生产的质量有差异,为确保碎煤机出料口排风量,使运行条件较好。故本规程要求选用碎煤机应具有调节减少风量的措施。8.1.2本标准建议对筛分效率取较低数值,主要是考虑到缩短筛机长度、提高筛机出力的需要。8.1.4根据调查的资料,目前国内发电厂碎煤机的出口处均设置了除尘装置。故本标准明确作出规定。8.1.7在DL5053-1996《火力发电厂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设计规程》第8.2.6条明确指出:“当发电厂采用大、中型碎煤机时,在碎煤机与楼板之间宜采用减振装置”。根据国内生产厂家的资料介绍,出力小于等于600t/h为小型碎煤机,出力小于等于1000t/h为中型碎煤机,出力大于1000t/h为大型碎煤机。动扰力小于5吨的碎煤机可设在楼板上,用托梁支持并用穿梁套管地脚螺栓固定。动扰力小于5吨以上的大型碎煤机可采用独立基础,用地脚螺栓固定。8.2煤粉炉筛分破碎设施8.2.1117 DL/T51××-2003煤粉炉的制粉系统中,有采用风扇磨、钢球磨和中速磨。当制粉系统采用钢球磨时,钢球磨入料粒度可大于30mm。当制粉系统采用风扇磨和中速磨时,入料粒度≤30mm。故本标准规定破碎后煤的粒度不宜大于30mm。8.2.2碎煤机前装有筛分设备时,碎煤机的出力按应小于运煤系统额定出力,但是,考虑到筛分设备的运行可靠性和对易粘结和水份较大的煤种的适应性往往不令人满意。原苏联及印度等国家的一些发电厂在装有筛分设备时碎煤机的出力仍等于运煤系统额定出力。原苏联《火力发电厂工艺设计规程》规定,只有经过技术论证,才可以在选择碎煤机时考虑已筛去末煤这一因素。本标准中指出的运行条件好,是指:进入碎煤机的煤能连续均匀;最大给煤量能得到控制;沿碎煤机轴向布料均匀。8.2.3当运煤系统为单路或来煤粒度的级配比均小于30mm时,为便于运行灵活,也可考虑设机外旁路。8.3循环硫化床锅炉筛分破碎设施8.3.1根据国外生产制造的碎煤机资料介绍,破碎比较大。例德国、美国生产制造的碎煤机从进料粒度100多毫米可破碎到30mm左右。对采用循环硫化床锅炉的发电厂来煤粒度大于120mm,可选用两级碎煤机。8.3.2当来煤粒度基本上全是大块煤小颗粒占的比例很小时,两级碎煤机之间设煤筛无意义。当来煤粒度有一半以上小于10mm时,如有合适的筛子,应在细碎煤机之前设煤筛。如不设煤筛,颗粒过小的煤进入碎煤机破碎将会产生较大的粉尘,过细过多的煤粉进入循环硫化床炉堂,导致炉堂不完全燃烧损失大锅炉的煤耗大。8.3.2因循环硫化床锅炉无制粉系统,进入炉堂燃烧煤的粒度依附于细碎机,据调查发电厂很难控制来煤粒度的级配比。为确保循环硫化床锅炉燃烧效率,本标准规定运煤系统不宜设置旁路的要求。117 DL/T51××-20039石灰石贮存、制备及输送9.1根据新编DL5000—2000《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提示附录D的要求,本标准规定石灰石堆场的贮存量不应小于7d,石灰石易风化,为确保石灰石的品质,要求石灰石堆场宜采用半露天或全封闭存放。9.2破碎机的破碎比与破碎物料的性质、出力大小和出料粒度大小有关。当选择破碎石灰石用几级破碎机时,应根据业主方采购的石灰石的级配比、出力大小和循环硫化床锅炉燃烧所需的石灰石粒度而确定。当已确定选用二级破碎机时,第二级破碎机一般布置在主厂房石灰石斗的下方,破碎后的石灰石粉由仓泵直接打入石灰石粉仓存放备用。根据西南电力设计院设计白马电厂的资料介绍,一期工程,1台300MW循环硫化床锅炉。该电厂的石灰石制备输送系统,破碎石灰石选择2级破碎机,第一级入料粒度200mm,出料粒度30mm,破碎机的出力100t/h。第二级破碎机入料粒度30mm,出料粒度1≤mm。2级破碎机之间未设筛子。9.5、9.6、9.7、9.8、9.9根据DL/T5142—2002《火力发电厂除灰设计规程》所编。9.10根据内江电厂的运行经验,若石灰石粉在制备过程中未经干燥处理,且输送用的压缩空气未除湿而带水,将导致石灰石粉从二级破碎机到石灰石粉仓的输送管道和从石灰石粉仓到炉膛输送管道堵塞,也会使制备后的石灰石粉存放于仓内结块。故要求在压缩空气管路上设空气冷干机,在石灰石粉仓上设热风干燥设施。117 DL/T51××-200310带式输送机10.1一般规定10.1.1我国电厂运煤带式输送机的带宽已达2000mm,带速达4m/s,输送能力达5000t/h,采用的胶带有棉帆布、尼龙帆布、聚酯帆布和钢丝绳芯。带式输送机的设计和计算,以往都是遵循基于牛顿刚体力学的计算方法,很少进行动态分析。当带速在3.15m/s及以下时,按以往惯用的方法进行设计和计算,尚未反映出什么问题。国内某工程,带速为4m/s,运行中振动较大。近年来,国内电厂设计已开始将动态分析应用于长距离大运量带式输送机。多长的带式输送机应当进行动态分析?根据各种文献,均未提出明确的划分尺度。工程设计中只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予以确定。由于动态分析的应用经验很少,国内电厂运煤带式输送机设计中,绝大多数都不需要进行动态分析。因此,本标准原则上只适用于不需要进行动态分析的、带速3.15m/s及以下的厂内运煤带式输送机。10.1.2关于带式输送机的设计和计算,在我国比较著名的标准和文献有:1GB/T17119-1997《连续搬运设备、带承载托辊的带式输送机运行功率和张力计算》;2DTⅡ型带式输送机设计手册;3DX型钢绳芯胶带输送机设计手册;4西德标准DIN22101-1982:连续输送设备·输送散状物料的带式输送机·计算及设计基础;5美国输送设备制造商协会(CEMA)编:散状物料带式输送机,1979;6andbookofConveyorandEleuatorBeLting、TheGoodyearTire8RubberComPany1976;7日本工业标准JISB8805-1976:胶带输送机计算方法和试验。此外,以下标准和文献也可供参考:英国标准BS-2890:带式输送机;法国标准NFH95-203.86.10:连续输送设备·具有承载托辊的带式输送机·计算导则;苏联BHИNПTMAЩPTM-24.093.04-80:带式输送机计算和设计。东德标准TGL-35378:带式输送机·计算原理。以上标准和文献,宜择善而从,以适应带式输送机技术的发展和提高设计水平。近年来一些设计单位和制造厂实际上也已这样做。在国际交往中,为求得共同语言,熟悉并运用国际上比较通用的设计计算方法是必要的。117 DL/T51××-2003在选择计算和设计方法时,以下意见可供参考:美国BechtelCanada公司的B.Torma在1980年提交给“寒冷天气散料输送研讨会”的一篇论文特别推崇CEMA编写的《散装物料带式输送机》一书,认为它“包括了带式输送机优良设计的全部基本原理”。此外,根据比较,西德标准DIN22101-1982确实具有较高水平,它比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ISO5048-1979内容更丰富、更完整,也可以认为“包括了带式输送机优良设计的全部基本原理”。本标准所涉及的基本和技术要求主要是根据这些文献编写的。同时应当指出,所有的设计计算方法和标准都是一个整体,本标准也是这样。本条中的物料特性是指:颗粒组成、松散密度、流动性、磨损性以及其他特殊性;工作环境是指:清洁、干燥、少量尘埃、正常湿度、大量尘埃、湿度大等。10.1.3带式输送机的设计和计算,美、德、日、原苏联等国文献虽然相互存在差异,但都是以牛顿刚体力学为基础,按以下原理诱导出来的。1带式输送机运行总阻力为所有各种分运行阻力之和,该总和即为传动滚筒所需圆周驱动力;2输送带任一点的张力等于前一点张力加上两点之间的各种运行阻力;3传动滚筒上圆周力的传递遵循摩擦传动原理,即为尤拉公式。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世界范围的各国国家标准化组织〔ISO成员〕的联合体。ISO5048:1989〔1989年9月15日第二版〕对第一版〔ISO5048:1979〕进行了部分删除和替换,并得到75%以上的成员组织赞成。我国以往的设计手册〔TD75手册和DX手册〕常采用前苏联的资料。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年12月5日发布的国家标准GB/T—1997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5048:1989,二者内容完全一致。本标准要求按新国家标准为基础。《DTⅡ型固定带式输送机设计选用手册》基本上与GB/T17119一致,其中系数C推荐数值表除外。本章有关带式输送机的名词及符号,均与GB/T取得一致,国家标准中没有涉及的,与《DTⅡ型固定带式输送机设计选用手册》一致,运煤部件名称与典煤设计一致。根据原电力工业部颁布的《控制电力工程造价的若干意见》的要求,辅机订货要通过招议标确定供货厂家。椐调查,目前有许多工程属于超常规设计,而辅机招议标的进度均由业主决定。其进度一般迟后于工程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当进行带式输送机设计计算选择部件规格性能时,难易依厂家的资料作为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的依据。可参照《DTⅡ型带式输送机设计手册》、《运煤部件典型设计选用手册》。对于带宽大于1400mm的带式输送机设计计算及部件也可参照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运输机械设计选用手册》进行设计。待确定带式输送机供货厂商后,再确认带式输送机设计计算及部件选用的正确性。10.2主要参数的确定10.2.1本标准所推荐的托辊直径和槽角,完全采用了《DTⅡ117 DL/T51××-2003型固定带式输送机设计选用手册》的数据,也与D—YM96典型设计一致。工程实践中,可根据情况从表中选定托辊直径。一般说来,适当加大托辊直径,可减小运行阻力,提高托辊寿命。从承载能力考虑,ISO/R1537和DIN22107等标准规定,带宽1400mm的托辊直径不得小于133mm,东南亚一些电厂的招标说明书中及外商报给国内电厂的投标书中,带宽1200mm及以上带式输送机的托辊直径,均不小于133mm。托辊直径的选取可供大家参考。根据国内外发电厂的资料介绍,从卸煤装置至贮煤场的带式输送机带速一般不超过3.15m/s,从贮煤场至锅炉房带速一般不超过2.5m/s。长距离、大运量、宽度大的输送机可选择较高的带速;倾角越大、运距越短则带速越小;粒度磨琢性大、易粉碎易起尘的劣质煤,选用较低带速,一般不超过2.5m/s;国内一些发电厂带速为2.5m/s,仍采用犁式卸料器,运行正常。当采用犁式卸料器中间卸料时,一般文献推荐最高带速1.6~2.0m/s;采用卸料车卸料时,带速不宜超过2.5m/s;输送成件物品时,带速不得超过1.25m/s;手选用带式输送机带速一般为0.3m/s;这些带式输送机多数是以头部滚筒卸料为主,犁式卸料器卸料为辅,不经常使用犁式卸料器卸料。对于以犁式卸料器卸料为主的带式输送机〔煤仓间等〕,带速不宜超过2.0m/s。本标准所推荐的带速,既考虑了国内电厂的实践经验,又与托辊直径和制造质量相适应。按照表10.2.1中,各种托辊直径所对应的输送带速度上限,托辊转速均不超过500r/min;推荐最高带速,托辊转速不超过450r/min。根据国家标准GB10595-89《带式输送机技术条件》规定,当托辊辊子“转速低于550r/min情况时,使用寿命不应低于20000h”。根据国家标准GB53447《带式输送机产品质量分等》的规定,托辊使用寿命达20000h为合格产品,托辊使用寿命达30000h为优等品。在《DTⅡ型固定带式输送机设计选用手册》推荐的托辊选用计算方法中,使用寿命按30000h。美国CEMA托辊转速为500r/min,最低寿命为30000h。发电厂运行期限长,故要求安全可靠性高,一旦投入运行,一般是30年以后才拆除报废。因此,本标准所推荐的带速上限是按托辊转速低于500r/min,推荐最高带速时,是按托辊转速低于450r/min。这不仅确保托辊能运转平稳,又确保国产托辊的使用寿命超过30000h。10.2.2本标准规定的带式输送机倾斜角符合新编DL5000—2000《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的要求。根据前苏联、美国等国文献的介绍,带式输送机倾斜角一般都不大于16°,从东南亚国家的几个电厂的资料,带式输送机的倾斜角均不大于16°。在GB/T17119—1997〔ISO5048〕《连续搬运设备带承载托辊带式输送机运行功率和张力的计算》中指出:“18°的输送机倾斜角常代表具有光滑表面输送带式输送机的倾斜角上限”。鉴于上述之情,本标准规定带式输送机倾斜角是适宜的。但对老厂改造相项目,则应结合工程的具体条件确定。10.2.3带式输送机的凹弧段和凸弧段,都会造成输送胶带产生附加伸长或压缩,为确保带式输送机在最不利的情况下起动时,输送带不会从托辊上抬起,故本标准要求尽量避免用圆弧段过渡。如因布置要求需设置圆弧段过渡,凸凹弧段的计算应符合《DTⅡ型固定带式输送机设计选用手册》的要求。凸弧段可按10.2.3-1和10.2.3-2计算。凸弧段半径R1根据胶带边部许可相对伸长ε,棉帆布芯带ε=0.85%;合成物芯带ε=0.80%;钢绳芯带ε=0.20%。R1≥1÷ε×(B/3)×sinλ117 DL/T51××-2003式中:R1—凸弧段半径,mm;ε—带边相对伸长率;B—带宽,mm;λ—托辊槽角,度;凹弧段半径R2一般应计算确定,随输送带张力Fx不同,R2变化范围很大,很难列出对应于各种带宽B的R2数值推荐表。典煤设计中部支架所列R2值,是工程中用得最多的,可供设计参考。10.2.4本标准的带宽,是根据带式输送机的ISO标准的要求,“胶带的宽度取决于物料的粒度、运输量和带速,也取决于物料的特性。如带速不变,加大带宽,运输量增大。”“物料粒度的大小会影响带宽的选择,一般动堆积角为为20°,最大颗粒含量约10%时,带宽一般不宜小于最大颗粒的3倍。如全为块料,带宽为其最大颗粒的5倍。”在实践工程中,煤的最大颗粒为300mm,但含量不超过10%,如带宽采用B=800mm也是允许的。在GB/T17119—1997《连续搬运设备带承载托辊带式输送机运行功率和张力的计算》所规定的计算带式输送机最大输送能力的公式,是按输送带上物料最大横截面面积S计算的。横截面的形状,下部为托辊槽形决定的倒置梯形,上部是由运行堆积角限定的抛物线形成的弓形。为照顾过去的习惯,本标准在引用国标公式时,仍采用折算后经过圆整的断面系数K。按国家标准规定,计算系数K时,胶带的可用宽度b=0.90B-0.05(m),当胶带选用大于2m时,b=B-0.25(m),弓形的外切线与水平面间的夹角即运行堆积角θ=20°,托辊槽角λ=35°。三节式槽形托辊中间辊子的长度l3带宽B=500mm~1400mm,辊子的长度l3取《DTⅡ型固定带式输送机设计选用手册》的数值,当带宽B≥1600mm时,可按ISO1537-1975取值。本标准所推荐最大输送能力的公式,在DIN22101中定义为理论输送能力。DIN认为,额定输送能力等于理论输送能力乘以有效装料系数,后者为装料系数和倾斜系数的乘积。装料系数取决于物料性能(粒度、运行堆积角)和带式输送机的工作条件(给料均匀性、输送能力贮备)。在GB/T17119计算公式中,考虑了倾斜系数。本标准所推荐确定额定输送能力时引入有效装料系数0.80~0.95(其中包括了倾斜系数),同时也考虑了给料均匀性及输送能力贮备等因素。美国CEMA认为,输送机斜升布置时,由于动堆积角的变化而引起的输送能力的实际损失小于3%,故不予考虑。日本工业标准JISB8805—1976指出,带式输送机倾角在20 以下时,根据以往的经验,物料几乎不发生滑流,可以不考虑堆积断面变化。德国在修订DIN22101时,主张按实际动堆积角计算倾斜系数,这在理论上更为严密,但是实用上不够方便。前苏联的一些专家,如B.K.ДЬЯчКОВ,他在《散料特性对选用输送机参数的影响》一文中,主张在倾角为11 ~15 时,取倾斜系数为0.95。按DIN22101计算,当倾角为16 时,倾斜系数为0.94。考虑到按弓形断面计算时取动堆积角为20 是偏低的(据CEMA,动堆积角为:分级的无烟煤块——20 ,烟煤和褐煤——25 ),在计算带式输送机的出力时,建议采用美、日等国的处理方式,不考虑倾斜系数。10.2.5117 DL/T51××-2003稳定运行工况时的带式输送机运行阻力,国际上基本一致,应当包括:主要阻力、附加阻力、主要特种阻力、附加特种阻力和倾斜阻力。各国对这些运行阻力的计算采取了大致相同的方式,倾斜阻力、主要和附加特种阻力逐项进行计算,主要阻力和附加阻力则有逐项计算法和简化计算法,国际上不同计算法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这两种阻力的计算上。美国CEMA采用逐项法计算主要阻力,近年来对长距离大运量带式输送机的动态分析研究中,也普遍采用逐项法计算,GB/T17119(即ISO5048)、DIN22101等采用简化法计算。附加阻力的简化计算法主要有两种:修正长度法和修正系数法。美国Goodyear公司,日本标准GISB8805和我国《QD80轻形固定式带式输送机》采用修正长度法,即输送机长度加一个中心距修正值的方法来计入附加阻力。GB/T17119和DIN22101等采用修正系数法,对主要阻力乘以系数C来计入附加阻力。本标准基本按照GB/T17119推荐用简化计算法算主要阻力,而附加阻力采用简化法和逐项法均可。由于各国采用的逐项计算附加阻力的公式不完全一致,本标准推荐用GB/T17119的公式。按本标准推荐的计算法,正如国家标准所说,“从精度来说它是有限的但可满足大多数情况的要求。”下述两点需要予以说明:1根据GB/T17119—1997《连续搬运设备带承载托辊的带式输送机运行功率和张力的计算》,模拟摩擦系数f包括托辊的旋转阻力和输送带的前进阻力,在广泛的一系列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通常取0.020作为运行输送带的基本数值进行计算。根据GB/T17119-1997《连续搬运设备带承载托辊的带式输送机运行功率和张力的计算》的要求:对于固定的经过适当找正的输送机,如果托辊转动灵活,用来输送内摩擦小的物料,f值可降低约20%,即0.016;如果带式输送机找正不良,托辊又很差,输送的是内摩擦大的物料,其值可超过基本值约50%,即0.03。用作模拟摩擦系数的基本值仅适用于正常找正过的带式输送机。确切地说适用于具有下列情况的带式输送机:——实际输送能力为额定输送能力的70%到110%;——输送内摩擦系数为中等的物料;——输送机承载分支为三辊托辊;——托辊槽角为300;——输送带速度约为5m/s;——工作环境温度为200C;——采用迷宫式密封的108mm到159mm直径的托辊,同时输送带上分支(承载分支)托辊间距为1到1.50m,输送带下分支(回程分支)托辊间距约为3m;在下列情况,f值可以超过基本值0.020,并直接达到0.030:a)被输送的物料内摩擦系数:较大;b)托辊槽角:大于300;c)输送带速度:大于5m/s;d)托辊直径:小于上述值;e)环境温度:低于200C;117 DL/T51××-2003f)输送带张力:降低;g)输送带:采用软芯层,覆盖层厚而柔软;h)输送机:找正不良;I)运行条件:多灰、潮湿和/或者粘结性的;J)上分支(承载分支)托辊间距:大于1.50m;下分支(回程分支):托辊间距大于3m;以上并列出了十条引起系数f超出基本值的因素,其中五条在电厂运煤系统中可能存在,另外五条则极少可能出现。在以往国内工程设计中,系数取值为f0.04。随着国产托辊质量的提高,本标准又将输送带下垂度限定为0.01,这都有利于降低运行阻力。因此,本标准推荐模拟摩擦系数f=0.03,只留于“可取更大值”的活话,未具体列出更大值,以便更好地和国家标准取得一致。2系数C在GB/T17119中用曲线图给出,使用不够方便。本标准采用DIN给出的表格,经核对,表中所列数值与国家标准的曲线图一致。《DTⅡ型固定带式输送机设计选用手册》在DIN表格基础上,增加了输送机长度L为40m和63m的C值,这和国家标准的论述不符,未予采用。本标准只列到L小于等于1000m的C值,大于这个长度,不可能再是厂内带式输送机,很可能需要进行行动态分析,超出了本标准的范围。国家标准中列有用附加长度L0计算C的公式,L0一般为70m~100m,为进一步说明如何取L0的数值,本标准因此未予采用。10.2.6驱动装置的推荐位置考虑因素是:在保证有效地传递所需圆周力的条件下,输送带张力最小。拉紧装置应优先放在稳定运行工况时输送带张力最小的地方,并尽量靠近传动滚筒。一般做法是:1短的和倾斜度大的带式输送机,拉紧装置放在尾部,不需增加滚筒,是最经济的;2长的水平和微向上倾斜(下分支运行阻力大于零)的带式输送机,拉紧装置应放在紧靠传动滚筒的回程分支;3对于长的可逆水平带式输送机,拉紧装置放在最繁重的运行工况的头部附近下分支比较可行。10.2.7输送带速度越高,物料粒度越大,输送带下垂度应当越小,GB/T17119—1997《连续搬运设备带承载托辊的带式输送机运行功率和张力的计算》规定的最大允许下垂为0.005~0.02,《DTⅡ型固定带式输送机设计选用手册》及DIN22101规定不大于0.01。针对近年来大中型电厂普遍采用带速2.5m/s以上,本标准推荐不大于0.01,在国家标准规定的范围内,有利于降低运行阻力,减少输送带的振动撒料。根据DX系列带式输送机手册及德国CLOUTH公司要求胶带在受力最小的滚筒上每米带宽不小于800kgf~1000kgf。10.2.8传动滚筒与橡胶输送带间的摩擦系数µ取自GB/T17119—1997《连续搬运设备带承载托辊的带式输送机运行功率和张力的计算》,与DIN22101相同。在实际应用时,非露天运行的带式输送机,人字形沟槽橡胶面滚筒可取0.35,运行条件较好时,可取0.40。117 DL/T51××-200310.2.9多驱动的功率分配,从理论上讲,按最小张力法进行分配是最经济的。多驱动的功率分配,一般有三种:等功率分配、最小张力分配和任意分配法。1等功率分配法:等功率分配法是把输送机总运行功率或圆周力分成几等份,任意地分配给各驱动滚筒,由它们分别承担,且使各驱动滚筒满足不打滑条件。其功率分配比为1∶1、2∶1、2∶2。2最小张力分配法:最小张力分配法的最大特点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驱动滚筒的围包角,使输送机最大张力最小。从理论上讲,最小张力法进行分配是最经济,但是,当功率很大而两个驱动滚筒圆周力相差很大时,不利于驱动装置的选型。此外,由于输送带张力减小,常会出现输送带张力不能满足两个托辊间的悬垂度要求,因而需要增加输送带张力,使得计算所得的最大张力的最小值失去意义。3任意分配法:驱动滚筒圆周力任意分配法较适合在扩建工程中充分利用现有驱动装置的情况下使用,不宜用于新设备设计中。本标准在多驱动的功率分配,推荐了3∶1、2∶1或1∶1分配。其中3∶1功率分配为最小张力分配法,但实行起来很不方便。实践中用得最多的是等功率单元法,按2∶1或1∶1分配。多驱动带式输送机起动时,对于水平和向上输送,原则上应先起动处于输送带奔离侧的传动滚筒,如果有尾部传动滚筒则应先起动,以便使随后起动的传动滚筒的松边输送带得到预紧。对于头尾驱动的长的水平可逆带式输送机,一般先起动靠近拉紧装置的传动滚筒。起动时间可按CEMA编写的《散装物料带式输送机》的方法计算。根据H.Oehmen《带式输送机的设计与运转》的规定,起动时间间隔应大于1S。10.2.10关于电动机的选择,70年代及以前国内见到的文献多数主张引入重载起动和功率贮备系数K,取值1.15~1.4。有的文献主张选电动机时,功率留有一定余量,负荷率取0.8~0.9。采用J02型电动机配弹性连轴器时,引入系数k,提高电动机容量来满足起动要求是合适的。这是因为J02型电动机的起动转距和额定转距之比较小,只有1.1~1.8,功率大于等于7.5KW时,该比值小于等于1.4。电动机的耐热能力,要求起动时间一般应控制在5S~10S内。经弹性联轴器直接起动负载时,不适应增大电动机容量,难以实现满载起动。引入系数k的方法,与原苏联的文献关系较大,进入70年代后期,原苏联文献对系数k的观点,逐渐发生了变化。80年代初期,盘山发电厂一期工程原苏联提供的资料中,仍主张引入系数k,考虑的因素是电网电压降及电动机起动特性,取值k=1.1~1.25,比以前减少了。小功率用较大值,大于100KW时,k取1.1~1.15。仍然配用普通弹性联轴器。提高电动机容量,可能造成带式输送机起动过快。70年代以前,由于带式输送机容量不太大,带速也不很高,起动过快带来的动力影响并不突出。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高带速、长距离、大运量带式输送机的运用,起动过程中的动力影响日渐突出。在2001年2月冶金工业出版的《新型带式输送机设计手册》、1999年1月化学工业出版的《运输机械设计选用手册》、新编的《DTⅡ型带式输送机设计手册》,对于起动的影响未推荐引入系数k的简化办法。从以上的资料中,多数主张按PA/η117 DL/T51××-2003算出数值,从型录上选取额定功率大于该值的电动机,再进行起动时间和加速度计算,校核所选电动机是否符合要求。计算时,应将所有转动部件的转动惯量(包括:电动机、高低速轴联轴器、制动轮、减速器、逆止器及所有滚筒)转换为传动滚筒上直线移动的质量。CEMA采用这种方法选择和核算电动机。近年来广泛运用的Y型电动机,起动性能优于JO2型。Y型起动转距和额定转距之比为1.6~2.2,功率大于等于7.5KW为1.6~2.0。在驱动装置中较广泛的采用液力偶合器应用,使电动机的起动工况得到改善,能够实现符合平稳加速。有的文献认为,采用了液力偶合器,电动机无载起动,有的则认为电动机是轻载起动。从上述分析可知,在选择电动机时,程度有些差别,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Y型电动机配液力偶合器具有优良的起动性能。我国电厂的运煤带式输送机以往的设计中,计算起动时间及其加速度的方法应用尚不普遍考虑到过去的习惯,本标准按计算和不计算起动时间推荐两种方法。后者仍保留了系数k但其数值减小了。对于液力偶合器,本标准按电动机轻载起动的观点推荐k值;对于采用弹性联轴器时的推荐k值。参考了苏方提供给盘山发电厂的资料。对于长度、输送能力及电动机功率较大带式输送机,宜采用美国CEMA的做法,计算起动时间及其加速进行校核。驱动装置的传动效率中已考虑,传动滚筒效率0.98,机械联轴器效率0.98,液力偶合器效率0.96,减速器效率0.94,双驱动负载不平衡系数0.93~0.95。本标准推荐的效率为0.80~0.90,前苏联资料0.75~0.85,日本资料0.75~0.9,《DTⅡ型固定带式输送机设计选用手册》0.78~0.95国家标准0.85~0.95。10.2.11本标准输送带的最大张力计算公式,选取GB/T17119—1997《连续搬运设备带承载托辊的带式输送机运行功率和张力的计算》。国家标准认为该公式仅适用于一些比较简单但又经常遇到的输送机,并列举出以下4种情况:——水平输送机或只有很小倾斜角的输送机;——只有一个转动滚筒;——用来停止整台输送机的制动力较小;——所需最小输送带张力不是由其他任何布置或运行条件(如输送带垂度条件)所确定。对这样的输送机,最大输送带张力可以用公式10.2.11—1进行近似计算。本标准推荐采用带后辅腔的限距型液力偶合器,与《DTⅡ型固定带式输送机设计选用手册》一致,其起动力距系数为1.3~1.7。因此,系数ξ推荐取1.5。10.3部件选择与布置10.3.1绕线式电动机应其效率低调速是有分级段的,且维护工作量大,在发电厂的运煤系统中应用很少。液力偶合器未广泛应用之前,多驱动选用绕线式电动机实现功率平衡,是可用的方案之一。由于液力偶合器产品质量提高,已得到普遍应用,采用鼠笼式电动机配限距型液力偶合器能够实现多驱动的功率平衡。因此,本条不再推荐采用绕线式电动机。117 DL/T51××-2003电动机防护等级定位IP54级,与DL5053-1996《火力发电厂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设计规程》及《火力发电厂输煤系统煤尘治理设计技术暂行规定》一致。10.3.2国产硬齿面齿轮减速器,是引进德国弗兰德公司80年代技术主要体现在该公司87年产品型录中。选型计算中,引入功率利用系数验算热功率。从理论上分析,引入该系数的论据不够充分。95年弗兰德公司本部的工程师来北京进行技术交流,当面解释引入功率系数的原因,说服力也不充足,弗兰德的93型录,仍保留该系数。但是,以后出版的95年和97年型录,取消了该系数。美、日等国公司近年见到的产品型录中,都没有该系数。减速器作为定型产品,结构型式、尺寸和选型计算方法是相互联系的。虽然认识到热功率计算不够合理,也不能在本标准中予以改变,列出新的计算方法。修改选型计算方法,是减速器制造厂的职责,已超出本标准的范畴。减速器的工况系数,对于发电厂的运煤带式输送机,美、英、日、德等国的公司都推荐选用1.25~1.5。美国福克公司认为,发电厂运煤带式输送机取1.25足够。印尼Suralaya发电厂扩建工程招标书〔由美国BLACK&Veatch公司编号〕,要求式况系数不小于1.5。在其他几个发电厂运煤岛国际招标书中,也是要求不小于1.5。综合各种因素,本标准推荐取1.5。在减速器型录中,要求安装的传动件为齿轮、链轮或皮带轮时,应验算高速轴轴伸径向负荷。传动件为联轴器时,均未要求进行验算。美国福克公司认为:福克的液压偶合器结构不同于国产产品,其自重主要由电动机轴承受,不需要进行验算;如果采用国产液力偶合器,则应采取措施。国产减速器配国产液力偶合器时,应用中曾发生高速轴断轴事故。将液力偶合器掉头安装,使其自重主要由电动机轴承受;同时,提高安装调整精度,减少电动机轴的减速器轴的同轴度和倾斜度偏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液力偶合器的泵轮和涡轮,都具有径向直叶片。因此,即可正反向旋转,不影响使用效果。考虑到国产减速器曾不止一次发生断轴,因此本条推荐常宜验算高速轴轴伸径向负荷,并在布置图上注明安装精度要求。10.3.3、10.3.4十字滑块联轴器应自重大,传动效率低和维修工作量大等缺点,新的国家标准未予收入,本标准也将其取消。推荐的联轴器型式与《DTⅡ型固定带式输送机设计选用手册》一致。10.3.6本条推荐的输送带带芯织物种类和《DTⅡ型固定带式输送机设计选用手册》一致。棉帆布输送带应原料来源困难,国外已基本不用,有的发电厂运煤岛国际招标书中,明确规定不用棉帆布。尼龙帆布又存在伸长率大的缺点,因此本条推荐优先选用聚酯输送带。输送机长度300m以上,需要的拉紧行程达6m以上,工作张力1400N/cm以上聚酯带EP-300至少需要6层。将上述长度定为采用钢丝绳芯输送带的下限是适宜的,与本标准对层数的规定相一致。根据工程实践经验,本条增加了抗撕裂型钢丝绳芯输送带的选用建议。难燃型〔即阻燃型〕输送带的规定,与DL5000-2000《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一致。一般认为,可燃基挥发分在37%以上或者在27%~28%之间的长焰煤,经实际证明确也有自燃危险时,应视为自燃煤种,在设计中均应选用难燃胶带。117 DL/T51××-2003难燃胶带并非不能燃烧,只是将火源切断后可自行熄灭或延迟其燃烧速度。因此,在设计、运行及检修中的其他防火防爆措施不可缺少。本标准规定的挥发份Var大于28%是指收到基挥发份。收到基挥发份Var与干燥无灰基挥发份Vdaf之间的换算公式:Vdaf=(Var/100-Mar-Aar)×100%。10.3.7安全系数n取值与《DTⅡ型固定带式输送机设计选用手册》一致。按GB/T17119的规定,本条明确选用输送带的最大张力应是计入加速度系数ξ的数值。这与《DTⅡ型固定带式输送机设计选用手册》不完全一致。织物芯输送带的带芯层数Z与《DTⅡ型固定带式输送机设计选用手册》一致。不同输送带型号、不同输送带宽度许用的最小、最大层数,因篇幅较大,未收入本标准正文中,可查阅《DTⅡ型固定带式输送机设计选用手册》表18。10.3.10最小传动滚筒直径与传送带芯层厚度或钢丝绳直径的关系,与《DTⅡ型固定带式输送机设计选用手册》相同,取自德国标准DIN22101-1982。机械部带式输送机联合设计组1993年5月出版的《DT型带式输送机输送带选型》提出:确定钢丝绳芯输送带传动滚筒直径时,除考虑芯体疲劳因素外,还应限制表面比压及上复盖胶的过渡伸长,以防止上复盖胶疲劳实效。经计算,按芯体疲劳(系数C)确定的传动滚筒直径都不会出现上胶过渡伸长,因此本条未要求计算上胶过渡伸长。经计算,GB9770-828《钢丝绳芯输送带》规定的各种规格的输送带,安全系数9,输送带张力利用率接近100%时,输送带对滚筒的表面比压接近半数超过1MPa;如果安全系数取7则各种规格输送带都超过1MPa。因此本条例出表面比压计算公式,要求进行计算。上述《DT型带式输送机输送带选型》中,推荐许用比压1.2MPa~1.4MPa。本条未采用该数值。原DLGJ1—93《运煤技规》规定,“确定滚筒直径时,应使钢绳芯胶带对滚筒表面的比压小于己于人MPa”。10.3.11由于DTⅡ型带式输送机具有多种规格的传动滚筒和改向滚动,在工程设计中,传动滚筒和主要的改向滚筒都进行计算后才能选到合适规格,因此,本条规定一般应进行计算。如果输送机功率较小,也可以不算或少算。小到什么程度才不算很难画线,只能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确定。10.3.12根据美国CEMA标准的资料:调心托辊不能应用于,曲率半径小于800英尺的竖向曲线段。故本标准规定:凸弧段及半径小于240m和凹弧段不宜采用调心托辊。当凸弧段设在张力大区时胶带会起鼓,本标准规定宜设过渡托辊。下调心托辊间距,很多资料均未提到,只有少数资料要求不大于30m。回程分支无物料,只有输送带自重,调心较承载分支容易。根据近年来各设计单位在实际的工程中,下调心托辊间距一般采用每5组下托辊装1组调心托辊。靠近头部滚筒的回程分支的托辊,可采用具有清扫功能的螺旋和梳形托辊。10.3.13在DTII型带式输送中,带宽B大于等于800mm时,每种带宽的托辊有2~3种型号的轴承。为使轴承选择正确117 DL/T51××-2003,本标准要求,当确定托辊间距后,应计算计托辊辊子的动静载荷。按两者中较大值选择辊子。对凸弧段的带式输送机,应计算凸弧段托辊的附加荷载,辊子荷载计算,一般包括上下托辊,尤其是采用质量较大的钢丝绳芯输送带,下托辊计算更时必要。同一种带宽的各种托辊,宜选用同种型号的托辊。在河北盘山电厂二期工程中,曾遇到采用钢丝绳芯输送带时,载荷计算要求的下托辊轴承比上的托辊大,因此本标准特地强调了下托辊的计算要求。本标准将受煤点及以外的导料槽下的托辊间距分别推荐,目的是既要保证导料槽下的密封,又不致使托辊数量不必要地增多。本标准表10.3.13中取值适用于松散堆积密度ρ小于等于1.2t/m3的物料。表中分子为上托辊间距,分母为下托辊间距。10.3.14端部滚筒中心线至第一组槽形托辊的最小过渡距离取自美国CEMA,与《DTⅡ型固定带式输送机设计选用手册》一致。表10.3.14中的利用张力率的实际张力为启动张力,许用张力为胶带机的承受张力。10.3.15采用输送机长度小于80m作为螺旋拉紧装置的应用上限,是按照输送带伸长率小于等于1.5%及DTII型带式输送机螺旋拉紧装置行程为1000mm。在东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散状物料带式输送机设计》表明:螺旋拉紧装置结构简单,但拉紧行程太小,只适用于短距离的输送带。一般机长在30m~80m。在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新型带式输送机设计手册》指明:拉紧行程视输送带结构而异,推荐值如表10.3.15。表10.3.15拉紧行程根据输送带结构的推荐值m输送带的长度多层芯输送带单层芯输送带钢丝绳芯输送带300.500.50601.50~2.002902.00~2.502.501503.00~5.0052004.00~5.505.503005.50~7.00724507.00~10.00102.50根据目前所设计的发电厂输煤系统,大部分选用聚脂带。鉴于上述状况,故本标准规定,当带式输送机L小于80m时,采用螺旋拉紧装置是合理的。10.3.16根据新编的《DTⅡ型带式输送机设计手册》本标准规定各种输送带的伸长率:棉帆布输送带——1.00~1.50%;尼龙帆布输送带——1.00~2.00%;聚脂帆布输送带——1.50%;钢丝绳芯输送带的伸长率与原运煤技规相同。带式输送机启动时,会使垂直拉紧装置产生向上的冲击力,为保护垂直拉紧装置和输煤栈桥的楼板,本标准规定垂直拉紧装置的上限滚筒与上部建筑物下表面应留有1500mm的净空。10.3.17当设置重锤拉紧装置时,在带式输送机的布置图中,应将重锤安装数量在带式输送机的布置图上标明。10.3.19为避免制动时物料在输送带上打滑,防止因减速度过大引起的动负荷使输送带(主要是接头),滚筒等部件过分超载。根据《DTⅡ型固定带式输送机设计选用手册》推荐的数据,本规程采用制动减速度控制在0.1m/S2~0.3m/S2。10.3.20117 DL/T51××-2003DLGJ1-93《运煤技规》中规定,限定停机惯性滑行时间超过5S时,应安装制动器。近年来新建的大中型电厂中,带式输送机的带速一般都大于等于2.2m/s,如果停车时间是5S,制动减速度为0.5m/S2,超出本标准推荐值较多。因此,本条取消5S的规定,未明确停车时间。在工程设计中,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根据《DTⅡ型固定带式输送机设计选用手册》自由停车时间tB=u/αB式中:tB——停车时间,S;u——带速,m/s;αB——制动减速度,m/s2;计算方法按新编《DTⅡ型带式输送机设计手册》。本条推荐的制动器型式和《DTⅡ型固定带式输送机设计选用手册》一致,也是运行实践证明比较可靠的型式。10.3.23本条是根据新编的《DTⅡ型固定式带式输送机设计选用手册》而编。117 DL/T51××-200311辅助设备和设施11.2汽车衡11.2.1根据厂家提供的资料,相同称量值80t的汽车衡,动态衡的精度为2~5/1000,静态衡1/2000。故本标准规定,当选用动态衡时,其精度等级要比静态衡高一级。相同称量值80t的汽车衡,动态衡的价格比静态衡高30/100。为便于秤台面下的传感器的检修或更换,本标准规定在紧靠秤台面纵向外侧应设置千斤顶的基础,并要求无基坑内设排水沟以防传感器受水的侵蚀。11.2.3近年有一些大型发电厂燃煤全部以汽车运输。例矜北、纳雍一、二、盘南等电厂,这些电厂的汽车日运量达一万多吨。在确定重、空汽车衡和采制样装置台数和参数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电厂日最大进厂车辆数;2日运行小时数;3卸车时间、重、空车过衡计量时间;4采制样时间等因素确定;2002年7月,贵州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在进行纳雍二厂可研设计时,就汽车过衡计量和采制样的时间,调查了遵义、金沙、凯里电厂,根据调查,重、空车过衡时间为47~90秒,采制样时间1分钟左右。在《火力发电厂汽车卸煤设计暂行规定》附录B已给定自卸汽车的卸载时间可取0.5~1分钟。采用汽车卸车机的卸载时间,则应结合当地汽车载重调查实测。当确定了以上因素后,可通过以下推荐公式对重、空汽车衡和采制样装置台数进行计算。N=Qd×K×t/60×T×QC11.2.3-1式中:N—台数,台;Qd—锅炉日最大耗煤量,t/d;K—来煤不均衡系数,取1.15~1.30;t—每台秤称重(采制样装置取样)时间,min/辆;T—日卸煤时间,按10h~12h汽车载重量(t);QC—汽车平均载重量,tmin/辆;11.3皮带秤11.3.2117 DL/T51××-2003本标准规定输煤系统的场地有条件时,可设置入炉煤电子皮带秤实物校验装置。根据全国质量技术委员会2000年10月发布的《全国R50皮带秤国际建议研讨会会议纪要》国质技委[2000]第9号文;国家电力公司2002年11月26日[2002]153号《关于采用循环链码检验皮带秤技术的通知》文件精神,当系统布置有困难时,入厂煤电子皮带秤校验装置,可采用循环链码模拟实物检测装置。循环链码模拟实物检测装置自带挂码支架,为保证可循环链码模拟实物检测装置检测的精度,挂码支架不应许直接安装在带式输送机的中部支架上。11.3.3为不影响循环链码模拟实物检测装置检测的精度,本标准要求,循环链码模拟实物检测装置应加全封闭罩。11.3.4根据GB/T7721—1995《电子皮带秤》资料介绍,电子皮带秤的精度与带式输送机的提升角度有关。当带式输送机的提升角度为0°~6°时,电子皮带秤的精度选0.25~0.5级;当带式输送机的提升角度为0°~18°时,电子皮带秤的精度选1.0~2.0级。11.4振动给料11.4.2根据调查,当燃煤粒度大于等于300mm时,如采用闸板门调量,将导致卡堵现象。11.4.4为了便于振动给料机的检修,本标准要求振动给料机与煤斗、煤仓应采用发兰连接并在振动给料机的入口设插板门。11.5带式给煤机11.5.1近年来,国内有部分发电厂在选用带式给煤机采用小直径的改向滚筒作为带式给煤机的上托棍,例北京华能热电、三河等发电厂。11.5.3根据化工业出版社的《机械化运输工艺设计手册》,“带式给料机的带速与物料性质以及工艺要求有关。通常带速在0.05m/s~1m/s范围内选取,最大不不超过1m/s。化工业常用带速为0.80m/s。下表可供参考”。表11.5.3料与物料的关系带速(m/s)适用物料0.05~0.10重物料和有磨损性的物料0.1~0.20磨损性小的重物料和较轻的物料0.2~0.80较的和无磨损性物料带式给料机的带速选取不宜过高,较高的带速将导致磨损加剧,同时会产生胶带与物料相对滑动,以至不能给料。有关带式给料机的带速选取,在化工业出版社的《散料输送与贮存》和火力发电厂运煤设计编写组编制的《火力发电厂运煤设计》均有阐述。鉴于上述资料,故本标准规定带式给料机的带速选取小于等于0.80m/s。11.6除铁器117 DL/T51××-200311.6.4本标准规定除铁器布置在带式输送机的中部时,距除铁器中心下附近的槽形托辊理论面的高度要比一般的槽形托辊理论面高15mm~20mm。其作用不仅降低吸铁高度,而且使胶带上的煤层从一般的槽形托辊到高理论面的槽形托辊会产生瞬间微小的跳动,将有利于吸铁效果。11.7采制样装置11.7.1本条与新编的DL5000-2000《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取得一致。机械式采制样系统基本构成有采样器(头)部分;给料输煤部分;破碎部分;缩份部分;弃样处理部分;系统防堵塞设施和控制系统;这些部分参数和性能除应符合《商品煤样采取方法》的要求外,还应符合《发电用煤机械采制样装置性能验收导则》的要求。11.7.2本标准规定采制样装置应设置在碎煤机后。其目的使采样头能采集煤流全断面的煤样。11.7.3、11.7.4根据GB475—1996《商品煤样采取办法》要求:铁路来煤采样,应沿每个车厢的斜线方向采三个子样。当入厂煤采制样装置选用轨道式机械采制样机时,采制样机的大车行走轨道两端应设置止挡器、终端开关和安全尺的位置应保证终端开关动作后大车有不小于1.00m的滑行距离。除此以外,大车行走轨道的长度还应考虑采样头采2~3个车厢的运行距离。11.7.5为确保翻车机的额定翻卸能力,本标准要求,采一节车辆子样的速度应与翻车机翻卸一节车辆的速度匹配。11.5.6当设置汽车来煤采制样装置时,在保证汽车前轮不压重车衡的秤台的前提下,采制样装置应紧邻汽车重车衡。11.7.7汽车来煤采制样装置台数的选择,可参照本标准条件说明11.2.3条。11.8落煤管和转运煤斗11.8.1第4条中密封性能较好的导料槽是指:导料槽两侧设有防溢防尘软胶板。不仅防尘效果显著,而且也能防止撒煤。11.8.3本标准所规定各种落煤管的壁厚与D-YM96《运煤部件典型设计选用手册》取得一致。117 DL/T51××-200312运行维护条件12.2本标准中的表12.2是根据各电力设计院所提供的栈桥和通廊以及参照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年1月《运输机械设计选用手册》综合而制定。露天布置的带式输送机通廊也可参照《运输机械设计选用手册》。12.6根据DL/T5094—1999《火力发电厂建筑设计规程》的要求:“电缆隧道和地下运煤隧道两端应设通往地面的安全出口,当长度超过100m时,中间应加设安全出口,其间距不应超过75m。运煤栈桥长度超过200m时,应加设中间安全出口”。12.7根据GB5083-1999《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的要求在坠落基准面2m以上时,应设护栏、护板或安全圈等防坠落措施。在GB4053.3-93《固定式工业防护栏杆安全技术条件》明确指出:“防护栏杆的高度宜为1050mm。在离地高度小于20m的平台、通道及作业场所的防护栏杆高度不得低于1000mm,在离地高度等于或大于20m高的平台、通道及作业场所的防护栏杆不低于1200mm”。12.22根据DL5053—1996《火力发电厂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设计规程》的规定,本标准要求,带式输送机的运行通道侧,应设有不低于上托辊最高点的可拆卸的栏杆。117 DL/T51××-200313运煤系统的控制根据DL5000—2000《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新建发电厂的运煤系统,宜采用程序控制,以及原国家电力公司新颁的《火力发电厂劳动定员安全标准》要求:新扩建的电厂缩减人员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的。近年来,国内新扩建发电厂的输煤系统相继采用了程序控制和工业电视监控。通过实际运行证明:输煤系统采用程序控制和工业电视监控,不仅是可靠,而且也提高了输煤系统的监控水平,减轻了运行人员的劳动强度,为新扩建的发电厂减员增效创造了条件。为满足发电厂输煤系统程序控制和工业电视监控的要求,本标准运煤系统的控制这一章,在原DLGJ1-93《运煤技规》的基础上又增补了新的内容和要求。所增补的内容和要求是根据国内电厂输煤系统已采用程序控制和工业电视监控的资料而编制。117 DL/T51××-200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