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1 MB
  • 456页

生物化学试验课程教学大纲

  • 45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目录《高等数学C》课程教学大纲1《无机及分析化学B》课程教学大纲4《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B》课程教学大纲8《植物学A(一)》课程教学大纲10《植物学A(一)实验》课程教学大纲15《动物学(一)》课程教学大纲16《动物学实验(一)》课程教学大纲21《有机化学B》课程教学大纲23《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31《植物学A(二)》教学大纲33《植物学实验A(二)》教学大纲40《动物学(二)》课程教学大纲42《动物学实验(二)》课程教学大纲46《生物化学A》课程教学大纲47《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58《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60《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66《微生物学A》课程教学大纲68《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76《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78《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88《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90《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103《遗传学A》课程教学大纲106《遗传学实验A》课程教学大纲118《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120《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127《人体组织解剖学B》课程教学大纲129《生物制片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37《生物技术大实验》课程教学大纲141《细胞工程》课程教学大纲143 《微生物工程》课程教学大纲149《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教学大纲155《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159《基因工程》课程教学大纲167《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175《专业英语A》课程教学大纲182《生化实验方法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85《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196《药用植物学A》教学大纲205《药物化学》教学大纲214《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232《生物药物分析》课程教学大纲241《发酵工程》课程教学大纲253《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259《基因工程》课程教学大纲266《专业英语A》课程教学大纲274《基因工程制药技术》课程教学大纲277《生化实验方法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282《资源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293《发育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297《花卉学专题》课程教学大纲304《植物学基本实验技术》教学大纲311《动物学基本实验技术》课程教学大纲313《人类常见病发病机理与预防》课程教学大纲315《插花艺术A》课程教学大纲327《蔬菜学专题》课程教学大纲331《专业前沿系列专题课程(一)》教学大纲336《专业前沿系列专题课程(二)》教学大纲340《园林植物学A》课程教学大纲342《农业生物技术》课程教学大纲351《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大纲361《植物发育生物学》教学大纲367《园艺植物种植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372 《药理学》课程教学大纲376《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385《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390《生物工程下游技术》课程教学大纲401《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大纲408《细胞生物学专题》课程教学大纲414《分子生物学专题》课程教学大纲416《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419《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大纲423《植物生理学专题》课程教学大纲427《无土栽培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430《工厂化育苗》课程教学大纲435《果树学专题》课程教学大纲439《植物学野外实习》课程教学大纲444《动物学野外实习》课程教学大纲445《微生物工程实践》课程教学大纲448《毕业实习B》课程教学大纲450《毕业设计(论文)B》课程教学大纲451 《高等数学C》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12514课程总学时/学分:60/3.5(其中理论60学时,实验0学时)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高等数学C》是部分理工类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理论课,是深入学习专业课程的必备基础。本课程主要包括一元微分学及积分学的内容。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知识、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力的工具和有效的方法;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深刻理解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正确理解并掌握基本定理的条件、结论;熟练掌握各种基本计算方法;能够对简单的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会求解。教学中要注重介绍概念产生的背景,注重数学思想的理解,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及理论直观易懂。注重基础教学,使学生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以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将来的深造提高。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函数与极限(14学时)教学要求: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2.了解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和有界性;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5.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的函数关系式;6.理解极限概念,理解函数左、右极限的概念,以及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7.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8.掌握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去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9.理解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掌握无穷小的比较方法;10.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右连续),会判断函数间断点的类型;452 11.了解函数连续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教学重点:数列及函数极限的计算;两个重要极限;等价无穷小;函数的连续和间断。教学难点:极限的定义及计算。第二章导数与微分(12学时)教学要求:1.理解导数的概念及导数的几何意义,会求平面曲线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了解导数的物理意义,会用导数描述一些物理量。理解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2.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会求反函数的导数,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求导公式;3.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n阶导数;4.会求隐函数和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一、二阶导数;5.理解微分的概念,了解导数与微分的关系。了解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会求函数的微分,了解微分的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教学重点:导数概念及几何意义;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求导法则;参数方程和隐函数的求导法则;高阶导数。教学难点:隐函数求导;隐函数和参数方程确定的函数的二阶导数。第三章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12学时)教学要求:1.理解并会用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和泰勒公式;2.了解并会用柯西中值定理;3.掌握用洛必达法则求未定式极限的方法;4.理解函数的极值概念,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求极值的方法,掌握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及其简单应用;5.会用导数判断函数图形的凹凸性和拐点,会求函数图形的水平、铅直渐近线,会描绘函数的图形。教学重点:洛必达法则;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函数图形的凹凸性和拐点。教学难点:452 洛必达法则求未定式的极限;函数图形的凹凸性和拐点。第四章不定积分(8学时)教学要求:1.理解原函数概念,理解不定积分的概念;2.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掌握不定积分的性质及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3.会使用积分表查积分。教学重点: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以及不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教学难点:不定积分的计算。第五章定积分(14学时)教学要求:1.理解定积分的概念;2.掌握定积分的性质;3.理解变上限定积分是其上限的函数及其求导定理,掌握牛顿――莱布尼兹公式;4.掌握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及分部积分法;5.掌握用定积分表达和计算一些几何量与物理量(平面图形的面积、旋转体的体积、平行截面面积为已知的立体的体积、变力沿直线作功、引力、压力及函数的平均值等);6.了解广义积分的概念并会计算简单的广义积分。教学重点:定积分的概念和性质;变上限定积分函数的求导定理;牛顿莱布尼兹公式;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定积分的几何应用。教学难点:变上限定积分函数求导定理;牛顿莱布尼兹公式;定积分的计算。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盛祥耀.《高等数学》(第四版,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高等数学》(本科少学时用,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高等数学》(第五版,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李心灿.《高等数学应用205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452 [5]陈兰祥.《高等数学典型题精解》,学苑出版社,2001[6]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高等数学习题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无机及分析化学B》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12503课程总学时/学分:45/2.5(其中理论45学时,实验0学时)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该课程综合了以往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两门基础化学课程的内容,无机及分析化学是阐述化学变化和分析测试基本原理的基础学科。本课程是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相关本专科专业的大一新生必修基础课。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掌握物质结构基础理论、化学反应基本原理、元素化学知识、分析测试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溶液与胶体、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的基本理论,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掌握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基本理论,理解物质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了解s区元素、p区元素、d区元素、f区元素中一些重要生命元素。掌握溶液中的四大平衡规律,掌握以四大平衡为基础的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配位化学、电化学、生命元素化学的基础知识。教材编选强调课程内容在生物与农业工程相关专业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对理论问题的分析和计算能力。本课程是生物类各专业学习其它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与本课程平行开设的是《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绪论(2学时)教学要求:了解化学发展简介;化学的地位和作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主要内容;化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本课程的学习方法教学重点:化学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程的学习方法。教学难点:452 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的教与学的特殊方法。第一章溶液与胶体(2学时)教学要求:了解分散系;溶液的浓度;稀溶液的依数性。教学重点:稀溶液的依数性。教学难点:蒸汽压;渗透压。第二章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6学时)教学要求:理解系统和环境;状态与状态函数;广度性质和强度性质;过程与途径;热和功;热力学能;热力学第一定律;定容热效应;定压热效应;焓和焓变;热化学方程式;Hess定律;自发过程;混乱度;熵及其统计意义;热力学第三定律;标准熵;自由能;热力学第二定律;标准生成自由能;Gibbs-Helmholtz方程;标准生成自由能。教学重点:状态函数的性质;焓和焓变;自由能和自由能变;反应热和自由能变的含义及其计算;自发性判据。教学难点:焓、熵、自由能的概念;利用吉布斯自由能判断过程的自发性。第三章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3学时)教学要求: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反应速率理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及特征;标准平衡常数;化学平衡的计算;标准平衡常数与标准自由能变的关系;化学反应等温方程;根据反应熵和标准平衡常数判断反应自发方向;浓度、压力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移动的影响。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及影响因素;标准平衡常数;标准自由能变与标准平衡常数的关系;化学平衡的计算。教学难点:反应速率理论;化学反应等温方程的应用。第四章物质结构简介(4学时)教学要求:452 氢原子光谱;玻尔理论;波粒二象性;不确定原理;Schrodinger方程;波函数和原子轨道;概率密度和电子云;四个量子数;屏蔽效应与钻穿效应;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能级交错;周期系;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的特征;共价键;价键理论;σ键和π键;共价键的特性;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杂化转道;杂化方式与分子空间构型;分子间力;氢键;晶体的特点;晶体的类型。教学重点:四个量子数;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性质变化的周期性;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及其应用;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教学难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电子排布的特例;杂化轨道理论和分子空间构型。第五章重要生命元素(2学时)教学要求:了解必需元素、有毒元素、有益元素、不确定元素;s区元素(H、Na、K、Mg、Ca)、p区元素(B、Al、碳族元素、氧族元素、卤族)、d区元素(铜、锌族、钒、铬、锰、铁、钴、镍)、f区元素教学重点:s区元素(H、Na、K、Mg、Ca)、p区元素(B、Al、碳族元素、氧族元素、卤族)、d区元素(铜、锌族、钒、铬、锰、铁、钴、镍)教学难点:元素重要化合物性质应用。第六章分析化学概论(4学时)教学要求: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分析方法的分类;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试样的采取、制备和分解;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活度、活度系数的概念;误差的表示方法;误差的来源和减免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关系;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分析数据的处理;滴定分析基本概念与方法;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与滴定方式;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滴定反应中物质量之间的关系;滴定度;计算示例。教学重点:误差的基本概念及减免方法;有效数字在分析实践中的运用;标准溶液的表示方法及配制、标定方法;滴定分析计算。教学难点:分析数据的处理和有效数字的计算;滴定度的计算。第七章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4学时)452 教学要求:理解酸碱质子理论;影响酸碱平衡的因素;分布系数δ的计算;质子条件式与酸碱水溶液pH值的计算;缓冲溶液的缓冲原理及pH计算;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及使用酸碱指示剂应注意的问题;强碱滴定强酸;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多元酸(碱)的滴定;混合酸(碱)的滴定;酸碱滴定的应用和计算;非水滴定。教学重点:电离平衡原理;酸碱质子理论;质子条件式;水溶液中pH值的计算;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和选择;滴定曲线;一元强酸碱的滴定和多元酸(碱)分步滴定。教学难点:质子条件;各类溶液体系pH值的计算。第八章沉淀平衡和沉淀滴定法(6学时)教学要求:掌握溶度积常数;溶度积和溶解度;沉淀的生成与溶解;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沉淀滴定法;重量分析法的分类和特点;重量分析一般程序;对沉淀和称量形式的要求;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沉淀的形成与沉淀条件;沉淀的过滤、洗涤、烘干或灼烧;重量分析法的计算和应用示例。教学重点:溶度积常数的意义;溶度积规则;沉淀滴定法。教学难点:溶度积规则;分步沉淀;沉淀溶解度的计算。第九章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6学时)教学要求:了解配位化合物组成和命名;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配位平衡;配位平衡的影响因素;配位滴定对反应的要求;EDTA的性质及配位滴定;滴定曲线;金属离子指示剂及其工作原理;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配位滴定的方式和应用示例。教学重点:配合物的命名和基本特点;配位平衡,酸效应、酸效应系数和酸效应曲线;条件稳定常数;EDTA滴定法的基本原理。教学难点:价键理论中内、外轨及高、低自旋等概念;配位平衡中的有关计算;酸效应曲线及其应用。第十章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还原滴定法(6学时)452 教学要求: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原电池与电极电位;电极电位应用;元素电位图及其应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教学重点:电极电势的应用;Nernst方程的应用;高锰酸钾法、碘量法和重铬酸钾法。教学难点:Nernst方程的应用;电势图及其应用;氧化还原滴定曲线;碘量法。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傅洵,许泳吉,解从霞.《基础化学教程》.科学出版社,2007年[2]呼世斌,黄蔷蕾.《无机及分析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合编.《无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吉林大学等校合编.《无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B》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02503课程总学时/学分:28/1.5(其中理论0学时,实验28学时)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生物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是配合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堂教学的一门独立的实践性实验教学课程,实验内容具有科学性、启发性、思考性,能调动学生勤于动手,积极思维,扩大知识面的兴趣。使学生学会归纳总结,举一反三,并具备一定组织实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教材还应适当与生产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求实的实验态度,良好的实验素质和工作作风。二、教学基本要求(1)熟悉并正确使用各类相关化学仪器;掌握无机化合物一般制备、分离、提纯及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原理;加深无机及分析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地理解和掌握,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好基础。452 (2)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和分析、归纳、处理实验结果的能力。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实验一]粗食盐的提纯[实验要求]熟练掌握加热、常压过滤、试剂取用、试管操作和台秤使用。初步掌握减压过滤、离心分离、分析天平和结晶。[实验学时]4学时[实验二]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实验要求]熟练掌握试剂取用、加热、过滤。初步训练水浴加热、设计实验的能力。[实验学时]4学时[实验三]微波辐射合成磷酸锌[实验要求]掌握无机物制备与分离技术中浸取、洗涤、分离等基本操作;了解微波合成的原理和方法。[实验学时]4学时[实验四]水溶液中的解离平衡[实验要求]进一步了解电解质电离的特点,巩固pH值的概念。掌握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的使用。了解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学习巩固缓冲溶液的配制并实验其性质,观察盐类的水解作用了解影响水解的因素。掌握沉淀平衡、同离子效应,实验沉淀的溶解和沉淀的转化。[实验学时]4学时[实验五]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实验要求]掌握滴定分析常用仪器的准备及使用方法;初步掌握滴定分析基本操作;初步学会甲基橙、酚酞指示剂终点的确定。[实验学时]4学时[实验六]食醋中总酸量的测定[实验要求]学会强碱滴定弱酸测定食醋中总酸量的方法;熟悉移液管和容量瓶的使。[实验学时]4学时[实验七]自来水的总硬度的测定[实验要求]掌握EDTA法测定水的总硬度的原理和方法;掌握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方法。[实验学时]4学时452 每学期从以上实验内容选择28学时,还应根据学科的发展结合科研情况增加新的实验项目。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合编.《基础化学实验I-无机及分析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南京大学编写组.《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3]王术皓.《分析化学实验》(第二版).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3年[4]范玉华.《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修订版).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3《植物学A(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12057课程总学时/学分:30/2(其中理论30学时,实验0学时)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植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开设此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知识,为学好后续课程及其他相关的选修课程打下基础。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和生殖的规律。掌握植物体整体与局部的协调性、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二、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本课程对种子植物进行较深刻、系统地学习和分析,融合讲授、提问等教学方法,同时结合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并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巩固。本课程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植物学》(陆时万、吴国芳等主编)为教材。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时兼顾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潜能。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绪论(2学时)一、植物界二、植物学的内容和学习方法452 三、学习植物学的目的和要求教学要求:了解植物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简史;明确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了解植物界的划分、植物的类型和分布及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重点:1.生物界的划分、植物的类型与分布及植物在自然界中的意义。2.植物学的内容及学习方法。3.学习植物学的目的与方法。教学难点:1.植物的类型与分布。2.植物学的研究内容。第一章植物组织和细胞(4学时)第一节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一、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二、植物细胞的形状和大小三、植物细胞的结构四、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第二节植物细胞的繁殖一、有丝分裂二、无丝分裂三、减数分裂第三节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一、植物细胞的生长二、植物细胞的分化第四节植物组织和组织系统一、植物组织的类型二、组织系统教学要求: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功能,理解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掌握各类组织的结构特征及生理功能,初步建立植物器官的概念。教学重点:1.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及繁殖。2.植物的组织与组织系统。教学难点:452 1.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2.植物组织的类型及特点。第二章种子和幼苗(2课时)第一节种子的结构和类型一、种子的结构二、种子的类型第二节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一、种子的休眠和种子的寿命二、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三、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四、幼苗的类型教学要求:掌握种子的基本构造,区别幼苗类型,明确营养体各部分的来源。教学重点:1.种子的结构和类型2.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的类型。教学难点:1.种子的结构与幼苗的类型。第三章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13课时)第一节根一、根的生理功能和经济利用二、根和根系的类型三、根的发育四、根的初生结构五、侧根的形成六、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七、根瘤和菌根第二节茎一、茎的生理功能和经济利用二、茎的形态三、茎的发育四、茎的初生结构五、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第三节叶452 一、叶的生理功能和经济利用二、叶的形态三、叶的发育四、叶的结构五、叶的生态类型六、落叶和离层第四节营养器官间的相互关系一、营养器官间维管组织的联系二、营养器官在植物生长中的相互作用第五节营养器官的变态一、根的变态二、茎的变态三、叶的变态教学要求:掌握根、茎、叶的形态结构及发育过程,了解根、茎、叶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之间的辨证关系,识别各种变态的营养器官;掌握植物体各营养器官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教学重点:1.根、茎、叶的结构及发育过程。2.根、茎、叶的变态器官类型及特点。3.根、茎、叶营养器官的相互联系。教学难点:1.根、茎、叶的初生生长与初生结构。2.根、茎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第四章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9课时)第一节植物的繁殖一、繁殖的概念二、被子植物的营养繁殖和有性生殖第二节花一、花的概念和花的组成二、禾本科植物的花三、花程式和花图式四、花序第三节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452 一、花药的发育二、小孢子的形成三、花粉粒的发育和形态结构四、花粉败育和雄性不育第四节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一、胚珠的发育二、胚囊的发育和结构第五节开花、传粉和受精一、开花二、传粉三、受精第六节种子和果实一、种子的形成二、果实的形成和类型第七节被子植物的生活史教学要求:掌握被子植物花的形态结构、发育及生殖过程;了解被子植物胚的发育及种子和果实的形成过程;掌握各种果实的特征。教学重点:1.花的概念及组成、花程式、花图式、花序。2.花药的发育及花粉粒的形成。3.胚珠的发育及胚囊的形成。4.种子的形成及果实的类型及特点教学难点:1.花药的发育及结构。2.胚珠的发育及胚囊的形成。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陆时万等.《植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2]李正理.《植物学解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3]高信曾.《植物学》(形态解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452 《植物学A(一)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2001课程总学时/学分:18/1(其中理论0学时,实验18学时)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一、本课程的目的、任务植物学实验课是一门基础学科,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各主要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使用显微镜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做好细胞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的实验和将来进行科学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植物体的结构特征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等各方面的能力。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动手,使学生掌握植物学实验的一般操作方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教材编选的原则是知识新颖、实验方法得当,实验选材符合本地实际。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实验一]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与植物细胞[实验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功能,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了解光学显微镜下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观察质体、后含物及胞质流动现象。使学生掌握临时装片的制作、显微观察及生物绘图等基本方法。[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二]植物的组织[实验要求]观察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薄壁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和分泌结构的基本特征,学习徒手切片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三]植物的根[实验要求]掌握双子叶、单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了解维管形成层的发生及根的次生结构,了解侧根发生的部位及形成过程。[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四]植物的茎[实验要求]观察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茎的初生构造和次生构造;掌握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茎的解剖结构特点,培养熟练使用显微镜的能力。452 [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五]植物的叶[实验要求]通过观察单子叶、双子叶植物叶的解剖结构,掌握单、双子叶植物叶的结构特点,了解裸子植物叶的结构特点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六]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实验要求]通过实验加深了解营养器官的各种变态类型,根据特点对各种变态器官加以区别;理解变态器官在植物生活中的意义。[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七]花的形态和结构[实验要求]观察被子植物花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形态特征,掌握花的结构类型及花序的类型;掌握花药和子房的结构。[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八]胚的发育及种子的形成[实验要求]观察荠菜及小麦胚的发育过程及特点,了解种子的发育、结构及类型。[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九]果实的结构和类型[实验要求]观察不同果实的结构及类型,了解果实各部分的来源;掌握果实主要类型的特征;识别常见果实的类型。[实验学时]3学时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赵遵田.《植物学实验教程》.科学出版社,2006[2]周仪.《植物形态解剖实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尹祖棠.《种子植物实验及实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动物学(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12059课程总学时/学分:34/2(其中理论34学时,实验0学时)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452 动物学(一)是一门基础学科,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动物各主要类群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分类知识、生殖发育,了解其系统演化以及与环境和人类的关系等内容。为进一步学习细胞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打下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本门课程的重点是动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及其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故教学上要求以这方面为主进行讲授,而且形态结构的演变要与环境结合来讲授,不能将其孤立。教学方法以讲述法为主,配合多媒体教学以及标本、模型的演示,个别章节可以用讨论法。教材的编选应以知识新颖、系统,重点明确,与实际联系密切合理为原则。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动物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及动物学的发展简史第二节动物分类的知识:物种的概念、物种的命名以及分类等级教学要求:1.要求学生明确普通动物学的概念。2.掌握普通动物学学习的目的、任务、研究方法和分类方面知识。教学重点:1.普通动物学的概念。2.动物的分类及命名原则。教学难点:动物的分类及命名原则。第二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和繁殖发育(3学时)第一节动物体的基本结构:动物细胞及四大基本组织第二节动物的繁殖: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的各种类型第三节多细胞动物的个体发育:包括胚前发育阶段、胚胎发育阶段和胚后发育阶段教学要求:1.掌握动物四大基本组织结构功能,器官和系统的基本概念。2.掌握动物个体发育的主要阶段。3.了解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的关系及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教学重点:1.动物四大基本组织结构功能,器官和系统的基本概念。452 2.动物个体发育的主要阶段。教学难点:动物个体发育的几个重要阶段。第三章原生动物门(5学时)第一节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第二节原生动物门的分类一、鞭毛纲二、肉足纲三、孢子纲四、纤毛纲教学要求:1.掌握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2.明确原生动物是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教学重点:1.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明确原生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2.各纲的识别特征及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教学难点:原生动物中与人类关系密切种类的特征及如何有效利用及控制。第四章海绵动物门(多孔动物门)(1学时)第一节海绵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节海绵动物的常见种类及海绵动物的演化地位教学要求:1.掌握海绵动物门的主要特征。2.了解海绵动物在动物界的地位。教学重点:海绵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胚胎发育中的胚层逆转现象和水沟系结构等。第五章腔肠动物门(3学时)第一节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第二节腔肠动物门的分类一、水螅纲二、钵水母纲三、珊瑚纲452 教学要求:1.掌握腔肠动物门的重要特征及其水螅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机能特点。2.认识腔肠动物在演化上的意义,了解各纲的特征。教学重点: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腔肠动物代表动物水螅结构,海葵的结构。第六章扁形动物门(3学时)第一节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第二节扁形动物门的分类一、涡虫纲二、吸虫纲三、绦虫纲教学要求:1.掌握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涡虫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点。2.掌握寄生吸虫和绦虫的主要特点、生活史、危害及防治原则。教学重点:吸虫纲及绦虫纲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征。教学难点:华枝睾吸虫与绦虫的生殖系统的结构。第七章原腔动物(4学时)第一节原腔动物的共同特征第二节原腔动物的分类一、线虫动物门二、轮虫动物门第三节寄生虫与寄主的关系教学要求:1.掌握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蛔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机能特征。2.掌握线虫纲、轮虫纲的主要特征及意义。3.了解寄生虫和寄主的关系及主要寄生线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史。教学重点:蛔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机能特征。教学难点:1.蛔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机能特征。452 2.轮虫的生活史。第八章环节动物门(3学时)第一节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第二节环节动物门的分类一、多毛纲二、寡毛纲三、蛭纲:主要特征及常见种类教学要求:1.掌握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环毛蚓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2.掌握多毛纲、寡毛纲和蛭纲主要特点。教学重点:环节动物门主要特征及环毛蚓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教学难点:环毛蚓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第九章软体动物门(3学时)第一节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节软体动物门的分类一、多板纲二、腹足纲三、瓣鳃纲四、头足纲教学要求:1.掌握软体动物门主要特征及无齿蚌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2.掌握双神经纲、腹足纲、瓣鳃纲、头足纲的主要特点;3.了解常见的、有经济价值的重要种类;教学重点:软体动物门主要特征及无齿蚌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教学难点:腹足纲的扭转现象。第十章节肢动物门(5学时)第一节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第二节节肢动物门的分类一、甲壳纲二、蛛形纲452 三、昆虫纲教学要求:1.掌握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2.掌握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昆虫纲的主要特征。3.了解经济昆虫的生态习性、形态结构及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重点:1.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2.昆虫纲的主要特征。3.甲壳纲、昆虫纲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教学难点:甲壳纲、昆虫纲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第十一章无脊椎动物总结(2学时)教学要求:掌握各门之间组织结构的关系,包括对称体制、体节、胚层、骨骼、体腔及呼吸、消化、排泄、循环、神经、生殖等器官系统的演化。教学重点:各门之间组织结构的关系。教学难点:各门之间组织结构的关系。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左仰贤.《动物生物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刘凌云,郑光美.《普通生物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黄诗笺.《动物生物学实验指导》.施普林格出版社,1998[4]徐敬明.《动物学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5]华东师大.《动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动物学实验(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2029课程总学时/学分:18/1(其中理论0学时,实验18学时)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452 动物学实验(一)课是一门基础学科,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各主要动物类群的形态结构及分类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使用显微镜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做好细胞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的实验和将来进行科学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动物体的结构特征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等各方面的能力。故要求每一个实验都由学生亲自动手做,个别花费较多的实验也要尽量保证让多数学生能有动手机会,效果不理想的要重做,以保证实验效果。教学方法是教师讲解方法或原理后,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教材编选的原则是知识新颖、实验方法得当,实验选材符合本地实际。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实验一]生物绘图及动物组织[实验要求]1.熟练掌握生物绘图的基本方法和动物组织的基本形态。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二]原生动物的培养及观察[实验要求]1.掌握两种以上原生动物的采集和培养方法及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2.通过观察掌握原生动物形态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三]腔肠及扁形动物[实验要求]1.掌握水螅、涡虫的形态结构特征,明确各纲代表动物的不同特点。2.通过分析水螅、涡虫不同位置的纵切片结构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会解剖镜的使用。[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四]线形及环节动物[实验要求]1.掌握蛔虫、蚯蚓的形态结构特征。2.分析蛔虫、蚯蚓在形态和结构上的不同。[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五]河蚌的形态解剖及软体动物分类[实验要求]1.掌握河蚌的形态结构特征。2.学会河蚌的解剖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3.认识常见的软体动物。452 [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六]蝗虫的形态解剖[实验要求]1.掌握蝗虫的形态结构及口器、触角、复眼、单眼、足、翅的形态特征。2.学会蝗虫的解剖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学时]3学时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左仰贤.《动物生物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刘凌云.《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郭祖宝.《普通生物学实验指导》.济南出版社,2001[4]武汉大学等.《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有机化学B》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12507课程总学时/学分:36/2(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0学时)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有机化学B》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学生学习无机化学的基础上,系统地讲授各类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及其相互转化的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的研究方法,为进一步学好本专业的有关课程打下基础,应注意理论教学与生物学科的实际应用相结合。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教材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原则并兼顾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授课时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和研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1学时)452 一、有机化合物的特点二、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三、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教学要求: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简史,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反应类型、分类方法。教学重点: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特点及分类方法。教学难点:有机化合物反应的基本类型。第二章饱和烃(2学时)一、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二、命名三、烷烃的结构四、乙烷和丁烷的构象五、物理性质六、化学性质七、自然界的烷烃教学要求:掌握烷烃的命名、结构以及主要化学性质。教学重点: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法。教学难点:烷烃的构象。第三章不饱和烃(3学时)第一节烯烃一、乙烯的结构二、命名和异构三、物理性质四、化学性质第二节炔烃一、乙炔的结构二、命名和异构三、物理性质452 四、化学性质第三节二烯烃教学要求:了解烯烃、炔烃、二烯烃的物理性质,掌握三类不饱和烃的命名、结构、主要化学性质。教学重点:不饱和烃的命名、主要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不饱和烃的结构。第四章环烃(4学时)第一节脂环烃一、分类、命名和异构二、环烷的结构和环己烷的构象三、脂环烃的性质第二节芳香烃一、芳香烃的分类与命名二、苯的结构三、单环芳香烃的物理性质四、单环芳香烃的化学性质五、苯环上取代基的的定位规律六、稠环芳烃教学要求:了解脂环烃、芳香烃的物理性质,掌握简单脂环烃的以及芳香烃化学性质,掌握苯的结构,取代基的分类。教学重点:简单脂环烃的以及芳香烃化学性质。教学难点:苯的结构和取代基的分类。第五章旋光异构(2学时)一、偏振光和旋光活性二、旋光度和比旋光度三、分子的手性和旋光活性四、含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五、含两个不相同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452 六、含两个相同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七、环状化合物的立体异构八、旋光异构体的性质教学要求:了解物质的旋光性,掌握旋光异构体产生的条件及异构体的标记。教学重点:旋光异构体产生的条件及异构体的标记。教学难点:旋光异构体的标记。第六章卤代烃(2学时)一、命名二、物理性质三、化学性质四、脂肪族亲核取代反应历程五、卤代烃的生理活性六、重要代表物:氯仿、四氯化碳、氯乙烯教学要求:了解卤代烃物理性质,掌握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及卤代烃的亲核反应历程。教学重点: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及卤代烃的亲核反应历程。教学难点:卤代烃的亲核反应机理。第八章醇、酚、醚(4学时)第一节醇一、命名二、物理性质三、化学性质四、重要代表物:甲醇、乙醇、丙三醇、环己六醇第二节酚一、命名二、物理性质三、化学性质四、重要代表物:苯酚、甲苯酚、苯二酚、萘酚第三节醚452 一、命名二、物理性质三、化学性质四、硫醇、硫醚教学要求:了解醇、酚、醚的结构及物理性质,掌握醇、酚、醚的命名及主要化学性质。教学重点:醇、酚、醚的命名及主要化学性质。教学难点:醇、酚、醚的化学性质。第九章醛、酮、醌(4学时)第一节醛和酮一、命名二、物理性质三、化学性质第二节醌一、命名二、性质三、自然界的醌教学要求:了解醛、酮、醌的分类方法,掌握醛、酮、醌的命名及主要化学性质。教学重点:醛、酮的命名及主要化学性质。教学难点:醛、酮的化学性质。第十章羧酸及其衍生物(2学时)第一节羧酸一、命名二、物理性质三、化学性质四、重要代表物:甲酸、乙酸、苯甲酸、乙二酸、丁烯二酸第二节羧酸衍生物一、命名二、物理性质452 三、化学性质四、自然界的羧酸衍生物教学要求:了解羧酸、羧酸衍生物的定义、分类,掌握其命名及主要化学性质。教学重点:羧酸、羧酸衍生物的命名及主要化学性质。教学难点:羧酸、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第十一章取代酸(1学时)第一节取代酸一、羟基酸第二节羰基酸教学要求:了解取代酸的分类,掌握其命名及主要化学性质。教学重点:羟基酸和羰基酸的命名及主要化学性质。教学难点:羟基酸和羰基酸的化学性质。第十二章含氮化合物(3学时)第一节胺一、分类与命名二、物理性质三、化学性质四、重要代表物:甲胺、二甲胺、三甲胺、己二胺、胆碱、苯胺第二节染料及指示剂一、颜色与结构的关系二、含磷有机化合物简介教学要求:了解重氮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及有机磷农药,掌握胺的命名及主要化学性质。教学重点:胺的命名及主要化学性质。教学难点:胺的化学性质。第十四章碳水化合物(4学时)452 第一节单糖一、单糖的构型二、单糖的环型结构三、物理性质四、化学性质五、重要的单糖及其衍生物:核糖、脱氧核糖、葡萄糖、果糖、维生素C第二节双糖一、还原性双糖:麦芽糖、纤维二糖、乳糖二、非还原性双糖:蔗糖第三节多糖一、淀粉二、糖元三、纤维素教学要求:了解单糖的分类、命名;掌握单糖的开链结构、环状结构、哈武斯式及化学性质。教学重点:单糖的开链结构、环状结构、哈武斯式及化学性质。教学难点:单糖的哈武斯式及化学性质。第十六章类脂化合物(2学时)第一节油脂一、命名及结构二、物理性质三、化学性质第二节蜡一、结构二、性质第三节磷脂一、结构二、性质第四节萜类化合物一、单萜二、倍半萜452 三、二萜四、三萜五、四萜第五节甾体化合物一、概述二、重要的甾体化合物:胆固醇、麦角甾醇和维生素D教学要求:掌握脂油的结构、命名,甾族化合物的结构特点,了解皂化值、碘值。教学重点:脂油的结构、命名,甾族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教学难点:掌握脂油和甾族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第十七章杂环化合物(2学时)一、分类和命名二、五元杂环的结构三、六元杂环的结构四、稠杂环五、几种重要环系的结构及性质六、重要代表物:糠醛、维生素B1、叶绿素、嘌呤、核酸和维生素PP教学要求:掌握几种简单杂环化合物的概念、命名及主要化学性质。教学重点:几种简单杂环化合物的命名、结构及主要化学性质。教学难点:几种简单杂环化合物的主要化学性质。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汪小兰.《有机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徐寿昌.《有机化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曾昭琼.《有机化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高鸿宾.《有机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52 《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02502课程总学时/学分:18/1(其中理论0学时,实验18学时)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配合有机化学理论教学的一门独立的实践性实验教学课程,对于培养既有基础理论知识又有实验技术的合格的化学人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有机化学实验》内容以合成实验、综合性试验、设计性实验为主,具有科学性、启发性、思考性、综合性,能调动学生勤于动手,积极思维,扩大知识面的兴趣。使学生学会归纳总结,举一反三,并具备一定组织试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求实的实验态度,良好的实验素质和工作作风。二、教学基本要求(1)通过基本操作实验,练习基本操作,加强学生实验基本操作技术和基本技能,以及大型测试仪器使用方法的培养训练。(2)加深对所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3)通过合成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技术和技能,以及初步的科研能力。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基础操作部分[实验一]绪论、仪器认领及基本操作[实验要求]:了解有机化学实验的目的任务、有关注意事项,及有机化学实验仪器和基本安装方法。[实验学时]:2学时[实验二]沸点的测定和普通蒸馏[实验要求]:了解测定沸点的意义,掌握常量法(即蒸馏法)测定沸点的原理与方法。[实验学时]:2学时[实验三]熔点的测定[实验要求]:了解熔点测定的意义,掌握熔点仪的使用方法。[实验学时]:2学时452 [实验四]萃取[实验要求]:学习萃取的原理和方法,掌握Soxhlet提取器的使用方法。[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五]重结晶提纯法[实验要求]:学习重结晶提纯固态有机化合物的原理和方法;掌握抽滤、热滤操作和滤纸折叠的方法。[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六]分馏[实验要求]:学习分馏的基本原理,掌握分馏的实验操作技术。[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七]折光率的测定[实验要求]:掌握折光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熟悉阿贝折射仪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八]薄层色谱法[实验要求]:学习薄层色谱法的原理及其方法[实验学时]:3学时有机化合物制备部分[实验九]1-溴丁烷的制备(回流)[实验要求]:学习以溴化钠、浓硫酸和正丁醇制备1-溴丁烷的原理与方法。练习带有吸收有害气体装置的回流加热操作。[实验学时]:6学时[实验十]乙醚的制备(6学时)[实验要求]:掌握实验室制备乙醚的原理和方法;初步掌握低沸点易燃液体蒸馏的操作要点.[实验学时]:6学时[实验十一]姜黄素的萃取与分离[实验要求]:学习分离天然产物的提纯方法;掌握索氏提取器的操作和使用方法。[实验学时]:5学时[实验十二]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要求]:了解从有机酸合成酯的一般原理及方法;掌握蒸馏、分液漏斗的使用等操作。[实验学时]:5学时[实验十三]阿司匹林的合成与纯化(重结晶)452 [实验要求]:掌握实验室制备阿司匹林的制备原理与方法,进一步练习重结晶的操作要点。[实验学时]:4学时[实验十四]生物碱的提取(提取咖啡因)[实验要求]:学习生物碱提取的原理和方法[实验学时]:4学时*以上实验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作18学时。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合编.《基础化学实验(Ⅱ)》.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曾昭琼主编.《有机化学实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黄涛主编.《有机化学实验》(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赵斌主编.《有机化学实验》(第二版).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3[序号]作者.教材名称(版本号).出版社,出版日期《植物学A(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12058课程总学时/学分:34/2(其中理论34学时,实验0学时)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植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开设此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知识,为学好后续课程及其他相关的选修课程打下基础。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植物界各类群的特征及代表植物的形态结构、繁殖、生活史和亲缘关系等知识,从而建立植物界演化发展的概念;掌握被子植物分类的一般知识和重要科、属、种的特征,认识当地常见的代表植物。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对植物和植物界进行较深刻、系统地学习和分析,融合讲授、提问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并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巩固。452 本课程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植物学》(陆时万、吴国芳等主编)为教材。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时兼顾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潜能。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引言(1学时)一、植物分类学的发展简介(一)人为分类系统时期(二)自然分类系统时期二、植物界的基本类群(一)系统分类学的意义和任务(二)植物界的分门别类三、植物的命名(一)分类阶层物种的概念(二)植物命名法教学要求:了解植物分类学的历史、任务,掌握植物各大类群的概念,了解双名法及其意义。教学重点:掌握植物各大类群的概念。教学难点:植物各大类群所包含的种类。第一章藻类植物(3学时)第一节藻类植物概述一、藻类植物的特征二、藻类分门的依据第二节蓝藻门一、一般特征形态特征,细胞构造,繁殖和生活史二、代表植物颤藻属,念珠藻属三、蓝藻在植物界中的地位第三节绿藻门一、一般特征形态特征,细胞构造,繁殖和生活史二、代表植物衣藻属,团藻属,石莼属,水绵属,轮藻属三、绿藻在植物界中的地位452 第四节红藻门一、一般特征形态特征,细胞构造,繁殖和生活史二、代表植物紫菜属三、红藻在植物界中的地位第五节褐藻门一、一般特征形态特征,细胞构造,繁殖和生活史二、代表植物海带属三、褐藻在植物界中的地位第六节藻类植物小结一、各门藻类植物的亲缘关系二、各门藻类的演化趋势三、藻类植物的经济意义教学要求:1.掌握藻类分门的依据,掌握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繁殖和生活史;2.通过比较,了解藻类的演化趋势,了解藻类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意义。教学重点:藻类分门的依据,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繁殖和生活史。教学难点:藻类各门的区别。第二章菌类植物(3学时)第一节细菌门一、细菌的一般特征及其分类地位二、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经济意义第二节粘菌门一、一般特征兼具动植物的特征二、代表植物发网菌属第三节真菌门一、一般特征真菌的营养体,繁殖及生活史二、分类1.鞭毛菌亚门一般特征,代表植物(水霉属)2.接合菌亚门一般特征,代表植物(根霉属)3.子囊菌亚门一般特征(子囊、子囊孢子及子囊果的形成),代表植物(酵母菌属、青霉属、曲霉属)452 4.担子菌亚门一般特征(锁状联合,担子、担孢子及担子果的形成),代表植物(禾柄锈菌,木耳,银耳,伞菌目)5.半知菌亚门一般特征,代表植物(稻瘟病菌)三、真菌的起源与演化教学要求:掌握门、亚门的分类特征及重要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繁殖、生活史、分布及经济意义。教学重点:真菌门、亚门的分类特征及重要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繁殖、生活史。教学难点:真菌门代表植物的生活史。第三章地衣植物(1学时)一、地衣的通性二、地衣的形态构造三、地衣的繁殖四、地衣的分类五、地衣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意义教学要求:掌握地衣的概念、形态、构造和繁殖,了解地衣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意义。教学重点:地衣的概念、形态、构造和繁殖。教学难点:地衣3种形态的区别。第四章苔藓植物(2学时)第一节苔藓植物的一般特征第二节代表植物一、苔纲地钱属二、藓纲葫芦藓属第三节苔藓植物的起源、演化及在植物界中的地位第四节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价值教学要求:1.掌握苔藓植物的特征及地钱和葫芦藓孢子体、配子体的形态构造、繁殖和生活史;452 2.了解苔纲和藓纲的区别及苔藓植物的起源与演化。教学重点:苔藓植物的特征及地钱和葫芦藓孢子体、配子体的形态构造、繁殖和生活史。教学难点:苔纲和藓纲的区别。第五章蕨类植物(3学时)第一节蕨类植物的一般特征一、孢子体二、配子体三、繁殖四、蕨类植物的生活史(以真蕨为例)五、分类第二节石松亚门一、石松目二、卷柏目第三节楔叶亚门一、木贼属第四节真蕨亚门一、厚囊蕨纲二、薄囊蕨纲三、原始薄囊蕨纲第五节蕨类植物小结一、蕨类植物的起源二、蕨类植物的演化三、蕨类植物的经济价值教学要求:1.掌握蕨类植物的一般特征;2.了解蕨类植物各主要类群的特征及蕨类植物的起源与演化,认识常见的代表植物。教学重点:蕨类植物的一般特征,蕨类各主要类群的特征。教学难点:蕨类各亚门的区别。第六章裸子植物(5学时)452 第一节裸子植物的一般特征第二节裸子植物的生活史以松属为例第三节铁树纲一、主要特征二、代表植物:铁树第四节银杏纲一、主要特征二、代表植物:银杏第五节松柏纲一、主要特征二、分类和代表植物:松科,杉科,柏科第六节红豆杉纲一、主要特征二、代表植物:罗汉松,三尖杉,红豆杉第七节买麻藤纲一、主要特征二、代表植物:麻黄属,买麻藤属,百岁兰属第八节裸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教学要求:1.掌握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及生活史,了解裸子植物各纲的主要区别,重点掌握松、杉、柏三科的特征;2.认识常见的裸子植物,了解裸子植物的经济价值,了解裸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教学重点: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及生活史,松科、杉科、柏科三科的特征。教学难点:松科、杉科、柏科三科的区别。第七章被子植物(16学时)第一节概述一、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二、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三、被子植物的分类第二节双子叶植物纲一、木兰科识别要点,习见属种452 二、樟科识别要点,习见属种三、毛茛科识别要点,习见属种四、桑科识别要点,习见属种五、胡桃科识别要点,习见属种六、壳斗科识别要点,习见属种七、石竹科识别要点,习见属种八、藜科识别要点,习见属种九、蓼科识别要点,习见属种十、山茶科识别要点,习见属种十一、锦葵科识别要点,习见属种十二、葫芦科识别要点,习见属种十三、杨柳科识别要点,习见属种十四、十字花科识别要点,习见属种十五、蔷薇科识别要点,习见属种十六、含羞草科识别要点,习见属种十七、苏木科识别要点,习见属种十八、蝶形花科识别要点,习见属种十九、大戟科识别要点,习见属种二十、鼠李科识别要点,习见属种二十一、葡萄科识别要点,习见属种二十二、无患子科识别要点,习见属种二十三、芸香科识别要点,习见属种二十四、五加科识别要点,习见属种二十五、伞形科识别要点,习见属种二十六、杜鹃花科识别要点,习见属种二十七、茄科识别要点,习见属种二十八、唇形科识别要点,习见属种二十九、木犀科识别要点,习见属种三十、桔梗科识别要点,习见属种三十一、茜草科识别要点,习见属种三十二、菊科识别要点,习见属种第三节单子叶植物纲三十三、泽泻科识别要点,习见属种三十四、天南星科识别要点,习见属种452 三十五、莎草科识别要点,习见属种三十六、禾本科识别要点,习见属种三十七、百合科识别要点,习见属种三十八、石蒜科识别要点,习见属种三十九、兰科识别要点,习见属种第四节被子植物的起源与系统发育一、被子植物的起源二、被子植物的系统演化三、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教学要求:1.掌握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和分类原则,掌握15个重点科的特征及代表植物;2.了解检索表的使用方法,了解被子植物起源的主要学说和系统发育的两大学派及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概况。教学重点: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15个重点科的特征及代表植物。教学难点:重点科的特征的区别及检索表的使用。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吴国芳.植物学(下册)(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马炜梁.植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周云龙等.植物生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植物学实验A(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2002课程总学时/学分:18/1(其中理论0学时,实验18学时)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452 植物学实验课是一门基础学科,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各主要植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及演化趋势。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做好细胞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的实验和将来进行科学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植物各类群的主要特征和培养学生的观察、鉴别等各方面的能力。要求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动手,使学生掌握植物学实验的一般操作方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实验一]藻类、菌类和地衣植物[实验要求]通过代表植物的观察,掌握藻类、菌类和地衣的主要特征;认识常见的藻类、菌类和地衣;掌握重点代表植物衣藻、水绵、海带、紫菜、根霉、青霉等的生活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二]苔藓和蕨类植物[实验要求]观察地钱、葫芦藓的形态构造,掌握苔藓植物的特点及生活史。观察代表植物,掌握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认识常见蕨类植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三]校园常见裸子植物检索表的编制[实验要求]学会对植物进行观察和鉴定的基本方法;学会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四]被子植物[实验要求]通过代表植物的观察,十字花科、蔷薇科、豆科、唇形科、菊科、禾本科、百合科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五]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与保存[实验要求]掌握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与保存的基本方法,结合野外实习完成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与保存的全部过程,制作2-3份腊叶标本并保存。[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六]校园植物观察[实验要求]观察各种校园的木本和草本植物,认识常见校园植物并能对陌生植物进行初步鉴别。培养学生的观察、鉴别能力。452 [实验学时]3学时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赵遵田.植物学实验教程.科学出版社,2010[2]郭祖宝,马成亮,赵月玲.普通生物学实验指导.济南出版社,2001[3]尹祖棠.种子植物实验及实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4]周云龙.孢子植物实验及实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动物学(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12060课程总学时/学分:30/2(其中理论30学时,实验0学时)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动物学(二)是一门基础学科,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动物各主要类群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分类知识、生殖发育,了解其系统演化以及与环境和人类的关系等内容。为进一步学习设施专业相关学科打下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本门课程的重点是动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及其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故教学上要求以这方面为主进行讲授,而且形态结构的演变要与环境结合来讲授,不能将其孤立。教学方法以讲述法为主,配合多媒体教学以及标本、模型的演示,个别章节可以用讨论法。对于实验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机会,效果不理想的要重做,以保证实验效果。教材的编选应以知识新颖、系统,重点明确,与实际联系密切合理为原则。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脊索动物门(4学时)第一节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第二节尾索动物亚门第三节头索动物门第四节脊椎动物亚门的特征概述第五节脊索动物的起源和演化452 教学要求:1.掌握脊索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区别。2.掌握各亚门特征和低等脊索动物的特征。3.了解脊索动物的起源和演化。教学重点:1.脊索动物门的三大主要特征。2.尾索动物及头索动物的特征。教学难点:1.柄海鞘及文昌鱼的外形及结构特征。2.文昌鱼幼体发育的变态第二章圆口纲(1学时)第一节圆口纲的原始性特征、特化性特征及代表动物第二节圆口纲动物的起源和演化教学要求:1.掌握圆口纲的主要特征及其分类。2.了解圆口纲代表动物七鳃鳗的外部特征及内部结构特点。3.了解圆口纲的起源演化。教学重点:圆口纲原始性特征、特化性特征。教学难点:七鳃鳗的结构特点。第三章鱼纲(5学时)第一节鱼纲的主要特征第二节鱼纲的分类一、软骨鱼系特征二、硬骨鱼系特征第三节鱼类的经济意义教学要求:1.掌握鱼纲的主要特征。2.明确鱼纲动物适应于水生的主要特征。3.了解鱼纲的分类知识。4.认识一些常见的、有经济价值的主要鱼种;了解鱼纲的经济意义和现代渔业。教学重点:452 1.鱼纲的主要特征。2.鱼纲动物的躯体结构和生理功能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征。教学难点:鱼纲动物的躯体结构和生理功能。第四章两栖纲(3学时)第一节两栖纲的主要特征第二节两栖动物的躯体结构特征教学要求:1.掌握两栖纲的主要特征。2.掌握两栖纲的躯体结构特点。教学重点: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及躯体特征。教学难点:1.两栖动物骨骼系统的组成。2.两栖动物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循环方式。第五章爬行纲(4学时)第一节爬行纲的主要特征第二节爬行纲的分类教学要求:1.掌握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2.掌握爬行动物躯体结构特征。3.理解爬行动物与陆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教学重点:爬行动物各大系统与陆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教学难点:羊膜卵的形成及构造。第六章鸟纲(6学时)第一节鸟纲的主要特征第二节鸟纲的分类教学要求:1.掌握鸟类的基本特征。2.分析鸟类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征。3.恒温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教学重点:452 1.鸟类的外形及结构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2.恒温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教学难点:1.鸟类呼吸系统的特点。2.鸟类骨骼系统的特点。第七章哺乳纲(5学时)第一节哺乳纲的主要特征第二节哺乳纲的分类教学要求:1.掌握哺乳动物与其他脊椎动物相比的进步性特征。2.掌握哺乳动物的躯体结构特点。教学重点:1.哺乳动物的躯体结构特点。2.胎生、哺乳的意义。教学难点:1.胎盘的形成及类型2.哺乳动物呼吸系统的特点。第八章脊索动物总结(2学时)教学要求:1.掌握脊椎动物各纲动物间的组织结构关系。2.通过纵向的叙述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网,了解脊椎动物各类群之间的演化。教学重点:各类群动物间的组织结构关系。教学难点: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各器官系统的进化比较。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左仰贤.《动物生物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刘凌云,郑光美.《普通生物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黄诗笺.《动物生物学实验指导》.施普林格出版社,1998[4]徐敬明.《动物学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5]华东师大.《动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52 《动物学实验(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2030课程总学时/学分:18/1(其中理论0学时,实验18学时)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动物学实验(二)课是一门基础学科,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各主要动物类群的形态结构及分类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使用显微镜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做好细胞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的实验和将来进行科学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动物体的结构特征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等各方面的能力。故要求每一个实验都由学生亲自动手做,个别花费较多的实验也要尽量保证让多数学生能有动手机会,效果不理想的要重做,以保证实验效果。教学方法是教师讲解了方法或原理后,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教材编选的原则是知识新颖、实验方法得当,实验选材符合本地实际。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实验一]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及低等脊索动物[实验要求]1.掌握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一般过程,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掌握文昌鱼的形态结构,明确原索动物的主要特征。[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二]硬骨鱼的形态解剖及鱼纲的分类[实验要求]1.掌握硬骨鱼的形态、结构,分析鱼类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征。2.学会鱼类的解剖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3.掌握鱼纲的分类依据和重要目的识别特征,认识一些常见种类。[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三]两栖动物的形态解剖[实验要求]1.掌握蟾蜍(或青蛙)的形态结构特征。2.学会两栖动物的解剖方法,了解两栖类骨骼系统的组成及特点。[实验学时]3学时452 [实验四]家鸡(或鸽)的形态解剖[实验要求]1.掌握鸟类的形态、结构特征,特别是适应飞行生活的特征。2.学会鸟类的处死和解剖方法。[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五]家兔的形态解剖[实验要求]1.掌握家兔的形态、结构,特别是其进步性特征。2.学会哺乳动物的处死和解剖方法。[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六]鸟纲和哺乳纲分类[实验要求]1.使学生明确鸟纲、哺乳纲的分类依据,掌握重要目的识别特征。2.认识部分常见种类3.了解剥制标本的制作方法。[实验学时]3学时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左仰贤.《动物生物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刘凌云.《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郭祖宝.《普通生物学实验指导》.济南出版社,2001[1]武汉大学等.《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生物化学A》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12005课程总学时/学分:72/4(其中理论72学时,实验0学时)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生物化学》是生命的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理解并掌握生物有机体的组成、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物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规律及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等,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创造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基本要求452 本课程需先修《植物学》、《动物学》、《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等课程。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生物体的基本化学组成,主要组成物质的结构特点、性质和功能以及这些物质在体内的合成、降解和相互转化等的代谢规律;熟悉常用的生物化学研究方法,了解重要学说和理论的实验证据;了解这些代谢活动与各种重要生命现象之间的关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为后继课程《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1学时)教学要求:掌握生物化学的涵义、研究内容,了解生物化学的发展史、生物化学学习特点。教学重点:生物化学的涵义、研究内容。教学难点:生物化学的发展史。第二章蛋白质化学(10学时)第一节概述一、蛋白质的生物学意义二、蛋白质的分类三、蛋白质的化学组成第二节氨基酸一、蛋白质的水解二、氨基酸的结构三、氨基酸的分类四、氨基酸的重要性质五、氨基酸的分析第三节肽一、肽与肽键二、肽的命名三、肽的重要理化性质四、重要的天然多肽第四节蛋白质的结构452 一、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二、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三、超二级结构和结构域四、蛋白质的三级结构五、蛋白质四级结构第五节蛋白质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一、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二、蛋白质构象与功能的关系第六节蛋白质的重要性质一、胶体性质二、两性解离和等电点三、沉淀作用四、变性五、颜色反应第七节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教学要求: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也是一切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本章要求掌握蛋白质的分类方法,元素组成特点,20种氨基酸的名称和结构特点(及三字符号);掌握蛋白质一、二、超二级结构、结构域、三、四级结构基本特点;掌握蛋白质主要理化性质。熟悉蛋白质生物学功能,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熟悉蛋白质的分离提纯的基本策略和方法。教学重点:蛋白质的分类方法,20种氨基酸的名称和结构特点(及三字符号);掌握蛋白质一、二、超二级结构、结构域、三、四级结构基本特点;蛋白质主要理化性质。教学难点:蛋白质的结构层次,蛋白质的分离提纯的基本策略和方法。第三章核酸化学(6学时)第一节概论一、核酸的生物学意义二、核酸的种类和分布三、核酸的化学组成第二节核酸的结构一、DNA的分子结构二、RNA的分子结构452 第三节核酸的物理化学性质一、一般性质二、紫外吸收三、酸的变性和复性四、核酸的分子杂交教学要求:核酸是生物大分子,也是生物遗传信息储存、传递的主要物质。本章要求掌握核酸的种类和分布,核苷酸的组成成分,DNA和RNA的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的理化性质,熟悉核酸的分子杂交。教学重点:DNA和RNA的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的理化性质。教学难点:DNA和RNA的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第四章酶、维生素与辅酶(11学时)第一节概论一、酶的概念、作用特点二、酶的分类和命名第二节酶的组成和结构一、酶蛋白和辅因子二、酶的活性部位和必需基团第三节酶的作用机制一、酶促反应的本质二、酶作用的专一性三、中间产物学说四、锁钥学说和诱导契合学说五、酶高效的机制第四节酶促反应速度及其影响因素一、酶促反应速度的测定二、酶浓度对酶作用的影响三、底物浓度对酶作用的影响四、pH对酶作用的影响五、温度对酶作用的影响六、激活剂对酶作用的影响七、抑制剂对酶作用的影响452 第五节酶的调节控制一、酶原及酶原激活二、别构酶三、共价调节酶四、同工酶五、诱导酶六、核酶和抗体酶第六节酶的制备和应用一、酶活力的测定二、酶的制备三、酶的应用第七节维生素和辅酶教学要求:酶是生物催化剂,新陈代谢众多的化学反应依赖酶催化而进行。本章要求掌握酶的概念,作用特点与作用机制;掌握和熟悉全酶、辅酶、辅因子、必需基团与活化中心、酶原激活、同工酶、抗体酶、核酶等概念;掌握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熟悉酶活性调节的方式,维生素种类、功能及缺乏病;了解酶的活力测定方法,分离纯化和应用。教学重点:酶的作用特点与作用机制,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教学难点:酶的作用机制,酶活性调节的方式。第五章糖代谢(9学时)第一节概论一、糖的种类二、糖的生理功能第二节糖酵解一、概念二、历程三、特点及能量产生四、生物学意义五、调控六、丙酮酸的去路第三节糖的有氧分解452 一、有氧分解概念二、历程三、三羧酸循环(一)概念(二)历程(三)特点及能量产生(四)回补反应(五)生物学意义(六)调控第四节磷酸戊糖途径一、历程二、生物学意义三、调控第五节乙醛酸循环第六节单糖的合成第七节多糖的合成和分解教学要求:糖类是生物体的重要能源和碳源,多糖是重要的生物大分子。本章要求掌握糖酵解和TCA的基本反应过程、限速酶、ATP的生成、生理意义;掌握磷酸戊糖途径和乙醛酸循环的基本过程、生理意义;熟悉三羧酸循环的回补反应,糖原合成、分解、糖异生的基本反应过程,能量变化及生理意义;了解糖代谢的调控。教学重点:糖酵解和TCA的基本反应过程、限速酶、生理意义,磷酸戊糖途径和乙醛酸循环的基本过程、生理意义。教学难点:糖酵解和TCA的基本反应过程及调控。第六章新陈代谢与生物氧化(5学时)第一节概论一、新陈代谢的概念和特点二、新陈代谢的研究方法三、生物氧化的概念和特点四、自由能与高能化合物五、ATP的生理功能六、生物氧化中的CO2的生成452 第二节呼吸链一、呼吸链的概念二、呼吸链传递体的种类和组成三、呼吸链中传递体的顺序四、呼吸链的抑制剂第三节氧化磷酸化作用一、ATP的生成方式二、氧化磷酸化(一)部位(二)P/O比(三)机制(四)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剂和抑制剂(五)线粒体外NADH的氧化第四节ATP的重要作用教学要求:生物氧化是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的氧化作用,又称细胞呼吸,是生物能量代谢的重要内容。本章要求掌握生物氧化的概念、特点,呼吸链的组成和排列顺序,水的生成,ATP的生成方式和生理功能,氧化磷酸化作用机制,P/O比值。熟悉电子传递链的抑制和氧化磷酸化的抑制和解偶联。了解呼吸链组分排列顺序的研究方法,以及化学渗透学说的实验证据。教学重点:呼吸链的组成和排列顺序,氧化磷酸化作用机制。教学难点:氧化磷酸化作用机制。第七章脂类代谢(6学时)第一节概论一、脂类的概念和分类二、生理功能第二节脂肪的分解代谢一、脂肪的酶促水解二、甘油的氧化三、脂肪酸的氧化分解四、酮体的生成和利用第三节脂肪的合成代谢452 一、甘油的生物合成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三、脂肪的合成第四节磷脂和胆固醇的代谢一、甘油磷脂的代谢二、胆固醇的代谢教学要求:脂肪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储存能量、氧化供能,是脂类细胞膜结构的成分,参与细胞识别及信息传递。本章要求掌握脂类的分类、生理功能,脂肪酸的β-氧化、脂肪酸的其它氧化形式、甘油代谢、脂肪酸合成的基本途径。熟悉脂肪分解和合成的基本途径,酮体的生成和利用。了解磷脂和胆固醇的代谢和转化。教学重点:脂肪酸的β-氧化,脂肪酸合成的基本途径,酮体的生成和利用。教学难点:脂肪酸合成的基本途径。第八章氨基酸代谢(4学时)第一节蛋白质的酶促降解一、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二、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第二节氨基酸的一般代谢一、脱氨基作用二、脱羧基作用三、氨基酸分解产物的代谢第三节个别氨基酸代谢一、氨基酸的合成代谢二、个别氨基酸的代谢障碍三、一碳单位教学要求:人体内蛋白质处于不断降解和合成的动态平衡。本章要求掌握蛋白质的酶促降解,氨基酸的脱氨基和脱羧基作用,分解产物代谢去向,一碳单位。熟悉氨基酸合成的基本途径。了解个别氨基酸代谢。教学重点:氨基酸的脱氨基和脱羧基作用,分解产物代谢去向,一碳单位。教学难点:452 个别氨基酸代谢。第九章核苷酸代谢(4学时)第一节核酸的酶促降解一、核酸的消化吸收二、核酸酶的分类第二节核苷酸的生物降解一、核苷酸的降解二、嘌呤的分解三、嘧啶的分解第三节核苷酸的生物合成一、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二、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三、脱氧核苷酸的合成四、核苷二磷酸和核苷三磷酸的合成五、胸苷酸的合成教学要求: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除了作为核酸的原料外,还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本章要求掌握嘌呤和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的原料、特点,分解代谢的基本途径、代谢产物;熟悉嘌呤和嘧啶核苷酸补救合成与从头合成的概念、基本途径,核酸的酶促降解。教学重点:嘌呤和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的原料、特点,分解代谢的基本途径、代谢产物的去路。教学难点:嘌呤和嘧啶分解代谢的基本途径的特点。第十章DNA的生物合成(4学时)第一节DNA的复制一、半保留复制二、与DNA合成有关的酶类三、DNA复制的分子机制和复制过程第二节DNA的损伤与修复一、影响DNA损伤的因素二、DNA损伤的修复第三节逆转录452 教学要求:生物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是以DNA为中心,DNA生物合成包括DNA的半保留复制、DNA损伤修复和逆转录。本章要求掌握生物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及其扩展,DNA半保留复制、半不连续复制的概念,复制需要的蛋白因子,复制的基本过程,逆转录和逆转录酶的概念;熟悉和了解逆转录的主要反应过程,DNA损伤与修复。教学重点:复制需要的蛋白因子,复制的基本过程。教学难点:复制的基本过程。第十一章RNA的生物合成(4学时)第一节转录一、转录的概念与特点二、与转录有关的酶三、转录的过程第二节转录后加工一、rRNA转录后加工二、tRNA转录后加工三、mRNA转录后加工第三节RNA复制教学要求:RNA的生物合成包括转录与RNA复制两个内容。本章要求掌握不对称转录的概念、特点、转录体系(DNA模板、4种NTP原料、RNA聚合酶及相关蛋白因子),熟悉转录过程,了解转录后加工、RNA复制概念。教学重点:转录的基本过程。教学难点:mRNA的转录后加工。第十二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5学时)第一节蛋白质合成体系的重要组分一、mRNA及遗传密码二、tRNA三、rRNA与核糖体四、辅助因子452 第二节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过程及机制一、氨基酸的活化二、肽链的起始三、肽链延伸及机制四、肽链合成的终止和释放五、蛋白质合成的后加工教学要求:蛋白质生物合成是遗传信息的最终表达,即遗传信息传递的翻译过程。本章要求掌握遗传密码的特点、蛋白质合成体系各组成成分及其功能,熟悉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分子机制),及能量消耗,蛋白质合成后加工的方式。教学重点:蛋白质合成体系各组成成分及其功能,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教学难点: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蛋白质合成后加工的方式。第十三章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控(3学时)第一节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一、糖代谢与脂肪代谢的相互关系二、糖代谢与蛋白代谢的相互关系三、脂肪代谢与蛋白代谢的相互关系四、核酸和其它物质代谢的相互关系第二节代谢调节一、四个水平的代谢调节二、基因表达调控教学要求:物质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各种营养物质在体内均有其独特的代谢途径,且通过共同的中间产物相互联系,通过各级水平的调节使机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本章要求掌握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及特点,细胞和酶水平的调节;熟悉激素水平和整体调节,操纵子学说,酶合成的诱导和阻遏。教学重点: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及特点,细胞和酶水平的调节。教学难点:操纵子学说。机动习题课1次(2学时)452 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生物化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王镜岩.《生物化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杨荣武.《生物化学原理》.科学出版社,2013[4]王希成.《生物化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2005课程总学时/学分:30/1.5(其中理论0学时,实验30学时)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生物化学实验是配合生物化学理论教学设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实验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物大分子的分离纯化方法,蛋白质、核酸及主要代谢产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技术,酶活性测定的方法和技术。力求使学生能够对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对探索生物化学规律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是在有机、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学习生物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较熟练地掌握比色、层析、电泳、离心等基本实验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扎实、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的实际工作及科学研究打好基础。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实验一]常用生化实验技术原理与应用[实验要求]通过实验理论的讲解与演示,掌握常用生化实验技术的原理与基本操作,主要有离心技术、电泳技术、层析技术、分光光度技术等。[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二]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452 [实验要求]了解分配层析、纸层析法的基本原理;理解氨基酸纸层析法的原理;掌握纸层析法的操作方法,熟悉Rf值及其影响因。[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三]乙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实验要求]了解电泳的一般原理;理解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分离血清蛋白的原理;掌握醋酸纤维薄膜的电泳操作技术。[实验学时]4学时[实验四]氨基酸和蛋白质的颜色反应及蛋白质的变性与沉淀[实验要求]本实验要求掌握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和蛋白质及氨基酸的呈色反应原理,学会几种常用的鉴定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方法,了解影响呈色反应的干扰因素。了解蛋白质沉淀与变性的关系,知道几种蛋白质沉淀方法的实际意义,加深对蛋白质胶体性质的认识。[实验学时]4学时[实验五]酶促反应动力学[实验要求]本实验要求掌握激活剂和抑制剂、温度、pH值对酶活性影响,加深对酶性质的认识,学会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实验学时]4学时[实验六]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实验要求]本实验要求掌握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测量蛋白质含量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学会标准曲线的制作方法。[实验学时]4学时[实验七]维生素C的定量测定—2,6-二氯酚靛酚法[实验要求]了解维生素C的生理意义;理解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的优缺点;掌握维生素C定量测定的原理,掌握微量滴定管的使用。[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八]动物肝脏中DNA的提取及鉴定[实验要求]本实验要求掌握浓盐法从动物组织中提取DNA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熟悉DNA鉴定的原理及方法。[实验学时]4学时[实验九]小麦萌发前后淀粉酶活力测定[实验要求]了解小麦萌发前后淀粉酶活力的变化;理解分光光度法的原理;掌握测定淀粉酶活力的方法,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实验学时]4学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30学时的实验项目。452 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刘箭.《生物化学实验教程》(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0[2]陈钧辉.《生物化学实验》(第五版).科学出版社,2014[3]余冰宾.《生物化学实验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4]童耕雷.《生物化学实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12063课程总学时/学分:45/2.5(其中理论45学时,实验0学时)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高等动物有很多系统,包括血液、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生殖、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等。在正常条件下,上述各个系统具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它们受到哪些调节和控制等问题是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的研究任务。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这些功能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它们受到哪些因素的调节和控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将讲授、提问多种教学方法融合在一起,结合电子多媒体课件、挂图、幻灯、投影仪多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巩固。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一、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二、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三、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的发展及其与医学的关系四、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二)兴奋性452 (三)适应性(四)生殖五、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一)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二)人体功能的反馈性控制(三)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要求:掌握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重要意义。熟悉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反射、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概念;反馈性控制。教学重点: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教学难点:生命活动的反馈调节。第二章神经肌肉的一般生理(4学时)第一节神经和肌肉的兴奋和兴奋性一、静息电位的形成和维持二、细胞膜动作电位第二节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和信号传递功能第三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第四节兴奋由神经向肌肉的传递第五节肌肉的收缩一、骨骼肌的超微结构二、骨骼肌的收缩机制三、骨骼肌的机械特性教学要求:熟悉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单收缩、复合收缩、肌肉收缩能力的概念;前负荷、后负荷对肌肉做功的影响。掌握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和骨骼肌的收缩机制。教学重点: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和骨骼肌的收缩机制。教学难点:前负荷、后负荷对肌肉做功的影响。第三章神经系统(10学时)第一节神经系统的细胞结构和功能第二节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的控制和调节452 一、运动神经元及其活动的调节二、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三、脑干对姿势和运动的控制四、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控制第三节自主神经系统第四节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一、脊髓与低位脑干的感觉传导与分析功能二、丘脑的感觉投射系统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第五节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一、大脑皮质的生物电活动二、觉醒与睡眠三、学习和记忆四、人类大脑皮质的语言功能教学要求:掌握化学性突触传递的方式及特点。熟悉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纤维传导特性;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条件反射的概念、形成和意义。掌握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的组成;牵涉痛的概念及意义;脊休克、腱反射及肌紧张的形成。教学重点:神经系统的结构;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教学难点:牵涉痛的概念及意义第四章感觉器官(2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眼和视觉第三节耳和听觉第四节前庭器官和平衡感觉第五节嗅觉与味觉器官第六节皮肤感觉教学要求:熟悉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掌握眼的调节;眼的折光和调节异常及矫正。了解传音系统的功能和内耳耳蜗的感音功能。教学重点:掌握眼的调节;眼的折光和调节异常及矫正。452 教学难点:传音系统的功能和内耳耳蜗的感音功能。第五章血液(3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第三节血细胞生理第四节血液凝固第五节机体防御第六节血型与输血原则教学要求:熟悉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血浆渗透压的组成,正常值及作用;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正常值和生理功能;掌握红细胞的特性和ABO血型系统。熟悉凝血过程;纤维蛋白溶解及生理意义。教学重点: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和ABO血型系统的类型和意义。教学难点:凝血过程及纤维蛋白溶解。第六章血液循环(6学时)第一节心脏生理一、心肌的电活动二、心脏的泵血功能三、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第二节血管生理一、各类血管的功能二、血流动力学和血压三、动脉血压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五、微循环与组织液的生成第三节心血管系统的调节第四节器官循环教学要求:452 掌握心动周期的概念;心房和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及原理;心动周期中心肌兴奋性的变化;期前收缩及代偿间歇产生的原理;兴奋在心脏中的传导途径;压力感受性反射。熟悉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的概念;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教学重点: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及心脏泵血过程。教学难点:心脏的自身调节。第七章呼吸(4学时)第一节呼吸道与肺泡第二节呼吸运动与肺通气第三节呼吸气体的交换第四节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第五节呼吸的调节第六节肺的非呼吸功能教学要求:掌握肺通气量的概念;胸内压的形成及变化;氧的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在肺泡、血液和组织中的分压及交换过程。熟悉呼吸的概念;呼吸的三个环节;肺泡表面张力与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弹性阻力与顺应性及非弹性阻力;肺容量的概念。教学重点:胸内负压的形成及变化;氧在血液中的运输。教学难点:肺泡表面张力与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第八章能量代谢和体温(2学时)第一节能量代谢第二节体温及其调节教学要求:掌握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及基础代谢率的概念。熟悉体温调节。了解体温的概念;体温的生理变动;产热与散热过程的平衡。教学重点: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及基础代谢率的概念。教学难点:体温的调节。第九章消化(4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口腔内的消化452 第三节胃内的消化第四节小肠内的消化第五节大肠内的消化第六节吸收教学要求:熟悉消化和吸收的概念;小肠在吸收中的重要作用。掌握胃的运动形式;胃液的成分和作用;胃的排空及其调节。了解小肠的运动形式;大肠的运动形式。教学重点:小肠的吸收。教学难点:消化的神经调节。第十章排泄(4学时)第一节肾的结构与基本功能第二节尿的生成第三节尿的浓缩与稀释第四节肾泌尿功能的调节第五节排尿活动及其调节教学要求:熟悉肾脏的血液循环特征;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了解肾脏的结构特征;尿液的浓缩与稀释。掌握肾小球的滤过机能;肾小管的机能。教学重点:尿液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尿液的浓缩与稀释。第十一章内分泌(2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下丘脑与垂体的功能联系第三节垂体的内分泌第四节甲状腺第五节肾上腺第六节胰岛第七节调节钙磷代谢的主要激素第八节其他内分泌腺和激素教学要求:452 熟悉内分泌系统的概念及生理功能;激素的一般特征、化学分类;激素作用的一般特点。掌握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及下丘脑-腺垂体系统;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甲状腺激素的作用;胰岛素的生理作用;糖皮质激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教学重点:激素的特征。教学难点:激素的作用机制第十二章生殖与生长发育(2学时)第一节雄性的生殖功能第二节雌性的生殖功能第三节受精、妊娠与授乳第四节胚胎期发育第五节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特点教学要求:了解睾丸的内分泌机能和睾丸功能的调节。掌握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月经周期。熟悉卵泡的发育、成熟与排卵;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及其活动的调节。教学重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调节机理。教学难点: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张镜如等.《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钟国隆等.《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王玢等.《人体及动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2010课程总学时/学分:30/1.5(其中理论0学时,实验30学时)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一、本课程的目的、任务452 动物生理学实验是与动物生理学理论相配套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基础性和综合性实验,达到训练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通过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严谨治学和团队精神,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是在学习人体组织解剖和动物学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生理机能进行研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独立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课程教材编选的原则是实验方法得当,符合教学实际。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实验一]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实验要求]通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双毁髓和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加深对肌肉生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二]骨骼肌的单收缩与复合收缩分析[实验要求]通过成功记录蟾蜍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掌握细胞外记录生物电信号的技术方法;掌握设定刺激参数的方法;熟悉几个生理学基本概念:阈刺激、最适刺激、动作电位、潜伏期、时程、传导速度。[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三]反射时的测定及反射弧分析[实验要求]通过反射时的测定和反射弧组成分析这一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反射时的测定方法;理解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基本结构基础,其任何一部分缺损,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四]家兔去大脑僵直[实验要求]通过实验学习暴露脑的方法,观察去大脑僵直的现象,掌握中枢神经各部分的协调作用,并加深对神经系统功能的理解。[实验学时]5学时[实验五]蛙类心搏过程的观察和描记452 [实验要求]通过对蛙类正常心搏和斯氏结扎后心博过程的观察,了解两栖类动物的正常起搏点是静脉窦,其心脏的节律性由静脉窦-心房-心室依次降低,并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六]人体ABO血型的测定、心音听诊及动脉血压的测量[实验要求]用A型和B型标准血清,测定ABO血型,学习辨别血型的方法。学习测量动脉血压的方法;学会用听诊器听心音。[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七]家兔呼吸运动的调节[实验要求]通过家兔呼吸运动的调节实验,使学生掌握家兔的颈部解剖和剑突分离技术,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使学生加深对呼吸的神经调节和各种因素对呼吸影响的理解,巩固了理论知识。[实验学时]5学时[实验八]家兔消化管运动的调节[实验要求]通过实验进一步熟悉家兔的麻烦和手术方法,学习观察正常动物在体胃肠运动的方法;观察在神经及药物作用下,消化管紧张性及运动节律的改变。[实验学时]5学时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杨秀平.《动物生理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王玢,左明雪.《人体及动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解景田,赵静.《生理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微生物学A》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12007课程总学时/学分:45/2.5(其中理论45学时,实验0学时)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452 微生物学是生物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科学,在工、农、环保以及医疗卫生等方面都有着主要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建立较深刻的微生物学观点,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等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为今后从事教学、科研和利用微生物奠定必要的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为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以及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该课程与分子生物学联系较为密切,在教学中注意相互交叉的部分。微生物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加强实验教学教材编写的原则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突出试验科学的特点,使学生掌握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后复习、讨论及专题讲座相结合,并注意通过各种渠道保持与学生的联系,随时了解他们对教学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一、微生物与我们二、微生物科学三、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四、20世纪的微生物学五、21世纪微生物学展望教学要求:明确微生物学的研究范围,研究微生物学的目的、任务和方法以及学习微生物学的意义。了解微生物学发展的主要阶段。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教学重点:微生物学基本概念、特点及发展史。教学难点:微生物学基本概念、特点。第二章原核微生物(5学时)第一节细菌一、细菌的形态(基本形态、特殊形态)、大小二、细菌细胞的结构三、细菌的繁殖452 第二节放线菌一、放线菌与人类生活及生产的关系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菌落特征三、几种常见的放线菌第三节其它类型的原核微生物一、支原体二、立克次氏体三、衣原体第四节古生菌一、概念的提出二、细胞形态三、细胞结构教学要求:了解微生物的类群、形态和结构特点;明确各类原核微生物的异同。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结构及功能,细菌的菌落特征。教学难点:细菌的结构及功能。第三章真核微生物(4学时)第一节酵母菌一、酵母菌形态结构二、酵母菌的繁殖三、酵母菌的培养特征四、几种酵母菌第二节霉菌一、霉菌的形态结构二、霉菌的繁殖三、霉菌的培养特征四、几种重要的霉菌教学要求:掌握真菌的类群、形态和结构特点;明确各酵母菌霉菌的繁殖。教学重点:真菌的结构、繁殖及应用。教学难点:452 真菌的结构、繁殖。第四章病毒(4学时)第一节概述一、病毒的发现和研究历史二、病毒的特点和定义三、病毒的宿主范围四、病毒的培养和纯化第二节毒粒的性质一、毒粒的形态结构二、毒粒的化学组成第三节病毒的复制一、病毒的复制周期二、病毒感染的起始三、病毒大分子的合成四、病毒的装配与释放第四节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一、概念二、温和噬菌体的溶源性反应第五节亚病毒因子一、卫星病毒二、卫星RNA三、类病毒四、朊病毒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病毒,包括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的生活周期,掌握反映病毒生长繁殖规律的一步生长曲线的原理和实验方法,及有关病毒非增殖性感染特别是噬菌体溶原性反应的基本概念。掌握病毒的基本特征、形态、组成和结构。教学重点:病毒定义特点及结构;病毒的复制,亚病毒因子。教学难点:病毒定义、复制及温和噬菌体。第五章微生物的营养(4学时)第一节微生物的营养要求452 一、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二、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三、微生物的营养类型第二节培养基一、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二、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第三节营养物质进入细胞一、扩散二、促进扩散三、主动运输四、膜泡运输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营养类型的特点及多样性,以及根据不同微生物各自的营养要求,配制相应的培养基对微生物培养的理论知识。教学重点: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培养基及其分类;营养物质进入细胞方式。教学难点: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培养基及其分类。第六章微生物的代谢(5学时)第一节代谢概论第二节微生物产能代谢一、生物氧化二、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三、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四、能量转换第三节微生物特有的合成代谢一、固氮作用二、肽聚糖的合成第四节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一、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二、次级代谢的调节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代谢类型的特点及多样性。教学重点:452 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及其代谢类型教学难点:发酵及其呼吸;细胞壁的合成。第七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5学时)第一节生物生长的测定一、以数量变化对微生物生长情况进行测定二、以生物量为指标测定微生物的生长第二节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一、生长曲线二、同步培养三、连续培养第三节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一、温度二、pH三、氧四、营养物质第四节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一、控制微生物的化学物质二、控制微生物的物理因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规律,掌握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及各种物理、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教学重点:微生物繁殖规律、测定方法;种物理、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教学难点:微生物繁殖规律、测定方法。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6学时)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一、DNA作为遗传物质二、RNA作为遗传物质三、朊病毒的发现与思考第二节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一、原核微生物的基因组二、真核微生物的基因组452 第三节质粒和转座因子一、质粒的分子结构二、质粒的主要类型第四节基因突变及修复一、基因突变的特点二、几种常见的微生物突变类型三、诱变剂与致癌物质——Ames试验第五节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一、细菌的接合作用二、细菌的转导三、细菌的遗传转化第六节菌种保藏一、菌种的衰退与复壮二、防止衰退的措施三、菌种保藏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细菌的染色体基因组及染色体外的遗传因子(质粒和转座子)的结构和基本特点,掌握微生物基因突变、遗传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微生物菌种保藏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教学重点:微生物基因突变、遗传的基本规律。教学难点:微生物基因突变特点、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艾姆氏实验。第九章微生物的生态(4学时)第一节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一、土壤中的微生物二、水体中的微生物三、空气中的微生物四、工农业产品中的微生物五、正常人体及动植物体上的微生物六、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第二节微生物间及微生物与其它生物间的关系一、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二、微生物与高等植物间的关系452 三、微生物与人体及动物间的关系第三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一、微生物在碳素循环中的作用二、微生物在氮素循环中的作用第四节微生物与污水处理一、水体自净二、污水的微生物处理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在自然分布的特点及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掌握微生物与其生活在一起的其它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第十章微生物的分类鉴定(2学时)第一节细菌分类一、分类单元及其等级二、微生物的命名第二节细菌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一、形态学特征二、生理生化特征三、核酸的碱基组成和分子杂交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教学重点:细菌分类单元、分类手册;细菌分类鉴定的特征。教学难点:细菌分类鉴定的特征。第十一章传染与免疫(4学时)第一节感染的一般概念一、感染的途径与方式二、微生物的致病性三、感染的类型452 第二节宿主的非特异免疫一、生理屏障二、细胞因素三、体液因素四、炎症第三节宿主的特异性免疫一、特异性免疫的一般概念二、抗原和抗体三、免疫应答第四节免疫学应用一、免疫学防治二、血清学反应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概念;掌握免疫学知识的应用。教学重点:感染与免疫概念,特异性免疫教学难点:免疫应答过程、机理。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黄秀梨,辛明秀.《微生物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2071课程总学时/学分:27/1.5(其中理论0学时,实验27学时)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452 本课程是配合《微生物学》的实验课程,旨在通过本实验课程的学习,加强对微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是完成微生物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必需手段。本课程要求在学习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完成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基本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二、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基本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教学重点为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观察、微生物的纯培养以及生理生化反应,使学生具有适应于从事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生产应用的微生物学实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和遗传学实验的结合,对有关重复内容的实验没有进行选取,着重强化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技能。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实验一]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观察细菌、酵母菌、霉菌的形态观察[实验要求]初步掌握几种常见菌的基本形态。[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二]微生物的染色(一)(一)细菌的单染色法(二)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实验要求]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掌握细菌的各种染色方法及无菌操作技术。巩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实验学时]6学时[实验三]微生物的染色(二)细菌芽孢染色法[实验要求]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掌握细菌的各种染色方法及无菌操作技术。[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四]培养基的制备(一)消毒与灭菌的方法(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制备(三)马丁氏培养基的制备[实验要求]掌握培养基的基本分类和制作方法,明确培养基的配制原理;学习消毒和灭菌的常用方法。[实验学时]3学时452 [实验五]微生物的纯培养[实验要求]掌握倒平板的方法和几种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六]微生物数量的测定---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实验要求]明确各种计数的原理,学习和掌握微生物的常用计数方法。[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七]微生物生理生化反应(一)糖发酵试验(二)IMVIC与H2S试验[实验要求]通过学习糖发酵试验、鉴定肠道菌的其他不同生化反应和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抗生素的测定等几个实验,学习和证明不同的细菌其生化功能的多样性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八]乳酸菌及乳酸饮料的制作(一)乳酸菌的分离纯化(二)乳酸菌饮料的制作[实验要求]学习乳酸发酵和制作乳酸饮料的方法,了解乳酸菌的生长特性[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九]水的细菌学检查(一)细菌的测定(二)大肠杆菌群的测定[实验要求]学习水中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实验学时]6学时各专业根据各自专业特点,从以上实验中选取27课时。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实验》(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黄秀梨,辛明秀.《微生物学实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杨革.《微生物学实验教程》(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5《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12064课程总学时/学分:54/3(其中理论54学时,实验0学时)452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本课程的教学以真核细胞结构、功能和生活史为主要内容,强调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突出生物膜,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增殖调控,细胞分化、衰老与凋亡,肿瘤生物学等热点问题,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并深入理解彼此之间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从显微水平、超微水平和分子水平等三个层次认识细胞生命活动的本质和基本规律。二、教学基本要求在教学工作中,采用多媒体课件和国内外最新的教学参考书、教案,灵活运用电子多媒体课件、挂图、幻灯、投影仪多种教学手段,因材施教,把发展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放在首位,努力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同时,得到科学研究、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良好训练,为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及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内容与现状一、细胞生物学的概念二、细胞的概念三、细胞生物学的现状及当前主要研究任务第二节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一、细胞的发现二、细胞学说的建立及其意义三、细胞学的经典时期四、实验细胞学与细胞学的分支及其发展五、细胞生物学学科的形成与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兴起教学要求:通过绪论学习,使学生对细胞生物学的全貌初步了解,激发学生学习细胞生物学的兴趣。要求学生掌握细胞、细胞学及细胞生物学等基本概念;理解细胞学说建立及其意义;了解细胞生物学发展的简史及当前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发展方向。452 教学重点:细胞、细胞学及细胞生物学等基本概念;细胞学说建立及其意义。教学难点:当前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发展方向。第二章细胞的统一性与多样性(4学时)第一节细胞的基本概念一、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二、细胞的基本共性第二节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病毒及其与细胞的关系一、病毒的基本知识二、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第三节原核细胞与古核细胞一、最小最简单的细胞—支原体二、原核细胞的两个代表—细菌和蓝藻三、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第四节真核细胞基本知识概要一、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体系二、细胞的大小及其分析三、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细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及其含义,掌握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共同点和主要区别,掌握细菌和蓝藻的结构及生命活动特点;了解病毒生命活动特征,了解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体系,了解真核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教学重点:细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及其含义,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共同点和主要区别,细菌和蓝藻的结构及生命活动特点。教学难点: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体以及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第三章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4学时)第一节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一、光学显微镜技术二、电子显微镜技术三、扫描隧道显微镜452 第二节细胞组分的分析方法一、细胞及细胞组分的分离与纯化二、细胞内核酸、蛋白质、酶、糖与脂等的显示方法三、特异蛋白抗原的定位与定性四、细胞内特异核酸序列的定位与定性五、利用放射性标记技术研究生物大分子在细胞内的合成动态六、定量细胞化学分析技术第三节细胞培养、细胞工程与显微操作技术一、细胞的培养二、细胞工程三、细胞显微操作技术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细胞形态观察、细胞组分分离与纯化的常用方法、技术及其原理。了解电子显微镜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了解细胞内特异蛋白抗原与特异核酸序列的定位与定性等新技术;初步掌握细胞培养、细胞杂交及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及基本方法。教学重点:细胞形态观察、细胞组分分离与纯化的常用方法、技术及其原理。教学难点:各种显微镜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细胞内特异蛋白抗原与特异核酸序列的定位与定性的方法。第四章细胞质膜(2学时)第一节细胞质膜的结构模型一、生物膜的结构模型二、膜脂三、膜蛋白第二节生物膜的基本特征与功能一、膜的流动性二、膜的不对称性第三节膜骨架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细胞膜结构及其基本特征与功能,红细胞膜骨架的基本构成,了解生物膜的结构模型。教学重点:452 细胞膜结构及其基本特征与功能,红细胞膜骨架的基本构成。教学难点:红细胞膜骨架的基本结构及意义。第五章物质的跨膜运输(2学时)第一节物质的跨膜运输一、被动运输二、主动运输第二节胞吞作用与胞吐作用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物质的跨膜运输的特点及其生物学意义。教学重点:物质的跨膜运输的特点及其生物学意义。教学难点:协同运输的过程,胞吞作用与胞吐作用的过程。第六章线粒体与叶绿体(2学时)第一节线粒体一、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二、线粒体的功能三、线粒体与疾病第二节叶绿体(自学)教学要求:本章要求学生掌握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及其化学组成特点,掌握氧化磷酸化的分子机理,了解叶绿体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了解线粒体与叶绿体蛋白质的运送与装配过程。教学重点: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线粒体与叶绿体蛋白质的运送与装配过程。教学难点:氧化磷酸化的分子机理。第七章真核细胞内膜系统、蛋白质分选与膜泡运输(6学时)第一节细胞质基质的涵义与功能一、细胞质基质的涵义二、细胞质基质的功能第二节内质网一、内质网的两种基本类型452 二、内质网的功能第三节高尔基体一、高尔基体的基本结构二、高尔基体的功能第四节溶酶体与过氧化物酶体一、溶酶体的结构类型二、溶酶体的功能三、溶酶体的生物发生四、过氧化物酶体的结构与功能第五节细胞内蛋白质的分泌与细胞结构的装配一、信号假说与蛋白质分泌信号二、蛋白质分选的基本途径与类型三、膜泡运输教学要求:本章要求学生掌握细胞质内各种主要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各细胞器行使功能的细胞生物学基础。掌握溶酶体与过氧化物酶体在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异同。了解细胞质基质的含义及细胞质基质的功能,了解溶酶体的生物发生过程。教学重点: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的结构与功能,信号假说的内容。教学难点:溶酶体的生物发生过程,信号假说的内容、膜泡运输的三种形式。第八章细胞信号转导(4学时)第一节概述一、细胞通讯二、细胞转导系统及其特性第二节通过细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第三节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跨膜转导第四节酶连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教学要求:掌握细胞通讯的有关概念;了解由G蛋白偶联受体所介导的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和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的组成、特点及其主要功能。教学重点:细胞通讯的有关概念,cAMP信号通路和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的组成、特点及其主要功能。452 教学难点:cAMP信号通路和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的组成、特点及其主要功能。第九章细胞骨架(4学时)第一节细胞质骨架一、微丝二、微管三、中间纤维第二节细胞核骨架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狭义的细胞质骨架和广义细胞质骨架的概念,掌握微丝、微管的组成及动态装配特点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了解微丝、微管运动的机理,了解骨架的类别组成及其在细胞核中所起的作用。教学重点:微丝、微管的组成及动态装配特点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教学难点:微丝、微管运动的机理,细胞骨架的类别组成及其在细胞核中所起的作用。第十章细胞核与染色体(8学时)第一节核被膜与核孔复合体一、核被膜二、核纤层三、核孔复合体的功能第二节染色质一、染色质的概念及类型二、染色质的化学组成三、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核小体四、染色质包装的结构膜型第三节染色体一、中期染色体的形态结构二、染色体DNA的三种功能元件三、核型与染色体显带四、巨大染色体第四节核仁一、核仁的超微结构二、核仁的功能452 第五节核基质教学要求:本章要求学生掌握核孔复合体的概念和结构及功能,掌握染色质的概念、类型和化学组成,核小体的形态结构特征,掌握中期染色体的三种功能元件及其作用,掌握核仁的超微结构及其功能,了解大分子物质进出核孔复合体的机理,了解染色体包装骨架放射环的结构模型,了解核型分析及染色体带的原理和方法,了解巨大染色体形成机理及其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用途。教学重点:核孔复合体的概念和结构及功能,染色质的概念、类型和化学组成,核小体的形态结构特征,中期染色体的三种功能元件及其作用,核仁的超微结构及其功能。教学难点:中期染色体的三种功能元件及其作用。第十一章核糖体(自学)第一节核糖体的类型与结构一、核糖体的基本类型与成分二、核糖体的结构三、核糖体蛋白质与rRNA的功能第二节多聚核糖体与蛋白质的合成一、多聚核糖体二、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要求:本章要求学生掌握核糖体的结构及其r蛋白与rRNA的功能,掌握核糖体上的活性部位及它们在多肽合成中的作用;了解原核细胞的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的过程。教学重点:核糖体的结构及其r蛋白与rRNA的功能。教学难点:原核细胞的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的过程。第十二章细胞增殖及其调控(4学时)第一节细胞周期与细胞分裂一、细胞周期概述二、细胞周期的速率三、细胞周期时相及其主要事件四、有丝分裂五、减数分裂452 第二节细胞周期的调控一、MPF的发现及其生化性质二、细胞周期运转的调控与MPF活性的调节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细胞周期的概念及其细胞同步化的方法,掌握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将有丝分裂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时相变化及特点及其细胞生物学意义。掌握联合复合体的概念及其基本结构,掌握细胞周期调控因子(MPF)的实质及其在细胞周期运转的调控中所起的作用。了解联会复合体的形成及其超微结构特点,了解细胞增殖周期调控的机理及其调控因素。教学重点: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及发生的主要事件。教学难点:胞周期调控因子(MPF)的实质及其在细胞周期运转的调控中所起的作用,细胞增殖周期调控的机理及其调控因素。第十三章程序性细胞死亡与细胞衰老(4学时)第一节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凋亡)一、细胞凋亡的概念及其生物学意义二、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特征三、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第二节细胞衰老一、Hayflick界限二、衰老细胞结构的变化三、细胞衰老的分子机制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细胞衰老的概念及细胞衰老的特征,了解细胞衰老的原因及有关假说,了解细胞的程序性死亡与细胞衰老的关系。教学重点:衰老细胞的主要特点。教学难点:细胞衰老的原因及有关假说,细胞的程序性死亡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第十四章细胞分化与基因表达调控(4学时)第一节细胞分化一、细胞分化的基本概念二、影响细胞分化的因素452 第三节癌细胞一、癌细胞的基本特征二、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第三节真核细胞基因表达的调控一、转录水平的调控二、加工水平的调控三、翻译水平的调控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细胞分化的基本概念,掌握细胞质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了解细胞全能性与细胞发育的关系,了解细胞间相互作用及环境因素对细胞分化的影响,了解细胞癌变的机理,了解真核细胞基因表达调控的环节及其作用。教学重点:细胞全能性与细胞发育的关系,细胞间相互作用及环境因素对细胞分化的影响。教学难点:细胞间相互作用及环境因素对细胞分化的影响。第十五章细胞社会的联系:细胞连接、细胞黏着和细胞外基质(4学时)第一节细胞连接一、封闭连接二、锚定连接三、通讯连接四、细胞表面的粘着因子第二节细胞外被与细胞外基质一、胶原二、糖胺聚糖和蛋白聚糖三、层粘连蛋白和纤连蛋白四、弹性蛋白五、植物细胞壁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相邻细胞膜之间相互连接的方式及其功能,了解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与细胞膜的关系,了解细胞外基质的组成、分子结构及生物学功能。教学重点:相邻细胞膜之间相互连接的方式及其功能。教学难点:452 相邻细胞膜之间相互连接的方式及其功能,细胞外基质的组成、分子结构及生物学功能。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翟中和.《细胞生物学》(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王金发.《细胞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3[3]汪堃仁.《细胞生物学》(第二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韩贻仁.《分子细胞生物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柳惠图.《分子细胞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2011课程总学时/学分:30/1.5(其中理论0学时,实验30学时)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一、本课程的目的、任务通过本课程实验使学生加深和巩固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细胞生物学实验原理及细胞生物学相关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严谨治学和团队精神,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实验课的学习使学生不仅对课本知识进行了验证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细胞生物学实验的总体设计思想,学会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实验一]细胞基本形态与结构的观察[实验要求]学习了解暗视野、荧光、倒置、相差显微镜等的使用、工作原理,观察了解几种细胞及细胞器的基本形态结构。[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二]血涂片的制备和细胞大小的测量452 [实验要求]通过对人红细胞大小的测定,学习掌握显微测微尺的使用方法及血涂片的制备等相关实验技术。[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三]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要求]了解不同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差异及原理,加深对细胞膜选择透过性的理解。[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四]细胞融合[实验要求]学习掌握聚乙二醇诱导细胞融合的基本方法、原理,观察了解细胞融合现象及其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五]线粒体、液泡系的超活染色与观察[实验要求]观察动植物细胞内线粒体、液泡系的形态、分布,掌握细胞器的超活染色技术。[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六]叶绿体的分离与观察[实验要求]通过植物叶绿体的分离,了解细胞器分离的一般原理与方法,同时观察叶绿体的基本形态结构。[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七]植物原生质体的分离与培养[实验要求]通过植物原生质体的分离、纯化、鉴定,让学生掌握原生质体分离纯化等的基本方法,了解细胞原生质体及其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八]细胞器的分离与观察[实验要求]通过细胞核、线粒体等的分离与观察,掌握用离心技术分离细胞器的一般方法。[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九]细胞质骨架微丝的显示[实验要求]掌握细胞骨架成份的显示方法、原理及操作技术,观察微丝在细胞内的形态、分布。[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十]细胞内核酸的染色显示[实验要求]通过本实验,掌握用甲基绿-吡咯宁对细胞内的核酸进行染色观察。[实验学时]3学时452 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安立国.《细胞生物学实验教程》(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0[2]王金发.《细胞生物学实验教程》.科学出版社,2005《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12067课程总学时/学分:45/2.5(其中理论45学时,实验0学时)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是生物专业和植物生产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高等院校本科生物系列课程中的骨干课程。它是我校生命科学相关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在重点讲授各生理过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重要机理,以及环境因素对各生理过程的影响和调节作用的基础上,注意和生产实践的联系,使植物生理学真正成为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理论基础课。植物生理学的任务是研究和了解植物在各种环境条件下进行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机理,并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一切利用植物生产的事业中。二、教学基本要求452 植物生理学是属于基础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实验学科,实践性很强。对植物生理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尽量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系统讲授植物生命活动中各种基本代谢,并在此基础上讲授从合子形成经种子、幼苗、营养生长直到开花、结果的整个生活周期中,植物在遗传因子控制和外界环境影响下,如何通过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信息传递,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有序进行生长发育的规律机理。在教学中首先要注意使学生建立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了解植物生理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又要知道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启发学生重视植物生理学研究中的思想方法和创新精神,学会查阅国内外科技文献,注意了解学科发展的新成就,新动向。学习前人总结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独立思考,进行自己的探索。注意辩证思维,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其次,在教学中一定要教育学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详细讲解并启发学生认真学习植物生理学中有关研究的实验设计思想、方案、方法和实验结果及结果分析。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比学习一项研究的结论更加重要。同时,教育学生要学好实验课,验证和丰富课堂理论,掌握科学实验方法,加强实验技能的训练。同时要注意与生产的联系,到生产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绪论(1学时)一、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二、植物生理学的产生、发展和展望教学要求:了解植物生理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发展史和学习方法等。教学重点:植物生理学的概念、研究内容教学难点:植物生理学的展望。第一章植物的水分代谢(4学时)第一节水分与植物的生命活动一、水的某些理化性质二、植物的含水量三、植物体内水分的存在状态四、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第二节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一、水势的概念及水的迁移过程二、植物细胞的水势组成三、植物细胞吸水的方式四、细胞间水分的移动第三节植物根系对水的吸收一、土壤中的水分和土壤水势二、根系吸水的部位三、根系吸水的途径四、根系吸水的动力五、影响根系吸水的外部因素第四节蒸腾作用一、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二、蒸腾作用的部位与方式452 三、气孔蒸腾四、蒸腾作用的指标及影响因素第五节植物体内水分向地上部的运输一、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途径及速度二、水分运输的动力第六节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一、作物的需水规律。二、合理灌溉的指标:形态指标;生理指标三、节水灌溉与节水农业教学要求:了解水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意义和水在细胞中的形态,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掌握水势概念、植物细胞和根系对水分的吸收、传导和散失的过程及影响这个过程的环境因素。教学重点:1.水势的概念及组成;2.植物细胞和根系对水分的吸收、传导和散失的过程;3.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教学难点:1.植物细胞水势的组成;2.植物细胞和根系对水分的吸收、传导和散失的过程。第二章植物的矿质培养(4学时)第一节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一、植物体内的元素,植物营养必需元素的研究方法和植物营养必需元素。二、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生理作用三、有益元素和稀土元素第二节植物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一、被动吸收二、主动吸收三、胞饮作用第三节植物体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一、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二、环境因子对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影响三、植物叶片对矿质元素的吸收第四节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与分配、分布和利用452 一、矿质元素在体内的运输二、矿质元素在体内的分配第五节植物对无机养料的同化一、氮素的同化二、硫酸盐的同化三、磷酸盐的同化第六节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一、作物的需肥规律二、合理施肥的指标:形态观察、土壤分析、叶分析、酶分析三、合理施肥与现代农业教学要求:学习植物营养元素的生理作用、缺素症及其诊断;掌握植物营养元素的吸收机理、影响吸收利用的因素,了解合理施肥的生理学原则。教学重点:1.植物营养元素的生理作用;2.植物营养元素的吸收机理、影响吸收利用的因素;3.合理施肥。教学难点:植物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机理。第三章光合作用(10学时)第一节光合作用的意义第二节叶绿体及光合作用色素一、叶绿体的结构和成分;二、光合作用色素的种类及理化性质;三、叶绿素的合成及其影响条件。第三节光合作用机理一、原初反应二、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三、光合碳同化第四节光呼吸一、光呼吸的现象与定义二、光呼吸的生物化学过程三、光呼吸的生理功能四、C3和C4及CAM植物光合特点(形态、结构差异及生理生化特点比较)452 第五节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一、光合作用的指标二、外界因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三、内部因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第六节光合产物的运输、分配及调控一、光合产物运输的途径、方向、速度和形式二、光合产物运输的机理三、光合产物装载和卸载的机理四、外界条件对光合产物运输的影响五、光合产物的分配及其对产量的关系六、光合产物运输与分配的调控第七节植物对光能一、植物的光能利用率二、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教学要求:掌握光合作用中光能如何转变为化学能;CO2如何转变为糖,光呼吸过程及其评价,C3植物和C4植物差别,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提高光能利用效率的农业措施。教学重点:1.光合作用机理;2.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3.光合产物的分配原则;4.提高光能利用效率的农业措施。教学难点:1.光合作用中光能如何转变为化学能;2.CO2如何转变为糖;3.光呼吸过程及其评价;4.C3植物和C4植物差别。第四章植物的呼吸作用(2学时)第一节植物呼吸的类型及意义第二节呼吸代谢途径及其适应性一、简述EMP、TCA、PPP的适应意义,代谢途径的调节;二、简述呼吸过程中氢及电子传递和末端氧化的多条途径及其适应意义;三、ATP的形成、能荷及其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调节作用。452 第三节呼吸作用量的指标和影响呼吸作用的环境因素一、呼吸速率和呼吸商测定的原理和方法,影响呼吸速率和呼吸商的内部因素;二、温度、O2、CO2、水分、机械损伤对呼吸速率的影响。第四节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一、呼吸与栽培:催芽、田间管理,合理灌溉、排水措施;二、呼吸作用与贮藏:种子的安全含水量,贮藏条件;三、呼吸作用与果实贮藏:呼吸跃变(机理在第九章讲述)。教学要求:掌握植物呼吸作用(物质代谢)、电子传递和末端氧化的多条途径及其适应意义,了解呼吸代谢的调控和影响呼吸的环境条件极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教学重点:呼吸代谢的调控和影响呼吸的环境条件极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教学难点:呼吸代谢的调控。第五章植物细胞的信号转导(2学时)第一节信号的概念及类型一、信号二、信号的类型第二节信号的跨膜转换一、受体二、G蛋白与跨膜信号传导第三节胞内信号和第二信使系统一、环核苷酸信号系统二、钙信号系统三、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第四节蛋白质的可逆磷酸化一、蛋白激酶二、蛋白磷酸酶教学要求:掌握受体的特性和植物受体的类型,了解信号转导的方式和途径。教学重点:1.受体的特性及类型;2.信号转导的方式和途径。452 教学难点:信号转导的方式和途径。第六章植物的生长物质(6学时)第一节生长素一、生长素的发现二、生长素的种类及其化学结构三、生长素的分布、存在形式和运输四、生长素的生物合成和降解五、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六、生长素作用机理第二节赤霉素一、赤霉素的发现和化学结构二、赤霉素的分布、运输三、赤霉素生物合成四、赤霉素的生理作用和应用五、赤霉素作用机理第三节细胞分裂素一、细胞分裂素的发现二、细胞分裂素的种类及其化学结构三、细胞分裂素的生物合成、运输和代谢四、细胞分裂素生理作用五、细胞分裂素作用机理第四节乙烯一、乙烯的发现与分布二、乙烯的生物合成及调节三、乙烯的代谢与运输四、乙烯的生理作用和应用五、乙烯的作用机理第五节脱落酸一、脱落酸的化学结构、分布与运输二、脱落酸的生物合成和代谢三、脱落酸的生理作用四、脱落酸的作用机理第六节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452 一、不同激素间的比值对生理效应的影响二、不同激素间的拮抗作用对生理效应的影响三、不同激素间代谢的相互关系对生理效应的影响四、不同激素间的连锁作用对生长发育的调控第七节其他天然的植物生长物质一、油菜素甾体类二、多胺类三、茉莉酸四、水杨酸类五、其它内源生长物质第八节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应用一、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及其应用二、植物生长调节剂施用的原理及技术教学要求:掌握五大类植物激素的代谢、作用机理和生理作用,了解人工生长调节剂及其应用原理。教学重点:1.五大类植物激素的作用机理和生理作用;2.人工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原理。教学难点:五大类植物激素的作用机理和生理作用。第七章植物的形态建成(2学时)第一节光受体一、光敏色素二、隐花色素三、紫外光—B受体第二节光形态建成一、光与种子萌发二、光与营养生长三、光与花色素苷和其他类黄酮物质四、光与叶绿体的向光性反应五、光与细胞器的形成六、光与气孔开启七、光周期反应452 教学要求:掌握光敏色素的结构功能和光的形态建成。教学重点:1.植物光形态建成的概念;2.光形态建成中光受体的功能及作用机理。教学难点:光敏色素的特点和作用机理。第八章植物的生长生理(4学时)第一节种子的萌发一、种子萌发的概念二、种子的寿命和活力三、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四、种子萌发时的生理生化变化五、种子预处理与种子萌发的调节第二节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一、细胞分裂的生理二、细胞伸长的生理三、细胞分化的生理第三节植物组织培养一、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及类型二、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三、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四、组织培养的应用第四节植物的生长一、植物生长的周期性二、影响植物生长的外界条件第五节植物生长的相关性一、地下部与地上部的相关二、主茎与侧枝的相关三、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相关四、植物的极性与再生五、植物生长的相互竞争和相生相克第六节植物的运动一、向性运动452 二、感性运动三、近似昼夜节奏——生理钟种子的萌发教学要求:掌握种子萌发过程的生理变化和萌发的环境条件、植物生长的基本特性及其调节、组织培养。教学重点:1.种子萌发过程的生理变化和萌发的环境条件;2.植物组织培养原理及过程;3.植物生长的相关性。教学难点:植物生长的相关性。第九章植物的生殖生理(6学时)第一节幼年期与花熟状态第二节春化作用一、春化作用的发现二、春化作用的条件三、春化作用的时期和部位四、春化作用的刺激和传导五、春化作用的生理生化变化六、春化作用的机理第三节光周期一、光周期现象的发现二、光周期的反应类型三、光周期刺激的感受和传导四、光周期诱导五、光对暗期的中断效应六、光敏色素与开花诱导第四节光周期诱导开花的假说一、成花素假说二、开花抑制物假说三、光敏色素假说四、碳氮比理论第五节春化和光周期理论在生产实践一、春化处理452 二、指导引种三、控制花期四、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第六节花器官形成及性别分化生理一、花器官形成的形态和生理变化二、花器官发育的基因控制和ABC模型三、影响花器官形成的外界条件四、植物性别分化第七节授粉和受精生理一、花粉的生理生化特点二、柱头的生理特点三、花粉和柱头的相互识别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五、受精前后雌蕊的生理生化变化教学要求:掌握低温和光周期对成花诱导作用的机理;光敏色素的性质和作用;植物花器官形成和授粉授精生理。教学重点:1.植物成花诱导作用机理;2.光周期现象;3.植物花器官形成模型教学难点:1.春化和光周期理论;2.植物花器官形成的ABC模型。第十章植物的成熟和衰老生理(2学时)第一节种子的发育和成熟牛理一、种子的发育过程二、种子发育过程中主要有机物质的变化三、种子成熟过程中的其他生理变化四、种子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五、影响种子成熟和化学组成的外界因素第二节果实的发育和成熟生理一、果实生长的特点二、果实发育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452 第三节植物的休眠生理一、种子的休眠原因二、休眠的人工调节第四节植物的衰老生理一、植物衰老的类型与生物学意义二、植物衰老时的生理生化变化三、影响衰老的外界因素四、植物衰老的机制第五节器官脱落生理一、器官脱落的类型及生物学意义二、器官脱落的机理三、影响器官脱落的外界因素四、器官脱落的人工碉节教学要求:掌握种子和果实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休眠生理和器官的衰老和脱落。教学重点:1.种子果实及成熟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2.休眠和衰老机理。教学难点:休眠、衰老脱落的机理。第十一章植物的抗逆性生理(2学时)第一节植物逆境生理通论一、逆境与植物的抗逆性二、植物在逆境下的形态与代谢变化三、植物对逆境的生理适应第二节寒害与植物抗寒性一、冷害与植物抗冷性二、冻害与植物抗冻性第三节热害与植物抗热性一、高温对植物的危害二、植物抗热性的生理基础三、提高植物抗热性的途径第四节旱害与植物的抗旱性一、旱害及其类型452 二、旱害的机理三、植物的抗旱性四、提高植物抗旱性的途径第五节涝害与植物抗涝性一、水涝对植物的伤害二、植物的抗涝性三、提高植物抗涝性的途径第六节盐害与植物的抗盐性一、盐害二、植物的抗盐性三、提高植物抗盐性的途径第七节病害与植物抗病性一、病原微生物对植物的伤害二、植物的抗病机制三、提高植物抗病性的途径第八节虫害与植物抗虫性一、抗虫性的观念二、植物抗虫的机制三、提高植物抗虫性的途径第九节环境污染伤害与植物抗性一、大气污染及其对植物的伤害二、水体污染及其对植物的伤害及抗性三、土壤污染四、提高植物抗污染能力的措施五、植物对环境污染的抗性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第十节活性氧伤害与植物抗逆性一、活性氧及其产生二、活性氧对植物的作用三、活性氧的清除与植物抗逆性教学要求:掌握植物抗性的理论基础,学习和了解植物的抗寒性、抗旱性、抗盐性、抗病性和抗污染性。教学重点:1.植物在逆境下的形态与代谢变化;452 2.植物对低温、干旱等逆境的适应性。3.活性氧与抗逆性.教学难点:1.植物在逆境下的代谢变化及抵御不同逆境的交叉适应;2.活性氧与抗逆性。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王宝山.《植物生理学》.科学出版社,2004[2]潘瑞炽.《植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王忠.《植物生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2032课程总学时/学分:27/1.5(其中理论0学时,实验27学时)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植物生理学实验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植物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并对一些植物生命现象进行科学研究。本课程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分析能力、探索研究的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与《植物生理学》同步进行,实验内容分三个方面,一是验证性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植物生理学的基本原理;二是综合性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三是探索性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索研究。随着实验条件的进一步改善,课程将逐步加大综合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的比例。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实验一]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实验要求]452 植物组织的水势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与水分代谢关系极为密切,可作为灌溉的生理指标。本实验运用小液流法和电导法测定组织的水势,通过本实验可使学生学会标准梯度溶液在定量测定中的应用,比较小液流法和电导法的优缺点。[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二]通过水培或沙培观察必需元素的缺乏症状[实验要求]溶液培养是研究矿质营养的重要方法,也是无土栽培的基础,应用广泛。本实验主要使学生学习溶液培养技术,观察植物在缺乏N、P、K等矿质元素的生理病症,以便作为田间缺素诊断的参考,并证明这些元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性。[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三]植物根系活力的测定[实验要求]植物的根系是植物吸收水分和矿质元素的主要器官,通过测定植物根系的活力,可以判断植物的根系的生理状况。[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四]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和性质[实验要求]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掌握叶绿体色素的组成,为进一步研究植物体内其他物质提供方法,学习物质提纯的技术。使学生掌握理解掌握叶绿体色素的某些重要的理化性质,为学生提供保存绿色标本的原理和方法。[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五]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实验要求]叶绿素含量与光合作用及氮素营养有密切关系,在科学施肥、育种及植物病理研究上常有测定的需要,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掌握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学习测定叶绿素的方法。[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六]光合速率的测定[实验要求]植物的光合速率是一项常用的重要生理指标,对分析作物栽培条件的改进以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掌握光合速率的测定原理和方法。[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七]呼吸速率的测定[实验要求]呼吸速率是植物生命活动重要指标,在植物生理研究及生产实践等方面都有测定的必要。本实验学习测定植物呼吸速率的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实验滴定技术。[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八]生长素对小麦根芽生长的影响452 [实验要求]植物的生长物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生长素的作用就有不同的表现。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生长素的浓度与植物的种类及器官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进一步理解植物激素的调节作用。[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九]种子发芽率的快速测定[实验要求]在农业生产中常常用到植物种子发芽率,以决定种子的播种量,从而达到合理密植。通过本实验使学生学会几种种子发芽率的快速测定的技术。[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十]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要求]植物组织培养是现代植物生理研究的重要技术,在现代农业中也正在广泛应用,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方法、技术。本实验为综合实验,可以对学生各方面进行能力培养。[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十一]植物的向性[实验要求]植物的向性包括很多方面,为植物生理中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对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意义。本实验使学生对向光性、向地性等几个方面进行实验设计,提高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和能力。[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十二]乙烯对果实催熟的作用[实验要求]植物的果实在成熟时有呼吸峰的出现,这是乙烯的作用,合理控制乙烯的释放可达到人为控制果实成熟的作用。本实验学习外施加乙烯释放剂来达到对果实催熟的作用。[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十三]不良环境对植物的伤害[实验要求]研究植物在不良的环境中受到伤害的情况,对减少伤害和提高抗性十分重要。本实验使学生了解低温和高温对植物的伤害,并提高对设施农业的认识。[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十四]盐胁迫条件下植物中脯氨酸含量的测定[实验要求]植物在不良环境中表现出一定的抗性。本实验使学生通过测定在不同的盐胁迫条件下植物中脯氨酸含量,对植物在不良环境中抗性表现有一定的认识。[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十五]植物次生代谢物含量的测定452 [实验要求]植物中的生理反应中有很多次生代谢物产生,这些次生代谢物有很大应用价值。本实验使学生了解次生代谢物的生理作用,学习一些次生代谢物含量的测定方法。[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十六]植物组织中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测定[实验要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硝酸还原酶的活性是植物生长发育状况的重要生理指标,通过测定,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研究。本实验使学生学习分光光度计及冷冻离心机等仪器的使用及不同条件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学时]3学时以上实验根据实际情况任选27学时。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侯福林等.《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科学出版社,2004[2]张志良等.《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遗传学A》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12069课程总学时/学分:45/2.5(其中理论45学时,实验0学时)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及变异规律的科学,学生必须牢固掌握本课程大纲所规定的全部内容,并了解遗传学的发展现状,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通过实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掌握遗传学方面的一些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巧,为学生今后从事教学工作或者报考硕士研究生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一定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遗传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精讲多练,抓住要点,力求学生融会贯通;本课程是在生物化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础上的专业必修课程,教学上要特别注意利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452 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技术,加大课程的信息容量,使学生更清楚、更准确地理解遗传学的有关术语概念、理论与技术。结合现今遗传学研究热点,提高教学效果与学生对遗传学的实际应用能力。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绪论(2学时)第一节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一、遗传学的研究对象二、遗传、变异和选择的关系三、遗传、变异与环境第二节遗传学的发展简史一、古代遗传学知识的积累二、近代遗传学的奠基三、遗传学的建立和发展第三节遗传学的重要作用一、生命本质的探索二、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三、指导动植物、微生物遗传改良工作教学要求:1.掌握遗传、变异的概念和遗传学的概念;2.熟悉遗传学研究内容和任务;3.了解遗传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及代表人物;4.了解遗传学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从工、农、医、环境保护等方面介绍遗传学的应用。教学重点:遗传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内容。教学难点:遗传学的主要内容和任务。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4学时)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一、原核细胞二、真核细胞第二节染色体一、染色质与染色体452 二、染色体的形态三、染色体的组成及分子结构四、染色体的数目第三节细胞分裂与细胞周期一、细胞周期二、无丝分裂三、有丝分裂四、减数分裂第四节生物配子形成和受精一、雌雄配子的形成二、植物的授粉与受精三、无融合生殖第五节生活周期一、低等生物的生活周期二、高等植物的生活周期三、高等动物的生活周期教学要求:1.掌握染色体的形态、结构;2.熟悉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教学重点:熟悉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教学难点:掌握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时期的重要事件。第二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2学时)第一节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一、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二、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三、无DNA生物中,RNA是遗传物质及其证据第二节DNA和RNA的化学结构一、DNA的化学结构二、RNA的化学结构第三节DNA的复制一、DNA的复制的一般特点二、原核生物的DNA复制452 三、真核生物的DNA复制四、RNA的复制第四节RNA的转录与加工一、RNA分子的种类二、RNA合成的一般特点三、原核生物RNA的合成四、真核生物RNA的转录与加工第五节遗传密码与蛋白质的翻译一、遗传密码二、蛋白质的合成三、中心法则及其发展教学要求:1.掌握核酸的化学结构及染色体的分子结构;2.熟悉DNA的复制及RNA的转录和加工;3.了解DNA的复制及RNA的转录和加工。教学重点:1.熟悉DNA的复制及RNA的转录和加工;2.了解DNA的复制及RNA的转录和加工。教学难点:熟悉DNA的复制及RNA的转录和加工过程。第三章孟德尔遗传(4学时)第一节分离规律一、性状分离现象二、分离现象的解释三、表现型和基因型四、分离规律的验证五、分离规律的应用第二节独立分配规律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二、独立分配现象的解释三、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四、多对基因的遗传五、Х2测验六、独立分配规律的应用452 第三节孟德尔规律的扩展一、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二、复等位基因三、致死基因四、基因互作五、多因一效与一因多效教学要求:1.掌握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的基本概念、内容、实质及验证方法;2.熟练掌握遗传学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及数据所反映的遗传现象。教学重点:掌握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的基本概念、内容、实质及验证方法。教学难点:熟练掌握遗传学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及数据所反映的遗传现象。第四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6学时)第一节连锁与交换一、连锁遗传及解释二、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三、交换及其发生机制第二节交换值及其测定一、交换值二、交换值的测定第三节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一、基因定位二、连锁遗传图第四节真菌类的连锁与交换一、四分子分析二、四分子重组作图第五节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第六节性别决定与性连锁一、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二、性连锁教学要求:1.了解性别决定的几种类型;2.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452 3.熟练掌握连锁与交换的内容,掌握重组值、交换值,并发率及计算,通过三点试验绘制连锁图。教学重点:1.了解性别决定的几种类型;2.熟练掌握连锁与交换的内容,掌握重组值、交换值,并发率及计算,通过三点试验绘制连锁图。教学难点:熟练掌握连锁与交换的内容,掌握重组值、交换值,并发率及计算,通过三点试验绘制连锁图。第五章基因突变(4学时)第一节基因突变的概念与意义一、基因突变的概念二、基因突变的意义第二节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一、突变的重演性二、突变的可逆性三、突变的多方向性四、突变的有害性和有利性五、突变的平行性第三节基因突变与性状表现一、基因突变的性状变异类型二、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的表现三、体细胞突变和性细胞突变的表现四、大突变和微突变第四节基因突变的筛选与鉴定一、微生物基因突变的筛选与鉴定二、植物基因突变的筛选与鉴定三、动物基因突变的筛选与鉴定第五节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一、基因突变的方式二、突变的防护机制三、DNA修复与差错第六节基因突变的诱发一、物理诱变452 二、化学诱变教学要求:1.掌握基因突变的概念和一般特征;2.掌握基因突变的性状变异类型;3.了解基因突变的筛选与鉴定;4.了解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和诱发因素。教学重点:1.掌握基因突变的概念和一般特征;2.掌握基因突变的性状变异类型。教学难点:掌握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和性状变异类型。第六章染色体结构变异(4学时)第一节缺失一、缺失的类型及形成二、缺失的细胞学鉴定三、缺失的遗传效应第二节重复一、重复的类型及形成二、重复的细胞学鉴定三、重复的遗传效应第三节倒位一、倒位的类型及形成二、倒位的细胞学鉴定三、倒位的遗传效应第四节易位一、易位的类型及形成二、易位的细胞学鉴定三、易位的遗传效应第五节染色体结构变异的诱发一、物理因素诱导二、化学因素诱导第六节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应用一、基因定位二、在育种中的应用452 三、利用易位控制害虫四、果蝇的CLB测定法五、利用易位创造玉米核不育系的双杂合保持系六、利用易位鉴定家蚕的性别教学要求:1.掌握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及形成;2.掌握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细胞学鉴定及遗传效应;3.了解染色体结构的诱发及应用。教学重点:1.掌握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及形成;2.掌握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细胞学鉴定及遗传效应。教学难点:掌握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形成及遗传学效应。第七章染色体数目变异(4学时)第一节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一、染色体组的概念和特征二、整倍体三、非整倍体第二节整倍体一、同源多倍体二、异源多倍体三、多倍体的形成途径四、多倍体的应用五、单倍体第三节非整倍体一、亚倍体二、超倍体三、非整倍体的应用教学要求:1.掌握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和形成途径;2.了解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应用及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教学重点:掌握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和形成途径。教学难点:452 学习染色体数目变异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作用。第八章数量性状的遗传(2学时)第一节数量性状的特征一、数量性状的特征二、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三、超亲遗传第二节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基本统计方法一、平均数二、方差和标准差第三节数量性状的遗传模型和方差分析一、数量性状的遗传模型二、表型变异与基因型变异第四节遗传力的估算及其应用一、遗传力的概念二、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的估算三、遗传力在育种上的应用教学要求:1.熟悉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的区别和联系;2.掌握数量性状遗传特点的遗传学理论一多基因假说、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及其与选择的关系;3.掌握遗传率的概念、意义、计算及其应用。教学重点:1.掌握数量性状遗传特点的遗传学理论一多基因假说;2.掌握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及其与选择的关系。3.掌握遗传率的概念、意义、计算及其应用。教学难点:掌握遗传率的概念、意义、计算及其应用。第九章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2学时)第一节近亲繁殖及其遗传效应一、近交的概念二、自交的遗传效应三、回交的遗传效应第二节纯系学说一、纯系学说452 二、纯系学说的发展三、回交的遗传效应第三节杂种优势一、杂种优势的表现二、杂种优势的遗传假说第四节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在育种上的利用一、近亲繁殖在育种上的利用二、杂种优势在育种上的利用三、杂种优势的固定教学要求:1.掌握近交和近交系数的计算;2.掌握杂种优势的概念及其遗传学理论;3.了解杂种优势的应用。教学重点:1.掌握近交和近交系数的计算;2.掌握杂种优势的概念及其遗传学理论。教学难点:掌握近交和近交系数的计算。第十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4学时)第一节细菌和病毒的特点一、细菌的特点及其培养技术二、病毒的特点及种类三、细菌和病毒在遗传研究中的优越性四、细菌和病毒的拟有性过程第二节噬菌体的遗传分析一、噬菌体的结构二、噬菌体的基因重组与作图三、λ噬菌体的基因重组与作图第三节细菌的遗传分析一、转化二、接合三、性导四、转导教学要求:452 1.掌握细菌遗传重组的四个途径:转化、接合、性导、转导的概念、过程及原理;2.掌握细菌重组的特点;3.掌握三种不同的致育因子的相互关系;4.了解转化与转导作图;5.了解噬菌体的繁殖和突变型。教学重点:1.掌握细菌遗传重组的四个途径:转化、接合、性导、转导的概念、过程及原理;2.掌握细菌重组的特点;3.掌握三种不同的致育因子的相互关系;教学难点:掌握细菌遗传重组的四个途径:转化、接合、性导、转导的概念、过程及原理。第十一章细胞质遗传(4学时)第一节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和特点一、细胞质遗传的概念二、细胞质遗传的特点第二节母性影响一、母性影响的概念二、母性影响的遗传实例第三节叶绿体遗传一、叶绿体遗传的表现二、叶绿体基因组第四节线粒体遗传一、线粒体遗传的表现二、线粒体基因组第五节共生体和质粒决定的遗传一、共生体的遗传二、质粒的遗传第六节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一、雄性不育的概念二、植物雄性不育的类别及其遗传特点三、植物雄性不育性的发生机理452 四、雄性不育性的利用教学要求:1.掌握短暂的与持久的母性影响的表现;2.掌握各类生物核外遗传的性质与特点,特别是草履虫放毒型的遗传,作物的雄性不育,叶绿体,线粒体遗传的分子基础;3.从本质上区别母性影响与细胞遗传,熟知细胞质在遗传中的作用及与细胞核遗传的根本区别;4.掌握植物雄性不育的类型和机理。教学重点:1.从本质上区别母性影响与细胞遗传,熟知细胞质在遗传中的作用及与细胞核遗传的根本区别;2.掌握植物雄性不育的类型和机理。教学难点:区别母性影响与细胞遗传;掌握植物雄性不育的类型和机理。第十二章群体遗传与进化(3学时)第一节群体的遗传平衡一、孟德尔群体二、群体的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三、哈迪—魏伯格定律第二节影响群体遗传平衡的因素一、基因突变二、选择三、遗传漂变四、迁移第三节生物进化学说及其发展一、生物进化学说二、分子水平的进化第四节物种的形成一、物种的概念二、物种形成的方式教学要求:1.了解群体遗传平衡的概念;2.掌握影响群体遗传平衡的因素;3.理解两种生物进化学说;452 4.掌握物种形成的方式。教学重点:1.掌握影响群体遗传平衡的因素;2.掌握物种形成的方式。教学难点:掌握影响群体遗传平衡的因素。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刘庆昌.《遗传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0[2]徐晋麟等.《现代遗传学原理》.科学出版社,2003[3]刘祖洞等.《遗传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4]赵寿元等.《现代遗传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张玉静.《分子遗传学》.科学出版社,2003[6]朱军.《遗传学》(第三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遗传学实验A》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2009课程总学时/学分:30/1.5(其中理论0学时,实验30学时)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一、本课程的目的、任务遗传学实验是遗传学的配套课程,与遗传学理论课紧密结合,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共30学时。本课程是遗传学实践教学中重要的环节,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补充。其教学目的是:验证遗传学基础理论,练习遗传学实验技术和分析遗传学实验结果,从而加深理解和掌握遗传学的内容。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遗传学基本理论、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加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操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操作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为今后的工作和研究打下良好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452 通过实验制备和观察,学生能够掌握遗传物质的实验操作方法;学会基本仪器设备的使用;了解遗传学研究方法和手段。达到能够熟练操作各种实验仪器,自行设计试验,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该课以操作性实验为主,每课安排一个实验,课前要求任课教师讲解实验目的与原理、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实验步骤和方法、布置实验作业等内容,并为学生做示范操作和演示。实验2人一组,独立操作和完成,并由任课教师按要求统一检查其实验结果。课后提交实验报告,并经任课教师批改归档。任课教师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实验前清点学生人数,实验中按要求做好学生实验情况及结果记录,实验后认真填写实验记录。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实验一]植物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实验要求]通过实验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识别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使学生初步掌握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技术和绘制生物图的方法。[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二]植物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实验要求]通过实验是学生观察减数分裂各时期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特征,特别注意在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中姊妹染色单体的交叉和联会。[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三]果蝇的性别鉴定、性状观察及的饲养方法[实验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果蝇培养基的配置方法以及需要注意问题;熟悉果蝇的生活习性以及果蝇雌雄的辨别,了解果蝇的各种突变性状。[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四]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实验过程,了解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应用途径和方法。[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五]孟德尔分离规律的验证[实验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果蝇单因子杂交的方法和过程,熟练掌握果蝇雌雄的鉴别方法和处女蝇的选择方法;深刻理解分离规律。[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六]孟德尔自由组合规律的验证[实验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果蝇双因子杂交的方法和过程,熟练掌握果蝇雌雄的鉴别方法和处女蝇的选择方法;深刻理解自由组合规律。[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七]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果蝇伴性遗传杂交的方法和过程,熟悉性连锁遗传的比例和分离规律。452 [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八]果蝇X染色体上基因相对顺序和距离的测定[实验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果蝇杂交实验的方法,熟悉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并通过实验过程和设计,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深刻理解性连锁遗传基本原理。[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九]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实验要求]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掌握果蝇唾液腺的剖取方法;掌握果蝇唾液腺染色体的制片技术,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提高学生对试验结果的分离能力。[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十]人群指纹花样的遗传分析[实验要求]通过本实验使学生学会人类指纹的提取方法,掌握人类指纹的计算及统计方法,进一步理解数量性状遗传的规律。[实验学时]3学时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杨大翔.《遗传学实验》.科学出版社,2010[2]刘祖洞等.《遗传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李广军等.《遗传学教程》.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12071课程总学时/学分:45/2.5(其中理论45学时,实验0学时)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最前沿、最有生命力的学科,是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它广泛应用于农业、生态、医药、军事等领域。分子生物学主要是阐明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特征,解释从复制到转录再到翻译的生命活动的本质过程,概述基因表达调控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使学生从分子水平掌握生命的基本过程和特点。二、教学基本要求452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分子水平掌握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学会从事生命科学所必须的理论基础。使学生掌握D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原核和真核生物DNA的复制及基因表达的调控,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重点掌握动、植物及微生物等生命体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掌握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思路和方法,基因操作的基本原理,了解生命科学发展的最新进展。先修课程生物化学、遗传学、微生物学。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绪论(2学时)一、分子生物学概念二、分子生物学研究内容三、分子生物学发展现状教学要求:了解分子生物学概念,研究内容,发展方向。教学重点: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内容。教学难点:对各种涉及的新概念的理解。第一章核酸的结构(4学时)第一节DNA的一级结构一、DNA的一级结构二、DNA携带两类不同的遗传信息及一级结构的多样性第二节DNA的二级结构一、DNA二级结构的特性二、维持双螺旋稳定的力三、DNA二级结构的不均一性、多样性第三节DNA的变性与复性一、双螺旋DNA的变性二、破坏DNA双螺旋的条件三、复性第四节核酸的高级结构第五节真核生物染色体一、染色体452 二、核小体教学要求:掌握DNA的一级结构和二级结构特点,理解DNA的变性和复性的内容,了解DNA的超螺旋结构,了解RNA的高级结构和核酶,掌握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结构。教学重点:DNA的性质和结构特点,核酸的变性、复性。教学难点:核酸的精细结构,DNA的三股螺旋、四链结构和核酸的高级结构。第二章基因的概念与组织、结构(4学时)第一节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基因组和基因一、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特点二、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特点第二节真核生物基因组一、DNA按重复频率不同进行分类二、基因家族三、真核生物不连续基因四、假基因五、转座子教学要求:对比理解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特点,重点掌握基因家族、断裂基因等的概念,理解真核生物的这些结构特点,掌握DNA按重复频率不同分为哪几部分,各有什么特点。了解假基因的概念,了解转座子的发现,掌握转座子的特征,了解真核生物的转座子和反转座子。教学重点:真核生物断裂基因的特点、基因簇的含义;基因组的组织形式。教学难点:内含子的验证试验;重复基因的类型及作用,转座子的特征。第三章DNA的复制(4学时)第一节DNA复制特点及几种主要方式一、DNA的半不连续复制二、复制的几种主要方式第二节DNA复制机制一、DNA复制有关的酶及蛋白二、DNA的半不连续复制机制452 第三节真核生物DNA的复制机制第四节DNA复制的调节控制教学要求:要求掌握DNA复制特点及几种主要方式,掌握与DNA复制有关的酶及蛋白,以原核生物为例,掌握DNA的半不连续复制过程。了解真核生物DNA的复制,掌握端粒复制的特点,了解低等生物避免5′端缩短的机制,了解简单的复制调控。教学重点:原核生物复制的特点和方式;真核生物端粒的复制。教学难点:复制方式特点的证实实验;避免5′端缩短的方式。第四章基因的转录和转录后加工(8学时)第一节转录的概述一、基本概念二、RNA聚合酶催化转录的三个阶段第二节RNA合成的酶学一、RNA合成的基本特性二、原核生物RNA聚合酶三、真核生物RNA聚合酶第三节转录起始的DNA序列—启动子结构一、原核基因启动子结构二、真核基因的调控区第四节转录的起始、延伸和终止一、原核基因的转录起始、延伸和终止二、真核基因的转录起始、延伸和终止第五节真核基因的转录产物及其加工一、真核基因转录产物的主要特点及加工二、内含子的自我剪接三、依赖剪接体的剪接四、反式剪接五、选择性剪接六、RNA编辑教学要求:452 本章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分别掌握原核与真核生物合成RNA酶类的特点以及原核与真核生物启动子的结构。掌握原核生物转录的大体过程,理解真核生物转录过程,熟悉真核生物的转录产物及其加工的主要方式及过程。教学重点:两类生物转录所需启动子的结构特点及转录的起始过程;原核生物转录的终止特点;真核生物mRNA的加工方式和特点。教学难点:顺式作用元件保守性的理解;真核生物转录的起始、内含子的各种剪接。第五章遗传密码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4学时)第一节蛋白质合成的装备一、mRNA的5′端结构二、tRNA与遗传密码三、核糖体的结构第二节遗传密码的特点一、遗传密码的破译二、遗传密码的简并性第三节蛋白质合成过程一、肽链合成的起始二、肽链合成的延伸三、肽链合成的终止四、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过程教学要求:要求掌握参与蛋白质合成的多种组分的结构特点,了解遗传密码的破译实验,掌握遗传密码的简并性及其对应反密码子的特点,了解广义密码的意义。掌握原核生物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了解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过程,并与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过程加以对比。教学重点:遗传密码的简并性特点;tRNA的结构特点;原核生物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教学难点:遗传密码的破译实验;蛋白质合成的动态过程。第六章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5学时)第一节原核操纵子调控的概述一、诱导与阻遏二、调控的效应物452 三、正调控与负调控第二节乳糖操纵子的转录调控一、乳糖操纵子的结构二、Lac负调控模型三、操纵子CAP正调控第三节色氨酸操纵子的转录调控一、色氨酸操纵子的结构二、色氨酸操纵子的可阻遏型负调控三、色氨酸操纵子的衰减效应第四节操纵子调控的综合实例教学要求:本章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要求掌握基因表达调控的各种概念、乳糖操纵子的负调控机制,色氨酸操纵子的调控机制,掌握cAMP正调控的普遍性和弱化子负反馈调控的结构特点及普遍性;了解调节子、组氨酸利用操纵子及λ噬菌体操纵子调控的综合实例。教学重点:乳糖操纵子和色氨酸操纵子的负调控;弱化子的结构特点;cAMP正调控及其普遍性。教学难点:弱化子的结构特点;正负调控的概念;λ噬菌体操纵子调控的综合实例。第七章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7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DNA重排与基因表达一、酵母交配型的转变二、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第三节DNA水平的调控一、核小体的结构与DNaseⅠ敏感区二、DNA的甲基化修饰与基因表达三、染色质上组蛋白的修饰与基因表达四、表观遗传第四节转录水平和转录后水平的调控一、转录水平的调控二、反义RNA的调控三、RNA干扰作用452 四、翻译水平的调控五、翻译后水平的调控第五节真核生物表达调控的特殊类型一、真核生物发育的基因调控二、细胞程序性死亡与发育教学要求: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较复杂,本章要求了解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各种层次和特点,掌握基因重排水平的典型调控实例,了解抗体多样性产生的理论基础;掌握活性染色质与基因转录活性之间的关系,理解转录水平上顺式作用元件与反式作用因子间相互作用,掌握DNA修饰、组蛋白修饰与基因表达的关系;掌握RNA干扰的调控作用,了解转录后水平、翻译及翻译后水平的调控,知晓真核生物发育的调控层次及特点,了解决定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关键基因及意义。教学重点:转录水平的调控;DNA修饰、组蛋白修饰与基因表达的关系;RNA干扰的调控作用;真核生物发育的调控层次及特点。教学难点:抗体多样性产生的理论基础;DNA修饰、组蛋白修饰与基因表达的关系;RNA干扰的调控作用;真核生物发育的调控基因。第八章基因突变和遗传重组的分子机制(3学时)第一节DNA损伤的概念一、自发性损伤二、外界因素引起的损伤第二节DNA的修复一、无错修复二、易错修复第三节基因突变第四节DNA的重组一、同源重组二、特异位点重组教学要求:要求掌握引起DNA损伤的各种因素,生物体进行DNA修复的各种机制,掌握同源重组的过程和相关酶类,了解进行DNA诱变的方法和基因突变的后果。教学重点:引起突变的因素和修复类型特点;同源重组的过程和特点。452 教学难点:修复DNA损伤的机制,同源重组的透彻理解。第九章常见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4学时)一、基因克隆技术二、研究基因结构及表达的常用技术三、DNA-蛋白质相互作用教学要求:要求掌握载体的结构特点和类型特征,限制性内切酶及其他常用酶的特点,掌握PCR扩增的原理及PCR各种应用的原理,掌握基因组文库、cDNA文库的建库和文库筛选的简单过程,了解核酸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了解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常用方法和原理,了解分子生物学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教学重点:质粒载体的特点;PCR的原理和各种应用;cDNA文库构建的流程。教学难点:PCR的各种应用的原理和要点;cDNA文库构建的流程;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理解和对前沿技术的合理把握。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郑用琏.《基础分子生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JameWatson.《MolecularBiologyofTheGene》(第五版).ColdSpringHarborPress出版,2005[3]Turner.《InstantNoteinMolecularBiology》.科学出版社,2004[4]RobertWeaver.《MolecularBiology》.科学出版社,2003[5]J.D.沃森,杨焕明译.《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第六版)(中文版).科学出版社,2009[6]赵亚华.《基础分子生物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3[7]朱玉贤.《现代分子生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2012课程总学时/学分:30/1.5(其中理论0学时,实验30学时)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452 分子生物学实验部分是与理论教学紧密相连的,所选实验内容皆为分子生物学常用的必须实验,通过实验过程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本实验课的学习使学生不仅对课本知识进行了验证,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总体设计思想,学会基因操作的一般方法,培养实验设计能力。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实验过程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掌握分子克隆所需的基本实验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先修课程生物化学、遗传学、微生物学。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实验一]植物总RNA的提取[实验要求]掌握植物总RNA提取的操作方法和基本原理,了解总RNA提取的材料处理方法。[实验学时]4学时[实验二]目的基因的PCR扩增[实验要求]扩增程序的设计,引物的设计,反应混合液的配制,PCR反应原理,引物设计原则,反应循环程序的设计方法,PCR产物电泳结果的分析。[实验学时]4学时[实验三]琼脂糖凝胶电泳及目的基因的回收[实验要求]掌握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原理、对核酸染料的正确使用、处理。电泳结果的紫外光观察方法、DNA浓度的估测方法,学会目的片段的分离纯化。[实验学时]4学时[实验四]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目的基因与载体的(TA)连接反应[实验要求]掌握载体与目的片段的连接反应,掌握影响连接反应的关键因素(温度、载体与目的片段浓度及比例)。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掌握制备感受态细胞的原理,熟悉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学会感受态细胞的制备过程。[实验学时]4学时[实验五]感受态细胞的转化[实验要求]掌握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原理,熟悉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掌握感受态细胞的转化技术,学会含抗生素固体平板的制备,学会转化结果的分析。[实验学时]4学时[实验六]质粒DNA的提取452 [实验要求]学会碱变性法或试剂盒小量提取常见质粒的方法,掌握常用质粒提取实验原理、操作技能。[实验学时]6学时[实验七]重组质粒的酶切检验[实验要求]熟悉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操作,学会对酶切质粒电泳结果的观察分析。了解蓝白筛选的原理及现象分析,了解单菌落的培养,菌落的冻存和复苏。[实验学时]4学时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魏群.《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萨姆布鲁克.《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科学出版社,2003《人体组织解剖学B》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12073课程总学时/学分:42/2.5(其中理论27学时,实验15学时)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人体组织解剖学是高等院校生物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内容包括: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组织学二部分,属于生物学中形态学的领域。特点是实践性强,强调动手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主要了解人体正常的形态构造、位置关系和发生发展规律;熟悉细胞、基本组织的概念;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基本形态、结构,以及各器官系统的主要生理功能,从而为后期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雄厚的理论基础和直观的形态学基础。同时为学生拓宽知识面和提高其学习能力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电子多媒体课件、挂图、标本、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加深学生了解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的概念,人体各系统的组成,主要器官系统胚胎发生与主要功能,了解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通过不同组织结构比较,不同器官结构比较,掌握人体各器官的名称、形态、构造、位置关系,及主要组织、器官的组织学结构特征。本课程教材是以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原则,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潜能为目的进行编选的。452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理论部分:绪论(2学时)一、人体组织解剖学的研究内容及分科二、人体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基本概念三、人体组织解剖学的发展简史四、人体组织解剖学研究方法五、人体解剖学常用术语:解剖学姿势、方位、轴、面六、学习和研究人体组织解剖学的基本观点教学要求:明确人体组织解剖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了解学习人体组织解剖学的目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掌握标准的解剖学姿势、解剖学方位和术语教学重点:掌握标准的解剖学姿势。教学难点:解剖学方位。第一章基本组织(4学时)第一节概述一、细胞连接二、细胞游离面的特殊结构三、基膜第二节上皮组织一、被覆上皮二、腺上皮和腺第三节结缔组织一、固有结缔组织二、软骨三、骨第四节肌组织一、骨骼肌二、心肌三、平滑肌第五节神经组织452 一、神经元二、突触三、神经胶质四、神经纤维和神经教学要求:熟悉细胞的结构;掌握四种基本组织的结构特征、分布和主要功能;了解被覆上皮、疏松结缔组织、骨组织、骨骼肌和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教学重点:四大基本组织的形态、分布。教学难点:骨组织的微细结构。第二章运动系统(4学时)第一节骨和骨连接一、概述二、躯干骨及其连接三、颅骨及其连接四、四肢骨及其连接第二节骨骼肌一、概述二、全身骨骼肌的配布概况教学要求:了解骨的构造功能、理化性质及生长发育,掌握四肢骨和躯干骨的组成以及骨的主要表面结构,了解颅的组成;掌握关节的一般结构和运动形式,关节的分类,人体主要关节的组成、结构功能;掌握骨骼肌的构造和物理特性,了解肌肉工作的力学特征,掌握运动人体各关节的主要骨骼肌,了解系统的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影响。教学重点:掌握四肢骨和躯干骨的组成。教学难点:骨的运动形式、肌肉工作的力学特性。第三章循环系统(2学时)第一节心血管系统一、概述二、心三、动脉和静脉第二节淋巴管系452 一、毛细淋巴管二、淋巴管三、淋巴干教学要求:掌握心血管系统的组成,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心脏的位置、外形、内部结构和功能,掌握全身主要的动脉和静脉的分布规律及主要分支;了解淋巴系的组成和功能。教学重点:心脏的位置、外形、内部结构和功能教学难点:动脉和静脉的微观结构。第四章消化系统(2学时)第一节内脏学概述一、内脏的一般结构二、胸部的标志线和腹部分区第二节消化系统概述一、消化系统的功能二、消化系统的组成三、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第三节消化管一、口腔二、咽三、食管四、胃五、小肠六、大肠第四节消化腺一、唾液腺二、肝三、胆囊和输胆管道四、胰教学要求:掌握消化管壁的一般构造,主要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掌握胃、肠、肝的位置、形态和功能,了解其它消化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452 教学重点:胃、肠、肝的位置、形态和功能。教学难点:消化系统的微观结构。第五章呼吸系统(2学时)第一节鼻一、外鼻二、鼻腔第二节咽第三节喉一、喉的位置二、喉的结构第四节气管和支气管一、位置和形态二、组成和结构第五节肺一、位置和形态二、组成和结构教学要求: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肺的位置、形态和结构功能;了解其它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大体结构。教学重点:肺的位置、外形、结构。教学难点:肺的超微结构。第六章泌尿生殖系统(2学时)第一节肾一、肾的位置、形态和被膜二、肾的大体结构三、肾的组织结构四、肾的血液循环第二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一、输尿管二、膀胱452 三、尿道第三节男性生殖器第四节女性生殖器教学要求: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肾的位置、形态、大体构造和功能,了解肾的微细结构及其它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了解两性生殖器的组成和功能。教学重点:肾脏的位置、形态结构。教学难点:肾脏的超微结构。第七章内分泌系统(2学时)第一节甲状腺一、位置和形态二、组织结构和功能第二节甲状旁腺一、位置和形态二、组织结构和功能第三节肾上腺一、位置和形态二、组织结构和功能三、肾上腺皮质与髓质的功能关系第四节垂体一、位置和形态二、神经垂体组织结构和功能三、腺垂体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四、垂体和下丘脑的关系教学要求:了解内分泌的概念,掌握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了解其它内分泌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教学重点:甲状腺、肾上腺的位置、形态结构。教学难点:甲状腺激素的组织结构。第八章感觉器(2学时)452 第一节视器一、眼球的构造二、眼副器第二节前庭器官一、外耳二、中耳三、内耳第三节皮肤一、皮肤的结构二、皮肤的附属器教学要求:掌握感受器的分类,视器、前庭蜗器及皮肤的结构功能。了解视网膜、位觉器、螺旋器及肌梭的构造。教学重点:眼、耳的解剖结构。教学难点:耳的内部组织结构。第九章神经系统(5学时)第一节概述一、神经系统的区分二、反射与反射弧三、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第二节中枢神经系统一、脊髓二、脑干三、小脑四、间脑五、端脑第三节周围神经系统一、神经节二、脊神经三、脑神经四、自主神经系统第四节传导路452 一、感觉传导路二、运动传导路教学要求:掌握反射弧及神经系统中的常用术语的基本概念,神经系的组成、分部和各部的功能;掌握中枢神经系的组成、功能。脑神经、脊神经的名称、主要分支的分布,了解植物性神经的概念;了解本体感觉传导路和锥体束的组成和功能。教学重点: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教学难点:脑神经、脊神经的分布和走向。实验部分:[实验一]基本组织结构观察[实验要求]使用显微镜观察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的切片、磨片、贴片等,加深和巩固对各种基本组织的分布、形态和结构特点理解,并进一步熟悉其功能。[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二]运动系统结构观察[实验要求]通过观察人体骨、人体骨骼及骨架等的标本模型,了解全身骨和关节的结构及配布特点,掌握主要骨的结构功能以及主要关节的组成和功能;通过观察人体肌肉标本模型了解人体骨骼肌的配布规律以及主要骨骼肌的位置、形态及功能。[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三]内脏系统大体结构观察[实验要求]通过对所属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器官的标本模型观察,了解内脏系统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在人体的配布位置,熟悉各器官系统功能与形态结构相适应的特点。[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四]内脏系统微观结构观察[实验要求]使用显微镜观察所属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器官的切片,了解各内脏器官的组织结构特点并进一步熟悉其功能。[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五]神经系统及感觉器官结构观察[实验要求]观察脊髓、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的标本模型,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观察神经血管全身分布模型,了解周围神经系统的分支和分布;观察眼和耳的模型,了解视器和位听器官的结构;观察皮肤模型,了解皮肤的结构和功能。452 [实验学时]3学时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左明雪.《人体解剖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段相林等.《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周美娟等.《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曾小鲁等.《人体组织解剖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段相林等.《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辜清等.《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生物制片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3012课程总学时/学分:36/2(其中理论12学时,实验24学时)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生物制片技术是研究生物有机体微观结构的基础方法,其目的是提供在显微镜下以适度的样品,有效地对其进行形态和功能观察研究。为此就必须将生物体的组织切成薄切片或不切片,经过一系列处理,使光线易于透过,方可进行观察,本课程的开设正是基于此目的。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可以使学生了解和基本掌握以石蜡切片法为代表的生物制片技术,包括取材、固定、洗涤和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粘片、脱蜡、染色、脱水、透明、封片等步骤,为以后相关课程的学习及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理论部分:第一章生物制片技术概述(2学时)一、生物制片的目的二、生物制片的方法1.切片法2.非切片法452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生物制片的目的和方法,了解生物制片技术的一般原理。教学重点:生物制片技术的目的和方法。教学难点:生物制片技术的目的方法。第二章取材和固定(2学时)一、取材1.动物选择2.组织取材的方法3.动物致死法4.外科活体组织取材法5.组织取材注意事项二、组织固定方法1.固定的意义和目的2.固定的对象和方法3.固定液的性质和条件4.组织固定的注意事项三、固定液1.单纯固定液2.混合固定液教学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动物组织取材的技术方法和以中性甲醛为固定剂的配制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教学重点:取材和固定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学难点:取材和固定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固定液的配制。第三章洗涤、脱水、透明、浸蜡和包埋(2学时)一、组织洗涤1.洗涤的目的2.洗涤的方法二、组织脱水1.脱水的目的和原则452 2.脱水剂的种类和效果3.常用脱水剂三、组织透明1.透明的目的2.常用透明剂的种类和使用方法四、组织浸蜡(透蜡)1.浸蜡的目的和方法2.浸蜡剂的种类五、组织包埋1.石蜡包埋法2.包埋过程3.包埋注意事项4.快速石蜡包埋法5.火棉胶包埋法教学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以石蜡切片法为代表的组织洗涤、脱水、透明和浸蜡、包埋方法。教学重点:组织洗涤、脱水、透明和浸蜡、包埋方法及注意事项。教学难点:组织脱水、透明和浸蜡、包埋方法。第四章组织制片法(2学时)一、石蜡切片法1.切片前的准备工作2.防脱片剂的选择3.修块4.磨刀5.展片箱的准备(恒温水浴锅)二、石蜡切片法制作过程三、石蜡切片常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四、切片注意事项五、捞片和拷片教学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石蜡切片方法及切片过程的注意事项。452 教学重点:石蜡切片的方法,修块、切片、捞片、拷片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学难点:组织制片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第五章染色和封片(2学时)一、染色1.细胞核染色的原理2.细胞浆染色的原理3.染色液的配制4.H-E染色步骤5.染色的注意事项二、切片脱水、透明三、封片教学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以H-E染色为代表的切片染色技术方法。教学重点:染色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教学难点:染色的步骤、注意事项,封片的注意事项。第六章图像的采集、分析和保留(2学时)一、图像采集和分析的意义二、图像采集及保留教学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图像采集、分析和保留的常用方法,图像分析的用途。教学重点:图像采集分析的作用和意义。教学难点:图像采集分析的方法。注:本章内容将根据实际需求在教室、实验室或重点实验室进行。实验部分:[实验一]取材和固定[实验要求]主要内容是处死小鼠后按要求选取一定部位进行固定。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动物取材的方法,取材的要求,固定液的性质及配制方法等。[实验学时]3学时452 [实验二]洗涤、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实验要求]主要内容是对固定的组织进行洗涤、脱水、透明、浸蜡、包埋等操作。本实验用时较长,学生可分组轮换操作,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组织固定后为保证制片质量对组织块进行的各项处理。[实验学时]9学时[实验三]修蜡、切片、捞片、贴片、烤片[实验要求]主要内容是对蜡块进行切片前的处理、切片及烤片等。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切片的制作过程、切片中常见问题的处理及烤片等的方法。[实验学时]6学时[实验四]染色、封片[实验要求]主要内容是对切片进行染色处理。通过本实验让学生了解以H-E染色为代表的切片染色技术,染色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处理方法以及切片需长期保存时的封片技术。[实验学时]6学时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辜清等.《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生物技术大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3013课程总学时/学分:54/3(其中理论0学时,实验54学时)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一、本课程的目的、任务生物技术大实验是一门综合实验课程,包括了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微生物发酵工程和酶工程技术等,覆盖生物技术大部分研究领域,使学生得到生物技术实验操作的全过程、全方位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工作的责任心。实验内容同时将过去简单的验证性实验转变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旨在实验中提高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以后进一步从事与生物技术相关的工作或继续深造打下扎实的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452 本课程为一系统性、综合性实验,实验主要从组织到细胞,再到DNA分子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通过本实验的训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细胞培养技术,基因工程菌的培养及质粒的提取鉴定方法;初步掌握基因组DNA的提取、DNA体外扩增技术;工程菌的发酵调控及啤酒的酿造技术,本实验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实验一]植物基因的克隆[实验要求]基因工程技术已成为生物学领域许多实验室的常用技术,它的先进性和普及性使人们感到有必要在大学的教学课程中得到反映。基因工程的实际技术和实验系统正在不断的创新,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推出,而在有限的学时内,所能触及的技术只是基因工程中极少的一部分,不可能面面俱到。本实验主要学习理解提取基因组DNA的原理,掌握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方法;掌握基因克隆的一般过程,感性认识基因克隆,并对相应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实验学时]10学时[实验二]植物的遗传转化[实验要求]转基因植物的应用给植物育种带来了崭新的途径,植物遗传转化是植物基因工程的最重要环节。本实验主要了解和掌握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学习掌握质粒DNA提取的一般方法;掌握植物基因载体构建的一般过程以及相应的技术操作。学习转基因植物的筛选和鉴定的基本过程。[实验学时]11学时[实验三]动物的临床检查及手术基本方法[实验要求]掌握小鼠、兔的接近的方法与保定方法,学习常用的五种给药方式;掌握体温、脉搏、血压及呼吸数测定的方法;掌握尿液分析仪的使用及临床意义;掌握常用手术器械的使用方法、常用的缝合方法,术部消毒的主要过程。[实验学时]11学时[实验四]小鼠卵巢摘除术[实验要求]掌握外科手术切开、止血、显露、缝合、打结等的基本操作技术。掌握小鼠卵巢摘除的手术方法;掌握了解超数排卵的原理,掌握取卵母细胞的方法及观察方法。[实验学时]10学时[实验五]啤酒酿造[实验要求]452 熟悉菌种的培养特征以及初步的工艺条件;掌握α-淀粉酶的测定方法和计算;了解和掌握啤酒麦芽汁制备的方法;了解糖化工艺条件对麦芽汁组分的影响;了解α—氨基氮的测定方法及其对麦芽汁的影响;熟悉啤酒酿造全过程及其中间控制。[实验学时]12学时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夏海武.《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2]陈佩度.《细胞遗传学实验指导》.南京农业大学,2001[3]夏海武.《园艺植物基因工程》.科学出版社,2010[4]黄培堂等译.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2[5]安利国.《细胞工程》.科学出版社,2005[6]冯伯森.《动物细胞工程原理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1《细胞工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3051课程总学时/学分:45/2.5(其中理论27学时,实验18学时)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一、本课程的目的、任务细胞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技术工具。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生物组织、器官及其细胞离体培养的原理与技术,掌握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原理与技术,胚胎工程、干细胞工程及核移植技术、染色体工程的原理与技术。为从事生物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及其与细胞工程有关的生物技术产业奠定良好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在教学工作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的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因材施教,把发展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放在首位,努力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同时,得到科学研究、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良好训练,为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及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理论部分:452 第一章绪论(2学时)一、细胞工程在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地位二、细胞工程概念与研究范畴三、细胞工程的发展四、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五、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教学要求:通过绪论学习,使学生对细胞工程的全貌初步了解,激发学生学习细胞工程的兴趣。要求学生掌握细胞工程的概念,了解细胞工程的主要技术。教学重点:细胞工程概念与研究范畴。教学难点: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第一章细胞培养的设施与基本条件(3学时)一、细胞工程实验设置二、常用仪器与设备三、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教学要求: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明了解细胞培养常用仪器设备、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使学生树立生物安全理念。教学重点:细胞培养常用仪器设备使用方法。教学难点:细胞工程实验设置要求。第二章清洗与消毒(2学时)一、清洗二、消毒教学要求: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明了解细胞培养对清洗与消毒的要求。教学重点:清洗消毒过程与方法。教学难点:各类细胞培养用品的清洗步骤。第三章细胞培养的基本方法(2学时)一、无菌操作技术452 二、培养细胞的观察三、细胞培养中常用的染色方法四、细胞培养的污染和检测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细胞培养无菌操作术、培养细胞的观察方法。教学重点:无菌操作术的技术要领。教学难点:细胞培养中常用的染色方法、细胞培养的污染和检测。第四章细胞培养(6学时)第一节培养细胞的生物学特征一、体外培养细胞的分型二、培养细胞的生长特点三、培养细胞的生长与增殖过程四、培养细胞的遗传学特征五、体内外细胞的差异及培养细胞的分化第二节细胞培养液一、细胞培养的常用液体二、培养基的配制第三节细胞的基本培养技术一、原代培养二、传代培养第四节建立细胞系或细胞株一、细胞系和细胞株的种类二、细胞系和细胞株的鉴定第五节细胞的冻存和复苏教学要求:掌握动物细胞培养的基本方法,培养细胞的观察方法,细胞培养中常用的活体染色方法及培养细胞的生物学特征,了解细胞的克隆培养法及常用组织分离的方法。教学重点:动物细胞培养的基本方法、细胞的冻存与复苏过程。教学难点:培养细胞的生物学特征。452 第五章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4学时)第一节细胞融合一、细胞融合的基本原理二、细胞融合的常用方法第二节单克隆抗体技术一、单克隆抗体技术原理二、杂交瘤的制备三、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教学要求:掌握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原理与技术,了解单克隆抗体在医学上的应用。教学重点:单克隆抗体技术原理与制备步骤。教学难点:杂种细胞的筛选原理与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流程。第六章胚胎工程(2学时)一、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和机制二、体外受精三、胚胎移植技术四、胚胎分割技术五、早期胚胎的体外培养六、胚胎冷冻保存技术七、动物的性别控制教学要求:掌握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了解胚胎工程常用技术原理及应用。教学重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教学难点:体外受精的过程及胚胎移植的概念。第七章干细胞与组织工程(2学时)第一节胚胎干细胞一、干细胞的概念二、胚胎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三、胚胎干细胞的鉴定452 第二节成体干细胞第三节组织工程一、组织工程化皮肤二、组织工程化骨骼三、组织工程化血管教学要求: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它包括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通过学习本章,要求掌握干细胞培养的技术原理与方法,了解在干细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组织工程。教学重点:干细胞的概念及干细胞建系的过程。教学难点:胚胎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及胚胎干细胞的鉴定。第八章核移植技术与动物克隆(2学时)一、什么是动物克隆?二、哺乳类的细胞核移植。三、核移植技术的一般操作程序四、核移植技术的应用教学要求:掌握细胞核的移植技术及其应用,了解核移植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其发展前景,分析影响动物克隆成败的关键因素,及动物克隆所带来的社会及其发展前景。教学重点:掌握细胞核的移植技术及其应用。教学难点:解核移植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动物克隆所带来的社会及其发展前景。第九章转基因动物与生物反应器(2学时)第一节转基因动物的培育技术一、基因显微注射法二、逆转录病毒感染法三、胚胎干细胞介导法四、细胞核移植技术第二节转基因动物的应用第三节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一、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的制备452 二、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的优点三、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的应用教学要求:掌握动物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包括制备转基因动物的主要方法,转基因动物在医药研究领域和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动物乳腺反应器的制备、特点及应用。教学重点:制备转基因动物的主要方法。教学难点:转基因动物在医药研究领域和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实验部分:[实验一]细胞培养室的设置和无菌操作[实验要求]细胞培养技术与其他一般实验室工作的主要区别在于要求保持无菌操作,避免微生物及其他有害因素的影响。一般标准的细胞培养室应包括配液室、准备室和培养室。三室既相互连接又相对独立,各自完成培养过程中的不同操作。了解培养室的设置和设备。学习无菌概念和无菌操作要领。[实验学时]2学时[实验二]器械的清洗与消毒[实验要求]在组织培养过程中,离体细胞对任何毒性物质都十分敏感。毒性物质包括解体的微生物及细胞残余物以及非营养的化学物质,因此对新采用和重新使用的培养皿等培养用品都要严格清洗和消毒。[实验学时]2学时[实验三]细胞培养液的配制[实验要求]熟练掌握培养基(RPMI1640或DMEM)的配制,了解其它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四]原代细胞培养[实验要求]原代培养是建立各种细胞系的第一步,是从事培养工作人员应熟悉和掌握的最基本的技术。掌握原代细胞培养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及培养过程中的无菌操作技术,熟悉原代培养细胞的观察方法。[实验学时]5学时[实验五]细胞传代培养452 [实验要求]传代培养也是一种将细胞种保存下去的方法。同时也是利用培养细胞进行各种实验的必经过程。悬浮型细胞直接分瓶就可以,而贴壁细胞需经消化后才能分瓶。熟练掌握细胞的传代培养方法。[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六]细胞的冻存和复苏[实验要求]掌握细胞冻存的方法,熟练进行细胞冻存与复苏操作。[实验学时]3学时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安利国.《细胞工程》.科学出版社,2005[2]冯伯森.《动物细胞工程原理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1[3]夏海武.《植物生物技术》.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4]李志勇.《细胞工程》.科学出版社,2003《微生物工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3052课程总学时/学分:45/2.5(其中理论27学时,实验18学时)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微生物工程》是生物技术、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限选课,是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生化技术等课程的后续课程,包括微生物工业菌种与菌种的扩大培养、培养基的特性与配制、培养基和空气的灭菌或除菌、氧的供需、生物反应动力学、生物反应器、生化过程的模型化与优化控制、发酵产品的提取与精制等主要内容。它是应用微生物为工业大规模生产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工程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形成将发挥重要作用,并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二、教学基本要求《微生物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学过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生化技术等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运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工艺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懂得如何应用这些基本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改造原有生产过程使其更符合客观规律,提高生产过程的经济和社会效益。452 本课程应安排在《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有机化学》等课程之后学习。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理论部分:第一章微生物工程概论(2学时)一、微生物工程的特征二、微生物工程发展简史三、国内外发酵工业的概况及发展趋向教学要求:掌握微生物工程的概念及发展简史,认识微生物工程的重要性和学科位置。了解生物工艺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和本课程的内容及任务。教学重点:微生物工程的特征和微生物工程发展简史。教学难点:微生物工程的特征。第二章生产菌种来源与菌种的扩大培养(2学时)第一节生产菌种的来源菌种一、生物物质产生菌的筛选二、菌种分离第二节工业微生物菌种的扩大培养一、菌种培养的方法二、菌种的扩大培养三、影响种子质量的主要因素教学要求:了解菌种来源、生产菌种的筛选及优良菌种选育原理和方法,掌握工业菌种扩大培养的一般技术。教学重点:工业微生物菌种的扩大培养。教学难点:生产菌种的筛选及优良菌种选育原理和方法。第三章优良菌种选育及菌种保藏(2学时)第一节自然选育第二节诱变选育第三节杂交育种452 第四节基因工程技术第五节菌种保藏的原理和方法教学要求:学习优良菌种选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基本技术,学会菌种保藏的原理和方法,了解现代基因工程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教学重点:优良菌种选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诱变育种。教学难点:杂交育种,基因工程技术。第四章培养基的特性与配制(2学时)第一节培养基的原料一、培养基的营养成分二、培养基的类型三、发酵培养基的选择四、原料转化及其意义第二节工业发酵培养基的制备一、工业发酵培养基常用的原料二、最佳发酵培养基组成的确定三、几种主要工业发酵培养基的制备方法教学要求:学习培养基的制作原理及方法,掌握培养基的基本特性。教学重点:培养基的类型,工业发酵培养基的制备。教学难点:最佳发酵培养基组成的确定。第五章培养基的灭菌和空气除菌(4学时)第一节培养基的灭菌一、灭菌的原理和方法二、湿热灭菌原理及影响因素三、培养基的分批灭菌四、培养基的连续灭菌第二节空气的除菌一、空气除菌的要求和方法二、空气过滤除菌流程452 三、空气的预处理四、空气过滤除菌原理和介质教学要求:学习培养基灭菌的原理及方法,掌握培养基灭菌基本技术,掌握空气除菌的原理及方法。教学重点:1.灭菌的原理和方法;2.湿热灭菌原理及影响因素;3.空气除菌的要求和方法。教学难点:灭菌的原理和方法,湿热灭菌原理及影响因素。第六章发酵工艺控制(4学时)第一节温度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第二节pH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第三节氧对发酵的影响第四节泡沫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教学要求:了解各因素对发酵过程的影响规律,掌握温度、pH、溶解氧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对各因素控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教学重点:1.温度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2.pH对发酵的影响及控。教学难点:氧对发酵的影响、溶解氧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第七章发酵过程的参数检测(2学时)第一节直接参数检测一、物理参数检测二、化学参数检测三、生物传感器第二节间接参数检测一、数据处理二、间接参数的获得教学要求:452 学习发酵过程的各种参数,掌握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因素和原理,了解参数的处理方法。教学重点:直接参数检测中的物理参数检测、化学参数检测。教学难点:数据处理、间接参数的获得。第八章微生物反应动力学(4学时)第一节发酵类型一、第Ⅰ型二、第Ⅱ型三、第Ⅲ型第二节分批培养动力学一、分批培养中细胞的生长二、分批培养中基质的消耗三、产物的生成第三节连续培养一、单级连续培养二、多级连续培养三、进行细胞回流的单级连续培养四、连续培养的应用教学要求:通过学习微生物动力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动力学反映的基本规律,了解运用动力学知识分析和反应模型。教学重点:1.分批培养中细胞的生长;2.分批培养中基质的消耗;3.产物的生成。教学难点:1.单级连续培养;2.多级连续培养。第九章发酵设备(2学时)第一节机械搅拌发酵罐一、发酵罐的基本条件二、标准发酵罐的几何尺寸452 三、发酵罐的结构第二节其他类型的发酵罐一、空气带升环流式发酵罐二、机械搅拌自吸式发酵罐教学要求:认识发酵常用设备,熟悉一般发酵罐的类型,了解发酵罐的放大原理。教学重点:机械搅拌发酵罐的认识。教学难点:机械搅拌发酵罐的熟悉使用。第十章卫生保健产品(2学时)第一节抗生素一、抗生素的分类二、抗生素的生产工艺第二节类固醇的生物转化一、微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二、微生物转化工艺第三节菌苗和疫苗教学要求:学习抗生素的分类及基本知识,掌握常见抗生素的种类,熟悉几种抗生素制备工艺。教学重点:1.抗生素的分类2.抗生素的生产工艺教学难点:1.抗生素的生产工艺2.微生物转化工艺第十章食品和饮料发酵(2学时)第一节酒精饮料一、啤酒酿造二、葡萄酒生产第二节醋的生产一、醋的发酵二、醋的加工工艺452 第三节奶制品发酵一、黄奶油加工二、酸乳饮料教学要求:学习发酵食品喝饮料的分类及基本知识,掌握常见几种发酵食品的种类,熟悉其制备工艺。教学重点:1.啤酒酿造2.醋的生产工艺教学难点:1.啤酒的生产工艺2.酸乳饮料的制备实验部分:[实验一]优良菌种的选育及啤酒制备[实验要求]通过学习和实验,学习微生物优良菌种的选育方法,掌握啤酒制备的原理及工艺过程,掌握一般发酵技术,提高设计和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实验学时]9学时[实验二]乳酸发酵[实验要求]通过学习和实验,学习微生物优良菌种的选育方法,掌握乳酸菌发酵的原理及工艺过程,掌握一般发酵技术,提高设计和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实验学时]9学时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曹军卫等.微生物工程(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6[2]姚汝华.《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406课程总学时/学分:36/2(其中理论18学时,实验18学时)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452 植物组织培养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限选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性、技术性和实践性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组织培养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熟悉植物茎尖脱毒、离体快繁的技术方法,了解该技术规模化、商业化生产及管理的基本情况。学习该课程需先开设化学、物理、植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等课程,为其奠定理论及技术基础。本课程将为学生从事生物技术领域的相关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二、教学基本要求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工厂化育苗体系的设计及培养基的制备、材料的接种,试管苗无菌培养和移栽技术;掌握利用不同外植体材料,如茎尖、胚胎等,达到不同目的所采取的特殊操作技术。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要与实习、实验结合进行实验操作技能的锻炼。理论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联系生产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融会贯通,广泛介绍该领域的最新生产和科研成就,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教材编选的原则是知识新颖且系统性强,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理论部分:第一章植物组培的基本理论(2学时)第一节植物组培的概念一、概念二、常用名词的解释第二节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一、植物细胞的全能性二、植物细胞全能性的表达三、外植体离体分化过程的类型第三节植物组培的特点一、培养条件可以人为控制二、生长周期短,繁殖率高三、植物组织培养的材料经济四、管理方便,利于工厂化生产和自动化控制教学要求:1.掌握组织培养的概念2.理解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452 3.掌握组织培养的特点教学重点:理解细胞全能性概念教学难点:掌握植物组培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第二章植物组培的发展和应用(6学时)第一节发展简史一、植物组织培养的探索阶段二、植物组织培养的技术建立阶段三、植物组培的迅速发展阶段第二节植物组培的应用一、快速繁殖种苗二、无病毒苗的培养三、在育种上的应用四、工厂化育苗五、基因工程六、次生代谢物的生产――生物制品七、人工种子教学要求:1.掌握植物组培技术的应用领域2.了解植物组培的发展历史教学重点:组织培养的应用教学难点:植物组培的技术的建立第三章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技术(6学时)第一节实验室第二节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条件一、营养条件——培养基二、植物生长调节物三、激素配比模式四、培养材料的支持物五、活性炭六、抗生物质452 七、其他第三节培养基的制备一、培养基母液的配制和保存二、培养基的配制第四节培养基的选择一、培养基单因子试验二、培养基多因子试验三、逐步添加和逐步排除的试验方法四、广谱试验法教学要求:1.掌握植物组培培养基的成分及制备方法2.了解植物组培实验室的设计教学重点:培养基成分的组成及制备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基母液的配制及保存第四章植物组培操作技术(4学时)第一节灭菌和接种一、灭菌二、无菌操作三、接种第二节培养和驯化一、培养二、试管苗移栽驯化第三节试管苗增殖率的估算第四节快速繁殖工作的计划安排教学要求:1.掌握植物组培无菌操作技术2.了解试管苗的培养和炼苗方法教学重点:灭菌和接种方法的掌握教学难点:试管苗移栽驯化实验部分:452 [实验名称]实验一培养基母液的配制和保存[实验要求]培养基母液的配制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础实验。实验目的在于掌握大量元素、微量元素、铁盐、有机物和激素类等的称量、配制、储藏方法,为今后的实验奠定基础。[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名称]实验二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实验要求]通过GS或MS培养基的配制,学会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配制的基本方法。掌握培养基配制的基本流程,学会高压灭菌锅的使用方法。[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名称]实验三试管苗的继代培养[实验要求]通过对材料的无菌接种继代培养,学会无菌操作技术,掌握继代试管苗的接种,掌握外植体的培养方法和步骤。是植物组织培养的核心技术。[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名称]实验四试管苗生根的激素配比(或其他研究目标)探讨(9学时)[实验要求]该实验是综合性、探索性及设计性实验。在学习了《植物生理学》、《植物学》、《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植物试管苗生根的相关文献检索,阅读10篇以上的相关文献后设计不同激素对葡萄(或其他植物)试管苗生根(或生芽、愈伤组织等其他研究目标)的影响的实验方案。要求有三种激素两个浓度梯度的六组对照实验。综合学生的实验设计确定最后的实验方案。配制六种不同方案的培养基配方,接种葡萄(或其他植物)试管苗的茎段,第三天开始观察试管苗的污染情况,第十天开始每周统计试管苗生长指标情况,至第四十天止,最后测定生理指标(叶绿素、酶活等)。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该实验是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的检验。[实验学时]9学时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崔德才等.《组织培养与工厂化育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曹孜义等.《实用植物组织培养教程》.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李浚明编译.《植物组织培养教程》.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6[4]夏海武等.《经济植物组织培养》.天津科技出版社,2000《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4003452 课程总学时/学分:36/2(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0学时)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生物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都较强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基础等数学课程,以及部分生物基础课程后开设的一门课程。其主要任务是:1.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开展科学试验的方法。2.培养学生掌握常用的科学试验设计方法和进行科学试验设计的能力。3.培养学生掌握正确收集、整理试验资料的方法。4.培养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常用方法,能够用生物统计方法和技术对试验资料进行正确的统计分析。5.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技术,以及常见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应达到:(1)了解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原理。(2)弄清试验误差的概念、来源及其控制途径。(3)掌握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常用设计方法的要点及特点。(4)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意义、功用、应用条件,方法步骤与结果解释等基本知识。在技能技巧方面应达到:(1)根据所给试验条件,会正确选用试验设计方法,并做出试验设计。(2)对于试验资料,能够正确地进行初步整理,并能够选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及对分析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3)掌握统计计算器的主要功能,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器。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技术,加大课程的信息容量,使学生更清楚、更准确地理解生物统计学的有关术语概念、理论与技术。结合实例,提高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1章统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4学时)第一节总体和样本一、总体和样本的定义二、总体和样本之间的关系第二节数据类型及频数分布一、数据资料类型二、频数分布表的制作第三节样本的几个特征数一、平均数452 二、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三、偏度和峭度教学要求:1.重点掌握总体和样本的定义,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2.掌握连续型数据和离散型数据的初步整理方法;3.掌握常见样本特征数的计算方法和意义。教学重点:1.重点掌握总体和样本的定义,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2.掌握连续型数据和离散型数据的初步整理方法;3.掌握常见样本特征数的计算方法和意义。教学难点:常见样本特征数的计算方法和意义。第2章概率和概率分布(4学时)第一节概率的基本概念一、古典概率二、统计学概率第二节概率分布一、离散型数据资料的概率分布二、连续型数据资料的概率分布第三节、总体特征数一、数学期望二、方差教学要求:重点掌握统计学概率的定义和意义;掌握总体数学期望和方差的计算方法和实际意义。教学重点:1.统计学概率的定义和意义;2.总体特征数的计算;教学难点:总体数学期望和方差的计算方法和实际意义。第3章集中常见的概率分布律(4学时)第一节二项分布一、概率函数二、数字特征452 三、应用实例第二节泊松分布一、概率函数二、数字特征三、应用实例第三节另外集中离散型概率分布一、超几何分布二、负二项分布第四节正态分布一、概率函数二、数字特征三、应用实例第五节另外集中连续型概率分布一、指数分布二、伽玛分布第六节中心极限定理一、基本内容二、抽样试验教学要求:重点掌握二项分布和正态分布的概率函数、数字特征和应用实例。教学重点:1.正态分布和二项分布的概率函数、数字特征和应用实例;2.标准正态分布表的查法;3.中心极限定理的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中心极限定理的意义和应用。第4章抽样分布(4学时)第一节从一个正态总体中抽取的样本统计量的分布一、样本平均数的分布二、样本方差的分布三、样本标准差的分布第二节从两个正态总体中抽取的样本统计量的分布一、两个平均数的和与差的分布二、两个样本方差比的分布452 教学要求:重点掌握t分布、F分布和卡方分布三个抽样分布的应用条件及其变化形式。教学重点:1.样本平均数、标准差和方差的分布;2.两样本平均数和方差的分布;教学难点:t分布、F分布和卡方分布三个抽样分布的应用条件及其变化形式。第5章统计推断(4学时)第一节单个样本统计假设检验一、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二、U检验三、单个样本t检验四、变异性的显著性检验第二节两个样本的差异显著性检验一、两样本方差的F检验二、两样本平均数之差的显著性检验三、配对数据的显著性检验教学要求:重点掌握不同假设检验的应用条件,理解减少第一类错误和第二类错误概率的方法。教学重点:1.不同假设检验的应用条件;2.减少第一类错误和第二类错误概率的方法;教学难点:如何减少第一类错误和第二类错误的概率。第6章参数估计(2学时)第一节点估计一、无偏估计量二、有效估计量三、相容估计量第二节区间估计一、区间估计的一般原理二、平均数的置信区间三、标准差的置信区间452 教学要求:重点掌握区间估计的一般原理及不同类型的平均数和标准差的区间估计方法。教学重点:区间估计的一般原理教学难点:不同类型的平均数和标准差的区间估计方法。第7章拟合优度检验(2学时)第一节拟合优度检验的一般原理一、什么是拟合优度检验二、拟合优度检验的统计量第二节拟合优度检验方法一、一般程序二、二项分布检验三、正态分布检验第三节独立性检验一、列联表检验二、Fisher精确检验法教学要求:重点二项分布和正态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掌握独立性检验的方法。教学重点:1.二项分布和正态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2.独立性检验的方法;教学难点:正态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第8章单因素方差分析(4学时)第一节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一、方差分析的一般概念二、方差分析的直观理解三、不同处理效应的不同模型第二节固定效应模型一、线性统计模型二、平方和与自由度的分解三、均方期望与统计量F第三节随机效应模型452 一、线性统计模型二、平方和与自由度的分解三、均方期望与统计量F第四节多重比较一、LSD检验二、Duncan检验第五节方差分析应具备的条件一、方差分析应满足的三个条件二、多个方差齐性检验教学要求:重点掌握方差分析的不同模型的使用条件;不同模型平方和与自由度的分解、期望均方和统计量F的计算以及多重比较的方法。教学重点:1.方差分析的不同模型的使用条件;2.不同模型平方和与自由度的分解、期望均方和统计量F的计算以及多重比较的方法。教学难点:方差分析不同模型平方和与自由度的分解、期望均方和统计量F的计算以及多重比较的方法。第9章两因素及多因素方差分析(4学时)第一节两因素方差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一、模型类型二、主效应与交互作用第二节固定效应模型一、线性统计模型二、平方和与自由度的分解三、均方期望与统计量F第三节随机效应模型一、线性统计模型二、平方和与自由度的分解三、均方期望与统计量F第四节混合模型一、线性统计模型二、平方和与自由度的分解452 三、均方期望与统计量F第五节两个以上因素的方差分析一、平方和与自由度分解的一般规律二、期望均方的推导第六节缺失数据的估计一、缺失一个数据的弥补方法二、缺失数据资料的方差分析第七节变换一、平方根变换二、反正弦变换三、对数变换教学要求:重点掌握固定效应、随机效应和混合效应模型的方差分析方法。教学重点:1.固定效应、随机效应和混合效应模型的方差分析方法;2.平方和与自由度分解的一般规律;教学难点:方差分析中平方和与自由度分解的一般规律第10章一元回归及简单相关分析(4学时)第一节回归与相关的基本概念第二节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一、散点图二、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三、回归方程的计算第三节一元线性回归的检验一、数学期望和方差二、a和b的显著性检验三、两个回归方程的比较第四节一元非线性回归一、处理一元非线性回归的原则二、对数变换第五节相关一、相关系数二、相关指数452 教学要求:重点掌握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计算和检验方法。教学重点:1.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计算和检验方法;2.相关系数的计算和检验方法;教学难点: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计算和检验方法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杜荣骞著,《生物统计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李春喜等,《生物统计学》(第四版),科学出版社,2008[3]董时富等,《生物统计学》,科学出版社,2009[4]张勤等,《生物统计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基因工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13053课程总学时/学分:45/2.5(其中理论27学时,实验18学时)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采用工程设计的方法,按人类的需要产生不同的基因产物或定向的创造生物的新性状,使之稳定地遗传给子代。基因工程的发展带动了以其为核心的生物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基因工程的基本任务是介绍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思路,以使本科生在学习之后,能适应社会对高新技术的要求,为毕业生走向社会参加相关领域的生产和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452 《基因工程》是以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为基础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为本科生讲解基因工程技术中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思路,以及介绍基因工程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等。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作为20世纪生命科学最辉煌的成就——基因工程技术30年来的发展史,特别是近年来飞速发展的新技术和新应用的进展如何使整个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该课程以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分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两部分。重点讲授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思路,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先行学科知识,通过学习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应用策略及设计思路;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研究技术。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理论部分: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基因工程的诞生一、基因工程的定义二、基因工程诞生的理论基础三、基因工程诞生的技术突破四、基因工程的诞生五、基因工程的特征六、基因工程的主要操作内容第二节基因工程的安全性一、基因工程的安全隐患二、重组DNA研究的安全准则第三节基因工程的应用一、基因工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二、基因工程在工业中的应用三、基因工程在医药上的应用四、基因工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第四节基因工程技术的商业化发展一、商业投资支持现代生物技术研究二、基因工程商业化特点教学要求:掌握基因工程的含义和基因工程诞生的理论基础与技术突破。了解基因工程的发展和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教学重点:基因工程的含义和基因工程诞生的理论基础。教学难点:基因工程技术突破及其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第二章基因工程的主要技术原理(4学时)第一节DNA的提取与纯化452 一、质粒DNA的提取二、基因组或其他DNA的提取三、DNA的定量和纯度测定四、DNA分子量的估计第二节DNA的凝胶电泳一、电泳的基本原理二、琼脂糖凝胶电泳三、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四、凝胶染色第三节核酸的分子杂交一、Southernblot二、Northernblot三、原位杂交第四节基因扩增技术——PCR一、PCR基本原理二、PCR基本过程第五节DNA序列分析一、双脱氧链终止法二、Maxam-Gilbert化学修饰法三、DNA自动化测序第六节酵母双杂交系统一、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原理二、构建双杂交体系的宿主菌三、构建报告基因四、构建双杂交体系的穿梭质粒五、酵母双杂交的实验过程教学要求:掌握DNA提取、DNA电泳、分子杂交、PCR扩增和DNA序列测定的技术原理。了解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原理。教学重点:DNA提取、DNA电泳、分子杂交和PCR扩增方法。教学难点:DNA序列测定的技术原理和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原理。第三章基因工程的酶学基础(2学时)452 第一节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概念二、限制性内切酶的类型三、限制酶的命名四、影响限制性内切酶活性的因素五、限制性内切酶对DNA的消化第二节DNA连接酶一、DNA连接酶的发现二、DNA连接酶的特点三、连接反应的机理四、连接反应的温度五、影响连接反应的因素第三节DNA聚合酶一、基因工程中常用的DNA聚合酶二、常用的DNA聚合酶的特点三、DNA聚合酶在基因工程中的用途第四节DNA修饰酶一、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二、T4多核苷酸激酶三、碱性磷酸酶第五节核酸外切酶一、单链DNA外切酶二、双链DNA外切酶第六节单链核酸内切酶一、S1核酸酶二、Bal31核酸酶教学要求:掌握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切割原理和部分常用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识别位点与切割末端。掌握常用的DNA聚合酶的特性和用途以及探针的标记原理。了解DNA连接酶和修饰酶在基因操作中的用途。教学重点: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切割原理和部分常用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识别位点与切割末端。教学难点:452 DNA聚合酶的特性和用途以及探针的标记原理。第四章基因工程载体(4学时)第一节质粒(plasmid)载体一、质粒的生物学特征二、质粒的类型三、质粒的复制类型四、质粒载体的构建五、经典的大肠杆菌质粒载体第二节噬菌体载体一、噬菌体的一般特性二、噬菌体的生活周期三、单链噬菌体载体四、双链噬菌体载体—l载体第三节大分子DNA克隆载体一、酵母人工染色体(YAC)二、细菌人工染色体(BAC)第四节病毒载体一、反转录病毒载体二、DNA病毒载体第五节基因打靶载体(Targetingvector)一、基因打靶(Genetargeting)二、基因打靶载体的要求三、基因打靶载体组成四、基因打靶载体的整合方式教学要求:掌握载体的基本结构和质粒载体、噬菌体载体的特点、构建原理。了解酵母人工染色体和细菌人工染色体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教学重点:载体的基本结构和质粒载体的特点、构建原理。教学难点:噬菌体载体的特点、构建原理;酵母人工染色体和细菌人工染色体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第五章目的基因的制备(2学时)第一节基因组DNA片断化452 一、限制性内切酶法二、随机片断化第二节化学合成目的基因一、目前常用的化学合成方法二、化学合成DNA片断的组装三、寡聚核苷酸化学合成的优点第三节目的基因的保存和扩增一、基因文库的构建二、cDNA文库的构建三、PCR扩增获得目的基因教学要求:掌握化学合成DNA的原理和cDNA文库的构建原理。教学重点:化学合成DNA的原理和PCR扩增获得目的基因。教学难点:cDNA文库的构建原理。第六章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4学时)第一节受体细胞的选择一、受体细胞二、原核受体细胞三、真核受体细胞第二节DNA片段的体外连接一、粘性末端的连接二、齐平末端的连接三、PCR产物的连接四、DNA体外连接应注意的事项第三节重组体导入细菌细胞一、感受态大肠杆菌的制备二、重组DNA导入大肠杆菌第四节重组体的选择和鉴定一、载体表型选择法二、DNA电泳检测法三、核酸杂交检测法四、免疫化学检测法452 五、常用的真核生物重组基因选择方法教学要求:掌握在体外条件下外源DNA连接的方式和原理以及感受态细菌的制备原理;掌握常用的抗菌素抗性筛选、酶切筛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免疫印迹(westernblotting)法的原理;了解真核生物的报道基因筛选法。教学重点:在体外条件下外源DNA连接的方式和原理以及感受态细菌的制备原理;常用的抗菌素抗性筛选、酶切筛选。教学难点: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和免疫印迹(westernblotting)法的原理。第七章目的基因的表达(4学时)第一节外源基因在原核细胞中的表达一、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特点二、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三、外源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部位四、几种类型的原核表达载体五、影响外源基因表达效率的因素六、外源蛋白质表达后的正确修饰第二节外源基因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一、在酵母中表达二、外源基因在植物中表达三、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教学要求:掌握原核生物表达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了解外源基因在真核生物中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原核生物表达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教学难点:外源基因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机理。第八章基因工程在医药领域的应用(2学时)第一节基因工程药物一、基因工程激素类药物二、基因工程细胞因子类药物三、基因工程抗体452 四、基因工程疫苗第二节基因诊断和治疗一、基因诊断二、基因治疗的概念与发展三、基因治疗的载体四、重要疾病的基因治疗教学要求:了解基因工程在疾病的研究、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应用与前景。教学重点:基因工程在疾病的研究、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应用。教学难点:基因工程在疾病的研究、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前景。实验部分:[实验一]质粒DNA的提取和酶切电泳鉴定[实验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最常用的碱法小量制备质粒DNA的方法、质粒载体的酶切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二]PCR扩增制备目的基因及目的基因片段与载体连接[实验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PCR操作的基本技术和DNA片断的体外连接技术。[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三]琼脂糖凝胶回收DNA片断[实验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从琼脂糖凝胶中回收DNA片断的基本技术。[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四]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实验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CaCl2法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技术和原理。[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五]细菌转化[实验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质粒DNA转化感受态受体菌的方法。[实验六]转化克隆的筛选和鉴定[实验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蓝白斑筛选的原理与方法,理解酶切法或PCR法筛选重组质粒转化成功的克隆菌的原理与技术。[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七]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452 [实验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外源基因在原核细胞中表达的特点和方法。主要内容是将连接有目的基因的表达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并培养细菌,然后进行PAGE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蛋白。[实验学时]3学时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楼士林.《基因工程》.科学出版社,2002[2]李立家.《基因工程》.科学出版社,2004[3]孙汶生.《基因工程学》.科学出版社,2004[4]吴乃虎.《基因工程原理》.上、下册,科学出版社,1998/2001[5]朱旭芬.《基因工程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12072课程总学时/学分:36/2(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0学时)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生态学》是一门基础性强、研究范围广、学科间渗透面大、应用范围宽的—门学科。环境问题的出现与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生态学理论的指导。同时生态学是一门运用生态学原理、生态系统理论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生态系统、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科学,其内容具有综合性、宏观性、战略性、实用性等特点。学习生态学一方面要掌握现代生态学理论和系统分析方法,从物质、能量运转的本质上来认识、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等;另一方面,要以生态系统为武器,来探索、解决在特定约束条件下的生态问题,以推动、设计生态系统的要求。该课程通过生态学基础知识的讲授,要求学生掌握并运用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对自然界中生态学现象的综合观察和分析能力,并最终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促进相关学科的学习。让学生理解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二、教学基本要求452 学生需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识基础上进行本专业课学习,《植物学》、《动物学》、《植物生理学》等为生态学的重要基础课程。教学上,要求重点讲授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技能,使学生打下牢固的专业基础。同时,生态学又是一门发展十分迅速,在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广阔应用前景的学科,教学中必须注意生态学的新发展和新动态,十分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拓展国内外有关生态学研究的新进展和新知识,注重资源可持续性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观念的树立,培养学生生态意识和解决生态问题的能力。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绪论(2学时)一、生态学的概念二、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三、生态学的分支学科四、生态学的发展史教学要求:重点掌握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了解生态学发展简史及分支学科;提高对生态学作用的认识和学习兴趣。教学重点:生态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内容。教学难点: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和任务。第一章生物与环境(2学时)第一节环境与生态因子一、环境的概念和分类二、生态因子的分类三、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第二节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一、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二、耐受性定律三、限制因子第三节生物与环境的生态适应一、生态适应二、生活型三、生态型教学要求:452 掌握生态因子的概念及类型、最小因子定律、耐受性定律的概念、掌握生态型、生活型的概念及其主要类型;了解环境的概念和类型。教学重点:1.生态因子的分类及作用特征。2.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原理教学难点:1.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2.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第二章能量环境(4学时)第一节生物与光的关系一、光的性质二、光质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三、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四、光周期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第二节生物与温度的关系一、影响温度变化的因素二、温度与动物生态类型三、温度对生物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四、温度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五、生物对极端环境温度的适应六、生物对周期性变温的适应七、温度与生物的地理分布第三节生物与风的关系一、风对生物生长及形态的影响二、风是传播运输工具三、风的破坏作用四、防风林教学要求:掌握光、温度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以及生物对光和温度的生态适应;掌握风对生物生长及形态的影响;一般了解光的性质、影响温度变化的因素和风的破坏作用。教学重点:1.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及对光适应。2.温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温度的适应。教学难点:1.生物对光因子和温度因子的适应方式。第三章物质环境(2学时)452 第一节生物与水的关系一、地球上水的分布与存在形式二、水的特性及其生态作用三、水的理化性质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四、植物对水的适应五、动物对水的适应第二节生物与土壤的关系一、土壤的概念及其生态意义二、土壤物理性质对生物的影响三、土壤化学性质对生物的影响四、以土壤为主导的植物生态类型五、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第三节大气的组成及其生态作用一、氧与生物二、二氧化碳的生态作用教学要求:掌握水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水分条件的生态适应、土壤物理性质对生物的影响;掌握以土壤为主导的植物生态类型;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与存在形式和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教学重点:1.水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及对水适应。2.土壤的性质及生物对土壤的适应。3.二氧化碳的生态作用教学难点:1.生物对水因子和土壤因子的适应。2.二氧化碳的生态作用。第四章种群生态学(8学时)第一节种群及其基本特征一、种群的定义二、种群的基本特征第二节种群动态一、种群的密度和分布二、种群统计学三、种群的增长模型四、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第三节种群调节一、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452 二、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第四节生活史对策一、能量分配与权衡二、r-对策与k-对策三、滞育和休眠第五节种内和种间关系一、种内关系二、种间关系教学要求:学习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生物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动态;掌握种群对环境的适应对策、种群的种内和群间关系。教学重点:1.种群的概念及特征。2.种群的波动及增长模型。3.种群的进行及生活史对策。4.种内、种间关系。教学难点:1.种群的增长模型。2.种内、种间关系。3.种群的生活史对策。第五章群落生态学(6学时)第一节生物群落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一、生物群落的概念二、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第二节群落的种类组成一、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二、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三、物种多样性四、物种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五、解释物种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的各种学说第三节群落的结构一、群落的结构单元二、群落的垂直结构三、群落的水平结构四、群落的时间结构五、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452 第四节影响生物群落结构的因素一、生物因素对群落结构的影响二、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三、空间异质性与群落结构四、岛屿与群落结构第五节群落的动态一、生物群落的内部动态二、生物群落的演替第六节群落的分类与排序一、群落分类二、群落排序教学要求:掌握生物群落的概念、基本特征、群落的种类组成、群落的结构及群落的动态等;了解物种多样性和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了解我国陆地上主要生物群落类型及其分布规律;了解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群落的分类。教学重点:1.群落的概念及特征。2.群落的结构及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3.群落的动态。教学难点:1.群落的种类组成及生物多样性。2.群落的结构及演替。第六章生态系统生态学(8学时)第一节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一、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特征二、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三、食物链和食物网四、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五、生态效率六、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第二节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一、生物生产的若干概念二、全球初级生产量概况及分布特点三、初级生产的生产效率四、影响初级生产量的主要因子第三节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一、次级生产量的生产过程452 二、次级生产的生产效率第四节生态系统中的分解一、分解过程的性质及意义二、分解者生物三、影响分解的生态因素第五节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一、研究能量传递效率的热力学定律二、食物链层次上的能流分析三、生态系统层次上的能流分析四、异养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第六节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一、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特点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三、全球水循环四、碳循环五、氮循环六、硫循环第七节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一、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基本规律二、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三、世界陆地主要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教学要求: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成分、食物链、营养级、生态效率、生态平衡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途径;了解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次级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掌握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基本规律、海洋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了解世界陆地主要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特征。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生产及特点。3.生态系统中的的能量流动及特点。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中的物质生产。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第七章应用生态学(4学时)第一节全球变暖与环境污染一、全球变暖与温室效应二、臭氧层的破坏452 三、污染问题第二节农业生态学一、农业生态学概述二、农业生态系统三、生态农业第三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一、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三、生物多样性研究四、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对策第四节城市生态学一、城市生态学概述二、城市生态系统三、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与建设教学要求: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危机:人口、能源、资源、粮食和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树立生态学意识;利用生态学理论指导、解决社会生产实践中的问题。教学重点:1.全球性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原因。2.农业生态学及生态农业。3.生物多样性及保育对策。教学难点:1.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及危害。2.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及保育对策。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牛翠娟等.《基础生态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林育真.《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5[3]李博.《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孙儒泳.《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三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尚玉昌.《普通生态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孙儒泳.《基础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专业英语A》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2033452 课程总学时/学分:30/2(其中理论30学时,实验0学时)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较好掌握英语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一定量的农学专业英语词汇,深入了解专业科技英文的文体特点,最终具有较好的英语科技论文阅读、翻译及学术交流能力。本课程包括生英语科技英文特点的介绍,以遗传学、生物化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知识为背景的英文文章阅读,科技论文写作与翻译。二、教学基本要求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具备一定的英语读、听、说、写、译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使学生具备阅读、翻译专业英文材料的能力,开阔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课程以多媒体辅助下的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同时辅助以学生分组讨论等。教材选用目前全国大中专院校教学用书汇编目录。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专业英语的特点和翻译(6学时)第一节专业英语的词汇特点一、出现频率低二、词义单一三、缩写词和固定词组较普遍四、逻辑性词汇使用广泛第二节专业英语的句子特点一、大量使用陈述句二、被动语态使用较多三、长句子较多四、时态运用较单一第三节专业英语的翻译教学要求:掌握专业英语词汇、句子和翻译特点,了解本课程的特点、学习方法。教学重点:专业英语的字、词、句子和翻译特点。452 教学难点:长难句子的翻译。第二章生物学专业英语词汇与阅读(20学时)第一节LifeandBiology一、Thebasiccharacteristicsofthelife(生命的基本特征)二、Cells:theBasicUnitofLife(细胞:生命的基本单元)第二节MacromoleculesofBiology一、Carbohydrates(碳水化合物)二、Lipids(脂类)三、Proteins(蛋白质)四、NucleicAcids(核酸)第三节Microbe:theIndispensableMembersofBiologicalUniverse一、Fungi(真菌)二、Bacteria:OrganismsFamiliartoUs(细菌:我们所熟悉的生物)三、Viruses(病毒)第四节theBiologyofOrganisms一、PlantOrgansandTissues(植物器官和组织)二、PlantHormones(植物激素)三、PlantMineralNutrition(植物矿质营养)四、TheImmuneResponse(免疫反应)五、PhotosynthesisandRespiration(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六、HeredityandVariation(遗传和变异)七、TransmissionofGeneticInformation(遗传信息的传递)八、TherecombinantDNAtechnology(重组DNA技术)九、Ecosystem(生态系统)教学要求:通过范文讲授,使学生学习遗传学、生物化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基本专业词汇,掌握专业科技英文的文体特点。教学重点:专业科技英文的文体特点,专业词汇的理解。教学难点:专业词汇、句子的最佳化翻译。第三章科技论文写作与翻译(4学时)第一节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452 第二节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要素及其翻译特点一、题目(title,heading)二、作者和署名(authorsandaddresses)三、摘要(abstract)四、关键词(keywords)五、引言(introduction)六、材料和方法(methodsandmaterials)七、结果和讨论(resultsanddiscussion)/结论(conclusions)八、致谢(acknowledgements)九、参考文献(references)教学要求:掌握英文科技论文的基本要素,各要素的翻译、写作特点,掌握其基本翻译、写作技能。教学重点:科技论文的文体格式、基本要素。教学难点:科技论文的翻译。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刘彩云,赵光强,常志隆.生物学专业英语教程.科学出版社出版,2007[2]蒋悟生.生物专业英语.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0《生化实验方法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12087课程总学时/学分:42/2.5(其中理论24学时,实验18学时)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限选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452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生物化学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理论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从而使生化实验方法与技术逐渐成了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生化实验方法与技术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生化研究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了解生化物质制备的一系列步骤、环节,不仅掌握具体的实验技术,并且提高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开展研究工作打下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理论部分要求学生掌握生物大分子制备的常用方法;分离和纯化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几种常用方法的基本原理、注意事项等。实验部分要求学生实验前认真做好预习工作、明确实验原理、了解实验步骤,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得到的结果进行认真观察并作必要记录,在实验报告中加以分析讨论。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理论部分:第一章生物大分子的制备(2学时)第一节概论一、生物大分子制备的特点二、生物大分子制备的程序三、分析测定的方法四、生物大分子制备的基本步骤五、分离纯化的基本原则及注意事项第二节材料的前处理一、生物材料的选择二、材料的处理第三节细胞的破碎一、机械法二、物理法三、化学与生物学方法第四节抽提一、含义及抽提液二、影响有效成分抽提的因素第五节浓缩一、沉淀法二、吸附法三、超滤法四、透析法五、蒸馏法452 六、冰冻干燥法第六节生物大分子样品的保存一、影响生物大分子样品保存的主要因素二、蛋白质和酶的保存三、核酸的保存第七节纯化方案一、纯化方案的设计二、纯化方案的评价教学要求:研究生物大分子首先要得到高度纯化并具有生物活性的目的物质。本章以蛋白质和核酸为主线学习其制备的共有物点和一般过程,其中包括材料的选择与处理、测定方法的确立、有效成分的抽提、粗品的纯化和浓缩、样品的保存等。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明确适宜材料的选择和前处理、掌握生物大分子提取和浓缩的基本方法、熟悉样品保存方法。教学重点:细胞的破碎方法、影响有效成分抽提的因素、浓缩的方法、影响生物大分子样品保存的主要因素。教学难点:生物材料的选择、纯化方案的设计。第二章离心技术(2学时)第一节基本原理一、基本原理二、离心力的表示方法第二节离心机的分类和主要构造一、离心机的分类二、制备性离心机的主要构造三、分析性离心机的主要构造第三节离心的基本方法一、沉降离心二、差速离心三、密度梯度区带离心第四节离心机的操作要领第五节离心条件的确定教学要求:452 离心技术是分离细胞器及生物大分子物质必备的手段之一,也可用于样品的定量分析,目前这种方法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本章要求掌握离心机的基本原理及影响离心速度的因素,不同离心方法的特点;熟悉离心机的基本构造,各离心机的性能及使用范围;了解离心机的操作要领。教学重点:离心力的表示方法、离心机的构造、离心方法的基本原理、离心机操作要领。教学难点:离心方法的基本原理、离心的基本方法、离心条件的确定。第三章电泳技术(4学时)第一节概述一、电泳的基本原理二、影响电泳分离的主要因素第二节电泳的分类一、依分离原理不同分类二、依支持介质不同分类三、按支持介质形状不同分类四、按用途不同分类五、按所用电压不同分类第三节纸电泳和醋酸纤维薄膜电泳一、纸电泳二、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第四节琼脂糖凝胶电泳一、琼脂糖凝胶的制作和特点二、分离的基本原理和操作三、应用第五节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一、定义及组成二、凝胶孔径的调控三、分离的基本原理和操作四、应用第六节SDS-PAGE凝胶电泳一、主要成份的作用二、凝胶的制作三、分类和操作452 四、应用第七节等电聚焦电泳一、基本原理二、两性电解质三、pH梯度的形成四、凝胶的制作及电泳五、凝胶的染色六、应用第八节二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一、操作步骤二、应用第九节蛋白质印迹一、基本概念二、基本操作步骤第十节蛋白质的检测、鉴定及回收一、染色方法二、分析方法教学要求:电泳技术是分离鉴定生物大分子的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方法。本章要求掌握电泳的基本原理,影响电泳(迁移率)的因素,掌握琼脂糖凝胶电泳及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特点;熟悉电泳的基本过程,几种常见电泳技术及其使用范围。教学重点:影响电泳分离的主要因素、各类电泳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步骤。教学难点:各类电泳的操作步骤、蛋白质的分析方法。第四章沉淀法(1学时)一、基本原理二、制备蛋白质三、制备核酸教学要求:沉淀法是纯化生物大分子物质常用的一种经典方法。该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通过本次教学,使学习掌握沉淀的基本原理、熟悉制备蛋白质的几种沉淀方法的操作及注意事项、熟悉核酸制备中沉淀法应用的原理及操作方法。教学重点:452 沉淀蛋白质的几种方法的原理、核酸制备中沉淀法应用的原理。教学难点:盐析法的有关原理、核酸沉淀的有关原理。第五章层析技术概论(1学时)一、基本概念二、层析的基本理论三、层析法的分类教学要求:层析技术是分离纯化生物大分子常用的技术。本章要求掌握层析技术的有关概念,了解层析法的基本理念和有关分类。教学重点:层析技术的有关概念、层析法的不同分类。教学难点:层析技术的基本概念。第六章离子交换层析(2学时)第一节基本原理一、离子交换剂二、层析过程三、影响离子交换选择性的因素第二节离子交换剂的分类及性质一、离子交换剂的基质二、离子交换剂的电荷基团三、离子交换剂的交换容量第三节离子交换剂与缓冲液的选择一、离子交换剂的选择二、缓冲液的选择三、加样量的确定第四节操作一、交换剂的预处理、再生、转型和保存二、离子交换层析的基本操作三、离子交换层析法的应用教学要求:452 离子交换层析是常用的层析法之一。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离子交换层析的基本原理、离子交换剂的种类和选择,熟悉离心交换层析的基本操作,了解有关的注意事项。教学重点:离子交换层析的基本原理、离子交换剂的种类及选择、有关操作。教学难点:离子交换剂的组成和选择、有关操作的注意事项。第七章吸附层析(2学时)第一节概论一、基本原理二、吸附剂三、洗脱液第二节吸附柱层析一、层析柱二、吸附剂的选用三、装柱四、上样五、洗脱与收集六、吸附剂的再生第三节薄层层析一、薄层板的制备二、点样三、展层四、显色教学要求:吸附层析是常用的层析法之一。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吸附层析的基本原理、适宜吸附剂选择,熟悉吸附层析和薄层层析的基本操作,了解有关的注意事项。。教学重点:吸附层析的基本原理、吸附剂的种类及选择、有关操作、薄层层析的有关步骤。教学难点:吸附剂的选择、有关操作的注意事项。第八章凝胶过滤(2学时)452 第一节凝胶的种类及性质一、葡聚糖凝胶二、琼脂糖凝胶三、聚丙烯酰胺凝胶四、Sephacryl第二节基本原理一、原理二、有关概念第三节基本操作一、凝胶的选择和处理二、凝胶柱的制备三、加样与洗脱四、凝胶柱的再生及保存第四节凝胶层析的应用一、脱盐及去除小分子杂质二、分离纯化三、分子量的测定四、溶液的浓缩教学要求:凝胶过滤也是常用的层析法之一。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凝胶层析的基本原理、凝胶的种类及有关特性,熟悉凝胶层析的基本操作,了解凝胶层析的应用。教学重点:凝胶层析的基本原理、凝胶的选择、有关操作。教学难点:凝胶的选择、有关操作的注意事项。第九章免疫分析(2学时)第一节抗原与抗体一、抗原二、抗体第二节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一、动物的选择二、免疫佐剂三、抗原剂量及免疫途径452 四、抗血清的采集与保存五、抗体的分离与纯化第三节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一、单克隆抗体产生的机制二、操作第四节免疫电泳技术一、双向免疫扩散法二、免疫电泳法三、对流免疫电泳法四、火箭免疫电泳法五、酶联免疫吸附法六、免疫印迹教学要求:免疫分析方法是研究免疫学的一种工具。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抗原与抗体的有关概念与性质,熟悉抗体的制备及纯化,了解抗原与抗体反应。教学重点:抗原与抗体的有关概念与性质。教学难点:抗体的制备及纯化。第十章亲和层析(2学时)第一节基本原理第二节操作一、样品的预处理二、柱的填充和准备三、上样四、洗脱五、亲和吸附剂的再生和保存第三节提高吸附剂的操作容量一、在配体和载体间引入适当的“手臂”二、增加配体取代的程度三、配体与载体衍生物以最少的键连接四、载体多孔性的影响五、其他第四节应用452 一、纯化大分子物质二、研究酶的结构与功能教学要求:亲和层析也是常用的层析法之一。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亲和层析的基本原理、亲和吸附剂的组成及有关特性,熟悉亲和层析的基本操作,了解亲和层析的应用。教学重点:亲和层析的基本原理、亲和吸附剂的组成、有关操作。教学难点:有关操作的注意事项。第十一章气相色谱法(2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理论基础一、基本原理二、常用术语三、塔板理论四、速率理论第三节气相色谱仪的构造一、载气系统二、进样系统三、恒温室四、分离系统五、检测系统六、数据处理系统第四节操作一、操作步骤二、操作要点三、条件的选择第五节用途一、定性检测二、定量测定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气相色谱的基本原理、气相色谱仪的构造,熟悉气相色谱的基本操作,了解气相色谱的应用。452 教学重点:气相色谱的基本原理、气相色谱的构造、有关操作。教学难点:有关操作的注意事项。第十二章高效液相色谱(1学时)第一节基本原理一、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二、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组成第二节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一、固定相二、流动相第三节高效液相色谱的应用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液相色谱的基本原理,熟悉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构造,了解气相色谱的应用。教学重点:液相色谱的基本原理。教学难点:有关操作的注意事项。第十三章生物芯片(1学时)第一节基因芯片一、基因芯片的分类二、基因芯片的制备与操作三、应用第二节蛋白质芯片一、原理二、制备与操作三、应用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基因芯片和蛋白芯片的基本原理,熟悉有关的制备和操作,了解相应芯片的应用。教学重点:基因芯片和蛋白芯片的基本原理。教学难点:452 有关芯片的制备和操作。实验部分:[实验一]酵母蔗糖酶粗制品的提取[实验要求]采用细胞膜的有机溶剂溶解法,以等电点沉淀法去除杂蛋白质后,以低温有机溶剂沉淀法使蔗糖酶从酵母组织中沉淀析出,为进一步分析提供目的蛋白。[实验学时]4学时[实验二]蔗糖酶活性的检测[实验要求]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检测所提取的蔗糖酶的活性,并用此方法对提纯过程中的酶的活性加以检测,以确定所提取酶的活性的大小。[实验学时]2学时[实验三]蔗糖酶的分离纯化[实验要求]采用层析法对酶的粗制品进行提纯,进一步掌握离子交换层析法的基本原理,熟悉层析法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实验学时]6学时[实验四]蔗糖酶分子量的测定[实验要求]采用SDS-PAGE电泳法对所提酶的粗制品和纯化物进行分子量的测定,进一步掌握SDS-PAGE电泳法测定生物大分子分子量的基本原理,熟悉电泳法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实验学时]6学时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赵永芳.《生物化学技术原理及应用》(第四版).科学出版社,2008[2]赵亚华.《生物化学实验技术教程》.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3]张龙翔.《生化实验方法和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陈毓荃.《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科学出版社,2002[5]郭勇.《现代生化技术》(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5《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4059课程总学时/学分:36/2(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0学时)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452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免疫应答的特点和规律,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以及免疫学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本课程属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是医学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医学基础学科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范的学科之一。免疫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本理论,熟悉免疫学常用实验技术,了解免疫学的新进展,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和整体思维意识,为学生学习其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认真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掌握免疫的概念及其功能、免疫系统中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的组成、类型、特征、结构、功能及其在各种免疫现象中的作用和意义、细胞因子的概念及特性、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及意义、MHC的概念及与免疫应答的相互作用、APC的特点及抗原的处理及提呈、免疫应答、免疫调节和超敏反应等免疫现象、基本过程和机理。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技术,加大课程的信息容量,使学生更清楚、更准确地理解免疫学的有关术语概念、理论与技术。结合实例,提高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2学时)第一节免疫学简介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二、免疫应答的特点三、不适宜的免疫应答可致免疫性疾病四、免疫学的应用第二节免疫学发展简史一、经验免疫学的发展二、免疫学科的形成及发展第三节现代免疫学的发展一、免疫学理论研究二、免疫学应用研究三、21世纪的免疫学教学要求:452 重点掌握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掌握免疫应答的特点。教学重点:1.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2.免疫应答的特点;教学难点:免疫学的应用。第二章免疫组织和器官(2学时)第一节中枢免疫组织和器官一、骨髓二、胸腺第二节外周免疫组织和器官一、淋巴结二、脾三、粘膜免疫系统第三节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一、淋巴细胞归巢二、淋巴细胞再循环教学要求:重点掌握外周免疫组织和器官;掌握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教学重点:1.外周免疫组织和器官;2.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教学难点: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第三章抗原(4学时)第一节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一、异物性二、特异性第二节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一、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二、宿主方面的因素三、抗原进入机体方式的影响第三节抗原的种类一、根据诱生抗体时需否Th细胞参与分类452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三、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四、其他分类第四节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一、超抗原二、佐剂三、丝裂原教学要求:掌握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掌握抗原的种类。教学重点:1.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2.抗原的种类;教学难点: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第四章免疫球蛋白(4学时)第一节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二、免疫球蛋白的其他成分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第二节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一、免疫球蛋白的类型二、外源因素所致的异质性—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三、内源因素所致的异质性—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第三节免疫球蛋白的功能一、IgV区的功能二、IgC区的功能第四节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一、IgG二、IgM三、IgA四、IgD五、IgE第五节人工制备抗体一、多克隆抗体二、单克隆抗体452 三、基因工程抗体教学要求:重点掌握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和异质性;掌握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及单克隆抗体。教学重点:1.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和异质性;2.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3.单克隆抗体教学难点: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第五章补体系统(4学时)第一节概述一、补体系统的组成和理化性质、二补体系统的命名第二节补体的激活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二、补体活化的MBL途径三、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四、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第三节补体活化的调控一、补体的自身调控二、补体调节因子的作用第四节补体的生物学作用一、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二、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三、参与适应性免疫四、补体与其他酶系统的相互作用教学要求:了解补体的激活途径;掌握补体的生物学作用。教学重点:1.补体的生物学作用;2.补体的激活途径;教学难点:补体的激活途径。452 第六章细胞因子(4学时)第一节细胞因子的概述第二节细胞因子的分类第三节细胞因子的受体第四节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第五节与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相关的生物制品教学要求:掌握细胞因子的分类及其受体;掌握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教学重点:1.细胞因子的分类及其受体;2.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教学难点:细胞因子的分类及其受体。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4学时)第一节免疫细胞表面功能分子和人白细胞分化抗原一、免疫细胞表面功能分子二、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第二节粘附分子一、整合素家族二、选择素家族三、粘附分子的功能第三节CD和粘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教学要求:了解免疫细胞表面功能分子;掌握粘附分子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教学重点:1.免疫细胞表面功能分子;2.粘附分子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教学难点:免疫细胞表面功能分子。第八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2学时)第一节MHC结构及其多基因特性一、经典的MHC1类和II类基因二、I类和II类基因的表达产物—HLA分子三、免疫功能相关基因452 第二节MHC的多态性一、多态性的基本概念二、连锁不平衡和单元型三、HLA多态性的产生及其意义第三节MHC分子和抗原肽的相互作用一、抗原肽和HLA分子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二、抗原肽和MHC分子相互作用的特点第四节HLA与临床医学一、HLA与器官移植二、HLA分子的异常表达和临床疾病三、HLA和疾病关联四、HLA与亲子鉴定和法医学第五节MHC的生物学功能一、作为抗原提呈分子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二、作为调节分子参与固有免疫应答教学要求:了解MHC结构及其多基因特性;掌握MHC的多态性。教学重点:1.MHC结构及其多基因特性;2.MHC的多态性。教学难点:MHC结构及其多基因特性第九章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T淋巴细胞(2学时)第一节T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一、TCR-CD3复合物二、CD4分子和CD8分子三、协同刺激分子受体四、丝裂原结合分子五、其他表面分子第二节T淋巴细胞亚群一、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性T细胞二、αβT细胞和γδT细胞三、CD4+T细胞和CD8+T细胞四、Th、CTI和Tr细胞452 第三节T淋巴细胞功能一、CD4+辅助性T细胞(CD4+Th细胞)的功能二、CD8+杀伤性T细胞的功能三、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教学要求:重点掌握T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掌握T淋巴细胞的功能。教学重点:1.T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2.T淋巴细胞的功能;教学难点:T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第十章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B淋巴细胞(2学时)第一节B淋巴细胞表面的分子及其作用一、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二、辅助受体三、协同刺激分子四、丝裂原的膜结合分子五、其他表面分子第二节B细胞的亚群第三节B淋巴细胞的功能教学要求:重点掌握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掌握B淋巴细胞的功能。教学重点:1.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2.B淋巴细胞的功能;教学难点:B淋巴细胞的功能第十一章超敏反应(2学时)第一节Ⅰ型超敏反应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二、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机制三、临床常见疾病四、防治原则第二节Ⅱ型超敏反应452 一、发生机制二、临床常见疾病第三节Ⅲ型超敏反应一、发生机制二、临床常见疾病第四节Ⅳ型超敏反应一、发生机制二、临床常见的型Ⅳ超敏反应教学要求:重点掌握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机制;掌握临床常见超敏反应性疾病。教学重点:1.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机制;2.临床常见超敏反应性疾病;教学难点: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机制第十二章免疫缺陷病(2学时)第一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一、原发性B细胞缺陷二、原发性T细胞缺陷三、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四、补体系统缺陷五、吞噬细胞缺陷第二节获得性免疫缺陷病一、诱发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第三节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教学要求:重点掌握诱发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掌握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教学重点:1.诱发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2.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教学难点:诱发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第十三章免疫学防治(2学时)452 第一节免疫预防一、疫苗的基本要求二、人工主动免疫三、人工被动免疫四、佐剂五、计划免疫六、新型疫苗及其发展七、疫苗的应用第二节免疫治疗一、分子治疗二、细胞治疗三、生物应答调节剂与免疫抑制剂教学要求:重点掌握人工主动免疫;掌握生物应答调节剂与免疫抑制剂。教学重点:1.人工主动免疫;2.生物应答调节剂与免疫抑制剂;教学难点:生物应答调节剂与免疫抑制剂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陈慰峰,《医学免疫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8月[2]龚非力,《医学免疫学》第1版,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3]龚非力,《医学免疫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4]蔡美英,《医学免疫学》第1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年4月《药用植物学A》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13049课程总学时/学分:54/2(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18学时)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452 药用植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任选课,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其理论部分主要学习内容包括药用植物的形态和内部构造、药用植物的分类两大部分。通过药用植物学的学习,学生应能够准确描述药用植物各个器官的特征,能够将待鉴定药用植物分类到科的水平,能够准确描述药用植物内部构造特征,并能准确识别重要内部构造类型,为相关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实验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把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加以验证和巩固。为此,实验主要结合课堂讲授的内容进行,即植物细胞、组织、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规律和各大类群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及代表药用植物。通过对实验中实物的观察、辨别和验证,从而使同学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建立一个既与理论课有一定互补作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实验体系,力求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教学基本要求本通过《药用植物学》的学习,要求学生:1.掌握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概念、显微结构、类型特征及器官的外部形态特征和识别要点。2.掌握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常见科的主要特征以及运用植物分类检索表鉴定植物标本的方法和技能。3.掌握普通生物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学会各种临时显微标本片的制作、显微绘图、显微测量方法、腊叶标本的制作。4.熟悉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生理功能,并熟悉生理功能与形态结构之间的关系;熟悉植物界的分类系统及各大类群的主要特征。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理论部分:绪论(1学时)一、药用植物、药用植物学的概念二、学习药用植物学的目的和意义三、我国药用植物学发展历史概况四、药用植物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教学要求:1.掌握植物、药用植物、药用植物学的含义、任务;452 2.熟悉药用植物的发展史。熟悉药用植物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和学习药用植物学的目的和意义。教学重点:药用植物学的学习方法。第一章植物细胞(2学时)第一节植物细胞一、植物细胞的形状和大小二、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第二节植物细胞的繁殖一、有丝分裂二、无丝分裂三、减数分裂教学要求:1.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和功能;2.熟悉可供显微鉴别的主要内含物和细胞壁特化的显微化学反应;3.了解植物细胞的超微结构和细胞的增殖。教学重点:植物细胞的结构。教学难点:细胞后含物的鉴别。第二章植物组织(1学时)第一节植物组织类型第二节维管束及其类型教学要求:掌握植物组织的概念、类型和各类组织的特点及功能。教学重点:植物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教学难点:各种组织结构的不同点。第三章植物的器官(8学时)第一节根一、根的形态和类型二、根的内部结构第二节茎452 一、茎的形态和类型二、茎的内部结构第三节叶一、叶的形态和类型二、叶的结构第四节花一、花的组成、形态和类型二、花程式和花图式三、花序四、花的功能第五节果实一、果实的形成与组成二、果实的类型第六节种子一、种子的形态和组成二、种子的类型教学要求:掌握植物根、茎、叶结构;掌握花的组成及形态构造和花的类型;掌握果实的类型。教学重点:1.根、茎、叶的结构及发育过程;2.花的组成和类型;3.果实和种子的类型。教学难点:根、茎、叶的结构及发育过程。第四章植物分类概述(1学时)一、植物分类学的目的和任务二、植物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三、植物分类研究方法四、植物的分类单位五、植物种的命名六、植物界的分门七、植物分类检索表的编制和应用教学要求:452 1.掌握植物分类学的含义、任务和与研究中药的关系。2.熟悉植物的命名,分类等级和分类检索表的应用。3.了解植物分类的方法和植物分类学的发展概况。教学重点:植物的分类单位和命名;植物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教学难点:植物检索表的编制。第五章藻类植物(2学时)第一节藻类植物概述第二节藻类植物的分类一、蓝藻门二、绿藻门三、红藻门四、褐藻门教学要求:1.掌握藻类植物的一般特征;2.了解常见的药用藻类。教学重点:藻类植物的一般特征。教学难点:藻类各门的区别。第六章菌类植物(2学时)第一节菌类植物概述第二节真菌门一、真菌门的特征二、真菌的分类教学要求:1.掌握菌类植物的一般特征;2.了解常见的药用菌类。教学重点:真菌门的一般特征。教学难点:真菌的分类。第七章地衣植物门(1学时)452 第一节地衣植物概述第二节地衣的分类教学要求:1.掌握地衣植物的一般特征;2.了解常见的药用地衣。教学重点:地衣的一般特征。教学难点:地衣的分类。第八章苔藓植物门(1学时)第一节苔藓植物概述第二节苔藓植物分类教学要求:1.掌握苔藓植物的一般特征;2.了解常见的药用苔藓。教学重点:苔藓的一般特征。教学难点:苔藓的分类。第九章蕨类植物门(2学时)第一节蕨类植物概述第二节蕨类植物分类教学要求:1.掌握蕨类植物的一般特征;2.了解常见的药用蕨类。教学重点:蕨类的一般特征。教学难点:蕨类的分类。第十章裸子植物门(2学时)第一节裸子植物的一般特征第二节裸子植物的分类一、苏铁纲二、银杏纲452 三、松柏纲四、红豆杉纲五、买麻藤纲教学要求:1.掌握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重点掌握松、杉、柏三科的特征;2.了解裸子植物的生活史;3.认识常见的药用裸子植物。教学重点: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松科、杉科、柏科三科的特征。教学难点:松科、杉科、柏科三科的区别。第十一章被子植物(12学时)第一节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第二节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第三节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第四节被子植物的分类及重要的药用植物一、三白草科主要特征,重要的药用植物二、桑科主要特征,重要的药用植物三、马兜铃科主要特征,重要的药用植物四、蓼科主要特征,重要的药用植物五、石竹科主要特征,重要的药用植物六、毛茛科主要特征,重要的药用植物七、小檗科主要特征,重要的药用植物八、防己科主要特征,重要的药用植物九、木兰科主要特征,重要的药用植物十、罂粟科主要特征,重要的药用植物十一、十字花科主要特征,重要的药用植物十二、杜仲科主要特征,重要的药用植物十三、蔷薇科主要特征,重要的药用植物十四、豆科主要特征,重要的药用植物十五、芸香科主要特征,重要的药用植物十六、远志科主要特征,重要的药用植物十七、大戟科主要特征,重要的药用植物十八、锦葵科主要特征,重要的药用植物452 十九、五加科主要特征,重要的药用植物二十、伞形科主要特征,重要的药用植物二十一、木樨科主要特征,重要的药用植物二十二、夹竹桃科主要特征,重要的药用植物二十三、萝藦科主要特征,重要的药用植物二十四、旋花科主要特征,重要的药用植物二十五、唇形科主要特征,重要的药用植物二十六、茄科主要特征,重要的药用植物二十七、玄参科主要特征,重要的药用植物二十八、茜草科主要特征,重要的药用植物二十九、忍冬科主要特征,重要的药用植物三十、葫芦科主要特征,重要的药用植物三十一、桔梗科主要特征,重要的药用植物三十二、菊科主要特征,重要的药用植物三十三、泽泻科主要特征,重要的药用植物三十四、禾本科主要特征,重要的药用植物三十五、天南星科主要特征,重要的药用植物三十六、百合科主要特征,重要的药用植物三十七、薯蓣科主要特征,重要的药用植物三十八、鸢尾科主要特征,重要的药用植物三十九、姜科主要特征,重要的药用植物四十、兰科主要特征,重要的药用植物教学要求:掌握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和分类原则,掌握15个重点科的特征及重要的药用植物。教学重点: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15个重点科的特征及代表药用植物。教学难点:重点科的特征的区别。第十二章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学时)第一节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二节寻找药用新资源的途径教学要求:了解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了解寻找药用新资源的途径。452 教学重点: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难点:寻找药用新资源的途径。实验部分:[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与植物细胞[实验要求]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功能,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了解光学显微镜下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观察质体、后含物及胞质流动现象。使学生掌握临时装片的制作、显微观察及生物绘图等基本方法。[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二]植物组织[实验要求]观察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薄壁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和分泌结构的基本特征,学习徒手切片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三]植物的营养器官[实验要求]掌握植物根、茎、叶的结构,培养熟练使用显微镜的能力。[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四]花、果实和种子[实验要求]观察被子植物花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形态特征,掌握花的结构及花药和子房的结构。观察不同果实的结构及类型,掌握果实主要类型的特征,识别常见果实的类型。观察不同类型的种子,掌握种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五]浮烟山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利用[实验要求]掌握调查药用植物资源的方法,培养学生完成浅显论文的能力。[实验学时]6学时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姚振生.药用植物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潘凯元.药用植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孙启时.药用植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孙萌.药用植物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5]赵遵田等.植物学实验教程(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0[6]姚振生.药用植物学实验指导.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452 《药物化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13050课程总学时/学分:54/3(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18学时)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药物结构类型、药物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药理作用、体内代谢之间的相互关系。熟悉药物制备原理,为有效合理使用现代化学药物提供理论依据。了解药物化学现代理论,为发展药物应用研究奠定基础。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培养学生掌握药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制备化学药物的基本技能。二、教学基本要求理论部分要求学生掌握常用药物的通用名、化学命名、化学结构、合成方法、理化性质和用途;掌握重要药物类型的构效关系;熟悉各类药物体内代谢及其与生物活性的关系;了解各类药物的发展、结构类型和最新进展;熟悉新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近代新药发展方向。并能应用常用药物的有关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验部分要求学生明确实验原理,了解实验步骤,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得到的结果进行认真观察并作必要记录,在实验报告中加以分析讨论。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理论部分:0绪论(2学时)一、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二、药物化学的研究与发展。三、我国药物化学的发展。四、药物化学发展的新方向。教学要求:熟悉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了解药物化学的发展简史及我国药物化学的发展现状。了解药物化学发展的新方向。教学重点:1.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任务;2.药物化学的发展简史及现状教学难点:452 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任务。第一章新药研究与开发概论(2学时)第一节新药研究与开发的过程和方法。一、药物发现的过程二、新药的开发阶段第二节药物合成研究和质量标准。一、药物合成及工艺研究二、药品质量和质量标准三、我国新药的分类和管理要求四、新药研究和开发中的其他问题。教学要求:掌握化学药物的命名特点;熟悉药物研究与开发的过程及方法;了解药物合成及工艺研究特点;了解我国新药的分类特点及管理要求;熟悉新药研究与开发过程中的知识产权和专利知识。教学重点:1.化学药物命名特点;2.药物研究与开发的过程及方法;3.新药研发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教学难点:新药研究与开发过程及方法。第二章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学时)第一节先导化合物发现的方法和途径。一、从天然产物活性成分中发现先导化合物二、通过分子生物学途径发现先导化合物三、通过随机机遇发现先导化合物四、从代谢产物中发现先导化合物五、从临床药物的副作用或者老药新用途中发现新药六、从药物合成的中间体中发现先导化合物七、通过计算机辅助药物筛选寻找先导化合物八、通过其他方法得到先导化合物第二节先导化合物的优化。一、烷基链或环的结构改造二、生物电子等排三、前药原理452 四、软药五、硬药六、孪药教学要求:熟悉药物设计的两个阶段和药物研发的四个阶段;了解先导化合物发现的主要方法和途径;熟悉先导化合物优化的经典药物化学方法。教学重点:1.先导化合物发现的方法和途径;2.先导化合物的经典优化方法。教学难点:先导化合物的优化方法。第三章药物结构与生物活性(2学时)第一节药物的结构与活性的关系。一、影响药物活性的主要因素二、药物的理化性质对活性的影响三、药物和受体间的相互作用对药效的影响第二节二维定量构效关系。一、疏水性参数二、电性参数三、立体参数第三节三维定量构效关系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一、基于受体结构的药物设计二、基于小分子的药物设计教学要求:熟悉影响药物在体内活性的主要因素;掌握药物理化性质对活性的影响;掌握药物和受体间相互作用对药效的影响;了解二维、三维定量构效关系及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方法与特点。教学重点:1.影响药物活性的主要因素2.药物理化性质对活性的影响3.药物与受体间的相互作用对药效的影响教学难点:药物理化性质对活性的影响;药物和受体间相互作用对药效的影响。第四章药物代谢(2学时)452 第一节官能团化反应一、氧化反应二、还原反应三、水解反应第二节结合反应一、葡萄糖醛酸结合二、硫酸结合三、氨基酸结合四、谷胱甘肽或巯基尿酸结合五、乙酰化结合六、甲基化结合第三节药物代谢研究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教学要求:掌握药物体内代谢反应分类及酶代谢反应特点;熟悉官能团化反应的分类及特点;熟悉结合反应的分类及特点;了解药物代谢研究在药物研发过程中的应用;教学重点:1.官能团化反应的分类及特点2.结合反应的分类及特点教学难点:官能团化反应的分类及特点;结合反应的分类及特点。第五章镇静催眠药和抗癫痫药(2学时)第一节苯二氮卓类催眠镇静药一、1,4-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发现二、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三、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发展和构效关系四、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代谢第二节非苯二氮卓类GABAA受体激动剂一、吡咯酮类二、咪唑并吡啶类第三节抗癫痫药一、抗癫痫药物的作用机制二、巴比妥类及其同型药物三、二苯并氮杂卓类四、GABA类似物452 五、脂肪羧酸类六、其他结构类药物教学要求:熟悉镇静催眠药的结构类型和作用机制;掌握异戊巴比妥、地西泮的化学名、理化性质、体内代谢及用途;熟悉奥沙西泮、阿普唑仑、唑吡坦的结构、化学名及用途;了解三唑仑的结构和用途;了解异戊巴比妥的合成路线。熟悉巴比妥类药物的构效关系;熟悉抗癫痫药物的结构类型和作用机制;熟悉苯妥英钠的结构、化学名及用途;了解卡马西平、卤加比的结构和用途。教学重点:1.镇静催眠药的结构类型及几个代表药物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体内代谢等。2.巴比妥类抗癫痫药物的构效关系及代表药物苯妥英钠的相关特性。教学难点: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和巴比妥类抗癫痫药的构效关系。第六章精神神经疾病治疗药(2学时)第一节经典的抗精神病药物一、吩噻嗪类二、硫杂蒽类三、丁酰苯类及其类似物四、苯酰胺类五、二苯二氮卓类及其衍生物第二节非经典的抗精神病药物一、非经典的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机制二、非经典的抗精神病药物第三节抗抑郁药一、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二、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三、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四、α2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第四节抗焦虑药和抗躁狂药一、抗焦虑药二、抗狂躁药教学要求:452 掌握吩噻嗪类药物的结构特点、构效关系;熟悉酚噻嗪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代谢过程;掌握氯丙嗪的结构、化学名、理化性质、体内代谢、用途及毒副作用;熟悉氯氮平的结构、化学名及用途;了解抗精神病药的发现及发展;了解抗抑郁药等其它精神神经疾病治疗药物的结构及作用特点。教学重点:1.吩噻嗪类药物的结构特点和构效关系;2.氯丙嗪的结构、理化性质、体内代谢、用途及毒副作用。教学难点: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的构效关系。第七章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药物第一节抗帕金森病药一、多巴胺替代物二、外周羧酸酶抑制剂三、多巴胺D受体抑制剂四、其他酶抑制剂五、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六、其他药物第二节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一、抑制Aβ形成和沉积的药物二、胆碱能系统改善药物三、NMDA受体拮抗剂四、抗氧化药物教学要求:了解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分类;了解抗帕金森病药物的结构、理化性质、体内代谢及用途;了解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的结构、理化性质、体内代谢及用途。教学重点: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表药物的结构、理化性质、体内代谢和用途。教学难点: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表药物的结构、理化性质、体内代谢。第八章镇痛药(2学时)第一节吗啡及其衍生物第二节合成镇痛药一、哌啶类二、氨基酮类452 三、吗啡烃类及苯并吗喃类四、其他药物第三节阿片受体和阿片样物质一、阿片受体二、阿片样物质教学要求:熟悉镇痛药的结构类型和作用机制。掌握吗啡的结构特点、化学名、理化性质、构效关系、体内代谢及用途。熟悉哌替啶的结构、化学名及用途。了解美沙酮、喷他佐辛的结构和用途。了解镇痛药的构效关系和发展;了解阿片受体及阿片类药物的作用特点。教学重点:1.镇痛药的结构类型和作用机制2.吗啡和哌替啶的结构、理化性质、构效关系、体内代谢。3.阿片受体及阿片类药物的作用特点教学难点:镇痛药吗啡的构效关系及阿片类药物的作用特点。第九章局部麻醉药第一节局部麻醉药的发展第二节局部麻醉药的结构类型一、对氨基苯甲酸酯类二、酰胺类三、氨基酮类四、氨基醚类五、氨基甲酸酯类第三节局部麻醉药的构效关系第四节局部麻醉药的作用机制教学要求:掌握局部麻醉药的结构类型;掌握盐酸普鲁卡因、盐酸利多卡因的化学名、结构、理化性质和用途;熟悉可卡因到普鲁卡因的研究思路及过程;熟悉盐酸丁卡因、盐酸布比卡因、盐酸达克罗宁的结构、作用特点和用途;了解局麻药的作用机制、构效关系、发展和现状。教学重点:麻醉药的结构类型和代表性药物的结构、理化性质和用途。教学难点:452 代表性药物的结构和理化性质。第十章拟胆碱和抗胆碱药物(2学时)第一节拟胆碱药一、胆碱受体激动剂二、胆碱受体激动剂的构效关系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四、有机磷酸酯的抗胆碱酯酶作用和胆碱酯酶复能药第二节抗胆碱药一、颠茄生物碱类抗胆碱药二、合成抗胆碱药三、M胆碱受体拮抗剂的构效关系四、N胆碱受体拮抗剂教学要求:掌握拟胆碱药物的类型;了解胆碱酯类M受体激动剂的构效关系;了解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及应用特点;掌握溴新斯的明的结构、理化性质和用途;熟悉毛果芸香碱的结构和用途;掌握抗胆碱药物的类型;掌握硫酸阿托品、溴丙胺太林的结构、理化性质和用途;熟悉莨菪类药物的构效关系;熟悉氢溴酸东莨菪碱、氢溴酸山莨菪碱、氢溴酸樟柳碱、苯磺阿曲库铵、泮库溴胺的结构、作用特点和用途;了解M受体拮抗剂的发展及构效关系;了解N受体拮抗剂的发展及结构类型。教学重点:1.拟胆碱药物和抗胆碱药物的结构类型。2.溴新斯的明、硫酸阿托品、溴丙胺太林的结构、理化性质和用途。3.莨菪类药物的构效关系。4.氢溴酸东莨菪碱、氢溴酸山莨菪碱、氢溴酸樟柳碱、苯磺阿曲库铵、泮库溴胺的结构、作用特点和用途。教学难点:莨菪类药物的构效关系。第十一章组胺受体拮抗剂及抗过敏和抗溃疡药(2学时)第一节组胺H1受体拮抗剂和抗过敏药物一、经典的H1受体拮抗剂二、非经典的H1受体拮抗剂三、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构效关系第二节过敏介质与抗过敏药452 一、过敏介质释放抑制剂二、过敏介质拮抗剂三、钙离子通道阻断剂第三节组胺H2受体拮抗剂和抗溃疡药一、H2受体拮抗剂抗溃疡药物结构类型二、组胺H2受体拮抗剂的构效关系第四节质子泵抑制剂一、不可逆型质子泵抑制剂二、不可逆型质子泵抑制剂的构效关系三、可逆性质子泵抑制剂教学要求:掌握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结构类型;掌握马来酸氯苯那敏、氯雷他定、盐酸西替利嗪、咪唑斯汀的化学名、结构、理化性质和用途;熟悉盐酸苯海拉明、盐酸曲吡那敏、盐酸赛庚啶、酮替芬的结构和用途;了解第一代(经典)抗组胺药物的发展及结构变换;了解第二代(非镇静性)抗组胺药物的发展;了解组胺H2受体拮抗剂的发现过程;掌握西咪替丁的结构、用途和毒副作用;熟悉盐酸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罗沙替丁的结构特点和用途;了解不可逆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的结构及作用特点。教学重点:1.马来酸氯苯那敏、氯雷他定、盐酸西替利嗪、咪唑斯汀的化学名、结构、理化性质和用途;2.盐酸苯海拉明、盐酸曲吡那敏、盐酸赛庚啶、酮替芬的结构和用途;3.西咪替丁的结构、用途和毒副作用;4.盐酸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罗沙替丁的结构特点和用途。教学难点:各类代表药物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和用途。第十二章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的药物第一节拟肾上腺素药物。一、拟肾上腺素药物二、α受体激动剂三、选择性β受体激动剂四、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的构效关系五、β3受体激动剂第二节抗肾上腺素药452 一、α受体阻断剂二、β受体阻断剂三、对α和β受体都有阻断作用的药物教学要求:掌握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的基本结构类型及其构效关系。掌握肾上腺素、盐酸麻黄碱、沙丁胺醇的化学名、结构及其特点、作用、理化性质和用途。熟悉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特布他林的结构和用途。了解多巴酚丁胺、盐酸伪麻黄碱、克伦特罗的结构和用途。了解拟肾上腺素药物的发展。教学重点:1.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的基本结构类型及其构效关系;2.肾上腺素、盐酸麻黄碱的结构及其特点、作用、理化性质和用途;3.熟悉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特布他林的结构和用途。教学难点: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的构效关系。第十三章抗高血压药物和利尿药(2学时)第一节抗高血压药一、交感神经药物二、血管扩张药物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四、钙离子拮抗剂第二节利尿药一、碳酸酐酶抑制剂二、Na+-Cl-协转运抑制剂三、Na+-K+-2Cl-协转运抑制剂四、阻断肾小管上皮Na+通道药物五、盐皮质激素受体阻断剂教学要求:了解交感神经药物的分类及代表药物盐酸可乐定、利血平、潘必啶的结构及作用特点;熟悉ACEI及AngⅡ受体拮抗剂的作用机制;了解ACEI及AngⅡ452 受体拮抗剂的发展;掌握卡托普利的结构、化学名、理化性质、构效关系、体内代谢、临床应用及合成路线;熟悉氯沙坦的结构、化学名及应用;了解马来酸依那普利、福辛普利、依普沙坦、替米沙坦的结构及应用;了解钙通道阻滞剂的分类及构效关系;掌握硝苯地平的结构、化学名、理化性质、体内代谢、临床应用及合成路线;熟悉盐酸地尔硫卓、盐酸维拉帕米的结构、化学名、代谢及应用;了解氨氯地平、桂利嗪、普尼拉明的结构及应用。教学重点:1.ACEI及AngⅡ受体拮抗剂的作用机制;2.卡托普利的结构、理化性质、构效关系、体内代谢、临床应用及合成路线;3.硝苯地平的结构、理化性质、体内代谢、临床应用及合成路线;4.其他各代表药物的结构特点和临床用途。教学难点:ACEI的作用机制和代表药物卡托普利的构效关系。第十四章心脏疾病药物和血脂调节药(2学时)第一节强心药物一、强心苷类二、β受体激动剂类三、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第二节抗心律失常药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制二、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第三节抗心绞痛药第四节血脂调节药一、血脂的化学和生物化学二、血脂调节药物教学要求:熟悉强心甙类药物的构效关系;掌握地高辛的结构、理化性质、代谢、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了解米力农、多巴酚丁胺、洋地黄毒苷的结构及应用;熟悉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及各类药物的作用特点;掌握盐酸胺碘酮的结构、化学名、理化性质、体内代谢、临床应用、毒副作用及合成路线。了解奎尼丁的结构、来源、作用机制及应用;熟悉NO供体药物的作用机制。掌握硝酸甘油的结构、化学名、理化性质、体内代谢及临床应用;熟悉硝酸异山梨酯、硝普钠的结构及应用;了解调血脂药的分类特点及作用机制;熟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吉非贝齐、非诺贝特及和烟酸的结构及应用。教学重点:1.强心甙类药物的构效关系;2.各典型代表药物的结构、理化性质、体内代谢、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教学难点:452 各典型代表药物的结构、理化性质、体内代谢、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第十五章甾体激素药物(2学时)第一节概述一、甾体化合物的结构类型与命名二、甾体激素半合成原料及中间体三、甾体激素的体内生物合成途径第二节雌激素及抗雌激素一、甾体雌激素二、非甾体雌性激素三、抗雌激素和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第三节雄性激素、同化激素和抗雄性激素一、雄性激素二、同化激素三、抗雄性激素药物第四节孕激素和抗孕激素一、孕酮类孕激素二、19-去甲基睾酮类孕激素三、抗孕激素第五节肾上腺皮质激素一、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构效关系二、代表药物教学要求:掌握甾体药物分类及结构特征;掌握雌二醇、丙酸睾酮、黄体酮、氢化可的松的结构、化学名称、理化性质、体内代谢及用途;熟悉枸橼酸他莫昔芬、米非司酮、炔诺酮和醋酸地塞米松的结构、化学名称及用途;了解己烯雌酚和左炔诺孕酮的结构特点及用途;了解雌二醇、丙酸睾酮、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的结构特点和用途;掌握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构效关系。教学重点:1.甾体药物的分类及结构特征;2.各典型代表药物的结构、理化性质、体内代谢、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3.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构效关系。教学难点:1.甾体激素药物的分类和结构特点;2.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构效关系。452 第十六章降血糖药物和骨质疏松治疗药物第一节降血糖药物一、胰岛素及其类似物二、胰岛素分泌促进剂三、胰岛素增敏剂四、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第二节骨质疏松治疗药物一、激素及相关药物二、双磷酸类药物教学要求:掌握口服降血糖药的结构类型及作用机制;掌握甲苯磺丁脲、盐酸二甲双胍、马来酸罗格列酮的化学名、结构、理化性质和用途;熟悉胰岛素的结构特点及用途;熟悉磺酰脲类口服降血糖药的结构与代谢、作用时间的关系;熟悉格列本脲、那格列奈的结构和用途;了解磺酰脲类口服降血糖药的发展;了解格列美脲、米格列醇的结构和用途。教学重点;1.口服降血糖药的结构类型及作用机制;2.各典型代表药物的结构、理化性质、体内代谢、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教学难点:各典型代表药物的结构、理化性质、体内代谢、作用机制。第十七章合成抗菌药(2学时)第一节合成抗菌药一、磺胺类抗菌药物及抗菌增效剂二、喹诺酮类抗菌药三、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第二节抗结核药物一、合成抗结核药物二、抗结核抗生素第三节合成抗真菌药一、作用于真菌膜上麦角甾醇的药物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唑类抗真菌药物三、角鲨烯环氧化酶抑制剂四、其他药物教学要求:452 掌握磺胺嘧啶、甲氧苄啶的化学名、结构、理化性质、体内代谢、合成及用途,了解磺胺类药物的发现过程;掌握磺胺类药物的构效关系及作用机制;掌握抗代谢理论;了解抗菌增效剂的概况及甲氧苄啶的作用机理;熟悉喹诺酮类药物发展概况;掌握三代喹诺酮类药物的化学结构特征与药效特点。掌握吡哌酸、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的化学名、结构、理化性质、体内代谢、合成及用途;熟悉喹诺酮抗菌药物的作用机理、构效关系、构毒关系;熟悉萘啶酸、左氟沙星、加替沙星、斯帕沙星的化学结构。了解对氨基水杨酸、利福平、利福霉素、异烟肼、乙胺丁醇的化学名、结构、理化性质、体内代谢及用途。了解抗真菌抗生素的结构及药效特点。教学重点:1.磺胺类药物的构效关系及作用机制;2.代谢拮抗理论;3.喹诺酮抗菌药物的作用机理、构效关系、构毒关系;4.各典型代表药物的结构、理化性质、体内代谢、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教学难点:代谢拮抗理论及磺胺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的构效关系。第十八章抗病毒药第一节抗非逆转录病毒药物一、抑制病毒复制初始时期的药物二、干扰病毒核酸复制的药物三、影响核糖体翻译的药物第二节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一、逆转录酶抑制剂二、HIV蛋白酶抑制剂教学要求:掌握盐酸金刚烷胺、利巴韦林、阿昔洛韦的化学名、结构、理化性质、体内代谢、合成及用途。熟悉抗病毒药物的分类和研究进展。熟悉利巴韦林的构效关系和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及构效关系,了解阿昔洛韦的作用机制和HIV蛋白酶抑制剂的概况。教学重点:1.抗病毒药物的分类;2.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及构效关系;3.各典型代表药物的结构、理化性质、体内代谢、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教学难点:452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及构效关系。第十九章抗生素(2学时)第一节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一、基本结构特点和作用机制二、青霉素类三、头孢菌素类四、非经典的β-内酰胺抗生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第二节四环素类抗生素一、四环素类抗生素二、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构效关系、作用机制和耐药性第三节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一、链霉素二、卡那霉素及其衍生物三、庆大霉素四、新霉素类第四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和作用机制二、红霉素及其衍生物三、麦迪霉素及其衍生物四、螺旋霉素及其衍生物第五节其他抗生素一、氯霉素及其衍生物二、林可霉素及其衍生物三、磷霉素教学要求:452 了解β-内酰胺抗生素的发展和作用机制;熟悉β-内酰胺抗生素的结构特点、分类及构效关系;了解半合成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结构改造方法及一般合成方法;掌握青霉素的理化性质及在各种条件下的分解产物;掌握青霉素钠、阿莫西林、头孢氨苄和头孢噻肟钠的结构、理化性质及临床应用;熟悉苯唑西林钠、克拉维酸钾及氨曲南的结构及临床用途;熟悉头孢菌素四代的划分及各代药物的特点。了解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结构特点、临床应用及毒副作用;熟悉天然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理化性质。了解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结构特点、临床应用及毒副作用;了解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及半合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结构改造方法。了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结构特点及临床应用;熟悉红霉素的理化性质及半合成红霉素衍生物的结构改造方法;熟悉红霉素、罗红霉素、阿齐霉素、克拉霉素及泰利霉素的作用特点。掌握氯霉素的结构、理化性质及临床应用;熟悉氯霉素的合成方法。教学重点:1.β-内酰胺抗生素的结构特点、分类及构效关系;2.头孢菌素四代的划分及各代药物的特点;3.各典型代表药物的结构、理化性质、体内代谢、毒副作用及临床应用。教学难点:β-内酰胺抗生素的构效关系。第二十章抗肿瘤药(2学时)第一节直接作用于DNA的药物一、烷化剂二、金属铂络合物三、博来霉素四、作用于DNA拓扑异构酶的药物第二节干扰DNA合成的药物一、叶酸拮抗物二、嘧啶拮抗物三、嘌呤拮抗物第三节抗有丝分裂的药物一、在微管蛋白上有一个结合位点的药物二、在微管蛋白上有两个结合位点的药物三、作用在聚合状态微管的药物第四节基于肿瘤信号传导机制的药物一、蛋白激酶抑制剂二、蛋白酶体抑制剂教学要求:452 了解烷化剂类药物的发展;熟悉烷化剂类药物的结构类型和作用机理;掌握盐酸氮芥、环磷酰胺、顺铂的结构、理化性质、体内代谢及作用特点;熟悉塞替派、卡莫司汀、白消安的结构及临床应用;了解金属铂配合物的发展及构效关系;熟悉环磷酰胺、卡莫司汀的合成方法。了解抗代谢药物的发展;熟悉抗代谢药物的设计原理及作用机理;掌握氟尿嘧啶、巯嘌呤的结构、理化性质及临床应用;熟悉盐酸阿糖胞苷和甲氨喋呤的结构及临床应用;熟悉氟尿嘧啶和巯嘌呤的合成方法。了解抗肿瘤抗生素的发展及作用机理;熟悉米托蒽醌的结构特点、设计思想及作用。了解抗肿瘤植物药及衍生物的发展和作用机理;熟悉喜树碱类、长春碱类及紫杉烷类抗肿瘤药物的结构特点及临床应用。教学重点:1.烷化剂类药物的结构类型和作用机理;2.抗代谢药物的设计原理及作用机理;3.各典型代表药物的结构、理化性质、体内代谢、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教学难点:各典型代表药物的理化性质、体内代谢及临床应用。第二十一章抗寄生虫药第一节驱肠虫药物第二节抗血吸虫药物第三节抗疟药物一、疟原虫的生命周期和抗疟药物的作用环二、疟疾的预防和治疗药物教学要求:了解驱肠虫药的结构类型;熟悉抗血吸虫药物的作用特点、毒副作用及用药方式;了解吡喹酮的结构特点、体内代谢及合成路线。了解疟原虫的生命周期和抗疟药物的作用环;熟悉代表药物奎宁、磷酸氯喹、乙胺嘧啶的结构特点及用途。熟悉青蒿素类药物的来源、结构特点、构效关系、作用机制及体内代谢。教学重点:各典型代表药物的结构、理化性质、体内代谢及临床应用。教学难点:各典型代表药物的理化性质、体内代谢。第二十二章非甾体抗炎药(2学时)第一节非甾体抗药的作用机制一、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和炎症介质二、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靶点第二节解热镇痛药一、苯胺类二、水杨酸类三、吡唑酮类第三节非甾体抗炎药一、非选择性非甾体抗炎药二、选择性的环氧合酶抑制剂452 第四节痛风治疗药教学要求:掌握非甾体抗药物的分类及羟布宗、吲哚美辛、甲芬那酸、吡罗西康、双氯芬酸钠、布洛芬和萘普生化学名、结构、理化性质、体内代谢和合成及用途;掌握芳基丙酸类镇痛抗炎药的构效关系及布洛芬光学异构体代谢的活性变化;熟悉3,5-吡唑烷二酮类药物的构效关系及代谢物药物活性的变化;了解芳基烷酸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发展概况;熟悉COX-1和COX-2的结构的差别及其药理作用的特点;掌握塞利西布的化学名、结构和合成及以结构与活性关系。教学重点:1.非甾体抗药物的分类;2.COX-1和COX-2的结构的差别及其药理作用的特点;3.各典型代表药物的结构、理化性质、体内代谢、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教学难点:COX-1和COX-2的结构的差别及其药理作用的特点。第二十三章维生素(2学时)第一节脂溶性维生素一、维生素A类二、维生素D类三、维生素E类四、维生素K类第二节水溶性维生素一、维生素B类二、维生素C类三、叶酸类教学要求:掌握脂溶性和水溶性维生素的结构类型;熟悉维生素A、维生素D和维生素E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各自的活性形式及用途;熟悉维生素C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各自的活性形式及用途;了解维生素B的结构特点及用途。教学重点:1.脂溶性和水溶性维生素的结构类型;2.各类维生素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各自的活性形式及用途。教学难点:各类维生素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各自的活性形式及用途。实验部分:452 [实验一]薄层色谱法分离偶氮苯和苏丹Ⅲ[实验要求]掌握薄层色谱分离原理、制备方法、操作方法。[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二]邻、对硝基苯胺的分离[实验要求]掌握柱色谱的分离原理、装柱方法、操作方法。[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三]解热镇痛药扑热息痛的制备[实验要求]掌握易被氧化产品的重结晶精制方法;掌握选择性对乙酰化对氨基苯酚的氨基而保留酚羟基的方法。[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四]5-硝基-2羟基苯甲酸的合成[实验要求]熟悉硝化反应原理,掌握硝化反应的基本技能。[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五]美沙拉嗪的合成[实验要求]熟悉还原反应原理,掌握美沙拉嗪合成的基本技能。[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六]磺胺醋酰钠的合成[实验要求]掌握磺胺类药物的一般理化性质,掌握通过控制PH、温度等条件分离纯化合成产品的方法,并掌握乙酰化反应的原理。[实验学时]3学时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郑虎.《药物化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徐正.《药物化学学习指导》.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仉文升.《药物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尤启东.《药物化学》(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5]尤启东.《药物化学实验与指导》.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3016课程总学时/学分:36/2(其中理论18学时,实验18学时)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452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一门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类专业限选课程。本课程主要包括基因工程菌发酵和动物细胞培养制药工艺及重组蛋白质药物的分离纯化工艺与鉴定等。学习本课程是进入医药领域的重要途径,能使学生充分掌握生物制药的上、下游知识和技术,为学生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知识、技术结构。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药物制造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及其相应的基本技能,并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制药工艺的创新及开展新药的研制与开发等方面的工作,了解制药工艺学的最新方法及研究进展。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理论部分: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生物药物概述一、生物药物的概念二、生物药物的性质三、生物药物的分类第二节生物药物与生物制药工艺学一、生物制药的发展历程二、生物制药工艺学的研究内容三、生物制药的研究发展趋势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药物、生物制药工艺学的概念、分类;了解生物制药工艺学的研究内容、发展趋势。教学重点:生物药物的概念和分类。教学难点:生物药物的类别。第二章生物制药工艺技术基础(6学时)第一节生化制药工艺技术基础一、生物材料二、生物材料的选择、预处理和保存三、组织和细胞的破碎及细胞器的分离452 四、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和纯化五、生物活性物质的浓缩、干燥和保存第二节微生物制药工艺基础一、制药微生物菌种的发育与保藏二、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三、微生物药物发酵基础第三节基因工程制药技术基础一、目的基因的制备二、基因重组三、基因工程菌或细胞的构建四、基因工程菌或细胞的培养五、基因工程产物的分离和纯化第四节细胞工程制药技术基础一、动物细胞工程制药技术基础二、植物细胞工程制药技术基础第五节酶工程制药技术基础一、概述二、药用酶的生产三、药用酶的修饰四、酶的固定化及其在制药方面的应用五、酶的非水相催化及其在制药方面的应用教学要求:1.掌握生化制药、微生物制药、基因工程制药、细胞工程制药和酶工程制药的技术基础;传统生化制药的基本工艺过程,包括材料的选择、预处理,组织细胞的破碎,细胞器的分离纯化,浓缩干燥等步骤;2.了解微生物制药技术的研究内容,包括菌种的选育和保藏、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发酵工艺、发酵产物的提取、分离纯化;3.掌握基因工程制药的研究内容,包括基因的制备、基因重组、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工程菌的培养、产物的分离纯化;4.学习细胞工程制药技术,包括动植物细胞培养的特性、方法、培养基组成与种类、培养条件等5.熟悉酶工程制药技术,包括酶分子修饰、酶的固定化和酶的非水相催化原理和技术。教学重点:452 1.生化制药、微生物制药、基因工程制药、细胞工程制药和酶工程制药的技术基础;2.微生物菌种的选育和保藏;3.目的基因的制备、基因重组、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基因工程菌的培养、产物的分离纯化;4.动植物细胞培养的特性、方法;5.酶的固定化和酶的非水相催化原理。教学难点:1.微生物制药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发酵工艺;2.基因工程制药的研究内容,包括基因的制备、基因重组、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工程菌的培养、产物的分离纯化;3.酶的非水相催化原理和技术。第三章氨基酸类药物(2学时)第一节概述一、氨基酸的组成和结构二、氨基酸的理化性质三、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在医疗中的作用第二节氨基酸的生产方法一、水解法二、发酵法三、酶转化法四、化学合成法第三节重要氨基酸药物的生产工艺第四节氨基酸输液一、氨基酸输液的一般要求二、氨基酸输液的配方模式三、氨基酸输液的制备四、氨基酸输液的质量标准五、氨基酸输液的种类与应用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氨基酸药物的基本概念、生产方法;熟悉重要氨基酸药物的生产工艺;了解氨基酸输液的一般要求和质量标准。教学重点:氨基酸药物的基本概念、生产方法。452 教学难点:重要氨基酸药物的生产工艺。第四章多肽与蛋白质药物(2学时)第一节概述一、多肽类药物二、蛋白类药物三、多肽与蛋白质药物的主要生产方法第二节重要多肽类药物的制备一、胸腺激素二、促皮质素三、降钙素第三节重要蛋白质药物的制备一、白蛋白二、干扰素三、胰岛素四、生长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的基本概念,重要的多肽蛋白质药物的性质与结构、生产工艺。教学重点:1.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的基本概念;2.重要的多肽蛋白质药物的性质与结构、生产工艺。教学难点:重要的多肽蛋白质药物的生产工艺第五章酶类药物(1学时)第一节概述一、酶类药物的分类二、酶类药物的要求三、酶类药物的一般制备方法第二节重要酶类药物的制备一、胃蛋白酶二、胰蛋白酶三、溶菌酶教学要求:452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酶类药物的基本概念,重要的酶类药物的性质、生产工艺。教学重点:1.酶类药物的基本概念;2.重要的酶类药物的性质、生产工艺。教学难点:胃蛋白酶、溶菌酶等重要酶类药物的生产工艺第六章核酸类药物(1学时)第一节概述一、核酸和核酸类药物的发展沿革二、核酸类药物的分类三、核酸类药物的生产方法第二节重要的核酸类药物的制备一、RNA与DNA的提取和制备二、肌苷三、叠氮胸苷四、阿糖胞苷五、三氮唑核苷六、阿糖腺苷七、聚肌胞苷酸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核苷酸类药物的基本概念,核酸类药物的生产方法;熟悉重要的核苷酸类药物的性质、生产工艺。教学重点:1.核酸类药物的生产方法;2.RNA与DNA的提取和制备方法。教学难点:重要的核酸类药物药物的生产工艺第七章糖类药物(1学时)第一节糖类药物概述一、糖类药物的分类二、糖类药物的生理功能和药理作用三、粘多糖的特点四、糖类药物制备的一般方法452 第二节重要糖类药物的制备一、D-甘露醇二、1,6-二磷酸果糖三、肝素四、硫酸软骨素五、透明质酸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糖类药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糖类药物的一般生产方法,糖类药物的生理功能和药理作用;熟悉重要的糖类药物的性质、生产工艺。教学重点:1.多糖的分离纯化方法;2.糖类药物的生理功能和药理作用。教学难点:重要的糖类药物药物的生产工艺。第八章脂类药物(1学时)第一节脂类药物概述一、脂类类药物的分类二、脂类药物的应用三、脂类药物制备的一般方法第二节重要脂类药物的制备一、磷脂类二、胆酸类三、固醇类四、胆色素类五、不饱和脂肪酸类六、人工牛黄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脂类药物的基本概念、分类,脂类药物的一般生产方法;熟悉重要的脂类药物的性质、生产工艺;了解脂类药物的应用。教学重点:脂类药物的概念和制备的一般办法;教学难点:重要的脂类药物药物的生产工艺。第九章抗生素(2学时)452 第一节概述一、抗生素的发展二、抗生素类的分类三、抗生素的应用第二节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一、青霉素二、头孢菌素第三节四环类抗生素一、概述二、生产菌种三、四环素发酵工艺第四节氨基环醇类抗生素一、概述二、链霉素三、庆大霉素族第五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一、概述二、红霉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抗生素的基本概念分类、重要抗生素的性质与结构、生产工艺等。教学重点:1.抗生素的概念和分类;2.重要抗生素的性质、结构教学难点:重要抗生素的生产工艺。第十章生物制品(2学时)第一节概述一、生物制品的基本概念和发展沿革二、生物制品的分类三、生物制品的免疫学基础四、生物制品的质量要求第二节疫苗一、疫苗的定义与分类452 二、病毒类疫苗的制造方法三、细菌类疫苗和类毒素的制备方法四、疫苗类生物制品的质量检定五、生物制品检定标准品六、重要的疫苗制备工艺七、核酸疫苗第三节DNA重组疫苗一、概述二、DNA重组药物的特点三、DNA重组药物的制备举例第四节基因治疗与基因药物一、概述二、基因治疗的载体三、反义RNA四、基因药物的应用教学要求:1.掌握生物制品的概念和分类,抗血清、抗毒素、细胞因子等概念;2.掌握免疫的概念和机体获得性免疫的方式,了解机体免疫的机制;3.掌握疫苗的定义和种类,了解病毒类疫苗、细菌类疫苗和类毒素的制备方法4.熟悉疫苗类生物制品的质量检定,包括理化性质检定、安全检定、效力试验,掌握效力试验的几种方法、活菌数的滴定测定等5.熟悉重要疫苗制备工艺教学重点:1.生物制品的概念和分类,抗血清、抗毒素、细胞因子等概念;2.免疫的概念和机体获得性免疫的方式;3.疫苗的定义和种类4.效力试验的几种方法教学难点:机体免疫的机制,重要疫苗制备工艺。实验部分:[实验一]溶菌酶的分离[实验要求]理解金霉素霉菌孢子培养基的配置,掌握霉菌孢子培养方法。[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二]溶菌酶的纯化与精制452 [实验要求]掌握种子培养基的配制方法,了解种子浓度的检测,掌握抗生素定向发酵原理。[实验学时]6学时[实验三]蛋黄卵磷脂的制备[实验要求]了解抗生素效价的表示方法,掌握效价的测定方法。[实验学时]6学时[实验四]蛋黄卵磷脂的检测[实验要求]掌握纸层析的原理,掌握四环素族抗生素的定性鉴定方法。[实验学时]3学时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李德山.《基因工程制药》(高等学校制药工程专业规划教材).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2]杨汝德.《基因克隆技术在制药中的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3]齐香君.《现代生物制药工艺学》(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4]朱宝泉.《生物制药技术》(第一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5]元英进.《现代制药工艺学》(上)(第一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6]元英进.《现代制药工艺学》(下)(第一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7]辛秀兰.《现代生物制药工艺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生物药物分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3017课程总学时/学分:36/2(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0学时)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使学生掌握生物药物分析与检验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生物药物基本分析检验方法,培养学生重视生物药物质量的观念,从而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好后修课、进一步掌握新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和造就生物技术人才打下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452 能正确掌握生物药物分析与检验中的几种主要方法与最常用的几种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初步了解方法的选择。能正确掌握基本操作技术,对国标规定的项目分析应比较熟悉,初步具有独立工作的能力。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生物药物分析的性质和任务一、生物药物概述二、生物药物分析的内容三、生物药物分析的发展趋势第二节药典和生物药物的质量标准一、药典和药品质量标准二、《中国药典》及其历史沿革三、常用国外药典四、生物药物的质量标准第三节生物药物质量的科学管理一、生物药物质量的管理条例二、抗生素药物质量的科学管理第四节生物药物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一、取样二、鉴别三、检查四、含量测定五、检验报告第五节药物检验工作的标准操作规范第六节生物药物分析的数据处理一、误差二、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三、相关和回归四、显著性检验教学要求: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掌握生物药物定义,生物药物质量标准及质量控制,数据处理办法;熟悉生物药物的特点,生物药物质量检验的程序与方法、生物制品的质量检定;了解生物药物分类与用途。452 教学重点:1.生物药物定义、特点;2.生物药物质量检验的程序与方法。教学难点:生物药物质量检验的程序与方法。第二章生物药物的杂质检查(2学时)第一节生物药物的杂质及其来源一、生物药物的杂质的概念和分类二、生物药物的杂质的来源第二节生物药物中杂质检查的要求和限量计算一、生物药物种杂质检查的要求二、生物药物的杂质的限量计算第三节一般杂质检查一、氯化物检查法二、硫酸盐检查法三、铁盐检查法四、重金属检查法五、砷盐检查法六、酸碱度检查法七、溶液澄清度检查法八、溶液颜色检查法九、易碳化合物检查法十、炽灼残渣检查法十一、干燥失重检查法十二、水分检查法十三、残留溶剂检查法第四节特殊杂质检查一、利用生物药物与杂质在物理性质方面的差异检查二、利用生物药物与杂质在化学性质方面的差异检查教学要求: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掌握杂质检查的限量计算方法和不同种类杂质的检查方法,熟悉生物药物杂质的种类和来源。教学重点:1.杂质检查的限量计算方法;452 2.不同种类杂质的检查方法。教学难点:杂质检查的限量计算方法。第三章生物药物的安全性检查(4学时)第一节异常毒性检查法一、检查原理二、检查方法三、结果判定第二节热源检查法一、检查原理二、检查方法三、结果判定第三节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一、检查原理二、检查方法三、结果判定第四节无菌检查法一、检查原理二、检查方法三、结果判定第五节升压物质检查法一、检查原理二、检查方法三、结果判定第六节降压物质检查法一、检查原理二、检查方法三、结果判定第七节过敏物质检查法一、检查原理二、检查方法三、结果判定第八节宿主细胞蛋白质检查法一、ELISA法452 二、蛋白质印迹法第九节残留DNA检测法一、DNA探针杂交法二、荧光染色法第十节抗体检测法一、检查原理二、检查方法三、结果判定第十一节抗生素残留量检测法一、检查原理二、检查方法三、结果判定教学要求: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了解生物药物需要的安全性检查的各个方面,并掌握各种不同物质的检测方法。教学重点:安全性检查需要的检查项及其检查法。教学难点:不同抗体检测法原理。第四章生物药物的微生物限度检查(4学时)第一节生物药物微生物限度检查的必要性一、生物药物染菌的范围和原因二、生物药物染菌后的质量变化三、生物药物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意义四、国内外微生物限度检查概况第二节生物药物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一、微生物限度标准二、微生物限度检查原则三、微生物限度检查步骤第三节控制菌检查法一、大肠埃希氏菌二、沙门菌三、铜绿假单胞菌四、金黄色葡萄球菌452 五、白色念珠菌第四节含抑菌成分的生物药物染菌检查法一、含抑菌成分药品染菌的原因二、含抑菌成分供试品的确定三、含抑菌成分供试液的制备教学要求: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掌握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和步骤,抑菌成分供试品的制备,了解生物药物染菌的范围原因及生物限度检查法的概况和意义。教学重点: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和步骤。教学难点: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和步骤,抑菌成分供试品的制备。第五章生物药物的酶学分析法(4学时)第—节概述一、酶法分析的分类和原理二、酶免疫测定的分类和原理第二节酶法分析类型和操作步骤一、终点法二、反应速度法三、酶循环放大分析法第三节酶免疫测定法的类型和操作步骤一、双抗体夹心法二、双位点一步法三、间接法四、竞争法第四节酶联方法一、戊二醛法二、过碘酸钠法三、二异氰酸甲苯法第五节酶免疫测定法要点一、固相载体与试剂的选择二、酶与抗体的活性测定三、酶标结合物的定量测定四、酶标结合物最适浓度的测定452 五、抗原最适浓度的测定六、酶与底物的结合第六节其他酶免疫测定法一、液相酶免疫测定法二、固相酶免疫测定法第七节应用实例教学要求: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掌握酶活力测定的基本概念、三种酶法分析的方法、酶免疫测定法的几种方法;了解酶活力测定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几种酶联免疫方法及实例。教学重点:1.酶活力、比活力概念;2.酶免疫测定法几种方法的原理、步骤;3.酶法分析类型和操作步骤。教学难点:酶免疫测定法几种方法的原理。第六章抗生素类药物的分析(4学时)第一节概述一、抗生素类药物的特点及检测项目二、抗生素类药物的分类三、抗生素效价四、抗生素微生物检定用标准品第二节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的分析一、化学结构与性质二、鉴别三、检查四、含量测定第三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的分析一、化学结构与性质二、鉴别三、检查四、含量测定第四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物的分析一、化学结构与性质452 二、鉴别三、检查四、含量测定第五节四环素类抗生素药物的分析一、化学结构与性质二、鉴别三、检查四、含量测定第六节其他抗生素药物的分析第七节抗生素效价微生物测定法一、微生物鉴定方法二、管碟法测定抗生素效价第八节生物统计法在抗生素效价检定中的应用教学要求: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熟悉不同种类抗生素的结构和性质,了解它们的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教学重点:1.不同种类抗生素药物分析方法;2.抗生素效价微生物测定法的原理、步骤、数据处理。教学难点:抗生素效价微生物测定法的原理、步骤、数据处理。第七章维生素及辅酶类药物分析(2学时)第一节概述一、维生素的分类与作用二、辅酶的分类与作用第二节脂溶性维生素类药物的分析一、维生素A二、维生素E第三节水性维生素类药物的分析一、维生素C二、维生素B1三、维生素B2四、维生素B12第四节辅酶类药物的分析452 一、辅酶A二、辅酶Q10教学要求: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了解维生素和辅酶的分类和作用,熟悉不同种类维生素和辅酶的分析方法实例。教学重点:维生素和辅酶的分析方法。教学难点:维生素和辅酶的药物分析实例。第八章核酸和核苷酸类药物的分析(2时)第一节概述一、结构与分类二、理化性质第二节分析方法一、鉴别二、检查三、含量测定第三节应用实例教学要求: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掌握核酸类、核苷酸类药品检测的方法及过程,熟悉核酸和核苷酸类药物的结构和性质。教学重点:核酸类、核苷酸类药品检测的方法及过程。教学难点:核酸类、核苷酸类药品药物分析实例。第九章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的分析(2学时)第一节氨基酸类药物分析一、鉴别二、检查三、含量测定第二节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的分析一、鉴别二、检查三、含量测定452 四、应用实例教学要求: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熟悉氨基酸类、多肽类、蛋白类以及酶类药品检测的方法及过程。教学重点:氨基酸类、多肽类、蛋白类以及酶类药品检测的方法。教学难点:氨基酸类、多肽类、蛋白类以及酶类药品药物分析实例。第十章多糖类药物的分析(2学时)第一节概述一、化学结构分析二、理化性质分析第二节黏多糖类药物分析一、鉴别二、检查三、含量测定第三节细菌多糖类药物分析一、鉴别二、检查三、含量测定第四节真菌多糖类药物分析一、鉴别二、检查三、含量测定第五节应用实例教学要求: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熟悉糖类结构和糖类药品检验基本要求。掌握粘多糖、细菌多糖、真菌多糖的鉴别,含量测定。教学重点:粘多糖、细菌多糖、真菌多糖的鉴别,含量测定。教学难点:粘多糖、细菌多糖、真菌多糖类药品药物分析实例。第十一章酶类药物分析(2学时)第一节概述452 一、酶的分类和命名二、酶的催化特性三、诊断酶类药物四、治疗酶类药物第二节酶类药物的鉴别和检查一、鉴别二、检查第三节酶类药物活力测定第四节应用实例教学要求: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熟悉酶的分类、命名和催化特性;了解酶类药物的鉴别和检查;掌握酶活力和比活力的定义、酶活力测定的原理和方法。教学重点:酶活力和比活力的定义、酶活力测定的原理和方法。教学难点:酶类药物药物分析实例。第十二章细胞因子类药物的分析(2学时)第一节概述一、基因工程类药物的发展进程二、基因工程类药物的质量控制要点三、细胞因子类药物的研制开发与应用第二节细胞因子类药物的鉴别和检查一、鉴别二、检查第三节细胞因子类药物的含量和活性检测一、细胞因子类药物的含量测定二、细胞因子类药物的生物活性测定第四节应用实例教学要求: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熟悉基因工程药物基本概念及质量控制要点,了解细胞因子类药物含量测定和生物学活性测定的方法。教学重点:细胞因子类药物基本概念和生物学活性测定方法。教学难点:452 细胞因子类药物分析实例。第十三章抗体类药物的分析(2学时)第一节概述一、抗体类药物的概念、分类及用途二、抗体类药物的发展概况和进展三、抗体类药物质量监控的目的和意义第二节抗体类药物的质量监控一、抗体类药物的质量监控要点二、抗体类药物的物理化学检定三、抗体类药物的生物学检定第三节应用实例教学要求: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掌握抗体类药物的概念和分类,了解抗体类药物的质量监控要点和生物学检定方法。教学重点:抗体类药物的概念和生物学检定方法。教学难点:抗体类药物分析实例。第十四章疫苗类药物的分析(2学时)第一节概述一、疫苗的概念、分类及用途二、疫苗的发展概况三、疫苗质量监控的目的与意义第二节疫苗的质量监控一、疫苗质量监控要点二、疫苗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与验证第三节应用实例教学要求: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掌握疫苗类药物的概念和分类,了解疫苗类药物的质量监控要点和生物学检定方法。教学重点:疫苗类药物的质量监控要点、办法。教学难点:疫苗类药物分析实例。452 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张怡轩.《生物药物分析》.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2]何华.《生物药物分析》.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3]刘文英.《药物分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尤启东.《药物化学实验与指导》.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5]杨汝德.《生物药物分析与检验》.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发酵工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13051课程总学时/学分:36/2(其中理论18学时,实验18学时)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限选课,是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生化技术等课程的后续课程,包括微生物工业菌种与菌种的扩大培养、培养基的特性与配制、培养基和空气的灭菌或除菌、氧的供需、生物反应动力学、生物反应器、生化过程的模型化与优化控制、发酵产品的提取与精制等主要内容。它是应用微生物为工业大规模生产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工程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形成将发挥重要作用,并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二、教学基本要求《发酵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学过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生化技术等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运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工艺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懂得如何应用这些基本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改造原有生产过程使其更符合客观规律,提高生产过程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课程应安排在《生物化学》与《微生物学》等课程之后学习。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理论部分:第一章发酵工程概论(1学时)一、发酵工程的特征452 二、发酵工程发展简史三、国内外发酵工业的概况及发展趋向教学要求:掌握发酵工程的概念及发展简史,认识发酵工程的重要性和学科位置。了解生物工艺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和本课程的内容及任务。教学重点:发酵工程的特征和发酵工程发展简史。教学难点:发酵工程的特征。第二章生产菌种来源与菌种的扩大培养(1学时)第一节生产菌种的来源菌种一、生物物质产生菌的筛选二、菌种分离第二节工业微生物菌种的扩大培养一、菌种培养的方法二、菌种的扩大培养三、影响种子质量的主要因素教学要求:了解菌种来源、生产菌种的筛选及优良菌种选育原理和方法,掌握工业菌种扩大培养的一般技术。教学重点:工业微生物菌种的扩大培养。教学难点:生产菌种的筛选及优良菌种选育原理和方法。第三章优良菌种选育及菌种保藏(2学时)第一节自然选育第二节诱变选育第三节杂交育种第四节基因工程技术第五节菌种保藏的原理和方法教学要求:学习优良菌种选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基本技术,学会菌种保藏的原理和方法,了解现代基因工程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教学重点:452 优良菌种选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诱变育种。教学难点:杂交育种,基因工程技术。第四章培养基的特性与配制(1学时)第一节培养基的原料一、培养基的营养成分二、培养基的类型三、发酵培养基的选择四、原料转化及其意义第二节工业发酵培养基的制备一、工业发酵培养基常用的原料二、最佳发酵培养基组成的确定三、几种主要工业发酵培养基的制备方法教学要求:学习培养基的制作原理及方法,掌握培养基的基本特性。教学重点:培养基的类型,工业发酵培养基的制备。教学难点:最佳发酵培养基组成的确定。第五章培养基的灭菌和空气除菌(3学时)第一节培养基的灭菌一、灭菌的原理和方法二、湿热灭菌原理及影响因素三、培养基的分批灭菌四、培养基的连续灭菌第二节空气的除菌一、空气除菌的要求和方法二、空气过滤除菌流程三、空气的预处理四、空气过滤除菌原理和介质教学要求:学习培养基灭菌的原理及方法,掌握培养基灭菌基本技术,掌握空气除菌的原理及方法。教学重点:452 1.灭菌的原理和方法;2.湿热灭菌原理及影响因素;3.空气除菌的要求和方法。教学难点:灭菌的原理和方法,湿热灭菌原理及影响因素。第六章发酵工艺控制(2学时)第一节温度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第二节pH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第三节氧对发酵的影响第四节泡沫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教学要求:了解各因素对发酵过程的影响规律,掌握温度、pH、溶解氧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对各因素控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教学重点:1.温度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2.pH对发酵的影响及控。教学难点:氧对发酵的影响、溶解氧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第七章发酵过程的参数检测(2学时)第一节直接参数检测一、物理参数检测二、化学参数检测三、生物传感器第二节间接参数检测一、数据处理二、间接参数的获得教学要求:学习发酵过程的各种参数,掌握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因素和原理,了解参数的处理方法。教学重点:直接参数检测中的物理参数检测、化学参数检测。教学难点:数据处理、间接参数的获得。第八章微生物反应动力学(2学时)452 第一节发酵类型一、第Ⅰ型二、第Ⅱ型三、第Ⅲ型第二节分批培养动力学一、分批培养中细胞的生长二、分批培养中基质的消耗三、产物的生成第三节连续培养一、单级连续培养二、多级连续培养三、进行细胞回流的单级连续培养四、连续培养的应用教学要求:通过学习微生物动力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动力学反映的基本规律,了解运用动力学知识分析和反应模型。教学重点:1.分批培养中细胞的生长;2.分批培养中基质的消耗;3.产物的生成。教学难点:1.单级连续培养;2.多级连续培养。第九章发酵设备(2学时)第一节机械搅拌发酵罐一、发酵罐的基本条件二、标准发酵罐的几何尺寸三、发酵罐的结构第二节其他类型的发酵罐一、空气带升环流式发酵罐二、机械搅拌自吸式发酵罐教学要求:认识发酵常用设备,熟悉一般发酵罐的类型,了解发酵罐的放大原理。教学重点:452 机械搅拌发酵罐的认识。教学难点:机械搅拌发酵罐的熟悉使用。第十章卫生保健产品(2学时)第一节抗生素一、抗生素的分类二、抗生素的生产工艺第二节类固醇的生物转化一、微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二、微生物转化工艺第三节菌苗和疫苗教学要求:学习抗生素的分类及基本知识,掌握常见抗生素的种类,熟悉几种抗生素制备工艺。教学重点:1.抗生素的分类2.抗生素的生产工艺教学难点:1.抗生素的生产工艺2.微生物转化工艺实验部分:[实验一]优良菌种的选育及啤酒制备[实验要求]通过学习和实验,学习微生物优良菌种的选育方法,掌握啤酒制备的原理及工艺过程,掌握一般发酵技术,提高设计和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实验学时]9学时[实验二]乳酸发酵[实验要求]通过学习和实验,学习微生物优良菌种的选育方法,掌握乳酸菌发酵的原理及工艺过程,掌握一般发酵技术,提高设计和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实验学时]9学时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曹军卫等.微生物工程(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6[2]姚汝华.《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452 《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4003课程总学时/学分:36/2(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0学时)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生物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都较强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基础等数学课程,以及部分生物基础课程后开设的一门课程。其主要任务是:1.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开展科学试验的方法。2.培养学生掌握常用的科学试验设计方法和进行科学试验设计的能力。3.培养学生掌握正确收集、整理试验资料的方法。4.培养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常用方法,能够用生物统计方法和技术对试验资料进行正确的统计分析。5.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技术,以及常见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应达到:(1)了解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原理。(2)弄清试验误差的概念、来源及其控制途径。(3)掌握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常用设计方法的要点及特点。(4)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意义、功用、应用条件,方法步骤与结果解释等基本知识。在技能技巧方面应达到:(1)根据所给试验条件,会正确选用试验设计方法,并做出试验设计。(2)对于试验资料,能够正确地进行初步整理,并能够选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及对分析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3)掌握统计计算器的主要功能,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器。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技术,加大课程的信息容量,使学生更清楚、更准确地理解生物统计学的有关术语概念、理论与技术。结合实例,提高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1章统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4学时)第一节总体和样本一、总体和样本的定义二、总体和样本之间的关系第二节数据类型及频数分布一、数据资料类型452 二、频数分布表的制作第三节样本的几个特征数一、平均数二、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三、偏度和峭度教学要求:1.重点掌握总体和样本的定义,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2.掌握连续型数据和离散型数据的初步整理方法;3.掌握常见样本特征数的计算方法和意义。教学重点:1.重点掌握总体和样本的定义,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2.掌握连续型数据和离散型数据的初步整理方法;3.掌握常见样本特征数的计算方法和意义。教学难点:常见样本特征数的计算方法和意义。第2章概率和概率分布(4学时)第一节概率的基本概念一、古典概率二、统计学概率第二节概率分布一、离散型数据资料的概率分布二、连续型数据资料的概率分布第三节、总体特征数一、数学期望二、方差教学要求:重点掌握统计学概率的定义和意义;掌握总体数学期望和方差的计算方法和实际意义。教学重点:1.统计学概率的定义和意义;2.总体特征数的计算;教学难点:总体数学期望和方差的计算方法和实际意义。第3章集中常见的概率分布律(4学时)452 第一节二项分布一、概率函数二、数字特征三、应用实例第二节泊松分布一、概率函数二、数字特征三、应用实例第三节另外集中离散型概率分布一、超几何分布二、负二项分布第四节正态分布一、概率函数二、数字特征三、应用实例第五节另外集中连续型概率分布一、指数分布二、伽玛分布第六节中心极限定理一、基本内容二、抽样试验教学要求:重点掌握二项分布和正态分布的概率函数、数字特征和应用实例。教学重点:1.正态分布和二项分布的概率函数、数字特征和应用实例;2.标准正态分布表的查法;3.中心极限定理的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中心极限定理的意义和应用。第4章抽样分布(4学时)第一节从一个正态总体中抽取的样本统计量的分布一、样本平均数的分布二、样本方差的分布三、样本标准差的分布452 第二节从两个正态总体中抽取的样本统计量的分布一、两个平均数的和与差的分布二、两个样本方差比的分布教学要求:重点掌握t分布、F分布和卡方分布三个抽样分布的应用条件及其变化形式。教学重点:1.样本平均数、标准差和方差的分布;2.两样本平均数和方差的分布;教学难点:t分布、F分布和卡方分布三个抽样分布的应用条件及其变化形式。第5章统计推断(4学时)第一节单个样本统计假设检验一、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二、U检验三、单个样本t检验四、变异性的显著性检验第二节两个样本的差异显著性检验一、两样本方差的F检验二、两样本平均数之差的显著性检验三、配对数据的显著性检验教学要求:重点掌握不同假设检验的应用条件,理解减少第一类错误和第二类错误概率的方法。教学重点:1.不同假设检验的应用条件;2.减少第一类错误和第二类错误概率的方法;教学难点:如何减少第一类错误和第二类错误的概率。第6章参数估计(2学时)第一节点估计一、无偏估计量二、有效估计量三、相容估计量第二节区间估计452 一、区间估计的一般原理二、平均数的置信区间三、标准差的置信区间教学要求:重点掌握区间估计的一般原理及不同类型的平均数和标准差的区间估计方法。教学重点:区间估计的一般原理教学难点:不同类型的平均数和标准差的区间估计方法。第7章拟合优度检验(2学时)第一节拟合优度检验的一般原理一、什么是拟合优度检验二、拟合优度检验的统计量第二节拟合优度检验方法一、一般程序二、二项分布检验三、正态分布检验第三节独立性检验一、列联表检验二、Fisher精确检验法教学要求:重点二项分布和正态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掌握独立性检验的方法。教学重点:1.二项分布和正态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2.独立性检验的方法;教学难点:正态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第8章单因素方差分析(4学时)第一节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一、方差分析的一般概念二、方差分析的直观理解三、不同处理效应的不同模型第二节固定效应模型一、线性统计模型452 二、平方和与自由度的分解三、均方期望与统计量F第三节随机效应模型一、线性统计模型二、平方和与自由度的分解三、均方期望与统计量F第四节多重比较一、LSD检验二、Duncan检验第五节方差分析应具备的条件一、方差分析应满足的三个条件二、多个方差齐性检验教学要求:重点掌握方差分析的不同模型的使用条件;不同模型平方和与自由度的分解、期望均方和统计量F的计算以及多重比较的方法。教学重点:1.方差分析的不同模型的使用条件;2.不同模型平方和与自由度的分解、期望均方和统计量F的计算以及多重比较的方法。教学难点:方差分析不同模型平方和与自由度的分解、期望均方和统计量F的计算以及多重比较的方法。第9章两因素及多因素方差分析(4学时)第一节两因素方差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一、模型类型二、主效应与交互作用第二节固定效应模型一、线性统计模型二、平方和与自由度的分解三、均方期望与统计量F第三节随机效应模型一、线性统计模型二、平方和与自由度的分解三、均方期望与统计量F452 第四节混合模型一、线性统计模型二、平方和与自由度的分解三、均方期望与统计量F第五节两个以上因素的方差分析一、平方和与自由度分解的一般规律二、期望均方的推导第六节缺失数据的估计一、缺失一个数据的弥补方法二、缺失数据资料的方差分析第七节变换一、平方根变换二、反正弦变换三、对数变换教学要求:重点掌握固定效应、随机效应和混合效应模型的方差分析方法。教学重点:1.固定效应、随机效应和混合效应模型的方差分析方法;2.平方和与自由度分解的一般规律;教学难点:方差分析中平方和与自由度分解的一般规律第10章一元回归及简单相关分析(4学时)第一节回归与相关的基本概念第二节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一、散点图二、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三、回归方程的计算第三节一元线性回归的检验一、数学期望和方差二、a和b的显著性检验三、两个回归方程的比较第四节一元非线性回归一、处理一元非线性回归的原则二、对数变换452 第五节相关一、相关系数二、相关指数教学要求:重点掌握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计算和检验方法。教学重点:1.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计算和检验方法;2.相关系数的计算和检验方法;教学难点: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计算和检验方法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杜荣骞著,《生物统计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李春喜等,《生物统计学》(第四版),科学出版社,2008[3]董时富等,《生物统计学》,科学出版社,2009[4]张勤等,《生物统计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基因工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3053课程总学时/学分:48/3(其中理论30学时,实验18学时)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采用工程设计的方法,按人类的需要产生不同的基因产物或定向的创造生物的新性状,使之稳定地遗传给子代。基因工程的发展带动了以其为核心的生物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基因工程的基本任务是介绍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思路,以使本科生在学习之后,能适应社会对高新技术的要求,为毕业生走向社会参加相关领域的生产和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452 《基因工程》是以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为基础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为本科生讲解基因工程技术中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思路,以及介绍基因工程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等。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作为20世纪生命科学最辉煌的成就——基因工程技术30年来的发展史,特别是近年来飞速发展的新技术和新应用的进展如何使整个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该课程以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分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两部分。重点讲授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思路,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先行学科知识,通过学习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应用策略及设计思路;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研究技术。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理论部分: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基因工程的诞生一、基因工程的定义二、基因工程诞生的理论基础三、基因工程诞生的技术突破四、基因工程的诞生五、基因工程的特征六、基因工程的主要操作内容第二节基因工程的安全性一、基因工程的安全隐患二、重组DNA研究的安全准则第三节基因工程的应用一、基因工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二、基因工程在工业中的应用三、基因工程在医药上的应用四、基因工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第四节基因工程技术的商业化发展一、商业投资支持现代生物技术研究二、基因工程商业化特点教学要求:掌握基因工程的含义和基因工程诞生的理论基础与技术突破。了解基因工程的发展和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教学重点:基因工程的含义和基因工程诞生的理论基础。452 教学难点:基因工程技术突破及其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第二章基因工程的主要技术原理(4学时)第一节DNA的提取与纯化一、质粒DNA的提取二、基因组或其他DNA的提取三、DNA的定量和纯度测定四、DNA分子量的估计第二节DNA的凝胶电泳一、电泳的基本原理二、琼脂糖凝胶电泳三、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四、凝胶染色第三节核酸的分子杂交一、Southernblot二、Northernblot三、原位杂交第四节基因扩增技术——PCR一、PCR基本原理二、PCR基本过程第五节DNA序列分析一、双脱氧链终止法二、Maxam-Gilbert化学修饰法三、DNA自动化测序第六节酵母双杂交系统一、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原理二、构建双杂交体系的宿主菌三、构建报告基因四、构建双杂交体系的穿梭质粒五、酵母双杂交的实验过程教学要求:掌握DNA提取、DNA电泳、分子杂交、PCR扩增和DNA序列测定的技术原理。了解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原理。教学重点:452 DNA提取、DNA电泳、分子杂交和PCR扩增方法。教学难点:DNA序列测定的技术原理和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原理。第三章基因工程的酶学基础(2学时)第一节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概念二、限制性内切酶的类型三、限制酶的命名四、影响限制性内切酶活性的因素五、限制性内切酶对DNA的消化第二节DNA连接酶一、DNA连接酶的发现二、DNA连接酶的特点三、连接反应的机理四、连接反应的温度五、影响连接反应的因素第三节DNA聚合酶一、基因工程中常用的DNA聚合酶二、常用的DNA聚合酶的特点三、DNA聚合酶在基因工程中的用途第四节DNA修饰酶一、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二、T4多核苷酸激酶三、碱性磷酸酶第五节核酸外切酶一、单链DNA外切酶二、双链DNA外切酶第六节单链核酸内切酶一、S1核酸酶二、Bal31核酸酶教学要求:掌握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切割原理和部分常用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识别位点与切割末端。掌握常用的DNA聚合酶的特性和用途以及探针的标记原理。了解DNA连接酶和修饰酶在基因操作中的用途。452 教学重点: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切割原理和部分常用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识别位点与切割末端。教学难点:DNA聚合酶的特性和用途以及探针的标记原理。第四章基因工程载体(4学时)第一节质粒(plasmid)载体一、质粒的生物学特征二、质粒的类型三、质粒的复制类型四、质粒载体的构建五、经典的大肠杆菌质粒载体第二节噬菌体载体一、噬菌体的一般特性二、噬菌体的生活周期三、单链噬菌体载体四、双链噬菌体载体—l载体第三节大分子DNA克隆载体一、酵母人工染色体(YAC)二、细菌人工染色体(BAC)第四节病毒载体一、反转录病毒载体二、DNA病毒载体第五节基因打靶载体(Targetingvector)一、基因打靶(Genetargeting)二、基因打靶载体的要求三、基因打靶载体组成四、基因打靶载体的整合方式教学要求:掌握载体的基本结构和质粒载体、噬菌体载体的特点、构建原理。了解酵母人工染色体和细菌人工染色体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教学重点:载体的基本结构和质粒载体的特点、构建原理。教学难点:452 噬菌体载体的特点、构建原理;酵母人工染色体和细菌人工染色体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第五章目的基因的制备(4学时)第一节基因组DNA片断化一、限制性内切酶法二、随机片断化第二节化学合成目的基因一、目前常用的化学合成方法二、化学合成DNA片断的组装三、寡聚核苷酸化学合成的优点第三节目的基因的保存和扩增一、基因文库的构建二、cDNA文库的构建三、PCR扩增获得目的基因教学要求:掌握化学合成DNA的原理和cDNA文库的构建原理。教学重点:化学合成DNA的原理和PCR扩增获得目的基因。教学难点:cDNA文库的构建原理。第六章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4学时)第一节受体细胞的选择一、受体细胞二、原核受体细胞三、真核受体细胞第二节DNA片段的体外连接一、粘性末端的连接二、齐平末端的连接三、PCR产物的连接四、DNA体外连接应注意的事项第三节重组体导入细菌细胞一、感受态大肠杆菌的制备二、重组DNA导入大肠杆菌第四节重组体的选择和鉴定452 一、载体表型选择法二、DNA电泳检测法三、核酸杂交检测法四、免疫化学检测法五、常用的真核生物重组基因选择方法教学要求:掌握在体外条件下外源DNA连接的方式和原理以及感受态细菌的制备原理;掌握常用的抗菌素抗性筛选、酶切筛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免疫印迹(westernblotting)法的原理;了解真核生物的报道基因筛选法。教学重点:在体外条件下外源DNA连接的方式和原理以及感受态细菌的制备原理;常用的抗菌素抗性筛选、酶切筛选。教学难点: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和免疫印迹(westernblotting)法的原理。第七章目的基因的表达(6学时)第一节外源基因在原核细胞中的表达一、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特点二、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三、外源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部位四、几种类型的原核表达载体五、影响外源基因表达效率的因素六、外源蛋白质表达后的正确修饰第二节外源基因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一、在酵母中表达二、外源基因在植物中表达三、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教学要求:掌握原核生物表达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了解外源基因在真核生物中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原核生物表达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教学难点:外源基因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机理。第八章基因工程在医药领域的应用(4学时)452 第一节基因工程药物一、基因工程激素类药物二、基因工程细胞因子类药物三、基因工程抗体四、基因工程疫苗第二节基因诊断和治疗一、基因诊断二、基因治疗的概念与发展三、基因治疗的载体四、重要疾病的基因治疗教学要求:了解基因工程在疾病的研究、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应用与前景。教学重点:基因工程在疾病的研究、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应用。教学难点:基因工程在疾病的研究、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前景。实验部分:[实验一]质粒DNA的提取和酶切电泳鉴定[实验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最常用的碱法小量制备质粒DNA的方法、质粒载体的酶切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二]PCR扩增制备目的基因及目的基因片段与载体连接[实验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PCR操作的基本技术和DNA片断的体外连接技术。[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三]琼脂糖凝胶回收DNA片断[实验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从琼脂糖凝胶中回收DNA片断的基本技术。[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四]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实验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CaCl2法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技术和原理。[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五]细菌转化[实验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质粒DNA转化感受态受体菌的方法。[实验六]转化克隆的筛选和鉴定452 [实验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蓝白斑筛选的原理与方法,理解酶切法或PCR法筛选重组质粒转化成功的克隆菌的原理与技术。[实验学时]3学时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楼士林.《基因工程》.科学出版社,2002[2]李立家.《基因工程》.科学出版社,2004[3]孙汶生.《基因工程学》.科学出版社,2004[4]吴乃虎.《基因工程原理》.上、下册,科学出版社,1998/2001[5]朱旭芬.《基因工程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专业英语A》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2033课程总学时/学分:30/2(其中理论30学时,实验0学时)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较好掌握英语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一定量的农学专业英语词汇,深入了解专业科技英文的文体特点,最终具有较好的英语科技论文阅读、翻译及学术交流能力。本课程包括生英语科技英文特点的介绍,以遗传学、生物化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知识为背景的英文文章阅读,科技论文写作与翻译。二、教学基本要求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具备一定的英语读、听、说、写、译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使学生具备阅读、翻译专业英文材料的能力,开阔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课程以多媒体辅助下的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同时辅助以学生分组讨论等。教材选用目前全国大中专院校教学用书汇编目录。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专业英语的特点和翻译(6学时)第一节专业英语的词汇特点452 一、出现频率低二、词义单一三、缩写词和固定词组较普遍四、逻辑性词汇使用广泛第二节专业英语的句子特点一、大量使用陈述句二、被动语态使用较多三、长句子较多四、时态运用较单一第三节专业英语的翻译教学要求:掌握专业英语词汇、句子和翻译特点,了解本课程的特点、学习方法。教学重点:专业英语的字、词、句子和翻译特点。教学难点:长难句子的翻译。第二章生物学专业英语词汇与阅读(20学时)第一节LifeandBiology一、Thebasiccharacteristicsofthelife(生命的基本特征)二、Cells:theBasicUnitofLife(细胞:生命的基本单元)第二节MacromoleculesofBiology一、Carbohydrates(碳水化合物)二、Lipids(脂类)三、Proteins(蛋白质)四、NucleicAcids(核酸)第三节Microbe:theIndispensableMembersofBiologicalUniverse一、Fungi(真菌)二、Bacteria:OrganismsFamiliartoUs(细菌:我们所熟悉的生物)三、Viruses(病毒)第四节theBiologyofOrganisms一、PlantOrgansandTissues(植物器官和组织)二、PlantHormones(植物激素)三、PlantMineralNutrition(植物矿质营养)四、TheImmuneResponse(免疫反应)452 五、PhotosynthesisandRespiration(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六、HeredityandVariation(遗传和变异)七、TransmissionofGeneticInformation(遗传信息的传递)八、TherecombinantDNAtechnology(重组DNA技术)九、Ecosystem(生态系统)教学要求:通过范文讲授,使学生学习遗传学、生物化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基本专业词汇,掌握专业科技英文的文体特点。教学重点:专业科技英文的文体特点,专业词汇的理解。教学难点:专业词汇、句子的最佳化翻译。第三章科技论文写作与翻译(4学时)第一节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第二节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要素及其翻译特点一、题目(title,heading)二、作者和署名(authorsandaddresses)三、摘要(abstract)四、关键词(keywords)五、引言(introduction)六、材料和方法(methodsandmaterials)七、结果和讨论(resultsanddiscussion)/结论(conclusions)八、致谢(acknowledgements)九、参考文献(references)教学要求:掌握英文科技论文的基本要素,各要素的翻译、写作特点,掌握其基本翻译、写作技能。教学重点:科技论文的文体格式、基本要素。教学难点:科技论文的翻译。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刘彩云,赵光强,常志隆.生物学专业英语教程.科学出版社出版,2007452 [2]蒋悟生.生物专业英语.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0《基因工程制药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3018课程总学时/学分:36/2(其中理论18学时,实验18学时)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基因工程制药技术》是高等院校生物技术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开设此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知识,熟悉相应的技术原理,为学生以后的工作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基因工程制药的理论、方法与主要技术。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对基因工程原理、主要技术、常用载体、工具酶等进行系统的介绍,重点是基因工程制药的方法、技术、基因工程药物种类、基因工程制药行业特点和发展趋势等。旨在向学生展示药物和生物活性成分的和生物高技术生产的原理与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对基因工程的实际应用能力,为其今后的工作与科研奠定基础。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技术,加大课程的信息容量,使学生更清楚、更准确地理解基因工程制药技术的有关术语概念、理论与技术。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理论部分:第一章基因工程制药概论(2学时)第一节基因工程制药的发展历史一、传统的生物制药技术是现代生物制药的基础二、基因工程制药是现代生物技术制药发展的核心三、基因工程制药的现状及前景第二节基因工程药品的研发过程一、基因工程药品的实验室研究阶段452 二、基因工程药品的开发阶段三、基因工程药品的临床实验教学要求:了解基因工程制药的发展和理论基础,掌握基因工程制药技术过程。第二章基因工程制药(6学时)第一节制药基因的克隆一、制药基因的获得二、制药基因与载体分子的体外连接反应三、将人工重组DNA分子导入到能够正常复制的宿主细胞中四、重组子的鉴定和筛选第二节重组蛋白表达系统一、原核表达系统二、酵母表达系统三、昆虫细胞表达系统四、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五、转基因植物表达系统六、转基因动物表达系统七、表达系统的选择第三节蛋白的分离纯化一、蛋白样品的前期处理二、蛋白分离纯化主要方法三、包涵体的分离纯化四、抗体的分离纯化第四节转染技术一、转染方法二、优化转染条件三、报告基因第五节 融合标签一、融合标签的特征及分类二、融合标签各论第六节 已投入市场的基因工程药物一、治疗用激素二、干扰素三、造血因子和凝血因子452 四、白细胞介素五、最新投入市场的药物教学要求:掌握基因无隆的过程、转基因的技术、常用的重组蛋白表达系统、蛋白分离纯化的主要方法,了解基因工程药物的类型和目前已经应用的基因工程芗。第三章抗体工程制药(4学时)第一节抗体一、抗原、抗体的概念及抗原抗体的关系二、抗体的分子结构、功能及其酶解片段三、免疫球蛋白基因的结构和抗体多样性第二节单克隆抗体一、单克隆抗体产生的基本原理二、单克隆抗体的应用第三节基因工程抗体一、基因工程抗体的特点二、基因工程抗体的应用第四节抗体的氨基酸顺序第五节抗体分子的克隆一、抗体基因克隆的方法二、抗体基因克隆中的重要技术环节三、嵌合抗体四、改形抗体五、表面氨基酸残基的“人源化”——镶面抗体六、表位印迹选择七、单链抗体八、双特异性及多特异性抗体九、小分子抗体第六节 筛选抗体克隆的展示技术一、噬菌体展示技术二、酵母表面展示系统三、核糖体展示技术四、细菌表面展示技术五、噬斑印迹六、质粒展示技术452 第七节 抗体亲和力的优化一、鼠源及其嵌合抗体的人源化二、通过改进亲和力来增加抗体的功效三、通过选择性的改进结合速率常数增加抗体功效四、构建广谱抗体第八节抗体药物一、概述二、FDA已批准的部分抗体(按时间顺序排列)教学要求:了解抗体的概念、类型、功能,了解单无隆抗体产生的原理与应用,掌握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过程、筛选抗体克隆的展示技术等。第四章基因工程药物设计与研制方法(2学时)第一节重组蛋白药物的复制一、复制生物技术药品的一般技术流程二、复制重组蛋白药品存在的问题第二节通过对现有药物的优化和改造研发新药一、定向突变二、定点突变三、糖基化工程与新药研究第三节创新药物设计一、通过筛选同源基因的方法发现新的药物基因或药物靶基因二、通过RNA的表达谱筛选新的药物基因和靶基因三、蛋白组学四、使用寡核苷酸技术证实药物分子五、基因功能的系统分析六、使用生物模型发现新药七、新药开发的展望教学要求:了解复制生物技术药品的一般技术流程,理解优化现有药物的方法,掌握创新药物设计的原理与方法。第五章基因工程疫苗(4学时)第一节疫苗的概述一、疫苗发展简史二、疫苗的种类452 三、疫苗基本成分和性质四、疫苗免疫途径第二节传统疫苗及其研发原则一、灭活疫苗二、弱毒疫苗第三节基因工程疫苗及其研发原则一、合成多肽疫苗及其研发原则二、亚单位疫苗及其研发原则三、基因缺失疫苗及其研发原则四、重组活载体疫苗及其研发原则五、核酸疫苗及其研发原则第四节其他疫苗一、T细胞疫苗二、树突状细胞疫苗三、肿瘤疫苗四、避孕疫苗第五节免疫佐剂一、免疫佐剂的定义和特点二、佐剂的种类教学要求:了解疫苗的种类、性质与免疫途径,理解基因工程疫苗及其研发原则,了解其它的疫苗及免疫佐剂。实验部分:[实验一]质粒DNA的提取和酶切电泳鉴定[实验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最常用的碱法小量制备质粒DNA的方法、质粒载体的酶切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二]PCR扩增制备目的基因及目的基因片段与载体连接[实验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PCR操作的基本技术和DNA片断的体外连接技术。[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三]琼脂糖凝胶回收DNA片断[实验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从琼脂糖凝胶中回收DNA片断的基本技术。[实验学时]3学时452 [实验四]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实验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CaCl2法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技术和原理。[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五]细菌转化[实验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质粒DNA转化感受态受体菌的方法。[实验六]转化克隆的筛选和鉴定[实验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蓝白斑筛选的原理与方法,理解酶切法或PCR法筛选重组质粒转化成功的克隆菌的原理与技术。[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七]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实验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外源基因在原核细胞中表达的特点和方法。主要内容是将连接有目的基因的表达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并培养细菌,然后进行PAGE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蛋白。[实验学时]3学时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李德山.《基因工程制药》(高等学校制药工程专业规划教材).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2]杨汝德.《基因克隆技术在制药中的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生化实验方法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12087课程总学时/学分:42/2.5(其中理论24学时,实验18学时)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限选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生物化学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理论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从而使生化实验方法与技术逐渐成了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生化实验方法与技术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生化研究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了解生化物质制备的一系列步骤、环节,不仅掌握具体的实验技术,并且提高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开展研究工作打下基础。452 二、教学基本要求理论部分要求学生掌握生物大分子制备的常用方法;分离和纯化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几种常用方法的基本原理、注意事项等。实验部分要求学生实验前认真做好预习工作、明确实验原理、了解实验步骤,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得到的结果进行认真观察并作必要记录,在实验报告中加以分析讨论。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理论部分:第一章生物大分子的制备(2学时)第一节概论一、生物大分子制备的特点二、生物大分子制备的程序三、分析测定的方法四、生物大分子制备的基本步骤五、分离纯化的基本原则及注意事项第二节材料的前处理一、生物材料的选择二、材料的处理第三节细胞的破碎一、机械法二、物理法三、化学与生物学方法第四节抽提一、含义及抽提液二、影响有效成分抽提的因素第五节浓缩一、沉淀法二、吸附法三、超滤法四、透析法五、蒸馏法六、冰冻干燥法第六节生物大分子样品的保存452 一、影响生物大分子样品保存的主要因素二、蛋白质和酶的保存三、核酸的保存第七节纯化方案一、纯化方案的设计二、纯化方案的评价教学要求:研究生物大分子首先要得到高度纯化并具有生物活性的目的物质。本章以蛋白质和核酸为主线学习其制备的共有物点和一般过程,其中包括材料的选择与处理、测定方法的确立、有效成分的抽提、粗品的纯化和浓缩、样品的保存等。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明确适宜材料的选择和前处理、掌握生物大分子提取和浓缩的基本方法、熟悉样品保存方法。教学重点:细胞的破碎方法、影响有效成分抽提的因素、浓缩的方法、影响生物大分子样品保存的主要因素。教学难点:生物材料的选择、纯化方案的设计。第二章离心技术(2学时)第一节基本原理一、基本原理二、离心力的表示方法第二节离心机的分类和主要构造一、离心机的分类二、制备性离心机的主要构造三、分析性离心机的主要构造第三节离心的基本方法一、沉降离心二、差速离心三、密度梯度区带离心第四节离心机的操作要领第五节离心条件的确定教学要求:452 离心技术是分离细胞器及生物大分子物质必备的手段之一,也可用于样品的定量分析,目前这种方法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本章要求掌握离心机的基本原理及影响离心速度的因素,不同离心方法的特点;熟悉离心机的基本构造,各离心机的性能及使用范围;了解离心机的操作要领。教学重点:离心力的表示方法、离心机的构造、离心方法的基本原理、离心机操作要领。教学难点:离心方法的基本原理、离心的基本方法、离心条件的确定。第三章电泳技术(4学时)第一节概述一、电泳的基本原理二、影响电泳分离的主要因素第二节电泳的分类一、依分离原理不同分类二、依支持介质不同分类三、按支持介质形状不同分类四、按用途不同分类五、按所用电压不同分类第三节纸电泳和醋酸纤维薄膜电泳一、纸电泳二、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第四节琼脂糖凝胶电泳一、琼脂糖凝胶的制作和特点二、分离的基本原理和操作三、应用第五节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一、定义及组成二、凝胶孔径的调控三、分离的基本原理和操作四、应用第六节SDS-PAGE凝胶电泳一、主要成份的作用二、凝胶的制作三、分类和操作四、应用第七节等电聚焦电泳452 一、基本原理二、两性电解质三、pH梯度的形成四、凝胶的制作及电泳五、凝胶的染色六、应用第八节二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一、操作步骤二、应用第九节蛋白质印迹一、基本概念二、基本操作步骤第十节蛋白质的检测、鉴定及回收一、染色方法二、分析方法教学要求:电泳技术是分离鉴定生物大分子的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方法。本章要求掌握电泳的基本原理,影响电泳(迁移率)的因素,掌握琼脂糖凝胶电泳及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特点;熟悉电泳的基本过程,几种常见电泳技术及其使用范围。教学重点:影响电泳分离的主要因素、各类电泳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步骤。教学难点:各类电泳的操作步骤、蛋白质的分析方法。第四章沉淀法(1学时)一、基本原理二、制备蛋白质三、制备核酸教学要求:沉淀法是纯化生物大分子物质常用的一种经典方法。该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通过本次教学,使学习掌握沉淀的基本原理、熟悉制备蛋白质的几种沉淀方法的操作及注意事项、熟悉核酸制备中沉淀法应用的原理及操作方法。教学重点:沉淀蛋白质的几种方法的原理、核酸制备中沉淀法应用的原理。教学难点:452 盐析法的有关原理、核酸沉淀的有关原理。第五章层析技术概论(1学时)一、基本概念二、层析的基本理论三、层析法的分类教学要求:层析技术是分离纯化生物大分子常用的技术。本章要求掌握层析技术的有关概念,了解层析法的基本理念和有关分类。教学重点:层析技术的有关概念、层析法的不同分类。教学难点:层析技术的基本概念。第六章离子交换层析(2学时)第一节基本原理一、离子交换剂二、层析过程三、影响离子交换选择性的因素第二节离子交换剂的分类及性质一、离子交换剂的基质二、离子交换剂的电荷基团三、离子交换剂的交换容量第三节离子交换剂与缓冲液的选择一、离子交换剂的选择二、缓冲液的选择三、加样量的确定第四节操作一、交换剂的预处理、再生、转型和保存二、离子交换层析的基本操作三、离子交换层析法的应用教学要求:离子交换层析是常用的层析法之一。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离子交换层析的基本原理、离子交换剂的种类和选择,熟悉离心交换层析的基本操作,了解有关的注意事项。教学重点:452 离子交换层析的基本原理、离子交换剂的种类及选择、有关操作。教学难点:离子交换剂的组成和选择、有关操作的注意事项。第七章吸附层析(2学时)第一节概论一、基本原理二、吸附剂三、洗脱液第二节吸附柱层析一、层析柱二、吸附剂的选用三、装柱四、上样五、洗脱与收集六、吸附剂的再生第三节薄层层析一、薄层板的制备二、点样三、展层四、显色教学要求:吸附层析是常用的层析法之一。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吸附层析的基本原理、适宜吸附剂选择,熟悉吸附层析和薄层层析的基本操作,了解有关的注意事项。。教学重点:吸附层析的基本原理、吸附剂的种类及选择、有关操作、薄层层析的有关步骤。教学难点:吸附剂的选择、有关操作的注意事项。第八章凝胶过滤(2学时)第一节凝胶的种类及性质一、葡聚糖凝胶二、琼脂糖凝胶三、聚丙烯酰胺凝胶452 四、Sephacryl第二节基本原理一、原理二、有关概念第三节基本操作一、凝胶的选择和处理二、凝胶柱的制备三、加样与洗脱四、凝胶柱的再生及保存第四节凝胶层析的应用一、脱盐及去除小分子杂质二、分离纯化三、分子量的测定四、溶液的浓缩教学要求:凝胶过滤也是常用的层析法之一。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凝胶层析的基本原理、凝胶的种类及有关特性,熟悉凝胶层析的基本操作,了解凝胶层析的应用。教学重点:凝胶层析的基本原理、凝胶的选择、有关操作。教学难点:凝胶的选择、有关操作的注意事项。第九章免疫分析(2学时)第一节抗原与抗体一、抗原二、抗体第二节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一、动物的选择二、免疫佐剂三、抗原剂量及免疫途径四、抗血清的采集与保存五、抗体的分离与纯化第三节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一、单克隆抗体产生的机制452 二、操作第四节免疫电泳技术一、双向免疫扩散法二、免疫电泳法三、对流免疫电泳法四、火箭免疫电泳法五、酶联免疫吸附法六、免疫印迹教学要求:免疫分析方法是研究免疫学的一种工具。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抗原与抗体的有关概念与性质,熟悉抗体的制备及纯化,了解抗原与抗体反应。教学重点:抗原与抗体的有关概念与性质。教学难点:抗体的制备及纯化。第十章亲和层析(2学时)第一节基本原理第二节操作一、样品的预处理二、柱的填充和准备三、上样四、洗脱五、亲和吸附剂的再生和保存第三节提高吸附剂的操作容量一、在配体和载体间引入适当的“手臂”二、增加配体取代的程度三、配体与载体衍生物以最少的键连接四、载体多孔性的影响五、其他第四节应用一、纯化大分子物质二、研究酶的结构与功能教学要求:452 亲和层析也是常用的层析法之一。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亲和层析的基本原理、亲和吸附剂的组成及有关特性,熟悉亲和层析的基本操作,了解亲和层析的应用。教学重点:亲和层析的基本原理、亲和吸附剂的组成、有关操作。教学难点:有关操作的注意事项。第十一章气相色谱法(2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理论基础一、基本原理二、常用术语三、塔板理论四、速率理论第三节气相色谱仪的构造一、载气系统二、进样系统三、恒温室四、分离系统五、检测系统六、数据处理系统第四节操作一、操作步骤二、操作要点三、条件的选择第五节用途一、定性检测二、定量测定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气相色谱的基本原理、气相色谱仪的构造,熟悉气相色谱的基本操作,了解气相色谱的应用。教学重点:气相色谱的基本原理、气相色谱的构造、有关操作。教学难点:452 有关操作的注意事项。第十二章高效液相色谱(1学时)第一节基本原理一、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二、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组成第二节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一、固定相二、流动相第三节高效液相色谱的应用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液相色谱的基本原理,熟悉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构造,了解气相色谱的应用。教学重点:液相色谱的基本原理。教学难点:有关操作的注意事项。第十三章生物芯片(1学时)第一节基因芯片一、基因芯片的分类二、基因芯片的制备与操作三、应用第二节蛋白质芯片一、原理二、制备与操作三、应用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基因芯片和蛋白芯片的基本原理,熟悉有关的制备和操作,了解相应芯片的应用。教学重点:基因芯片和蛋白芯片的基本原理。教学难点:有关芯片的制备和操作。实验部分:[实验一]酵母蔗糖酶粗制品的提取452 [实验要求]采用细胞膜的有机溶剂溶解法,以等电点沉淀法去除杂蛋白质后,以低温有机溶剂沉淀法使蔗糖酶从酵母组织中沉淀析出,为进一步分析提供目的蛋白。[实验学时]4学时[实验二]蔗糖酶活性的检测[实验要求]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检测所提取的蔗糖酶的活性,并用此方法对提纯过程中的酶的活性加以检测,以确定所提取酶的活性的大小。[实验学时]2学时[实验三]蔗糖酶的分离纯化[实验要求]采用层析法对酶的粗制品进行提纯,进一步掌握离子交换层析法的基本原理,熟悉层析法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实验学时]6学时[实验四]蔗糖酶分子量的测定[实验要求]采用SDS-PAGE电泳法对所提酶的粗制品和纯化物进行分子量的测定,进一步掌握SDS-PAGE电泳法测定生物大分子分子量的基本原理,熟悉电泳法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实验学时]6学时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赵永芳.《生物化学技术原理及应用》(第四版).科学出版社,2008[2]赵亚华.《生物化学实验技术教程》.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3]张龙翔.《生化实验方法和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陈毓荃.《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科学出版社,2002[5]郭勇.《现代生化技术》(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5《资源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4052课程总学时/学分:36/2(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0学时)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452 资源植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专业的选修课程。资源植物学是植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人类对植物资源不断需求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近年来随着人类返朴归真,对植物资源的需求量更为扩大,使此门学科得以迅速发展,成为经济社会中引人注目的一个新领域。开设此门功课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人类已开发利用的植物资源,重点了解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是在学习了植物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各种资源用植物进行较全面、系统地学习,将讲授和多媒体课件融合在一起,加深学生加深对资源植物的了解。本课程教材的选择注重知识新颖、全面,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知识面为出发点,在培养学生掌握植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对植物学研究的兴趣,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潜能为目的进行编选的。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绪论(1学时)一、资源植物学的概念、内容与任务二、资源植物学的研究简史三、资源植物学的发展与新成就四、植物资源的特点教学要求:了解资源植物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与任务;了解资源植物学的特点及发展状况。教学重点:资源植物、资源植物学的概念及主要内容。教学难点:资源植物的研究内容。第一章药用植物(11学时)第一节药用植物概述一、药用植物的概念及类别二、其他相关概念第二节常见药用植物一、温里类药用植物资源二、补益类药用植物资源三、解表类药用植物资源四、化痰止咳类药用植物资源五、理气类药用植物资源452 一、利水渗湿类药用植物资源二、清热类药用植物资源三、驱虫类药用植物资源四、开窍类药用植物资源五、泻下类药用植物资源六、收敛固涩类药用植物资源七、祛风湿类药用植物资源八、止血类药用植物资源九、活血类药用植物资源十、安神类药用植物资源第三节药用植物研究现状教学要求:了解药用植物的相关概念,掌握常见的药用植物种类及其功能主治,了解药用植物的研究现状及前景。教学重点:各类药用植物的功能主治及主要代表植物。教学难点:各类药用植物的功能与主治。第二章芳香植物(8学时)第一节芳香植物概述一、芳香植物的种类及原产地二、芳香植物的应用与前景第二节芳香植物常见种类第三节芳香植物的实际运用第四节芳香植物研究发展状况教学要求:了解芳香植物的种类及应用现状,认识常见的香料植物并了解其主要利用部位。教学重点:各类芳香植物的主要用途及代表植物。教学难点:各类芳香植物的用途及使用方法。第三章观赏植物(8学时)第一节观赏植物功能与作用452 一、观赏植物的美化功能与作用二、观赏植物改善环境和保护环境的功能与作用三、观赏植物生产与经济作用四、观赏植物在旅游中的作用第二节观赏植物分类第三节露地观赏植物一、二年生草本观赏植物二、宿根观赏植物三、球根观赏植物四、水生观赏植物第四节藤本观赏植物第五节木本观赏植物一、常绿观赏植物二、落叶观赏植物第六节观赏棕榈类植物教学要求:了解观赏植物的功能和作用,了解观赏植物的分类方法,认识常见的园林观赏植物及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教学重点:各类观赏植物的功能及在园林中的应用,常见的观赏植物。教学难点:各类观赏植物的功能及在园林中的应用。第四章经济植物(4学时)第一节经济植物概述第二节常见的经济植物一、蜜源植物二、饲料植物 三、淀粉植物四、纤维植物五、油脂植物六、木材植物教学要求:了解常见经济植物的形态特征,了解的各种经济植物利用部位。教学重点:452 常见经济植物的用途及代表植物。教学难点:常见经济植物的用途。第五章有毒植物(4学时)第一节有毒植物概述第二节常见的有毒植物教学要求:认识常见的有毒植物并了解其对人体的危害症状,了解部分有毒植物的鉴定方法。教学重点:有毒植物的概念及区分,常见有毒植物中毒的症状及代表植物。教学难点:常见有毒植物的识别与用途。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陆时万等.《植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2]汪劲武.《种子植物分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3]何明勋.《资源植物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4]杨春澍.《药用植物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发育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4057课程总学时/学分:36/2(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0学时)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452 发育生物学是研究生命体发育过程及其本质的科学,是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领域各学科的发展和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主要研究个体发育的机制,即生物个体的生殖细胞的发生、受精、胚胎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发展过程的机制,以及研究生物种群系统发生的机理。此外,异常的发育,如肿瘤、畸形等病态发育也是它的研究内容。发育生物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它的研究成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解决人口、健康、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物资源的利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肿瘤和畸形等异常发生机制的研究是临床医学的基础;克隆技术、胚胎切割和转基因动植物技术的应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二、教学基本要求发育生物学作为当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一方面将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免疫学、胚胎学、进化生物学及生态学等多种学科汇集一起,综合运用,揭示生命发育的本质规律;另一方面,发育研究已存在于生物学的各个领域,成为其他学科的基本要素,又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发展。因此,本课程以动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等先行学科作为知识基础,采用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的方法,系统地讲解生物体发育的基本原理,重点是教授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及发育的分子机制。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与学习,使学生熟悉发育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牢固掌握基本原理,并能初步用于解释生物发育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以及能将所学过的其他相关学科,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和胚胎学等的知识融会贯通,串联整合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发育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第二节动物发育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规律第三节发育生物学的发展简史第四节发育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与应用前景教学要求:掌握发育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发育生物学的发展史、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和主要研究内容。教学重点:发育生物学的基本概念。教学难点:动物发育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规律。第二章配子发生(6学时)第一节生殖细胞的起源与分化一、生殖质与生殖细胞的分化二、原生殖细胞的迁移三、减数分裂四、生殖细胞定向分化的决定第二节精子发生一、哺乳动物的精子发生过程452 二、精子形成与精子结构三、精子发生过程中的基因表达第三节卵子发生一、卵子发生与精子发生的异同点二、两栖类的卵子发生三、昆虫的卵子发生四、哺乳类的卵子发生五、卵膜的形成(概述海胆、两栖类、鸟类和哺乳类的的卵膜形成)教学要求:掌握生殖细胞的起源、哺乳动物精子发生和精子形成过程及卵子发生过程,了解两栖类和昆虫的卵子发生。教学重点:精子与卵子的起源和发育。教学难点:配子发生中的调控。第三章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8学时)第一节受精一、精子获能二、精卵相遇和识别三、精卵融合四、雌雄原核的结合五、卵的激活第二节卵裂和囊胚形成一、卵裂的模式二、两栖类的卵裂和囊胚三、哺乳动物的卵裂和囊胚四、果蝇的卵裂五、卵裂的机制第三节原肠胚形成一、原肠作用的细胞运动方式二、海胆的原肠胚形成三、文昌鱼的原肠胚形成四、两栖类的原肠胚形成五、鸟类的原肠胚形成452 六、哺乳类的原肠胚形成教学要求:掌握受精、卵裂、囊胚、原肠胚、顶体反应、皮质反应等概念,以及哺乳动物受精和原肠作用的机制,了解两栖类、鸟类、海胆等的卵裂和原肠形成过程。教学重点:受惊及早期发育的过程。教学难点:早期发育诸种事件的机理。第四章脊椎动物的早期发育(4学时)第一节神经胚形成一、神经管形成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三、神经嵴:周围神经系统的发育四、外胚层基板五、表皮和皮肤附属物第二节中胚层的分化一、脊索和体节分化二、侧板中胚层第三节内胚层的分化一、咽二、消化管及其衍生物第四节胎膜与胎盘一、鸡胚的胎膜二、人胚的胎膜教学要求:掌握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的分化及产生的器官,重点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教学重点:神经系统的发育。教学难点:神经胚时期中胚层的分化。第五章胚胎细胞命运的决定(4学时)第一节细胞的自主特化一、细胞定型和分化452 二、形态发生决定子三、黄色新月与海胆肌肉的形成四、极叶与软体动物中胚层器官的形成五、生殖质与生殖细胞六、形态发生决定子的本质第二节细胞命运的渐近特化一、两栖类细胞命运的渐近决定二、初级胚胎诱导三、Neuwkoop中心和神经诱导四、晶状体诱导五、诱导级联反应教学要求:掌握诱导、初级胚胎诱导和次级胚胎诱导的概念,理解形态发生决定子的性质和本质。教学重点:胚胎诱导的概念与原理。教学难点:胚胎诱导的机制。第六章发育过程中的细胞通讯(6学时)第一节形态发生的细胞基础一、细胞的社会性二、细胞和基质的粘着三、细胞间的粘着四、细胞死亡和增殖第二节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一、亲脂性信号分子的信号传递二、气体性信号分子NO的信号传递第三节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一、cAMP-pkA信号通路二、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三、RTK-Ras蛋白信号通路四、受体丝/苏氨酸激酶信号通路五、非受体酪氨酸激酶通路六、Smad信号通路452 七、Wnt信号通路八、Hedgehog信号通路九、PI3K-pkB信号通路第四节并分泌信号转导通路一、Notch信号通路第五节整合素介导的信号通路第六节细胞凋亡信号传递途径一、线粒体依赖途径二、FasL-Fas途径三、JAK-STAT途径第七节信号通路间的相互对话一、信号转导体二、信号分子的核转运三、通路间的相互对话四、信号转导的调控教学要求:掌握基本概念和重要信号通路对发育的调控机理,理解发育过程中细胞相互通讯的复杂性。教学重点:各种信号通路的组成。教学难点:各种信号通路的激活机制。第七章性腺发育和性别决定(2学时)第一节哺乳动物性腺的发育第二节哺乳动物的性别决定一、哺乳动物染色体的性别决定二、哺乳动物精巢决定的Y染色体基因三、在精巢决定中的常染色体基因四、动物的次级性别决定第三节果蝇的性别决定一、果蝇中染色体性别决定二、致死基因三、性别转换基因四、双性基因452 五、性别决定级联的靶基因第四节雌雄同体一、线虫的雌雄同休二、鱼类中的雌雄同体第五节环境在性别决定中的作用一、爬行类依赖温度的性别决定二、依赖位置的性别决定教学要求:了解不同种属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及其分子机理。教学重点:哺乳动物的性别决定。教学难点:性别决定的机理。第八章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4学时)第一节细胞核机能分析一、两栖类的细胞核移植二、哺乳类的细胞核移植。三、发育中基因组的恒定性第二节差异的基因表达一、不同组织中基因的差异表达二、核潜能的限定三、基因组的改变第三节染色质水平基因活性的调控一、异染色质二、选择性基因转录的染色质变化第四节转录水平的调控一、基因表达的时间和空间特异性二、发育中基因转录水平的调节和变化三、差异基因转录的调控机制第五节RNA加工水平的调控一、mRNA前休与mRNA二、RNA加工水平的调控第六节翻译和翻译后的调控一、翻译水平的调控452 二、母源基因的影响三、翻译和翻译后调控的机制教学要求:理解发育过程中细胞分化在不同水平调控的分子机理,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知识相融合,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教学重点:分化过程中的基因表达调控。教学难点:差异表达的机理。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发育生物学》张红卫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动物发育生物学》李云龙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动物胚胎学》曲漱惠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4]《InstantNoteindevelopmentalbiology》(发育生物学)影印版R.M.Twyman.科学出版社2002.《花卉学专题》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4054课程总学时/学分:30/2(其中理论30学时,实验0学时)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为拓展学生学习内容,培养广泛学习兴趣,对本专业课程起到辅助作用,因而开设花卉学专题课程,本课程的内容包括花卉的基本知识,一般的繁殖栽培技术、栽培保护地设施、花期调控等内容,重点掌握花卉的生物学特性、观赏特点、生态习性及栽培技术等内容,而且能够简要了解花卉种类的丰富多彩和花文化内容,了解花卉在生活中的美化功能和重要作用。以便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起到补充专业知识,调整知识结构,提高整体素质的作用。二、教学基本要求452 在本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以上提到内容,并能正确运用,通过花卉栽培的学习,促进与其他植物栽培管理方面相似内容的巩固和掌握;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园林花卉的含义及本课程主要内容一、园林花卉的含义二、园林花卉课的内容第二节花卉在园林中的作用一、园林的概念二、花卉在园林中的主要作用第三节园林花卉栽培应用发展状况一、中国园林花卉栽培应用发展状况二、西方园林花卉栽培应用发展状况教学要求:教师能够简明扼要地讲解概念,使学生全面了解本课程;学生认真理解并记忆概念,明确学习任务。简单了解国内外园林植物栽培应用发展状况。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关于园林花卉的概念、内容、学习任务,总体掌握了解本门课程的大致情况。教学难点:园林花卉学广义狭义的概念,掌握园林花卉在园林中的应用特点。第二章园林花卉分类(2学时)第一节依花卉的生活周期和地下形态特征分类第二节依花卉原产地气候型分类第三节园林花卉的其他实用分类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和教师认真掌握教材中介绍的常见花卉种类并尽量结合平日生活中见到的种类,从而增加并巩固所学内容。简要了解常用术语涉及到的分类方法。教学重点:重点掌握第一节第二节分类方法。详细掌握分类标准及常见类别。教学难点:452 依生活周期分类中的一年生和二年生的区别。第二节中的分类需要必备的地理学知识。第三章园林花卉的繁殖(4学时)第一节种子繁殖一、花卉种子的寿命及贮藏二、花卉种子萌发条件及播种前的种子处理三、播种方法第二节分生繁殖一、分株二、分球三、其他方法第三节扦插繁殖一、扦插的种类及方法二、扦插时间三、扦插生根的环境条件四、促进生根的方法第四节 嫁接及压条繁殖一、嫁接二、压条繁殖第五节组织培养一、组织培养繁殖的特点二、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的基本要求和一般程序三、成功实现组织培养繁殖的园林花卉第六节孢子繁殖一、孢子繁殖的过程二、孢子繁殖的方法教学要求:要求掌握园林花卉的各种繁殖方法、基本原理、特点和技术方法以及适用情况。同时尽量增加实践经验,培养动手能力。教学重点:园林植物常用的有性和无性繁殖优缺点,方法和操作环节。教学难点:掌握各类园林植物的适用繁殖方法,了解利弊。第四章园林花卉的花期控制(2学时)452 第一节花期调控的基本原理一、温度与开花二、光周期与开花三、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与开花第二节 花卉花期调控的常用方法一、调节温度二、调节光照三、应用繁殖栽培技术四、应用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第三节花卉花期调控的主要设施一、冷库二、温室三、荫棚四、人工气候室五、短日照设备六、长日照设备第四节 花期调控的研究实例一、芍药二、桔梗(自学)三、郁金香(自学)四、一品红(自学)教学要求:要求掌握花期控制的目的、基本原理、常用技术方法和几种花卉花期调控方法。教学重点:掌握园林花卉通过控制光照和温度、以及一些栽培管理措施的花期调节方法,掌握优缺点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教学难点:对这些方法的牢固充分掌握以及运用。第五章一、二年生花卉(3学时)第一节概论一、含义及类型二、园林应用特点三、生态习性452 四、繁殖栽培要点第二节各论教学要求:要求掌握一、二年生园林花卉的含义及类型;园林应用特点;生态习性和繁殖栽培要点。介绍了四十种常用一、二年生园林花卉。教学重点:一、二年生园林花卉的常见种类的各方面应用价值的掌握。教学难点:概念区别;合理的应用。第六章 宿根花卉(3学时)第一节 概论一、含义及类型二、园林应用特点三、生态习性四、繁殖栽培要点第二节各论教学要求:要求掌握宿根花卉的含义及类型;园林应用特点;生态习性和繁殖栽培要点。具体介绍了四十一种常用园林宿根花卉的各方面特点。教学重点:园林宿根花卉的常见种类的各方面应用价值的掌握。教学难点:概念区别;合理的应用。第七章球根花卉(3学时)第一节概论一、含义及类型二、园林应用特点三、生态习性四、繁殖栽培要点第二节各论教学要求:要求掌握园林球根花卉的含义及类型;园林应用特点;生态习性和繁殖栽培要点。介绍了二十五种常用园林球根花卉。教学重点:452 园林球根花卉常见种类的各方面应用价值的掌握。教学难点:概念区别;了解中间类型;合理的应用。第八章园林水生花卉(2学时)第一节概论一、含义及类型二、园林应用特点三、生态习性四、繁殖栽培要点第二节各论教学要求:要求掌握园林水生花卉的含义及类型;园林应用特点;生态习性和繁殖栽培要点。介绍了十七种常用园林水生花卉。教学重点:园林水生花卉常见种类的各方面应用价值的掌握。教学难点:区别概念;掌握类型;合理的应用。第九章 室内花卉(4学时)第一节概论一、含义及类型二、园林应用特点三、生态习性四、繁殖栽培要点第二节各论一、室内观花花卉二、室内观叶植物教学要求:要求掌握园林室内花卉的含义及类型;园林应用特点;生态习性和繁殖栽培要点。掌握了解18种室内观花植物和45种室内观叶植物各自的特点。教学重点:园林室内花卉常见种类的各方面应用价值的掌握。教学难点:区别概念;掌握类型;灵活地应用。第十章专类花卉-兰科花卉(2学时)452 第一节概论一、含义及类型二、兰花的形态特征三、生态习性四、繁殖栽培要点第二节各论一、中国兰二、热带兰教学要求:要求掌握兰花的含义、形态特征、主要生态习性和繁殖栽培要点。简要介绍了中国兰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以春兰为代表介绍栽培方法。同时掌握热带兰常见栽培种属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和繁殖栽培要点及主要用途。教学重点:常见种类的各方面应用价值及应用方法的掌握。教学难点:区别概念;掌握类型;合理的应用。第十一章专类花卉-仙人掌和多浆植物(2学时)第一节概述一、原产地及生物学特性二、观赏特点及园林应用三、繁殖技术四、栽培管理要点第二节常见种类一、仙人掌类植物二、多浆类植物教学要求:掌握栽培管理要点。了解8种常见栽培的仙人掌植物,6种多浆植物。教学重点:掌握仙人掌及多浆植物的含义、原产地、生物学特性、观赏特点及园林应用特点。教学难点:区别概念;掌握类型;合理的应用。第十二章专类花卉-食虫植物、蕨类植物(1学时)第一节食虫植物452 一、概述二、常见栽培种类第二节蕨类植物一、概述二、常用种类教学要求:要求掌握食虫植物的含义、特点及2种常见栽培种。简要介绍蕨类植物的含义、特点及5种常见栽培种。教学重点:食虫和蕨类植物常见种类的主要应用价值的掌握。教学难点:区别概念;掌握类型;合理的应用。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刘燕.《园林花卉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2]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花卉教研组.《花卉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3]陈俊愉等.《园林花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4]邹惠渝.《园林植物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5]陈俊愉等.《中国花经》.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6]薛聪贤.《观叶植物225种》.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植物学基本实验技术》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3009课程总学时/学分:30/2(其中理论0学时,实验30学时)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观察、实验不仅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植物学基本实验技术是学生从事生物学教学和进行科研工作的基础,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及训练学生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452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植物学实验的基本技术:植物材料的培养、标本制作和制片技术、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等技术。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实验一]植物实验材料的采集与培养及原色标本的制作[实验要求]生物学的重要环节是实验教学,生物实验的直接材料是生物包括植物、动物。为了使实验随时进行,就要知道生物实验材料的采集与培养。植物实验材料主要藻类、菌类、苔藓、蕨类的采集与培养。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掌握植物原色标本的制作过程和方法。[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二]植物检索表的编制与使用[实验要求]检索表是学习植物分类学的钥匙。通过本实验让学生学会对植物进行观察和鉴定的基本方法;学会检索表的编制的使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三]植物叶脉标本制作[实验要求]通过植物叶脉标本的制作,观察了解各种形态的叶脉生长分布情况。掌握制作有一定意义的书签或粘贴成美观大方的叶脉贴画的方法。[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四]酵母菌涂片永久制片[实验要求]通过酵母菌涂片制作,掌握涂片制作的技术和方法,并观察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和出芽生殖。[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五]杨树木质部离析制片[实验要求]在细胞研究中,不但要了解细胞的平面观,同时还要研究细胞立体形态结构。为此,可用一些化学药品把细胞与细胞之间中胶层溶解,使细胞分离,这种化学处理的方法叫做离析法。[实验学时]6学时[实验六]植物花粉形态观察研究[实验要求]孢粉学是研究植物花粉(种子植物)和孢子(孢子植物)的科学。孢粉学的发展对现代植物分类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为分类学提供了大量信息资料,同时也对地质学、古植物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本实验让学生学会光镜下花粉的形态结构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探讨不同分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实验学时]3学时452 [实验七]植物化学物质的鉴定[实验要求]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掌握植物体所含化学物质的鉴别方法,进一步练习并掌握徒手切片的基本技术,并为以后应用于生产和实际打下良好的基础。[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八]潍坊市彩叶植物资源调查研究[实验要求]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彩叶植物,明确彩叶植物的概念,搞清楚野外调查彩叶植物资源的方法,并学会查阅文献,来完成撰写浅显论文的能力。[实验学时]6学时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张凤岭,王翠婷.生物技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赵遵田,苗明升.植物学实验教程.科学出版社,2004《动物学基本实验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3011课程总学时/学分:30/2(其中理论0学时,实验30学时)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一、本课程的目的、任务动物学基本实验技术是适用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任选课程。本课程的目的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动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研究的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低等动物的采集和培养、动物的分类检索、动物的器官制片及动物各种标本的制作等,全部是综合性和探索性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索研究。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实验一]草履虫的采集、培养与观察[实验要求]草履虫是动物学中原生动物的典型代表,也是动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452 动物,掌握其采集和培养方法非常重要。但是由于学时的原因,在动物学实验中未能学习和实验。因此安排本实验使学生掌握草履虫的采集、培养方法,并进行培养方法的研究,为将来进行生物学教学和科研奠定基础。[实验学时]6学时[实验二]蝗虫的形态结构和器官制片[实验要求]蝗虫是动物学中节肢动物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学生物奥林匹克竞赛中重要的实验动物,其形态结构复杂。器官制片是生物系各专业学生应掌握的重要实验技能,也是中学生物奥林匹克竞赛中重要的考试内容。但是由于学时的原因,在动物学实验中未能得到训练,因此安排本实验以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三]动物骨骼标本的制作[实验要求]动物骨骼标本(包括硬骨鱼、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是动物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用具,但是由于学时的原因,其制作方法在动物学实验中未能安排学习和实验。故安排本实验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指导学生在每个步骤进行处理方法的探究。[实验学时]9学时[实验四]动物(解剖)浸制标本的制作[实验要求]动物解剖浸制标本(包括蛔虫、蚯蚓、河蚌、乌贼、鲤鱼、蟾蜍、蜥蜴、家鸽、大白鼠等)是动物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标本,但是由于学时的原因,其制作方法在动物学实验中未能安排。故安排本实验以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五]昆虫的采集及干制标本的制作[实验要求]昆虫干制标本是动物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标本,但是由于学时的原因,其制作方法在动物学实验中未能安排讲授和实验。故安排本实验使学生掌握昆虫的采集及干制标本的制作方法。[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六]昆虫分类及检索表的编制[实验要求]由于昆虫的种类和类群多,分类依据复杂,故对其分类较难。虽然在动物学实验中略有涉及,但学生很难掌握。检索表的编制在动物学实验中是最难的内容,在动物学中没有讲授和实验。但是这两方面内容都是中学生物奥林匹克竞赛中重要的考试内容,故安排本实验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指导学生进行检索表编制方法的探究。为将来进行生物学教学和辅导学生竞赛奠定基础。[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七]高等动物剥制标本的讲授452 [实验要求]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剥制标本是动物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标本,但是由于学时的原因,其制作方法在动物学实验中未能安排学习。故安排本实验使学生学会鸟类和哺乳动物剥制标本的制作方法,为将来进行生物学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实验学时]2学时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鄂永昌等.《生物标本制作法》.科学普及出版社,1998[2]徐敬明等.《动物学实验》.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3]刘凌云,郑光美等.《普通动物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人类常见病发病机理与预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4013课程总学时/学分:36/2(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0学时)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人类常见病发病机理及预防是高等院校生物专业的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明白道理,知道怎样生活,怎样适应环境,怎样维护自身健康,自觉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在高等院校生物系开设此课程是非常重要的,能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与疾病防治的基础知识,使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为进一步学习细胞学、遗传学等打下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是在学习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复习、巩固、加深所学内容。本课程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电子多媒体课件、挂图、标本等多种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巩固。本课程教材是以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科学地锻炼身体,保护自身健康。做到无病预防,一旦发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一、人类常见病发病机理及预防学科的研究范畴452 二、人类常见病发病机理及预防在师范院校开设的目的和人务三、人类常见病发病机理及预防的学习方法教学要求:1.明确人类常见病发病机理及预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2.了解学习人类常见病发病机理及预防的目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教学重点:人类常见病发病机理及预防研究的对象。教学难点:人类常见病发病机理及预防。第二章医学检查(2学时)第一节体格检查一、一般检查(一)一般状况(二)皮肤与粘膜(三)淋巴结二、头部检查三、胸部检查四、腹部触诊五、神经反射第二节特殊器械检查一、X线检查二、造影检查三、超声检查四、放射性同位素检查五、心电图六、核磁共振检查第三节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及意义一、血液检查二、尿液检查和粪便检查三、脑脊液检查四、免疫功能检查教学要求:了解常规检查的目的和意义,掌握一些基本的常规检查方法和正常值。教学重点:452 掌握一些基本的常规检查方法和正常值。教学难点:常规检查的目的和意义。第三章常见病总论(2学时)第一节组织的损伤与修复一、组织的损伤(一)萎缩(二)变性(三)化生(四)坏死二、损伤的修复第二节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血栓形成二、栓塞三、梗死第三节变态反应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一、病态反应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第四节炎症一、炎症的病因二、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三、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四、炎症的分类及其病变特点五、炎症的结局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疾病的共同特征,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的病理变化。教学重点: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的病理变化。教学难点:疾病的共同特征。第四章肿瘤(4学时)第一节肿瘤的概述452 一、肿瘤的特征二、肿瘤的命名与分类三、肿瘤的生长与扩散四、癌前病变、原位癌、早期浸润癌五、肿瘤对机体的影响第二节肿瘤的治疗一、致癌因素二、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1、癌基因2、肿瘤抑制基因:3、凋亡调节基因和DNA修复基因三、肿瘤的临床表现四、肿瘤的预防五、肿瘤的治疗手段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肿瘤的致病因素和治疗手段,掌握肿瘤的防治措施。教学重点:肿瘤的预防。教学难点:肿瘤的形成机制。第五章临床常见药药理简介(2学时)第一节抗菌药一、磺胺类抗菌药二、抗生素类抗菌药(一)分类452 (二)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机制(三)细菌的耐药性(四)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几个问题:第二节组胺及组胺受体激动药一、组胺二、抗组胺药三、激素类药物服用常识注意事项四、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五、家庭用药注意事项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一些常见药物的性质和功能有一个常识性的了解。做到用药的时候有针对性,不盲目用药。教学重点:了解一些常见药物的性质和功能。教学难点:用药的针对性。第六章传染病(4学时)第一节传染病概论一、传染病分类二、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三、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第二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一、病原和发病机制二、AIDS病程分期及临床症状三、艾滋病的传播途径452 四、AIDS的预防第三节传染病概论一、病毒性肝炎(一)乙型肝炎病毒(HBV)(二)HBV如何使机体致病的(与艾滋病比较)(三)乙肝的实验室检查(四)病理变化(五)流行病学特征(六)乙肝的治疗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乙肝的临床症状;掌握艾滋病和乙肝的病因和防治措施。教学重点:乙肝及艾滋病的防治。教学难点:乙肝及艾滋病的发生机制。第七章心血管疾病(4学时)第一节高血压一、高血压的分类二、原发性高血压(一)诊断标准(二)流行病学(三)病因(四)临床表现及并发症(五)治疗三、继发性高血压452 第二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一、动脉粥样硬化(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二)病理变化(三)主要动脉的粥样硬化二、冠心病(一)发病原因(二)具体措施三、心绞痛四、心肌梗死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以及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掌握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措施。教学重点:高血压的临床症状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原因和治疗。教学难点:高血压的病因以及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机理。第八章血液病(2学时)一、贫血(一)原因(二)症状(三)治疗二、白血病(一)病因(二)症状(三)儿童对白血病的预防452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血液病的病因,掌握其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教学重点:白血病的临床症状以及治疗原则。教学难点:血液病的病因。第九章消化系统疾病(2学时)第一节胃肠疾病一、慢性胃炎(一)概述(二)分类(三)病变(四)病因和发病机制二、消化性溃疡(一)概述(二)病变(三)发病机制三、消化道肿瘤(一)胃癌(二)食管癌(三)大肠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胃肠等消化道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了解恶性肿瘤的预防措施。教学重点:胃肠等消化道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452 教学难点:恶性肿瘤的预防措施。第十章呼吸系统疾病(2学时)一、慢性支气管炎(一)概念(二)临床症状和病因(三)预防措施二、肺气肿(一)肺气肿的成因(二)临床症状(三)肺气肿的预防三、肺炎(一)病因(二)发病机制(三)病理变化(四)临床症状(五)预防措施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呼吸道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掌握其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教学重点:呼吸道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教学难点:呼吸道疾病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第十一章泌尿系统疾病(2学时)452 第一节肾小球肾炎一、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一)病因和发病机理(二)肾小球疾病的诊断方法(三)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第二节肾盂肾炎一、病因及发病机理二、临床表现第三节肾衰竭一、实验室检查二、治疗方法三、预防措施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呼吸道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掌握其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教学重点:肾病的防治措施和饮食技巧。教学难点:肾衰竭的病因。第十二章内分泌疾病(2学时)一、糖尿病的基本情况二、糖尿病的定义三、胰岛素的作用机理四、分类五、病因452 六、临床表现七、预防八、治疗的原则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掌握其临床表现和防治措施。教学重点: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和防治措施。教学难点: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第十三章神经系统常见病(2学时)一、癔病(一)临床表征(二)发病原因:(三)治疗方法二、偏头痛(一)临床表现(二)诱发因素(三)预防性治疗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几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掌握其发病原因和预防措施。教学重点:常见的几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原因。教学难点:452 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措施。第十四章脑血管病(2学时)一、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短暂性缺血性发作(二)脑血栓形成(三)脑栓塞二、出血性脑血管病(一)脑出血(二)蛛网膜下腔出血三、静脉窦血栓(一)海绵窦血栓(二)上矢状窦血栓四、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五、脑血管病饮食调养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脑血管病的病因,掌握其治疗原则和饮食技巧。教学重点:脑血管病的防治措施和饮食技巧。教学难点:脑血管病的病因。第十五章急症处理(2学时)一、中暑二、烫伤和烧伤三、小儿气管异物四、煤气中毒452 五、心跳骤停六、毒蛇咬伤七、高烧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突发疾病,掌握其治疗方法。教学重点:突发疾病的治疗方法。教学难点:突发疾病的治疗原则。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徐文香等.《人体常见病发病机理及预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2]杨光华等.《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周衍掓,张镜如.《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插花艺术A》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4055课程总学时/学分:30/2(其中理论30学时,实验0学时)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插花艺术的起源应归于人们对花卉的热爱,通过对花卉的定格,表达一种意境来体验生命的真实与灿烂。插花艺术是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插花艺术有陶冶情操的作用。插花作品多姿多彩,制作过程中作者倾注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通过鲜花这小巧生灵的凋零易逝,使人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感悟到人生的短暂与光阴的无情流逝,也激发和培养了人们珍惜生活,热爱生命,善待大自然和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高尚情操。学习插花艺术及制作,目的就是掌握这门综合艺术,充分体会净化升华心灵的作用,提高自身修养,培养审美情趣,补充专业知识。452 二、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教学任务中要求的内容。应勤学勤练,认真对待每个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尽量做到形象生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初步全面地掌握关于插花艺术的知识内容。与教学计划中之前的课程《植物学》关系较为密切。教材选择黎佩霞编著的《插花艺术基础》,内容全面,通俗易懂,适用于教学要求。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插花艺术概论(2学时)第一节插花艺术的定义与范畴第二节插花艺术的特点与作用第三节插花艺术的类别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插花艺术的含义、分类、作用等基础知识,使学生在具体学习本门课之前对插花有一概括了解,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教学重点:插花艺术的概念、插花艺术的类别教学难点:插花艺术不同类别的分类标准,风格特点形成原因。第二章插花艺术基础知识(2学时)第一节插花器具第二节花材的基本知识第三节插花的基本技能第四节学习插花的方法与步骤教学要求:掌握插花艺术的关于植物、花材选择、加工处理方法、辅助材料等基础知识,本章内容是对后面章节学习的必要的基础铺垫。教学重点:构成插花花型的各个部分组成以及作用。教学难点:插花基本技能理论用于实践。第三章插花造型的基本理论(2学时)第一节造型的基本要素452 第二节造型的基本原理教学要求:掌握插花艺术造型艺术原理,本章内容是插花艺术作为一门造型艺术的基础知识的基础,较为抽象和笼统,需要学生仔细体会和揣摩。教学重点:插花艺术造型原理。教学难点:把造型基本理论应用到插花造型中;各项基本理论间的协同和适度。第四章插花艺术发展简史(2学时)第一节插花艺术的起源第二节中国插花艺术发展简史第三节日本插花艺术发展简史第四节西方插花艺术发展简史第五节插花艺术的现状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国内外插花艺术发展的历史、现状、趋势,从而进一步体味各类型插花的风格的形成,全面了解插花艺术。教学重点:各个阶段插花艺术的发展特点和动态变化。教学难点:由历史联系到现代,理清及敏锐把握时代脉搏,掌握现代插花艺术特点。第五章东方插花艺术(6学时)第一节东方插花艺术的特点与风格第二节自然式插花的表现技巧与要求第三节写景式插花的表现技法第四节立华与生花第五节基本花型的插作示例第六节插花的意境表达与命名教学要求:学习东方插花的历史渊源,特点和风格,创作方法和理念,基本花型的制作方法以及代表国家的不同花型差别。教学重点:重点掌握东方插花风格特点。掌握基本花型示例。教学难点:452 体会和掌握东方插花艺术的美的内涵。第六章西方插花艺术(4学时)第一节西方插花艺术的风格与特点第二节几何式插花造型设计的要求第三节基本花型插作示例教学要求:学习西方插花艺术的特点和风格;西方插花的风格形成原因;通过具体制作基本花型学习西方插花设计制作的方法和要求。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掌握西方式插花特点,学会基本花型的制作以及空间构型。教学难点:基本花型的空间构型,立体感构造,色彩的运用。第七章现代插花艺术(10学时)第一节现代插花艺术特点第二节造型式插花艺术的表现手法第三节茶几花与篮花第四节新娘捧花与胸花教学要求:现代插花艺术形式种类繁多,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现代式插花特点,掌握现代插花形式的灵活性,学习基本花型。更全面了解和感受周围生活中的各种花艺形式。教学重点:现代生活中常见的插花艺术形式的学习和掌握。教学难点:掌握现代插花形式及内容的灵活并运用。第八章插花艺术作品的鉴赏和评比(2学时)第一节插花艺术作品的鉴赏第二节插花作品的评比条件教学要求:掌握插花艺术作品的欣赏方式;评比依据。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制作插花作品时也能够有的放矢,指导创作。教学重点:掌握插花艺术作品多角度的鉴赏标准,评比依据。教学难点:452 综合鉴赏能力的培养。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黎佩霞,范艳萍.《插花艺术基础》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2]车代弟,刘惠民.《切花装饰实验指导》.东北农学院,1993[3]中田虹葩.《日式插花教程》上中下.南海出版公司,2005[4]贺振.《花卉装饰及插花》.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5]朱秀珍,金波.《插花艺术》.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蔬菜学专题》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4056课程总学时/学分:30/2(其中理论30学时,实验0学时)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蔬菜学专题》是一门介绍蔬菜生产栽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的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蔬菜生长发育规律的基本原理、蔬菜栽培的基本技能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能因地制宜地进行蔬菜生产,为发展蔬菜生产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的应用性高等技术专门人才。二、教学基本要求学习本课程要求掌握蔬菜栽培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并能灵活应用于蔬菜栽培生产之中。学习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尽可能增加学习者对实际生产的了解和熟悉,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教学内容较多,但框架单一,要在教学中之处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指出解决办法,而对生产中的操作和管理则可以简要概述。课堂以Powerpoint讲授为主,按照教学计划讲授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为原则,用大量的图片和流程图,突出在生产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理论上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课堂上学生随时提问,课间及时交流。教材以最新教材为蓝本,在对比、综合、总结的基础上,自主形成讲稿。藉此,达到多门课程的综合应用和深化,对学生考研和工作都有重要帮助。452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专题一蔬菜种类和栽培生物学基础(4学时)第一节蔬菜与分类一、蔬菜的含义和生产特点二、蔬菜的分类第二节蔬菜栽培的生物学基础一、蔬菜生长发育特性二、蔬菜栽培与环境条件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蔬菜的种类、分类、起源和演化的基础上,重点讲授蔬菜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同时明确蔬菜产量提高的途径。学生要在理性上对蔬菜生产有个笼统的概念。教学重点:蔬菜生长发育规律;蔬菜对地温的要求和原因;蔬菜对光照、水分、土壤、肥料、微生物的要求;环境在蔬菜生产应用和理论依据。教学难点:蔬菜生长发育规律;环境在蔬菜生产应用和理论依据。专题二蔬菜的育苗和栽培(4学时)第一节蔬菜种子及其播种前处理第二节蔬菜的播种育苗一、育苗的意义和原理二、育苗方式三、育苗技术第三节蔬菜的定植第四节蔬菜的田间管理教学要求:讲授蔬菜育苗技术的共性知识,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蔬菜种子、育苗、定植及田间管理具体技术,为接续学习蔬菜栽培的具体内容打下扎实的应用基础。教学重点:壮苗及其指标;蔬菜苗期病虫防治;蔬菜的营养诊断;蔬菜的植株调整依据和操作。教学难点:蔬菜苗期病虫防治;蔬菜的营养诊断。452 专题三瓜类蔬菜栽培(4学时)一、瓜类蔬菜的共性二、黄瓜三、西瓜四、其他瓜类教学要求:在重点掌握瓜类蔬菜共性的基础上,对黄瓜、西瓜栽培较为全面的把握,重点放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克服办法;了解其它瓜类的栽培技术。。教学重点:黄瓜花芽分化;瓜类的共性;西瓜栽培技术要点;西瓜整枝、压蔓的理论依据。教学难点:黄瓜花芽分化;西瓜整枝、压蔓的理论依据。专题四茄果类蔬菜栽培(4学时)一、茄果类蔬菜的共性二、番茄三、茄子四、辣椒教学要求:在重点掌握茄果类蔬菜共性的基础上,对3种蔬菜栽培较为全面的把握,重点放在生产中操作的存在及克服办法。教学重点:番茄的生物学特性;番茄的产量形成;茄子、辣椒基本知识;茄果类蔬菜壮苗的方法和标准。教学难点:由番茄的产量形成的理论依据,而延伸到其他各类蔬菜产量的形成,继而栽培技术;培育茄果类蔬菜壮苗的方法和标准。。专题五白菜类蔬菜栽培(4学时)一、白菜类蔬菜的共性二、大白菜三、甘蓝四、花椰菜教学要求:452 在重点掌握白菜类蔬菜共性的基础上,对3种白菜类蔬菜栽培较为全面的把握,重点放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克服办法。教学重点:大白菜采种方式对播种质量的影响;干烧心的症状、病因、防治措施;甘蓝、花椰菜和芥菜的栽培习性;甘蓝的先期抽薹、涝浇园。教学难点:大白菜干烧心的症状、病因、防治措施;白菜类先期抽薹的共性和共同克服措施。专题六根菜类蔬菜栽培(2学时)一、根菜类蔬菜的共性二、萝卜三、胡萝卜四、根用芥菜教学要求:在重点掌握根菜类蔬菜共性的基础上,对3种根菜类蔬菜栽培较为全面的把握,重点放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克服办法。教学重点:根菜类的共性和对土壤的要求;萝卜糠心、分叉、裂根的原因、措施。教学难点:萝卜糠心的原因、措施。专题七葱蒜类蔬菜栽培(2学时)一、葱蒜类蔬菜的共性二、韭菜三、大葱四、大蒜五、洋葱教学要求:在重点掌握根菜类蔬菜共性的基础上,对4种葱蒜类蔬菜栽培较为全面的把握,重点放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克服办法。教学重点:韭菜跳根;大葱培土与施肥;大蒜二次生长的原因。教学难点:大蒜二次生长的分类。专题八绿叶蔬菜栽培(2学时)452 一、绿叶蔬菜的共性二、芹菜三、莴苣四、菠菜五、芫荽六、其他绿叶菜教学要求:在重点掌握叶菜类蔬菜共性的基础上,对4种叶菜类蔬菜栽培较为全面的把握,重点放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克服办法。教学重点:莴苣的“窜”;芹菜的低温催芽和生育障碍。教学难点:莴苣的“窜”的原因。专题九豆类蔬菜栽培(2学时)一、豆类蔬菜的共性二、菜豆三、豇豆四、豌豆教学要求:在重点掌握豆类蔬菜共性的基础上,对3种豆类蔬菜栽培较为全面的把握,重点放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克服办法。。教学重点:菜豆的“落花落荚”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教学难点:菜豆的“落花落荚”与辣椒的“落花落果”的异同。专题十薯芋类蔬菜栽培(2学时)一、薯芋类蔬菜的共性二、马铃薯三、生姜四、山药五、芋头教学要求:在重点掌握薯芋类蔬菜共性的基础上,对4种薯芋类蔬菜栽培较为全面的把握,重点放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克服办法。452 教学重点:薯芋类蔬菜的共性;薯芋类蔬菜产品器官的形成机理;马铃薯的种性退化及防治措施。教学难点:马铃薯的种性退化及防治措施。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张振贤.《蔬菜栽培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2]山东农业大学主编.《蔬菜栽培学总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3]山东农业大学主编.《蔬菜栽培学各论》(北方本,第3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4]程智慧主编.《蔬菜栽培学总论》.科学出版社,2015[5]程智慧主编.《蔬菜栽培学各论》.科学出版社,2010[6]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主编.《中国蔬菜栽培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7]吕家龙主编.《蔬菜栽培学各论》(南方本,第3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专业前沿系列专题课程(一)》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4096课程总学时/学分:18/1(其中理论18学时,实验0学时)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一门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科选修课程。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现代生物工程的基本理论和该领域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让学生了解现代生物工程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最新技术进展和科学研究动态,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为进一步从事生产、科研与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内容主要涉及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反应器、生物芯片技术等领域的基本知识、最新进展与发展前景。二、教学基本要求452 本课程属于前沿系列讲座,拟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与学者、长期从事本专业教学、科研的资深教授以及博士以上学位人员等开设专题讲座,融合讲授、提问等教学方法,同时结合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本课程要求学生有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工程及基因工程等课程的基础。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专题一植物细胞培养理论与应用前景(3学时)第一节植物细胞的形态建成一、细胞的全能性二、愈伤组织的诱导三、器官建成四、体细胞胚胎建成第二节植物细胞培养技术一、无菌操作技术二、单倍体与多倍体培养三、细胞悬浮培养与次生代谢物得生产第三节植物细胞培养的现状及应用前景一、植物脱毒与离体快繁二、花药培养与单倍体育种三、利用植物细胞培养产生有用次生代谢物二、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教学要求:掌握植物细胞形态建成的理论及形成途径;掌握各类的离体培养技术及方法;了解植物细胞培养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教学重点:植物细胞形态建成的理论及形成途径。教学难点:离体培养技术及方法。专题二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和细胞杂交(3课时)第一节原生质体培养一、原生质体的分离与纯化二、原生质体培养第二节植物体细胞杂交一、原生体融合的方法二、体细胞杂种的筛选与鉴定452 三、利用体细胞杂种遗传育种实例及发展教学要求:掌握原生质体的分离、纯化及培养方法;掌握原生质体的融合及体细胞杂种的筛选与鉴定;了解体细胞杂交育种的现状及应用前景。教学重点:原生质体的分离、纯化及培养方法。教学难点:原生质体的融合及体细胞杂种的筛选与鉴定。专题三基因同源克隆的方法与应用(3课时)第一节基因克隆一、基因克隆的方法二、同源克隆的原理与优势三、基因同源克隆的方法第二节基因同源克隆的应用及前景一、基因同源克隆的应用现状二、基因同源克隆的发展教学要求:了解基因克隆的方法;掌握基因同源克隆的原理及方法;了解基因同源克隆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教学重点:掌握基因同源克隆的原理及方法。教学难点:基因同源克隆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专题四转基因技术与生物反应器(3课时)第一节植物转基因技术一、植物基因转化的受体系统二、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移第二节动物的转基因技术一、胚胎干细胞技术二、核移植第三节生物反应器一、生物反应器的种类二、生物反应器的巨大潜力教学要求:452 掌握动植物的转基因技术,特别是农杆菌转基因技术和胚胎干细胞技术;了解生物反应器的种类和应用前景。教学重点:动植物的转基因技术。教学难点:农杆菌转基因技术和胚胎干细胞技术。专题五分子标记技术(3课时)第一节分子标记概述第二节分子标记主要类型、原理与特点一、基于分子杂交的分子标记二、基于PCR技术的分子标记三、基于基因芯片等的分子标记第三节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与前景一、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二、遗传多样性与种质鉴定三、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的定位四、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五、重要农艺性状的图位克隆教学要求:了解分子标记的产生和发展;掌握分子标记的类型、原理和特点;了解分子标记在动植物育种方面的应用前景。教学重点:分子标记的类型、原理和特点。教学难点:分子标记在动植物育种方面的应用。专题六生物芯片(3课时)第一节生物芯片的起源与发展一、分子杂交与生物芯片的起源二、生物芯片的发展三、生物芯片技术的种类第二节生物芯片的制备技术一、分子标记方法二、核苷酸阵列第三节生物芯片的应用与前景452 一、生物芯片在转基因检测中的应用二、生物芯片在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三、生物芯片在人类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教学要求:了解生物芯片的产生和发展;了解生物芯片的种类;掌握生物芯片的制备技术;了解生物在动植物育种及人类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前景。教学重点:生物芯片的产生和发展。教学难点:生物芯片的制备技术。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程备久.《现代生物技术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夏海武.《植物生物技术》.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3]夏海武.《园艺植物基因工程》.科学出版社,2010《专业前沿系列专题课程(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4097课程总学时/学分:18/1(其中理论18学时,实验0学时)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一门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类专业限选课程。本课程主要包括基因工程菌发酵和动物细胞培养制药工艺及重组蛋白质药物的分离纯化工艺与鉴定等。学习本课程是进入医药领域的重要途径,能使学生充分掌握生物制药的上、下游知识和技术,为学生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知识、技术结构。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药物制造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及其相应的基本技能,并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制药工艺的创新及开展新药的研制与开发等方面的工作,了解制药工艺学的最新方法及研究进展。452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专题一生物制药工艺技术基础(4学时)第一节生物材料与生物活性物质第二节细胞破碎第三节生物药物提取技术基础第四节生物药物分离、纯化技术基础第五节生物活性物质的浓缩与干燥教学要求: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功能,理解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掌握各类组织的结构特征及生理功能,初步建立植物器官的概念。专题二基因工程制药工艺技术(10学时)第一节基因工程制药概述第二节基因工程制药的基本过程第三节基因工程制药的质量控制第四节重要的重组DNA药物教学要求:本章教学重点是基因工程药物产生的基本过程,并以干扰素生产工艺路线和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生产工艺等为例使学生掌握基因工程药物生产的工艺流程。专题三抗体工程制药工艺技术(10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单克隆抗体第三节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改造第四节基因工程抗体与抗体工程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工艺,理解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改造过程与技术基础。专题四细胞工程制药工艺技术(4学时)第一节细胞工程概述第二节动物细胞培养基本技术第三节动物细胞生物反应器及其检测控制系统第四节植物细胞培养的基本要求与方法第五节植物细胞培养的生物反应器第六节细胞工程制药的前景与展望452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动植物细胞的培养条件和基本要求,以及动植物细胞培养的方法;熟悉细胞生物反应器操作要求和制药工艺。专题五酶工程制药技术(4学时)第一节酶工程技术第二节酶的性质与特性第三节固定化酶及其特性第四节天冬氨酸生产工艺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酶工程和固定化酶的概念,以天冬氨酸生产工艺为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酶工程制药的技术基础与工艺。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李德山.《基因工程制药》(高等学校制药工程专业规划教材).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2]杨汝德.《基因克隆技术在制药中的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3]齐香君.《现代生物制药工艺学》(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4]朱宝泉.《生物制药技术》(第一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5]元英进.《现代制药工艺学》(上)(第一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6]元英进.《现代制药工艺学》(下)(第一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7]辛秀兰.《现代生物制药工艺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园林植物学A》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4058课程总学时/学分:36/2(其中理论24学时,实验12学时)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452 园林植物不仅是我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也是园林绿化中不可缺少的植物材料。随着观念的转变,传统园林中作为四大造园要素的园林植物,已成为今日园林的主要要素。学习本课程,可以使学生在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等园林工程施工中,储备必需的园林植物基础知识。本课程重点掌握园林植物的基本概念,园林树木及花卉科、属、种及品种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观赏价值及园林用途等,使学生了解园林植物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能在园林建设中正确应用。二、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教学任务中要求的内容。通过理论学习及实习实验,正确识别本地区常见的园林植物及其分类,了解它们的各种习性及园林用途。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真对待每个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要求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尽量做到形象生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学的重点是全面了解掌握园林植物的多个种类。在教学中,与前面学习的《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以及后续的《生态学》都有密切的联系,能够形成系统的知识。教材选择北京林业大学刘燕主编的《园林花卉学》和卓丽环主编的《园林树木学》两本。能够包括全面的园林植物,但是内容较多,所以选择应用。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理论部分:第一章绪论(1学时)第一节园林花卉的含义及本课程主要内容第二节花卉在园林中的作用教学要求:教师能够简明扼要地讲解概念,使学生全面了解本课程;学生认真理解并记忆概念,明确学习任务。简单了解国内外园林植物栽培应用发展状况。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关于园林花卉的概念、内容、学习任务,总体掌握了解本门课程的大致情况。教学难点:园林花卉学广义狭义的概念,掌握园林花卉在园林中的应用特点。第二章园林花卉分类(1学时)第一节依花卉的生活周期和地下形态特征分类第二节依花卉原产地气候型分类第三节园林花卉的其他实用分类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和教师认真掌握教材中介绍的常见花卉种类并尽量结合平日生活中见到的种类,从而增加并巩固所学内容。简要了解常用术语涉及到的分类方法。教学重点:452 重点掌握第一节第二节分类方法。简单了解常用术语,详细掌握分类标准及常见类别。教学难点:依生活周期分类中的一年生和二年生的区别。第二节中的分类需要必备的地理学知识。第三章园林花卉的繁殖(2学时)第一节种子繁殖(花卉种子的寿命及贮藏,萌发条件和种子处理,播种方法)第二节分生繁殖第三节扦插繁殖第四节嫁接及压条繁殖第五节组织培养第六节孢子繁殖教学要求:要求掌握园林花卉的各种繁殖方法、基本原理、特点和技术方法以及适用情况。同时尽量增加实践经验,培养动手能力。教学重点:园林植物常用的有性和无性繁殖优缺点,方法和操作环节。教学难点:掌握各类园林植物的适用繁殖方法,了解利弊。第四章园林花卉的花期控制(1学时)第一节花期调控的基本原理第二节花卉花期调控的常用方法第三节花期调控的研究实例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花期调控在实际生产中的意义。掌握花期控制的目的、基本原理、常用技术方法和几种花卉花期调控方法。教学重点:掌握园林花卉通过控制光照和温度、以及一些栽培管理措施的花期调节方法,掌握优缺点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教学难点:对这些方法的牢固充分掌握以及运用。第五章园林花卉的应用(1学时)第一节花卉在园林中的应用452 第二节花卉装饰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园林花卉在园林中的应用方式,应用优缺点,注意事项以及各类花卉产品特点。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掌握花卉在园林中的应用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和掌握养护方法,以利于在实际生产中更好应用。教学难点:牢固掌握这些应用,更好地学以致用。第六章一、二年生花卉(1学时)第一节概论第二节各论教学要求:要求掌握一、二年生园林花卉的含义及类型;园林应用特点;生态习性和繁殖栽培要点。介绍了四十种常用一、二年生园林花卉。教学重点:一、二年生园林花卉的常见种类的各方面应用价值的掌握。教学难点:概念区别;合理的应用。第七章宿根花卉(1学时)第一节概论第二节各论教学要求:要求掌握宿根花卉的含义及类型;园林应用特点;生态习性和繁殖栽培要点。具体介绍了四十一种常用园林宿根花卉的各方面特点。教学重点:园林宿根花卉的常见种类的各方面应用价值的掌握。教学难点:概念区别;合理的应用。第八章球根花卉(1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各论教学要求:452 要求掌握园林球根花卉的含义及类型;园林应用特点;生态习性和繁殖栽培要点。介绍了二十五种常用园林球根花卉。教学重点:园林球根花卉常见种类的各方面应用价值的掌握。教学难点:概念区别;了解中间类型;合理的应用。第九章园林水生花卉(1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各论教学要求:要求掌握园林水生花卉的含义及类型;园林应用特点;生态习性和繁殖栽培要点。介绍了十七种常用园林水生花卉。教学重点:园林水生花卉常见种类的各方面应用价值的掌握。教学难点:区别概念;掌握类型;合理的应用。第十章室内花卉(2学时)第一节概论第二节各论教学要求:要求掌握园林室内花卉的含义及类型;园林应用特点;生态习性和繁殖栽培要点。掌握了解18种室内观花植物和45种室内观叶植物各自的特点。观花和观叶植物就在生活环境中常见,要求学生勤学多记除掌握常见种类外,尽量多掌握些种类。教学重点:园林室内花卉常见种类的各方面应用价值的掌握。教学难点:区别概念;掌握类型;灵活地应用。第十一章专类花卉—兰科花卉(1学时)第一节概论第二节各论教学要求:452 要求掌握兰花的含义、形态特征、主要生态习性和繁殖栽培要点。简要介绍了中国兰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以春兰为代表介绍栽培方法。同时掌握热带兰常见栽培种属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和繁殖栽培要点及主要用途。教学重点:常见种类的各方面应用价值及应用方法的掌握。教学难点:区别概念;掌握类型;合理的应用。第十二章园林树木的分类(1学时)第一节园林建设中的分类法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全面概括掌握园林树木学概念、分类、学习内容。掌握园林树木的各种分类标准、分类特点,分出的各类常见树木种类。教学重点:园林树木学的主要学习内容以及在园林建设中的作用。掌握园林应用中的分类方法。教学难点:从多角度多方面了解我国园林树木丰富的资源。掌握主要常用的分类情况。第十三章园林树木的生长发育规律(1学时)第一节树木的生命周期第二节树木的年周期教学要求:掌握园林树木作为寿命很长的植物,同时具有生命周期和年周期生长特点,从而调节和控制树木的生长,为园林实际生产服务。教学重点:掌握园林树木的生长发育特点及规律。教学难点:把园林树木的生长发育规律应用与园林建设中,以便能更好栽培养护树木。帮助园林树木充分发挥景观效果。第十四章园林树木的栽植(1学时)第一节栽植的概念第二节栽植成活的原理第三节栽植季节第四节栽植技术第五节大树移植452 教学要求:本章实践性强,要求学生认真学习理论,指导实践,妥善栽植及养护园林中的必需元素—园林树木,保证今后园林工程的每个环节的掌握。教学重点:要求掌握各类园林树木的栽植情况,了解栽植环节中的技术要点。教学难点:需要理论联系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的转化。第十五章园林树木的美化功能(2学时)第一节园林树木美化功能的意义与特点第二节园林树木的观赏特性一、树形及其观赏特性(一)针叶树类(二)阔叶树类二、园林树木的叶及其观赏特性(一)叶的大小(二)叶的形状(三)叶的质地(四)叶的色彩三、园林树木的花及其观赏特性(一)花形与花色(二)花的芳香(三)花相理论四、园林树木的果实及其观赏特性(一)果实的形状(二)果实的色彩(三)果实对生物的诱引力五、园林树木的枝、干、树皮、刺毛、根等及其观赏特性(一)枝(二)干皮(三)刺毛(四)根六、园林树木的意境美(联想美)第三节园林树木美化环境的功能一、造景452 二、联系景物三、组织空间四、增添季节特色五、控制视线教学要求:要求掌握园林树木在美化绿化环境中的功能与作用,从各个方面体会和发掘园林树木的美的价值。教学重点:掌握各种不同的园林树木的美的特点,更好利用园林树木的美的功能。教学难点:合理综合运用,根据不同地域的要求,充分发挥不同园林树木的美的特长。第十六章园林树木的配植(1学时)第一节园林树木配植的原则第二节园林树木配植的方式教学要求:要求掌握园林中各种树木的观赏特点,掌握不同配置方式及特点,常用的树种。教学重点:掌握各种树木配置方式。教学难点:合理灵活运用,制作美的植物景观。第十七章园林中各种用途树种的选择与应用(1学时)第一节行道树的选择与应用第二节庭荫树的选择与应用第三节孤赏树的选择与应用第四节群植树的选择与应用第五节观花树的选择与应用第六节垂直绿化树的选择与应用第七节绿篱及造型树的选择与应用第八节地被树的选择与应用教学要求:掌握园林中各种用途树木的选择要求、应用和养护管理要点。教学重点:掌握园林中各种用途树木的选择要求、应用要点。452 教学难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用途不同的适用树种及养护方法。第十八章裸子植物门(2学时)第一节苏铁科第二节松科第三节银杏科第四节杉科第五节柏科教学要求:裸子植物科数不多,但在园林中应用十分广泛,学习本章,掌握其在园林中常用的树种的形态特征、应用特点等知识,以便在今后工作中能够很好地运用。教学重点:掌握园林中常用的裸子植物门树种的特点、应用要点等。教学难点:不同的裸子植物门树种不同的形态特征,复杂、微观化,不容易识记。第十九章被子植物门(2学时)第一节胡桃科第二节木兰科第三节蔷薇科第四节豆科第五节忍冬科第六节棕榈科教学要求:学习本章,要求学生提高重视度,掌握其在园林中常用的树种的形态特征、应用特点等知识,以便在今后工作中能够很好地运用。教学重点:扎实掌握园林中常用的被子植物门树种的特点、观赏价值、应用要点等。教学难点:被子植物科数多,种类繁多,形态复杂、观赏价值高,不容易识记。实验部分:[实验一]花卉的繁殖-扦插繁殖[实验要求]本实验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不同植物种类的不同扦插技术,从而掌握这一重要的园林植物繁殖技术。[实验学时]3学时452 [实验二]水仙雕刻与造型养护[实验要求]通过实验掌握球根花卉水仙的雕刻造型技术及雕刻后水养要点,了解雕刻的意义。而且可以促进对球根花卉的其他知识如变态鳞茎、生长习性、水养种类等的了解。[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三]校园主要观赏树种的识别[实验要求]通过观察,掌握不同科属的代表种的识别特征,培养识别树种的能力。[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四]观赏树木园林功能调查[实验要求]通过本实验,学生更好地了解园林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及发挥的美化及改善和保护环境等各项功能。也可明确对园林树木的定向学习方向。[实验学时]3学时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刘燕.《园林花卉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2]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花卉教研组.《花卉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3]陈俊愉等.《园林花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4]卓丽环,陈龙清.《园林树木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5]陈有民.《园林树木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6]王玲等.《园林树木学实验指导》.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0《农业生物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4060课程总学时/学分:36/2(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0学时)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农业生物技术》是高等院校生物科学及生物技术专业的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胜任初级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按照“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农业生物技术方向的专门人才,并为兄弟院校的研究生教育输送合格生源。452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是在学习了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这些知识、理论在生物技术方面进行较深刻、系统地学习,将讲授、提问、谈话多种教学方法融合在一起,结合电子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多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巩固。要求学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献身事业,求实创新,积极为农业现代化服务。掌握农业生物技术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开展农业生物技术科学的研究、教学和推广工作。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技术,加大课程的信息容量,使学生更清楚、更准确地理解农业生物技术的有关术语概念、理论与技术。结合农业生产中的实例,提高教学效果与学生对农业生物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概述一、生物技术及农业生物技术的概念二、农业生物技术的主要内容第二节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简史一、古代农业生物技术的利用二、传统生物技术三、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第三节农业生物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教学要求:了解生物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植物生物技术与农业革命;掌握植物生物技术在未来农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教学重点:农业生物技术的概念、内容和发展简史;农业生物技术的作用。教学难点:农业生物技术的作用。第二章植物基因工程基本原理(4学时)一、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二、基因工程所需的基本条件三、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452 四、目的基因(DNA片段)的克隆五、基因的改造及构建六、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化七、转基因植物的分子分析八、常用选择标记和报导基因九、基因工程的成果与发展前景教学要求:了解掌握基因工程的概念、所需基本条件和操作过程;了解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化;了解转基因植物的分子分析;了解常用选择标记和报导基因。教学重点:1.基因工程的概念、所需基本条件和操作过程;2.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化;3.转基因植物的分子分析;4.常用选择标记和报导基因。教学难点:基因工程的概念、所需基本条件和操作过程;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化与转基因植物的分子分析。第三章植物抗病虫基因工程分子基础(4学时)第一节植物抗病分子生物学一、植物抗病机制二、植物——病原物互作第二节植物病毒分子生物学一、植物病毒的侵染二、植物病毒基因组结构及基因表达三、病毒在寄主细胞内的增殖第三节植物抗病基因工程一、植物抗真菌基因工程二、植物抗细菌基因工程三、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第四节植物抗虫分子基础及常用的抗虫基因一、植物抗虫机制二、植物抗虫基因三、非植物来源的抗虫基因及其应用教学要求:452 了解掌握植物的三种抗病机制;了解植物与病原物的互作;了解植物病毒的侵染;了解掌握植物病毒基因组结构及基因表达;了解病毒在寄主细胞内的增殖;了解掌握植物抗真菌基因工程的相关基因;了解掌握植物抗细菌基因工程的相关基因;了解掌握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的相关基因;了解植物抗虫机制和植物抗虫基因。教学重点:1.植物的三种抗病机制;2.植物病毒的侵染;3.植物病毒基因组结构及基因表达;4.病毒在寄主细胞内的增殖;5.抗真菌基因工程的相关基因;6.植物抗细菌基因工程的相关基因;7.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的相关基因;8.植物抗虫机制和植物抗虫基因。教学难点:植物的三种抗病机制;植物病毒基因组结构及基因表达;抗真菌基因工程的相关基因;植物抗虫机制和植物抗虫基因。第四章基因工程与植物性状改良(4学时)第一节改良农产品品质一、贮藏蛋白质二、贮藏淀粉三、贮藏脂肪第二节提高农产品产量一、光合作用二、雄性不育基因工程第三节观赏花卉基因工程一、花色基因二、花形花香基因工程三、延缓花卉衰老第四节改进植物的逆境适应性一、抗低温基因工程二、抗盐抗旱基因工程三、抗早熟抗衰老基因工程四、文献举例452 教学要求:了解掌握改良农产品品质的方法;了解提高农产品产量的方法;了解观赏花卉基因工程的相关内容;掌握抗低温基因工程的方法;抗盐抗旱基因工程;抗早熟抗衰老基因工程,相关植物逆境胁迫的文献。教学重点:1.改良农产品品质的方法;2.提高农产品产量的方法;3.抗低温基因工程的方法;4.盐抗旱基因工程;5.抗早熟抗衰老基因工程;6.相关植物逆境胁迫的文献学习;7.观赏花卉基因工程的相关内容。教学难点:改良农产品品质的方法;提高农产品产量的方法;抗低温基因工程的方法;抗盐抗旱基因工程。第五章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2学时)第一节基于限制性酶切技术的分子标记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二、数目可变串联重复多态性第二节基于PCR技术的分子标记技术一、随机引物的PCR标记二、特异引物的PCR标记第三节基于限制性酶切和PCR技术的DNA标记一、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二、酶切扩增多态性序列第四节基于DNA芯片技术的分子标记技术一、核苷酸多态性二、分子标记的应用领域三、分子标记技术的展望教学要求:了解掌握基于限制性酶切技术、PCR技术、DNA芯片技术的分子标记方法;了解RFLP、VNTR、RAPD、AP-PCR、STS、SSR、SCAR、SPAR、SSCP、ddF、AFLP、CAPS、和SNP等分子标记方法的原理及特点。教学重点:452 1.基于限制性酶切技术的分子标记;2.基于PCR技术的分子标记;3.基于限制性酶切和PCR技术的DNA标记;4.基于DNA芯片技术的分子标记。教学难点:RFLP、RAPD、SSR、AFLP、和SNP等分子标记方法的原理及特点。第六章转基因动物及动物克隆技术(4学时)第一节转基因动物的概念及研究目的一、转基因动物的概念二、转基因动物表达系统三、转基因动物的研制目的第二节转基因动物的研制原理和方法一、转基因动物的研制原理二、制备转基因动物的方法第三节转基因动物的鉴定一、转基因动物的鉴定二、转基因动物研究的应用第四节转基因家禽的制备一、制备转基因家禽的目的二、转基因家禽的研制方法第五节转基因动物育种一、转基因家畜育种二、转基因家禽育种第六节动物克隆技术一、克隆动物的涵义二、克隆动物的意义三、克隆动物的原理四、克隆动物的制备方法五、克隆动物的应用教学要求:了解掌握转基因动物的概念和研究目的;了解掌握转基因动物的研制原理和方法;掌握这452 些方法的原理、优缺点以及它们的相关运用;了解转基因动物的鉴定程序;了解掌握转基因家禽的制备目的;了解掌握转基因家禽的研制方法;掌握主要制备转基因鸡的方法、优缺点以及它们的相关运用;了解转基因家畜和家禽育种的目的;理解克隆动物的意义、原理及应用。教学重点:1.转基因动物的研制方法及原理;2.研制方法的优缺点;3.转基因动物的鉴定方法4.转基因家畜和家禽的育种目的;5.转基因家禽的研制方法;6.克隆动物的原理、制备方法及应用。教学难点:各种转基因动物的研制方法及优缺点;克隆动物的原理制备方法。第七章兽药生物技术(4学时)第一节生物工程疫苗一、生物合成亚单位疫苗二、重组活载体疫苗和基因缺陷病毒疫苗三、抗独特型疫苗四、合成肽疫苗五、核酸疫苗第二节基因重组新药一、活性肽类二、核酶及反义RNA三、生物工程抗生素四、酶制剂类五、微生物次生代谢物在畜牧业上的应用第三节单克隆抗体的研制与应用一、单克隆抗体的定义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原理三、单克隆抗体制备步骤四、制备过程中注意事项五、单克隆抗体的优缺点及应用第四节分子诊断技术一、核酸内切酶指纹法及其图谱的绘制二、核酸探针的制备三、Southern、Northern或Dot印迹技术452 四、原位杂交教学要求:了解掌握兽药生物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技术领域;了解掌握生物工程疫苗的种类及其应用优缺点;掌握主要基因重组制药的种类、尤其是活性肽类重组药物的种类、特点、功能及相关研究现状;了解掌握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原理、制备步骤;了解掌握单克隆抗体的优缺点;掌握制备过程中的主要注意事项以及单克隆抗体的应用;了解掌握几种分子诊断技术。教学重点:1.生物工程疫苗的种类及其优缺点;2.基因重组制药的种类及特点;3.活性肽类的种类、特点、功能及研究近况;4.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原理和步骤;5.单克隆抗体的优缺点;6.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注意事项以及它的主要应用领域。教学难点:活性肽类的种类、特点、功能及研究近况;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原理和步骤。第八章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及操作技术(4学时)第一节实验室设置及基本技术一、实验室组成二、仪器与设备三、培养器皿及实验用具四、洗涤技术五、灭菌技术六、无菌操作第二节植物组织培养所需的环境条件及营养成分一、所需环境条件二、营养成分第三节培养基的配制、灭菌与保存一、培养基的种类二、几种常见培养基的特点三、培养基的配制四、培养基的灭菌五、培养基的保存第四节植物组织培养技术452 一、植物组织培养类型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理论基础三、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历史四、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教学要求:了解掌握植物组培实验室设置和基本技术;了解植物组织培养所需的环境条件及营养成分;了解掌握培养基的配制、灭菌与保存;了解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类型、原理、历史及应用等方面。教学重点:1.植物组培实验室设置和基本技术;2.植物组织培养所需的环境条件及营养成分;3.培养基的配制、灭菌与保存;4.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类型、原理、历史及应用等方面。教学难点:植物组织培养所需的环境条件及营养成分;培养基的配制、灭菌与保存。第九章植物离体快速繁殖和脱毒技术(2学时)第一节植物快速繁殖技术一、快繁的定义二、快繁的技术程序三、影响快繁效果的因素四、快繁的应用及局限性第二节植物脱毒技术一、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危害二、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分布第三节植物脱毒的意义一、能够有效地保持优良品种的特性二、快速繁殖品种,使优良品种迅速应用三、生产无病毒种苗,防止品种退化四、节约耕地,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五、便于运输教学要求:了解掌握植物快速繁殖技术的定义、技术程序、影响因素、应用及局限性;了解掌握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危害及分布、植物脱毒的意义、植物脱毒的原理、脱毒方法、脱毒苗鉴定、无病毒苗的保存和繁殖。452 教学重点:1.快速繁殖技术的定义、技术程序和影响因素;2.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危害及分布;3.植物脱毒的原理、方法及脱毒苗鉴定;4.植物脱毒意义;5.无病毒苗的保存和繁殖。教学难点:快速繁殖技术的技术程序和影响因素;植物脱毒的原理、方法及脱毒苗鉴定;无病毒苗的保存和繁殖。第十章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和细胞杂交(4学时)第一节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一、植物原生质体研究历史与现状二、植物原生质体研究进展三、原生质体培养的意义四、植物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培养五、由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第二节原生质体融合和细胞杂交一、细胞融合的类型二、诱导细胞融合的方法及融合剂三、细胞融合程序四、融合体的类型五、细胞杂种选择和鉴定第三节以原生质体为受体的遗传转化一、利用原生质体导入外源基因的方法二、原生质体瞬间表达系统及其应用教学要求:了解植物原生质体研究历史、现状进展与研究意义;了解掌握植物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培养;了解由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过程;了解原生质体融合和细胞杂交;了解以原生质体为受体的遗传转化方法和应用。教学重点:1.植物原生质体研究历史、现状进展与研究意义;2.植物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培养;3.由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过程;4.原生质体融合和细胞杂交;452 5.以原生质体为受体的遗传转化方法和应用。教学难点:植物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培养;原生质体融合和细胞杂交。第十一章农业生物技术的最新研究动态(2学时)第一节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一、转基因作物二、发展现状三、发展趋势四、发展对策第二节世界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现状一、世界农业生物技术研究特点二、世界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进展第三节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现状第四节农业生物技术的重要研究意义教学要求:了解掌握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了解世界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现状;了解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现状;了解转基因作物的研究现状及转基因安全问题。教学重点:1.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2.世界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现状;3.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现状;4.转基因作物的研究现状及转基因安全问题。教学难点: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现状;转基因作物及转基因安全问题。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温孚江.《农业生物技术》(第一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夏海武.《植物生物技术》(第一版).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3]张献龙,唐克轩.《植物生物技术》(第一版).科学出版社,2004[4]刘庆昌,吴国良.《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第一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4061452 课程总学时/学分:36/2(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0学时)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环境保护是事关全民族的、为人民造福的事业,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需要引起全人类尤其是社会的精英及未来—大学生们的关注。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们看清自己的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与现存的各种环境问题之间的联系,为环境保护提供动力和延续。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主要讲述与人类环境最密切的一些问题:环境与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土壤和农业、水资源、生活废物和工业废物、有害生物的防治、资源、土地利用与城市规划、能源、人口等问题的基本原理、现状、存在问题、可能采用的各种解决方法、每种方法的优缺点等。要求既深入浅出又避免过度简单化。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4学时)一、生命的起源和进化二、人类的产生和发展三、人类地球生活史教学要求:1.了解生命的起源与演化,认识到人类来自于自然,必须遵循自然界的一切发展规律。2.了解人的一生中需要消耗多少资源和能源,并产生多少垃圾和废物。3.了解世界及我国所面临的一些迫切的环境问题。教学重点:1.生命的起源与演化。2.世界及我国所面临的一些迫切的环境问题。教学难点:世界及我国所面临的一些迫切的环境问题。第二章环境基础知识(6学时)一、环境概念二、环境分类三、大气环境与水环境452 教学要求:1.了解环境的定义、分类。2.了解地球的构造及宇宙的结构。3.了解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发展趋势。教学重点:1.地球的构造。2.环境的分类。教学难点:地球的构造及宇宙的结构。第三章生态系统(4学时)一、生态系统概念二、生态系统的结构三、能量和养分的转移四、生态系统的实例教学要求:1.了解生态学的发展历史。2.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功能及生态平衡的原理。3.明确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功能及生态平衡的原理。2.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功能及生态平衡的原理。第四章大气污染及其治理(4学时)一、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质二、我国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三、大气污染的危害四、全球大气环境问题教学要求:1.了解大气中的污染物质及大气污染危害。2.了解我国大气污染主要来源。3.了解全球大气环境问题。教学重点:1.大气中的污染物质及大气污染危害。452 2.全球大气环境问题。教学难点:我国大气污染主要来源及治理方法。第五章土壤生态系统和农业(4学时)一、植物与土壤之间的关系二、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教学要求:1.了解土壤的基本概念和有关知识。2.了解土壤污染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机理和相应的防治措施。3.了解土壤生态保护与土壤退化的防治。教学重点:1.土壤污染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机理和相应的防治措施。2.土壤生态保护与土壤退化的防治。教学难点:土壤生态保护与土壤退化的防治。第六章水循环和人类活动(2学时)一、水循环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教学要求:1.了解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2.掌握水污染各种指标和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危害。3.明确污水处理的各类技术、工艺流程、设备、方法特点与水污染综合防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对策。教学重点:1.了解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2.掌握水污染各种指标和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危害。教学难点:污水处理的各类技术、工艺流程、设备、方法特点与水污染综合防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对策。第七章环境问题(2学时)一、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二、环境问题的定义三、环境问题的表现四、环境问题的分布452 五、环境问题产生和发展六、目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教学要求:1.了解人和环境的辨证关系。2.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及其对人体的影响。教学重点:环境污染的危害及其对人体的影响。教学难点:人和环境的辨证关系。第八章潍坊市环境问题调查(2学时)教学要求:1.调查环境和本地气候的满意程度,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2.调查保护环境的自觉程度和环境恶化的危害程度等方面的问题。教学重点:1.调查保护环境的自觉程度和环境恶化的危害程度等方面的问题。2.就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善措施。教学难点:就相关环境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善措施。第九章环境保护(2学时)一、环境保护概念二、环境保护的历程教学要求:1.了解环境保护的概念及相关内容。2.了解世界环境保护历程。3.分析引起环境问题觉醒的因素。教学重点:1.世界环境保护历程。2.引起环境问题觉醒的因素。教学难点:引起环境问题觉醒的因素。第十章中国环境保护(2学时)一、我国环境现状二、中国环境保护历程三、我国的八项环境管理制度452 四、我国环境保护手段五、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进展六、我国环境保护的标志七、我国环境保护的美好前景教学要求:1.了解我国环境保护现状及环保历程。2.了解我国环境管理制度及环保手段。3.了解我国环保工作进展、目标及保障。教学重点:1.我国环境管理制度及环保手段。2.我国环保工作进展、目标及保障。教学难点:1.我国环境管理制度及环保手段。2.我国环保工作进展、目标及保障。第十一章人口问题(2学时)第一节世界人口问题第二节中国人口问题教学要求:1.了解我国及世界人口现状。2.掌握人口急剧增长和降低的特点和危害。3.了解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对策。教学重点:1.人口急剧增长和降低的特点和危害。2.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对策。教学难点:人口急剧增长和降低的特点和危害。第十二章可持续发展战略(2学时)一、可持续发展概念(观念)的由来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传统发展理论的创新四、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教学要求:1.了解可持续发展观的产生根源。2.了解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历史的选择。3.分析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措施与成就。452 教学重点:1.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历史的选择。2.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措施与成就。教学难点:1.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历史的选择。2.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措施与成就。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马宏树.《环境保护知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2]B.J.内贝尔.《环境科学》.科学出版社,1987[3]姜象鲤.《环境保护讲座》.中国标准出版社,1990[4]孔繁德.《生态保护》.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植物发育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4069课程总学时/学分:36/2(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0学时)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植物发育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它是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研究植物发育现象,揭示植物生长、代谢、形态建成和繁殖等生命过程发生机制的科学。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植物在各种状态下发育机制和生长调控的规律,对于指导学生在植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及植物生产学等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在品种改良、植物保护、调控植物生长及规模化的植物生产等实践能力的提高方面都具有促进作用。二、教学基本要求452 本课程是在学习了植物生理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植物——高等植物生长、发育进行较深刻、系统地学习。以课堂讲授为主,部分章节进行课堂讨论互动式教学或辅以观看多媒体教学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初步了解植物生命活动发育机制;使学生在形态学和生理学基础上,对植物生长的动态变化和发育的可调控性有初步认识,为后续课程学习打好基础;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植物发育生物学有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去分析在植物生产和品种改良中的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植物细胞分化(4学时)第一节细胞分裂  第二节细胞分化  第三节植物细胞全能性教学要求:1.了解细胞分裂周期调控和组织分化2.掌握细胞全能性和基因调控的分子机制教学重点:细胞分裂周期调控教学难点:植物发育过程基因调控的分子机制  第二章植物花的发育(4学时)第一节植物花的多态性 第二节植物的性别决定与单性花 第三节花器官原基的发育 第四节胚珠与心皮的发育 第五节雌配子体和雄配子体的发育教学要求:1.掌握花发生过程、发育的分子机制及发育的调控理论2.熟悉植物花器官结构和花器官发生过程教学重点:花发育过程的分子机制教学难点:植物花器官发生过程第三章植物受精与胚胎发育(4学时)第一节花粉萌发  第二节被子植物双受精的过程  第三节植物自交不亲和的分子机制    第四节合子胚胎的早期发育教学要求:452 1.掌握胚胎发生过程、发育的分子机制和发育的调控理论2.熟悉花粉的发生过程3.准确领会植物受精过程教学重点:胚胎发育的分子机制教学难点:花粉发生过程的分子调控第四章植物种子发育(4学时)第一节子叶的发育  第二节胚乳发育  第三节种子储藏物质积累  第四节种子脱水与休眠  第五节种子萌发教学要求:1.了解种子发育过程2.熟悉掌握种子储藏蛋白和酯质积累。教学重点:种子储藏蛋白和酯质积累教学难点:种子发育过程的分子调控第五章植物器官发育(2学时)第一节植物分生组织第二节叶的形成 第三节侧芽的形成  第四节根的形成教学要求:1.了解植物分生组织的特点2.掌握叶、侧芽和根的形成过程和调控机理教学重点叶、侧芽和根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植物分生组织的发育过程第六章植物激素在发育中的作用(6学时)452 第一节生长素作用的分子机理  第二节细胞分裂素作用的分子机理  第三节赤霉素与植物生长与发育  第四节脱落酸对植物基因表达的调控教学要求:1.了解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和脱落酸对植物生长与发育的调节作用2.掌握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和脱落酸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机理教学重点: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机理教学难点:激素如何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第七章植物发育中光的形态建成(4学时)第一节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第二节光敏色素与光的信号传导  第三节光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机理教学要求:1.了解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2.掌握光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机理。教学重点: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教学难点:光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机理第八章生物胁迫下植物的发育(4学时))第一节病原物胁迫下植物的发育  第二节虫害胁迫下植物的发育  第三节机械伤害下植物的发育教学要求:1.了解农作物在病原真菌、细菌和病毒等生物胁迫下的发育规律2.掌握植物抗病性的原理教学重点:农作物在病原真菌、细菌和病毒等生物胁迫下的发育规律教学难点:植物抗病性的原理第九章非生物胁迫下植物发育(2学时)452 第一节水分胁迫下植物的发育  第二节下植物发育  第三节温度胁迫下植物发育教学要求:1.了解植物在干旱、高盐、洪水、高/低温等非生物胁迫下的发育规律2.掌握提高植物在胁迫下生产能力的措施教学重点:植物在逆境下的发育规律教学难点:提高植物在胁迫下生产能力的措施第十章离体条件下植物发育(2学时)第一节植物离体组织的胚胎发生  第二节植物离体组织的器官发生  第三节植物离体细胞的次生代谢教学要求:1.掌握植物细胞和组织在离体条件下的生长和发育规律2.了解离体细胞次生代谢的调控方式教学重点:植物细胞和组织在离体条件下的生长发育教学难点:离体细胞次生代谢的调控方式 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白书农.《植物发育生物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许智宏等.《植物发育的分子机理》.科学出版社,1998[3]B.B.布坎南等.《植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4[4]何钟佩等.《作物激素生理及化学调控技术》.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5]张石城等.《植物化学调控原理与技术》.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1999[6]陈德华等.《棉花化学调控新技术》.江苏科技出版社,1999[7]李宗霆等.《植物激素及其免疫检测技术》.江苏科技出版社,1996[8]潘瑞炽等.《植物生长发育的化学调控》.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何钟佩.《作物激素生理及化学控制》.中国农业大学出版,1997452 《园艺植物种植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4070课程总学时/学分:36/2(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0学时)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讲授植物种质资源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概念与意义、园艺植物的分类、园艺植物的起源与演化、植物种质资源的考察与搜集、园艺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评价与鉴定等方面的内容;各论介绍果树、蔬菜、观赏植物这三大类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的概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园艺植物种子资源的概念与作用,搜集和保存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意义与方法,掌握研究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基本方法,为在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合理利用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要求具备植物分类学、植物遗传、地理、植物生理、植物病理、昆虫等基本知识。课程教学要求以“种质”这个核心概念作为切入点,通过文字资料、数据资料、图片资料等多种素材,循序渐进地向学生演示本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增加对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认识。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绪论(2学时)第一节种质、种质资源与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学第二节植物种质资源与园艺科学的关系第三节国内外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研究概况本章教学要求:本章介绍种质、植物种质资源及其在人类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介绍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学的任务与内容,介绍国内外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发展概况。教学重点:植物种质资源对人类的作用。教学难点:从内涵和外延去理解、消化“种质”这个概念。第一章园艺植物的分类(4学时)第一节园艺植物分类的原则与方法452 第二节果树植物的分类第三节蔬菜植物的分类第四节观赏植物的分类本章教学要求:本章介绍果树、蔬菜、观赏植物三大类主要园艺植物的分类方法与基本类型。教学重点:介绍植物学分类系统,适当介绍其它分类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各种园艺植物的科属地位及一些主要园艺植物的拉丁学名。第二章园艺植物的起源、演化与传播(4学时)第一节园艺植物的起源第二节园艺植物的演化与传播第三节园艺植物的分布本章教学要求:本章讲述植物起源与演化的基本理论、园艺植物起源及演化过程、园艺植物传播方向与传播途径以及果树、蔬菜、观赏植物三大类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分布特点。教学重点:瓦维洛夫八大起源中心理论、栽培植物的演化方式和栽培植物的传播途径。教学难点: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理论。第三章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考察与搜集(2学时)第一节园艺植物种质资源考察第二节园艺植物种质资源搜集第三节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引种本章教学要求:本章讲述园艺植物种质资源考察方法与搜集方法。园艺植物种质资源考察地区的确定和园艺植物种质资源搜集对象的确定。园艺植物种质记载方法与种质搜集品档案的建立。教学重点:园艺植物种质资源考察地区的确定和园艺植物种质资源搜集对象的确定。教学难点:园艺植物种质记载方法与种质搜集品档案的建立。第四章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4学时)452 第一节低温种子库保存第二节植物体保存技术第三节植物种子种质资源保存的其它方法第四节种质信息管理与核心种质的建立本章教学要求:本章讲述园艺植物种质资源保存方法。低温种质库保存和种质圃保存。低温种质库种子入库程序。教学重点:低温种质库保存和种质圃保存。低温种质库种子入库程序。教学难点:低温种质库种子入库程序。第五章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评价与鉴定(3学时)第一节生物学性状评价第二节经济性状评价第三节环境胁迫敏感性鉴定第四节生物胁迫敏感性鉴定第五节植物种质资源检疫本章教学要求:本章讲述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评价与鉴定方法,包括生物学性状评价、经济性状评价、环境胁迫敏感性鉴定和生物胁迫敏感性鉴定。教学重点:生物学性状评价、经济性状评价、环境胁迫敏感性鉴定。教学难点:环境胁迫敏感性鉴定和生物胁迫敏感性鉴定。第六章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创新(3学时)第一节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方法一、植物学研究二、考古学研究三、生态学研究四、遗传学研究五、细胞学研究六、生物数学研究七、生物化学研究八、分子生物学研究452 第二节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改造创新一、芽变的利用二、单胞无性系筛选三、花粉和花药培养四、原生质体融合五、植物基因工程改造本章教学要求:本章介绍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方法、园艺植物种质资源改造与创新途径。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植物学研究方法;园艺植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和基因工程。教学重点: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植物学研究方法。教学难点:园艺植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和基因工程。第七章果树种质资源(4学时)第一节苹果属果树种质资源第二节梨属果树种质资源第三节葡萄属果树种质资源第四节其它果树种质资源本章教学要求:本章讲述果树种质资源及其研究与利用概况。重点介绍苹果属、梨属、葡萄属果树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状况,难点是果树种质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教学重点:苹果属、梨属、葡萄属果树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状况,教学难点:果树种质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第八章蔬菜种质资源(6学时)第一节芸薹属蔬菜种质资源第二节结果蔬菜种质资源第三节其它蔬菜种质资源本章教学要求:本章讲述蔬菜种质资源及其研究与利用概况。重点介绍芸薹属、甜瓜属、葱属蔬菜种质资源,芸薹属植物的相互关系,以及白菜类、甘蓝类、芥菜类蔬菜变种的演化。452 教学重点:芸薹属、甜瓜属、葱属蔬菜种质资源,教学难点:芸薹属植物的相互关系,以及白菜类、甘蓝类、芥菜类蔬菜变种的演化。第九章观赏植物种质资源(4学时)第一节植物观赏对象的多样性第二节观赏植物的起源与演化途径(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0学时)第三节几种常见观赏植物的演化过程本章教学要求:本章讲述观赏植物的多样性,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的起源与演化,几种主要观赏植物(梅花、牡丹、月季、菊花等)的起源演化和利用情况。重点介绍观赏植物与在起源与演化方面与其他栽培植物不同点,观赏植物的演化途径与演化方向。教学重点:观赏植物与在起源与演化方面与其他栽培植物不同点。教学难点:观赏植物的演化途径与演化方向。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曹家树,秦岭.《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2]北京林业大学园林花卉教研组.《花卉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3]曹家树,申书兴.《园艺植物育种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4]陈俊愉.《中国花卉品种分类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药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4071课程总学时/学分:36/2(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0学时)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452 药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基础课,它是我们了解和掌握药物研究及开发新药的基础。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药理学主要的研究内容;各类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以及它的作用机制;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的临床应用等,为今后学生更好地利用药理学知识来开发新药做充分的准备。二、教学基本要求该课程先修课程是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在掌握先修课程的基础之上学习本门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药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内容;药效学和药动学;影响药物的因素;外周神经系统药理;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内脏系统药理;影响内分泌系统和其它代谢的药物;抗病原微生物药物药理和抗恶性肿瘤药等。根据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分析综合能力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并培养初步科研能力。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绪言(2学时)第一节药理学的任务和内容第二节药理学的发展简史第三节新药的药理学研究教学要求:熟悉药理学的概念、任务及内容,了解药理学的发展史、学习药理学的方法和新药药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药理学、药物、药效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的概念。教学难点:药效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第二章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2学时)第一节药物的基本作用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二、治疗效果三、不良反应第二节受体理论第三节药效学概述教学要求:452 熟悉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和两重性;掌握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及概念: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后遗效应、致畸作用。掌握激动剂、拮抗剂、竞争性拮抗剂、非竞争性拮抗剂的概念。掌握药物的量效关系及相关概念:最小有效量、最小中毒量、量反应、质反应、效能、半数有效量、半数致死量、治疗指数、安全指数、安全界限。掌握受体的概念和受体的特性,受体的类型和受体调节方式;熟悉受体学说。掌握药物作用机制、药物作用和信号转导。了解药物作用的方式和药物的构效关系。教学重点:药物作用机制、药物作用和信号转导。教学难点:药物的量效关系及相关概念:最小有效量、最小中毒量、量反应、质反应、效能、半数有效量、半数致死量、治疗指数、安全指数、安全界限。第三章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2学时)第一节药物的体内过程一、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二、药物的体内过程第二节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教学要求:掌握药物跨膜转运的几种方式、P450酶系及其抑制剂和诱导剂,药物排泄途径及其影响肾排泄的因素,血浆蛋白结合率和肝肠循环的概念。掌握药动学基本概念及其重要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药—时曲线下面积、生物利用度、药峰时间、药峰浓度、消除半衰期、表观分布容积、清除率等。熟悉药物的吸收、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熟悉药物排泄。药物消除的速率过程、房室模型等。教学重点:药物跨膜转运的几种方式、P450酶系及其抑制剂和诱导剂,药物排泄途径及其影响肾排泄的因素,血浆蛋白结合率和肝肠循环的概念。教学难点:药动学基本概念及其重要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药—时曲线下面积、生物利用度、药峰时间、药峰浓度、消除半衰期、表观分布容积、清除率等。第四章影响药效的因素(1学时)第一节机体方面的因素第二节药物方面的影响一、药物制剂和给药途径二、药物相互作用教学要求:452 了解机体方面对药物效应的影响因素;熟悉药物方面对效应的影响。掌握耐受性、抗药性、依赖性、成瘾性及药物的相互作用。教学重点:机体方面对药物效应的影响因素;药物方面对效应的影响。教学难点:耐受性、抗药性、依赖性、成瘾性及药物的相互作用。第五章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2学时)第一节传出神经系统的机构与功能第二节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与受体第三节传出神经受体的生物效应及机制第四节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方式和分类教学要求:掌握传出神经系统受体分类及其主要效应;熟悉传出神经分类、递质的合成释放和消除过程。了解药物分类。教学重点:传出神经系统受体分类及其主要效应。教学难点:传出神经分类、递质的合成释放和消除过程。第六章胆碱受体激动药和作用于胆碱酯酶药(2学时)第一节胆碱受体激动药第二节胆碱酯酶抑制剂教学要求:掌握乙酰胆碱的药理作用、毛果芸香碱对眼和腺体的作用,了解烟碱的作用;掌握新斯的明的作用和应用,了解毒扁豆碱的药理作用特点;掌握有机磷酸酯中毒机制和解救药物。教学重点:乙酰胆碱的药理作用;新斯的明的作用和应用;毒扁豆碱的药理作用特点。教学难点:有机磷酸酯中毒机制和解救药物。第七章胆碱受体阻断药(2学时)第一节M胆碱受体阻断药第二节N胆碱受体阻断药教学要求:452 掌握阿托品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熟悉东莨菪碱、山莨菪碱和骨骼肌松弛药的药理作用特点;了解合成扩瞳药、解痉药及骨骼肌松弛药的药理作用特点。教学重点:阿托品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东莨菪碱、山莨菪碱和骨骼肌松弛药的药理作用特点。教学难点:阿托品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第八章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2学时)第一节拟交感药的构效关系及分类第二节α受体激动药第三节α、β受体激动药第四节β受体激动药教学要求:掌握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熟悉间羟胺、去氧肾上腺素、麻黄碱和多巴酚丁胺药理作用特点。教学重点: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教学难点: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的药理作用。第九章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2学时)第一节α受体阻断药第二节β受体阻断药教学要求:掌握酚妥拉明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掌握普萘洛尔药理作用、药动学特点、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了解妥拉唑林、酚苄明、吲哚洛尔、阿替洛尔、醋丁洛尔及拉贝洛尔的药理作用特点。教学重点:酚妥拉明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普萘洛尔药理作用、药动学特点、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教学难点:酚妥拉明的药理作用;普萘洛尔的药理作用。452 第十章局部麻醉药(2学时)第一节局部麻醉药的作用机制第二节常用的局部麻醉药教学要求:掌握局麻药的作用、作用机制;掌握各种局麻药的作用特点。熟悉局麻药的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教学重点:局麻药的作用、作用机制;各种局麻药的作用特点。教学难点:局麻药的作用、作用机制。第十一章全身麻醉药(自学)第十二章镇静催眠药(2学时)第一节苯二氮卓类第二节巴比妥类教学要求:掌握地西泮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药动学特点、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了解其它苯二氮卓类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熟悉巴比妥类药物的药理作用、药动学特点、不良反应及中毒的解救;了解其他镇静催眠药的药理作用特点。教学重点:地西泮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药动学特点、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巴比妥类药物的药理作用、药动学特点、不良反应及中毒的解救。教学难点:地西泮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巴比妥类药物的药理作用。第十三章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自学)第十四章抗精神失常药(1学时)第一节抗精神病药第二节抗躁狂症、抑郁症药教学要求:了解抗精神病药的分类及其特点,掌握氯丙嗪的药理作用、作用机理、临床应用及常见不良反应。了解其他抗精神失常药的作用特点及用途。教学重点:抗精神病药常见药物分类,氯丙嗪药理作用、临床用途及常见不良反应,三环类抗抑郁症药的作用及原理,药物相互作用。教学难点:452 氯丙嗪抗精神病作用机制。第十五章抗帕金森病和治疗老年痴呆药(1学时)第一节抗帕金森病要第二节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教学要求:掌握左旋多巴的药理作用、药动学特点、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了解常用复方制剂的药理作用;熟悉苯海索抗帕金森病的机制和应用;了解抗老年痴呆药物。教学重点:左旋多巴的药理作用、药动学特点、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苯海索抗帕金森病的机制和应用。教学难点:左旋多巴的药理作用;苯海索抗帕金森病的机制。第十六章中枢兴奋药(自学)第十七章镇痛药(2学时)第一节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第二节人工合成镇痛药教学要求:掌握吗啡和哌替啶的药理作用、药动学特点、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熟悉吗啡的作用机制,依赖性产生原理及其防治;了解其他镇痛药和阿片受体拮抗剂的药理作用特点。教学重点:吗啡和哌替啶的药理作用、药动学特点、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吗啡的作用机制,依赖性产生原理及其防治。教学难点:吗啡的作用机制,依赖性产生原理及其防治。第十八章解热镇痛抗炎药与抗通风药(1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非选择性环氧合酶抑制药教学要求:掌握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药动学特点、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熟悉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分类和各类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了解抗痛风药物。教学重点:452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药动学特点、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教学难点: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第十九章抗心律失常药(自学)第二十章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自学)第二十一章抗心绞痛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自学)第二十二章抗高血压药(自学)第二十三章利尿药和脱水药(2学时)第一节利尿药第二节脱水药教学要求:掌握呋塞米、氢氯噻嗪、螺内酯的药理作用、主要作用部位和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了解利尿药的分类。熟悉甘露醇的作用和应用。教学重点:呋塞米、氢氯噻嗪、螺内酯的药理作用、主要作用部位和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甘露醇的作用和应用。教学难点:呋塞米、氢氯噻嗪、螺内酯的药理作用、主要作用部位和作用机制。甘露醇的作用和应用。第二十四章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理(自学)第二十五章消化系统药理(自学)第二十六章呼吸系统药理(2学时)第一节平喘药第二节镇咳药第三节祛痰药教学要求:了解常用平喘、镇咳、祛痰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教学重点:常用平喘、镇咳、祛痰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教学难点:常用平喘、镇咳、祛痰药物的药理作用。第二十七章组胺受体阻断药(自学)第二十八章子宫平滑肌兴奋药和子宫平滑肌松弛药(自学)第二十九章肾上腺皮质激素(2学时)452 第一节糖皮质激素第二节盐皮质激素教学要求:掌握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药动学特点、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禁忌症。教学重点: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药动学特点、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禁忌症。教学难点: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第三十章性激素类药与避孕药(自学)第三十一章甲状腺激素与抗甲状腺药(自学)第三十二章胰岛素与口服降血糖药(自学)第三十三章影响其它代谢的药物(自学)第三十四章抗菌药物概述(2学时)第一节化学治疗概念第二节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第三节细菌耐药性及其产生机制教学要求:掌握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掌握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掌握细菌的耐药性及产生机制;熟悉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教学重点: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细菌的耐药性及产生机制;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教学难点: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第三十五章喹诺酮类、磺胺类与其它合成抗菌药物(自学)第三十六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2学时)第一节青霉素类第二节头孢菌素类第三节其他β-内酰胺类教学要求:掌握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452 掌握天然青霉素抗菌作用、药动学特点、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掌握各代头孢菌素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常用药物;掌握亚胺培南的药理作用特点;熟悉常用半合成青霉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熟悉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三唑巴坦等的药理作用及常用复方制剂;了解氨曲南的作用。教学重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天然青霉素抗菌作用、药动学特点、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各代头孢菌素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常用药物。教学难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天然青霉素抗菌作用。第三十七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与其它抗生素(2学时)第一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第二节林可霉素类抗生素教学要求:掌握红霉素的抗菌作用、药动学特点、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掌握阿齐霉素、克拉霉素和罗红霉素的药理作用特点;熟悉克林霉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药理作用特点。教学重点:红霉素的抗菌作用、药动学特点、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阿齐霉素、克拉霉素和罗红霉素的药理作用特点。教学难点:红霉素的抗菌作用;阿齐霉素、克拉霉素和罗红霉素的药理作用。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姚泰等.《生理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2]沈关心等.《微生物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3]吴梧桐等.《生物化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4]杨宝峰等.《药理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4072课程总学时/学分:36/2(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0学时)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452 药剂是研究药物剂型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及合理用药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药物剂型及制剂的设计、制备和生产、质量控制及合理用药的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为学生今后从事药物制剂的研究、开发、生产及合理用药奠定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药物制剂的剂型概念,制剂的基本理论,各药物剂型的含义、特点,制备方法及质量标准;制剂的实验方法与技能。熟悉制剂技术,制剂的单元操作。了解制剂处方设计前工作,制剂中常用设备的种类、性能、特点等。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药剂学的概念、重要性、任务和分支学科。第二节剂型的概念、分类、重要性。第三节药剂学的发展。教学要求:1.掌握药剂学、剂型的概念。2.熟悉药剂学分支学科和剂型的分类方法。3.了解药剂学的重要性、任务及发展概况教学重点:掌握药剂学、剂型的概念教学难点:药剂学分支学科和剂型的分类方法。第二章液体制剂(4学时)第一节液体制剂特点、分类和质量要求、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第二节溶液型液体制剂的概念、制法。第三节溶胶剂、高分子溶液剂的概念、性质、制备。第四节混悬剂的概念、稳定性、稳定剂、制备及质量评定。第五节乳剂的概念、乳化剂、乳剂形成的必要条件、制备及质量评定。教学要求:1.掌握液体制剂特点、分类;溶液型液体制剂、高分子溶液剂、溶胶剂、混悬剂、乳剂的概念。452 2.熟悉液体药剂质量要求、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溶液型液体制剂的制备;溶胶剂、高分子溶液剂的性质、制备;混悬剂的稳定性、制备及质量评定;乳剂形成的必要条件、制备及质量评定。教学重点:液体制剂特点、分类;溶液型液体制剂、高分子溶液剂、溶胶剂、混悬剂、乳剂的概念。教学难点:溶液型液体制剂的制备;溶胶剂、高分子溶液剂的性质、制备;混悬剂的稳定性、制备及质量评定;乳剂形成的必要条件、制备及质量评定。第三章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2学时)第一节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的定义与分类。第二节注射剂的定义、特点、分类、注射剂的溶剂与附加剂。第三节注射剂、输液、注射用无菌粉针、眼用制剂的定义、特点、制备及质量控制。教学要求:1.掌握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的定义与分类;注射剂的定义、特点、分类;注射剂的常用溶剂与附加剂;注射剂的制备工艺及质量要求。2.熟悉灭菌与无菌技术;输液、注射用无菌粉针的定义、特点、制备及质量控制。3.了解眼用制剂的定义、特点、制备及质量控制。教学重点:注射剂的常用溶剂与附加剂;注射剂的制备工艺及质量要求教学难点:灭菌与无菌技术。第四章固体制剂(6学时)第一节散剂、颗粒剂、片剂的定义、特点、分类。第二节散剂、颗粒剂、片剂的常用辅料及制备工艺过程。第三节片剂的包衣及质量评价方法。第四节片剂的常用设备及片剂成型及影响成型和片剂质量的因素;压片及包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第五节胶囊剂、滴丸剂、膜剂的定义、特点、制备、质量检查。教学要求:1.掌握散剂、颗粒剂、片剂的定义、特点、种类;片剂的常用辅料及制备工艺过程。掌握胶囊剂、滴丸剂与膜剂的定义、特点。452 2.熟悉片剂的包衣及质量评价方法;散剂、颗粒剂制备工艺。3.了解片剂的常用设备;片剂成型及影响成型和片剂质量的因素;压片及包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教学重点:片剂的常用辅料及制备工艺过程。教学难点:片剂的包衣及质量评价方法;散剂、颗粒剂制备工艺。第五章半固体制剂(2学时)第一节软膏剂、眼膏剂、凝胶剂和栓剂的定义、特点、基质、制备、质量评价。第二节栓剂的置换价的计算方法。第三节栓剂的常用设备、包装与贮存。教学要求:1.掌握软膏剂、栓剂的定义、特点、常用基质、制备方法和质量评价;2.了解眼膏剂和凝胶剂的定义和常用基质。教学重点:掌握软膏剂、栓剂的定义、特点、常用基质、制备方法和质量评价;教学难点:软膏剂、栓剂的常用基质、制备方法和质量评价;第六章气雾剂、喷雾剂与粉雾剂(4学时)第一节气雾剂的定义、特点、组成、制备和质量评价。第二节喷雾剂、粉雾剂的定义。教学要求:1.掌握气雾剂的定义、特点、分类及组成。2.熟悉气雾剂的制备和质量评价。3.了解喷雾剂、粉雾剂。教学重点:气雾剂的定义、特点、分类及组成。教学难点:气雾剂的制备和质量评价第七章浸出技术与中药制剂(2学时)第一节中药制剂的概念。第二节常用浸出制剂的定义。第三节浸出操作与设备。452 教学要求:1.掌握中药制剂的概念;常用浸出制剂的定义。2.熟悉浸出操作与设备。教学重点:浸出操作与设备。教学难点:浸出操作与设备。第八章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4学时)第一节溶解度、特性溶解度、表观溶解度的定义。第二节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及增加药物溶解度方法。第三节药物溶出速度的表示方法及影响因素。教学要求:1.掌握溶解度的定义、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及增加药物溶解度方法。2.熟悉药物溶出速度的表示方法及影响因素。教学重点: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及增加药物溶解度方法。教学难点: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及增加药物溶解度方法。第九章药物制剂的稳定性(4学时)第一节药物制剂稳定性研究的意义、范围。第二节药物化学降解的主要途径、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和稳定方法。第三节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因素和稳定方法。第四节固体药物制剂稳定性。第五节药物制剂稳定性的试验方法。教学要求:1.掌握药物化学动力学基础。2.熟悉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意义、范围和试验方法。3.了解固体药物制剂稳定性的特点。教学重点:药物化学动力学基础。教学难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意义、范围和试验方法。第十章药物制剂的设计(2学时)第一节药物制剂处方设计前工作。第二节药物制剂的优化设计。第三节新药的研究与申报。教学要求:1.熟悉药物制剂处方设计前工作内容与要求。2.了解药物制剂的优化设计,新药的研究与申报。教学重点:452 药物制剂处方设计前工作内容与要求。教学难点:药物制剂的优化设计,新药的研究与申报。第十一章制剂新技术和生物技术药物制剂(4学时)第一节包合技术的概念、特点、包合材料、常用的包合技术、包合物的验证。第二节固体分散技术的概念、特点、载体材料、常用的固体分散技术、固体分散体的类型、物相鉴定、速释与缓释原理。第三节微型包囊技术的概念、性质、特点、囊材、微囊化方法及质量评价。教学要求:1.掌握固体分散技术、包合技术、微囊化技术的概念、特点、常用的制备方法。掌握生物技术的定义。2.熟悉常用的固体分散技术的载体材料及固体分散体的类型、包合材料、微囊化技术的囊材及微囊的性质。3.了解包合物的验证;固体分散技术的物相鉴定、速释与缓释原理;微囊的质量评价。生物技术的定义及研究概况;了解生物技术的研究概况。教学重点:常用的固体分散技术的载体材料及固体分散体的类型、包合材料、微囊化技术的囊材及微囊的性质。教学难点:常用的固体分散技术的载体材料及固体分散体的类型、包合材料、微囊化技术的囊材及微囊的性质。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崔福德.《药剂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范碧亭.《中药药剂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4020课程总学时/学分:36/2(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0学时)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452 《农业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全国农林高校的生物类、种植业类等相关本科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之一。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应用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由农业生物与其环境构成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调控和管理途径等。学习农业生态学的目的一方面要了解有关生态学的一般知识及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要运用农业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资源生态问题与系统优化途径。运用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农业领域中的生态问题,探讨协调农业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及其功能,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生态学的根本任务。农业生态学不仅要进行基础性的理论研究,更要为发展农业生产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途径,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必然要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如何尽可能减轻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和降低资源成本,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生态学面临的重大问题。同样,这也是农业生态学要探索的问题。把握农业生产的“生态―技术―经济”复合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与特点,从整体结构优化和提高系统功能上进行合理调控,以促进农业生产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生态学未来发展中面临的重要任务。二、教学基本要求从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农业生态系统出发,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功能特点,明确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生物组分对整个系统的作用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理解农业生态学围绕生物这个核心,从个体、种群和群落水平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掌握如何根据当地农业资源特点,建立合理生物结构的理论和技术。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三个调控层次,包括自然调控、农业技术调控和社会间接调控,掌握调控机理和技术要点。理解中国生态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掌握中国主要的生态农业技术和模式。这门课程突出增强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和系统观点,将有助于学生在工作中更好地尊重自然规律,更自觉地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技术,加大课程的信息容量,使学生更清楚、更准确地理解农业生态学的有关术语概念、理论与技术。结合农业生产中的实例,提高教学效果与学生对生态学的实际应用能力。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452 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一、生态学的定义二、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三、生态学的分支学科四、生态学的发展简史第二节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农业生态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三、中国的农业发展与农业生态学第三节农业生态学的内容、任务及其研究方法一、农业生态学的内容二、农业生态学的任务三、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教学要求:重点掌握生态学概念、研究对象,农业生态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内容;了解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农业生态学的主要任务。教学重点: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内容。教学难点: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和任务。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2学时)第一节生态系统一、系统的定义和基本特征二、生态系统的定义三、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四、生态系统区别与一般系统的特点五、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六、生态系统的类型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一、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二、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三、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四、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452 教学要求:重点掌握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基本组分、结构和功能;了解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教学重点: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基本组分、结构和功能。教学难点: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4学时)第一节环境与生态因子一、环境的概念及类型二、生态因子第二节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规律一、“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二、Shelford的“耐受定律”三、限制因子第三节生物的生态适应性一、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二、生活型三、生态型第四节主要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一、光的生态作用二、温度的生态作用三、水的生态作用四、土壤的生态作用第五节生物的生态作用一、森林的生态效应二、淡水水域生物的生态作用三、草地生物的生态作用四、农田生物的生态效应教学要求:重点掌握生态因子的概念,最小因子定律、耐受性定律,生态因子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对生物的生态作用,生态型、生活型的概念及其主要类型;了解环境的概念和类型,农田生物、草地生物对环境的生态作用。教学重点:452 1.生态因子的概念、最小因子定律、耐受性定律;2.生态型、生活型的概念及其主要类型;3.光照对生物的生态作用。教学难点: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对生物的生态作用。第四章生物种群(4学时)第一节种群的概念与特征一、种群的概念二、种群的基本特征第二节种群的动态一、生命表和存活曲线二、种群的指数增长三、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第三节种群的生态对策一、r-对策与k-对策的定义二、r-对策与k-对策的特点三、r-对策与k-对策的优缺点第四节种群间的相互关系一、种群关系的基本类型二、正相互作用三、负相互作用四、次生代谢产物在种间关系中的作用五、种群间相互关系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教学要求:掌握有关概念与术语,生物种群相互作用类型及其原理在农业上的应用;了解种群的动态,生态对策和次生代谢产物在种间关系中的作用。教学重点:1.种群、生态对策、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位的概念;2.种群的基本特征;3.生物种群相互作用类型及其原理在农业上的应用。教学难点:1.次生代谢产物在种间关系中的作用;2.生物种群相互作用类型及其原理在农业上的应用。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群落(4学时)452 第一节生物群落的概念与特征一、生物群落的概念二、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第二节群落的结构一、群落的垂直结构二、群落的水平结构三、群落的时间结构四、群落的交错区与边缘效应第三节群落的演替一、群落演替的概念与原因二、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三、群落演替的类型四、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及功能变化五、顶极群落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第四节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二、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三、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的关系教学要求:重点掌握有关概念与术语,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和结构,群落演替的主要类型、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了解顶极群落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教学重点:1.生物群落、群落演替、顶极群落的概念;2.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3.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教学难点:1.顶极群落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2.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第六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4学时)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一、农业生态系统物种结构设计的原则二、农、林、牧、副、渔各业相结合的组分结构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452 一、农业生态景观与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二、不同自然环境条件对农业生态系统水平结构的影响三、农业区位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态系统水平结构的影响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一、自然地理位置与垂直结构二、农田立体模式三、水体立体模式四、养殖业立体模式五、农林立体模式第四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定义二、食物链的类型三、食物链结构类型第五节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一、作物套作二、轮作、轮养三、农业生产模式的演替教学要求:理解结构和功能的关系,重点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食物链结构类型,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物种结构和水平结构的相关内容,为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教学重点:1.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2.食物链结构类型营养结构和水平结构的类型;3.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教学难点:1.农业生态系统物种结构设计的原则;2.农业区位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态系统水平结构的影响。第七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4学时)第一节能量流动的途径和转化的基本定律一、能量的基本概念,形态与度量二、生态系统的能流路径三、能量流动的基本定律四、生态效率和生态金字塔452 第二节初级生产的能量转化一、初级生产中的能量平衡关系二、初级生产的能量效率与生产力比较三、地球主要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四、提高农业初级生产力的途径第三节次级生产的能量转化一、次级生产的能量平衡二、次级生产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次级生产的能量转化效率四、次级生产的改善途径第四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辅助能一、生态系统的辅助能二、人工辅助能的作用三、不同类型农业生态系统辅助能特征和能量效率教学要求:重点掌握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路径,生态系统的辅助能的类型,提高初级生产、次级生产的途径;理解掌握人工辅助能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态效率和生态金字塔等基本概念;了解生态系统中能流的现状、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教学重点:1.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路径;2.提高初级生产、次级生产的途径;教学难点:1.不同类型农业生态系统辅助能特征和能量效率比较;2.生态效率有关概念。第八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4学时)第一节生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一、生命活动中的营养元素二、物质循环的库和流三、物质循环的基本类型第二节水循环一、水循环的库存和流动特点二、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和水资源危机三、农业生产的水平衡四、影响农业水利用效率的因素和农业节水措施452 第三节碳循环与温室效应一、碳循环的库存和流动特点二、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三、温室效应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四、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干扰及全球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第四节氮循环与氮效率一、碳循环的库存和流动特点二、人类对氮循环的影响和氮污染三、农业生产的氮平衡四、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的措施第五节磷循环与磷效率一、磷循环的库存和流动特点二、人类对磷循环的影响和磷污染三、农业生产的磷平衡四、提高磷素利用效率的措施第六节钾循环与钾资源一、钾循环的库存和流动特点二、人类对钾循环的影响三、农业生产的钾平衡四、提高钾利用效率的措施第七节硫循环与酸雨一、硫循环的库存和流动特点二、人类对硫循环的影响和酸雨问题三、农业生产的硫平衡四、酸雨的防治措施第八节污染物的流动和积累一、污染物在食物链上的浓缩作用二、农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内源污染三、工业源污染物对农业的影响教学要求:重点掌握有关概念与术语,重点掌握水、碳、氮、磷、钾、硫的库存和流动特点;次重点掌握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及有关的环境问题与防治对策;了解物质循环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为进一步调节和控制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分和养分平衡服务。452 教学重点:1.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类型;2.水、碳、氮、磷、钾、硫的库存和流动特点;3.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及有关的环境问题与防治对策。教学难点: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及有关的环境问题与防治对策。第九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2学时)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流一、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自然信息流二、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人工信息流三、自然信息与人工信息的比较四、信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一、资金流的基本构成二、资金流与能物流的关系三、农业生产过程的经济外部性第四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控制特点一、农业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基本特点二、自然调控三、人工直接调控四、社会间接调控教学要求: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流、资金流及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控制途径;了解如何克服经济外部性问题。教学重点:1.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流;2.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控制特点。教学难点:1.资金流与能物流的关系;2.农业生产过程的经济外部性。第十章农业的资源与效益(2学时)第一节农业资源一、农业资源的概念与分类二、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452 三、再生资源的利用、保护和增殖第二节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一、自有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二、公共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效益一、农业的社会效益二、农业的经济效益三、生态效益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间的关系教学要求:掌握农业资源的类型与分类,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了解资源利用的经济规律,收益递减规律;理解农业三大效益的关系,能利用生态经济规律进行资源的合理管理。教学重点:1.农业资源的类型与分类;2.再生资源的利用、保护和增殖。教学难点:1.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面临的问题与对策;2.资源利用的经济规律、收益递减规律。第十一章中国的生态农业(4学时)第一节中国生态农业的产生与发展一、中国生态农业的特点二、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三大目标三、中国生态农业的兴起四、中国生态农业的内涵五、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第二节中国生态农业的技术一、中国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特点二、中国生态农业常用的技术体系三、农业技术的生态化改造第三节中国生态农业的模式一、不同生态区域的典型模式三、模式的适用性和模式的变化规律四、影响生态农业模式的环境梯度452 教学要求:掌握中国生态农业的内涵和特点,生态农业的主要技术和模式;了解生态农业产生的必然性、合理性和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使学生将来能积极地参与到生态农业的实践中去。教学重点:1.中国生态农业的内涵和特点;2.生态农业的主要技术和模式。教学难点:1.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2.模式的适用性和模式的变化规律。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骆世明.《农业生态学》(第一版).中国农业出版社版,2001[2]骆世明.《农业生态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版,2010[3]陈阜.《农业生态学》(第一版).中国农业出版社版,2002[4]陈阜.《农业生态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版,2011[5]孙儒泳.《基础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李振基.《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5[7]林育真.《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5[8]李博.《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生物工程下游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3014课程总学时/学分:45/2.5(其中理论45学时,实验0学时)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限选课。生物工程下游技术与发酵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相互衔接,其共性的后处理技术是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与发酵设备联系紧密,因为许多技术是在设备上实现的。452 对于由生物界自然产生的或由微生物菌体发酵的、动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的、酶反应等各种生物工业生产过程获得的生物原料,经提取分离、加工并精制目的成分,最终使其成为产品的技术,通常称为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生物技术产品一般存在于一个复杂的多相体系中。唯有经过分离和纯化等过程,才能制得符合使用要求的产品。因此产品的分离纯化是生物技术工业化的必需手段,具有不可缺少或取代的作用。在大多数生物产品的开发研究中,分离过程的研究费用占全部研究费用的50%以上;在产品的成本构成中,分离与纯化部分占总成本的40~80%;精细、药用产品的比例更高。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萃取分离、膜分离、色谱分离、亲和分离等主要分离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应用。二、教学基本要求要求了解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的特点,理解有机溶剂萃取、液固萃取、固相萃取、微波萃取、双水相萃取、反胶团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原理,掌握膜分离、液膜分离、吸附色谱、分配色谱、亲和分离等主要分离技术的特点。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从事生产管理、工艺设计及生物工程产品产业化研究奠定基础。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的特点第二节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的一般工艺过程第三节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的发展动态教学要求:掌握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的概念及发展简史,认识生物工程的重要性和学科位置。了解生物工艺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和本课程的内容及任务。教学重点: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的特点,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的一般工艺过程。教学难点: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的一般工艺过程第二章下游技术的理论基础(2学时)第一节下游技术中的物理学过程第二节下游技术中的化学过程第三节下游技术中的生物学过程教学要求:了解下游技术中的物理学过程、化学过程及生物学过程,掌握其基本原理。教学重点:下游技术中的物理学过程、下游技术中的化学过程、下游技术中的生物学过程452 教学难点:下游技术中的化学过程第三章发酵液预处理与细胞破碎(2学时)第一节发酵液的预处理与相对纯化第二节固液分离一、离心分离二、过滤三、切向流过滤第三节微生物细胞破碎一、细胞壁的组成与结构二、细胞破碎方法三、破碎率的测定四、目标产物的选择性释放五、破碎技术的研究方向教学要求:熟悉发酵液与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固液分离的原理及步骤,熟悉并掌握微生物细胞破碎的原理及方法。教学重点:发酵液的预处理与相对纯化、固液分离。教学难点:微生物细胞破碎第四章蛋白质沉淀(4学时)第一节蛋白质的表面特性)第二节盐析沉淀一、盐析沉淀的原理二、影响盐析的因素三、盐析操作四、应用第三节其他沉淀法一、等电点沉淀二、有机溶剂沉淀三、热沉淀教学要求:452 了解蛋白质表面特性及沉淀原理,掌握等电点沉淀、有机溶剂沉淀和热沉淀的基本原理及试验方法。教学重点:盐析沉淀教学难点:等电点沉淀、有机溶剂沉淀第五章萃取分离(10学时)第一节基本概念第二节有机溶剂萃取一、溶剂萃取过程的理论基础二、工业萃取方式和理论收得率三、乳化和去乳化四、萃取设备简介第三节液固萃取与固相萃取一、液固萃取二、固相萃取三、微波萃取第四节双水相萃取一、双水相分离理论二、影响分配平衡的参数三、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应用四、双水相萃取技术的进展第五节反胶团萃取一、反胶团萃取技术的特点二、反胶团的形成三、反胶团萃取蛋白质的基本原理四、反胶团萃取过程第六节超临界流体萃取一、超临界流体的萃取原理二、超临界CO2的溶剂特征三、SC-CO2萃取以及拖带剂的作用四、超临界流体萃取的热力学基础五、SC-CO2萃取流程六、SC-CO2萃取技术的应用452 教学要求:学习双水相萃取、反胶团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原理与应用,了解各种萃取的原理及方法,重点掌握双水相萃取的原理和试验方法。教学重点:溶剂萃取过程的理论基础,液固萃取与固相萃取。教学难点:双水相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第六章膜分离(10学时)第一节膜分离的基本理论第二节膜组件的结构和特点一、四种膜组件的结构二、四种膜组件性能的比较第四节膜分离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一、反渗透二、纳米过滤三、超滤四、微孔过滤五、电渗析六、渗透蒸发七、膜蒸馏八、膜生物反应器第四节液膜分离一、液膜的分类二、乳化液膜的分离机制三、载体四、乳化液膜的应用五、关于液膜过程不利因素的讨论第五节膜萃取一、膜萃取的优点二、膜萃取的基本原理三、影响膜萃取传质性能的因素四、膜萃取过程的应用教学要求:452 学习和了解膜分离理论,各种膜分离模式的原理与应用,认识膜分离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掌握常见的几种膜的分离和使用方法。教学重点:膜分离的基本理论,膜组件的结构和特点。教学难点:膜分离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膜萃取。第七章色谱分离(8学时)第一节概述一、色谱法的定义二、色谱法的发展史三、色谱法的特点第二节色谱分离的分类一、按分离机理不同分类二、按固定相及流动相的状态分类三、按固定相形状分类四、其他分类方法第三节生物工业中的色谱分离一、色谱分离的规模二、色谱分离方法的选择三、分析色谱与工业色谱的比较第四节色谱分离的基本理论一、塔板理论二、速率理论第五节吸附与离子交换)一、基本概念二、吸附色谱的一般操作三、吸附剂四、离子交换剂五、羟基磷灰石色谱六、疏水作用色谱七、金属螯合色谱八、共价作用色谱九、离子交换色谱第六节分配色谱452 第七节凝胶色谱第八节径向色谱教学要求:本章重点和难点是色谱分离的基本理论,吸附色谱、分配色谱分离的原理,新型色谱分离装置。要求掌握色谱分离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类型,熟悉工业中色谱分离的使用。教学重点:色谱法的定义,色谱分离的分类,色谱分离的基本理论教学难点:色谱分离的基本理论第八章亲和纯化(7学时)第一节生物亲和作用一、生物亲和作用的本质二、影响亲和作用的因素三、亲和作用体系第二节亲和色谱一、亲和色谱填料二、亲和色谱洗脱方法三、应用举例第三节膜亲和过滤法一、亲和膜分离技术二、亲和错流过滤第四节亲和双水相萃取第五节亲和反胶团萃取第六节亲和沉淀一、一次作用亲和沉淀二、二次作用亲和沉淀教学要求:本章重点和难点在于亲和色谱与膜亲和过滤法,要求熟悉亲和纯化的原理及一般步骤,掌握亲和色谱的基本方法,了解工业生产中亲和纯化的一般应用。教学重点:生物亲和作用,亲和色谱,膜亲和过滤法。教学难点:亲和色谱,膜亲和过滤法。452 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毛忠贵.《生物工业下游技术》.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2]刘国诠.《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3]严希康.《生化分离工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4]孙彦.《生物分离工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5]欧阳平凯,胡永红.《生物分离原理与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6]王湛.《膜分离技术基础》.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7]刘茉娥.《膜分离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8]郑领英,王学松.《膜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9]张镜澄.《超临界流体萃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2035课程总学时/学分:18/1(其中理论18学时,实验0学时)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本课程是高等院校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与专业任选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文献检索和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方法,能够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有目的地检索和写作,培养学生科研素养,并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是在学习了《大学IT》、《大学英语》、生命科学基础课等课程的基础上,系统学习文献检索和科技论文写作的一门学问。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文献检索和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方法,能够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有目的地检索和写作,培养学生科研素养,并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为文献检索的方法和科技论文写作。该课程以多媒体辅助下的课堂讲授为主,并辅助于提问、讨论等教学方式,教材选用最新版本的国家规划教材。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科学研究与文献信息的关系(2学时)452 第一节科学研究及其分类一、科学研究的定义二、科学研究的分类(按研究过程)第二节科学研究与文献信息一、选题阶段二、实验阶段三、撰写研究论文阶段第三节研究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学要求:通过本次授课,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分类,研究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重点了解科学研究与文献信息的关系。教学重点:科学研究与文献信息的关系。教学难点:科学研究的分类,科学研究与文献信息的关系。第二章文献信息基础知识(4学时)第一节信息、知识与文献一、信息二、知识三、文献四、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二节文献类型一、按知识载体划分二、按文献内容性质划分三、按文献出版类型划分第三节信息检索的类型一、信息检索的定义二、信息检索的分类第四节文献发展的趋势第五节检索工具一、检索工具及其特点二、检索工具的类型三、文献检索工具评价标准四、几种重要的检索工具452 第六节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教学要求:通过授课,使学生了解信息、知识与文献的定义及之间的关系,文献发展的趋势;掌握文献的类型和信息检索的分类以及常用的文献检索工具,学会利用中图法在图书馆查找所需的文献。教学重点:文献的类型,信息检索的分类,中图法。教学难点:文献的类型和常用的文献检索工具。第三章国际重要文献检索工具及其资源获取(2学时)第一节国际重要文献检索工具及其资源获取一、WebofKnowledge二、WebofScience三、JournalCitationReports四、BiosisPreviews五、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六、ElsevierScienceDirect七、Scopus八、SpringerLink九、ProQuest十、Wiley-Blackwell教学要求:通过本次授课,使学生了解国际重要文献检索工具及如何获得相应资源,掌握学校图书馆具有的外文检索数据库的使用方法。教学重点:国际重要文献检索工具,图书馆外文文献检索数据库的使用。教学难点:引文及引文索引,webofknowledge介绍。第四章国内重要文献检索工具及其资源获取(2学时)第一节国内重要文献检索工具及其资源获取一、读秀学术搜索数据库二、超星数字图书馆三、中国知网四、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452 五、万方数据六、人大复印资料数据库七、国家图书馆八、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九、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教学要求:通过本次授课,使学生了解国内重要文献检索工具及如何获得相应资源,掌握学校图书馆具有的中文检索数据库的使用方法。教学重点:国内重要文献检索工具,图书馆中文文献检索数据库的使用。教学难点:读秀的检索应用,CNKI的检索应用。第五章网络资源获取(2学时)第一节搜索引擎一、百度二、Google三、Google学术搜索四、天网第二节开放获取一、BioMedCentral二、HighWirePress三、DirectoryofOpenAccessJournal四、OpenJ-Gate教学要求:通过本次授课,使学生了解通过网络资源,如搜索引擎、开放获取等方式获得文献资源的方法。教学重点:百度的使用技巧,开放获取主要期刊资源。教学难点:开放获取期刊资源的应用。第六章获取文献信息的技巧(2学时)第一节检索技术与检索方式一、检索技术二、检索方式452 第二节参考咨询服务的渠道一、传统参考咨询服务二、现代参考咨询服务三、现代参考咨询服务模式四、选择最佳的参考咨询服务的渠道第三节获取原文的渠道一、本馆馆藏二、数据库来源期刊三、向作者索取四、文献传递教学要求:通过本次授课,使学生了解常见的检索技术与检索方式以及参考咨询服务的渠道,并学会如何快速获取所需要的论文原文。教学重点:检索技术,获取原文的渠道。教学难点:检索技术与方式。第七章如何写项目申请书(2学时)第一节国家级科学研究项目介绍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三、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四、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第二节如何写项目申请书一、选题的基本要求二、立项依据三、研究方案四、技术、方法及其可行性五、研究基础及条件六、其他内容七、申请书写作注意点教学要求:通过本次授课,使学生了解常见的科学研究项目,初步掌握项目申请书的写作要点和注意事项。452 教学重点:项目申请书的写作要求和具体方法。教学难点:项目申请书的写作要求和具体方法。第八章如何撰写科技论文和投稿(2学时)第一节如何撰写科技论文一、绪论二、科技论文的基本格式及内容三、科技论文的写作步骤及方法第二节如何投稿一、投稿原则二、投稿时需考虑的因素三、投稿前需检查的项目四、投稿信的写作五、与编辑的联系教学要求:通过本次授课,使学生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步骤及方法,了解科技论文的基本格式和内容,并学会如何选择杂志进行投稿。教学重点:科技论文的写作和科技论文的投稿。教学难点:科技论文的写作。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蒋悟生,顾颉刚.《生物科学文献信息获取与论文写作》(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花芳.《文献检索与利用》(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3]黄军左.《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第二版).中国石化出版社有限公司,2013[4]金耀,刘小华.《图书馆利用与文献检索教程(科技版)》(第一版).科学出版社出版社,2014452 《细胞生物学专题》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4063课程总学时/学分:30/2(其中理论30学时,实验0学时)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细胞生物学是从细胞的整体水平,超微结构水平及分子水平研究细胞结构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与现代医学科学及有关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生物科学及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细胞生物学课程的基础上,应该对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动态及最新进展有进一步的了解,通过学习有关进展及动态,扩大学员的知识范围,加深对细胞生命活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掌握先进实用的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特别是细胞培养技术与相关分析技术。为继续学习和研究有关细胞生命活动的问题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分专题讲授,主要介绍细胞生物学的细胞生物学相关知识及最新研究进展、先进的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及研究技术。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专题一细胞发育与分化(8学时)一、真核细胞的类群及结构特点概述二、哺乳类红系细胞的生成及其分子机制三、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四、神经细胞及其特点五、肿瘤细胞//癌基因、抑癌基因与细胞癌变教学要求:要求掌握细胞分化的基本概念,掌握细胞分化与细胞发育的关系,了解细胞全能性与细胞发育的关系,了解细胞的分子结构特点与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了解细胞癌变的机理。教学重点:细胞分化与细胞发育的关系,了解细胞全能性与细胞发育的关系。教学难点:细胞的分子结构特点与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专题二细胞周期调控与细胞凋亡(8学时)一、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机制452 二、细胞程序性死亡与个体发育三、线粒体与衰老和疾病的关系四、细胞周期调控机制五、细胞周期检验点调控研究进展教学要求:要求掌握细胞周期调控因子(MPF)的实质及其在细胞周期运转的调控中所起的作用。了解细胞增殖周期调控的机理及其调控因素,了解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机制。教学重点: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及发生的主要事件。教学难点:胞周期调控因子(MPF)的实质及其在细胞周期运转的调控中所起的作用,细胞增殖周期调控的机理及其调控因素。专题三真核细胞的信息传递与基因表达(8学时)一、细胞的信号转导与信号传递系统二、真核基因的表达调控(Ⅰ)--转录水平的调控三、真核基因的表达调控(Ⅱ)--转录后遗传信息的扩展(mRNA前体的加工)四、核基因的表达调控(Ⅲ)--信使RNA与翻译水平的调控五、端粒、端粒酶与真核生物DNA末端复制的终止教学要求:要求掌握真核细胞基因表达调控的环节及其作用。教学重点: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教学难点:细胞基因表达调控。专题四细胞组分的分析方法(6学时)一、细胞及细胞组分的分离与纯化二、细胞内核酸、蛋白质、酶、糖与脂等的显示方法三、特异蛋白抗原的定位与定性四、细胞内特异核酸序列的定位与定性五、利用放射性标记技术研究生物大分子在细胞内的合成动态六、定量细胞化学分析技术教学要求:452 本章要求掌握细胞形态观察、细胞组分分离与纯化的常用方法、技术及其原理。了解电子显微镜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了解细胞内特异蛋白抗原与特异核酸序列的定位与定性等新技术;初步掌握细胞培养、细胞杂交及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及基本方法。教学重点:细胞形态观察、细胞组分分离与纯化的常用方法、技术及其原理。教学难点:各种显微镜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细胞内特异蛋白抗原与特异核酸序列的定位与定性的方法。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翟中和.《细胞生物学》(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王金发.《细胞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3[3]汪堃仁.《细胞生物学》(第二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韩贻仁.《分子细胞生物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柳惠图.《分子细胞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分子生物学专题》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4064课程总学时/学分:30/2(其中理论30学时,实验0学时)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分子生物学专题》分子生物学专题作为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任选课程,在分子生物学的基础上,探讨分子生物学经常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介绍分子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有更深入的理解,掌握分子生物学常用的各种研究手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专题一基因表达调控(6学时)第一节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452 一、阿拉伯糖操纵子模型二、衰减子作用三、反义RNA调节四、Lamda噬菌体的生活史第二节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节一、DNA水平的调节二、染色体水平的调节三、转录及转录后水平的调节四、翻译及翻译后水平的调节本专题教学要求:熟悉基因表达调控方式、原核和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的机制。专题二基因重组技术(6学时)第一节基因重组概述一、重组DNA技术的定义二、重组DNA技术基本步骤三、重要的工具酶四、主要的载体第二节目的基因的获得一、获得目的基因的原理与方法二、目的基因序列测定第三节重组体的构成、导入和筛选一、基因克隆的载体二、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三、重组子导入受体四、重组子的筛选与鉴定第四节重组体在宿主细胞申的表达与调控一、基因表达概述二、重组体在原核细胞中的表达和调控三、重组体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和调控本专题教学要求:掌握重组DNA技术的的原理、方法和步骤。专题三PCR技术(6学时)第一节PCR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第二节PCR相关的技术452 一、RT-PCR二、RAPD即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三、mRNA差示技术四、差减法杂交第三节实时荧光定量PCR一、实时荧光定量PCR概念二、各种荧光示踪方法的介绍三、实时荧光定量PCR定量理论和基本知识定量理论和基本知识第四节核酸的测序技术第五节核酸的降解和核苷酸代谢本专题教学要求:掌握PCR原理,PCR技术种类,PCR技术在现代生物化学与生命科学上的应用,PCR技术体系的成分与最适条件,试剂的配制与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专题四DNA测序技术(6学时)第一节传统测序原理及方法一、化学测序法二、双脱氧终止法三、自动测序法第二节高通量测序法一、大规模平行签名测序(MassivelyParallelSignatureSequencing,MPSS)二、454焦磷酸测序(454pyrosequencing)三、Illumina(Solexa)sequencing四、新一代测序法简介本专题教学要求:掌握传统测序的原理和基本过程;了解常见的高通量测序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专题五基因敲除技术(6学时)第一节经典的基因敲除技术一、同源重组法基因敲除二、诱导性基因敲除三、随机插入法基因敲除第二节新型的基因敲除技术一、RNA干扰法基因敲除二、锌指核酸酶基因敲除452 三、TALENs基因敲除四、CRISPR-Cas9基因敲除本专题教学要求:掌握经典的基因敲除技术的原理和过程;了解新型的基因敲除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艾利森.《基础分子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王廷华.《PCR理论与技术》.科学出版社,2005[3]莎姆布鲁克.《分子克隆》.科学出版社,2005[4]陈惠黎.《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4066课程总学时/学分:36/2(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0学时)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食品微生物学是生物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之一,它与农产品的加工、储运保鲜以及食品卫生等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该方面的相关技术,为今后从事教学、科研和生产奠定必要的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在食品环境中的生长规律等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发酵技术基本知识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教学的重点为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突出学科的特点。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微生物的概念及其在生物分类中的地位第二节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第三节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452 第四节食品微生物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教学要求: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概念,掌握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了解食品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简史,明确食品微生物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教学重点:微生物的概念及其在生物分类中的地位,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教学难点:微生物的概念及其在生物分类中的地位,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第二章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形态结构(4学时)第一节原核微生物第二节真核微生物第三节非细胞生物---病毒教学要求:掌握三大类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熟悉各大类所包含的微生物的种类,掌握各类代表微生物的特点。教学重点:三大类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各类代表微生物的特点。教学难点:三大类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各类代表微生物的特点。第三章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2学时)第一节微生物的营养第二节微生物的代谢教学要求:了解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及所需营养物质,微生物的代谢类型,掌握微生物主要发酵途径,代谢调节机制及其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教学重点: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及所需营养物质,微生物的代谢类型教学难点:微生物主要发酵途径,代谢调节机制及其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第四章微生物的生长(2学时)第一节微生物生长第二节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教学要求:452 掌握生长的概念,个体生长与群体生长的关系。掌握微生物群体生长的指标和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方法。教学重点:生长的概念,个体生长与群体生长的关系。教学难点: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第五章在食品制造中的主要微生物及其应用(8学时)第一节食品制造中的主要细菌及其应用第二节食品制造中的酵母及其应用第三节食品制造中的主要霉菌及其应用第四节食品制造中的主要酶制剂及其应用教学要求:了解在食品制造中的主要微生物的特征及其作用;掌握各种酿造食品或发酵食品的生产工艺及其要点。教学重点:食品制造中的主要微生物的特征及其作用。教学难点:各种酿造食品或发酵食品的生产工艺及其要点。第六章食品微生物污染及其主要变质微生物(6学时)第一节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及其途径第二节食品的细菌污染第三节霉菌及其毒素对食品的污染教学要求:掌握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及其途径,并了解其在食品中的消长规律及特点;掌握食品中细菌数量和大肠菌群的含义及其食品卫生学意义。熟悉产毒菌株的种类,掌握霉菌污染食品及其产毒的特点、毒性以及霉菌及其毒素的食品卫生学意义。教学重点: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及其途径,微生物在食品中的消长规律及特点。教学难点: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及其途径,微生物在食品中的消长规律及特点;霉菌污染食品及其产毒的特点、毒性以及霉菌及其毒素的食品卫生学意义。第七章食品腐败变质及其控制(4学时)第一节食品的腐败与变质452 第二节食品腐败变质的控制教学要求:掌握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需要的基本条件,食品腐败变质的初步鉴定方法及卫生学意义,了解各类主要食品的腐败变质现象、原因及目前常用的食品防腐保鲜技术。教学重点: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需要的基本条件,食品腐败变质的初步鉴定方法及卫生学意义。教学难点:食品腐败变质的控制。第八章食物中毒与食品源病原微生物(4学时)第一节食物中毒及其类型第二节导致食物中毒的病原微生物教学要求:了解食物中毒的概念、特点及其类型,掌握常见食物中毒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检验方法;掌握最常见肠道传染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教学重点:食物中毒的概念、特点及其类型。教学难点:食物中毒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检验方法。第九章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4学时)第一节检验总则第二节显微镜检验及培养检查教学要求:掌握食品卫生检验的原则和方法,了解有关食品卫生检验的法规等。教学重点:食品卫生检验的原则和方法教学难点:显微镜检验及培养检查,食品卫生检验的法规。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何国庆,贾英民.《食品微生物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2]吴金鹏.《食品微生物学》.农业出版社,1992452 《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4067课程总学时/学分:36/2(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0学时)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生物信息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高科技和最吸引人的新兴学科。通过生物信息学的学习,了解NCBI、EMBL和SwissProt等生物学数据库内容及其分析方法;掌握集成式生物数据库检索系统NCBIEntrez使用方法;掌握DNA、蛋白质等生物数据搜索工具Blast子程序的使用方法;了解基因芯片及其与生物信息学的关系;掌握DNA序列分析以及蛋白质结构预测的原理与方法;掌握PCR引物设计、基因结构分析、蛋白质结构预测等软件使用方法。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面向生物工程、生物技术、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园林、种子科学与工程等本科专业,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生物信息学的发展、研究内容、基本研究方法(模型),并介绍生物信息学应用的领域和策略。通过学习,能够将各种生物信息学资源和工具应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为生物信息学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技术,加大课程的信息容量,使学生更清楚、更准确地理解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的有关术语概念、理论与技术。结合实例,提高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生物信息学的概念和发展历史第二节生物信息学的生物学基础第三节生物信息学的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第四节生物信息学的数学基础第五节生物信息学的产业化第六节生物信息学研究内容和发展前景展望教学要求:452 通过对绪论的学习,使学生对该课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初步了解该课程的学习内容,充分认识到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学习该课程的发展前景。教学重点:1.初步了解该课程的学习内容;2.了解该课程的发展前景;教学难点: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前景。第二章分子生物学数据库(4学时)第一节生物学数据库概述第二节核苷酸序列与基因组数据库第三节蛋白质序列与模式、同源性数据库第四节结构数据库第五节基因和分子的互作和代谢途径信息数据库第六节RNA核苷酸序列数据库第七节其它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资源第八节数据库中存在的问题及使用注意事项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生物学常用数据库,其它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资源以及数据库中存在的问题及使用注意事项。教学重点:1.了解生物学常用数据库;2.常用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及适用范围;教学难点: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及适用范围。第三章序列比对与数据库检索(6学时)第一节序列比对概述第二节双序列比对第三节比对的统计学显著性第四节多序列比对第五节数据库搜索第六节基因组长序列比对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序列比对,双序列比对的统计学显著性,以及多序列比对,数据库搜索,基因组长序列比对。452 教学重点:1.序列比对的统计学显著性;2.双序列比对及多序列比对;教学难点:双序列比对及多序列比对。第四章核酸序列的信号和功能识别(6学时)第一节DNA序列的统计学与信息学分析第二节密码子指纹与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分析第三节编码DNA片段的长度与GC含量第四节重叠基因的信息论问题第五节功能相关基因在两个基因组间或内部的聚类关系第六节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第七节蛋白质基因识别第八节核酸序列的特殊信号检索第九节编码序列翻译第十节PCR引物和寡核苷酸探针设计第十一节RNA标纹识别和局部结构配对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了解DNA序列的统计学、信息学分析、密码子指纹和密码子使用偏好型等,学会利用相关软件进行引物设计,初步了解基因表达调控的有关知识。。教学重点:1.了解DNA序列的统计学、信息学分析、密码子指纹和密码子使用偏好型等;2.利用相关软件进行引物设计;教学难点:利用相关软件进行引物设计。第五章蛋白质序列分析与结构预测方法(6学时)第一节多肽理化性质计算与预测第二节蛋白质家族与蛋白质分类第三节蛋白质序列模式和结构域模式分析第四节蛋白质结构预测与分子设计教学要求:452 了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分类,蛋白质序列模式和结构域模式分析。教学重点:1.了解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分类;2.蛋白质序列模式和结构域模式分析;教学难点:蛋白质结构预测软件的应用。第六章核酸和蛋白质序列的进化分析(6学时)第一节分子系统发育概述第二节系统发育模型的组成第三节系统发育数据分析的一般步骤第四节建立数据模型(比对)第五节建树方法第六节进化树搜索第七节确定树根第八节评估进化树和数据第九节系统发育软件(MEGA2,PAUP*,MACCLADE,PHYLIP)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分子系统发育的概念、系统发育模型的组成及系统发育数据分析的一般步骤,学会利用相关软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教学重点:1.分子系统发育的概念、系统发育模型;2.系统发育数据分析的一般步骤;教学难点:利用系统发育软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第七章生物信息与基因芯片(6学时)第一节基因芯片与生物信息学第二节基因芯片设计及优化第三节基因芯片序列和基因功能分析第四节基因芯片检测结果分析第五节基因芯片信息的管理和利用教学要求:了解基因芯片设计,理解基因芯片序列和基因功能分析的原理,掌握芯片分析软件的使用。452 教学重点:1.基因芯片序列和基因功能分析的原理;2.基因芯片与生物信息的关系;教学难点:基因芯片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蒋彦等编.《基础生物信息学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成岗主编.《生物信息学方法与实践》,张科学出版社,2002[3]张阳德编.《生物信息学》.科学出版社,2004[4]韧等编.《生物信息学网络资源与应用》.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5]郝柏林等编.《生物信息学手册》(第2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植物生理学专题》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4068课程总学时/学分:30/2(其中理论30学时,实验0学时)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本课程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植物生理学方向知识和探索研究能力,主要讲述植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各方面的研究进展,附加介绍全国招收研究生的研究所和院校的情况,并对近年研究生考试中植物生理学部分的试题分析。二、教学基本要求452 植物生理学专题是属于专业课程,是在植物生理学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在植物生长发育等规律的研究和探索,并能把所学知识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启发学生重视植物生理学研究中的思想方法和创新精神,学会查阅国内外科技文献,注意了解学科发展的新成就,新动向。学习前人总结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独立思考,进行自己的探索。注意辩证思维,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其次,在教学中一定要教育学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详细讲解并启发学生认真学习植物生理学中有关研究的实验设计思想、方案、方法和实验结果及结果分析。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比学习一项研究的结论更加重要。同时,教育学生要学好实验课,验证和丰富课堂理论,掌握科学实验方法,加强实验技能的训练。同时要注意与生产的联系,到生产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绪论(2学时)一、介绍本专题的主要内容二、植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教学要求: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教学重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植物生理学的展望专题一植物物质和能量代谢的研究前沿(4学时)一、植物水分代谢的研究前沿二、植物矿质营养的研究前沿三、植物光合作用的研究前沿教学要求:掌握植物生理在水分代谢、矿质营养和光合作用机理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教学重点:1.水孔蛋白研究进展;2.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研究进展。教学难点:1.水孔蛋白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2.叶绿素荧光在光合作用研究中的应用。专题二植物信息传递和信号转导的研究前沿(4学时)一、信号转导的研究前沿二、植物生长物质的研究前沿三、光形态建成的研究前沿教学要求:掌握植物生理在植物生长物质、光形态建成等在信号转导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教学重点:1.植物生长物质及其分析技术;452 2.植物光敏色素突变体;3.干旱胁迫下植物根与地上部间的信息传递。教学难点:1.植物激素的免疫分析技术;2.脱落酸在干旱胁迫下的信号作用。专题三植物生长发育中的研究前沿(4学时)一、营养生长阶段的研究前沿二、生殖阶段的研究前沿三、成熟衰老阶段的研究前沿教学要求:掌握植物生理在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衰老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教学重点:1.花器官发育的分子机制及其调控(ABC模型);2.植物的活性氧代谢及其分子生物学。教学难点:植物生长生殖的分析机制及其调控。专题四植物逆境生理的研究前沿(2学时)一、植物抗盐性的分子机制及其调控二、植物逆境蛋白的研究前沿教学要求:了解目前在植物获得抗逆性的生理指标及分子标记方面的研究进展。教学重点:1.生物膜系统对逆境的适应;2.逆境诱导蛋白的表达。教学难点:1.甜菜碱合成酶的分子生物学;2.植物抗盐性的分子机制。专题五植物生理学与生产实践(8学时)一、植物代谢生理与生产实践二、植物生长发育与生产实践三、植物组织培养与生产实践四、植物次生代谢与生产实践教学要求:掌握植物生理相关知识与生产实践的关系,用理论指导实践。452 教学重点:植物生理学相关知识指导实践的具体应用。教学难点:植物次生代谢与天然物质与生产实践。专题六全国各研究所和院校植物生理学方向的研究和考研情况(6学时)一、各单位研究方向简介二、农学方向植物生理学考研试题分析三、综合院校植物生理学考研试题分析四、其它院校植物生理学考研试题分析教学要求:分析历年来植物生理学考研试题的特点,指导学生科学复习。教学重点:植物生理学考研试题分析。教学难点:总结各院校生理学考研试题特点。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王宝山.《植物生理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7[2]潘瑞炽.《植物生理学》(第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无土栽培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4077 课程总学时/学分:36/2(其中理论18学时,实验18学时)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无土栽培是一项新的农业技术措施,它的先进性表现在于能够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节省工料,简化栽培程序以及有利于栽培技术的现代化等。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和理解无土栽培技术方面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以及各类环境保护设施的基本结构与性能,掌握无土栽培的基本操作技术和实际应用技能。二、教学基本要求452 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无土栽培技术的发展,技术特点,各种类型无土栽培技术的结构和管理技术等内容。无土栽培技术是实践性强,操作要求严格的一门学科,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思考,培养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理论部分:第一章无土栽培基础知识(2学时)第一节无土栽培的分类、特点及应用范围第二节无土栽培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无土栽培的概念,特点及相关入门知识,要求学生经过本次课,头脑中应明确了解无土栽培,简单掌握研究和应用发展历史和现状。教学重点:无土栽培的概念,特点。教学难点:无土栽培的特点。第二章营养液(2学时)第一节营养液配制对水质的要求第二节营养液浓度的表示与计算方法第三节营养液配方组成第四节营养液配制的原料及其特性第五节营养液配方的计算方法第六节营养液配制技术第七节营养液的管理教学要求:营养液是传统无土栽培的关键技术,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营养液配制要求、配制方法和配方组成的相关内容。教学重点:营养液配制要求、配制方法和配方组成。教学难点:营养液配制要求、配制方法。第三章基质(1学时)第一节基质的理化性质第二节基质的种类和特性452 第三节基质的利用教学要求:基质培比水培易于控制,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用于无土栽培的各种基质的特点及理化性质。教学重点:无土栽培的各种基质的特点及理化性质。教学难点:基质的特和利用性。第四章水培(4学时)第一节营养液膜技术第二节深液流技术第三节动态浮根栽培技术第四节浮板水培技术第五节浮板毛管水培技术第六节鲁SC型无土栽培第七节立管悬杯静止水培第八节雾培教学要求:水培的方法多种多样,要求学生掌握各种水培类型的栽培管理及控制方法、优缺点,掌握各种水培方法之间的异同点。教学重点:各种水培类型的栽培管理及控制方法。教学难点:各种水培方法之间的异同点。第五章基质培(2学时)第一节砾培第二节沙培第三节岩棉培第四节复合基质槽培、袋培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基质培的栽培管理方法、优缺点以及使用情况。教学重点:各种基质培的栽培管理方法。教学难点:452 各种基质培方法的异同点。第六章立体栽培(1学时)第一节立柱无土栽培的类型第一节叠盆式立柱无土栽培教学要求:掌握立柱栽培的类型,叠盆式立柱栽培的特点和方法。教学重点:叠盆式立柱栽培的特点和方法。教学难点:叠盆式立柱栽培的管理。第七章小型无土栽培(1学时)第一节小型无土栽培的基本类型第二节小型无土栽培的操作方法与用途教学要求:掌握小型无土栽培的各种类型、特点、各种类型的操作方法及其适用情况。教学重点:小型无土栽培的各种类型的操作方法及用途。教学难点:小型无土栽培的各种类型的差异和使用情况。第八章无土育苗技术(1学时)第一节无土育苗基础知识第二节无土育苗的主要方式教学要求:无土育苗技术是无土栽培的前期必要工作,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无土育苗的相关内容,掌握培养壮苗的意义和方法。教学重点:无土育苗的主要方式。教学难点:无土育苗的苗期管理。第九章无土栽培应用示例(可选择其它植物)(4学时)第一节番茄第二节生菜(莴苣)第三节一品红、红掌第四节玫瑰452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几种常见蔬菜、花卉植物的无土栽培技术,通过具体实例,巩固基础知识,促进基础知识的运用和理解。教学重点:代表性植物的无土栽培技术要点。教学难点:植物无土栽培管理中营养液的管理。实验部分:[实验一]无土栽培类型的调查[实验要求]通过调查本地区主要无土栽培类型室外调查及影象资料观看两种方法掌握本地区主要无土栽培类型的结构特点、性能及应用。[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二]营养液的配制[实验要求]通过实验掌握营养液的种类及其含义;熟练掌握不同种营养液的配制技术;掌握原料的选择和用量的计算,营养液配制的操作规程和步骤。[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三]常见固体基质物理形状的测定[实验要求]掌握基质几种物理性质的测定方法;掌握测定基质物理性质的意义;基质的选择;测定。[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四]常见固体基质化学形状的测定 [实验要求]基本掌握测定基质化学性质的意义;掌握基质几种化学性质的测定方法;基质的选择;测定。[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五]无土育苗技术[实验要求]掌握育苗基质的选择与选配;熟练掌握播种育苗和苗期管理技术。[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六]花卉的固体基质盆栽[实验要求]通过实验掌握固体基质培中营养液的供给,养分、水气的管理技术要点。[实验学时]3学时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刘士哲.《现代实用无土栽培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452 [2]王明启.《花卉无土栽培技术》.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邢禹贤.《新编无土栽培原理与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4]韦三立.《花卉无土栽培技术》.金盾出版社,2001[5]郭世荣.《无土栽培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工厂化育苗》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4078课程总学时/学分:36/2(其中理论18学时,实验18学时)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工厂化育苗是一门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相结合的科学,是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任选课。工厂化育苗是现代化育苗发展到产业化程度的一种高水平育苗方式,它利用机械化、自动化的手段,采用科学化、标准化的现代技术和管理方法,按一定的生产流程,使种苗生产达到快速、优质、高产、高效的水平,使其成为独立的专业化、商品化种苗生产。工厂化育苗实现了种苗的工厂化生产、商品化供应,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各国育苗技术改革的目标和发展方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了解工厂化育苗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达到自主进行工厂化育苗和相关研究的水平。为我国工厂化育苗输送高级、实用人才,以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二、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能将工厂化育苗的的基本理论应用于生产实际,掌握工厂化育苗的基础知识、工厂化育苗基质与特性、工厂化育苗设施与设备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操作能力。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理论部分:第一章育苗基础知识(4学时)第一节工厂化育苗第二节种子结构与萌发一、种子分类、形态与结构二、种子的播种品质452 三、种子萌发过程与发芽条件控制第三节种子质量和播前处理一、种子质量检验二、播种前的种子处理三、种子催芽四、种子引发第三节播种育苗技术一、播种技术二、苗期管理三、壮苗的判断及其指标四、异常苗的原因及预防教学要求:了解工厂化育苗的概念和意义,结合植物生理学巩固种子结构与萌发,结合种子学或园艺学概论加强有关种子质量和播前处理技术。重点掌握播种技术、苗期管理、壮苗的判断及其指标以及对异常苗原因的分析及应采取的预防措施。教学重点:1.播种技术;2.苗期管理技术;3.壮苗的判断及其指标以及对异常苗原因的分析及应采取的预防措施。教学难点:1.苗期的管理技术;2.异常苗原因的分析及应采取的预防措施。第二章工厂化育苗基质与特性(6学时)第一节常用基质的种类及性能一、常用基质的种类二、常用基质的物理特性三、常用基质的化学特性第二节育苗基质的选配一、育苗基质的选配原则二、草炭系复合基质的选配与特性三、非草炭系复合基质的选配与特性第三节营养液的组成与配方一、营养液的组成二、营养液的选择依据452 三、常用营养液的配方教学要求:了解常用育苗基质的种类及各自性能;掌握各类育苗基质的选配原则和选配效果分析;掌握营养液的组成、依据与配方。为工厂化育苗铺垫完整的理论框架,学生要树立以发展的、实事求是的观点来看待和学习这些内容。教学重点:1.各类育苗基质的选配原则和选配效果分析;2.营养液的组成、依据与配方。教学难点:育苗基质及营养液的选配。第三章工厂化育苗设施与设备(6学时)第一节工厂化育苗工艺流程第二节工厂化育苗设施一、催芽室二、播种车间三、育苗温室四、控制室第三节工厂化育苗设备一、消毒与搅拌设备二、苗床与穴盘三、播种设备四、种苗分离机、移苗机五、嫁接机械工厂化育苗设备六、育苗环境控制系统与生产设备教学要求:学生要结合工厂化育苗设施、设备和各类种子发芽、发育规律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工厂化育苗工艺流程,并结合实验、实践达到能独立灵活地进行工厂化育苗的技能。教学重点:工厂化育苗工艺流程。教学难点:工厂化育苗环境控制与生产。第四章工厂化育苗的特殊形式(2学时)第一节嫁接苗452 第二节试管苗第三节脱毒苗教学要求:嫁接苗、试管苗和脱毒苗是工厂化育苗的几种特殊形式,是对前3章的补充和完善,对解决育苗生产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学生要掌握这些特殊育苗的依据、技术路线和采取的相应措施。教学重点:工厂化特殊育苗的依据、技术路线和采取的相应措施。教学难点:工厂化特殊育苗的生产措施。实验部分:[实验一]种子处理与基质的配制[实验要求]了解主要植物工厂化育苗种子处理;掌握育苗基质配制原则;练习主要植物工厂化育苗种子处理与基质的配制。[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二]主要植物工厂化育苗[实验要求]通过主要植物工厂化育苗技术,要求学生掌握播种深度、基质湿度和环境温度对种子发芽速度、整齐度和粗壮度的影响,树立育苗难,要求高的理念和“苗成三分收”的重要意义。[实验学时]6学时[实验三]主要植物成苗过程观察与优劣分析[实验要求]通过各种植物成苗过程的观察,了解其各自成苗过程、成苗速度和成苗质量;掌握主要植物的壮苗标准和引起问题苗的原因分析,以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商品化种苗的精确管理。[实验学时]9学时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别之龙,黄丹枫.《工厂化育苗原理与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2]王秀峰,陈振德.《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3]崔德才,徐培文.《植物组织培养与工厂化育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4]辜松.《蔬菜工厂化嫁接育苗生产装备与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5]葛晓光.《新编蔬菜育苗大全》.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6]程家胜.《植物组织培养与工厂化育苗技术》.金盾出版社,2003452 《果树学专题》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4086课程总学时/学分:18/1(其中理论18学时,实验0学时)课程类别:任选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果树学专题是生物、农学类的选修课程,是一门以现代生物科学为基础,研究果树的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形成及其内外因关系规律和调控技术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本专题主要通过讲授果树栽培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着重阐述如何应用这些基本理论和技术去调控果树与环境、果树生长与结果的关系,使果树的生物学性状与经济性状、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产量与品质达到协调、平衡和统一,使果树符合栽培的要求,达到早果、高产、稳产、优质、高效之目的。通过学习要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原理解释栽培中的问题及制定出栽培管理技术措施,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以生物学特征为基础,概括讲授多年生果树的生物学和栽培学通性,主要包括果树的分类、分布及主要产区,果树的生长发育规律,果树生长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果树育苗、建园、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等基础理论。本课程要求充分掌握这些内容中所包含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并能灵活地解释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和各种现象,有效地从事或指导果树生产。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果树的分类及其分布(2学时)第一节果树的分类一、植物学分类二、园艺学分类三、生态适应性分类第二节我国果树带的划分一、果树带二、果树带的划分教学要求:452 掌握主要果树种类的分类法及其生物学、生态学和栽培学上的共性与特点;了解我国果树分布状况和分类中存在的问题。教学重点:我国主要果树分类的方法和类别。教学难点:我国主要果树种类在生物学、生态学和栽培学上的共性与特点。第二章果树的生物学特性(10学时)第一节果树的一般特性一、果树的一般特性概说二、果树的形态结构第二节根一、果树根系的功能及特点二、果树根系的类型及结构三、根系的分布四、根系在生命周期和年周期中的变化五、根颈、菌根与根际第三节芽与枝一、芽的类型二、芽的形成与分化三、芽的特性四、芽的功能五、枝条的类型六、枝条的特性七、枝条的生长八、影响枝条生长的因子第四节花芽分化一、果树花芽分化的意义二、花芽结构与基本概念三、花芽分化过程四、花芽分化的机制五、花芽分化的条件六、控制花芽分化的途径第五节开花坐果一、花器官与开花452 二、授粉受精三、坐果与落果第六节果实生长发育一、果实结构二、果实生长三、果实品质教学要求:本专题为本课程的基础理论和重点。主要以产量、品质形成为中心,掌握多年生果树的一般特性;果树根、枝、芽、叶、花、果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器官发育、功能特性,周期性变化、营养物质运转、分配等生长发育规律;掌握果树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和农业技术相互作用及其辨证关系。教学重点:果树根、枝、芽、叶、花、果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器官发育、功能特性,周期性变化、营养物质运转、分配等生长发育规律。教学难点:影响果实品质的主要因素以及如何提高果实品质。第三章果树育苗(4学时)第一节苗圃地选择与规划一、苗圃地的选择二、苗圃地的规划三、育苗方式第二节砧木的选择和培育一、砧木的分类二、砧木的适应性三、砧木区域化第三节实生苗的繁殖和培育一、实生苗的特点及利用二、实生苗的繁殖方法第四节嫁接苗的繁殖和培育一、嫁接苗的特点二、嫁接繁殖的基本原理三、接穗的采集贮运四、嫁接方法第五节自根苗的繁殖和培育452 一、自根繁殖的基本原理二、自根繁殖方法第六节组织快繁和苗木脱毒一、组培快繁二、无病毒苗繁育第七节苗木出圃一、出圃前的准备二、起苗时期和方法三、苗木分级四、苗木检疫、包装、运输和贮藏教学要求:掌握实生苗、自根苗和嫁接苗三种育苗法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掌握果园规划设计的原则,方法;果树栽植的密度,方式和技术要点;了解现代果树育苗和果园建立的新技术,新进展与趋势。教学重点:果树实生苗、自根苗和嫁接苗三种育苗法的理论基础和技术要点;果园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教学难点:园地规划与设计。第三章果园土肥水管理(6学时)第一节果园土壤改良与土壤管理一、理想的果园土壤二、果园土壤改良三、果园土壤管理制度第二节果树营养与施肥一、果树需肥特点二、果树所需的营养元素三、果树施肥时期以及施肥种类四、果树施肥量五、果树施肥方法第三节果园灌水和排水一、果树需水特性二、果园灌水技术三、果园排水452 教学要求:掌握果园土、肥、水管理的意义与作用;管理制度与要求;常用技术措施。了解现代果树栽培土、肥、水管理的新技术和发展趋势。教学重点:果树的营养特点以及果树需肥、水规律。教学难点:果树施肥时期、施肥量和施肥方式的确定。第三章果树整形修剪(4学时)第一节树体结构及主要树形介绍一、果树群体结构二、果树个体结构三、主要树形介绍第二节果树整形修剪一、果树整形修剪的作用、原则和时期二、修剪方法及作用第三节主要树形的培养方法一、树形选定的有关因子二、树形应具备的条件三、主要树形特点及其培养方法第四节不同阶段果树的修剪一、幼树期修剪技术二、初果期修剪技术三、盛果期修剪技术四、衰老期修剪技术五、修剪技术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要求:掌握果树整形和修剪的意义、原理、原则、主要方法和作用效应;了解现代果树整形和修剪的发展趋势。教学重点:果树整形和修剪的原则和主要方法。教学难点:果树修剪方法的综合应用。第四章果树矮化密植栽培(4学时)第一节概论452 一、矮化密植栽培的意义二、矮化密植的现状与趋势第二节矮化密植栽培的途径一、砧木二、品种三、技术四、病毒第三节矮化密植栽培的理论基础一、生物学基础二、生理机制第四节矮化密植栽培技术要点一、育苗和栽培二、整形修剪三、土、肥、水管理教学要求:掌握果树矮化密植栽培的意义、理论基础、途径和技术要点;了解果树矮化密植的发展趋势。教学重点:果树矮化密植栽培的理论基础和主要途径。教学难点:果树矮化密植栽培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束怀瑞.《苹果学》(第一版).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2]王中英.《果树学概论》(第一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3]张玉星.《果树栽培学总论》(第四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4]张玉星.《果树栽培学各论》(第三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5]廖明安.《园艺植物研究法》.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植物学野外实习》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6001课程总学时/学分:1周/1452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植物学教学的野外实习是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进一步巩固、扩大和加深《植物学》课程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增强学生对植物的识别能力,掌握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方法等。培养学生具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与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进一步应用植物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植物学教学的野外实习,使学生巩固和复习课堂讲授的知识,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同时了解植物界的多样性及植物与周围环境的统一,初步掌握植物资源的一般调查方法;学会采集、制作各种植物标本的方法和技术,能识别150-200种常见植物的分类科、属名称并准确描述植物特征;掌握利用工具书如植物检索表、植物志鉴定植物的基本方法。学生分学习小组,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全部实习内容。实习教材选用符合本地实际。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植物标本的采集、野外观察记录、标本的制作保存方法(0.5天);2.认识实习所在地常见植物150种,掌握重点科、属、种的鉴别特征(3天);3.植物标本的鉴定方法,包括花的解剖观察、检索表及其他工具书的使用方法(1天);4.考试(核):使用考试加总结的方法,考试内容以植物种类的识别为主,总结由学生写实习地种类调查报告(0.5天);5.旅途及休息时间(2天)。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马成亮.《植物学野外实习指导》.济南出版社,2002[2]赵遵田.《植物学实习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动物学野外实习》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6002452 课程总学时/学分:1周/1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动物学野外实习是高等院校生物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习,初步认识海滨不同环境中常见的动物,掌握动物的采集、麻醉、固定和保存动物标本的基本方法。巩固和提高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独立工作能力。为将来从事动物学教学和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动物学野外实习采用理论讲授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观察和研究动物。认识到动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以及生理机能都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不能孤立的认识动物。重点要多分析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以及环境污染对动物的危害,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材的编选以知识新颖、系统,重点明确,与实际联系密切合理为原则。三、实习内容及学时分配1.动物标本的采集、野外观察记录、标本的制作保存方法(0.5天)。2.认识实习所在地常见动物100~150种,掌握重点门、纲、种的鉴别特征(4天)。3.动物标本的鉴定方法,包括动物的形态观察、检索表及其他工具书的使用方法(1天)。4.考试:使用考试加总结的方法,考试内容以动物种类的识别为主,总结由学生写实习地种类调查报告(0.5天)。5.水产品市场内水生动物观察,考查学生对实习内容的掌握情况(1天)。四、实习组织及注意事项1.组织形式:动物学野外实习以小组为单位,10-12名学生组成一小组,配备男女两名组长。采取小组先采集标本,老师集中讲授的方式。2.注意事项:为保证野外实习的顺利进行,保证个人的人身安全,以下注意事项务必执行。452 (1)实习期间必须服从指导老师的安排和指挥,实习期间不允许同学离队行动。休息时间内不许外出。必须外出者,写好请假条,注明事由、去向及归队时间,并有同行的所有同学(3人以上,并有一人是男同学)签名后向带队老师请假,经带队老师批准后方可离队。回住地后向老师销假。签名同行的同学必须要同行同返,不得离开小组。违纪、知情不报和包庇者要受到纪律处分。(2)同学之间要充分体现出团结协作的精神。不许出现吵架和打架的现象,违者将受到纪律处分,并取消本次实习成绩。(3)野外活动期间,穿戴应按要求做,不许穿短裤和裙子。不要脱离实习路线,不许有意掉队。(4)与当地群众建立友善和谐的关系。(5)实习期间内不许私自下水游泳或私自进山,违者将受到纪律处分,并取消本次实习成绩。(6)礼貌就餐,按时就餐,用餐时注意不要浪费食物,对饭菜质量、卫生有意见可以向组长汇报,班长收集全班意见后向带队老师汇报,由老师同有关方面交涉。(7)文明住宿,按时休息。保持房间卫生,爱护财物,注意节约水电,因失职造成事故或不良影响者,受纪律处分并承担经济赔偿和事故责任。(8)爱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不许私自采集动植物标本,采集前必须经指导教师同意。五、实习考核与成绩评定1.考核依据:实习期间依据下列条目进行考核:(1)遵守实习队的各项纪律规定的情况(2)浸制标本的质量;(3)实习报告内容;(4)实习考试的成绩。2.成绩评定:考核等级考核标准内容优秀(≥90,≤100)1.实习期间遵守实习队的各项纪律规定,团结协作,不怕苦,不怕累,认真观察,浸制标本的质量高;2.实习报告内容正确,资料丰富,抄写正规,创新能力高;3.实习考试能正确认出90%以上动物种名及所属纲。良好(≥80,<90)1.实习期间基本遵守实习队的各项纪律规定,团结协作,不怕苦,不怕累,认真观察,浸制标本的质量较高;2.452 实习报告内容基本正确,资料丰富,抄写正规,创新能力较高;3.实习考试能正确认出80-90%动物种名及所属纲。中等(≥70,<80)1.实习期间基本遵守实习队的各项纪律规定,较能团结协作,较能认真观察,浸制标本的质量一般;2.实习报告内容基本正确,资料较丰富,抄写较正规,创新能力一般;3.实习考试能正确认出70-80%动物种名及所属纲。及格(≥60,<70)1.实习期间基本遵守实习队的各项纪律规定,较能团结协作,较能认真观察,浸制标本的质量一般;2.实习报告内容基本正确,但资料不丰富,抄写不很正规,创新能力较差;3.实习考试能正确认出60-70%动物种名及所属纲。不及格(<60)1.实习期间不遵守实习队的各项纪律规定,不团结协作,不认真观察,浸制标本的质量较差;2.实习报告内容基本正确,但资料不丰富,抄写不正规,创新能力很低;3.实习考试只能正确认出60%以下动物种名及所属纲。六、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左仰贤.《动物生物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刘凌云,郑光美.《普通生物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王所安.《动物结构与类群》.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4]郭祖宝.《普通生物学实习教程》.济南出版社,2002[5]张汉光.《山东海滨无脊椎动物实习指导》.学术期刊出版社,1989[6]盛和林,王岐山.《脊椎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微生物工程实践》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6081课程总学时/学分:1周/1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452 本教学实践是在学完《微生物工程》专业课程后进行的一次综合性实训,为期1周。实习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工程工业生产的工艺特点和工程特点,获得相应生产实践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初步能力,掌握生产与经营管理的方法。对发酵企业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及检验、生产管理等方面进行实习,搜集资料,为就业打下基础,并培养学生具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与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二、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涵盖所学发酵课程的主要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实践前需熟悉课本知识,严格实践要求,认真完成各项实践环节和任务,作好实践调查记录,编写实习报告,并结合实习点具体情况,学生应尽可能地参加一些科学研究等工作。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发酵企业生产规模和经营管理状况(1天);(1)了解生产车间、包装车间、检验分析室的面积和比例(2)了解仪器设备的种类、型号和数量2.生产车间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和操作技术(1天);(1)了解生产车间设备的种类、数量,药品的年产量(2)学习企业生产车间设备的操作使用(3)了解学习生物药物生产过程3.产品包装车间设备的使用、管理和操作技术(1天);(1)了解发酵企业包装车间设备的种类、规格的大小(2)学习包装车间设备的操作使用(2)学习产品包装的各个流程4.各种发酵企业分析检验设备的使用、管理和操作技术(1天);(1)了解企业检验分析设备的种类、规格的大小(2)学习企业检验分析设备的操作使用(3)学习生物制品杂质、含量、微生物限度检测等方法和操作5.撰写实习报告(1天)。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曹军卫等.微生物工程(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6[2]姚汝华.《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3]吕正兵.《生物工程制药学》.科学出版社,2012452 [4]张怡轩.《生物药物分析》.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毕业实习B》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6006课程总学时/学分:2周/2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毕业实习是生物技术专业在完成全部理论课学习所进行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独立地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逐步开始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激励学生敬业、创业的精神,为毕业后快速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同时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和提高过程。二、教学基本要求学生通过毕业实习,了解行业的特点、经营状况、了解企业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以及企业的主要业务流程。通过考察和实际操作,能够熟悉企业的业务流程、工作程序,理论联系实际,把学校所学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去,切实提高自己的业务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要求学生服从实习指导人的安排,严格遵守实习纪律。认真完成实习笔记、实习报告及实习总结等内容。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啤酒制作工艺流程(1周)(1)了解啤酒生产过程主要分为:制麦、糖化、发酵、罐装四个部分。(2)了解啤酒包装工艺流程,即洗瓶、灌酒、封口、杀菌、贴标和装箱。2.食品调料的制作工艺(1周)(1)了解酱油前期制作蒸煮、制曲及发酵过程,渔场人工繁殖亲鱼的种类、数量,每年苗种的产量(2)了解后期包装线上瓶机→外刷瓶机→洗灭灌封→贴标机→热收缩膜机→装箱。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黄秀梨.《微生物学》(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52 [2]杨苏生.《微生物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4《毕业设计(论文)B》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6007课程总学时/学分:12周/12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毕业论文是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课程,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阶段。对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保证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成为在生物技术不同专业方向从事研究、开发、管理或教育工作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教学基本要求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工作责任心、事业心;收集资料、文献查询、文献资料总结能力;实验研究工作计划和组织能力;实验方案选择和比较能力;实验研究能力;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论文写作能力;计算机在生物技术研究中的应用能力;外文文献阅读与翻译能力;合作研究、相互交流能力;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学生应在阐明研究目的的基础上,从制定实验方案开始,独立地完成一个完整的探究性实验,能够在实验中获得真实、丰富的实验现象和足够的实验数据,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处理,从而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在论文中应给出必要的实验数据、曲线、图表、照片等详实资料。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学生做开题报告第8学期第4-6周开题小组毕业论文中期检查第8学期第9-11周学院、教务处毕业论文后期检查第8学期第14-15周学院、教务处成立答辩委员会第8学期第16周前指导小组毕业论文评阅、答辩第8学期第16周前答辩委员会毕业论文成绩评定第8学期第16周答辩委员会毕业论文工作总结第8学期第16周指导小组452 成绩统计、材料整理归档第8学期第16周学院综合办选送3%优秀毕业论文交学校出版每年7月上旬学院综合办四、毕业设计(论文)内容1.外文翻译通过文献查阅与翻译,进一步提高掌握使用外文的能力,熟悉本专业的几种主要外文书刊,了解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国内外信息与动向。阅读与课题或本专业相关内容5~10万个印刷符号的外语文献资料。 2.文献综述利用计算机检索等方式查阅与课题有关的近3~5年文献,包括指导教师指定的参考文献和15种以上的自选资料,撰写文献综述。3.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正文撰写要求不少于800字,包括: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和意义;阅读的主要文献、资料名称,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学术动态,综合分析提出研究课题的主攻方向;要研究的内容、途径及技术路线;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和技术指标;最终目标及完成时间;现有条件及必须采取的措施;协助单位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4.毕业设计(论文)正文毕业设计(论文)正文要求文字通顺,语言流畅,无错别字,一律采用计算机打印成文,字数不少于1.0万字。内容包括:目录、页码;学生、指导教师和教学单位署名;摘要;关键词;前言;毕业论文正文主体(包含:选题背景、方案论证、过程论述、结果分析、结论或总结);致谢;附录;参考文献。五、选题原则与要求恰当的选题是搞好毕业论文的前提,并对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合适的选题能使指导教师与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教与学两个方面都能得到收益和提高。为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应遵循下列原则与要求:1.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课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满足教学基本要求,体现本专业基本的训练内容,有利于巩固、深化和扩充学生所学知识,能使学生受到全面的锻炼。达到毕业设计(论文)大纲的要求,课题安排应使一般程度的学生经过努力后可以如期完成。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少数优秀的学生,指导老师可以提出较高的要求。452 2.选题应尽可能结合生产实践、科研、等任务,以促进学、研、产的有机结合,增加课题的应用价值。课题来源可以是教师的部分科研任务,企事业单位的社会委托课题,也可以是教师或学生富有创新和实际意义的自拟课题。选题应尽可能是在研的科研立项课题。3.选题类型可以多种多样,应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去自由选题,使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也有利于课题成果的高质量。4.选题应力求有益于学生综合运用生物技术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同分支领域之间在理论、技术及研究的思路手段上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勇于接受综合性生物课题,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对生物科技人才的需求。5.选题的可完成性是指在保证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使论文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努力能够圆满完成。这就要求选题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要适当,内容既要结合实际有一定的探索性,又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工作量不宜过大,否则难以完成。对于结合生产和科研实际较为复杂的课题,要求取得阶段性的成果。6.下列情况的科研题目不宜安排学生做论文:(1)与生物技术联系不大,以其他科学领域为主的;(2)范围过于狭窄,内容过于单一,达不到全面训练目的;(3)属于尖端的生物科技,学生难以胜任的;(4)学生论文期间无法完成或不能取得阶段性实验成果的;(5)我院实验室仪器设备、实验条件与其要求相差甚远的;(6)有很大的危险性,对学生身体容易造成损害的。7.选题一般先由指导教师提出报告,经院长审核批准后,方可列入选题计划。选题计划确定后应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申报选择意向。8.课题的分配原则与方法是:每人一题(特殊的大课题可以由多人共同承担,但每个人必须有明确的分工,论文内容不能相同),独立完成;因材施教,全面训练;双向选择、教师分配、综合平衡相结合。毕业论文课题的分配,必须保证教学的基本要求,重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防止偏离培养目标、忽视教学要求、把学生单纯作为“劳动力”使用的倾向。9.各教研室审定好选题后经院长签字后,按统一格式汇总后交系综合办公室,再报教务处教务科备案。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