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6.00 KB
  • 8页

2015生物一轮专题检测卷(六)_生物与环境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专题检测卷(六) 生物与环境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列有关生物圈稳态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圈能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B.植物能吸收硫酸盐并将S元素用于合成糖类C.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的总和D.应用“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有利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2.下图是关于种群特征的图形,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甲、乙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C.丁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直接影响种群密度D.a的含义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3.下表是调查某区域(样方面积为2hm2)田鼠种群密度,对捕捉的雌雄个体数和有标记个体数所做的记录,已知田鼠被捕捉过一次后较难再被捕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雌性/只雄性/只标记数/只初捕282250重捕321810A.若调查该区域蚯蚓的种群密度也采取此方法B.统计的种群密度要高于实际的种群密度C.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hm2D.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4.下图是研究人员为净化水质在湖边建立的人工湿地,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种植的各种植物体现了湿地群落的垂直结构B.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湿地的群落演替方向和速度C.人工湿地能调节气候属于直接价值D.各种植物分布区域不同不存在竞争关系 5.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以学校附近的一块农田为单位进行研究,构建了如图所示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③⑤表示了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有分解者参加才能完成的过程是①②⑤C.该图中可表示能量流动的箭头是①③④D.一年中农作物固定的总能量与图中所示全部生物及分解者的呼吸消耗量相等6.将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共同培养于相对封闭的环境内(不存在其他生物的干扰),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如下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种群①很可能为生产者,种群②为草食性动物B.能量从种群①流向种群②C.种群①所含的能量比种群②所含的能量高D.种群①、②的数量变化趋势是同步的7.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模型不属于物理模型,也不是概念模型B.利用模型只能解释猎物的种群数量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C.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D.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关系是经过长期的共同进化逐步形成的8.下图为两百年前某大片沙丘物种丰富度变化的数据。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注:纵坐标为单一物种总干重所占百分比,横坐标为物种丰富度。 A.在沙丘上发生的演替过程为次生演替B.200年中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升高C.1883年的生物群落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D.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9.蝼蛄主要以农作物的根为食,对农作物危害很大。科研人员连续三年调查了农田中蝼蛄数量的变化情况,统计如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每年的6~8月间,蝼蛄大致呈“J”型增长B.从总体来看,这三年每年年底蝼蛄的数量都很少,因此不必进行防治C.从三年的统计状况来看,每亩农田中蝼蛄的最大容纳量约为10只D.每年10~11月份引起蝼蛄种群数量骤减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天敌数量的增加10.生物生态净化基是一种特殊材料,有巨大表面积,微生物在其上附着生长繁殖形成菌胶团(包含细菌和真菌)。除菌胶团外,水体中的藻类、单细胞动物(以细菌和小型藻类为食物)、多细胞动物(以细菌、藻类、单细胞动物为食物)也会附着在净化基上生长。下图是某放置生物生态净化基的池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菌胶团包含的生物一般属于生产者B.净化基上附着的单细胞动物和多细胞动物为捕食、竞争关系C.鱼类排泄物中的能量为鱼类同化的能量D.净化基上的生物构成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11.(2014·合肥模拟)右图是某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a代表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a、b、c、d、e、f、g、h分别表示能量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初级消费者与次级消费者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g/b×100%B.c、f、h的能量都流入分解者C.c部分的能量属于该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D.d部分的能量多于e部分的能量 12.(2014·南京模拟)下表1表示乌鱼塘中5种生物的捕食关系(其中乌鱼捕食泥鳅,其余类推),表2是整个生长季节中该池塘生态系统中相关能量的数值(单位:kJ)。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表1乌鱼河蚌泥鳅水蚤泥鳅√水蚤√小球藻√√√表2太阳能光合效率能量传递效率水蚤河蚌10101%10%106106A.乌鱼可做药用原料体现了其潜在价值B.根据表1分析,水蚤和泥鳅只存在捕食关系C.整个生长季节中,乌鱼能从鱼塘获取8.1×105kJ的能量D.池塘中水蚤和泥鳅两种生物数量的减少可使乌鱼的种群密度上升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18分)塔式蚯蚓生态滤池(下图甲)利用植物根系和蚯蚓等处理,通过泥、沙、小石、大石四层过滤,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的达标排放。图乙是塔式蚯蚓生态滤池应用的系统工艺设计流程图。请回答有关问题:图甲图乙(1)图甲中植物所固定的能量,有部分处于未利用的状态,未利用是指未被自身________________消耗,也未被________________所利用的能量。蚯蚓承担的生态系统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2)农民在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常常拔草和除虫,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增强人工湿地的景观观赏效果,工作人员有计划地清除了湿地中的多种野生植物,扩大荷花等几种观赏植物的种植面积,此举对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3)图乙中的人工湿地具有涵养水土、调节气候的功能,属于________________价值。人工湿地中的植物枯枝落叶、动物的遗体粪便等被细菌、真菌等生物分解,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________________。下图中不该出现的箭头是________(填序号)。14.(16分)下图甲表示图乙所示草原生态系统中鼠种群的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乙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其中E、E1、E2、E3分别表示牧草、牲畜、昆虫和鼠所同化的能量。图丙中情况Ⅰ、Ⅱ、Ⅲ分别表示狐狸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三种可能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1)图甲曲线所示种群数量在前________年的变化呈“J”型增长,在1~20年中种群数量最多的是第________年,在________年期间,年龄组成为衰退型。(2)图乙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图中E____________(填“>”或“=”)E1+E2+E3,图乙中鹰与狐狸的关系是________。(3)图丙阴影部分代表__________________,从生态学稳定性的角度分析Ⅰ、Ⅱ、Ⅲ三条曲线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18分)生物学家对某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调查。如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其中箭头表示能量流动方向,数字为同化能量数值,单位为J/(cm2·a)。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为________J/(cm2·a)。图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2)该农田生态系统废弃后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__。C种群与B种群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该生态系统内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①研究者通常采用________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②调查统计发现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根据________,构建的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t=N0·λt,由此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中的生存环境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选D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组成;在生物圈中,物质可以循环利用,但能量不能循环利用;糖类不含S元素;D项是人类遵循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原理设计的人工生态系统,有利于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2.选A 甲、乙都能使种群密度增大,因此可分别表示出生率和迁入率;丁为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a的含义是预测未来种群密度的大小。3.选B 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活动范围小,调查蚯蚓的种群密度不宜采用标志重捕法;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较难再被捕捉,即重捕时的标记数减小,根据标志重捕法种群密度计算公式可知,统计的种群密度要高于实际的种群密度;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根据题表数据不能确定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4.选B 图中人工种植的几种水生植物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因此体现的是湿地群落的水平结构;人工湿地能调节气候属于间接价值;各种植物都消耗水中无机盐等营养物质,故存在竞争关系。5.选C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内部及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而不是只发生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分解者将人及鸡、猪的粪便等有机物分解,生成的无机物被农作物吸收,因此,有分解者参加的过程是②⑤。一年中农作物固定的总能量与图中所示全部生物及分解者的呼吸消耗量并不相等,因为农作物固定的总能量中还有一部分贮存于生物体内未被利用。6.选D 将柱形图变换为曲线图,先出现峰值的为被捕食者,因此种群①为被捕食者,②为捕食者。由于二者出现峰值的时期不同,因此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不同步的。由于二者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保持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因此种群①很可能为生产者,种群② 为草食性动物。7.选B 通过模型构成的特点(利用数据间的数学关系构建)可知是数学模型;该数学模型可以解释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均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即:猎物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猎物种群数量减少→捕食者种群数量减少→猎物种群数量增加,依次循环;这种调节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关系是经过长期的共同进化逐步形成的。8.选A 在沙丘上发生的演替过程为初生演替;从题图分析,200年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大,因此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升高;1883年物种种类极少,因此分层现象不明显;从题图可以看出,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生物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变化。9.选A 每年的6~8月,温度适宜,农作物繁盛,蝼蛄的生存条件接近理想条件,因此种群数量会呈“J”型增长。因在作物生长期蝼蛄数量较多,对作物危害很大,应在年底蝼蛄数量少的时候进行防治。每亩农田中蝼蛄的最大容纳量不应仅以过冬期的数量为依据。从总体来看,每年蝼蛄的种群数量都会随季节变化而剧烈波动,因此引起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食物来源。10.选B 菌胶团包含的细菌和真菌一般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单细胞动物的食物中有细菌和小型藻类,多细胞动物的食物中也有细菌和小型藻类,二者为竞争关系,而多细胞动物的食物中还包括单细胞动物,二者为捕食关系;鱼类排泄物中的能量为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净化基上的生物构成群落。11.选D b和c分别是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和粪便量,粪便量属于生产者的同化量,d是初级消费者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e是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所以g是次级消费者的摄入量,相邻两营养级间能量的传递效率应为二者同化量的比值;f和h可表示未利用的能量和流入分解者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不一定流入分解者体内。12.选C 乌鱼可做药用原料体现了它的直接价值;水蚤和泥鳅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由题中表2可知,小球藻固定的能量是108kJ,第二营养级河蚌、泥鳅和水蚤同化的能量总和是107kJ,减去水蚤和河蚌固定的能量,剩余的能量为8×106kJ,即泥鳅作为第二营养级所固定的能量。同时泥鳅也捕食水蚤,其可从水蚤中获得的能量是105kJ,因此,泥鳅同化的能量总量为8.1×106kJ。由于乌鱼只捕食泥鳅,因此,乌鱼能从鱼塘获取的能量是8.1×105kJ;由于乌鱼直接以泥鳅为食,因此,泥鳅数量减少,会使乌鱼的种群密度下降。13.解析:(1)流向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有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和未被利用。蚯蚓承担的生态系统成分是分解者。(2)拔草除虫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除去多种野生植物减少了湿地中植物的种类,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3)人工湿地涵养水土、调节气候的功能属于间接价值。微生物分解作用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无机盐和光合作用的原料CO2。大气中的CO2不能被消费者利用,植物枯枝落叶、动物遗体粪便被分解者分解后,才能被植物利用。 答案:(1)呼吸作用 后一营养级和分解者 分解者 (2)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降低了抵抗力稳定性 (3)间接 无机盐和CO2 ③和⑨14.解析:据图甲中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该种群在前5年内种群的λ值不变,说明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所以该种群在前5年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若λ大于1,则种群数量增长;若λ小于1,则种群数量下降,所以第1~20年中种群数量最多的是第10年,在第10~20年期间,年龄组成为衰退型。据图乙分析,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远远大于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鹰以狐狸为食,同时鹰和狐狸又都以鼠为食,因此它们之间表现为捕食和竞争关系。答案:(1)5 10 10~20 (2)4 > 捕食和竞争 (3)因环境阻力被淘汰的个体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或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15.解析:(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即生产者所同化的能量。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65+70)/900×100%=15%。(2)农田生态系统废弃后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同一营养级之间一般属于竞争关系。(3)①由于田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故常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其种群密度;②根据最初一个月统计获得的数据构建了田鼠种群增长模型,该模型的种群增长速率是一固定值1.47%,种群呈“J”型增长,因此此时田鼠生存环境为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缺少天敌等。答案:(1)900 15% (2)次生演替 竞争 (3)①标志重捕 ②调查统计的数据 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缺少天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