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3 KB
  • 41页

jtg 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 4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JTJ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TG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TechnicalStandardofHighwayEngineering20040129发布200403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发布 关于发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B012003的公告第1号现发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自2004年3月1日起施行原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同时废止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由交通部公路司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公路工程委员会共同编制标准的管理权和解释权归交通部日常解释及管理工作由交通部公路司负责请各有关单位在实践中注意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和修改意见函告部公路司(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11号邮政编码100736联系电话010-65292718)以便修订时参考特此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二〇〇四年一月二十九日 前言为适应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交通部以厅公路发号文决定对年月日实施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进行修订修订工作由交通部公路司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公路工程委员会负责并得到了各省市自治区交通厅的支持与配合标准的修订工作全面总结了1997年以来我国公路建设的经验在12项关键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收了国外的相关标准和先进技术修订后的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公路的功能和相应的技术指标突出体现了公路工程建设中安全环保以及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理念科学实用易于掌握对加快我国公路建设步伐促进公路交通事业健康协调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标准修订后分为九章分别是1总则2控制要素3路线4路基路面5桥涵6汽车及人群荷载7隧道8路线交叉9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本次修订的公路分级仍为高速公路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等五个等级但纳入了公路功能通行能力服务水平等内容将小客车定为各级公路交通量换算和通行能力分析的标准车型调整了各级公路的设计速度路基压实度值特大与大桥的分类中与短隧道的分类对公路交叉设计的主要技术指标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的分级与安全指标以及设施配置等进行了修订在设计与管理思想上引入了运行速度和安全性评价的概念请各有关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函告交通部公路司(地址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11号邮编100736电话010-65292718E-mailshc@rioh.ac.cn)以便下次修订时参考主编单位交通部公路司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公路工程委员会主要起草人杨盛福(顾问)陈永耀成平周荣贵葛起华黄颂昌鲍卫刚李春风刘子剑何勇霍明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目录1总则.................................................................................1-11-32控制要素.................................................................................2-12-53路线.................................................................................3-13-64路基路面.................................................................................4-14-35桥涵.................................................................................5-15-36汽车及人群荷载.................................................................................6-16-57隧道.................................................................................7-17-38路线交叉.................................................................................8-18-69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9-19-4 1总则1.0.1为统一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指导公路工程建设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公路1.0.3公路根据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分为以下五个等级1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应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四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500055000辆六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4500080000辆八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60000100000辆2一级公路为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可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四车道一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1500030000辆六车道一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500055000辆3二级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双车道二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500015000辆4三级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双车道三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0006000辆5四级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或单车道公路双车道四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000辆以下单车道四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400辆以下1.0.4各级公路设计交通量的预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高速公路和具干线功能的一级公路的设计交通量应按20年预测具集散功能的一级公路以及二三级公路的设计交通量应按15年预测四级公路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设计交通量预测的起算年应为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计划通车年3设计交通量的预测应充分考虑走廊带范围内远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综合运输体系的影响1.0.5公路等级选用的基本原则1公路等级的选用应根据公路功能路网规划交通量并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地区的综合运输体系远期发展等经论证后确定2一条公路可分段选用不同的公路等级或同一公路等级不同的设计速度路基宽度但不同公路等级设计速度路基宽度间的衔接应协调过渡应顺适3预测的设计交通量介于一级公路与高速公路之间时拟建公路为干线公路时宜选用高速公路拟建公路为集散公路时宜选用一级公路4干线公路宜选用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1.0.6公路建设应贯彻切实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在确定公路用地范围时应符合以下规定1公路用地范围为公路路堤两侧排水沟外边缘(无排水沟时为路堤或护坡道坡脚)以外或路堑坡顶截水沟外边缘(无截水沟为坡顶)以外不小于1m范围内的土地在有条件的地段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不小于3m二级公路不小于2m范围内的土地为公路用地范围2在风沙雪害等特殊地质地带设置防护设施时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用地范围3桥梁隧道互通式立体交叉分离式立体交叉平面交叉交通安全设施服务设施管理设施绿化以及料场苗圃等用地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用地范围1.0.7公路建设必须贯彻国家环境保护的政策并符合以下规定1公路环境保护应贯彻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综合治理的原则2公路建设应根据自然条件进行绿化美化路容保护环境3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有特殊要求的公路建设项目应作环境影响评价4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或因工程施工可能造成环境近期难以恢复的地带应作环境保护设计1.0.8公路分期修建必须遵照统筹规划总体设计分期实施的原则使前期工程在后期仍能充分利用高速公路整体式断面路段不得横向分幅分期修建 1.0.9公路交通量接近或达到饱和时应对改建与新建方案进行比选论证采用改建方案时应符合以下规定1改建公路当利用现有公路的局部路段因提高设计速度可能诱发工程地质病害时经论证并报主管部门批准该局部路段的设计可维持原设计速度但其长度不宜大于相应公路等级的设计路段长度2高速公路的改建必须在进行交通量预测交通组织设计交通安全评价等基础上作出具体实施方案设计在工程实施中应减少对既有公路的干扰并应有保证通行安全的措施维持通车路段的服务水平可降低一级3一二三级公路改建时应作保通设计方案1.0.10公路建设项目应综合考虑设计施工养护管理等成本效益分析其安全环保运营等社会效益选用综合效益最佳的方案 2控制要素2.0.1公路设计所采用的设计车辆外廓尺寸规定如表2.0.1表2.0.1设计车辆外廓尺寸车辆类总长总宽总高前悬轴距后悬型mmmmmm小客车61.820.83.81.4载重汽122.541.56.54车鞍式列162.541.24+8.82车2.0.2交通量换算采用小客车为标准车型确定公路等级的各汽车代表车型和车辆折算系数规定如表2.0.2表2.0.2各汽车代表车型与车辆折算系数汽车代表车型车辆折算系数说明小客车1.019座的客车和载质量2t的货车19座的客车和载质量2t7t的中型车1.5货车大型车2.0载质量7t14t的货车拖挂车3.0载质量14t的货车1畜力车人力车自行车等非机动车在设计交通量换算中按路侧干扰因素计2一二级公路上行驶的拖拉机按路侧干扰因素计三四级公路上行驶的拖拉机每辆折算为4辆小客车3公路通行能力分析所要求的车辆折算系数应针对路段交叉口等形式按不同的地形条件和交通需求采用相应的折算系数2.0.3公路设计小时交通量宜采用年第30位小时交通量也可根据公路功能采用当地的年第2040位小时之间最为经济合理时位的小时交通量2.0.4公路服务水平分为四级各级公路设计采用的服务水平规定如表2.0.4 表2.0.4各级公路设计采用的服务水平公路等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级服务水二级二级三级三级----平1一级公路作为集散公路时,可采用三级服务水平设计2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分合流区段匝道以及交织区段可采用三级服务水平设计2.0.5各级公路设计速度规定如表2.0.5表2.0.5各级公路设计速度公路等一级公二级公三级公四级公高速公路级路路路路设计速1210108080608060403020度km/h0001高速公路特殊困难的局部路段且因新建工程可能诱发工程地质病害时经论证并报主管部门批准该局部路段的设计速度可采用60km/h但长度不宜大于15km或仅限于相邻两互通式立体交叉之间与其相邻路段的设计速度不应大于80km/h2一级公路作为干线公路时设计速度宜采用100km/h或80km/h一级公路作为集散公路时根据混合交通量平面交叉间距等因素设计速度宜采用60km/h或80km/h3二级公路作为干线公路时设计速度宜采用80km/h二级公路作为集散公路时混合交通量较大平面交叉间距较小的路段设计速度宜采用60km/h二级公路位于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复杂的山区经论证该路段的设计速度可采用40km/h2.0.6高速公路设计路段不宜小于15km一二级公路设计路段不宜小于10km不同设计速度的设计路段间必须设置过渡段2.0.7各级公路建筑限界应符合图2.0.7的规定 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整体式)2)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分离式)3)二三四级公路 左右4)隧道图2.0.7公路建筑限界(单位:m)图中W--行车道宽度L1左侧硬路肩宽度L2右侧硬路肩宽度S1左侧路缘带宽度S2右侧路缘带宽度L侧向宽度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侧向宽度为硬路肩宽度(L1或L2);二三四级公路的侧向宽度为路肩宽度减去0.25m隧道内侧向宽度L左或L右应符合本标准7.0.3隧道最小侧向宽度的规定C当设计速度大于100km/h时为0.5m等于或小于100km/h时为0.25mM1中间带宽度M2中央分隔带宽度J—隧道内检修道宽度R—隧道内人行道宽度d--隧道内检修道或人行道高度E建筑限界顶角宽度当L1m时E=L当L>1m时E=1mH净空高度1当设置有加减速车道紧急停车带爬坡车道慢车道错车道时建筑限界应包括相应部分的宽度2八车道及其以上的高速公路整体式建筑限界应包括左路肩的宽度如图2.0.7中2所示3桥梁隧道设置检修道人行道时建筑限界应包括相应部分的宽度 4一条公路应采用同一净高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的净高应为5.00m三级公路四级公路的净高应为4.50m5检修道人行道与行车道分开设置时其净高应为2.50m2.0.8抗震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1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小于或等于0.05地区的公路工程除有特殊要求外可采用简易设防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等于0.100.150.200.30地区的公路工程应进行抗震设计3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大于或等于0.40地区的公路工程应进行专门的抗震研究和设计4做过地震小区划地区的公路工程应按主管部门审批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进行抗震设计 3路线3.0.1一般规定1路线设计应根据公路等级及其功能正确运用技术指标保持线形连续均衡确保行驶安全舒适2确定路线走廊带应考虑走廊带内各种运输体系的分工与配合据以统筹规划近远期结合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和提高公路总体综合效益3公路选线必须由面到带由带到线在对地形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调查与勘察的基础上论证确定路线方案4路线线位应考虑同农田与水利建设城市规划的配合尽可能避让不可移动文物自然保护区保护环境且同当地景观相协调5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做好总体设计使各技术指标的设置与平纵组合恰当线形平面顺适纵面均衡各构造物的选型与布置合理实用经济3.0.2车道宽度应符合表3.0.2规定表3.0.2车道宽度设计速度1201008060403020km/h车道宽度3.003.753.753.753.503.503.25m(单车道时为3.50)注高速公路为八车道当设置左侧硬路肩时内侧车道宽度可采用3.50m3.0.3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各路段的车道数应根据设计交通量采用的服务水平确定当车道数为四车道以上时应按双数增加3.0.4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整体式断面必须设置中间带中间带由两条左侧路缘带和中央分隔带组成其各部分宽度应符合表3.0.4规定 表3.0.4中间带宽度设计速度km/h1201008060中央分隔带宽度一般值3.002.002.002.00m最小值2.002.001.001.00左侧路缘带宽度一般值0.750.750.500.50m最小值0.750.500.500.50中间带宽度一般值4.503.503.003.00m最小值3.503.002.002.00注一般值为正常情况下的采用值最小值为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的值3.0.5路肩宽度应符合表3.0.51规定表3.0.51路肩宽度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设计速度(km/h)12010080608060403020右侧硬路肩3.00宽一般值或3.002.502.501.500.75------------度3.50m最小值3.002.501.501.500.750.250.25土路肩一般值0.750.750.750.500.750.75(双车道)宽度0.750.500.50m最小值0.750.750.750.500.50.5(单车道)注一般值为正常情况下的采用值最小值为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的值设计速度为120km/h的四车道高速公路采用3.50m的右侧硬路肩六车道八车道高速公路采用3.00m的右侧硬路肩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在右侧硬路肩宽度内设右侧路缘带,其宽度为0.50m2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采用分离式断面时应设置左侧硬路肩其宽度应符合表3.0.5-2规定左侧硬路肩宽度包含左侧路缘带宽度表3.0.52分离式断面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左侧路肩宽度设计速度km/h1201008060左侧硬路肩宽度m1.251.000.750.75左侧土路肩宽度m0.750.750.750.50 3八车道高速公路宜设置左侧硬路肩其宽度应为2.50m左侧硬路肩宽度内含左侧路缘带宽度3.0.6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右侧硬路肩宽度小于2.50m时应设置紧急停车带紧急停车带宽度应为3.50m有效长度不应小于30m间距不宜大于500m3.0.7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互通式立体交叉服务区停车区公共汽车停靠站管理与养护设施等的出入口处应设置加减速车道3.0.8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以及二级公路的连续上坡路段当通行能力运行安全受到影响时应设置爬坡车道爬坡车道宽度应为3.50m3.0.9连续长陡下坡路段危及运行安全处应设置避险车道3.0.10四级公路采用4.50m路基时应设置错车道设置错车道路段的路基宽度应不小于6.50m3.0.11各级公路路基宽度应符合表3.0.11规定表3.0.11各级公路路基宽度公路等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设计速度km/h1201008060车道数864864644一般路基45.0034.5028.0044.0033.5026.0032.0024.5023.00值宽度最小(m)42.00----26.0041.00----24.50----21.5020.00值公路等级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设计速度(km/h)8060403020车道数22222或16.504.50一般值12.0010.008.507.50(双车路基宽度(单车道)道)m最小值10.008.50------------------注一般值为正常情况下的采用值最小值为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的值八车道高速公路路基宽度一般值为设置左侧硬路肩内侧车道采用3.50m时的宽度八车道高速公路路基宽度最小值为不设置左侧硬路肩内侧车道采用3.75m时的宽度1各级公路路基宽度为车道宽度与路肩宽度之和当设有中间带加减速车道爬坡车道紧急停车带错车道等时应计入这些部分的宽度 2二级公路因交通量交通组成等需设置慢车道的路段设计速度为80km/h时其路基宽度可采用15.0m设计速度为60km/h时可采用12.0m3四级公路宜采用双车道路基宽交通量小的路段可采用单车道4.50m路基宽4确定路基宽度时中央分隔带宽度左侧路缘带宽度右侧硬路肩宽度土路肩宽度等的一般值和最小值应同类项相加3.0.12视距应符合以下规定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停车视距应符合表3.0.12-1规定表3.0.12-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停车视距设计速度km/h1201008060停车视距m210160110752二三四级公路的停车视距会车视距与超车视距应符合表3.0.12-2规定表3.0.12-2二三四级公路停车视距会车视距与超车视距设计速度km/h8060403020停车视距m11075403020会车视距m220150806040超车视距(m)5503502001501003双车道公路应间隔设置具有超车视距的路段4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以及大型车比例高的二三级公路应采用货车停车视距对相关路段进行检验5积雪冰冻地区的停车视距宜适当增长3.0.13直线的最大与最小长度应有所限制一条公路的直线与曲线的长度设计应合理3.0.14圆曲线最小半径应符合表3.0.14规定 表3.0.14圆曲线最小半径设计速度km/h1201008060403020一般值(m)10007004002001006530极限值m650400250125603015路拱不设超高55004000250015006003501502.0%最小半径路拱m75005250335019008004502002.0%3.0.15直线与小于表3.0.14所列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相衔接处应设置回旋线回旋线参数及其长度应根据线形设计以及对安全视觉景观等的要求选用较大的数值四级公路的直线与小于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相衔接处可不设置回旋线用超高加宽缓和段径相连接3.0.16最大纵坡应符合表3.0.16规定表3.0.16最大纵坡设计速度(km/h)1201008060403020最大纵坡(%)34567891设计速度为120km/h100km/h80km/h的高速公路受地形条件或其它特殊情况限制时经技术经济论证最大纵坡值可增加1%2公路改建中设计速度为40km/h30km/h20km/h的利用原有公路的路段经技术经济论证最大纵坡值可增加1%3越岭路线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相对高差为200500m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5%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任意连续3km路段的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5%3.0.17纵坡长度应符合以下规定1纵坡的最小坡长应符合表3.0.17-1规定2不同纵坡的最大坡长应符合表3.0.17-2规定 表3.0.17-1最小坡长设计速度(km/h)1201008060403020最小坡长(m)30025020015012010060表3.0.17-2不同纵坡最大坡长设计速度(km/h)1201008060403020最大坡长(m)纵坡坡度(%)390010001100120047008009001000110011001200560070080090090010006500600700700800750050060083003004009200300102003连续上坡或下坡时应在不大于表3.0.17-2所规定的纵坡长度范围内设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的纵坡应不大于3%其长度应符合纵坡长度的规定3.0.18公路纵坡变更处应设竖曲线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应符合表3.0.18规定表3.0.18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设计速度1201008060403020km/h凸形一般值170001000045002000700400200竖曲线半径极限值11000650030001400450250100m凹形一般值6000450030001500700400200竖曲线半径极限值4000300020001000450250100m竖曲线最小长度m100857050352520 4路基路面4.0.1一般规定1路基路面应根据公路功能公路等级交通量结合沿线地形地质及路用材料等自然条件进行设计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同时路面面层应满足平整和抗滑的要求2路基设计应重视排水设施与防护设施的设计取土弃土应进行专门设计防止水土流失堵塞河道和诱发路基病害3路基断面形式应与沿线自然环境相协调避免因深挖高填对其造成不良影响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宜采用浅挖低填缓边坡的路基断面形式4通过特殊地质和水文条件的路段必须查明其规模及其对公路的危害程度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增强公路防灾抗灾能力5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路面不宜分期修建但位于软土高填方等工后沉降较大的局部路段可按一次设计分期实施的原则实施4.0.2路基设计洪水频率应符合表4.0.2规定表4.0.2路基设计洪水频率公路等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设计洪水按具体1/1001/1001/501/25频率情况确定4.0.3路基高度设计应使路肩边缘高出路基两侧地面积水高度同时考虑地下水毛细水和冰冻的作用不使其影响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沿河及受水浸淹的路基边缘标高应高出表4.0.2规定设计洪水频率的计算水位加壅水高波浪侵袭高和0.5m的安全高度4.0.4路基压实度和原地面处理要求1路堤基底应清理和压实基底强度稳定性不足时应进行处理以保证路基稳定减少工后沉降2路基压实度应符合表4.0.4规定 表4.0.4路基压实度路床顶面以下深路基压实度(%)填挖度高速公路一级公三级公路四级公类别二级公路(m)路路零填00.3094及挖方00.80969500.80969594填方0.801.509494931.50939290注表列数值以重型击实试验法为准特殊干旱或特殊潮湿地区的路基压实度表列数值可适当降低三级公路修筑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路面时其路基压实度应采用二级公路标准4.0.5路基防护应根据公路功能结合当地气候水文地质等情况采取相应防护措施保证路基稳定1路基防护应采取工程防护与植物防护相结合的防护措施并与景观相协调2深挖高填路基边坡路段必须查明工程地质情况针对其工程特性进行路基防护设计对存在稳定性隐患的边坡应进行稳定性分析采用加固防护措施3沿河路段必须查明河流特性及其演变规律采取防止冲刷路基的防护措施凡侵占改移河道的地段必须做出专门防护设计4.0.6路面设计标准轴载为双轮组单轴100kN4.0.7路面面层类型的选用应符合表4.0.7规定 表4.0.7路面面层类型及适用范围面层类型适用范围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沥青混凝土公路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水泥混凝土公路沥青贯入沥青碎石三级公路四级沥青表面处治公路四砂石路面级公路4.0.8路面结构层所选材料应满足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的要求同时路面垫层材料宜采用水稳性好的粗粒料或各种稳定类粒料4.0.9路基路面排水应符合以下规定1路基路面排水设计应综合规划合理布局并与沿线排灌系统相协调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污染水源2根据公路等级结合沿线气象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设置必要的地表排水路面内部排水地下排水等设施并与沿线排水系统相配合形成完整的排水体系3特殊地质环境地段的路基路面排水设计必须与该特殊工程整治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设计 5桥涵5.0.1一般规定1桥梁应根据公路功能等级通行能力及抗洪防灾要求结合水文地质通航环境等条件进行综合设计2特大大桥桥位应选择河道顺直稳定河床地质良好河槽能通过大部分设计流量的河段不宜选择在断层岩溶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地带3桥梁设计应遵循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和有利环保的原则并考虑因地制宜便于施工就地取材和养护等因素4桥涵的设置应结合农田基本建设考虑排灌的需要5特殊大桥宜进行景观设计上跨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桥梁应与自然环境和景观相协调6桥梁结构应考虑桥面铺装进行综合设计桥面铺装应有完善的桥面防水排水系统7采用标准化跨径的桥涵宜采用装配式结构机械化和工厂化施工5.0.2桥涵分类规定如表5.0.2表5.0.2桥涵分类桥涵分类多孔跨径总长Lm单孔跨径LKm特大桥L1000LK150大桥100L100040LK150中桥30L10020LK40小桥8L305LK20涵洞LK5注单孔跨径系指标准跨径梁式桥板式桥的多孔跨径总长为多孔标准跨径的总长拱式桥为两岸桥台内起拱线间的距离其他形式桥梁为桥面系车道长度管涵及箱涵不论管径或跨径大小孔数多少均称为涵洞标准跨径梁式桥板式桥以两桥墩中线间距离或桥墩中线与台背前缘间距为准涵洞以净跨径为准5.0.3桥梁全长有桥台的桥梁应为两岸桥台侧墙或八字墙尾端间的距离无桥台的桥梁应为桥面系长度 桥涵的跨径小于或等于50m时宜采用标准化跨径桥涵标准化跨径规定如下0.75m1.0m1.25m1.5m2.0m2.5m3.0m4.0m5.0m6.0m8.0m10m13m16m20m25m30m35m40m45m50m5.0.4桥涵设计洪水频率应符合表5.0.4规定表5.0.4桥涵设计洪水频率设计洪水频率公路等级涵洞及小型特大桥大桥中桥小桥排水构造物高速公路1/3001/1001/1001/1001/100一级公路1/3001/1001/1001/1001/100二级公路1/1001/1001/1001/501/50三级公路1/1001/501/501/251/25四级公路1/1001/501/501/25不作规定1二级公路的特大桥以及三级四级公路的大桥在水势猛急河床易于冲刷的情况下可提高一级设计洪水频率验算基础冲刷深度2沿河纵向高架桥和桥头引道的设计洪水频率应符合本标准第4.0.2条路基设计洪水频率的规定5.0.5桥面净空应符合本标准第2.0.7条公路建筑限界的规定并应符合以下要求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特殊大桥为整体式上部结构时其中央分隔带和路肩的宽度可适当减小但减窄后的宽度不应小于本标准表3.0.4和表3.0.5-1规定的最小值2桥上设置的各种管线等设施不得侵入公路建筑限界5.0.6桥下净空应符合以下规定1通航或流放木筏的河流桥下净空应符合通航标准及流放木筏的要求2跨线桥桥下净空应符合被交叉公路铁路其它道路等建筑限界的规定 3桥下净空还应考虑排洪流冰漂流物冰塞以及河床冲淤等情况5.0.7桥梁及其引道的平纵横技术指标应与路线总体布设相协调桥上纵坡不宜大于4%桥头引道纵坡不宜大于5%位于市镇混合交通繁忙处桥上纵坡和桥头引道纵坡均不得大于3%桥头两端引道线形应与桥上线形相配合5.0.8渡口码头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渡口位置应选在河床稳定水力水文状态适宜无淤积或少淤积的河段2直线码头的引道纵坡宜采用9%10%锯齿式码头宜采用4%6%3二级三级公路的码头引道宽度不应小于8.5m四级公路不应小于7.0m 6汽车及人群荷载6.0.1汽车荷载分为公路级和公路级两个等级汽车荷载由车道荷载和车辆荷载组成车道荷载由均布荷载和集中荷载组成桥梁结构的整体计算采用车道荷载桥梁结构的局部加载涵洞桥台和挡土墙土压力等的计算采用车辆荷载车道荷载与车辆荷载的作用不得叠加6.0.2各级公路桥涵设计的汽车荷载等级应符合表6.0.2规定表6.0.2汽车荷载等级公路等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公路公路公路公路公路汽车荷载等级级级级级级二级公路作为干线公路且重型车辆多时其桥涵设计可采用公路级汽车荷载四级公路重型车辆少时其桥涵设计可采用公路级车道荷载效应的0.8倍车辆荷载效应可采用0.7倍6.0.3车道荷载的计算图式如图6.0.3注计算跨径为设支座的为相邻两支座中心间的水平距离不设支座的为上下部结构相交面中心间的水平距离图6.0.3车道荷载1公路级车道荷载的均布荷载标准值为q=10.5kN/m集中荷载标准值P按以下规定KK选取桥涵计算跨径小于或等于5m时P=180kNK桥涵计算跨径等于或大于50m时P=360kNK 桥涵计算跨径大于5m小于50m时P值采用直线内插求得K上述计算得到的剪力效应值应乘以1.2的系数公路级车道荷载的均布荷载标准值q和集中荷载标准值P为公路级车道荷载KK的0.75倍2车道荷载的均布荷载标准值应满布于使结构产生最不利效应的同号影响线上集中荷载标准值只作用于相应影响线中一个影响线峰值处6.0.4车辆荷载布置图如图6.0.4其主要技术指标规定如表6.0.4公路级和公路级汽车荷载采用相同的车辆荷载标准值301201201401403.01.47.01.4(a)立面1.82.53.01.47.01.415.0(b)平面轴重力单位kN尺寸单位m图6.0.4车辆荷载布置图 表6.0.4车辆荷载主要技术指标项目单位技术指标车辆重力标准值kN550前轴重力标准值kN30中轴重力标准值kN2120后轴重力标准值kN2140轴距m3+1.4+7+1.4轮距m1.8前轮着地宽度及长度m0.30.2中后轮着地宽度及长度m0.60.2车辆外形尺寸长宽m152.56.0.5车道荷载横向分布系数应按设计车道数如图6.0.5布置车辆荷载进行计算图6.0.5车辆荷载横向布置尺寸单位m6.0.6桥涵设计车道数应符合表6.0.6-1规定多车道桥梁的汽车荷载应考虑折减当桥涵设计车道数等于或大于2时由汽车荷载产生的效应应按表6.0.6-2规定的多车道横向折减系数进行折减但折减后的效应不得小于两条设计车道的荷载效应 表6.0.6-1桥涵设计车道数桥面宽度Wm桥涵设计车道数条单向行驶桥梁双向行驶桥梁W7.017.0W10.56.0W14.0210.5W14.0314.0W17.514.0W21.0417.5W21.0521.0W24.521.0W28.0624.5W28.0728.0W31.528.0W35.08表6.0.6-2横向折减系数横向布置设计车道数条2345678横向折减系数1.000.780.670.600.550.520.506.0.7大跨径桥梁应考虑车道荷载纵向折减桥梁计算跨径大于150m时应按表6.0.7规定的纵向折减系数进行折减桥梁为多跨连续结构时整个结构应按其最大计算跨径的纵向折减系数进行折减表6.0.7纵向折减系数计算跨径Lm纵向折减系数0150L4000.970400L6000.960600L8000.950800L10000.940L10000.930 6.0.8公路桥梁设置人行道时应同时计入人群荷载21桥梁计算跨径小于或等于50m时人群荷载标准值为3.0kN/m2桥梁计算跨径等于或大于150m时人群荷载标准值为2.5kN/m桥梁计算跨径在大于50m小于150m时可由线性内插得到人群荷载标准值跨径不等的连续结构采用最大计算跨径的人群荷载标准值2城镇郊区行人密集地区的公路桥梁人群荷载标准值为上述标准值的1.15倍23专用人行桥梁人群荷载标准值为3.5kN/m 7隧道7.0.1一般规定1隧道应根据公路功能和发展的需求遵照安全经济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结合隧道所处地区的地形地质施工运营管理等条件进行综合设计2隧道选址必须对该区域的自然地理场地与生态环境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等进行勘察取得完整勘察基础资料经技术经济论证后确定3隧道的标高和平面位置应根据公路等级路线总体设计方案确定选在地层稳定利于设置洞口洞口两端接线防灾救助系统管理养护等设施的地段4在拟定路线设计方案中应论证采用隧道或深挖等不同方案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对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带或可能因施工造成生态环境难以恢复的地段应优先选择对环境影响小的方案并辅以治理措施7.0.2隧道分类应符合表7.0.2规定表7.0.2隧道分类隧道分类特长隧道长隧道中隧道短隧道隧道长度LL30003000L10001000L500L500(m)7.0.3隧道净空应符合本标准2.0.7公路建筑限界的规定且横断面各组成部分宽度应符合以下要求1隧道内的最小侧向宽度应符合表7.0.3规定表7.0.3隧道最小侧向宽度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设计速度(km/h)12010080608060403020左侧侧向宽度L左0.750.500.500.500.750.500.250.250.50m右侧侧向宽度L右1.251.000.750.750.750.500.250.250.50m 2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隧道应在两侧设置检修道其宽度应等于或大于0.75m二三级公路的隧道宜在两侧设置人行道兼检修道其宽度应等于或大于0.75m四级公路可不设人行道但应保留0.25m的C值3特长长隧道内右侧侧向宽度小于2.50m时应设置紧急停车带紧急停车带宽度应为3.50m长度不应小于30m间距不宜大于750m4单车道四级公路的隧道应按双车道四级公路标准修建7.0.4隧道及其洞口两端路线的平纵横技术指标应符合以下规定1隧道洞口内侧不小于3秒设计速度行程长度与洞口外侧不小于3秒设计速度行程长度范围内的平纵线形应一致2洞口外与之相连接的路段应设置距洞口不小于3秒设计速度行程长度且不小于50m的过渡段以保持横断面过渡的顺适3隧道内的纵坡应小于3%但短于100m的隧道不受此限4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中短隧道当条件受限制时经技术经济论证后最大纵坡可适当加大但不宜大于4%7.0.5隧道应根据所处地质条件等确定结构形式和适应于地层特性的施工方法7.0.6隧道防水和排水应按照排防截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综合设计使洞内洞口与洞外构成完整的防水排水系统并应注意防止水土流失和保护自然环境隧道内纵坡应大于0.3%7.0.7隧道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的配置应符合以下规定1隧道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的技术标准与建设规模应根据公路功能等级交通量隧道长度等确定并应符合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总体设计的要求2公路隧道应采用反光标志反光标线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隧道洞口两端的标志标线视线诱导标及护栏与洞口连接过渡等应进行专门设计3特长隧道和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长隧道应设置监控设施4隧道通风设施应根据交通组成和交通量增长情况等按统筹规划总体设计分期实施的 原则设置5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隧道其长度大于100m时应设置照明设施二三四级公路的隧道其照明设施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6特长隧道和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长隧道其重要电力负荷必须保证供电可靠技术经济合理7特长隧道和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长隧道必须配置报警设施警报设施消防设施救助设施等二级三级公路的长隧道可根据需要设置报警设施警报设施消防设施救助设施等7.0.8隧道设计应拟定发生交通或火灾事故的应急处理预案 8路线交叉8.1互通式立体交叉8.1.1互通式立体交叉分为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和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两类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位置应根据公路网规划相交公路状况地形和地质条件社会与环境因素等确定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形式应根据相交公路的功能等级交通量及其分布收费制式等并综合考虑用地条件经济与环境因素等确定8.1.2高速公路与各级公路交叉必须采用立体交叉符合下列条件者应设置互通式立体交叉1高速公路与通往市县级及其以上城市或其他重要政治经济中心的主要公路相交时2高速公路与通往重要的工矿区港口机场车站和游览胜地等的主要公路相交时3高速公路与连接其他重要交通源的公路相交而使该公路成为其支线时8.1.3一级公路与交通量大的公路交叉应采用立体交叉符合下列条件者应设置互通式立体交叉1一级公路与通往市县级及其以上城市或其他重要政治经济中心的主要公路相交时2一级公路与通往重要的工矿区港口机场车站和游览胜地等的主要公路相交时3采用平面交叉冲突交通量较大通过渠化或信号控制仍不能满足通行能力要求时4经对投资成本运营费用和安全性分析设置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效益投资比和社会效益等大于设置平面交叉时8.1.4相邻互通式立体交叉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1相邻互通式立体交叉的间距不应小于4km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经论证相邻互通式立体交叉的间距需适当减小时其上一互通式立体交叉加速车道终点至下一互通式立体交叉减速车道起点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1000m且应设置完善醒目的标志标线和视线诱导标等交通安全设施 相邻互通式立体交叉的间距小于上述规定的1000m最小值且经论证必需设置时应将两互通式立体交叉合并设置为复合式互通式立体交叉2相邻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最大间距不宜超过30km在人烟稀少地区其间距可适当加大但应在适当位置设置U型转弯设施8.1.5互通式立体交叉与服务区停车区公共汽车停靠站隧道等其他重要设施之间的距离应能满足设置出口预告标志的需要8.1.6互通式立体交叉匝道设计速度应符合表8.1.6规定表8.1.6互通式立体交叉匝道设计速度匝道形式直连式半直连式环形匝道匝道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8060508060504040设计速度km/h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6050406050404035308.1.7匝道车道数应根据匝道交通量和匝道长度确定主线与匝道或匝道与匝道的分合流连接部应保持车道数的平衡8.2分离式立体交叉8.2.1分离式立体交叉的设置应根据公路网规划相交公路的功能等级交通量地形和地质条件经济与环境因素等确定1高速公路与其他公路交叉除已设置互通式立体交叉外其余均必须设置分离式立体交叉2一级公路与直行交通量较大的公路相交叉在不考虑交通转换或地形条件适宜时宜采用分离式立体交叉3二三四级公路间的交叉直行交通量很大在不考虑交通转换或地形条件适宜时宜采用分离式立体交叉8.2.2主线上跨或下穿应根据相交公路的功能等级地形和地质条件跨线桥对主线线形及相关工程的影响程度工程造价等确定8.2.3主线下穿时跨线桥及其引道工程应采用被交叉公路现有公路等级的技术指标当被交叉公 路的规划己获批准时应采用规划公路等级的技术指标8.2.4分离式立体交叉跨线桥桥下净空及布孔除应符合本标准第2.0.7条公路建筑限界规定外还应满足桥下公路的视距和对前方信息识别的要求其结构形式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8.3平面交叉8.3.1平面交叉位置的选定应考虑公路网规划地形和地质条件经济与环境因素等平面交叉形式应根据相交公路的功能等级交通量交通管理方式和用地条件等确定平面交叉范围内相交公路线形的技术指标应能满足视距平面交叉连接部衔接等的要求一级公路作为干线公路时应优先保证干线公路的畅通适当限制平面交叉数量一级公路作为集散公路时应合理设置平面交叉减少对主线交通的干扰且应设置齐全完善的交通安全设施8.3.2平面交叉的交通管理方式分为主路优先无优先交叉和信号交叉三种应在总体设计中根据相交公路的功能等级交通量等确定所采用的方式8.3.3两相交公路的等级或交通量相近时平面交叉范围内的设计速度可适当降低但不得低于路段设计速度的70%平面交叉右转弯车道的设计速度不宜大于40km/h左转弯车道的设计速度不宜大于20km/h8.3.4平面交叉的间距应根据其对行车安全通行能力和交通延误等的影响确定一二级公路平面交叉的最小间距应符合表8.3.4规定表8.3.4平面交叉最小间距公路等级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干线公路公路功能集散公路干线公路集散公路一般值最小值间距(m)20001000500500300 8.3.5四车道以上的多车道公路的平面交叉必须作渠化设计二级公路的平面交叉应作渠化设计三级公路的平面交叉当转弯交通量较大时应作渠化设计8.4公路铁路相交叉8.4.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与铁路相交叉时必须设置立体交叉准高速铁路路段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140km/h的铁路与公路相交叉时必须设置立体交叉8.4.2公路铁路相交叉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设置立体交叉1铁路二级公路相交时2路段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120km/h的铁路公路相交时3由于铁路调车作业对公路上行驶的车辆会造成较严重延误时4受地形等条件限制采用平面交叉会危及行车安全时8.4.3公路铁路立体交叉范围内的公路平纵技术指标应符合公路路线设计规定的要求铁路从公路上跨越通过时其跨线桥下净空及布孔应符合本标准第2.0.7条公路建筑限界第3.0.12条视距的规定以及对前方信息识别的要求铁路从公路跨线桥下通过时桥下净空应符合现行铁路净空限界标准的规定8.4.4公路铁路平面相交时交叉角宜为正交必须斜交时交叉角应大于45且道口应符合侧向了望视距的规定8.4.5公路铁路相邻时铁路用地界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用地界相距不应小于10m与二三四级公路用地界相距不应小于5m8.5公路乡村道路相交叉8.5.1公路与乡村道路相交叉的位置形式间隔等的确定应考虑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农业耕作机械需求必要时应结合规划对农业机耕道作适当调整或归并8.5.2高速公路与乡村道路相交叉必须设置通道或天桥 一级公路与乡村道路相交叉宜设置通道或天桥二级公路与乡村道路相交叉应设置平面交叉地形条件有利或公路交通量大时宜设置通道或天桥二级及其以上公路位于城镇或人口稠密的村落或学校附近时宜设置专供行人通行的人行地道或人行天桥8.5.3车行通道的净空应符合以下规定:净高通行拖拉机畜力车时应大于或等于2.70m通行农用汽车时应大于或等于3.20m净宽根据交通量和通行农业机械类型选用应不小于4.00m通道过长或敷设排水渠时宜视情况增宽8.5.4人行通道净高应大于或等于2.20m净宽应大于或等于4.00m8.5.5车行天桥桥面净宽按交通量和通行农业机械类型可选用4.50m或7.00m其汽车荷载应符合本标准第6.0.2条有关四级公路汽车荷载等级的规定8.5.6人行天桥桥面净宽应大于或等于3.00m其人群荷载应符合本标准第6.0.8条的规定8.6公路管线等相交叉8.6.1电讯线电力线电缆管道等均不得侵入公路建筑限界不得妨害公路交通安全并不得损害公路的构造和设施8.6.2架空送电线路与公路相交叉时宜为正交必须斜交时应大于45架空送电线路跨越公路时送电线路导线与公路交叉处距路面的最小垂直距离必须符合相应送电线路标称电压规定的要求8.6.3原油管道天然气输送管道与公路相交叉时应为正交必须斜交时不应小于608.6.4管道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相交叉且采用下穿方式时应埋置地下通道管道与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相交叉时应埋置套管通道与套管应按相应公路等级的汽车荷载等级进行验算8.6.5严禁天然气输送管道输油管道利用公路桥梁跨越河流 9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9.0.1一般规定1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的建设规模与标准应根据公路网规划公路的功能等级交通量等确定2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总体设计应符合公路总体设计的要求准确体现设计意图相互匹配协调统一充分发挥公路的整体效益3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应按照保障安全提供服务利于管理的原则进行设计9.0.2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等级分为ABCD四级各级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等级与适用范围应符合表9.0.2规定表9.0.2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等级与适用范围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等级适用范围A高速公路B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作为干线公路时C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作为集散公路时D三级公路四级公路9.0.3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包括交通安全设施服务设施和管理设施三种各项设施应按统筹规划总体设计分期实施的原则配置并结合交通量的增长与技术发展状况等逐步补充完善9.0.4交通安全设施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A级应配置系统完善的标志标线视线诱导标隔离栅防护网中间带必须连续设置中央分隔带护栏和必需的防眩设施桥梁与高路堤路段必须设置路侧护栏互通式立体交叉及其周边地区路网应连续设置预告指路标志车道边缘线分合流路段宜连续设置反光突起路标出口分流三角端应设置防撞设施2B级应配置完善的标志标线视线诱导标及必需的隔离栅防护网一级公路中间带必须连续设置中央分隔带护栏和必需的防眩设施桥梁与高路堤路段必须设置路侧护栏互通式立体交叉及其周边地区路网应连续设置预告指路标志平面交叉必须设置完善的预告指路或警告支线减速让行或停车让行等标志反光突起路标和配套完善的交通安全设施并保证视距3C级应配置较完善的标志标线及必需的视线诱导标隔离设施一级公路中间带必须设 置隔离设施桥梁与高路堤路段应设置路侧护栏平面交叉应设置预告指路或警告支线减速让行或停车让行等标志和配套完善的交通安全设施并保证视距4D级应设置标志视距不良急弯陡坡等路段应设置路面标线及必需的视线诱导标路侧有悬崖深谷深沟江河湖泊等路段应设置路侧护栏平面交叉应设置标志和必需的交通安全设施5特殊情况下的交通安全设施1)连续长陡下坡路段危及运行安全处应设置避险车道必要时宜在长陡下坡路段的起始端前设置试制动车道等交通安全设施2)风雪沙坠石等危及公路安全的路段,应设置防风栅防雪沙栅防落网积雪标杆等交通安全设施3)公路养护作业时应设置限制速度等醒目的交通警示诱导等交通安全设施4)公路改扩建时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应进行专门设计9.0.5服务设施的配置应符合以下规定1A级应设置服务区停车区和公共汽车停靠站服务设施建设规模应根据公路设计交通量交通组成等计算确定服务区停车区位置应根据区域路网地形景观环保等进行规划和布设服务区应提供停车场公共厕所加油站车辆修理所餐饮与小卖部等设施平均间距应为50km停车区应提供公共厕所长凳等设施和少量停车车位停车区与服务区或停车区之间的间距宜为1525km公共汽车停靠站应根据沿线城镇分布出行需求并结合服务区或互通式立体交叉设置2B级宜设置服务区停车区公共汽车停靠站服务区应提供停车场公共厕所加油站小卖部等设施平均间距宜为50km停车区应提供公共厕所长凳等设施和少量停车车位公共汽车停靠站可根据沿线城镇分布出行需求选择适宜地点设置3C级D级可根据需要设置加油站公共厕所等设施 9.0.6管理设施的配置应符合以下规定1A级应设置监控收费通信配电照明和管理养护等设施实时收集交通流信息并及时发布迅速采取相应对策疏导交通保障行车安全监控设施分为A1和A2两类A1类适用于八车道高速公路四六车道高速公路的特长隧道特大桥服务水平低于二级的路段A2类适用于四六车道高速公路的其他路段A1类应配置完善的信息采集交通异常自动判断交通监视诱导主线及匝道控制信息处理及发布等设施A2类应设置较完善的信息采集交通异常判断交通监视诱导及主线控制信息处理和发布等设施当桥梁隧道设置结构监测养护监测等设施时应与路段的监控系统统一规划设计协调管理收费设施应与公路设计采用的服务水平相协调通信设施应满足监控收费和管理业务需求,结合路网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体制适应信息化管理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公路两侧应设置紧急报警设施公路收费广场服务区应设置照明设施位于城市出入口路段的互通式立体交叉特大桥等宜设置照明设施管理所监控分中心和养护工区应根据公路管理业务需求设置平均间距宜为50km2B级宜设置基本的信息采集交通监视简易信息处理及发布等监控设施及时疏导交通保障行车安全平面交叉应视交通量情况配置警示灯或信号灯等设施管理所和养护工区应根据公路管理养护业务需求设置3C级平面交叉应视交通量情况设置警示灯或信号灯等设施道班房和养护工区应根据公路管理养护业务需求设置4D级应根据公路管理养护业务需求设置道班房等养护设施5管理设施其他相关规定 1)监控收费通信照明等管理设施的建设规模应根据预测交通量进行总体设计并据此实施基础工程地下管线及预留预埋工程等2)监控设施宜分期修建当服务水平降至二级时实施二期工程3)收费设施的机电设备宜按开通后第5年的预测交通量配置收费广场站房及其征地等应按远期规划设计4)公路地下通信管道应按远期规划设计干线通信管道铺设容量六八车道高速公路应等于或大于6标准管孔四车道高速公路应等于或大于4标准管孔5)公路房屋布局应合理建筑应经济实用环保节能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6)房屋建筑规模宜按第10年的预测交通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