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50 KB
- 10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基于纵向合作技术标准研发决策研究 摘要:采用Stackelberg博弈模型,在技术不确定性特征的情况下,研究了技术标准研发的典型模式以及研发过程中的相关决策。具体而言,通过分别构建技术领先企业独自研发标准以及技术领先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研发标准两种模式的博弈模型,比较并求解了两种技术标准研发模式下的投资水平、技术可行性、许可价格等关键变量的均衡结果。研究发现:与下游生产企业合作研发比技术领先企业单独研发时的投资水平更高,可承受的技术不确定性水平更高,许可生产后的均衡产量更大(即技术标准的市场影响力更大)。关键词:技术领先企业;生产企业;技术标准;技术不确定性;Stackelberg博弈中图分类号:F124.3;C9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6-0048-051引言10
随着网络经济的持续深入,网络外部性效应日益突出,技术标准逐渐成为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的至高策略。在国家标准体系中,“标准”被定义为: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是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经过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相关企业要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技术标准就是在一定范围内对重复性技术事项所做的统一规定。在市场机制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技术标准创新的主要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独自垄断模式,即由某一个行业领导性企业独自发起,独立进行研发,并自主拥有全部技术标准所包含的知识产权。另一种是合作创新模式,即行业中多个企业联合起来共同进行技术标准的研制、生产以及推广,共同分享技术标准所涉及的知识产权,甚至是最终收益。现今,技术标准创新活动的复杂性,涉及的知识产权数量庞大,成本高,而且专利纠纷太多,导致单个企业越来越难以独自完成技术标准创新的全部任务,于是,在上述两种创新模式中,合作共建方式已经渐趋成为了技术标准创新的主流模式[1]。根据合作伙伴类型的不同,可以将合作技术创新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横向企业间进行的合作创新,即由具有竞争关系的、在价值链上处于相同位置的企业所形成的联合创新组织;二是纵向企业间进行的合作创新,即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而成的合作创新组织。本文针对纵向企业间的合作研发问题,以Stackelberg博弈模型为研究工具,探索技术领先企业与生产企业间合作开展技术标准研发的博弈过程和相关决策。2相关研究动态10
关于横向的合作创新,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一些研究。其中,Koschatzky和Sternberg[2]对22个州的8600个样本进行了调查,发现企业创新规模、合作伙伴的关系、研发密度、制造商的需求都对企业创新有积极影响。Cassiman和Veugelers[3]研究发现:溢出效应在研发阶段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成功的创新依赖于创新性知识。Marie-LaureCabon-Dhersin[4]等人运用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研究了机会主义和非机会主义两种类型的公司在研发阶段的结盟策略,研究表明溢出效应越高,研发成功的可能性就越高。Dunk和Kilgore[5]研究指出,市场、协调性、战略联盟和竞争之间的相互关系越紧密,研发阶段金融预算就越容易制定,研发的成功性也就越高。Rachelle[6]收集了463个样本对电信行业的研发联盟进行了分析,发现技术多样化的程度越高,联盟对公司创新的贡献就越多,技术创新结果就越好。Dittrich[7]对Nokia公司的技术创新战略变革进行了研究。10
关于纵向的合作创新,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研究。陈宇科[8]等研究了上游企业间双寡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发现上游企业间发生的合作创新活动不仅仅可以提高联盟企业的利润,而且下游的非联盟成员企业也会从中受益,使得全行业的总利润得到提高。谭英双[9]等以双寡头垄断期权博弈模型为基础,研究了创新组织的研发投资决策,研究发现,在模糊环境下仍存在最优投资决策,随着梯形模糊数的沉没投资成本期望值的增加,创新组织的投资价值下降而投资临界值上升。马建华[10]等分析了制造商与零售商在不同成本风险和需求风险环境下产能和订货的两阶段动态决策模型,结果表明,产能风险和需求风险对决策和双方期望利润没有产生影响,而生产成本风险则会产生影响。王勇[11]研究发现,两企业间合作创新过程就是知识共享的过程。本文研究技术创新中的技术标准研发问题,分别构建技术领先企业单独研发的模型以及由技术领先企业与生产企业组成合作研发关系的模型,考虑到了技术的不确定性特征。通过对上述两模型的均衡结果进行比较,提出合作研制技术标准过程中企业的优化决策。3模型3.1基本假设3.1.1关于技术标准的形成10
技术标准以数量庞大的专利技术为基础,因此,按照专利情况的不同,可以将技术标准的形成方式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情况是标准发起企业已经拥有大部分必要专利,只需要通过对既有专利(或称为现有技术)进行重新组合、改进升级就可以形成性能更好的新技术,这种方式可以称之为改进型技术标准形成模式。其根本特征是基于工艺改进而形成新标准,这种情况下技术标准的基本功能将维持不变,只是技术质量或生产成本得到改良。另一种情况是标准发起企业所拥有的必要专利数量较少,新技术的功能还存在很大的定义空间,新技术标准的形成需要很多企业共同开发相互关联的基础专利,并进而形成完整的、可用于生产产品的新技术,这种方式也可以被称为突变型技术标准形成模式。其根本特征是基于技术突变而形成新标准,这种模式下的新技术标准将形成全新的产品功能和用户体验,创造出发生了彻底改变的新技术。本文的研究背景是第一种情况,即改进型的技术标准形成模式。3.1.2关于局中人10
假设行业是由两个寡头企业所构成的,一个是专门进行技术研发的技术领先企业,一个是专门从事生产的企业。假设技术领先企业首先意识到了对现有技术实施改进的需求,而且掌握了做出改进所需的关键专利技术,因此它就是新技术标准的供应企业。本文假设该研发企业只从事技术的研发活动,而不进行生产。生产企业是一个处于产业链下游的技术使用企业,属于制造商身份,生产企业只从事产品的生产而不专门从事研发活动。生产企业是一个技术追随者,随着技术改进这一内生需求的产生,生产企业意识到不确定和成本要求变化要么自己研发以改进现有落后技术,要么技术领先企业会寻找一个研发伙伴,共同完成技术升级的任务,以降低研发风险和成本;伴随着生产企业对新技术认知相似程度的提高,企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利润的驱使,由于本文假设生产企业不从事专门的研发活动,所以他会选择与技术领先企业结盟,共同完成新技术的研发,并将新技术进行产业化和市场扩散,占领行业优势地位,形成垄断性行业标准。在合作方式上,生产企业仅负责研发成本的分担,因此其主要决策问题是成本的分担比例。 3.1.3互动过程及基础变量技术领先企业(新技术标准供应企业)与生产企业将展开一个两阶段博弈[12]。第一阶段是研发阶段,其中技术领先企业决策研发投入,而生产企业决策其对研发成本的分担比例;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技术领先企业将研发出的新技术对生产企业进行许可使用,技术企业决策的是许可使用价格,而生产企业决策的是产品的最优产量和产品的销售价格。在这些决策过程中,本文将充分考虑技术研发的不确定性特征,并考察其对相关决策的影响。(3)在研发活动对于技术可行性的要求程度方面(可以理解为承受技术不确定性水平的能力方面),由于当1>k>0,dth,dcth>0时,联合研发与单独研发两种情况下对技术可行性要求的差值为:dth-dcth=8f8f+1-8f(1-k)8f(1-k)+1=8fk(8f+1)[8f(1-k)+1]>0,所以可以得出性质3:10
性质3:相比于单独研发的情况而言,上游技术领先企业与下游生产企业合作研发技术标准时对于技术可行性的要求更低,换言之,对于技术不确定性水平的承受能力更高,从而更有助于技术标准的开发和形成。4结果与讨论本文以技术领先企业单独开展技术标准研发以及技术领先企业与生产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标准研发为研究对象,分别针对技术确定和技术不确定两种情况进行可具体的模型刻画与求解分析。所得出的研究发现可以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1)上游技术领先企业与下游生产企业共同开展技术标准创新,更有助于增加均衡产量,扩大新技术的市场扩散和市场影响力,从而以更快的速度确立新技术的事实标准地位。(2)技术领先企业与生产企业联合研发技术标准,能够使得技术标准研发中的研发投入问题得到有效的缓解,创新中巨大的成本压力使得很多企业都望而却步,而生产企业对研发成本的分担则有效促进了技术标准的创新活动,从而有助于技术标准的开发与形成。(3)技术领先企业与生产企业联合研发技术标准,能够增强他们对研发过程中所面临的技术不确定性风险的承受能力,对技术可行性的要求更低,从而更利于新技术标准的探索和开发。10
在当今市场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企业之间借助联合策略进行新技术标准的研发可以更大限度地调动成员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发挥各企业成员的内在优势,加强彼此间的相互合作和依赖程度,达到降低风险、提高研发成功概率等效果,从而最终激励新技术标准的产生。参考文献:[1]龙勇,姜寿成.基于知识创造和知识溢出的R&D联盟的动态模型[J].管理工程学报,2012,26(1):35-39.[2]KoschatzkyK,SternbergR.R&DCooperationinInnovationSystems–SomeLessonsfromtheEuropeanRegionalInnovationSurvey(ERIS)[J].EuropeanPlanningStudies,2000(8):487-501.[3]CassimanB,VeugelersR.R&DCooperationandSpillovers:SomeEmpiricalEvidencefromBelgium[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2(4):1169-1184.[4]LaureM,DhersinC.DoesTrustMatterforR&DCooperationAGameTheoreticExampination[J].TheoryandDecision,2005(4):143-180.[5]AlanS,KilgoreA.FinancialFactorsinR&DBudgetSetting:TheImpactofInterfunctionalMarketCoordination,StrategicAlliances,andtheNatureofCompetition[J].AccountingandFinance,2004(44):123–138.[6]RachelleC,Sampson.R&DAlliancesandFirm10
Performance:TheImpactofTechnologicalDiversityandAllianceOrganizationonInnovation[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2007(2):364-386.[7]DittrichK.Nokia’sStrategicChangebyMeansofAllianceNetworks.ACaseofAdoptingtheOpenInnovationParadigm?[M].InGSwarte(Ed),InspirerendInnoveren.MeerwaardeDoorKennis.TheHague:KVIE,2005.[8]陈宇科,孟卫东,邹艳.竞争条件下纵向合作创新企业的联盟策略[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5):857-864.[9]谭双英,龙勇,陈哲.模糊环境下技术创新投资的期权博弈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11):2095-2100.[10]马建华,艾兴政,唐小我.多源不确定因素下两阶段动态供应链的风险绩效[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2(6):1222-1231.[11]王勇.基于博弈论的知识联盟合作创新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08.[12]付启敏,刘伟.供应链企业间合作创新的联合投资决策—基于技术不确定性的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11(3):172-177.[13]WesleyM,CohenS.FirmSizeandtheNatureof10
InnovationwithinIndustries:TheCaseofProcessandProductRandD[J].The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1996(5):232-243.(责任编辑:李映果)1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卷d201304输血科技术标准操作规程
- 新版《民用机场飞行区技术标准》变化情况
- 甘肃省渡口码头建设技术标准
- 密闭式静脉输液法操作程序及技术标准
- 小儿手臂密闭式静脉输液法操作程序及技术标准
- 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技术标准多边许可定价探究
- 企业技术标准体系信息化平台建设探究
- lch-酒店家具技术标准
-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调研问卷
- 清水混凝土技术标准
- 湖北省临床专科技术标准
- 胃管专科护理技术标准
- 腹腔管专科护理技术标准
- GBT 50315-2011 砌体工程现场检测技术标准
- 广电班毕业设计作品影片后期制作技术标准
- gb50344-2004 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
- gb50362-2005 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
- GBT 50784-2013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doc (1.53 MB) GBT 50784-2013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doc (1.53 MB).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