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5.13 KB
  • 8页

京电发展〔2010〕364号 附件:qgdw 02 1 3101—2010 北京市电力公司电力隧道建设技术标准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Q/GDWQ/GDW0202北京市电力公司企业标准Q/GDW0213101—2010电力隧道建设技术标准2010-11-01发布2010-11-01实施北京市电力公司发布 目录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一般要求.........................................................................................................................................................15隧道形式与选择.............................................................................................................................................26路径与位置.....................................................................................................................................................37附属设施.........................................................................................................................................................3I Q/GDW0213101—2010前言为规范北京电网电力隧道建设,贯彻电力建设基本方针,认真落实安全可靠、技术先进、投资合理、运行高效、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工业化的原则,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可以有效规范电力隧道建设标准,满足工程建设和管理的需求,指导工程项目的施工,有效控制投资。本标准由生产技术部提出并负责解释。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生产技术部、发展策划部、基建部、电力公安保卫部、北京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北京电力电缆公司、北京华商电力管道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魏世岭、丛光、朱占巍、郝振昆、刘昱、欧阳晓梅、陈凯、郭庆宇、李华春、薛强、王伟波本标准审核人:牛进苍、郭建府本标准批准人:刘润生本标准由发展策划部企业管理处负责标准化归口管理。II Q/GDW0213101—2010电力隧道建设技术标准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北京电网电力隧道建设应遵循的一般要求、隧道形式与选择、路径与位置、附属设施。本标准适用于新建电力隧道工程。改建、扩建工程可参照本标准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现行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50217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DL/T5221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GB50223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068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260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GB50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DBJ11-501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GB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229-2006火力发电厂与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DL5027-93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GB/T19666-2005阻火和耐火电线电缆通则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156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289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国家电网公司电缆通道管理规范》国家电网生〔2010〕637号3术语和定义3.1隧道容纳电缆数量较多有供安装和巡视方便的通道,且是全封闭性的电缆构筑物。3.2检查井人可出入以安装电缆接头等附属部件、供牵拉电缆作业所需的或电缆通道通风所需电缆构筑物。3.3出入口单独或结合安装通风等设备而设置的供人员进出的建筑物。3.4电缆支架用以支撑电缆的刚性结构系统,包括电缆桥架、普通支架、吊架等。3.5耐火(难燃)槽盒用耐火(难燃)性能板材制成的槽盒,用于敷设电缆、通讯电缆的主体部件。4一般要求1 Q/GDW0213101—20104.1电力隧道建设应积极采用标准化建设成果,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4.2电力隧道建设应与北京地区电网空间发展规划相结合,应符合北京电网规划并预留适当裕度。4.3电力隧道建设,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4.4电力隧道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应符合国家规范标准。电力隧道应按照重要电力设施标准建设。4.5根据电力隧道破坏后的影响,安全等级按国家规范标准应不低于二级。电力隧道本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应按照电力隧道的重要等级进行设计,一般不低于100年。4.6电力隧道采用的原材料、预制品、设备等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技术标准规定,产品应有合格证和出厂说明书,设备应有铭牌。4.7电力隧道应符合安全、环保、消防、防汛和劳动保护等国家现行的强制性规范规定。4.8电力隧道的规划应包括北京市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地区,以规划市区和小城镇为主要组成部分。4.9电力隧道应满足电缆弯曲半径的要求,隧道转角应进行圆弧过渡处理,转角不宜小于90度角。电力隧道弯曲半径应能满足该隧道最高电压等级下最大截面电缆弯曲半径要求。4.10电力隧道内最小允许通行宽度应大于等于1m。4.11电力隧道防水等级应不低于二级。4.12电力隧道变形缝应满足密封、防水、适应变形、施工方便、检修容易等要求。4.13电力隧道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小于0.5欧姆。4.14电力隧道井盖应满足可能承受荷载及适合环境要求。所用井盖必须满足防水、防盗、防滑、防位移、防坠落的要求。并且在井盖下设置二层子盖,井盖尺寸应标准化。4.15电缆支架沿隧道每米设一组,垂直于隧道底板安装。4.15.1电力隧道支架材质以普通钢材为主,支架表面进行防腐处理。防腐层应牢固且耐久稳定,防腐性能不低于10年。4.15.2对于在电力隧道采用分相布置且电缆额定电流大于1000A的单芯电缆,电缆支架应采用非铁磁性材料。4.15.3电力支架应能满足所需的承载能力要求。4.15.4电力支架的燃烧性能应不低于B1级,且与接地极良好连接。5隧道形式与选择5.1电力隧道布局应以变电站布局为基础,特别是规划市区以内,要保证规划网络能够方便连通。5.2电力隧道一般沿现状和规划道路建设。电力隧道内部有效断面尺寸(净空)应根据其内规划敷设的电缆电压等级、截面、数量来确定。明开隧道一般应选用2.0m×2.1m、2.6m×2.4m。暗挖隧道一般应选用2.0m×2.3m、2.6m×2.9m。盾构隧道断面应不低于明开断面的有效净空尺寸。5.3110kV变电站(楼)应设不少于2个方向的3个电缆进出线口及进出线电力隧道,220kV变电站(楼)应设不少于2个方向的4个电缆进出线口及进出线电力隧道。变电站出线孔数及孔径应满足该变电站永久规划出线的需求。为便于出线,220kV和110kV变电站进出线电力隧道的净宽尺寸应不小于2.4m,长度2 Q/GDW0213101—2010宜不小于3m。5.4220kV和110kV变电站110kV及以上主网电缆进出线口以及进出线电力隧道宜与10kV配网电缆出线口及电力隧道分开设置。6路径与位置6.1电力隧道路径应符合城市规划管理部门道路地下管线统一规划原则,与各种管线和其它市政设施统一安排。6.2市政规划道路两侧均应考虑预留电力管线位置,一侧建设电力隧道,另一侧一般建设配网电力管井。6.3电力隧道路径选择应考虑安全、可行、维护便利及节省投资等条件。沿市政道路的电力隧道进出口及通风亭等的设置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6.4电力隧道的路径选择,除应符合国家现行《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等相关规定外,尚应根据城市道路网规划,并应保证电力隧道与城市其它市政公用工程管线间的安全距离。电力隧道与热力(或可燃气体)管线间的交叉距离应不小于1.5米,并行距离应不小于2米。6.5电力隧道在靠近加油站建设时,电力隧道外沿距加油站地下直埋式油罐的安全距离应满足GB50156《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的要求,电力隧道距埋地液化石油气罐最小距离应不小于5米;加油站建筑红线内不应设检查井和通风亭。6.6电力隧道的布置应与城市现状及规划的地下铁道、地下通道、人防工程等地下隐蔽性工程协调配合。6.7电力隧道在道路下方的规划位置,宜布置在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及绿化带下方。当电力隧道位于机动车道或城市主干道、环路主路下时,检查井不应设在主路机动车道上。设置在绿化带内时,检查井出口处高度应高于绿化带地面不小于300mm。6.8穿越河道的电力隧道应选择河床稳定的河段,埋设深度应按不妨碍河道的整治和管线安全的原则确定。6.9电力隧道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应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当受道路宽度、断面以及现状工程管线位置等因素限制难以满足要求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安全措施后减少其最小水平净距。6.10电力隧道坡度不应大于35%。7附属设施7.1电力隧道宜在变电站、电缆终端站以及路径上方每2公里适当位置设置出入口。出入口下方建方便运行人员上下的楼梯。7.2电力隧道沿线应设置竖井用于电力敷设,同期考虑10kV配网电缆出线。7.2.1检查井内应有容纳供人员上下的活动空间。7.2.2检查井内设固定式爬梯且应每隔4米设过渡平台。7.2.3检查井用于10kV配网电缆出线时,井壁上应预留出线孔及电缆固定架。7.2.4检查井上方人孔内径应为800mm,在电力隧道交叉处设置的人孔不应垂直设在交叉处的正上方,应错开布置。3 Q/GDW0213101—20107.3电力隧道三通井、四通井应满足最高电压等级电缆线路的弯曲半径,三通井、四通井井室高度应高于电力隧道内顶,并应预埋电缆吊架,满足在最大容量电缆敷设后各个方向通行高度不低于1.5m。7.4电力隧道内应建设低压电源系统,电力隧道内电源系统一般规定:7.4.1电力隧道外电源应不少于2路,电压等级不高于380V。7.4.2电力隧道供电半径应满足电气需求,末端电压降应不大于10%。7.4.3电力隧道内电源线在隧道内应敷设于耐火槽盒(或管)内,耐火槽盒(或管)应防水、防潮、阻燃。耐火槽盒(或管)阻燃等级不低于B1级。7.4.4电力隧道电源系统电源箱、配电柜等装置应安装于地面以上。7.5220kV及以上和重点地区电力隧道内应安装照明系统,电力隧道内照明系统一般规定:7.5.1电力隧道内照明灯具应选用防水防潮节能灯,防护等级不小于IP65。7.5.2照明灯具在隧道内应采取吸顶安装,安装金具应耐久稳定。7.5.3隧道内照度应满足运行检修的需求。隧道及工作井内的平均照度不小于20lx;最小照度不小于5lx;工作井内的配电柜、配电箱附近局部照度不小于200lx。7.5.4在隧道内灯具应采用分段控制。7.6电力隧道应设置通风设施,电力隧道通风系统的一般规定:7.6.1电力隧道应以自然通风为主。7.6.2当电力隧道建设长度在300m以内的,应在隧道两端设立通风亭各一座,隧道建设长度超过300m的,应在电力隧道出入口、电力竖井以及中间每隔250米适当位置设立通风亭。7.6.3在电力隧道出入口、电力竖井、通风井上依次设立进风通风亭和出风通风亭。7.6.4通风亭通风管应不小于Φ800mm。7.6.5隧道内在电缆线路满载情况下环境温度应不高于40℃,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通风要求的应根据电缆散热量加装机械通风设施。7.6.6电力隧道内机械通风风速不小于2.5米/秒,隧道内换气不小于每小时2次。7.6.7在通风亭内应采取降噪措施,噪音应满足国家环境标准要求。7.6.8通风亭设计应考虑安全防护、远程监控等要求。结构设计满足防止人员非法入侵,易燃易爆等有害气体、液体进入隧道的功能。必要时可加装远程监控措施。7.7电力隧道应建设排水设施。7.7.1电力隧道坡度不应小于0.5%,电力隧道最低点应设置检查井与积水坑。7.7.2电力隧道在必要时可采用自动化机械排水系统。7.7.3机械排水水泵应采用耐腐蚀可靠设备,机械排水设备寿命不低于25年。7.7.4排水管应与市政雨水管线相连通,保证排水通畅,并应有防止雨水回流的措施。7.7.5排水系统设有水位监测装置,具有高位报警功能,信号上传监控中心,水位一般控制在0.3米。7.8电力隧道内每200米设置标识牌,岔口处应设置荧光指示牌,标识、指示牌应具有电力隧道地面以上道路名称、方向以及与两侧出口距离等信息。7.9电力隧道内两侧最上层支架上,应安装耐火槽盒。耐火槽盒应与支架同期安装。4 Q/GDW0213101—20107.10电力隧道应加装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可随电缆工程一并实施。7.11电力隧道上电力井盖应加装电子锁以及集中监控设备,实现电力隧道井盖的集中控制、远程开启、非法开启报警等功能。井盖集中监控主机应安装在与隧道相连的变电站自动化室内,并通过数据通讯网与监控中心连接。7.12电力隧道宜加装通讯系统,满足隧道内与隧道外语音通话功能。7.13对于易发生火灾的电力隧道,可安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设施。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