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4.07 KB
  • 4页

国际技术标准对通信产业国际化影响——兼论td—scdma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2008年第6期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andTechnologyManagementResearch2008No.6F文章编号:1000—7695(2008)O6—0461一o4国际技术标准对通信产业国际化的影响——兼论TD—SCDMA王江,赵潇(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22)摘要:中国自主研发的TD—SCDMA得到国际电信联盟I1TU的认可,成为三大国际性的3G标准之一。它对于中国通信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从国际技术标准对产业国际化的作用机理入手,利用波特钻石模型,理论分析了TD—SCDMA如何对形成我国通信产业国际竞争优势各因素产生重要影响,并对国际技术标准促进产业国际化的作用进行实证,最后针对TD现状提出策略建议。关键词:通信业;国际技术标准;产业国际化;战略中图分类号:F273.3文献标识码:A2008年北京奥运提倡绿色、人文、科技三大理念,而科业链的成熟提供知识产权制度上的保障;还可以通过全球专技奥运的基础是通信。中国移动和网通均提出了奥运通信产利许可贸易提升权益价格,获取专利收益。其次,从标准本业国际化的思想。那么通信产业应采取何种战略手段才能有身作用来看,国际技术标准也是产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效、顺利实现国际化,本文分析将首先结合产业自身特点开要素与保证,特别是使通信生产、服务的质量符合国际资质始。的要求,这意味着在通信设备出口与投资运营服务方面就获得了产业国际市场的准入条件,成为打破壁垒的有效手段。1国际技术标准对通信业国际化的影响最终才可以实现产业国际化的目标。1.1技术标准对一国通信业发展的特殊意义大多数通信产业活动上下游关联性和外部经济效益较强,在技术方面对硬件、软件的兼容性、互联性要求很高。因此,通信设备供应商、应用软件供应商以及内容提供商必须在同一技术平台上,协作生产、服务。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通信技术标准是产业正常发展的硬条件:在通信产业网络外部性作用下,供应商有可能利用需求方规模经济,实现收益的持续递增,也有可能在收益递增达到一定规模时步入良性循环,形成正反馈机制,成为市场的主导。技术标准便是企业借助网络外部性实现这一可能的唯一手段:一方面,技术标准能够引致直接、间接外部需求;另外,技术标准能够引导需求规模经济,引发正反馈。技术标准对顾客的预期进行合理引导,使网络外部性进入自我增强的正反馈机制,朝着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企业的某项技术一旦成为标准,该企业就占领了此领域竞争的制高点,继续为下一轮竞争奠定基础。1.2国际技术标准对通信产业国际化的影响图1国际通信技术标准促进产业国际化的作用机理技术标准分为3个层次,行业技术标准、国家技术标准以及国际技术标准。如果说行业、国家标准是形成一国产业2国际技术标准促进通信产业国际化的理论分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那么后者对促进通信产业国际化成该理论有助于研究国际通信技术标准如何影响一国通信长则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首先,从产业环境、外部因素,以促进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从而实专利角度讲,企业以专利群的形式推广其研发标准,该标准现国际化目标。分析阐明了技术标准在科技型产业中的战略一旦以法定或既定事实方式提升为国际技术标准后,便形成地位。作为国际移动通信标准之一,本文拟采用TD作为理知识产权垄断市场规模,不仅免去了一国通信业为购买标准论分析的典型素材。其代表产业为电信设备制造、电信运营、专利费产生的巨大成本;而且可为国内产业整体的培育,产收稿日期:2007—08一O1,修回日期:2007—09—2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资金重点项目“奥运科技产业化及基于奥运市场规则的国际化研究”的子课题(70639002) 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462王江等:国际技术标准对通信产业国际化的影响信息内容服务、移动终端和芯片产业等。费、提成费。而中国向高通缴纳的费用集中于后者,国内国2.1理论应用分析外市场销售提成比例各为2%、10%,可见国外市场销售的(1)国内需求条件。在移动通信行业,制胜的原则是:专利成本成为阻碍通信业国际化的直接外在因素。在第一、建立用户数量,即网络外部性决定的产品价值随着用户数量二代移动通信市场,中国电信相关产业的发展就是在支付巨的增加而增加。技术标准战略的任务,就是获得最大用户数额的专利使用费的基础上缓慢发展起来的,如果TD—scD.量,推进递增收益过程,以建立一个自我增强的用户和配套MA能够推向市场,它对我国通信企业国际化的战略意义是产品供应商群体。而需求市场正是中国具有的经济比较优势:不言而喻的。中国无限通讯终端及运营设备已成为全球最大国内市场;移(4)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在TD~scDMA标准获得ITu动用户数量也位居世界首位。尽管目前TD—scDMA在全球和3GPP认可后,得到了产业主体的支持,自2002年产业联各类移动用户中的比重仅占8.06%,但随着该技术商业化推盟成立,成员数量从18个逐步发展到现在的69个;类型从广的成功,2010年TD市场预测会达到4000多万户,占到我研究机构、国内设备商发展到合资厂商、国内外厂商联盟等国3G用户的1/3以上。基础设施市场规模在2007年将达到形式;成员分工也从系统设备厂商到终端、芯片、天线、测4.9亿美元的最高值。另外,当TD技术标准的逐渐升高时,试仪表、软件应用开发和运营商等不断丰富。目前,TD_-人们对产品、服务的需求就会向精致化的方向发展,对产品、SCDMA标准的产业链的覆盖也从最初的16.7%,发展到服务的要求变得越来越挑剔,这促使制造、服务商在经营中,50%、66.7%、83.3%直到100%。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力不采用更加严格的技术标准以提高品质,从而形成技术标准引断增强,结构不断优化。这种围绕着技术标准进行的结盟,导需求精致化的良性循环。直接的效果体现为:减少市场混乱,为合作发起的标准创造行业动力。创造这种积极期望值,不仅可以让竞争对手承认标准,更重要的是增强其他周边配套企业的产业供应协作积极性。而这些又是实现产业国际化的内在要求。3通信技术标准选择影响产业国际化的案例分析3.1日本通信产业国际化状况在2G移动通信标准的选择上,日本政府为培育本国的图2形成国家产业竞争优势的各因素移动通讯产业,强行提出了一个非国际标准的PDC标准,并所组成的完整钻石体系规定本国运营商采用这个标准。这虽然实现了国内设备市场(2)国内生产要素。在国际技术标准形成的过程中,企国外厂商难以打进的保护效果,但另一方面国内厂商也未能业在政府规制、市场竞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促动下,会加走出国门。20世纪80年代,日本最早向中国出口富士通程快技术创新速度,提供完善更高的技术标准,随着技术扩散控交换机,但在后来几乎被排挤出中国市场(我国当时追随作用的加快,会对处于该产业上下游产业以及相关产业产生GSM、CDMA国际标准)。尽管日本曾大力向国外拓展期PDC巨大的波及效应。在通信服务提供商的要求下,处于产业上标准,但徒劳无益,因为该标准不具备技术的兼容性,无法游的企业必须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提高其配套产品的技术直接移植到他国其他技术平台上;随着国内需求市场的逐渐水平(例如TD手机芯片制造业);下游的产业由于应用高标饱和,日本欲向外拓展国际市场,开展运营服务,(如:东准的产品,其服务技术水平,质量与经济效益才会得到相应南亚、欧洲、美国)但都由于不符合国际通信技术标准的要得提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易于形成良好的产业创新氛求,丧失了国际通信市场的准入资格,无法跨越国际技术壁围,推动产业链发展。垒的障碍,即使对于已开展的业务,运营的也并不怎么成功。(3)企业战略、结构、同业竞争。通信产业竞争优势在后来包括日本人在内的多数人也认为,日本2G采用自己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技术进步的速度,而标准,在国内获得成功,但却被限制在岛内,失去参与国际技术进步在相当程度上却依赖于“技术标准”,这是因为竞争的资格,为自己的通信制造业和运营业的国际化付出了“技术标准”能加快技术创新的扩散速度,影响着产业技术沉重代价,影响了日本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创新和技术扩散的进程,同时也决定了企业能否从技术进步3.2中国2G通信产业的发展中获得利益。在wro框架协议的保护下,一旦以自主专利技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2G网络规模、市场用术为核心建立的技术标准得到普及,依靠知识产权的地域性户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截至到2006年底,全球移动用户总数和排他性,技术标准中的专利所有人(往往为企业)便享有已超过27亿,中国移动用户为4.6亿,占世界移动用户的一定程度的技术和市场垄断。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以知识17%。基础设施的累计投资接近6000亿元。但由于通信核产权与技术标准相互融合的竞争优势,决定着企业在国际范心技术专利制高点一直被国外占有,以及国内通信制造业能围内的整体竞争优势,特别是对国际市场的控制能力。以高力不足等原因,国内移动通信市场几乎完全被外国产品占领。通为例,它拥有14oo多项CDMA领域技术专利,全球任意电即使后期有了国产设备,生产商为此支付了高额的知识产权信相关产业生产商想利用CDMA技术标准的设备(手机、基费。高通借助CDMA标准专利许可模式的“三重剥削”垄断站、交换机等)就必须向其支付专利费:包括入门费、软件了中国通信市场、限制了通信产业的发展:中国联通CDMA 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王江等:国际技术标准对通信产业国际化的影响463网络开通后,中国手机制造商的收益一片惨淡。在中国2G目前正面临这种困境,虽然性能优良,但由于缺乏历史的运网络建设投资的6000亿元中,近5500亿元流入国外厂商的营经验、规模用户安装基础、商用产业化经验,因此推广不腰包,整个通信产业完全处于一种夹缝中求生存的被动局面,利。影响到民族信息产业甚至与整个国家的战略。5以TD—SCDMA促进通信产业国际化的建议对策4TD—SCDMA促进产业国际化中仍存在的障碍(1)确立国际标准竞争先行的意识,加大标准化的资源通过上文的理论分析与实例论证得出结论:国际通信技投入。采用国际标准是使本国产品、服务进入国际市场的有术标准对其产业国际化的决定性影响不容置疑。TD-SCDMA利竞争武器。而国际标准的内容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各国的对波特“钻石体系”中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各因素都发挥了至资源状况、生产技术水平和出口竞争能力。欧美国家,一直关重要的作用。TD--SCDMA作为自主创新标准本身已实现将大量经历和实践放在国际和区域标准化活动上,企图长期国际化,但对于我国来说拥有国际技术标准并不意味着标准控制国际标准化的技术大权,不遗余力地把本国标准变成国化工作已经结束,最终的目标是要赢得市场,使法定标准很际标准。据最新报道,2003年,德国(DIN)85%的工作量快取得事实标准的地位,而且从标准的研发到产业化再到商是花在国际标准和欧洲标准上,只有15%是用在制定国内急用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需(无国际需求)的国家标准上。目前TD所对应中国厂商产品商业化和产业国际化都尚(2)注意知识产权策略运用,加强技术创新、专利申请未启动。总结有以下几点原因:与标准化协同机制。目前,大多数通信技术标准都内嵌专利,4.1知识产权方面我国通信技术标准化的核心价值最终实现应锁定在把拥有自中国的3G在接入网上、无线领域拥有90%的专利,其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到全球通信技术标准的层次上。中大唐占了70%,因此欧美一些公司自然对TD标准挤压。研发机构应积极与国内外相关企业建立技术联盟创新网络以目前,我国主导研发的TD-SCDMA标准与美国高通之间仍提高技术成员的核心竞争力。大唐与西门子结盟到后来爱立存在专利方面的争端,一方面高通宣称自己拥有TD的核心信、诺基亚、阿尔卡特、三星等一批技术创新企业队伍的参专利,一方面又对具体的专利清单讳莫如深。这造成人们对与,TD-SCDMA技术产业链不断扩大,加快了技术的商业TD是否是自主知识产权的担心,降低了厂商加入TD产业链化和产业化进程。的信心。而且仍存在大部分专利依旧掌握在西方少数几个跨(3)加快TD技术系统、终端设备的研发生产能力。TD国公司手中的状况(如图3:诺基亚、爱立信、西门子三家尽管已经攻克了所有生产环节的技术难题,但毕竟还没能实占66%)。现大规模生产,在价位和产品种类上都不具有优势。但另一方面,我国通信制造商进军海外市场已经取得不俗的成绩和40%丰富的经验,可以带动技术标准的后期扩散。到2006年底,30%华为在全球WCDMA/HSDPA的商用合同数目已经达到了362O%个,其中13个来自欧洲市场。我们应该发挥国内四大通信设10%备生产企业的作用,借助世界主要通信设备制造商合资合作0%英特尔高通大唐西门子其他爱立信诺基_咂的外部条件,进行大规模生产前的准备。图3TI).一scDMA专利分布状况(4)进一步加强我国通信制造商与运营商的合作。产业数据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http://~-w.21cbEcom/.战略联盟中,作为通信产业国际化的主体一制造商、运营商,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的合作都会互动促进我国产业4,2设备制造方面的国际化经营。在缺乏海外TD运营网络的情况下,制造商通信业的制造能力是实现产业国际化战略的硬件因素:变成为国际化的核心主体,二者组建战略结盟一方面可以实设备产品成熟度关系到网络运营的稳定性、可靠性,是运营现产业共赢;另一方面能够贯彻国家战略,获得国家支持,商考虑将通信标准商用推广的重要因素。目前,CDMA2000进而有效促进TD的商业化推广与产业国际化。最成熟,商用终端种类达到540种;WCDMA系统产品基本(5)政府应继续保持通信产业政策上的支持。对于网络成熟,商用终端约有101种左右。到2006年底,其全球用户外部性强的产业,先发制人的道理很简单,先一步启动,就总数各达到了4.25亿、8927万户。而TD-SCDMA不论是系越容易率先引发正反馈。从而形成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统还是终端,其成熟度都落后于前者。政府尽早发放TI)_一SCDMA牌照可以促进标准的商用进程与4.3技术标准劣势面产业规模,克服其缺乏用户安装基础的缺陷,帮助其争取先TD—SCDMA属于TDD制式,具有更高的频谱利用率和发优势。在知识产权的纠纷上,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协调各经济性,特别适合与频谱资源紧张的人I21高密度区域。但是方力量,深入研究3G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加强我技术标准本身性能的优劣并不能决定性能优越的标准胜出。国知识产权的立法和制度建设,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从由于网络外部性的存在导致需求方规模经济以及更强的正反知识产权的申请、保护、运用、授权、推介及专门人才队伍馈现象,并最终导致马太效应的产生。在网络外部性很强的和组织的建设人手,统一协调各个企业和产业联盟,整合我通信移动市场,诸如用户安装基础、先发优势等要素将可能(下转第470页)导致路径依赖现象的产生,网络基础设施的锁定现象。而TD 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470刘朝等:基于技术标准的绿色农产品联盟伙伴选择研究(6):34—37.[14]KATML,ShapiroC.SystemCompetitionandNetworkEfects[4]自晓松.虚拟企业的伙伴选择战略评估模型的建立.南昌航空[J].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1994,8(2):93—115.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71—74.[15]陈剑涛.战略联盟的稳定与战略联盟合作伙伴的选择[J].商[5]卢少华.动态联盟合作伙伴的选择过程与方法[J].系统工程业研究,2004(19):1O一12.理论方法应用,2003(12):112—124.[16]郭青峰.管理系统工程[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6]沈斌,丁玉兰,陈炳森,等.网络联盟企业中合作伙伴选择的1998.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1999(12):663—667.[17]MULLEN,CHARLESJ.CorporateCourtship:AMultipleCase[7]张小飞,张豫生.论企业战略联盟伙伴选择的基本原则[J].StudyofStrategicAllianceFormation(Pr0cesse8,Ph.D.dissena—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0:36—40.tion,CaliforniaSchoolofProfessionalPsychologyatAlaneda,[8]王海,李向阳.企业动态联盟伙伴选择的经济分析[J].决策1997,1—13.借鉴,2002(12):1O一14.[18]CLAUS,PAUL.Surveyofthe1997,1998and1999annualtechni—[9]褚淑贞,黄艳.企业战略联盟及其伙伴选择[J].理论探索,calreportsonpatentinformationactivities[J].WorldPatentInfor-2004(3):59—60.marion,2001,23(3):51—62.[1O]袁磊.战略联盟合作伙伴的选择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1(9):53—57.作者简介:刘朝(1979一),男,湖南华容人,讲师,2007级博士研[11]艾凤义,韩伯棠.R&D战略联盟的伙伴选择研究[J].电视技究生,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金融风险管理;龙舟(1981一),女,术:工业工程版,2003(8):153—158.湖南望城人,2006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财政。[12]沈玉志,王红亮.不确定性环境下不平等联盟利益分配模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1):135—137.(本文责编:熊俊)[13]PRAHALADCK,GARYH.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HarvardBusinessReview,1990,68(3):79—91.""""""""""""""""""""""""""""""""""""""""""""l"""""""""""""""""2D-"""""""""""""’""""""""""""I"""(上接第463页)2004(6).国知识产权资源,迅速而清晰的确定知识产权的归属,争取[6]LEEMB,LIUEn—Chi,ROGERSKJ.Anintegrationmodelfor形成围绕TD---SCDMA标准的知识产权群。thevirtualenterprise[C].PICMET,2002:333.[7]李再扬,杨少华.GSM:技术标准化联盟的成功案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3(7):89—95.参考文献:[8]谭锦松,林润辉.TD-SCDMA与电信行业标准竞争的战略选择[1]王生辉,张京红.网络化产业中的技术标准竞争战略[J].科[J].管理世界,2007,33(4).学管理研究,2004(4).[9]朱金周.TD-SCDMA国际化战略思考[J].通信世界,2007,[2]李太勇.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竞争[J].中国工业经济,15114.2001(4).[3]傅晓明.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通信产业一从两代移动通信作者简介:王江(1964~),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技术标技术的发展看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的选择[J].咨询与决准战略;赵潇(1982一),女,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策,2002(8).[4]林强,阳宪惠,姜彦夫.标准之战——高技术企业竞争的新(本文责编:赵永强)热点[J].中国软科学,2000(3).[5]黎继子,蔡根女.论技术创新网络的竞争优势[J].商业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