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7.94 KB
  • 12页

db 11t 125-2000平原农田防护林建设综合技术标准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CS65.020.40B6411115-2000...京市地方标准DB11/T125一2000平原农田防护林建设综合技术标准2000-10-10发布2001-01-01实施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11/T125-2000目次创舀..........................................................................................⋯⋯H范围...⋯⋯2引用标准3术语规划设计..........................................................................................2土地类型划分.......................................................................................26林带设计的土要参数..............................................................................27林带配置...................................................................................⋯⋯,38栽植与整地.......................................................................................39栽植苗木质量.......................................................................................310林带的管理经营................................................................................3曰林带更新..........................................................................................412质量评价与验收.................................................................................413建立林带技术档案..............................................................................4附录A(标准的附录)疏透度测定方法...............................................................5附录B(标准的附录)主栽树种及株、行距.........................................................6附录C(标准的附录)平原农田林网管抚记载......................................................7附录D(标准的附录)平原农田林网核查验收表...................................................8附录E(标准的附录)平原农田林网档案记录卡。..................................................9 DB11/T125-2000性前「〕本标准按标准化工作导则GB/T1.1-1993规定的格式、表述规则和内容而编制。平原农田防护林建设是为保护农田生态,促进农业稳产、高产并使农田逐步实现现代化生产必不可少的林业建设。本标准是针对北京市平原农田防护林无统一技术标准而提出。是在总结北京市平原农田防护林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参考我国平原农田防护林建设的科技成果而制定的。它综合反映了平原农田实行农林系统结合,优化农田防护林技术,保障农田高产、稳产,进而提高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技术规定。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是标准的附录。本标准由北京市林业局、大兴县林业局、大兴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由北京市林业局归口,并负责解释。本标准起草单位有:北京市林业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研所、大兴县林业局、通州区林业局、昌平区林业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宋兆民连友钦王永安宋福宽单宏臣辛学兵杨洪宽苏卫东高云生 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125-2000平原农田防护林建设综合技术标准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北京市平原农田防护林建设的规划设计、林带结构、林带间距、树种选择、整地与栽植、苗木质量、管护、更新、质量评价及验收等的管理技术规则。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平原农田及相似立地类型区的农田防护林建设及更新、改造工程。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6000-1999主要造林树种苗木GB/T15776-1995造林技术规程3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3.1农田防护林在平原农区为防止自然灾害、改善气候、土壤、水文条件,建造有利于农作物和畜禽生长繁育的人工林生态系统。3.2林带结构林带内树木枝叶的密集程度和分布状况。通常把林带结构分为紧密结构、疏透结构和通风结构二种类型。3.3林带间距两条平行林带间的距离,该距离应是有效防护距离。3.4透风系数林带背风面林缘在林带高度以下的平均风速与旷野同一高度的平均风速之比。是判别林带结构的重要参数。3.5疏透度从林带结构上鉴定其透风状况的指标,指林带林缘垂直面上透光孔隙的投影面积与该垂直面上林带投影总面积之比(附录A).3.6紧密结构在有叶期枝叶密集,几乎没有透光孔隙,防风距离较短,疏透度小于0.15,(透风系数小于0.35).3.7疏透结构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2000-10-10批准2001-01-01实施 DB11/T125-2000透光孔隙在其纵断面上从上到下均匀分布,一般由乔、灌木组成双层林冠,防护距离较大,疏透度0.25-0.3,(透风系数为0.35-0.6).3.8通风结构以乔木为土,具有明显的两个层次,上部为林冠层,有较小而均匀的透光孔隙,一h层为树干层,有较大的透光孔隙(通风道),疏透度0.3以上,(透风系数在0.6以上)。3.9林带更新栽植乔、灌木的生长达成熟龄,或由于病、虫危害等而需进行更替栽植,称林带更新(改造)。一般采用隔带更新和半带更新方式。3.10隔带更新是对土、副林带的距离不大,网格较小的林带更新时,采用隔一带伐去一带更新,在一定年限内,将成熟需更新的林带轮流更新完毕。3.11半带更新是对较宽的林带更新时,将向阳或背风面的林带采伐,2-3年内在新植的幼林开始郁闭时,将原保留的半边林带采伐更新。4规划设计4.1规划原则4.1.1突出防护功能,绿美结合,注意景观效果。4.1.2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按农业区划、区域性土壤、灾害性气候的特点,建立由乔、灌、草组成的多层次结构林带。4.2规划设计4.2.1依据规划区立地类型禾I土壤、气候因子来确定林带间距和结构配置,绘制林带结构设计图。选择适宜栽植的乔、灌、草等种类、规格和数量、整地规格等,并进行经费预算。4.2.2市重点]_:程由市林业部门规划设计,县(区)重点工程由县林业部门规划设计。于造林前6个月完成。4.3规划审查与批准规划完成后,组织论证和评价,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实旅。5土壤类型划分5.1沙质潮土:通气性好、土壤肥力较高,但保水肥能力差。土壤深度在150厘米以上。5.2沙土:沙土为主,因受风、沙、干旱和干热风影响,荒漠化倾向偏重,土壤肥力低。5.3两合土:沙质与粘土构成,土壤有机质含量高。5.4轻质盐化土:土壤肥力低,易于板结,土地利用率低。5.5粘壤土:黄粘壤与少量沙土构成,土壤肥力中等,地下水位偏高。6林带设计的主要参数6.1林带的方位6.1.1有显著主害风的地段,林带与主害风向垂直,如达不到此要求,其偏角不超过450。林网以长方形 DB11/T125-2000为宜。6.1.2无显著主害风的地段,林网方位可因地制宜。6.2林带结构6.2.1农田林网的组成包括:主林带、副林带,必要时可设辅助林带。6.2.2主林带依立地条件和作物状况选择疏透结构为宜,其它林带可采用通风结构或疏透结构。6.3林带间距6..3.1林带间距以林带有效防护距离为依据,间距的大小取决于当地主害风速、林带结构和主栽树种的高度,并结合沟、路的间距确定。6.3.2网格防护面积以10-14公顷为宜,为适应机械化耕作,在风沙危害不重的地区网格面积可适当加人,但最大不宜超过27公顷。7林带配置7.1主林带实行乔、灌结合的多树种混交,品字形排列;配置4-6行乔木,1-2行灌木。副林带与土林带垂直,因地制宜配置2行以上乔木,可实行乔、灌结合。7.2林带树种应以适地适树原则选择抗风力强,深根性,病虫害少的乔、灌木树种。(附录B)8整地与栽植8.1农田林网应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或改造同步进行,开沟栽植成带。一般开沟后在沟内挖植树穴栽植,有利于促进根系生长。8.2有条件的,对栽植穴可施底肥,但底肥要与土壤混合均匀。并注意抗旱栽植。8.3主要造林树种的造林技术可参照GB/T15776-1995(造林技术规程)。有特殊栽培技术要求的树种应在施_「:设计中说明。9苗木质量9.1主栽树种苗木质量应执行GB6000-1999(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标准。9.2栽植前苗木质量选择与保护9.2.1尽量采用就地育苗就地造林。凡调入苗木,应坚持造林地立地条件与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的一致性,做到适地适树适种源,并经检疫为无病、虫害的苗木。9.2.2苗木根系保护是提高栽植成活快速生长的基础;随起苗随栽植。边起苗边浆根边包装。需假植的,假植时间不超过3天。10林带的管理经营10.1认真落实农田林网管理责任制,实行集约经营,认真做好松土、除草,以后视土壤干旱情况及时灌水,灌透水并压实土。10.2施肥:有条件的挖穴栽植前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做底肥。适当施追肥,或根外追肥(附录C)o10.3修枝与采摘10.3.1修枝:林带按不同树种适时修枝,林带在林木秋季休眠后至春季前剪去病虫枝、干枯枝及大量下叼口幽睡二 DB11/T125-2000层枝条。修枝强度要按疏透度来定。经济林木修剪要利于结实。10.3.2采摘:林带的经济树种,采摘果实不能损坏树体和树型。10.4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提倡采用生物防治。11林带更新林带更新要以永续利用为目的,对进入自然成熟的林带、低效林带和受病虫害危害严重的林带要适时更新。林带更新要依生态和经营目的选择隔带更新或半带更新。12质量评价与验收12.1质量评价12.1.1成活率在一年内核查,保存率在栽植二年后核查。成活率90%,保存率在85%以下的林带均需采用大苗补植。12.1.2定期抽样检测树木生长、林带疏透度,根据检测数据确定抚育管理措施。12.2验收经上级批准建设项目实施后,由上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并填写农田林网核查验收表。(附录D)13建立林带技术档案平原农田防护林技术档案主要包括林带规划设计说明书、图表、施工计划及施工后各项调查资料、质量评价材料及各项批复文件等。(附录E) DB11/T125-2000附录A(标准的附录)疏透度测定方法Al.目测法:站在被测林带侧面一定距离处,目估林缘垂直面上孔隙度的投影面积(S,)与该垂直面的总面积(S2)之比。公式是:测定范围透光孔隙落点面积之和(S,)疏透度(P)二X100%测定范围总面积(Sz)A2.方格景框法:把刻有均匀方格的透明玻璃镶嵌在木框上(面积30厘米X40厘米)。测量时,每1小格为1平方厘米,测量时,在背风面树高7-10倍处设三脚架,将方格框垂直竖立于三脚架上,使方格框卜缘和林带与地面接合处重合,使林带置入方格框内。目测每个小方格内的透光孔隙面积和林带在垂直面上投影总面积之比。A3.照相法:距林带1.5-2.0倍范围,对正林带拍摄纵断面照片,然后放大成15厘米X10厘米,杳算透光孔隙总面积和林带投影总面积之比。 DB11/T125-2000附录B(标准的附录)主栽树种及其株行距米树种株距行距杨树3.0-4.02.0-3.0早柳2.0-3.02.0-3.0垂柳2.0-3.02.0-3.0五角枫2.0-3.02.0-3.0白蜡2.0-3.02.0-3.0杜仲1.5-2.02.0-3.0银杏3.0-4.03.0-4.0白榆1.5-2.02.0-3.0枣树(类)3.0-4.03.0-4.0核桃(类)3.0-4.03.0-4.0侧柏1.0-2.01.5-2.0花椒1.5-2.02.0-3.0紫穗槐1.0-1.5黄花菜0.5-1.0玫瑰1.0-1.5 DB11/T125-2000附录C(标准的附录)平原农田林网管抚记载时间施工纪要用工量费用(年、月、日)(整地、锄草、灌溉、施肥及其它)(大/667.7平方米)(万元)记载者: DB11/T125-2000附录D(标准的附录)年农田林网核查验收表编号:_[程项目名称:小班号:地名:面积(长度)权属:主要树种:成活(保存率)林带间距主林带:米副林带:米林带林带类别新增:公里更新完善:千米设林带结构层次:混交比例:计标林带长度:株行距:行数:准管护责任制:样地(段)面积(长度):核样地(段)面积(长度)[.1!验收面积(长度)%查林带间距主林带:米副林带:米验收林带类别新增:公里更新完善:公里项林带结构层次:棍交比例:目林带长度:株行距:行数:备注:核查验收时间:年核查验收人: DB11/T125-2000附录E(标准的附录)平原农田林网档案记录卡县_村_乡林网号:林带号:整地苗木来源栽植补植管理规时来口株总总口口苗时日寸树时灌施行株株格间源种龄间足巨数间种数间水肥生长情况胸径树高备调查单株材积林带蓄积总蓄积立疏透时间’(立方米)(立方米)方米/公顷度(%)株平均株平均注记载者:'